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1563A -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 Google Patents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1563A
TW201401563A TW101122974A TW101122974A TW201401563A TW 201401563 A TW201401563 A TW 201401563A TW 101122974 A TW101122974 A TW 101122974A TW 101122974 A TW101122974 A TW 101122974A TW 201401563 A TW201401563 A TW 2014015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body
conductive
emitting element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2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95165B (zh
Inventor
Chien-Chung Huang
Chih-Ming Wu
Yi-Hsun Chen
Chi-Wei Liao
Original Assignee
Brightek Opto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ghtek Opto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ightek Opto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22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5165B/zh
Priority to US13/787,979 priority patent/US9048367B2/en
Priority to CN201310132992.9A priority patent/CN103456727B/zh
Priority to JP2013115104A priority patent/JP5579307B2/ja
Priority to EP13170417.3A priority patent/EP2672513B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01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1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5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5165B/zh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基板單元、發光單元、框架單元、封裝單元及透鏡單元。基板單元包括一基板本體。發光單元包括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的第一發光元件及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的第二發光元件。框架單元包括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兩個第一發光元件的第一導電框架及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的第二導電框架。封裝單元包括兩個分別覆蓋兩個第一發光元件且分別被兩個第一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及兩個分別覆蓋兩個第二發光元件且分別被兩個第二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

