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8576A - 拉鏈鏈齒 - Google Patents

拉鏈鏈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8576A
TW201318576A TW101128490A TW101128490A TW201318576A TW 201318576 A TW201318576 A TW 201318576A TW 101128490 A TW101128490 A TW 101128490A TW 101128490 A TW101128490 A TW 101128490A TW 201318576 A TW201318576 A TW 2013185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edge
fastener element
engaging
edge port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8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4359B (zh
Inventor
Kosuke Sek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18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8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3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02Slide fasteners with a series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secured to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04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 A44B19/06Stringers arranged edge-to-edge when fastened, e.g. abutting stringers with substantially rectangular members having interlocking projections and pie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40Connection of separate, or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Reinforcing such connections, e.g. by stitching
    • A44B19/403Connection of separate interlock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10T24/2588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including means for attaching components of slider togeth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拉鏈鏈齒(10、30)包括嚙合頭部(11、31)及一對腳部(13、33),於嚙合頭部(11、31)之第1面凹設有嚙合凹部(14),且於嚙合頭部(11、31)之第2面突設有嚙合凸部(15)。嚙合頭部(11、31)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具有構成為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17a)、及配置於上述第1周緣部(17a)之兩側且構成為傾斜面狀或彎曲面狀的一對第2周緣部(17b、37b),並且各第2周緣部(17b、37b)之一端係配置於較嚙合凹部(14)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藉此,可提高拉鏈鏈齒(10、30)之手觸感,並且可穩定地確保拉鏈之橫拉強度。

Description

拉鏈鏈齒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穩定地確保拉鏈之嚙合強度,且手觸感良好之拉鏈用金屬製拉鏈鏈齒。
通常,金屬製之拉鏈鏈齒(以下,亦存在僅稱為金屬鏈齒之情形)具有嚙合頭部、自該嚙合頭部之基端部向後方延伸之主體部、及自該主體部分支成兩股而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腳部。此種金屬鏈齒係藉由如下之2個代表性之方法製造。
金屬鏈齒之第1製造方法係藉由如下方式,以逐一散亂之狀態製造拉鏈鏈齒:藉由推壓使金屬製之平角線材塑性變形而成形嚙合頭部等,並且使用衝頭或模具等,將該成形之平角線材沖裁或裁切成鏈齒之形狀。
以此方式獲得之拉鏈鏈齒係於進行滾筒研磨或化學研磨等研磨步驟、或對鏈齒表面實施透明塗裝等之塗裝步驟後,使用壓緊機構,以固定之間隔逐一地插植至拉鏈布帶之一側緣部。藉此,連續地製造複數個金屬鏈齒排列設置於拉鏈布帶上之鏈帶。
如上所述,自平角線材製造金屬鏈齒之方法之一例揭示於美國專利第2,116,71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1)中。特別是,該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製造方法係於成形嚙合頭部等前,使平角線材通過一對輥間而對平角線材之沿長度方向之左右側緣部加以推壓。藉此,平角線材之帶稜角之左 右側緣部變圓而構成平滑之面。
如上所述,對左右側緣部變圓之金屬製線材加以推壓而形成嚙合頭部等,此後藉由切割模具而將該線材裁切成鏈齒之形狀,並且藉由衝頭而於寬度方向上擴展腳部。藉此,如圖7所示,製造嚙合頭部51及腳部52之第1及第2面側(下表面及上表面側)之左右側方之外緣部變圓的金屬鏈齒50。
根據專利文獻1,藉由利用此種金屬鏈齒50構成拉鏈而金屬鏈齒50之外側緣部平滑,故滑件之滑動變得容易,又,可使於滑件之滑動時產生之聲音變小。
