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8192A - Ion generator - Google Patents

Ion genera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38192A
TW201238192A TW100149527A TW100149527A TW201238192A TW 201238192 A TW201238192 A TW 201238192A TW 100149527 A TW100149527 A TW 100149527A TW 100149527 A TW100149527 A TW 100149527A TW 201238192 A TW201238192 A TW 2012381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on generating
suction side
suction
ou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9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5953B (zh
Inventor
Hiroki Shimod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38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8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953B/zh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201238192 六、發明說明: I:發明戶斤屬之技術領域3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離子產生裝置。 【先前技術ϋ 發明背景 離子產生裝置係例如被活用於臭氧的分解等。又,具 有安裝有空氣清淨機能及除濕機能之離子產生裝置。如此 之習知的離子產生裝置的構成係例如揭示於特開 2009-036408 號公報。 亦即習知之離子產生裝置包含具有吸氣口與排氣口之 本體殼體、及設於該本體殼體内之送風部。該送風部係由 渦捲形狀之外殼、設於該外殼内之葉片、及使該葉片旋轉 之電動機所形成。且送風部將自吸氣口朝本體殼體内吸氣 之空氣朝排氣口送風。又,外殼内設有離子產生部。 I:發明内容3 發明概要 但是,上述習知之離子產生裝置有所謂從離子產生部 產生之離子朝偏傾的方向送風的課題。亦即,習知之離子 產生裝置中,離子產生部係設於外殼内之吹出口附近。是 故,會有所產生之離子從本體殼體之排氣口偏向而送風的 情況。 因此,本發明係以降低自離子產生部所產生之離子自 排出口的送風方向偏離為目的。 201238192 是故,本發明之離子產生裝置包含有:具有吸氣口與 排氣口之本體殼體、及設於本體殼體内之第1送風部與離子 產生部,第1送風部係由:渦捲形狀之外殼、設於外殼内之 葉片、及使葉片旋轉之第1電動機形成,外殼係由具備吸入 口之吸入側面、與吸入側面相對向之吸入對向側面、具有 連繫吸入對向側面與吸入側面之舌片部的舌片渦捲面、及 與舌片渦捲面相對向之舌片對向渦捲面所形成,且具有藉 由吸入對向側面、吸入側面、舌片渦捲面、及舌片對向渦 捲面所包圍並開口之吹出口,離子產生部位於吸氣口與吸 入口間之風路,第1送風部將從吸氣口吸氣至本體殼體内之 空氣,透過吸入口、吹出口而朝排氣口送風,且具有將該 空氣透過離子產生部引誘至外殼内之引誘部,引誘部位於 吸入側面,該吸入側面係較舌片部位在外殼内之送風方向 之上游側。 由於引誘部位於吸入側面,所以隨著從誘引部朝吹出 口,舌片對向渦捲面與葉片間之風路慢慢寬廣,於該風路 流動之空氣也一面慢慢寬廣一面流動。亦即,於離子產生 部產生且被引誘至之外殼内之離子也在從引誘部朝吹出口 送風之間,一面慢慢寬廣一面流動。其結果,降低從離子 產生部所產生之離子之從排氣口的送風方向偏離。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的立體 圖。 第2圖係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本體的概略圖。 4 201238192 第3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第1送風部的概略 圖。 第4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靜電霧化部的概略 圖。 第5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風向百葉片的概略 圆。 第6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引誘部的概略圖。 