Description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多晶片封裝結構,尤指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關於發光二極體(LED)與傳統光源的比較,發光二極體具有體積小、省電、發光效率佳、壽命長、操作反應速度快、且無熱輻射與水銀等有毒物質的污染…等優點。因此近幾年來,發光二極體的應用面已極為廣泛。過去由於發光二極體的亮度還無法取代傳統的照明光源,但隨著技術領域的不斷提升,目前已研發出高照明輝度的高功率發光二極體,其足以取代傳統的照明光源。然而,傳統使用多顆發光二極體的發光結構仍然無法有效提供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故,如何藉由結構設計的改良,來有效提供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已成為該項事業人士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
本發明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本發明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一基板單元、一發光單元、一框架單元、一封裝單元及一透鏡單元。該基板單元包括一基板本體及至少一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上表面上的跨接式導電層。該發光單元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 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該框架單元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的第一導電框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的第二導電框架,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透過上述至少一跨接式導電層以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透過至少一跨接導線以彼此電性連接。該封裝單元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
本發明另外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一基板單元、一發光單元、一框架單元、一封裝單元及一透鏡單元。該基板單元包括一基板本體。該發光單元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該框架單元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的第一導電框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的第二導電框架,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彼此電性連接。該封裝單元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 架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可透過“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與“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的設計,以使得本發明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可用於產生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
再者,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可透過“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透過上述至少一跨接式導電層以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透過至少一跨接導線以彼此電性連接”的設計,以使得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可以相互配合來產生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請參閱圖1A至圖5所示,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可提供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Z,其包括:一基板單元1、一發光單元2、一框架單元3、一封裝單元4及一透鏡單元5。
首先,配合圖1A與圖1B所示,基板單元1包括一基板本體10及至少一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上表面上的跨接式導電層11。舉例來說,基板本體10的上表面具有至少兩個成對角線位置設計的第一置晶區域A1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位置設計的第二置晶區域A2。基板單元1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
再舉例來說,基板單元1包括至少一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下表面上且對應於發光單元2的散熱層14、至少兩個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下表面上且分別對應地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的第一底端導電焊墊12B、及至少兩個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下表面上且分別對應地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的第二底端導電焊墊13B。
再舉例來說,基板單元1包括至少兩個可貫穿基板本體10的第一導電體15及至少兩個可貫穿基板本體10的第二導電體16,其中每一個第一導電體15可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底端導電焊墊12B之間,且每一個第二導電體16可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底端導電焊墊13B之間。換言之,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底端導電焊墊12B可透過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導電體15來達到彼此的電性連接,且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底端導電焊墊13B可透過每 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導電體16來達到彼此的電性連接。然而本發明所使用的基板單元1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再者,配合圖1A、圖2及圖3所示,發光單元2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一發光元件21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二發光元件22,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可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之間,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可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之間。另外,框架單元3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的第一導電框架31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的第二導電框架32,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可透過跨接式導電層11以彼此電性連接(如圖2所示),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可透過至少一跨接導線W20以彼此電性連接(如圖3所示)。
舉例來說,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與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可相互對稱地排列成一矩陣形狀,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與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可相互對稱地排列成一矩陣形狀。另外,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分別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至少兩個第一置晶區域A1上,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分別設置在基板本體10的至少兩個第二置晶區域A2上。此外,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21的上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 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導電框架31的第一電極210,且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22的上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導電框架32的第二電極220。再者,跨接導線W20可對應於跨接式導電層11且橫誇此跨接式導電層11。
因此,當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一外側導線W11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可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一內側導線W12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時,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21的至少兩個第一電極210即可分別透過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外側導線W11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內側導線W12,以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12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導電框架31。再者,當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二外側導線W21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二內側導線W22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時,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22的至少兩個第二電極220即可分別透過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外側導線W21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內側導線W22,以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13A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導電框架32。然而本發明所使用的發光單元2與框架單元3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另外,配合圖3與圖4所示,封裝單元4包括至少兩 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41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42,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透光封裝體41皆可為螢光膠體與透明膠體兩者之中的其中一種,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透光封裝體42皆可為螢光膠體與透明膠體兩者之中的其中一種。舉例來說,當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21為藍色發光二極體,且第一透光封裝體41為一用來覆蓋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發光元件21(藍色發光二極體)的螢光膠體時,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21所產生的藍色光束即可透過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透光封裝體41來轉換成白色光束。當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22為藍色發光二極體,且第二透光封裝體42為一用來覆蓋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發光元件22(藍色發光二極體)的透明膠體時,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22所產生的藍色光束即可在不需經過波長轉換的情況下,直接從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透光封裝體42投射出來。
最後,配合圖4與圖5所示,透鏡單元5包括一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以覆蓋框架單元3與封裝單元4的透鏡膠體50。舉例來說,透鏡膠體50可為一具有聚光功能的透明膠體,然而本發明所使用的透鏡單元5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再者,本發明具有下列至少三種點亮方式:假設只有上述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被通電而發光的情況下,上述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所產生的光束可以依序經過第一透光封裝體41與透鏡膠體50,以產生第一種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假設只有上述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 被通電而發光的情況下,上述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所產生的光束可以依序經過第二透光封裝體42與透鏡膠體50,以產生第二種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假設上述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與上述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同時被通電而發光的情況下,上述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所產生的光束可以依序經過第一透光封裝體41與透鏡膠體50,且上述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所產生的光束可以依序經過第二透光封裝體42與透鏡膠體50,以產生第三種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
再者,本發明的另外一實施例可提供的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一基板單元1、一發光單元2、一框架單元3、一封裝單元4及一透鏡單元5。基板單元1包括一基板本體10。發光單元2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一發光元件21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二發光元件22。框架單元3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的第一導電框架31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的第二導電框架32,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彼此電性連接。封裝單元4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21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31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41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22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32 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42。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多晶片封裝結構Z可透過“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一發光元件21”與“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10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10的第二發光元件22”的設計,以使得本發明的多晶片封裝結構Z可用於產生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
〔實施例的可能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可透過“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與“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的設計,以使得本發明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可用於產生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再更進一步來說,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可透過“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透過上述至少一跨接式導電層以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透過至少一跨接導線以彼此電性連接”的設計,以使得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上述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可以相互配合來產生對稱性的均勻混光光源。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Z‧‧‧多晶片封裝結構
1‧‧‧基板單元
10‧‧‧基板本體
A1‧‧‧第一置晶區域
A2‧‧‧第二置晶區域
11‧‧‧跨接式導電層
12A‧‧‧第一頂端導電焊墊
12B‧‧‧第一底端導電焊墊
13A‧‧‧第二頂端導電焊墊
13B‧‧‧第二底端導電焊墊
14‧‧‧散熱層
15‧‧‧第一導電體
16‧‧‧第二導電體
2‧‧‧發光單元
21‧‧‧第一發光元件
210‧‧‧第一電極
22‧‧‧第二發光元件
220‧‧‧第二電極
3‧‧‧框架單元
31‧‧‧第一導電框架
32‧‧‧第二導電框架
4‧‧‧封裝單元
41‧‧‧第一透光封裝體
42‧‧‧第二透光封裝體
5‧‧‧透鏡單元
50‧‧‧透鏡膠體
W11‧‧‧第一外側導線
W12‧‧‧第一內側導線
W20‧‧‧跨接導線
W21‧‧‧第二外側導線
W22‧‧‧第二內側導線
圖1A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的基板單元的其中一觀看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的基板單元的另外一觀看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將發光單元與框架單元設置在基板單元上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將發光單元電性連接於基板單元與框架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將封裝單元設置在基板單元上以覆蓋發光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將透鏡單元設置在基板單元上以覆蓋封裝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1‧‧‧基板單元
10‧‧‧基板本體
11‧‧‧跨接式導電層
12A‧‧‧第一頂端導電焊墊
13A‧‧‧第二頂端導電焊墊
2‧‧‧發光單元
21‧‧‧第一發光元件
22‧‧‧第二發光元件
3‧‧‧框架單元
31‧‧‧第一導電框架
32‧‧‧第二導電框架
W11‧‧‧第一外側導線
W12‧‧‧第一內側導線
W20‧‧‧跨接導線
W21‧‧‧第二外側導線
W22‧‧‧第二內側導線

