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43124A -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43124A
TW201143124A TW100106614A TW100106614A TW201143124A TW 201143124 A TW201143124 A TW 201143124A TW 100106614 A TW100106614 A TW 100106614A TW 100106614 A TW100106614 A TW 100106614A TW 201143124 A TW201143124 A TW 2011431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ack surface
solar cell
substrate
fabrica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6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9313B (zh
Inventor
Nicolas Guillevin
Lambert Johan Geerligs
Original Assignee
Stichting Energi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ichting Energie filed Critical Stichting Energie
Publication of TW201143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3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3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01L31/02245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for metallisation wrap-through [MWT] type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01L31/022458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for emitter wrap-through [EWT] type solar cells, e.g. interdigitated emitter-base back-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ubstrate or of a layer on the substrate, e.g. textured ITO/glass substrate or superstrate, textured polymer layer on glass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H01L31/068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back-junction, i.e. rearside emitter, solar cells, e.g. interdigitated base-emitter regions back-junction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01L31/1868Passiv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6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14312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製造背接觸光伏特電池的方法,尤其是 本發明係關於背接觸光伏特電池。 【先前技術】 背接觸光伏特電池或太陽能電池係以單晶矽晶圓或 多晶石夕晶圓為基礎’包括其中正與負極性的接觸電極都排 列在太陽能電池背面上之金屬化結構。這種金屬化結構適 用於金屬穿透式背電極(metallization wrap through, MWT)、射極穿透式背電極(emitter wrap through,EWT) 或指叉式背接觸(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太陽能電 池概念,將接觸電極放到背面’以便太陽能電池正面上擁 有最大面積’來面向輻射源(例如太陽)進行光電轉換。 MWT太陽能電池的頂層以及EWT太陽能電池的頂層,藉 由延伸通過晶圓的孔内一或多個金屬插頭,連接至電池背 面上的正面接觸電極。通過基板的孔内金屬插頭或金屬本 體之配置已知為「穿孔」,該孔也稱為「貫穿孔」。 先月!J技術的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因為許多因素,所以效 率非常差。 吾人知道在傳統MWT或EWT技術内,通過穿孔的 導電係數非常小。穿孔的金屬化通常藉由將金屬糊壓入穿 孔的網版印刷處理所獲得。要用此方法獲得完全填滿金屬 的穿孔並不容易,而因為低導電係數的結果,因此太陽能 電池的效率不彰。 201143124 數並=統内’通過穿孔的淺擴散表面層之導電係 陽能電池製3 =;==的=,這只有增加太 此外,在傳統EWT或MWT內咖, 同時擴散至晶圓前表面。然後曰:= :樣或 此,比起在晶圓的表面上,穿孔的因 ^製造分流。避免這需要特殊製程,’例 L = 需的個別擴散步驟。 彳㈣箱面所 再者’在傳統EWT或MWT內,,、,1 士 &、·, mi型:雜表面區域’以提供接點:妓極二:製 有關这兩者之_絕緣,以及p_n接合面 純化’需要特殊製程步驟’像是擴散轉材料^部應用,。 WO507696G揭*在基板上,於製 ^ W05076960 t t -itf 用網版印刷製程前的擴散製程,藉由摻°來 穿孔内的導數。該擴散製程必須經過㈣ 摻質濃度比太陽能電池前則的最佳(低) f 的穿孔壁。_貫穿孔的舰製姉當_ 外生產步驟,輯於前_削彡成也衫_干== 201143124 • 是,由於穿孔壁摻雜所造成晶圓前側層上相對高摻質濃 度,可強化前側層内少量電荷載子的重新組合。 另外,吾人知道使用電鍍進行晶圓内穿孔的金屬化。 不過,相較於網版印刷’此技術的成本相當高。 由 F. Granek 等人發表於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sion,2006 IEEE 4th world conference,IEEE, (2006-05-01) ’ 第 1319-1322 頁上,標題為「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reduce process-induced shunts in back-contacted MC-Si solar cells」,以及更詳盡,由F. clement等人發表 於 22nd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3-7 September 2007 ’ Milan ’ Italy,第 1399-1402 頁上,標 通為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screen-printed mc-Si metal wrap through (MWT) solar cells」,都揭示’在傳統MWT技術内,背表面場(back surface field,BSF)的幾何形狀由鋁漿網版印刷所定義。在 合適的網版印刷設計之下,可直接省略每一穿孔四周區域 内的BSF。射極接點印刷在穿孔上。因為穿孔的四周缺少 BSF,所以射極接點不會接觸BSF或BSF金屬化。在印刷 鋁層之前使用射極擴散製程時,射極位於穿孔内以及每一 穿孔四周的後表面上(其中缺少BSF)。在製造射極之後, 每一穿孔四周後面上的射極擴散區域内的雷射溝槽實現 了太陽能電池的射極與基極間之絕緣,其中該溝槽位於穿 孔上所印刷的射極接點與BSF上所有的BSF接點之間。 因此,該溝槽造成射極中斷。 WO 2009/063754說明傳統MWT技術的變化。在製 6 201143124 遠射極之後’射極與基極之間的絕緣仍舊由穿孔四周以及 • 冑孔上所印^射極接點四周#射極擴散區域内之雷射溝 糟所實現’這是因為已經以省略穿孔四周區域的幾何形狀 製,BSF之緣故。此外,在BSF以及BSF接點金屬化的 谓細上提供介電層,如此射極接點可印刷在
BSF 和 BSF 换點重疊的幾何形狀上。 【發明内容】 本發明目的在於去除或至少減少上述先前技術的現 有缺點。 此目的由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所達成,其中該電池 包括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基板,該基板具有一前 表面與一後表面; 該方法包括: •在該石夕半導體基板内該後表面上製造該第一導電 _型的一摻雜層’當成後表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 内的背表面電場層; -在該前表面上製造一第二導電類型的一摻雜層當 成前表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内的—射極層,該第 >導電類型相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 其中該方法另包括 7 201143124 利用擔該石夕半導體基板内凹穴 掺雜層,在該後表面内製造該等凹穴,表面 類型的該後表面摻雜電場層之圖案,以便電 區域,該等凹穴缺少後表面摻雜層材料,場 -深度至少,或大於該後表面摻雜層的厚度^及在^ 基板内製h穿孔’每-貫穿孔都位於—相關凹穴内。、 根據〆個態樣,提供-種上述方法,其中由從 射鑽孔、水刀導引雷射鑽孔、雷射化學處理、祕, 刀鑽孔的-群組中選擇之-種處理,來製造該貫穿孔水 預先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 擴散製程製造該後表面推雜層。 預先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 擴散製程製造該後表Φ雜層,並且在前表轉二疋 成期間,同時擴散來形成該背表面電場層。 "形 根據^個態樣,提供-種上述方法,其中由 射切除、水刀導引雷射姆、雷射化學處理、懸 刀切除以及光微影的一群組中選擇之一種處理, 该 等凹穴。 氣也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矿表面 上製造該前表面掺雜層以及在該後表面上製造該面 摻雜層之後,在該後表面摻雜層内製造該後表面^<等 凹穴,以及 201143124 在該前表面上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以及在該後表面 上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 孔。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包括 在該前表面上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區域之後,在至少該 前表面上沉積一抗反射塗層,其中在該抗反射塗層的該沉 積之後,在該後表面摻雜層内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凹 穴’以及 在該抗反射塗層的該沉積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 貫穿孔。