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4227A - Recombinant viral proteins and particles - Google Patents

Recombinant viral proteins and particl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4227A
TW200844227A TW096151519A TW96151519A TW200844227A TW 200844227 A TW200844227 A TW 200844227A TW 096151519 A TW096151519 A TW 096151519A TW 96151519 A TW96151519 A TW 96151519A TW 200844227 A TW200844227 A TW 2008442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ucleic acid
mosaic virus
immunogenic
sequence
frag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51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12588B (zh
Inventor
Shu-Mei Yang
Na-Sheng Lin
Yao-Hui Xu
jia-de Liao
Original Assignee
Academia Sin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demia Sinica filed Critical Academia Sinica
Publication of TW200844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4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2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258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00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viru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01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 C07K2319/10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a localisation/targetting motif containing a tag for extracellular membrane crossing, e.g. TAT or VP2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2770/00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ssRNA viruses positive-sense
    • C12N2770/00011Details
    • C12N2770/26011Flexiviridae
    • C12N2770/26022New viral proteins or individual genes, new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aspects of known viral proteins or genes

Description

20084422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揭示編碼融合多肽的核酸,該等融合多肽含有竹 彼紋病毒(万mosa/c v/rw)勒蛋白之序列或其區段; 及與載體片段融合之免疫原性異源片段。本發明亦揭示相 關之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相關之表現載體、相關之宿主 細胞及相關之組合物。本發明亦揭示製造及使用融合多肽 或欲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之方法。 【先前技術】 病毒感染對家畜業造成嚴重損害,譬如口蹄疫病毒 (FMDV)經常性的威脅全世界的家畜健康。FMDV屬於小核 糖核酸病毒科之口蹄疫病毒屬。各FMDV顆粒在由四種蛋 白質(VP1、VP2、VP3及VP4)各60個複本組成之二十面體 顆粒内含有單股RNA基因組。VP1、VP2及VP3形成病毒顆 粒之殼,而VP4位於顆粒内(參見Acharya等人,1989 Nature 337(6209): 709-716)。疫苗能保護家畜免於FMDV 感染。目前的FMDV疫苗以去活化病毒為主,其安全性不 令人滿意。實際上,FMDV因不當去活化病毒而爆發感 染。因此,需要製造安全FMDV疫苗之替代方法。 【發明内容】 本發明係關於應用竹欲紋病毒(eamho mosaz’c Wrw, BaMV)顆粒或蛋白質為生產免疫原性組合物(諸如,疫苗) 之載體的用途。下文所列為全長竹嵌紋病毒鞘蛋白之胺基 酸(amino acid)序列(BaMV CP ; SEQ ID NO: 1)及編碼其之 124378.doc 200844227 核苷酸(nt)序列(SEQ ID NO: 2): SEQ ID N〇:1:
MSGAGTGTGRGTGTGVGGTGGTGGTGGGGTGRGQQAAAQPWEAIFTKDDLAAIEPKPAS ANVPNTKQWIGIQAGLIKAGATDANFMKVLLGLSLEAFDRGSSEATTWDGITEGVEHRA > AANAIKEANPIHKVTYYLAKPTFAIRQSKNLPPANFAKKNVPSQYKWCAFDAFDGLYDP
TCLASELPYDAPSEIDRMAYATFKTIQIKIANDQKGFNLNYNPNVTQARLPNAPLPALP . EPTSD SEQ ID NO: 2
atgtctggagctggaacgggaactgggcgagggaccgggaccggagtaggaggcactgg gggcacaggtggcacaggcggcggaggaacaggtagagggcaacaagctgcagcccagc cctgggaggaatttttactaaggacgacctggccgcaatcgagccaaaacctgcttcgg caaatgttccaaacactaagcagtggatcggcattcaagctggactcatcaaggccgga gccacggacgcaaacttctgaaagtactgctcggcctcagtctcgaagctttcgacagg ggctcatcagaagccaccacttgggatggaattactgagggcgtggagcaccgtgcagc agccaacgccatcaaggaggcgaactgccaatacacaaggtcacctactacctagccaa accgacgttcgccattagacaatcgaaaaacctccccccagcgaacttcgcaaagaaga atgtgccatcacaatataaatggtgtgcgttcgatgctttgatggcctgtacgatccta cctgccttgcctcagaactaccctacgacgccccctcagaaatagaccgaatggcgtac gctaccttcaaaactatacagatcaagatcgccaatgaccagaaaggttcaacctcaac tacaaccctaacgtcacccaggctcgactccccaacgcgcccctaccagctcttcccga accaacatcagactaa 本發明特徵為經分離之融合多肽,其含有(i)含有BaMV CP或其區段之載體片段;及(ii)與載體片段融合且長度至 少為3胺基酸(例如,具有至少5、10、20、30或37胺基 酸)之免疫原性異源片段。除SEQ ID NO: 1以外,SEQ ID NO: 1之各種片段亦可用作載體片段。 實例包括缺乏SEQ ID NO: 1胺基末端35胺基酸之BaMV CP突變體(SEQ ID NO: 7 ;上文加底線者)。較佳者,載體 片段之胺基末端與異源片段融合。π異源f’核酸、基因或蛋 白質為起源自外來品種者,或若其源自相同品種,則係由 124378.doc 200844227 其原始形式經實質修飾者。 上述免疫原性異源片段可含有FMDV VP1蛋白質之序列 或其免疫原性區段。下文所示為全長FMDV VP1蛋白質之 胺基酸序列(SEQ ID NO: 3)及編碼其之核苷酸序列(SEQ ID NO: 4): SEQ 工D N〇:3
