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3742A -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 Google Patents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3742A
TW201503742A TW103112550A TW103112550A TW201503742A TW 201503742 A TW201503742 A TW 201503742A TW 103112550 A TW103112550 A TW 103112550A TW 103112550 A TW103112550 A TW 103112550A TW 201503742 A TW201503742 A TW 2015037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ximity
requester
request
server
ll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6973B (zh
Inventor
克斯汀 強森
亞歷山大S 史托賈諾夫斯基
Original Assignee
英特爾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特爾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特爾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3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3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6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69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1Discovery or management thereof, e.g.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SLP] or web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05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for alerting of incom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0Open loop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文描述用於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各種系統及方法。一種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近接伺服器包含:一接收模組,其用以在一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一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一連接UE之一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一許可模組,其用以確認用於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以及一輸出模組,其用以基於該確認將一第一鏈結層識別符提供至該連接UE,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Description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發明領域
本文所述之實施例大體而言係關於裝置對裝置通訊,且具體而言係關於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
發明背景
無線通訊系統包括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開發之長期演進(LTE)標準及LTE升級版(LTE-A)標準。裝置對裝置(D2D)通訊為正開發以用於LTE-A之技術組件。在D2D通訊中,使用者設備(UE)使用直接蜂巢式鏈結而非使用基地台(BS)彼此傳輸資料。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特地提出一種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近接伺服器,該近接伺服器包含:一接收模組,其用以在一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一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一連接UE之一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一許可模組,其用以確認用於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以及一輸出模組,其用以基於該確認將一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該連接UE,以用於在該 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100‧‧‧近接伺服器/近接服務伺服器/近接伺服器A
102‧‧‧近接伺服器/近接服務伺服器/近接伺服器B
104‧‧‧UE/UE A
106‧‧‧UE/UE B
200‧‧‧UE A
202‧‧‧UE B
204‧‧‧應用伺服器
206‧‧‧近接伺服器A
208‧‧‧近接伺服器B
300‧‧‧近接伺服器
302‧‧‧接收模組
304‧‧‧許可模組
306‧‧‧輸出模組
400‧‧‧方法
402~406‧‧‧方塊
500‧‧‧通訊網路架構/通訊系統/系統
502‧‧‧網路設備
504A、504B、504C‧‧‧通訊裝置/行動裝置/裝置
506A、506B、506C‧‧‧無線網路連接/連接/無線通訊連接
514‧‧‧網路連接
516‧‧‧雲端網路
518‧‧‧網路伺服器
600‧‧‧行動裝置
610‧‧‧處理器
620、808‧‧‧記憶體
630‧‧‧作業系統/OS
640‧‧‧應用程式
650‧‧‧顯示器
660‧‧‧輸入/輸出(I/O)裝置
670‧‧‧收發機
680‧‧‧GPS接收機
690、804‧‧‧天線
700‧‧‧機器
702‧‧‧硬體處理器
704‧‧‧主記憶體
706‧‧‧靜態記憶體
708‧‧‧鏈結
710‧‧‧顯示器裝置
712‧‧‧輸入裝置
714‧‧‧使用者介面導航裝置/UI導航裝置
716‧‧‧大容量儲存器
718‧‧‧信號產生裝置
720‧‧‧網路介面裝置
721‧‧‧感測器
722‧‧‧機器可讀媒體
724‧‧‧指令
726‧‧‧通訊網路
728‧‧‧輸出控制器
800‧‧‧機器/UE
802‧‧‧實體層電路系統
806‧‧‧處理電路系統
在不必按比例繪示之圖式中,相同的數字可描述不同視圖中之類似組件。具有不同字母後綴之相同的數字可表示類似組件之不同實例。在隨附圖式之諸圖中以實例而非限制之方式示出一些實施例,在隨附圖式中:圖1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資料及控制流程的方塊圖;圖2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資料及控制流程的方塊圖;圖3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近接伺服器的方塊圖;圖4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用於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方法的流程圖;圖5為根據一實施例之通訊網路架構之示例性組態的例示;圖6為示出行動裝置600的方塊圖,本文所論述之技術(例如,方法論)中任何一或多個可在該行動裝置上執行;圖7示出示例性機器的方塊圖,本文所論述之技術(例如,方法論)之任何一或多個可在該示例性機器上持行;以及圖8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示例性機器(例如,使用者設備(UE))的功能方塊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為諸如裝置對裝置探索或通訊之近接服務適當地起作用,UE必須能夠識別自身及鄰近同級裝置。在Wi-Fi Direct®標準中,UE在裝置探索期間廣告其永久MAC ID(媒體位址控制識別)。然而,不存在用於E-UTRA(演進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直接探索/通訊之現行機制。此外,在無線區域網路(WLAN)直接通訊的狀況下,W-Fi Direct®使用UE的永久MAC ID,考慮到此舉使得UE在直接探索期間廣告該UE的存在時不可能保持匿名,此舉為不合需要的。
在此文獻中,提供用於E-UTRA直接通訊及WLAN直接通訊兩者之近接服務之目的的UE識別之若干機制。此等機制在兩個系統架構之上下文中予以示出:應用伺服器與近接服務伺服器一起共同定位之一個系統架構及應用伺服器為分開的實體之一個系統架構。
圖1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資料及控制流程的方塊圖。在圖1中所示之實施例中,應用伺服器併入每一個別近接伺服器100、102中。在單個應用伺服器/近接伺服器的狀況下,使用者可定義其自已的近接服務識別符,該近接服務識別符在朋友之間共享以用於在近接伺服器100、102處建立「夥伴清單」中使用。夥伴清單用來指示允許哪些其他使用者探索使用者且/或直接與使用者通訊。
每一UE 104、106可向其個別近接服務伺服器100、102登記,且提供近接服務資訊(例如探索許可、夥伴 清單、可利用的共享內容、授權應用等)。個別UE 104、106之使用者可指定可與所有近接服務賦能之應用一起使用之近接服務ID。或者,使用者可每一近接服務賦能之應用指定一應用識別符(App ID)。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共享此近接服務ID或App ID以形成用於給定應用之夥伴清單。
作為回報,近接伺服器100、102向個別UE 104、106提供鏈結層ID(LLID)以用於直接探索。此LLID可為長期的或每當使用者參與直接探索時經更新。後者選項允許UE在直接探索期間保持對在該瞬時尚未給予UE的近接服務ID與LLID之間的映射之所有UE匿名。
在使用者正在尋找另一特定使用者以形成連接之一實例中,UE A 104及UE B 106可向其個別近接伺服器100、102登記且指定其近接服務ID(例如,ProSeA及ProSeB,分別用於UE A及UE B之近接服務ID)。UE A及UE B之使用者彼此認識,因此該等使用者共享其近接服務ID且使用其個別近接伺服器100、102將彼此列表為「夥伴」。當UE A之使用者決定他想要直接與UE B之使用者連接時,他將對用於他的識別符(ProSeA)及ProSeB之暫時LLID之請求發送至他的近接伺服器100,以用於直接探索之目的(箭頭1)。近接伺服器A 100將請求發送至識別UE A的近接服務ID及用於UE A 104之暫時LLID之近接伺服器B 102(箭頭2)。在箭頭3處,近接伺服器B 102基於近接服務ID確認UE A探索UE B 106之許可,且創建用於UE B之暫時LLID。近接伺服器B 102然後將暫時LLID轉發至UE B 106(箭頭4A) 及近接伺服器A 100(箭頭4B)。另外,近接伺服器B 102可建議共用直接探索週期。在箭頭5處,近接伺服器A 100將用於UE B之暫時LLID(且潛在地將共用直接探索週期)轉發至UE A 104。在箭頭6處,UE A 104及UE B 106使用其暫時LLID參與直接探索。
在應用伺服器及近接伺服器為分開的實體之狀況下,識別UE之處理稍加複雜。在此下一部分中,描述兩個潛在的機制:經由近接服務ID在應用伺服器與近接伺服器之間識別UE之一機制及藉由UE的永久公用ID來識別該UE之另一機制。
當使用者訂閱近接服務時,該使用者經指配了永久識別符(被稱為近接服務ID)以及鑑別身份碼。近接服務ID可以其識別使用者及其被訂閱之PLMN(例如user@operator.com)兩者之方式經編碼,且亦可包括識別近接伺服器之參考(例如user@proseserver.operator.com)。或者,可將現有永久識別符用作近接服務ID(例如,MSISDN或SIP URI)。近接服務ID係由使用者用來在使用近接伺服器鑑別時確定其身份。
當向應用伺服器登記時(可存在他為其中一成員之許多使用者),該使用者指定或經指定應用ID(App ID)。然後,若應用由操作者及用戶受權以使用近接服務/當應用由操作者及用戶受權以使用近接服務時,則UE向應用伺服器提供他的近接服務ID(因此應用伺服器可確定使用者屬於哪一近接伺服器),且經由應用伺服器使用近接伺服器來 鑑別。若鑑別為成功的,則應用伺服器儲存近接服務ID(與使用者的App ID相聯繫)以用於將來參考。請注意,UE與近接伺服器之間的所有通訊皆經由應用伺服器轉播。在分開的應用伺服器及近接伺服器的情況下,所有應用相關之資訊(諸如夥伴清單、可利用的共享內容等)容納在應用伺服器處,而近接服務相關之資訊(諸如探索許可、已登記應用伺服器等)容納在近接伺服器處。當使用者想要將朋友增添至他的夥伴清單時,他在應用伺服器處更新此資訊。近接服務僅與夥伴一起工作,該等夥伴具有與他們的App ID相關聯之近接服務ID。稍後,當使用者想要直接與他的朋友連接或僅探索他的朋友時,他的UE可將確認他們為夥伴之請求發送至他的應用伺服器,且將請求轉發至他的夥伴的近接伺服器。或者,使用者的UE可將請求直接發送至他的近接伺服器,該近接伺服器將該請求轉發至他的夥伴的近接伺服器。