第7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子產生裴置之引誘部的 概略圖。 第g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子產生裝置的概略圖。 第9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立體圖。 第10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上部的立體圖。 【實施方式j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就有關本發明之実施形態一面參照圖面—面進 行說明。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的立體 圆。第2圖係則述離子產生裝置之本體的概略圖。如第1圖 及第2圖所不’離子產生裝置於本體殼體1内包含第1送風部 2與離子產生部3。 ° 本體殼體1係大略縱長箱形。於本體殼體1之背面側側 面U大略四角形之吸氣口4,於本體殼體i之頂面部設 有大略四角形的排氣口5。於排氣口5設有風向百葉片6。 201238192 第1送風部2設於本體殼體1之吸氣口 4與排氣口 5之間 的風路。第1送風部2係由渦捲形狀之外殼7、設於該外殼7 内之離心送風風扇即葉片8、及使葉片8旋轉之第1電動機9 所形成。藉由第1送風部2將自吸氣口 4朝本體殼體1内吸氣 之空氣52朝排氣口 5送風。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之第 1送風部的概略圖。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外殼7係由吸入 側面10、與吸入側面10相對向之吸入對向側面11、連繫吸 入側面10與吸入對向側面11之舌片渦捲面12及舌片對向渦 捲面13所形成。 吸入側面10具備有圓形之吸入口 14。吸入口 14係與吸 氣口4相對向。舌片渦捲面12具有朝外殼7之内方突出之舌 片部15。舌片對向渦捲面13係與舌片渦捲面12相對向。於 外殼7之上部配置有藉由吸入側面10、吸入對向側面11、舌 片渦捲面12及舌片對向渦捲面13包圍且朝上方開口之吹出 口 16。離子產生部3配置於吸氣口 4與吸入口 14之間的風路 51 ° 其次,將離子產生部3之1例作為靜電霧化部17進行說 明。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之靜電 霧化部的概略圖。如第4圖所示,靜電霧化部17具備有放電 電極18、對向電極19、高電壓施加部20、帕耳帖元件21及 散熱鰭片22。此處,對向電極19係與放電電極18相對向。 高電壓施加部20於對向電極19與放電電極18之間施加高電 i 壓(在本實施形態1中為-5KV)。帕耳帖元件21係配置作為冷 6 201238192 卻放電電極18之冷卻部◊散熱鰭片22係將帕耳帖元件21的 熱散熱。 帕耳帖元件21被施加0.75〜2.8V左右的電壓。在本實施 形態1中,使放電電極18側低溫,使散熱鰭片22側高溫。因 此,通過送風路之室内空氣於放電電極18部分被冷卻而結 露時,會產生帶電微粒子水。 其結果,帶電微粒子水會與乾燥空氣一起從第1圖所示 之排氣口 5朝本體殼體1外排氣,帶電微粒子水中之羥基自 由基與臭味反應,藉由使其氧化而可分解臭味。 且’羥基自由基係於羥基(氫氧基)反應之自由基,該自 由基係只有1個通常應藉由2個1組在軌道上旋轉之電子。因 此,羥基自由基在電氣上非常不安定,為了從周圍之原子 或分子奪取欠缺之電子,氧化力非常強,藉由該氧化作用 分解、除去臭味。 本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的特徵係在如第2圖及第 3圖所示,於較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8之間的舌片部15 位於上游側之吸入側面設有引誘部23的點。第丨送風部2從 吸氣口 4朝本體殼體1内吸氣之空氣52透過吸入口 14、吹出 口 16而朝排氣口 5送風。然後,藉由該送風,引誘部以將從 吸氣口 4朝本體殼體丨内吸氣之空氣52透過離子產生部3而 引誘至外殼7内。此處,士口第3圖所示,隨著從引誘部_ 位置朝吹出口 16’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8之間的風路漸 漸寬廣,所以流動於該風路之空氣漸漸一面變廣一面流 動。亦即’於離子產生部3產生而被引誘至外殼7内之離子 201238192 在從引誘部23朝吹出口 16送風之間,也_面_變廣1 流動。其結果,降低了從離子產生部3產生之離子之自排氣 口 5起之送風風向的偏離。 第5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丨之離子產生裝置的風向 百葉片之概略圖。如第5圖所示,於排氣口 5設有風向百葉 片6。