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931057A - Imaging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 Google Patents

Imaging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31057A
TW200931057A TW097146785A TW97146785A TW200931057A TW 200931057 A TW200931057 A TW 200931057A TW 097146785 A TW097146785 A TW 097146785A TW 97146785 A TW97146785 A TW 97146785A TW 200931057 A TW200931057 A TW 2009310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ngle
image
degrees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6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taka Nakanishi
Yoshiaki Minagawa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Publication of TW200931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105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20093105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攝像透鏡單元及相機模組,尤其是有 關於,由2片攝像透鏡所成之攝像透鏡單元及具有該當攝 像透鏡單元的相機模組。 【先前技術】 Q 近年來,攝像元件朝小型化邁進。又,伴隨著攝像元 件的小型化,攝像機器的小型化也正在進展。於是,爲了 實現相機模組的小型化,由2片攝像透鏡所成之攝像透鏡 - 單元的開發,正備受期待。可是,使用該當攝像透鏡單元 時,很難拍攝高畫質的影像。 爲了拍攝較高畫質的影像,對於攝像元件,光線是以 近乎垂直的角度來入射,較爲理想。爲了使光線對攝像元 件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入射,通常必須要將後焦點(back Q focus )取得較長。可是,若後焦點放長,則光學長會變 長。另一方面,爲了謀求攝像機器的小型化,光學長必須 要縮短。因此’想要縮短光學長以謀求攝像機器的小型化 ,同時又要使入射至攝像元件的光線之角度對攝像面呈近 乎垂直的角度,是有困難的。 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著,藉由調整相對於全光學系之 焦距的第1透鏡之焦距,以謀求攝像機器之小型化的技術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21685號公報 200931057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由於不得不縮 短後焦點,因此導致入射至攝像面的光線的角度會變成大 於垂直的角度。因此,無法拍攝高畫質的影像。 本發明係爲了解決此種問題點而硏發,目的在於提供 φ —種,可以縮短光學長,同時能夠拍攝高畫質影像的攝像 透鏡單元及相機模組。 .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 本發明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係屬於從物體側起具有 :光圈、第1透鏡、被配置在前記第1透鏡之像側的第2 透鏡,的攝像透鏡單元,其特徵爲,前記第1透鏡,係爲 朝物體側凸出之正彎月形透鏡,且至少一方的面是被形成 G 爲非球面形狀;前記第2透鏡,係爲朝像側凸出之彎月形 透鏡,且至少一方的面是被形成爲非球面形狀;於前記第 2透鏡的有效徑內,相切於前記第2透鏡的像側之面之切 線與光軸之法線所夾之角的角度的最大値係爲65度以上 90度以下。 於本發明中,於第2透鏡的有效徑內,前記第2透鏡 的像側之面所切之切線與光軸之法線所夾之角的角度的最 大値係爲65度以上90度以下,第2透鏡的像側之面形狀 是被如此形成,因此,從該當第2透鏡射出的光線的射出 -5- 200931057 角會變小。藉此,可縮小從第2透鏡射出之光線的感測器 入射角。亦即,可使入射至攝像元件的光線的角度,對於 攝像元件,成爲近乎垂直的角度。又,由於是由2片透鏡 所構成,因此可縮短光學長。因此,除了可縮短光學長, 並且還能拍攝高畫質影像。 此處,所謂的射出角,係意指從第2透鏡所射出之光 線與光軸所夾的角。