TW201513152A - 鍵盤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鍵盤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3152A
TW201513152A TW103124041A TW103124041A TW201513152A TW 201513152 A TW201513152 A TW 201513152A TW 103124041 A TW103124041 A TW 103124041A TW 103124041 A TW103124041 A TW 103124041A TW 201513152 A TW201513152 A TW 2015131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keyboard
key top
cover
frame
cov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4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motsu Koike
Shuji Nakamura
Akihiko Takemae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Compone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Component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Component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13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315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asing, e.g. sealed casings or casings reducible in siz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7/00Connections
    • H01H2207/036Crimp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3/00Casings
    • H01H2223/002Casings sea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3/00Casings
    • H01H2223/042Casings mounted in conventional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36Minimise he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實現薄型化並可實現操作性提高的鍵盤,其具有鍵開關裝置12A、面板構件11A、以及覆蓋突起25,鍵開關裝置12A具有複數個鍵頂15,面板構件11A在鄰接的鍵頂15之間形成有框部20、21,覆蓋突起25設置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箭頭Y1方向)的框部20上、並對形成於該鍵頂20與面板構件15之間的縫隙△H1進行覆蓋。

Description

鍵盤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電子設備等的輸入處理的鍵盤。
例如,筆記型個人電腦等電子設備為了進行輸入處理而設有鍵盤。鍵盤具有複數個鍵頂、以及形成有用於安裝該鍵頂的安裝孔的面板構件等。
此外,還已知一種結構,藉由在鄰接的鍵頂之間設置框部,從而在面板構件上對於每個鍵頂形成孔。此類鍵盤也被稱為獨立式鍵盤(isolation keyboard)。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07-0362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9-25968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09-022637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1-187298號公報
另一方面,隨著最近的筆記型個人電腦的薄型化取得進展,對於搭載於其上的鍵盤的薄型化的要求也變得越高。然而,需要使鍵盤的鍵頂進行升降動作,並需要在鍵盤內形成預定的行程區域。因此,為了實現鍵盤的薄型化,需要使包括鍵頂在內的、構成鍵盤的各構成 零件更薄。
因此,當對鍵盤進行了薄型化時,鍵頂的高度會變得比鍵頂的行程量更小,並會在鍵頂的底面與框部(面板構件)之間形成較大的縫隙。
若在鍵頂與框部之間形成縫隙,則當操作者對鍵頂進行按壓操作時手指甲會伸進該縫隙而存在操作性降低的問題。此外,當是在鍵頂的背面側具有背光的背光鍵盤時,存在背光的光會從鍵頂與框部的縫隙漏出的問題。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實現薄型化並實現操作性提高的鍵盤。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鍵盤,其特徵在於,具有:複數個鍵頂;面板構件,其在鄰接的該鍵頂之間形成有框部;以及覆蓋部,其設在位於該鍵頂的面前的前側框部和位於裡側的裡側框部之中至少一個框部上、並對形成於該框部與該鍵頂之間的縫隙進行覆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可實現薄型化並實現操作性的提高。
