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2857A - 卡用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用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2857A
TW201312857A TW101118190A TW101118190A TW201312857A TW 201312857 A TW201312857 A TW 201312857A TW 101118190 A TW101118190 A TW 101118190A TW 101118190 A TW101118190 A TW 101118190A TW 201312857 A TW201312857 A TW 2013128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actuator
accommodating space
partition membe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8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49270B (zh
Inventor
Masato Koyasu
Masaaki Oya
Original Assignee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12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2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9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9270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卡用連接器係藉由基座構件與蓋構件形成卡收容空間,在卡收容空間內選擇性地收容尺寸不同的2張卡中的其中一個。卡用連接器係具備有:複數個第1及第2接頭;將卡收容空間區隔成上下,與2張卡的裝設及取下相對應而可在卡收容空間內移動之區隔構件;及沿著側壁,可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彈出構件。區隔構件係具備有複數個保護壁,該保護壁具有用來收容複數個第1接頭各自的前端部之收容凹部,彈出構件係具有抵接於其中一方的卡之第1抵接構件、及抵接於另一方的卡之第2抵接構件。第2抵接構件係具有當裝設其中一方的卡時,支承區隔構件之支承面。

Description

卡用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可選擇性地裝設具有不同尺寸的卡之卡用連接器,特別是關於構成為可防止接頭變形之卡用連接器。
關於可選擇性地裝設具有不同尺寸的卡例如作為第1卡之SD(Secure Digital)卡及作為第2卡之Memory Stick Duo(商標)卡或Memory Stick Duo HG(商標)、之卡用連接器,以往以來例如被提案有日本2004-206963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1」)及日本2011-034878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2」)所示的卡用連接器。
專利文獻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中,藉由基座構件與蓋構件所形成的卡收容空間被設置在該空間內之區隔構件區隔成上方及下方空間,構成為可選擇性地裝設具有不同尺寸的2張卡。專利文獻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的區隔構件係可在卡收容空間移動,伴隨著被插入至卡收容空間的上段空間之第1卡的插入,朝下段空間內被壓下。
又,專利文獻2所示的卡用連接器係與專利文獻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同樣地設有區隔構件,但,該區隔構件係一體形成於基座構件的接頭端子固定用前壁部。專利文獻2所示的卡用連接器的區隔構件係設有對插入至上方空間之第1卡的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
如上述般,在專利文獻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未設有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因此,在第1卡被前後顛倒插入至上方空間之情況,第1卡的後端會抵接於構成彈出機構的滑塊之卡承受部,不會有完全裝設於上方空間的情況。但,因被前後顛倒插入之第1卡會容許前進,直到滑塊到達基座構件的端壁為止,所以,該第1卡的後端抵接至所對應的第1接頭的前端部,產生會使第1接頭變形之虞。
因此,為了防止因第1卡的誤插入所引起之接頭變形,可考量對專利文獻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的區隔構件採用專利文獻2所示的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但,由於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需要形成為可在設有第1卡的電極片之凹部內移動,故,不得不作成為較該凹部的深度更小,造成其高度受限。因此,當僅載用這種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時,會因區隔構件被壓下,使得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本身也被壓下。因此,造成第1接頭的前端部會從設置於區隔構件之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露出到上方空間內。其結果,會有越過誤插入防止用突起片而移動,第1卡的後端抵接至第1接頭的前端部,產生使第1接頭變形之虞。
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接頭前端不會從誤插入防止用保護壁露出,藉此,即使在卡誤插入時也能夠防止接頭變形,並且可達到接頭的矮背化之卡用連接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係藉由包含前壁、左右的側壁及底壁之基座構件與蓋構件,形成具有卡插入口之卡收容空間,在該卡收容空間內,選擇性地收容第1卡、及寬度較該第1卡窄的第2卡中的其中一個之卡用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有:包含有配置於卡收容空間的上方之第1卡用複數個第1接頭、配置於卡收容空間的下方之第2卡用複數個第2接頭之複數個接頭;形成為將卡收容空間、及複數個第1接頭與複數個第2接頭區隔成上下,並且與第1及第2卡的裝設及取下相對應,可在卡收容空間內移動之區隔構件;及在卡用連接器內,沿著左右的側壁中的其中一方的側壁,設置成可朝前後方向之彈出構件,區隔構件係具備具有用來收容複數個第1接頭各自的前端部的收容凹部之複數個保護壁,彈出構件係具有可在卡用連接器內朝前後方向滑動之本體部分;連結於該本體部分並抵接於第1卡的前端面之第1抵接構件;及連結於本體部分並抵接於第2卡的前端面之第2抵接構件,第2抵接構件係配置於區隔構件的下方,具有當裝設第1卡時支承區隔構件之平坦的第1支承面。
又,本發明的卡用連接器,亦可在基座構件的底壁中,於彈出構件沿著底壁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側壁側或與其相對向的左右的側壁的另一方的側壁側,分別形成有具有當裝設第1卡時用來支承區隔構件之第2或第3支承面的支 承構件。
且,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理想為在基座構件的前壁的下方,形成有供設置在區隔構件的前端部的卡合片嵌合之卡合孔,並且,將前述卡合孔的高度設定成與前述第2卡的厚度加上前述卡合片的厚度所形成之長度相等。