又,所謂感測器入射角,係意指入射 〇 至攝像元件之對角的主光線的入射角。 又,前記第2透鏡是具有負的屈光度(power),較 爲理想。 藉此,由於射出光瞳位置是從攝像面離得更遠,因此 可使入射至攝像元件的光線之角度更爲垂直。因此,可獲 得良好的影像。 再者,若令前記第1透鏡的中心厚爲dl,前記第2 透鏡的中心厚爲d2時,則滿足以下數式(1 ),較爲理想 1,6<d2/dl <3.....(1) 藉此,除了可縮短光學長,還可使入射至攝像元件的 光線的光線高度變得更高。又,第1透鏡的厚度在形成上 可採用適當的厚度。 再者,若令前記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面的曲率半徑爲 R11,前記第2透鏡的像側之面的曲率半徑爲R12時,則 滿足以下數式(2),較爲理想。 -6 - 200931057 -5<(R1 1+R12)/(R1 1-R12)<-2.....(2) 藉此,第1透鏡的像面彎曲及非點像差與歪曲像差之 間,可取得平衡。 本發明所述的相機模組,係具有上述攝像透鏡單元。 藉此,除了可縮短光學長,並且還能拍攝高畫質影像 〇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除了可縮短光學長,並且使得高畫質影 像之拍攝成爲可能。 【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適用了本發明之具體的實施形態,一面參 照圖面,一面詳細說明。此外,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以下 〇 的實施形態。 圖1係圖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相機模組100之 —例。相機模組100,係具有攝像透鏡單元10、覆蓋玻璃 14等。 攝像透鏡單元10,係具備:光量光圈11、第1透鏡 12(第1透鏡)、第2透鏡13(第2透鏡)等。又,從 物體側往攝像側,光量光圈11、第1透鏡12、第2透鏡 13係被依序配置。然後,攝像元件15與第2透鏡13之 間,係配置有覆蓋玻璃1 4。 -7- 200931057 覆蓋玻璃14,係爲了使可見光以外的光線不要入射 至攝像元件15,而具有IRCF (紅外線截斷濾光片)機能 等。 又,攝像元件15,係由CCD ( Charge Coupled Device )或 CMOS (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固體攝像元件所構成。 第1透鏡12,係爲朝物體側凸出之正彎月形透鏡。 ❹ 又,第1透鏡12的至少一方的面,係被形成爲非球面形 狀。 又,第2透鏡13,係朝像側凸出之負彎月形透鏡。 此外,第2透鏡13的折射力係亦可爲正。又,第2透鏡 13的至少一方的面,係被形成爲非球面形狀。 通常,透鏡的表面,係被形成爲球面形狀。可是’藉 由將透鏡的表面形成爲不是球面的非球面形狀’就可減少 用來補正像差所必須之透鏡片數,可縮短光學長。 ❹ 具體而言,第1透鏡12的至少一方之面形狀及第2 透鏡13的至少一方之面形狀,係由以下所示的數式(Ο 所規定。 [數1] Y(h) =- ch --1- Ay +ΛΛ< +Λλ* +Λ〇λ1° +/112Λ12 +A*hU .....(3) l + yll-(K + l)c2h2 此處,Υ係凹陷量,C係曲率,Κ係圓錐係數,h係 光線高度。又,A4、A6、A8、A10、A12、A14係分SU爲 4次'6次、8次、10次、12次、14次的非球面係數。只 -8 - 200931057 不過,曲率c和曲率半徑R,係滿足C=l/R。 又,藉由將光量光圏11配置在第1透鏡12的物體側 ,就可使光量光圈11至第2透鏡13的距離加長。藉此, 入射至第2透鏡1 3的像側之面1 3B (以下稱作像側透鏡 面1 3 B )的光線的光線高度,就可加高。 又,於第2透鏡13的像側透鏡面13B的有效徑內, 相切於像側透鏡面13B之切線與光軸之法線所夾的角(以 © 下稱之爲切線角)之角度的最大値是65度以上90度以下 的方式,來形成第2透鏡13。 此處,所謂有效徑,係指具有作爲透鏡的光學性能之 範圍的口徑,係爲透鏡非球面形狀部分與切削部分之交界 的直徑。又,透鏡的有效徑更外側的部分,係爲切削部分 〇 然後,於第2透鏡1 3的有效徑內,像側透鏡面13 B 的切線角的最大値成爲65度以上90度以下,以此方式來 G 形成第2透鏡13,以使從第2透鏡13的像側透鏡面13B 所射出之光的射出角變得更小。藉此,就可使入射至攝像 元件1 5的光的感測器入射角變得較小。理想上,於第2 透鏡13的有效徑內,相切於第2透鏡13的像側之面之切 線與光軸之法線所夾之角的角度的最大値係爲70度以上 9〇度以下,爲較佳。更理想而言,於第2透鏡13的有效 徑內,相切於第2透鏡13的像側之面之切線與光軸之法 線所夾之角的角度的最大値係爲75度以上90度以下,爲 較佳。 -9- 200931057 此處,所謂的射出角,係意指從透鏡所射出之光線與 光軸所夾的角。又,所謂感測器入射角,係意指入射至攝 像元件1 5之對角的主光線的入射角。 