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9380A -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 Google Patents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9380A
TW201429380A TW103101633A TW103101633A TW201429380A TW 201429380 A TW201429380 A TW 201429380A TW 103101633 A TW103101633 A TW 103101633A TW 103101633 A TW103101633 A TW 103101633A TW 201429380 A TW201429380 A TW 2014293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ace
unit
work machine
support p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1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ngo Kosugi
Tunenori Yamaki
Masato Sakai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Kk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29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93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835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A01D34/9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carrying by the operator
    • A01D34/902Ergonomic provis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00Travelling or camp articles;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3/10Pack-frames carried on the bod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背架3,包括安裝有引擎2的固定座10;面背部20,直立地設置在固定座10上;以及靠背單元5A,設置在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上,並且與作業人員的背部接觸。該靠背單元5A具有彈性可變形的框架60A,該框架的上部份以及下部份由至少兩個點所支持,且該框架被彎曲,以與該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分離;以及鋪墊材質61,鋪設於該框架60A上,並且面對該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在該鋪墊材質與該面背部之外表面之間介有一空隙。該框架60A被配置使得當該框架朝向該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按壓時,該框架的上支持點以及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

Description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作業機,尤其係關於一種將驅動源以及動力源放在使用作業機的作業人員的後背攜帶的後背式作業機。
市面上有一種後背式的作業機,是透過將其驅動源或是動力源攜帶於作業人員的後背的方式所配置。其中,驅動源可以為引擎或是電動馬達,動力源可以為蓄電池。舉例來說,後背式的灌木修剪機即為後背式作業機的一種。在後背式的灌木修剪機中,作為驅動源的引擎以及提供燃料給引擎的燃料槽皆被安裝於背架上,並且由作業人員將背架攜帶於其後背。
另外,後背式的噴灑器也是後背式作業機的另外一種型式。在後背式的噴灑器中,作為驅動源的引擎以及由引擎所驅動的鼓風機皆被安裝於背架上,並且由作業人員將背架背於其後背。
引用的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公報第2012-115776號。
為了改善作業人員在使用作業機時的舒適度以及方便性,業界中已經針對上述的後背式作業機提出了許多改良的構想。舉例來說,專利文獻1揭露了一種移除作業人員後背以及背 架(後背單元)之間的濕氣的方法,藉此排除作業人員後背的窒悶感。
然而,僅將作業人員後背以及背架之間的窒悶感排除,不足以滿足有關改善作業人員使用作業機的舒適度以及方便性方面的需求。業界中需要有其他的方法來更進一步增進作業人員在使用後背式作業機時的舒適度以及方便性。