風向百葉片6具備有大略平板形之百葉片部之斗、與足 本體殼體1之左右側之左端部及右端部朝外方延伸之輪部 25。軸部25係可自由旋動地裝設於排氣口 5之軸承部%。來 自排氣口 5之風向藉由軸部25變更成從水平方向到垂直方 向之仰角方向。 但疋’風向百葉片6旋動時’在第2圖所示之外殼7内之 送風會有發生擾亂的情況。於是,於吸入側面1〇設有弓丨誘 部23 ^藉此,由於排氣口 5與引誘部12離開預定的距離,所 以降低了設於排氣口 5之風向百葉片6旋動時所發生之外殼 7内之送風的擾亂影響。也就是,降低了藉由引誘部23所引 誘之離子量的變動量。又,於本體殼體1具備有使風向百葉 片6旋動之電動機(未圖示),藉由該電動機自動地使風向百 葉片6旋動時,由於外殼7内之送風的擾亂增加,所以更有 效果。該電動機會使風向百葉片6朝從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 之仰角方向旋動。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之引誘 部的概略圖。如第6圖所示,引誘部23係由開口部27與位於 開口部27之周邊的負壓產生部28所形成。開口部27係大略 四角形的開口,且位於外殼7内之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 8 201238192 8之間的吸入側面10。開口部27與舌片對向渦捲面13具有預 定之距離,且開口部27與葉片8也具有預定的距離。 負壓產生部28位於開口部27之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53 的上游側54。又,負壓產生部28係藉由從吸入側面10朝外 殼7之内方突出之第1突出部29所形成。第1突出部29具有隨 著從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5 3之上游側5 4朝下游側5 5而從吸 入側面10朝外殼7之内方傾斜的傾斜面30。 具體而言,第1突出部29係由水平面31、傾斜面30與直 角三角形之兩側面32所形成。此處,水平面31係從開口部 2 7之下端部朝外殼7之内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傾斜面3 0從水 平面31之前端朝下方向吸入側面10側傾斜延伸。直角三角 形之兩側面32從水平面31之兩端分別朝傾斜面30之兩端連 結。 亦即,外殼7内之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8之間流動 之空氣的一部分係沿著吸入側面10之内面流動,而成自靠 開口部27之前面沿著傾斜面30之氣流。該氣流與開口部27 具有預定距離,從傾斜面30之上端朝吹出口 16方向流動。 也就是,於該氣流與開口部27之間產生成為負壓的負壓區 域,藉由該負壓區域而從開口部27引誘由離子產生部3產生 之離子。 又,藉由與開口部27具有預定之距離且從傾斜面30之 上端朝吹出口 16方向流動之氣流而被引誘之離子乘著該氣 流而從第1圖所示之排氣口 5吹出。也就是,.由於考慮離子 與吸入側面10具有距離且乘著流動之氣流自排氣口 5吹 201238192 出’所以可抑制朝吸入側面ίο之帶電所造成之離子的減少。 又,如第2圖所示,吸入對向側面11與吸入側面1〇平 行。因此,傾斜面30之上端與吸入對向側面11的距離變得 較傾斜面3〇之下端與吸入對向側面π之距離短,從傾斜面 30之上端朝吹出口 16方向之氣體流速便變快。也就是,該 氣流與開口部27之間的負壓區域由於負壓程度變得更大, 所以由離子產生部3產生之離子變得易於從開口部27被引 誘0 (實施形態2) 第7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子產生裝置之引誘部的 概略圖。在本發明實施形態2中,對與實施形態丨相同之構 成疋件賦予相同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只說明相異點。 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與實施形態丨之相異點 為以下的點。於第丨突出部29之外殼7(第2圖)内之送風方向 53之下游側55,設有從吸入側面1〇朝外殼7之内方突出之2 個第2突出部33。且第2突出部33從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Μ之 傾斜面3G的下游側端部地具有自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53之 上游側54朝下游側55延伸的2個垂直面34。垂直面34係位於 使與吸入側面1Q平行且失持開口抑的位置。 "具體而言’第2突出部33從第1突出部29之水平面的兩 二月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53的下游側55延伸m34係第 2大出部33之與吸入對’、 34與第·向側面11(第2圖)相對向之面。