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7596A - 秧苗插植裝置 - Google Patents

秧苗插植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7596A
TW201507596A TW103116037A TW103116037A TW201507596A TW 201507596 A TW201507596 A TW 201507596A TW 103116037 A TW103116037 A TW 103116037A TW 103116037 A TW103116037 A TW 103116037A TW 201507596 A TW201507596 A TW 2015075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ing
seedling
eccentric
input gear
re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1890B (zh
Inventor
Satoshi Kato
Naoki Hotta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gricult Ma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737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70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76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933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gricult Mach filed Critical Iseki Agricult Mach
Publication of TW201507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8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秧苗插植裝置,其在將秧苗的株距變更得較大或者提高行走速度而加快插植驅動軸的旋轉時,能夠防止傳動旋轉體的振動或共振振盪。在插植旋轉軸(30)設有旋轉殼體,在旋轉殼體(31)設有栽植桿(27),在旋轉殼體設有:相對於插植旋轉軸轉動自如的偏心輸入齒輪(40);在使栽植桿轉動的轉動軸(34)上安裝的偏心輸出齒輪(42);和從偏心輸入齒輪向偏心輸出齒輪傳遞驅動力的中繼輸入齒輪(41),中繼輸入齒輪的旋轉中心位於連結偏心輸入齒輪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的旋轉中心的線上以外的位置,在栽植桿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或者栽植桿通過下死點後開始向田地面的上方脫離的位置,由於偏心輸入齒輪、中繼輸入齒輪和偏心輸出齒輪的嚙合而產生的齒隙為最小。

Description

秧苗插植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設置於插秧機等秧苗移植機的秧苗插植裝置。
作為從裝載於秧苗移植機的後方的秧苗載置臺上的苗毯取出秧苗並插植到田地裏的秧苗插植裝置,已知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機構。該秧苗插植裝置具備以左右方向的插植驅動軸為旋轉中心旋轉的左右的旋轉殼體,在該旋轉殼體的兩端部配置具有取秧爪和秧苗推出體的秧苗插植器。在該旋轉殼體的旋轉過程中使秧苗插植器的前端部向旋轉殼體的旋轉外周突出,描繪出大致橢圓形狀的插植軌跡線來進行秧苗的分離和插植動作。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0895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299029號公報
在上述結構的秧苗插植裝置中,存在這樣的問題:當使秧苗的前後方向的插植間隔、即株距變大(特別是37~42株)、或者提高行走速度而使插植驅動軸的旋轉變快時,旋轉殼體的轉速增加或減少,與齒輪的嚙合所引起的振動發生共振。由於該共振,使得秧苗插植裝置部分的振動振幅變大, 從而存在這樣的問題:秧苗插植器無法取出秧苗而發生缺株,或者無法將秧苗插植在恰當的插植位置。
以往,為瞭解決這些問題,構成為,對應於株距 變更或行走速度變更,來變更偏心太陽輪、偏心副軸齒輪和偏心行星齒輪,使得即使增大株距或提高車速,也不會發生共振。
可是,根據偏心齒輪的組合的不同,插植前端部 的軌跡會發生變化,秧苗的插植深度變淺,應該插植好的秧苗由於風或水流而消失,從而也會發生缺株這樣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 夠抑制由齒輪的嚙合所引起的振動的振幅的秧苗插植裝置。
本發明為瞭解決上述課題而採取了下面的技術手 段。
即,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是一種秧苗插植裝 置,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左右方向的插植旋轉軸(30)設有旋轉殼體(31),在該旋轉殼體(31)設有栽植桿(27),上述秧苗插植裝置的特徵在於,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中設有:偏心輸入齒輪(40),其相對於上述插植旋轉軸(30)轉動自如;偏心輸出齒輪(42),其安裝在使上述栽植桿(27)轉動的轉動軸(34)上;和中繼輸入齒輪(41),其從該偏心輸入齒輪(40)向偏心輸出齒輪(42)傳遞驅動力,該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位於連結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的線上以外的位置。
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 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在上述栽植桿(27)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或者栽植桿(27)通過下死點後開始向田地面的上方脫離的位置,由於該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而產生的齒隙為最小。
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 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上形成有半徑最大的輸入最大徑部(40m),在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上形成有半徑最大的中繼最大徑部(41m)和半徑最小的中繼最小徑部,並且,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上形成有半徑最小的輸出最小徑部(42m),在上述栽植桿(27)從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到完全脫離到田地面的上方為止的期間,成為上述輸入最大徑部(40m)與中繼最小徑部嚙合的第一狀態、和輸出最小徑部(42m)與中繼最大徑部(41m)嚙合的第二狀態,並且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在不同的相位出現。
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的 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在正面觀察或俯視觀察時,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和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呈直線狀配置,並且,成為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的中繼旋轉軸(44)的左右長度比上述插植旋轉軸(30)和上述轉動軸(34)的左右長度短。
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的 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中設置有非圓形狀的制動凸輪(47),並且設置有與該制動凸輪(47)接觸的制動接觸部件(48),中繼輸入齒輪(41)位於比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對上述制動接觸部件(48)向制動凸輪(47)側施力的制動施力部件(49)被設置在比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位置。
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 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在上述制動凸輪(47)上形成有突起部(47t),在上述栽植桿(27)從田地面脫離到上方後至取得秧苗載置台(22)的秧苗之前為止的期間內,該突起部(47t)與上述制動接觸部件(48)接觸,在上述栽植桿(27)從秧苗載置台(22)取得秧苗的位置,該突起部(47t)從制動接觸部件(48)分離。
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 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在上述旋轉殼體(31)的中心部設有上述插植旋轉軸(30),上述轉動軸(34、34)分別被設置於上述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42)分別被設置於該轉動軸(34、34),在上述插植旋轉軸(30)和轉動軸(34、34)之間、且比轉動軸(34、34)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位置,分別設有中繼旋轉軸(44、44),在該中繼旋轉軸(44、44)上分別設有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41),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上形成有凸 部(31c、31c),上述凸部(31c、31c)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的位置向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突出,在上述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突出地形成有收納上述制動施力部件(49、49)的收納突起部(31a、31a)。
