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7975A - Assembly device and method of FPD module - Google Patents

Assembly device and method of FPD modu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37975A
TW201237975A TW101106250A TW101106250A TW201237975A TW 201237975 A TW201237975 A TW 201237975A TW 101106250 A TW101106250 A TW 101106250A TW 101106250 A TW101106250 A TW 101106250A TW 201237975 A TW201237975 A TW 2012379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ubstrate
acf
mounting member
unit
protective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6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oriyuki Oroku
Haruyoshi Kato
Jun Onoshiro
Kunio Aburada
Shinji Sugizaki
Fujio Yamasaki
Yasuaki Ishizawa
Tsuyoshi Yamada
Hideki Nomoto
Koichiro Miura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37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7975A/zh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Description

201237975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將電子零件(搭載構件)貼裝構成 平面顯示器(以下稱爲FPD(Flat Panel Display))的FPD模 組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及組裝方法。 【先前技術】 習知’ F P D ’是例如具有液晶顯示器和有機e L (電激 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顯 示器、等離子顯示器等 。在此FPD中的顯示基板的周緣部,是進行驅動IC的搭載 、和COF (薄膜覆晶封裝、Chip on Film) 、FPC (軟性印 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等的TAB (捲帶接合 、Tape Automated Bonding)連接。且,在顯示基板的周 邊,被貼裝有例如PCB (印刷電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等的周邊基板。其結果,FPD模組被組裝。 FPD模組的組裝裝置,是藉由依序進行複數過程,在 FPD的顯示基板中的周緣部及周邊,貼裝驅動1C、COF及 PCB等的搭載構件,將FPD模組組裝的組裝線裝置。 在此,在以下的說明稱爲「搭載構件」的電子零件, 是依據其詳細形狀和構件的厚度的差異等,被稱呼爲TCP (捲帶式封裝、Tape Carrier Package)、或被稱呼爲COF (薄膜覆晶封裝、Chip On Film)。這些TCP和COF’是在 將配線佈於具有鏈輪孔的長條的聚醯亞胺薄膜的FPC (軟 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上搭載1C晶片後 201237975 ’將其切出而構成者,在貼裝上並無差異。且,依據面板 的設計,也有沒有1C晶片而只有貼裝FPC的情況。在FPD 的貼裝組裝過程中,在這些的零件因爲沒有實質上的差異 ,所以在本發明中皆稱呼爲搭載構件。 FPD模組的組裝裝置中的組裝過程的其中一例,具有 :(1)清掃顯示基板端部的搭載構件貼附部的端子清潔 過程、及(2 )在清掃後的顯示基板端部將異方性導電薄 膜(ACF: 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貼附的 ACF 過程 。且,具有:(3)在貼附顯示基板的ACF的位置,將搭 載構件定位並搭載的搭載過程、及(4)將搭載構件加熱 壓合並藉由ACF固定的壓合過程。進一步,具有(5)在 搭載構件的顯示基板側相反側,將預先貼附了 ACF的PCB 基板貼附搭載的PCB過程。又,PCB過程,是由複數過程 所構成。 ACF,是在接合的構件的其中任一方預先被貼附即可 。例如,在上述ACF過程的別的例中,將ACF預先貼附在 搭載構件也可以。且,在FPD模組組裝線中,爲了對應: 處理的基板的邊數、處理的搭載構件和1C數等,需要各式 各樣的處理裝置群。 藉由經過這種處理裝置群的一連的過程,將顯示基板 上的電極及設在搭載構件的電極之間熱壓合,透過ACF內 部的導電性粒子進行兩電極的電連接。又,結束壓合過程 的話,ACF基材樹脂因爲硬化,所以與兩電極的電連接同 時,顯示基板及搭載構件也機械性地被連接。 201237975 對於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過程所使用的壓合裝置, 如專利文獻1。在此專利文獻1中,已揭示:將從假壓合載 台被供給的顯示基板從與搬運皮帶的搬運方向垂直的方向 移動時’將顯示基板的方向朝逆時針轉換,並在顯示基板 的2邊將電子電路零件同時熱壓合的壓合裝置。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17704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FPD模組組裝線中,因爲在每一過程配置有進 行各式各樣的處理用的裝置群,所以組裝線的規模容易擴 大。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中,隨著顯示基板 的大小變大,因爲由旋轉顯示基板所發生的慣性力,欲將 顯示基板停止預定的位置成爲困難,所以在位置對合上需 要時間。且,將顯示基板旋轉的話,因爲在各處理裝置群 必需設置以顯示基板的對角線爲直徑的圓的面積的空間, 所以組裝線的構成容易成爲冗長。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種狀況,以對於由搭載了搭載構件 的顯示基板所構成的FPD模組進行有效率地處理爲目的。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爲了解決上述課題,爲了達成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 201237975 ,是對於具備:將ACF貼附在顯示基板的ACF貼附裝置、 及透過ACF將搭載構件假壓合在顯示基板的假壓合裝置、 及將被假壓合的搭載構件本壓合在顯示基板的本壓合裝置 ,之組裝FPD模組的FPD模組組裝線進行以下的處理。 即,藉由設於使顯示基板沿著朝第1方向被搬運的搬 運線被配置的ACF貼附裝置、假壓合裝置或本壓合裝置之 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的移動裝置,而將顯示基板朝與 搬運線交叉的方向的預定的位置移動並配置。 且ACF貼附裝置、假壓合裝置、本壓合裝置之中,至 少其中任一的裝置,是在藉由移動裝置朝處理位置被移動 的顯示基板的至少3邊,且至少在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 重疊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 [發明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話,藉由使用設 於A CF貼附裝置、假壓合裝置、本壓合裝置之中,至少其 中任一的裝置的移動裝置,將顯示基板朝與搬運線交叉的 方向的預定的位置移動並配置,就可在處理位置在移動的 顯示基板的至少3邊,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 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因此,與習知所使用的每次對 於顯示基板的2邊進行處理的F P D模組組裝線相比,可以縮 小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規模。 【實施方式】 -8 · 201237975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將FPD模組的組裝裝置實施用的 形態。又,在各圖中共通的構件中,附加同相的符號。 一開始,對於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 例,參照第1圖〜第1 7圖進行說明。 [第1實施例:FPD模組的組裝裝置] 首先,對於FPD模組,參照第1圖說明。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FPD模組的槪略 構成的平面圖。 如第1圖所示,FPD模組7,是將複數搭載構件2藉由 ACF接合連接在顯示基板1的周緣部,並且將PCB6ACF連 接在與顯示基板1的1個長邊及2個短邊連接的搭載構件2而 構成。搭載構件2,是在扁平的長方形的聚醯亞胺薄膜佈 有銅箔的印刷電路(未圖示)的FPC (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4搭載1C晶片5。1C晶片5,是被貼裝在FPC4的大 致中央。在FPC 4的下面,設有印刷電路,在長度方向的兩 側(2個長邊)設有外導線端子(未圖示)。 依據搭載構件2的品種,也有:1C晶片5是位於下面側 的情況(COF型式)、和沒有1C晶片的情況(FPC型式) 等。在第1圖中,例示將1C晶片5嵌入FPC4的孔的形式。且 ,搭載構件2和PCB6,雖是依據連接部位而在電路中相互 具有差異,但是在搭載貼裝的說明中因爲不需要區別,所 以圖示相同。 第2圖,是顯示FPD模組組裝線10的整體的樓層佈局配 -9 - 201237975 置圖。 FPD模組組裝線1 0,是由:作爲將顯示基板1收容的收 容裝置的收容元件100、及透過ACF將搭載構件2假壓合在 顯示基板1的作爲假壓合裝置的假壓合元件200、及透過 ACF將搭載構件2本壓合在顯示基板1的作爲本壓合裝置的 本壓合元件300、及將PCB與顯示基板1連接的作爲PCB連 接裝置的PCB連接元件400、及將顯示基板1搬運的作爲搬 運裝置的搬運元件500所構成。各元件,是具有框架103、 203、 3 03、403及503。在各框架的操作面側中,設有搬運 軌道101、201、301、401及501,且相鄰接的搬運軌道被 連結。且,在假壓合元件200 '本壓合元件3 00、PCB連接 元件400中,將顯示基板丨朝與搬運線交叉的γ方向移動的 移動機構290、390、490,總稱爲「移動裝置」。 搬運軌道101、201、301及401,是將搬運載台102、 202、302及402可移動地支撐。這些搬運載台102、202、 3 02及402,是將顯示基板1搬運至下一個元件的作業位置 。又,在最後的搬運元件5 00中,雖另外設置將顯示基板1 收取的裝置,但是來自搬運元件5 00的搬運,因爲一般各 工場規格不同,所以在此省略。 在假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300及PCB連接元件400 的作業位置中,設有將顯示基板1的作業邊載置的基準桿 204、 3 04及404。這些基準桿204、3 04及404,是將顯示基 板1的作業邊吸附,進行顯示基板1的平坦化。這些基準桿 204、304及404,是支撐假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300 -10- 201237975 及PCB連接元件400的後端(未圖示)並且穩定地保持作業 中的顯示基板1。 假壓合元件2 0 0,具備將顯示基板1朝與搬運線交叉的 Y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290。在以下的說明中,在本例中, Y方向,是與搬運線垂直者。且,假壓合元件200具備ACF 貼附部230,ACF貼附部230是將ACF貼附在藉由搭載構件 供給部220被供給並藉由後述的沖切機構被切出的搭載構 件2。貼附了 ACF的搭載構件2是朝搭載部2 8 0被傳送。且 ,假壓合元件200,是將搭載構件2藉由ACF假壓合在藉由 移動機構290朝Y方向被移動的顯示基板1的一方長邊及兩 短邊的3邊。 本壓合元件300,是具有3個本壓合部32 0A' 320B及 320C。且本壓合元件3 00,具備將顯示基板1朝與搬運線交 叉的Y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3 90。且,本壓合元件3 00,其 被1荅載於藉由移動機構3 90朝Y方向被移動的顯示基板1的 一方長邊及兩短邊的3邊的搭載構件2的本壓合作業,是在 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3個本壓 合部32 0A、3 20B及320C,具備:設有上刃的本壓合頭、 及下刃。上刃及下刃,是藉由加熱器被加熱,將搭載構件 2加熱加壓使與顯示基板1連接》 將搭載構件2本壓合在顯示基板1時,將假壓合搭載構 件2的顯示基板1從下側由下刃支撐,且由上刃加壓。