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後表面 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在該後表面摻雜層 内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後表面 摻雜.磨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後表面内的 該等四穴。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後表面 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但是在該前表面掺雜層的該製造之 201143124 τ 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在該後表面摻雜層 内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後表面 摻雜層内,但是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 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 等貫穿孔。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該後表面 摻雜層内,但是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 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後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但是在該前表面摻 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另包括: 金屬印刷與燒結,用於根據該太陽能電池的設計,形 成金屬化圖案,並且在該等貫穿孔内形成金屬插頭,該太 陽能電池為EWT類型或MWT類型。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該雷射 鑽孔製程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之後接著: 201143124 -蝕刻該基板’以去除受損的基板材料。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製、生該 面内的該等凹穴,之後接著: -蝕刻該基板,以去除受損的基板材料以 質殘留。 J此的〇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製造該等 貫穿孔之前,先在該後表面或該前表面或該前與後表=上 沉積一蝕刻保護阻擋層。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在製造該等 凹穴之前,先在該後表面或該前與後表面上沉積一蝕 護阻擋層。·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在製造 該則側摻雜;1之前’在該後側上沉積__似彳保護阻擒層。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在製造 該刖側摻雜層之後,在該後側上沉積—個保護阻播層。 根據-個態樣,提供-種上述方法,其中該前表面上 的該蝕刻保護阻擋層為一摻質擴散玻璃層。 根據-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方法,其中利用— 化製程,製造該後表面上的該蝕刻保護阻擋層。 201143124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〆種上述方法,其 的該⑽保護阻制為從包括氮切、氧切二 群組中選 一介電質、一介電質層堆疊以及一電阻材料的 擇之一蝕刻保護阻擋層。 ,據-個態樣’提供〆種上述方法,其中該前表面上 的該侧健阻卿為從包减切、氧切、氧化紹、 二介電質、-介電質層堆4以及-電阻材料的—群組中選 擇之一儀刻保護阻擋層。 根據-個態樣,提供,上述方法,其中利用一执遷 移製程,該等貫穿孔的製造結合該等穿孔的製造。•… 另外,本發明係關於由上述方法製造的—背接觸太陽 月b電池,該太陽能電池包括: 一矽半導體基板,其具有一前表面與一後表面; _在該矽半導體基板内該後表面上具有該第一導電 ,型的-摻雜層,當成該後表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 池内的背表面電場層; 义·在該前表面上具有—第二導電類型的—摻雜層當 成前表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⑽—射極層,
二導電類型相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 H 〇X 其中: 12 201143124 該後表面包括在背表面電場區域内製造該第一導電 類型的該背表面電場層之圖案的凹穴,該等凹穴缺少背表 面電場層材料^ 該基板包括該前與後表面之間的貫穿孔,該貫穿孔位 於該等凹穴内。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 中該太陽能電池包括在至少該前表面上一鈍化層之上的 一抗反射塗層。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 中該凹穴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該後表面摻雜層的該厚 度。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另 包括: 該貫穿孔壁上的一純化層,以及 一抗反射塗層,其覆蓋該貫穿孔壁上的該鈍化層。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上述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另 包括: 每一貫穿孔壁上的一射極層,以及 該貫穿孔壁上的該射極層由一鈍化層覆蓋; 13 201143124 JBL 層覆盍 該鈍化層由—抗反射塗 — 乂有利的具體實施例則由附屬中請專利 範圍定 【實施方式】 根據先前技術,可利用一系列製程步驟製造背接觸太 陽能電池。 太陽能電池由半導體晶圓製成,尤其是由多晶體或單 晶體的矽晶圓製成。 該石夕晶圓具有兩個主要表面,一個前表面與一個後表 面。該前表面當成太陽能電池表面,用於捕捉例如來自太 陽的輻射,並轉換成電能。在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内,該後 表面用於容納正與負極性的電極。在MWT概念的案例 中,在該前表面上有前表面金屬方格。 底下列出基本製成步驟的簡短說明,而每一基本步驟 的進一步參考則列於參考章節内。該基本製成程序包括紋 理化步驟[A] ’其中該前表面獲得紋理,如此降低該前表 面的反射性,並且增進輻射的吸收。 201143124 加上紋理之後’在也稱為預先擴散製程[B]内,在該 基板的該後表面上製造第一預先摻雜區域,做為背表面電 場BSF。在該預先擴散製裎[B]期間,在該後表面上沉積 第一·摻質來源層。該第一摻質來源層内含摻質元素,用於 摻雜該第一預先摻雜區域或Bsf。例如像是螢光粉的η型 換質’該第一換質來源層可為含磷矽酸鹽層(也已知為 PSG,含磷矽酸鹽玻璃;)。 在第一掺質來源層沉積期間或之後,該矽晶圓經過退 火,讓該第-摻質元素擴散(至某種程度)進人财晶圓的 後表面,形成第一擴散(咖)層。從先前技術中可了解, 用某些方雜肋前表面,妓在該前表面上沉積該第一 摻質來源層。例如:該矽晶圓用面對面方式放置,另一個 矽晶圓覆蓋兩晶圓的個別前表面。 ja Z ,執行去除製程[c]來去除該第一摻質來源 二:在此去除製程期間,也會去除該前表面上該第 A^戚/t層的溢出部分。—般來說,該第—摻質來源層 ^。切酸鹽層,然後該去除製程表示為玻璃去除製 的前====邊卿]’以物晶圓 上製Ϊ:極射’,程[Ε]’以在該矽晶圓的前表面 陽能電池之製5二般來說,對於含η型BSF的背接觸太 而5,射極區域將具有p型傳導性。為了 15 201143124 、 獲得P型傳導性,在該前表面上沉積内含第二摻質來源元 素的P型傳導性第二掺質來源層。例如:該第二摻質元素 為硼,並且該第二摻質來源層為硼矽酸鹽層(或硼矽酸鹽 玻璃BSG層)。在p型第二摻質來源層沉積期間或之後, 該矽晶圓經過退火,讓該第二摻質元素擴散(至某種程度) 進入該矽晶圓的前表面,以形成第二擴散層,即是射極區 域。通常在退火製造射極區域期間,在該矽晶圓後表面上 該第一擴散層内的該第一摻質元素進一步擴散,以便增加 該第一擴散層的厚度(也稱為與射極區域的擴散組合之 BSF區域的共同擴散)。 接下來,露出該石夕晶圓進行邊緣絕緣製程[F]。該邊緣 絕緣製程包括電漿蝕刻製程,其蝕刻該矽晶圓的邊緣,以 去除邊緣上的任何導電材料,並且克服前與後表面之間通 過邊緣的漏電。替代邊緣絕緣製程包括例如雷射獅絕緣 以及研磨。在製程流程内許多位置上都可執行邊緣絕緣製 程,不過一般都在BSF與射極成形之後。 一般來s兑,根據先前技術,執行雷射鑽孔製程,以在 該石夕晶圓的該前與後表面之間形成貫穿孔。此雷射鑽 驟之後可接著擴散製程,以利用擴散製程增進穿孔的導電 性,以便用合適的p型或η型摻質元素換雜該等穿孔壁。 ,在該貫穿孔製造並且視需要摻雜該等穿孔壁之後 行第二玻璃去除製程[G],即是钱刻製程,以去除該石夕曰 圓的前與後表面以及該穿孔内存在的任何石夕酸鹽層。日日 接著’利用沉積或成長鈍化層[Η],提供石夕晶圓—純 16 201143124 化層(通常在前與後表面上)^例如;藉由濕式化學氧化製 程進行沉積。 進一步’執行抗反射塗佈(anti ref]ecti〇n coating,ARC) 層的沉積製程[J],以在該前表面上產生ARC層並且通常 也在該矽晶圓的後表面上產生塗佈。這種ARC和後塗層 的形成可包括沉積氮化矽層。在該前表面上,這種塗佈強 化表面純化,同時降低光線從該矽晶圓反射。在該後表面 上,這種塗佈可強化該表面鈍化,同時增強光線的後側反 射回到該矽晶圓’或在俗稱的雙面太陽能電池案例中,可 強化該表面鈍化,同時減少入射該矽晶圓背面上的光線反 射。在此後的說明中’簡單說明此沉積製程[j]或[j,]為, 在前或兩表面上產生ARC,並且即使其功能並非最初功能 或無法降低反射,該後表面上的該塗層也做為ARC層。 最後,完成後與前侧金屬印刷與燒結[K],以根據太 陽能電池的設計形成金屬化圖案。尤其是對於背接觸太陽 能電池,另外註明,在此階段[K]上形成該等貫穿孔内的 該等金屬插頭。 本發明認定上面先前技術製程法難以獲得無分流的 電池’這是因為通過該等穿孔的寄生擴散問題。 該先前技術造成其中前接點(插頭)金屬化沉積在後 BSF上的外型,其間只有薄的介電絕緣層。這是太陽能電 池内分流的其他原因,因為接觸該太陽能電池射極的該前 金屬接點非常罪近南度播雜並且電連接至太陽能電池基 極的BSF。WO 2009/063754提供介電膜,當成該背表面 17 201143124 ' 層與該前接點(插頭)金屬化之間的絕緣層,來降低此 1机。不過,相較於此先前技術,從本說明書可觀 正常SiNx介電膜已經不足以提供良好絕緣。局部提