1‧‧‧個人電腦
2‧‧‧外殼部
2a‧‧‧上表面
3‧‧‧蓋體部
4‧‧‧滾動板
5‧‧‧液晶顯示裝置
6‧‧‧鉸鏈部
10A~10G‧‧‧鍵盤
11A~11G‧‧‧面板構件
11a‧‧‧上表面
12‧‧‧鍵開關裝置
12A、12B‧‧‧鍵開關裝置
13‧‧‧膜片
14‧‧‧支撐板
15‧‧‧鍵頂
15a‧‧‧卡合部
15c‧‧‧滑動空間部
16‧‧‧框架構件
17‧‧‧鏈接構件
17a‧‧‧軸部
17b‧‧‧傳動鏈接部
18‧‧‧鏈接構件
18a‧‧‧軸部
18b‧‧‧傳動鏈接部
19‧‧‧橡膠致動器
20、20A~20D‧‧‧橫框
21‧‧‧縱框
22‧‧‧安裝孔
25、25A~25C、26、26A~26C‧‧‧覆蓋突起
28、28A~28C、29、29A~29C‧‧‧覆蓋山形突起
30A~30C‧‧‧彎曲凹部
32、32A~32C、34、34A~34C‧‧‧覆蓋框
33‧‧‧彈性構件
37‧‧‧覆蓋滑動構件
△H1‧‧‧縫隙
△H2‧‧‧突出量
第1圖是放大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2圖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鍵開關裝置的剖視圖。
第3圖是放大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面板構件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4圖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圖,第4(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4(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4(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 圖。
第5圖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的使用鍵盤的個人電腦的立體圖。
第6圖是表示第1圖所示的鍵盤的變形例的圖,第6(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6(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6(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圖。
第7圖是放大表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第8圖是表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圖,第8(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8(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8(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圖。
第9圖是表示第8圖所示的鍵盤的變形例的圖,第9(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9(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9(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圖。
第10圖是表示又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圖,第10(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10(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10(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圖。
第11圖是表示第10圖所示的鍵盤的變形例的圖,第11(A)圖是非操作時的側視圖,第11(B)圖是非操作時的剖視圖,第11(C)圖是操作時的剖視圖。
第12圖是表示又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的鍵開關裝置的剖視圖,第12(A)圖是表示非操作狀態的圖,第12(B)圖是表示操作狀態的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非限定的示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式的記載中,對於相同或對應的構件及零件付予相同或對應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此外,圖式中,只要非特別指定,就並非為表示構件或零件間的相對比的目的。因此,具體 的尺寸可參照以下非限定的實施方式,由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確定。
此外,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並非限定而是示例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實施方式中所記述的所有特徵及其組合並不限定為發明的本質特徵。