另一方面,金屬鏈齒之第2製造方法係藉由如下方式依次製作鏈齒元件:首先,使具有圓形剖面之長條之金屬線材通過複數個輥軋輥而以橫剖面大致呈Y形狀之方式成形,從而使用切割衝頭與切割模具,於長度方向上按照所期望之厚度依次切斷該成形之線材(所謂,Y棒)。繼而,使與所獲得之鏈齒元件之嚙合頭部碰觸之部分局部地推壓變形而成形嚙合凸部及嚙合凹部,藉此製造金屬鏈齒。
以此方式獲得之金屬鏈齒係接續嚙合凸部及嚙合凹部之成形,使用壓緊機構(壓緊衝頭)逐一地插植至與金屬鏈齒單獨地移送之拉鏈布帶之一側緣部,從而製造鏈帶。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2,116,712號說明書
如圖7所示,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拉鏈鏈齒50係嚙合頭 部51及腳部52之左右側方之外緣部變圓而構成,但變圓而平滑地形成之部分僅係嚙合頭部51及腳部52之左右側方之外緣部,配置於嚙合頭部51之左右側方之外緣部之間之前端部側的中央周緣部係藉由切割模具切斷之狀態之切斷端緣,故具有其剖面大致帶稜角成直角之稜線狀之外形。
因此,於使用專利文獻1之拉鏈鏈齒50構成拉鏈之情形時,例如於使用者拉開拉鏈而將手插入該經拉開之開口部時,手變得易於與拉鏈鏈齒50之嚙合頭部51側之前端周緣部(特別是,於該前端周緣部以自平行於鏈齒寬度方向之前端之平行區域向嚙合頭部之左右側方的外緣部彎曲或撓曲之方式形成為曲線狀之情形時為該曲線區域)接觸。
此時,如上所述,專利文獻1之拉鏈鏈齒50係嚙合頭部51之前端部側之周緣部具有帶稜角之稜線狀之外形,藉此具有如下之缺點:於使用者將手插入至拉鏈之開口部而手與拉鏈鏈齒50接觸時,易於感受到如針扎之手觸感較差之觸感、或如輕輕地抓撓之觸感。
另外,於使用於嚙合頭部之第1面配置有嚙合凹部且於與第1面相反之第2面配置有嚙合凸部之複數個金屬鏈齒而構成拉鏈的情形時,於在拉鏈之閉鎖狀態下受到向外側拉引左右之拉鏈布帶之橫拉力時,各拉鏈鏈齒之嚙合凸部抵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之內壁面(特別是,嚙合凹部之嚙合頭部前端側之內壁面)而維持嵌入至該嚙合凹部內之狀態。藉此,可防止於拉鏈上產生鏈條開裂。
然而,例如於如平行於嚙合頭部之前端部側之寬度方向 之前端周緣部與如專利文獻1的稜線狀之周緣部不同,而形成為如切削帶稜角之角部之帶有弧度之曲面狀的拉鏈鏈齒之情形時,該嚙合頭部之前端部係自嚙合凹部之內壁面至前端部之外側面(嚙合頭部之頂面)為止之鏈齒長度方向的壁厚(以下,將該壁厚稱為頂面側壁厚)隨著接近嚙合頭部之第1面側而變薄。
於使用此種拉鏈鏈齒構成拉鏈之情形時,於在拉鏈之閉鎖狀態下受到橫拉力時,各拉鏈鏈齒之嚙合凸部抵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之內壁面而對該內壁面施加推壓力。然而,於該情形時,各拉鏈鏈齒之上述頂面側壁厚較薄,故於嚙合凹部之內壁面受到推壓力時,嚙合方之嚙合頭部之前端部變得易於以向外側折彎之方式塑性變形。其結果,無法維持各拉鏈鏈齒之嚙合凸部嵌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內之狀態,從而存在降低拉鏈之橫拉強度等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金屬製之拉鏈鏈齒,該金屬製之拉鏈鏈齒係於使用者將手插入於拉鏈之開口部時,難以感受到針扎之觸感、或如抓撓之觸感而可提高拉鏈之手觸感,且不會導致拉鏈之橫拉強度之下降,進而不會導致折彎強度或上推強度之下降。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之拉鏈鏈齒之基本之構成係一種拉鏈用金屬製拉鏈鏈齒,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包括嚙合頭部、及自上述嚙合頭部經由股部而分支延伸設 置之一對腳部,於上述嚙合頭部之第1面,凹設有嚙合凹部,於上述嚙合頭部之第2面,突設有嚙合凸部,且上述嚙合頭部之上述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具有第1周緣部及一對第2周緣部,該第1周緣部係配置於上述嚙合頭部之前端側之中央區域,且由上述第1面與上述嚙合頭部之外側面構成為稜線狀,該一對第2周緣部係配置於上述第1周緣部之鏈齒寬度方向之兩側,且自上述第1面跨及上述外側面而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彎曲面狀,各第2周緣部之上述第1周緣部側之一端係相對於上述嚙合凹部,於鏈齒寬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嚙合凹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
較佳為,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上述第2周緣部之上述腳部側之另一端係相對於上述嚙合凹部,於鏈齒長度方向上配置成較上述嚙合凹部之嚙合頭部前端側之端緣位置更靠近上述腳部。
又,較佳為,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上述第2周緣部係自上述嚙合凹部隔開而配置,上述嚙合頭部之上述第1面係於上述第2周緣部與上述嚙合凹部之間,自上述嚙合凹部之側方側之區域連續地配置至上述嚙合頭部之前端側之區域為止。
更佳為,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一對上述第2周緣部之上述一端間之間隔設定為上述嚙合頭部之鏈齒寬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之20%以上65%以下。
進而又較佳為,於本發明中,上述拉鏈鏈齒之上述第1 面側之外周緣部具有配置於上述嚙合頭部之前端側且平行於鏈齒寬度方向之前端平行區域、跨及上述嚙合頭部及上述腳部而沿鏈齒長度方向配置之一對側緣區域、及於上述前端平行區域與上述側緣區域之間連結成彎曲狀或撓曲狀之一對曲線區域,上述第2周緣部係配置於至少包含上述曲線區域之整體之範圍內。
又,較佳為,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在上述腳部之上述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配置有自上述第1面跨及外側面而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彎曲面狀之第3周緣部。
