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4167A - 太陽能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4167A
TW201434167A TW102114198A TW102114198A TW201434167A TW 201434167 A TW201434167 A TW 201434167A TW 102114198 A TW102114198 A TW 102114198A TW 102114198 A TW102114198 A TW 102114198A TW 201434167 A TW201434167 A TW 2014341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s
electrode
line
light incident
incid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4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5915B (zh
Inventor
Yen-Cheng Hu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4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9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module bus-ba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至少兩太陽能電池與一導電帶。每一太陽能電池包含光電轉換元件、入光面電極與背光面電極。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光面與背光面。入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此入光面電極包含至少一匯流電極與複數個分支電極。匯流電極包含至少兩個線電極,這些線電極位於入光面上。分支電極位於入光面上,且與匯流電極以不同方向延伸。背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背光面上。導電帶用以電性連接上述至少兩太陽能電池。

Description

太陽能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模組。
近來,隨著化石燃料日漸枯竭,因此全球正朝向可再生能源的方向發展,以滿足全球能源上的需要。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一種。
太陽能電池是一種藉由光伏效應(Photovataic Effect)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裝置。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的種類有晶體矽太陽能電池(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薄膜太陽能電池(Thin Film Solar Cell)、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串疊型電池(Tandem Cell)等,其中晶體矽太陽能電池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
在一般晶體矽太陽能電池中,製造者大多是將銀膠印刷在光電轉換元件的入光面上,作為入光面電極。然而,銀膠本身的材料十分昂貴,特別是在製作匯流電極(Bus Electrode)時,由於匯流電極一般是帶狀電極,因此銀膠的使用量更是驚人。在這個情況下,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成本當然高居不下,使得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推廣及應用受到極大的阻礙。
本發明之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模組,用以解決以上先前技術所提到的困難。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至少兩太陽能電池與一導電帶。每一太陽能電池包含光電轉換元件、入光面電極與背光面電極。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光面與背光面。入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此入光面電極包含至少一匯流電極(Bus Electrode)與複數個分支電極(Finger Electrode)。匯流電極包含至少兩個線電極,這些線電極位於入光面上。分支電極位於入光面上,且與匯流電極以不同方向延伸。這些分支電極與線電極交錯且電性連接,且每一分支電極均至少部分位於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外,其中在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內任兩相鄰之線電極與任兩相鄰之分支電極共同定義無電極空間。背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背光面上。導電帶用以電性連接上述至少兩太陽能電池,且此導電帶係部分配置於其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並覆蓋匯流電極之上述至少兩個線電極。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無電極空間佔匯流電極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區分為中央區域與邊緣區域,邊緣區域分別位於中央區域的相對兩側,位於中央區域之線電極較位於邊緣區域之線電極密。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區分為中央區域與邊緣區域,邊緣區域分別位於中央區域的相對兩側,位於中央區域之線電極的線寬較位於邊緣區域之線電極的線寬為寬。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中央區域至少佔匯流電極的約一半體積。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線電極的線寬大致一致。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每一線電極 的線寬均大於每一分支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每一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任兩相鄰之線電極的線距大致一致。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越靠近匯流電極所在區域中央之線電極的線距越密。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入光面電極更包含至少一帶狀電極,此帶狀電極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並與分支電極交錯且電性連接,此帶狀電極的線寬實質等於匯流電極的線寬。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匯流電極的數量為複數個,這些匯流電極分開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匯流電極更包含至少一對端部電極。這對端部電極與兩相對之線電極共同構成框形。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每一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至少兩太陽能電池與一導電帶。每一太陽能電池包含光電轉換元件、入光面電極與背光面電極。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光面與背光面。入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此入光面電極包含至少一匯流電極與複數個分支電極。匯流電極包含至少兩個線電極,這些線電極位於入光面上。分支電極位於入光面上,且僅電性連接最外側之線電極,且任兩相鄰之線電極定義無電極空間。背光面電極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之背光面上。導電帶用以電性連接上述至少兩太陽能電池,且此導電帶係部分配置於其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並覆蓋匯 流電極之上述至少兩個線電極。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無電極空間佔匯流電極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線電極的線寬大致一致。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任兩相鄰之線電極的線距大致一致。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每一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每一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100‧‧‧太陽能電池
110‧‧‧光電轉換元件
112‧‧‧入光面
113‧‧‧第一型半導體層
114‧‧‧背光面
115‧‧‧第二型半導體層
117‧‧‧抗反射層
120‧‧‧入光面電極
121‧‧‧匯流電極
121a‧‧‧帶狀電極
122‧‧‧線電極
