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16904A -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16904A
TW201116904A TW099123632A TW99123632A TW201116904A TW 201116904 A TW201116904 A TW 201116904A TW 099123632 A TW099123632 A TW 099123632A TW 99123632 A TW99123632 A TW 99123632A TW 201116904 A TW201116904 A TW 2011169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iquid crystal
retardation
crystal display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3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koto Ishiguro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16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690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2Colour filters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7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42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for homeotropic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40Materials having a particular birefringence, retard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20111690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疋有關於一種正面對比度(front contrast rati〇) 付到改良之垂直配向(vertjcally aligned,va )模式液晶顯 示器。 ” 【先前技術】 目如’液日日顯示盗之對比度(c〇ntrast rati〇,cr)正 在不斷提高之中。具體而言,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具有以 下優勢:其法向CR (在下文中稱為「正面CR」)高於其 他模式,且現已作出各種研究及開發來進一步增強此優 勢。因此,在近6年中,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正面cR已 自約400增大至約8〇〇〇,或增加了約2〇倍。 舉例而§,作為一種提高透射率(transmittance)之方 式,已知一種彩色濾光器位於陣列上(c〇1〇r fiher⑽Mr#, COA)結構(例如,專利參考文獻卜2以及3)。在 結構中,數值孔徑(numerical aperture)可較大,因此白 ^顯不級別(white level of diaplay)時之透射率可得到提 咼目洳A眾特別尚度關注環境問題,而採用此類c〇A 結構來提高透射率可有助於降低功率雜且自環境問題之 觀點而言頗為有利。正面CR取決於兩種透射率,即白色 顯示級別時冬透射率與黑色顯示級別時之透射率(白色亮 度與黑色亮度L因此無法僅藉由提高透射率來改良正面 CR。即使可提高白色顯示級別時之透射率,但告 級別時之透射率同時提高時,便無法獲得高的^。為了、 201116904 採用一種能夠改良白色顯示級別時之透射率的結構來 提咼正面CR,在採用此結構時控制黑色透射率之增加 為重要。 另一方面,在液晶顯示器中,重要的是不僅正面CR 較向,而且斜向CR (在下文中,此可被稱為「視角cR」) 亦較咼。已提出各種使用延遲膜(retardati〇nfilm)之技術 來減少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斜 (例如,專利參考文獻4)。-般而言,於液晶單^ (liquid-crystal cell)之前側與後側上設置延遲膜,液晶單 元存在於延遲膜之間的中心處,其中此二延遲膜共有為對 顯不器進行光學補償所需之延遲作用。一般而言,對此種 用於光學補償之组合,採用兩種系統。在一種系統中,各 自分別設置於前側與後側上之延遲膜同等地具有相同之延 遲作用;且此種系統之優勢在於可在其中使用同一類型之 薄膜。在另一種系統中,則使設置於任一側上之延遲膜具 有較大之延遲作用;且就成本而言,此種系統為有利的, 乃因其能藉由利用廉價延遲膜之組合來達成光學補償。在 後一種系統中,一般而言,在實際使用中,使欲設置於後 侧上之延遲膜具有較大延遲作用。一個原因在於生產成 本。關於此種原因’專利參考文獻5言及如下内容:「在本 &明之酿化纖維素膜(cellulose acylate film)僅用作一個 偏振器(polarizer)之保護膜(介於液晶單元與偏振膜之 間)之情形中’其可位於上偏振器(觀察者之側)或下偏 振器(背光側)其中之任一側上而無功能問題。然而,當 201116904 其用於上偏振II之-側上時,功能膜必祖提供於觀察者 之則(上側)上,由此可能會降低生產力,並且因此,其 在很多情形巾可能會湘訂偏振壯—側上,且此可^ 一更佳之實施例。」第二個在於㈣衝擊性(―⑽ 職stance)以及較環境變化(包括溫度變化以及濕度變 化)之觀點而言,較佳將具有較大延遲作用之薄膜配置於 後側上。 ' [先前技術參考文獻] [專利參考文獻] [專利參考文獻1] jp_A 2005-99499 [專利參考文獻2] JP-A 2005-258004 [專利參考文獻3] JP-A 2005-3733 [專利參考文獻4] JP-A2006-184640 [專利參考文獻 5] JP-A 2006-241293, [0265] 【發明内容】 [本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者已試圖藉由在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採用 COA結構來改良正面CR,但已得知正面CR無法藉由此 舉而得到改良。作為進一步研究之結果,本發明者已^知, —個原因是存在有助於減少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黑5色顯 示級別時在斜向發生之漏光(亦即有助於改良顯示’器之視 角CR)之延遲膜。具體而言,已得知’倘若在具g上述 6 201116904 -,構造(其巾具有高輯仙級別之延義被設置於後 側上)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合併有c〇a、结構,則不僅 =CR得不収良,而且其反㈣得㈣。據本發明者 可以說在此以前在具有延遲膜之VA模式液晶顯示 裔中採用COA結構時尚不瞭解所述問題。 va 而5 ’本發明之一目標在於’當在具有延遲膜之 VA模式液晶顯示^中採用c〇A結構時解決所述問題。且 體而言’本發明之-目標在於提供—種其正面對比度得到 改良之具COA結構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 [解決所述問題之方法] 如上所述’作為刻苦研究之結果,本發明者已發現, 虽採用COA結構時,數值孔徑擴大,且因此白色顯示級 =時之透射率可提高,但另_方面,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漏 ^亦會增加。具體而言’已發現,倘若在其巾後側上設置 ,具有高延遲作用級別之延遲膜的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 採用COA結構’則不僅正面CR得不到改良,而且正面 CR反而較不具有C0A結構時下降更多。為解決所述問 題,本發明者已作出各種研究,結果已發現,#設置於後 側上之延遲膜之總Rth處於財範圍㈣,則可大幅改良 具C Ο A結構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正面c r,由此完成 太發明。 亦即,達成上述目標之手段如下所述。 [1] -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包含:前側偏振元件、 後側偏振元件、設置於前㈣振元件與後儀減件之間 201116904 的,晶層以及設置於液晶層與後側偏振元件之間的彩色濾 光器,其中設置於後側偏振元件與彩色濾光層之間的一_ 多個延遲層(在下文中,設置於後側偏振元件與彩色濾^ 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遲層之整體被稱為「後側延遲區乂 體上滿足下式(I): (I) : |Rth(590)| 5 90 奈米, 其中Rth〇)意謂在λ奈米波長下在厚度方向上之延遲 值(奈米)。 [2]如[1]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液晶層夾於陣 列基板與對向基板之間,陣列基板具有黑色矩陣,此黑色 矩陣分隔具有彩色濾光層之畫素,對向基板則被設置成面 向陣列基板。 [3]如[1]或[2]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後側延遲 區滿足下式(II): (Η) |Re(590)| $20 奈米, 其十Re(X)意謂在λ奈米波長下之平面内延遲值(奈 米)。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 设置於則側偏振元件與液晶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遲層(在 下文中,设置於前側偏振元件與液晶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 遲層之整體被稱為「前側延遲區」)整體上滿足下式(III) 以及(IV): (ΠΙ):3〇 奈米 sRe(590)5 90 奈米, (IV): 15〇 奈米 $Rth(590)$ 300 奈米。 8 201116904 [5] 如[1]至[4]中任一項之从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 後側延遲區滿足下式(Ia): (la) : |Rth(590)| $20 奈米。 [6] 如[5]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前側延遲區滿 足下式(Ilia )以及(IVa ): (111&):30奈米$^(59〇)$9〇奈米, (IVa): 180 奈米 $Rth(590)$3〇〇 奈米。 [7] 如[1]至[4]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 後側延遲區滿足下式(lb): (lb) :20 奈米 <Rth(590)$90 奈米。 [8] 如[7]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前側延遲區滿 足下式(Illb)以及(IVb): (IIIb):30 奈米 $Re(590)S90 奈米, (IVb): 150 奈米 $Rth(590)幺 270 奈米。 [9] 如[1]至[8]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 後側延遲區是由醯化纖維素膜形成或包含醯化纖維素膜。 [10] 如[1]至[9]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 後側延遲區是由丙稀酸聚合物膜形成或包含丙烯酸聚合物 膜。 [11]如[10]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後侧延遲區 是由含有丙烯酸聚合物之丙烯酸聚合物膜形成或包含此類 型之丙烯酸聚合物膜,所述丙烯酸聚合物含有至少一個選 自内酯環單元(lactone ring unit )、順丁烯二酸酐單元 (maleic anhydride unit )以及戊二酸針單元(glutaric 201116904 anhydride unit)之單元。 [12] 如[1]至[l〇]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 中後側延遲£疋由坏經小合物膜(CyCl〇〇lefin polymer film)形成或包含環烯烴聚合物膜。 [13] 如[1]至[12]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側延遲區是由一個雙軸聚合物膜(biaxial p〇lymer film)形成或包含一個雙軸聚合物膜。 [14] 如[1]至[13]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 中前側延遲區包含一個單轴聚合物膜(m〇n〇axial p〇lymer film)。 [15] 如[13]或[14]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雙軸聚 合物膜或單軸聚合物膜為醢化纖維素膜。 [16] 如[13]或[14]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雙轴聚 合物膜或單軸聚合物膜為環稀煙聚合物膜。 [Π]如[1]至[16]中任一項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 中後側延遲區之Re以及Rth在可見光波長區域内具有逆 波長分散延遲特性或無論波長如何均為恒定的。 [本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其正面對比度得到改良之具 COA結構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 【實施方式】 [實施本發明之方式] 下文中將詳細描述本發明。應注意,在本專利說明書 中,任何呈「··.·..至······」之形式之數值用語皆將用於指 201116904 :一範圍’此範圍包括分別以「至」之前及之後給出之數 字表示之下限及上限。 首先’將解釋在本說明書中所用之術語。 (延遲、Re以及Rth) 在本說明書中’Re(W以及Rth(X)分別為在人波長下之 平面内延遲值(奈米)以及沿厚度方向之延遲值(奈米)。
ReW是藉由使用 KOBRA21ADH 或 WR (由 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製造)將波長為χ奈米之光沿樣品(諸如薄膜) 之法向施加於樣品來量測。K0BRA之標準波長為59〇奈 米。 當欲以單軸或雙軸指數橢球體分析樣品時,則薄膜之 Rth(X)如下計算。 利用KOBRA 21ADH或WR ’基於六個Re(x)值、一 假疋平均折射率值以及一作為薄膜厚度值輸入之值計算 Rth(X),此六個Re(x)值是在六個方向上對波長為λ奈米之 入射光所測出’此六個方向是使用由K〇BRA 21ADH確定 之平面内慢軸(in-plane slow axis)作為傾斜軸(旋轉軸; 若薄膜不具有平面内慢軸,則界定於任意平面内方向上) 相對於樣品薄膜之法向以10。之間距(step)自〇。旋轉至 50°而確定出。 在上文中,當欲分析之薄膜在作為旋轉轴且偏離法向 之平面内慢軸關具有使延遲值在某—傾斜角下為〇之方 向時’則在大於給出零延遲值之傾斜肖的傾斜角下之延遲 值變為負數’然後利用K〇BRA 2 i ADH或WR計算薄膜之 11 201116904
Rth(X) 〇 在作為薄膜之傾斜角(旋轉角)之慢軸(备 士· μΤΞ» 土丨士 田〉寻不里· 有杈軸時,則其旋轉軸可處於薄膜之任意平面内方向上/、 周圍,在任何所期望之兩個傾斜方向上量測延 °上) 於這些數據'平均折射率估算值以及所輸人膜^ 值’可根據下式(X)及(ΧΙ)計算Rth : 、又 (X): ny
Re(的 fnysm(啦 :))}3 cosism-^ELi^l)} (XI): d
Rth = 其:R:⑼表示在自法向傾斜翊 值,-表不在平面内慢軸方向上之 以及方向上讀㈣;^ μ絲結直於狀 mm °^且%為樣品厚度。 析之樣口口(邊如薄腺、 口。 或亦即’當薄膜不具有光.:=:) 在作為平面内傾斜轴(旋轉
21ADH或WR確定)用囹,知批之丨又轴(由K0BRA 疋)周圍,相對於薄膜法向自-50度直至 12 201116904 +50度以i〇度之間隔,在總計u個點處用在傾斜方向上 施加之波長為人奈米之光來量測薄膜之ΙΙε(λ);且基於如此 測得之延遲值、平均折射率估算值以及所輸入之薄膜厚度 值,可利用KOBRA21ADH或WR來計算薄膜之Rth(e。 在上述量測中,平均折射率之假定值可獲自p〇~mer
Handbook ( John Wiley & Sons,Inc.)中各種光學膜之目錄 中所列之值。可使用Abbe折射計(refract meter)量測平 均折射率未知之光學膜。一些主要光學膜之平均折射率如 下所列: 醯化纖維素(1_48)、環烯烴聚合物(1.52)、聚碳酸 酉旨(1.59)、聚曱基丙烯酸曱酯(i 49)以及聚苯乙烯(159)。 在輸入這些平均折射率之假定值以及薄膜厚度後, KOBRA 21ADH或WR計算nx、ny以及nz。基於如此計 鼻出之nx、ny以及nz,進一步計算出Nz=(nx-nz)/(nx-ny) 〇 在本說明書中,根據用量測裝置在三或更多個不同波 長(例如,λ = 479·2、546.3、632.8或745.3奈米)下測得 之Re以及RA之數據計算Re(X)以及Rth(X)之值,諸如
Re(450)、Re(550)、Re(630)、Rth(450)、Rth(550)以及
Rth(630)。具體而言’以柯西公式(Cauchy’s formula)(最 高至第三項,Re = A +Β/λ2+C/λ4)近似表示測得值,以 確定值A、Β以及C。以此方式,對Re以及Rth在波長λ 下之數據重新作圖,由此可確定在波長λ下之Re(X)以及
Rth(X)。 在本說明書中,延遲膜以及其他者之r慢軸」意謂最 13 201116904 卉^射二之方向。「可見光區域」為380奈米至780 5丁90太二*本說明書中另外明確指出,否則量測波長為 薄膜i物理數ϋ90奈米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内在控制 寻腰之物理數據時-般採用之波長。 遲膜在ifΓ書令’應作如下解釋:表示諸如延遲區、延 圍以及件厂^學㈣之數值數據、數值範 應為關於液!;干=盖等,/ 差mi#及其構成構件的包括一般可接受之誤 差的數值數據、數值範圍以及定性用語。 件之間’延遲膜意謂設置於液晶單元與偏振元 用級別㈣#薄膜(seif-supp〇rting fiim),與其延遲作 …、 延遲膜片(retardation membrane)、延遲声、 SCI,延遲區為設置於液晶單元與偏振\ 件H❹個延遲膜層之通用術語。 Μ在本說明書中,「前側」意謂面板側;而「後側丨素古田 音士胃面=lght)側。在本說明書中,「正面(或前面^月 =板向測得之白色亮度與黑色亮么以= 又、,且視角對比度(CR)」意謂根據在相對於 4面5。:==之傾斜方向上(例如,在相對於面板表面以 万向(azimuth direction)以及60〇之極角古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有COA結構之VA模式液晶顯 201116904 之示意非C0A結構的从模式液晶顯示器 a 圖,在本文中給出此非COA結構的VA模 V夜日日顯示器供參考。 振开^所不的本發明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包含前側偏 德魅/、後側偏振树24、設置於前侧偏振元件26與 2 ί件24之間的液晶層1G、設置於液晶層10與後 的彩色淚光層12、設置於後侧偏振元 "彩色濾光層12之間的後側延遲區20以及設置於前 貝1偏振疋件26與液晶顯示層1〇之間的前側延遲區22。圖 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所具有之液晶單元LC為COA結 構之液晶單元,其中液晶層1G夾於前側基板18與後侧基 板16之間’且陣列構件14與彩色濾光層12位於同一基板 上,亦即,位於後側基板16上。液晶單元LC可具有黑色 矩陣(black matrix)(未顯示),且其可位於後側基板16 或前側基板18上。 圖2作為參考實例’其為具有非c〇s結構的液晶單元 LC'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一個實例之示意性橫截面圖。 在圖2中,液晶單元LC,為非COS結構的液晶單元,其包 含夾於前側基板58與後側基板56之間的液晶層50,且包 含彩色濾光層52 ’彩色濾光層52設置於前側基板58上, 前側基板58不同於上面設置有陣列構件54之基板。 以下’就黑色顯示級別時正面方向上之透射率增大(亦 即,漏光增大)之原因,說明圖1以及圖2之VA模式液 15 201116904 晶顯示器。 W ^ ’在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在黑色顯示級 n::層!10或50)呈垂直配向狀態,因此,對於已 (24 *64)且沿法向行進之線性偏振 、八★辰狀態甚至在其穿過液晶層(10或50)之後亦不 毛生改文’且制上,其全部被前側偏振元件(Μ或⑹ ,吸收轴糾。具體而言,原則上,可稱在黑色顯示級別 π…、漏光然而’ VA模式液晶顯示器在黑色顯示級別時 ’正面透射率不為零。已知,—個原因是因為液晶層⑽ 或5〇)中之液晶分子有波動,且在液晶層中行進之入射光 =於所述波動而在某種程度上被散射。倘若在液晶層… 或50)中仃進之入射光更徹底地僅含有將被前側偏振元件 (26或66)之吸收軸吸收之線性偏振光分量,則其影響可 更大且正面漏光趨於增加。換言之,倘若設置於後側上之 =遲區(20或60)之延遲作用更大且當以更高之橢圓偏振 較度使入射光轉換為橢圓偏振光時,則可更大地減少由於 波動所致之正面漏光。 然而,如上所述,本發明者之研究已清楚顯示,除了 液曰曰層中液晶分子之波動以外,設置於後側偏振元件(24 或64)與液晶層(10或60)之間的延遲膜(2〇或60)之 延遲作用亦為促成上述現象之另一原因。當來自背光(28 或68)之定向光(directi〇nal Hght)已穿過後側偏振元件 (24或64)且在傾斜方向上進入延遲膜(2〇或60)中時, 線性偏振光由於延遲作用而轉換為橢圓偏振光。橢圓偏振 16 201116904 光被液晶單元中之陣列構件(14或54)及彩色 或52)繞射或散射,且其至少一部分變成在正面方向曰上行 進之光。由於橢圓偏振光含有無法被前㈣振元件⑶或 66)之吸收軸阻狀線性偏減分量,因此甚至在專色顯 示級別時亦仍在正面方向上存在漏光,此為致使正面cr p爹低之-原因。因光通過陣列構件(TFT陣列或類似者) 或彩色滤光層*發生之光學現像是例如由以下·引起: ,列構件以及彩色遽光器之表面並非完全平坦及光滑,而 是在某種程度上為祕的;且所述構件可能含有散射因素 或類似者。因統過陣列構件以及彩色濾光層而發生之光 學現象對正面方向之漏光的影響大於上文所述液晶層中液 晶分子之波動對其之影響。 此外,本發明者之研究已清楚顯示,端視光可在進入 液晶層之前通過所簡件還是光可在⑽騎晶層之後通 過所述構件而定’已崎過延遲臈而變成_偏振光之光 在通過液晶單it中之敢構件時所應經歷之光學現象(繞 射、散射或類似現象)在其狀態方面有所不同,進而對正 面方向之漏光產生影響。在圖丨以及圖2之任—構造中, 光在進入液晶層(1G或5G)之前先通過陣列構件(14或 54)。另-方面’在圖!所示之⑽結構中,光在通過液 晶層(ίο)之前先通過彩色濾光層(12);但在圖2所示之 ^ COA結構中’光則在通過液晶層(5())之後通過彩色 濾光層(52)。 倘若橢圓偏振程度較小之橢圓偏振光進入陣列構件以 17 201116904 光層中’則因光通過相應構件而引起之光學現象 對正面方向之漏光之影響可域地減低更多。 因=為了減少由於_構件t之光學現象所引起之 杜由/、有車父小橢圓偏振程度之_偏振光應進入所述構 在C0A結構之情形中,可由此同時減少由於彩 色濾光層中之光學現象所引起之漏光。 ,光進人液晶層中之前所通過之構件中,人射光之擴 囡偏振程度取決於絲前職過之後側延舰(2G或6〇)