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的 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上述栽植桿(27)構成為設置有:推出部件(37),其將上述插植部件(36)所取得的秧苗插植於田地;工作臂(74),其使在前端設置有該推出部件(37)的秧苗推出體(29)進出;和推出彈簧(76),其對該工作臂(74)向推出方向施力,上述工作臂(74)構成為設置有:臂部(74a),其在正面觀察或俯視觀察時在沿著上述旋轉殼體(31)的旋轉軌跡的方向上延伸;和傾斜臂部(74b),其與該臂部(74a)連續,並且向從上述旋轉殼體(31)分離的左右一側斜著延伸,上述工作臂(74)通過上述臂部(74a)按壓上述推出彈簧(76),並且,在上述秧苗推出體(29)和作為上述工作臂(74)的轉動支點的臂軸(73)之間設置有保護部件(77),上述保護部件(77)承接移動至推出位置的上述工作臂(74)。
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的 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基礎上,具有下述特徵: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上述插植旋轉軸(30)形成有筆直部(30a)和與該筆直部(30a)相連的傾斜部(30b),並且,固定部件(39)與該筆直部(30a)和傾斜部(30b)接觸,將旋轉殼體(31)固定於插植旋轉軸(30),在上述栽植桿(27) 和旋轉殼體(31)之間設置有角度調節部件(50),該角度調節部件(50)用於調節上述栽植桿(27)相對於該轉動軸(34)的在轉動軸(34)的轉動方向上的角度。
根據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明,通過使中繼輸入 齒輪(41)的旋轉中心不位於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的線上,能夠縮短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與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實現旋轉殼體(31)的緊湊化,從而能夠提高固有振動頻率以抑制振動振幅。
另外,由於能夠任意設定偏心輸入齒輪(40)與 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變更偏心輸入齒輪(40)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齒數,以設計可避免共振的齒數,從而可以抑制因共振引起的振動的發生。
根據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所 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由於能夠在栽植桿(27)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或者栽植桿(27)通過下死點後開始向田地面的上方脫離的位置,使因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而產生的齒隙為最小,因此,能夠防止下述情況:由於栽植桿(27)的移動所引起的載荷而使得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紊亂,從而導致栽植桿(27)發生脈動;或者栽植桿(27)的移動變慢,從而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根據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所 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使輸入最大徑部(40m)與 中繼最小徑部嚙合的第一狀態、和輸出最小徑部(42m)與中繼最大徑部(41m)嚙合的第二狀態在栽植桿(27)從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到完全脫離到田地面的上方為止的期間在不同的相位出現,由此,能夠使插植秧苗後的栽植桿(27)的直至從田地面脫離到上方為止的移動速度加快,因此,能夠防止栽植桿(27)所形成的田地面插植孔變大,從而能夠防止秧苗因較大的插植孔而傾倒。
根據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 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在正面觀察或俯視觀察時,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呈直線狀配置,由此無需擴展旋轉殼體(31)的左右寬度,從而能夠使旋轉殼體(31)緊湊。
另外,通過使中繼旋轉軸(44)的左右長度比插 植旋轉軸(30)和轉動軸(34)的左右長度短,栽植桿(27)在轉動時不會與中繼旋轉軸(44)發生干涉,從而能夠防止栽植桿(27)的旋轉軌跡紊亂,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根據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 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使中繼輸入齒輪(41)位於比偏心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能夠縮短偏心輸入齒輪(40)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實現旋轉殼體的緊湊化。
另外,通過將制動施力部件(49)設置成比偏心 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能夠實 現秧苗插植裝置的緊湊化。
根據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所 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在栽植桿(27)從秧苗載置台(22)取得秧苗時,突起部(47t)通過制動接觸部件(48),由此,能夠利用制動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將制動接觸部件(48)推出而使其與制動凸輪(47)接觸,因此,能夠抑制在栽植桿(27)取秧苗時施加的晃動,防止了栽植桿(27)發生脈動或移動變慢這些情況,栽植桿(27)能夠可靠地取得設定量的秧苗,從而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根據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所 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形成向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突出的凸部(31c、31c),並在旋轉殼體的旋轉方向上游側形成收納突起部(31a、31a),由此能夠緊湊地構成旋轉殼體(31)。
另外,通過使收納突起部(31a、31a)向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突出,收納突起部(31a、31a)不容易卡掛田地的夾雜物,並且,即使夾雜物卡掛於收納突起部(31a、31a),在收納突起部(31a、31a)通過旋轉殼體(31)的旋轉而上升的過程中,收納突起部(31a、31a)朝向下方,因此,卡掛的夾雜物容易落下,從而消除因纏繞的夾雜物而導致秧苗插植裝置的旋轉不會因纏繞的夾雜物而混亂,且不需要除去纏繞的夾雜物的作業。
根據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形成為利用 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壓推出彈簧(76)的結構,能夠防止工作臂(74)的姿勢紊亂,因此,推出部件(37)能夠可靠地將秧苗推出並插植於田地,從而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另外,通過在秧苗推出體(29)和臂軸(73)之 間設置承接工作臂(74)的保護部件(77),能夠增大工作臂(74)和保護部件(77)的接觸面積,因此能夠可靠地通過工作臂(74)按壓秧苗推出體(29),並且能夠實現栽植桿(27)的緊湊化。
根據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至3 中的任意一項所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形成為這樣的結構:在插植旋轉軸(30)形成筆直部(30a)和傾斜部(30b),並使固定部件(39)與該筆直部(30a)和傾斜部(30b)接觸,由此,能夠將固定部件(39)的安裝位置保持在插植旋轉軸(30)的寬度內,因此秧苗插植裝置的左右寬度得以抑制,成為了緊湊的結構。
另外,通過將角度調節部件(50)配置在栽植桿(27)和旋轉殼體(31)之間,抑制了秧苗插植裝置的左右寬度,成為了緊湊的結構。
22‧‧‧秧苗載置台
27‧‧‧栽植桿
29‧‧‧秧苗推出體
30‧‧‧插植旋轉軸
30a‧‧‧筆直部
30b‧‧‧傾斜部
31‧‧‧旋轉殼體
31a‧‧‧收納突起部
31c‧‧‧凸部
34‧‧‧轉動軸
36‧‧‧插植部件
37‧‧‧推出部件
39‧‧‧固定部件
40‧‧‧偏心輸入齒輪
40m‧‧‧輸入最大徑部
41‧‧‧中繼輸入齒輪
41m‧‧‧中繼最大徑部
42‧‧‧偏心輸出齒輪
42m‧‧‧輸出最小徑部
44‧‧‧中繼旋轉軸
47‧‧‧制動凸輪
47t‧‧‧突起部
48‧‧‧制動接觸部件
49‧‧‧制動施力部件
50‧‧‧角度調節部件
73‧‧‧臂軸
74‧‧‧工作臂
74a‧‧‧臂部
74b‧‧‧傾斜臂部
76‧‧‧推出彈簧
圖1是設置有本發明的秧苗插植裝置的秧苗移植機的側視圖。