第1~4圖是用於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10A進行說明的圖(在第4圖中省略鍵開關裝置12的圖示)。該鍵盤10A可用於輸入處理所需的各種電子設備。
第5圖表示出作為鍵盤10A的使用例子的、將鍵盤10A用於筆記型個人電腦1的例子。個人電腦1中,外殼部2與蓋體部3利用鉸鏈部6接合,蓋體部3相對於外殼部2可開閉。
鍵盤10A設置在外殼部2的上表面上。另外,在外殼部2的上表面上,除了鍵盤10A以外,設置有滾動板(scroll pad)4等。此外,在蓋體部3上設置有液晶顯示裝置5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說明中,將搭載於個人電腦1上的鍵盤的作為面前側(亦即操作者側)由圖中箭頭Y1所示的方向定義為前方向,將作為從操作者處來看的裡側的由圖中箭頭Y2所示的方向定義為後方向。此外,將搭載於個人電腦1上的鍵盤的作為從操作者處來看的右側的由圖中箭頭X1所示的方向定義為右方向,將作為從操作者處來看的左側的由圖中箭頭X2所示的方向定義為左方向,將作為從操作者處來看的上方的由圖中箭頭Z1所示的方向定義為上方向,將作為從操作者處來看的下方的由圖中箭頭Z2所示的方向定義為下方向。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鍵盤10A具有面板構件11A及複數個鍵開關裝置12A。各個鍵開關裝置12A具有鍵頂15,鍵頂15從面板構件11A的上表面11a向上方突出。透過操作者對鍵頂15進行按壓操作,從而 個人電腦1透過鍵盤10A進行信號的輸入處理。
首先,主要參照第2圖對鍵開關裝置12A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示例對鏈接式的鍵開關裝置12A進行說明。然而,適用於本發明的鍵開關裝置並不限定於鏈接式的鍵開關裝置12A,亦可適用於使用了其他各種致動器(例如滑動型等)的鍵開關裝置。
鍵開關裝置12A具有鍵頂15、框架構件16、以及鏈接部件17、18等。
鍵頂15在其表面上設有未示出的文字或符號等。另外,在鍵頂15的下部形成有與下述鏈接構件17、18卡合的複數個卡合部15a。
該鍵頂15例如可由樹脂形成。需要說明的是,如下所述當鍵盤10A為背光對應構造時,為了使光穿透,可由透光性的樹脂來形成鍵頂15的一部分。
框架構件16及鏈接構件17、18設置在鍵頂15的下部。
鏈接構件17、18起到用於使鍵頂15上下移動的傳動鏈接(gear link)的作用。在鏈接構件17、18的上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軸部17a、18a。該軸部17a、18a與在鍵頂15上所形成的卡合部15a卡合。
另外,在鏈接構件17、18的下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傳動鏈接部17b、18b。該各個傳動鏈接部17b、18b構成齒輪,相互咬合。因此,當鍵頂15被操作時,各鏈接構件17、18同步地轉動,由此鍵頂15以維持水平狀態的穩定狀態上下移動。
框架構件16以使鏈接構件17、18可轉動的方式支撐鏈接構件17、18。該框架構件16固定在下述的支撐板14上。因此,鏈接構件17、18透過框架構件16而安裝在支撐板14上。
在鍵頂15與框架構件16之間,設置有橡膠制動器19。該橡膠制動器19為可彈性變形的構造。
因此,當操作鍵頂15時,橡膠制動器19隨著鍵頂15的移動而彈性變形,在被按壓的狀態下產生將回到原先狀態的彈性復原力。該彈性復原力起到向上方向推起鍵頂15的力的作用。
另外,在框架構件16的下方向上設置有膜片13及支撐板14。
膜片13設置在橡膠致動器19的下部,設有對應鍵頂15的上下移動而開閉的電氣觸點。該膜片13由上部片、隔片、以及下部片構成。在上部片以及下部片上形成有電極圖案,透過鍵頂15上下移動,各電極圖案接觸或分離,由此構成膜片開關。
支撐板14為金屬製的板狀構件,設置在膜片13的下部。如上所述,鏈接構件17、18透過框架構件16而安裝在支撐板14上。該支撐板14起到鍵盤10A的增強構件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在鍵頂15的下方位置上,除了膜片13以及支撐板14,還可以設置未圖示的導光板。並且,該導光板可使來自發光二極管等的光射入,使鍵頂15的下方位置發光。
由此結構,導光板起到背光的作用,並透過使鍵頂15具有透光性,從而可提高在暗處使用鍵盤10A(個人電腦1)時的使用性。
接著,參照第1~4圖對面板構件11A進行說明。
面板構件11A設置在個人電腦1的外殼部2上。此時,面板構件11A可以與外殼部2的上表面2a為一體的結構,也可以為面板構件11A與外殼部2為不同個體的結構。
第3圖是表示出將鍵開關裝置12A拆下狀態的面板構件11A。面板構件11A具有橫框20、縱框21、以及覆蓋突起25等。
橫框20被設置為沿圖中左右方向(圖中箭頭X1、X2方向)延伸,縱軸21被設置為沿圖中前後方向(圖中箭頭Y1、Y2方向)延伸。該橫框20和縱框21被設置為大致網格狀,因此在鄰接的橫框20和縱框21之間形成有孔。在該各孔中安裝有鍵開關裝置12A的鍵頂15。 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說明中,將由該橫框20和縱框21所形成的孔稱為安裝孔22。
安裝孔22以與設置在鍵盤10A上的複數個鍵開關裝置12A的設置位置對應的方向形成。因此,當將鍵開關裝置12A安裝到面板構件11A上時,在鄰接的鍵頂15之間存在橫框20和縱框21。
需要說明的是,如本實施方式所示,有時將在由橫框20和縱框21所圍繞的各個安裝孔22中分別設置鍵開關裝置12A(鍵頂15)的鍵盤10A稱為獨立式鍵盤,又將橫框20及縱框21稱為邊框。