作用。另—方面,在光在進人液晶層中之後所通過 ^件中’除後側延遲區(2〇 $ 60)之延遲作用以外,入 射光之橢圓偏振程度還取決於液晶層之延遲作用。在VA 之情形中’當慮及白色級別顯示與黑色級 )、員不之間的切換日夺,一般而言,液晶層之_(夠被限 ^為大約介於280奈米與350奈米之間。其中,d意謂液 :層之厚度(奈米)’ Δη(λ)意謂液晶層在皮長下之折射 。向異性(refractive index anisotropy ),且綱⑷意謂 Δη(λ) 與d之積。在非COA、结構之情形中,較後側延遲區之 延遲作用被限定成能減少轉觸件所射之漏光,通過 液晶層之橢圓偏振光之橢圓偏振程度亦可能反而相反地增 =,且因此,由因光通過彩色濾光器或類似物而引起之光 學現象所造成之漏光會增加。後側延遲區(2〇或6〇)之延 遲作用級別、光通過構成構件對正面方向漏光之影響趨勢 以及影響程度概括於下表中。 201116904 表1 圖1之COA結構 的液晶單元 液晶層 光行進] 路 徑 (light inning route) 後側延遲區之延 遲作用減小 後側延遲區之延 遲作用增大 對漏光之影響程 度的相對關係 衫色濾、光層 5 __會增加漏光 會減少漏光 最弱 陣列構# 8 2¾ COA^ 構的液晶單元 系色濾光肩 τ~·— 路徑 會減少漏光 ϋ少漏光 ~ 瓦側延遲區 遲作用減小 '增加漏光 會增加漏光 延遲 遲作用增大 ^ ~~~ 度的相對關係 液晶層 ~ — 會減少漏光 陣列構居 ~~ — 會増加漏光 會減少漏光 會減少漏光 舍换士"祖止 最弱 , u . -~^一州〜__丨取攻__ 式液晶顯Sΐ ’ t具有非C〇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VA模 山曰Γ 中,當減小後側延遲膜(6〇)之延遲作用時, 趨於^構件(54)之光學現象㈣之正面方向漏光可能 ”^ ’但由彩色濾、光層(52)之光學現象引起之正面 方向漏光可%趨於增加,且當增大後側延遲膜(⑹之延 遲作用時’則由陣列構件(54)之光學現象引起之正面方 向漏光可能趨於增加’但由彩色遽光層(52) 之光學現象 起之正面方向漏光可能趨於減少;或換言之,此兩種作 用呈彼此抵消之關係。因此,在非COA結構中,後側延 遲膜之延遲相級別對正面CR之影響彳M、;且在非COA 結構的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就正面CR而言,無需研 究後側延遲膜之延遲作用級別。具體而言,在非COA結 構中’即使使後側延遲膜具有較高級別之延遲作用,亦未 產生正面CR降低之問題;因此,正如上文所述,慮及製 造成本、耐衝擊性以及耐環境性,使後側延遲膜具有較高 級別延遲作用之構造已投入實際使用。 19 201116904 另一方面,如上表所示,在圖丨之具c〇A結構的液 晶單元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當降低後側延遲區(2⑴ 之延遲作用級別時,則由陣列構件(⑷之光學現象引起 之正面方向漏光可減少’且由彩色渡光層(12)之光學現 象引起之正面方向漏光亦可減少;但減地,當增大後側 延遲區(20)之延遲作用級別時,則由陣列構件(⑷之 光學現象胁之正面方向漏域於增加,且由彩色滤光層 (I2)之光學現象彳丨起之正面方喊光亦趨於增加。因此, 甚至當採用COA結構且在後—構造巾擴大數值孔經時, 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正面漏光亦會因光通過陣列構件以及彩 色濾光層時之光學現象而增加’因此正面CR無法得到改 良,而是反而會降低。就本發明者所知,在此以前益人 解此問題。 ...... 在具有低之正面CR之液晶顯示器中,後侧延遲區之 延遲作用對正面CR之影響幾乎可忽略不計。然而,在最 近提供的具有高之正面® (例如,具有至少15G0之正面 CR)之液晶顯示器中,為進—步改良顯示器之正面cr, 所述影響不能忽略。本發明特別適職進—步改良正面⑶ 為至少1500之此類液晶顯示器之正面CR。 本^月之正面CR改良效果並非是如上文所述因採用 =〇A結構崎g單元卩及增大數值孔㈣產&之效果,而 是因使CQA結制液晶單元之後慨顏具有較低級別 延遲作用贱藉此減少偏振光散射進人舰晶單元中且因 此降低前織色亮度所產生之效果。倘若蚊本發明之效 20 201116904 果使得進人液晶單元巾之偏振光甚至在被内部構成構 射之後亦仍能維持其偏振狀態,則此可用龐加萊^ (Poincare sphere)上之光偏振軌跡來解釋。另—方面,在 此,前,尚不認為,當偏振光被散射時,其能維持其偏振 狀態;且因此,亦不能預測本發明解決由液晶單元中之x 散射所致之正面CR降低問題之效果可藉由龐加萊球上 光偏振軌跡來解釋。 〈 不僅正面CR,而且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正面顏色(正 =黑色)亦為液晶顯示器之重要顯示特性。本發明者之 究已顯示:當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後側延遲區之延 作1 (Re以及Rth)在可見光區域内之較長波長下可能較 士時’亦即當後誕遲區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性二 則側黑色變色成特定聽之現象可得以減少。其原因可以 與上文關於液晶顯示器中之正面方向漏光所述相同之方式 來考慮。具體而言’當後側延遲區中之逆波長分散延ς 性較強時’則可較大地降低來自液晶顯示器光源(背光) 之斜向入射光之橢圓偏振之波長依賴性,因此可減小不门 ,長之間的漏練度之差異,並由此可減輕前側黑色_ 成特定顏色之現象。 士發明者已作進—步研究且已知曉,在C0A結構的 =晶早凡中’黑色顯示級別時之前側變色現象相較於非 紐OA結構的液晶單元可減輕更多。原因在於,在非c〇A ::構的液晶單7〇中’必須考慮會受到液晶層延遲作用 考影響的前側基板上之構件中之光散射現象。# c〇A結 21 201116904 構的液晶單元之入射光在其在前側基板上之構件中被散射 之前,先通過液晶層。液晶層之延遲作用(亦即其△ndj ) 具有有規則之波長分散特性(因為延遲作用在較長波長下 較小);且因此’當入射光通過液晶層時,較短波^區域内 之光之橢圓偏振度較大,因此藍色區域内之光趨於更容易 沒漏。因此,在綠射對前織板上之構件之影響較= 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中,相較於非c〇A結構的液晶單 元,黑色顯示級別時之前側變色現象可減輕更多。 當使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中之後側延遲區具有較低 級別延遲作用且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性時,則亦可減輕 黑色顯示級別時之前側變色現象。 更具體而言’當使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後側延遲 區具有低延遲作用且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性時,則相較 於其中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後側延遲區亦具有低延遲 作用但具有有規狀波長分散雜之實闕,黑色顯示級 別時之剞側變色現象減輕。在後者情形中,觀察到略呈淺 藍色之變色現象,但在前者情形中,幾乎觀察不到淺藍色 之變色現象。在uv色度圖(chr〇maticity出吨以瓜)上黑 色之V’較佳為至少0.375。在uv色度圖上,黑&顯示級別 時之淺藍色變色意謂ν’值之減小。在前者實施例中,黑色 之ν’可為至少0.38。 其中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後側延遲區具有低延遲 作用之實施例不僅有助於改良正面CR,且亦有助於改良 斜向對比度(在下文中,此可被稱為「視角CR」)。舉例 22 201116904 而言,即使採用COA、结構的液晶單元,如同在先前技術 中一樣,當後侧延遲區具有高延遲作用時,正面CR以及 視角CR亦均不能得到改良。具體而言,本發明改良視角 CR之效果可藉由減少由於人射偏振光進人液晶單元而波 動之漏光來達成,但不能藉由採用c〇A結構的液晶 以及增大數值孔徑來達成。 本發明之效果有別於下文將提及的前側延遲區之視角 CR改良效果,所述前側延遲區是補償 軸相對於其垂直構型之移位。 偏振 料It 曰早几之入射偏振光即使在被内部構成構 件政射之後亦仍能維持其偏振狀態,則如同本發明之正面 本f明之視角⑶改良效果亦可用龐加萊球 來解釋。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此以前, 光被散射時,其能維持其偏振狀態; 且因此,亦不能调本發明解決由 致之正面CR降低η日自夕崎里1 干ι 丫怎九政射所 跡來解釋。果可用魔加萊球上之光偏振軌 —令人驚奇的是,本發明者所進行之刻苦研究已清楚顯 解決: 处⑴1中之20)滿足下式⑴來 (I):|Rth(590)|5 90 奈米。 整個進人C〇A結構的液晶單sLC之前所通過之 遲&之延遲作用滿足上式⑴,即使斜向入射光隨 23 201116904 後被液晶早7L中之陣列構件14以及彩色濾光層12散射或 =射且開始在法向上行進,或即使其暴露於液晶層中液晶 分子之波麟其之影響,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正向漏光亦不 會k度k加丨且因此,相較於具有非COA結構的液晶單 元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可由此大幅改良正面cR。本發 明之效果無法僅藉由採用c〇A結構以及擴大數值孔徑來 達成’但可僅藉由採用COA結構以及使後側延遲區滿足 上式(I)來達成。 以^關於彩色渡光層以及陣列構件之内容應適用於圖 1中未不出之其他構件(例如黑色矩陣)。具體而言,對於 入射光在進人液晶層巾之前所通過之構件,上表中關於非 COA結構的_構件之内容應適用;且對於人射光在通過 液晶層之後所通過之構件,上表中關於非c〇A結構的彩 色濾光構件之内容應適用。 如上所述,由於彩色濾光器、黑色矩陣以及陣列構件 :之光學現象賴的黑色顯示級料漏光對人射光偏振狀 態之依賴性均顯示出相同趨勢;然而,黑色矩陣之影響相 對小且因此,黑色矩陣在COA結構的液晶顯示器中之 位置可處於液晶單元内之任何部位,但為了達成高之正面 CR,黑色矩陣較佳處於後側偏振元件與液晶層之間的位 置。 圖1中之後侧延遲區20可具有單層結構或由二或更多 層形成之積層結構(laminate structure)。在所述區域具有 單層結構之實施例中,所述層必須滿足式(1);且在所述 24 201116904 區域具有由二或更多層形成之積層結構之實施例中,積層 體整體必須滿足式〇)。 為了達成較高之正面CR ,欲設置為圖丨中之後側延 遲區20之溥獏之霧度(haze)較佳為至多〇 5,更佳為至 夕0.3,甚至更佳為至多〇 2。在本說明書中,薄膜霧度可 如下罝測.根據JIS K-6714,製備大小為40公釐X 80公 釐之薄膜樣品,並用霧度計(NDH_2〇〇〇,由Nipp〇n
Denshoku Industry製造)在25°C以及60% RH之環境中進 行分析,由此量測薄膜之霧度。 圖1中之别側延遲區22亦可具有單層結構或由二或更 多層形成之積層結構。倘若前側延遲區22具有能夠有助於 改良視角CR之延遲作用’則其因為可達成本發明之效果 (亦即’不僅有改良正面CR之效果,且亦有改良視角CR 之效果)而為有利的。如上所述,液晶單元LC之液晶層 之Δικΐ(λ)—般為大約280奈米至35〇奈米,但前側延遲區 22之延遲作用(尤其為其Rth)之較佳範圍視後側延遲區 20之延遲作用以及液晶層之Anda)而變化。為改良斜向 CR ’前側延遲區與後侧延遲區相對於液晶層之Δη(1(λ)之較 佳組合已描述於各種出版物(例如曰本專利3282986、 3666666以及3556159)中’且可於本文中有所提及。自此 觀點而言’前側延遲區22較佳地滿足下式(ΙΠ)以及(IV): (III) 30 奈米 $Re(590)S90 奈米, (IV) 150 奈米 $Rth(590)S 300 奈米。 為了滿足上述特性,前側延遲區22可例如由一或多個 25 201116904 f二可含有-或多個雙輕聚合物膜。此 从=液£&可含有-或多個單軸聚合物膜。 350 /;Γλ " ΔΤ〇Γ^4Λ" 280 射率。另—方㊉=討㈤地提同白色顯示級別時之透 方面,虽△ndp%)小於280奈米眭白多古辩 可,__)之減小而略有減低,但^ = 徵在於:當後側第-延^異。本發明之特 俊惻弟延遲區具有低延遲作用時,可減少正 面方向之漏光,且因此提高正面CR,此適用於且有任何 △nd(590)之液晶顯示器。 用於八有4 Π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後側延遲區( 2〇 滿足下式(Π): (II) |Re(590)|$20 奈米。 即使當將高Re延遲膜設置於後側上時,只要其Rth 滿足上式(I),顯示器亦可享有本發明之效果。另一方面, §將具有略南Re之延遲膜設置於後侧上時,將必須相對 於其他構件之光軸(例如相對於後側偏振元件之吸收轴) 嚴格地達成軸向對準。當後側延遲區整體具有低Re時且 當所述區域滿足上式(II)時,因為當在液晶顯示器中合 併一或多個用作後側延遲區之延遲膜時易於進行軸向對 準,因此為有利的。 本發明之又一優勢是「圓形不均勻性(circular unevenness)」降低。「圓形不均勻性」是當液晶面板暴露 於高溫/向濕氛圍且使其處於黑色顯示級別時所發生之圓 26 201116904 形漏光現象。其詳情描述於jp_A2007-187841中。所述現 象之原因在於,背光側上之液晶基板(亦即,圖1中之後 侧基板16)由於暴露於高溫/高濕氛圍而發生變形。在c〇a 結構中’除了將陣列構件設置於後側基板上以外,還將彩 色應光層設置於後側基板上,因此所述基板即使暴露於執 亦幾乎不會發生變形,結果,圓形不均勻性可由此得到降 低。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為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
六T 後側延遲區(圖1中之20)滿足下式(Ia) (la) |Rth(590)|$20 奈米。 。如上所述,可藉由採用c〇A結構而在某種程度上降 =圓升7不均勻性。本發明者之研究已顯示:圓形不均句性 二,側延遲區之光學特性之影響,且當後側延遲區之她 2時可降低更多。後側延遲區滿足上式㈤之此實施 形上述效果外’還獲得能進-步降低圓 (t 不均勻丨生降低之觀點而言,設置於後側延遲區 而士 :之20)中之延遲膜之厚度較佳是較薄的;且具體 2 厚Ϊ較佳為大約2微米至100微米,更佳為大約 6G微米’甚至更佳為大約2微米至仙微米。 28〇太^: = VA模式液晶單元之編_為大約 較古二 U,則其在白色顯示級別時之透射率可 二;:後概遲r足上式㈤之本實施例中, 良顯不器之視角cr,前側延遲區較佳滿足下式(IIIa) 27
201116904 JJUlOpU 以及(IVa): (Ilia) 30 奈米 $Re(59〇)仝 9〇 奈米, (IVa) 180 奈米三 Rth(590)$ 300 奈米; 且在模式液晶單元之Δη(ί(590)為大約280奈米至 350奈米時’所述區域更佳為滿足下式()以及 (IVa-Ι): (Ilia-1) 50 奈米 $Re(590)<75 奈米, (IVa-1 ) 200 奈米$Rth(590)S 300 奈米; 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IIIa_2)以及(IVa_2): (IIIa-2) 50 奈米£Re(590)S75 奈米, (IVa-2 ) 220 奈米 $ Rth(590) S 270 奈米。 考慮到延遲膜之可製造性,在實際應用中之某些情形 中’使用Rth(590) < 230奈米之延遲膜之構造可能較佳。 一般而言,為了製造具有高延遲作用之延遲膜,需要以高 拉伸比(draw ratio)進行拉伸處理或增加可有助於延遲表 現之添加劑之量。然而,在以高拉伸比進行拉伸時,薄膜 可能經常會破裂或切斷;且當增加添加劑之量時,添加劑 可能會自薄膜滲出。 自此觀點而言’在其中後側延遲區滿足上式(Ia)之 本實施例中,為改良視角CR,前側延遲區較佳滿足下式 (Ilia)以及(iVa): (Ilia) 30 奈米 $Re(590)S90 奈米, (IVa) 180 奈米 $Rth(590)$ 300 奈米; 且在VA模式液晶單元之△ndp%)為大約280奈米至 28 201116904 350奈米時’所述區域更佳為滿足下式(IIIa_3)以及 (IVa-3 ): (IIIa-3) 50 奈米 SRe(590)S80 奈米, (IVa-3) 180 奈米 $Rth(590)S 280 奈米; 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IIIa-4)以及(IVa-4): (IIIa-4) 50 奈米 $Re(590)幺 80 奈米, (IVa-4) 180 奈米 $Rth(590)S 230 奈米。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為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 中後側延遲區(圖1中之20)滿足下式(Ib) ·· ’、 (lb) 20 奈米 <|Rth(590)|S90 奈米。 在後側延遲區滿足式(Ib)之此實施例中,後侧延遲 區在某種程度上共有為改良視角CR所必需之延遲作用, 且因此在前側延遲區中不使用具有過高延遲作用之延遲膜 的情況下,即可改良視角CR。後側延遲區滿足式(Ib )之 此實施例展現出本發明之上述效果且具有另一優勢:在具 有良好可製造性之同時,亦可改良視角CR。 在後侧延遲區滿足式(Ib)之本實施例中,為了亦改 良視角CR,前側延遲區較佳滿足下式(IIIb)以及(IVb): (Illb) 30 奈米 $Re(590)$90 奈米, (IVb) 150 奈米 SRth(590)幺 270 奈米; 且在VA模式液晶單元之And(590)為大約280奈米至 350奈米時,所述區域更佳為滿足下式()以及 (IVb-Ι): (IIIb_l) 50 奈米 SRe(590)幺 80 奈米, 29 201116904 (IVb-l) 170 奈米 $Rth(590)S 270 奈米; 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IIIb-2)以及(IVb-2): (IIIb-2) 50 奈米 SRe(590)<80 奈米, (IVb-2) 170 奈米 £Rth(590)S 230 奈米。 倘若VA模式液晶單元之And(590)小於280奈米,則 所述區域更佳為滿足下式(IIIb-3)以及(IVb-3): (IIIb-3) 60 奈米 $Re(590)S90 奈米, (IVb-3) 150 奈米 $Rth(590)S 250 奈米; 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IIIb-4)以及(IVb-4): (IIIb-4) 60 奈米 $Re(590)$90 奈米, (IVb-4) 150 奈米 $Rth(590)S 230 奈米。 再參考圖1,圖1中之液晶單元LC所具有之COA結 構之「COA」為彩色濾光器位於陣列上 (color-filter-on-array )之縮寫;且一種其中彩色濾光器形 成於主動矩陣基板上之結構被稱為C〇A結構。最初,COA 結構僅具有形成於TFT基板上的彩色膜(color film);但 最近’出於改良顯示特性之目的,一般採用如下結構:晝 素電極形成於彩色膜之上側上,且晝素電極經由被稱為接 觸孔之小孔與TFT連接。在本發明中,可採用任一結構。 在COA結構中,彩色濾光層之厚度大於習知彩色濾光層 之厚度(大約1微米至2微米),且一般為大約2微米至4 微米。此是為了減小電極晝素末端與配線之間所將產生之 寄生電容。本發明之液晶顯示器之彩色濾光層厚度亦較佳 為大約2微米至4微米,但不限於此。在製造c〇A結構 201116904