又,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理想為在彈出構件的前述第2抵接構件的上面,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按壓突出片。
本發明係藉由以將區隔構件作成為可在卡收容空間內移動,第1及第2卡的佔有空間在卡用連接器的卡收容空間內一部分重複的方式構成卡用連接器,能夠防止將2張卡同時插入,並且能夠將卡用連接器予以矮背化。又,藉由在區隔構件設置保護壁,能夠防止當IC卡被誤插入時能夠防止接頭變形等的損傷產生。且,藉由具備有將第1及第2接頭區隔成上下之結構,當裝設第1或第2卡中的其中一者時,能夠利用不與要裝設的第1或第2卡接觸之第1或第2接頭的反作用力,將區隔構件按壓於要裝設之卡,能夠確實地保持卡。
又,本發明係既由形成1個以上之用來支承區隔構件的支承面,能夠將區隔構件確實地與底壁平行地保持,並且不會產生讓區隔構件傾斜或過度下降之情況,能夠使所裝設之第1卡與第1接頭之電性接觸變得確實,也不會有接觸壓不良之情況產生。
本發明係藉由使卡合片可自由移動地卡合於卡合孔,使得在第2卡的裝設上,也能將區隔構件確實地平行保持,能夠確實地進行與第2接頭之電性接觸。
又,本發明係藉由將按壓突出片設置於第2抵接構件,使得第2卡不會越過第2抵接構件,能夠防止接觸不良產生。
從以下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參照附圖),進一步可使本發明的特徵變得顯而易見的。
以下,使用圖1~15,詳細地說明關於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的理想之一的實施形態。
再者,在本說明書的說明中,用語「左」及「右」係在圖3所示的座標中,分別指+x方向及-x方向,用語「前」及「後」係分別指圖3所示的+y方向及-y方向,用語「上」及「下」係分別指圖3所示的+z方向及-z方向。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卡用連接器1係可裝設尺寸不同的2個積體電路內置卡(以下稱為「IC卡」,或僅稱為「卡」),可選擇性地裝設2張卡中的其中一方之卡的卡用連接器。
圖14中,顯示作為第1卡110之例如SD(secure digital)卡被表裡顛倒的狀態,換言之,將裏面作成為上之狀態予以顯示。第1卡110係在水平斷面呈概略矩形狀,具備有上部本體111及下部本體112。在下部本體112 ,形成有分別朝前方及下方開放且在各自的底面具有作為外部接點的片114之複數個溝部113。第1卡110係具有上部本體111的寬度(W10)較下部本體112的寬度(W11)大之構造。因此,第1卡110為具有左右兩側部經由水平階差部115形成階差狀的形狀之卡。在本實施形態,第1卡110係以將形成有片114之面(裏面)朝下之正規狀態(從圖14所示的狀態顛倒後之狀態)裝設於卡用連接器1。再者,在圖14中,116係形成於卡前方的角部之作為缺口部的傾斜面,117係當將第1卡110正確地插入到卡收容空間內時,成為該卡110的前端面之卡前端面。又,L10係顯示第1卡110的前後方向的長度、W12係顯示形成於左右之階差部115的寬度、T10係顯示第1卡110全體的高度(厚度)、T11及T12係分別顯示上部本體111及下部本體112的高度。又,溝部113的深度T13係相等於下部本體的高度T12。
第2卡120係如圖15所示,比起第1卡110,長度短、寬度窄且高度低之例如Memory Stick Duo(登錄商標)或Memory Stick Duo HG(登錄商標)。在本實施形態,第2卡120係具備有在水平斷面呈概略矩形狀之本體121。在該本體121,形成有複數個第2溝部122,該等溝部分別朝前方及下方開放並在各自的底面具備作為外部接點之片123。本實施形態之第2卡120係具有L20的長度、W20的寬度、T20的高度(厚度)。第2卡120係其寬度較第1卡110的上部111及下部112的寬度(W10及W11 )中的任一者窄之卡。本實施形態之第2卡120也是以將形成有片123之面(裏面)朝下的正規狀態裝設於卡用連接器1。再者,在圖15中,124係形成於卡前方的角部之作為缺口部的傾斜面,125係與傾斜面124相對應,朝前方及下方開放之第1溝部。又,127係當將第2卡120正確地插入到卡收容空間內時,成為該第2卡120的前端面之卡前端面。且,W21係顯示第1溝部125的寬度,L21係顯示第1溝部125的縱深(前後方向的長度),T21係顯示第1溝部125的深度(上下方向的長度)。設有片之第2溝部的深度係與第1溝部125的深度相同。因此,當將第2卡120的前端面127的垂直部分之高度(從表面到第2溝部122的底面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設為T22時,則成為T20=T21+T22
其次,使用圖1~8及圖13A、B,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之卡用連接器1的構造。卡用連接器1大致包含有:蓋構件10、基座構件20、彈出機構30、區隔構件40、鎖定扣件60、致動器70、及複數個第1接頭80和複數個第2接頭90。複數個第1接頭80係分別與前述第1卡110的複數個片114相對應,複數個第2接頭90係分別與第2卡120的複數個片123相對應。且,本實施形態之卡用連接器1係可包含防寫開關85及卡認識開關95。
蓋構件10係藉由將金屬薄板進行沖壓加工、衝裁、彎曲加工所形成,大致具有頂板11、和與頂板11相連的左右側壁13、14,垂直斷面呈略倒U字形。在該蓋構件 10的左右的側壁13、14,形成有複數個安裝孔(未圖示),與形成於後述的基座構件20的左右的側壁23、24的外側之複數個突起20a卡合,形成卡用連接器1。即,蓋構件10係藉由重疊於基座構件20,形成具有朝後方開放的卡插入口5之IC卡收容空間。
基座構件20係具有底壁21、前壁22、左側壁23及右側壁24之大致呈箱狀的形狀,由例如9T耐綸、液晶聚合物(LCP)、聚醚碸(PES)、聚苯硫醚(PPS)等的電氣絕緣性塑膠所製作。又,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藉由插入成形,將包含第2接頭90(參照圖2)之構件埋入著。
在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的上方,形成有將該前壁22朝前後方向貫通的複數個接頭嵌合孔22a。在該接頭嵌合孔22a內,複數個第1接頭80分別被壓入。被壓入之複數個第1接頭80各自的接點81是呈單臂懸樑狀支承於前壁22,成為可朝上下移位。各接頭80的接點部81係突出形成為圓弧狀,被支承為該圓弧狀突出部向上配置。
在本實施形態,又,在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的下方中之與底壁21之間,與前述接頭嵌合孔22a同樣地,形成有將前壁22朝前後方向貫通的複數個卡合孔22b。在該卡合孔22b內,卡合有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卡合片44。該卡合孔22b係當裝設第2卡120時,限制朝區隔構件40的上方之移動。從卡合孔22b的底壁21至上面為止之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係設定成與前述第2卡的厚度T20 加上區隔構件40的卡合片44的厚度之長度相等,或較該長度若干大之長度。
在基座構件20的左右的側壁23及24後方,將2個寬度不同的卡110、120在卡收容空間內導引之導引路成對而形成。在本實施形態,左右的側壁23及24各自的面對卡收容空間之側,上段導引路25、25、中段導引路26、26及下段導引路27、27成對而形成著。上段導引路25、25、中段導引路26、26及下段導引路27、27均對底壁21呈垂直,且相互地平行形成,在隣接的2個導引路間,分別具有成對之水平階差部28、29,形成階梯。