123‧‧‧分支電極
124‧‧‧無電極空間
126‧‧‧區域
130‧‧‧背光面電極
140‧‧‧導電帶
200‧‧‧太陽能電池
300‧‧‧太陽能電池
322‧‧‧線電極
400‧‧‧太陽能電池
422‧‧‧線電極
422a‧‧‧端部電極
500‧‧‧太陽能電池
600‧‧‧太陽能電池
700‧‧‧太陽能電池
722‧‧‧線電極
800‧‧‧太陽能電池
822‧‧‧線電極
824‧‧‧線電極
900‧‧‧太陽能電池
1000‧‧‧太陽能電池
1100‧‧‧太陽能電池
2‧‧‧線段
4‧‧‧線段
B‧‧‧匯流電極延伸方向
F‧‧‧分支電極延伸方向
C‧‧‧中央區域
E‧‧‧邊緣區域
第1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2圖繪示沿第1圖之線段2的剖面圖。
第3圖繪示以導電帶將多個第1圖之太陽能電池電性連接串接成太陽能模組的俯視圖。
第4圖繪示沿第3圖之線段4的剖面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數個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曲線。
第6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7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8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100的上視圖。
第9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0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1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2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4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5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的上視圖。
第1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數個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的累加個數對效率曲線。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第一實施方式
第1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100的上視圖。第2圖繪示沿第1圖之線段2的剖面圖。如第1、2圖所示,一種太陽能電池100包含光電轉換元件110、入光面電極120與背光面電極130。光電轉換元件110具有彼此相對之入光面112與背光面114。入光面電極120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110之入光面112上,此入光面電極120包含至少一匯流電極(Bus Electrode)121與複數個分支電極(Finger Electrode)123。匯流電極121包含複數個線電極122,這些線電極122位於入光面112上。分支電極123位於入光面上,且與匯流電極121以不同方向延伸。這些分支電極123與線電極122呈實質垂直交錯且電性連接,且每一分支電極123均至少部分位於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外,其中在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內任兩相鄰之線電極122與任兩相鄰之分支電極123共同定義無電極空間124。背光面電極130設置於光電轉換元件110之背光面114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匯流電極121為複數個線電極122所組成,而不是帶狀電極,因此匯流電極121中具有無電極空間 124。上述之無電極空間124所指的是沒有任何入光面電極120的空間。更具體地說,上述之無電極空間124所指的是不包含任何與入光面電極120相同材質的空間。舉例來說,當入光面電極120的材質為銀膠時,上述之無電極空間124可以被考慮為沒有任何銀膠的空間。這些無電極空間124的存在可以讓銀膠的使用量變少,並進而讓太陽能電池100的製造成本降低。
第3圖繪示以導電帶(Ribbon)140將多個第1圖之太陽能電池100電性連接串接成太陽能模組的俯視圖。第4圖繪示沿第3圖之線段4的剖面圖。如圖所示,在實際使用時,太陽能模組係由多個導電帶(Ribbon)140分別將多個太陽能電池100電性連接串接成太陽能模組。請參考第4圖,上述之導電帶140會同時覆蓋於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內所述之至少兩個線電極122上。由於導電帶140的導電性佳,其材料例如為銅心外包錫,因此雖然看似用線電極122來取代帶狀電極會讓匯流電極121的阻值上升,但由於實際導電功能可由導電帶140來提供,因此匯流電極121與導電帶140的結合阻值並不會大幅上升,仍然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方式中,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此外,由於無電極空間124是由兩相鄰之線電極122與兩相鄰之分支電極123所共同定義的,因此無電極空間124理應與線電極122及分支電極123等高。在這種情況下,從俯視的角度觀之,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面積比例亦為約52%~72%。
應瞭解到,「約」係用以修飾任何可些微變化的數量,但這種些微變化並不會改變其本質。舉例來說,「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此一描述除了代表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確實為52%~72%外,只要太陽能電池100能提供可接受的效率,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亦可低於52%,或高於72%。此一詞彙 定義將在整份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沿用,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數個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100的效率曲線。在第5圖中,匯流電極121所在之區域126的寬度為1.5 mm,每一線電極122的寬度為0.06 mm,各線電極122係等距且平均地排列於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中。在第5圖中,各實施例是在線電極122的數量為1、2、3、4、5、6、7、8、9、10、11、12、13、14及15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效率量測數據。在這種情況下,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分別為96%、92%、88%、84%、80%、76%、72%、68%、64%、60%、56%、52%、48%、44%及40%。在第5圖中,曲線T表示整塊太陽能電池100的效率,曲線M表示包含匯流電極121(包含線電極122)之中間三分之一區域之太陽能電池100的效率。由第5圖可以看得出來,當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低於72%時,太陽能電池100的效率即已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此外,當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低到52%時,因效率增加已趨近於飽和,因此可以達到效率與省料的平衡點。另一方面,若無電極空間124佔匯流電極121的體積比例進一步降低,可能會導致線電極122之間的線距過小而導致製程困難,容易出現連線或斷線的情形。
回到第1圖。更具體地說,上述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具有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與分支電極延伸方向F。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橫跨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相對兩側,匯流電極121的長度方向與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大致平行。分支電極延伸方向F橫跨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另相對兩側,分支電極123的長度方向與分支電極延伸方向F大致平行。
應瞭解到,「大致」係用以修飾任何可些微變化的關係,但這種些微變化並不會改變其本質。舉例來說,「匯流電極121的長度方向與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大致平行」,此一描述除了代表匯流電極121的長度方向與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確實平行外,只 要匯流電極121能夠確實將負電或正電傳導出來,匯流電極121的長度方向與匯流電極延伸方向B亦可略為不平行。此一詞彙定義將在整份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沿用,不再重複贅述之。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線電極122的線寬及線距均大致保持一致,且任兩線電極122大致平行。此外,上述之每一線電極122的線寬可與每一分支電極123的線寬大致相同。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線電極122的實施態樣均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線電極122的實施方式。