Claims (10)

  1. 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一基板單元,其包括一基板本體及至少一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上表面上的跨接式導電層;一發光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一框架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的第一導電框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的第二導電框架,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透過上述至少一跨接式導電層以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透過至少一跨接導線以彼此電性連接;以及一封裝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該基板單元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上表面上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之間,其中該基板單元包括 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上表面上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該基板單元包括至少一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下表面上且對應於該發光單元的散熱層、至少兩個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下表面上且分別對應地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的第一底端導電焊墊、及至少兩個設置在該基板本體的下表面上且分別對應地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的第二底端導電焊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該基板單元包括至少兩個貫穿該基板本體的第一導電體及至少兩個貫穿該基板本體的第二導電體,每一個第一導電體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底端導電焊墊之間,且每一個第二導電體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底端導電焊墊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一外側導線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頂端導電焊墊,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一內側導線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二外側導線以分別電性連 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頂端導電焊墊,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分別透過至少兩個第二內側導線以分別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的上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頂端導電焊墊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一導電框架的第一電極,且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的上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分別電性連接於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頂端導電焊墊與每一個相對應的第二導電框架的第二電極。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與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相互對稱地排列成一矩陣形狀,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與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相互對稱地排列成一矩陣形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透光封裝體皆為螢光膠體與透明膠體兩者之中的其中一種,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透光封裝體皆為螢光膠體與透明膠體兩者之中的其中一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更進一步包括:一透鏡單元,其包括一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以覆蓋該框架單元與該封裝單元的透鏡膠體。
  10. 一種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其包括: 一基板單元,其包括一基板本體;一發光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一發光元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電性連接於該基板本體的第二發光元件;一框架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的第一導電框架及至少兩個成對角線地設置在該基板本體上且分別圍繞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的第二導電框架,其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彼此電性連接,且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彼此電性連接:以及一封裝單元,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一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一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一透光封裝體及至少兩個分別覆蓋上述至少兩個第二發光元件且分別被上述至少兩個第二導電框架所圍繞的第二透光封裝體。
TW101122974A 2012-06-04 2012-06-27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TWI495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2974A TWI495165B (zh) 2012-06-27 2012-06-27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US13/787,979 US9048367B2 (en) 2012-06-04 2013-03-07 Multichip package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a symmetrical and uniform light-blending source
CN201310132992.9A CN103456727B (zh) 2012-06-04 2013-04-16 多芯片封装结构
JP2013115104A JP5579307B2 (ja) 2012-06-04 2013-05-31 対称的で均一な混合光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マルチチップパッケージ構造
EP13170417.3A EP2672513B1 (en) 2012-06-04 2013-06-04 Multichip package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a symmetrical and uniform light-blending sour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2974A TWI495165B (zh) 2012-06-27 2012-06-27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1563A true TW201401563A (zh) 2014-01-01
TWI495165B TWI495165B (zh) 2015-08-01

Family

ID=50345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2974A TWI495165B (zh) 2012-06-04 2012-06-27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516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1375B (en) * 2008-06-20 2011-05-01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Light source device
JP5308773B2 (ja) * 2008-10-30 2013-10-09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5342867B2 (ja) * 2008-12-19 2013-11-13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US8339029B2 (en) * 2009-02-19 2012-12-25 Cree,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having tunable chromatic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95165B (zh) 2015-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87651B1 (ko) 발광장치
JP5579307B2 (ja) 対称的で均一な混合光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マルチチップパッケージ構造
KR102129533B1 (ko) 발광소자, 발광장치 및 장치 베이스
TWI408794B (zh) 混光式多晶封裝結構
JP6080053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1166099A (ja) 演色性を向上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混光式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パッケージ構造
JP6284079B2 (ja) 発光装置、照明用光源、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7162942A (ja)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6233750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照明用光源、並びに照明装置
JP2017162940A (ja)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8206886A (ja)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8129492A (ja)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174939A (ja) 発光装置
JP2016213453A (ja) Led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ンプ
TWM445259U (zh)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TWI495165B (zh)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JP2014187095A (ja) Led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照明装置
TWI475664B (zh) 用於產生對稱性均勻混光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TWM445265U (zh) 用於產生對稱性投射光源的多晶片封裝結構
JP2011114342A (ja) 発光素子パッケージ
TW201444073A (zh) 發光二極體模組
TWI491075B (zh) 用於調整空間色彩均勻度與配光曲線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
CN103715186A (zh) 用于产生对称性均匀混光光源的多芯片封装结构
JP3160244U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パッケージ構造
TWI397990B (zh) 發光二極體模組及發光二極體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