圖2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資料及控制流程的方塊圖。兩個使用者設備UE A 200及UE B 202可與應用伺服器204連接,該應用伺服器將資訊轉播至近接伺服器A 206或近接伺服器B 208。UE A 200之使用者使用其應用ID(AppID A)登入應用伺服器204中,且提供其近接服務ID(ProxID A)(箭頭1A)。應用伺服器204自ProxID A擷取PLMN ID且聯繫使用者A的近接伺服器A 206(箭頭2A)。UE A 200然後可經由應用伺服器204使用近接伺服器A 206透明地鑑別(箭頭3A)。在箭頭4A處,近接伺服器A 206向應用 伺服器204指示鑑別為成功的,且應用伺服器204儲存與來自UE A 200之應用相關聯之ProxID A識別符。類似地,UE B 202之使用者可使用應用ID(AppID B)登入應用伺服器204中,提供其近接服務ID(ProxID B),且執行鑑別(箭頭1B-4B)。
在箭頭5處,UE A 200之使用者請求經由他的近接服務賦能之應用下載特定內容。App伺服器檢查以查看哪些使用者具有所請求內容以及所需近接服務許可(例如,允許UE A直接與該等使用者連接),且將該等使用者的ProxID轉發至近接伺服器A 206(連同UE A的ProxIDA一起)。近接伺服器A 206確定所識別UE中任何UE是否在UE A 200附近,且確認UE A 200具有探索該等所識別UE之許可(藉由聯繫其個別近接伺服器)並將此資訊返回至應用伺服器204。應用伺服器204然後經由應用將此資訊傳遞至UE A 200(箭頭6)。
UE A 200之使用者確認他想要連接哪個使用者至在UE B 202上執行之應用,且應用伺服器204將此請求轉發至近接伺服器B208(例如,使用箭頭7中之訊息「PLMNA之ProxID A想要連接至ProxID B」)。
近接伺服器B 208重新確認允許ProxID A探索ProxID B,創建用於UE B 202之暫時LLID(鏈結B),且將此LLID(且潛在地將共用探索週期)轉發至近接伺服器A 206。近接伺服器A 206創建用於UE A之暫時LLID(鏈結A),將此LLID轉發至近接伺服器B 208(該近接伺服器B將該 LLID轉發至UEB),且將LLID及建議之探索週期轉發至UE A。在箭頭11處,UE A 200及UE B 202使用其暫時LLID(鏈結A及鏈結B)參與直接探索。
圖3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的近接伺服器300的方塊圖。近接伺服器300包括接收模組302、許可模組304及輸出模組306。接收模組302可在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
在一實施例中,為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接收模組302將自應用伺服器接收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在一實施例中,為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接收模組302將自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且其中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請求者UE提供第二LLID,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在一實施例中,輸出模組306將第二LLID提供至連接UE。在一實施例中,請求包括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指示。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經編碼以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及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連接UE之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對話發起協 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許可模組304可確認用於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
輸出模組可基於確認來將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連接UE,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在一實施例中,在確認請求者UE可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之後,輸出模組用以將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請求者UE。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LLID及第二LLID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近接伺服器回應於藉由請求者UE進行的連接至連接UE之稍後請求而更新第一LLID及第二LLID。
圖4為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用於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方法400的流程圖。在方塊402處,在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請求者UE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
在一實施例中,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包含自應用伺服器接收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
在一實施例中,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包含自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且其中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請求者UE提供第二LLID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 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在又一實施例中,方法400包括將第二LLID提供至連接UE。
在一實施例中,請求包括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指示。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經編碼以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及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連接UE之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對話發起協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在方塊404處,確認用於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
在方塊406處,基於確認,將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連接UE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在一實施例中,方法包括在確認請求者UE可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之後將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請求者UE。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LLID及第二LLID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方法包含回應於藉由請求者UE進行的連接至連接UE之稍後請求而更新第一LLID及第二LLID。
圖5為根據一實施例之通訊網路架構500之示例性組態的例示。在通訊網路架構500內,藉由網路設備502 建立基於載波之網路,該基於載波之網路諸如IEEE 802.11相容的無線存取點或根據來自3GPP標準族之標準操作之LTE/LTE-A小區網路。網路設備502可包括與通訊裝置504A、504B、504C(例如,使用者設備(UE)或通訊台(STA))通訊之無線存取點、Wi-Fi熱點,或增強型或演進節點B(eNodeB)。基於載波之網路包括分別與通訊裝置504A、504B及504C之無線網路連接506A、506B及506C。通訊裝置504A、504B、504C係示出為符合各種形狀因數,該等形狀因數包括具有整合型或外部無線網路通訊裝置之智慧型手機、行動電話手機及個人電腦。
網路設備502在圖5中示出為經由網路連接514連接至雲端網路516中之網路伺服器518。網路伺服器518,或任何一個單獨的伺服器可操作來將各種類型之資訊提供至通訊裝置504A、504B、504C,或自通訊裝置504A、504B、504C接收資訊,該資訊包括裝置位置、使用者設定檔、使用者資訊、網站、電子郵件等。在一實施例中,位置伺服器包括於網路伺服器518中,其中位置伺服器在緊急情況下用來執行NILR處理且請求來自通訊裝置504之位置報告。本文所述之技術賦能於各種通訊裝置504A、504B、504C相對於網路設備502之位置之確定。
通訊裝置504A、504B、504C在用於無線通訊之範圍內或或以其他方式在附近以用於無線通訊時可與網路設備502通訊。如所示,連接506A可建立在行動裝置504A(例如,智慧型手機)與網路設備502之間;連接506B可建立在 行動裝置504B(例如,行動電話)與網路設備502之間;且連接506C可建立在行動裝置504C(例如,個人電腦)與網路設備502之間。
裝置504A、504B、504C之間的無線通訊連接506A、506B、506C可利用Wi-Fi或IEEE 802.11標準協定或諸如現行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長期演進(LTE)分時雙工(TDD)升級系統之協定。在一實施例中,雲端網路516及網路設備502包含使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長期演進(LTE)標準且在分時雙工(TDD)模式中操作之演進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UTRAN)。通訊裝置504A、504B、504C可包括一或多個天線、接收機、發射機或收發機,該一或多個天線、接收機、發射機或收發機經組配來利用Wi-Fi或IEEE 802.11標準協定或諸如3GPP、LTE或TDD升級版或此等或其他通訊標準之任何組合之協定。
通訊裝置504A、504B、504C中或上之天線可包含一或多個定向天線或全向天線,包括例如偶極天線、單極天線、塊狀天線、環形天線、微帶天線或適合於RF信號之傳輸之其他類型之天線。在一些實施例中,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天線,可使用具有多個孔徑之單個天線。在此類實施例中,每一孔徑可被視為分開的天線。在一些多輸入多輸出(MIMO)實施例中,可將天線有效地分開以利用可發生在天線中每一個與發射台之天線之間的空間多樣性及不同的通道特性。在一些MIMO實施例中,天線可藉由達波長之1/10或更多來分開。
在一些實施例中,通訊裝置504A可包括鍵盤、顯示器、非依電性記憶體埠、多個天線、圖形處理器、應用處理器、揚聲器及其他行動裝置元件中之一或多個。顯示器可為包括觸控螢幕之LCD螢幕。通訊裝置504B可類似於通訊裝置504A,但不需要為相同的。通訊裝置504C可包括關於通訊裝置504A所述之特徵、組件或功能性中之一些或全部。
諸如增強型或演進節點B(eNodeB)之基地台可將無線通訊服務提供至通訊裝置,諸如通訊裝置504A。雖然圖5之示範性通訊系統500描繪僅三個通訊裝置504A、504B、504C,但是在各種實施例中多個使用者、裝置、伺服器等之任何組合可耦接至網路設備502。例如,位於諸如建築物、校園、商城區域或其他區域之場地中之三個或三個以上使用者且可利用任何數目之行動無線賦能之計算裝置來獨立地與網路設備502通訊。類似地,通訊系統500可包括多於一個網路設備502。例如,多個存取點或基地台可形成裝置可與網路設備502之至少兩個實例通訊之重疊涵蓋區域。