A 的液晶單元時,彩色濾光層上之晝素電極須經圖案化,且 因此,需要彩色濾光層能耐受蝕刻劑(etchant)以及去除 劑(remover)。出於此目的,使用被控制成在某種程度上 車义居·之於色;慮光材料(彩色感光材料),但可使用由用普通 彩色濾光材料形成之彩色濾光層以及外塗層(〇verc〇at layer)構成之雙層結構。任何的這些結構均可用於本發明。 除以上提及之專利參考文獻i以及2以外,C〇A結構 亦描述於JP-A 2007-240544以及2004-163979中;且這些 文獻中揭露之任何結構均可用於本發明。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器所具有之彩色濾光器為在基板之 晝素部位處包含多種不同顏色(例如,光之三原色(即紅、 綠及藍)以及透明、黃色、青色等)之彩色濾光器,如同 普通液晶顯示器所具有之彩色遽光器。其各種製造方法為 已知的。舉例而έ,一般採用一種如下方法:使用著色材 料(有機顏料、染料、碳黑等)來製備被稱為彩色光阻(c〇i〇r 職st)之著色感光組合物(包括無色組合物),將其施加 至基板上而形成一層,並藉由光微影術(沖〇感出〇识叩心) 將其圖案化。亦已知各種將著色感光組合物施加於基板上 之方法。舉例而言,在早期,採用旋塗機(spin coater)方 法、’且自郎約塗料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已逐漸採用狹縫旋 轉k佈機方法(sllt_and spin c〇ater ;且目前,一 般採用狹縫塗佈機㈤e〇ate〇方法。另外,還已知滾塗 、(Γ二U 咖㈣)法、棒塗(bar coating )法、模塗(die coating ) 法等最近,已逐漸採用另—種方法,其包含:藉由光微 31 201116904 影術進行圖案化以形成分隔壁(partitioning wall),隨後根 據喷墨系統(inkjet system)形成影像顏色。除這些方法以 外,進一步已知一種將著色非感光組合物與感光正型光阻 (photosensitive positive resist )相組合之方法、印刷 (printing)法、電沈積(electrodeposition)法以及膜轉移 (film transfer)法。可以任何方法製造用於本發明之彩色 濾光器。 用於形成彩色濾光器之材料亦不受特別限定。作為著 色材料,可使用染料、有機顏料、無機顏料等中之任一種 材料。為了滿足提高對比度之要求,已對染料之使用作了 研究;且最近’分散有機顏料之技術已得到推進,並且藉 由以鹽磨(salt-milling)法精細破碎顏料而製備之粉碎顏 料以及藉由累積法(building-up method )製備之精細顏料 顆粒已逐漸被用於提高對比度。在本發明中,可使用任何 者色材料。 在圖1中,後側延遲區20以及前側延遲區22之全部 或一部分可分別充當後側偏振元件24以及前側偏振元件 26之保護膜。儘管在圖1中未示出,但後側偏振元件24 可另外在其面向背光28之表面上具有任何功能膜,諸如保 護膜(protective film)、防污膜(antifouiing film)、抗反射 膜(antireflection film)、防眩光膜(antiglare film)、防靜 電膜(antistatic film)或類似膜;且類似地,前側偏振元 件可另外在其面板側表面上具有任何功能膜,諸如保護 膜、防污膜、抗反射膜、防眩光臈、防靜電膜或類似膜。 32 201116904 如上文所述,在一種一側具有大延遲作用以用於光學 補償之系統中,在此以前,一般將具有大延遲作用之薄膜 設置於後侧上;然而,考慮到,倘若如在本發明中一樣將 高延遲膜設置於前側上,則偏振器之產率(yield)可提高。 其原因如下所述。 ° 高延遲膜需要一個以高拉伸比對其拉伸之步驟,因 此,其寬度相較於在製造中不需要許多添加劑之廉價薄膜 (亦即,所謂之平面TAC (Re為〇奈米至1〇奈米且汉也 為30奈米至80奈米之三乙酿基纖維素膜))或低延遲膜幾 乎不會變寬。在普通液晶顯示器中,使用寬液晶單元,且 一般而言,前侧偏振元件之吸收軸設置於水平方向(寬度 方向)上,而後側偏振元件之吸收軸設置於垂直方向 度方向)i。此外,在工業規模之大量製造中,一般以捲 帶式系統(roll-to-roll system)將偏振元件以及延遲膜黏 在-起。考慮到根據所述方法製造之偏振器被黏著於^曰 單元上,推薦將高延遲膜配置於前側上以便高效地利用: 振器之寬度方向,亦即提高製造產率。倘若如同在本發明 中一樣將低延賴設置於後虹,騎述_ 製備為寬_,以可與寬偏振元件相組合以 製造產率。結果,可減少偏振器之浪費量。 ^捉间 將參考具體數值數據對此進行說明。— 膜之寬度為1100公釐、1300公釐、1500八又s,遲 或2猶公釐;,述薄膜之厚度為約25 ;米: 80微米。所述溥膜之捲之長度為約25⑻公尺或 33 201116904 尺。另一方面,關於應用於TV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 面板尺寸,其面板尺寸可為20时、32叶、40叫·、42忖、 52吋或68吋。作為一個實例,在此論述目前最流行推廣 之42吋面板。42吋面板(標準4:3)之面板寬度為853公 釐(42吋寬面板16:9之面板寬度為930公釐),且其面板 高度為640公釐(42吋寬面板之面板高度為523公釐)。 在將高延遲膜設置於後側上之習知普通系統中,自寬度例 如為1300公釐或1500公釐之延遲膜在其寬度方向上僅能 取出一個用於面板之延遲膜。然而,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 將高延遲膜設置於前側上,且因此,甚至寬度例如為1300 公釐或1500公釐之延遲膜亦可經切割而使如此切出之薄 膜片的對應於面板尺寸高度之高度可處於薄膜之寬度方向 上’亦即’可在寬度方向上取出用於兩個面板之延遲膜, 並且可製造性(producibility)可為二倍。TV尺寸正在逐 年增大’且例如,65吋(標準)TV之面板寬度為991公 釐且面板高度為1321公釐。在此類寬視角TV中之習知普 通後側配置中,即使2000公釐之寬尺寸薄膜亦僅可在寬度 方向上向一個面板提供一個延遲膜。與此相反,在如同本 發明實施例之前側配置中,所述薄膜可在寬度方向上向兩 個面板提供延遲膜。此外,68吋(寬視角)TV之面板寬 度為1505公釐且面板高度為846公釐’對其同樣可預期得 到大致二倍之可製造性。 本發明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可以任何模式驅動,具 體而言以多域垂直配向(Multi-Domain Vertical 34 201116904
Alignment,MVA)、圖案化垂直配向(Patterned Vertical Alignment ’ PVA )、光學配向(〇pticai Alignment,OP )或 t 合物穩疋配向(Polymer-Sustained Alignment,PSA)中 之任一種模式驅動。這些模式之詳情描述於jp_A 2006-215326 以及 JP-T 2008-538819 中。光學配向(Optical Alignment ’ OP )或聚合物穩定配向(p〇iymer_sustained Alignment,PSA)可提供高之正面對比度。當應用於高對 比度面板時,本發明可進一步增強其效果。 在本發明中’正面對比度可藉由控制來自背光之入射 光之角度輪廓而得到進一步提高。具體而言,當使用具有 較高聚光功率之背光燈時,正面對比度之絕對值增加,且 因此,本發明中所指之正面CR之絕對值之增加可能會變 大。聚光功率指數可例如用正面輸出光強度1(〇。)對45。極 角之輸出光強度1(45。)之比率【(ooyjGS。)來表示;所述比 率值較大之背光燈可被稱為具有較強之聚光功率。作為具 有尚聚光功率之背光燈,較佳在漫射膜(diffusi〇n film) 與液晶面板之間提供具有聚光功能之稜鏡膜(稜鏡層)。稜 鏡膜用於在液晶面板之有效顯示區域中高效率地聚集已自 光導(light guide)之光輸出面射出且已在漫射膜中漫射之 光。上面女裝有普通直下式背光燈(direct backlight)之液 晶顯示器例如包含彩色濾光器以及液晶面板,且在二者下 方包含背光燈,其中彩色濾光器夾於透明基板與偏振器之 間,液晶面板在其上方部分具有液晶層。此類型之顯示器 之典型貫例為增骨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35 201116904 BEF) ’其為US 3M公司之註冊商標名稱。BEF為一種如 下薄膜.在此薄膜上’各具有三角形橫截面之單元棱鏡週 期性地在-個方向上對齊,其中這些稜鏡具有大於光之波 長之尺寸(間距)°BEF聚集偏軸光(〇ff_axislight),且使 其朝向觀察者再定向或再循環成同轴光(。讀is Hght)。 ,知諸如㈣⑻⑽卜心㈣挪以及JpT1〇5_〇 等許多專利參考文獻’這些參考文獻揭露在顯示器中使用 具有稜鏡之複現陣列結構(職rring a卿stmeture)之增 亮構件(諸如通常為BEF)。 為了提高聚光能力,亦期望使用透鏡陣列片(!啊 sheet)。透鏡陣列片具有透鏡面,在此透鏡面中,多個單 =凸透鏡按預賴距以二維方式對齊。較佳為如下之透鏡 陣列片.與透鏡面相對之另-侧為平坦面,^在所述平坦 =形成歧㈣,_於反射透叙非聚光區域中之入 身光。亦較佳為如下透鏡陣列片,其具有:雙凸透鏡面 上:肋::^ ^ ’其中多個凸圓柱透鏡按預定間距彼 、千仃對#,以及與所述透鏡面相對之平坦面,其中在所 成祕在凸^柱透鏡之非聚光區域’中沿縱向 有二光反射層。亦可使用例如在其表面上具 雙凸透物片構成之單元透鏡之 各自*ηΓ 其表具有以二維方式對齊之 面構点^、矩形或六角形底部及圓頂狀⑷跡版)曲 於C鏡之透鏡陣列片。這些透鏡陣列片已描述 於爪Α 10·241434、蓮德611、2〇〇7·2 、 36 201116904 -5^υι»ρη 2006-106197、2006-208930、2007-213035 以及 2007-41172 中,這些文獻之内容併入本案供參考。 在藉由控制來自背光燈之發射光譜以及透過彩色濾光 器之透射光譜而擴大顏色再現區域之顯示器之一實施例 中,本發明亦展現出其效果。具體而言,較佳使用白色背 光燈,其包含紅色LED、綠色LED以及藍色LED之混色 組合。來自紅色LED、綠色LED以及藍色LED之發射峰 之半值寬度(half-value width)亦較佳為較小。關於LED, 其半值波長寬度為大約20奈米且相較CCFL為小,並且可 藉由將R(紅色)之峰值波長控制為至少61〇奈米、將G(綠 色)之峰值波長控制為530奈米且將b(藍色)之峰值波^ 制為至多480奈米來提高光源本身之白色純度。 工 據報導,在LED之峰值波長以外,將彩色濾光器之光 譜透射率控制成儘可能地小,由此進一步提高顏色再現 性’且NTSC比率具體而言為100%。舉例而言,此描述 於JP-A 2004-78102中。紅色彩色濾光器較佳在綠色led 以及藍色LED之峰值位置處具有低透射率;綠色彩色濾光 器較佳在藍色LED以及紅色LED之峰值位置處具有=透 射率;且藍色彩色濾光器較佳在紅色LED以及綠色led 之峰值位置處具有低透射率。具體而言,在每一種 透射率均為至多0.1,更佳為至多〇〇3,甚至更佳為至多 〇·〇ι。背光與彩色濾光器之間的關係例如描述於 2009·192661中,此文獻之内容可併入本案供參考。 為了擴大顏色再現區域,亦較佳使用雷射光源作為背 37 201116904 光燈。紅色、、綠色以及藍色雷射歧之峰值波長較佳分別 為430奈米至480奈米、52〇奈米至55()奈米以及62〇奈 米至660奈米。雷射光源之背光燈描述於Jp A2〇〇9 14892 中,此文獻之内容可併入本案供參考。 在下文中,將詳細描述欲用於本發明之VA模式液晶 顯示器中之各種構件。 ' 1 ·後側延遲區以及前側延遲區 根據本發明’設置於後側偏振元件與VA型液晶單元 之間的一或兩個或更多個延遲層整體上被稱為「後側延遲 區」。後側延遲區整體上滿足上式(;〇,且較佳為整體上滿 足上式(II)。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後侧延遲區滿足上式(Ia), 較佳為滿足下式: 〇 奈米 SRe(590)S20 奈米,且|Rth(590)|S20 奈米; 更佳為滿足下式: 〇 奈米 SRe(590)^10 奈米,且|Rth(590)|$l〇 奈米; 且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 〇 奈米 SRe(590)S5 奈米,且|Rth(590)|S5 奈求。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後側延遲區滿足上式 (lb) ’較佳為滿足下式: 0 奈米 SRe(590) S 20 奈米,且 20 奈米 <|Rth(59〇)| $ 90 奈米;更佳為滿足下式: 0 奈米 SRe(590)$1〇 奈米,且 30 奈米 S|Rth(590)|$90 奈米;且甚至更佳為滿足下式: 38 201116904
JJUlOpiI 奈米 0 奈米 SRe(590) s 1 o 奈米,且 40 奈米 $ |Rth(59〇)丨 g 8〇 根據本發明,設置於前侧偏振元件與VA型液晶單元 之間的-或兩個或更多個輯層整體上被稱為「前側延遲 區」。前侧延遲區較佳作為一個整體且與後側延遲區相聯繫 地展現出能夠有助於改良視角CR之延遲作用。 具體而言,前側延遲區較佳滿足上式(ΠΙ)以及(ιν); 在後侧延遲區献上式(Ia)之實施射,前觀遲區較 ,滿足上式(ma)以及(IVa);且在_⑽)為約28〇 不米至約350奈米之實施例中,前側延遲區更佳滿足上式 (IIIa-D以及(IVa_2)’且甚至更佳滿足上式(脈2)以 f (IVa-2 )。在等於或小於28〇奈米之實施例卜 則側延遲區更佳滿足上式(ma_3)以及(ι 派4)以*(IVa_4)。且在後側延遲區滿 以/^\貫施例中’前側延遲區較佳滿足上式⑽) 2 Vb);且在編(夠為約·奈米至約⑽奈 了 =中’前側延遲區更佳滿足上式(购)以及 (IVb 2) 4甚至更佳滿足上式(亂2)以及⑽ ^佳滿足上式(IIIb_3)以及(脈3),且甚 式(IIIb-4)以及(ivb-4)。 / 足上 構成後側或前側延遲區之各層之 滿足式⑴以及⑻或式⑽Μ = 7。 由單-或多個雙減組錢㈣解_ (諸如 39 201116904 OJUlOpll. jA-p〗ate)以及c板(c_plate》之任何組合組成。延遲 一 Ϊ多個單軸膜以及一或多個雙軸膜組成。就低 f j s,後側或前側延遲區較佳由任何單—膜組成,且 更佳為均由任何單一膜組成。 在以上所述之任—實施例中,在可見 後側與前側延遲區之平面内延遲值Re較佳在較長&波長下 展現出較高值,亦即且右3八私心 季乂長,皮長下
ReWOkP _ 分散特性。亦即,較佳滿足
Re(45〇)<Re(55())< (Re_<) Re(65〇)。此乃因葬由利用 請奈米)下得到最佳化, 有可見光波長區域内最佳化。最佳地 展現出逆分散特性,且延遲區 避1·之 值定的。除了 Re以外,在可==長變化時為 區之_亦較佳在較長波’後側延遲 ,’或較佳在波長變化時 =性。_展現出逆分散特性或值可 義為Rth滿足以下兩式: +欠T破尋同地疋 lRt=t?(?isl 及 1S|R_
相車乂於後側延遲區之Re屏 A 例,後側延遲區之Re展現出Ί出i散特性之實施 即Re展現屮、羊八料並非⑦勿散特性之特性(亦 施例在減少里色^能下^在波長變化時值定不變)之實 上色 為在正面黑色狀㈣改良(黑色㈣‘ 201116904 -· - 1: 減少);且萁__. —方面’因前側延遲區之Re展現出逆分散特 所產生之效果為在視角特性方面有改良,諸如在視角CR =有改良以及在視肖顏色方©有改良(在黑色狀態時之 :變化減少)。亦即’後側延遲區展現出低延遲作用 及逆刀散特性且前侧延遲區滿足上式(II)以及(IV)且 展,出逆分散特性之實施例可在正面CR及視角CR兩方 面得到改良’亦即可在正面黑色狀態以及視角黑色狀態方 面展現出良好特性。 、為了獲得較高之正面CR,構成後側延遲區或前側延 遲區之延遲膜之霧度較佳為等於或小於G.5,更佳為等於 或小於0.3,且甚至更佳為等於或小於〇 2。 在本說明書中’量測薄膜霧度之方法如下所述。製備 4〇公釐X80公釐之薄膜樣品,且根據JIS K-6714,使用霧 度计(NDH-2000, 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 LTD.)在25°C以及60% RH之條件下量測樣品之霧度。 後侧延遲區或前側延遲區可由僅一個延遲膜形成,或 由兩個或更多個膜之積層體形成。而且’其材料在滿足上 述特性之前提下不受限制。舉例而言,一種或兩種或聚合 物"T由下列所組成之族群中選出:醯化纖維素(cellul〇se acylate)、基於聚碳酸酯之聚合物、基於聚酯之聚合物(諸 如 1 對笨一甲酸乙二酯(p〇lyethyiene terephthalate )或聚 奈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基於丙嫦酸 系之聚合物(諸如聚曱基丙烯酸曱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或可使用基於苯乙烯之聚合 201116904 物(諸如聚苯乙稀(polystyrene)或丙稀腈-苯乙稀共聚物 (acrylonitrile-styrene copolymer )( AS 樹脂))。聚稀烴(諸 如聚乙烯(polyethylene )或聚丙浠(polypropylene ))、基 於聚烯烴之聚合物(諸如乙烯-丙烯共聚物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基於氣乙烯之聚合物、 基於醯胺之聚合物(諸如耐綸(nylon)或芳族聚醯胺 (aromatic polyamide))、基於亞胺基之聚合物(imido-based polymer)、基於礙之聚合物(sulfone-based polymer)、基 於聚趟石風之聚合物(polyether sulfone-based polymer)、基 於聚醚醚酮之聚合物(polyetherether ketone-based polymer ) ' 基於聚苯硫醚之聚合物 (polyphenylensulfide-based polymer)、基於偏二氣乙烯之 聚合物(vinylidene chloride-based polymer)、基於乙稀醇 之聚合物(vinyl alcohol-based polymer)、基於乙稀醇縮丁 搭之聚合物(vinyl butyral-based polymer )、基於丙烯酸酉旨 之聚合物(acrylate-based polymer)、基於聚曱醛之聚合物 (polyoxymethylene-based polymer)、基於環氧基之聚合物 (epoxy-based polymer)以及含有上述聚合物之混合物的 聚合物可用作主要成分來製備構成滿足上述特性之後側延 遲區或前側延遲區之延遲膜。 作為單獨之滿足式(I)以及(n)之延遲膜或整體上 滿足式(I)以及(II)之兩個或更多個薄膜之積層體^滿 足(π)以及(IV)之延遲膜,基於醯化纖維素、基於醯 基之聚合物以及基於環烯烴之聚合物薄膜為較佳的。 42 201116904 3^υι»ριΐ 基於酿化纖維素之薄膜: 在本說明書中,術語「基於醯化纖維素之薄膜」意謂 含有任何醯化纖維素作為主要成分(相對於所有成分之總 質量佔50質量%或以上)之薄膜。可用於製備所述薄膜之 醯化纖維素為醯化纖維素中羥基之氫原子被醯基取代的一 種化合物。醢化纖維素為醯化纖維素中羥基之氫原子被醯 基取代而生成的一種化合物;且可使用具有2個(乙醯基) 至22個碳原子之醯基作為取代基。關於可用於本發明之醯 化纖維素,纖維素中羥基之取代度不受特別限制。取代度 (醯化程度)可藉由量測纖維素中乙酸及/或C3_c22脂族酸 與羥基之結合程度且接著計算量測值來獲得。可根據 ASTM之D-817-91進行所述量測。 可用作構成延遲區之延遲膜之材料的醯化纖維素之取 代度不受特別限制,且較佳為2 3()至3⑻。基於醯化纖維 素之薄膜之逆分散特性可!|由控制取代度或使祕何延遲 增強劑來獲得,此描述於Jp_A2〇〇9_63983或類似文獻中。 酿化纖維素較佳為乙酸纖維素,且可具有除乙酸基以 外之任何醯基储乙雜或與乙醯基共同存在。在這些酿 化,,截維素t |交佳為具有至少—個由乙醯基、丙醯基以及 丁醢基所組成之族群選出之酿基之醯化纖維素;且更佳為 具有至少兩個由乙酿基、㈣基以及τ醯基所組成之 選出之醯基之SI化纖維素。而且,甚至更佳為具有乙 以及丙醯基及/或丁 之化纖維素;且甚至尤佳為乙ς 基取代度為1.G至Μ?且祕基及/或了醯基取代度為μ 43 201116904 至2.5之醯化纖維素。 欲用於製備構成延遲區之延遲膜的醯化纖維素之質量 平均聚合度(mass-averaged polymerization)較佳為 200 至 800,且更佳為250至550。欲用於製備構成延遲區之延遲 膜的醯化纖維素之數量平均分子量(number-averaged molecular weight)較佳為 70000 至 230000,更佳為 75000 至230000 ’且甚至更佳為78〇〇〇至120000。 可用於製備滿足式(la)之薄膜的醯化纖維素之實例 包括 JP-A 2006-184640, [0019] - [0025]中所描述者。 欲用作延遲區之一部分或延遲區本身的基於醯化纖維 素之薄膜#父佳根據溶液洗鑄法(s〇luti〇n casting meth〇d) 來製備。在此方法中,使用藉由以有機溶劑溶解醯化纖維 素所製備之溶液(原液(d〇pe))來形成薄膜。當使用至少 一種添加劑時,可在製備原液期間之任何步驟中將添加劑 添加至原液中。 在製備用於前侧延遲區之基於醯化纖維素之薄膜時, 較佳使用任何延遲增強劑,且在製備用於後側延遲區之基 於醯化纖維素之薄膜時,可使用任何延遲增強劑。可用於 本發明之延遲增強劑之實例包括棒狀(rod-like)或盤狀 (d1SC〇tlc )化合物以及正雙折射化合物 ^positive-birefringence compound)。棒狀或盤狀化合物之 貫例匕括具有至少兩個芳環(ar〇matic 之化合物,且 較佳被2延遲增強劑。以包括醯化纖維素之聚合物成分 的1〇〇貝置份計,棒狀化合物之用量較佳為0.1質量份至 44 201116904 30質董份,且更佳為0 5質量份至2〇質量份。以酿化纖 、、隹素之100貝里份计,盤狀化合物之用量較佳為⑽5質量 伤至20貝里份,更佳為〇丨質量份至15質量份,且尤佳 為0.1質量份至1〇質量份。 盤狀化合物在提高Rth延遲值方面較棒狀化合物更為 ,異;且當需要特別高之Rth延遲值時,較佳使用盤狀化 5物。可使用多種類型之化合物作為延遲增強劑。 延遲增強劑較佳在25〇奈米至4〇〇奈米之波長範圍内 具有最大吸收,且較佳在可見光範圍内實質上無吸收。 延遲增強劑之實例包括如下之化合物(丨)至(3)。 〇)盤狀化合物 盤狀化合物如下所詳述。作為盤狀化合物,可使用具 有至少兩個芳環之化合物。 立在本說明書中,術語「芳環」不僅意謂芳族烴環,且 亦意謂芳族雜環。可用於本發明之盤狀化合物之實例包括 JP-A 2008-181105, [0038]-[0046]中所描述者。 可用作構成延遲區之延遲膜之材料的盤狀化合物之實 例包括由下式(I)所表示之化合物。 貝