圖2中係圖示,切線角爲60度時的從第2透鏡13的 像側之面13B所射出之光線的射出角。又,圖3中係圖示 ,切線角爲80度時的從第2透鏡13的像側之面13B所射 出之光線的射出角。 0 於圖2中,直線A係光線(圖2中以箭頭表示)射 出之位置處的透鏡面之切線。又,於圖3中,直線B係光 線(圖3中以箭頭表示)射出之位置處的透鏡面13B之切 又,於圖2、圖3中,直線C係爲光軸,虛線D係爲 對光軸的法線。又,單點虛線係爲對透鏡面13B的法線。 此處,假設nl係透鏡材料的折射率,n2係空氣的折 射率。由於η 1 > n2,所以從透鏡面射出的光係根據斯涅 ❹ 爾定律,往射出角變小的方向折射。於圖2、圖3中,nl = 1.54、n2 =1.0,入射光線與光軸C所夾的角之角度, 假設爲44度。如圖2所示,對於切線角60度的透鏡面’ 入射角α1係爲14度。又,如圖3所示,對於切線角80 度的透鏡面,入射角係爲34度。然後,根據斯涅爾 定律,折射角α2係依據nlxsin( al) = n2xsin( α2) ,α2=21.9度。同樣地,於圖3中’折射角係爲 59.4度。然後,根據圖2,α2+α3=60度(切線角), 因此射出角α3=38·1度。同樣地,於圖3中,射出角/33 -10- 200931057 = 20.6度。因此’相較於切線角60度之透鏡面上的射出 角α 3’切線角80之透鏡面上的射出角係小了 17.5度 。因此,具有切線角較大之面的透鏡面,可使射出角變得 更小。 又’第2透鏡13’係具有負的屈光度(power)。藉 此,可使射出光瞳位置遠離攝像面。而且,可使入射至攝 像元件15的光線的角度,變得更爲垂直。因此,可獲得 0 良好的影像。 又,當令第1透鏡12的中心厚爲dl,令第2透鏡13 的中心厚爲d2時,以滿足1.6<d2/dl<3的方式,來形 成第1透鏡12及第2透鏡13。 圖4中係模式性圖示了第2透鏡13的中心厚與從第 2透鏡13射出之光線的光線高度之關係。於圖4中,第2 透鏡1 3的中心厚爲d21的情形,以虛線表示。又,第2 透鏡13的中心厚爲d22 ( d21 > d22 )的情形是以實線表 © 示。如圖4所示,第2透鏡13的中心厚d2越厚,則從第 2透鏡13射出之光線的光線高度h會越高,入射至攝像 元件15之光線的角度對攝像面就可越呈現近乎垂直的角 度。 因此,第2透鏡13的中心厚是越厚越理想。可是若 第2透鏡13的中心厚d2過厚,則光學長會變得太長。 又,爲了縮短光學長,第1透鏡12的中心厚dl也必 須要較薄。可是,若第1透鏡12的中心厚dl過薄,則第 1透鏡12的切削部分會變得太薄,第1透鏡12的形成會 200931057 因爲製造上的問題而變得困難。 因此,藉由滿足d2/dl >1.6之方式來形成第 12及第2透鏡13,就可確保從第2透鏡13射出之 光線高度h。又,藉由滿足d2/dl < 3之方式來形成 鏡12及第2透鏡13,第1透鏡12的中心厚dl就 得過薄,就可容易地形成第1透鏡12。又,可縮 長。 © 又,以滿足1.75<£12/(11<2.8之方式,來形成 鏡12及第2透鏡13,較爲理想。甚至,以滿足 d2/dl<2.5之方式,來形成第1透鏡12及第2透自 更爲理想。此處,所謂光線高度,係指從光軸至光 對光軸之垂直方向的距離。 又,當令第1透鏡12的物體側之面12A (以 物體側透鏡面12A)的曲率半徑爲R11,令第1¾ 的像側之面12B(以下稱作像側透鏡面12B)的曲 爲R12時,以滿足以下數式(2)的方式,來形成g 鏡1 2。 -5<(Rll+R12)/(Rll-R12)<-2.....(2) 藉此’第1透鏡1 2的像面彎曲及非點像差與 寒之間,可取得平衡。 具體而言,若(R11+R12) /(R11-R12)的値 以下’則雖然關於第1透鏡12的像面彎曲及非點 類光學特性會有所提升,但歪曲像差的劣化會變得 1透鏡 光線的 第1透 不會變 短光學 第1透 1.9 < I 13 . 線的, 下稱作 I鏡12 率半徑 靠1透 歪曲像 變成-5 像差這 顯著。 -12- 200931057 又’若(R1 1 + R12 ) / ( R11-R12 )的値變成_2以上,則 雖然關於第1透鏡12的歪曲像差這類光學特性會有所提 升,但像面彎曲及非點像差的劣化會變得顯著。 甚至,以滿足-4< (R11+R12) / (R11-R12) <-2.5 之方式來形成第1透鏡12,更爲理想。又甚至,以滿足 -3.5< (R11+R12) /(R11-R12) <-3 之方式來形成第 1 透鏡1 2,更爲理想。 〇 [實施例1]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1。圖5係模式性圖示了 本實施例1所述之相機模組1 01的側面圖。此外,於圖5 中’從物體側起令光量光圈11爲ST(STOP面),第1 透鏡12的物體側透鏡面12A爲第2面,第1透鏡12的 像側透鏡面12B爲第3面’第2透鏡13的物體側透鏡面 13A爲第4面,第2透鏡13的像側透鏡面13B爲第5面 © ,覆蓋玻璃1 4的物體側之面爲第6面,覆蓋玻璃1 4的像 側之面爲第7面’攝像元件15的攝像面爲第8面。