另一方面,期望搭載有鍵盤10A的個人電腦1的薄型化,隨之鍵盤10A的薄型化的要求也變得越高。對此,當對鍵頂15進行了薄型化時,如上所述會在面板構件11A(橫框20及縱框21)與鍵頂15的底面之間形成縫隙(在第2圖中用箭頭△H1表示該縫隙,並在以下稱為縫隙△H1),面板構件11A的使用性會降低。
覆蓋突起25為覆蓋該縫隙△H1的覆蓋部。在本實施方式中,覆蓋突起25被設置為從面板構件11A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蓋突起25為與面板構件11A一體形成的結構。
該覆蓋突起25可設在位於相對於鍵頂15的前方向(面前方向、箭頭Y1方向)的橫框20上,還可設在位於相對於鍵頂15的後方向(裡方向、箭頭Y2方向)的橫框20上。再有,還可將覆蓋突起25設在位於相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及位於後方向的橫框20兩者上。
換言之,覆蓋突起25設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和位於後方向的橫框20之中至少一個框部上,並覆蓋在該框部與鍵頂15之間所形成的縫隙△H1。
在第1~4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中,表示出將覆蓋突起25設置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上的例子。
參照圖1對該結構具體進行說明。這裡,以第1圖中在最面前側(箭頭Y1方向側)沿左右方向(箭頭X1、X2方向)排列的鍵頂15的列為第N列,以在較該第N列的鍵頂列更裡側(箭頭Y2方向側)一個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鍵頂15的列為第N+1列,再以在較第N+1列的鍵頂列更裡側一個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鍵頂15的列為第N+2列。
另外,以第N列的鍵頂15的位於前方向的橫框20為橫框20A,以第N+1列的鍵頂15的位於前方向的橫框20為橫框20B,以第N+2列的鍵頂15的位於前方向的橫框20為橫框20C,以第N+2列的鍵頂15的位於後方向的橫框20為橫框20D。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橫框20A上設置覆蓋突起25A,在橫框20B上設置覆蓋突起25B,在橫框20C上設置覆蓋突起25C(需要說明的是,當對覆蓋突起25A~25C進行總稱時,稱為覆蓋突起25)。
該覆蓋突起25A~25C覆蓋在橫框20A~20C與鍵頂15的底面部分之間所形成的縫隙△H1。
在此,“覆蓋縫隙△H1”並不僅表示完全阻塞縫隙△H1,還包括以操作者的指甲等不伸入縫隙△H1程度地覆蓋縫隙的結構等。另外,當設置使用導光板使來自發光二極管等的光在鍵頂15的設置位置上發光的背光時,還包括以該導光板的光不從縫隙△H1漏出程度地覆蓋縫隙的結構。上述“覆蓋縫隙△H1”的定義,在以下說明的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也同樣。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2圖所示,從第2圖中由箭頭△H2所示的覆蓋突起25A的上表面11a(橫框20A的上表面)的突出量大於縫隙△H1(△H<△H2)。
然而,也並不必須如上所述將從覆蓋突起25A的上表面11a的突出量△H2設定為大於縫隙△H1,只要操作者的指甲等不會伸入、背光的光不漏出必要量以上,則突出量△H2也可等於縫隙△H1、或比△H1 小。
第4(C)圖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A的狀態。在操作時,操作者進行按壓鍵頂15的動作,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A中,在橫框20(橫框20A~20D)與鍵頂15之間所形成的縫隙△H1被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覆蓋。因此,即使實現鍵盤10A(鍵頂15)的薄型化,仍可在鍵操作時不使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內,可提高鍵盤10A的操作性。
需要說明的是,比起設在鍵頂15的前方向的覆蓋突起(例如由符號25A所示的覆蓋突起)與鍵頂15前端的距離,位於鍵頂15的後側的覆蓋突起(例如由符號25B所示的覆蓋突起)與鍵頂15後端的距離更大。特別是,在第4圖所示右端的鍵頂上,在其後端未形成覆蓋突起。因此,在第4(C)圖的狀態下,例如第4圖的左側所示的鍵頂15的上表面與橫框20B的上表面為大致同一平面。
另外,即使在鍵盤10A上設有背光,利用覆蓋突起25也可減少從縫隙△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在暗處使用鍵盤10A時的可視性,由此可提高鍵盤10A的操作性。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縱框21上未設置覆蓋突起。這是由於若在橫框20及縱框21上均設置覆蓋突起,則在鍵頂15的操作時操作者的手指會碰到在縱框21上所形成的覆蓋突起並使操作性降低。
然而,在不影響鍵頂15的操作性的範圍內,也可在縱框21上形成覆蓋突起。此時,特別是設置背光的情況下,可進一步確實地減少從縫隙△H1漏出的光。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與面板構件11A一體形成。然而,並不必須將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與面板構件11A一體形成,也可為分別的構成。