垂直面 犬出部29之傾斜㈣連結,並延伸至開口部27之下 _部%。而且,開口部27位於該等2個第2突出部33之 201238192 間。 亦即,流動於第2圖所示之外殼7内之舌片對向渦捲面 13與葉片8之間的空氣的一部分沿著吸入側面10之内面流 動,而成自靠第7圖所示之開口部27之前面沿著傾斜面30流 動的氣流。該氣流之一部分更沿著2個第2突出部33之垂直 面34流動,流動於其等之間的氣流也與開口部27具有預定 距離,而從傾斜面30之上端朝吹出口 16方向流動。此處, 由於第2圖所示之吸入對向側面11與吸入側面10平行,所以 垂直面34與吸入對向側面11之距離變得較傾斜面30之下端 與吸入對向側面11的距離短。其結果,經過垂直面34朝吹 出口 16方向之氣流變快。也就是,藉由沿著第7圖所示之2 個第2突出部33之垂直面34的2個氣流,與位在其等間之開 口部27相對向之氣流也變快。其結果,對向於開口部27之 氣流與開口部27之間的負壓區域由於負壓程度變大,所以 可更從開口部27引誘自離子產生部3產生之離子。 又,如第7圖所示,從第1突出部29之兩側面32自外殼7 内之送風方向53之上游側54朝下游側55延伸之2個面係第2 突出部33之兩側面。亦即,沿著第1突出部29之兩側面32的 氣流更沿著第2突出部33之兩側面35而朝向吹出口 16方 向。也就是,藉由第2突出部33而可抑制沿著第1突出部29 之兩側面32的氣流朝向開口部27。 又,垂直面34延伸至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之開口部27的 下游側端部27a。具體而言,垂直面34位於從外殼7内之送 風方向53之開口部27的上游側端部到下游側端部27a。 201238192 又,傾斜面30之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之長度30b係較第1 突出部29之從吸入側面10a的内面朝外殼7之内方突出之長 度29a長。具體而言,傾斜面3〇係隨著外殼7内之送風方向 5 3之上游側5 4朝向下游側5 5,而從吸入側面10朝外殼7之内 方傾斜。此處,吸入側面10與自吸入側面10傾斜之傾斜面 3〇的角度成銳角。 亦即’外殼7内之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8之間流動 之空氣的一部分沿著吸入側面10流動,且從靠開口部27之 前面沿著傾斜面30流動。此處,由於吸入側面10與從吸入 側面10傾斜之傾斜面30的角度為銳角,所以抑制了亂流的 產生。 (實施形態3) 第8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子產生裝置的楙略圖’ 第9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立體圖。在本發明之實施 形態3中’有關與實施形態1及2相同之構成元件,赋予相同 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只說明相異點。 如第8圖、第9圖所示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的離子產生 裝置於本體殼體1内設置除濕部36,除濕部36於吸氣口 4與 第1送風部2之間的風路56除濕。 除濕部36包含具吸濕部37與散濕部38之除濕轉子39、 與吸濕路徑40。於吸濕路徑4〇具有除濕轉子39之散濕部 38、設於散濕部38之上風側的加熱器41、設於散濕部38之 下風側的熱交換器4 2、及使吸濕路徑4 〇内之空氣循環之第2 送風部43。且’吸濕路徑40係獨立作為本體殼體1内之通氣 12 201238192 路。又,於吸氣口 4與第1送風路2之間的風路56設有除濕轉 子39之吸濕部37。更加詳細說明時,如第9圖所示離子產生 裝置於本體殼體1之上方具有排氣口 5,於本體殼體1之前面 的下方可自由出現隱沒地設有承接盤44。 又,如第8圖所示,於本體殼體1内可旋轉自如地配置 有具吸濕部37與散濕部38之除濕轉子39。除濕轉子39係藉 由馬達45而旋轉驅動。 再者,於本體殼體1内之前方,如第8圖之箭頭A所示, 設有使自本體殼體1之吸氣口 4吸入之室内空氣在通過除濕 轉子39之吸濕部37後,從排氣口 5朝本體殼體丨外排氣之第i 送風部2。 通過第8圖所示之除濕轉子3 9之吸濕部3 7後之室内空 氣從第2圖所示之吸入口 14流入至外殼7,並藉由葉片8而加 壓’透過吹出口 16與排氣口 5而朝本體殼體1外排氣。 再者’於本體殼體1内如第8圖之箭頭B所示’形成有藉 由第1送風部2而從吸氣口 4吸入至本體殼體1内之室内空氣 在通過吸濕路徑40之熱交換器42後,經由第1送風部2而從 排氣口 5朝本體殼體1外排氣之送風路。 惟’箭頭B之室内空氣與通過熱交換器42内之吸濕路徑 40的空氣,透過構成熱交換器42之熱傳導面而熱交換,於 熱交換器42不與吸濕路徑40之空氣混合。 此處,就有關第8圖所示之吸濕路徑40之動作進行說明 時,藉由加熱器41加熱之吸濕路徑40的空氣係除濕轉子39 之吸濕部37旋轉而於散濕部38放出濕水分,高溫、過濕狀 13 201238192 態的空氣被送至下風側的熱交換器42。