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34758A -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34758A
TW200934758A TW097146963A TW97146963A TW200934758A TW 200934758 A TW200934758 A TW 200934758A TW 097146963 A TW097146963 A TW 097146963A TW 97146963 A TW97146963 A TW 97146963A TW 200934758 A TW200934758 A TW 2009347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reaction
group
carbonate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6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dekazu Okamoto
Kouhei Tajima
Takashi Okazoe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34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475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317/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 C07D31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17/3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17/34Oxygen atoms
    • C07D317/36Alkylene carbonates; Substituted alkylene 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8/00Preparation of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317/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 C07D31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17/3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17/34Oxygen atoms
    • C07D317/36Alkylene carbonates; Substituted alkylene carbonates
    • C07D317/38Ethylene carbon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319/041,3-Dioxanes; Hydrogenated 1,3-dioxanes
    • C07D319/061,3-Dioxanes; Hydrogenated 1,3-dioxane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Description

20093475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碳酸酯化合物之新穎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作為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目前已知下述方法。 •⑴於催化劑存在下,使二氧化碳與氧㈣反應而製造 -環狀碳酸酯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丨)。 (2) 使光氣(COC!2)與醇反應而製造碳酸二烷基酯或壤 ❹ 狀碳酸酯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3) 於酯交換反應催化劑存在下,藉由環狀碳酸酯或碳 酸二甲酯與醇之酯交換反應來製造碳酸酯化合物的方法 (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4) 藉由氣甲酸甲酯與醇之反應來製造碳酸酯化合物的 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但是’(1)之方法存在如下問題:僅可製造環狀碳酸 醋’無法單獨製造各種碳酸酯化合物。 β (2)之方法存在如下問題:副生成之氣化氫會腐蝕製造 設備;光氣有毒性等。 (3) 之方法存在如下問題:由於係平衡反應,故而為了 提高目標物之產率而必須使用大量過剩之醇;難以分離去 除副生成之非對稱碳酸酯化合物等。 (4) 之方法存在副生成之氣化氫會腐蝕製造設備等問 題。 再者,作為使六氯丙酮與醇反應之例,報告有下述例。 136571.doc 200934758 (5) 藉由六氣丙酮與曱醇的反應來合成三氣乙酸酯之例 (非專利文獻2)。 (6) 確認藉由六氣丙酮與2-甲基-2 -丙歸-i_醇在室溫以 下之反應可生成碳酸二(2-甲基-2-丙稀-1-基)之例(非專 利文獻3)。 (7) 於鹼性催化劑(強鹼與弱酸之鹽)存在下,藉由鄰二 醇化合物(丙二醇等)與六氣丙酮之反應來生成環狀碳酸燒 二酯及氣仿之例(專利文獻3)。 〇 (8)使用水合矽酸之2族或3族金屬鹽催化劑,藉由鄰二 醇化合物(丙二醇等)與六氣丙酮之反應來生成環狀碳酸烷 二酯及氣仿之例(專利文獻4)。 但是,(5)之例中並未報告碳酸酯化合物之生成。 (6)之例中,反應時少量添加金屬鈉,會副生成約為所 添加之金屬鈉之化學計量之量的2分之1的上述碳酸酯化合 物。可認為:該反應中,金屬鈉與原料醇反應,所生成之 烷氧化鈉再與六氣丙酮反應,藉此生成碳酸酯化合物。 ® (7)、(8)之例中,報告有於催化劑存在下藉由六氣丙酮 與醇之反應來生成氯仿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但發明者等 人研究預計:在鄰位鄰接羥基之二醇化合物,由於藉由分 子内之環化而生成碳酸酯之反應的反應速度非常快,故而 難以直接應用於其他二醇或單醇之反應中。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7-2068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昭60-197639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4353831號說明書 136571.doc 200934758 [專利文獻4]俄羅斯專利第2309935號說明書 [非專利文獻 1 ] Journal of Catalysis,2006 年,第 241 卷,第 1號,p. 34-44 [非專利文獻 2] Analytical Chemistry,1983 年,第 55 卷’第 8號,p. 1222-1225 [非專利文獻 3]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79年, 第 44卷,第 3號,p. 359-363 【發明内容】 〇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不使用光氣等毒性化合物且不會副生 成氣化氫等腐蝕性氣體,而以較高產率自由地單獨製造各 種碳酸酯化合物之新穎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催 化劑存在下’使下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與具有一個0H 基之化合物或具有2個以上OH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而獲 ® 得具有碳酸醋鍵之化合物;上述催化劑係齒素鹽。 [化1] (1) X1 X6 X2—c—c_c 一 χ® 式中,X ~X分別表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χ1〜χ3中之至 示氫原子或豳素原子 少一者為鹵素原子,X4〜X6分別表 136571.doc 200934758 X4〜χό中之至少一者為鹵素原子。 上述齒素鹽較好的是選自由驗金屬之㈣鹽、驗土金屬 齒素鹽錢之豳素鹽、四級錄之函素鹽、及具有齒素鹽 結構之離子交換樹脂所組成群中的一種以上。 上述#素鹽較好的是驗金屬之氟化物或漠化四級敍。 於本發明之碳_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中,較好的是於催 化劑及助催化劑存在下進行上述反應,上述助催化劑係固 體酸催化劑。 ❹ 上述固體酸催化劑較好的是選自由具有強酸點(strong 扣遍pohn)之金屬氧化物、雜多酸、及陽離子交換樹脂 所組成群中的至少一種。 上述具有強酸點之金屬氧化物較好的是選自 (Ce〇2/Ce2〇3)、氧化锆(Zr〇2)、矽鋁氧化物. 、 r ·氧化鋁(AW3)、矽鎂氧化物(Si〇2. Mg〇)、矽錯氧彳3匕物 (Si〇2. Zr〇2)、Zn0. Zr〇2A Al2〇3 b2〇3所組成群中的至少 一種。 較好的是,上述具有碳酸酯鍵之化合物係下 示之化合物或下式(32)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2] P1) R1~〇—C—0—R1 II 0 C—0—R2 0 136571.doc (32) 200934758 式中,R1及R2分別表示 基。其中R1及R2不為相同肪族煙基或1價芳香族煙
基團D 較好的是,上述具有 灭毁知鍵之化合物後 示之環狀碳酸酯化合物劣 物係下式(3a)所表 合物。 S式(3b)所表示之線狀碳酸酯化 [化 3]
(3a)
~〇- -R3-〇h η (3b) 式中’ R3表示2價脂肪族烴基或2價芳香族烴基。 述具有冑ΟΗ基之化合物較好的是選自由甲醇、乙 醇、正丙醇、異丙薛、,不丁辟 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3-氧雜正丁醇 及紛所組成群中的至少一種。
上述具有2個以上ΟΗ基之化合物較好的是選自由乙二 醇、1,2-丙二醇、3_甲基+5·戊二醇、%氧雜^,^戊二 醇I,6己一醇、丨,3_丙二醇、1,2-丁二醇及ι,4-丁二醇所 組成群中的至少一種。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可不使用光氣 等毒性化合物且不會副生成氣化氫等腐蝕性氣體,而以較 尚產率自由地單獨製造各種碳酸酯化合物。又,除環狀碳 酸醋以外’亦可容易地製造於末端具有反應性官能基之碳 136571.doc 10· 200934758 酸酯之募聚物或聚合物。 【實施方式】 於本說明書中,將式⑴所表示之化合物表示為化合物 (1)。其他式所表示之化合物亦同樣地進行表示。 <碳酸酯化合物>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碳酸酯化合物,係具有 碳酸酯鍵(·〇·〇(=〇)-〇-)之化合物。 作為該碳酸酯化合物,可列舉:化合物(3 1}、化合物 ❹ (32)、化合物(3a)、化合物(3b)、及末端具有大於2個〇H基 之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以下表示為支鏈狀碳酸酯化合 物〇 ) Ο [化4] R1—0-C-0 - R1 ⑴、