儘管通訊系統500係示出為具有若干分開的功能元件,但是功能元件中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可經組合且可由軟體組配之元件(諸如包括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之處理元件)及/或其他硬體元件之組合來實行。例如,一些元件可包含一或多個微處理器、DSP、特定應用集體電路(ASIC)、無線電頻率積體電路(RFIC)及用於至少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 之各種硬體及邏輯電路系統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500之功能元件可涉及在一或多個處理元件上操作之一或多個處理。
實施例可實行於硬體、韌體及軟體之一或組合中。實施例亦可實行為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裝置上之指令,該等指令可由至少一處理器讀取且執行來執行本文所述之操作。電腦可讀儲存裝置可包括用於以可由機器(例如,電腦)讀取之形式儲存資訊之任何非暫時性機構。例如,電腦可讀儲存裝置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磁碟片儲存媒體、光學儲存媒體、快閃記憶體裝置以及其他儲存裝置及媒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系統500可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且可以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裝置上之指令組配。
圖6為示出行動裝置600的方塊圖,本文所論述之技術(例如,方法論)中任何一或多個可在該行動裝置上執行。行動裝置600可包括處理器610。處理器610可為適合於行動裝置之各種不同類型之可商購獲得的處理器中之任何處理器,例如,XScale架構微處理器、無互鎖管線級微處理器(MIPS)架構處理器或另一類型之處理器。諸如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快閃記憶體或其他類型之記憶體之記憶體620通常為處理器610可存取的。記憶體620可經調適以儲存作業系統(OS)630以及應用程式640。OS 630或應用程式640可包括儲存在電腦可讀媒體(例如,記憶體620)上之指令,該等指令可使行動裝置600之處理器610執行本文所論 述之技術中任何一或多個。處理器610可直接地或經由適當的媒介硬體耦接至顯示器650且耦接至一或多個輸入/輸出(I/O)裝置660,該一或多個輸入/輸出裝置諸如小鍵盤、觸控面板感測器、麥克風等。類似地,在一示例性實施例中,處理器610可耦接至與天線690介接之收發機670。收發機670可經組配來經由天線690傳輸且接收蜂巢式網路信號、無線資料信號或其他類型之信號,取決於行動裝置600之本性。此外,在一些組態中,GPS接收機680亦可使用天線690來接收GPS信號。
圖7示出示例性機器700的方塊圖,本文所論述之技術(例如,方法論)中任何一或多個可在該示例性機器上持行。在替代性實施例中,機器700可作為獨立裝置操作或可連接(例如網路連接)至其他機器。在網路連接式佈署中,機器700可作為主從網路環境中之伺服器機器、客戶端機器或兩者操作。在一實例中,機器700可充當點對點(P2P)(或其他分散式)網路環境中之同級機器。機器700可為個人電腦(PC)、平板PC、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網站設備或能夠執行指令(順序或以其他方式的)之任何機器,該等指令指定將由該機器採取之動作。此外,雖然僅示出單個機器,但「機器」一詞應亦被視為包括機器之任何集合,該等機器單獨或共同執行一組(或多組)指令以執行本文所論述之方法論中任何一或多個,諸如雲端計算、軟體即服務(SaaS)、其他電腦叢集組態。
如本文所述之實例可包括邏輯或多個組件、模 組,或機構,或者可在上述各者上操作。模組為能夠執行指定的操作之有形實體,且可以某一方式組配或佈置。在一實例中,電路可以指定的方式佈置(例如,內部地或相對於諸如其他電路之外部實體)為模組。在一實例中,一或多個電腦系統(例如,獨立電腦系統、用戶端電腦系統或伺服器電腦系統)之全部或部分或一或多個硬體處理器可由韌體或軟體(例如,指令、應用程式部分或應用程式)組配為模組,該模組操作以執行指定的操作。在一實例中,軟體可存在(1)於非暫時性機器可讀媒體上或(2)傳輸信號中。在一實例中,軟體在由模組之下層硬體執行時使硬體執行指定的操作。
因此,「模組」一詞經理解為涵蓋有形實體,該有形實體為經實體上構造、特別地組配(例如,硬連線)或暫時地(例如,過渡地)組配(例如,程式化)來以指定的方式操作或來執行本文所述之任何操作之部分或全部之實體。考慮模組經暫時地組配之實例,模組中每一者不必在時間之任何一個瞬時示出。例如,在模組包含使用軟體組配之通用硬體處理器的情況下,在不同時間可將通用硬體處理器組配為個別不同的模組。軟體可因此組配硬體處理器,例如以在時間之一個實例處構成特定模組且在時間之不同實例處構成不同的模組。
機器(例如,電腦系統)700可包括硬體處理器702(例如,處理單元、圖形處理單元(GPU)、硬體處理器核心或其任何組合)、主記憶體704及靜態記憶體706,上述各 者中之一些或全部可經由鏈結708(例如,匯流排、鏈結、互連體等)彼此通訊。機器700可進一步包括顯示器裝置710、輸入裝置712(例如,鍵盤)及使用者介面(UI)導航裝置714(例如,滑鼠)。在一實例中,顯示器裝置710、輸入裝置712及UI導航裝置714可為觸控螢幕顯示器。機器700可另外包括大容量儲存器(例如,驅動單元)716、信號產生裝置718(例如,揚聲器)、網路介面裝置720及一或多個感測器721,該一或多個感測器諸如全球定位系統(GPS)感測器、攝影機、視訊記錄器、指南針、加速度計或其他感測器。機器700可包括輸出控制器728,諸如串列(例如,通用串列匯流排(USB)、平行的或其他有線或無線(例如,紅外線(IR))連接,以通訊或控制一或多個周邊裝置(例如,印表機、讀卡機等)。
大容量儲存器716可包括機器可讀媒體722,該機器可讀媒體上儲存實施本文所述之技術或功能中任何一或多個或由本文所述之技術或功能中任何一或多個利用之一或多個組之資料結構或指令724(例如,軟體)。指令724亦可完全或至少部分存在於主記憶體704內,存在於靜態記憶體706內或在其由機器700執行期間存在於硬體處理器702內。在一實例中,硬體處理器702、主記憶體704、靜態記憶體706或大容量儲存器716之一或任何組合可構成機器可讀媒體。
雖然機器可讀媒體722係示出為單個媒體,但是「機器可讀媒體」一詞可包括經組配來儲存一或多個指令 724之單個媒體或多個媒體(例如,集中式資料庫或分散式資料庫,及/或相關聯快取記憶體及伺服器)。
「機器可讀媒體」一詞可包括任何有形媒體,該任何有形媒體能夠儲存、編碼或攜帶用於由機器700執行及使機器700執行本發明之技術中任何一或多個之指令,或者能夠儲存、編碼或攜帶由此類指令使用與此類指令相關聯之資料結構。非限制性機器可讀媒體實例可包括固態記憶體以及光學媒體及磁媒體。機器可讀媒體之特定實例可包括:非依電性記憶體,諸如半導體記憶體裝置(例如,電氣可規劃唯讀記憶體(EPROM)、電氣可抹除可規劃唯讀記憶體(EEPROM))及快閃記憶體裝置;磁碟片,諸如內部硬碟片及可移式碟片;磁光碟片;以及CD-ROM碟片及DVD-ROM碟片。
指令724可進一步使用傳輸媒體經由網路介面裝置720在通訊網路726上傳輸或接收,該網路介面裝置利用多個傳送協定(例如,訊框中繼、網際網路協定(IP)、傳輸控制協定(TCP)、使用者資料報協定(UDP)、超本文傳送協定(HTTP)等)中之任一傳送協定。「傳輸媒體」一詞應被視為包括能夠儲存、編碼或攜帶用於由機器700執行之指令的任何無形媒體,且包括數位通訊信號或類比通訊信號或其他無形媒體以促進此軟體之通訊。
實施例可實行於硬體、韌體及軟體之一或組合中。實施例亦可實行為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裝置上之指令,該等指令可由至少一處理器讀取且執行來執行本文所 述之操作。電腦可讀儲存裝置可包括用於以可由機器(例如,電腦)讀取之形式儲存資訊之任何非暫時性機構。例如,電腦可讀儲存裝置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磁碟片儲存器媒體、光學儲存媒體、快閃記憶體裝置以及其他儲存裝置及媒體。
圖8示出根據一實施例之示例性機器800(例如,使用者設備(UE))的功能方塊圖。UE 800可包括用於使用一或多個天線804往返於eNB而傳輸及接收信號之實體層電路系統802。UE 800亦可包括處理電路系統806,該處理電路系統可尤其包括通道估計器。UE 800亦可包括記憶體808。處理電路系統可經組配來確定以下關於傳輸至eNB所論述之若干不同回饋值。處理電路系統亦可包括媒體存取控制(MAC)層810。
在一些實施例中,UE 800可包括鍵盤、顯示器、非依電性記憶體埠、多個天線、圖形處理器、應用處理器、揚聲器及其他行動裝置元件中之一或多個。顯示器可為包括觸控螢幕之LCD螢幕。
由UE 800利用之一或多個天線804可包含一或多個定向天線或全向天線,包括例如偶極天線、單極天線、塊狀天線、環形天線、微帶天線或適合於RF信號之傳輸之其他類型之天線。在一些實施例中,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天線,可使用具有多個孔徑之單個天線。在此等實施例中,每一孔徑可被視為分開的天線。在一些多輸入多輸出(MIMO)實施例中,可將天線有效地分開以利用可發生在天 線中每一個與發射台之天線之間的空間多樣性及不同的通道特性。在一些MIMO實施例中,天線可藉由達波長之1/10或更多來分開。
儘管UE 800係示出為具有若干分開的功能元件,但是功能元件中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可經組合且可由軟體組配之元件(諸如包括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之處理元件)及/或其他硬體元件之組合來實行。例如,一些元件可包含一或多個微處理器、DSP、特定應用集體電路(ASIC)、無線電頻率積體電路(RFIC)及用於至少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之各種硬體及邏輯電路系統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功能元件可涉及在一或多個處理元件上操作之一或多個處理。
實施例可實行於硬體、韌體及軟體之一或組合中。實施例亦可實行為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媒體上之指令,該等指令可由至少一處理器讀取且執行來執行本文所述之操作。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可包括對於以可由機器(例如,電腦)讀取之形式儲存資訊之任何非暫時性機構。例如,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可包括唯讀記憶體(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磁碟片儲存媒體、光學儲存媒體、快閃記憶體裝置以及其他儲存裝置及媒體。在此等實施例中,UE 800之一或多個處理器可以指令組配來執行本文所述之操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UE 800可經組配來根據OFDMA通訊技術經由多載波通訊通道接收OFDM通訊信號。OFDM信號可包含多個正交次載波。在一些寬頻多載 波實施例中,eNB(包括巨集eNB及微微eNB)可為寬頻無線存取(BWA)網路通訊網路之部分,諸如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通訊網路,或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通用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UTRAN)長期演進(LTE)或長期演進(LTE)通訊網路,然而本文所述之發明主題之範疇在此方面不受限制。在此等寬頻多載波實施例中,UE 800及eNB可經組配來根據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技術通訊。UTRAN LTE標準包括2008年3月第8次發佈及2010年12月第10次發佈之用於UTRAN-LTE之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標準,包括其變化及演進。
在一些LTE實施例中,無線資源之基本單位為實體資源塊(PRB)。PRB可包含頻域中之12個次載波x時域中之0.5ms。PRB可成對地分配(在時域中)。在此等實施例中,PRB可包含多個資源元件(RE)。RE可包含一個次載波x一個符號。
可由eNB傳輸兩種類型之參考信號,該等參考信號包括解調參考信號(DM-RS)、通道狀態資訊參考信號(CIS-RS)及/或共用參考信號(CRS)。DM-RS可由UE用於資料解調。參考信號可在預定PRB中予以傳輸。
在一些實施例中,OFDMA技術可為使用不同的上行鏈結頻譜及下行鏈結頻譜之頻域雙工(FDD)技術或使用用於上行鏈結及下行鏈結之相同頻譜之時域雙工(TDD)技術。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UE 800及eNB可經組配來 通訊使用一或多個其他調變技術傳輸之信號,該一或多個其他調變技術諸如展開頻譜調變(例如,直接序列分碼多重存取(DS-CDMA)及/或跳頻分碼多重存取(FH-CDMA))、分時多工(TDM)調變及/或分頻多工(FDM)調變,然而實施例之範疇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在一些實施例中,UE 800可為諸如具有無線通訊能力之PDA、膝上型電腦或可攜式電腦,網絡平板電腦、無線電話、無線耳機、呼叫器、即時訊息裝置、數位攝影機、存取點、電視、醫療裝置(例如,心率監視器、血壓監視器等)之可攜式無線通訊裝置或可有線地接收且/或傳輸資訊之其他裝置之部分。