形成於左右的側壁23及24之一對上段導引路25、25係具有與第1卡110的上部本體111的寬度W10大致相同或較其若干大之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又,一對中段導引路26、26係具有與第1卡110的下部本體112的寬度W11大致相同或較其若干大之寬度。又,上段導引路25及中段導引路26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的總和係具有與第1卡110的高度T10大致相同或較其若干大之高度。正規狀態的第1卡110係藉由上段導引路25及中段導引路26朝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內導引並被裝設。一對下段導引路27、27係具有與第2卡120的寬度W20大致相同或較其若干大之寬度。又,下段導引路27的高度係較第2卡120的高度T20低。因第2卡120的高度較下段導引路27的高度高,所以,第2卡120在其一部分朝中段導引路26間突出的狀態下,藉由下段導引路27朝卡收 容空間的下方空間內導引並裝設。如此,藉由使第1卡110與第2卡120所佔有的空間的一部分在卡收容空間內重複,在其中一方的卡被收容之情況,則無法收容另一方的卡,因此,能夠防止2張卡同時插入到卡收容空間內。又,藉由卡收容空間內,第1及第2卡110及120的佔有空間之一部分重複,能夠減低卡用連接器1的高度。即,卡收容空間的高度T30(參照圖2)能夠設定成較第1卡110及第2卡120的厚度相加後的長度小(T30<T10+T20)。
且,在基座構件20的左右的側壁23及24各自的後方,設有後述的一對鎖定扣件60、60。一對鎖定扣件60、60係在左右的側壁23及24各自的後方側(即,卡插入口5側)中之形成於一對上段導引路25的外側(從卡收容空間分離之側)之後方收容溝23a及24a內,相對向配置成左右對稱。
在基座構件20的左右的側壁23的後方收容溝23a的前方,經由隔壁23b形成有前方收容溝23c。在左側壁23的前方收容溝23c內,配置有防寫開關85及卡認識開關95,該等開關形成為各自的一部分突出於卡收容空間內。
在基座構件20的右側壁24的後方收容溝24a的前方,經由隔壁24b形成有前方收容溝24c。在右側壁24的前方收容溝24c內,配置有幫助IC卡110及120之朝卡收容空間內的裝設及自該卡收容空間之排出的彈出機構30。
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前方,複數個第2接頭90是與作為第2卡120的外部接點之複數個片123相對應, 並在前後方向上呈2列相互地平行設置著。第2複數個接頭90分別呈單臂懸樑狀地支承於底壁21。該等接頭不限下述型態,不過,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第2接頭90係藉由其支承部分插入成形於底壁21內來支承於底壁21。
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前方,於形成在右側壁24的前方收容溝24c與卡收容空間之間的後述的彈出構件32的第2抵接構件37的後方,設有垂直斷面呈矩形狀的第1支承構件21a為佳。又,在形成於左側壁23的前方收容溝23c與卡收容空間之間,設有垂直斷面呈矩形狀的第2支承構件21b為佳。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的相對向之內側面(與卡收容空間相面對之平面)係相互平行地配置著。又,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的相對向之內側面的間隔係與前述一對下段導引路27、27的間隔(寬度)相同。由此可得知,當裝設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係第2卡120時,可作為用來導引該第2卡120之構件發揮功能。自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的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起的高度係設定成較下段導引路27、27的高度降低相當於區隔構件40的厚度t的量。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各自的上面係形成平坦且與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上面呈平行。第1支承構件21a及第2支承構件21b各自的上面係作為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第2及第3支承面來發揮功能。即,當第1卡110被裝設於卡收容空間內時,將後述的支承板40保持成與底壁21平行,且限制區隔 構件40朝下方之移動。再者,在本實施形態,於第1支承構件21a的前端部,形成有抵接於後述的彈出機構30的第2抵接構件37的傾斜面37b之作為傾斜面的前方缺口傾斜面21d。
且,在本實施形態,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前方,於前述第1支承構件21a與第2支承構件21b之間亦即對應於第2卡120的第1溝部125之位置,設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垂直斷面矩形狀的細長的突條部21c。該突條部21c係當第2卡120被正確插入時,藉由收容於該第2卡120的第1溝部125內,容許第2卡120前進,其結果,能夠進行第2卡120朝卡收容空間內之裝設。在第2卡120被前後顛倒錯誤插之情況,第2卡120的後端面會抵接於該突條部21c的後端面,妨礙第2卡120的裝設。
在本實施形態,在設置於基座構件20的左右兩側壁23、24各自的中間之隔壁23b及24b,垂直導引溝23d及24d成對形成為分別朝上下方向延伸。在垂直導引溝23d及24d,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左右一對導引片42、42被收容成可沿著垂直導引溝23d及24d朝上下方向移動。
其次,說明關於一對鎖定扣件60、60。該一對鎖定扣件60、60為相同形狀,在本說明書中,僅針對配置於右側壁24的後方收容溝24a內之右鎖定扣件60進行說明。
鎖定扣件60係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配置於後方收容溝24a的卡收容空間側(內側)之彈性變形片61;和配置於自卡收容空間分離之側(外側)的固定片63。彈 性變形片61與固定片63係相互平行且在後方側連結成水平斷面大致呈U字形。彈性變形片61的後方側之與固定片63連結的部分之附近,形成有接觸部62,其自形成於左側壁24的上段導引路25的卡插入口5附近之開口部25a朝卡收容空間內突出。在彈性變形片61的前方自由端側,形成有開口64,其供後述的致動器70的突出銷72(圖3及4中僅顯示右側之突出銷72)卡合。具體而言,鎖定扣件60係利用以沖壓加工,從金屬薄板衝裁成細長的板狀體並予以折彎來形成的。鎖定扣件60之固定片63被壓入固定於右側壁24的後方收容溝24a內。再者,後方收容溝24a係在較與彈性變形片61的開口64相對應的部分更前方且至隔壁24b為止之間,形成為該溝24a全體與卡收容空間連通。因此,一對上段導引路25、一對中段導引路26及一對下段導引路27係從卡插入口5延伸至與彈性變形片61的開口64的部分之正前方。
本實施形態之彈出機構30係具備有以往習知的按壓彈出式之彈出機構。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之彈出機構30大致包含凸輪桿31、彈出構件32、及壓縮線圈彈簧39。
凸輪桿31係作為一端可自由擺動地支承於隔壁24b、另一端被導引於形成在彈出構件32的本體部分33之凸輪溝33a的凸輪從動件來發揮功能。
彈出構件32係如圖13A、B詳細所示,具備本體部分33與卡抵接部分34,在本體部分33的上面形成有凸輪溝33a、心形凸輪33b。彈出構件32的本體部分33係被收容 於前方收容溝24c內,形成為可在形成於較右側壁24的隔壁24b更前方的該前方收容溝24c內朝前後方向滑動。壓縮線圈彈簧39係配置於右側壁24的前方收容溝24c內前方,亦即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與彈出構件32的本體部分33之間,將彈出構件32朝後方(朝隔壁24b)彈推。
在本實施形態,彈出構件32的卡抵接部分34係如圖13A所示,包含第1抵接構件36及第2抵接構件37。在第1抵接構件36,抵接著裝設於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內之第1卡110的卡前端面117及傾斜面116。又,在第2抵接部37,抵接著裝設於卡收容空間的下方空間內之第2卡120的卡前端面127。