此時 ,保護薄片340A是位在搭載構件2及上刃之間(後述的第8 圖參照)。藉由上刃被加壓的ACF,是例如,由190 °C被 -11 - 201237975 加熱5秒而熱硬化。保護薄片340 A,若進行預定的次數的 壓合作業的話,藉由薄片給進機構被給進,使與上刃抵接 的使用部分被變更。 在此本壓合元件300中,成爲需要朝左右方向(元件 並列方向)移動將假壓合在顯示基板1的兩短邊被閘門側 的搭載構件2本壓合的本壓合部320B、320C用的移動機構 。但是’在每一元件所需要的生產時間之中,生產時間最 長的本壓合作業,可以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 的時間點實施。因此,具有可以縮短全行程即從處理的開 始至終了爲止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時間)的優點。 PCB連接元件400,是將PCB6與顯示基板1的1個長邊 及2個短邊的搭載構件2連接。PCB連接元件400,是在各邊 各別具備:PCB供給裝置43 0、及ACF貼附裝置440、及移 載裝置450、及本壓合部460。且,PCB連接元件400,是具 備將顯示基板1朝與搬運線交叉的Y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 490。且,移動機構490,是將顯示基板1朝由PCB連接元件 4〇〇進行將PCB與顯示基板1連接的處理的位置移動的情況 時’ PCB連接元件400,是在藉由移動機構490朝Y方向被 移動的顯示基板1的一方長邊及兩短邊的3邊,將PCB6的連 接作業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 PCB供給裝置430,是將由托盤(未圖示)被供給的 PCB61枚1枚地供給至左右的ACF貼附裝置440。ACF貼附 裝置440,是將ACF貼附於從PCB供給裝置430被供給的 PCB6。移載裝置450,是將ACF的貼附終了的PCB6朝本壓 -12- 201237975 合部460搬運。且,本壓合部460,是將PCB6加壓加熱並使 其與複數源極側的搭載構件2連接。 如此,ACF貼附部230、假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 3 00、PCB連接元件400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是具有 在顯示基板1的3邊各別進行同一處理的3台處理機構。且 ,3台處理機構之中的2台的處理機構的構成,是當在各別 對於被配置於處理位置的顯示基板1的相面對的2邊進行處 理的情況時,可配合於被移動的顯示基板1的大小使2台的 處理機構從與搬運線交叉的方向接近或背離顯示基板1。 又,如已述ACF貼附是在顯示基板1側進行也可以。 此情況時,由3邊進行上述的ACF貼附部230的處理’是不 需搭載構件供給部220,只藉由將ACF貼附部230配置於顯 示基板1的配置位置的3邊就可以實現。此變形例,若先行 進行朝玻璃基板的貼附ACF的實際成積不錯的情況時’具 有可以避免程序變更的效果。 進一步,藉由將搭載構件供給部220及ACF貼附部230 配置於顯示基板1的長邊側,在左右的短邊側沒有搭載構 件供給部220地配置ACF貼附部230 ’而在長邊側的搭載構 件2 (例如COF)預先將ACF貼上並進行假壓合,短邊側則 在下一個過程將1C晶片等搭載也可以。此情況’在預先將 A CF貼附在電路面的話就將成爲不易辨認定位標識的微小 的1C晶片直接與顯示基板1連接的構成中,對於搭載精度 提高是有效果。 如上述移動裝置,是對於沿著顯示基板1被搬運的第1 -13- 201237975 方向的搬運線被配置的ACF貼附部230、假壓合元件200、 本壓合元件300、PCB連接元件400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 裝置,將顯示基板1朝與搬運線交叉的方向的處理位置移 動,並將顯示基板1配置在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的處理位 置。由此,ACF貼附部230、假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 300、PCB連接元件400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可以 在對於由移動裝置朝處理位置被移動的顯示基板1的至少 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 如此依據FPD模組組裝線1 0中的移動裝置的話,在假 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3 00及PCB連接元件400中’各別 設有將顯示基板1朝Y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290、390、49 0 。因此,可以在對於顯示基板1的至少各邊的處理時間爲 重疊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此時,因爲不需要將顯示 基板1旋轉的處理,就可以減少裝置群的空間,可以縮短 FPD模組的組裝裝置整體的線長。又,移動機構290、390 、4 90,是不一定需要將顯示基板1朝與搬運線垂直的方向 移動也可以。 又,本例的移動裝置,雖說明了由水平方向朝與搬運 方向交叉的方向將顯示基板1移動的例,但是將顯示基板1 的移動方向朝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當然可以。 [假壓合元件] 接著,對於假壓合元件200的形態,參照第3圖〜第7 圖進行說明。第3圖,是顯示假壓合元件2 00的平面圖。第 -14- 201237975 4圖,是第1實施例的ACF貼附部的構成槪略圖。 ACF的特性上,因爲容易產生延伸,所以需要檢討如 何應付此延伸。ACF,是在厚度30μιη程度的PET (聚乙烯 對苯二甲酸醋、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製的基座薄 膜上塗抹厚度30μπι程度的ACF而形成,並由捲帶器被供給 。因此,若使ACF被切成所需要長度的方式,預先在ACF 切入半切斷等的切口的話,會因爲基座薄膜的延伸等而使 ACF的長度發生誤差。又,在此所言的半切斷,是只在 ACF層中施加切口,但在基座薄膜層是完全地維持不切離 的方式,連續性的切入的加工。 如第3圖所示,假壓合元件200,具備:搭載構件供給 部220、及ACF貼附部2 3 0、及搭載部280 »搭載構件供給 部220,具備:捲帶器221、及使捲帶器221旋轉的捲帶器 給進機構622、及沖切機構623。 被搭載在顯示基板1的搭載構件2,是以長條的帶狀薄 膜被捲附在捲帶器221。捲帶器221,是藉由捲帶器給進機 構622被旋轉,由限定間距將帶狀薄膜給進。沖切機構62 3 ,是將藉由捲帶器221被給進的帶狀薄膜沖孔,將搭載構 件2個別地切出。被切出的搭載構件2,是藉由取出機構 624 (第4圖參照)被取出,被供給至ACF貼附部230。 如第4圖所示,ACF貼附部230,具備:搬入十字臂 660、及ACF貼附塊體670、及搬出十字臂680。 搬入十字臂660,是具備4個臂片660a,朝ACF貼附塊 體670供給搭載構件2。搬入十字臂660的4個臂片660a,是 -15- 201237975 各別具有將搭載構件2真空吸附的搭載構件挾盤666。搬入 十字臂660,是每次旋轉約90度,將各臂片660a配置於取 出位置、清掃位置、攝像位置及載置•壓合位置。 在搭載構件2的取出位置中,配置有沖切機構623及取 出機構624。在此取出位置中,取出機構624的上下反轉臂 624a是從沖切機構623將搭載構件2取出’朝搭載構件挾盤 666被傳送。在清掃位置中,配置有電刷625。在此清掃位 置中,電刷625是清掃供將被吸附在搭載構件挾盤666的搭 載構件2中的ACF3 a貼附用的面。 在攝像位置中,被配置有第1攝像照相機626。在此攝 像位置中,第1攝像照相機62 6是將被吸附在搭載構件挾盤 666的搭載構件2從下方攝像,使搭載構件2的端部(ACF3 a 貼附的邊)的長度、及對準標記710A、710B (第5圖參照 )被檢出。在載置•壓合位置中,被配置有ACF貼附塊體 670。在此載置•壓合位置中,被吸附在搭載構件挾盤666 的搭載構件2是朝ACF貼附塊體670被傳送。對於ACF貼附 塊體670,是之後參照第5圖詳細說明。 搬出十字臂680,是與搬入十字臂660同樣地,具備4 個臂片68 0a,朝搭載部2 8 0供給搭載構件2。搬出十字臂 68 0的4個臂片680a,各別具有將搭載構件2真空吸附的剝 離挾盤681。搬出十字臂680,是每次旋轉約90度,將各臂 片68 0a配置於剝離位置、攝像位置、搬出位置及待機位置 〇 在剝離位置中,被配置有ACF貼附塊體670。在此剝 -16- 201237975 離位置中,ACF3a (第5圖參照)被貼附的搭載構件2是被 吸附在剝離挾盤6S 1。在攝像位置中,配置有第2攝像照相 機627。在此攝像位置中,第2攝像照相機627是將被吸附 在剝離挾盤681的搭載構件2從下方攝像。藉由第2攝像照 相機627被攝像的畫像,是朝畫像處理裝置(未圖示)被 輸出,使對於搭載構件2的ACF3a的貼附狀態被檢查。 在搬出位置中,配置有收授部275(第3圖參照)。在 此搬出位置中,藉由依據由攝像位置被攝像的畫像而被判 別爲檢查合格的搭載構件2是朝收授部275被傳送。收授部 275,是將被供給的搭載構件2朝搭載部280被傳送。在待 機位置中,未將搭載構件2吸附的剝離挾盤68 1則是待機。 又,攝像位置中的檢查結果爲不合格的搭載構件2,是在 待機位置被廢棄,並在未圖示的回收部被回收。 又,上述的搬入十字臂660及搬出十字臂68 0,是不一 定需要具有4支的腕的十字臂,可依據搬運節拍的需要, 將搭載構件2搬入及搬出用的臂爲1支的移動裝置也可適用 。且,需要將顯示基板1高速搬運的情況時,將搭載構件2 搬入、搬出的機構的臂增加至6支、8支當然也可適用。 [ACF貼附塊體] 接著,對於ACF貼附塊體670,參照第5圖進行說明。 第5圖,是第1實施例的ACF貼附部的立體圖。 第5圖所示的ACF貼附塊體670,是將ACF帶3的ACF3a 貼附於從搬入十字臂660被供給的搭載構件2的2個邊。此 -17- 201237975 ACF貼附塊體670,具備:未圖示的供給捲帶器、及導引 滾子691A、691B、691C、及基座薄膜回收部692、及第1 裁刀刃694A、及第2裁刀刃694B。進一步,ACF貼附塊體 670,具備:ACF導引696、及壓合刃697、及下承接部698 、及吸附承接部699、及剝離滾子701、及移動挾盤702A、 702B、及固定挾盤703。 第1裁刀刃694A及第2裁刀刃694B,是在與ACF帶3的 給進方向平行的方向(ACF帶的長度方向)隔有適當間隔 地被配置。第1裁刀刃694 A,是藉由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 未圖示),朝上下方向、及朝ACF帶3的長度方向移動。 進一步,第1裁刀刃694A,是藉由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使角 度對於ACF帶3被修正。 第2裁刀刃694B,是與第1裁刀刃694A同樣地,藉由第 2裁刀刃驅動機構(未圖示),朝上下方向、及ACF帶的 長度方向被移動。且,第2裁刀刃694B,是藉由第2裁刀刃 驅動機構使角度對於ACF帶3被修正。 第1裁刀刃 694A及第2裁刀刃694B,是將ACF帶3半切 斷。在第1裁刀刃694A、第2裁刀刃694B之間,設有中拔取 臂(未圖示)。此中拔取臂,是將由第1裁刀刃694A、第2 裁刀刃694B形成的2個半切斷之間的多餘的ACF3a貼附於 膠帶而被除去。 ACF導引696,是將表面地平滑精整完成的不銹鋼製 的構件,在相面對於搭載構件挾盤666的表面被施加氟樹 脂加工。由此,從基座薄膜3b超出的ACF3 a不會固定(附 -18- 201237975 者)在ACF導引696。ACF導引696,是可移動地支撐被載 置在ACF帶3及ACF帶3的ACF3a上的搭載構件2。 又,在第5圖中,雖顯示搭載構件挾盤666是從搬入十 字臂660的臂片660a脫離,被是搭載構件挾盤666,是與臂 片660a連接而成爲一體。此搭載構件挾盤666,是與臂片 660a—起被下降,將搭載構件2壓在朝ACF導引696上被給 進的ACF帶3的ACF3a。且,在搭載構件挾盤666及ACF導 引6 96中,內藏加熱器,供將搭載構件2及ACF帶3例如由 70〜90°C加熱。 壓合刃697,是藉由昇降機構(未圖示)被下降,在 與下承接部698之間將搭載構件2及ACF帶3挾持,並例如 由2MP a加壓。且,在相面對於壓合刃697及下承接部69 8的 ACF帶3的部分中,內藏加熱器,將搭載構件2及ACF帶3例 如由70〜90 °C加熱。又,搭載構件挾盤666、ACF導引696 、壓合刃697及下承接部698的加熱溫度及加壓力,是對應 使用的ACF的特性適宜設定。 移動挾盤7〇2A、702B,是各別挾持使多餘的ACF3a被 除去的2個半切斷間的基座薄膜3b。這些移動挾盤7〇2 A、 702B,是各別被支撐於挾盤基座705A、705B。挾盤基座 705A、705B -是將移動挾盤702A、702B朝ACF帶3的給進 方向或與給進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1間距分。且,固定挾 盤7〇3,是被配置在與導引滾子69 1C及基座薄膜回收部692 膜 薄67 座體 基塊 離附 剝貼 被CF 將 A 3a明 CF說 A , 從著 , 接 間 之 持 挾 作 動 的 -19· 201237975 ACF帶3,是藉由導引滾子691A使方向被改變,並被 配置於ACF導引696上的定位置。在ACF帶3中,在被配置 於ACF導引696之前,藉由第1裁刀刃69 4A、第2裁刀刃 694BACF帶3被半切斷。