II 0 R1~o-c-o-r2 II (32> Ο
ιι Ο ❹ (3a) (3b) HO- -R3-〇-_c_〇. _r3_〇h 〇 /n (化合物(3 1)) R〗表示1價脂肪族烴基或1價芳香族烴基。左右之!^為相 同基團。 1價脂肪族烴基亦可包含醚性氧原子。 136571.doc 200934758 1價脂肪族煙基可為直鍵狀,亦可為支鏈狀,亦可為環 狀。 R1亦可具有取代基(其中氟原子除外”就化合物叫之 有用性方面而言,該取代基較好的是齒素原 子除外)。 紙你 ❹ 作為1價脂肪族烴基,較好的是碳數為卜6之脂肪族烴 基,就化合物⑼之有用性方面而言,更好的是甲基乙 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或第三丁基。 1價芳香族烴基亦可在芳香 族烴基之取代基。 、有月日肪族烴基或芳香 基作為1價芳香族煙基’較好的是碳數為6 士之芳香族烴 其作= 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笨基、甲基苯基乙基苯 二基萘基等’就化合物⑼之有用性方面而言,較好的是 (化合物(32)) R及R分別表示1價脂 中,R1及價方香族烴基。其 不為相同之基團。 價月曰肪族煙基亦可包含喊性氧原子。 1價脂肪族烴基可為直鏈狀, 狀。 >『為支鏈狀,亦可為環 /及以可具有取代基(其中氟 (32)之有用#古二= ;就化合物 方面而言,該取代基較好的是卣素原 氟原子除外)。 I原子(其中 136571.doc 200934758 作為1價脂肪族烴基,較好的 數為1〜6之脂肪姓h_A 醚性乳原子之碳 矣烴基,就化合物(32)之有用性方 吕,更好的是甲基、产其工 ^生方面而 二丁基或3-氧雜正丁基。 正丁基、第 1價方香族煙基亦可右容素 族煙基之取代基財具有脂肪族煙基或芳香 基作為1價芳香族烴基’較好的是碳數為6〜16之芳香族煙 ❹ ❹ 作為1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 Am 夕J举本基、甲基苯基、乙基苯 土 $基等’就化合物(32)之有用性方而 _ 苯基。 用性方面而言,較好的是 物 已知非對稱型化合物(32)之熔點低 ⑴),可預計其用於溶媒㈣更為有利。 (化合物(3a)) 化合物(3a)係環狀碳酸酿化合物^ R3表示2價脂肪族烴基或2價芳香族烴基。 2價脂肪族烴基亦彳包含醚性氧原子。 亦可為環 狀。 2價脂肪族烴基可為直鍵狀,亦可為支鏈狀 亦可具有取代基(其中氟原子除外)。就化合物(叫之 有用性方面而言,該取代基較好的是齒素原子(其中氟原 子除外)。 作為R ’較好的是碳數為卜15之脂肪族烴基,就化合物 ⑽之有用性方面而言’更好的是_CH2CH2、_ch2ch(c叫 13657I.doc 13 200934758 、-ch2ch(c2h5)-或-ch2ch2ch2-。 作為化合物(3a) ’較好的是碳酸^ & Q —知、碳酸_丨,2_丙二 酯、碳酸-1,3-丙二酯或碳酸_ι,2·丁二酽 一 (化合物(3b)) 合:合物⑽係在末端具有反應性基即崎之寡聚物或聚 香族烴基。於化合物(3b) ’亦可為兩種以上。 R3表示2價脂肪族烴基或2價芳 中存在多個R3時,R3可僅為一種
2價脂肪族烴基亦可包含喊性氧原子 亦可為環 2價脂肪族烴基可為直鏈狀,亦可為支鏈狀 狀0 R3亦可具有取代基(其中氧原子除外)。就化合物⑽之 有用性方面而t ’該取代基較好的是_素原子(其中氣原 子除外)。 作為R3,較好的是可具有醚性氧原子之碳數為卜15之 脂肪族烴基、或下式(4)所表示之基團,就化合物(3b)之 有用性方面而言’更好的是_ch2ch2ch(ch3)ch2ch2-、 -ch2ch2ch2ch2ch2ch2- > -ch2ch2ch2ch2- > -ch2ch2ch2- 、-CH2CH2(〇CH2CH2H 其中,xgi〜4之整數)、二丙二 醇、三丙二醇或下式(4)所表示之基團。 [化5]
(4) 136571.doc -14- 200934758 式(3b)中之η表示1〜1000之整數,較好的是5〜100之整 數,更好的是10〜50之整數《再者,對於化合物(3b),作 為反應產物通常獲得η數不同之化合物的混合物。 作為化合物(3b),可列舉:聚(碳酸-1,3-丙二酯)、聚(碳 酸-1,4-丁二酯)、聚(碳酸-3-曱基-1,5·戊二酯)、聚(碳酸-3-. 氧雜-1,5-戊二酯)、聚(碳酸-1,6-己二酯)、-(CH2CH2OCH2CH2- 0-(C0)-0)n-、-(CH2CH20CH2CH20CH2CH2-0-(C0)-0)n-、-(CH2CH20CH2CH20CH2CH20CH2CH2-0-(C0)-0)n-〇 、-((CH(CH3)CH20)z-(C0)-0)n-(其中,z為2或3。)、具有 該等之重複單元的共聚物。 (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 作為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可列舉末端具有大於2個OH 基之支鏈狀募聚物、支鏈狀聚合物等。此處,作為末端具 有大於2個OH基之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可列舉:末端具 有3個以上OH基者,及上述末端具有2個OH基者與末端具 有3個以上OH基者之混合物。於採用混合物之情形時,〇H ® 基數量係以平均值判斷,所謂「大於2個」例如為2.05 個、2.1個等。 <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係於催化劑存在下使 化合物(1)與具有一個OH基之化合物或具有2個以上OH基 之化合物反應而獲得碳酸酯化合物之方法,並且使用鹵素 鹽作為催化劑。 [化6] 136571.doc -15- 200934758 χ1 χβ χ2ΤΓΓ5 (1) (化合物(1)) 少—者 少一者 X〜X分別表示氬Ε早七 原子或鹵素原子,X丨〜X3中之至 為齒素原子β X〜X分別表示氫弋忐主 乳原子或鹵素原子,X4〜X6中之至 為鹵素原子。
χ〜χ全部為鹵素原子’更好的是全部為氟 或氣原子’就可獲得氣仿作為副產物之方面而言,最 好的是全部為氣原子。 作為化合物⑴’可列舉:六氣丙酮、五氣丙酮、四氣 I’1,2-二氣丙嗣、六氟丙酮、五氟丙酮、1,1,3,3-四 氟丙_、1,1,2-三說丙_、四氣],3_二氟丙綱、 U’l-二氣_3,3,3_三氟丙鲷、u,3,3_四氣二氟丙酮、 H一氯-1’1,3,3_四氟丙酮、四溴丙酮、五溴丙酮、六溴 丙嗣等,就可以高產率同時生產出可用於工業之氣仿方面 而言’較好的是六氣丙酮。 化合物(1)中,氯丙酮類可藉由日本專利特公昭6〇_52741 號公報、日本專利特公昭61_16255號公報中所記載之將丙 酮氣化之方法而容易地製造。又,可藉由美國專利第 6235950號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利用氟化氫將氣丙酮類氟化 之方法來容易地製造部分氟化化合物。 (催化劑) 136571.doc 16 200934758 本說明書中,鹵素鹽係指金屬離子或有機陽離子與鹵素 離子之鹽。作為齒素鹽,較好的是選自由鹼金屬之鹵素 鹽、驗土金屬之鹵素鹽、錄之鹵素鹽、四級録之_素鹽、 及具有齒素鹽結構之離子交換樹脂所組成群中之一種以 上。 ' 作為驗金屬之鹵素鹽,可列舉:1^、以(:1、1^1·、
NaF、NaCl、NaBr、KF、KC1、KBr、RbF、Rbcl、 RbBr、CsF、CsCl、CsBr等。 ❹ 作為鹼土金屬之南素鹽,可列舉:BeF2、BeCi2、
BeBr2、CaF2、CaCl2、CaBr2、SrF2、SrCl2、SrBr2等。 作為銨之i素鹽,可列舉:NHj、NH4C1、NH4Br等。 作為四級銨之鹵素鹽,可列舉化合物(5)。 [化7] R” R12—gRl4,(5) ❹ 式中’ R11〜R14分別表示烴基,Y—表示自素離子。 作為以以,可列舉烧基、環貌基、稀基、環稀基、芳 基、院基芳基、芳烧基等,較好的是燒基芳基或芳烷 基。 R R之〇 °十碳數較好的是,每個RnR12R13R14N+分子 為4〜1 〇 〇 〇
Rll〜Rl4可分別為相同之基團,亦可為不同之基團。 Rll〜Rl4亦可於反應條件下被惰性官能基取代。該惰性官 136571.doc •17· 200934758 能基根據反應條件而有 *昧装 叫有所不同,可列舉:南素原子、酯 腈基4、醯基、羧基、烷氧基等。 ' R4亦可相互連結而形成雜環(含氣雜環等)。 R〜R Ή為高分子化合物之—部分。 R R ν ,可列舉:四甲基銨離子、四乙基 敍離子、四正丙基錄離子、四正丁基敍離子、三正辛基甲 基錄離子、十μ基三甲基㈣子、㈣三甲基錄離子、 ❹
节土一乙基銨離子、十六燒基节基二甲基録離子、十六燒 基吡啶鏽離子、正+ —__ 十一烷基吡啶鏽離子、苯基三曱基銨離 子、本基二乙基録離子、Ν•节基比㈣離子、戊雙錢 離子、己雙銨離子等。 作為Y可列舉:氣離子、氟離子、溴離子、碘離子, 較好的是氣離子、氟離子、溴離子。 就化合物(5)之通用性及反應性方面而言,化合物(5)較 好的是下述R】〗R〗2R】3rhn+與下述γ_之組合。
RnR12R13R14N+ :四甲基銨離子、四乙基銨離子、四正 丙基録離子、四正丁基錄離子、或三正辛基甲基錄離子。 Y :氟離子、氣離子、或溴離子。 作為具有鹵素鹽結構之離子交換樹脂,可列舉以鹵素離 子作為陰離子之陰離子型離子交換樹脂。作為市售品,可 列舉:DIAION(註冊商標)系列(三菱化學公司製造)、 AMBERLITE(註冊商標)系列(R〇hm & Haas公司製造)、 AMBERLYST(註冊商標)系列(R〇hin & Haas公司製造)等。 作為該i素鹽,就反應性、在工業規模下使用方面而 136571.doc • 18· 200934758 言,較好的是鹼金屬之氟化物(NaF、KF等。)或溴化四級 敍。 亦可使該_素鹽承栽於金屬氧化物或複合氧化物上。作 為該化合物’可列舉驗石灰等。 (助催化劑) 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中,較好的是於催化 劑及助催化劑存在下獲得上述具有碳酸酯鍵之化合物。藉 由使用助催化劑,可提高催化劑活性。 © 作為助催化劑,係使用固體酸催化劑。 作為固體酸催化劑’較好的是選自由具有強酸點之金屬 氧化物、雜多酸、及陽離子交換樹脂所組成群中之至少一 種。 作為具有強酸點之金屬氧化物,可列舉Si〇2. Al2〇3、
Si02 . MgO、Si02 . Zr02、Al2〇3 . B2〇3、Al2〇3、Zr02、
ZnO · Zr〇2、Ce〇2、Ce2〇3、各種沸石等,就酸強度及反應 選擇性方面而言,較好的是選自由氧化鈽(Ce〇2/Ce203)、 矽鋁氧化物(si〇2. ai2o3)、r -氧化鋁(ai2o3)、矽鎂氧化物 (Si〇2 · MgO)、氧化錯(Zr〇2)、矽錯氧化物(si〇2 . Zr〇2)、 ZnO ’ Zr02、及AI2O3 · B2O3所組成群中之至少一種。 (化合物(31)的製造方法) 化合物(3 1)可藉由於催化劑即函素鹽存在下使化合物(1) 與化合物(21)反應來製造。 [化8] 136571.doc -19- 200934758 R 〜〇H (21) 作為化合舶、 兀脂肪族醇 一元笨酚 σ物(21),可列舉 類。 就用於工業時之通用性 較好的是飽和脂肪_ 而吕H元脂肪族醇, 作為碳:=更好的是碳數為1〜10之炫單醇。