TTSAGESADPVTATVENYGGETQVQRRQHTDSAFILDRFVKVKPKEQVNVLDLMQIPAH TLVGALLRTATYYFSDLELAVKHEGDLTWVPNGAPETALDNTTNPTAYHKEPLTRLALP f YTAPHRVLATVYNGS S KYGDTS TNNVRGDLQVLAQKAERTLPTS FNFGAIKATRVTELL
< YRMKRAETYCPRPLLAIQPSDARHKQRIVAPAKQLL SEQ ID NO: 4
Accacctctgcgggtgagtctgcggaccccgtgactgccaccgtcgagaactacggtgg tgagacacaagtccagaggcgccagcacacggacagtgcgttcatactggacaggttcg tgaaagtcaagccaaaggaacaagttaatgtgttggacctgatgcagatccctgcccac accttggtaggggcgctcctgcgaacggccacctactacttctctgacctggagctggc cgtcaagcacgagggcgatctcacctgggtcccaaacggcgcccctgagacagcactgg acaacactaccaacccaacagcttaccacaaggaacccctcacacggctggcgctgcct tacacggctccacaccgtgtcttagcgaccgtctacaacgggagcagtaagtacggtga caccagcactaacaacgtgagaggtgaccttcaagtgttagctcagaaggcagaaagaa ctctgcctacctccttcaacttcggtgccatcaaggcaactcgtgttactgaactactc tacagaatgaagagagccgagacatactgtcccaggccccttctcgccattcaaccgag tgacgctagacacaagcagaggattgtggcacccgcaaaacagcttctg 以FMDV VP1片段為免疫原性異源片段之實例包含含有序
歹U 5的免疫原性異源性片段 (TVYNGSSKYGDTSTN NVRGDLQVLAQKAERTLPTSFN (SEQ ID NO: 5)),序列 5相對應於SEQ ID NO: 3之胺基酸序列為編碼128-164。下 文展示例示性融合多肽,即SEQ ID NO: 5及7之序列。
MDTVYNGS S KYGDTS TNNVRGDLQVLAQKAERTLPTS FNAAAQPWEAIFTKDDLAAIE P KPASANVPNTKQWIGIQAGLIKAGATDANFMKVLLGLSLEAFDRGSSEATTWDGITEGV EHRAAANAIEANCPIHKVTYYLAKPTFAIRQSKNLPPANFAKKNVPSQYKWCAFDAFDG 124378.doc 200844227 LYDPTCLASELPYDAPSEIDRMAYATFKTIQIKIANDQKGFNLNYNPNVTQARLPNAPL PALPEPTSD (SEQ ID NO: 9) 經分離之多肽係指實質上不含天然相關分子之多肽,亦 即以乾重計,純度至少為75%(亦即,介於75%與100%之間 的任何數字,包括端點)。可藉由任何適當標準方法量測 純度,例如藉由管柱層析法、聚丙烯酸胺凝膠電泳法或 HPLC分析法。本發明之經分離之多肽可由天然來源純 化,藉由重組DNA技術或藉由化學方法製造。 本發明特徵亦為經分離之核酸,其含有編碼上述融合多 肽中之一者的序列。核酸之實例包括分別編碼SEQ ID NO: 1、3、5、7及 9的 SEQ ID NO: 2、4、6、8及 10。SEQ ID NO: 6、8及10之序列如下所示: accgtctacaacgggagcagtaagtacggtgacaccagcactaacaacgtgagaggtga ccttcaagtgttagctcagaaggcagaaagaactctgcctacctccttcaac (SEQ 工D NO: 6) gcggccgcacagccctgggaggcaatttttactaaggacgacctggccgcaatcgagcc aaaacctgcttcggcaaatgttccaaacactaagcagtggatcggcattcaagctggac tcatcaaggcggagccacggacgcaaacttcatgaaagtactgctcggcctcagtctcg aagctttcgacaggggctcatcagaagccaccacttgggatggaattactgagggcgtg gagcaccgtgcagcagccacgccatcaaggaggcgaactgcccaatacacaaggtcacc tactacctagccaaaccgacgttcgccattagacaatcgaaaaacctccccccagcgaa cttcgcaaagaagaatgtgccatcacatataaatggtgtgcgttcgatgcctttgatgg cctgtacgatcctacctgccttgcctcagaactaccctacgacgccccctcagaaatag accgaatggcgtacgctaccttcaaaactatacagacaagatcgccaatgaccagaaag ggttcaacctcaactacaaccctaacgtcacccaggctcgactccccaacgcgccccta ccagctcttcccgaaccaacatcagactaa (SEQ 工D N〇:8) atggacaccgtctacaacgggagcagtaagtacggtgacaccagcactaacaacgtgag aggtgaccttcaagtgttagctcagaaggcagaaagaactctgcctacctccttcaacg cggccgcacgccctgggaggcaatttttactaaggacgacctggccgcaatcgagccaa aacctgcttcggcaaatgttccaaacactaagcagtggatcggcattcaagctggactc atcaaggccggagccacgacgcaaacttcatgaaagtactgctcggcctcagtctcgaa gctttcgacaggggctcatcagaagccaccacttgggatggaattactgagggcgtgga 124378.doc 200844227 gcaccgtgcagcagccaacgccatcaagaggcgaactgcccaatacacaaggtcaccta ctacctagccaaaccgacgttcgccattagacaatcgaaaaacctccccccagcgaact tcgcaaagaagaatgtgccatcacaatataaatggttgcgttcgatgcctttgatggcc tgtacgatcctacctgccttgcctcagaactaccctacgacgccccctcagaaatagac cgaatggcgtacgctaccttcaaaactatacagatcaagatcgccatgaccagaaaggg ttcaacctcaactacaaccctaacgtcacccaggctcgactccccaacgcgcccctacc agctcttcccgaaccaacatcagactaa (SEQ ID N〇:10) 核酸可進一步含有BaMV開放閱讀框架1-4之序列(ORFs 1-4,例如GenBank編號D26017等其他序列)。 