在所示式中,X1表示單鍵、-NR4-、-〇-或-S- ; X2表示 單鍵、-NR5-、-〇-或-s- ; X3表示單鍵、_NR6·、心或各 45 201116904 J^Ul »pir 而且’ R1、R2以及R3獨立地表示絲 m以及r6獨立地表示氣原d 基、方基或雜環基。 1-(1)至 IV-(10)包 由式(I)表示之化合物之較佳實例 括(但不限於)以下所示者。
I-⑵
46 201116904 jjuiopn 1-(9) 1-(10)
47 201116904 JJ\J 1 OJJli
48 201116904 JJUlOpil 1-(26) 1-(25)
1-(31) I -(28)
1-(30)
1-(32)
49 201116904 I 一(33) I -(34-)
50 201116904
1-(43)
I -(45)
I -(46)
51
201116904 J3Ul〇pU 11-(1) 11-(2)
Π-(5)
COOC2H5 11-(6)
CfsOOC
COOC^Is
ch3 52 201116904 J 1 0^11 11-(7)
OCH3 53 201116904 1 οριι 111-(1) 111-(2)
111-(5) 111-(6)
54 201116904 111-(9) 111-(10)
111-(11) 111-(12)
NH
55 201116904 jjuiopu iv-d) IV—(2) ch3
CH3
NH
IV-(3)
NH
IV-(5) IV—⑷
COOC2H5
56
201116904 i5U18plI
(2) 棒狀化合物 在本發明中,除盤狀化合物以外,較佳使用棒狀化合 物,亦即具有直線狀分子結構之化合物。可用於本發明之 棒狀化合物之實例包括JP-A 2007-268898, [0053]-[0095]中 所描述者。 (3) 正雙折射化合物 正雙折射化合物為如下聚合物:由聚合物之單軸定向 分子(monoaxially oriented molecules )所形成之層相對於 沿定向方向(orientation direction)入射之光展現出較大折 射率,且相對於沿垂直於定向方向之方向入射之光展現出 較小折射率,在此種情況下,所述聚合物即為正雙折射聚 合物。 此種正雙折射化合物不受限制,且正雙折射化合物之 貫例包括具有固有正雙折射(intrinsic p〇sitiVe birefringence)之聚合物,諸如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酯、 聚醚酮、聚醯胺醯亞胺以及聚酯醯亞胺;較佳為聚醚酮以 及基於聚酯之聚合物;且更佳為基於聚酯之聚合物。 基於聚酯之聚合物藉由使c:2^脂族二羧酸與q扣芳 57 201116904 jjuiopn 力矢一缓酸之混合物與至少一稽、淫白 'C4·20 有必要,則產物之兩端可#由."生反應來製備。若 而封端(blocked)。可進行\/、早賊、單醇或苯紛反應 染,且就保存穩定性而言,進端=避f壬何遊離誠之污 備基於聚醋之聚合物的二為較佳 C8-2G芳族二羧酸。 軼佳為C4-2〇脂族二羧酸或 較宜使用之較佳△ :酸=順,例 =丙二 及1,4-環。、壬:酸、癸:酸、十:院二誠以 以蔡二㈣以知魏,萘二賊、
在這些脂族二緩酸中,^為丙二酸、丁一酸、順丁 =反丁烯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壬二;:JI ί 羧酸:在這此ί;/本一甲酸、α萘二羧酸以及μ-萘二 -。二月曰知—羧酸中,尤其較佳為丁二酸、戊二酸 =二=這些芳族二謝’尤其較佳樹二 Τ酉欠對本一曱酸以及間苯二甲酸。 可使用上述脂族二緩酸與芳族二致酸之任何组合,且 所述組合不受特職制。可分別組合其中之多種類型。 可用於正又折射化合物之二醇或芳族二醇可例如選自 58 201116904
JJUlOpiI C2-20脂族二醇、C4_2Q烷基醚二醇以及C6_2〇芳族二醇。 C2-2〇脂族二醇之實例包括烷基二醇類以及脂環族二醇 類’諸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 1,3_丁 —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 2,2-二曱基_ι,3_丙二醇(新戊二醇)、2,2_二乙基^,孓丙二 醇(3,3-二羥曱基戊烷)、2_正丁基_2_乙基_丨,3_丙二醇(3,3_ 二經甲基庚烷)、3-曱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2,2,4-三曱基-1,3-戊二醇、2_乙基心义己二醇、2_曱基义卜辛二 醇、1,9-壬二醇、^0-癸二醇以及丨,12_十八烷二醇。這些 一醇可單獨使用或彼此組合使用。 較仏為乙一鮮、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 1,3-丁二醇、2-甲基-i,3-丙二醇、ι,4-丁二醇、ι,5-戊二醇、 3-曱基-1,5-戊二醇、ι,6-己二醇' ι,4_環己二醇以及M-環 己烧二曱醇;且特別較佳為乙二醇、L2·丙二醇、丨,3_丙二 醇、丨,2-丁二醇、丨,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_ 己二醇、丨,4-環己二醇以及1,4-環己烷二曱醇。 C4-2〇烷基醚二醇之較佳實例包括聚四亞甲基醚二醇 (polytetramethylene ether glycol )、聚乙烯醚二醇 (polyethylene ether glyC〇l )、聚丙烯醚二醇(p〇lypr〇pylene ether glycol)以及其任何組合。平均聚合度不受特別限制, 且較佳為2至20,更佳為2至10,尤佳為2至5,且特別 佳為2至4。此種化合物之實例包括適用之市售聚醚二醇, 諸如Carbowax樹脂、Pluronics樹脂以及怊狀樹脂。 C6·2。芳族二醇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雙紛A、^ 59 201116904 ^ V 1 upi*. 經基笨、1,3-經基苯、丨,4_經基苯以及丨,4•苯二曱醇。較佳 為雙盼A、1)4經基笨以及1,4-苯二曱醇。 人正雙折射化合物較佳為末端經任何烷基或芳基封端之 ^"物。用任何疏水性基團保護末端可有效地防止在高溫 向濕條件下隨時間發生降解,且此乃因其可起到延長 水解時間之作用。 為了避免在正雙折射化合物中有末端OH或羧酸基 團,末端較佳經單醇殘基或單羧酸殘基封端。 —作為單醇,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單醇,且 /、賓^例包括·脂族醇,諸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 丁醇、異丁醇'戊醇、異戊醇、己醇、異己醇、環己醇、 辛醇、異辛醇、2_乙基己醇、壬醇、異壬醇、第三壬醇、 六醇十一燒醇、十二己醇(dodeca hexanol)、十二辛醇 jdodecaoctanoi)、烯丙醇以及油醇;以及經取代之醇類, 諸如笨曱醇以及3-苯丙醇。 、 可用於封端之醇的較佳實例包括曱醇、乙醇、丙醇、 j丙醇、丁醇、異丁醇、戊醇、異戊醇、己醇、異己醇、 環己醇、異辛醇、2_乙基己醇、異壬醇、油醇以及苯曱醇; 且其更佳貫例包括曱醇、乙醇、丙醇、異丁醇、環己醇、 2-乙基己醇、異壬醇以及苯曱醇。 ,當使用單羧酸殘基進行封端時,用作單羧酸殘基之單 ,酸較佳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其可為脂族 單羧酸或芳族單羧酸。脂族單羧酸之較佳實例包括乙酸、 丙西文丁k、辛酸、己酸、癸酸、十二烧酸、硬脂酸以及 201116904 ^^υΐδριι 油酸;且芳族單羧酸之較佳實例包括苯曱酸、對第三丁基 苯曱酸、對第三戊基苯曱酸、鄰甲苯曱酸、(methat〇luic acid)、對曱苯曱酸、二曱基苯曱酸、乙基苯曱酸、正丙基 苯曱酸、胺基苯曱酸以及乙醯氧基笨曱酸。這些化合物可 單獨使用或彼此組合使用。 "T谷易地根據任何習知方法,例如根據二缓酸組分與 二醇組分及/或用於封端之單羧酸或單醇之聚酯化、酯交換 j熱熔融縮合法或二羧酸組分之酸氣化物與二醇之界面縮 6去,來製備正雙折射化合物。可用於本發明之聚縮合酯 已》羊、、田地描述於 Koichi Murai 之「Plasticizers and their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iyuki Shobo 著,第 1 版,1973 ,3月1日出版)。另夕卜本文中亦可使用JP_A第5_1558〇9 =、第 5-155810 號、第 5_197〇73 號、第 2〇〇6 259494 號、 7-330670 號、第 2006-342227 號以及第 2007-3679 號中 所描述之材料。 正雙折射化合物之實例包括(但不哏於)以下所示者。 61 201116904 1 οριι 表2 二羧酸 二醇 芳族 二羧酸 脂族 二羧酸 二羧酸比率 (莫耳%) 脂族二醇 兩端 數量平均 分子量 P-1 - AA 10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 一 AA 100 乙二醇 羥基 2000 P-3 - AA 100 丙二醇 羥基 2000 P-4 - AA 100 丁二醇 羥基 2000 P-5 - AA 100 己二醇 羥基 2000 P-6 - AA/SA 60/40 乙二醇 羥基 900 P-7 - AA/SA 60/40 乙二醇 羥基 1500 P-8 - AA/SA 60/40 乙二醇 羥基 1800 P-9 - SA 100 乙二醇 羥基 1500 P-10 - SA 100 乙二醇 羥基 2300 P-11 - SA 100 乙二醇 羥基 6000 P-12 - SA 10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13 PA SA 50/5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14 PA SA 50/50 乙二醇 羥基 1800 P-15 PA AA 50/50 乙二醇 羥基 2300 P16 PA SA/AA 40/30/3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17 PA SA/AA 50/20/30 乙二醇 羥基 1500 P-18 PA SA/AA 50/30/20 乙二醇 羥基 2600 P-19 TPA SA 50/5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0 TPA SA 50/50 乙二醇 羥基 1200 P-21 TPA AA 50/50 乙二醇 羥基 2100 P-22 TPA SA/AA 40/30/3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3 TPA SA/AA 50/20/30 乙二醇 羥基 1500 P-24 TPA SA/AA 50/30/20 乙二醇 羥基 2100 P-25 PA/TPA AA 15/35/5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6 PA/TPA AA 20/30/5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7 PA/TPA SA/AA 15/35/20/3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8 PA/TPA SA/AA 20/30/20/3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29 PA7TPA SA/AA 10/50/30/1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30 PA/TPA SA/AA 5/45/30/20 乙二醇 羥基 1000 P-31 - A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32 - A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33 - AA 100 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34 - AA 100 丁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35 - AA 100 己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36 - AA/SA 6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900 62 201116904 表3 二羧酸 二醇 芳族 二羧酸 脂族 二羧酸 二羧酸比率 (莫耳%) 脂族二醇 兩端 數量平均分 子量 P-37 - AA/SA 6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38 - AA/SA 6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39 S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40 - S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3000 P-41 - S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5500 P42 - SA 10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43 PA S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44 PA S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500 P-45 PA A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46 PA SA/AA 40/3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47 PA SA/AA 33/33/34 乙二醇 苯曱酸 1000 P-48 PA SA/AA 50/2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500 P-49 PA SA/AA 50/30/2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50 TPA S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51 TPA S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500 P-52 TPA SA 45/55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53 TPA AA 50/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200 P-54 TPA SA 35/65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55 TPA SA/AA 40/3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56 TPA SA/AA 50/2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500 P-57 TPA SA/AA 50/30/2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2000 P-58 TPA SA/AA 20/20/6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59 PA/TPA AA 15/35/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0 PA/TPA AA 25/25/5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1 PA/TPA SA/AA 15/35/2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2 PA/TPA SA/AA 20/30/2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3 PA/TPA SA/AA 10/50/30/1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4 PA/TPA SA/AA 5/45/30/2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5 PA/TPA SA/AA 5/45/20/3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6 IPA AA/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000 P-67 2,6-NPA AA/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200 P-68 1,5-NPA AA/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200 P-69 1,4-NPA AAJ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200 P-70 1,8-NPA AA/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200 P-71 2,8-NPA AA/SA 20/40/40 乙二醇 乙醯酯殘基 1200 63 201116904 ^juiopu 在表2以及表3中,PA意謂鄰苯二甲酸;TPA意謂對 苯二曱酸,IPA意謂間苯二甲酸;AA意謂己二酸;SA音 謂丁二酸,2,6-NPA意謂2,6-萘二竣酸;2,8-NPA意謂2,8· 萘二羧酸;1,5-NPA意謂1,5-萘二羧酸;M-npa意謂认 萘二缓酸;且1,8-NPA意謂ι,8-萘二緩酸。 以100質量份醯化纖維素計,此種正雙折射化合物之 量較佳為1質量份至30質量份,更佳為4質量份至25質 量份,且尤佳為10質量份至20質量份。 欲用於製備基於醯化纖維素之薄膜的醯化纖維素溶液 可添加有除延遲增強劑以外之任何添加劑。另一添加劑之