醇、異丙醇、正丁醇二丁 :舉笛.甲醇、乙醇、正丙 戊醇m 帛—丁醇、第三丁醇、1-戊醇、2- 糠醇、新“ τ基·!•丁醇、2_乙基丁醇、四氫 3_ 戊醇、正辛醇、糠醇、3·戊醇、2_甲基丁醇、 甲基2-丁醇、4_甲基_2_戊醇、稀㈣、ι_己醇、環己 。醇單乙醚、乙二醇單丁醚、乙二醇單曱醚(3_氧雜 正丁醇)、乙二醇單甲氧基甲醚、氣乙醇、二乙二醇單乙 乙一醇單甲醚、丙二醇單乙醚、丙二醇單曱醚、 丙醇等。 就化合物(3 1)之有用性方面而言,一元脂肪族醇更好的 是碳數為1〜6之烷單醇。具體而言,更好的是甲醇、乙 醇、正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3-氧雜正丁 醇。 作為一元苯酚類’可列舉:苯酚、乙基苯酚、辛基笨 紛、二甲基苯酚、鄰甲氧基苯酚、f酚、羥基聯苯、對異 丙苯基苯酚、萘酚、苄基苯酚等,就化合物(31)之有用性 方面而言,較好的是苯酚。 就提高化合物(31)之產率方面而言,化合物(21)之最初 136571.doc -20- 200934758 投入莫耳數與化合物⑴之最初投入莫耳數之比值(化合物 (21)/化合物⑴)較好的是超過丨,更好的是。以上尤其 好的是2以上。藉由使該比值超過1,可使反應之平衡偏向 化合物(31)側’而提高反應產率。 催化劑之量可根據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質較 好的是0.01〜30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催化劑 • 去除步驟’更好的是0.1〜1〇質量%。 助催化劑之量可根據助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 〇 f較好的是G.G1〜3G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助 催化劑去除步驟,更好的是0.1〜10質量%。 化合物(21)多為與化合物⑴之相容性較低者因而反應 初期存在會成為不均勻體系之反應的情況。因此,於反應 時二為了促進反應,亦可使用溶媒。但是,考慮到反應器 之谷積效率、溶媒分離步驟時之目標物的損耗,若有可 月t*則較好的是不使用溶劑來實施反應。 ❹ ^溶劑,若為於反應溫度下穩定存在且原料之溶解性 較问者即可,就反應後可藉由蒸餾將其與化合物(1) '化合 物(21)、化合物(31)及副產物分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 • m點與該等化合物不同之溶媒,或將化合物⑼用作 溶媒。 為各媒,較好的是沸點不同之碳酸酯化合物、化合物 (31)沸點較高之醚類等,具體可列舉:碳酸乙二酯、碳 知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 二丁賴、碳酸二辛醋、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甲趟、 136571.doc •21 · 200934758 二乙一醇二曱喊、四乙二醇二曱鍵等。 若考慮到使用溶媒之效果,則溶媒之量較好的是基質之 濃度達到10〜80質量%時的量。但是,於採用使用溶媒之 效果不明顯之基質之情形時,就分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 是不使用溶媒(基質濃度1〇〇質量%)。 於本發明中,較好的是在40〜200°C之反應溫度下實施化 合物(1)與化合物(21)之反應的至少一部分。 於該反應溫度未滿40 °C時,碳酸酯化合物之產率會降得 〇 極低。若該反應溫度超過200。(:,則由用作原料之化合物 (1)的分解所引起之產率降低會變得顯著。若反應溫度在上 述範圍内’則可於工業上可實施之應速度下,以較高之產 率來製造碳酸酯化合物。 該反應溫度更好的是40〜16(TC,更好的是50〜150°C,尤 其好的是60~140°C。 藉由在反應初期與反應後期以不同反應溫度實施反應, 可改善反應之效率。其原因在於,化合物之2個官能基 的取代反應係階段性地進行,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 速度較快’而與此相比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速度較 慢。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在〇〜丨〇〇乞左右之較低溫度下容 易進行’會成為伴隨有短暫劇烈發熱之反應,因此較好的 是反應初期在較低溫度下進行反應。就反應速度方面而 言’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較好的是在“^⑼艽左右之較高 溫度下實施。 反應壓力通常為大氣壓。較好的是利用反應溫度下之化 13657 丨.doc -22- 200934758 合物(21)的蒸汽壓進行加壓。 於本反應中’伴隨反應之進行,會生成低沸點之函化甲 烧即CHX〗X2X3及/或CHX4X5X6(氣仿等)。因此,為了使反 應之平衡偏向化合物(31)側,以提高反應產率,而使反應 可於化學計量下結束,較好的是一面將反應體系中所生成 之CHXiX2X3及/或ΟΗχ4χ5χ6自反應體系中餾除,一面實施 反應。 作為將i化甲烷餾除之方法,就可容易地實施之方面而 〇 S,較好的是利用鹵化甲烷之沸點低於化合物(21)、化合 物(31)之情況的反應蒸餾形式。 (化合物(32)之製造方法) 化合物(32)較好的是藉由如下方式來製造:於催化劑即 _素鹽存在下’使化合物⑴與化合物(21)反應而獲得化合 物⑴a)及/或化合物⑴b)(以下將化合物⑴a)及化合物 ⑴b)統稱為化合物⑴))後,再使化合物(⑴與化合物(22) 反應。 ❹ [化9] X1 ⑴ a) R1 一 τί,_ R2~0H (22) '可使化合物⑴、化合物(21)及化合物(22)同時反 136571.doc -23- 200934758 應。於該情形時’化合物(32)、化合物(3i)及化合物叫可 以混合物之形式而獲得。 [化 10] R2 一 (33) 0 作為化合物(22),可列舉.μ 一
同 』π羋·上述一元脂肪族醇、一元 酚類。但是,作為化合物 σ物(22),係使用與化合物(21)不 之醇。
就化合物(32)之有用性方而&一 另用Γ生万面而言,一元脂肪族醇較好的 疋可具有鍵性氧原子之碳數為】 狄双场1〜6之烷單醇,更好的是碳 數為1~4之烷單醇。 作為碳數為1〜6之燒單醇 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 就化合物(32)之有用性方 苯齡。 ’較好的是甲醇、乙醇、正丙 丁醇、3-氧雜正丁醇。 面而言,一元苯酚類較好的是 化
入莫耳數、與化合物 合物(21)及化合物(22)之最初投 ⑴之最初投入莫耳數的比值((化合物(21)+化合物⑽"化 合物⑴)較好的是超過1,更好的是1.5以上,尤其好的是2 以上。 又,就提高化合物(32)之產率方面而言,較好的是首先 使相對於化合物⑴為1倍莫耳以下之化合物(21)與化合物 ()反應藉此選擇性地生成化合物(11)後,再使相對於化 σ物(11)為1〜2倍莫耳之化合物(22)與化合物(11)反應。若 13657 丨.doc -24- 200934758 化合物(22)未滿1倍莫耳,則會導致目標物即化合物(32)之 產率降低;若超過2倍莫耳,則由於所生成之化合物(32)會 與化合物(22)發生酯交換反應而生成化合物(33),從而會 導致目標物即化合物(32)之產率降低。 催化劑之量可根據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質較 好的是0_01〜30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催化劑 去除步驟,更好的是〇·1〜1〇質量0/〇。 助催化劑之量可根據助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 ❹ 質較好的是〇.〇1〜3〇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助 催化劑去除步驟,更好的是0.1〜10質量%。 化合物(21)及化合物(22)多為與化合物(丨)及化合物(i J ) 之相4性較低者,因而反應初期存在會成為不均勻體系之 反應的情況。因此’於反應時’ & 了促進反應,亦可使用 ♦媒。但是,考慮到反應器之容積效率、溶媒分離步驟時 之目標物的損耗,若有可&,則較好的是不使用溶劑來實 施反應。 作為’合劑,若為於反應溫度下穩定存在且原料之溶解性 較同者即可’就反應後可藉由蒸銷將其與化合物(1)、化合 :⑴)、化合物(21)、化合物(22)、化合物(32)、及副產物 刀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使用彿點與該等化合物不同之 溶媒,或將化合物(32)用作溶媒。 乍為+媒,較好的是沸點不同之碳酸酯化合物、化合物 (32)、_沸點較高之醚類等,具體可列舉:碳酸乙二酯、碳 酸丙一S曰、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 136571.doc -25- 200934758 二丁醋、碳酸二辛酯、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甲越、 二乙二醇二甲轉、四乙二醇二甲域等。 若考慮到使用溶媒之效果,則溶媒之量較好的是基質之 濃度達到10〜80質量%時的量。但是’於採用使用溶媒之 效果不明顯之基質之情形時,就分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 是不使用溶媒(基質濃度100質量%)。 於本發明中,較好的是在40〜20CTC之反應溫度下實施化 合物(1)與化合物(21)及/或化合物(22)之反應的至少一部 ❿分。 該反應溫度未滿40 °C時’碳酸醋化合物之產率會降得極 低。若該反應溫度超過2〇〇。(:,則由用作原料之化合物(1) 之分解所引起的產率降低會變得顯著。若反應溫度在上述 範圍内’則可於工業上可實施之應速度下,以較高產率來 製造碳酸醋化合物。 該反應溫度更好的是40〜160。(:,更好的是50〜150°C,尤 其好的是60〜140°C。 藉由在反應初期與反應後期以不同反應溫度實施反應, 可改善反應之效率。即,就提高化合物(11)之產率方面而 言’使化合物(1)與化合物(21)反應而生成化合物(11)之反 應較好的是在40°c以下之反應溫度下實施。超過40°c亦可 實施反應,但由於反應過於激烈,會增加副產物或生成2 取代物即化合物(31),而導致目標物的產率降低等。在40 °C以下之反應溫度下使化合物(1)與化合物(21)反應時,使 相對於化合物(1)為1倍莫耳以上之化合物(21)與化合物(1) 136571.doc -26· 200934758 進行反應’藉此亦可選擇性地合成化合物(1 υ。但是,使 下個化合物(22)反應之前,若不在將未反應之化合物(21) 自反應體系中去除後再實施反應,則會副生成化合物 (31)’由此導致目標物即化合物(32)的產率降低。 化合物(11)與化合物(22)之反應較好的是在40〜2001之 反應溫度下實施,更好的是在5〇〜2〇〇〇c之反應温度下實 施。 如此具有如下優點:由於第一階段之反應速度與第二階 ® 段之反應速度的差異較大’故而可容易地合成、分離化合 物(11)作為中間物’利用該反應速度之差異可選擇性地合 成先前難以選擇性地合成之非對稱型化合物(22)。 反應壓力通常為大氣壓。較好的是利用反應溫度下之化 合物(21)及化合物(22)的蒸汽壓進行加壓。 於本反應中’伴隨反應之進行,會生成低沸點之齒化曱 烧即CHXH3及/或CHX4X5X6(氣仿等)。因此,為了使反 應之平衡偏向化合物(11)及化合物(32)侧,以提高反應產 率’而使反應可於化學計量下結束,較好的是一面將反應 體系中所生成之CHX1X2X3及/或CHX4X5X6自反應體系中餾 除,一面實施反應。 作為將齒化甲烷餾除之方法,就可容易地實施之方面而 言’較好的是利用鹵化甲烷之沸點低於化合物(2丨)、化合 物(11)、化合物(22)、化合物(32)之情況的反應蒸餾形式。 (化合物(3a)、化合物(3b)之製造方法) 化合物(3 a)、化合物(3b)可藉由於催化劑即画素鹽存在 136571.doc -27- 200934758 下使化合物⑴與化合物(23)反應來製造。 [化 11] HO"*R3— OH (23) 作為化合物(23),可列舉:2元脂肪族醇、2元苯盼類。 作為2元脂肪族醇,就用於工業時之通用性方面而言, 可列舉.乙一醇、二乙二醇(3_氧雜.Μ·戊二醇)、三乙二 e