較佳為,於該情形時,上述第2周緣部與上述第3周緣部係連續地形成。或者,上述第2周緣部與上述第3周緣部亦可彼此隔開形成。
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係於凹設有嚙合頭部之嚙合凹部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至少設置有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稜線部)及一對第2周緣部,該第1周緣部(稜線部)係配置於嚙合頭部前端側之鏈齒寬度方向之中央區域,該一對第2周緣部係連續地配置於第1周緣部之兩側。
又,本發明之第1周緣部係構成為未實施有倒角加工之狀態之帶稜角成稜線狀的外表面形狀。另一方面,本發明之第2周緣部係藉由實施倒角加工,而自嚙合頭部之第1面到外側面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凸形之彎曲面狀,且該第2周緣部之自第1面至外側面之外表面形狀 係較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更平滑地形成。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嚙合頭部之外側面係指,於自前端部側及左右側緣側觀察嚙合頭部時,露出於外部之連續之側面。
如上所述,於嚙合頭部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中,具有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2周緣部配置於第1周緣部之鏈齒寬度方向之兩側,藉此於使用該拉鏈鏈齒構成拉鏈之情形時,即便使用者將手插入至該拉鏈之拉開之開口部而該手與拉鏈鏈齒接觸,使用者亦難以感受到如專利文獻1之拉鏈鏈齒之針扎之觸感、或如抓撓之觸感,從而可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
特別是,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第2周緣部之第1周緣部側之一端即第1周緣部與第2周緣部之邊界部係相對於嚙合凹部,於鏈齒寬度方向上分別配置於較嚙合凹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故可穩定地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
又,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係於一對第2周緣部之間配置有帶稜角成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故如上所述般藉由第2周緣部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同時於嚙合頭部之前端部中,可穩定地確保自嚙合凹部之內壁面至嚙合頭部之頂面為止之鏈齒長度方向之壁厚(頂面側壁厚)。
因此,於使用本發明之拉鏈鏈齒構成拉鏈之情形時,即便於該拉鏈受到橫拉力時,各拉鏈鏈齒之嚙合凸部抵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之嚙合頭部前端側之內壁面而賦予推壓力,亦可藉由各拉鏈鏈齒之頂面側壁厚,抑制嚙合頭部之 前端部以折彎之方式塑性變形。
藉此,可穩定地維持各拉鏈鏈齒之嚙合凸部嵌入至嚙合方之嚙合凹部內之狀態而有效地防止於拉鏈上產生鏈條開裂,故可容易地確保拉鏈之較大之橫拉強度。進而,可抑制嚙合凹部之塑性變形,藉此該拉鏈係亦可容易地確保可耐於使用之充分之折彎強度或上推強度。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第2周緣部之腳部側之另一端係相對於嚙合凹部,於鏈齒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嚙合凹部之嚙合頭部前端側之端緣位置更靠腳部。藉此,可確保配置於嚙合頭部之第2周緣部之區域較大,從而更穩定地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第2周緣部係自嚙合凹部隔開而配置,從而嚙合頭部之第1面於第2周緣部與嚙合凹部之間,自嚙合凹部之側方側之區域連續地配置至嚙合頭部前端側之區域為止。藉此,可穩定地確保嚙合凹部之周邊部之強度而進一步增大拉鏈之橫拉強度。
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一對第2周緣部之第1周緣部側之一端間之間隔、換言之稜線狀的第1周緣部之間隔係設定為嚙合頭部之鏈齒寬度方向之最大尺寸的20%以上。藉此,可容易地確保嚙合頭部之上述頂面側壁厚而有效地增大拉鏈之橫拉強度。
又,於本發明中,一對第2周緣部之上述一端間之間隔係設定為嚙合頭部之鏈齒寬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之65%以下,藉此可於在嚙合頭部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中易於與 使用者之手接觸之區域,有效地設置具有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2周緣部而更確實地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
進而,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具有配置於嚙合頭部前端側且平行於鏈齒寬度方向之前端平行區域、跨及嚙合頭部及腳部而沿鏈齒長度方向配置之左右一對側緣區域、及於前端平行區域與左右之側緣區域之間連結成彎曲狀或撓曲狀之左右一對曲線區域,且具有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2周緣部配置於至少包含曲線區域之整體之範圍內。藉此,於在嚙合頭部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中易於與使用者之手接觸之區域,確實地設置第2周緣部,故可穩定地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