此時,第1裁刀刃694A、第2裁刀 刃694B,是依據從藉由第1攝像照相機626被攝像的畫像所 檢出的搭載構件2的端部(ACF3a貼附的邊)的長度及傾斜 被驅動控制》對於第1裁刀刃694A、第2裁刀刃694B的驅動 控制,是之後詳細說明。 搬入十字臂660的搭載構件挾盤666,是將搭載構件2 真空吸附地搬運,並載置加壓於沿著ACF導引696被延伸 ACF帶3的ACF3a上。此時,搭載構件挾盤666,是依據藉 由第1攝像照相機626被攝像的搭載構件2的對準標記"71 0A 、710B被驅動,來修正對於ACF3a的搭載構件2的姿勢(X 、Y、Θ )。 且壓合刃6 97,是藉由昇降機構(未圖示)被下降, 將在與下承接部698之間的搭載構件2及ACF帶3挾持,例 如由2MPa加壓。另一方面,搬出十字臂680的剝離挾盤68 1 ,是將被支撐於吸附承接部699的搭載構件2吸附。且,移 動挾盤702A、702B,是各別將基座薄膜3b挾持,固定挾盤 703,是將基座薄膜3b開放。 結束加壓的搭載構件挾盤666,是將真空吸附大氣開 放,並遠離搭載構件2。且,結束加壓的壓合刃697’是藉 由昇降機構上昇。且,挾盤基座7〇5A、7〇5B,是將挾持基 座薄膜3b的移動挾盤702A、702B朝給進方向移動1間距分 -20- 201237975 。由此,搭載構件2及ACF帶3,是朝給進方向被給進1間 距分。 此時,在被吸附在剝離挾盤681的被貼附於搭載構件2 的ACF3 a及基座薄膜3b之間被插入剝離滾子701,使基座薄 膜3b從ACF3a被剝離。 搭載構件2及ACF帶3的給進若完成的話,固定挾盤 703,是ACF3 a會將被剝離基座薄膜3b挾持。且,移動挾盤 702A、7 02B,是將基座薄膜3b開放,藉由挾盤基座705A 、705B朝與給進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1間距分。 另一方面,搬入十字臂660、及搬出十字臂680,是旋 轉約90度。由此,在ACF導引696的上方,配置有被吸附 在搬入十字臂660的搭載構件挾盤666上的搭載構件2。且 ,被吸附在搬出十字臂680的剝離挾盤681上的ACF3a被貼 附了的搭載構件2,是朝收授部275被傳送,在吸附承接部 699的上方,配置有未將搭載構件2吸附的剝離挾盤681。 由此,ACF貼附塊體670動作一圏,由第1裁刀刃694A、第 2裁刀刃694B進行ACF帶3的半切斷。 [裁刀刃的驅動控制] 接著,對於ACF貼附部23 0中的第1裁刀刃694A、第2 裁刀刃694B的驅動控制,參照第6圖及第7圖說明。第6圖 ,是說明第1裁刀刃694A及第2裁刀刃694B的驅動控制的控 制電路的例。第7圖A,是顯示在ACF貼附部230中進行搭 載構件2的攝像時的攝像領域的說明圖。第7圖B,是說明 -21 - 201237975 在A C F貼附部2 3 0中進行搭載構件2的畫像測量的說明圖。 第1裁刀刃694Α及第2裁刀刃694Β的驅動控制的控制電 路’是具備:第1攝像照相機626、及畫像處理裝置11〇、 及控制裝置1 1 1。畫像處理裝置1 1 〇,是與第丨攝像照相機 62 6及控制裝置111電連接。控制裝置ιη,是與第1裁刀刃 驅動機構265Α、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ΜδΒ電連接。控制裝 置111 ’是具有:與畫像處理裝置110電連接的計算處理部 112、及與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265Α、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 265Β電連接的驅動輸出部113。 第1攝像照相機626,是具有2視野透鏡,供將包含設 有2個對準標記71 0Α、71 0Β的搭載構件2的2個角部的攝像 領域ΤΙ、Τ2攝像。第1攝像照相機626,是將攝像的搭載構 件2的端部的畫像朝畫像處理裝置11〇輸出。畫像處理裝置 110,是藉由2個對準標記710Α、710Β,來檢出端子部分S 的位置。且,從攝像領域Τ1中的角領域Ml及攝像領域Τ2 中的角領域M2,檢出搭載構件2的端部(ACF3a貼附的邊 )的長度Μ。進一步,檢出對於搭載構件2的給進方向(進 行方向)的前後的邊的端子部分S的傾斜。畫像處理裝置 110,是從被送來的畫像檢出對於搭載構件2的端部的基準 線的位置及傾斜。 在ACF貼附部230中,藉由畫像處理裝置11〇,檢出第 7圖所示的端子部分S的位置。且,檢出對於搭載構件2的 端部(ACF3 a貼附的邊)的長度及端子部分的傾斜。在此 ,計算處理部1 12,是依據從第1攝像照相機626所攝像的 -22- 201237975 攝像結果所判明的從搭載構件2的端部的基準線的距離及 傾斜,使用切斷位置決定部決定第1裁刀刃694 A及第2裁刀 刃694B的切斷位置。此基準線,是由驅動輸出部1 13依據 由計算處理部112所決定的切斷位置生成驅動訊號,朝第1 裁刀刃驅動機構265A、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265B輸出。且 ,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265A、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265B,是 作爲在由計算處理部112決定的切斷位置將ACF切斷的切 斷部使用。 計算處理部112,是依據端子部分S的位置,決定對於 ACF3a的搭載構件2的姿勢(X、Υ、Θ)的修正値。且,依 據搭載構件2的端部的長度Μ、及對於搭載構件2的給進方 向(進行方向)的前後的邊的端子部分S的傾斜,決定第1 裁刀刃69 4Α、第2裁刀刃694Β的切斷位置。且,將第2裁刀 刃694Β的切斷位置記憶在記憶部(未圖示)。 驅動輸出部1 1 3,是依據這次的畫像測量所決定的第1 裁刀刃694Α的切斷位置生成驅動訊號,朝第1裁刀刃驅動 機構265Α輸出。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265Α,若對應的搭載 構件2是位於攝像位置時,依據收訊到的驅動訊號使第1裁 刀刃694Α旋轉及水平移動。 由此,第1裁刀刃694A,是被配置於與對應的搭載構 件2的給進方向的前側的邊平行且對應搭載構件2的端部的 長度Μ的位置。且,第1裁刀刃驅動機構26 5A,是使第1裁 刀刃694Α下降,將ACF3a切斷。 且驅動輸出部1 1 3,若對應的搭載構件2是被配置於載 -23- 201237975 置•壓合位置(ACF導引696的上方)時,就將被記憶在 記憶部的第2裁刀刃694B的切斷位置抽出。且,依據抽出 的切斷位置生成驅動訊號,朝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265B輸 出。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2 6 5B,是依據收訊到的驅動訊號 將第2裁刀刃6 94B旋轉及水平移動。 由此,第2裁刀刃6 94B,是被配置於與對應的搭載構 件2的給進方向的後側的邊平行且對應搭載構件2的端部的 長度Μ的位置。且,第2裁刀刃驅動機構265B,是將第2裁 刀刃694Β下降,將ACF3a切斷。其結果,可以切斷成對應 ACF3a的對應搭載構件2的長度,可以高精度地將ACF3a貼 附在搭載構件2。 又,本發明的攝像部,不限定於具有2視野透鏡的第1 攝像照相機626,例如,藉由2個攝像照相機及稜鏡構成也 可以。此情況時,一方的攝像照相機是透過稜鏡將攝像領 域T 1攝像,另一方的攝像照相機是透過稜鏡將攝像領域T2 攝像。且,對應搭載構件的種類將攝像領域T 1、T2的位置 變更的情況時,藉由將2個攝像照相機固定將稜鏡移動, 或是將稜鏡固定將2個攝像照相機移動就可以對應。 如此,ACF貼附塊體670,是將搭載構件2的端部由第 1攝像照相機626攝像進行畫像測量,依據其結果決定 ACF3a的切斷位置。其結果,可以將ACF3a切斷成對應搭 載構件2的個體差的長度,可以高精度地貼附在對應的搭 載構件2。 又,ACF貼附塊體670,其切斷部雖使用2個裁刀刃’ -24- 201237975 但是本發明的裁刀刃,是1個也可以。該情況,對於搭載 構件2的ACF3 a的2個切斷位置成爲由1個裁刀刃切斷。 且在上述的實施例的ACF貼附塊體670中,說明了將 ACF帶3半切斷之後,將被半切斷的ACF3a貼附在搭載構件 2的例,但是將ACF3a貼附在搭載構件2之後,才將ACF帶3 半切斷也可以。 接著,說明搭載部28 0。 搭載部280,是由:在顯示基板1的長邊將搭載構件2 搭載的長邊搭載部280A、及各別在顯示基板1的短邊將搭 載構件2搭載的短邊搭載部280B、28 0C所構成。這些長邊 搭載部28 0A及短邊搭載部280B、280C,是從收授部275將 搭載構件2收取。 長邊搭載部280A,是具備:往復挾盤281、及Y軸導 引282、及X軸導引283、及搭載塊體285、及X軸導引286 、及照相機部287。 往復挾盤281,是從收授部275將搭載構件2收取。此 往復挾盤281,是可移動地被支撐在Y軸導引282。且,Y 軸導引282,是可移動地被支撐在X軸導引283。由此,往 復挾盤28 1,是成爲在水平方向可移動自如。往復挾盤28 1 及Y軸導引282,是各被設置2個。且,2個Y軸導引282, 是共有X軸導引283。 搭載塊體285’是由搭載基座291、及搭載構件台292 、及搭載頭293、及收授頭294所構成。搭載基座291,是 可移動地被支撐在X軸導引286,朝顯示基板i的長邊的搭 -25- 201237975 載位置移動。搭載構件台292、搭載頭293及收授頭294 ’ 是被配置於搭載基座291上。 往復挾盤281,是接近搭載基座291,朝搭載構件台 292將搭載構件2傳送。收授頭294,是將搭載構件台292上 的搭載構件2朝搭載頭293傳送。搭載頭293,是將從收授 頭2 94被供給的搭載構件2朝顯示基板1的搭載位置假壓合 (搭載)。此時,在搭載基座291的移動之前預先在搭載 位置的兩端部下方待機的一對的照相機部2 8 7,是各別具 有2視野透鏡,進行顯示基板丨的搭載標識及搭載構件2的 定位標識的攝像。將由此畫像測量被算出的定位誤差朝搭 載頭2 93發訊,搭載頭293,是藉由收訊到的個別調整値進 行搭載位置的調整(定位)且將搭載構件2搭載於顯示基 板1。 又,長邊搭載部280Α的搭載塊體2 8 5及照相機部2 8 7, 是對應往復挾盤281被設置2組。且,2個搭載基座291,是 共有X軸導引286。 短邊搭載部280Β、280C,是具有與長邊搭載部280Α 同樣的構成。即,短邊搭載部280Β、280C,是各別具備: 往復挾盤281、及X軸導引296、及Υ軸導引297、及搭載塊 體28 5、及Υ軸導引298、及照相機部(未圖示)。 短邊搭載部28 0Β、28 0C的往復挾盤281,是可移動地 被支撐在X軸導引296,X軸導引296,是可移動地被支撐 在Υ軸導引297。短邊搭載部280Β、28 0C的搭載基座291, 是可移動地被支撐在Υ軸導引298,朝顯示基板1的短邊的 -26- 201237975 搭載位置移動。 顯示基板1 ’若被配置於基準桿2 04時,將預先兩端的 基準標識藉由照相機部287攝影,在已進行槪略對準調整 的狀態下被傳送。但是,爲了避免由顯示基板1的尺寸誤 差所產生的搭載位置的偏離,在搭載頭293的搭載,也各 別進行對準。 [本壓合裝置] 接著,說明本壓合元件3 00的構成例。 一開始,說明習知的本壓合裝置的構成例。 在壓合過程所使用的壓合裝置,是具備將搭載構件壓 在顯示基板的壓合頭。將此壓合頭的壓合面(上刃)與搭 載構件直接接觸的話,位在搭載構件及顯示基板之間的 A CF會超出而附著在壓合面,壓合面的平坦性就會下降。 由此,作用於搭載構件的加壓力成爲不均一,就容易發生 壓合不良。 在此,使保護薄片位在壓合頭的壓合面及搭載構件之 間,使超出的ACF不會附著在壓合頭的壓合面的方式的技 術被考慮。保護薄片,因爲會受壓合頭的熱和加壓力的影 響而劣化,所以以預定的使用次數或預定時間由給進機構 被給進,讓使用部分被變更。 [本壓合元件] 在此,對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本壓合元件300的薄 201237975 片給進機構,參照第8圖〜第10圖進行說明》第8圖,是本 壓合元件3 00的剖面圖。第9圖,是顯示第8圖所示的本壓 合元件300的薄片給進機構3 50Α的一部分的說明圖。第10 圖,是顯示第8圖所示的本壓合元件3 00的薄片給進機構的 傾斜變更部的說明圖。
本壓合元件300,是具有本壓合部320Α、320Β及320C 〇 本壓合部32 0Α,是具備:下部框架321Α、及上部框 架32 2Α、及壓合頭33 0Α、及保護薄片3 40 A、及薄片給進 機構3 50A。 在下部框架321A上,被設置下刃(未圖示)。此下刃 ,是藉由無圖示的加熱器元件被加熱,使先端部分被保溫 在60 °C〜100 °C。此下刃的先端部分的溫度,是對應使用