於熱交換器42如箭 頭B所示,由於室内空氣係藉由第1送風部2送風,所以高 溫、過濕狀態的空氣冷卻而結露,結露水積存於承接盤44 内0 吸濕部37如以箭頭A所示,室内空氣每次通過,便吸附 濕水分。而且,藉由除濕轉子39旋轉,吸附的濕水分藉由 散濕部38而散出至吸濕路徑40内,以進行室内空氣的除濕。 又’如第8圖所示,離子產生部3位於本體殼體1之吸氣 口 4與除濕轉子39間的風路,且與吸氣口 4相對向。離子產 P與第1送風部2之引誘部23係藉由連通風路46連通。 藉此’第1送風部2將從吸氣口 4吸氣至本體殼體1内之 至内办翁 二礼错由除濕轉子39之吸濕部37除濕,透過吸入口 14^ ψ Γ7 1 16而朝排氣口5送風。且,引誘部23藉由該送風 夺從吸氣口 4°及氣至本體殼體1内之空氣透過離子產生部3 誘至外戏7内。離子產生部3從該流入之室内空氣使離 子之帶電微板子水產生。此處,如第3圖所示,由於隨著從 引誘部23> a <位置朝吹出口 16,舌片對向渦捲面13與葉片8間 八路漸漸變廣’所以在該風路流動之空氣也一面漸漸變 廣 亦即’於離子產生部3產生且被引誘至外殼7 面流動 之離子也在從引誘部23朝吹出口 16送風之間一面漸漸變 廣—面流動。 因此’從離子產生部3產生之離子從排氣口 5到處送 風。其έ士要 、…衣’從離子產生部3產生之離子送風至洗滌物而使 先;條物乾燥時,可使洗祕到處脫臭。 14 201238192 λ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子產生裝置之上 '^的立體®1 °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衫生I置係將可自由 方疋動之風向百葉以7設於排氣口5。風向排氣σ葉片47係大 略平板形狀’且具有從本體殼體1之左右側的左端部及右端 ^朝外方延伸之轴部48。而且,#部48係可自由旋動地安 裝於排氣口 5之軸承部49。藉此來自排氣 σ 5之離子的風 向义得可朝從水平方向雜直方&之仰角方向變更。 但是’風向百葉片47旋動時,於外殼7内之送風會有產 生紊亂的情況。因此,於外殼7内之如第6圖所示之舌片對 向渦捲面13與葉片8間的舌片部15上游側之吸入側面10設 有引誘部23。排氣口 5與引誘部23由於離開預定的距離,所 以降低設於排氣口 5之風向百葉片47旋動時產生之外殼7内 之送風擾亂的影響。 其結果’風向百葉片47旋動,風向變化而乾燥洗滌物 的情況,藉由引誘部23而引誘之離子的變動量可降低,所 以可均勻地使洗條物脫臭。 又,如第10圖所示,於本體殼體1設有使風向百葉片47 往返旋動之風向百葉片旋動部之第2電動機50。第2電動機 50與風向百葉片47之軸部48連結,且從水平方向到錯直方 向使風向百葉片47往返旋動。 如此,風向百葉片47往返旋動時,藉由外殼7内之壓力 變化,於送風產生擾亂。但是,較外殼7之舌片對向渦捲面 13與葉片8間之舌片部15位於上游側之吸入气面10設有與 排氣口 5離開預定距離之引誘部23。因此’設於排氣口 5之 15 201238192 風向百葉片47往返旋動時所產生之外殼7内之送風擾亂的 影響被降低。也就是,藉由引誘部23引誘之離子量的變動 量被降低。 其結果,風向百葉片47往返旋動,風向變化而乾燥洗 滌物時,由於可降低藉由引誘部23引誘之離子量的變動 量,所以可將洗滌物均勻地脫臭。 I:圖式簡單說明3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離子產生裝置的立體 圖。 第2圖係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本體的概略圖。 第3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第1送風部的概略 圖。 第4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靜電霧化部的概略 圖。 第5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風向百葉片的概略 圖。 第6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引誘部的概略圖。 第7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離子產生裝置之引誘部的 概略圖。 第8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離子產生裝置的概略圖。 第9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立體圖。 第10圖係顯示前述離子產生裝置之上部的立體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 .離子產生部 4.. .吸氣口 1.. .本體殼體 2.. .第1送風部 16 201238192 5...排氣口 31...