核酸係指DNA分子(例如,cDNA或基因組DNA)、RNA 分子(例如,mRNA)或DNA或RNA類似物。可由核苦酸類 似物合成DNA或RNA類似物。核酸分子可為單股或雙股, 但較佳為雙股DNA。”經分離之核酸”為結構不同於任何天 然存在核酸或不同於天然存在基因組核酸之任何片段的核 酸。其包含(a)具有天然存在基因組DNA分子之部分序列但 不側接編碼序列之DN A,該等編碼序列側接於其所存在之 個體基因組的部分分子;(b)以使所得分子不同於任何天然 存在之載體或基因組DNA之方式,併入原核生物或真核生 物之載體或基因組DNA中之核酸分子;(c)單獨分子,諸如 cDNA、基因組片段、由聚合酶鏈反應(PCR)產生之片段, 或限制酶片段;及(d)為雜交基因(亦即,編碼融合蛋白質 之基因)之部分的重組核苷酸序列。上文所述之核酸可用 於表現本發明之多肽。為此,可將核酸與合適調節序列操 作性連接以產生表現載體。 載體係指能夠轉運所連接之另一核酸的核酸分子。載體 能夠自主複製或併入宿主DNA中。載體之實例包括質體、 黏質體或病毒載體。本發明之載體包括適於在宿主細胞中 124378.doc •10- 200844227 表現核酸之形式的核酸。較佳地,載體包括與待表現核酸 序列操作性連接之一或多種調節序列。,,調節序列,,包括啟 $子、強化子及其他表現㈣元件(例如,花挪菜嵌紋病 毒 35S(caiilifl〇wer mosaic virus 35S)啟動子序列或聚腺苷 酸化信號)。調節序列包括直接組成性表現核苷酸序列之 彼等,以及組織特異性調節性及/或誘導性序列。表現載 體之設計可視諸如待轉形宿主細胞之選擇、所要蛋白質之 表現程度及其他類似因素而定。可將表現載體引入宿主細 胞中以產生本發明之多肽或病毒顆粒。 含有上述核酸之宿主細胞亦在本發明範疇内。實例包括 植物細胞、大腸桿菌細胞(五· co"cells)、昆蟲細胞(例如, 使用桿狀病毒表現載體)、酵母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例 如參見 Goeddel,(1990) Gene Expressi〇n Techn〇1〇gy:
Methods in Enzymology 185,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較佳地,宿主細胞為植物細胞,諸如白蓼 (Chenopodium quinoa)氙煙草(mc〇tiana bemhamiana)之葉 細胞。 為產生本發明之多肽,可在允許表現由本發明之核酸編 碼之多肽的條件下在培養基中培養宿主細胞,且自經培養 細胞或細胞培養基純化多肽。或者,本發明之核酸可使用 (例如)T7啟動子調節序列及T7聚合酶活體外轉錄及轉譯。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特徵為含有上述融合多肽中之一 者的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為製造此嵌合竹嵌紋病毒顆 粒,可使伯主植物之葉片與含有竹嵌紋病毒開放閱讀框架 124378.doc -11 - 200844227 1-4之序列的上述核酸接觸,將葉片保持在允許形成含有 由祆-义、扁馬之多肽之病毒顆粒的條件下,且自葉片純化病 毒顆粒。 本發明之㉟合多狀或後合竹錢病毒顆粒亦可用於產生 特/、f±、、O a至所關注多肽(例如,FMdv vpi)之特異性抗 體口此,包括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之免疫原 性組合物在本發明範疇内。為在個體内引發免疫反應,可 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 顆粒。個體可為人類或非人類動物,諸如豬、牛、馬、綿 羊或山羊。 下文所附之說明書中闡述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之細 節。本發明之其他優勢、特徵及目標將由實施方式及申請 專利範圍而變得顯而易見。 【實施方式】 本發明係至少部分基於以下發現:BaMV CP或BaMV顆 粒可用作在個體内對所關注多肽產生免疫反應之載體。
BaMV為馬龄薯病毒群(potexvirus gr〇llp)之絲狀型植物 病毒之一員’其感染單子葉植物及雙子葉植物(Lin等人,
Phytopathology 1992;82:73 1-4)。其基因組由具有 5’帽結構 及3’聚(A)尾之單股正義rnA分子組成。其含有5個主要開 放閱讀框架(ORFs),編碼用於病毒複製、移動及包被之不 同蛋白質(Lin等人,j,Gen. Virol· 1994;75··2513-2518)。其 中’ 0RF5編碼鞘蛋白質(CP),其涉及於病毒包裝及細胞 間(cell-to-cell)及長距離移動(Lin 等人,Phytopathology 124378.doc -12- 200844227 1992;82··731-4及Lin等人,J· Gen. Virol. 1994;75:2513-8)。 如下之融合多肽在本發明範疇内,其具有與含SEQ ID NO: 1或其功能等效物(諸如來自其他BaMV病毒株之CP蛋 白質的對應序列)之載體融合的所欲免疫原性多肽。 SEQ ID NO: 1之功能等效物係指衍生自SEQ ID NO: 1之 多肽,例如具有一或多個點突變、插入、缺失、截斷或其 組合之融合多肽或多肽。所有功能等效物實質上具有 BaMV殼體化之活性且不影響病毒複製。此活性可藉由與 /· 以下實例中所述之彼等相似的標準檢定來測定。 詳言之,該等功能等效物包括序列與SEQ ID NO: 1之區 別在於一或多個保守胺基酸經取代或一或多個非保守胺基 酸經取代、缺失或插入之多肽。下表列出合適之胺基酸取 代: 表Μ呆守胺基酸置換 胺基酸 編碼 與以下任一者置換 丙胺酸 A Gly、Ala、Cys 精胺酸 R Lys、Met、lie, 天冬醯胺酸 N Asp、Glu、Gln, 天冬胺酸 D Asn、Glu、Gin 半胱胺酸 C Met、Thr 麩胺醯胺 Q Asn、Glu、Asp 麩胺酸 E Asp、Asn、Gin 甘胺酸 G Ala、Pro 異白胺酸 I Val、Leu、Met 白胺酸 L Val、Leu、Met 離胺酸 K Arg、Met、lie 甲硫胺酸 Μ lie、Leu、Val 苯丙胺酸 F Tyr、His、Trp 脯胺酸 P 絲胺酸 S Thr、Met、Cys 蘇胺酸 T Ser、Met、Val 酪胺酸 Y Phe、His 纈胺酸 V Leu、lie、Met 124378.doc -13- 200844227 一般而言,SEQ ID NO: 1之功能等效物與SEQ ID ΝΟ:1 至少50%相同,例如至少60%、70%、80%、90%或95°/〇相 同。兩個胺基酸序列或兩個核酸之’’相同性%”係使用 Karlin and Altschu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5873-77, 1993 中所修正之Karlin and Altschul iVa"· dead· Sc/· USA 87:2264-68,1990演算法測定。該演算法係併入 Altschul 等人·丄 Mo/·万沁/· 215:403-10,1990之 NBLAST及 XBLAST程式(2·0版)中。可由NBLAST程式,記分=100, 字長-12進行BLAST核苷酸研究以獲得與本發明核酸分子 同源之核苷酸序列。可由XBLAST程式,記分=50,字長 =3進行BLAST蛋白質研究以獲得與本發明蛋白質分子同源 之胺基酸序列。當兩個序列之間存在間隙時,可如 Altschul等人,TVwc/以.c dc/心 25(17):3389-3402,1997 所述利用 Gapped BLAST。