在一些LTE實施例中,UE 800可計算若干不同的回饋值,該等若干不同的回饋值可用來執行用於閉環空間多工傳輸模式之通道適應。此等回饋值可包括通道品質指標(CQI)、秩數指標(RI)及預編碼矩陣指標(PMI)。藉由CQI,發射機選擇若干調變字母及碼率組合之一。RI通知發射機對於當前MIMO通道有用的傳輸層之數目,且PMI指示在發射機處適用之預編碼矩陣(取決於傳輸天線之數目)之碼薄索引。由eNB使用之碼率可基於CQI。PMI可為由UE計算且報告至eNB之向量。在一些實施例中,UE可傳輸含有CQI/PMI或RI之格式2、格式2a或格式2b之實體上行鏈結控制通道(PUCCH)。
在此等實施例中,CQI可為如由UE 800體驗之下行鏈結行動無線電通道品質之指示。CQI允許UE 800向eNB 建議最佳調變方案及編碼率以用於給定無線電鏈結品質,使得所得傳送塊錯誤率將不超過某一值,諸如10%。在一些實施例中,UE可報告寬頻CQI值,該寬頻CQI值代表系統帶寬之通道品質。UE亦可報告可由較高層組配之一定數目之資源塊之每一子頻帶之子頻帶CQI值。子頻帶之完整集合可覆蓋系統帶寬。在空間多工之狀況下,可報告每一碼字之CQI。
在一些實施例中,PMI可指示最佳預編碼矩陣以由eNB用於給定無線電條件。PMI值代表碼薄表。網路組配由PMI報告表示之資源塊之數目。在一些實施例中,為覆蓋系統寬帶,可提供多個PMI報告。亦可提供PMI報告以用於閉環空間多工、多使用者MIMO及閉環秩1預編碼MIMO模式。
在一些合作多點(CoMP)實施例中,網路可經組配以用於至UE之聯合傳輸,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合作/協作點(諸如,遠端無線電頭(RRH))聯合地傳輸。在此等實施例中,聯合傳輸可為MIMO傳輸,且合作點經組配來執行聯合成束。
本文所論述之示例性實施例可由所有類型之無線網路存取提供者利用,該等無線網路存取提供者包括但不限於依賴增加蜂巢式卸載比率以用於避免成本及效能增益之行動寬頻提供者、依賴延伸其涵蓋覆蓋區超出客戶的家或企業之範圍之固定寬頻提供者、依賴經由存取消費者或場所所有者來貨幣化存取網路之無線網路存取提供者、 依賴經由無線網路提供無線網路(例如,網際網路)存取或數位服務(例如位置服務、廣告、娛樂等)之公共場所及希望簡化客人網際網路存取或自攜裝置(BYOD)存取之商業企業、教育企業或非贏利性企業。
額外注解&實例:
實例1包括包含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儀器的主題(諸如,裝置、儀器或機器),該儀器包括近接伺服器,該近接伺服器包含:接收模組,其用以在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許可模組,其用以確認用於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以及輸出模組,其用以基於確認將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連接UE,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在實例2中,實例1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為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接收模組用以自應用伺服器接收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
在實例3中,實例1至實例2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為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接收模組用以自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且其中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請求者UE提供第二LLID,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在實例4中,實例1至實例3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輸出模組用以將第二LLID提供至連接UE。
在實例5中,實例1至實例4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請求包括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指示。
在實例6中,實例1至實例5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經編碼以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及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在實例7中,實例1至實例6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連接UE之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對話發起協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在實例8中,實例1至實例7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在確認請求者UE可連接至連接UE之後,輸出模組用以將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請求者UE。
在實例9中,實例1至實例8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第一LLID及第二LLID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近接伺服器回應於藉由請求者UE進行的連接至連接UE之稍後請求而更新第一LLID及第二LLID。
實例10包括用於近接服務之主題(諸如方法、用 於執行行為之構件,包括在由機器執行時使機器執行行為之指令之機器可讀媒體,經組配來執行之儀器),該主題包含:在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確認用於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以及基於確認將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連接UE,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在實例11中,實例10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包含自應用伺服器接收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
在實例12中,實例10至實例11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接收將請求者UE連接至連接UE之請求包含自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請求者UE接收請求,且其中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請求者UE提供第二LLID,以用於在請求者UE與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在實例13中,實例10至實例12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將第二LLID提供至連接UE。
在實例14中,實例10至實例13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請求包括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指示。
在實例15中,實例10至實例14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經編 碼以識別連接UE之使用者及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在實例16中,實例10至實例15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連接UE之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對話發起協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在實例17中,實例10至實例16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在確認請求者UE可連接至連接UE之許可之後將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請求者UE。
在實例18中,實例10至實例17中任何一或多個之主題可選擇性地包括,其中第一LLID及第二LLID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方法包含回應於藉由請求者UE進行的連接至連接UE之稍後請求而更新第一LLID及第二LLID。
以上詳細描述包括對隨附圖式之參考,該等隨附圖式形成詳細描述之一部分。圖式以圖解方式展示出可實踐之特定實施例。此等實施例在本文中亦被稱為「實例」。此類實例可包括除所展示或描述之該等元件之外的元件。然而,亦設想包括所展示或描述之元件之實例。此外,亦設想使用所展示或描述之該等元件(或其一或多個態樣)相對於特定實例(或其一或多個態樣)或相對於本文所展示或描述之其他實例(或其一或多個態樣)之任何組合或置換的實例。
在此文獻中涉及之所有申請案、專利及專利文獻 全部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如同以引用方式單獨併入。在此文獻與如此以引用方式併入之該等文獻之間的不統一使用之情況下,併入參考資料之使用為此文獻之使用之補充;出於此文獻控制中使用之不可調解的不統一性。
在此文獻中,「一」或「一種」等詞(如專利文獻中常見的)用來包括一個或多於一個,與「至少一個」或「一或多個」之任何其他實例或使用無關。在此文獻中,「或」一詞用以代表非排他或,使得「A或B」包括「A而非B」、「B而非A」及「A及B」,除非另有指示。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包括」及「其中」等詞被用作個別「包含」及「在其中」等詞之通俗英語等效物。亦,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包括」及「包含」等詞係開放式的,亦即,包括除在請求項中之此術語之後列表之該等元件之外的元件之系統、裝置、物品或處理仍被視為在該請求項之範疇內。此外,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第一」、「第二」及「第三」等詞僅用作標記,且並非意欲暗示用於其物件之數值順序。
以上描述意欲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例如,以上所述實例(或其一或多個態樣)可與其他實例組合地使用。諸如此項技術之一般技術者在回顧以上描述之後可使用其他實施例。摘要將允許讀者快速確定技術揭示內容之本質,例如以符合美國37 C.F.R.§1.72(b)。在理解摘要將不用以解釋或限制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或意義的情況下提交摘要。此外,在以上詳細描述中,可將各種特徵集合在一起以使本發明合理化。然而,申請專利範圍可不闡述本 文揭示之每一特徵,因為實施例可突出該等特徵之子集。此外,實施例可包括相較於特定實例中揭示之該等特徵的較少特徵。因此,在此將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併入詳細描述中,其中請求項堅持其自己作為分開的實施例。應參照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以及此等申請專利範圍有權要求之等效物的完整範疇來判定所揭示主題之範疇。
100‧‧‧近接伺服器/近接服務伺服器/近接伺服器A
102‧‧‧近接伺服器/近接服務伺服器/近接伺服器B
104‧‧‧UE/UE A
106‧‧‧UE/UE B

Claims (19)