圖2是圖1的秧苗移植機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從左方向觀察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從後方向觀察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構成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旋轉殼體的從左方向觀察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與轉動軸的位置相對應的插植部件的前端所描繪的插植部件前端軌跡的圖。
圖7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來到最低點時的各偏心旋轉體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8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來到最低點時的各偏心旋轉體的平坦部的接觸關係的圖。
圖9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來到最低點時的各偏心旋轉體的最大徑部的接觸關係的圖。
圖10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旋轉軸的軸心的位置和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上的各通過點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11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當插植部件的前端在與插植旋轉軸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通過時的、偏心輸入齒輪的軸心的位置和各栽植桿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12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部件的前端的靜軌跡和動軌跡的圖。
圖13是示出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使秧苗的株距變化時的插植部件的前端的動軌跡的圖。
圖14是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停止時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從左方向觀察的側視圖。
圖15是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栽植桿的剖視圖。
圖16是沿圖15的S1-S1線的剖視圖。
圖17是制動凸輪的從左方向觀察的側視圖。
圖18是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的插植旋轉軸周圍的剖視圖。
下面,參照附圖對基於上述技術思想而具體構成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並且,以秧苗移植機的前進方向作為基準,分別設定前後和左右。在圖1和圖2中,示出了裝備有本發明的秧苗插植裝置的乘用型插秧機的右側視圖和俯視圖。
在該乘用型插秧機中,行走車體10搭載了發動機11、並具有驅動旋轉的各左右一對的前輪12和後輪13,在行走車體10的後方,經升降連桿裝置14連接有6行插植式的秧苗插植部15。
另外,在行走車體10設置有駕駛坐席16、操縱前輪12的操縱手柄17、載置預備的秧苗的預備秧苗載置台18。
關於上述秧苗插植部15,從機體對插植傳動殼體21進行傳動輸入,在插植傳動殼體21的上側,將以前部成為上位的結構傾斜的秧苗載置台22配置在行走車體10的後方,並且,在插植傳動殼體21的插植傳動部的後端部,針對2行設置1組秧苗插植裝置23。
當在中央浮體24和側方浮體26著地的狀態下使行走車體10行進時,秧苗載置台22左右進行往復移動,從而 將臺上的毯苗一株一株地依次供給到在秧苗載置台22下端側設置的秧苗接收框20的秧苗取出口25,秧苗插植裝置23對秧苗進行分離後將其取出而插植到田地中。
接下來,對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 結構進行說明。在圖3中,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從行走車體10的左方向觀察的局部剖視圖,在圖4中示出了從後方向觀察的局部剖視圖。
該秧苗插植裝置23具有:插植旋轉軸30,其被以 能夠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插植傳動殼體21的後端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旋轉殼體31,其以該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旋轉;和兩個栽植桿27、27,它們在該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從秧苗載置台22取出秧苗並插植到田地中。
將旋轉殼體31的中央部以一體旋轉的結構固定安 裝於上述插植旋轉軸30的左右突出部。而且,利用第一軸承32和第二軸承33將轉動軸34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在這2個轉動軸34上分別固定安裝有栽植桿27的插植器殼體35。
在該插植器殼體35設置有秧苗推出體29和具有2 根棒體的叉狀的插植部件36,該秧苗推出體29在前端部固定有推出部件37。
在圖18中示出了圖3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插植 旋轉軸30周圍的剖視圖。如圖3、圖4、圖18所示,在插植旋轉軸30形成有筆直部30a,錐狀的固定部件39與插植旋轉軸30垂直地插入並貫穿旋轉殼體31的凸台38,使錐狀的固定 部件39與上述筆直部30a接觸,從而將旋轉殼體31固定於插植旋轉軸30。
而且,在插植旋轉軸30設置有從軸外周至筆直部 30a的傾斜部30b,並且,固定部件39的一部分重疊配置在該傾斜部30b的半徑方向上。
通過使固定部件39的一部分位於上述傾斜部30b 的半徑方向,由此能夠減小凸台38的左右寬度。由此,能夠防止轉動的栽植桿27和上述凸台38的干涉,並且能夠使秧苗插植裝置23的左右方向緊湊。
在圖5中示出了本實施例的旋轉殼體31的內部結 構。在旋轉殼體31的內部配置有偏心輸入齒輪40,該偏心輸入齒輪40嵌合於插植旋轉軸30的外周部,與上述插植傳動殼體21成一體而不旋轉,並且,在旋轉殼體31的內部收納有齒輪機構,該齒輪機構由與偏心輸入齒輪40嚙合的2個中繼輸入齒輪41、41、和與各中繼輸入齒輪41、41嚙合的2個偏心輸出齒輪42、42構成。
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與插植旋轉軸30 的軸心相同,即偏心輸入齒輪40配置成與插植旋轉軸30同軸,偏心輸入齒輪40通過第三軸承43而支承於旋轉殼體31。 中繼輸入齒輪41是將來自偏心輸入齒輪40的驅動力傳遞至偏心輸出齒輪42的齒輪,其安裝於中繼旋轉軸44,並且構成為與旋轉殼體31相對應地公轉。另外,偏心輸出齒輪42以一體旋轉的結構安裝於使栽植桿27轉動的轉動軸34上。
在本發明的秧苗插植裝置23中,形成為這樣的結 構:從側面觀察時,使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位於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的線上以外的位置。而且,形成為這樣的配置:如果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則形成為等腰三角形。另外,中繼輸入齒輪41、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42以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為對稱點點對稱地進行配置,由此形成為這樣的配置結構:通過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中繼輸入齒輪41、41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42的旋轉中心,在側面觀察時描繪出S字形狀。
通過以點對稱的方式配置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 42,中繼輸入齒輪41、41的旋轉中心均位於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和偏心輸出齒輪42、42的線的旋轉下游側。但是,也可以構成為使其位於旋轉上游側。
通過使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在從側面 觀察時位於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的線上以外的位置,能夠縮短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由此,能夠使旋轉殼體31緊湊,提高固有振動頻率,因此能夠減小振動振幅。另外,通過任意設定偏心輸入齒輪40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等,能夠變更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齒數,因此,能夠以可避免共振的齒數進行設計,從而能夠抑制因共振引起的振動。
在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分別具備栽植桿27、27, 將驅動力傳遞向這些栽植桿27、27的中繼輸入齒輪41、41的旋轉中心以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為對稱點配置成點對稱。由此,能夠減少具有重量的旋轉殼體31的不平衡性,能夠抑制振動。
當驅動上述插植旋轉軸30旋轉時,旋轉殼體31 向固定方向旋轉,偏心輸出齒輪42繞偏心輸入齒輪40公轉,並且,在偏心輸入齒輪40公轉1圈的期間,偏心輸出齒輪42向與公轉方向相反的方向自轉1圈。在圖3、圖5所示的左側視圖中,旋轉殼體31與插植旋轉軸30一起在圖面上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偏心輸出齒輪42以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公轉,並且順時針自轉。