此外 ,在本實施例中’作爲透鏡材料,第i透鏡12、第2透 鏡13皆是使用樹脂,但亦可採用玻璃。 在表1及表2中’表示了本實施例1所述之透鏡數據 〇 表1係表示了’實施例1中所述之相機模組101的各 個面(ST、第2面.....第8面)上的曲率半徑、面間距 離、折射率、及阿貝數(abbe數)。 -13- 200931057 表2係表示了數式(3)中所使用的圓錐係數k、非 球面係數A4.....A14。然後’根據表1所示的第2面的 曲率半徑、及表2所示的第2面的各係數與數式(3), 而規定出第1透鏡1 2的物體側透鏡面1 2A的形狀。同樣 地,根據表1所示的第3面、第4面、第5面的曲率半徑 、及表2所示的第3面、第4面、第5面的各係數、數式 (3),分別規定出了第1透鏡12的像側透鏡面12B、第 Q 2透鏡1 3的物體側透鏡面1 3 A、第2透鏡1 3的像側透鏡 面1 3 B的形狀。 [表1] 曲率半徑 面間隔 nd(折射率) i/d(阿貝數) ST 無限大 -0.14 第2面 0.644 0.43 1.54 56 第3面 1.170 0.46 第偭 -1.950 0.81 1.54 56 第5面 -2.365 0.32 第6面 無限大 0.30 1.52 64 第7面 無限大 0.36 第8面 無限大 [表2] 第2面 第3面 第偭 第5面 K 5.279579E-02 6.418114E+00 1.606860E+01 5.538704E+00 A4 3.836047E-01 7.622089E-01 -1.047019E+00 -2.222185E-01 A6 -7.716212E+00 -2.241517E+01 9.936858E+00 5.586414E-01 A8 1.042638E+02 3.991618E+02 -1.188095E+02 -1.836015E+00 A10 -7.033800E+02 -3.734426E+03 6.984546E+02 2.756660E+00 A12 2.422889E+03 1.779896E+04 -2.039688E+03 -2.049027E+00 A14 -3.242230E+03 -3.355105E+04 1.780460E+03 4.490119E-01 -14- 200931057 又’表3中係表示了,實施例1中的光學特性値。表 3係表不了實施例1中的焦距f、F値、對角像角、感測 器入射角、切線角 Θ、d2/d 1、(R11+R12) /(R11-R12 )°F値’係焦距f除以入射光瞳直徑而得的値。又,對 角像角’係攝像元件15之對角(像高100%)上所能成 像之像角的最大値。切線角θ,係第2透鏡13的像側透 〇 鏡面13B的切線角的最大値。 [表3] 焦距f 2.38 F値 3 對角像角 62.0 感測器入射角 26.0 切線角Θ 71.5 d2 / d1 1.9 (R11+R12)/(R11-R12) -3.4 © 然後,如表3所示,切線角0爲71.5度、係爲65度 以上,因此感測器入射角會是26.0度,可使感測器入射 角變小。因此,可使入射至攝像元件15之光線對攝像面 的角度,接近於垂直。 又,如表3所示,由於d2/dl係爲1.9 ’因此可使從 第2透鏡13射出之光線的光線高度變高’同時可使第1 透鏡12的中心厚成爲適度厚度。藉此’就可使第1透鏡 12的成形變得容易。 又,如表 3 所示’由於(R11 + R12) / (R11-R12) -15- 200931057 係爲-3.4 ’因此第1透鏡12的像面彎曲及非點像差與歪 曲像差,可取得平衡。 圖6中係圖示了實施例1中的各像差。圖6(a)中 係圖示球面像差,圖6(b)中係圖示像面彎曲,圖6(c )中係圖示歪曲像差。於圖6(b)中,T係代表正切的像 面,S係代表弧矢的像面。 如圖6所示,若依據實施例1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 〇 10 ’則球面像差、像面彎曲、歪曲像差均獲得良好地補正 ’可使相機模組101的成像性能變得較佳。 [實施例2 ]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2。圖7係模式性圖示了 本實施例2所述之相機模組102的側面圖。此外,如圖7 所示,實施例2所述之相機模組1 02中,除了第1透鏡 22、第2透鏡23以外的構成,均和實施例1中所述之相 © 機模組101大略相同。於是,關於大略相同之構成,係標 示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爲 透鏡材料,第1透鏡22、第2透鏡23皆是使用樹脂,但 亦可採用玻璃。 又,和實施例1同樣地,於圖7中,從物體側起,令 光量光圈1 1爲ST ( STOP面),第1透鏡22的物體側透 鏡面22A爲第2面,第1透鏡22的像側透鏡面22B爲第 3面,第2透鏡23的物體側透鏡面23A爲第4面,第2 透鏡23的像側透鏡面23B爲第5面,覆蓋玻璃14的物體 -16- 200931057 攝 據 各 距 非 2 分 22 側之面爲第6面,覆蓋玻璃14的像側之面爲第7面, 像元件15的攝像面爲第8面。 在表4及表5中,表示了本實施例2所述之透鏡數 〇 表4係表示了,實施例2中所述之相機模組1〇2的 個面(ST、第2面.....第8面)上的曲率半徑、面間 離、折射率、及阿貝數(abbe數)。 Q 表5係表示了數式(3)中所使用的圓錐係數k、 球面係數A4.....A14。然後,根據表4所示的第2面 第3面、第4面、第5面的曲率半徑、及表5所示的第 面、第3面、第4面、第5面的各係數、數式(3), 別規定了第1透鏡22的物體側透鏡面22A、第1透鏡