當分別構成時,例如可將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設為可彈性變形的材料。此時,當進行鍵頂15的按壓操作時,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被操作者的手指按壓而彈性變形。因此,在鍵頂15的操作時,可防止覆蓋突起25(覆蓋突起25A~25C)妨礙操作。
接著,參照第6~12圖對第1~4圖所示的鍵盤10A的變形例及其他實施方式10C~10G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第6~12圖中,對與第1~4圖所示的結構相同或對應的結構付予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其說明。
第6圖表示出作為第1~4圖所示的鍵盤10A的變形例的鍵盤10B。
在第6圖所示的鍵盤10B的面板構件11B中,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A~20C上設置覆蓋突起25A~25C,並在位於鍵頂15的後方向(圖中箭頭Y2方向)的橫框20B~20D上設置覆蓋突起26A~26C。在第6圖的例子中,在橫框20B、20C上設置共兩個覆蓋突起(由符號26A和25B、26B和25C表示)。
在本實施方式中,覆蓋突起26A~26C為與覆蓋突起25A~25C同等的形狀及大小,覆蓋縫隙△H1。
需要說明的是,覆蓋突起26A~26C可與面板構件11C一體形成,也可另外設置。另外,當與面板構件11C另外設置時,可將覆蓋突起26A~26C的材質設為透過操作者的按壓操作而可彈性變形的材質。再有,覆蓋突起26A~26C的形狀及大小也並不必須與覆蓋突起25A~25C相同。
這樣一來,透過在相對於一個鍵頂15的前方向及後方向兩者上設置覆蓋突起,從而可更確實地防止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以及背光的光從縫隙△H1漏出。在第6圖的例子中,特別是鍵頂後方向的縫隙也可更有效地被覆蓋。
第7~8圖表示出作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10C。
在本實施方式中,代替在第1~4圖中所示的鍵盤10A上設置的覆蓋突起25,在面板構件11C上設置覆蓋山形突起28。如第8(B)圖所示,覆蓋山形突起28具有剖面觀察為山形的形狀。
該覆蓋山形突起28與上述覆蓋突起25同樣地起到覆蓋縫隙△H1的覆蓋部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覆蓋山形突起28也被設為從面板構件11C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蓋山形突起28可與面板構件11C一體形成,也可分別構成。
再有,覆蓋山形突起28設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或後方向的橫框20之中至少一個框部上,並被設為覆蓋在該框部與鍵頂15之間所形成的縫隙△H1。
在本實施方式中,表示出將覆蓋山形突起28設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上的例子。具體來說,在面板構件11C中,分別在橫框20A上形成覆蓋山形突起28A,在橫框20B上形成覆蓋山形突起28B,在橫框20C上形成覆蓋山形突起28C。
第8(C)圖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C的狀態。由於在本實施方式中縫隙△H1也被覆蓋山形突起28(覆蓋山形突起28A~28C)覆蓋,因此即使實現鍵盤10A(鍵頂15)的薄型化,也可防止在操作時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內、並當設置背光時可降低從縫隙△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鍵盤10C的操作型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AC中,在面板構件11B上所形成的覆蓋山形突起28(覆蓋山形突起28A~28C)具有剖面觀察為山形的形狀。覆蓋山形突起28還被設為對應於鍵頂15的前端的位置最高、向著鍵頂15的後方向逐漸變低的形狀。因此,若在剖面上觀察(或在側面上觀察)複數個覆蓋山形突起28A~28C,其形狀為波形的形狀。
因此,透過在鍵頂15的前端的位置上覆蓋山形突起28覆蓋縫隙△H1,從而可防止指甲的向縫隙的誤插入以及背光的光洩漏。另外, 由於隨著從覆蓋山形突起28的形成位置向後方向縫隙△H1變寬,因此可防止操作時手指與面板構件11C抵靠而妨礙操作。
第9圖表示出作為第7~8圖所示的鍵盤10C的變形例的鍵盤10D。
在第9圖所示的鍵盤10C的面板構件11C中,在位於鍵頂15的前方向的橫框20A~20C上設置覆蓋山形突起28A~28C,並在位於鍵頂15的後方向(圖中箭頭Y2方向)的橫框20B~20D上設置覆蓋山形突起29A~29C。
另外,在對應的一對覆蓋山形突起28A~28C與覆蓋山形突起29A~29C之間,形成有彎曲狀凹進的彎曲凹部30A~30C。該彎曲凹部30A~30C的各形狀(曲率)被設定為對應於人的手指的形狀。
這樣一來,透過在相對於一個鍵頂15的前方向及後方向兩者上設置覆蓋山形突起,從而可更確實地防止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以及背光的光從縫隙△H1漏出。
另外,透過在對應的一對覆蓋山形突起28A~28C與覆蓋山形突起29A~29C之間形成對應於人的手指形狀的彎曲凹部30A~30C,使得在操作時手指伸入該彎曲凹部30A~30C。因此,可提高鍵盤10C的操作性。