栽植桿27與安裝於偏心輸出齒輪42的轉動軸34
一起轉動,因此,隨著驅動插植旋轉軸30旋轉,設置於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畫出後述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地移動。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公轉1圈的期間,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走一圈。並且,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是在行走車體10停止的狀態下從左側方觀察的靜軌跡。
如圖4所示,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 和偏心輸出齒輪42構成為在俯視觀察時呈直線狀配置的齒輪機構。“呈直線狀配置”是指這樣的狀態:這些齒輪、即旋轉體的齒寬相同,並且旋轉體彼此沒有沿軸向突出。並且,使作為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的中繼旋轉軸44的左右長度比與 偏心輸入齒輪40同軸的插植旋轉軸30的左右長度短,並且比安裝於偏心輸出齒輪42的轉動軸34的左右長度短。
通過在俯視觀察時呈直線狀配置偏心輸入齒輪 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無需擴展旋轉殼體31的左右寬度,能夠使旋轉殼體31構成得緊湊。
另外,使安裝於中繼輸入齒輪41的中繼旋轉軸44 的左右長度比嵌裝於偏心輸入齒輪40的插植旋轉軸30的左右長度短,並且比嵌裝於偏心輸出齒輪42的轉動軸34的左右長度短,由此,能夠防止栽植桿27在轉動時與中繼旋轉軸44發生干涉,栽植桿27的插植旋轉軌跡不會紊亂,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 出齒輪42分別形成為齒輪齒與齒輪齒的間隔以及各齒輪齒的長度不同的非圓形狀。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分別嚙合,由此構成為,當旋轉殼體31旋轉時,栽植桿27描繪圖3和從圖6至圖12所示的軌跡。
如圖8所示,在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 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分別形成有各齒輪齒的突端部以大致平面狀排列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輸出平坦部42f,當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輸出平坦部42f嚙合時,齒輪齒之間的間隙變小。通過減小齒輪齒之間的間隙,即使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的負載變強,也可以抑制齒隙的產生。
並且,上述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 輸出平坦部42f在栽植桿27的插植軌跡的下死點、即最大幅度下降位置開始嚙合。或者,在通過下死點後開始嚙合,並且在上述插植部件36完全從土中脫離的位置開始分離。
並且,上述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 輸出平坦部42f分離的位置也是栽植桿27從插植姿勢開始向取苗姿勢切換的位置。
在從上述的栽植桿27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至 插植部件36完全從土中脫離的位置,為了使插植部件36迅速從土中脫離,需要加快栽植桿27的移動速度。另外,在插植部件36完全從土中脫離的位置,栽植桿27從插植姿勢向取苗姿勢切換,因此,容易由於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而產生齒隙,栽植桿27容易引起脈動,或者栽植桿27的旋轉移動容易變慢。
可是,通過使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 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輸出平坦部42f在從栽植桿27的插植軌跡的下死點、或通過下死點後至插植部件36完全從土中脫離為止的位置的範圍內,以齒輪齒之間的間隔變小的狀態嚙合,防止了因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所引起的齒隙的產生,因此,能夠防止栽植桿27發生脈動、或旋轉移動遲緩,能夠防止取苗或秧苗插植的時機錯過。
由此,能夠在插植秧苗後使插植部件36從土中快速脫離,因此能夠防止在秧苗的插植位置的周圍形成孔部,從 而能夠防止秧苗倒入該孔部而導致插植姿勢紊亂。
並且,在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 和偏心輸出齒輪42上形成有20根至22根左右的齒輪齒,栽植桿27的對應於1個齒輪齒的移動量為大約16°~18°。如前所述,齒輪齒的寬度和齒輪齒與齒輪齒之間的間隔在每個部位都不同,因此,上述的值是平均值。上述平坦部以下述方式形成:將2根相同寬度的齒輪齒並排,並且使該2根齒輪齒的間隔與1根該齒輪齒的量大致相同。
如圖9所示,形成為這樣的配置結構:當上述偏 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輸入平坦部40f、中繼平坦部41f和輸出平坦部42f的嚙合部分通過時,出現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上述第一狀態是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的至外周部的半徑最大的輸入最大徑部40m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最小徑部嚙合的狀態,上述第二狀態是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的至外周部的半徑最大的中繼最大徑部41m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最小徑部分別嚙合的狀態。
第一狀態是在上述輸入平坦部40f和中繼平坦部 41f開始分離的位置,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的輸入最大徑部40m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最小徑部先進行嚙合的狀態。由此,偏心輸入齒輪40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速度變快,因此能夠加快栽植桿27的旋轉移動速度。
並且,第二狀態是這樣的狀態:在第一狀態出現 後,在上述中繼平坦部41f和輸出平坦部42f開始分離的位置,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的中繼最大徑部41m和偏心輸出齒輪42 的最小徑部嚙合。由此,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速度變快,因此,即使第一狀態結束,也能夠維持栽植桿27的旋轉移動速度。
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栽植桿27從秧苗插植軌跡 的下死點脫離到田地面的上方的期間使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出現,能夠使栽植桿27快速地向田地面的上方脫離,因此能夠防止設置於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在插植的秧苗的周圍形成孔部,從而能夠防止秧苗倒入該孔部而導致插植姿勢紊亂。
栽植桿27的基於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的移動在大 約2根齒輪齒、即以栽植桿27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為0度從32°至36°的範圍進行。
並且,也可以構成為,在上述中繼平坦部41f和輸 出平坦部42f先開始分離的位置,使上述中繼最大徑部41m和輸出最小徑部42m先進行嚙合以使第一狀態出現,並且,當上述輸入平坦部40f和中繼平坦部41f開始分離時,使上述輸入最大徑部40m和中繼最小徑部嚙合,使第二狀態出現。
如圖5所示,在旋轉殼體31的內部設有相位偏移 防止機構,該相位偏移防止機構由下述部分構成:非圓形狀的制動凸輪47,其以與轉動軸34一體旋轉的結構安裝於該轉動軸34,且其圓周上的一點突出而形成突起部47t;制動接觸部件48,其與制動凸輪47的外周面接觸;和制動施力部件49,其將制動接觸部件48向制動凸輪47按壓。制動接觸部件48的接觸面側形成為圓弧形狀,且構成為與制動凸輪47的外周面接觸。
上述制動凸輪47、制動接觸部件48和制動施力部 件49分別在旋轉殼體31的內部設置一對。為了將一對中繼輸入齒輪41、41配置得比偏心輸入齒輪40和一對偏心輸出齒輪42、42靠搬送方向上游側,在該旋轉殼體31中的、設置該一對中繼輸入齒輪41、41的部分處分別形成有向旋轉方向上游側突出的凸部31c、31c。另一方面,在該凸部31c、31c的相反側、即旋轉方向下游側分別形成有平緩地彎曲的凹部31d、31d,旋轉殼體31在從側面觀察時形成為S字形狀。
在上述凹部31d、31d分別形成有向搬送方向上游 側突出的收納突起部31a、31a,在該收納突起部31a、31a的內部分別形成收納空間部31b、31b。並且,將上述制動施力部件49、49分別配置於該收納空間部31b、31b的內部。該制動施力部件49、49被配置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的轉動軸34與中繼輸入齒輪41的中繼旋轉軸44之間。
並且,上述收納突起部31a、31a的突出量形成得 與上述凸部31c、31c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另外,上述一對制動施力部件49、49和一對收納 突起部31a、31a構成為配置在以嵌裝於偏心輸入齒輪40的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而線對稱的位置。
在上述結構中,通過在旋轉殼體31的凹部31d、 31d形成收納突起部31a、31a,並且使收納突起部31a、31a與凸部31c、31c的突出量大致相同,能夠防止制動施力部件49、49的突出量變大而導致旋轉殼體31大型化,從而實現了秧苗插植裝置23的緊湊化。