又,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係於腳部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配置有自第1面跨及外側面而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彎曲面狀之第3周緣部。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或外觀,並且於使用本發明之拉鏈鏈齒構成拉鏈時,可使滑件相對於拉鏈鏈齒之滑動阻力變小而更順利地進行拉鏈之開閉操作。
於該情形時,在拉鏈鏈齒之外周緣部中,第2周緣部與第3周緣部連續地形成,藉此進一步提高拉鏈鏈齒之手觸感或外觀,同時於構成拉鏈時,可相對於拉鏈鏈齒進一步順利地滑動滑件。
另一方面,於在拉鏈鏈齒之外周緣部中,如上所述般連續地形成有第2周緣部與第3周緣部之情形時,產生於第2周緣部與第3周緣部之邊界部產生毛邊等不良之虞,但例 如因第2周緣部與第3周緣部彼此隔開形成而可防止於拉鏈鏈齒之外周緣部產生毛邊等不良。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詳細地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到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的任何限定,只要具有實質上與本發明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實現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說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中,其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即,於本發明之拉鏈鏈齒中,包含如下等金屬鏈齒:依次切斷剖面為Y字狀之長條線材(Y棒)而製造之金屬鏈齒;藉由將平角線材沖裁或裁切成鏈齒之形狀而製造之金屬鏈齒;及藉由壓鑄成形製造之金屬鏈齒。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之模式圖。又,圖2及圖3係分別表示安裝於該拉鏈之拉鏈鏈齒之立體圖及俯視圖。
再者,於關於以下之拉鏈鏈齒之說明中,所謂鏈齒上下方向係指,於將該拉鏈鏈齒安裝於拉鏈布帶時,成為鏈布長度方向之方向,特別是將拉鏈鏈齒之形成嚙合凹部之第1面側設為下表面側,將形成嚙合凸部之第2面側設為上表面側。
又,所謂鏈齒長度方向(或前後方向)係指,於將該拉鏈鏈齒安裝於拉鏈布帶時,成為拉鏈布帶之鏈布寬度方向之方向,特別是將嚙合頭部之前端側設為前方,將腳部延伸側設為後方。進而,所謂鏈齒寬度方向(或左右方向)係 指,於將該拉鏈鏈齒安裝於拉鏈布帶時,成為鏈布正背方向之方向。
本實施例1之拉鏈1包含:一對鏈帶2,其於一對拉鏈布帶3之對向之鏈布側緣部,排列設置複數個金屬製拉鏈鏈齒10而形成有鏈齒排;第1止擋4(亦稱為上止擋),其於各鏈帶2之一端部,鄰接於鏈齒排而配置;第2止擋5(亦稱為下止擋),其以跨及一對鏈帶2之另一端部之方式,鄰接於鏈齒排而配置;及滑件6,其沿鏈齒排可滑動地配置。
此處,本實施例1之拉鏈1於拉鏈鏈齒10之形態中具有特徵,對於除拉鏈鏈齒10外之構件係使用與先前相同者。因此,於以下之說明中,對拉鏈鏈齒10之構成進行詳述,省略對除拉鏈鏈齒10外之構件之詳細之說明。
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0係由銅合金、鎳合金、鋁合金等金屬構成,複數個拉鏈鏈齒10係於拉鏈布帶3之鏈布側緣部,沿鏈布長度方向而以固定之間隔安裝。
如圖2及圖3所示,各拉鏈鏈齒10包括嚙合頭部11、及自嚙合頭部11經由股部12而向後方分支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腳部13,且以通過鏈齒寬度方向之中心之面為對稱面而左右對稱地構成。再者,於圖2及圖3中,表示安裝於拉鏈布帶3之狀態之拉鏈鏈齒10,安裝前之拉鏈鏈齒10係左右之腳部13自股部12向鏈齒寬度方向分開,且自上表面或下表面側觀察該拉鏈鏈齒10時,具有大致Y字狀之形態。
於該拉鏈鏈齒10之嚙合頭部11之下表面,凹設有嚙合凹部14,於嚙合頭部11之上表面側之與嚙合凹部14對應之位 置,嚙合凸部15向上方突出成山狀。
自下表面側觀察拉鏈鏈齒10時,嚙合凹部14以大致呈於寬度方向上較長之橢圓形狀之方式形成,且具有相對於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而大致平行地配置之底面部14a、及自底面部14a向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第1面)傾斜成錐狀之內壁面部14b。
左右之腳部13包含:腳部本體13a,其自嚙合頭部11向後方延伸;爪部13b,其以向彼此接近之方向(內側)拉伸之方式,配置於腳部本體13a之後端部;及突起部13c,其突設於左右之腳部本體13a之對向之內面。具有此種腳部13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0係藉由在左右之腳部13間,收容挾持拉鏈布帶3之未圖示之芯繩部而以特定之姿勢穩定地安裝於拉鏈布帶3。
又,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0之上表面側,配置有劃分嚙合凸部15與左右之腳部13之切口部16,藉此於閉鎖拉鏈1時,可使各拉鏈鏈齒10之嚙合凸部15穩定地嵌入至嚙合方之拉鏈鏈齒10之嚙合凹部14內而確實地嚙合左右之拉鏈鏈齒10,進而可提高處於閉鎖狀態之拉鏈1之嚙合強度或折彎強度。
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側之外周緣部中,具有配置於嚙合頭部11之前端側(頂面側)且平行於鏈齒寬度方向之前端平行區域21、跨及嚙合頭部11及腳部13而沿鏈齒長度方向配置之左右之側緣區域22、及於前端平行區域21與左右之側緣區域22之間配置成彎曲狀之 一對曲線區域23。
又,於本實施例1中,在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側之外周緣部之前端平行區域21內,配置有未實施倒角加工而形成為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稜線部)17a。即,該第1周緣部17a係作為非倒角部而以如下之方式形成:藉由嚙合頭部11之下表面與外側面交叉,而具有剖面帶稜角成大致直角狀之外形。特別是,該第1周緣部17a係以如下之方式配置於鏈齒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相對於拉鏈鏈齒10之股部12,將嚙合凹部14挾持於中間而對應。