基於上述理由,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能夠進一步增進作業人員使用後背式作業機時的舒適度以及方便性。
為達成前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作業機用背架。該作業機用背架包括:一面背部、一固定座、以及一靠背單元,該面背部在一上下方向上延伸,該固定座用以於其上要安裝該作業機之一驅動源或是一動力源,該靠背單元設置於該面背部的一外表面上,並且與一作業人員的背部接觸。該靠背單元包括:一彈性可變形的框架以及一鋪墊材質,該框架的一上部份以及一下部份由至少兩個點所支持,且框架被彎曲,以與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分離,該鋪墊材質鋪設於該框架上,並且面對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該鋪墊材質與該面背部之外表面之間介有一空隙。當該框架朝向該面背部的外表面按壓時,該框架的一上支持點以及一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
本發明的後背式作業機包括該作業機用背架、以及一驅動源或者一動力源,安裝於該背架上以供作業機使用。
根據本發明,進一步增進使用後背式作業機的作業人員的舒適度以及方便性係為可能。
1‧‧‧後背式灌木修剪機
2‧‧‧引擎
3‧‧‧背架
4‧‧‧燃料槽
5A、5B、5C、5D‧‧‧靠背單元
6‧‧‧肩背帶
7‧‧‧旋轉刀片
8‧‧‧可撓式轉軸
9‧‧‧操作桿
9a‧‧‧握把
10‧‧‧固定座
11‧‧‧開口
12‧‧‧基座
13‧‧‧固定件
13a‧‧‧支撐軸
13b‧‧‧支柱
14‧‧‧橡膠襯套
20‧‧‧面背部
20a‧‧‧內表面
20b‧‧‧外表面
21‧‧‧開口
22‧‧‧螺絲鎖固部份
23‧‧‧內槽
24‧‧‧外槽
25‧‧‧凸柱單元
30‧‧‧把手
31‧‧‧臂部
32‧‧‧握柄
41‧‧‧凹槽
42‧‧‧突出部份
43‧‧‧肋條
43a‧‧‧頂部
44‧‧‧腔室
44a‧‧‧頂部
45‧‧‧凸柱單元
46‧‧‧螺絲
47‧‧‧舌部
48‧‧‧螺栓
49‧‧‧螺帽
51a‧‧‧頂面
51b‧‧‧下表面
52‧‧‧上昇部分
53‧‧‧柱體
54‧‧‧燃料蓋
55‧‧‧燃料接嘴
56‧‧‧溝槽
60A、60B、60C、60D‧‧‧框架
61‧‧‧鋪墊材質
62‧‧‧空間
63‧‧‧下側
64‧‧‧上側
65a、65b‧‧‧側邊
66a、66b‧‧‧固定托架
67、71‧‧‧螺絲
68‧‧‧帶狀構件
70‧‧‧支持單元
72‧‧‧固定部分
73‧‧‧鎖環
81‧‧‧右框架單元
81a‧‧‧上端
81b‧‧‧下端
82‧‧‧左框架單元
82a‧‧‧上端
82b‧‧‧下端
83‧‧‧耦合單元
H‧‧‧高度
W‧‧‧寬度
D1、D2‧‧‧距離
第1圖為顯示本發明所應用之後背式灌木修剪機之一示範例的側視圖; 第2圖為顯示本發明後背式灌木修剪機的使用狀態之一示範例的側視圖;第3圖為顯示本發明作業機用背架的前視立體圖;第4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的後視立體圖;第5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的側視圖;第6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在靠背單元被移除之狀態的後視立體圖;第7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的立體分解圖;第8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的正視圖;第9圖為顯示沿第8圖中B-B剖面線所取之剖面圖;第10圖為顯示沿第8圖中C-C剖面線所取之剖面圖;第11圖為顯示沿第8圖中D-D剖面線所取之剖面圖;第12圖為顯示本發明燃料槽的放大圖;第13圖為顯示本發明燃料槽的另一放大圖;第14圖為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的前視圖;第15圖為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的側視圖;第16圖為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的俯視圖;第17圖為顯示本發明安裝靠背單元之方法的示意流程圖;第18圖為顯示本發明背架的後視圖;第19圖為顯示本發明應用之後背式灌木修剪機的使用狀態的另一示範例的側視圖;第20圖為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之一改良示範例的示意立體圖;第21A圖為顯示第20圖中之靠背單元的前視圖;第21B圖為顯示第20圖中之靠背單元的俯視圖;第21C圖為顯示第20圖中之靠背單元的側視圖;第22A圖為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之另一改良示範例的前視圖;第22B圖為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之另一改良示範例的俯視圖; 第22C圖為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之另一改良示範例的側視圖;以及第23圖為示意性地顯示本發明靠背單元之再一改良示範例的前視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如第1圖所示,後背式的灌木修剪機1包括引擎2、旋轉刀片7(第2圖)、以及作業機用背架(以下稱為“背架3”)。其中,引擎2為驅動源,旋轉刀片7由引擎2驅動而旋轉,且引擎2安裝於背架3上。背架3上容置有燃料槽4、靠背單元5A以及肩背帶6。
