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0833A -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extrusion films with low surface defects - Google Patents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extrusion films with low surface defec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0833A
TW200840833A TW096140663A TW96140663A TW200840833A TW 200840833 A TW200840833 A TW 200840833A TW 096140663 A TW096140663 A TW 096140663A TW 96140663 A TW96140663 A TW 96140663A TW 200840833 A TW200840833 A TW 2008408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particles
film
temperature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40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35890B (zh
Inventor
Heinz Pudleiner
Wolfgang Ebert
Alexander Meyer
Klaus Meyer
Alexander Karbach
Franky Bruynseels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ublication of TW200840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0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5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58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4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4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
    • C08G64/406Purifying; Dry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carbonates;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Description

20084083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適用於製造品質高級之模塑混合物之聚 碳酸酯的底材材料。此等材料包含尤其品質高級之擠製 5 物,例如以碳酸酯為基底之薄膜.、板片或電規披覆物。可 藉由習知的技術,例如擠壓、吹模及壓模法,製備此等物 件。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製造此等底材材料之方法。
10 15 【先前技術】 聚%L酸S旨、聚醋$反酸s曰或pc與聚醋(例如聚對酞酸伸 乙酯、聚對酞酸伸丁酯或聚環己烷二曱醇環己垸二叛酸醋 (PCCD))之掺合物(例如具有註冊商標SOLLX®或 XYLEX®(二者係購自美國GeneralElectric))之擠製膜,係 特別地用於電子領域,用於裝飾和功能性掺合於家用設備 領域,作為密封薄膜,例如用於運動物件、用於ID卡以 及泡罩包裝。再者,應用範圍係在汽車製造領域(例如汽車 本體部件或外鏡)或在通信領域(例如行動電話外殼及行動 電話鍵盤)。薄膜的特徵在於高透明度、衝擊強度以及熱安 定性。其他重要的品質特性為薄膜的表面品質:尤其^於 ifj品質殼體及顯不裔外盡而S ’表面缺陷容易出現此、主 成增加的剔除率。 ° 高品質擠製膜對於作為光學資料儲存 亦是重要的。在此,有關薄膜品質之需求,、二设瓜 透照的覆蓋層材料可能造成讀出方法之錯‘別=’因 20 200840833 地,關於無錯誤讀出方法,可與讀出系統的雷射光束產生 =互作用之缺陷是制4要的。如已知,此等缺陷包含外 來顆粒,例如粉塵顆粒或金屬顆粒,其可能吸收及/或散射 1射先束。此外’由於讀”射光之波長減少,故其吸收 5峰位於所用的雷射波長範圍内之顆粒亦是有害的。舉例來 ^針對具有覆蓋層之藍光光碟片而言,此等波長為例如 介於400奈米與41〇奈米之間。 I 6知外來顆粒可能引人缺陷於聚合物基質中。表面中 之缺陷々可能由外來顆粒的特殊位置(例如於擠製膜中)產 生此等外來顆粒可為石厌顆粒(所謂的,,黑斑”)、粉塵.、金 屬顆粒、其他聚合物;F純物(與所㈣基底樹脂不同),例 如聚醯胺或棉纖維等。 >再者,表面缺陷可能由擠壓方法本身產生。視調整過 的掛壓條件而定,例如輪壓機設定,可能產生諸如空 15 料缺陷。藉由最適化調整製造條件,可使此等缺陷減至 I 最少。 已知藉由確保特別乾淨的環境條件(例如益塵室停 件,例如藉由使用過濾、的空氣),可減少擠製膜中之外來顆 粒的數目。此係揭示於例如德國專利DE s π #者’具有低外來顆粒含量以及提供良好的表面品質 之底材材料係揭示於例如曰本專利JP 2〇〇3231141。揭八 於日本專利JP 2〇〇3231141中之底材材料未涵蓋於本發: 之範圍内,因為本發明涉及具有低濃度的特定顆粒類 底材材料。 6 200840833 於德國專利DE 199 52 850中,所揭示的聚碳酸酯底 材適用於製造具有高表面品質之模塑混合物及薄膜。特別 地’此等材料適用於製造雙壁板片及固態板片。藉由特殊 製造方法可製造此底材材料,其令起始材料具有低濃度的 某些元素,例如Fe、Cr、Ni、Zn、Ca、Mg或A1。然而, 本發明所涵蓋的顆粒及因而表面缺陷之形成無法藉由降 低此等元素的濃度而抑制。 美國專利US 6288204中揭示分支的聚碳酸酯申之凝 #顆粒可能造成缺陷。理論上,已知分支的聚碳酸酯含有 ι〇 15 2〇 缺陷區。此中未涵蓋此等物質。本發明關於線型聚碳酸酯。 頃令人驚訝地發現,於薄膜表面中之缺陷不僅是由 常的粉塵獅或其他外來顆粒產生,尤其亦特別地由具有 特殊機械性質之螢光齡產生。於本發明中所述的外來 雜(造成過度表面缺陷者)無法在溶解騎材料之㈣μ 挪到,因為其具有與聚碳酸賴似的折射率二由 例如根據先前技藝之Hiae RGy e。試驗,無糾貞此^ 雜。 、 因此,本發明不涵蓋先前技藝 雜(例如,,黑斑,,)。 〇为可正常過濾顆 頃發現,例如40-80〇/〇引起表面缺 怒。再者,頃發現此等螢光顆㈣尺 ^&含有螢光核 微米之間。 尺寸為介於15與250 此外,頃發現大部分此等螢光顆粒 , (聚碳酸酯)本身不同的機械性質。 /、♦口物基貝 顆松的機械性質之特殊 7 200840833 ί :別:續形’此明顯地降低心 貝U此’別疋倘右缚膜塗覆 r缺陷區導致問題。因此,於薄膜表:=ι二 覆過的薄膜中之缺陷。 千之缺IW成塗 【發明内容】 頃發現藉由壓模法、以根據本發明之模塑混 底之擠製物(薄膜、板片及電纜披覆物 σ為土 期地御W *披後物)和极塑混合物如預 塑^ 表面。本發明㈣—優點為,孰 15 混合物可容易地藉由例如擠壓、吹模、拉擠法處 為擠製物(薄膜、板片及電纜披覆物),或藉由壓模 ^為模塑物件。根據本發明之擠製物(薄膜、板片及電纜彼 ^物)及藉由壓模法製得之模塑物件接著可藉由f用的技 列Γ(例如熱成形)進一步處理、印刷及/或雷射刻印。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用於擠製物(例如以聚碳酸酯為 土底之薄膜、板片及電纜披覆物)之具有低螢光顆粒數之模 塑混合物,其係具有改良的表面品質並且可藉由習知方法 (例如擠壓、吹模或壓模法)由熱塑性模塑混合物製得。/ 曰薄膜一詞通常代表可經繞線/纏繞之材料,而板片通常 疋硬質的,因此無法被繞線或纏繞。薄膜的厚度較佳為% ,忉00微米,特佳為150至800微米,最佳為25〇至6〇〇 微米。倘若根據本發明之薄膜為多層膜,則上述的厚度概 20 200840833 廓代表由根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所構成之層體。 於本發明範圍内之板片通常具有厚度為1.2毫米至數 釐米’較佳為1·2毫米至4釐米,尤其為1·2毫米至25 釐米。 5