的ACF的特性等適宜地被設定。進一步,在下部框架321A 上,橫跨下刃的方式被設置上部框架322A。上部框架 3 22A,是設有將壓合頭3 3 0A朝上下方向移動的昇降機構 〇 壓合頭33 0A,是成爲使用氣壓缸的空氣彈簧構造。在 氣壓缸的加壓桿中,安裝有複數上刃框架(未圖示),在 那些上刃框架各別固定有上刃331。上刃331,是藉由無圖 示的加熱器元件被加熱,具有壓合面的先端部分是被保溫 在例如150 °C〜350 °C »各上刃331的壓合面,是形成大致 長方形。且,被安裝於複數上刃框架的複數上刃331,是 使彼此的短邊相面對的方式被並列在一直線上。 -28 - 201237975 保護薄片340A是位在上刃331及下刃之間。此保護薄 片3 40 A,是形成於具有預定寬度的帶狀,藉由薄片給進機 構3 5 0A朝上刃331及下刃之間被給進》 薄片給進機構35 0A,是具備:薄片供給捲帶器351、 及旋轉驅動部3 52、及導引滾子群3 53 A、及薄片回收部354 〇 在薄片供給捲帶器3 5 1中,捲附未使用的保護薄片 340A,在薄片回收部354中,回收已使用過的保護薄片 3 40A。旋轉驅動部3 52,是間歇地驅動將薄片供給捲帶器 351間歇地旋轉。薄片供給捲帶器351若旋轉的話,保護薄 片3 40 A,是由預定的給進速度只被給進預定的給進量。 薄片回收部3 54,是與旋轉驅動部3 52的驅動同步,將 保護薄片340A只回收預定的給進量分。此薄片回收部3 54 ,是例如可以由將回收捲帶器及回收捲帶器旋轉的旋轉驅 動部所構成。且,吸引保護薄片340A的吸引裝置也可以。 導引滾子群3 53A,是改變保護薄片340A的進行方向 ,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朝薄片回收部354導引保護薄片 3 40A。導引滾子群3 53 A,是包含被配置於下刃的側方的 導引滾子353a、35 3b。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被給進的保 護薄片34 0A’是藉由導引滾子群353A之中的無圖示的導 引滾子使進行方向被改變,被導引至導引滾子3 53 a。 導引滾子353a的旋轉軸,是對於與水平方向平行且與 複數上刃331並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傾斜,隨著朝向本壓合 部320A的前方漸漸遠離上刃331。此導引滾子353a,是將 -29- 201237975 保護薄片340A朝壓合頭330A的上刃331及被設在下部框架 32 1 A的下刃之間導引’使複數上刃331對於並列方向朝水 平方向傾斜。對於此傾斜角度,是之後參照第1 1圖〜第j 6 圖進行說明。 且薄片給進機構35 0A,是具備變更被配置在上刃331 及下刃之間的保護薄片3 4 0 A的傾斜方向的傾斜變更部3 5 5 。此傾斜變更部355,是由2個推滾子355a、355b、及錐面 滾子3 5 5c所構成(第9圖參照)。 推滾子355a、35 5b’是形成圓柱狀,使相面對於上刃 331的保護薄片340 A不會朝上方變位的方式壓住。由此, 相面對於上刃331的保護薄片340A,是被保持在與水平方 向大致平行的狀態。推滾子355a、355b的旋轉軸,是與保 護薄片34〇A的寬度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 又’推滾子3 5 5a、3 5 5b,不限定於圓柱狀,例如使用 隨著朝向本壓合部320A前方使徑變大的錐面滾子也可以。 錐面滾子355c,是被配置於推滾子355a、355b的上方 。此錐面滾子355c的旋轉軸,是朝向對於上刃331並列的 方向垂直地交叉的方向。且,錐面滾子355c的徑,是隨著 朝向本壓合部3 20A的前方連續地縮小。 這些推滾子3 5 5 a、3 5 5b及錐面滾子3 5 5 c,是將朝導引 滾子3 5 3 a被導引的保護薄片340A的傾斜角度反轉。因此, 從導引滾子353 a直到推滾子355a爲止的保護薄片3 40A、及 從推滾子355b直到導引滾子353b爲止的保護薄片340A,是 對於與複數上刃331並列的方向垂直的平面成爲對稱(第8 •30- 201237975 圖參照)。 由此,對於保護薄片340A的複數上刃331並列的方向 朝水平方向傾斜的部分可以縮短。因此,可以抑制朝保護 薄片3 40A及導引滾子3 5 3b的前方的突出量,可以達成裝置 的小型化。 且本壓合元件300,因爲是將被搭載於顯示基板1的3 邊的搭載構件2 (第1圖參照)的壓合作業,在至少對於各 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所以設置3個本壓合 部320A、320B、320C。因此,藉由抑制保護薄片340A及 導引滾子3 5 3 b的朝前方的突出量,保護薄片340A及導引滾 子353b就不會干涉本壓合部320B、320C。 導引滾子353b、353c,是改變通過上刃331及下刃之 間的保護薄片3 40A的進行方向,朝薄片回收部3 54導引。 由此,通過導引滾子3 5 3b、3 5 3 c的保護薄片340A,是朝薄 片回收部3 54被回收。 本壓合部320B及320C,是被配置於本壓合部32 0A的 前方,使彼此的壓合頭330B、330C相面對。這些本壓合部 320B及320C,是具有與本壓合部32 0A同樣的構成。本壓 合部320B及320C的與本壓合部320A不同的點,是薄片給 進機構350B、3 50C不具有傾斜變更部的點。 本壓合部320B,是具備:下部框架321B、及上部框架 322B、及壓合頭33 0B、及保護薄片340B、及薄片給進機 構 3 50B。 薄片給進機構350B,是具有:薄片供給捲帶器351、 -31 - 201237975 及旋轉驅動部352、及導引滾子群353B、及薄片回收部354 〇 在本壓合部320B的薄片供給捲帶器351中,捲附未使 用的保護薄片340B,在薄片回收部354中,回收已使用過 的保護薄片340B。藉由旋轉驅動部352使薄片供給捲帶器 351旋轉的話,保護薄片3 4〇B,是由預定的給進速度只被 給進預定的給進量。 導引滾子群353B,是改變保護薄片34〇B的進行方向, 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朝薄片回收部354導引保護薄片340B 。導引滾子群3 53B,是包含被配置於下刃的側方的導引滾 子353d、353e。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被給進的保護薄片 34〇B,是藉由導引滾子群353B之中的無圖示的導引滾子使 進行方向被改變,被導引至導引滾子3 5 3 d。 導引滾子3 53d,是將保護薄片340B朝壓合頭3 3 0B的上 刃331及被設在下部框架321B的下刃(未圖示)之間導引 ,使對於上刃3 3 1並列的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通過上刃 331及下刃之間的保護薄片340B,是藉由導引滾子353e及 無圖示的導引滾子使進行方向被改變,而朝向薄片回收部 3 54進行。 本壓合部3 20C,是具備:下部框架321C、及上部框架 3 22C、及壓合頭33 0C、及保護薄片340C、及薄片給進機 構 3 50C。 薄片給進機構350C,是具有:薄片供給捲帶器351、 及旋轉驅動部352、及導引滾子群353C、及薄片回收部354 -32- 201237975 在本壓合部320C的薄片供給捲帶器351中’未使用的 保護薄片340C被捲附,在薄片回收部354中,使用過的保 護薄片3 40C被回收。藉由旋轉驅動部352使薄片供給捲帶 器351旋轉的話,保護薄片3 40C,是由預定的給進速度只 被給進預定的給進量。 導引滾子群3 5 3 C,是將保護薄片340C的進行方向改變 ,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朝薄片回收部3 54導引保護薄片 340C。導引滾子群353C,是包含被配置於下刃的側方的導 引滾子353f、353g。從薄片供給捲帶器351被給進的保護 薄片340C,是藉由導引滾子群353C之中的無圖示的導引滾 子使進行方向被改變,被導引至導引滾子3 5 3 f。 導引滾子353f,是將保護薄片340C朝壓合頭330C的上 刃331及設在下部框架32 1C的下刃(未圖示)之間導引, 使對於上刀3 3 1並列的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通過上刃3 3 ! 及下刃之間的保護薄片3 40C,是藉由導引滾子353 g及無圖 示的導引滾子使進行方向被改變,朝向薄片回收部354進 行。 保護薄片340A、340B、340C的材料,是例如可以適 用聚四戴乙燏、砂橡膠 '聚醯亞胺等。且,由將這些的材 料的2種類以上積層的複合薄片所形成也可以。聚四氟乙 烯’是ACF附著困難的材料而最佳,矽橡膠,是具有緩衝 性的材料而最佳。且’聚醯亞胺’是耐熱性的材料而最佳 201237975 [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 接著,對於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參照第11 圖〜第16圖進行說明。 第11圖〜第16圖’是顯示FPD模組組裝線10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i例〜第6例的說明圖。 在FPD模組組裝線1〇的薄片給進機構( 350A、350B、 3 5 0C )中,直到使用過的部分從上刃33丨脫落爲止給進保 護薄片( 340A、340B、340C)。且,對於複數上刃331並 列的方向的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0若小的話,保護薄片朝 壓合頭的前方突出的量就可以減小,可以達成裝置的小型 化。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考慮上述的2點來決定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Θ。 在此’複數上刃331並列的方向爲X方向,對於複數上 刃331並列的方向垂直地交叉的方向爲γ方向。且,上刃 331的X方向的長度(上刃長度)爲l,將相鄰接的上刃331 的間隔(上刃間距離)爲L1。且,上刃331的Y方向的長度 (上刃寬度)爲t。 在該情況’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Θ,是由次式決定。 tan0 = t/(L + L 1)。 在第1 1圖所示的第1例中,上刃間距離L丨是比上刃長 度L更短(L>L1)。又,上刃間距離L1愈短,tan0愈接近 t/L(t/(L + Ll)与 t/L) 〇 第1例中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進量,是與加上上刃 -34- 201237975 長度L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及相等,Y方向的給進量是 與上刃寬度t相等。 由此,可以將保護薄片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較短。 且,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可以提高 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且,成爲上述的給進量的話’保護 薄片上的使用過的部分(壓痕)會在Y方向(與複數上刃 331並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並列。且,在Y方向並列的保 護薄片的使用過的部分,是成爲各別藉由不同的上刃331 被使用》 在第12圖所示的第2例中,上刃間距離L1是比上刃長 度L更長(L<L1 )。此上刃間距離L1,是成爲上刃長度L 的2倍的長度。因此,成爲tane = t/3L。 第2例中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對於上 刃長度L加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的1/3。即,與上刃長度 L相等。另一方面,Y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上刃寬度t的I/3 〇 由此,可以將保護薄片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較短。 且,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可以提高 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且,成爲上述的給進量的話’保護 薄片上的使用過的部分是並列在γ方向,那些使用過的部 分,是成爲各別藉由不同的上刃331被使用。 在第13圖所示的第3例中,上刃間距離L1是與上刃長 度L大致等同(L = L1)。因此’成爲tan0 = t/2L。 第3例中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對於上 -35- 201237975 刃長度L加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的1/2。即,與上刃長度 L相等。另一方面’ Y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上刃寬度1的1/2 〇 由此,可以將保護薄片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較短。 且’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可以提高 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且,成爲上述的給進量的話,保護 薄片上的使用過的部分是並列在Y方向,那些使用過的部 分,是成爲各別藉由不同的上刃331被使用。 在第14圖所示的第4例中,在Y方向並列使用過的部分 是使彼此之間不接觸的方式,使與Y方向相鄰接的使用過 的部分的間隔設爲α。因此,成爲tan0 = (t + o〇/(L + Ll)。 在此第4例中,上刃間距離L1是比上刃長度L更長( L<L1 )。具體而言,上刃間距離L1,是成爲在上刀長度L 的2倍的長度加上β的長度。因此,成爲L + Ll=3L + p。 在此,成爲3L + p = 3L’,將t + α設爲t’。由此,成爲tan0 = t'/3L'。 第4例中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對於上 刃長度L加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的1/3。