在第1圖中所示的引擎2為小型的二循環引擎。自引擎2輸出的動力通過驅動力傳輸機構被傳遞至第2圖中所示的旋轉刀片7。如第2圖所示,可撓式轉軸8的一端連接於引擎2的輸出軸,可撓式轉軸8的另一端則連接於驅動軸(未顯示),該驅動軸插入在操作桿9中。此外,該驅動軸與設置於操作桿9前端的齒輪箱中的齒輪相連接。如此,自引擎2輸出的驅動力藉由可撓式轉軸8、驅動軸、以及齒輪所構成的驅動力傳遞機構傳遞至旋轉刀片7,藉此將旋轉刀片7驅動而旋轉。
後背式灌木修剪機1是如第2圖中所示的方式,由作業人員將其攜帶於其後背上使用。更詳言之,作業人員將兩條肩背帶6(第2圖中僅顯示一條)穿過左邊以及右邊的肩膀連接於背架3上,藉此將背架3背戴於背部。將背架3背戴於背部的作業人員以右手或是左手握住設置於操作桿9上的握把9a。如此一來,作業人員可以抓住握把9a於左右移動操作桿時,透過連接於操作桿9前端的旋轉刀片7來修剪草皮。在以下的段落中,上、下、前、後、左、右等方向詞,將基於第2圖中之後背式灌木修剪機1攜帶於後背的作業人員的方向來定義,如第2圖所示。雖 然並未顯示於圖中,在握把9a的附近處設置有油門桿,用於控制引擎2的轉數。
如第3圖所示,背架3具有固定座10、面背部20以及把手30,該固定座10用於安裝引擎2(第1圖),該面背部20直立地設置於固定座10上,而把手30設置於面背部20上,並且在大致與固定座10相同的方向上自面背部20向外延伸。固定座10、面背部20以及把手30以吹塑成型的方式一體成型為連續單一的個體,並且呈現一個連續且幾近為拱形的結構,如第5圖所示。換言之,固定座10、面背部20與把手30僅是為了敘述上的方便而將其進行區別,三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特定的界線。
如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在固定座10的中心形成有一個大致為長方形的開口11,且開口11的周圍形成有三個基座12。如第1圖所示,引擎2透過金屬固定件13橫跨於開口11(第3圖、第4圖)安裝於固定座10上。固定件13包括由軸承(圖中未顯示)所支撐的支撐軸13a以及三個支柱13b(第1圖中僅顯示一個支柱13b),該三個支柱13b從該軸承上分別往基座12(第3圖、第4圖)的方向延伸。各個支柱13b的一端透過橡膠襯套14以螺栓固定至各個基座12。引擎2的底部由固定件13的支撐軸13a支撐,並且可以在固定座10上旋轉。
如第3圖以及第6圖所示,面背部20具有內表面20a,該內表面20a與固定座10的引擎安裝面相連續、以及相對於內表面20a的外表面20b。如第2圖所示,當作業人員將背架3攜帶於背後時,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面對於作業人員的背部。
如第3圖與第6圖所示,面背部20上形成有一個大致為三角形的開口21,貫穿面背部20的外表面與內表面,且在開口21的上方與下方分別形成兩個螺絲鎖固部分22。然而,在第3圖與第6圖中,只有顯示形成在面背部20下方的兩個螺絲鎖固部分22。該等螺絲鎖固部分22用以固定靠背單元5A,如第3圖以及其他圖示所示。下文中,將會進一步詳細說明用於將靠背單元5A固定於螺絲鎖固部分22的結構與方法。
在此,將針對螺絲鎖固部分22進行更具體的說明。如第7圖、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面背部20的內表面20a上形成有四個朝向外表面方向凹陷的內槽23。同時,如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面背部的外表面20b上形成有四個朝內表面方向凹陷的外槽24。該等內槽23與外槽24以背對背的方式相對應的成對設置,且成對的內槽24與外槽24的底部透過連通孔互相連通。如第7圖、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各個內槽23內設置有具有螺孔的凸柱單元25。凸柱單元25的螺孔貫穿於凸柱單元25,並且與連通孔互相連通。換言之,凸柱單元25之螺孔的一端與外槽24的底部互相連通。如上所述的內槽23、外槽24、凸柱單元25以及連通孔共同構成先前所提及的螺絲鎖固部分22。第7圖中清楚地顯示,各個凸柱單元25的外週邊表面上一體形成有大致為長方形的突緣,用以防止凸柱單元25在內槽23內旋轉。
如第4圖以及第6圖所示,把手30具有一對臂部31以及握柄32,該對臂部31從面背部20大致地往與固定座10相同的方向延伸。握柄32往與臂部31相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將兩個臂部31的前端互相連接在一起。作業人員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在握住握柄3時搬運背架3。