第10圖表示出作為又一實施方式的鍵盤10E。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覆蓋縫隙△H1的覆蓋部設置覆蓋框32。該覆蓋框32分別設置在複數個安裝孔22上,複數個安裝孔22對應於鍵開關裝置12A的設置位置形成在面板構件11E上。在第10圖中,表示出對應於3個鍵開關裝置12A設置的覆蓋框32A~32C(總稱時稱為覆蓋框32)。
各個覆蓋框32以使鍵頂15在其內部沿上下方向(箭頭Z1、Z2方向)可移動的方式安裝。另外,覆蓋框32的外形設定為比安裝孔22小一些。覆蓋框32在安裝孔22內可相對於面板構件11E(橫框20)沿上 下方向(箭頭Z1、Z2方向)移動。
另外,在各覆蓋框32的下方向上設置有彈性構件33。該彈性構件33對覆蓋框32向上方向施力。因此,當彈性構件33在未被按壓操作的非操作時,覆蓋框32為向上方向移動的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彈性構件33使用螺旋彈簧。然而,只要可對覆蓋框32向上方向移動施力,彈性構件33就不限定於螺旋彈簧,也可使用其他彈性構件(例如板狀彈簧、橡膠等)。
在利用彈性構件33覆蓋框32向上方移動的狀態下,覆蓋框32的上方向的預定部分從面板構件11E(橫框20)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蓋框32的從上表面11a的突出量被設定為與在面板構件11E(橫框20)的上表面11a與鍵頂15的底面之間所形成的間隙△H1相等、或者比其更大。因此,當鍵頂15未被操作的非操作時,在面板構件11E(橫框20)與鍵頂15之間所形成的間隙△H1為被覆蓋框32所覆蓋的狀態。
第10(C)圖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E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縫隙△H1也被覆蓋框32(覆蓋框32A~32C)覆蓋,因此即使實現鍵盤10E(鍵頂15)的薄型化,也可防止操作時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內,並當設置背光時可降低從縫隙△H1漏出的光,從而可提高鍵盤10E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E中,覆蓋框32相對於面板構件11E可沿上下方向(箭頭Z1、Z2方向)移動。因此,當操作者用手指對鍵頂15進行按壓操作時,如第10(C)所示覆蓋框32對抗彈性構件33的彈性力向下方向移動。由此,當鍵頂15的按壓操作時,可防止覆蓋框32妨礙鍵頂15的按壓操作,可提高鍵盤10E的操作性。
需要說明的是,透過鍵頂15的按壓操作而向下方向移動的覆蓋框32,透過操作解除,從而由於彈性構件33的彈性復原力而回到操作 前的位置。
第11圖表示出作為第10圖所示的鍵盤10E的變形例的鍵盤10F。
第10圖所示的鍵盤10E利用彈性構件33對覆蓋框32(覆蓋框32A~32C)向上方向移動施力。相對於此,本變形例的鍵盤10F由可彈性變形的材質來形成覆蓋框34(覆蓋框34A~34C)。具體來說,覆蓋框34可使用橡膠、彈性樹脂等彈性材料來形成。
這樣一來,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F在操作時被按壓操作時,覆蓋框34自身由於彈性變形而向下方向移動。因此,與第10圖所示的鍵盤10E相比可不需要彈性構件33,可實現零件個數的消減。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自身彈性變形一點以外,覆蓋框34具有與第10圖所示的覆蓋框32相同的形狀及功能。因此,省略關於覆蓋框34的形狀及功能的說明。
第12圖表示出又一個實施方式的鍵盤10G。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鍵開關裝置12B上設置作為覆蓋縫隙△H1的覆蓋部的覆蓋滑動構件37。
覆蓋滑動構件37為板狀的構件,設置在鍵頂15的底面側。該覆蓋滑動構件37在設置於鍵頂15的底面側的滑動空間部15c內,可沿圖中箭頭Z1、Z2所示的上下方向(鍵頂15的操作方向)移動。
另外,在未操作鍵頂15的非操作狀態下,如第12(A)圖所示,覆蓋滑動構件37由於自重而向下方向滑動,為從鍵頂15的底面突出的狀態。此時,覆蓋滑動構件37的從鍵頂15的底面的突出量被設為大於在橫框20(面板構件11G)的上表面11a與鍵頂15的底面之間所形成的縫隙△H1。
需要說明的是,在覆蓋滑動構件37與滑動空間部15c之間,設有不使覆蓋滑動構件37從覆蓋縫隙△H1的位置向下方向進一步移動的鎖定機構(圖中未示出)。
第12(B)圖表示出鍵頂15被按壓操作的狀態。隨著鍵頂15被按壓操作向下方向移動,覆蓋滑動構件37與框架構件16抵靠,在滑動空間部15c內相對地向上方向滑動移動。接著,在鍵頂15被按壓到預定位置的狀態下,覆蓋滑動構件37變為被容納在滑動空間部15c內的狀態。
在此容納狀態下,鍵頂15和覆蓋滑動構件37的合計厚度與鍵頂15的厚度大致相等(參見第12(B)圖)。因此,即使在鍵頂15上設置覆蓋滑動構件37,仍可確保操作時的鍵頂15的行程量,並且不會妨礙鍵盤10G的薄型化。