第1抵接構件36係以朝卡收容空間內,對本體部分33呈直角地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彈出機構30的本體部分33的前方上方中之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上方。第1抵接構件36係包含有:與第1卡110的前端面117抵接之垂直面36a及抵接於第1卡110的作為缺口部的傾斜面116之傾斜面36b。藉由如此構成第1抵接構件36,能夠防止第1卡的誤裝設。
第2抵接構件37係與前述第1抵接構件36同樣地,以朝卡收容空間內,對本體部分33呈直角地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彈出機構30的本體部分33的前方下方。第2抵接構件37係在前述第1抵接構件36的下方隔著間隔、且對第1抵接構件36呈平行、並配置於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下方。第2抵接構件37係包含與第2卡120的前端面 127抵接之垂直面37a及傾斜面37b。傾斜面37b係當彈出機構30的本體部分31被壓縮線圈彈簧39的彈推力按壓於隔壁24b時,抵接於設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之第1支承構件21a的前方缺口傾斜面21d。
又,第2抵接構件37的上面37c係藉由形成作為與底壁21的上面平行的平坦面,來做為用以支承後述的區隔構件40之第1支承面發揮功能。因此,第2抵接構件37的從上面37c至底面之長度,即,第2抵接構件37的厚度(T37)係具有與前述第1及第2支承構件21a及21b相同長度。具體而言,第2抵接構件37的厚度(T37)係與從卡收容空間的高度T30減去第1卡的厚度T10與區隔構件40的厚度t後之厚度相等(T37=T30-T10-t)。
在本實施形態,在第2抵接構件37的上面37c,還形成有水平斷面矩形狀的按壓突出片38,其朝上方突出。按壓突出片38,在本實施形態,形成為延伸在第2抵接構件37的上面37c的前後方向全體範圍。該按壓突出片38係形成為可在後述的區隔構件40的細縫47內朝前後方向移動。該按壓突出片38係用來防止抵接於第2抵接構件37之第2卡120越過該第2抵接構件37前進之構件。從按壓突出片38的上面至第2抵接構件37的底面為止之長度係設定成與第2卡的厚度T20相同,或較其若干小。因此,可得知,按壓突出片的高度T38係大致以T38=T20-T37進行設定。按壓突出片38的後端面,形成為與第2抵接構件37的垂直面37a相同面為佳。再者,第1及第2抵 接構件36及37係可與彈出機構30的本體部分33一體地形成。又,卡收容空間的第2抵接構件37的底面與本體部分33的底面係形成為相同面,使得可沿著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上面朝前後方向滑動為佳。
其次,說明關於區隔欲裝設之IC卡(在本實施形態指第1卡110與第2卡120)之區隔構件40。區隔構件40係大致如圖2所示,配置於較將左右的側壁23及24各自的隔壁23b及24b連結的線更前方的卡收容空間內,在該卡收容空間內將尺寸不同的卡區隔成上下並加以導引。在本實施形態,如圖2~5所示,區隔構件40係將卡收容空間區分成上方空間與下方空間,並且將複數個第1接頭80與複數個第2接頭90區隔成上下。在本實施形態,區隔構件40也將彈出構件32的第1抵接構件36與第2抵接構件37區隔成上下。
在本實施形態,區隔構件40係如圖2所示,當卡110或120還未被插入時,位於傾斜成前低後揚之第1位置。區隔構件40係當第1卡110被導引於區隔構件40上並裝設至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內時,如圖10所示,下降至直到抵接於第1~第3支承面37c、21a、21b為止。區隔構件40最終被第1~第3支承面37c、21a、21b所保持且全體移動到與底壁21呈平行之第2位置。又,當第2卡120被導引至區隔構件40下時,如圖12所示,區隔構件40的卡合片44上升至直到抵接於前壁22的卡合孔22b的上端,全體移動至與底壁21平行之第3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區隔構件40係如圖6及7所示,為大致平坦的水平斷面矩形狀的板體,由硬質的塑膠所形成。區隔構件40係包含有分別與複數個第1接頭80對應之複數個保護壁41、一對導引片42、42、一對驅動片43、43(圖7中僅顯示右側之驅動片43)、及複數個卡合片44。
複數個保護壁41分別係與複數個第1接頭80各自的配置位置、大小等相對應,設置於區隔構件40的上面的預定位置。進一步而言,複數個保護壁41係分別因應第1卡110的複數個片的配置位置、設有該複數個片之複數個溝部113的形狀及其大小,形成在區隔構件40的上面的預定位置。在該保護壁41,形成有接頭收容凹部41a,其包圍所對應之第1接頭80的前端部81a。在本實施形態,該收容凹部41a係如圖3、6及8,形成作為將保護壁41朝前後方向貫通的貫通孔。保護壁41係當裝設第1卡110時,在該第1卡110的形成有片114之溝部113內移動,被收容於該溝部113的深部。因此,保護壁41的尺寸及位置係可與該溝部113的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深度(上下方向的長度)及縱深(前後方向的長度)相對應而適宜設定。保護壁41,不需要以1對1的方式,分別與複數個第1接頭80相對應。例如亦可如圖14所示,在第1卡110的1個溝部113內並列有2個片之情況,與其相對應,保護壁41亦可為1個。但,設置於該1個保護壁41之收容凹部41a係如圖3、6及8所示,分別與2支第1 接頭80相對應,而2個平行地形成於保護壁41為佳。或,若2支第1接頭不會接觸地固定在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則,收容凹部41a亦可總括形成為1個。
在本實施形態,保護壁41及形成於該保護壁41之收容凹部41a係在上下左右方向的垂直斷面呈矩形狀,但,不限於此。也就是第1接頭80的前端部81a構成為被收容凹部41a包圍上下左右並收容於該收容凹部41a內即可。再者,收容凹部41a的底面41b係形成為比區隔構件40的上面低很多為佳。藉此,能夠增大第1接頭80的上下方向的移位量。又,保護壁41的後端面,亦可形成作為朝後方下降的傾斜面(參照圖8)。
在本實施形態,在區隔構件40的前方、且保護壁41的前方,形成有朝區隔構件40的前方開放之細縫47。在區隔構件40的前端部下面,設有橫斷區隔構件40的前端部之連結構件45,藉此補強區隔構件40的前端部。連結構件45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係設定成與第1~3的支承面37c、21a、21b的高度相同高度為佳。在連結構件45的前面,分別卡合於形成在上述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與前壁22之間的複數個卡合孔22b之複數個卡合片44形成為朝前方突出。卡合片44之尺寸被設定成可在卡合孔22b內上下移動地卡合著。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6、7明白所示,一對導引片42、42係設置於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兩側。一對導引片42係從區隔構件40的下面亦即設置於後端部兩側之一對腳 部46、46的側面,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呈L字形並朝上方突出形成。更具體而言,一對導引片42、42係自一對腳部46、46各自的側面朝區隔構件40的兩側之外側延伸,接著,對區隔構件40的平坦的上面呈直角,並朝上方延伸預定長度,並相互平行地形成。一對導引片42、42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皆相同,分別設定成與從卡收容空間的高度(T30)減去第2卡的高度(T20)後的長度相等。在本實施形態,一對導引片42、42係當區隔構件40已被組裝至卡用連接器1時,可上下移動地嵌合於形成在設置於基座構件20的左右兩側壁23、24的隔壁23b、24b之垂直導引溝23d及24d內。此時,又,一對導引片42、42係在垂直導引溝23d及24d內,於該一對導引片42、42與底壁21之間,配置有如線圈彈簧這樣的推起彈簧49。因此,一對導引片42、42分別藉由推起彈簧49、49的彈推力朝上方推起。藉此,一對導引片42、42在垂直導引溝23d及24d內,按壓於蓋構件10的頂板11的下面。再者,一對腳部46、46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長度)係設定成與連結構件45的高度相同為佳。