醇四乙一醇、一丙二醇、三丙二醇、氣Ή二醇、 2-氣-U3-丙二醇、環己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 1,2-丁二醇、1,3_ 丁二醇、Μ_τ二醇、μ•丁烯二醇、2_ 甲基-2,4-戊二醇(己二醇)、3_甲基丄^戊二醇、Μ.戍二 醇、1,6-己二醇等。 就化口物(3 a)、化合物(3b)之有用性方面而言,2元脂肪 族醇較好的是乙二醇、❻丙二醇、3·曱基汔弘戊二醇、 1,6-己二醇、丙二醇、M 丁二醇,更好的是12丙二 ^(H〇.CH2CH(CH3)-〇H)> 氧雜-1,5_戊二醇(Η〇-(:Η2(:Η20(:Η2(:Η2-〇Ιί)。 作為2元苯酚類,可列舉:間苯二酚、鄰苯二酚、對苯 二酚、2,2-雙(4-羥苯基)丙烷[雙酚Α]、4,4,_二羥基聯苯、 一羥基萘等,就容易獲得原料之方面而言,較好的是雙酚 Α 〇 於目標物為化合物(3a)時,對於基質(原料物質)之比 例,化合物(23)相對於化合物(1)較好的是〇丨〜⑺倍莫耳, 就反應效率及產率方面而言,更好的是〇5〜2倍莫耳。 I36571.doc -28· 200934758 之 於目標物為化合物(3b)時,基質之比例根據化合物(3b) 为子量而有所不同’化合物(23)相對於化合物(1)較好的 是〇.5〜2倍莫耳’更好的是0.75〜1.5倍莫耳。 的 催化劑量可根據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質較好 疋0 · 01 3 0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催化劑去 除步驟,更好的是〇1〜1〇質量 助催化劑的量可根據助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 質較好的疋0.01〜30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助 催化劑去除步驟’更好的是〇1〜1〇質量%。 化合物(23)多為與化合物⑴之相容性較低者,因而反應 初期存在會成為不均句體系之反應的情況。因此,於反應 時丄為了促進反應,亦可使用溶媒。但是,考慮到反應器 之容積效率、溶媒分離步驟時之目標物的損耗,若有可 能,則較好的是不使用溶劑來實施反應。 =為溶劑’若為於反應溫度下敎存在且原料之溶解性 ❹ 較门者即可,就反應後可藉由蒸镏將其與化合物⑴、化人 = (23)、化合物(3a)、化合物㈣、及副產物分離之方面而 。較好的是使用彿點與該等化合物不同之溶媒 合物(3a)用作溶媒。 < 作為溶媒,較好的是沸點*同之碳酸_化合物化 (3a)、彿點較高之喊類等,具體可列舉:碳酸乙二/石山 醋、碳酸二甲醋、碳酸二乙醋、碳酸二心碳: :一《碳酸一辛酯、乙二醇二曱醚、二乙二醇二甲醚、 一乙一醇二甲醚、四乙二醇二甲醚等。 136571.doc -29· 200934758 右考慮到使用溶媒之效果,則溶媒之量較好的是基質之 農度達到1 0〜8 〇質量。/〇時的量。但是,於採用使用溶媒之 效果不月顯之基質之情形時,就分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 是不使用溶媒(基質濃度1 〇〇質量%)。 反應溫度根據基質、催化劑等而有所不同,通常為 0〜200〇C。 藉由在反應初期與反應後期以不同反應溫度實施反應, 可改善反應之效率。其原因在於,化合物(丨)之2個官能基 的取代反應係階段性地進行,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 速度較快’而與此相比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速度較 慢。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在〇〜1〇〇〇C左右之較低溫度下容 易進行’會成為伴隨有短暫劇烈發熱之反應,因此較好的 是反應初期在較低溫度下進行反應。就反應速度方面而 言’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較好的是在50〜2〇〇。〇左右之較高 溫度下實施。 再者’於目標物具有如碳酸乙二酯或碳酸丙二酯之穩定 的5員環結構時’由環化所產生之穩定化效果較大,因而 化合物(1)與化合物(23)之第二階段之反應的反應速度亦非 常快’在0〜80°C之較低溫度下亦可以短時間結束反應。 反應壓力通常為大氣壓。較好的是利用反應溫度下之化 合物(23)的蒸汽壓進行加壓。 於本反應中’伴隨反應之進行,會生成低沸點之画化曱 烷即CHXlk3及/或CHX4X5X6(氣仿等)。因此,為了使反 應之平衡偏向化合物(3a)、化合物(3b;)側,以提高反應產 136571.doc -30- 200934758 率’而使反應可於化學計量下結束,較好的是一面將反應 體系中所生成之CHX]X2x3及/或CHX4X5X6自反應體系中餾 除’ 一面實施反應。 作為將齒化甲烷餾除之方法,就可容易地實施之方面而 吕’較好的是利用齒化甲烷之沸點低於化合物(23)、化合 物(3a)、化合物(3b)之情況的反應蒸餾形式。 (支鍵狀碳酸g旨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可藉由於催化劑即齒素鹽存在下使 > 化合物(1)與具有大於2個〇H基之化合物反應來製造。 作為具有大於2個OH基之化合物,可列舉:3元以上脂 肪族醇、3元以上苯酚類、及該等與上述具有2個〇11基之 化&物之犯合物。於採用混合物時,係將末端基數量 之平均值視為OH基數。 丄作為3元以上脂肪族醇,就用於工業時之通用性方面而 。’可列舉.甘油、二甘油、聚甘油、三經甲基丙统、 丨1,2,6-己三醇、季戊四醇、四羥甲基環己烷 '甲基葡糖 苷、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半乳糖醇、蔗糖等。 作為3元以上苯酚類,可列舉:間苯三酚、苯酚類之縮 合物等。 '' 作為苯酴類之縮合物,可列舉:於驗性催化劑存在下, 使苯盼類與過狀Μ義合鍵結而成的可溶㈣型初期 縮合物;合成該可溶㈣型初期缩合物時,卩#水系使其 反應而成的苄基型初期縮合物;於酸性催化劑存在下使 過剩之苯義與甲㈣反應而成的㈣清漆型初期縮合物 136571.doc -31 - 200934758 等。該初期縮合物之分子量較好的是勝ι〇〇〇〇左右。 基質之比例根據支鏈狀碳酸醋化合物之分子量而有所不 同’具有大於2個OH基之化合物相對於化合物⑴較好的是 〇·5〜2倍莫耳,更好的是〇·75〜1.5倍莫耳。 催化劑量可根據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質較好 的是0.01〜30質量%,老磨5丨,e由、 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催化劑去 除步驟,更好的是〇.1〜10質量0/〇。 助催化劑的量可根據助催化劑進行各種選擇,相對於基 β質較好的是(MH〜30質量%,考慮到反應活性及反應後之助 催化劑去除步驟,更好的是〇1〜1〇質量〇/〇。 具有大於2個OH基之化合物多為與化合物⑴之相容性較 低者’因而反應初期存在會成為不均句體系之反應的情 7因此,於反應時,為了促進反應,亦可使用溶媒。但 疋’考慮到反應器之容積效率、溶媒分離步驟時之目標物 的扣耗,右有可能,則較好的是不使用溶劑來實施反應。 ◎ , 2為办劑若為於反應溫度下穩定存在且原料之溶解性 較高者即可,就反應後可藉由蒸館將其與化合物⑴、具有 ^於2個〇H基之化合物、支鏈狀碳酸酿化合物、及副產物 刀離之方面而吕,較好的是使用沸點與該等化合物不同之 溶媒,或將化合物(3a)用作溶媒。 作為/合媒,較好的是沸點不同之碳酸酯化合物、化合物 弗點較内之㈣類等,具體可列舉:碳酸乙二醋、碳 酸丙二醋、碳酸二甲醋、碳酸二乙酷、碳酸二丙醋、碳酸 一丁知、碳酸二辛酯、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甲醚、 136571.doc -32- 200934758 三乙二醇二甲醚、四乙二醇二甲醚等。 右考慮到使用溶媒之效果’則溶媒之量較好的是基質之 濃度達到10〜80質量%時的量。但是,於採用使用溶媒之 效果不明顯之基質之情形時,就分離之方面而言,較好的 是不使用溶媒(基質濃度丨〇〇質量0/〇)。 反應溫度根據基質、催化劑等而有所不同,通常為 • 0〜200°c。 藉由在反應初期與反應後期以不同反應溫度實施反應, © 可改善反應之效率。其原因在於,化合物(1)之2個官能基 的取代反應係階段性地進行,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 速度較快’而與此相比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的反應速度較 慢°第一階段之取代反應在〇〜100°c左右之較低溫度下容 易進行’會成為伴隨有短暫劇烈發熱之反應,因此較好的 是反應初期在較低溫度下進行反應。就反應速度方面而 言’第二階段之取代反應較好的是在50~200〇c左右之較高 溫度下實施。 ❹ 反應壓力通常為大氣壓。較好的是利用反應溫度下之具 有大於2個OH基之化合物的蒸汽壓進行加壓。 • 於本反應中,伴隨反應之進行,會生成低沸點之_化甲 烷即CHX^3及/或chx4x5x6(氣仿等)。因此,為了使反 應之平衡偏向支鍵狀碳酸酯化合物侧,以提高反應產率, 而使反應可於化學計量下結束,較好的是一面將反應體系 中所生成之CHXik3及/或CHX4X5X6自反應體系中餾除, 一面實施反應。 I36571.doc -33- 200934758 作為將函化甲烷餾除之方法,就可容易地實施之方面而 言’較好的是利用鹵化曱烷之沸點低於具有大於2個〇H基 之化合物、支鏈狀碳酸酯化合物之情況的反應蒸餾形式。 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係於催 化劑即_素鹽存在下使化合物(1)與具有一個基之化合 物反應而獲得碳酸酯化合物之方法,因而藉由適當變更具 有一個OH基之化合物,可以一個反應製程,以較高產率 自由地單獨製造對稱型碳酸二烷基酯或碳酸二芳基酯、非 © 對稱型碳酸二烷基酯或碳酸二芳基酯。 又,本發明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係於催化劑即鹵 素鹽存在下使化合物(1)與具有2個以上〇11基之化合物反應 而獲得碳酸酯化合物之方法,因而藉由適當變更具有2個 以上OH基之化合物,可以一個反應製程,以高產率自由 地單獨製造環狀碳酸酯、聚碳酸酯。 又,由於副產物為氣仿等低沸點有機化合物,故而與使 〇 肖光氣之方法等其他方法不同,可容易地自反應體系中去 除副產物等’從而可簡化製造製程。 又’藉由使用六氣丙嗣作為化合物⑴’可同時生產出 可用於工業之氣仿。 進而,藉由使用部分氟化之化合物作為化合物(1),可 同時產出可用於工業之二氣氟甲燒(R2i)、氣二氟甲烧 (R22)等。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進—步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 I36571.doc -34- 200934758 不限於該等實施例。 例1〜16為實施例’例17、18為比較例。 (氣相層析法) 藉由氣相層析法(以下記作GC)所進行之分析’係使用 Agilent公司製造之6890系列來進行。 (分子量) 數量平均分子量(以下記作Μη)及質量平均分子量(以下 記作Mw)之測定,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儀(東梭(TOSOH)股 〇 份有限公司製造,HLC-8220 GPC)(以下記作GPC)來進 行。Μη及Mw為聚苯乙烯標準之分子量。 例1 於具備攪拌機、20°C之回流冷卻器及餾出管線之500 mL 的玻璃製反應器内投入262 g六氣丙酮(〇,99 mol)、150 g 之1,2-丙二醇(1_97 mol)、4 g四丁基溴化銨(以下記作 TBAB)後,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12〇〇c @ 之内溫下進行反應。一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之氣 仿,一面進行10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 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 407.8㈣收粗液(回收率:㈣)。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 施簡單蒸餾,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 析,結果可確認:h所示之化合物係以“所示之產量而 生成。 根據表1之結果可知,六氣丙明之轉化率為歸。,六氣丙 綱原料之碳酸m㈣產率為97%,氣仿產率為96%β 136571.doc -35- 200934758 [表l]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g 1,2-丙二醇 19.2% 77.5 g 氣仿 56.0% 226 g 四氯化碳 0.3% 1.2 g 碳酸-1,2-丙二g旨 24.3% 98 g 其他 0.2% 0.9 g 例2 除了將1,2-丙二醇之量變更為75 g (ο.” m丨
外,以與 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將 、 ㈡羯出管線所 德除之館分及存在於反應器内之反應粗液 叹*,而獲得 328.0 g回收粗液(回收率:96 36〇/〇)。於直办 7 、呉工下對回收粗液 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 析,結果可確認:表2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2所示之產I: 生成。
根據表2之結果可知 丙酮原料之碳酸-H 95%。 ’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〇〇%,六氣 丙二酯的產率為94%,氣仿產率為 表2] 化合物_ 六氣兩酮 GC^iUt*%) ~0%0%^ ^93% 四氣化碳
產量 〇g .225 g 0.7 g ~95~Γ 了9g 13657 丨.doc -36 - 200934758 例3 除了將丨,2-丙二醇之量變更為100 g (1.32 mol)以外,以 與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館出管線 所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 350.2 g回收粗液(回收率:95 67%)β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 實施簡單蒸條’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 析,結果可確認:表3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3所示之產量而 生成。
根據表3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i 〇〇%,六氣 丙酮原料之碳酸-1,2_丙二酯的產率為97%,氣仿產率為 94%。 [表3]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酿I 0% 0 g 1,2-丙二醇 6.9% 23.9 g 氣仿 64.4% 223 g 四氣化碳 0.3% 1.1 g 碳酸-1,2-丙二酯 28.3% 98 g 其他 0.1% 0.2 g 例4 於與例1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0.99 mol)、 100 g 之 1,2-丙二醇(i,32 mol)、4 g之KF(氟化 _)後,一面 進行攪拌,一面於3(TC之内溫下進行2小時反應。反應結 束後’將存在於反應器内之364.4 g反應粗液回收(回收 率:99.56%)。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 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可 136571.doc 37· 200934758 表4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4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4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00%,六氯丙 酮原料之碳酸-1,2-丙二酯的產率為99%,氣仿產率為98%。 [表4]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0g 1,2-丙二醇 6.7% 24 g 氣仿 64.7% 233 g 四氣化碳 0.3% 1.0 g 碳酸-1,2-丙二酯 27.7% 100 g 其他 0.6% 2.4 g 例5 除了將TBAB之量變更為0.85 g以外,以與例2相同之方 式進行反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分及 存在於反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333 ·5 g回收粗液 (回收率:98.7%)。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 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 認:表5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5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Q 根據表5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99%,六氣 丙酮原料之碳酸-1,2-丙二酯的產率為97%,氯仿產率為 97%。 [表5]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6% 2g 1,2-丙二醇 0.15% 0.5 g 氯仿 68.8% 229 g 四氣化礙 0.2% 0.7 g 碳酸_1,2_丙二醋 29.4% 97.8 g 其他 0.85% 2-7 g 136571.doc -38- 200934758 例6 於與例1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0.99 mol)、 61.4 g乙二醇(0·99 mol)、4 g之KF後,一面進行攪拌,一 面緩慢提昇溫度’於50 °C之内溫下進行反應。一面自餾出 管線顧除反應所生成之氣仿,一面進行3〇分鐘反應。反應 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應器内之 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326 2 g回收粗液(回收率: 99.6%) 〇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對由 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6所示之 化合物係以表6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6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00%,六氯 丙酮原料之碳酸乙二酯的產率為99%,氣仿產率為99〇/〇。 [表6]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氯丙嗣 0% 〇g 乙二醇 0% °g 氯仿 73.0% 235.1 g 四氣化碳 0.03% 0.1 g 碳酸乙二酯 26.8% 86.5 g 其他 0.17% 0.5 g 例7 於與例1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0.99 mol)、 75.2 g之1,3-丙二醇(0.99 mol)、4 g之KF後,一面進行攪 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120°C之内溫下進行反應。一 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之氣仿,一面進行1〇小時反 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 136571.doc -39- 200934758 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327 6 g回收粗液(回 率:96.0%)。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館,藉由此 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7所 示之化合物係以表7所示之產量而生成。於真空下進行蒸 餾時,在錢不僅殘存有催化劑,亦歹烫存有作為非揮發成 分之黏稠之有機成分。 根據表7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〇〇%,六氣 丙酮原料之碳酸-1,3-丙二酯的產率為29%,氣仿產率為 ❿ 77% 〇 [表7]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〇g 1,3-丙二醇 0.16% 0.5 g 氣仿 59.4% 181.7 g 四氣化碳 0.20% 0.6 g 碳酸_1,3·丙二酯 9.5% 29.1 g CC13C(=0)0(CH2)30H 27.5% 84.2 g 其他 3.24% 10.5 g Q 例8 於與例1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0.99 mol)、 75 g之1,2-丙二醇(0.99 mol)、4 g陰離子型離子交換樹脂 (Rohm & Haas公司製造,AMBERLITE IRA-900,Cl-form) '後,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80°C之内溫下 進行反應。