Hi介電膜,來提供更好的絕緣效果,這是一種複雜並 且耗費成本的製程。 為了克服此困難,本發明在該背表面電場層内該等貫 穿孔的位置上,形成該4貫穿孔結合形成凹穴,去除發生 士流通過該等穿孔的可能性。這表示:在該BSF形成之後 完成該凹穴形成。 3如此,因為金屬對於正常基本摻雜(正常少於5χ1〇ΐ6 cm )的矽表面的接觸阻抗遠高於金屬對高摻雜矽表面的 接觸阻抗,如同BSF的案例(正常超過5xl〇ncm-3表面濃 度,經常超過lx 1〇19 cm·3表面摻質濃度),如此可顯著改 善該太陽能電池的該前接點插頭(漿)與該基極間之絕緣。 基本上來說,該方法包括下列製程:紋理化 (texturing)(前/後/兩者);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在 前或前與後上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電池接點區 域的金屬化;利用雷射鑽孔形成貫穿孔;以及在該等貫穿 孔的位置上凹陷。 利用雷射切除或其他雷射辅助方法,或利用文獻内說 明的其他光微影製紅’可在後表面上形成凹穴,像是例如 利用網版印刷或刻板印刷或類似技術,或利用喷墨或其他 噴射技術,來施加蝕刻材料,或利用網版印刷或刻板印刷 或類似技術,或利用喷墨或其他喷射技術接著濕式化學或 201143124 -- ㈣侧處理,或制光微影接著濕式化學或電賴刻, 來施加姓刻遮罩’或透過機械遮罩接著濕式化學或電祕 刻,來沉積保護阻擋層。 根據本發明,該方法可利用下列一般程序,省略選擇 性製私步驟’來具體貫施。選擇性製程步驟有其用處,像 是針對電池效率。請注意底下,將參考本申請案的圖式, 更詳細說明該等程序。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程序為底下概略例示的處理流程: pi)紋理化(前/後/兩表面); p2)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 p3)形成貫穿孔以及在該等貫穿孔位置上的凹穴; p4)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以及 p5)電池接點區域的金屬化。 在選擇性方面,該流程可在p2)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 摻雜層之後或製造該後與前摻雜層之間内,包括p3a)沉 積前及/或後表面保護阻擋層。 在貫穿孔與凹穴形成之後的進一步選擇性方面,該第 一程序可包括蝕刻來去除受損及/或去除該後表面摻雜層。 19 201143124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程序為底下概略例示的處理流程. ql)紋理化(命/後/兩表面); q2)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 q3)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 q4)形成貫穿孔以及在該等貫穿孔位置上的凹穴; q5)電池接點區域的金屬化。 在選擇性方面,該第二程序可包括钱刻來去除受損及 /或去除該後表面摻雜層。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程序為底下概略例示的處理流程: rl)紋理化(前/後/兩表面); r2)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 r3)在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與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之 間’在該等貫穿孔的位置上形成凹穴; r4)在前與後表面内,於製造該摻雜層之後形成貫穿 孔; 】·5)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以及 201143124 r6)電池接點區域的金屬化。 在選擇性方面,該流程可在製造該前與後摻雜層之 間’包括r2a)沉積前及/或後表面保護阻擋層。 在進一步選擇性方面,該處理流程可包括在形成貫穿 孔與凹穴之後,蝕刻來去除受損及/或去除該後表面摻雜 層。 在選擇性方面,該流程可包括在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 之後’但是在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之前,形成貫穿孔。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程序為底下概略例示的處理流程: si)紋理化(前/後/兩表面); s2)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 S3)在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與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之 間形成貫穿孔; s4)在前與後表面内,於製造該摻雜層之後在該等貫 穿孔位置上形成凹穴; s5)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以及 %)電池接點區域的金屬化。 21 201143124 在選擇性方面,該流程可在製造該前與後摻雜層之 間,包括s2a)沉積前及/或後表面保護阻擋層。 在進一步選擇性方面,該處理流程可包括在形成貫穿 孔與凹穴之後,蝕刻來去除受損及/或去除該後表面摻雜 層。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程序為底下概略例示的處理流程: tl)形成貫穿孔; t2)紋理化(刚/後/兩表面); t3)在前與後表面内製造摻雜層; t4)在前與後表面内, 穿孔位置上形成凹穴; 於製造該摻雜層之後在該等貫 t5)製造鈍化/抗反射塗佈(ARC)層;以及 t6)電池接點區域的金屬化。 在選擇性方面’該流程可在製造該前與後推雜層 或之間,包括t3a)沉積前及/或後表面保護阻擋層。 在進-步選擇性方面’該處理流程可包括在形成貫穿 孔與凹穴之後,侧來奸受損及/或絲域表面捧雜 22 201143124 層。 ρι|可】ί ’右早先已經沉積執行鈍化/ARC功能的層, 則]令略鈍化/ARC層的製造。 刻。Γΐί保護阻朗,用來倾現有擴減免於後續姓 ^,计,、擇性’因為凹穴或鑽孔形成可能或不會導致受 ㈣I且可能或不會留在摻雜層之後。而因為可將該姻 ==一圖案’只在需要之處,所以也為選擇性。該保 姓,可以犧牲(即是稍後將在生產製程中去除)或不犧 如:卩a留在太陽能電池上)。該(等)保護阻擔層包括例 制1~切Sl〇2、氮切SiNx、從微電子裝置的光微影 氣程已知之類似電阻材料等。 去除爻損的蝕刻步驟用來去除由於凹穴及/或鑽孔造 t的任何雷射相關受損,魅去除任何後表面摻雜層。此 為選擇性’目為雷射凹穴或穿孔職可能衫會導致受 損:並且可能或不會留在摻雜層之後。使用例如蝕刻劑、 像是KOH、NaOH等的鹼性溶液或其他酸性溶液(取決於 阻擋層的天性),達成蝕刻。也可利用可印刷的蝕刻漿來 達成蝕刻。該凹穴與蝕刻處理結合的深度應該至少超過該 後表面擴散層的深度。 ° 形成凹穴,用於局部去除若存在的該(等)保護阻擋層 及/或該後表面摻雜層。該凹穴與蝕刻處理結合的深度 至少超過該後表面擴散層的深度《利用雷射切除或 射輔助方法,可在該後表面上形成該等凹穴。另外了利用 其他微影製程可製造該等凹穴’像是例如利用網版印刷或 23 201143124 - 刻板印刷或類似技術,或利用喷墨或其他喷射技術,來施 加一種圖案的钮刻材料,或利用網版印刷或刻板印刷或類 似技術’或利用喷墨或其他喷射技術接著濕式化學或電漿 #刻處理’或利用光微影接著濕式化學或電漿蝕刻等,來 施加一種圖案的飯刻遮罩。 請注意’通常每一貫穿孔都位於一相關凹穴區域内。 如此,該穿孔(連接至射極)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太陽能電池的第 一製程100之流程圖。 本說明書將參考圖2,例示用此第一製程1〇〇製造的 太陽能電池之結構。 根據該第一製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製造方式如下。 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晶圓當成基板。 首先,執行紋理化製程[A],以製造至少有紋理的該 矽晶圓前表面(精通技術人士將了解,根據特定製程方 法,該紋理化製程可選擇性製造有紋理的後表面,不過這 與本發明概念無關)。 接下來,在該後表面上執行預先擴散製程[B],以製 造也屬於第一導電類型的第一預先摻雜區域,做為背表面 電場BSF。通常’以石夕晶圓φ對面方式與其他石夕晶圓^ 來執行此製程。 σ 201143124 然後執行玻璃去除製程[c],以去除在預先擴散製程 [B]内當成摻質來源層的任何玻璃或矽酸鹽層。 在下個步驟中,執行單邊蝕刻[D]來蝕刻該前表面, 以便從該前表面去除任何寄生BSF區域。 接下來,執行製造射極區域的步驟[E],同時該後表面 上的預先摻雜區域(即是BSF層)可用進一步擴散(即共同 擴散)來進一步退火。射極區域配置成具有與第一導電類 型相反的第二導電類型。 步驟[F]繼續形成製程,以將晶圓邊緣絕緣。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後續步驟包括將阻擋層沉 積在後表面上的阻擋層沉積製程[M]。該阻擋層配置來防 護稍後的矽蝕刻製程。在具體實施例内,該阻檔層為非犧 牲層,内含例如氮化矽及/或氧化鋁及/或氧化矽及/或堆疊 層。若在射極擴散[E]之前沉積該阻擋層,則該層也可配置 來保護BSF區域免於後續射極摻質擴散。 在進一步步驟内,執行雷射切除製程[N],以在該後 表面BSF層内產生凹穴來製造BSF層的圖案。該等凹穴 以有利於填充,並且方便電池金屬化圖案與電池内連線的 方式配置。產生每一凹穴,以便去除該凹穴區域内的BSF 層。如此’該凹穴區域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接著’執行雷射鑽孔製程[0],以產生該等貫穿孔。 25 201143124 #二通吊每一貝穿孔都位於一相關凹穴區域内。 ,k穿孔(連接至射極)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I射切除製程以及雷射鑽孔製程可當成個別連續製 程來執订。另外’雷射切除製程與雷射鑽孔製程可針對每 -個別凹穴區域與其相關貫穿孔交替執行。 仍舊在進-步步驟内,執行雷射受損去除的飯刻 [p]。此外,該蝕刻製程也可去除摻質殘留。通常,此 [P]包括使用酉己置用於石夕钱刻的颠刻劑。例如:這種 包括氫氧化卸(KOH)的溶液。由於在該後表面上使用 層(製程[M])’所以該後表面受賴,免於雷射受損去除^ 驟期間任何_。&案例内的前側通常受到該前側推雜層 製造期間形成的玻璃層之保護。另外,該前側表面可受 個別製程步驟内沉積的二氧化⑦、氮化♦或氧化紹 層等之保護。 ^ 接下來,執行玻璃去除步驟[G],以從前與後表面去 除任何玻璃或矽酸鹽層。 然後,鈍化層或層堆疊沉積[H,]在該前表面上,通常 也沉積在該後侧切除區域以及在該等貫穿孔上。 進一步,在該前表面上沉積ARC層[j,],而非該後表 面上。 最終,執行後與前側金屬印刷與燒結製程[jq。 26 201143124 圖2顯示根據第-製程咖製造的第一背接觸太陽能 電池la之剖面圖。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la包括基板1〇當成基極。在具體 實施例内’基板的第一導電類型為η型。 在該後表面上已經產生跡區域12,其由該基板的 後表面内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該凹穴位置上 的騰層。在該後表面BSF區域12的頂端上放置用來 防濩該雷射受損去除製程[P,]的阻擋層U。 在凹穴7内,已經產生在該基板的該前與後表面之間 延伸之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a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 層16。 卞你興1匕 由於在利用雷射切除製造凹穴7以及利用雷射鑽孔製 程,造貫穿孔5之後應用該鈍化製程[H,],則該鈍化層也 覆蓋穿孔壁10a和凹穴區域7。該鈍化層可為利用濕式化 學氡化製程或熱氧化製程所形成的二氡化矽。