在本實施形態,又,如圖2、7所示,一對驅動片43、43係設於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兩側。一對驅動片43係相互平行地形成,且從區隔構件40的一對腳部46、46,朝區隔構件40的兩側呈左右對稱,並與區隔構件40的平坦的上面呈平行地朝後方突出。一對驅動片43係形成為自一對腳部46、46的後端面朝預定長度後方延伸,使得 當後述的致動器70轉動時,可與致動器70卡合。在伴隨致動器70的旋轉,卡合於形成在致動器70之一對卡合凹部(未圖示)後,藉由致動器70的進一步旋轉,使得一對驅動片43、43抗衡推起彈簧49、49的彈推力而朝下方壓下。藉此,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下降,當第1卡110到達了區隔構件40的後端時,可將該第1卡110導引至區隔板41上。然後,藉由第1卡110被一對導引片42、42在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內導引,在本實施形態,使得傾斜之區隔構件40在圖2,其全體朝順時鐘方向轉動,其結果,區隔構件40朝與底壁21平行之第2位置移動。
當作為卡用連接器1組裝時,區隔構件40係如上述般,橫斷卡收容空間,並且配置在傾斜成區隔構件40的前方位於下方之前低後揚狀的第1位置。即,區隔構件40的前端部係藉由自重下降,藉由設在該前端部之連結構件45的下面接觸於底壁21的上面,來支承於底壁21。又,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係藉由一對推起彈簧49、49的彈推力,上升至預定位置(區隔構件40的一對導引片42、42的上面抵接於蓋構件10的頂板11的下面之位置),支承於底壁21。
接著,簡單地說明關於阻止第1卡110以外的卡之插入,並且當第1卡110插入時,使前述區隔構件40下降而將第1卡110導引至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內之致動器70。
致動器70包含有:遮門(shutter)部71、一對突出 銷72、72、一對腳部75(在圖2~4中僅顯示右側之腳部75)及一對旋轉軸(未圖示)。致動器70係以橫斷卡收容空間的方式配置著,並配置成可在卡收容空間內旋轉。又,致動器70係藉由遮門部71及一對腳部75,形成供第2卡120可通過之垂直斷面略矩形狀的通過開口。
遮門部71係如圖2~4所示,配置成當未裝設IC卡時,與卡插入方向呈直交,並朝左右橫斷卡收容空間,堵住該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在遮門部71的左右兩側,形成有朝左右的後方收容溝23a、24a內突出之一對突出銷72、72。該一對突出銷72、72係如圖3及4所示,當未裝設IC卡時,如上述般,分別卡合於相對應之一對鎖定扣件60、60的開口64、64。
在遮門部71的左右兩側中之一對突出銷72、72的內側,一對腳部75、75朝下方形成,藉由遮門部71及一對腳部75、75,形成垂直斷面矩形狀的通過開口(參照圖3及4)。該通過開口的垂直斷面的形狀係設定成與第2卡120的垂直斷面的形狀大致相同、或較其若干大。即,一對腳部75、75的間隔係與第2卡120的寬度W20相同,藉此,與一對下段導引路27、27的間隔大致相同。在一對腳部75、75的前面側,分別形成有卡合凹部(未圖示)。一對卡合凹部係當致動器70旋轉時,卡合於區隔構件40的一對驅動片43、43,並將該一對驅動片43、43壓下,其結果,將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壓下。
在一對腳部75、75的下端,分別從該下端朝左右外 側突出形成有一對旋轉軸(未圖示)。一對旋轉軸分別配置於左右的側壁23、24的後方收容溝23a、24a內,橫斷該後方收容溝23a、24a的底部,並可自由旋轉地支承於左右的側壁23、24。在一對旋轉軸的一方或雙方,卷繞有扭轉線圈彈簧(未圖示)。該扭轉線圈彈簧係將致動器70的遮門部71彈推成位於如圖2~4所示這樣的直立位置,即,關閉卡收容空間之第1位置。
致動器70一般是如圖2~4所示,處於其遮門部71關閉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之第1位置。致動器70係如後述般,當第1卡110被插入時,與鎖定扣件60之卡合脫離,成為可繞著一對旋轉軸(未圖示)旋轉之狀態。當第1卡110被更進一步插入時,該遮門部71抵接於該第1卡110,使得致動器70一邊旋轉一邊朝前方被壓倒,旋轉移動至遮門部71將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開放之第2位置(參照圖9、10)。又,當第2卡120被插入時,致動器70不會旋轉,而通過形成於該致動器70之通過開口(參照圖11、12)。
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1係具備有以上的結構。以下,主要使用圖9~12,說明將IC卡選擇性地裝設至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1的具體動作。
首先,說明關於將第1卡110裝設至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1的動作。
如圖2及3所示,當尚未裝設第1卡110時,卡用連接器1的成對之鎖定扣件60、60、致動器70及區隔構件 40均位於第1位置。具體而言,一對鎖定扣件60、60各自的成對之接觸部62、62處於關閉的第1位置,致動器70係處於其遮門部71將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關閉之第1位置。此時,一對鎖定扣件60、60的成對之開口64、64與致動器70的相對應之一對突出銷72、72分別卡合著。又,區隔構件40,係處於:設置於前端部之連結構件45的一部分接觸於基座構件20的底壁11,而設置於後端部兩側之一對導引片42、42藉由推起彈簧49來抵接於蓋構件10的頂板11之傾斜的第1位置。因此,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被推起至與第2卡120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為止。
現在,將第1卡110在將形成有複數個片114之面朝下的正規狀態,從卡插入口5插入。即,從卡插入口5插入成:第1卡110的寬度廣之上部本體111沿著上段導引路25、25,寬度窄的下部本體112沿著中段導引路26、26。
當第1卡110朝前方插入時,該寬度廣的上部本體111會通過形成於上段導引路25、25之開口25a、25a,與朝卡收容空間內突出之一對鎖定扣件60、60各自的成對之接觸部62、62相接觸。藉由此接觸,使成對之接觸部62、62各自從卡收容空間同時退避至後方收容溝23a、24a內。即,使成對之接觸部62、62朝第2位置移動。藉此,一對鎖定扣件60、60的成對之彈性變形片61、61打開(朝第2位置之移動),該成對之彈性變形片61、61 各自的成對之開口64、64和致動器70的相對應之一對突出銷72、72的卡合同時解除,因此,致動器70成為可旋轉狀態。
當從該狀態將第1卡110進一步插入並前進時,第1卡110的前端抵接至致動器70的遮門部71。此時,如上述般,致動器70成為可旋轉狀態。因此,伴隨著第1卡110的前進,致動器60抗衡扭轉線圈彈簧的彈推力,旋轉成朝前方壓倒(參照圖9)。在致動器70旋轉途中,設置於致動器70的各自的一對腳部75、75之一對卡合凹部(未圖示)卡合至區隔構件40的左右一對驅動片43、43。