實例包括抗氧化劑(antioxidant )、UV抑制劑(UV inhibitor )、剝離促進劑(peeling pr〇m〇ter )、塑化劑 (plasticizer)、用於控制波長分散之助劑、精細顆粒以及 用於控制光學性質之助劑。其可選自任何已知添加劑。 用於後側延遲區或前側延遲區之醯化纖維素溶液可添 加有任何塑化劑,以便改良所製薄膜之機械性質或乾燥速 率。可用於本發明之塑化劑之實例包括jp_A2〇〇8_1811〇5, [0067]中所描述者。 ’ 為製備滿足式(la)之基於醯化纖維素之薄臈,可使 用JP-A 2006-184640, [〇〇26]-[〇218]中所描述之一或多種添 加劑。添加劑之較佳範圍與此公開案中所述者相同。 基於臨基之聚合物膜: 可用於本發明之基於醯基之聚合物膜為一種含有基於 醯基之聚合物作為主要成分之薄膜,所述基於醯基之聚合 64
201116904 JDUlOpiI
、有’個(甲基)丙稀酸酯重複單元。基於酸基之來 合物之較佳實例包括町基賊基之聚合物:具有至少L L由單元、順丁稀二酸針單元以及戊二酸酐所組成 :达出之單元連同至少-個(甲基)丙烯酸酯重複單 兀。泣些基於醯基之聚合物詳述於可被引 2008-9378 中。 作為另一種聚合物,較佳向基於醯基之聚合物膜中添 ,基於纖維素之聚合物;且在此類實施例中,其可以互補 系統之方式起作用’且混合材料可具有任何所期望性質。 以所有聚合物之總質⑽,基⑽維素之聚合物之量較佳 為約5質量%至約4〇質量%。通常,基於醯基之聚合物膜 具有低透濕性(m〇istUre_permeabiiity),且因此,在製造偏 振板(polarizing Plate)之後,殘留水幾乎不能被移除。另 方面,含有基於纖維素之聚合物的基於醯基之聚合物膜 可具有適當之透濕性。此種基於酿基之聚合物膜之實例包 括醯化纖維素含量達10質量%之薄膜(在下文表4中示出) 以及丙 化纖維素(cellulose acylate propionate)(由
Eastman Chemical 製造之「CAP482-20」)含量達 30 質量0/〇 之薄膜。 基於環烯烴之聚合物膜:
關於用於製備基於環烯烴之聚合物膜之材料以及使用 所述材料之方法,其詳情描述於可被本發明引用之jp_A 2006-293342,[0098]-[0193]中。構成第二延遲區之延遲膜 之實例包括基於降冰片烯之聚合物,諸如ARTON (由JSR 65
201116904 JDUIOpiI 公司製造)以及ZE〇N〇R (由ZE〇N&司製造)。 =用各種方絲製造構成後側延舰^側延遲區 。舉例而言’可使用溶液洗鑄法、溶融擠出法、 ^ Ca endarmeth〇d)或冷凝成形法。在這些方法中, 較佳^溶液洗鑄法以及㈣擠出法。又,構成第二延遲區 之延,膜可為藉由在成形後進行拉伸處理而製造之薄膜。 2薄膜可根據單軸或雙軸拉伸法進行。較佳為同時或連 伸。為達成較高之光學各向舰,絲高拉伸比 =溥膜切拉伸處理。舉例而言,較佳在寬度方向以及縱 =方向(加工方向)兩個方向上對薄膜進行拉伸處理。拉 伸比較佳為3%至刚%。可藉由制拉幅機(tente〇進行 拉伸處理。或者’可在親之間進行縱向拉伸處理。 構成後側延遲區或前側延遲區之延遲膜可為由已固定 成所期望配向狀態之液晶組合物形成的—個層或含有一個 此類層以及支撐所述層之聚合物膜的積層體。在後一實施 例中’聚合物膜可肖作偏振元件之保護膜。可用於製備構 成前側延舰之延·晶之實例包括棒狀液晶、盤狀 液晶以及膽固醇液晶。 作為溶劑洗鑄法,可使用溶液積層輯法(S— larmnati〇n-casting meth〇d ),諸如共溶劑澆鑄法(c〇 s〇ivent cast method )、溶液連續洗鑄法(s〇〗uti〇n successive c㈣% method)以及塗佈法(coating meth〇d)。使用共溶劑洗鑄 法或連續溶劑法,製備多種醯化纖維素溶液(原液)以分 別形成各層。根據溶液共澆鑄法(同時進行多層化澆鑄), 66 201116904 ^DUiQpit 藉由使用澆鑄用齒輪(geeser)在澆鑄支撐物(諸如帶子 或圓桶)上自每一狹缝同時擠出多個層(例如,三個戋更 夕個層)中的每一層之每一原液,隨後在適當時間自支浐 物剝離,且接著加以乾燥而形成薄膜。 牙 根據溶液連續澆鑄法,首先,自澆鑄用齒輪擠出第一 層之原液以澆鑄於支撐物上;且在進行乾燥或未進行乾燥 之後,接著自澆鑄用齒輪擠出第二層之原液以澆鑄於第二 =上。而絲有必要’則以此方式連魏鑄三種或更多種 且進行積層,隨後在適當時間自支撐物移除,且加 乾燥而形成薄膜。 —根據塗佈法,一般根據溶液澆鑄法製造核心層。接著, 藉由使用適當裝置將所製得之塗㈣體分別或同時塗覆於 核U層之各表面,且接著加以乾燥而形成層化膜。 為降低轉角側之不均勻性,需要減小由施加於薄膜之 外力引起之延遲膜變形。就降低轉賴之不均勻性以及改 y衣ieJ生而5,構成第二延遲區且設置於後側之延遲膜 =厚度較佳為等於或大於2〇微米且等於或小於謂微米。 於轉ft 之+均自性之詳情描述篇9_69 中。 2·偏振元件 並。又置於月ij側或後側之偏振元件不受限制。可使用任何 =線性偏振膜。線性偏振膜較佳為以〇却恤之產品 ·=、表的經塗佈之偏振膜或由黏合劑以及块或二色性 lchroic)純形成之偏軸。在線性偏賴中,磁或二 67 201116904 色性染料在黏合劑中對齊以展現出偏振能力。碘或二色性 染料較佳沿黏合劑分子對齊或如同在液晶中一樣藉由自動 織構化(auto-texturing)而對齊。目前市售之偏振器一般 是藉由將經拉伸之聚合物膜浸入浴槽中之碘或二色性染料 溶液中,進而使碘或二色性染料滲透到黏合劑中而製備。 3.保護膜 較佳向前側或後側偏振元件之兩個表面黏合一保護 膜。設置於液晶單元側之各保護膜構成後側延遲區或前側 延遲區之一部分,且需要後側保護膜滿足以上式(ι)。前 側保護膜構成前側延遲區之一部分,且在一些實施例中, 需要其展現出光學特性’此可單獨或與其他層相結合地有 助於改良視角CR。 設置於前側偏振元件或後侧偏振元件外部之 限制。可使用任何聚合物膜。所述膜之實例與以上 為構成第-延遲區之延遲膜之實例所例示者相同。舉例 可例舉含核化纖維素(例如乙酸纖維素、丙酸纖 纖維素)、聚烤烴(例如基於降冰片稀之聚合 二t f (甲基)丙細旨(例如聚甲基丙稀酸甲 -曰)、聚奴馱酯、聚酯或聚砜作為主要成分 arton (由=i關於基於降冰片烯之聚合物膜有 製造^ 造)以及ZE〇N〇R (由着卿ΖΕΟΝ [實例] 68 201116904 下文將參考以下實例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在以下實 例中’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轉的情況下,V適當地 修改或改變材料、試劑以及物質之用量、其比率、操作方 法以及類似因素。因此,本發明之範疇不應限於以下實例。 1.製備薄膜1至25 : (1) 製備薄膜1 : 製備商業醯化纖維素膜Z-TAC (商品名為 FUJIFILM),且將其用作薄膜卜 (2) 製備薄膜2 : 製備商業醯化纖維素膜FUJITAC TD80UL (商品名為 FUJIFILM) ’且將其用作薄膜2。 (3) 製造薄膜3 : 根據 JP-A 2007-127893 之[0223]-[0226]之描述製造拉 伸膜(保護膜A)。根據此專利公開案之[〇232]以及[〇233] 之描述製備易黏附層塗佈組合物p_2,且根據此專利公開 案之[0246]之描述將所述組合物施加於拉伸膜(保護膜a) 之表面,從而在其上形成易黏附層。使用所述膜作為薄膜 3 〇 (4) 製造薄膜4 : 製備醯化纖維素,其醯基之類型以及取代度顯示於下 表=。具體而言,向纖維素中添加觸媒硫酸(相對於1〇〇 $量份之纖維素,其量為7·8質量份),隨後向其中添加竣 酸以提供醯基,且在贼下醯化所賴維素。在此種情況 下,改變羧酸之類型以及用量,以藉此改變以及控制醯基 69 201116904 之類型以及醯基取代度。醯化後,在40°c下使產物老化 (aged) °藉由用丙酮洗蘇,自酿化纖維素中移除低分子組 分。在表中,Ac意謂乙醢基,且CTA意謂三乙酸纖維素 (醯基全部為乙酸g旨基之纖維素g旨衍生物)。 (醯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加以攪拌以溶解所述 成分。在90 C下加熱約10分鐘後,經平均孔徑為34微米 之紙過濾器以及平均孔徑為10微米之燒結金屬過遽器過 濾0 醯化纖維素溶液 下表中之CTA 100.0質量份 磷酸三苯酯(TPP) 7.8質量份 鱗酸聯苯基二苯S旨(BDP) 3.9質量份 二氯曱烷 403.0質量份 曱醇 60.2質量份 (消光劑分散液(mat agent dispersion)) 將含已根據上述方法製備之醯化纖維素溶液的以下組 合物置放於分散劑中’且分散以製備消光劑分散液。 消光劑分散液 201116904 JJUlOpii 平均粒徑為16奈米之二氧化石夕粒子(Aerosil R972, 由Nippon Aerosil製造) 2.0質量份 72.4質量份 10.8質量份 10.3質量份 二氯曱烷 甲醇 醯化纖維素溶液 (添加劑溶液) 將含已根據上述方法製備之醯化纖維素溶液之以下組 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藉由在受熱下攪拌溶解以製備添 加劑溶液。 添加劑溶液 20.0質量份 58.3質量份 8.7質量份 12.8質量份 延遲增強劑(1) —氣曱烧 曱醇 醯化纖維素溶液 匕S 1〇〇貝墨份醯化纖維素溶液、1.35質量份消光南J =二絲加_液,以製制於形成_之原 強劑⑴在欲咖 質量舰化纖:添加劑之量是以相對於⑽ 下表中添加劑以及塑化劑之縮寫如下: 71 201116904 5>ui»pit CTA :三乙酸纖維素 TPP :磷酸三苯酯 BDP :磷酸聯苯基二苯酯 延遲增強劑(1): ch3 d
OCH3 NH CH3 使用帶式洗鑄機(band caster),洗鑄上述原液。自帶 上剝離具有下表情示之殘餘溶劑量之_,对自剝離 =拉幅期間,將其在加卫方向上按下表所示之拉伸比拉 使雜幅機麵向上按下表所示之㈣比拉伸。 ;=,,即刻使薄膜在橫向上按下表所示之比率收 和目(鬆弛),隨後自拉幅機上鶼ψ嘴 :維拉,上移出之薄膜的殘餘 ㈣糾制寬度為 膜捲。拉伸之拉伸比顯示中成長度為4_公尺之薄 72 201116904 表4
添加劑 質量份纖維素之質量& 塑化劑類型 —昼 於100質量份纖維素之質晋 縱向拉异率〔%〕 ^ 橫向拉伸率 ~«^T%y TPP/BDP 塑化劑 拉伸條件 拉伸速度〔%/分#1 _薄膜 rc〕 ,籙日夺之殘备ϋΐΙ〔〇/〇〕 止時之丨量〔%了 7.8/3.9 ,用如此製造之酿化纖維素膜作為薄膜4。 (5)製造薄膜5 : 以與薄膜4相同之方式製造 與上文相同。 所不之添加劑以及塑化劑之縮寫 73 201116904 ^^υιοριι
使=此製造之驢化__為_5。 ⑷製造薄膜6: 以與薄膜4相同之方式製造薄膜,然而,使用下表所 示之醯化纖維素作為起始材按下表改變製造條件;且 使用所述薄膜作為薄膜6。下文所系之添加劑以及塑化劑 之縮寫與上文相同。 74 201116904
JDUiOpiI
塑化劑 拉伸條件 量份〕 —-—-- 之質量份〕 — 縱向拉 延遲增強劑(1) 6.4 τρρ^ρρ 7.8/3.9
收縮率〔%1 (7) 製造薄膜7 : 剝離安裴於TOSHIBA液晶面板「32C7〇〇〇」之基於降 冰片烯之薄膜;且以與薄膜2相同之方式在薄膜表面上形 成易黏附層。使用所述薄膜作為薄膜7。薄膜厚度為70微 米。 (8) 製造薄膜8 : 製備丙酸醯化纖維素CAP482-20(Eastman Chemicd, 乙酸基取代度為0.2且丙醯基取代度為2.4)。向其中添加 塑化劑磷酸1,4_伸苯基-四苯基酯(8質量%)以及抗老化 劑(抗氧化劑)IRGAN〇X-l010(由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製造)(0.5質量% ),且用轉筒混合機(tumbler mixer )混 75 201116904 合30分鐘。在150°C之熱空氣溫度下及-36°C之露點下用 移除水刀之熱空氣乾燥機(Matsui seisakush0之DMZ2) 乾燥所得混合物。接著,將混合物饋人雙螺鶴出機(由 Technovel製造)中;且藉由經由連續進料機透過設置於擠 出機中間部分之加料口向其中添加消光劑AER〇SIL 2〇〇v =ippon Aerosil之〇 〇16微米二氧化石夕微粒)以使其通量 "丨l里了為0.05/〇以及透過同一口向其中添加紫外線吸收 劑TINUVIN 360 (由Ciba邱⑹卿Chemicals製造)以達 到0.5%之通量流量’使混合物被熔融擠出。在如此溶融擠 出後j所形成之薄膜之厚度為18〇微米。 將薄膜在保持其邊緣固定之情況下在⑷^下單轴橫 向拉伸2.2倍。使用其作為薄膜8。 薄膜厚度為85微米。 在此貝例中’根據炫融播出法製造由起始材料丙酸醯 化纖維素(CAP)形成之軸。毋庸贅述,發明者已證實, 亦I根據溶錢鑄法製造具有相同躲之侧薄膜,且所 述薄膜展現iij相同效果。(然而,考慮到CAp在原液製備 中之办解性’使用乙酿基取代度為16且丙醯基取代度為 0.9之CAP作為起始材料。) (9)製造薄膜9 : …一將17.77g(40mm〇1) 2,2,·雙(3,4_二叛基苯基)六氣丙 烧^針^及 12.81 g (4〇 mmGl) 22雙(三氟曱基)4,4,_ 了胺基聯苯置放於裝備有機械祕器、迪恩斯達克裝置 Dean Stark device)、1 氣弓|入管溫度計以及冷凝管之 76 201116904 j^ui»pir ί ili?0 mL)中。接著’向其中添加2·58 g (20 一) 、口圭/合解於275.21 g間甲紛中之溶液,且在23。〇下搜掉 1小時(600 rpm)以製備均勻之溶液。接著,用油浴加敎 使其㈣溫度可為職3t,且在反應器保持在、 在狐又時’將其麟5小時以得到黃色溶液 。將其^一步 攪拌3小時’隨後終止加熱以及攪拌,並冷卻溶液至室溫, 由此得到聚合物凝膠沈澱。 在反應器中向凝膠中添加丙剩,且使凝膠完全溶解於 其中,得到稀溶液(7重量將所述稀溶液緩慢添加至 2 a升異丙%巾並保彳請拌,得到自色粉末沈殿。藉由過 濾、而收集粉末’將其置放於15 L異丙醇中並洗務。再次 重複相同操細進行絲,且再:欠藉由碱而收集粉末。 在空氣循環值溫箱中在6Gt下乾燥48小時,隨後在15〇 f下乾燥7小時’得到呈自色粉末狀之具有下式⑴重複 單元之聚醯亞胺(產率為85%)。聚醯亞胺之重均分子量 (Mw)為124,000,且其醯亞胺化度為99 9%。
將17.7重量份以上所製造之聚醯亞胺(白色粉末)溶 解於100重量份甲基異丁基酮(沸點為116。〇中以製 備15重量%聚醯亞胺溶液。使用棒式塗佈機,在具有增黏 塗層(anchor coat layer)之透明薄膜之增黏塗層表面上沿 個方向施加聚酿亞胺溶液。接著,在空氣循環恆溫箱中, 77 201116904 产為㈣米厚之聚酿亞胺層之透明_ (她厚 工方向佯持固,拉伸機,在使薄膜之加 輪持在空氣循環恒溫箱中在1观 卜^下’將具有㈣亞胺層之透明薄膜在橫向 : 1,22倍,隨後在橫向上鬆弛0.97倍,得到積 曰、。在如此拉伸後’使用積層膜作為薄膜9。 (i〇)製造薄膜1〇 : 用下本專膜5相同之方式製造酿化纖維素膜,然而,使 劑(G之"I之醯化纖維素,按下表改變所添加之延遲增強 薄膜1〇,里,且按下表改變拉伸條件。使用所述薄膜作為 、 下表中之添加劑以及塑化劑之縮寫與上文相同。 78 201116904 1 ομιι 表7 醯化纖維素膜 薄膜10 纖維素類型 CTA 總取代度 2.81 6位取代率 0.320 6位取代度 0.9 取代基 Ac 添加劑 添加劑類型 延遲增強劑(1) 量 〔相對於100質量份纖維素之質量份〕 2.2 塑化劑 塑化劑類型 TPP/BDP 量 〔相對於100質量份纖維素之質量份〕 7.8/3.9 拉伸條件 縱向拉伸率〔%〕 6 橫向拉伸率〔%〕 47 收縮率〔%〕 7 拉伸速度〔%/分鐘〕 35 薄膜表面溫度〔°c〕 120 剝離時之殘餘溶劑量〔%〕 55 拉伸終止時之殘餘溶劑量〔%〕 12 (11)製造薄膜11 : 以與薄膜5相同之方式製造醯化纖維素膜,然而,使 用下表所示之醯化纖維素,按下表改變所添加之延遲增強 劑(1)之量,且按下表改變拉伸條件。使用所述薄膜作為 薄膜11。下表中之添加劑以及塑化劑之縮寫與上文相同。 79 201116904 3^υΐδριι 表8 醯化纖維素膜 薄膜11 纖維素類型 CTA 總取代度 2.87 6位取代率 0.316 6位取代度 0.907 取代基 Ac 添加劑 添加劑類型 延遲增強劑(1) 量 〔相對於100質量份纖維素之質量份〕 1.4 塑化劑 塑化劑類型 TPP/BDP 量 〔相對於100質量份纖維素之質量份〕 7.8/3.9 拉伸條件 縱向拉伸率〔%〕 1 橫向拉伸率〔%〕 5 收縮率〔%〕 1 拉伸速度〔%/分鐘〕 70 薄膜表面溫度〔°c〕 120 剝離時之殘餘溶劑量〔%〕 75 拉伸終止時之殘餘溶劑量〔%〕 20 (12) 製造薄膜12 : 以與薄膜11相同之方式製造醯化纖維素膜,然而,將 所添加之延遲增強劑(1)之量自1.4質量份變為1.5質量 份。使用所述薄膜作為薄膜12。 (13) 製造薄膜13 : 根據JP-A 2008-95027中之比較化合物C-3之製造方 法製造苯曱酸乙酸纖維素13Α,然而,將用作中間物2之 4-曱氧基肉桂醯氯改為苯曱醯氣。 <醯化纖維素溶液之製備> 將以下物質置放於混合槽中且在受熱下攪拌以溶解所 述成分,藉此製備醯化纖維素溶液。 80 201116904 1 uuii 醯化纖維素溶液 100質量份 403.0質量份 60.2質量份 乙酸苯曱酸纖維素13A 二氯甲烷 甲醇 立即使用帶錢鑄錢鑄如此製備福料^ ,。使用拉幅機,藉由施加16叱之熱空氣,殘^ 劑量為約30質量%之薄膜。 乾知殘餘>谷 另外,在保持其邊緣固定之情況下,將薄膜在 ^^下卡單軸拉伸Μ倍。使用其作為薄膜13。、薄膜厚度 (14)製造薄膜14 : <環狀聚婦烴聚合物ρ_1之製造> :字:〇質量份純甲苯以及1〇〇質量份降 酉曰置放於反應器中。接著,向反應器中添加溶解於甲= 之25毫莫耳% (相對於單體)己酸乙醋-Ni以及ο”5二 耳% (相對於單體)三(五氟苯基)硼、以及溶解於甲苯中之 .25莫耳% (相對於單體)三乙基鋁。在室溫下攪拌下, 使其反應18小時。反應後’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過量甲醇 ^以形成聚合物沈澱。純化沈澱,且在真空中在65β(:下乾 燥所得環狀聚烯烴聚合物(Ρ-1) 24小時。 將所製造之聚合物溶解於四氫呋喃中,且藉由凝膠滲 81 201116904 透層析(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量測其分子量。 聚合物之聚苯乙烯當量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79,000,且其 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5,000。用Abbe之折射儀分析所製造 之聚合物,且其折射率為1.52。 (聚烯烴原液D-1) 環狀聚烯烴聚合物P-1 150質量份 添加劑’聚丙烯酸曱g旨(S〇ken Chemical之Actflow UMM 1001,重均分子量Mw為約1000) 7.5質量份 抗氧化劑 ’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之 IRGANOX 1010 0.45質量份 二氣曱烧 620質量份 將上述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並攪拌以溶解所述成 分。經平均孔徑為34微米之紙過濾器及平均孔徑為1〇微 米之燒結金屬過濾器過濾所述溶液,由此製備環狀聚烯烴 原液D-1。使用帶式澆鑄機澆鑄原液。自帶上剝離後,使 用拉=機藉自施加14(rc之熱缝而乾職餘溶劑量為約 3〇質量%之薄膜。接著’將拉幅傳遞改為輕傳遞,且將薄 膜在12(^至14G°C下進—步乾燥並捲繞。使用所述薄膜作 為薄膜14。薄膜厚度為80微米。 (15)製造薄骐15 : (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下、、’且σ物置放m槽巾且在受熱下擾拌以溶解 所2f3此製備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取代度為2.43之乙酸纖維素 100.0質量份 82 201116904 延遲增強劑⑴ 4.0質量份 延遲增強劑⑺ 10.0質量份 二氯曱烷 351.5質量份 曱醇 ' 、 52.5質量份 ,遲增強劑(2)之組成顯示於下表7中。在下表中,
乙二醇,PG意謂丙二醇,BG意謂丁二醇,TPA 意谓立對田苯二曱酸,PA意謂鄰笨二曱酸,AA意謂己二酸, SA思謂丁二酸。延遲增強劑(2)為非石舞酸醋化合物,且 為充當延遲增㈣之化合物。延遲增強劑⑵之末端經乙 醯基封端。 表9 延遲增 強劑 乙二醇_單元 二铋酸單亓. -_____1 分子 量 封端兩個 末端經基 之比率 (%) EG (%) PG (%) 碳原 子之 平均 數 TPA (莫耳 %) SA (莫耳 %) .. ~ 碳原子之 平均數 (2) 100 50 50 2.5 55 ~~ 45 6.2 1 730 (用於高取代層之酿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攪拌以溶解所述成 分,藉此製備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取代度為2.79之乙酸纖維素 1000質量份 延遲增強劑(2 ) 11 _0質量份 平均粒徑為16奈米之二氧化矽粒子(Aer〇sil R972,由 0.15質量份 395.0質量份 59.0質量份