並且,通過將一對制動施力部件49、49和一對收 納突起部31a、31a配置在以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而線對稱的位置,成為一個收納突起部31a的突出端部與另一個凸部31c的突出端部排列在大致同一條直線上的結構,因此,能夠防止旋轉殼體31大型化,從而實現了秧苗插植裝置23的緊湊化。
另外,由於將收納突起部31a、31a分別設置在旋 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因此,收納突起部31a、31a在栽植桿27、27將秧苗插植於田地時成為不易撈起田地面或水面的稻草屑等夾雜物這樣的姿勢,因此,能夠防止夾雜物纏在秧苗插植裝置23上,從而能夠防止夾雜物妨礙秧苗插植裝置23的插植作業這樣的情況,並且,不需要從秧苗插植裝置23除去夾雜物的作業。
而且,在栽植桿27、27將秧苗插植於田地後向上 方移動並去取下一株秧苗的軌跡、和從取苗口25取得秧苗後去將秧苗插植於田地的軌跡中,存在收納突起部31a、31a分別朝向下方的位置,因此,卡掛於收納突起部31a、31a的夾雜物容易向下方落下,從而能夠進一步防止夾雜物的纏繞。
上述制動凸輪47形成為圖5所示這樣的形狀,並 且以下述這樣的結構起作用:當栽植桿27處於從取苗口25取秧苗的位置和將秧苗插植於田地的位置時,上述制動凸輪47對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進行制動,抑制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之間的齒隙,從而正確地進行秧苗分離和秧苗插植的動作。
並且,在圖17中示出了本發明的秧苗插植裝置23 的制動凸輪47的從左方向觀察的側視圖。在上述的秧苗插植裝置23中,通過第一接觸部47a和第二接觸部47b形成制動凸輪47的整周。第一接觸部47a是指從栽植桿27處於取秧苗的位置時與制動接觸部件48接觸的外周位置、至從此處向前旋轉135°的旋轉位置時與制動接觸部件48接觸的外周位置為止的範圍,第二接觸部47b是指這之外的部分。在第一接觸部47a形成為這樣的結構:制動凸輪47的外周與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階段性地變長。
通過使上述制動凸輪47的第一接觸部47a構成為 使第一接觸部47a的外周與旋轉中心之間的距離階段性地變長直至栽植桿27取得秧苗,能夠使減小振動的力逐漸增強,並且,能夠在取秧苗的部分使抑制振動的力最強。由此,能夠抑制因劇烈的力的變動所引起的振動,並且,能夠可靠地取得秧苗,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並且,在上述第一接觸部47a和第二接觸部47b 的邊界部分的任一方形成上述突起部47t。
上述制動接觸部件48由於制動施力部件49的作 用力而始終被壓靠於制動凸輪47,施加於制動凸輪47的壓力經轉動軸34被傳遞至偏心輸出齒輪42,從而能夠減輕伴隨著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動作而產生的載荷。作用於該偏心輸出齒輪42的載荷對應於設置在上述轉動軸34上的栽植桿27的位置而發生變化,因此上述制動凸輪47形成為多個部位的半徑不同的結構。
特別是,在圖7至圖9所示的、上述栽植桿27從 取苗口25取規定的量的秧苗的位置,秧苗的培養基或根形成較強的阻力而容易施加載荷,由於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而產生齒隙,從而存在栽植桿27發生脈動或栽植桿27的旋轉移動變慢這樣的情況。由此,栽植桿27通過取苗口25的位置發生偏移,而取得與設定的秧苗的量不同的量的秧苗,或者在沒有取得秧苗的情況下通過取苗口25,使得秧苗的插植在每個位置都不同,從而產生插植精度降低這樣的問題。
為了防止上述的脈動的齒隙,形成為這樣的配置 結構:在比上述栽植桿27從取苗口25取秧苗的位置靠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上述制動凸輪47的突起部47t與制動接觸部件48接觸,該制動接觸部件48克服制動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被突起部47t上推直至取苗口25的近前。並且,在栽植桿27通過取苗口25時,當上述突起部47t完全通過制動接觸部件48,被上述制動施力部件49的作用力推出的制動接觸部件48與制動凸輪47接觸,由此,接觸的衝擊經由轉動軸34被傳遞至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因此,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的載荷得到減輕,從而能夠防止在栽植桿27從取苗口25取秧苗時發生脈動、或者旋轉移動變慢,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上述栽植桿27的推出部件37接近插植部件36的 背面地安裝於秧苗推出體29的前端部,該秧苗推出體29被滑動自如地支承於插植器殼體35,並且,上述推出部件37構成為借助於秧苗推出體29的動作而向插植部件36的前端側突 出、和向插植部件36的根側後退。在插植部件36的前端向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下部移動時,通過收納於上述插植器殼體35內的推出部件37的動作機構,使得推出部件37突出,從而將保持於插植部件36的秧苗向田地推出。並且,對於推出部件37的動作機構,在後面進行敘述。
本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是上述的結構, 在插植作業時,如下述這樣工作。通過驅動插植旋轉軸30旋轉,安裝於旋轉殼體31的一對栽植桿27在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畫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同一軌道上互相保持1/2週期的間隔並且以固定姿勢移動。
上述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在通過取苗口25 時,將秧苗載置台22的秧苗分離出一株後取出。此時,推出部件37處於後退的狀態。當栽植桿27向下移動而使插植部件36的前端移動至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下部時,在秧苗推出體29的前端設置的推出部件37突出,將插植部件36所保持的秧苗的入土部向下按壓,由此將秧苗從插植部件36推出並插植於田地。然後,栽植桿27通過比向下移動時靠後方的軌道向上方移動,並且,推出部件37後退。
圖6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 23的、與轉動軸34的位置相對應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所描畫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圖。圖6是從行走車體10的左側觀察的示意圖。
圖6所示的公轉軌跡51表示插植旋轉軸30旋轉 時的轉動軸34的公轉軌跡。另外,在圖6中,偏心輸入齒輪 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表示轉動軸34處於最低點時的各旋轉體的位置。並且,以點劃線表示現有的秧苗插植器的前端軌跡9。
關於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通過圖 5所示的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42的結構,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畫與現有的插植器前端軌跡9不同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在轉動軸34在公轉軌跡51上轉一周的期間,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移動一周。
以下,對第一實施例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秧苗插 植器前端軌跡19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圖7是示出在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來 到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最低點時的旋轉殼體31內的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位置關係的圖。圖7是從行走車體10的左側觀察的圖,在圖7以後的圖中,將行走車體10的前後方向作為x方向,並將鉛直方向作為y方向來進行說明。
另外,在圖7以後的圖中,如圖8所示,以將栽 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和轉動軸34的中心作為定點的三角形來表示栽植桿27的形狀和姿勢。
在圖7中,記載了當插植部件36的前端到達取苗 口25時、和到達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最低點時的栽植桿27的位置。
使從上述轉動軸34至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長度L 為與從插植旋轉軸30的公轉軌跡51的中心即插植旋轉軸30至轉動軸34的長度的2倍的長度、即插植旋轉軸30的公轉軌跡51的直徑Φ相同的長度。例如,將長度L設定為與現有的插植旋轉軸30的公轉軌跡51的直徑Φ相同的大約160mm。
由於在上述旋轉殼體31的端部所具備的兩個栽植 桿27、27的轉動軸34、34的軸心間距離Φ、和從栽植桿27的轉動軸34的軸心至該栽植桿27所具備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距離L相等,因此能夠形成為插植部件36不與另一個栽植桿27發生干涉的結構。由此,能夠防止秧苗的插植位置或插植深度紊亂,從而能夠提高秧苗的插植精度。
而且,構成為,從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最 低點(B點)的位置至插植旋轉軸30的公轉軌跡51的中心即插植旋轉軸30為止的y方向的距離b2為與插植轉動軸的公轉軌跡51的直徑Φ大致相同的長度。