如第3圖以及第5圖所示,用於裝載供給給引擎2之燃料(第1圖)的燃料槽4設置於把手30的下方。該燃料槽4一體地與把手30一起往與把手30相同的方向延伸,且背架3(主要是把手30)與燃料槽4之間的間隙幾乎保持不變。由於與把手30一體地延伸的燃料槽4設置在把手的下方,並且往大致與固定座10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引擎2以如第1圖所示的方式設置在固定座10以及燃料槽4之間。換言之,把手30與燃料槽4像屋簷般地懸垂於安裝在固定座10上的引擎2。
如第12圖以及第13圖所示,燃料槽4具有突出部分42,該突出部分42容置於形成在背架3上的凹槽41中(第7圖、第10圖以及第11圖)。此外,燃料槽4具有兩個腔室44,用以接收兩個肋條43(第7圖以及第10圖),該等肋條43是形成在 背架3上的突出部。更具體而言,如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背架內表面上的凹槽和突出部與燃料槽外表面的凹槽和突出部係裝配在一起,以將背架3與燃料槽4之間的間隙幾乎保持不變。
如第10圖所示,燃料槽4透過作為第一固定元件的螺絲46固定於背架3上(手把30)。更具體而言,如第7圖所示,螺絲46連接於設置在肋條43內部的凸柱單元45,並且貫穿於形成在腔室44的頂部44a的孔洞(第12圖),以及貫穿於形成在頂部44a下方之肋條43的頂部43a的孔洞。凸柱單元45具有與第7圖所示的凸柱單元25相同的形狀與結構。
舌部47自燃料槽4的底部向外延伸,並且固定於背架3(面背部20)上。更具體而言,如第9圖所示,螺帽49與作為第二固定元件的螺栓48的柄部相連接,該螺栓48貫穿於面背部20以及舌部47以從舌部47向外突出。
如第7圖所示,燃料槽4以兩個不同的方向固定於背架3上。更具體而言,燃料槽4透過在上下方向上貫穿於背架3的螺絲46固定於背架3上,並且透過在前後方向上貫穿於背架3的螺栓48固定於背架3上。透過上述的方式將燃料槽4以兩個不同的方向固定於背架3上,有可能會產生由引擎2(第1圖)的震動使引起的壓力及其他集中在兩個固定點之其中之一的問題。因此,如第7圖以及第9圖所示,作為震動吸收單元的橡膠襯套50設置在螺栓48的柄部周圍。換言之,燃料槽4的舌部47以及背架3的面背部20透過橡膠襯套50固定在一起。
燃料槽4的形狀是被設計為在握柄32與燃料槽4之間形成一足夠大的空間以使作業人員能將他/她的手放進其中,同時抑制背架3的高度(H)增加,如第9圖所示。更具體而言,如第12圖以及第13圖所示,燃料槽4的外表面以及頂面51a上形成有一對朝向把手30的臂部31(第3圖以及第4圖)方向延伸的上昇部分52。如此一來,如第3圖、第4圖以及其他圖示所示,把手30與燃料槽4共同構成一個具有平滑且連續之外觀的一體成型的結構。此外,在左右兩個上昇部分52之間於燃料槽4的頂面 51a上形成一低於該等上昇部分52之間隙部分。更具體而言,燃料槽4與握柄32之間形成一個足以讓作業人員將手放入的空間,同時,作業機整體的尺寸變得更小,更加提升作業機攜帶時的方便性。如第12圖以及第13圖所示,形成燃料提供口的柱體53自燃料槽4的其中一個上昇部分52延伸,且一個螺接型的燃料蓋54連接於柱體53的前端。
如第9圖至第11圖所示,燃料槽4的下表面51b被彎曲,使得下表面51b的中間部分在其寬度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離引擎2最遠的距離。換言之,燃料槽4的下表面51b被彎曲以朝燃料槽4的內部凹陷。如此一來,燃料槽4可以被以避開引擎2的方式設置,而背架3的高度(H)可以被進一步地縮小。此外,由於位於引擎2(第1圖)與燃料槽下表面51b之間的空間變寬,作業機的散熱性能也同時被提升。如第12圖所示,燃料接嘴55自燃料槽的下表面51b。該燃料接嘴55可以透過燃料管(未顯示)與引擎2(第1圖)連接,藉此將燃料從燃料槽4供應至引擎2。因此,如第6圖所示,在面背部20的外表面上20b形成溝槽56,用於置放燃料管。置放於溝槽56中的燃料管的一端透過開口21與引擎2(第1圖)的化油器連接。
如第2圖以及其他圖示所示,燃料槽4以傾斜方式從面背部20向上延伸。換言之,如第9圖至第11圖所示,燃料槽4的下表面51b傾斜,以使其高度隨著下表面51b與面背部20的距離增加而逐漸變高。由於第12圖中所示的燃料接嘴55係設置在燃料槽下表面51b最低的地方,或是設置在離燃料槽下表面51b最低點的附近,燃料槽4中的燃料可以透過燃料槽下表面51b的傾斜度被蒐集至燃料接口55處。因此,即使當燃料槽4中的燃料減少時,或是背架3如第2圖所示的上部分向後倒時,供給至引擎2的燃料仍然不會中斷。
接著,將針對第1圖、第3圖以及其他圖示中所示的靠背單元5A進行詳細的說明。如第14圖至第16圖所示,靠背單元5A具有彈性可變形的框架60A,該框架60A由彈簧鋼所構成、 以及鋪墊材質61,鋪設在框架60A上。