水平面 6...風向百葉片 32...側面 7...外殼 33...第2突出部 8…葉片 34...垂直面 9...第1電動機 35...側面 10...吸入側面 36...除濕部 11...吸入對向側面 37...吸濕部 12...舌片渦捲面 38...散濕部 13...舌片對向渦捲面 39...除濕轉子 14···吸入口 40...吸濕路徑 15...舌片部 41...加熱器 16...吹出口 42...熱交換器 17...靜電霧化部 43...第2送風部 18...放電電極 44...承接盤 19...對向電極 45...馬達 20...高電壓施加部 46...連通風路 21...帕耳帖元件 47...風向百葉片 22...散熱鰭片 48...軸部 23...引誘部 49...軸承部 24...百葉片部 50...第2電動機 25...軸部 51...風路 26...軸承部 52...空氣 27...開口部 53...送風方向 27a...下游側端部 54...上游側 28...負壓產生部 55...下游側 29...第1突出部 56...風路 29a...長度 A...箭頭 30...傾斜面 B...箭頭 30a...下游側端部 30b...長度 s 17

Claims (1)

  1. 201238192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離子產生裝置,包含有:具有吸氣口與排氣口之本 體殼體、及設於前述本體殼體内之第1送風部與離子產 生部,前述第1送風部係由:渦捲形狀之外殼、設於前 述外殼内之葉片、及使前述葉片旋轉之第1電動機所形 成,前述外殼係由:具備吸入口之吸入側面、與前述吸 入側面相對向之吸入對向側面、具有連繫前述吸入對向 側面與前述吸入側面之舌片部的舌片渦捲面、及與前述 舌片渦捲面相對向之舌片對向渦捲面所形成,且具有藉 由前述吸入對向側面、前述吸入側面、前述舌片渦捲 面、及前述舌片對向渦捲面所包圍並開口之吹出口, 前述離子產生部位於前述吸氣口與前述吸入口間之 風路,前述第1送風部將從前述吸氣口吸氣至前述本體 殼體内之空氣,透過前述吸入口、前述吹出口而朝前述 排氣口送風,且具有將前述空氣透過前述離子產生部引 誘至前述外殼内之引誘部,前述引誘部係位於前述吸入 側面,且前述吸入側面係較前述舌片部位在前述外殼内 之送風方向之上游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引誘 部係由開口部與位於前述開口部之周邊的負壓產生部 所形成,前述負壓產生部位於前述開口部之前述送風方 向之上游側,並藉由從前述吸入側面朝前述外殼之内方 突出之第1突出部所形成,前述第1突出部具有隨著從前 述送風方向之上游側朝下游側而從前述吸入側面朝前 18 201238192 述外殼之内方傾斜的傾斜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前述第1 突出部之前述下游側設有從前述吸入側面朝前述外殼 之内方突出之二個第2突出部,前述第2突出部具有從前 述傾斜面之下游側端部自前述上游側朝前述下游側延 伸之垂直面,前述垂直面位於與前述吸入側面平行且夾 持前述開口部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垂直 面延伸至前述開口部之下游側端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前述傾 斜面之前述送風方向的長度係較從前述第1突出部之前 述吸入側面朝前述外殼之内方突出之長度長。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 中前述本體殼體内設有除濕部,前述除濕部於前述吸氣 口與前述第1送風部間之風路除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於前述排 氣口設有可自由旋動之風向百葉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離子產生裝置,其中於前述本 體殼體設有使前述風向百葉片往返旋動之風向百葉片 旋動部。 19
TW100149527A 2011-02-16 2011-12-29 Ion generating device TWI525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0486A JP5234122B2 (ja) 2011-02-16 2011-02-16 イオン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8192A true TW201238192A (en) 2012-09-16
TWI525953B TWI525953B (zh) 2016-03-11

Family

ID=46659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9527A TWI525953B (zh) 2011-02-16 2011-12-29 Ion genera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34122B2 (zh)