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與該等穿孔壁上的鈍 化層16之上。請注意,若該純化層為氤化石夕層 兩 要個別ARC層。 ''而 27 201143124 請注意’ BSF區域12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類型極性的 電極(未顯示)。在貫穿孔5内,製造金屬插頭(未顯示)當 成第二導電類型極性的電極。請注意,若該太陽能電池為 MWT類型太陽能電池’則在該太陽能電池的該前表面上 配置金屬方格(未顯示)。 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該後表面摻雜層,即是 該背表面電場層的厚度。由於該凹穴形成,因此有助於強 化來自BSF區域的該金屬插頭之金屬化絕緣。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太陽能電池的第 二製程200之流程圖。 本說明書將參考圖4 ’例示用此第二製程2〇〇製造的 太陽能電池之結構。 根據該第二製程200,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製造方式如 下。 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晶圓當成基板。 在第一步驟内,執行紋理化製程[A],以製造有紋理 的梦晶圓前表面。 接下來,在該後表面上執行預先擴散製程[B],以製 造也屬於第一導電類型的第一預先摻雜區域,做為背表面 電場BSF。通常,以矽晶圓面對面方式與其他矽晶圓組合 來執行此製程。 28 201143124 層預先二: 然後’執行單絲刻[D]來_該前表面以便從該 刖表面去除任何寄生BSF區域。 、接下來,執行製造該射極區域的步驟[E]。射極區域配 置成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反的第二導電類型。 該射極區域形成之後接著步驟[F],以利用例如電漿蝕 刻、雷射絕緣或研磨來隔離該晶圓邊緣。步驟[E]、[]?]都 與上述先前技術的步驟類似。 接下來,執行玻璃去除步驟[G],以從前與後表面去 除任何玻璃或$夕酸鹽層。 然後,在前及/或後表面上沉積鈍化層[印。 進一步,在該前與後表面上沉積層[j]。該前側 ARC層的厚度可與該後表面ARC層的厚度類似或不同。 該前與後表面ARC層的組成物可彼此類似或不同, 該ARC層也作為阻擋層的角色。 接著’執行雷射鑽孔製程[〇],以在該基板内製造該 等貫穿孔,切過該基板上存在的任何層。 29 201143124 表二=穴執來==二 :?二充生ΐ且讀電池金屬化=電池 厗’如卟兮母凹八’以便去除該凹穴區域内的BSF 層。如此,該凹穴區域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請注意,通常每-貫穿孔都位於一相關凹穴區域内。 雷射鑽孔製程以及雷射切除製程可當成個別連 程來執行。另外’雷射鑽孔製程與能切除製程 一個別貫穿孔與其相關凹穴區域交替執行。 仍舊在進步步驟内,以上述參考第—製程的類似方 式’執行_製程[P]來去除雷射錢以及去除 質殘留。 卞你j你 最終’執行後與前側金屬印刷與燒結製程[κ]。 圖4顯示根據第二製程製造的第二背接觸太陽能 電池lb之剖面圖。 煮接觸太1¼能電池lb包括基板1〇當成基極。在具體 實施例内’基板的導電性為η型。 在該後表面上已經產生BSF區域12,其由該基板的 後表面内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該或每一凹穴 位置上的BSF層。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BSF層 30 201143124 12的厚度。 在凹穴7内,已經製造該前與後表面之間的貫穿孔弘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a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 在射極II域14與朦區域12 _端上,存在純化層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與雜表面上的鈍化 層16之上。 在雷射鑽孔製造該等貫穿孔與雷射切除以製造該後 表面内凹穴之前’已經在該前與後表面兩者上沉積純化層 16和ARC層18。結果,穿孔壁1〇a和凹穴區域7並益任 何鈍化層或ARC層》 … 請注意’ BSF區域12連接至該第—導電類型極性的 電極(未顯示)。在貫穿孔5内,製造金屬插頭(未顯示)當 成第二導電類型極性的電極。由於該凹穴,因此有助於強 化來自BSF區域的該金屬插頭之金屬化絕緣。 凹八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該後表面換雜層F 層)12的厚度。 圖5a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太陽能電池的 第三製程300之流程圖。 31 201143124 本說明書將參考圖5b’例示用此第三製程300製造的 太陽能電池之結構。 根據該第三製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製造方式如下。 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晶圓當成基板。 ^ 一開始執行紋理化製程[A],以製造有紋理的矽晶圓 前表面。 接下來,在該後表面上執行預先擴散製程[B],以 ==第一導電類型的第一預先摻雜區域,做為背表面 剛預先擴散製 積在; :矽蝕刻的阻擋層。在具體實施例 ;二置土: 層,内含例如氮化㈣氧她。 @層為非犧牲 本品t進—步步驟内,執行雷射切除製程[Nl, 造層的 、異充並且方便電池金屬化圖宰盥ΑΑΛ 方式配置。產生每一凹穴,以便去除該=内連線的
層。如此,該㈣區域與相鄰BSF區域H域内的BSF 32 201143124 I來’執行㈣製程[p,]來去除雷較損以及去除 表^到ίϊ殘留°在此㈣步驟[n期間,該基板的後 護。擒層沉積步驟[伽沉積的該阻擋層之保 L冋時’祕刻製程配置成限制或避㈣多姓刻損壞該 理。在具體實施例内’該阻擋層為非犧牲層,内 含例如氮化矽或氧化鋁。 ^ 接下來,執行製造該射極區域的步驟田卜此 可用背對背方絲執行。射極區域配置成具有與第 類型相反的第二導電類型。 、 ^接下來,執行邊緣絕緣步驟,以避免該太陽能電池的 月’J與後表面短路。 然後,執行雷射鑽孔製程[〇],以產生該等貫穿孔。 4注意,通常每一貫穿孔都位於稍早步驟[Ν]内製造 的相關凹穴區域内。 然後,執行第二蝕刻製程[Ρ,·],去除雷射受損以及去 除任何摻質殘留,而該基板的後表面仍舊受到先前阻擋層 沉積步驟[Q]内沉積的該阻擋層之保護。在此製程期^ ^ 去除若存在的摻質殘留。 接下來,執行玻璃去除步驟[G],以從前與後表面去 除任何玻璃或矽酸鹽層。 33 201143124 然後’在該基板的該前及後表面上沉魏化層間。 了/RC沉積製糊,只在該前表面上沉 積ARC層,δ亥後表面上則不需要。 最終’執行後與前側金屬印刷與燒結製程[Κ]。 圖5b例讀據該第三製程·製造的背接觸太陽能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1C包括基板1G當成基極。在且體 實施例内,基板的第一導電性為n型。 在該基板的後表面上已經產生BSF區域12,其由該 基板的後表面内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該或每 一凹穴位置上的BSF層。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預 先擴散之後BSF層12的厚度。 在該後表面BSF區域12的頂端上,放置用來防護毀 損及/或摻質殘留去除的蝕刻製程[p,]和[p”]之阻擋層u。 在此阻擋層11為氮化>6夕層或其他合適介電/鈍化層的情況 下’該層在稍後階段上可當成ARC層。 在凹穴區域7内,已經製造在該基板的該前與後表面 之間延伸之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c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在鈍化 34 201143124 層16 〇 由於在製造凹穴7以及製造貫穿孔5之後應用該鈍化 製程[H'] ’則該鈍化層也覆蓋穿孔壁10a和凹穴區域7。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與穿孔壁i〇a上的鈍 化層16之上。因為ARC層18並未沉積在該後表面上, 因此該後表面大體上無ARC層18,但是内含阻擔層11。 請注意’ BSF區域12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類型極性的 電極(未顯示)。在貫穿孔5内,製造金屬插頭(未顯示)當 成第二導電類型極性的電極。由於該凹穴7,因此有助於 強化來自BSF區域12金屬化的該金屬插頭之金屬化絕緣。 圖6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光伏特電池的第 四製程400之流程圖。 本說明書將參考圖7,例示用此第四製程400製造的 太陽能電池之結構。 根據該第四製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製造方式如下。 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晶圓當成基板。 一開始執行紋理化製程[A],以製造有紋理的矽晶圓 前表面。 在下一個步驟中,在該後表面上執行預先擴散製程 35 201143124 做 [Β]:以製造屬於第—導電麵的第__預先摻雜區域 為背表面電場BSF。 rm/l後執仃玻璃去除製程[C] ’以去除在預先擴散製程 []内&成摻質來源層的任何玻璃或石夕酸鹽層。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後續步驟包括將阻擋層沉 ΐ在後表面上的阻擋層沉積製程[Q]。該阻擋層配置為抵 ^石夕㈣的阻擋層。在具體實施例内,該喊層為牲 層’内含例如氮化矽或氧化鋁。 往 執行雷射鑽孔製程[〇] ’以產生該 在進一步步驟中, 等貫穿孔。 接:來’執行雷射受損去除的蝕刻製程[Ρ.,,]。此外, 可去除則表面上的寄生擴散。在此蝕刻步驟[ρ”]期間,誃 基板的後表面受到先前阻擋層沉積製程步_]内沉積= 層之保護。同時,該侧製程配置成避聽刻損壞 該前表面紋理。 貝艰 ,著,執行製造射極區域的該步驟[E],同時可共同萨 散該後表面上的預先摻雜區域(即SBSF層)。射極區丄 有與該基板的第-導電類型相反之第二導電_。〃 該射極區域形成[E]之後接著步驟[F],以利用例 漿蝕刻、雷射邊緣絕緣或研磨來隔離該晶圓邊緣。 然後,執行雷射切除製程[N],以利用局部去除Bsf 36 201143124 - 層,在後表面BSF層内製造凹穴。該等凹穴以有利於填 充’並且方便電池金屬化圖案與電池内連線的方式配置。 產生每一凹穴,以便去除該凹穴區域内的BSF層。如此, 該凹穴區域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請注意,通常稍早步驟[0]内製造的貫穿孔都位於相 關凹穴區域内。 然後,執行第二蝕刻製程[P,],去除雷射受損以及若 存在的任何摻質殘留,而該基板的後表面仍舊受到先前阻 擔層沉積製程步驟[Q]内沉積的該阻擋層之保護。 接下來,執行玻璃去除步驟[G],以從前與後表面去 除任何坡螭或矽酸鹽層。 ^ 及兮Ϊ後’在縣㈣該前及後表面上、料f穿孔上以 汉琢寺凹穴内沉積鈍化層[H]。 進—步,只在該前表面上而非該後表面上沉積arc 最終,執行後與前料刷魏結製程 四背接觸太陽能 圖7顯示根據第四製程400製造 電池Id之剖面圖。 、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Id包括其始1Λ & 1 實施例内,美拓MM 栝基板10當成基極。