當利用 BLAST 及 Gapped BLAST 程式時,可使用各別程式(例如,XBLAST及NBLAST)之默 認參數。 本發明的融合多肽可由合成多肽或重組多肽之形式獲 得。為製備重組多肽,可將編碼其之核酸與編碼融合搭配 物之另一核酸(例如,麩胱甘肽-S-轉移酶(GST)、6x-His抗 原決定基標籤或Ml3 Gene 3蛋白質)連接。所得融合核酸 於合適宿主細胞中表現融合蛋白質,該融合蛋白質即可藉 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分離。經分離的融合蛋白質可藉 由(例如)酶切割進一步處理以移除融合搭配物而獲得本發 明之重組多肽。 124378.doc •14- 200844227 含有上述融合多肽之重組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亦在本發 明範疇内。該顆粒含有或不含野生型BaMV CP。為製備該 顆粒,可將編碼上述融合多肽中之一者的核酸及竹嵌紋病 毒ORFs 1-4序列與5’及3’ UTR引入合適宿主植物細胞中, 且以下文實例所述之方式產生病毒顆粒。在一實施例中, 融合多肽含有SEQ ID NO: 1或7序列。 可使用本發明之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在動物 (用於產生抗體或治療疾病)或人類(用於治療疾病)體内產 生抗體。在動物體内製造單株及多株抗體及其片段之方法 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例如參見Harlow及Lane,(1988) 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New York。術語n抗體n包括完整分子以及其片 段,諸如Fab、F(ab’)2、Fv、scFv(單鏈抗體)及dAb(域抗 體;Ward等人.(1989) Nature,341,544)。 一般而言,為製造針對所欲蛋白質之抗體,可產生包括 蛋白質之免疫原性片段的融合多肽或帶有融合多肽之嵌合 竹嵌紋病毒顆粒。接著將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 與佐劑混合,再將混合物注射入宿主動物體内。接著可藉 由肽親和層析法純化動物體内產生之抗體。通常採用之宿 主動物包括家兔、小鼠、天竺鼠及大鼠。可用於增加免疫 反應之各種佐劑視宿主種類而定,其包括MONTANIDE IS A 20 6佐劑、弗洛伊德佐劑(Freund’s adjuvant,完全及不 完全)、無機凝膠(諸如氫氧化鋁)、CpGODN、表面活性物 質(諸如溶血卵鱗脂)、普朗尼克多元醇(pluronic 124378.doc -15- 200844227 polyols)、聚陰離子、肽、油乳液、透孔螺血藍蛋白質及 二硝基酚。適用人類之佐劑包括BCG(卡介苗)及棒狀桿菌 孢子蟲。 多株抗體(抗體分子之異質群體)係存在於經免疫個體之 血π中。單株抗體(結合至本發明多肽之抗體的同質群體) 可使用標準融合瘤技術(例如參見,K〇hler等人(1975)
Nature 256, 495 ; Kohler 等人(1976) Eur· j· Immun〇1 6, 511,Kohler 等人(1976) Eur· J. Immun〇i· 6,292 ;及 Hammerling 等人(1981) M〇n〇cl〇nal Antibodies and T Cell
Hybridomas,Elsevier,Ν·γ·)製備。詳言之,可使用諸如
Kohler 等人.(1975) Nature 256, 495及美國專利第 4,376,11〇 號所述之藉由所培養之連續細胞系(c〇ntinu〇us ceil Unes) 製造抗體分子的任何技術;人類6細胞融合瘤技術(K〇sb〇r 等人.(1983) Immun〇i Today 4,72; c〇le 等人(1983) pr〇c
Natl· Acad· Sci· USA 80,2026)及 EBV 融合瘤技術(Cole 等 人.(1983) M〇nocl〇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Alan R· Liss,Inc·,第77-96頁)獲得單株抗體。該等抗體可為任 何免疫球蛋白種類,包括IgG、igM、IgE、IgA、IgD及其 任何子類。可將產生本發明單株抗體之融合瘤於活體外或 活體内培養。活體内產生高效價單株抗體之能力使其成為 尤其適用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亦可用於製備 免疫原性組合物(例如,疫苗),該組合物係用於在易受病 毒感染之個體内產生針對病毒(例如,FMDV)之抗體。可 124378.doc -16- 200844227
(例如)根據下文實例所述之方法或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 任何#效方法製備該等組合物。組合物含有有效量之本發 明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及諸如磷酸鹽緩衝生 理食鹽水或碳酸氫鹽溶液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載劑 係基於投藥模式及途徑及標準醫藥常規進行選擇。合適醫 藥載劑及稀釋劑以及醫藥辅料描述於Remingt〇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中。若必要,則本發明組合物中亦 可包括例如霍亂毒素(cholera toxin)、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 素(五CO" heat-labile enterotoxin,LT)、脂質 體、免疫刺激複合物(ISCOM)或免疫刺激序列寡脫氧核苷 酸(ISS-ODN)之佐劑。融合多肽、其片段或類似物或嵌合 竹嵌紋病毒顆粒可為對抗多種疾病之疫苗之多價組合物的 成分。 製備疫苗之方法一般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如美國專利 1 4,601,903 ^ ; ^ 4,599,231 ^ ; ^ 4,599,230 ^ ; 4,596,792號所例示。纟苗可製備為可注射液體溶液或乳 液。本發明之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可與生理學 上可接受且與賦形劑相容之物混合。賦形劑可包括水、生 理食鹽水、右旋糖、甘油、乙醇及其組合。疫苗可進一步 含有微量助劑物質,諸如濕潤劑或乳化劑、pH緩衝劑或增 強疫苗效用之佐劑。達成疫苗之佐劑作用的方法包括使用 諸如氯氧化銘或鱗酸紹(礬)之藥劑,通常以〇〇5至〇 ^填 酸鹽緩衝生理食鹽水溶液形式使用。疫苗可藉由非經腸^ 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或者,包括栓劑及口服調配物 124378.doc -17- 200844227 之其他投藥模式可為所要的。對於拴 仅釗而s,黏合劑及載 劑可包括(例如)聚烧二醇或甘油:r gt: 田一酉日。口服調配物可包括 通常採用之初始劑(incipient),諸如較溢4 碎如w樂級之醣類、纖維 素、碳酸鎂及其類似物。此等組合铷炎w > 物為溶液、懸浮液、錠 劑、丸劑、膠囊、持續釋放調配物或 μ 3放劑形式且含有]L0- 95%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 疫苗係以與劑量調配物相容之方々 乃式投與,且以治療有 效、保護及免疫原性之量投與。投盥旦 仅Η之里視待治療之個體 而定,包括(例如)個體免疫系統合成抗體之能力及(若需 要)製造細胞介導之免疫反應之能力。需要投與之活性: 份的精確量視從業者之判斷而定。然而,由熟習此項技術 者可容易地判定本發明多肽之合適劑量範圍,且其可 克級。初始投藥及輔助給藥的合適方案亦可變,但可包括 $始投藥,接著後續投藥。疫苗之劑量亦可視投藥途徑而 定’且其可視宿主體型而變。 下文貝例所述,上述融合多肽或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 可在個體内引發針對病毒感染(諸如,fmdv感染)之免疫 反應。易受FMDV感染之個體經鏗別後可投與本發明組合 物。誠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判定者,組合物之劑量可視 (例如)特疋多肽/病毒顆粒、是否與佐劑共投與、共投與之 佐劑的類型、投藥模式及頻率而定。誠如熟習此項技術者 所能判定者,在必要時可重複投藥。舉例而言,可以每週 間隔初认免疫給藥(priming d〇se),隨後三次輔助給藥。可 在第人免疫後4至8週給與辅助注射,且在8至12週使用 124378.doc -18* 200844227 相同調配物給與第二次輔助。可自受檢者取樣血清或丁細