另外,如圖7所示,構成為,在將連結偏心輸入 齒輪40的軸心即插植旋轉軸30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軸心即轉動軸34的直線作為第一直線時,以轉動軸34公轉的旋轉方向(在圖7中為向左轉)為基準,中繼輸入齒輪41的軸心即中繼旋轉軸44位於比第一直線靠旋轉方向的前側的位置。
並且,構成為,在將連結偏心輸入齒輪40的軸心 即插植旋轉軸30和中繼輸入齒輪41的軸心即中繼旋轉軸44的直線作為第二直線時,第一直線和第二直線所形成的角度θ2為18±2°。
而且,如圖7所示,在將連結上述中繼旋轉軸44 和轉動軸34的直線作為第三直線時,第一直線和第三直線所形成的角度與上述的角度θ2相同,為18±2°。並且,第二直線和第三直線的交點處的角度θ3為144±4°。由此,成為這樣的結構:如果分別連結第一直線、第二直線和第三直線,即以直線連結插植旋轉軸30、中繼旋轉軸44和轉動軸34,則描畫出等腰三角形。換而言之,成為這樣的結構: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配置在等腰三角形的各頂點位置。
另外,如圖7所示,構成為,當轉動軸34處於公 轉軌跡51的最低點時,插植部件36的前端到達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最低點即B點。
並且,構成為,如果將連結偏心輸出齒輪42的軸 心即轉動軸34和插植部件36的前端端的直線作為第四直線,則在插植部件36的前端到達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最低點(B點)時,第一直線和第三直線所形成的角度θ1為122±2°。
圖10是示出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 的、插植旋轉軸30的軸心的位置與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各通過點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如圖10所示,插植部件36的前端所通過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是在從側面觀察時描畫封閉曲線的軌跡,將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成為最高位的位置作為A點,將成為最低位的位置作為B點,將成為最前方的位置作為C點。並且,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比插植旋轉軸30低的位置通過最前方點(C點)。
將A點和偏心輸入齒輪40的軸心即插植旋轉軸 30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為a1,將y方向上的距離設為a2。 並且,將B點和插植旋轉軸30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為b1,將y方向上的距離設為b2。並且,將C點和插植旋轉軸30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為c1,將y方向上的距離設為c2。
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a1的長度在從插植旋轉 軸30至轉動軸34的長度的2倍的長度Φ的0.65倍以上且0.69倍以下,並且構成為,a2的長度為長度Φ的0.91倍以上且0.95倍以下。
另外,構成為,b1的長度為長度Φ的0.87倍以 上且0.91倍以下,並且構成為,b2的長度為長度Φ的0.95倍以上且1.1倍以下。
另外,構成為,c1的長度為長度Φ的1.4倍以上 且1.5倍以下,並且構成為,c2的長度為長度Φ的0.12倍以上且0.16倍以下。
假設從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最低點(B點) 向鉛直上方30mm的水平面的位置為田地面的位置,將該水平面與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相交叉的2點中的前方側的交叉點設為D1點,將後方側的交叉點設為D2點。
並且,在將D1點與B點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 為d1、並將D2點與B點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為d2時,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d1的長度為d2的長度的大致2倍的長度。
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中的從C點至B點 的軌跡的形狀構成為在從側面觀察時與半徑在長度Φ的0.85 倍以上且0.9倍以下的正圓的弧的形狀大致一致。
圖11是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 裝置23的、一個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與插植旋轉軸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通過時的、偏心輸入齒輪40的軸心的位置與各栽植桿27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2個栽植桿27分別固定於2個轉動軸34,這2個轉動軸34配置在旋轉殼體31的以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而點對稱的兩個端部。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中,當一個栽植桿27的 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與插植旋轉軸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通過時,另一個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也在與插植旋轉軸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上朝向上下相反的方向通過。
在與插植旋轉軸30相同的高度的水平面同秧苗插 植器前端軌跡19相交叉的2個點中,將前方側的交叉點設為E1點,並將後方側的交叉點設為E2點,在一個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下降著通過E1點時,另一個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上升著通過E2點。
並且,在將E1點和最低點即B點之間的x方向上 的距離設為e1、並將E2點和插植旋轉軸30之間的x方向上的距離設為e2時,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e1的長度與e2的長度大致相等。
圖12是與行走車體10停止時的秧苗插植器前端 軌跡19對應地示出使行走車體10行走時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所描畫的動軌跡的圖。
當一邊使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描畫秧 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一邊使行走車體10向左方向行走時,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在從側面觀察時描畫出秧苗插植器前端動軌跡52。
如圖12所示,以插植旋轉軸30為中心,將插植 轉動軸的公轉軌跡51上的最低點的位置規定為0°的位置,將轉動軸34來到公轉軌跡51上的最後方側時的位置規定為90°的位置,將轉動軸34來到公轉軌跡51上的最高點時的位置規定為180°的位置。
圖12的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F點表示如 上述那樣來規定轉動軸34的公轉軌跡51上的位置時的、轉動軸34處於260°的位置時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動軌跡52上的F'點表示動軌跡上的與F點相對應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
另外,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的G點表示轉動 軸34處於公轉軌跡51上的90°的位置時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秧苗插植器前端動軌跡52上的G'點表示動軌跡上的與G點相對應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位置。
通過圖5所示的各齒輪的結構,從轉動軸34在公 轉軌跡51上的260°的位置附近,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移動速度加速,從轉動軸34的90°的位置附近,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移動速度減速。
即,在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上,插植部件36 的前端在從將秧苗插植於田地的F點移動至G點的期間快速移動,並且在從取苗口25取出秧苗的G點移動至F點的期間慢速移動。在秧苗插植器前端動軌跡52上,插植部件36的前端從F'點開始加速並將秧苗插植於田地,插植部件36的前端從G'點開始減速並從取苗口25取出秧苗。
通過如上述這樣控制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移動速 度,能夠在插植秧苗後使插植部件36的前端急速上升,而不會與插植於田地的秧苗發生干涉。
在圖13中,示出了使秧苗的前後方向的插植間 隔、即株距變化時的、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動軌跡。
圖13示出了各插植株數(37株、42株、50株、 60株、70株、80株,90株)時的動軌跡。在圖13中,將從插植部件36的前端的軌跡的最低點的位置向鉛直上方30mm的位置假定為田地面。
在由現有的秧苗插植裝置所描畫的取秧爪前端的 軌跡中,如果形成為在較疏的插植側不易發生振動的結構,則存在越是在較密的插植側增加株數,秧苗彼此的插植間隔越容易紊亂這樣的問題,如果形成為在較密的插植側使秧苗彼此的插植間隔變得固定的結構,則存在當為較疏的插植側時容易發生振動的問題。上述秧苗插植裝置23以在行走車體10停止的狀態下描畫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19的結構進行動作,由此,能夠應對從37株至90株的較大的範圍的插植株數,而不會使秧苗彼此的插植間隔紊亂或因發生振動而導致秧苗的插植暫 時地進行。