  1. 一種用以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近接伺服器,該近接伺服器包含:一接收模組,其用以在一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一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一連接UE之一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一許可模組,其用以確認用於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以及一輸出模組,其用以基於該確認將一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該連接UE,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2.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為接收用以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該請求,該接收模組用以自一應用伺服器接收該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該請求者UE接收該請求。
  3.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為接收用以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該請求,該接收模組用以自一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該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該請求者UE接收該請求,且其中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該請求者UE提供一第二LLID,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4. 如請求項3之近接伺服器,其中該輸出模組係用以將該 第二LLID提供至該連接UE。
  5.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該請求包括該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一指示。
  6.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該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係經編碼以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與該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7.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該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該連接UE之一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一對話發起協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8.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在確認該請求者UE可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之後,該輸出模組係用以將一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該請求者UE。
  9. 如請求項1之近接伺服器,其中該第一LLID與該第二LLID係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該近接伺服器回應於由該請求者UE用以連接至該連接UE之一稍後請求而更新該第一LLID與該第二LLID。
  10. 一種用於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一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一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一連接UE之一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確認用於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以及 基於該確認將一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該連接UE,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11.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接收將用以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該請求包含自一應用伺服器接收該請求,該應用伺服器最初自該請求者UE接收該請求。
  12.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接收用以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該請求包含自一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接收該請求,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最初自該請求者UE接收該請求,且其中該第二近接服務伺服器為該請求者UE提供一第二LLID,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13. 如請求項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將該第二LLID提供至該連接UE。
  14.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請求包括該請求係用於直接探索之一指示。
  15.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係經編碼以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與該連接UE之公用陸上行動網路(PLMN)。
  16.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包括該連接UE之一行動台國際用戶電話號碼(MSISDN)或一對話發起協定(SIP)統一資源識別符(URI)中之至少一個。
  17.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確認該請求者UE 可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之後,將一共用直接探索週期提供至該請求者UE。
  18.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第一LLID與該第二LLID係經組配以用於一次性使用,且其中該方法包含回應於由該請求者UE用以連接至該連接UE之一稍後請求而更新該第一LLID與該第二LLID。
  19. 一種機器可讀媒體,其包括用於提供用於近接服務之識別符之指令,該等指令當由一機器所執行時,致使該機器用以進行下列動作:在一近接服務伺服器處自一請求者使用者設備(UE)接收將該請求者UE連接至一連接UE之一請求,該請求包括識別該連接UE之一使用者定義的近接識別符;確認用於該請求者UE連接至該連接UE之許可;以及基於該確認將一第一鏈結層識別符(LLID)提供至該連接UE,以用於在該請求者UE與該連接UE之間的直接探索中使用。
TW103112550A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TWI596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09157P 2013-04-05 2013-04-05
US14/141,236 US20140301270A1 (en) 2013-04-05 2013-12-26 Identifier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3742A true TW201503742A (zh) 2015-01-16
TWI596973B TWI596973B (zh) 2017-08-21

Family

ID=51654383

Famil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525A TWI514796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相鄰頻道干擾抑制之技術
TW106122732A TWI646861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三)
TW105100382A TWI600342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二)
TW103112532A TWI527491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
TW103112550A TWI596973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TW103112531A TWI538540B (zh) 2013-04-05 2014-04-03 網路輔助以直接裝置探索切換之技術
TW106118697A TWI632822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二)
TW104132547A TWI599186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相鄰頻道干擾抑制之技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525A TWI514796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相鄰頻道干擾抑制之技術
TW106122732A TWI646861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三)
TW105100382A TWI600342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二)
TW103112532A TWI527491B (zh) 2013-04-05 2014-04-03 於裝置對裝置網路中的鄰近度偵測技術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531A TWI538540B (zh) 2013-04-05 2014-04-03 網路輔助以直接裝置探索切換之技術
TW106118697A TWI632822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二)
TW104132547A TWI599186B (zh) 2013-04-05 2014-04-03 用於相鄰頻道干擾抑制之技術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6) US20140301270A1 (zh)
EP (5) EP2982053B1 (zh)
JP (2) JP6080188B2 (zh)
KR (3) KR102129295B1 (zh)
CN (5) CN105027464B (zh)
HK (4) HK1216946A1 (zh)
TW (8) TWI514796B (zh)
WO (4) WO20141653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81556B2 (en) 2013-04-05 2017-10-03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assisted to direct device discovery switc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3452B (zh) * 2012-08-17 2017-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承载建立方法、基站、分组数据网关和计算机系统
WO2014055776A1 (en) * 2012-10-05 2014-04-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anaging downstream non-broadcast transmission in a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 protocol over coax (epoc) network
US9084279B1 (en) 2013-03-13 2015-07-14 Sprint Spectrum L.P. Down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based on uplink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of other coverage area