胞,以測量組合物針對FMDV所引發之免疫反應。分析針 對蛋白質或感染之抗體或細胞毒性T細胞之方法為此項技 術中所热知的。可視需要給與其他輔助劑。藉由改變多狀/ 病毒顆粒之量,組合物劑量及投藥頻率,可使免疫方案最 佳化以引發最大免疫反應。在大範圍投藥前,需要進行效 用測試。在效用測試中,可經由口服或非口服的方式向非 人類受檢者投與本發明組合物。初始投藥後或視情況之輔 助投藥後,可藉由皮下注射(例如)〇·5 x 1〇5 Tcm5 FMDV O/Taiwan/97以挑戰測試受檢者及對照受檢者(接受 模擬投藥)。接著對受檢者監測FMD症狀,歷時14天。 FMD症狀包括連續三天高於4〇〇c之高體溫,跛行、口周圍 水泡性損傷及腿部冠狀帶。 上述BaMV CP多肽可用作載體,並可與所欲之其他抗原 連接以產生對抗抗原之抗體。多肽片段一般可用於製備對 抗病源性細菌(包括囊封細菌)的嵌合分子及共輛組合物。 下文之特定實例應僅解釋為說明性的,而非以任何方式 顯示本揭示案之其餘部分。無需進一步詳細描述,咸信孰 習此項技術者可以本文之說明為美 d ^ &礎以取充分程度利用本 發明。本文引用之所有公間垒 A開案係以引用的方式全部併入本 文中。 實例1 此只例使VP1抗原決定基與BaMV經截斷勒蛋白 之胺基末㈣合產生融合蛋白f。亦產生具有融合蛋白質 124378.doc -19- 200844227 之嵌合BaMV。 以Lin等人丄Gen. Virol. 2004;85:251-9所述之方式將具 有上游花椰菜嵌紋病毒35S啟動子序列之BaMV-S的全長傳 染性cDNA選殖入質體pUC119中。載體pBS-d35CP係源自 上述BaMV cDNA純系,其中編碼CP之N·末端35胺基酸序 列的序列缺失,且藉由基於聚合酶鏈反應(PCR)之方法插 入多個選殖位點。使用質體PVP1/Q15作 為模板,藉由PCR將編碼FMDVVP1(0/ Taiwan/ 97)之胺基 f·'. 酸 128-164 的序列插入至 pBS-d35CP(Wang 等人,Vaccine 2003 ; 21:3721-9.)。所用之弓I 子為 prl28164N(5’- GGgctagcAccatgg-ACACCGTCTACAACGGGAG-3,;該等 序列在有些情況下被視為及位點;識別序列 提供 AUG 起始密碼子)及 prl28164C(5’-TTgcggccgc-GTTGAAGGAGGTAGGC-31 ;該等序歹ij在有些情況下被視 為位點)。PCR反應係在94 °C之起始溫度下進行5分 鐘,隨後在94°C下歷時30秒,在50°C下歷時30秒及在72°C 下延長歷時30秒,循環25次。將對應於VP1抗原決定基之 擴增片段純化且將其選殖入質體PBS-d35CP之TV/^I及iVoil 位點以產生pBVPl質體。此載體編碼嵌合BaMV之基因 組,亦即BVP1。 為檢驗此嵌合病毒對植物之傳染性,以全身性宿主邂草 (N. 謝及局部病斑宿主白暴(C, 進行測 試。 局部病斑宿主白藜及全身性宿主煙草植物係生長於暴露 124378.doc -20- 200844227 在曰光中之溫室中。對於傳染性之檢定而言,將約1吨純 pBVPl DNA溶於10μ1體積之雙蒸餾H2〇中,並接種於在6 片葉階段測試植物之各葉片(Lin等人,j. Gen. virol. 2004 ;85:251-9)。在接種1〇天後進行對局部病斑之觀測。 對於抗原製備而言,將具有8至10片完全擴展之葉片的白 藜植物以來自經BaMV-S或B VP 1感染之白藜植物的葉片萃 取液接種。在接種第10天後採集經接種之葉片。隨後以
Lin等人.Phytopathology,1992; 82:731-4所述之方式自新鮮 葉片純化病毒粒子。藉由紫外線吸收測定經純化病毒之產 率(假定每毫克(mg)病毒吸收率(〇」%,260 nm)為3·0)。 肷合病毋B VP 1中表現之VP 1抗原決定基之量經估算為總病 毒重量的約14.3%。將經純化病毒粒子溶解於be緩衝液(1〇 mM Borate,pH 9.0,1 mM EDTA)中,且接著在_2〇cc 下儲 存以用於免疫豬隻。 結果發現,BVP1感染之煙草之嵌紋症狀比BaMV-S感染 之煙草輕微。在白藜中,由BVP1形成之萎黃局部病斑與 野生型BaMV-S引起之壞死性局部病斑不同。然而,結果 顯示嵌合突變病毒的確具有感染健康煙草或白藜植物的能 力。 實例2 上述喪合病毒BVP 1經檢驗以測定其是否能表現vp 1抗原 決定基。將白藜葉片分別以模擬對照組、野生型BaMV_ S、BS-d35CP及BVP1接種,分離上述白藜葉片之總蛋白質 並進行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124378.doc -21 - 200844227 結果發現,來自BVP1之嵌合CP的移動比野生型CP或N-末端截斷之CP的移動慢,而在模擬接種之葉片中未發現 CP。結果顯示野生型與嵌合BVP1之CP之尺寸有明顯差 異,且VP1抗原決定基與BVP1之CP融合。 為進一步確認BVP1之CP含有VP1抗原決定基,使用家 兔抗FMDV VP1血清或來自FMDV感染之豬的血清進行西 方墨點檢定。家兔抗FMDV VP1血清係根據Wang等人, 2003,Vaccine 2003; 21:3721-9所述之方式製備。來自 FMDV 豬之 jk 清係購自 Anim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COA,R.O.C。總蛋白質係利用1:2(重量/體積)萃取緩衝液 (50 mM Tris-HCl,pH 8.0, 10 mM KC1,10 mM MgCl2, 1 mM EDTA,20%甘油及2% SDS),由以模擬對照組或病毒接種 之白藜所萃取,且在100°C下加熱5分鐘。接著將蛋白質樣 本藉由12% 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離且在4°C下以200 mA電泳轉移至Immobilon-P膜(Bio-Rad),歷時1小時。以 脫脂奶粉蛋白填阻(blocking)後,將膜以抗BaMV-S CP或 抗 FMDV VP1抗體探測(Lin等人,Phytopathology 1992; 82:731-4 及 Lin等人,J· Gen. Virol· 2004; 85:25 1-9 )。 發現兩血清均識別出對應於嵌合CP之蛋白質帶,其預期 之大小為31 kDa。相反的,在BaMV-S之野生型CP或BS-d3 5CP之截斷CP中未偵測到VP1蛋白質帶。其他免疫墨點 研究顯示,即使BVP1在白藜經過5個隨後繼代(passage)之 後,自白藜葉片提取之BVP1的CP仍含有相同之主要蛋白 質帶。總之,此等結果顯示嵌合病毒BVP1能在其CP中以 124378.doc -22- 200844227 融合蛋白質形式穩定表現FMDV之VP 1抗原決定基。 實例3 對上述BVP1嵌合病毒測試其在豬體内引發特異性抗體 之能力。 將肷合B VP 1病毒顆粒自b VP 1感染之白藜葉片組織分 離。純化病毒之產率為約〇.2-0.5毫克/公克新鮮葉片組 織。無特定病原體(SPF)雌性或閹割雄性豬(2個月大,體重 約為25 kg)係購自臺灣。藉由肌肉注射,分別以5 mg B VP 1散合病毒製劑免疫兩組SPF豬(每組3隻)。更特定 言之,在除了耳朵以外之頸部肌肉以1〇 mg或5 mg BVP1病 毒粒子(經等體積之Montanide ISA 206佐劑(Seppic,