10 15 20 於聚合物顆粒中之特定尺寸的螢光顆粒數愈大,則擠 製膜表面上的缺陷區機率愈高。由於表面品質明顯下降之 故,因此產品品質降低。頃令人驚訝地發現,並非所有螢 光顆粒但僅特定尺寸之顆粒造成流動缺陷。具有直徑> 15 微米之顆粒不均化地於擠製嫉的表面上產生缺陷區。特別 地,直徑>/2〇微米之顆粒在擠製膜的表面上產生缺陷區。 、此f態依照先前技藝而言是不明顯的,因而產生目的 為確認薄轉壓方法之臨界顆粒錢提供—種彳貞測此等 材:而最終提供-種適用於製造定性上高級擠
因DO 於在溶解聚具體㈣關於聚碳㈣,其特徵在 之鐵繼二=氯二烧且通過5微㈣ 4G亳秒所測得之尺寸介於 數/克。P /、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為0·1-1 ·8計 支的本發月亦關於此—聚碳酸酯,其中該聚錢醋是未分 粒徑為於具有 9 200840833 再者,本發明亦關於此一聚碳酸醋,其特徵 ===250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為 0.1-1.5計數/克。 再者本I明亦關於可根據上述方法之一所製得的聚 碳酸醋,此-聚碳酸醋用於製造擠製膜之用途, 此一聚碳酸酯之擠製臈。 β 再者’本發明亦關於—種用於製造擠製膜之,盆 包含 八 a) 熔解此一聚碳酸酯; 10 15 b) 將該熔體輪壓為薄膜; c) 冷卻該熔體, 以及-種根據本方法製得的擠製物(薄 彼覆物)以及於壓模法中由此等底材材料製得的模塑物 -層^者製膜,其特徵在料有至少 碳酸醋、关浐取t U BPA* BPTMC為基底之共聚 料,由4::=酸:或聚醋喪段碳酸醋係用作底材材 合物係用St 與聚醋嫩或聚嫩之摻 製造掺合物:密 行=鍵盤或光學資 250微米之種得到具有粒度為介於15與 之聚如旨粒的顆粒數為…增^ 20 200840833 a) 製造線型聚碳酸酯; b) 探究步驟a)巾製得的聚碳酸s旨有關粒 與250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 、 C)重複步驟a)和b),同時改變製程參數 5 壓力或溫度’直到在步驟b)中可得到粒度為介於15^\、 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為〇 ' /、250 止, 丄1.8计數/克為 , 以及此一方法,其中在步驟〇中,具有粒#為> Η 粒的顆粒數不超過0.02計數/克或為01·15計數/克。々賴 10 再者’本發明亦關於此一方法,其中於步驟 由溶解材料於二氯甲燒中並且通過5微米孔隙尺寸 : 龍濾器過濾,於激光波長為400_440牟半月Μ ^ + 不木及25χ總放大俾 ¥下,以發光時間為40毫秒進行顆粒數之探究。 15 就此方面而言,於鐵氟龍濾器的同調螢光區(於激光 ,長為400-440奈米及25χ總放大倍率下,以發光時^為仙 毫秒)自動地被偵測,並且計數為”1”個數。 再者,本發明關於根據連續方法藉由界面聚合方法製 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碳酸酯的製法之進一 20 飾,其中該聚碳酸酯係於多階段閃蒸法和蒸發擠壓機 離,其特徵在於個別閃蒸階段的溫度差不超過9〇ΐ,並1 第一閃蒸階段的溫度為70-80°C(於0·35-〇·45巴過墨下), 於第二蒸發階段中之溫度為125M35°C(於〇·75_〇·85巴過 壓下),並且於第三蒸發階段中之溫度為175Μ85ΐ(^ 11 200840833 1.85-1.95巴過壓下)。 