在秧苗插植裝置23中,由於不需要與插植株數相 對應的齒輪的變更等,因此能夠以低成本提高作業適應力。並且,秧苗插植裝置23能夠以與以往大致相同的大小構成,因此能夠實現緊湊化。
在圖14中示出了本實施例的秧苗插植裝置23停 止時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側視圖。在使秧苗插植裝置23停止時,即將插植離合器設定為“斷開”時,在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安裝的2個栽植桿27以圖14所示的姿勢停止。
如圖14所示,2個栽植桿27的插植部件36以互 相平行的朝向停止,由此,在秧苗插植裝置23停止時,在從側面觀察的情況下,在前後方向上從旋轉殼體31探出的面積較小,體積沒有增大。由此,向秧苗移植機的倉庫等的收納、或相對於輕型卡車的裝貨台等的裝載變得容易。
另外,能夠防止插植部件36、36在彼此侵入田地 的土中的狀態下停止,因此能夠防止泥土堵塞插植部件36、36而無法從秧苗插植部15抓取秧苗,從而防止產生沒有插植秧苗的部位。由此,不需要作業員通過手工作業來插植秧苗的作業,減輕了作業員的勞力。
接下來,對推出部件37的在栽植桿27的插植器殼體35內收納的動作機構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在圖15中示出了第一實施例有關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栽植桿27的剖視圖,在圖16中示出了沿圖15的S1-S1線的截面。
推出凸輪71一體地嵌合於旋轉殼體31的突出到 插植器殼體35內的突出部,並且設置成以轉動軸34和插植器殼體35為基準旋轉自如。與該推出凸輪71的外周面滑動接觸的凸輪臂72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軸支承於臂軸73。推出凸輪71在旋轉殼體31的外側配置成比後述的工作臂74靠旋轉殼體側。
另外,在臂軸73上軸支承有與凸輪臂72一體轉 動的工作臂74,工作臂74的前端部、和秧苗推出體29的在插植器殼體35內部側的端部固定的推出螺母70經由接頭部件75連結在一起。並且,以秧苗推出體29經由接頭部件75被向插植部件36的突出側施力的結構,設置有對工作臂74的中間部分施力的推出彈簧76。
推出凸輪71以上述轉動軸34為基準相對旋轉, 通過由推出凸輪71和凸輪臂72構成的凸輪機構的動作,使得工作臂74擺動。
當工作臂74位於壓縮上述推出彈簧76的位置 時,推出部件37處於後退的狀態。當工作臂74從該位置轉動而使得推出彈簧76的壓縮得以緩和時,借助於推出彈簧76的彈力將秧苗推出體29推出,從而使得推出部件37突出。
如圖4和圖15所示,第一實施例有關的工作臂74 由下述部分構成:與旋轉殼體31的旋轉軌跡平行的臂部74a;和從旋轉殼體31分離的傾斜姿勢的傾斜臂部74b,該工作臂74形成為以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壓推出彈簧76的結構。
通過形成為以工作臂74的臂部74a按壓推出彈簧 76的結構,在工作臂74的轉動引導的幅度內按壓工作臂74,因此,能夠在避免工作臂74的姿勢紊亂的情況下將推出部件37推出從而可靠地插植秧苗。
在圖15中,構成為,在秧苗推出體29和工作臂 74的轉動支點即臂軸73的上下方向之間設有保護部件77,當工作臂74轉動至將秧苗推出體29推出的位置時,工作臂74與保護部件77接觸。該保護部件77是設在插植器殼體35的內側的緩衝橡膠,其被支承凸台78支承。保護部件77吸收借助於推出彈簧76的彈力轉動時的工作臂74的衝擊,使秧苗推出體29順暢地突出。另外,使工作臂74的與秧苗推出體29的推壓部向秧苗推出體29的前後方向的前側突出。
通過在上述秧苗推出體29和臂軸73之間設置用 於承接移動至推出位置的工作臂74的保護部件77,並使工作臂74的與秧苗推出體29的接觸部向前側突出,由此,能夠增大工作臂74與保護部件77的接觸面積,以工作臂74可靠地按壓秧苗推出體29,並且能夠使栽植桿27緊湊。由此,秧苗移植機的前後寬度變短。
如圖15所示,在推出螺母70的前方設置儲油槽 80。由於在推出螺母70的前方設置有儲油槽80,因此,無需延長栽植桿27的全長,就能夠利用推出螺母70來防止插植器殼體35內部的油被擠出至外部。
另外,形成為在緩衝橡膠支承凸台78和推出螺母70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結構,防止了油的擠出。
並且,如圖15和圖16所示,通過在供秧苗推出 體29在內部滑動的插植器殼體35的筒狀部分的內側的側面設置油旁路79,以緊湊的結構防止了油的擠出。
而且,形成為這樣的結構,在秧苗推出體29從插植器殼體35突出的推壓部分沒有設置儲油槽的空間,而是在潤滑脂密封唇部81設置凹部,由此使油通過油旁路79後向後方返回。由此,無需延長栽植桿27的全長就能夠使油返回。
另外,如圖4和圖14所示,設置有用於調節栽植桿27的角度的角度調節部件50,將該角度調節部件50配置在栽植桿27和旋轉殼體31之間。通過將該角度調節部件50配置在栽植桿27和旋轉殼體31之間,能夠使秧苗插植裝置23的左右方向緊湊。
19‧‧‧秧苗插植器前端軌跡
25‧‧‧取苗口
27‧‧‧栽植桿
30‧‧‧插植旋轉軸
34‧‧‧轉動軸
40‧‧‧偏心輸入齒輪
41‧‧‧中繼輸入齒輪
42‧‧‧偏心輸出齒輪
44‧‧‧中繼旋轉軸
51‧‧‧公轉軌跡

Claims (9)

  1. 一種秧苗插植裝置,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左右方向的插植旋轉軸(30)設有旋轉殼體(31),在該旋轉殼體(31)設有栽植桿(27),上述秧苗插植裝置的特徵在於,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中設有:偏心輸入齒輪(40),其相對於上述插植旋轉軸(30)轉動自如;偏心輸出齒輪(42),其安裝在使上述栽植桿(27)轉動的轉動軸(34)上;和中繼輸入齒輪(41),其從該偏心輸入齒輪(40)向偏心輸出齒輪(42)傳遞驅動力,該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位於連結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的旋轉中心和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的旋轉中心的線上以外的位置。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在上述栽植桿(27)的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或者栽植桿(27)通過下死點後開始向田地面的上方脫離的位置,由於該偏心輸入齒輪(40)、中繼輸入齒輪(41)和偏心輸出齒輪(42)的嚙合而產生的齒隙為最小。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上形成有半徑最大的輸入最大徑部(40m),在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上形成有半徑最大的中繼最大徑部(41m)和半徑最小的中繼最小徑部,並且,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上形成有半徑最小的輸出 最小徑部(42m),在上述栽植桿(27)從秧苗插植軌跡的下死點到完全脫離到田地面的上方為止的期間,成為上述輸入最大徑部(40m)與中繼最小徑部嚙合的第一狀態、和輸出最小徑部(42m)與中繼最大徑部(41m)嚙合的第二狀態,並且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在不同的相位出現。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在正面觀察或俯視觀察時,上述偏心輸入齒輪(40)、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和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呈直線狀配置,並且,成為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的旋轉中心的中繼旋轉軸(44)的左右長度比上述插植旋轉軸(30)和上述轉動軸(34)的左右長度短。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中設置有非圓形狀的制動凸輪(47),並且設置有與該制動凸輪(47)接觸的制動接觸部件(48),中繼輸入齒輪(41)位於比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位置,對上述制動接觸部件(48)向制動凸輪(47)側施力的制動施力部件(49)被設置在比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位置。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在上述制動凸輪(47)上形成有突起部(47t), 在上述栽植桿(27)從田地面脫離到上方後至取得秧苗載置台(22)的秧苗之前為止的期間內,該突起部(47t)與上述制動接觸部件(48)接觸,在上述栽植桿(27)從秧苗載置台(22)取得秧苗的位置,該突起部(47t)從制動接觸部件(48)分離。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在上述旋轉殼體(31)的中心部設有上述插植旋轉軸(30),上述轉動軸(34、34)分別被設置於上述旋轉殼體(31)的兩端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42)分別被設置於該轉動軸(34、34),在上述插植旋轉軸(30)和轉動軸(34、34)之間、且比轉動軸(34、34)靠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位置,分別設有中繼旋轉軸(44、44),在該中繼旋轉軸(44、44)上分別設有上述中繼輸入齒輪(41、41),在上述旋轉殼體(31)上形成有凸部(31c、31c),上述凸部(31c、31c)在上述偏心輸出齒輪(42)的位置向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突出,在上述旋轉殼體(3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突出地形成有收納上述制動施力部件(49、49)的收納突起部(31a、31a)。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上述栽植桿(27)構成為設置有:推出部件(37),其將上述插植部件(36)所取得的秧苗插植於田地;工作臂(74),其使在前端設置有該推出部件(37)的秧苗推出體(29)進出;和推出彈簧(76),其對該工作臂(74) 向推出方向施力,上述工作臂(74)構成為設置有:臂部(74a),其在正面觀察或俯視觀察時在沿著上述旋轉殼體(31)的旋轉軌跡的方向上延伸;和傾斜臂部(74b),其與該臂部(74a)連續,並且向從上述旋轉殼體(31)分離的左右一側斜著延伸,上述工作臂(74)通過上述臂部(74a)按壓上述推出彈簧(76),並且,在上述秧苗推出體(29)和作為上述工作臂(74)的轉動支點的臂軸(73)之間設置有保護部件(77),上述保護部件(77)承接移動至推出位置的上述工作臂(74)。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中,上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上述插植旋轉軸(30)形成有筆直部(30a)和與該筆直部(30a)相連的傾斜部(30b),並且,固定部件(39)與該筆直部(30a)和傾斜部(30b)接觸,將旋轉殼體(31)固定於插植旋轉軸(30),在上述栽植桿(27)和旋轉殼體(31)之間設置有角度調節部件(50),該角度調節部件(50)用於調節上述栽植桿(27)相對於該轉動軸(34)的在轉動軸(34)的轉動方向上的角度。