在具體 ,基板的第一導電類型為 37 201143124 在該基板的後表面上已經產生BSF區域12,其由該 基板的後表面内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該或^ 一凹穴位置上的BSF層。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 BSF層12的厚度。 、 在該後表面BSF區域12的頂端上,放置用來防護除 去雷射受損及任何掺質殘留的姓刻製程[P]之阻擋層U。 在凹穴區域7内,已經製造在該前與後表面之間延伸 的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Id包括與基板丨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射極區域14也沿著穿孔壁i〇a延伸。 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在鈍化層16,該層也沿著穿 孔壁10a延伸。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與穿孔壁i〇a上的鈍 化層16之上。因為人尺(:層18並未沉積在該後表面上, 因此該後表面大體上並無ARC層。 另外,因為在該鈍化層沉積製程中會露出該前與後表 面兩者,鈍化層16會覆蓋該後表面上的BSF區域12和凹 穴區域7。 請注意,BSF區域12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類型極性的 電極(未顯示)。在貫穿孔5内,製造金屬插頭(未顯示)當 成弟,一導電類型極性的電極。由於該凹穴,因此有助於強 38 201143124 ·- 化來自BSF區域金屬化的該金屬插頭之金屬化絕緣。 圖8a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太陽能電池的 第五製程500之流程圖。 本說明書將參考圖8b,例示用此第五製程500製造的 太陽能電池之結構。 根據該第五製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製造方式如下。 提供第一導電類型的矽半導體晶圓當成基板。 一開始執行雷射鑽孔製程[0],以產生該等貫穿孔。 然後執行紋理化製程[A],以製造有紋理的矽晶圓前 表面。 接下來,在該後表面上執行預先擴散製程[別,以製 造屬於(第—導電類型)的第一預先摻雜區域,做為背表面 電場BSF。 來源去除製程[C],以去除在步驟[B]内當成摻質 果源層的任何破璃或矽酸鹽層。 接著,執行該基板前側的單邊飯刻製程[d]。 型的in執行製造射極11域(為相反於該第-導電類 一導電類型)的該步驟[E]’同時可共同擴散該後 39 201143124 表面上的預先摻雜區域(即是BSF層)。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後續步驟包括將阻擋層沉 積在後表面上的阻擋層沉積製程[Q]。該阻擋層配 擋矽蝕刻的阻擋層。在具體實施例内,該阻擋層為非犧牲 層,内含例如氮化矽或氧化鋁。 在進一步步驟内,執行雷射切除製程[N],以在該後 表面内製造凹穴’來製造BSF層的圖案。該等凹穴以有利 於填充’並且方便電池金屬化圖案與電池内連線的方式配 置。產生每一凹穴,以便去除該凹穴區域内的BSF層。如 此’該凹穴區域與相鄰BSF區域電絕緣。 請注意,通常稍早步驟[〇]内製造的每一貫穿孔都位 於相關凹穴區域内。. 然後執行蝕刻製程[P,]來去除雷射受損以及去除若存 在的摻質殘留。在此蝕刻步驟[P']期間,該基板的後表面 受到先前阻擋層沉積製程步驟[Q]内沉積的該阻擋層之保 護。 接下來,執行玻璃去除製程[G],以從前與後表面去 除任何玻璃或梦酸鹽層。 然後,在該基板的該前及後表面上沉積鈍化層[H]。 在該前及後表面上、該等貫穿孔壁上以及該等凹穴内沉積 鈍化層。 201143124 層[J,] 進-步,只在該前表面上而非職表面上沉積
ARC 最終,執行後與前側金屬印刷與燒結製程[κ]。 500製造的背接觸太 上述圖8b例示根據該第五製程 1¼能電池1 e。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le包括基板1〇當成基極 實施例内,基板的第一導電類型為n型。 你/、腊 在該基板的後表面上已經產生BSF區域12,盆 基板的後表面内之凹穴7 ;土 _空β 一 /、 Sa 一凹穴位置上的朦I $卩是局部去除該或每 凹八位置上的BSF々。凹穴7的深度 BSF層12的厚度。 乂寻以大於 在,後表面BSF區域12的頂端上,放置用來防護該 的阻擋層u。若該阻擋層為像是氮 化夕曰:^頦”電層,則可做為ARC層。 在=穴區域7内’已經製造在該基板的該前表面與後 表面之間延伸之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e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射極區域14也沿著穿孔壁伽延伸。 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在純化層16,該層也沿著穿 孔壁10a延伸。 41 201143124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與穿孔壁1〇a上的鈍 化層16之上。因為ARC@ 18並未沉積在該後表面上, 因此該後表面大體上並無Arc層。 另外,因為在該鈍化層沉積製程中會露出該前與後表 面兩者’鈍化層16會覆蓋該後表面上的BSF區域12和凹 穴區域7。 請注意,BSF區域12連接至該第一導電類型極性的 電極(未顯示)。在貫穿孔5内,製造金屬插頭(未顯示)當 成第一導電類型極性的電極。由於該凹穴7 ,因此有助於 強化來自BSF區域金屬化的該金屬插頭之金屬化絕緣。 處理流程500的替代具體實施例將在預先擴散步驟[B] .或玻璃去除步驟[C]之後,但是在單邊蝕刻步驟[D]之前, 套用犧牲圖案保護阻擋層。在此案例中,單邊餘刻步驟[D] 將由2邊蝕刻步驟取代,該步驟從該前侧去除寄生摻質, 以及從該後側去除預先擴散的BSF區域,其中並無該保護 阻擋層。在此具體實施例内,在射極擴散[E]之後,該等凹 穴區域内將存在寄生射極擴散,因此較佳在射極擴散之後 某些點上完成穿孔絕緣步驟。例如:利用雷射刻劃該凹穴 内部’不用刻劃穿孔外面和相關金屬化,就可完成此絕 緣。不過該結構類似於圖10,該凹穴内也存在射極層丨4。 該凹穴的深度至少和該預先擴散BSF層的厚度一樣大。 上述處理流程100、200、300、400、500係關於包括 阻擋層沉積製程[Q]、處理流程100内的[M]或處理流程 200内的[J]之具體實施例,用於沉積非犧牲阻擋層(像是氮 42 201143124 化石夕、氧化銘、SiOx或這些材料的堆疊)在該後表面上。 較佳是,這種阻擋層也具有後表面鈍化抵抗載子重新結合 之有利特性,以及強化光線後側反射回該矽晶圓(在 具體實施例内簡單描述為「ARC」層)的有利光學特性广 在處理流程100、300、400、500内’通常使用擴散 玻璃層做為該前表面上的犧牲保護阻擋層。不過,在該前 側上也可使用非犧牲保護阻擋層,類似於處理流程内 所說明。若在該前側上使用非犧牲保護阻擋層,該層較佳 具有前表面鈍化抵抗載子重新結合之有利特性,以^有利 的抗反射光學特性。除非製造該等貫穿孔之後接著其他塗 佈沉積’在處理流程100、300、400、500内,這將導致 鈍化並且塗層不會出現在該貫穿孔的表面上。 另外對於非犧牲阻擋層而言,可套用沉積犧 的阻擋層沉積製程。 曰 在具體實施例内,該犧牲阻擋層沉積製程包括含矽液 體(像是矽烷醇系液體)的旋塗沉積,接著熱處理(烘烤與固 =)來形成氧切層做為阻觀。仍舊在其他具體實施例 内,該犧牲阻擋層沉積製程包括熱氧化處理,以在該基板 3 =上形成薄二氧切,例如利用在n型晶圓上H擴 =之後進行富硼頂層氧化作業。精通技術人士將了解,可 阻:ί他材料及/或其他沉積或形成技術’以及替代的犧牲 積技術。在具體實施例内,阻擋層可包括可印刷 蚀刻阻止層。 在阻擋層沉積製程步驟[Q]、處理流裎丨〇〇的[M]或處 43 201143124 -- 理流程200的[J]内施加犧牲阻擒層時,處理流程loo、 200、300、400、500要稍微修改。該犧牲阻擋層將在受損 去除製程[P]、[ΡΊ或[Ρπ]之後去除。根據該阻檔層的性質, 可利用濕式化學製程去除。ARC沉積步驟[J]或[J,]通常運 用在後侧以及前側上。 在處理流程200内,在去除犧牲阻擋層之後,必須沉 積ARC層。 已經施加犧牲阻擋層’但是未應用至處理流程2〇〇 時,處理流程的一種特定修改如下: 1) 紋理化製程[A]由單邊拋光製程[A,]取代,用來拋 光該基板的後表面。 2) 若處理流程内有單邊蝕刻[D],則省略之。 3) 然後在該後表面上沉積非犧牲阻擂層的阻擋層沉 積製程[M]或[Q],由在該基板兩表面上沉積犧牲阻擋層的 替代阻擋層沉積製程[Q’]所取代,這在射極形成之前沉積。 另外,在執行製造射極區域的步驟[e]之前,先執 =則側、纹理化製程[A2]。該前側紋理化製程[A2]用於從該 =表面去_犧牲阻擋層,同龍該後表面去除任何寄生 SF層,並且在該基板的前表面上製造紋理。 ^最後,使用犧牲阻擔層時,執行抗反射塗佈(ARC) θ的沉積製程[J],以在該矽晶圓的兩表面上產生ARC層。 44 201143124 圖9顯示施加該犧牲阻擋層時 製造的進~步背翻太陽能電圖衫二製程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If包括基板1〇當 實施例内,基板的第一導電類型為,型:成基極。在具體 德表^後表面上已經產生聊區域12,其由該基板的 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該或每-凹穴 層。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BSF層 12的厚度。 β 在凹穴7内,已經產生在該基板的該前與後表面之間 延伸之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f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在鈍化 層16。 穿孔壁10a上和該太陽能電池的後表面上也存在鈍化 層16。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該等穿孔壁與該後 表面上的鈍化層16之上。 圖10顯示使用該犧牲阻擋層時,根據第四或第五製 程製造的仍舊進一步背接觸太陽能電池lg之剖面圖。 45 201143124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lg包括基板10當成基極。在具體 實施例内,基板的第一導電類型為η型。 在該基板的後表面上已經產生BSF區域a,其由兮· 基板的後表面内之凹穴7製造圖案,即是局部去除^或^ 一凹穴位置上的BSF層。凹穴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 BSF層12的厚度。 、 、 在凹穴區域7内,已經製造在該前與後表面之間延伸 的貫穿孔5。 在該前表面上,太陽能電池lg包括與基板1〇的基極 相鄰的射極區域14。射極區域14也沿著穿孔壁i〇a延伸。 在射極區域14的頂端上’存在純化層16,該層也沿著穿 孔壁10a延伸0 進一步’該太陽能電池的後表面上也存在鈍化層16。 ARC層18可呈現在該前表面上、該等穿孔壁與該後 表面上的鈍化層16之上。 更進一步,請注意在替代具體實施例内,可利用水刀 鑽孔或雷射化學製程取代雷射鑽孔,來製造該等貫穿孔。 仍舊在其他具體實施例内,利用熱遷移製程,具體實 施該等貫穿孔的製造結合該等穿孔的製造。 再者,該雷射鑽孔製程可為水刀導引雷射鑽孔製程。 46 201143124 利用雷射切除或其他雷射輔助方法,可在該後表面上 形成該等凹穴,如先前具體實施例内所述。