WO2015026111A1 (ko) * 2013-08-18 2015-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 동작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042370A1 (en) * 2013-09-20 2015-03-26 Convida Wireless, Llc Method of joint registration and de-registration for proximity services and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s
WO2015066864A1 (en) * 2013-11-06 2015-05-14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2d discovery process
CN105850221B (zh) * 2013-11-11 2019-09-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已建立的d2d网络的d2d设备与未连接的d2d设备之间的多跳连接建立
US9609581B2 (en) * 2014-01-21 2017-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meters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CN104918299B (zh) * 2014-03-14 2020-04-1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ue接入控制的方法
US9883513B2 (en) * 2014-03-19 2018-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of device-to-device scheduling assignment for mode1
US9380549B2 (en) 2014-03-27 2016-06-28 Apple Inc. Cellular network assisted proximity services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nd event framework for proximity requests/alerts using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EP3122124B1 (en) * 2014-04-16 2019-06-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9521540B2 (en) * 2014-07-01 2016-12-1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identifying visit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6664731B (zh) * 2014-10-11 2019-10-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发现方法、用户设备以及接近业务功能实体
KR102264050B1 (ko) * 2014-11-28 2021-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들 간에 기능을 공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6211026B (zh) * 2014-12-22 2019-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设备直通中继选择的方法、网络控制节点及用户设备
US10306450B2 (en) 2015-01-09 2019-05-28 Acer Incorporated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identity request method,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US9781753B2 (en) * 2015-01-09 2017-10-03 Acer Incorporated Proximity map request metho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an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TWI602462B (zh) 2015-01-30 2017-10-1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使用者裝置、裝置對裝置使用者裝置、後端裝置及其定位方法
EP3275226B1 (en) * 2015-03-25 2023-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discovery message formats distinction
WO2016165845A1 (en) * 2015-04-13 2016-10-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de encryption
WO2016193783A1 (en) * 2015-05-29 2016-12-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network-controlled peer-to-peer connectivity
US10841379B2 (en) * 2015-09-22 2020-11-17 Veniam,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 network of moving things
US9787622B2 (en) * 2015-10-13 2017-10-10 July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providing proximity based notifications to electronic devices
BR112018015340B1 (pt) * 2016-01-27 2024-01-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e aparelho de comunicações
KR102451687B1 (ko) * 2016-02-19 2022-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 방식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치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257751A1 (en) * 2016-03-05 2017-09-07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Off-Network Wireless Mission Critical Session Initiation
KR102465999B1 (ko) * 2016-07-26 2022-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공 안전 모드를 위한 사용자 단말기의 동작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US10375562B2 (en) * 2016-08-31 2019-08-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changing a recommendation of a set of D2D rat types for a proximity-based service and searching for a binary code that identifies a proximity-based service on at least one D2D rat type in accordance with a D2D rat sequence
JP6729474B2 (ja) 2017-04-24 202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KR102269320B1 (ko) * 2017-04-28 2021-06-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근접 디스커버리 방법
US11280896B2 (en) 2017-06-16 2022-03-22 FLIR Belgium BVBA Doppler GNS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983206B2 (en) 2017-11-07 2021-04-20 FLIR Belgium BVBA Low cost high precision GNSS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9006728A1 (zh) * 2017-07-06 2019-01-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物联网设备之间建立快速连接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432257B2 (en) * 2017-07-28 2022-08-30 Thomas Lewis Griffin User proximity discovery and data identification
US11330499B2 (en) 2017-08-08 2022-05-10 Lg Electronics Inc. Access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JP7003539B2 (ja) 2017-09-28 2022-01-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経路構築システム、ノード、センターノード及び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経路構築方法
US10596998B2 (en) * 2018-02-12 2020-03-24 FELL Technology A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bining a wireless device, such as a key or other device with a wireless kill switch
KR102478031B1 (ko) * 2018-03-08 2022-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부 장치와의 연결을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CN110324390A (zh) * 2018-03-30 2019-10-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方法、物联网平台、应用设备、服务设备
US20190320358A1 (en) * 2018-04-17 2019-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power optimization in millimeter wave access networks
CN110557771B (zh) * 2018-05-31 2021-02-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建立方法及装置
WO2019232464A1 (en) * 2018-06-01 2019-12-05 Apple Inc. Techniques for enabling computing devices to identify when they are in proximity to one another
US11672035B2 (en) * 2018-06-14 202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y UE in NR V2X
WO2020030730A1 (en) 2018-08-10 2020-02-13 Ipcom Gmbh & Co. Kg Ue assisted wireless backhaul link establishment
US11153717B2 (en) * 2019-04-04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reporting of positioning-related states