Nippon Aerosil 製造) 二氯曱烧 曱醇 83 201116904 n/iopii (醯化纖维素樣品之製造) 將兩種酿化纖維素溶液賴於帶上,以在其上由用於 低取代層=醯化纖維素麵形成厚度為82微米之核心層 且由用於问取代層之酿化纖維素溶液形成厚度分別為2微 米之表層A以及表層^自帶上娜所形成之薄臈,將薄 膜夾住且制拉幅機在絲溶劑量相對於㈣總質量為 20%之同時在i8(rc之拉伸溫度下橫向拉伸18%。接著, 鬆開:摩膜’且在UGt:下絲2。分#。使帛其作為薄膜卜 薄f 15之製造無製造薄膜4時存在之問題(在乾燥步 驟^在高溫處科胃煙,氣化油細於_之各部件而引 起操作故障或其黏附於薄膜而引起薄膜表面失效)。 此乃因在薄膜15之製造中所使用之延遲增強劑⑺ 亦充當塑化劑,且因此,薄膜15之製造無需薄膜4之製造 中所需之習用低分子量塑化劑TPP以及BP。 _使用具有正雙折射之化合物(諸如延遲增強劑(2)) 會解決亡述問題,關此’可認為具有正雙折射之化合物 為用於薄膜製造之較佳延遲增強劑。 (16)製造薄膜16 : (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在受熱下娜以 所述成分,藉此製備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浒 取代度為2.43之乙酸纖維素 ’H 延遲增強劑(2) 365.5質量份 二氣曱烷 84 201116904 f 54.6質量份 l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八,Π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攪拌以溶解所述成 刀’精此lUf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取代度為2,79之乙酸纖維素 100.0質量份 延遲增強劑(2) 、 ^ ; 11.0質量份 平均粒控為16奈米之二氧化石夕粒子(Aerosil R972,由
NipponAerosU tit) (U5 質量份 二氣甲烧 395.0質量份 曱醇 59.0質量份 (酸化纖維素樣品之製造) 將兩種醯化纖維素溶液澆鑄於帶上,以在其上由用於 低取代層之酿倾維素溶液形成厚度為37微米之核心層 且由用於高取代層线化麟素紐形祕度分別為2 ς 米之表層Α以及表層Β。自帶上剝離所形成之薄膜,在殘 餘溶劑量相對於薄膜總質量為2〇%之同時在2〇(rc之溫度 下乾燥30分鐘,隨後在13(rc下進一步乾燥2〇分鐘。使 用其作為薄膜16。 (17) 製造薄膜17 : 使用固態電暈放電器6KVA(由Pillar製造)對商業降 冰片烯聚合物膜ZEONOR ZF14-060 (由Optes製造)^表 面進行電暈放電處理。使用其作為薄膜17。薄膜厚度 微米。 (18) 製造薄膜18 : 85 201116904 jDUiepir 以與薄膜17相同之方式’對商業環烯烴聚合物膜 ARTON FLZR50(由JSR製造)之表面進行電晕放電處理。 使用其作為薄膜18。薄膜厚度為50微米。 (19)製造薄膜19 ·· (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在受熱下攪拌以溶解 所述成分,藉此製備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100.0質量份 18.5質量份 365.6質量份 54.6質量份 取代度為2.43之乙酸纖維素 延遲增強劑(2) 二氯曱烷 曱醇 (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攪拌以溶解所述成 分’藉此製備用於兩取代層之酿化纖維素溶液。 100.0質量份 11.0質量份 0.15質量份 395.0質量份 59.0質量份 取代度為2.79之乙酸纖維素 延遲增強劑(2) 平均粒徑為16奈米之二氧化雜子(AerQsii R972,由
Nippon Aerosil 製造) 二氣曱院 甲醇 (醯化纖維素樣品之製造) 將兩種醯化纖維素溶液澆鑄於帶上,以在其上由用於 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紐形成厚度為&微米之核心層 且由用於高取代層之聽纖維素溶_成厚度分別為2微 86 201116904 ,之表層A以及表層B。自帶上麟所形成之薄膜,將其 夾住且使餘幅機錢餘溶劑量相對於薄顏質量為· ,同時在20。C之拉伸溫度下橫向拉伸6。%。接著,鬆開 薄膜’且在13(TC下乾燥2G分鐘。使用其作為薄膜19。 (20)製造薄膜2〇 : ' 製備商業醯化纖維素膜FUJITAC TDN80ULV (由 FUJIFILM製造)。仙其作為薄膜2〇。 (21 )製造薄膜21 : /吏用聚乙_合劑將薄膜2與薄膜2G黏貼在一起,使 其慢軸保持相互垂直。使用所得積層膜作為薄膜2卜 (22)製造薄膜22 : 膜樣品相同之方法, 根據與JP-A 2009-63983中之薄 製造厚度為34微米之薄膜22。 (23)製造薄膜23 : 在53 C下,在保持其邊緣固定情 ^^^^rzEONORZF;4,〇;«« ^ 向拉伸h5倍,且雙軸橫向拉伸i.5倍, ik後對其表面進行電暈放電處理 膜厚度為45微米。 ㈣”作為賴23。缚 (24)製造薄膜24 (用於低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將以下組合物置放々混合槽纽在受数下 藉此製備用於低取代層之醮化纖維素溶液。 取代度為2·43之乙酸纖維素 100.0質量份 87 201116904 延遲增強劑⑺ 17.0質量份 二氣曱烷 361.8質量份 曱醇 > 54.1質量份 (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f以下組合物置放於混合槽中且攪拌以溶解所述成 分’藉此製備用於高取代層之醯化纖維素溶液。 取代度為2.79之乙酸纖維素 100.0質量份 延遲增強劑⑺ 11〇質量份 平均粒徑為16奈米之二氧切粒子妨72,由 NipponAerosil tit) 0.15 質量份 395.0質量份 59.0質量份 二氣曱烷 曱醇 (醯化纖維素樣品之製造) 低取化纖維素溶液濟鑄於帶上,以在其上由用於 米之表層A以及表層b 素溶液形成厚度為114微米之核心層 半夕本s7、. am纖维素溶液形成厚度分別為2微 水&日y· ,帶上剝離所形成之薄膜,將其 赋之溫度下薄膜總質量為2〇%之同時在 賊下乾燥20分鐘,送。接著,鬆開薄膜,隨後在 伸23%,且使用把φ5她Γ、'後在18〇°C之拉伸溫度下橫向拉 24。 田機進—步橫向拉伸。使用其作為薄膜 (25)製造薄膜25 : 酿化纖維素膜,然而,橫 以與薄獏6相同之方式製造 88 201116904
Opll 向拉伸之拉伸比自32%改為35%。使用所述薄膜作為薄膜 25。 2.薄膜1至25之特性: 上文所產生之薄膜1至25之特性顯系於下表中。如下 測量各薄膜之Re(590)以及Rth(590):在25〇C以及60% RH 下調節樣品(30公釐χ40公釐)持續2小時,且用KOBRA 21ADH (由 〇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製造)在 590 奈米波 長下分析。對於薄膜卜2、4至6、8、10至13、15、16、 1—9至22以及24至25,輸入1.48的假定平均折射率以及 溥膜,度且計算數據。對於其他薄膜,薄膜7、17以及23 之假疋折射率為丨53 ’薄膜9為丨58,薄膜 膜14以及18為M2。 專 89
201116904 JDUiepiI 表10 薄膜 厚度 (微米) Re(590) (奈米) Rth(590) (奈米) 薄膜1 60 1 -1 薄膜2 80 2 45 薄膜3 30 0.8 1.5 薄膜4 80 60 250 薄膜5 65 70 205 薄膜6 80 55 200 薄膜7 70 61 208 薄膜8 85 70 205 薄膜9 80 60 250 薄膜10 80 83 165 薄膜11 80 3 90 薄膜12 80 3 95 薄膜13 55 275 -69 薄膜14 80 30 250 薄膜15 86 60 250 薄膜16 41 0.5 45 薄膜17 60 1.8 3.1 薄膜18 50 1.7 3.1 薄膜19 69 105 110 薄膜20 80 3.5 53 薄膜21 160 1.6 97 薄膜22 34 1.9 41 薄膜23 45 0.2 43 薄膜24 118 61.5 210 薄膜25 82 60.5 207.8 按與上文相同之方式,在450奈米、550奈米或630 奈米波長下測定下表中之薄膜之Re以及Rth。 90
201116904 JDUlOpiI 表11
3.偏振器之製造: 猎由將厚度為80微米之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_, .膜浸於破濃度為_質量%之3G°C峨水溶液中60 秒而對其進行染色,隨後在浸於職濃度為*質量%之侧 酸水溶液巾6G秒之同時在加X方向上拉伸原始長度的5 倍且此後在50 C下乾燥4分鐘,得到厚度為2〇微米之 偏振膜。 卞心 * 上述薄膜中,醯化纖維素膜如下所述被皂化:將各 薄膜浸於55t氫氧化鈉水溶液(I.5莫界/公升)中,隨後 用水徹底’+洗以移除氫氧化鈉。接將其浸於3 酸水溶液⑽05莫耳/公升)中【分鐘,隨後浸於水t 徹底移除稀硫酸水溶液。最後,在12〇。(:下徹底乾燥樣品。 使用黏合劑將所述薄膜(薄膜1炱25)其中之任兩片 與夾在其間之偏振膜相組合且黏貼在〆起,從而製得兩個 91 201116904 1 υριι 表面上均具有保護膜之 酿 彳卜、侷振态。使用聚乙烯醇黏合劑將 化纖維素麟騎偏振 =將 他薄膜黏貼於其上。m入使用丙狀糸黏合劑將其 所述組合顯示於下表11 t。 L 偏振 之溥膜思謂充當偏振器保護」 _ 0 ^^ 、 帀有 3」之薄膜意謂充當偏振器伴1 ,置於距偏振膜更外面之背光側的延遲膜。此= 適用於以下所有表。 』樣將 溥膜4至1〇、13至15、19、24以及25被黏貼成使盆 平面内慢軸可平行於偏振元件之透射軸。薄膜ι至3以^ 12 16至18以及20至23被黏貼成使其平面内慢軸 可垂直於偏振元件之透射軸。在具有祕附層之薄膜中, 易黏附層黏貼於偏振元件之面板側。 4.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製造以及評價 (1 ) VA模式液晶單元1至6之製備: 在此實例中,倘若彩色濾光器形成於TFT上,則使用 有機顯影液 CD2000 (由 Fiji Film Electromaterials 製造)。 (1 ) -1 VA模式液晶單元1至3之製備: 製備Sony液晶面板KDL-52W5之液晶單元。此液晶 單元為COA結構的VA模式液晶單元。此為液晶單元1。 以AXOMETRICS之AXOSCAN使用隨附軟體量測液 晶單元1之Δη(1(590),且Δη(1(590)為295奈米。 製備JP-A2009-144126中之實例3、8以及之著色 92 201116904 感光組合物。使用所述組合物且根據JP_T 2008_516262之 [0099|_[〇1〇3]中所述實例9a之方法,製造彩色濾光基板。
藉由濺鍍,在上文所製造之彩色濾光基板上形成氧化 銦錫(indium tin oxide ’ ITO)透明電極。接著,根據JP A 2006-64921中之實例1,在ITO薄膜上對應於分隔壁(黑 色矩陣)之上部之區域中形成間隔物。 單獨地’製備上面形成有ITO透明電極之玻璃基板作 為對向基板(counter substrate )。將彩色濾光基板以及對向 基板之透明電極圖案化以獲得PVA模式,且在其上形成聚 酿亞胺垂直配向膜。 此後,根據分配器系統(dispenser system ),將可紫外 線固化之樹脂密封劑施加於對應於黑色矩陣框架之位置, 隨後向其逐滴施加PVA模式液晶’並將基板黏貼於對向基 板,其中黑色矩陣框架設置於周邊中以圍繞彩色濾光器之 RGB晝素組。用紫外線照射如此黏貼之基板,且進行熱處 理以使密封劑固化。根據此方法,製得液晶單元。 接著,以AXOMETRICS之AXOSCAN使用隨附軟體 量測如此製造之液晶單元之41^(590),並選擇其Δη(ΐ(590) 與用作COA結構的VA模式液晶單元之Sony KDL-52W5 同為295奈米之單元。 將自]Mitsubishi之液晶面板LCD-40MZW100中取出 之液晶單元解體,以取出設置於光源側之陣列基板,且用 乙醇洗滌其表面。 使用用於玻璃之匹配油(matching oil)將所述商業顯 93 201116904 «^ ·»· V » ^ 示器之上述陣列基板黏貼於液晶單元之對向基板側,且此 為液ββ單元2 (非COA結構)。亦使用用於玻璃之匹配油 將上述陣列基板黏貼於液晶單元之玻璃過濾器基板側,且 此為液晶單元3 (COA結構)。 作為液晶單元2以及3之光源,使用上述 LCD-40MZW100中所使用之背光燈,且將其設置於陣列基 板側。 (1 ) -2 VA模式液晶單元4之製備: 根據JP-A2009-141341中所述之實例2〇,在玻璃基板 上形成TFT元件,且在TFT元件上形成保護膜。接著, 在保護膜中形成接觸孔,隨後在保護膜上形成電性連接至 TFT元件之ITO透明電極,藉此製得陣列基板。 使用根據JP-A 2009-144126中之實例17、18以及19 製備之著色感光組合物,且根據Jp_T 2〇〇8 516262之 [〇〇99]__3]中之實例9a中所述之方法,製得彩色遽光基 板。 藉由/賤鍵,在上文所製造之彩色遽光基板上形成ιτο 透明電極。接著,根據JP-A 2006-64921中之實例丨,在IT〇 薄膜上對應於分隔壁(黑色矩陣)之上部之區域中形成間 隔物。 將陣列基板以及彩色濾光基板之透明電極圖案化以獲 % PVA模式,並在其上形成聚醯亞胺垂直配向膜。 此後,根據分配器系統,將可紫外線固化之樹脂密封 劑施加於對應於黑色矩陣框架之位置,隨後向其逐滴施加 94 201116904 J V 1 O^i 1 PVA桓式液晶’且將所述基板黏貼於陣列基板,其中累色 矩陣框架設置於周邊中以圍繞彩色濾光器之RGB畫素 組。用紫外線照射如此黏貼之基板,且進行熱處理以使密 封劑固化。根據此方法,製得液晶單元。 接者,以AXOMETRICS之AXOSCAN"使用隨附軟體 量測如此製造之液晶單元之Δικ!(590),且選擇其△ndpQo) 為295奈米之單元。使用其作為液晶單元4。 作為液晶單元4之光源,使用上述LCD-40MZW100 中所使用之背光燈,且將光源設置於陣列基板側。 (1 ) -3 VA模式液晶單元5之製備: 根據JP-A2009-141341中之實例20,在玻璃基板上形 成TFT元件,且在TFT元件上形成保護膜。 接著,使用根據JP—A 2009-144126中之實例17、18 以及19製備的著色感光組合物,且根據Jp T2〇〇8 5l6262 ,_9Η0103]中之實例9a之方法,在上述保護膜上形成 彩色遽光器位於陣列上(c〇1〇r_filter 〇n array,c〇A)基板。 然而’在此種情況下’各晝素之著色感光賴組合物中之 顏料濃度被減半’且塗佈組合物之量被控制成使黑色晝素 =厚度可為4.2微米’且紅色晝素、綠色晝素以及藍色晝 角3:5微米。另外’在彩色濾光器中形成接 ^ 彩色濾光器上形成電性連接至TFT元件之氧 (ITO)透明畫素電極。接著,根據视1 二貝:i *ΙΤ0薄膜上對應於分隔壁(黑色矩陣)之 上。Ρ之區域中形成間隔物。 95 201116904 1 υριι 單獨地,製備上面形成有ITO透明電極之玻璃基板作 為對向基板。將COA基板以及對向基板之透明電極圖案 化以獲得PVA模式’且在其上形成聚醯亞胺垂直配向膜。 此後,根據分配器系統’將可紫外線固化之樹脂密封 劑施加於對應於黑色矩陣框架之位置,隨後向其逐滴施加 PVA模式液晶,且將所述基板黏於對向基板,其中黑色矩 陣框架設置於周邊中以圍繞彩色濾光器之RGB晝素組。 用务、外線照射所黏貼之基板,且進行熱處理以使密封劑固 化。根據此方法,製得液晶單元。 接著’以AXOMETRICS之AXOSCAN使用隨附軟體 i測如此製造之液晶單元之△ndpgo),且選擇其△ndp%) 為295奈米之單元。使用其作為液晶單元5。 作為液晶單元5之光源,使用上述LCD-40MZW100 中所使用之背光燈,且將光源設置於C〇a基板側。 (1) -4 VA模式液晶單元6之製備: 根據與液晶單元5相同之方法製造液晶單元6,然而, 在COA基板上之ΓΓΟ薄膜上對應於分隔壁上部的部分中 所形成之圓柱形間隔物圖案之直徑為微米且平均高度 為3.0微米。 以AXOMETRICS之AXOSCAN使用隨附軟體量測如 此製造之液晶單元6之△ndpSK)),且其^1^(590)為240奈 米。 作為液晶單元6之光源,使用上述LCD-40MZW100 中所使用之背光燈,且將光源設置於C0A基板側。 96 201116904 ⑺液晶單元之前側基板與後側基板之構件 計算: 液晶單元之後側基板與前侧基板之構件對比度旨在表 示各基板以及各基板上卿成之各·之總對比度。構件 之實例包括彩色濾光器、黑色矩陣、陣列構件(TFT陣列 等)、基板上之突出部分、共用電極、狹縫等所有構件。 將用於形成各液晶單元之兩個基板(亦即,前側基板 與後側基板)相互分開成單獨的前側基板與後側基板;且 用2醇洗滌各基板。接著,根據以下方法計算前側基板(包 括前側基板以及形成於所述基板上之所有構件)之構件對 比度以及後縣板(包括後侧基板與形成韻述基板上之 所有構件)之構件對比度。 將偏振β (HLC2-2518 ’由Sanritz製造)置放於液晶 面板Sharp LC-32GH5之背光燈上,並在此上面將安裝於 ,轉台(rotary stage) SGSP_12〇YAW (SigmaK〇ki)上的 藉由將各液晶單元解體而製備之前側基板或後側基板設置 成在距偏振器2公釐之距離處相互平行。簡言之,這些基 板被设置成使基板上之TFT陣列佈線以及黑色矩陣之點陣 圖案可對應於偏振器之偏振軸。更進一步而言,安裝於旋 轉台上之偏振器HLC2-2518(由Sanritz製造)被設置成使 偏振器之間的距離可為52公釐。在暗室中利用測試器 BM5A (由T0PC0N製造),量測黑色顯示級別與白色顯 不級別時之法向亮度,且計算正面對比度A (白色亮度/ 黑色兜度)。在此種情況下,旋轉偏振器,且最低亮度為黑 97 201116904 色顯示級別時之亮度。隨後,將偏振器旋轉 90度,且此階 段之亮度為白色顯示級別時之亮度。 θ接著,在上述實施例中,移除前側基板或後側基板, 且里測僅有偏振ϋ時黑色顯示級別或自色顯示級別時之亮 度’並且計算正面對比度Β。 為消除具有偏振器時之正面對比度Β對正面對比度A 之影響,根據下式計算構件對比度: 構件對比度=1-(1/正面對比度A-1/正面對比度B)。 另外,計算各液晶單元之正面基板對背面基板之構件 比度基板之構件對比度/背面基板之構件對比 液阳單元1之對比度為丨3.5 ;液晶單元2之對比度 :^·5 ’液晶單(3之軌度為54.5 ;液晶單元4之對比 又.、,、U ;且液晶單元5以及6之對比度為5〇 2 ; (3) 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製造: γπλ、擇上述所製造之6種類魏晶單元(KDL-52W5之 4 ; 構的液晶單元1 ;非C〇A結構的液晶單元2以及 如 結構的液晶單元3、5以及6)其中之任—者,且 ^此製器黏貼於單元之兩個基板之外表面, 吸收輪可相互顯示器。這些偏振器被黏貼成使其 (4) 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評價: ,下所述日評價如此製造之液晶顯示器。 4) -1 I測正規化正面對比度: 在暗至中制測試器BM5A ( * TOPCQN f造),量 98 201116904 測黑色顯示級別與白色顯示級別時面板法向之亮度,且根 據所述資料計算正面對比度(白色亮度/黑色亮度)。在此 種情況下,測試器與面板之間的距離為7〇〇公釐。 接著,基於標準狀態下之正面對比度,根據下式計算 正規化正面對比度。 正規化正面對比度=(樣品狀態下之正面對比度)/(標準 狀態下之正面對比度)。 對於使用液晶單元1之液晶顯示II,對日 ,,示器;對於使用液晶單元 裔2照者為對照實例4之液晶顯示器;對於使用液晶單 =4或5之液晶顯示器,對照者為對照實例14之液晶顯示 f,且對於使肢晶單以之液晶_示器,㈣者為對昭 之液晶顯示器。對照實例8<正面對比度為3·,' ,照貫例4之正賴比度為2_,對照實例14之正 比度為3250,、且對照實例17之正兩對比度為265〇。 (4) -2視角對比度(斜向對比度): 在暗室中使用測試器BM5A(^T〇pc〇NtW J顯示器,正面成45度方位角以及6。度 =級別時之漏光度。具有小㈣度值之顯示 向處之漏光較小,且具有較佳顯示斟 又計 評價液晶顯示器之視角特性。 又’ ’可據此 A:無漏光。 B:輕微漏光,但可接受。 C:嚴重漏光且不可接受。 99 201116904 可將基於漏光率之評價改為基於視角對比度,或換今 之’無漏光之評價對應於至少為5〇的視角對比度,且不; 接受之嚴重漏S之評價對應於小於25的視角對比度。 (4) -3圓形不均勻性: 將所製造之面板置於4〇。(:之溫度以及9〇%之相對渴 度的環境中_ 4天。在如此處理後,將其轉移至36。^ 溫度以及30%之相對濕度的環境中。 此後,將面板置放於被照明之測光台(Hght table)上, =在暗室巾觀察漏光3〇小時。根據以下所提及之標準 價面板之圓形不均勻性。 n A :無圓形不均勻性。 B ·麵微圓形不均勻性,但可接受。 c:嚴重圓形不均勻性且不可接受。 、不可接父之漏光對應於強漏光’纟即使在面板保持置 於被照明之測光台上後60小時内亦不消失。 (4 ) -4黑色顯示級別時之正面變色: 在暗室中使用測試器BM5A (由TOPCON製造),檢 查黑色顯示級別時面板法向之變色,且記錄淺藍色變色二 相應地,基於指示淺藍色變色之值v,,評價正面黑色。在 此種情况下,測試器與面板之間的距離為7⑻公釐。 A : 為至少0.38,無正面淺藍色變色。 B.v’為0.375至小於0,38,有輕微的正面淺藍色變色, 但可接受 C . ν'小於0.375,有不可接受的嚴重正面淺藍色變色。 100 201116904 結果顯示於下表中。 表12 F側 膜*1 F側 膜*2 (Rth) 單元 R側 膜*2 (Rth) R側 膜*3 正規化 正面CR (%) 視角 CR 圓形不 均勻性 實例1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3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2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3 (COA) 薄膜11 (90奈米) 薄膜 2 102 A B 實例3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4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3 (1.5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5 薄膜 2 薄膜9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6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B A 實例7 薄膜 2 薄膜5 (2〇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8 薄膜 2 薄膜7 (208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9 薄膜 2 薄膜8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10 薄膜 2 薄膜6 (20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B B 實例11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7 (3.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12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8 (3.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13 薄膜 2 薄膜14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3 (-69奈米) 薄膜 2 122 A - 實例14 薄膜 2 薄膜15 (250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15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6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16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6 (45奈米) 薄膜 16 117 A - 實例17 薄膜 16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6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 101 201116904