藉由此種第1周緣部17a積極地設置於嚙合頭部11之前端側之前端平行區域21,例如即便不使拉鏈鏈齒10之上下方向上之厚度增大至所需以上,於嚙合頭部11之前端部之下表面側附近,亦可容易地將自嚙合凹部14之內壁面至嚙合頭部11之頂面(前端側外側面)為止之鏈齒長度方向的壁厚(頂面側壁厚)確保為所需之尺寸。
藉此,可穩定地確保本實施例1之嚙合頭部11之前端部之強度(特別是,鏈齒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之強度),故可如下所述般穩定地獲得拉鏈1之較大之橫拉強度。
再者,本發明之第1周緣部17a係藉由嚙合頭部11之下表面與外側面而較下文將述之第2周緣部17b更形成為帶稜角之稜線狀即可,例如亦可於拉鏈鏈齒10之製造時,藉由進行壓製加工或切斷加工等而略微地切削下表面與外側面交叉之角部、或呈微小之彎曲面狀。
於該第1周緣部17a之左右兩側,鄰接於第1周緣部17a而 配置有左右一對第2周緣部(倒角部)17b,該左右一對第2周緣部(倒角部)17b係藉由實施倒角加工而自嚙合頭部11之下表面跨及外側面,剖面視時之外緣形狀形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以向外側膨出之方式形成為凸形之彎曲面狀。於該情形時,各第2周緣部17b之自嚙合頭部11之下表面至外側面為止之外表面形狀較形成為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17a更平滑地精加工。
於本實施例1中,左右之第2周緣部17b係以包含拉鏈鏈齒10之外周緣部之曲線區域23之整體之方式設置,左右之第2周緣部17b之第1周緣部17a側之一端係於自下表面側觀察該拉鏈鏈齒10時,相對於嚙合凹部14,於鏈齒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嚙合凹部14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特別是配置於較嚙合凹部14之底面部14a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
於該情形時,左右之第2周緣部17b之第1周緣部17a側之一端間的間隔、即第1周緣部17a之兩端部間之鏈齒寬度方向上之間隔係相對於嚙合頭部11的鏈齒寬度方向之最大尺寸設定為20%以上65%以下之大小,較佳為25%以上50%以下之大小。
如上所述,第1周緣部17a之兩端部間之間隔相對於嚙合頭部11之最大寬度尺寸設定為20%以上,藉此可穩定地確保第1周緣部17a之形成區域(形成面積),從而可確實地提高嚙合頭部11之前端部之強度。又,第1周緣部17a之兩端部間之間隔相對於嚙合頭部11之最大寬度尺寸設定為65% 以下,藉此可於在嚙合頭部11之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中易於與使用者之手接觸之曲線區域23,設置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2周緣部17b,藉此可有效地提高拉鏈鏈齒10之手觸感。
進而,於自下表面側觀察該拉鏈鏈齒10時,左右之第2周緣部17b之腳部13側之另一端係相對於嚙合凹部14,於鏈齒長度方向(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較嚙合凹部14之前端側之端緣位置更靠腳部13,特別是配置於較嚙合凹部14之底面部14a之前端側之端緣位置更靠腳部13。藉此,可將具有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2周緣部17b穩定地設置於較嚙合頭部11之外周緣部之曲線區域23更廣之範圍內。
於該情形時,第2周緣部17b係藉由將傾斜面或彎曲面之大小或角度設定為特定之大小等,遠離嚙合凹部14而形成。藉此,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係於第2周緣部17b與嚙合凹部14之間,自嚙合頭部11之前端部經由嚙合凹部14之左右兩側之區域而至左右之腳部13為止,形成為連續之單一之平面。如上所述,拉鏈鏈齒10之下表面係不會藉由設置第2周緣部17b分斷而形成為連續之一平面,藉此可穩定地確保嚙合凹部14之周邊部之強度。
進而,於本實施例1中,在左右腳部13之下表面側之外周緣部與上表面側之外周緣部,配置有如下之左右一對第3周緣部(倒角部)17c:自腳部13之下表面及上表面跨及外側面,剖面視時之外緣形狀以實施倒角加工之方式形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以向外側膨出之方式形成為凸形之彎曲 面狀。
於該情形時,設置於腳部13之下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17c係自第2周緣部17b連續設置,從而連續地形成於自第2周緣部17b之另一端至腳部13之後端部側為止之區域。另一方面,設置於腳部13之上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17c係自配置於拉鏈鏈齒10之上表面側之切口部16之位置連續地形成至腳部13之後端部側為止。
藉由此種第3周緣部17c配置於左右腳部13之下表面側及上表面側之外周緣部,而可平滑地形成該外周緣部之外表面形狀,故可進一步提高拉鏈鏈齒10之手觸感或外觀。除此之外,可將滑件6相對於拉鏈鏈齒10之滑動阻力抑制地較小,故可提高滑件6之操作性而更順利地進行拉鏈1之開閉操作。
具有如上之構成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於各拉鏈鏈齒10之外周緣部之特定位置上,如上所述般配置有如外表面形狀切除角部之精加工成平滑之加工面之第2及第3周緣部17b、17c。因此,例如於滑動滑件6而拉開拉鏈1之情形時,即便於使用者將手插入於該拉鏈1之開口部時,該手與拉鏈鏈齒10接觸,使用者亦不會自拉鏈鏈齒10感受到如針扎之觸感、或如抓撓之觸感等之不適感,而可感受到平滑之手觸感。
又,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藉由使滑件6向拉鏈鏈齒10之嚙合方向滑動,而如圖4及圖5所示般將拉鏈鏈齒10之嚙合凸部15嵌入至嚙合方之拉鏈鏈齒10之嚙合凹部14內,從而 可依次嚙合左右之拉鏈鏈齒10,藉此可順利地閉鎖拉鏈1。