的像側透鏡面22B '第2透鏡23的物體側透鏡面23 A 第2透鏡23的像側透鏡面23B的形狀。 [表4] 曲率半徑 面間隔 nd浙射率) i/d (阿貝數) ST 無限大 -0.15 第2面 0.639 0.41 1.54 56 第3面 1.166 0.46 第偭 -1.962 0.82 1.54 56 第5面 -2.365 0.32 第緬 無限大 0.30 1.517 64.2 第7面 無限大 0.38 第8面 無限大 -17- 200931057 [表5] 第2面 第3面 第4面 第湎 K 5Λ79579Ε-02 6.418114E+00 1.606860E+01 5.538704E+00 A4 3.932413E-01 7.661769E-01 -1.046637E+00 -2.012171E-01 A6 -7.684039E+00 -2.241602E+01 9.976103E+00 5.412931E-01 A8 1.043189E+02 3.991286E-K)2 -1.186843E+02 -1.834722E+00 A10 -7.042848E+02 -3.734850E+03 6.980310E+02 2.763201 E+00 A12 2.427832E+03 1.780914E+04 -2.049592E+03 -2.047085E+00 A14 -3.233255E+03 -3.323684E+04 1.714437E+03 4.399365E-01 Ο 。表 感測 -R1 2 切線 又,表6中係表示了,實施例2中的光學特性値 6係表示了實施例2中的焦距f、F値、對角像角、 器入射角、切線角 0、d2/dl、 (Rll+;R12) / (R11 )。切線角Θ,係第2透鏡23的像側透鏡面23B的 角的最大値。 [表6] 焦距f F値 3 辦像角 62^6~ 感測器入射角 25^9^ 切線角β ----- 72.1 d2 / d1 ----- 2.0 (R11+m2)/(Rll-R12) 1 — -3.4 係爲 。因 更加 面的 然後’如表6所示,實施例2所述之切線角0 72.1度,是大於表3所示的實施例1所述之切線角0 此,感測器入射角係爲25.9度’可使感測器入射角 縮小。因此’可使入射至攝像元件1 5之光線對攝像 18- 200931057 角度,更接近於垂直。 又,如表6所示,由於d2/dl係爲2.0,因此可使從 第2透鏡23射出之光線的光線高度變得更高,同時可使 第1透鏡22的中心厚成爲適度厚度。藉此,就可使第1 透鏡22的成形變得容易。 又,如表 6 所示,由於(R11+R12) / (R11-R12) 係爲-3.4,因此第1透鏡22的像面彎曲及非點像差與歪 ❹ 曲像差,可取得平衡。 尤其是,在實施例2中,相較於實施例1,對角像角 是大了 0.6度。通常,對角像角越大,則感測器入射角也 會跟著變大。可是,在實施例2中,相較於實施例1,切 線角0大了 0.5度,dl/d2也大了 0.1,因此可使感測器入 射角縮小〇 . 1度。 圖8中係圖示了實施例2中的各像差。圖8(a)中 係圖示球面像差,圖8(b)中係圖示像面彎曲,圖8(c 〇 )中係圖示歪曲像差。於圖8(b)中,T係代表正切的像 面,S係代表弧矢的像面。 如圖8所示,若依據實施例2所述之攝像透鏡單元 20 ’則球面像差、像面彎曲、歪曲像差均獲得良好地補正 ,可使相機模組1 02的成像性能變得較佳。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圖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相機模組之—例 -19- 200931057 [圖2]通過了切線角爲60度之透鏡面的光線的說明圖 〇 [圖3]通過了切線角爲80度之透鏡面的光線的說明圖 〇 [圖4]透鏡的中心厚與從該當透鏡射出之光線的光線 高度的說明圖。 [圖5]本發明之實施例1中所述之相機模組的模式性 @ 圖Tpc之側面圖。 [圖6]本發明的實施例1所述之球面像差的圖示(圖 6(a)),像面彎曲的圖示(圖6(b)),歪曲像差的 圖示(圖6(c))。 [圖7]本發明之實施例2中所述之相機模組的模式性 圖示之側面圖。 [圖8]本發明的實施例2所述之球面像差的圖示(圖 8(a)) ’像面彎曲的圖示(圖8(b)),歪曲像差的 φ 圖示(圖8 ( c ))。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1 :光量光圈(光圈) 10、20 :攝像透鏡單元 12 、 22 :第1透鏡 13、23 :第2透鏡 100、101、102 :相機模組 -20-