另外,利用文 獻内所述其他微影製程可製造該等凹穴,像是例如利用網 版印刷或刻板印刷或類似技術,或利用噴墨或其他喷射技 術’來施加一種圖案的蝕刻材料,或利用網版印刷或刻板 印刷或類似技術’或利用噴墨或其他喷射技術接著濕式化 學或電漿蝕刻處理,或利用光微影接著濕式化學或電漿蝕 刻等,來施加一種圖案的蝕刻遮罩。 圖lla和圖lib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太陽能電池具 體實施例。 在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具體實施例内,射極區域 14也可如已經去除BSF層的凹穴7位置上,在該基板後 侧之上延伸的射極層14a這樣延伸。 在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之前,於該後表面摻雜層内製 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時,以及在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 之後但是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之前,於該基板内製造該等 貫穿孔,如此就可在如圖Ua和圖内顯示的具體實施 例來達成此目的。 沿著該穿孔壁並且在已經去除BSF層的凹穴7位置上 的該後側之上的射極層延伸部分14a,可有利於強化該第 二導電類型的接觸電極與該第一導電類型的該基板之絕 緣。精通此技術人士將了解,由於去除BSF層並且使用合 適的擴散技術,像是例如氣態擴散技術當成該射極層形成 47 201143124 的σ卩刀,所以該射極層可在該後侧上該凹穴位置之上延 伸 若未去除該凹穴内的該BSF層,則會由該等BSF摻 質原子至少部分補償該射極摻質原子,如此會降低絕緣程 度。 此外,該擴散技術允許定義該射極層延伸部分14a的 長度,該延伸部分從該貫穿孔沿著凹穴區域7延伸。在圖 11a内,射極層延伸部分14a已經製造成大體上沿著該完 整凹穴區域延伸,而在圖llb内,射極層延伸部分丨如從 該貫穿孔沿著該凹穴區域7的較小部分延伸。 請注意,凹穴區域7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BSF層 12的厚度,或若此層使用包括預先擴散的處理流程,則至 少等於或大於預先擴散之後該後摻雜層的厚度。 再者,請注意,在一個塗層内可結合該鈍化層與該 ARC層。例如:含磷擴散射極層上的氮化矽層已知具有良 好的鈍化與良好的抗反射特性。 請注意,根據該鈍化層的沉積方法,該鈍化層可能或 不會沉積在該穿孔内或該後側上該凹穴的表面上。例如: 利用濕式化學氧化沉積鈍化層時,將沉積在該穿孔内與該 凹穴的表面上。在該前侧上利用PECVD沉積鈍化層時, 通常只沉積在該穿孔内的一部分上,並且不沉積在該凹穴 的表面上。 請注意,在該後表面上新增塗層沉積時,例如在處理 流程100内步驟[Hf]之後、處理流程200内步驟[P]之後、 48 201143124 處理流程300、400、500内步驟[J]或[J,]之後,塗層18將 覆盍該凹穴的表面’並且最後結構將類似於圖9或圖ι〇β 這種塗佈有利於改善該凹穴與貫穿孔的表面鈍化,以及該 貫穿孔内的絕緣。 請注意’金屬化可套用在該凹穴的表面上,以啟用該 等穿孔的内連線及/或該等太陽能電池的内連線。 請注意,由於金屬化與燒結,該太陽能電池的剖面可 修改成與圖式不同。尤其是,該穿孔内金屬與該貫穿孔表 面的矽合金化,可造成該穿孔表面上鈍化層或擴散射極層 不再顯著。 凊注意’凹穴深度可接近BSF厚度或更深。圖2和圖 5b例示可用於所有處理流程的此深度的變化。 精通技術人士將了解,可設想及減少本發明的其他具 體實施例,以在不悖離本發明真實精神之下實施,&發^月 的範僅文限於如最後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本發明並不受 限於此處的說明。 【圖式簡單說明】 下面將參考圖式,其中例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以 便更詳細說明本發明。精通技術人士將了解,可設想及減 少本發明的其他替代與同等具體實施例’以在不惊離本發 明真實精神之下實施,本發明的範脅僅受限於如附申請專 利範圍。 49 201143124 圖1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光伏拉 -製程之絲圖; 第 圖2顯示根據本發明製程製造的第一背接觸 、 池之剖面ffl ; ϋ#電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光伏 二製程之絲圖; 第 圖4顯示根據本發明製程製造的第二背接觸 池之剖面圖; 光伏特電 圖5a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光 第三製程之流程圖; 符電池的 圖5b顯示根據第三製程製造的背接觸光伏 剖面圖; 付1:池之 圖ό顯示根據本發明用於製造背接觸光伏特 四製程之流程圖; 他的第 池之=根據本發明製程製造的第三背接觸光伏特電 第五據tr餘製造背接觸光伏特電池的 剖面L8b㈣轉第五製程製_背__特電池之 電池=/=根據本發明製程製造的進一步背接觸光伏特 伏特本發日㈣程製_韻其他背接觸光 光伏本發明具體實施_^^^ 50 201143124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la 第一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lb 第二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lc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Id 第四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le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If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lg 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5 貫穿孔 7 凹穴 10 基板 10a 穿孔壁 11 阻擋層 12 後表面'BSF區域 14 射極區域 14a 延伸的射極層/射極層延伸部分 16 純化層 18 ARC層 100 第一製程/處理流程 200 第二製程/處理流程 300 第三製程/處理流程 400 第四製程/處理流程 500 第五製程/處理流程 51

Claims (1)

  1. 201143124 -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其中該電池包括提供一第_ 導電類型的一矽半導體基板,該基板具有一前表面與一後表 面; 該方法包括: -在該石夕半導體基板内該後表面上製造該第一導電類型的 一摻雜層,當成該後表面換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内的背表 面電場層; -在該前表面上製造一第二導電類型的一摻雜層當成前表 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内的一射極層,該第二導電類型 相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 其中該方法另包括: 利用去除該矽半導體基板内凹穴位置上的該後表面摻雜 層,在該後表面内製造該等凹穴,來製造該第一導電類型的該 後表面摻雜電場層之圖案,以便製造背表面電場層,該等凹穴 缺少後表面摻雜層材料,並且該等凹穴的一深度至少等於或大 於該後表面摻雜層的該厚度;以及 在該基板内製造貫穿孔,每一貫穿孔都位於一相關凹穴 内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由從包括雷射鑽孔、 水刀導引雷射鑽孔、雷射化學鑽孔、懸浮研磨水刀鑽孔的一群 組中選擇之一處理,來製造該等貫穿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利用一預先擴散製程 製造該後表面摻雜層。 52 201143124 二專利ί&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利用-預先擴散製程 “該後表面摻雜層,並且在該前表 間U 時擴散來形成該背表面輯I 成獨’同 5卜^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方法,其中由從包括雷射切除、 水刀導引娜赚、化學姆、懸浮研磨水刀切除以及 影的-群組中選擇之—種處理,來製造該等凹穴。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中任—項之方法,其中: 、在該躲面上製造該誠面摻_以及在微表面上製 造該後表面摻雜層之後,製造該後表面_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前表面上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層以及在該後表面上製 造該後表面摻雜層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包括在該前 表面上製造該前表面摻雜區域之後,在至少該前表面上沉積一 抗反射塗層’其中在該抗反射塗層的該沉積之後,製造該後表 面内的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抗反射塗層的該沉積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 孔。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後 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在该如表面推雜層的該製造之後’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 凹穴。 53 S 201143124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後 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 凹穴。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後 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但是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 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以及 之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 凹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後 表面摻雜層内,但是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 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前表面摻雜層的該製造之後,製造該基板内的該 *tS?' T1 4 只 芽孔。 泛如申請專利範圍第!至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後 表面摻雜勒’但是在該前表面摻_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 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以及 在該後表面摻㈣的該製造之後,但是顧前表面摻雜層 的該製造之前,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項之方法,另包括: 金屬印刷與燒結’用於根據該太陽能電池的設計,形成金 .