如第14圖所示,框架60A係由一體的彈性鋼形成為環形的形狀。此外,如第15圖以及第16圖所示,框架60A具有根據人體背部形狀而立體地彎曲之複雜的形狀,而總體而言,框架60A被彎曲以與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分離(第10圖與第11圖)。鋪設在框架60A上的鋪墊材質61為具有透氣性與延展性的網布。當作業人員以第2圖所示的方式將背架3背戴於其後背時,鋪墊材質61會根據作業人員後背的形狀收縮與擴張,並與作業人員的後背相接觸。換言之,鋪墊材質61會形成與作業人員的後背相接觸的靠背面。由於框架60A以上述的方式彎曲,鋪設於框架60A上的鋪墊材質61面對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並於其等之間介有一空隙,如第10圖以及第11圖所示。換言之,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與鋪墊材質61之間具有空間62。即使當作業人員將背架3背戴於其後背時(如第2圖),該空間62仍然可以維持。
如上所述,框架60A根據人體背部的形狀彎曲,且鋪墊材質61可以根據人體背部的形狀而收縮與擴張。因此,如第2圖所示,靠背單元5A可以與攜帶背架3的作業人員的背部配合,而給予作業人員一種舒適的背戴感。
如第14圖所示,框架60A的靠背單元5A具有互相相對的下側63與上側64、以及連接下側63的兩端至上側64的兩端的側邊65a與側邊65b。然而,由於框架60A藉由彎折單一件的彈性鋼形成,上述的下側63、上側64、側邊65a與65b彼此為互相連續的。
如第17圖所示,框架60A的下側63與一對固定托架66a與66b裝配在一起,而固定托架66a與66b被彎折以支持下側63。固定托架66a與66b具有供螺絲67分別插入的貫穿孔,另外,穿過上述貫穿孔的螺絲67分別與兩個形成在背架3面背部的下部分的螺絲固定部分22相連接(第6圖以及第10圖)。換言之,框架60A下部分的至少一點固定於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
框架60A的上側64由支持單元70支持,如第1圖、 第4圖以及其他圖示所示。如第7圖以及第17圖所示,支持單元70由螺絲71固定至形成在面背部的上部分的兩個螺絲鎖固部分22(第11圖)。如第10圖所示,框架60A的上側64插入至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以及支持單元70之間以緊靠於支持單元70。換言之,框架60A上部分的至少一點係抵靠於支持單元70。
如第14圖所示,在鋪墊材質61上縫固有帶狀構件68。帶狀構件68被設置以橫跨鋪墊材質61,且帶狀構件68的兩端分別固定於框架60A的側邊65a以及65b。帶狀構件68可以進一步補強鋪墊材質61的強度,並且與鋪墊材質61一同形成靠背面。
舉例來說,具有上述結構的靠背單元5A可以以下述的方式與背架3的面背部20連接。首先,如第17B圖所示,連接於框架60A下側63的固定托架66a與66b(第17B圖中僅顯示固定托架66b)透過螺絲67固定於面背部20。接著,將靠背單元5A繞著框架60A的下側63旋轉,使得框架60A的上側64抵靠於面背部20,如第17C圖所示。隨後,將支持單元70安裝於框架60A的上側64,並且將安裝於框架60A上側64的支持單元70透過螺絲71固定至面背部20。換言之,框架60A的上側64被夾持在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以及支持單元70之間。
當作業人員以第2圖所示的方式將背架3背戴於後背時,作業人員的背部會與如第14圖中所示之由鋪墊材質61與帶狀構件68及其他所構成的靠背面相接觸。如此一來,由背架3以及安裝於背架3上的引擎2的重量所造成的負載便會施加在靠背單元5A上。該施加的負載會將靠背單元5A(框架60A)朝向背架3的面背部20的方向按壓。然而,框架60A的上部份以及下部份分別由至少一個點所支持。更具體而言,如第10圖所示,框架60A的下側63透過螺絲固定至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而框架60A的上側64則是抵靠於支持單元70。因此,當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按壓框架60A的力量施加在框架60A上時,第14圖中所示的側邊65a以及65b會彈性地變形,以分別往左邊以 及右邊在遠離彼此的方向上移動;而下側63以及上側64則不會變形,以不會分別往上方以及下方在遠離彼此的方向上移動。換言之,框架60A被配置使得當框架60A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按壓時,該框架的上支持點以及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基於上述原因,如第2圖所示的靠背單元5A不會嚴重的變形,且鋪墊材質61跟帶狀構件68(第14圖)與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之間的空間62也得以維持。由於形成靠背面的鋪墊材質61是由具有可透氣性的網布所構成,作業人員背部的窒悶感也得以被消除。此外,由於一部分的負載是由靠背單元5A(框架60A)的彈性所支持,被施加到作業人員身上的負載也得以減輕。理所當然地,鋪墊材質61並不限於由網布所構成,舉例來說,其也可以由布料、針織品或是具有多個孔洞的乙烯基薄片所構成。