且,當插入第1卡110時,致動器70旋轉至完全倒下之第2位置,開放卡收容空間的上方空間,使第1卡110能夠通過。藉此,第1卡110會越過該致動器70的遮門部71而前進。
此時,致動器70之至第2位置為止的旋轉可充分地壓下一對驅動片43、43,而壓下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因此,第1卡110的前端成為可載置於區隔構件40的後端部上之狀態。
當從該狀態將第1卡110進一步插入時,伴隨第1卡110的前進,區隔構件40移動至與基座構件10的底壁21的上面平行的位置亦即第2位置。具體而言,區隔構件40係移動至抵接於作為第1~第3支承面所形成之彈出構件32的第2抵接構件37的上面37c、第1支承構件21a的上面及第2支承構件21c的上面。藉此,區隔構件40被 保持於第1~第3支承面,成為基座構件10的底壁21的上面平行,因此,形成為與蓋構件10的頂板11平行。此時,其前端部81a被收容於形成在區隔構件40的保護壁41的收容凹部41a內之複數個第1接頭80,會伴隨區隔構件40的移動(下降),使得讓形成為朝各自的上方突出之接點部81從所對應之保護壁41朝上方露出。藉此,複數個第1接頭80各自成為可與第1卡110的所對應之複數個片114接觸。在此情況,第1接頭80的前端部81a依然存在於收容凹部41a內,限制各自的接點部81的突出量。
當第1卡110在處於第2位置之區隔構件40上進一步前進時,第1卡110的卡前端面117及傾斜面116會分別抵接於形成在彈出構件32的第1抵接構件36之垂直面36a及傾斜面36b。第1卡110抗衡彈出機構30的壓縮線圈彈簧39的彈推力,而朝前方進一步前進,彈出構件32的前端面被壓入至直到到達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此時,因形成於區隔構件40之複數個保護壁41係被收容於第1卡110的形成有各自的複數個片114之所對應的複數個溝部113內,所以,第1卡110之前進不會受阻。
當在第1卡110被最大限度壓入之狀態,自第1卡110去除壓入的力量時,則藉由按壓彈出式彈出機構30的作用,將第1卡110朝若干後方推回。第1卡110在如此朝若干後方被推回之狀態下,保持於卡用連接器1的卡收容空間(之上方空間)內。此時,第1卡110的複數個片 114係分別與所對應之複數個第1接頭80接觸。
第1卡110係如圖10所示,經由區隔構件40抗衡配置於底壁21之間之一對推起彈簧49的彈推力,將處於卡收容空間內之區隔構件40壓下至第2位置。換言之,區隔構件40係接觸於第1卡110的下部本體112的表面,處於與底壁21平行之第2位置,而將第1卡110按壓於頂板11。因此,第1卡110的複數個片114可對所對應之複數個第1接頭80,分別以適當的接觸壓進行電性接觸。再者,當將第1卡110裝設於卡用連接器1的卡收容空間內時,區隔構件40的下面側亦可接觸於第2卡120用複數個第2接頭90。如此,藉由區隔構件40的下面側接觸於複數個第2接頭90,為了將第1卡110穩固地保持在區隔構件40與頂板11之間,而能夠利用這些接頭的反作用力。
再者,在第1卡110將後端面作為前端,即,第1卡110被前後顛倒錯誤插入之情況,會因後端面抵接於第1抵接構件36的傾斜面36b、保護壁41等,妨礙第1卡110朝預定位置之前進。又,因第1接頭80的前端部81a處於保護壁41的收容凹部41a內,所以,即使第1卡110越過保護壁41而被壓下,也不會有其後端面抵接於第1接頭80前端部81a而造成其產生損傷之情況。同樣地,即使具有與第1卡110的上部本體111相同寬度之設想以外的IC卡被插入到上段導引路25內,該設想以外之IC卡的裝設也會被阻礙。即,因,在IC卡,未形成有相對 應之缺口傾斜面116、複數個溝部113等,所以,會抵接於第1抵接構件36的傾斜面36b、區隔構件40的保護壁41等,妨礙第1卡110前進至預定位置。又,也不會有因設想以外之IC卡越過保護壁41造成第1接頭80受損之情況產生。
當將第1卡110從卡用連接器1取下時,將處於較圖10的狀態若干後退的位置之第1卡110朝前方壓入。接著,在第1卡110被最大限度壓入直到第1卡110的前端面117抵接到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之狀態,除去壓入該第1卡110之力。藉此,第1卡110會藉由彈出機構30的作用,從卡用連接器1排出。又,卡用連接器1的成對之鎖定扣件60、60、致動器70及區隔構件40返回至最初的第1位置。
其次,說明關於將第2卡120裝設至本發明之卡用連接器1的動作。
現在,將第2卡120在將形成有片123之面朝下的正規狀態下,從卡插入口5插入成沿著下段導引路27、27。因第2卡120的插入係沿著下段導引路27、27被導引,不會與鎖定扣件60、60接觸,因此,致動器70依然位於第1位置。但,因第2卡120可通過設在致動器70之通過開口,所以,能夠在該狀態下在卡收容空間內前進。此時,區隔構件40之後端部處於較第2卡120的厚度T20若干高之第1位置。因此,第2卡120被插入至較將卡收容空間區分成上下之區隔構件40更下方之下方空間內, 而可在區隔構件40與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之間前進。
伴隨第2卡120進一步在區隔構件40與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之間前進,與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接觸之處於第1位置的區隔構件40的前端部會上升。區隔構件40被推起至直到設置於前端部之連結構件45的複數個卡合片44抵接於設置在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之所對應的複數個卡合孔22b的上面為止。最終,區隔構件40會如圖12所示,當第2卡120完全裝設於卡用連接器1時,全體處於與底壁21的上面平行之第3位置。此時,區隔構件40將處於分別形成在複數個保護壁41中之複數個收容凹部41a內的複數個第1接頭80推起。
又,在區隔構件40與底壁21之間前進的第2卡120會抵接於彈出構件32的第2抵接構件37的垂直面37a及按壓突出片38。第2卡120係與前述第1卡110同樣地,抗衡彈出機構30的壓縮線圈彈簧39的彈推力,朝前方進一步前進,被壓入至直到彈出構件32的前端面到達基座構件20的前壁22為止。此時,因形成於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之突條部21c是收容於第2卡120的第1溝部125內,所以,不會有將第2卡120之前進阻礙的情況產生。
當在該狀態,從第2卡120除去壓入的力量時,則藉由按壓彈出式彈出機構30的作用,第2卡120在朝若干後方壓回之狀態下保持於卡用連接器1的卡收容空間(之下方空間)。此時,第2卡120的複數個片123分別可與相對應之複數個第2接頭90接觸。
第2卡120係如圖12所示,抗衡藉由區隔構件40的複數個收容凹部41a所推起之複數個第1接頭80的反作用力,將區隔構件40推起至第3位置。換言之,區隔構件40係與第2卡120的表面接觸而處於與底壁11平行之第3位置,利用複數個第1接頭80的反作用力,將第2卡120按壓於底壁21。因此,第2卡120的複數個片123係對相對應之複數個第2接頭90,分別以適當的接觸壓予以電性接觸。
即使第2卡120不小心沿著上段導引路16插入,也由於第2卡120之寬度小,故,無法使一對鎖定扣件60、60的成對之接觸部62、62同時朝第2位置移動,因此,致動器70不會成為可旋轉狀態,阻止第2卡120插入至致動器70的遮門構件71更前方。藉此,不會有造成第2卡120、卡用連接器1、進而經由卡用連接器1連接之電子機器受損的情況產生。又,在第2卡120例如前後顛倒地錯誤插入到下段導引路27之情況,因第2卡120的後端面抵接於設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之突條部21c,所以,妨礙了第2卡120前進至預定位置。或,即使在具有與該第2卡120相同寬度之設定以外的卡插入到下段導引路27之情況,設定以外之卡的前端面會抵接於突條部21c,妨礙了設定以外之IC卡前進至預定位置。
將第2卡120從卡用連接器1取下之動作,因與取下前述第1卡110時的動作大致相同,在此省略其說明。