此時,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於各拉鏈鏈齒10之前端平行區域21,配置有稜線狀之第1周緣部17a,故如上所述般自嚙合凹部14之內壁面至嚙合頭部11之前端側外側面(頂面)為止之鏈齒長度方向之壁厚具有所需之大小,藉此穩定地確保嚙合頭部11之前端部之強度。
藉此,於拉鏈1在閉鎖狀態下受到外力時,即便拉鏈鏈齒10之嚙合凸部15抵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14之內壁面(特別是,嚙合凹部14之前端側之內壁面)而推壓,亦可防止嚙合方之嚙合頭部11因該推壓力而塑性變形之情形。藉此,可穩定地維持嚙合凸部15嵌入於嚙合方之嚙合凹部14內之狀態。
因此,本實施例1係可於拉鏈1中,穩定地獲得較大之橫拉強度,進而可穩定地獲得較大之折彎強度及上推強度,從而可防止於閉鎖狀態之拉鏈1上產生鏈條開裂。
再者,如上所述,該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0係於左右腳部13之下表面側之外周緣部與上表面側之外周緣部,分別配置有具有平滑之外表面形狀之第3周緣部17c。於該情形時,下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17c係自第2周緣部17b之另一端連續地形成至腳部13之後端部側為止,上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17c係自拉鏈鏈齒10之切口部16連續地形成至腳部13之後端部側為止。
然而,於本發明中,配置於腳部33之外周緣部之第3周 緣部之形成區域或形態係可任意地變更。例如,如於圖6中表示實施例1之變形例之拉鏈鏈齒30,亦可使配置於腳部33之下表面側及上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37c之形成區域變得小於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該變形例之拉鏈鏈齒30中,腳部33之下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37c係於鏈齒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鏈鏈齒30之股部32之位置更靠後方側之區域,從而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不同地,自第2周緣部37b隔開而設置。
又,腳部33之上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37c亦係於鏈齒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鏈鏈齒30之股部32之位置更靠後方側之區域,從而自配置於拉鏈鏈齒30之上表面側之切口部36隔開設置。
如上所述,於將第3周緣部37c設置於較拉鏈鏈齒30之股部32之位置更靠後方側之區域之情形時,亦可局部且有效地提高拉鏈鏈齒30之手觸感或外觀,並且實現滑件6之操作性之提高。
特別是,於該情形時,腳部33之下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37c之嚙合頭部31側之一端、與上表面側之第3周緣部37c之嚙合頭部31側之一端於鏈齒長度方向上,彼此配置於相同之位置,藉此可更進一步提高拉鏈鏈齒30之外觀而提高拉鏈之外觀品質。
又,例如於如上述實施例1般連續地形成第2周緣部17b與第3周緣部17c之拉鏈鏈齒10中,在藉由單獨之加工而並 非單一之加工分別形成第2周緣部17b與第3周緣部17c之情形時,亦考慮於第2周緣部17b與第3周緣部17c之邊界部,產生毛邊等不良之可能性。
與此相對,如圖6所示之變形例之拉鏈鏈齒30,第2周緣部37b與第3周緣部37c彼此隔開而形成,藉此於第2周緣部37b與第3周緣部37c藉由單獨之加工而形成之情形時,亦可確實地防止於拉鏈鏈齒30之外周緣部產生毛邊等不良之情形。
進而,於本發明中,亦可視需要省略第3周緣部之形成本身,將腳部之下表面側及上表面側之外周緣部形成為帶稜角之稜線狀而構成拉鏈鏈齒。
1‧‧‧拉鏈
2‧‧‧鏈帶
3‧‧‧拉鏈布帶
4‧‧‧第1止擋(上止擋)
5‧‧‧第2止擋(下止擋)
6‧‧‧滑件
10‧‧‧拉鏈鏈齒
11‧‧‧嚙合頭部
12‧‧‧股部
13‧‧‧腳部
13a‧‧‧腳部本體
13b‧‧‧爪部
13c‧‧‧突起部
14‧‧‧嚙合凹部
14a‧‧‧底面部
14b‧‧‧內壁面部
15‧‧‧嚙合凸部
16‧‧‧切口部
17a‧‧‧第1周緣部(稜線部)
17b‧‧‧第2周緣部(倒角部)
17c‧‧‧第3周緣部(倒角部)
21‧‧‧前端平行區域
22‧‧‧側緣區域
23‧‧‧曲線區域
30‧‧‧拉鏈鏈齒
31‧‧‧嚙合頭部
32‧‧‧股部
33‧‧‧腳部
36‧‧‧切口部
37b‧‧‧第2周緣部
37c‧‧‧第3周緣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之模式圖。
圖2係安裝於該拉鏈之拉鏈鏈齒之立體圖。
圖3係該拉鏈鏈齒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於該拉鏈中,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5係以剖面表示於該拉鏈中,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之狀態之主要部分剖面圖。
圖6係表示實施例1之變形例之拉鏈鏈齒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先前之拉鏈鏈齒之俯視圖。
1‧‧‧拉鏈
2‧‧‧鏈帶
3‧‧‧拉鏈布帶
4‧‧‧第1止擋(上止擋)
5‧‧‧第2止擋(下止擋)
6‧‧‧滑件
10‧‧‧拉鏈鏈齒

Claims (8)