如第18圖所示,肩背帶6的一端被固定至背架3的把手30,而肩背帶6的另一端則被固定至面背部20。更具體而言,肩背帶6的一端纏繞在把手30的握柄32處,而其另一端則透過鎖環73耦合至固定部分72,該固定部分72分別形成在面背部20側邊的下部份。
如第6圖所示,用以固定燃料槽4之螺栓48的頭部隱藏在形成於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上的一個凹槽中。如上所述,將燃料槽4與引擎2連接的燃料管(未顯示)置放在形成於面背部20外表面20b上的溝槽56中。換言之,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上並沒有突起物,並且大部分的外表面20b皆為平坦的表面。如此一來,即使當作業人員以第19圖中的方式,未透過靠背單元5A(第2圖)而直接將背架3背戴於後背時,作業人員的後背也不會感受到不舒服或是疼痛感。
以上所述僅係本發明的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一般人士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實質內容的情況下,針對本發明的內容做出各種改良及變化。舉例來說,作為驅動源的引擎可安裝在面背部的內側上。如上所述,在固定座、面背部及把手之間並無特定界線。因此,固定座為在其上要安裝驅動源及動力源的背架的 一部分。又,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的靠背單元可以被改良為各種不同的型態。以下將配合圖示針對靠背單元的改良示範例進行說明。在下文的敘述中,與上文中相同的元件在圖示中將以相同的符號標示,且不再重複敘述。
[第一改良示範例]
如第20圖所示,構成靠背單元5B的框架60B具有右框架單元81、左框架單元82以及耦合單元83,該右框架單元81以及該左框架單元82為彼此獨立的單元,而該耦合單元83則呈現片狀,並且用以固定框架單元81、82。
右框架單元81以及左框架單元82是由彈性鋼構成,並且具有條狀的形狀。右框架單元81被彎曲,以與背架的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第21C圖)分離。右框架單元81的上端81a被固定至耦合單元83的右上角,而右框架單元的下端81b則被固定至耦合單元83的右下角。另外,左框架單元82以與右框架單元81相同的方式彎曲。左框架單元82的上端82a被固定至耦合單元83的左上角,而左框架單元82的下端82b被固定至耦合單元83的左下角。換言之,框架81、82的上端及下端透過耦合單元83而相互固定在一起。如此,含有兩個框架單元81與82的框架60B的上部份以及下部份分別由兩個點所支持。
如第21A圖以及第21B圖所示,右框架單元81以及左框架單元82兩者是以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因此,框架60B上部分的兩個支撐點(上端81a與82a)之間的距離(D1)等於框架60B下部分的兩個支撐點(下端81b與82b)之間的距離(D2)。此外,框架60B的最大寬度(W)大致上與各個距離(D1、D2)相同。
如第21C圖所示,當作業人員將背架(未顯示)透過靠背單元5B背戴於後背時,背架以及安裝於背架上的引擎(未顯示)的重量所造成的負載施加於靠背單元5B上。該施加的負載會將靠背單元5B(框架60B)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的方向按壓。
如第20圖所示,構成框架60B的右框架單元81的上端81a以及下端81b透過耦合單元83彼此耦合。此外,左框架單元82的上端82a以及下端82b同樣透過耦合單元83彼此耦合。如此,框架60B的上部份以及下部份分別由兩個點所支持。因此,即使當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第21C圖)的方向按壓框架60B的力量施加於框架60B時,框架60B的上支持點與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被延長。換言之,框架60B被配置以使得框架60B的上支持點以及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
[第二改良示範例]
如第22圖所示,構成靠背單元5C的框架60C具有右框架單元81、左框架單元82以及耦合單元83,該右框架單元81以及該左框架單元82為彼此獨立的單元,而該耦合單元83則呈現片狀,並且用以固定框架單元81、82。在這方面來說,框架60C與第20圖中的框架60B相同。
然而,如第22圖所示,構成框架60C的左、右框架元件81、82被彎曲以使得框架元件81、82的各自縱向中間部分朝向外側突出。因此,框架60C上部分的兩個支持點(上端81a與82a)之間的距離(D1)等於框架60C下部分的兩個支持點(下端81b與82b)之間的距離(D2);然而,框架60C的最大寬度(W)係大於各個距離(D1、D2)。