實例18 薄膜 16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6 (45奈米) 薄膜 16 117 A B 實例19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20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21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11 (90奈米) 薄膜 2 102 A B 實例22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6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 2 121 A A 實例23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6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 2 117 A B 實例24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0 (53奈米) 薄膜 2 115 A B *1-3 :「F側」意謂前側,且「R側」意謂後側。 表13 F側 膜*1 F側 膜*2 (Rth) 液晶單元 R側 膜*2 (Rth) R側 膜*3 經校正 之正面 CR (%) 視 角 CR 圓形 不均 勻性 對照實例1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2 (非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2 94 A B 對照實例2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2 (非 COA) 薄膜11 (90奈米) 薄膜2 99 A C 對照實例3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2 (非 COA) 薄膜12 (95奈米) 薄膜2 101 A C 對照實例4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3 (COA) 薄膜12 (95奈米) 薄膜2 100 A B 對照實例5 薄膜 2 薄膜2 (4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5 (205奈米) 薄膜2 87 A C 對照實例6 薄膜 2 薄膜2 (4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7 (208奈米) 薄膜2 87 A C 對照實例7 薄膜 2 薄膜1 (-1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4 (250奈米) 薄膜2 83 A C 對照實例8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12 (95奈米) 薄膜2 100 A B 對照實例9 薄膜 2 薄膜4 (250奈米) 單元4 (非 COA) 薄膜1 (-1奈米) 薄膜2 94 A B 對照實例10 薄膜 2 薄膜5 (205奈米) 單元4 (非 COA) 薄膜2 (45奈米) 薄膜2 96 A C 對照實例11 薄膜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4 (非 COA) 薄膜11 (90奈米) 薄膜2 99 A C 對照實例12 薄膜 2 薄膜2 (45奈米) 單元4 (非 COA) 薄膜5 (205奈米) 薄膜2 99 A - 102 201116904 對照實例13 薄膜 2 薄臈1 _J:i奈米) 單元4 (非 COA) 薄膜4 (250奈米) 薄膜2 98 A .一 "Π 對照實例14 ps骐 2 ^薄膜10 ^ (165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12 (95夺米) 薄膜2 100 A - 對照實例15 薄膜 2 4m 2 ___(45 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5 (205奈米) 薄膜2 87 A c 對照實例16 薄骐 2 薄膜1 (-1奈米) 單元5 (COA) 薄膜4 (250奈米) 薄膜2 83 A - 對照實例17 溥骐 2 薄獏19 (110奈米) 單元6 (COA) 薄膜12 (95奈米) 薄膜2 100 A B 對照實例18 4m 2 薄膜10 (165奈米) 單元1 (COA) 薄膜21 (97奈米) 薄膜2 98 A 一 — 卜』· Μ則」 蒽明刖側,且「R側」意謂ί !_侧。 /由上述結果’應瞭解’將滿足上式(1)之延遲膜設置 於後側偏振ϋ件與CC)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間的本發明實 =之:A,式液晶顯示器均具有高之正面對比度。具體而 二,當將貫例1及實例2之正面CR與對照實例1及對照 貫^ 2之正面CR相比較時(其中對照實例1及對照實例 2分別具有與實例1及實例2姻之構造,但前者具有非 結構的液晶單元),則應瞭解,就正面CR而言,本 毛明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相較非c〇A結構的模式液 晶顯示器明顯優異。 另外,相互比較對照實例4與對照實例3。其為具有 =同構造之液晶顯示器,但其中之液晶單元不同之處在於 =〇A結構還是為非c〇A、结構;且實例}與對照實例工 曰的相同關係以及實例2與對照實例2'間的相同關係 :^_用於此。然而’在對照實例4中’後側延遲區中之 t (590)為95奈米,不滿足式⑴,丨(㈣〇奈米, 因此顯不器之正面CR與對照實例3中相比相當低。由 土 ’應瞭解’僅當於顯示H巾使用COA結構且當其中之 103 201116904 後側延遲區滿足上式⑴時方獲得本發明之效果。 —另外,實例3與對照實例7、實例7與對照實例5、以 及實例8與對照實例6為具有相同構造之c〇a結構的 模式液晶顯示器,只是後側延遲膜與前側延遲膜被相互替 換。然而,在對照實例中,後侧延遲膜之灿較高且不滿 足上式⑴’ Ji此應瞭解’在這些對照實例中,即使採用 COA結構且擴大數值孔徑,正面CR亦得不到改良,而是 反而會降低。 —在貝例中’將滿足上式(Ia)之延遲麟置於後側偏 振兀件與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間的本發明之實例丄、3 至6、1卜12、1^、19以及22的VA模式液晶顯示器特別 優異.不僅具有高之正面CR而且無圓形不均勻性。 另一方面,應瞭解’將滿足上式(Ib)之延遲膜設置 ^後側偏振元件與CO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間的本發明之 貫例7至10、15至18、20以及21的VA模式液晶顯示器 之視角CR頗為優異,即使被設置為前侧延遲膜之膜的尺也 約為200奈米。因此,應瞭解,將滿足上式(比)之延遲 膜設置於後侧偏振元件與C0A結構的液晶單元之間的實 施例之優異之處在於不僅具有高之正面CR,而且具有包 括前側延遲膜在内之總體可製造性。 *在上述實例中,使用薄膜2 (亦即,商業TAC膜)或 薄膜16作為前側以及後側外層保護膜;然而,亦可使用例 如任何其他醯化纖維素膜(例如丙酸纖維素、丁酸纖維素 或類似膜)或任何其他包含任何聚烯烴(例如基於降冰片 104 201116904
Zeon製造)或類 同效果。 烯醆酷m u 』
參考實例: 以與實例3相同之方式構造v 而’使用薄膜1代替薄膜4作為前 VA模式液晶顯示器,然 前側延遲膜,且以與其中 目方式加以評價。結果,正規化正面對比度為121%, 且與貫例巾—樣高,且顯示ϋ因無®形不均勻性問題而較 優良丄然而,顯示器之視角對比度偏低。原因可能是因為 用作則側延遲膜之薄膜1之光學特性將不足以補償VA模 式液晶顯示器之視角特性。 下表顯示黑色顯示級別時正面變色之評價結果。 105 201116904 表14 F側膜 *1 F側膜 *2 液晶 單元 R側膜 *2 (Rth) R側膜 *3 正規 化正 面CR (%) 正向變色 (V,) 視角 CR 實例 25 薄膜2 薄膜24 (R*4) 單元5 (COA) 薄膜22 (41奈米NM) 薄膜2 117 Β (0.375) - 實例 26 薄膜2 薄膜24 (RM) 單元5 (COA) 薄膜23 (43 奈米 F*4) 薄膜2 117 A (0.381) - 實例 27 薄膜2 薄膜24 (R*4) 單元5 (COA) 薄膜2 (45 奈米 R *4) 薄膜2 117 A (0.385) 69 實例 28 薄膜2 薄膜7 (F*4) 單元5 (COA) 薄膜2 (45 奈米 R*4) 薄膜2 117 - 68 實例 29 薄膜2 薄膜25 (N*4) 單元5 (COA) 薄膜2 (45 奈米 R*4) 薄膜2 117 - 67 對照實例 19 薄膜2 薄膜24 (R*4) 單元4 (非 COA) 薄膜22 (41奈米NM) 薄膜2 96 C - 對照實例 20 薄膜2 薄膜24 (R*4) 單元4 (非 COA) 薄膜23 (43 奈米 F*4) 薄膜2 96 C - 對照實例 21 薄膜2 薄膜24 (R*4) 單元4 (非 COA) 薄膜2 (45 奈米 R*4) 薄膜2 96 c 65 對照實例 22 薄膜2 薄膜7 (F*4) 單元4 (非 COA) 薄膜2 (45 奈米 R*4) 薄膜2 96 - 65 對照實例 23 薄膜2 薄膜25 (N*4) 單元4 (非 COA) 薄膜2 (45 奈米 R*4) 薄膜2 96 - 64 對照實例 24 薄膜2 薄膜2 (R*4) 單元5 (COA) 薄膜24 (210 奈米 R *4) 薄膜2 87 c 62 *4 :此符號指示Re以及Rtfi之波長分散,且「R」意謂Re以及Rth顯示出逆波長 分散,「F」意謂Re以及Rth在波長變化時為恆定的,且「N」意謂Re以及Rth 顯示出正常波長分散。 實例25至27與對照實例19以及21之比較: 由上表所示之結果,應瞭解,在具有COA結構的液 晶單元的實例25至27之液晶顯示器中,倘若用於後側延 遲區之延遲膜滿足式(I)且所述膜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 性,則顯示器不僅正面CR得到改良,且正面黑色狀態亦 106 201116904 得到改良。具體而言,應瞭解,倘若用於後側延遲區之延 遲膜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性,則v,增加且因此黑色顯示 級別時之正面淺藍色變色可減弱,且黑色狀態可增強。 實例27至29與對照實例21至23之比較: 由上表中所示之結果,應瞭解,與具有相同構造但具 有非COA結構的液晶單元的對照實例21至23之液晶顯 示器相比,具有COA結構的液晶單元的實例27至29之 液晶顯示斋不僅正面CR得到改良,且視角CR亦得到改 ^。在對照實例24巾’雖然顯示器包含c〇A結構的液晶 單兀,但其正面CR與視角CR均未得到改良。由此,應 瞭解’所述效果並非使用C0A結構的液晶單元所獲得: 如同正面CR增加效果,視肖CRi曾加效果是藉由使c〇a 結,中之後側延遲區具有低延遲作用且由此延遲已進入液 晶單元之入射偏振光之散射來獲得。 相互比較實例27至29之視角CR。應瞭解,倘若前 側延遲區具有相同程度之延遲作用(例如Re約為%夺米 至90奈米,且約為18〇奈米至3〇〇奈米),則自視角 之觀點’最佳是使前繼賴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 ^,其次,較佳的是不管波長為Η,所述 作用均恆定。 τ «过 具體而言’根據上述結果 个阳哪阱,富使COA舍 ϊ 之後侧延遲區具有滿^式⑴之低延削 夺’則不僅正面CR可得到改良,且視角cr亦可得至 良’當後侧延賴具有魏長分散延料㈣,則正茂 107 201116904 藍色表現可得到改良;且當前側延遲區具有逆波長分散延 遲特性時’則視角特性(諸如通常為視角CR)可得到改 良。 實例30至32: 接著’改變光源並評價正面對比度。 作為光源,使用下列三種液晶面板中所使用之背光。 (i) Mitsubishi 之液晶面板 LCD-40MZW100, (ii) Sharp 之液晶面板 LC-37GX3W, (m ) Sharp 之液晶面板 LC-32DE5。 光源(i)包含一個稜鏡片;光源(iii)則包含兩個稜 鏡片。光源(ii)包含一個黏貼有漫射器(diffuser)之透 鏡陣列片’其中光反射層形成於透鏡陣列片之對側之平坦 表面上、透鏡之非光聚焦區中。在評價測試中,使用實例 2〇以及對照實例15之COA結構的液晶顯示器。如上所述 改麦光源,且置測這些顯不之正面對比度。 根據下式’確定正面對比度之提升率。 正面對比度之提升率(%) =(實例2〇之|員示器 對比度-對照實例15之顯示器之正面對比度)/ ° 3 之正面對比度)。 了〜顯不ϋ 在此種情況下’對照顯示器為對照實例l4之 一 器之正面 器,且用LCD-40MZW100之光源量測對照顯、文晶顯示 對比度。 ’ 結果顯示於下表中。 108 201116904 表15
根據上表中之結果,應瞭解,當光源 則本發明實例之顯示器的正面對比度之提°二較鬲時, 期,在將來可能會提供之高對比度面板中,3二2 之正面對比度提升效果將更為騎。 料月所呈現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鈇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發明之= ,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蔓 辄圍S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圖式簡單說明】 =為本發明之VA模式液·示器之—個實例 思性板截面囷。 一 f 2為非C ο A結構的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一個實例 之不思性橫截面圖,在本文中給出此非COA結構的¥入模 式液晶顯示器供參考。 、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液晶層 2 52 .彩色滤光層 14 ' 54 :陣列構件 109 201116904 16、56 :後側基板 18、58 :前側基板 20 :後側延遲區 22 :前側延遲區 24、64 :後側偏振元件 26、66 :前側偏振元件 28、68 :背光 5 0 .液晶層 60 :後側延遲膜 62 :前側延遲膜 LC :液晶單元 PL1 :後側偏振器 PL2 :前側偏振器 110

Claims (1)

  1. 20111690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从模式液晶顯示器,包含:前側偏振元件、 後側偏振70件、設胁所述前側偏振元件與所述後 讀之_液晶層以及設置於所述液晶層 振 元件,繼光器,其中設置於所述後側 所述彩色濾光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遲層(在下文中,嗖 於所述後·振元件與所述彩色濾、光層之間的—或多^ 遲層之整體被稱為「後側延遲區」)整體上滿足下式(ι): (I) : |Rth(590)| S90 奈米, =中Rth(X)表示在λ奈米波長下在厚度方向上之延遲 值(奈米)。 „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VA模式液晶顯示 益,其中所述液晶層夾於陣列基板與對向基板之間,所述 陣列基板具有黑色_,所述黑色矩陣分隔具有所述彩色 濾光層之畫素,所述對向基板被設置成面向所述陣列基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或第2項所述之^模式液 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滿足下式(11): (II) |Re(590)| $20 奈米, 其中Re(X)表示在χ奈米波長下之平面内延遲值(奈 米)。 ’、 4. 如申請專利範圍帛i項至第3項中任—項所述之 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設置於所述前側偏振元件與所 ^液晶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遲層(在下文中,設置於所述 前側偏振元件與所述液晶層之間的一或多個延遲層之整體 111 201116904 被稱為「前側延遲區」)整體上滿足下式(ΠΙ)以及(IV). (III) : 30 奈米 sRe(590)S90 奈米, · (^〇:150奈米$則1(590)$300 奈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魂之 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滿足下式(Ia), (la) : |Rth(590)| $20 奈米。 ’ 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VA模式液晶顯吊 其中所述前側延遲區滿足下式(Ilia)以及(IVa):〜 (1113):30奈米£^(590)$90奈米, (IVa): 180 奈米 $Rth(590)S 300 奈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塊史 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滿足下式(化). (lb) : 20 奈米 <Rth(590)S90 奈米。 ’ „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VA模式液晶_吊 态,其中所述前側延遲區滿足下式(IIIb)以及(IVb)/、 (IIIb):30 奈米 sRe(59〇)$90 奈米, dVb): 15〇 奈米 sRth(59〇)s27〇 奈米。 VA【⑯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項所地 美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是由醯化 素、形成或包含醯化纖維素膜。 、、’ ^如中請專利範圍第項中任—項所 果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是由丙烯醪恥 °膜形成或包含丙烯酸聚合物膜。 來 u·如申請專利範圍® 10項所述之VA模式液晶顯來 112 201116904 ^其中所述後侧延遲區是由含有丙稀酸聚合物之丙稀酸 〜物獅成或包含上述類型之丙顧聚合物膜 丙 留_、、 少個選自内酉日3衣早兀、順丁烯二酸酐 早凡以及戊二酸酐單元之單元。 如中請專利範圍第丨項至第川射任—項所述之 ^模歧晶顯示器’其情述後側延舰是由環婦煙聚 5物臈形成或包含環烯烴聚合物膜。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 y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前側延遲區是由一個雙軸 聚合物膜形成或包含一個雙軸聚合物膜。 又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 va楔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前側延遲區包含一個 聚合物膜。 、I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乂八模 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雙軸聚合物膜或所述單軸聚合物 膜為醯化纖維素膜。 σ 16.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之模 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雙軸聚合物膜或所述單軸聚人物 膜為環烯烴聚合物膜。 Λ D 17. 如申請專利範園第1項至第16項中任—項所述之 VA模式液晶顯示器,其中所述後側延遲區之Re以及Rth 在可見光波長區域内具有逆波長分散延遲特性或在任何波 長下均為恆定的。 / 113