回到第4圖,當導電帶140覆蓋於線電極122上,上述之導電帶140將順著線電極122呈起伏狀。如此一來,當光線照射在導電帶140上時,導電帶140將能夠把一部分的光線散射或漫射出來,讓光電轉換元件110應用,而不會將所有照射在導電帶140上的光線都反射回去。
如第2、4圖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光電轉換元件110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13、第二型半導體層115及抗反射層117。第一型半導體層113堆疊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15上。抗反射層117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13上。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型半導體層113可為N型半導體,上述之第二型半導體層115可為P型半導體。當光線照射在光電轉換元件110上時,帶正電的電洞將往第二型半導體層115(P型半導體)移動,並從背光面電極130流出正電,帶負電的電子則將往第一型半導體層113(N型半導體)移動,並從入光面電極(例如:匯流電極121)流出負電。
上述之第一型半導體層113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15的材質可包含晶體矽,例如:單晶矽(Monocrystalline Silicon)或多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第一型半導體層113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15的材質均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第一型半導體層113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15的材質。
回到第1圖,上述之入光面電極120更包含一對帶狀電極121a,這些帶狀電極121a亦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上,並與分支電極123交錯且電性連接。上述之每一帶狀電極121a的線寬均較每一線電極122的線寬為寬。更具體地說,上述之每一帶狀電極121a也是作為匯流電極用,因此每一帶狀電極121a的線寬均實質等於包含線電極122之匯流電極121的線寬,且這些帶狀電極121a與包含線電極122之匯流電極121等距且平均地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上。在第1圖中,帶狀電極121a與匯流電極121的總數可為3,且匯流電極121介於兩帶狀電極121a之間。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帶狀電極121a及/或匯流電極121的線寬為約1 mm~2 mm,線電極122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但此並不限制本發明,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線電極122的線寬亦可為約0.01 mm~1 mm或0.01 mm~0.15 mm。
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匯流電極121與帶狀電極121a的數量與位置均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匯流電極121與帶狀電極121a的數量與位置。
舉例來說,雖然第1圖將之匯流電極121繪示為位在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中央,但此並不限制本發明,實際上匯流電極121也可以位在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一側。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匯流電極121的位置。
第二實施方式
第6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本實施方式之分支電極123僅電性連接最外側之線電極122。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無電極空間124將由任兩相鄰之線電極122所定義。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三實施方式
第7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3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本實施方式之每一線電極322的線寬均較每一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寬,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線電極322的數量為2,這兩個線電極322分別位於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的相對兩側邊緣。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線電極322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四實施方式
第8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4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三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本實施方式之匯流電極121更包含至少一對端部電極422a,這兩個端部電極422a與兩相對之線電極422共同構成框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每一端部電極422a的線寬亦較每一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寬。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端部電極422a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五實施方式
第9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5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越靠近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中央之線電極122 的線距越密。這種設計的原因在於:由於在貼附導電帶140(如第4圖所繪示)時,壓著導電帶140的壓頭大多會對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的中央施加壓力,因此若在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的中央安排較密集的線電極122,將可以提供壓頭更好的支撐,讓貼附導電帶140的製程良率提高。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六實施方式
第10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6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五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線電極122之間的線距變化可以是分段變化,而不是連續變化。如第10圖所示,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可區分為中央區域C與一對邊緣區域E,兩邊緣區域E分別位於中央區域C的相對兩側,位於中央區域C之線電極122之間的線距一致,位於邊緣區域E之線電極122之間的線距一致,惟位於中央區域C之線電極122之線距較位於邊緣區域E之線電極122之線距為短。
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央區域C至少佔匯流電極121的約一半體積(或者說,由俯視觀之,中央區域C至少佔匯流電極121的約一半面積)。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中央區域C的體積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例如壓頭的大小),彈性選擇中央區域C的體積。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五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七實施方式