如第22圖所示,框架60C的上部份以及下部分分別由兩個點所支持。因此,即使當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第22C圖)的方向按壓框架60C的力量施加於框架60C上時,框架60C的上支持點與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被延長。換言之,框架60C被配置以使得框架60C的上支持點以及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然而,如第22圖所示的框架60C中,由於當朝向面背部20的外表面20b按壓框架60C的力量施加於框架60C上時,框架單元81、82會變形並朝左方以及右方在遠離彼此的方向上移動,因此,按壓的力量可以被適當地釋放,而進一步減少施加到作業人員身上的負載。
[第三改良示範例]
如第23圖所示,構成靠背單元5D的框架60D由一體的彈性鋼所構成,並且形成為環形的形狀。在這方面來說,框架60D與第14圖以及其他圖示中的框架60A相同。雖然並未在圖中顯示出來,第23圖中的框架60D上也鋪設構成靠背面的鋪墊材質。
然而,在第14圖中所示的框架60A中,其下側63與上側64具有不同的長度。換言之,第14圖中所示的框架60A具有在垂直方向上不對稱的形狀。相較之下,如第23圖中所示的框架60D是沿著圓形的弧線形成,並且圓形弧線的中心皆位於一點O。更具體而言,第23圖中所示的框架60D具有一個圓形的形狀。
如第23圖所示,框架60D的上部份以及下部分分別由兩個點所支持。此外,與第21圖中所示的框架60B相同,框架60D上部分的兩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D1)等於框架60D下部分的兩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D2)。另一方面,與第22圖中所示的框架60C相同,框架60D的最大寬度(W)係大於各個距離(D1、D2)。
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以針對將驅動源安裝在背架上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地說明;然而,在另一種實施例中,也可以將動力源安裝在背架上使用。舉例來說,在另一種實施例中,可以將作為動力源的備用電源安裝於背架上,用以供給電力給作為驅動源的電動馬達。在另外一種實施例中,也可以將作為驅動源的電動馬達以及作為動力源的蓄電池同時安裝在背架上。
此外,除了後背式灌木修剪機外,本發明也可以應用於其他後背式作業機。舉例來說,本發明也可以應用於後背式噴灑機以及後背式鼓風機。
以上所述僅係本發明的實施例及其應用範例,當不可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範圍,而任何熟知此技藝一般技術者根據本文內容所能完成的各種改良及變化,均應視為不脫離本發 明實質內容而涵蓋於下文所申請專利範圍內者。凡是利用本文內容及所附圖式而達成的等效結構,不論是直接或間接應用於此技藝或其他相關技術領域,均應視為屬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後背式灌木修剪機
2‧‧‧引擎
3‧‧‧背架
4‧‧‧燃料槽
5A‧‧‧靠背單元
6‧‧‧肩背帶
10‧‧‧固定座
13‧‧‧固定件
13a‧‧‧支撐軸
13b‧‧‧支柱
14‧‧‧橡膠襯套
20‧‧‧面背部
20a‧‧‧內表面
20b‧‧‧外表面
30‧‧‧把手
51b‧‧‧下表面
60A‧‧‧框架
61‧‧‧鋪墊材質
70‧‧‧支持單元

Claims (9)

  1. 一種作業機用背架,包括:一面背部,在一上下方向上延伸;一固定座,用以於其上要安裝該作業機之一驅動源或是一動力源;一靠背單元,設置於該面背部的一外表面上,並且與一作業人員的背部接觸,其中,該靠背單元包括:一彈性可變形的框架,該框架的一上部份以及一下部份由至少兩個點所支持,且該框架被彎曲,以與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分離;以及一鋪墊材質,鋪設於該框架上,並且面對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該鋪墊材質與該面背部之該外表面之間介有一空隙;其中,該框架被配置以使得當該框架朝向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按壓時,該框架的一上支持點以及一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延長。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框架的該上支持點以及該下支持點之至少其中之一被固定於該面背部的該外表面。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框架之該上支持點與該下支持點之其中之一被固定於該面背部之該外表面;以及該框架之其餘的該上支持點與該下支持點抵靠於一支持單元,該支持單元安裝於該面背部之該外表面上。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框架的該上支持點與該下支持點透過一聯接件互相耦合。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框架的上部份以及下部份分別由兩個點所支持;以及該框架的一最大寬度係大於該兩個上支持點之間的距離及該兩個下支持點之間的距離。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框架具有一環形的形狀。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鋪墊材質具有透氣性。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其中,該鋪墊材質具有延展性。