化圖案’並且在鮮貫穿孔_成金屬插頭,社陽能電池 54 201143124 為EWT類型或MWT類型。 14.如刖述申凊專利範圍第2至13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利用該雷射鑽孔製程製造該基板内的該等貫穿孔,之後接著: -蝕刻該基板,以去除受損的基板材料。 \5·如刖述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13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製造該後表面内的該等凹穴,之後接著: 钱刻該基板,以去除受損的基板材料以及可能的摻質殘 圍第第1至7項中任一項或如申請專利範 前,μ在製造該等貫穿孔之 先在該後表面_前與後表面上_—綱保護阻撞層。 L7第料”請專利範 先在觸蝴物咖烟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8]6或17項之 侧上沉積-侧保數擋層優先於製造該前^雜2在該後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816或17項之 月__之後,在該後側上沉積一餘刻保她擒^中製造該 2〇.如申物咖第丨…取枝,其_表面上的 55 201143124 該蝕刻保雜擋層為-摻㈣散玻璃層。 ===16或17項之方法,其中利用-熱氧化 杲矛叙we後表面上的該蝕刻保護阻擋層。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方法,並 包括氮切、氧切、-介ί 二:=;Γ及一電阻材料的-群組中選擇之-巳沉 二法製r用-瓣製程 ’其中至少部分該後 ’擴散具有相同極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15項之方法 表面區域位於該等凹穴内、連接至該穿孔 性,當成該前表面摻雜層。 ,其中位於該等凹穴内的 的推質原子。 2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方法 該後表面區域擴散具有至少l〇13cm-2 26.如則述申凊專利範圍第i至25項中任一項之方法所製造 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該太陽能電池包括: 石夕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前表面與—後表面; 在省石夕半導體基板内該後表面上具有該第一導電類型的 —摻雜層’當成該後表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内的背表 面電場層; 56 201143124 -在該前表面上具有—第二導電類型的—摻雜層當成前表 面摻雜層,做為該太陽能電池内的-射極層,該第二導電類型 相反於該第一導電類型; 其中: ^後表面包括在者表面電場區域内製造該第一導電類型 的該背表面電場層之酵的凹穴,該等凹穴缺少背表面電場層 材料》 該基板包括該前與後表面之間的貫穿孔,該貫穿孔位於該 等凹穴内。 2β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太 陽能電池包括在至少該前表面上的該鈍化層之上的一抗反射 塗層。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中 該凹穴的深度至少等於或大於贿表面雜層的該厚度。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中任一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 池’另包括: 該貫穿孔壁上的一鈍化層,以及 一抗反射塗層’其覆蓋該貫穿孔壁上的該鈍化層。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9項中任一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 池,另包括: 每一貫穿孔壁上一射極層,以及 該貫穿孔壁上的該射極層由一鈍化層覆蓋; 57 201143124 該鈍化層由一抗反射塗層覆蓋。 Μ.如申印專利範圍第29或3〇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 括: 射極層其位於已經去除該背表面電場層的該等凹穴位 置的該後側之上’連接至每—貫穿孔壁上的該射極層。 32. 如申明專利範圍帛26至31項中任-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 池’其中該背表面電場區域由—保護阻擋層覆蓋,並且該保護 阻擋層並未覆蓋該等凹穴區域。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32項中任一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 池’其中使用隨機角錐紋理在該前或後表面上加入紋理,並且 該前或後表面至少部分平滑化。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至 少部分平滑化包括該紋理表面的角錐形之間中間山谷的加寬 與磨圓的至少其中之—。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从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紋 理與部分平滑化表面包括一含角錐形表面,具有寬度選自於 50-500 nm的範圍之中間山谷。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背接觸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紋 理與部分平滑化表面具有山谷,該等山谷具有半徑選自於 25-250 nm的範圍之曲率。 58
TW100106614A 2010-02-26 2011-03-01 背接觸光伏特電池的製造方法及藉此製造的背接觸光伏特電池 TWI549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2004310A NL2004310C2 (en) 2010-02-26 2010-02-26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3124A true TW201143124A (en) 2011-12-01
TWI549313B TWI549313B (zh) 2016-09-11

Family

ID=42244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6614A TWI549313B (zh) 2010-02-26 2011-03-01 背接觸光伏特電池的製造方法及藉此製造的背接觸光伏特電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08501A1 (zh)
EP (1) EP2539939B1 (zh)
KR (1) KR20130007580A (zh)
CN (1) CN102859709B (zh)
NL (1) NL2004310C2 (zh)
TW (1) TWI549313B (zh)
WO (1) WO201110590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5335B (zh) * 2012-06-26 2014-10-01 Motech Ind Inc 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06161C2 (en) * 2011-02-08 2012-08-09 Tsc Solar B V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thus obtained.
CN102800744A (zh) * 2011-05-27 2012-11-28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方法
US9153713B2 (en) 2011-04-02 2015-10-06 Csi Cells Co., Ltd Solar cell modul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281435B2 (en) 2011-05-27 2016-03-08 Csi Cells Co., Ltd Light to current converte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403406B (zh) * 2011-11-22 2013-12-0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接触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403407A (zh) * 2011-11-22 2012-04-0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式光伏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403405B (zh) * 2011-11-22 2014-05-14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13095010A1 (en) * 2011-12-23 2013-06-27 Hanwha Chemical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CN102593257A (zh) * 2012-03-06 2012-07-18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双面发电mw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683493A (zh) * 2012-05-27 2012-09-1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N型晶体硅双面背接触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683494A (zh) * 2012-05-27 2012-09-19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双面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683495B (zh) * 2012-05-27 2014-12-03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型双面背接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NL2008970C2 (en) 2012-06-08 2013-12-10 Tempress Ip B V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thus obtained.