一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之氣仿,一面 進行3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 分及存在於反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322.2 g回收 13657 丨.doc -40 · 200934758 粗液(回收率·· 94.5%)。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 餾,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 確認:表8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8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8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〇〇%,六氣丙 酮原料之碳酸-1,2-丙二酯的產率為85%,氣仿產率為92〇/〇。 [表8]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剩 0% 〇g 1,2-丙一醇 1.6% 5.2 g 氣仿 68.7% 218.6 g 四氣化碳 0.9% 3.0 g 碳酸-1,2-丙二酯 27.0% ^5.8 g 其他 1.8% 5.6 g 例9 於具備攪拌機、滴液漏斗及餾出管線之2〇〇 11^的玻璃製 反應器内投入105.9 g六氣丙朗1(0.40 mol)、7.8 g之KF後, 一面進行攪拌,一面於室溫下用3〇分鐘緩慢滴加的6 §之 3-曱基戊二醇(0.42 m〇1)。一面進行搜拌,一面用丄小時緩 ❹1慢升溫至12〇°C ’並且一面自館出管線顧除反應所生成之 氯仿,-面反應3小時。繼而,於保持溫度之狀態下進行 «’進而進行19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自反應器内回 收64 g黏稠之液體。藉由過濾去除催化劑等沈澱物後,藉 由GPC測定聚苯乙稀標準之分子量。測定結果示於表9 中。又’自餾出管線回收95 g餾出液。藉由GC對餾出液進 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9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9所示之組 成而.峰-成。 13657I.doc -41. 200934758 L衣yj GPC分析結果 Μη Mw 1,521 3,048 GC分析結果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氯丙酿I 0% 〇g 3-甲基戊二醇 2.2% 2.1 g 氣仿 96.8% 92.0 g 四氣化碳 0.1% 0.1 g 其他 0.9% 0.8 g 例10
於具備攪拌機、滴液漏斗及餾出管線之5〇 mL的玻璃製 ❹ 反應器内投入19.12 g六氣丙酮(0.072 m〇1)、〇 34 giKF 後’ 一面進行授拌,一面於室溫下用3〇分鐘緩慢滴加867 g之1,3-丙二醇(0.115 m〇i)。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用i小時 緩慢升溫至120°C,並且一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 之氣仿,一面反應3小時。繼而,於保持溫度之狀態下進 行減壓,進而進行19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自反應器内 回收10.39 g黏稠之液醴。藉由過濾去除催化劑等沈澱物 後’藉由GPC測定聚苯乙稀標準之分子量。測定結果示於 〇 表10中。又,自餾出管線回收17.1 g餾出液。藉由GC對餾 出液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〇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1〇 所示之組成而生成。 • [表 10] GPC分妍結旲 Μη Mw 1,248 2,583 GC分析結果 組成(皙吾〇/Λ 產量 ,、氣丙網 0% 〇g 1,3-丙二醇 7.19% 1.23 g 氣仿 92.05% 15.74 g 四氣化破 0.58% 0.1 g 其他 0.18% 0.03 g 13657丨.doc -42- 200934758 例11 於具備攪拌機、滴液漏斗及餾出管線之200 mL的玻璃製 反應器内投入106.1 g六氣丙酮(0.401 mol)、7,8 g之KF 後’ 一面進行攪拌,一面於室溫下用30分鐘緩慢滴加49.6 g之1,6-己二醇(0.420 m〇i)。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用卜丨、時 緩慢升溫至120。(: ’並且一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 之氣仿,一面反應3小時。繼而,於保持溫度之狀態下進 行減壓’進而進行19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自反應器内 〇 回收63.丨g白色固體。加熱至熔融狀態,藉由過濾去除催 化劑等沈澱物後,藉由GPC測定聚苯乙烯標準之分子量。 測定結果示於表11中。又,自餾出管線回收97 g餾出液。 藉由GC對餾出液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丨丨所示之化 合物係以表11所示之組成而生成。 [表 11] GPC分析結果 Μη Mw GC分析結果 1,422 3,024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〇g 1,6-己二醇 4.2% 4.1 g 氣仿 94.6% 91.8 g 四氣化碳 0.3% 0.3 g 其他 0.9% 0.8 g 例12 於具備攪拌機、20°C之回流冷卻器及餾出管線之5〇〇 mL 的玻璃製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〇.99 m〇1)、91 g乙 醇(1.98 mol)、4 g之KF後,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 13657 丨,doc -43· 200934758 溫度,於内溫為7〇它下進行10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 存在於反應器内之355 g反應粗液回收(回收率:99.5%)。 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館’藉由GC對由此所回 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2所示之化合物 係以表12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12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00%,六 氣丙酮原料之碳酸二乙酯的產率為79%,氣仿產率為 90%。 © [表 12]_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綱 0% 〇g 乙醇 2.6% 9.0 g 氣仿 60.4% 212.1 g 四氣化碳 0.1% 0.4 g 碳酸二乙酯 26.2% 92 g cci,c(=o)och2ch3 10.6% 37.3 g 其他 0.1% 0.2 g 例13 於與例12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0.99 mol)、257.4 g正辛醇(1.98 mol)、4 g之KF後,一面進行攪 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12〇之内溫下進行反應。一 面自條出管線德除反應所生成之氣仿,一面進行1 〇小時反 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 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515.5 g回收粗液(回收 率:98.5%)。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 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3所 示之化合物係以表13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136571.doc 200934758 根據表13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ι〇〇%,六 氣丙酮原料之碳酸二辛酯的產率為88%,氣仿產率為 93%。 [表 13]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嗣 0% 〇g 正辛醇 2.5% 13 g 氣仿 43.2% 220.9 g 四氣化碳 0.1% 0.4 g 碳酸二辛酯 48.8% 249.7 g CC13C(=0)0C8H17 ~5.2°/〇 26.7 g 其他 0.2% 0.8 g 例14 於與例12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氣丙酮(〇 99 mol)、186.1 g苯酚(1.98 mol)、4 g之KF後,一面進行攪 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13〇〇c之内溫下進行反應。一 面自餾出管線餾除反應所生成之氣仿,一面進行3〇小時反 應。反應結束後,將自餾出管線所餾除之餾分及存在於反 〇 應器内之反應粗液回收,而獲得450.5 g回收粗液(回收 率:99.6%)。於冑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館藉由沉 肖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4所 示之化合物係以表14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14之結果可知,六氣丙_之轉化率為1〇〇%,六 氣丙酮原料之碳酸二苯酯的產率為〇99%,氣仿產率為 50% 〇 " 136571.doc 45- 200934758 [表 14]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〇g 苯酌· 21.0% 93.7 g 氣仿 26.2% 117.2 g 四氯化碳 0.09% 0.4 g 碳酸二苯酯 0.47% 2.1 g cci3c(=o)oc6h5 51.6% 230.3 g 其他 0.64% 2.8 g 例1 5 φ 於與例12相同之反應器中投入262 g六氯丙酮(0,99 mol)、91 g乙醇(1.98 mol)、2 g之 KF、2 g氧化鈽(第一稀 元素化學工業公司製造:CeO/Ce203)後,一面進行攪拌, 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70°C之内溫下進行1〇小時反應。反 應結束後,將存在於反應器内之355 g反應粗液回收(回收 率:99.5%)。