如上所述,由於在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G中縫隙△H1也被覆蓋滑動構件37覆蓋,因此即使實現鍵盤10G(鍵頂15)的薄型化,仍可防止操作時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縫隙△H1內,並當設置背光時可減少從縫隙△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鍵盤10G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鍵盤10G中,由於在面板構件11G的上表面11a上不存在覆蓋縫隙△H1的覆蓋部,因此可實現美觀的提高。另外,由於在面板構件11G的上表面11a上不存在覆蓋部,因此在操作時操作者的手指不會接觸到覆蓋部,可實現操作感的提高。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特定之實施方式,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形、變更。
10A‧‧‧鍵盤
11a‧‧‧上表面
12A‧‧‧鍵開關裝置
13‧‧‧膜片
14‧‧‧支撐板
15‧‧‧鍵頂
15a‧‧‧卡合部
16‧‧‧框架構件
17、18‧‧‧鏈接構件
17a‧‧‧軸部
17b‧‧‧傳動鏈接部
18a‧‧‧軸部
18b‧‧‧傳動鏈接部
19‧‧‧橡膠致動器
20、20A、20B‧‧‧橫框
25A、25B‧‧‧覆蓋突起

Claims (8)

  1. 一種鍵盤,其特徵在於,具有:複數個鍵頂;面板構件,其在鄰接的該鍵頂之間形成有框部;以及覆蓋部,其對形成於該鍵頂與該面板構件之間的縫隙進行覆蓋。
  2. 如請求項1之鍵盤,其中,該覆蓋部係設在該框部上的突起。
  3. 如請求項2之鍵盤,其中,該覆蓋部的對應於該鍵頂的面前的部分、與對應於該鍵頂的後側的部分的形狀不同。
  4. 如請求項2或3之鍵盤,其中,該突起具有剖面觀察為山形的形狀。
  5. 如請求項1之鍵盤,其中,該覆蓋部設在該框部的內側,並且可相對於該框部沿上下方向移動。
  6. 如請求項5之鍵盤,其中,該鍵盤設有施力構件,該施力構件對該覆蓋部向上升方向施力。
  7. 如請求項1之鍵盤,其中,該覆蓋部以可相對於該鍵頂移動的方式安裝在該鍵頂上。
  8. 一種電子設備,具有: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鍵盤;以及安裝有該鍵盤的外殼,其特徵在於,將該面板構件與該外殼一體化。
TW103124041A 2013-07-17 2014-07-11 鍵盤及電子機器 TW2015131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8862A JP6165531B2 (ja) 2013-07-17 2013-07-17 キーボー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3152A true TW201513152A (zh) 2015-04-01

Family

ID=51176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4041A TW201513152A (zh) 2013-07-17 2014-07-11 鍵盤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1152A1 (zh)
EP (1) EP2827220A1 (zh)
JP (1) JP6165531B2 (zh)
CN (1) CN104299826A (zh)
TW (1) TW2015131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3176A (ja) * 2015-01-30 2016-08-0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用パネル
CN108062167B (zh) * 2017-12-29 2024-01-0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键盘装置
CN109360758B (zh) * 2018-12-21 2020-07-03 韩彩凤 一种可收合平衡架按键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11674C2 (de) * 1980-03-26 1984-07-26 Preh, Elektrofeinmechanische Werke Jakob Preh Nachf. Gmbh & Co, 8740 Bad Neustadt Tastatur
JPS60101348U (ja) * 1983-12-16 1985-07-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薄型スイツチ
JPS60189925U (ja) * 1984-05-28 1985-12-16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押釦開閉器の防水釦パツキン
JP2557557Y2 (ja) * 1991-02-12 1997-12-1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
JPH0736227U (ja) 1993-11-19 1995-07-04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
JP3326765B2 (ja) 1995-07-07 2002-09-24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
JP3796800B2 (ja) 1996-03-15 2006-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H10247439A (ja) * 1997-03-04 1998-09-14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DE19802292C1 (de) * 1998-01-22 1999-08-26 Rafi Gmbh & Co Kg Elektrotechn Drucktaste