DE102012216580A1 (de) * 2012-09-17 2014-05-2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m Erzeugen mindestens eines Dotierkanals in einer Halbleiterschicht und photovoltaische Solarzelle, umfassend mindestens einen Dotierkanal
DE102012217078B4 (de) * 2012-09-21 2015-03-0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photovoltaischen Solarzelle
US10304977B1 (en) 2012-09-26 2019-05-28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High performance ultra-thin solar cell structures
US20150096613A1 (en) * 2013-06-24 2015-04-09 Sino-American Silicon Products Inc.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716192B2 (en) * 2014-03-28 2017-07-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photovoltaic device by uniform plating on emitter-lined through-wafer vias and interconnects
CN104269449B (zh) * 2014-10-20 2017-02-01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及其子电池的隔离线刻蚀方法
CN105280733A (zh) * 2015-09-17 2016-01-27 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n型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11183B (zh) * 2016-06-30 2020-06-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CN109888062B (zh) * 2019-03-29 2021-03-30 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wt太阳能电池激光se+碱抛光扩散工艺
CN110391178B (zh) * 2019-07-30 2021-09-24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一种用射流穿透并填充通孔的方法
DE102019006097A1 (de) * 2019-08-29 2021-03-04 Azur Space Solar Power Gmbh Passivierungsverfahren für ein Durchgangsloch einer Halbleiterscheibe
DE102021001116A1 (de) * 2021-03-02 2022-09-08 Azur Space Solar Power Gmbh Verfahren zum Durchkontaktier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70001B2 (en) * 2003-06-26 2007-01-30 Advent Solar, Inc. Fabrication of back-contacted silicon solar cells using thermomigration to create conductive vias
US7144751B2 (en) 2004-02-05 2006-12-05 Advent Solar, Inc.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on
US7276724B2 (en) * 2005-01-20 2007-10-02 Nanosolar, Inc. Series interconnected optoelectronic device module assembly
DE102005040871A1 (de) * 2005-04-16 2006-10-19 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Rückkontaktierte Solarzell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S20070023082A1 (en) * 2005-07-28 2007-02-01 Venkatesan Manivannan Compositionally-graded back contact photovolta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uch devices
KR101212198B1 (ko) * 2006-04-06 2012-12-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US20080174028A1 (en) * 2007-01-23 2008-07-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Forming At Least One Via
JP2009088406A (ja) * 2007-10-02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1063B2 (ja) * 2007-11-12 2012-1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999175B2 (en) * 2008-09-09 2011-08-16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laser ablated groov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5335B (zh) * 2012-06-26 2014-10-01 Motech Ind Inc 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9709B (zh) 2016-03-23
EP2539939A1 (en) 2013-01-02
WO2011105907A1 (en) 2011-09-01
NL2004310C2 (en) 2011-08-30
CN102859709A (zh) 2013-01-02
EP2539939B1 (en) 2014-05-21
US20130008501A1 (en) 2013-01-10
TWI549313B (zh) 2016-09-11
KR20130007580A (ko) 201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43124A (en)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a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and back-contacted photovoltaic cell made by such a method
US9196759B2 (en) High-efficiency photovoltaic back-contact solar cell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JP5749712B2 (ja) 効果的且つ効率的な設計を有するバック接点型太陽電池及び対応するパターニング法
JP5277485B2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247686B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
TWI305422B (en) Proces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for emitter wrap through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
JP2007521668A (ja) バックコンタクト型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法
CN106062975B (zh) 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
WO2018236885A1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SINGLE-CONTACT BACK-EMITTING SOLAR CELLS WITH SELECTIVE CONTACTS OF CARRIERS
CN102132421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219355A (ja) 光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4006565A (ja) 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8198906A (zh) 一种高效mw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TW201248904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olar cell
CN116525697A (zh) 一种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201218394A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9768120A (zh) 一种mwt无掩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TWI296858B (en)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on
TW201104898A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TW201216484A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8198905A (zh) 一种选择发射极的mwt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13099805A1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TW200849627A (en) Photovoltaic cell with shallow emitter
CN107360731B (zh)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571409B2 (ja) 太陽電池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