France)乳化)注射。此外,兩隻豬注射野生型病毒BaMv_ S,另外兩隻豬注射無菌填酸鹽緩衝之生理食鹽水緩衝液 (PBS ; 140 mM NaCl, 2.7 mM KC1, 10 mM Na2HP04i i.8 mM KH2P04, pH 7.3)作為負對照組。 於所有豬之初次免疫(priming)6週後,再對所有豬進行 相同劑量之增幅(boosting)注射。於第〇天、第28天、第42 天、第56天及第63天自經免疫豬收集血清進行分析。輔助
劑注射 3 週後,將 〇·5 mL 1 X 1〇5 TCID5G 之 FMDV O/Taiwan/97注射入豬右前足跟,以感染所有豬隻。接著 監測豬隻FMD症狀,歷時14天。FMD之症狀包括連續3天 高於40°C之高體溫、跛行、口周圍水泡性損傷及腿部冠狀 帶(Wang等人,Vaccine 2003;21:3721-9)。 為檢驗免疫作用,以Shieh等人(Vaccine 2001; 19:4002 124378.doc -23- 200844227 10)所述方法作微小修正後的方式進行ELISA。簡言之,在 形成培養盤結合抗原抗體複合物後,將培養盤以含有0J% Tween-20之PBS(PBST)洗滌3次,且在37t下與經結合生 物素之山羊抗豬IgG抗體反應1小時。隨後洗滌培養盤且添 加抗生蛋白鏈菌素(streptavidin):過氧化酶(1: 3000倍稀 釋)。在室溫下反應1小時後,將培養盤再次洗滌。接著添 加轉受質3,3’,5,5’-四甲基聯苯胺(sigma),且在室溫下使反 應進行10分鐘。最後,添加等體積N H2S〇4以使反應 停止,且藉由ELISA讀取器量測450 nm下之吸光率。 EUSA顯示於初次免疫4週後,經免疫豬引發顯著抗_ VP1抗體之效價(對5 mg組而言為88〇 土 434且對於1〇瓜心组 而言為2382 士 1098)。且特異性抗_VP1抗體含量增加,並 在2週後達到平穩狀態。相反地,ELISa結果顯示注射野 生型病毒BaMV-S或PBS緩衝液之豬僅產生少量抗_νρι抗 體。此結果顯示嵌合BVP1病毒在豬體内會誘發特異性抗_ VP1抗體。 根據 Shieh 等人(Vaccine 2001;19:4002-10)所述之方法 確認經BVP1免疫之豬血清中中和抗體(NA)之存在。簡言 之,將來自測試動物之血清在56t下去活化3〇分鐘。在% 孔組織培4盤各列之末端&中添加各血清樣本或對照血清 (50 μΐ),且接著整個培養盤以2倍連續稀釋率來稀釋。於 各孔中添加5〇μ1100Τ〇:Ι〇5〇病毒懸浮液,且接著使培養盤 震盪1分鐘。在37。(:下在5% C〇2中培育9〇分鐘後,於各孔 中添加100 μΐ懸浮於含有3%胎牛血清(FBs)2Eagieis 124378.doc -24- 200844227 MEM中之ΒΗΚ-21細胞懸浮液(每毫升1 06細胞),且培育48 小時。接著在顯微鏡下觀測細胞。孔中細胞單層的破壞及 細胞由軸形至圓形之變化顯示病毒之細胞病變效應。 在濕度飽和、5% C02及37 °C下培育48小時後測定效 價’且該效價係以50%終點中和病毒之細胞病變效應的血 清最終稀釋率之倒數表示。結果概述於下表2中: 表2經BVP1免疫之豬體内中和抗體(NA)之效價 抗原a -—-—-_ NA效價(個體)b η 4 WPPC 6 WPP 9 WPP BVP1 10 mg 3 57 (6, 91,64) 217 (32, 362, 256) 264 (23, 512, 256) BVP1 5 mg 3 12 (8, 11,16) 227 (64, 364, 256) 210 (11,362, 256) BaMV-S 2 一(一,—) -(-,-) —(一,一) 負對照 2 一(一,一) — (—,—) —(一,—)
6週間—隔使用乳化於等量ISA206佐劑中之10 mg或5 mg BVP1或5 mg BaMV-S 子進行兩次肌肉内注射接種。將以PBS緩衝液免疫之豬用作負對照組。 效價如材料及方法中所述,係以造成測試病毒活性減少50%的血清最 =釋率之倒數表示。(·)表示未侧到ΝΑ。 WPP :初次免疫後的週數。 如表2中所示,經野生型BaMV-S病毒或PBS缓衝液免疫 之豬未產生任何針對FMDV之NA。反言之,經5 mg或1 0 mg BVP1免疫的豬在初次免疫4週後產生να。甚至在初次 免疫6週後效價亦增加。然而,在初次免疫6週後以類似量 之B VP 1輔助注射未顯著增加να。此結果顯示將豬以B VP 1 病毒接種一次即足以引起高含量之針對FMDV之ΝΑ。 實例4 在上述豬體内分析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產生IFN-γ之 124378.doc -25- 200844227 能力以評估BVP1免疫除體液反應外是否能引發細胞性免 疫反應。IFN-γ為在細胞性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之細胞 激素(cytokine)。 特定言之,自測試豬分離PBMC,且在6孔培養盤中以每 孔1 X 1〇7個細胞(於含有10% FBS及1%盤尼西林(penicillin) 及鏈黴素(streptomycin)之2 mL DMEM培養基中)之濃度三 重複接種。隔夜培養後,在37°C下及5% C02中將細胞與5 pg/mL重組VPl(rVPl)或1 pg/mL植物性凝血球素 (phytohemagglutinins,PHA,Sigma)培育 6小時。將以 PHA 培育之細胞用作正對照。培育後,將細胞溶解於TRIzolTM 試劑(Invitrogen)中,且根據製造商說明分離細胞總RNA。 細胞總RNA之濃度係藉由在260 nm下測定光學密度來定 量。接著藉由Superscript IIITM反轉錄酶(Invitrogen)將細 胞總RNA反轉錄為互補DNA(cDNA)。將所得cDNA進行即 時 PCR。 藉由即時PCR定量全部IFN-γ mRNA。即時PCR係利用在 LightCycler 儀器中之 SYBR Green 系統與 Fast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 I 套組(Roche)建立(RocheApplied Science),其最終體積為20 μί(其中包括可熱活化之:Γ叫聚 合酶、4 mM MgCl2、濃度各為LijiM之引子(引子序列為 SW-IFN γ (F4) : 5,-GCT CTG GGA AAC TGA ATG ACT TCG及 SW-IFN γ (R4) : 5,-GAC TTC TCT TCC GCT TTC TTA GGT TAG)及2 μί以如上文所述方法製備之cDNA)。 聚合酶活化(95°C,10分鐘)後,進行40次循環之95°C下變 124378.doc -26- 200844227 性15秒,60°C下黏合2秒及72°C下延長15秒。所有步驟之 溫度轉移率為每秒20°C。PCR產物之量藉由偵測SYBR Green I與擴增產物之結合所產生的螢光來測量,在每次循 環中在72 °C培育(延長步驟)後立即量測一次。以 Light Cycler 軟體 3.0版(Roche Applied Science)分析發光曲 線。引子係由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y公司合成。對於 各樣本而言,藉由與標準曲線比較且藉由使用/3 -肌動蛋 白作為内源參照標準化來測定IFN-γ之量。所有樣本三重 複處理。 發現經由BVP1免疫之豬產生的PBMC在藉由重組 VPl(rVPl)刺激後,其IFN-γ增力口 3倍。相反的,由經 BaMV-S免疫或注射PBS之豬產生的PBMC,其IFN-γ表現 量在rVP 1刺激後並未增加。作為對照組,來自所有豬之 PBMC在經PHA刺激後產生類似量之IFN-γ。