  1. 一種拉鏈鏈齒,其特徵在於其係包括嚙合頭部(11、31)、及自上述嚙合頭部(11、31)經由股部(12、32)而分支延伸設置之一對腳部(13、33),於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第1面凹設有嚙合凹部(14),於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第2面突設有嚙合凸部(15)之拉鏈用金屬製拉鏈鏈齒(10、30),且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上述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包含第1周緣部(17a)及一對第2周緣部(17b、37b),該第1周緣部(17a)係配置於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前端側之中央區域,且由上述第1面與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外側面構成為稜線狀,該一對第2周緣部(17b、37b)係配置於上述第1周緣部(17a)之鏈齒寬度方向之兩側,且自上述第1面到上述外側面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彎曲面狀,各第2周緣部(17b、37b)之上述第1周緣部(17a)側之一端係相對於上述嚙合凹部(14),於鏈齒寬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嚙合凹部(14)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置更內側。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鏈齒,其中上述第2周緣部(17b、37b)之上述腳部(13、33)側之另一端係相對於上述嚙合凹部(14),於鏈齒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嚙合凹部(14)之嚙合頭部前端側之端緣位置更靠上述腳部(13、33)。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齒,其中上述第2周緣部(17b、37b)係自上述嚙合凹部(14)隔開而配置; 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上述第1面係於上述第2周緣部(17b、37b)與上述嚙合凹部(14)之間,自上述嚙合凹部(14)之側方側之區域至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前端側之區域為止連續地配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齒,其中一對上述第2周緣部(17b、37b)之上述一端間之間隔係設定為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鏈齒寬度方向的最大尺寸之20%以上、65%以下。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齒,其中上述拉鏈鏈齒(10、30)之上述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包含:配置於上述嚙合頭部(11、31)之前端側且平行於鏈齒寬度方向之前端平行區域(21);跨及上述嚙合頭部(11、31)及上述腳部(13、33)而沿鏈齒長度方向配置之一對側緣區域(22);及於上述前端平行區域(21)與上述側緣區域(22)之間連結成彎曲狀或撓曲狀之一對曲線區域(23);且上述第2周緣部(17b、37b)係配置於至少包含上述曲線區域(23)之整體之範圍內。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鏈齒,其於上述腳部(13、33)之上述第1面側之外周緣部,配置有自上述第1面到外側面構成為向下傾斜面狀或向外側膨出之彎曲面狀之第3周緣部(17c、37c)。
  7. 如請求項6之拉鏈鏈齒,其中上述第2周緣部(17b)與上述第3周緣部(17c)係連續地形成。
  8. 如請求項6之拉鏈鏈齒,其中上述第2周緣部(37b)與上述第3周緣部(37c)係彼此隔開而形成。
TW101128490A 2011-08-24 2012-08-07 Zippers TWI5043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9067 WO2013027281A1 (ja) 2011-08-24 2011-08-24 ファスナーエレメ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8576A true TW201318576A (zh) 2013-05-16
TWI504359B TWI504359B (zh) 2015-10-21

Family

ID=4774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8490A TWI504359B (zh) 2011-08-24 2012-08-07 Zipper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364053B2 (zh)
EP (1) EP2749183B1 (zh)
JP (1) JP5628433B2 (zh)
KR (1) KR101447409B1 (zh)
CN (1) CN103763967B (zh)
BR (1) BR112014001025B1 (zh)
TW (1) TWI504359B (zh)
WO (1) WO20130272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5068B1 (en) 2013-09-09 2020-10-07 YKK Corporation Fastener chain, slide fastener, and fastener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03986428U (zh) * 2014-07-18 2014-12-10 垦青(浙江)拉链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冲制拉链
WO2016031094A1 (ja) * 2014-08-27 2016-03-03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7072925A1 (ja) * 2015-10-29 2017-05-04 Ykk株式会社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金型
CN111031837B (zh) * 2017-08-30 2022-08-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链牙