第11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7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 施方式中,越靠近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中央之線電極722的線寬越寬。這種設計的原因在於:由於在貼附導電帶140(如第4圖所繪示)時,壓著導電帶140的壓頭大多會對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的中央施加壓力,因此若在匯流電極121所在區域126的中央安排線寬較寬的線電極722,將可以提供壓頭更好的支撐,讓貼附導電帶140的製程良率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每一線電極722的線寬均大於每一分支電極123的線寬。具體而言,線電極722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分支電極123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八實施方式
第12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8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七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線電極的線寬變化可以是分段變化,而不是連續變化。如第12圖所示,匯流電極121所在的區域126可區分為中央區域C與一對邊緣區域E,兩邊緣區域E分別位於中央區域C的相對兩側,位於中央區域C之線電極822的線寬一致,位於邊緣區域E之線電極824的線寬一致,惟位於中央區域C之線電極822的線寬較位於邊緣區域E之線電極824的線寬為寬。具體而言,位於中央區域C之線電極822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位於邊緣區域E之線電極824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央區域C至少佔匯流電極121的約一半體積(或者說,由俯視觀之,中央區域C至少佔匯流電極121的約一半面積)。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中央區域125的體積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例如壓頭的大小),彈性選擇中央區域C的體積。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七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九實施方式
第13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9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九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線電極之匯流電極121的數量為2,這些匯流電極121分開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上。更具體地說,這些匯流電極121其中之一位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一側,其中另一者位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的中央。於另一變化例中,可將帶狀電極121a配置於入光面112的中央,而兩匯流電極121分別位於帶狀電極121a的相對兩側。
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匯流電極121的數量與位置均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匯流電極121的數量與位置。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十實施方式
第14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10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九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上沒有帶狀電極121a,全部都是包含線電極之匯流電極121,這些匯流電極121分開排列於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112上。在第14圖中,匯流電極121的數量為3。
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匯流電極121的數量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匯流電極121的數量。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十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第十一實施方式
第15圖繪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1100的上視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線電極之匯流電極121與帶狀電極121a的總數為5。
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匯流電極121與帶狀電極121a的總數僅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匯流電極121與帶狀電極121a的總數。
至於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贅述之。
實施例
以下將揭露本發明數個實施例,藉此說明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確實能夠提供可接受的效率。應瞭解到,在以下敘述中,已經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提到的參數將不再重複贅述,僅就需進一步界定者加以補充,合先敘明。
在以下各實施例中,將提供100片第一實施方式所揭露的太陽能電池,量測其各項電性及效率數據,太陽能電池的尺寸細節如表一所示,量測結果如表二所示,累加個數對效率曲線如第16圖所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太陽能電池
112‧‧‧入光面
120‧‧‧入光面電極
121‧‧‧匯流電極
121a‧‧‧帶狀電極
122‧‧‧線電極
123‧‧‧分支電極
124‧‧‧無電極空間
126‧‧‧區域
2‧‧‧線段
B‧‧‧匯流電極延伸方向
F‧‧‧分支電極延伸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至少兩太陽能電池,每一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光電轉換元件,該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彼此相對之一入光面與一背光面;一入光面電極,設置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入光面上,該入光面電極包含:至少一匯流電極,該匯流電極包含:至少兩個線電極,位於該入光面上;以及複數個分支電極,位於該入光面上,且與該匯流電極以不同方向延伸,該些分支電極與該些線電極交錯且電性連接,且每一該些分支電極均至少部分位於該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外,其中在該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內任兩相鄰之該些線電極與任兩相鄰之該些分支電極共同定義一無電極空間;以及一背光面電極,設置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背光面上;以及至少一導電帶,用以電性連接上述至少兩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導電帶係部分配置於其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並覆蓋該匯流電極之上述至少兩個線電極。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些無電極空間佔該匯流電極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匯流電極所在的區 域區分為一中央區域與一對邊緣區域,該對邊緣區域分別位於該中央區域的相對兩側,位於該中央區域之該些線電極較位於該對邊緣區域之該些線電極密。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匯流電極所在的區域區分為一中央區域與一對邊緣區域,該對邊緣區域分別位於該中央區域的相對兩側,位於該中央區域之該些線電極的線寬較位於該對邊緣區域之該些線電極的線寬為寬。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中央區域至少佔該匯流電極的約一半體積。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些線電極的線寬大致一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線電極的線寬均大於每一該些分支電極的線寬。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任兩相鄰之該些線電極的線距大致一致。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越靠近該匯流電極所在區域中央之該些線電極的線距越密。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入光面電極更包含:至少一帶狀電極,排列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入光面上,並與該些分支電極交錯且電性連接,其中該帶狀電極的線寬實質等於該匯流電極的線寬。