US11425526B2 (en) * 2019-09-17 2022-08-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indication of spatially proximate UEs
US10999719B1 (en) * 2019-12-03 2021-05-04 Gm Cruise Holdings Llc Peer-to-peer autonomous vehicle communication
CN111314881B (zh) * 2020-02-11 2023-03-2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直连链路建立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5030B2 (ja) * 1994-08-31 2001-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装置、パケット転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接続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7339484B2 (en) 2002-06-27 2008-03-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vent-driven discovery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52762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建立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050130634A1 (en) * 2003-10-31 2005-06-16 Globespanvirata, Inc. Location awaren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KR101110722B1 (ko) * 2004-12-03 2012-04-03 텔레콤 이탈리아 소시에떼 퍼 아찌오니 통신 네트워크의 복합 서비스의 활성화 방법
JP4511603B2 (ja) * 2005-02-18 2010-07-2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公衆陸上移動網におけるピア・ツー・ピア通信を提供するための構成
US8559350B2 (en) * 2005-12-20 2013-10-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chanism to convey discovery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080183828A1 (en) 2007-01-30 2008-07-31 Amit Sehg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66306B2 (en) * 2007-09-21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tilizing power control
US8024431B2 (en) * 2007-12-21 2011-09-20 Domingo Enterpris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ransient friends
US7937479B2 (en) 2008-01-04 2011-05-03 Mi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20100121744A1 (en) 2008-11-07 2010-05-1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Usage data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multiple devices
US9007968B2 (en) * 2009-06-16 2015-04-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multi-band networks association and maintenance
US8745250B2 (en) 2009-06-30 2014-06-03 Intel Corporation Multimodal proximity detection
CN101997759B (zh) * 2009-08-10 2013-06-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实现方法及业务系统
US9055576B2 (en) 2009-10-08 2015-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LTE advanced
US9900759B2 (en) 2009-11-04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696267B (zh) * 2009-11-25 2016-08-10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机器类通信预注册
CN102792745B (zh) 2009-12-11 2015-05-13 诺基亚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资源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US8559343B2 (en) * 2009-12-23 2013-10-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subframes
US8761060B2 (en) * 2010-02-12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received access terminal messages
US8335206B1 (en) * 2010-03-04 2012-12-18 Qualcomm Atheros, Inc. Coexistence timer mechanis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10235582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frame dependen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S9485069B2 (en) * 2010-04-15 2016-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proximity detection signal for peer discovery
US8812657B2 (en) * 2010-04-15 2014-08-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US8385269B2 (en) * 2010-04-23 2013-02-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nabling IPv6 mobility with sensing features for AD-HOC networks derived from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s
US8837335B2 (en) * 2010-06-24 2014-09-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imeslot allocation method in a wireless TDD network
US10250678B2 (en) * 2010-07-07 2019-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modes for peer discovery
KR20120007425A (ko) 2010-08-09 2012-01-20 심상근 외국어교육을 위한 이미지 퀴즈
US8655400B2 (en) * 2010-09-22 2014-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duced transmit power for wireless radio coexistence
JP5469032B2 (ja) * 2010-09-28 2014-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5683715B2 (ja) * 2010-11-16 2015-03-11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ダイレクトリンクオペレーションに関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2091418A2 (ko) 2010-12-27 2012-07-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및 단말 릴레잉 방법
CN102076072B (zh) 2010-12-31 2013-10-09 北京邮电大学 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用户设备和载波聚合系统
WO2012102569A2 (ko) * 2011-01-27 2012-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전력제어 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기지국
WO2012128543A2 (ko) * 2011-03-21 2012-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정보 수신방법 및 전송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기지국
US20120258703A1 (en) * 2011-04-07 2012-10-11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Detection of potential for network controlled d2d communication prior to activation of cellular bearers
US9143308B2 (en) * 2011-07-05 2015-09-22 Broadcom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enhancing power control in time division based communications
US9237434B2 (en) * 2011-07-13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with network coding
WO2013014169A1 (en) * 2011-07-26 2013-01-31 Nec Europe Ltd. Method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GB2494460B (en) 2011-09-12 2013-10-23 Renesas Mobile Corp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procedure
CN103037450B (zh) 2011-09-29 2017-0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37448B (zh) 2011-09-30 2015-05-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内容发布方法和用户设备
US8848700B2 (en) 2011-09-30 2014-09-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81393A1 (ko) * 2011-11-29 2013-06-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기기간 동기화 및 식별을 지원하는 방법
GB2497741A (en) * 2011-12-19 2013-06-26 Renesas Mobile Corp A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use in requesting access to a D2D communication service