於個別閃蒸此-方法’其特徵在 本發明之另一具體例關於此一方法,其中 分類 =造定性上高級擠製膜:具有低含量發先== 如从上所述,相較於已知的Hiac/R〇yc〇測 =,可偵測到非不透先的顆粒(例如粉塵去於: 測量方法如丨狀聚魏^綠由習知的 15 20 =:=:,壓機一,:使此 挤製祺與上述螢光顆粒之污毕 些製程參數,例如滞留時間、壓力、、溫度或;二= =純度⑼如·的魏雙^ 二 :=製程參數。再者,重要的是使用未嚴i地 重至屬或鹽類污染之原始材料。再者,藉由使 洗聚合物紐)糊最適化,可降低制離子 如驗孟屬和鹼土金屬離子)污染。總括地說,各種此等影響 12 200840833 因子或此等影響因子的組合可能造成最終產物(即擠製膜 中之螢光本體的顆粒數提高。 t、 為了付到具有根據本發明性質之聚碳酸酷,可利用呼 f方法。舉例來說,可使上述的參數達到最適化。再者, 藉由上述方法可檢查不同的製造批量。可具有顆粒數超 根據本發明範圍外之聚碳_且科其他目的或純 化,再者’可使用特殊的過濾媒介,以便保留臨界尺寸之 3 =此^下,必須調整不同的參數,例如壓力、H Ϊ太:又’使得在上述方法之協助下,可確保顆粒數在根 内。概括地說’製造方法可於本方法之 助下^⑽化,因何獲致低料祕材料之接近性。 透明螢光顆粒的流變性質而言,宜僅能 =難地由底材材料移除。由於機匕 質,故例如在高壓或& 人仏u %殊的機械性 15 20 基㈣此條件下存在為 例如習用=屬?地二用的遽器保留。此可應用於 螢光顆粒的超器的孔隱尺寸明顯地小於 溫度下,顆粒的可如此。於較高壓力及/或較高 過具有小的孔因此此等顆粒可容易地通 …, 仅之自用的濾器織物。因此,羽田τ ^ 尺寸介於_。微米之間者 再者,本發,於切χ 之擠_為基礎。 3有根據本發料碳_旨之播製膜 200840833 以及含有根據本發明聚碳酸酯之擠製膜,其特徵在於含有 至少一層體,其中BPA-PC、以BPA和BPTMC為基底之 共聚碳酸酯(Apec®,德國利佛可生城,拜耳廠股份有限公 司)、芳族聚酯碳酸酯或聚酯嵌段石炭酸酯係用作底材材料。 5 根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之製造尤其係根據界面聚合 方法進行。此種用於聚碳酸酯合成之方法係充分地揭示於 文獻中;可參照例如 H. Schnell,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_ Polycarbonates(聚碳酸醋的物理與化學),p〇iymer
Reviews,第 9 卷,Interscience Publishers,紐約,1964, ίο 第 33 頁以下);Polymer Reviews,第 10 卷,’’Condensation Polymers by Interfacial and Solution Methods(經由界面及 溶液法之縮合聚合物)’’,Paul W· Morgan,Interscience Publishers,紐約,1965,第 VIII 章,第 325 頁;Drs.U,Grigo, K. Kirchner 及 P.R.-Miiller,’’Polycarbonate(聚碳酸醋),,, 15 於 Becker/Braun , Kunststoff-Handbuch ,第 3/1 _ 冊 ’ ’’Polycarbonate, Polyacetale, Polyester,
Celluloseester(聚碳酸酯、聚縮醛、聚酯、纖維素酯)”,carl Hanser Verlag,慕尼黑,維也納,1992,第 118-145 頁; 以及歐洲專利EP-A 0 517 044。 20 根據本方法,雙酚(或不同雙酚的混合物)的二鈉鹽於 水性醇溶液(或懸浮液)中之光氣化作用係於惰性溶劑或溶 劑混合物(形成第二相)存在下進行。所形成且主要存在於 有機相中之低聚碳酸酯係於適合的觸媒輔助下縮合,以形 成溶解於有機相中之高分子量聚碳酸酯。最後使有機相分 200840833 離,並且藉由各種處理步驟由此分離聚碳酸酯。 藉由界面聚合方法之聚碳酸酯的連續製造方法特別 適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之底材材料。