TW417813U (en) * 1999-01-12 2001-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Key apparatus
JP2002312099A (ja) * 2001-04-12 2002-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操作入力装置
US7850378B1 (en) * 2005-05-13 2010-12-14 Apple Inc. Webbed keyboard assembly
US8100594B2 (en) * 2006-10-27 2012-01-24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Data input arrangement with a shaped interface
CN201233819Y (zh) * 2008-05-07 2009-05-06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JP2011187298A (ja) 2009-03-12 2011-09-22 Panasonic Corp 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入力装置
US20100232861A1 (en) * 2009-03-12 2010-09-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Protective sheet and input device
CN201594484U (zh) * 2009-06-08 2010-09-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键盘、笔记本电脑
US8247714B2 (en) * 2010-06-08 2012-08-21 Sunrex Technology Corp Back lighted membrane keyboard with components being secured together by subjecting to ultrasonic wel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65531B2 (ja) 2017-07-19
EP2827220A1 (en) 2015-01-21
CN104299826A (zh) 2015-01-21
JP2015022850A (ja) 2015-02-02
US20150021152A1 (en) 2015-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3978B (zh) 输入装置及指向单元
TWI579878B (zh) Key switch device and keyboard
JP5100214B2 (ja) 携帯端末機
US10429900B1 (en) Coupled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637470B2 (en) Optical keyswitch
TW201931408A (zh) 光開關按鍵
JP2009076321A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JP2011187298A (ja) 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入力装置
US9025322B2 (en) Key control device for click pad
CN110580078A (zh) 电子设备
TW201513152A (zh) 鍵盤及電子機器
JP2009033600A (ja) 携帯端末
US20170278651A1 (en) Keyboard
US20110074608A1 (en) Button-key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US6713699B2 (en) Key switch stabilizer mechanism
WO2014064972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009211B2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JP5477732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CN112992582A (zh) 键盘
JP2016081393A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271671B1 (ja) 入力装置、電子機器及び入力装置の組立方法
EP2485233B1 (en)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seamless key/display structure
JP5462668B2 (ja) 入力装置
US20180166234A1 (en) Luminous keyboard
JP4749371B2 (ja) 携帯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