以下,參照上述實施形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 明不限於上述特定之實施形態。在不超出本發明之之技術思想範圍下,可進行各種修正、變形。可廣泛解釋,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係包含這種修正以及具有同等的構造及功能者。
1‧‧‧卡用連接器
5‧‧‧卡插入口
10‧‧‧蓋構件
11‧‧‧頂板
20‧‧‧基座構件
20a‧‧‧突起
21‧‧‧底壁
21a‧‧‧第1支承構件(支承面)
21b‧‧‧第2支承構件(支承面)
21c‧‧‧突條部
22‧‧‧前壁
22a‧‧‧接頭嵌合孔
22b‧‧‧卡合孔
23‧‧‧左側壁
23a‧‧‧後方收容溝
23b‧‧‧隔壁
23c‧‧‧前方收容溝
23d‧‧‧垂直導引溝
24‧‧‧右側壁
24a‧‧‧後方收容溝
24b‧‧‧隔壁
24c‧‧‧前方收容溝
24d‧‧‧垂直導引溝
25‧‧‧上段導引路
25a‧‧‧開口部
26‧‧‧中段導引路
13,14‧‧‧左右側壁
27‧‧‧下段導引路
30‧‧‧彈出機構
31‧‧‧凸輪桿
32‧‧‧彈出構件
33‧‧‧本體部分
33a‧‧‧凸輪溝
33b‧‧‧心形凸輪
34‧‧‧卡抵接部分
36‧‧‧第1抵接構件
36a‧‧‧垂直面
36b‧‧‧傾斜面
37‧‧‧第2抵接構件
37a‧‧‧垂直面
37b‧‧‧傾斜面
37c‧‧‧上面
38‧‧‧按壓突出片
39‧‧‧壓縮線圈彈簧
40‧‧‧區隔構件
41‧‧‧保護壁
41a‧‧‧接頭收容凹部
41b‧‧‧底面
42‧‧‧導引片
43‧‧‧驅動片
44‧‧‧卡合片
45‧‧‧連結構件
46‧‧‧腳部
47‧‧‧細縫
49‧‧‧推起彈簧
60‧‧‧鎖定扣件
61‧‧‧彈性變形片
62‧‧‧接觸部
63‧‧‧固定片
64‧‧‧開口
70‧‧‧致動器
71‧‧‧遮門部
72‧‧‧突出銷
75‧‧‧腳部
80‧‧‧第1接頭
81a‧‧‧前端部
81‧‧‧接點部(接點)
90‧‧‧第2接頭
110‧‧‧第1卡
111‧‧‧上部本體
112‧‧‧下部本體
113‧‧‧溝部
116‧‧‧傾斜面
117‧‧‧卡前端面
120‧‧‧第2卡
121‧‧‧本體
122‧‧‧第2溝部
123‧‧‧片
124‧‧‧傾斜面
125‧‧‧第1溝部
127‧‧‧卡前端面
圖1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卡用連接器的上面圖。
圖2係沿著圖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的II-II線之斷面圖。
圖3係從斜後方俯瞰圖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中,處於取下了蓋構件之狀態的卡用連接器時的斜視圖。
圖4係從與圖3相同的角度俯瞰圖3所示的卡用連接器中,處於進一步取下了區隔構件之狀態的卡用連接器之斜視圖。
圖5係從與圖4相反方向的斜後方俯瞰圖4所示的卡用連接器中,處於進一步取下了複數個第1接頭及彈出機構之狀態的卡用連接器之斜視圖。
圖6係從斜前方俯瞰圖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的區隔構件之斜視圖。
圖7係沿著圖6所示的區隔構件的VII-VII線之斷面斜視圖。
圖8係針對圖1所示的卡用連接器,顯示接頭與區隔構件之關係的沿著圖1之VIII-VIII線的斷面斜視圖。
圖9係顯示卡正插入至圖1之卡用連接器的上方空間 內的狀態之圖1之IX-IX線的斷面圖。
圖10係顯示從圖9所示的狀態成為卡被完全地插入到卡用連接器內的狀態之沿著圖1之X-X線的斷面圖。
圖11係顯示與圖9所示的卡不同尺寸之卡正插入至圖1之卡用連接器的下方空間內的狀態之沿著圖1之XI-XI線的斷面圖。
圖12係顯示從圖11所示的狀態成為卡被完全地插入到卡用連接器內的狀態之沿著圖1之XII-XII線的斷面圖。
圖13A係以與圖3相同的角度從斜後方俯瞰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彈出構件的斜視圖。
圖13B係圖13A所示的彈出構件的上面圖。
圖14係係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卡,從裏面側觀看該卡之斜視圖。
圖15係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卡,從裏面側觀看具有與圖14所示的卡不同尺寸的卡之斜視圖。
21‧‧‧底壁
21a‧‧‧第1支承構件(支承面)
22‧‧‧前壁
22a‧‧‧接頭嵌合孔
27‧‧‧下段導引路
36‧‧‧第1抵接構件
37‧‧‧第2抵接構件
40‧‧‧區隔構件
41‧‧‧保護壁
41b‧‧‧底面
45‧‧‧連結構件
46‧‧‧腳部
71‧‧‧遮門部
75‧‧‧腳部
80‧‧‧第1接頭
90‧‧‧第2接頭
110‧‧‧第1卡

Claims (10)

  1. 一種卡用連接器,係藉由包含前壁、左右的側壁及底壁之基座構件與蓋構件,形成具有卡插入口之卡收容空間,在該卡收容空間內,選擇性地收容第1卡、及寬度較該第1卡窄的第2卡中的其中一個之卡用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有:複數個接頭,其包含有配置於前述卡收容空間的上方之前述第1卡用複數個第1接頭、和配置於前述卡收容空間的下方之前述第2卡用複數個第2接頭;區隔構件,其形成為將前述卡收容空間、及前述複數個第1接頭與前述複數個第2接頭區隔成上下,並且與前述第1及第2卡的裝設及取下相對應,可在前述卡收容空間內移動;及彈出構件,其在前述卡用連接器內,沿著前述左右的側壁中的其中一方的側壁,設置成可朝前後方向移動,前述區隔構件係具備具有用來收容前述複數個第1接頭各自的前端部的收容凹部之複數個保護壁,前述彈出構件係具有可在卡用連接器內朝前後方向滑動之本體部分;連結於該本體部分並抵接於前述第1卡的前端面之第1抵接構件;及連結於前述本體部分並抵接於前述第2卡的前端面之第2抵接構件,前述第2抵接構件係配置於前述區隔構件的下方,具有當裝設前述第1卡時支承前述區隔構件之平坦的第1支承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基座構件的前述底壁,於與前述彈出構件沿著該底壁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側壁相對向之前述左右的側壁中另一方的側壁側,形成有支承構件,其具有當裝設了前述第1卡時用來支承前述區隔構件之第2支承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基座構件的前述底壁,於前述彈出構件沿著該底壁朝前後方向移動之側壁側中的前述第2抵接構件的後方,形成有支承構件,其具有當裝設了前述第1卡時用來支承前述區隔構件之第3支承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基座構件的前述前壁的下方,形成有供設在前述區隔構件的前端部之卡合片嵌合的卡合孔,前述卡合孔的高度係設定成與前述第2卡的厚度加上前述卡合片的厚度之長度相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彈出構件的前述第2抵接構件的上面,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按壓突出片,在前述區隔構件,與前述按壓突出片的前後方向移動部位相對應而形成有細縫。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彈出構件的前述第2抵接構件的上面,形成有 朝上方突出之按壓突出片,在前述區隔構件,與前述按壓突出片的前後方向移動部位相對應而形成有細縫。