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 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5所 示之化合物係以表1 5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〇 根據表15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00%,六氣 丙酮原料之碳酸二乙酯的產率為99%,氣仿產率為99%。 [表 15]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酿1 0% 〇g 乙醇 0% 〇g 氯仿 67.0% 235.0 g 四氯化碳 0.05% 0.2 g 碳酸二乙酯 32.9% 115.6 g CC13C(=0)0CH2CH3 0% 〇g 其他 0.05% 0.2 g 136571.doc -46- 200934758 例16 於500 mL之哈氏合金(Hastelloy)製耐壓反應器中投入 262 g 六氣丙酮(0.99 m〇l)、91 g 乙醇(1.98 mol)、2 g之 KF、2g氧化鍅(第—稀元素化學工業公司製造,Zr〇2)後, 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於14〇 t之内溫下進 行10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存在於反應器内之356 g 反應粗液回收(回收率:99.7 %)。於真空下對回收粗液實 施簡單蒸德’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機成分進行分 © 析,結果可確認··表1 6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16所示之產量 而生成。 根據表16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 〇〇%,六 氯丙酮原料之碳酸二乙酯的產率為99.4%,氣仿產率為 99.5% » [表 16]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g 乙醇 0% °g 氣仿 66.9% 235.5 g 四氣化碳 0.05% ‘〇·2 g__ 碳酸二乙酯 33.0% 116.1 g CC1,C(=0)0CH2CH, 6% 〇 g 其他 0.05% 0.2 g ❹ 例17 於具備授拌機、20C之回流冷卻器及館出管線之mL 的玻璃製反應器中投入4 g之NaH,於室溫下用3〇分鐘緩慢 滴加91 g乙醇(1.98 mol)。滴加結束後,一面用水浴冷卻以 136571.doc •47- 200934758 使内溫不會達到50。(:以上,一面滴加262 g六氣丙酮(〇 99 m〇l)。滴加結束後,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温度, 於之内溫下進行1〇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存在於 反應器内之350 g反應粗液回收(回收率:98 〇%卜於真空 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 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7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 17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17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ι〇〇%,六 〇 氣丙酮原料之碳酸二乙酿的產率為〇%,氣仿產率為 46.6%。 [表 17]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酮 0% 〇g 乙醇 12.1% 40.7 g 氣仿 32.9% 110.2 g 四氣化碳 0.06% 0.2 g 碳酸二乙酯 0% 〇g CCl3C(=〇、〇CH2CH3 53.1% 177.9 k 其他 1.84% 6.2 g 例18 於具備攪拌機、20°C之回流冷卻器及餾出管線之50〇 mL 的玻璃製反應器中投入4 g之Na,於室溫下用30分鐘緩慢 滴加91 g乙醇(1.98 mol)。滴加結束後,一面用水浴冷卻以 使内溫不會達到50°C以上,一面滴加262 g六氣丙酮(0.99 mol)。滴加結束後,一面進行攪拌,一面緩慢提昇溫度, 於7〇°C之内溫下進行10小時反應。反應結束後,將存在於 136571.doc -48- 200934758 反應器内之353 g反應粗液回收(回收率:98.9%)。於真空 下對回收粗液實施簡單蒸餾,藉由GC對由此所回收之有 機成分進行分析,結果可確認:表18所示之化合物係以表 18所示之產量而生成。 根據表18之結果可知,六氣丙酮之轉化率為1 〇〇%,六 氣丙酮原料之碳酸二乙酯的產率為〇%,氣仿產率為 46.6%。 [表 18] 化合物 GC組成(質量%) 產量 六氣丙_ 0% 〇g 乙醇 12.1% 40.7 g 氣仿 32.9% 110.8 g 四氣化碳 0.06% 0.2 g 碳酸二乙酯 0% 〇g CC13C(=0)0CH2CH3 52.7% 177.5 g 其他 2.24% 7.3 g 以上,詳細地並且參照特定實施態樣對本發明進行了說 明’但業者明瞭,只要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則亦 〇 可施加各種變更或修正。 本申請案係基於2007年12月3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 請案2007-312655、2007年12月13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 申請案2007-321773、及2008年8月13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 利申睛案2008-208726者,其内容在此作為參照而併入本 申請案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碳酸二烷基酯及碳酸二 136571.doc -49- 200934758 芳基酯可應用於各種用途’可用作有機溶媒、樹脂原料、 醫農藥原料等。又’碳酸二方基醋亦可用作財熱性介質。 又’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環狀碳酸酿,作為 可應用於各種用途之溶劑、電解液、光阻剝離劑、丙稀酸 系纖維加工劑、羥乙基化劑、醫藥品原料、土壤硬化劑 等,於工業上極為有用。 又,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聚碳酸酯,作為末 端具有反應性OH基之寡聚物,可用作高性能聚氨脂、聚 ί 酯、聚碳酸酯、環氧樹脂等各種高分子材料之原料,反應 性稀釋劑,反應性塑化劑等。 〇 136571.doc 50-

Claims (1)

  1. 200934758 十、甲請專利範圍: 1. -種碳酸醋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催化劑 存在下’使下式⑴所表示之化合物、與具有一個祕 之化合物或具有2個以上〇H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而獲 得具有碳酸酯鍵之化合物;且 上述催化劑係_素鹽; [化1] X1 X® ❹ χ2-?3-Η4-χδ") ¥ χ3ο X4 式中,X〜X分別表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χ^χ3中至 少一者為i素原子,X4〜X6分別表示氫原子或鹵素原 子,X4〜X6中至少一者為鹵素原子。 2. 如凊求項1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鹵素 鹽係選自由鹼金屬之齒素鹽、鹼土金屬之齒素鹽、銨之 鹵素鹽、四級銨之鹵素鹽及具有函素鹽結構之離子交換 G 樹脂所組成之群中的一種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鹵 素鹽係鹼金屬之氟化物。 4. 如請求項1或2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鹵 素鹽係溴化四級錄。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 係於上述催化劑及助催化劑存在下進行上述反應,上述 助催化劑係固體酸催化劑。 136571.doc
    (31) (32) 200934758 6.如請求項5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固體 酸催化劑係選自由具有強酸點(strong acidic poiiU)之金 屬氧化物、雜多酸及陽離子交換樹脂所組成之群_的至 少一種。 如請求項6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具有 強酸點之金屬氧化物係選自由氧化鈽(Ce〇2/Ce2〇3)、矽 鋁氧化物(SiCVAhO3)、r -氧化鋁(八丨2〇3)、矽鎂氧化物 (Si〇2 · MgO)、氧化錯(Zr〇2)、矽鍅氧化物(Si〇2 . Zr〇2)、 ZnO.Zr〇2及Α12〇3.Β2〇3所組成之群中的至少一種。 8.如請求項⑴中任-項之碳酸醋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其 中上述具有碳酸賴之化合物係下式(31)所表示之化合 物或下式(32)所表示之化合物, [化2] R1—0-C-0-R1 II 0 Ri—〇—c—〇—r2 II 0 式中,R及R分別表示丨價脂一 基,其中R1及R2不為相同之基團。、烴基或1價芳香族烴 9.如請求項W中任一項之碳酸: 中上述具有碳酸酯鍵之化合物係 物之製造方法,其 碳酸酯化合物, 、下式(3a)所表示之環狀 [化3] 136571.doc 200934758 (3a) Ο I! a w Tfi 貝乃曰ΛΡ7职>土丞双2價芳香雄丈《 1〇_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4 中上述具有碳酸醋鍵之化合物係下或Gk、 、、 /、 Λ Λ Λ(3Μ所表示之線壯 碳酸酯化合物, 竦狀 [化4]
    (3b) 式中’ R3表示2價脂肪族烴基或2價芳香 11.如請求項⑴中任-項之碳酸輯化合物之製=法^ 中上述具有一個〇H基之化合物係選自由甲醇、乙醇、/、 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3_氧雜-正丁醇及^ 所組成之群中的至少一種。 Ο 12·如明求項1至7、9、1〇中任一項之碳酸酯化合物之製造 其中上述具有2個以上〇H基之化合物係選自由乙 醇1,2·丙二醇、3 -曱基-1,5-戊二醇、3-氧雜_155_戊 一醇、1,6-己二醇、丨,3_丙二醇、丨,2_丁二醇及丨,4•丁二 醇所組成之群中的至少一種。 136571.doc 200934758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136571.doc