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匯流電極的數量為複數個,該些匯流電極分開排列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入光面上。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匯流電極更包含:至少一對端部電極,與兩相對之該些線電極共同構成一框形。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15. 一種太陽能模組,包含:至少兩太陽能電池,每一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光電轉換元件,該光電轉換元件具有彼此相對之一入光面與一背光面;一入光面電極,設置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入光面上,該入光面電極包含: 至少一匯流電極,該匯流電極包含:至少兩個線電極,位於該入光面上,其中任兩相鄰之該些線電極定義一無電極空間;以及複數個分支電極,位於該入光面上,該些分支電極僅電性連接最外側之該些線電極;以及一背光面電極,設置於該光電轉換元件之該背光面上;以及至少一導電帶,用以電性連接上述至少兩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導電帶係部分配置於其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光面上,並覆蓋該匯流電極之上述至少兩個線電極。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些無電極空間佔該匯流電極的體積比例為約52%~72%。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些線電極的線寬大致一致。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任兩相鄰之該些線電極的線距大致一致。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線電極的線寬為約40 μm~1 mm。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每一該些線電極的 線寬為約40 μm~100 μm。
TW102114198A 2013-02-18 2013-04-22 太陽能模組 TWI515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52722.7A CN103165693B (zh) 2013-02-18 2013-02-18 太阳能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167A true TW201434167A (zh) 2014-09-01
TWI515915B TWI515915B (zh) 2016-01-01

Family

ID=48588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4198A TWI515915B (zh) 2013-02-18 2013-04-22 太陽能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30879A1 (zh)
CN (1) CN103165693B (zh)
TW (1) TWI515915B (zh)
WO (1) WO20141245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7056934A1 (ja) * 2015-09-29 2018-07-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電極、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631814B (zh) 2017-08-11 2018-08-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太陽光電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93855A1 (ja) * 2004-03-29 2005-10-06 Kyocer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装置
JP4294048B2 (ja) * 2006-11-29 2009-07-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1939847B (zh) * 2008-02-08 2012-04-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太阳能电池
JP4954147B2 (ja) * 2008-06-13 2012-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384224B2 (ja) * 2009-06-29 2014-01-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
KR20110135203A (ko) * 2010-06-10 2011-12-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M393802U (en) * 2010-07-28 2010-12-01 Neo Solar Power Corp Solar cell and electrode structure therefor
CN102971865B (zh) * 2010-09-29 2016-04-27 京瓷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101275576B1 (ko) * 2010-12-28 2013-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20106259A (ko) * 2011-03-18 2012-09-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2610668A (zh) * 2012-03-15 2012-07-25 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太阳电池电极结构
CN102800713A (zh) * 2012-08-27 2012-11-28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30879A1 (en) 2014-08-21
WO2014124567A1 (zh) 2014-08-21
CN103165693A (zh) 2013-06-19
TWI515915B (zh) 2016-01-01
CN103165693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6811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110168255A1 (en) Electrode structure of solar cell
US20120192932A1 (en) Solar cell and its electrode structure
TWI603493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US20160284895A1 (en) Photovoltaic apparatus
US20120298171A1 (en) Solar cell
US20150013742A1 (en)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JP2013030601A (ja)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3329285A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引线接合方法
TWI515915B (zh) 太陽能模組
CN202948941U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模组
TWI505484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TWI502756B (zh) 具有粗細匯流排電極之太陽能電池
TWI506801B (zh) 太陽能電池組
CN102184991B (zh) 利用柔性组件背板与分割透光材料封装的光伏组件及制造方法
TWM504356U (zh) 四柵匯流排太陽能電池
JP5916605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
TWM466356U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CN109791955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3536446U (zh) 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
JP6196585B2 (ja) 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TWI478364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
TWI536582B (zh) 具有背面粗細電極區塊的太陽能電池
TWM467180U (zh) 太陽能電池的電極結構
TWI527251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