CN112543602B (zh) * 2018-08-06 2023-05-09 Ykk株式会社 链牙以及拉链
CN110089813A (zh) * 2019-06-03 2019-08-06 宜兴市德林服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球头形布带筋可变形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6712A (en) 1935-07-11 1938-05-10 George E Prentice Method of making fastener units
US2489718A (en) * 1943-08-13 1949-11-29 Louis H Morin Method of producing double-action separable fasteners
FR1217364A (fr) * 1958-10-15 1960-05-03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fermetures à glissière et aux procédés de fabrication d'éléments constitutifs de ces fermetures
JPS5748405Y2 (zh) * 1974-07-16 1982-10-23
JPH0122505Y2 (zh) 1984-09-14 1989-07-05
JP2803739B2 (ja) * 1993-01-29 1998-09-24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務歯および務歯成形方法
JP3355041B2 (ja) * 1994-08-24 2002-12-09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務歯とその成形方法及び装置
JP3917452B2 (ja) * 2002-04-11 2007-05-23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務歯形成用金属線材と同金属線材から形成され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務歯
EP2014188B1 (en) * 2007-07-10 2011-03-02 YKK Corporation Metallic double-sided element and slide fastener
WO2009128136A1 (ja) * 2008-04-14 2009-10-22 Ykk株式会社 金属製片面務歯及び両開き式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396513B (zh) * 2009-04-15 2013-05-21 Ykk Corp Metal single-sided chain teeth and left and right double-open zipper
CN201640713U (zh) * 2010-03-30 2010-11-24 陈富荣 一种用于制造金属拉链链牙的成型线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49183B1 (en) 2016-11-16
BR112014001025B1 (pt) 2021-07-27
TWI504359B (zh) 2015-10-21
CN103763967B (zh) 2016-06-22
CN103763967A (zh) 2014-04-30
JPWO2013027281A1 (ja) 2015-03-05
KR101447409B1 (ko) 2014-10-06
EP2749183A1 (en) 2014-07-02
US20140182092A1 (en) 2014-07-03
EP2749183A4 (en) 2015-06-03
KR20140005367A (ko) 2014-01-14
BR112014001025A2 (pt) 2020-10-27
US9364053B2 (en) 2016-06-14
WO2013027281A1 (ja) 2013-02-28
JP5628433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4359B (zh) Zippers
TWI468122B (zh) zipper
JP5042358B2 (ja) 金属製片面務歯及び両開き式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749389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両面務歯
CN105530828A (zh) 拉链链条和拉链、以及链牙的制造方法
TW201615120A (zh) 拉鏈鏈齒、鏈帶及拉鏈
TWI532446B (zh) Zipper chain and chain
TWI480007B (zh) Zipper with slider
KR101740302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I620522B (zh) Zipper chain and zipper chain
TWI481355B (zh) Metal chain and zipper
CA1124497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lide fastener elements
TW201334728A (zh) 拉鏈用之鏈齒及其之製造方法
JP3164407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止具
WO202411622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6149707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チエン
CN209788676U (zh) 拉链
CN115486614A (zh) 拉链用金属制拉链牙、拉链用金属制拉链牙的制造方法
TWM261060U (en) Improved design of nylon zipper 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