即,使X方向的 給進量成爲L73。另一方面,Y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對 於上刃寬度t加上α的長度的1/3。即,使Y方向的給進量成 爲 t,/3。 由此,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可 以提高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且,成爲上述的給進量的話 ,保護薄片上的使用過的部分是並列在Y方向’那些使用 -36- 201237975 過的部分,是成爲各別藉由不同的上刃331被使用。 在第15圖所示的第5例中’與第4例同樣地’將與Y方 向相鄰接的使用過的部分的間隔設爲α。因此’成爲tane = (t + a)/(L + Ll)。 在此第5例中,上刃間距離L 1是比上刃長度L更長( L<L1 )。具體而言,上刃間距離L1,是成爲在上刃長度L 加上β的長度。因此,成爲L + Ll=2L + p。 在此,成爲2L + p = 2L·,將t + a設爲t’。由此,成爲tane = Γ/2Ι/。 第5例中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對於上 刃長度L加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的1/2。即,將X方向的 給進量設爲L'/2。另一方面,Υ方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在 上刃寬度t加上α的長度的1/2。即,將Y方向的給進量設爲 t,/2。 由此,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可 以提高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且,成爲上述的給進量的話 ,保護薄片上的使用過的部分是並列在Y方向,那些使用 過的部分,是成爲各別藉由不同的上刃331被使用。 在第16圖所示的第6例中,上刃間距離L1是比上刀長 度L更短(L>L1)。上刃間距離L1是比上刃長度L更短的 情況時,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Θ,可以藉由次式決定。 tane = (t + a)/n(L + Ll),但是 η是正的整數及(η 2 1 )。 由此,可以減小保護薄片的傾斜角度Θ。即’加大η的 話,可以設定較小的傾斜角度0。因此,藉由此式決定保 -37- 201237975 護薄片的傾斜角度θ,是在保護薄片朝壓合頭的前方突出 的量具有限制的情況時有效。又,η愈大,保護薄片的使 用效率因爲愈低,考慮保護薄片朝壓合頭的前方突出的量 及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來決定η的値即可。 在第6例中,η = 2。此情況時的保護薄片的X方向的給 進量,是成爲在上刃長度L加上上刃間距離L1的長度的2倍 。即,將X方向的給進量設爲2 ( L + L1 )。另一方面,Υ方 向的給進量,是成爲在上刃寬度t加上α的長度。即,將Υ 方向的給進量設爲t + a。 又,如第8圖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本壓合部320A中, 藉由傾斜變更部3 5 5將保護薄片340A的傾斜角度變更。因 此,在比傾斜變更部3 5 5更下游側(薄片回收部354側)的 保護薄片34 0A中,上刃331成爲與使用過的部分抵接。因 此,在本壓合部3 20A中,比傾斜變更部3 5 5更上游側(薄 片供給捲帶器351側)中的保護薄片340A的使用次數成爲 容許次數的一半。 上述的使用次數,是上刃331與保護薄片3 40 A的同一 部分抵接的次數。且,容許次數,是保護上刃331可以與 薄片3 40 A的同一部分抵接的次數的上限値。此容許次數, 可以考慮保護薄片的材質、上刃的溫度等適宜地設定。 例如,使用在同一部分可進行壓合作業10回的保護薄 片的情況時,在比傾斜變更部3 55更上游側進行壓合作業5 回的話,只將保護薄片給進預定的給進量。由此,上刃 33 1即使在比傾斜變更部3 5 5下游側與使用過的部分抵接, -38- 201237975 使用次數也不會超越容許次數。 [本壓合元件的壓合部的變形例] 第17圖,是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 施例的本壓合元件的壓合部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在本變形 例中,與第1實施例相比,第8圖所示的薄片給進機構的構 成是相異。即,藉由具有2個薄片給進機構,具有2組保護 薄片及薄片給進機構的組。且,因爲將傾斜變更部作爲交 界將保護薄片左右的壓合的部分只使用2回,所以具有保 護薄片不會途中斷掉的效果》 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本壓合元件,是具 有壓合部620A、320B及320C。即,本壓合部320B及320C ,是與第1實施例的本壓合元件3 00所使用者相同。 如第17圖所示,壓合部620A,是具有:上部框架 622A、及2個保護薄片640A、640B、及2個薄片給進機構 65 0A、650B。即,壓合部620A,是具有2組保護薄片及薄 片給進機構的組。且,壓合部620A,是具備下部框架及壓 合頭(未圖不)。 上部框架622A,其從正面所見的形狀是形成大致C字 狀,具有:長方形的上板628、及各別與此上板628的短邊 連續的側板629A、629B。側板629A、629B,是各別形成 上下方向長的.長方形,一方的短邊是與上板62 8連續。 在上板62 8的一方(前側)的長邊中,設有避免與保 護薄片640A、640B的干涉用的缺口 625&、625b。與此同樣 -39- 201237975 地,在側板629 A、629B的一方(前側)的長邊,也設有避 免與保護薄片640A、640B的干涉用的缺口 626a、627a。 2個保護薄片640A ' 640B,是各別形成具有預定寬度 的帶狀,且位於上刃及下刃之間。且,進行壓合作業時, 位於上刃及搭載構件2(第1圖參照)之間。位在這些保護 薄片640 A、640B的上刃及下刃之間的部分,是位於同一平 面上。 保護薄片640A,是形成具有預定寬度的帶狀,藉由薄 片給進機構650A朝上部框架622A的中間部的靠側板62 9A 側的上刃及下刃之間被給進。另一方面,保護薄片640B, 是形成具有與保護薄片6 40 A相同預定寬度的帶狀,藉由薄 片給進機構65 0B朝上部框架622 A的中間部的靠側板62 9 A 側的上刃及下刃之間被給進。 薄片給進機構65 0A,是具備:無圖示的薄片供給捲帶 器及旋轉驅動部、及導引滾子群653 A、及薄片回收部 655A。 導引滾子群653A,是將保護薄片640A從薄片供給捲 帶器朝薄片回收部65 5A導引。此導引滾子群653A,是包 含在複數上刃(未圖示)並列的方向隔有預定間隔被配置 的導引滾子653a、653b。導引滾子653a,是在上部框架 622A內被配置於側板629A側,導引滾子653b,是被配置 於上部框架622A內的中間部。 從薄片供給捲帶器被給進的保護薄片640A,是貫通側 板629A的缺口 62 6 a到達導引滾子65 3 a。導引滾子65 3 a,是 -40- 201237975 將保護薄片640 A朝上刃及下刃之間導引,使對於複數上刃 並列的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 導引滾子65 3b,是將通過上刃及下刃之間的保護薄片 6 40A朝上方導引,朝薄片回收部655A導引。由此,保護 薄片640A,是貫通上部框架622A的缺口 625a朝薄片回收部 6 5 5 A被回收。 薄片給進機構65 0B,是具有與薄片給進機構650 A同樣 的構成,具備:無圖示的薄片供給捲帶器及旋轉驅動部、 及導引滾子群653B、及薄片回收部655B。 導引滾子群653 B,是將保護薄片640B從薄片供給捲帶 器朝薄片回收部655B導引。此導引滾子群653B,是包含在 複數上刃(未圖示)並列的方向隔有預定間隔被配置的導 引滾子65 3c、653d。導引滾子653 c,是在上部框架622A內 被配置於側板629B側,導引滾子653d,是被配置於上部框 架622A內的中間部。 從薄片供給捲帶器被給進保護薄片6 40B,是貫通側板 629B的缺口 627a到達導引滾子653 c。導引滾子653c,是將 保護薄片640B朝上刃及下刃之間導引,使對於複數上刃並 列的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 導引滾子653d,是將通過上刃及下刃之間的保護薄片 640B朝上方導引,朝薄片回收部655B導引。由此,保護薄 片640B,是貫通上部框架622A的缺口 625b朝薄片回收部 6 5 5 B被回收。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對於壓合部620A的壓合頭,設
-41 - 201237975 置2組保護薄片及薄片給進機構的組。由此,對於壓合部 620A的壓合頭’與將保護薄片及薄片給進機構設置1組情 況相比,可以減小朝保護薄片的前方的突出量。其結果, 可以實現裝置的小型化。且,藉由減小朝保護薄片的前方 的突出量,就可以使保護薄片不會與本壓合部320B、320C (第8圖參照)千涉。 進一步,別的上刃33 1不會與從上刃33 1的抵接位置脫 落的使用過的部分抵接,可以進行比第1實施例的本壓合 部320A更穩定的壓合作業。 又,在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中,對於壓合部620A的壓 合頭,雖將保護薄片及薄片給進機構的組設置2組,但是 本發明的保護薄片及薄片給進機構的組,是成爲3組以上 也可以。 依據包含上述的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話,將保護薄 片朝壓合頭的複數上刃及搭載構件(下刃)之間導引,使 對於複數上刃並列的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藉由薄片給進 機構給進保護薄片的話,藉由上刃抵接所發生的使用過的 部分會對於上刃傾斜地變位。因此,可以減小使用過的部 分從上刃的壓合處脫落爲止的保護薄片的變位量。其結果 ,可以減小保護薄片的給進量,可以縮短給進時間。且, 保護薄片的變位量即使小,也可以將使用過的部分從壓合 處解開。 且因爲可將給進機構配置於壓合頭的側方,所以可以 達成裝置的小型化,並且可以使熱不會傳到壓合頭的周圍 -42- 201237975 。即,在上述的第1實施例中’可以一邊實現裝置的小型 化一邊由短時間進行保護薄片的給進。且,藉由調整保護 薄片的給進量,可以在保護薄片上設置很多使用過的部分 ,可以提高保護薄片的使用效率。 在包含上述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中,使ACF被貼附的 搭載構件2的搭載作業對於顯示基板1的3邊使對於各邊的 處理時間重疊。因此,與習知所使用的每次對於顯示基板 的2邊進行處理的FPD模組組裝線相比,可以縮小規模。 又,在包含上述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中,雖顯示同時 貼附2列的ACF的例,但是依據貼裝的COF的形式因爲也有 只有片側貼附ACF的情況,所以不限定於同時.貼附2列的 ACF。 [第2實施例:移動裝置的變形例] 接著,對於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FPD模組組裝線1 1, 參照第Γ8圖〜第2 1圖說明。在此,在第1實施例說明的具 備說明的FP D模組組裝線1 0的移動裝置的變形例。 [FPD模組組裝線] 在此,對於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2實施例 也就是F P D模組組裝線1 1 ’參照第〗8圖說明。又,對於假 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300、PCB連接元件400,因爲是 與第1實施例的F P D模組組裝線1 〇中的構成同樣,所以省略 詳細說明。