CN (1) CN102646931B (zh)
HK (1) HK1174441A1 (zh)
TW (1) TWI5259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5389B (zh) * 2013-03-28 2019-09-2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4329738A (zh) * 2014-10-16 2015-02-04 浙江里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3360B2 (ja) * 2000-09-25 2006-1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0579585C (zh) * 2000-05-18 2010-01-13 夏普公司 杀菌方法、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
JP2002333176A (ja) * 2001-05-09 2002-11-22 Daikin Ind Ltd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JP2005312591A (ja) * 2004-04-28 2005-11-10 Osamu Miyake 空気処理装置
JP2009072735A (ja) * 2007-09-24 2009-04-09 Sharp Corp 送風装置
JP2008116202A (ja) * 2007-11-05 2008-05-22 Max Co Ltd イオン発生素子の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送風構造並びに空調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KR20100007262A (ko) * 2008-07-11 2010-0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JP2010274183A (ja) * 2009-05-28 2010-12-09 Panasonic Corp 除湿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6931B (zh) 2014-01-15
HK1174441A1 (en) 2013-06-07
CN102646931A (zh) 2012-08-22
TWI525953B (zh) 2016-03-11
JP5234122B2 (ja) 2013-07-10
JP2012165937A (ja) 201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7155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5083347B2 (ja) 静電霧化装置
JP5301798B2 (ja) 空気調和機
TW201238192A (en) Ion generator
JP2013132418A (ja) 活性種発生装置
JP2010274183A (ja) 除湿機
JP2011033293A (ja) 空気調和機
JP5402162B2 (ja) 除湿装置
JP5287662B2 (ja) 除湿装置
JP2011183332A (ja) 除湿装置
JP2011226671A (ja) 除湿機
JP2012166164A (ja) 除湿機
JP2002286356A (ja) 負イオン及びオゾンの発生装置
JP2023050358A (ja) 放電生成物発生装置
JP5414466B2 (ja) イオン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天吊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器
JP2012017896A (ja) 空気調和機
JP5287650B2 (ja) 除湿装置
JP2015157259A (ja) 除湿装置
JP2014231027A (ja) 除湿装置
JP2021090898A (ja) 除湿装置
JP2013185805A (ja) 放電生成物発生装置
JP2010131514A (ja) 除湿装置
JP2014004043A (ja) 除湿乾燥機構
JP2003120972A (ja) 空気清浄機または空気調和機
JP5015272B2 (ja) サーキュレータ及び微小粒子拡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