Claims (1)

  1. 200931057 十、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攝像透鏡單元’係屬於從物體側起具有:光 圈、第1透鏡、被配置在前記第1透鏡之像側的第2透鏡 ,的攝像透鏡單元,其特徵爲’ 前記第1透鏡,係爲朝物體側凸出之正彎月形透鏡’ 且至少一方的面是被形成爲非球面形狀; 前記第2透鏡,係爲朝像側凸出之彎月形透鏡’且至 0 少一方的面是被形成爲非球面形狀; 於前記第2透鏡的有效徑內’相切於前記第2透鏡的 像側之面之切線與光軸之法線所夾之角的角度的最大値係 爲65度以上90度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單元, 其中,前記第2透鏡是具有負的屈光度(power)。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攝像透 鏡單元,其中,若令前記第1透鏡的中心厚爲dl,前記第 〇 2透鏡的中心厚爲d2時,則滿足以下數式(1 ): 1.6<d2/dl<3.....(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攝像透鏡單元,其中,若令前記第1透鏡的物體側之面 的曲率半徑爲R11,前記第2透鏡的像側之面的曲率半徑 爲R12時,則滿足以下數式(2 ): -5<(Rll+R12)/(Rll-R12)<-2.....(2)。 5. 一種相機模組,其特徵爲,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攝像透鏡單元。 -21 -
TW097146785A 2007-12-12 2008-12-02 Imaging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TW20093105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0915A JP2009145479A (ja) 2007-12-12 2007-12-12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1057A true TW200931057A (en) 2009-07-16

Family

ID=4075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6785A TW200931057A (en) 2007-12-12 2008-12-02 Imaging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53983A1 (zh)
JP (1) JP2009145479A (zh)
KR (1) KR20090063125A (zh)
CN (1) CN101458390B (zh)
TW (1) TW20093105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1812B (zh) * 2006-03-31 2013-10-11 Hitachi Maxell Camera lens assembly
JP2011090018A (ja) * 2009-09-24 2011-05-06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227036A (en) * 2010-12-30 2012-07-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Reading optical lens module
TWI506330B (zh) * 2011-09-07 2015-1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成像鏡頭
JP5681155B2 (ja) * 2012-09-26 2015-03-04 株式会社 日立産業制御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画像処理装置
JP6147405B1 (ja) * 2016-11-04 2017-06-14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撮像レンズ
CN107404605B (zh) * 2017-05-06 2019-01-0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
US20220000363A1 (en) * 2020-07-02 2022-01-06 Tesseract Health, Inc. Wide field of view eye imaging and/or measu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0460A (ja) * 2002-11-15 2004-06-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光学系、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ビデオカメラ及びモバイル機器