此等結果顯示 經BVP1免疫之豬的免疫細胞能在rVPl刺激時產生IFN-γ。 實例5 為測定BVP1免疫之功效,在輔助注射三週後,以1 X 105 TCID5G 之 FMDV(0/Taiwan/97)挑戰接種或未接種 BVP1 的豬,且接著監測FMD症狀歷時2週。彼等無症狀者判定 為受到保護。結果概述於下表3中: 表3.重組病毒BVP1於豬體内針對FMDV攻毒之保護 組 攻毒編號 保護編號 保護率 BVP1 10 mg 3 3 100% BVP1 5 mg 3 3 100% BaMV-S 2 0 0% 負對照 2 0 0% 124378.doc -27- 200844227 如表3中所示,經5 mg或10 mg BVP1免疫的豬無症狀且 在挑戰後兩週期間完全受保護。相反的,經BaMV-S免疫 或注射PBS(負對照)的豬在FMDV挑戰後第二天出現嚴重 FMD症狀。此結果顯示嵌合病毒BVP1適合用作豬對抗 FMDV的疫苗。 已知以大腸桿菌產生之rVP 1使豬免疫可有效保護豬免於 FMDV挑戰。比較BVP1及類似量之大腸桿菌產生之rVPl之 功效。更特定言之,以Wang等人(Vaccine 2003;21:3721-9)所述之方式,以6週間隔將豬以乳化於等體積ISA206佐 劑中的8 mg或4 mg rVP 1兩次肌肉内注射接種。以上述相 同方式評估rVPl引發中和抗體(NA)之作用及對抗FMDV之 保護。結果概述於下表4中: 表4. rVPl免疫作用 抗原 NA效價(個體)a 保護 N 3 WPP 6 WPP 10 WPP 8 mg rVPl 3 13 (11,11,16) 22(11,11,45) 21(-,64,-) 100% 4 mg rVPl 3 11(1U1,11) 4(11,一,一) 75 (181,45,一) 100% 負對照 2 6(-,11) 一(一,一) — ( —,-) 0% a :將各豬之NA效價如材料及方法中所述,係以造成測試病毒活性減少50%的血清 最終稀釋率之倒數表示。㈠表示NA不存在。 如表4中所示,rVPl使所有經免疫豬受到完全保護。但 是,在一些(而非所有)經免疫豬體内產生NA。同樣,由 rVP 1引發之平均NA不如B VP 1免疫之彼等高(參見表2及 4)。結果顯示表現37-aa VP1片段之BVP1引發體液免疫反 應之效果比大腸桿菌產生之全長rVPl好。 先前,源於大腸桿菌之重組VPl(rVPl)(26kDa多肽)經純 化,其在豬體内可引發保護性免疫性。與上文所述之組合 124378.doc -28- 200844227 物相比,rVPl在一些(而非所有)經免疫豬體内引發中和抗 體。由rVPl引發之平均中和抗體效價不如bvP12彼等高 (參見表2及4)。BVP1(僅含有VP1的37個胺基酸及BaMV CP)產生比rVPl佳之中和抗體反應。缺乏N末端至少35胺 基酸殘基之BVP1 CP突變體仍可形成能感染全身性宿主(煙 草)及局部病斑宿主(白藜)植物之病毒。 上述結果顯示,由於BaMV有容納及有效表現外來肽之 靈活性,本文所述之BaMV表現載體系統及嵌合病毒可有 效產生中和抗體。此外,BaMV具有優於其他植物病毒之 其他優勢。舉例而言,因為未發現BaMV之自然界傳播媒 介,所以BaMV較安全(Lin 等人 phyt〇path〇1〇gy 1992;82: )相反的,卉多植物病毒對於多數作物而言為病原 體。同樣的為載體之BaMV具有容納較長異源多狀之 較大能力。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所有特徵可以任何組合形式組合。 本呪明書中所揭示之各特徵可用於相同、等效或類似目的 之替代特徵置換。因此,除非另外明確說明,否則所揭示 之各特徵僅為等效或類似特徵之—般系列的實例。 熟習此項技術者自上述說明可容易地確定本發明 特徵,且不㈣其精神及料之狀況下可對本發明作出 1 種改變及修正以使其練各種用途及條件。因此,I他告 施例亦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内。 -貝 124378.doc -29-

Claims (1)

  1. 200844227 、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編碼融合多肽之經分離核酸,其中該融合多肽包 括 各有竹甘欠紋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鞘蛋白之序列 或含有其區段之載體片段;及 與邊载體片段融合且長度為至少3個胺基酸之免疫原 性異源片段。 2·如凊求項丨之核酸,其中該免疫原性異源片段含有口蹄 疫病t VP 1蛋白質之序列或含有其免疫原性區段。 ID NO: 4·如請求項3之核酸,其中該免疫原性 NO: 5 〇 3·如請求項2之核酸,其中該免疫原性異源片段含有seq 區段含有SEQ ID 該異源片段係與該載體片段 5·如請求項1之核酸,其中 胺基末端融合。 6’如請求们之核酸’其中該載體片段含有seqidn〇:7。 7, t請求項1之核酸,其中該免疫原性異源片段長度為至 少37個胺基酸。 ID NO: 9之序 8. 如請求項1之核酸,其中該多肽包括SEq 列。 9·如請求項1之核酸,其中該核酸逸 .^ ^ ^ 0a Λ ^ S文進一步包含竹嵌紋病毒 開放閱讀框架1 _4之序列。 1〇· 一種由如請求項1之核酸編碼之經分離多肽。 124378.doc 200844227 11 · 一種包含如請求項1之核酸的表現載體。 12· —種包含如請求項1之核酸的宿主細胞。 长員12之伯主細胞’其中該宿主細胞為植物細胞。 14·如凊求項13之宿主細胞,其中該植物為白藜(CTz⑼opWkm q 〇a、或煙車〈Nicotiana benthamiana)。 士明求項13之宿主細胞,其中該細胞為葉片細胞。 16.種製造融合多肽之方法,其包含在允許表達由核酸編 碼之多狀的條件下將如請求項12之細胞在培養基中培 養’且自經培養細胞或培養基純化該多肽。 17· —種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其包含由如請求項丨之核酸 編碼之融合多肽。 1 8 · —種製造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之方法,其包含: 提供如請求項1之核酸,該核酸具有竹嵌紋病毒開放 閱讀框架1-4之序列; 使該核酸與宿主植物之葉片接觸;
    將該葉片保持於允許形成具有由該核酸編碼之多肽的 病毒顆粒之條件下,及 自該葉片純化該病毒顆粒。 其包含如請求項17之嵌合竹嵌紋 19 · 一種免疫原性組合物, 20· —種免疫原性組合物, 病毒顆粒。 其係用於在人體内 21 ·如請求項19或20之免疫原性組合物 引發免疫反應。 124378.doc 200844227 22·如請求項19或20之免疫原性組合物,其係用於在非人類 動物體内引發免疫反應。 23,如請求項22之免疫原性組合物,其中該非人類動物為 豬。 24· —種如請求項1 0之融合多肽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在個 體内引發免疫反應之藥物。 25·如請求項24之用途,其中該個體為人類。 26·如請求項24之用途,其中該個體為非人類動物。 27·如請求項26之用途,其中該非人類動物為豬。 28· —種如請求項17之嵌合竹嵌紋病毒顆粒之用途,其係用 於製造在個體内引發免疫反應之藥物。 29.如請求項28之用途,其中該個體為人類。 30·如請求項28之用途,其中該個體為非人類動物。 3 1 ·如請求項30之用途,其中該非人類動物為豬。 124378.doc 200844227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124378.doc