9S -43- 201237975 第18圖,是顯示FPD模組組裝線11整體的樓層佈局配 置圖。在上述的第1實施例’將顯示基板1朝Y方向搬運時 ,雖使用朝與X方向垂直的方向將顯示基板1移動的移動機 構290、390、490進行,但是在本實施例中,使用2軸的旋 轉驅動的臂實現朝Y方向將顯示基板1搬運。 構成FPD模組組裝線1 1的收容元件1 〇〇、搭載元件也就 是假壓合元件200、本壓合元件3 00及PCB連接元件400 ’是 隨著沿著搬運線的第1方向X並列。 以下,將與第1方向X交叉的上下方向設爲第2方向Z’ 將與第1方向X及第2方向Z交叉的方向設爲第3方向Y。在 本例中,第2方向Z,是與第1方向X垂直,第3方向Y,是 與第1方向X及第2方向Z垂直。且’將第1方向X的收容元 件100側設爲上游側’將第1方向X的PCB連接元件400側設 爲下游側。 顯示基板1,是從收容元件100PCB連接元件400爲止依 序被搬運,經過各處理作業過程使搭載構件2被貼裝在周 緣部,並且使PCB6是被貼裝在其搭載構件2。FPD模組組 裝線11,是具備將顯示基板1搬運至下一個元件的作業位 置的搬運元件500。 [搬運元件] 接著,對於搬運元件500,參照第19圖說明。 第19圖,是本壓合元件300的搬運元件500的立體圖。 搬運元件500,是對於各作業元件被設置。此搬運元 -44- 201237975 件500’是由:供給搬運部510、及取出搬運部520、及中 放置台570所構成。 首先,說明中放置台570。 中放置台570,是被配置於相鄰接的作業元件之間。 在此中放置台570中,載置有藉由取出搬運部520被搬運的 顯示基板1。 又’中放置台570,也被配置在PCB連接元件400的下 游側(第1 8圖參照)。設在p c B連接元件4 0 0的下游側的中 放置台570,是被配置於PCB連接元件400及搬運元件(未 圖不)之間。 中放置台570,是被支撐於支撐框體571。此支撐框體 571 ’是形成中空的直方體狀。在支撐框體571的內部,收 納有搬運元件控制部(未圖示)。此搬運元件控制部,是 控制對於被收納的支撐框體5 7 1的上游側被配設的作業元 件設置的取出搬運部520及供給搬運部510的各驅動部。 接著,說明供給搬運部5 1 0。 供給搬運部5 1 0 ’是與作業元件(例如本壓合元件3〇〇 )及第3方向Y相面對,被配置於作業元件的一對的控制部 (控制部3 0 3 A、3 0 3 B )之間。此供給搬運部5丨〇,是將被 供給的顯示基板1朝作業元件的作業位置搬運,並載置在 基準桿(例如基準桿3 04 )。 供給搬運部5 1 0 ’是具備:保持部5 1 1、及轉動驅動部 512、及昇降部513、及X軸滑件514、及Y軸滑件515、及Y 軸導引516。 -45- 201237975 保持部511 ’是具有將朝向顯示基板1的下方的平面部 真空吸附的吸附部(未圖示),將顯示基板1可裝卸地保 持。此保持部511,是將從對於前1個(上游側)的作業元 件設置的取出搬運部520被傳送的顯示基板1保持,但被載 置在對應其顯示基板1的作業元件的基準桿時就將保持解 除》 轉動驅動部512,是以與第2方向Z平行的轉動軸爲中 心轉動。此轉動驅動部512,是例如由:馬達、及使此馬 達中的旋轉軸的旋轉速度減速的減速機構、及將此減速機 構及保持部511連接的連接構件所構成。且,轉動驅動部 5 1 2的減速機構,是例如可以使用齒輪減速機。 昇降部5 1 3,是將轉動驅動部5 1 2支撐。此昇降部5 1 3 ,是將轉動驅動部51 2朝第2方向Z移動》由此,保持部511 ,是成爲可透過轉動驅動部512朝第2方向Z移動。 此昇降部513,是例如可以適用氣壓缸和油壓缸等。 X軸滑件514,是將昇降部513支撐。Y軸滑件515,是 將X軸滑件514朝第1方向X可移動地支撐。X軸滑件514, 是具有在Y軸滑件515上移動用的驅動部,Y軸滑件515, 是具有在Y軸導引516上移動用的驅動部。 X軸滑件514及Y軸滑件515的驅動部、轉動驅動部512 、昇降部5 1 3,是藉由被收納於支撐框體5 7 1內的搬運元件 控制部(未圖示)被控制。 在供給搬運部5 1 0中,由受取位置將顯示基板1收取的 話,藉由保持部511將顯示基板1保持》接著,藉由照相機 -46- 201237975 部(未圖示)檢出對於保持部511的顯示基板1的位置。且 ,依據其檢出結果,將X軸滑件514及轉動驅動部512驅動 ,調整對於作業元件的作業位置的顯示基板1的第1方向X 及旋轉方向的位置。 接著,將Y軸滑件51 5驅動將顯示基板1朝作業元件中 的作業位置的上方搬運。且,將昇降部513驅動,將顯示 基板1下降,將顯示基板1載置在對應的作業元件的基準桿 。其後,解除保持部511所進行的顯示基板1的保持,將Y 軸滑件515驅動使返回至受取位置。 被配置於受取位置的供給搬運部510的保持部511、及 中放置台570,是在第1方向X並列,並且第2方向Z的位置 成爲相同。 接著,說明取出搬運部520。 取出搬運部520,是從作業元件(例如本壓合元件300 )的作業位置將顯示基板1取出,朝下一個元件(例如PCB 連接元件40 0 )的供給搬運部5 10被傳送。 取出搬運部520,是由:將顯示基板1保持的基板保持 構件521、及將此基板保持構件521朝第1方向X移動使線性 運動驅動部522所構成。 基板保持構件521,是具備:保持部531、及第1轉動 驅動部532、及臂部533、及第2轉動驅動部534、及基板保 持臂535、及支撐部536、及昇降部537。 保持部531,是具有將朝向顯示基板1的上方的平面部 真空吸附的吸附部(未圖示),將顯示基板1可裝卸地保
-47- 201237975 持。此保持部531,是將被配置於作業元件的作業位置的 顯示基板1保持。且,將顯示基板1載置在中放置台570時 就將保持解除。 第1轉動驅動部532,是以與第2方向z平行的轉動軸 532a爲中心使保持部531轉動。此第1轉動驅動部532,是 例如由:馬達、及使此馬達中的旋轉軸的旋轉速度減速的 減速機構、及將此減速機構及保持部531連接的連接構件 所構成。且,第1轉動驅動部5 32的減速機構,是例如可以 使用齒輪減速機。 臂部533,是形成大致L字狀。在此臂部533的一方的 端部中,安裝有第1轉動驅動部532。因此,保持部531, 是對於臂部533朝轉動軸532a中心轉動。另一方面,臂部 5 3 3的另一方的端部,是與第2轉動驅動部5 3 4連接。 第2轉動驅動部534,是以與第2方向Z平行的轉動軸 53 4a爲中心使臂部533轉動。此第2轉動驅動部534,是與 第1轉動驅動部532同樣,由:馬達、及減速機構、及將減 速機構及臂部53 3連接的連接構件所構成。 基板保持臂535,是由:臂部541、及連接部542、及 保持部543所構成。 臂部541 ’是由具有適當厚度的長方形的板體所構成 。連接部542 ’是形成與第2方向Z平行的圓柱狀。此連接 部5 42的一端’是被固定於臂部541的一方的端部。且,連 接部542的另一端’是被固定於保持部543。即,保持部 543,是對於臂部541不會轉動。 -48- 201237975 保持部543,是與保持部531相同,具有將朝向顯示基 板1的上方的平面部真空吸附的吸附部(未圖示)。基板 保持臂535的保持部543 ’是將被載置於中放置台570的顯 示基板1保持。且’將顯示基板1朝對應下次的作業元件的 供給搬運部510傳送時將保持解除。 支撐部536’是將第2轉動驅動部53 4及基板保持臂535 支撐。此支撐部53 6,是由具有適當厚度的長方形的板體 所構成,使長邊成爲與第1方向X平行的方式被配置。在此 支撐部53 6的上游側的端部,固定有第2轉動驅動部534。 因此,臂部533,是對於支撐部536朝轉動軸534a中心轉動 〇 在支撐部5 3 6的下游側的端部,固定有基板保持臂535 中的臂部541的另一方的端部。因此,基板保持臂535,是 對於支撐部53 6不會轉動。 在昇降部537中,安裝有支撐部536。此昇降部537, 是將支撐部536朝第2方向Z移動。由此,基板保持臂535的 保持部543及保持部531,是成爲可透過支撐部536朝第2方 向Z移動。 此昇降部537,是例如可以適用氣壓缸和油壓缸等。 線性運動驅動部5 2 2,是由:X軸導引5 5 1、及在此X 軸導引551上移動的滑件5 5 2所構成。 X軸導引551,是被支撐於被配設在支撐框體571的導 引支撐部55 5A、55 5B。 滑件552,是具有將X軸導引551上移動用的驅動部。 -49- 201237975 此滑件552的驅動部、及基板保持構件521的第1轉動驅動 部532、第2轉動驅動部534,是藉由被收納於支撐框體571 內的搬運元件控制部(未圖示)被控制。 [取出搬運部的動作] 接著,對於取出搬運部520的動作,參照第20圖及第 2 1圖說明。 第2〇圖,是顯示搬運元件500中的取出搬運部520的動 作的說明圖。第21圖,是顯示取出搬運部520的動作時間 圖。 第20圖A,是取出搬運部520的保持部531是與朝向顯 示基板1的上方的平面部接觸的狀態的說明圖,顯示第21 圖所示的時間點11的狀態。 在第20圖A所示的狀態下,保持部531是與本壓合元件 3〇〇的作業位置中的顯示基板1A的平面部接觸,基板保持 臂535中的保持部5U是與中放置台570 (第19圖參照)上 的顯示基板1B的平面部接觸。將此時的基板保持構件521 中的支撐部536的第1方向X的位置及第2方向Z的位置設爲〇 〇 且對於此時的臂部533的保持部531的轉動角度Θ1,是 成爲-35度。轉動角度Θ1,是將保持部531的轉動範圍設定 成70度,是將其中間設爲0度的情況的角度。因此,保持 部531,是從-35度轉動直到35度爲止。 另一方面,對於支撐部536的臂部533的轉動角度θ2, -50- 201237975 是成爲35度。 轉動角度Θ2,是將臂部533的轉動範圍設定成70度, 將其中間設爲〇度的情況的角度。因此,臂部5 3 3,是從35 度轉動直到-35度爲止,臂部5 3 3及保持部531的轉動方向 ,是成爲相反。 保持部531、543是與顯示基板ΙΑ' 1B的平面部接觸的 話,開始:由保持部531的吸附部所進行的顯示基板1A的 吸附、及由保持部543的吸附部所進行的顯示基板1B的吸 附(第2 1圖參照)。且,預定時間經過的話,保持部5 3 1 、543是將顯示基板1 A、1B吸附保持。 其後,昇降部537 (第19圖參照)進行驅動,使支撐 部536只有朝第2方向Z移動(上昇)預定的距離(本例中 爲6 0mm)。由此,將顯示基板ΙΑ、1B保持的保持部531、 543,是與支撐部536 —起朝第2方向Z只有移動(上昇)預 定的距離。此狀態,是在第2 1圖所示時間點11的狀態下。 又,在第20圖中,雖省略供給搬運部510的動作,但 是供給搬運部510及取出搬運部520的動作,是與供給搬運 部510的動作同步。將顯示基板1A、1B保持的保持部531、 543若朝第2方向Z的移動開始的話,供給搬運部510,是將 保持顯示基板1(未圖示)的保持部511朝向本壓合元件 3 00的作業位置朝第3方向γ移動。 朝保持顯示基板ΙΑ、1B的保持部531、543的第2方向 Z的移動若完成的話,第2轉動驅動部534(第19圖參照) 就會由預定的速度將臂部533朝R1方向(第20圖B參照)轉 -51 - 201237975 動。且,第1轉動驅動部532 (第19圖參照)是將保持部 531朝R1方向相反方向也就是R2方向由與臂部533相同預定 的速度轉動。進一步,滑件5 5 2是使基板保持構件521朝第 1方向X的下游側移動。 此時,基板保持構件52 1的移動速度,使保持部531的 轉動軸532a與對於臂部533的轉動軸534a朝第1方向X的上 游側變位的速度一致。因此,保持部531的轉動軸532a, 是朝第3方向Y移動而遠離本壓合元件3 00的作業位置。 其結果,不使用將保持部531的移動朝第3方向Y導引 的線性運動軸就可以將保持部531朝第3方向Y移動。因此 ,不需要確保將保持部531的移動朝第3方向Y導引的線性 運動軸不會與作業元件干涉爲止退避用的空間。由此,可 以減小配置搬運元件500用的空間,可以達成裝置整體的 小型化。 且因爲保持部531是朝R2方向由與臂部533相同的預定 的速度轉動,所以顯示基板1A,可對於本壓合元件300不 會旋轉地移動。由此,對於本壓合元件300的顯示基板ία 的姿勢因爲可以時常保持一定,所以顯示基板1A不會與本 壓合元件3 00干涉。 第20圖B,是臂部533及保持部5:31的轉動角度Θ1、Θ2 成爲〇度的狀態的說明圖,顯示第2 1圖所示的時間點12的 狀態。 在第2 0圖B所示的狀態下,保持部5 3 1的轉動軸5 3 2 a、 及臂部5 3 3的轉動軸5 3 4a是在第1方向X與平行的直線L—致 -52- 201237975 。直到成爲此第20圖B所示的狀態爲止,轉動軸53 2a是對 於轉動軸534a朝第1方向X的上游側變位。因此,直到轉動 軸532a及轉動軸534 a在第1方向X與平行的直線L—致爲止 ,滑件5 5 2 (第1 9圖參照),使基板保持構件5 2 1朝第1方 向X的下游側移動。 在本例中,直到轉動軸5 3 2a及轉動軸534a是在第1方 向X與平行的直線L—致爲止,使基板保持構件521朝第1方 向X的下游側移動50mm (第21圖參照)。 轉動軸532 a及轉動軸534 a是在第1方向與X平行的直線 L—致之後,臂部533若朝R1方向轉動的話,轉動軸53 2a會 對於轉動軸534 a朝第1方向X的下游側變位。因此,轉動軸 532a及轉動軸534a是在第1方向與X平行的直線L —致之後 ,滑件5 5 2 (第1 9圖參照),是使基板保持構件5 2 1朝第1 方向X的上游側移動。由此,保持部531的轉動軸532a,是 接著朝第3方向Y移動而遠離本壓合元件3 00的作業位置。 第20圖C,是臂部533的轉動角度Θ1成爲35度,保持部 531的轉動角度Θ2成爲-35度的狀態的說明圖’顯示第21圖 所示的時間點t3的狀態。 在第20圖C所示的狀態下,臂部53 3及保持部531的轉 動動作停止,並且基板保持構件521中的支撐部53 6的第1 方向X的位置成爲0。即’支撐部536,是從時間點t2(第 20圖B參照)直到成爲時間點t3 (第20圖C參照)爲止,朝 第1方向X的上游側移動5〇mm ’返回至與時間點tl (第20 圖A參照)相同的位置。此時’被保持在保持部531的顯示 -53- 201237975 基板1A、及被保持在保持部54 3的顯示基板iB,是沿著第1 方向X並列。 且在第20圖C所示的狀態下’供給搬運部510,是將藉 由保持部511保持的顯示基板1載置在本壓合元件300的作 業位置中的基準桿304。且’將保持部511朝第3方向Y移動 並從作業位置分離。 臂部53 3及保持部531的轉動動作若停止的話,滑件 5 52 (第19圖參照)是使基板保持構件521朝第1方向X的下 游側移動。 第20圖D,是朝基板保持構件521的第1方向X的下游 側的移動爲停止的狀態的說明圖’,顯示第2 1圖所示時間點 t4及t5的狀態。 臂部5 3 3及保持部531的轉動動作若停止(第20圖C參 照)的話,線性運動驅動部5 2 2的滑件5 5 2,是將基板保持 構件52 1朝第1方向X的下游側只移動預定的距離(第21圖 所示的時間點t4 )。在本例中,將基板保持構件5 2 1朝第1 方向X的下游側移動500mm。 此時,供給搬運部5 1 0的保持部5 1 1,是朝將顯示基板 收取的受取位置搬運。此受取位置,是從本壓合元件300 朝第3方向Y只遠離預定的距離。且,供給搬運部510,是 從對應前1個的作業元件也就是假壓合元件200設置的取出 搬運部(未圖示)待機直到顯示基板被供給爲止。 朝基板保持構件521的第1方向X的下游側的移動若停 止的話,被保持在保持部531的顯示基板1A,是被配置於 -54- 201237975 中放置台570(第19圖參照)的上方。