TW099123632A 2009-07-23 2010-07-19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11690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2577 2009-07-23
JP2009230858 2009-10-02
JP2009272886A JP5529512B2 (ja) 2009-07-23 2009-11-30 Va型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6904A true TW201116904A (en) 2011-05-16

Family

ID=43014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3632A TW201116904A (en) 2009-07-23 2010-07-19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20348A1 (zh)
JP (1) JP5529512B2 (zh)
KR (1) KR101624008B1 (zh)
CN (1) CN102472920B (zh)
BR (1) BR112012001222A2 (zh)
TW (1) TW201116904A (zh)
WO (1) WO2011010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123840A (ko) * 2011-05-02 2012-1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2242804A (ja) * 2011-05-24 2012-12-10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231027B (zh) * 2011-06-29 2013-04-03 四川大学 一种采用波纹形电极的透反蓝相液晶显示器
US20140080411A1 (en) * 2012-09-14 2014-03-20 Anand S. Konanur Integration of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oil antenna behind a screen display for near field coupling
JP2016062017A (ja) * 2014-09-19 2016-04-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5720179A (zh) * 2016-02-04 2016-06-29 吴冬梅 一种防静电led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JP6577979B2 (ja) * 2016-07-21 2019-09-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2449A (en) 1983-08-29 1985-09-17 Canadian Patents & Development Limited Lighting panel with opposed 45° corrugations
JPH05197073A (ja) 1991-06-27 1993-08-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ハロゲン化銀写真感光材料の劣化防止法
JPH05155809A (ja) 1991-12-05 1993-06-22 Satoru Matsumoto エ−テルエステル末端構造を有するジエステル複合エステル並びにポリエステル
JPH05155810A (ja) 1991-12-05 1993-06-22 Satoru Matsumoto オクチル末端複合エステル可塑剤の改良された製造法
JPH06102506A (ja) 1992-09-04 1994-04-15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JPH07330670A (ja) 1994-06-02 1995-12-19 Satoru Matsumoto 複合エステルならびにエステル類の改良された製造方法
JPH10506500A (ja) 1994-09-27 1998-06-23 ミネソタ マイニング アンド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カンパニー 輝度調節フィルム
JP3282986B2 (ja) 1996-02-28 2002-05-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41434A (ja) 1997-02-27 1998-09-11 Toray Ind Inc 光線指向性化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指向性面状光源
EP1111441B1 (en) 1997-06-12 2009-12-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Vertically-aligned (V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1201611A (ja) 2000-01-21 2001-07-27 Hitachi Ltd 光学的機能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状光源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341330A (ja) * 2001-05-21 2002-11-27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149215B2 (ja) 2002-08-22 2008-09-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用ledバックライト、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らを有する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03733A (ja) * 2003-06-09 2005-01-0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位相差制御層を有する共通電極基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
JP2005062723A (ja) * 2003-08-20 2005-03-1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62724A (ja) * 2003-08-20 2005-03-1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光学位相差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99499A (ja) * 2003-09-25 2005-04-14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666666B2 (ja) 2003-10-24 2005-06-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リターデーション選択方法、およびリターデーション選択装置
JP2004163979A (ja) 2004-02-04 2004-06-10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58004A (ja) 2004-03-11 2005-09-22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6064921A (ja) 2004-08-26 2006-03-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感光性転写材料、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91374A (ja) * 2004-09-22 2006-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06197A (ja) 2004-10-01 2006-04-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
US20090009694A1 (en) 2004-10-08 2009-01-08 Fujifilm Corporation Color Filter,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Color Filt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405011B (zh) * 2004-12-28 2013-08-11 Fujifilm Corp 液晶顯示裝置、光學補償片、及偏光片、以及用它之液晶顯示裝置
JP4771692B2 (ja) 2004-12-28 2011-09-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13035A (ja) 2005-01-31 2007-08-2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6208930A (ja) 2005-01-31 2006-08-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4523848B2 (ja) 2005-02-04 2010-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583206B2 (ja) * 2005-02-23 2010-1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I378282B (en) * 2005-02-28 2012-12-01 Fujifilm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628140B2 (ja) 2005-03-03 2011-0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856995B2 (ja) 2005-03-17 2012-01-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樹脂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92035B2 (ja) 2005-03-18 2011-06-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666398B2 (ja) 2005-05-13 2011-04-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42227A (ja) 2005-06-08 2006-12-2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22698B2 (ja) 2005-06-22 2011-0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位相差板、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41172A (ja) 2005-08-02 2007-02-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
JP2007119565A (ja) * 2005-10-27 2007-05-17 Toray Ind Inc 樹脂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用部材
JP4801419B2 (ja) 2005-11-04 2011-10-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
JP2007187841A (ja) 2006-01-12 2007-07-26 Fujifilm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JP4907387B2 (ja) 2006-02-28 2012-03-28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07240544A (ja) 2006-03-03 2007-09-2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7256575A (ja) 2006-03-23 2007-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光学シート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
JP2007268898A (ja) 2006-03-31 2007-10-18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114026A (ko) * 2006-05-24 2007-11-29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셀룰로스 아실레이트 필름 및 셀룰로스 아실레이트 필름,광학 보상 필름, 편광판과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제조방법
JP2008095027A (ja) 2006-10-13 2008-04-24 Fujifilm Corp セルロースフィルム、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63983A (ja) 2006-12-21 2009-03-26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偏光板
JP2008181105A (ja) 2006-12-28 2008-08-07 Fujifilm Corp 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306736B2 (ja) * 2007-01-31 2009-08-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用着色組成物、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14892A (ja) 2007-07-03 2009-01-22 Panason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69813A (ja) * 2007-08-20 2009-04-02 Fujifilm Corp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69720A (ja) 2007-09-18 2009-04-02 Fujifilm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JP5062261B2 (ja) * 2007-10-04 2012-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垂直配向型液晶パネル、垂直配向型液晶表示装置
JP5489445B2 (ja) 2007-11-15 2014-05-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5322426B2 (ja) 2007-12-18 2013-10-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処理顔料、処理顔料の製造方法、顔料分散組成物、着色感光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192661A (ja) 2008-02-13 2009-08-2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721368B2 (ja) * 2008-06-04 2011-07-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20348A1 (en) 2012-05-17
KR20120039727A (ko) 2012-04-25
JP2011095693A (ja) 2011-05-12
JP5529512B2 (ja) 2014-06-25
WO2011010751A1 (en) 2011-01-27
CN102472920B (zh) 2016-01-20
CN102472920A (zh) 2012-05-23
KR101624008B1 (ko) 2016-05-24
BR112012001222A2 (pt)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967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37119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116904A (en)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477273B2 (en) VA-mode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395727B2 (en) VA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624012B1 (ko) Va 모드 액정 표시 장치
TW201348823A (zh) 液晶顯示裝置
JP5611575B2 (ja) Va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095694A (ja) Va型液晶表示装置
JP553885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202490B2 (ja) Va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085885A (ja) Va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64826A1 (ja) Va型液晶表示装置
TW201118476A (en) VA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179024A (ja) 広視野角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