TW097146963A 2007-12-03 2008-12-03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TW200934758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2655 2007-12-03
JP2007321773 2007-12-13
JP2008208726 2008-08-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4758A true TW200934758A (en) 2009-08-16

Family

ID=40717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6963A TW200934758A (en) 2007-12-03 2008-12-03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9436A1 (zh)
EP (1) EP2218709B1 (zh)
JP (1) JP5458891B2 (zh)
KR (1) KR20100105575A (zh)
CN (1) CN101883751B (zh)
BR (1) BRPI0820110A2 (zh)
ES (1) ES2453615T3 (zh)
TW (1) TW200934758A (zh)
WO (1) WO20090725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1588B (zh) * 2014-02-17 2018-11-2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and methacrylic acid or ester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40572A1 (ja) * 2009-06-05 2010-12-09 旭硝子株式会社 芳香族カーボネート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SG11201500988VA (en) 2012-08-10 2015-04-29 Asahi Glass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romatic polycarbonate
ES2664979T3 (es) 2012-12-06 2018-04-24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Método para producir compuesto de carbonato
CN103343055B (zh) * 2013-06-24 2015-02-18 合肥工业大学 亚临界醇体系中催化酯化-脱氧重整提质生物油的方法
CN105646219A (zh) * 2016-01-24 2016-06-08 辽宁会福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催化合成碳酸二乙酯的方法
JP7184520B2 (ja) * 2018-01-22 2022-12-06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型脂環式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47610A (en) * 1958-10-09 1962-07-31 Du Pont Process for preparing highly fluorinated acid chlorides and novel esters useful therein
US3359296A (en) * 1964-11-13 1967-12-19 Allied Chem Fluoroalcohol carbonates
JPS6052741B2 (ja) 1980-04-03 1985-11-21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ヘキサクロルアセトンの製造方法
JPS5735537A (en) 1980-08-13 1982-02-26 Central Glass Co Ltd Preparation of hexachloroacetone
US4353831A (en) 1981-02-02 1982-10-12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Process for making alkylene carbonates
US4786741A (en) * 1982-11-15 1988-11-22 Scientific Design Company, Inc. Preparation of alkylene carbonates
JPS60197639A (ja) 1984-03-19 1985-10-07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炭酸ジメチルの製造法
US5091543A (en) * 1990-10-15 1992-02-25 Arco Chemical Technology, Inc. Preparation of cyclic carbonates using alkylammonium and tertiary amine catalysts
JP3568225B2 (ja) 1994-01-19 2004-09-2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アルキレン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US6235950B1 (en) 1999-12-22 2001-05-2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Method of making hydrofluorocarbons
JP2003277326A (ja) * 2002-03-22 2003-10-02 Mitsui Chemicals Inc ジアルキル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RU2309935C1 (ru) * 2006-05-10 2007-11-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аустик" Способ совместного получения хлороформа и алкиленкарбонатов
JP4862156B2 (ja) 2006-05-24 2012-01-25 国立大学法人広島大学 目的遺伝子の増幅形態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07321773A (ja) 2006-05-30 2007-12-13 Kyocera Mita Corp 組付構造、ギヤ組付構造、これらの組付構造又はギヤ組付構造を用いた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28304B2 (ja) 2007-02-23 2012-05-09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浄化装置
DE102007055124A1 (de) * 2007-11-19 2009-05-20 Symrise Gmbh & Co. Kg 7-(3-Methylbut-2-en-1-yl)-2H-1,5-benzodioxepin-3(4H)-on als Riechstoff
CN101891693B (zh) * 2010-08-05 2013-03-13 浙江金伯士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氟康唑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1588B (zh) * 2014-02-17 2018-11-2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and methacrylic acid or ester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58891B2 (ja) 2014-04-02
EP2218709A1 (en) 2010-08-18
CN101883751B (zh) 2014-07-30
ES2453615T3 (es) 2014-04-08
JPWO2009072501A1 (ja) 2011-04-21
EP2218709B1 (en) 2014-03-19
CN101883751A (zh) 2010-11-10
EP2218709A4 (en) 2010-12-22
BRPI0820110A2 (pt) 2015-05-05
KR20100105575A (ko) 2010-09-29
US20100249436A1 (en) 2010-09-30
WO2009072501A1 (ja) 200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6976B (zh) Production method of carbonate compound
TW200934758A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US2327053A (en) Production of hydroxy ethers
KR20070091619A (ko) 세보플루란의 제조방법
JP5321582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3252420A (ja) 共重合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3403057A (zh) 聚酯的制造方法和含氟二元羧酸酯化合物
TW201006795A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diphenyl carbonate
US979665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 compound
JP4045881B2 (ja) オキセタン環を有するシロキサン誘導体
JP5761600B2 (ja) 含フッ素多官能エポキシ化合物、これを含む組成物、及び製造方法
RU2494088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арбонат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WO2011024732A1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230110761A (ko) 규소 함유 모노머, 혼합물, 폴리실록산, 및 그들의 제조 방법
JP2007153844A (ja) 脂環式オレフィン多価カーボネート化合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脂環式オレフィン多価カーボネート化合物
WO2014027586A1 (ja) ポリエステル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