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卡收容空間,配置有可旋轉之致動器,其橫斷前述卡收容空間並具有可讓前述第2卡通過之通過開口,在前述基座構件,設有:卡合於前述各致動器,當裝設了前述第1卡時,藉由前述第1卡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而將前述致動器作成為可旋轉狀態之一對鎖定扣件,前述區隔構件係具有驅動片,當前述致動器旋轉時該驅動片卡合於前述致動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卡收容空間,配置有可旋轉之致動器,其橫斷前述卡收容空間並具有可讓前述第2卡通過之通過開口,在前述基座構件,設有:卡合於前述各致動器,當裝設了前述第1卡時,藉由前述第1卡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而將前述致動器作成為可旋轉狀態之一對鎖定扣件,前述區隔構件係具有驅動片,其當前述致動器旋轉時卡合於前述致動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卡收容空間,配置有可旋轉之致動器,其橫斷前述卡收容空間並具有可讓前述第2卡通過之通過開口,在前述基座構件,設有:卡合於前述各致動器,當裝 設了前述第1卡時,藉由前述第1卡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而將前述致動器作成為可旋轉狀態之一對鎖定扣件,前述區隔構件係具有驅動片,其當前述致動器旋轉時卡合於前述致動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卡用連接器,其中,在前述卡收容空間,配置有可旋轉之致動器,其橫斷前述卡收容空間並具有可讓前述第2卡通過之通過開口,在前述基座構件,設有:卡合於前述各致動器,當裝設了前述第1卡時,藉由前述第1卡從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而將前述致動器作成為可旋轉狀態之一對鎖定扣件,前述區隔構件係具有驅動片,其當前述致動器旋轉時卡合於前述致動器。
TW101118190A 2011-06-30 2012-05-22 Card connector TWI449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5578A JP5605322B2 (ja) 2011-06-30 2011-06-30 カー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2857A true TW201312857A (zh) 2013-03-16
TWI449270B TWI449270B (zh) 2014-08-11

Family

ID=47403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8190A TWI449270B (zh) 2011-06-30 2012-05-22 Card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05322B2 (zh)
CN (1) CN102856703B (zh)
TW (1) TWI449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3938A (zh) * 2013-05-22 2014-12-03 无锡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 卡用连接器装置
US9257771B2 (en) 2013-12-17 2016-02-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d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9652B2 (ja) * 2002-12-24 2007-10-31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2004311261A (ja) * 2003-04-08 2004-11-04 Jst Mfg Co Ltd プリンタ配線板用コネクタ及びその取付け方法
CN2689510Y (zh) * 2004-02-16 2005-03-30 钜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卡连接器导电端子保护装置
JP2008021484A (ja) * 2006-07-12 2008-01-31 D D K Ltd カードコネクタ
TWM314929U (en) * 2006-11-27 2007-07-01 Molex Inc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JP4455641B2 (ja) * 2007-10-11 2010-04-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TWM338450U (en) * 2007-12-03 2008-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rd connector
JP5035008B2 (ja) * 2008-02-20 2012-09-26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5013278B2 (ja) * 2009-08-04 2012-08-2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TWM395279U (en) * 2009-10-14 2010-12-21 Horng-Yu Tsai With apparatus of laminated card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6703A (zh) 2013-01-02
TWI449270B (zh) 2014-08-11
JP2013012433A (ja) 2013-01-17
JP5605322B2 (ja) 2014-10-15
CN102856703B (zh) 201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3543B (zh) 卡連接器
TWI509900B (zh) 卡連接器
US6511350B1 (en) Card connector
CN104051903B (zh) 卡用连接器
US9236692B2 (en) Card connector
KR100671358B1 (ko) 카드 수용 커버를 로킹하기 위한 스위치를 구비하는스마트 카드용 전기 커넥터
CN203014023U (zh) 卡用托盘和卡用连接器
US7938656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switch element
KR20040017640A (ko) 여러 종류의 플래시메모리 카드를 삽입할 수 있는 범용 슬롯
CN105322370A (zh) 卡保持元件及卡用连接器
US8118607B2 (en) Electronic card with protecting mechanism for protecting contacts thereof
JP4630204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EP1791224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TWI449270B (zh) Card connector
US8251720B2 (en) Push-push card connector
EP2141774B1 (en) Connector
JP3101826U (ja) 側圧の弾力ピン付きpcカードアダプター
JP4023389B2 (ja) メモリカード用ソケット
JP2004220787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20040050938A1 (en) Card connector
JP4129426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5928415B2 (ja) メモリー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KR20210011257A (ko) 커넥터의 단자 보호 장치
JP5062428B2 (ja) プッシュ式メモリーカードコネクタ
JP3945432B2 (ja) メモリカード用ソケ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