JP4442184B2 (ja) * 2003-10-14 2010-03-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06178026A (ja) * 2004-12-21 2006-07-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JP4856938B2 (ja) * 2005-11-30 2012-01-1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5022066B2 (ja) * 2006-03-31 2012-09-1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411812B (zh) * 2006-03-31 2013-10-11 Hitachi Maxell Camera lens assembly
JP4064434B1 (ja) * 2006-12-18 2008-03-19 株式会社小松ライト製作所 撮像レンズ
TWI341397B (en) * 2007-05-07 2011-05-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09042333A (ja) * 2007-08-07 2009-02-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撮影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45479A (ja) 2009-07-02
US20090153983A1 (en) 2009-06-18
CN101458390A (zh) 2009-06-17
CN101458390B (zh) 2012-09-26
KR20090063125A (ko)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6528B2 (en)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TWI598658B (zh) 光學鏡片組
TWI588519B (zh) 攝像鏡頭系統
US10031321B2 (en)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US7619836B2 (en) Imaging lens unit
JP4416391B2 (ja) 広角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TWI627468B (zh) 光學鏡片組
TWI361915B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TWI435137B (zh)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
TW200931057A (en) Imaging lens unit and camera module
US8929000B2 (en)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TWI828321B (zh) 光學成像鏡頭
JP5322582B2 (ja) レンズ装置、撮影装置
JP2007206516A (ja) 撮像レンズ
TWI667492B (zh) 廣角成像鏡頭
JP2004102162A (ja) 超広角レンズ
US7885015B2 (en) Two-lens type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TWI432819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
TW201207462A (en)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TWI610093B (zh) 具有寬視野之近紅外線混合透鏡系統
TWI610092B (zh) 三表面寬視場透鏡系統
TWI631366B (zh) 光學鏡頭
JP5725967B2 (ja) 撮像レンズ
CN112540449B (zh) 光学系统和包括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设备
JP2007293284A (ja)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