US20140342747A1 (en) * 2012-01-18 2014-11-20 Lg Electronics Inc.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device therefor
US8953478B2 (en) * 2012-01-27 2015-02-10 Intel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and method for coheren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per CSI-RS feedback
US9706340B2 (en) * 2012-02-16 2017-07-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performing proximity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54657B1 (ko) * 2012-06-19 2019-05-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Wi-Fi P2P 네트워크에서 단말 간 연결 방법 및 그 단말
US9049645B2 (en) * 2012-07-20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N assisted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s devices
US9036603B2 (en) 2012-08-03 2015-05-19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ance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US8903419B2 (en) * 2012-08-31 2014-12-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Optimization on network assisted proximity services discovery management
US9591679B2 (en) * 2012-09-17 2017-03-07 Blackberry Limited Initiation of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917708B2 (en) * 2012-09-28 2014-12-23 Intel Corporation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of hybrid wireless wide area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EP2720401A1 (en) * 2012-10-10 2014-04-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Dynamic TDD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11496948B2 (en) * 2012-10-19 2022-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hoc/network assisted device discovery protocol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US9668272B2 (en) * 2012-11-02 2017-05-30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erminal device,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EP2936877B1 (en) * 2012-12-19 2018-08-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handover
US9300460B2 (en) * 2013-01-08 2016-03-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connectivity in a TDD system
US9749974B2 (en) * 2013-01-16 2017-08-29 Intel IP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frame transmissions
US9510295B2 (en) * 2013-03-04 201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9503248B2 (en) * 2013-03-28 2016-11-22 Htc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ing dynamic TDD configuration mechanism
US20140301270A1 (en) 2013-04-05 2014-10-09 Kerstin Johnsson Identifier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WO2014182061A1 (ko) * 2013-05-07 2014-1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Isr 기능의 활성 여부 결정 방법
US9288656B2 (en) * 2014-01-13 2016-03-1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entity an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US9380549B2 (en) * 2014-03-27 2016-06-28 Apple Inc. Cellular network assisted proximity services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nd event framework for proximity requests/alerts using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US20150289127A1 (en) * 2014-04-02 2015-10-08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roximity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943024A3 (en) * 2014-04-16 2016-01-06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location reporting procedur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306450B2 (en) * 2015-01-09 2019-05-28 Acer Incorporated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identity request method,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81556B2 (en) 2013-04-05 2017-10-03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assisted to direct device discovery switc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0342B (zh) 2017-09-21
TW201616822A (zh) 2016-05-01
EP2982193A1 (en) 2016-02-10
KR20150115003A (ko) 2015-10-13
EP2982193A4 (en) 2017-02-15
HK1216951A1 (zh) 2016-12-09
US9883338B2 (en) 2018-01-30
US10827301B2 (en) 2020-11-03
EP2982147A1 (en) 2016-02-10
CN105191370A (zh) 2015-12-23
TW201445905A (zh) 2014-12-01
TW201448654A (zh) 2014-12-16
US9781556B2 (en) 2017-10-03
EP2982147A4 (en) 2016-12-14
TW201811074A (zh) 2018-03-16
TWI538540B (zh) 2016-06-11
KR20170107098A (ko) 2017-09-22
US20160007302A1 (en) 2016-01-07
CN105009477A (zh) 2015-10-28
US20180359601A1 (en) 2018-12-13
CN105191442B (zh) 2019-04-23
US20180146331A1 (en) 2018-05-24
KR20150114572A (ko) 2015-10-12
TWI646861B (zh) 2019-01-01
WO2014165654A1 (en) 2014-10-09
JP2017085648A (ja) 2017-05-18
TWI599186B (zh) 2017-09-11
EP2982052A1 (en) 2016-02-10
JP6080188B2 (ja) 2017-02-15
CN105009477B (zh) 2018-04-17
TW201446041A (zh) 2014-12-01
TW201632028A (zh) 2016-09-01
EP2982053B1 (en) 2019-12-18
EP2982052A4 (en) 2016-10-19
KR102129295B1 (ko) 2020-07-02
US10206063B2 (en) 2019-02-12
EP3079389B1 (en) 2020-07-15
TWI632822B (zh) 2018-08-11
JP6493700B2 (ja) 2019-04-03
TW201735721A (zh) 2017-10-01
EP2982053A4 (en) 2016-11-16
CN105191442A (zh) 2015-12-23
HK1216946A1 (zh) 2016-12-09
US20140301289A1 (en) 2014-10-09
US9998858B2 (en) 2018-06-12
TWI514796B (zh) 2015-12-21
HK1218825A1 (zh) 2017-03-10
JP2016514923A (ja) 2016-05-23
CN105191370B (zh) 2020-02-04
WO2014165365A1 (en) 2014-10-09
HK1218826A1 (zh) 2017-03-10
WO2014165675A1 (en) 2014-10-09
CN105027464A (zh) 2015-11-04
CN105027464B (zh) 2018-11-23
EP3079389A1 (en) 2016-10-12
WO2014165481A1 (en) 2014-10-09
US20160007152A1 (en) 2016-01-07
KR101784195B1 (ko) 2017-10-11
KR101831253B1 (ko) 2018-02-22
US20140301270A1 (en) 2014-10-09
TWI527491B (zh) 2016-03-21
CN111148079A (zh) 2020-05-12
EP2982053A1 (en) 2016-02-10
TWI596973B (zh) 2017-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6973B (zh) 用於近接服務的識別符之技術
US9883388B2 (en) Ephemeral identity for device and service discovery
US9559761B2 (en) Proximity-based services discovery privacy
EP3031260B1 (en) Access points and methods for access point selection using an information data structure
KR101836434B1 (ko) 통신 스테이션, 통신 스테이션에 의해 수행되는 방법, 보안형 위치 결정 시스템, 및 머신 판독가능 매체
US20150045055A1 (en) Time of flight responders
KR20160046801A (ko) Tof 포지셔닝을 위한 정밀 타이밍 측정
US9510194B2 (en) Open and encrypted wireless network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