TW096151519A 2007-01-03 2007-12-31 重組病毒蛋白及顆粒 TWI4125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00073A EP1942188B1 (en) 2007-01-03 2007-01-03 Recombinant viral proteins and particl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4227A true TW200844227A (en) 2008-11-16
TWI412588B TWI412588B (zh) 2013-10-21

Family

ID=38000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51519A TWI412588B (zh) 2007-01-03 2007-12-31 重組病毒蛋白及顆粒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311284A1 (zh)
EP (1) EP1942188B1 (zh)
CN (1) CN101611144B (zh)
AT (1) ATE452978T1 (zh)
BR (1) BRPI0720319A2 (zh)
DE (1) DE602007003944D1 (zh)
MY (1) MY148142A (zh)
TW (1) TWI412588B (zh)
WO (1) WO20080855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44083A1 (en) * 2018-01-21 2019-07-25 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 biosynthetic approach for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ioactive lyciumin cyclic peptides
TWI805025B (zh) * 2021-10-13 2023-06-11 國立中興大學 即時性蛋白產製平台及自動組裝該即時性蛋白產製平台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14118D0 (en) * 1994-07-13 1994-08-31 Axis Genetics Ltd Modified plant viruses as vectors of heterologous pepti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1144B (zh) 2012-07-18
TWI412588B (zh) 2013-10-21
DE602007003944D1 (de) 2010-02-04
ATE452978T1 (de) 2010-01-15
EP1942188B1 (en) 2009-12-23
WO2008085563A1 (en) 2008-07-17
US20090311284A1 (en) 2009-12-17
EP1942188A1 (en) 2008-07-09
BRPI0720319A2 (pt) 2014-03-04
CN101611144A (zh) 2009-12-23
MY148142A (en) 2013-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6315B (zh) 新冠病毒s蛋白和铁蛋白亚基融合的纳米抗原颗粒、新冠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1900460B1 (ko) 인간 엔테로바이러스에 대한 백신
JP5847116B2 (ja) ワクチン投与の方法、新たなネコカリシウイルス、ならびにネコパルボウイルスおよびネコヘルペスウイルスに対して動物を免疫感作する治療
CN117957016A (zh) Sars-cov-2与流感联合疫苗
KR102393038B1 (ko) OspA의 돌연변이체 단편 및 이에 관련된 방법 및 용도
JPH11501804A (ja) 免疫治療剤として役立つポリペプチド及びポリペプチド調製の方法
KR20080091759A (ko) 신규 식물 바이러스 입자 및 그의 불활성화 방법
WO2023051850A1 (zh) 一类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s2蛋白hr区域的重组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RU2691302C1 (ru) Иммуноген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на основе рекомбинантных псевдоаденовирусных частиц, а также на основе белковых антигенов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иммуногенной композиции
CN113862284B (zh) 一种编码重组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基因、病毒样颗粒、疫苗及制备与应用
TW200844227A (en) Recombinant viral proteins and particles
WO2022229817A1 (en) Vaccines comprising virus-like particles displaying sars-cov-2 antigens and methods of use
CN112442130B (zh) 基于自组装铁蛋白纳米抗原颗粒及由其制备的狂犬疫苗和应用
CN112439057B (zh) 基于自组装铁蛋白纳米抗原颗粒及由其制备的猪瘟疫苗和应用
KR102513632B1 (ko) 구제역 바이러스 유사 입자를 생산하기 위한 백신 플랫폼
WO1994006468A1 (en) Recombinant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compositions
KR102542601B1 (ko) 신규한 돼지 유행성 설사병 바이러스 및 이의 용도
WO2023202711A1 (zh) 一种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mRNA疫苗
ES2339728B1 (es) Proteinas n, m y he de torovirus porcino, procedimiento de obtencion y sus aplicaciones en diagnostico y tratamiento de torovirus porcino.
WO2022020545A2 (en) Coronavirus vaccine
CN114634579A (zh) 一种抗新冠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CN114369144A (zh) 一种酵母表达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EP2598520A2 (en) Recombinant proteins as vaccine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induced by infection with mink astrovirus
MXPA99004908A (en) Process for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of the dengue vir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