且,被保持在保持 部543的顯示基板1B,是被配置於對應下一個作業元件也 就是PCB連接元件400設置的供給搬運部(未圖示)中的保 持部的上方。 其後,昇降部537 (第19圖參照)進行驅動,使支撐 部536朝第2方向Z只移動(下降)預定的距離(本例中爲 6 0mm )。由此,顯示基板1A,是被載置在中放置台570。 且,顯示基板1B,是被載置在對應PCB連接元件400設置 的供給搬運部(未圖示)中的保持部(第21圖所示的時間 點 15 )。 ‘ 顯示基板1 A、1B是被載置在中放置台570及供給搬運 部(未圖示)中的保持部的話,由保持部531及保持部543 的吸附部所產生的顯示基板ΙΑ、1B的吸附就被解除。且, 預定時間經過的話,保持部531、543就將顯示基板ΙΑ、1B 開放(第21圖所示的時間點t5)。由此,完成顯示基板1A ' 1B的收授。 顯示基板ΙΑ、1B的收授若完成的話’取出搬運部520 ,是返回至第20圖A所示的狀態。即,將昇降部5 3 7驅動使 支撐部53 6上昇之後,將滑件5 52驅動使基板保持構件521 朝第1方向X的上游側移動。接著,一邊使臂部5 3 3及保持 部531轉動,一邊使基板保持構件521朝第1方向的下游側 或上游側移動,將保持部531朝第3方向Y移動。 直到取出搬運部520返回至第20圖D所示的狀態〜第2〇 圖A所示的狀態爲止,本壓合元件3 00,是進行對於被供給 -55- 201237975 的顯示基板1的搭載構件2的本壓合作業。且,供給搬運部 51〇,是在受取位置待機。 依據上述的第2實施例的話,一邊將基板保持構件的 臂部以與第2方向平行的軸爲中心轉動,一邊將基板保持 構件朝第1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移動。由此,可以將第1轉 動驅動部的轉動中心朝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 向變位。例如,保持部531的轉動軸532a是藉由臂部533的 轉動軸5 34a的旋轉對於轉動軸5 34a朝第1方向X的上游側變 位時,使基板保持構件5 2 1朝第1方向X的下游側移動。另 —方面,轉動軸5 3 2a是藉由轉動軸53 4a的旋轉對於轉動軸 530朝第1方向X的下游側變位時,使基板保持構件521朝 第1方向X的上游側移動。由此,可以使轉動軸5 3 2a朝第3 方向Y移動。 其結果,不使用線性運動軸就可以使保持部5 3 1及顯 示基板1 A朝第3方向Y移動。其結果,即使不設置與第3方 向Y平行的線性運動軸,也可以將顯示基板1朝第3方向Y 移動。且,因爲不需要確保線性運動軸退避用的空間,所 以可以減小配置搬運元件500用的空間,可以達成裝置整 體的小型化。 且臂部5 3 3朝R1方向轉動,保持部531朝R1方向相反的 R2方向轉動。且,兩者,因爲是由相同速度轉動(角速度 爲相同),對於被保持在保持部53 1的顯示基板1 A的本壓 合元件300的姿勢可以時常保持一定。因此,朝第3方向Y 搬運的顯示基板1A不會與本壓合元件300干涉。 -56- 201237975 且因爲設有中放置台570及基板保持臂535,在將顯示 基板1A朝第3方向Y拉出之後’可以縮短使取出搬運部520 朝第1方向X的下游側移動的距離。由此’可以使各作業元 件不用等待顯示基板1 A的搬運,可以提高生產性。 且在上述的第2實施例中,轉動軸53h及轉動軸53 4a ,是在臂部533及保持部531的轉動範圍的中間,在第1方 向X與平行的直線L成爲一致。但是,本發明的臂部及保持 部的轉動軸,是在臂部及保持部的轉動範圍的任意的位置 在第1方向X與平行的直線L一致也可以。 例如,本實施例的臂部5 3 3的轉動角度Θ1爲5度,保持 部531的轉動角度Θ2爲-5度時,使轉動軸532a及轉動軸 53 4a在第1方向X與平行的直線L—致也可以。即,臂部53 3 是從第20圖A所示的狀態朝R1方向轉動20度,保持部531是 朝R2方向轉動20度時使轉動軸532a及轉動軸534a在第1方 向X與平行的直線L一致也可以。 如此構成的情況時,將臂部53 3的轉動軸534a的位置 朝第3方向Y的本壓合元件3 00側徧離即可。 且在上述的第2實施例中,昇降部53 7是透過支撐部 5 3 6將臂部5 3 3及基板保持臂5 3 5朝第2方向Z移動。但是, 本發明的昇降部,是至少將.保持部531、543朝第2方向Z移 動即可。因此,昇降部的配置,是可以將保持部531、543 朝第2方向Z移動的話,可以適宜地設定。 且在上述的第2實施例中,將ACF被貼附的搭載構件2 的搭載作業對於顯示基板1的3邊,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 -57- 201237975 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因此,與習知所使用的每次對 於顯示基板的2邊進行處理的FPD模組組裝線相比,可以縮 小規模。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實施例 ’也包含其作用效果。但是,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 置,不限定於上述的第1及第2實施例,在不脫離申請專利 範圍的發明的實質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的應用、變形實施 。且,藉由對於上述的第1及第2實施例任意組合,可構成 將顯示基板1的3邊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 間點進行處理的FPD模組組裝線。此時間點,是在各元件 中的顯示基板1的每一邊的處理開始及處理終了即使有時 間差異也無妨,至少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是成爲重疊即可 。且,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是依據其構成即使 不是全部的元件皆對於顯示基板1的3邊進行處理也可以。 例如,對於一部分的元件,將個別進行處理的機構並列也 可以。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 例的FPD模組的槪略構成的平面圖。 [第2圖]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線的樓層佈局配置的 圖。 [第3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 例的假壓合元件的平面圖 -58- 201237975 [第4圖]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 ACF貼附部的構成槪略圖。 [第5圖]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 ACF貼附部的立體圖。 [第6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 例的ACF貼附部的裁刀刃的控制電路的方塊圖。 [第7圖]第7圖A,是顯示由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 置的第1實施例的ACF貼附部進行的搭載構件的攝像中的 攝像領域的說明圖,第7圖B,是說明在ACF貼附部進行搭 載構件的畫像測量的說明圖。 [第8圖]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 本壓合元件的剖面圖。 [第9圖]顯示本壓合元件的薄片給進機構的傾斜變更部 的說明圖。 [第10圖]顯示本壓合元件的薄片給進機構的一部分的 說明圖。 [第1 1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丨例的說明圖。 [第I2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2例的說明圖。 [第13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3例的說明圖。 [第14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4例的說明圖。 -59- 201237975 的第 明的 發量 本進 示給 顯及 圖度 5 角ί斜 S傾 的 片
薄 護 保 的 置 裝 裝 組 的 組 模 D 圖 明 說 的 例 [第16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保護薄 片的傾斜角度及給進量的第6例的說明圖。 [第17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1實施 例的本壓合元件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第18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2實施 例的FPD模組組裝線的樓層佈局配置圖。 [第19圖]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2實施例的 移動裝置的立體圖。 [第20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2實施 例的搬運元件的動作的說明圖。 [第21圖]顯示本發明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的第2實施 例的搬運元件的動作時間圖》 1 板 明基 說反示书 ㈣基..構 牛示B載 以顯>1搭 要1:1A2: 主 3 : ACF帶 3b :基座薄膜 5 : IC晶片 7 : FPD模組 10 : FPD模組組裝線 -60- 201237975 1 1 : FPD模組組裝線 1〇〇 :收容元件 101,201,301,401 :搬運軌道 102 , 202 , 302 :搬運載台 103, 203, 303, 403 :框架 1 1 〇 :畫像處理裝置 1 η :控制裝置 1 1 2 :計算處理部 1 1 3 :驅動輸出部 200 :假壓合元件 2 04 :基準桿 204, 304 :基準桿 220 :搭載構件供給部 221 :捲帶器 23 0 : A C F貝占附部 265A :裁刀刃驅動機構 265B :裁刀刃驅動機構 275 :收授部 28 0 :搭載部 2 80A :長邊搭載部 280B,280C :短邊搭載部 281 :往復挾盤 282 : Y軸導引 2 83 : X軸導引 -61 - 201237975 2 8 5 :搭載塊體 2 8 6 : X軸導弓| 2 8 7 :照相機部 290,3 90,490 :移動機構 291 :搭載基座 292 :搭載構件台 2 93 :搭載頭 2 9 4 :收授頭 296 : X軸導弓| 297 : Y軸導弓f 2 98 : Υ軸導弓| 300:本壓合元件 3 0 3 A,3 0 3 B :控制部 3 0 4 :基準桿 320A,320B > 320C:本壓合部 3 2 1 A :下部框架 3 2 1 B :下部框架 321C :下部框架 3 22A :上部框架 3 22B :上部框架 3 22C :上部框架 3 3 0 A :壓合頭 3 3 0 B :壓合頭 3 3 0 C :壓合頭 -62- 201237975 3 3 1 :上刃 340A > 340B > 340C :保護薄片 3 50A :薄片給進機構 3 50B,3 50C :薄片給進機構 3 5 1 :薄片供給捲帶器 3 52 :旋轉驅動部 3 53A :導引滾子群 353a > 353b, 353c :導弓f滾子 3 53 B :導引滾子群 3 53 C :導引滾子群 353d - 353e :導弓f滾子 3 53 f,3 5 3g :導引滾子 3 54 :薄片回收部 3 5 5 :傾斜變更部 3 55a,3 5 5b :推滾子 355c:錐面滾子 3 90 :移動機構 4 00 : PCB連接元件 4 3 0 : P C B供給裝置 440 : ACF貼附裝置 450 :移載裝置 460 :本壓合部 490 :移動機構 500 :搬運元件 -63- 201237975 5 1 0 :供給搬運部 5 1 1 :保持部 5 1 2 :轉動驅動部 5 1 3 :昇降部 5 14 : X軸滑件 515 : Υ軸滑件 516 : Υ軸導引 520 :取出搬運部 521 :基板保持構件 5 2 2 :線性運動驅動部 5 3 1 :保持部 5 3 2 :轉動驅動部 5 3 2 a :轉動軸 5 3 3 :臂部 5 3 4 :轉動驅動部 5 3 4a :轉動軸 5 3 5 :基板保持臂 5 3 6 :支撐部 5 3 7 :昇降部 541 :臂部 542 :連接部 543 :保持部 551 : X軸導引 5 5 2 :滑件 -64 201237975 5 5 5A,5 5 5B :導引支撐部 5 70 :中放置台 5 7 1 :支撐框體 620A , 320B :壓合部 622 :捲帶器給進機構 622A :上部框架 623 :沖切機構 624 :取出機構 624a :上下反轉臂 6 2 5 :電刷 625a , 625b :缺口 626 :攝像照相機 626a :缺口 627 :攝像照相機 627a :缺口 62 8 :上板 6 2 9 A,6 2 9 B :側板 640A :薄片 640A,640B :保護薄片 650A,65 0B :薄片給進機構 65 3 a :導引滾子 653 A :導引滾子群 653a,65 3 b :導弓f滾子 653B :導引滾子群 -65- 201237975 653c , 653d :導弓|滾子 65 5A :薄片回收部 65 5 B :薄片回收部 660 :搬入十字臂 6 6 0 a :臂片 666:搭載構件挾盤 670: ACF貼附塊體 68 0 :搬出十字臂 680a :臂片 6 8 1 :剝離挾盤 69 1 A,69 1 B,69 1 C :導引滾子 692 :基座薄膜回收部 694A :裁刀刃 694B :裁刀刃 696 : ACF導弓| 697 :壓合刃 69 8 :下承接部 699 :吸附承接部 701 :剝離滾子 702A,702B :移動挾盤 703 :固定挾盤 70 5A,705B :挾盤基座 7 1 0A - 710B :對準標記 -66-