TW103116037A 2013-08-23 2014-05-06 Seedling transplanting device TWI631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3783 2013-08-23
JP2013173783A JP5967038B2 (ja) 2013-08-23 2013-08-23 苗移植機
JP2013-217637 2013-10-18
JP2013217637A JP6179338B2 (ja) 2013-10-18 2013-10-18 苗植付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596A true TW201507596A (zh) 2015-03-01
TWI631890B TWI631890B (zh) 2018-08-11

Family

ID=52963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037A TWI631890B (zh) 2013-08-23 2014-05-06 Seedling transplan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09595B1 (zh)
CN (1) CN104412760B (zh)
MY (1) MY172975A (zh)
TW (1) TWI6318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0240B (zh) * 2016-12-07 2018-11-11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作業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5521B (zh) * 2016-08-15 2018-08-17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凹凸共轭-傅里叶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CN109197062A (zh) * 2018-09-28 2019-01-15 巴州良佳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移栽机取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3340B2 (ja) * 1990-01-18 1998-07-0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の植付装置
JP2653366B2 (ja) * 1996-11-05 1997-09-1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装置
JPH10136735A (ja) * 1996-11-08 1998-05-26 Kubota Corp 苗植付機構
JP2815852B2 (ja) * 1997-06-05 1998-10-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苗植装置
JP3930190B2 (ja) 1999-03-11 2007-06-1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001299029A (ja) 2000-04-17 2001-10-30 Iseki & Co Ltd 苗植機のロータリ苗植装置
JP4562495B2 (ja) * 2004-11-04 2010-10-1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におけるロータリー式苗植付け機構
KR100646626B1 (ko) * 2004-11-26 2006-11-23 대동공업주식회사 이앙기
JP4899397B2 (ja) 2005-09-29 2012-03-2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付装置
JP4924802B2 (ja) * 2006-03-24 2012-04-2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付装置
CN101218866A (zh) * 2007-01-09 2008-07-16 郭保可 改进的栽植臂
JP5359124B2 (ja) * 2008-08-28 2013-12-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機
CN201403309Y (zh) * 2009-03-02 2010-02-17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可消除齿隙的非圆齿轮传动系分插机构
CN102124849A (zh) * 2011-02-01 2011-07-20 浙江理工大学 行星轮轴交错的偏心齿轮传动分插机构
JP5927763B2 (ja) * 2011-02-23 2016-06-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02342205B (zh) * 2011-05-06 2013-04-17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插秧机的插植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0240B (zh) * 2016-12-07 2018-11-11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作業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22640A (ko) 2015-03-04
CN104412760B (zh) 2017-06-27
MY172975A (en) 2019-12-16
CN104412760A (zh) 2015-03-18
TWI631890B (zh) 2018-08-11
KR101709595B1 (ko)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036825A1 (zh) 组合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
TW201507596A (zh) 秧苗插植裝置
WO2008049306A1 (fr) Mécanisme tournant de transplantation de semis
WO2021031628A1 (zh) 一种小型手扶自走式大蒜播种机
JP6003182B2 (ja) 苗植付装置
CN100490627C (zh) 步行式插秧机的椭圆-圆柱齿轮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
JP4753858B2 (ja) 移植機の苗取り出し装置
JP6103109B2 (ja) 苗移植機
JP6103110B2 (ja) 苗移植機
CN113632623A (zh) 一种便于苗床固定摆放的插秧机
CN201064097Y (zh)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非圆齿轮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
JP6179338B2 (ja) 苗植付装置
CN201064096Y (zh)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偏心齿轮-非圆齿轮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
CN209787825U (zh) 椭圆—组合式凹凸共轭齿轮行星轮系取苗机构
CN106258123A (zh) 双行星架式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CN106332584A (zh) 双行星架式圆齿轮‑非圆齿轮行星轮系钵苗移栽机构
JP6274739B2 (ja) 苗植付装置
CN201064095Y (zh)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椭圆-圆柱齿轮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
JP5356319B2 (ja) 植付機
JP5967038B2 (ja) 苗移植機
JP4396121B2 (ja) 苗植付装置
KR101347311B1 (ko) 모 이식장치
JP3743435B2 (ja) 苗移植機
CN201042126Y (zh)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的旋转式分插机构
CN201004798Y (zh) 步行式插秧机的椭圆齿轮旋转分插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