  9. 一種後背式作業機,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作業機用背架;以及一驅動源或者一動力源,安裝於該背架上以供該作業機使用。
TW103101633A 2013-01-17 2014-01-16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TW2014293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6776A JP2014135936A (ja) 2013-01-17 2013-01-17 作業機用背負子および背負式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9380A true TW201429380A (zh) 2014-08-01

Family

ID=49998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1633A TW201429380A (zh) 2013-01-17 2014-01-16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35936A (zh)
TW (1) TW201429380A (zh)
WO (1) WO201411233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1650983A1 (en) * 2016-07-06 2018-01-07 Husqvarna Ab Portable electric tool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32498C2 (de) * 1999-07-12 2003-03-27 Vaude Sport Albrecht Von Dewit Rucksack
US8225974B2 (en) * 2008-12-19 2012-07-24 Patent Category Corp. Carrying bag with support
US8539637B2 (en) * 2010-05-10 2013-09-24 Mtd Products Inc Harness for backpack blower
JP5560174B2 (ja) 2010-12-01 2014-07-23 株式会社丸山製作所 背負式動力作業機
JP5877407B2 (ja) * 2011-06-21 2016-03-08 株式会社やまびこ 背負バンド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35936A (ja) 2014-07-28
WO2014112332A2 (en) 2014-07-24
WO2014112332A3 (en) 2014-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6278B1 (en) Back pad for chair back
JP5877407B2 (ja) 背負バンドの取付構造
CN201440944U (zh) 手腕垫
JP5560174B2 (ja) 背負式動力作業機
TW201429380A (zh) 作業機用背架以及後背式作業機
EP3679781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work machine pad
JP6757859B1 (ja) 作業機用支持ベルト
JP2015093028A (ja) 椅子
TW200800707A (en) Motorcycle
JP2015122972A (ja) 背負体及び背負式タンク
JP2010046217A (ja) 着座式マッサージ機
JP2014135937A (ja) 背負式作業機
JP5421196B2 (ja) 背負式作業機
JPS6041073Y2 (ja) 作業用背負具
JP5222037B2 (ja) 折り畳みベッド
KR200479769Y1 (ko) 자전거
KR200470364Y1 (ko) 작업용 방석
CN219595156U (zh) 挂颈支架和颈部按摩仪
JP2002018333A (ja) 背負式防除機
CN215793335U (zh) 一种可拆式耐磨汽车坐垫
KR200472301Y1 (ko) 등짐 형 배부식 예초기를 장착할 수 있는 주행식 예초기
KR102046398B1 (ko) 접이식 휴대용 의자
JP6543605B2 (ja) 背負式作業機
CN209474136U (zh) 座椅支撑结构
KR101205695B1 (ko) 작업용 목 받침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