Claims (1)

  1. 201237975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種F P D模組組裝裝置,是組裝F p d模組的F p d模 組組裝線,具備: 將ACF貼附在顯示基板的ACF貼附裝置、及 透過ACF將搭載構件假壓合在前述顯示基板的假壓合 裝置、及 將被假壓合的前述搭載構件本壓合在前述顯示基板的 本壓合裝置,其特徵爲:’ ’ 具備移動裝置,其是對於使前述顯示基板沿著被搬運 的第1方向的搬運線被配置的前述ACF貼附裝置、前述假 壓合裝置或前述本壓合裝置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將 前述顯示基板朝與前述搬運線交叉的方向的處理位置移動 並配置, 前述ACF貼附裝置、前述假壓合裝置、前述本壓合裝 置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是在藉由前述移動裝置朝 前述處理位置被移動的前述顯示基板的至少3邊,至少在 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其 中,進一步,具備將PCB連接在前述顯示基板的PCB連接 裝置, 前述移動裝置,是使前述顯示基板朝前述PCB連接裝 置進行將前述PCB連接在前述顯示基板的處理的位置移動 ,前述PCB連接裝置,是在被移動的前述顯示基板的至少3 邊,至少在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將前 $ -67- 201237975 述PCB連接的處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 其中,前述ACF貼附裝置、前述假壓合裝置、前述本壓合 裝置、前述PCB連接裝置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是在 前述顯示基板的3邊各別具有施加同一處理的3台處理機構 ,前述3台處理機構之中,2台的前述處理機構是在與前述 搬運線交叉的方向,對於被配置於前述處理位置的前述顯 示基板的相面對的2邊進行各別處理的情況時,配合於前 述顯示基板的大小使2台的前述處理機構可接近或背離前 述顯示基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F P D模組的組裝裝置, 其中,前述ACF貼附裝置,具備: ACF貼附部,具有:在由基座薄膜及前述ACF所構成 的ACF帶的前述ACF切入切口的切入部、及將前述搭載構 件貼附於切口被切入的前述ACF帶的貼附部、及將前述 ACF帶的前述基座薄膜剝離的剝離部;及 搭載部,具有複數搭載頭,且對於顯示基板的至少3 邊使前述ACF被貼附的搭載構件的搭載作業,是至少在對 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 其中,前述移動裝置,具備: 基板保持構件,具有:將前述顯示基板可裝卸地保持 的保持部、及以與前述第1方向交叉且與前述顯示基板的 平面交叉的第2方向平行的軸爲中心使前述保持部轉動的 -68· 201237975 第1轉動驅動部、及安裝有前述第1轉動驅動部的臂部、及 以與前述第2方向平行的軸爲中心使前述臂部轉動的第2轉 動驅動部:及 線性運動驅動部,是使前述基板保持構件朝前述第! 方向移動; 前述基板保持構件的前述第1轉動驅動部,是將保持 前述顯示基板的前述保持部朝與藉由前述第2轉動驅動部 被轉動的前述臂部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前述線性 運動驅動部,是藉由對應前述臂部的轉動量使前述基板保 持構件朝前述第1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移動,使前述保持 部所保持的前述顯示基板朝與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 交叉的第3方向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 其中,前述ACF貼附裝置,具備: 將搭載構件的端部攝像的攝像部、及 依據前述攝像部的攝像結果決定前述ACF的切斷位置 的切斷位置決定部、及 在藉由前述切斷位置決定部被決定的切斷位置將前述 ACF切斷的切斷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FPD模組的組裝裝置’ 其中,前述本壓合裝置,具備: 壓合頭,具有複數上刃,透過前述ACF將前述搭載構 件熱壓合在前述顯示基板;及 保護薄片,是位在前述壓合頭及前述搭載構件之間; -69 - 201237975 及 薄片給進機構,是將前述保護薄片對於前述複數上刃 並列方向朝水平方向傾斜地給進。 8 ·—種F P D模組組裝方法,是對於組裝F P D模組的 F P D模組組裝線,進行以下的f P D模組組裝方法, 該FPD模組組裝線,具備:將ACF貼附在顯示基板的 ACF貼附裝置、及透過ACF將搭載構件假壓合在前述顯示 基板的假壓合裝置、及將被假壓合的前述搭載構件朝前述 顯示基板進行本壓合的本壓合裝置, 該FPD模組組裝方法,具有: 對於朝使前述顯示基板被搬運的第1方向沿著搬運線 被配置的前述ACF貼附裝置、前述假壓合裝置、前述本壓 合裝置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將前述顯示基板朝移 動裝置與前述搬運線交叉的方向的處理位置移動,配置的 步驟;及 前述ACF貼附裝置、前述假壓合裝置、前述本壓合 裝置之中,至少其中任一的裝置,是在藉由前述移動裝置 朝前述處理位置被移動的前述顯示基板的至少3邊,至少 在對於各邊的處理時間爲重疊的時間點進行預定的處理的 步驟。 -70-
TW101106250A 2011-03-02 2012-02-24 Assembly device and method of FPD module TW20123797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5038A JP2012182358A (ja) 2011-03-02 2011-03-02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及び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7975A true TW201237975A (en) 2012-09-16

Family

ID=46814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250A TW201237975A (en) 2011-03-02 2012-02-24 Assembly device and method of FPD modul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82358A (zh)
KR (1) KR101300644B1 (zh)
CN (1) CN102683235A (zh)
TW (1) TW2012379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8409A (zh) * 2014-03-10 2015-09-16 旭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引脚假压合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2932A (ja) * 1997-07-30 1999-04-13 Seiko Epson Corp Ic実装構造、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847204B2 (ja) * 2002-04-10 2006-11-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工方法と加工装置
KR100748161B1 (ko) * 2005-09-02 2007-08-09 주식회사 에스에프에이 칩 자동 부착장치
JP4664235B2 (ja) * 2006-03-30 2011-04-06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部品の熱圧着装置及び熱圧着方法
JP2007311774A (ja) * 2006-04-17 2007-11-29 Toray Eng Co Ltd 異種接着テープ貼付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ボンディング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らの装置
JP4819602B2 (ja) * 2006-07-05 2011-11-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Acf貼付装置及びacf貼付方法
JP5026220B2 (ja) * 2007-10-17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8409A (zh) * 2014-03-10 2015-09-16 旭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引脚假压合系统
CN104918409B (zh) * 2014-03-10 2018-01-09 旭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外引脚假压合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82358A (ja) 2012-09-20
KR20120100726A (ko) 2012-09-12
KR101300644B1 (ko) 2013-08-27
CN102683235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50477B1 (ko) 전자 부품의 실장 장치와 표시용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JP6767333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
JP6663939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と表示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TWI373813B (zh)
TWI375843B (zh)
KR101209502B1 (ko) 평판 표시 장치 모듈의 조립 장치
JP3377847B2 (ja) 基板への粘着フィルム貼着装置
KR102253289B1 (ko) 전자 부품 실장 장치
JP6663940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と表示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TW201237975A (en) Assembly device and method of FPD module
JP2015045820A (ja) フィルム貼合装置、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及び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JP6987922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と表示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6164902A (ja) 検査用基板の準備方法および部品圧着装置における圧着動作検査方法
JPWO2013141388A1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及び実装方法
JP5424976B2 (ja)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JP7285303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と表示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2123134A (ja) Fpdモジュールの組立装置
JP2016100409A (ja) 表示パネル製造方法
JP2013089676A (ja) Acf貼付装置及びfpdモジュール組立装置
KR102115746B1 (ko) 전자 부품의 실장 장치와 표시용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JP2011033663A (ja) パネル基板搬送装置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組立装置
TW202240724A (zh) 電子零件安裝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