使用泵送循環反應器 作為光氣反應器與連接於下游之管式反應器之連續反應 5 器是特佳的。 為了製造製造根據本發明之底材材料,分離聚碳酸酯 之接續的性質及方式尤其亦是重要的。 | 較佳,聚碳酸酯溶液之蒸發係從具有氯苯含量為 20-70重量%(較佳為40-60重量%)之氯苯-二氯曱烷混合物 ίο 進行。特別地,於熱方法中之聚碳酸酯溶液之蒸發,所謂 的閃蒸法是適合的。在此情況下,聚碳酸酯溶液之濃縮以 及可能地聚合物之分離作用係藉由蒸除溶劑而進行,其中 溶劑係藉過熱以及針對溶劑釋壓(閃蒸)而移除。此方法係 為熟習本技藝之人士所知曉;亦請參照”Thermische 15 Trennverfahren”(熱分離方法),VCH Verlagsanstalt 1988, _ 第114頁。於已知的閃蒸法中,在稍為過壓下將聚合物溶 液加熱至溫度超過常壓下的沸點,並且接著使相對於常壓 為過熱的此等溶液閃蒸至較低壓力(例如常壓)。就此方面 而論,不使濃縮階段(換言之為過熱的溫度階段)變得太 20 大,卻選擇四階段方法中之二階段可能是有利的。具有透 過蒸發擠壓機接續分離聚碳酸酯之三階段蒸發方法是特 佳的。為了製造根據本發明之底材材料,使用多階段蒸發 方法可能是有利的,其中介於蒸發階段之間的溫度差不超 過9〇C,特佳為不超過60°C。此外,重要的是確保有效 15 200840833 的濃縮階段,以便在最終蒸發階段得到高品質的材料,其 中蒸發擠壓機較佳係用於此目的。就此方面而言,倘若在 第一蒸發步驟的溫度為70Q-80°C (於0.35-0.45巴過壓下), 在第二蒸發步驟中之溫度為125°-135°C(於0.75-0.85巴過 5 壓下),並且在第三蒸發步驟中之溫度為175。-185°(:(於 1·85-1·95巴過壓下),則是較佳的。 可由依此方式製得的高濃縮聚合物熔體移除溶劑殘 I 餘物,係以蒸發器擠壓機(6五_人866 991、歐洲專利丑?-八 0411 510、美國專利 US-A 4 980 105、德國專利 DE-A 33 32 ίο 065)、薄膜蒸發器(歐洲專利ΕΡ-Α0 267 025,視情況加入 夾帶劑,例如氮氣或二氧化碳)或於施加真空下(歐洲專利 ΕΡ-A 0 039 96、ΕΡ_Α 0 256 003、美國專利 US-A 4 423 207) 直接地由熔體移除,或另外地藉由接續的結晶作用(德國專 利DE-A 34 29 960)及加熱固相的溶劑殘餘物(美國專利 15 US-A 3 986 269、德國專利DE-A 20 53 876)而移除。就此 I 方面而言,藉由蒸發擠壓機分離是較佳的。 必要藉由直接紡絲熔體且接著造粒,或者藉由使用在 空氣中或液體中(通常為水)紡絲之材料排放擠製物,可製 得顆粒狀材料。倘若使用擠壓機,則可加入添加劑以此擠 20 壓機上游的熔體中,視情況使用靜態混合物或藉由擠壓機 中之側向擠壓機。 用於製造根據本發明所用的聚碳酸酯之適合的雙酚 包含例如氫醌、間苯二酚、二羥基聯苯、雙-(羥苯基)-烷 類、雙_(羥苯基)_環烷類、雙_(羥苯基)_硫醚、雙_(羥苯基)- 16 200840833 醚、雙-(羥苯基)-酮、雙_(羥苯基)砜、雙-(羥苯基亞颯、 α,α’-雙〜(羥苯基)-二異丙基苯,以及其烷基化、核燒基化 及核鹵化的化合物。 較佳的雙酚為4,4’-二羥基聯笨、2,2-雙-(4-經苯基)_ 5 丙烧、1,1-雙-(4-餐苯基)·苯基乙烧、2,2-雙-(4-經苯基)丙 烧、2,4-雙-(4-經苯基)-2-曱基丁烧、1,3-雙-[2-(4-經苯基)_2_ 丙基]苯(雙紛M)、2,2-雙-(3-甲基-4-經苯基)_丙燒、雙_(3,5-, 二曱基-4-經苯基)-曱烧、2,2-雙-(3,5-二曱基-4-經苯基)_丙 烧、雙-(3,5_二曱基-4-經苯基)_石風、2,4-雙-(3,5-二曱基_4_ 1〇 羥苯基)-2-曱基丁烷、1,3_雙-[2-(3,5-二曱基-4-羥苯基)_2_ 丙基]-苯、1-雙-(4-餐基苯基)-環己烧及1,1_雙-(4-經基苯 基)-3,3,5-三曱基環己烷(雙酚TMC)以及其混合物。 特佳的雙酚為4,4’-二羥基聯笨、1,1_雙-(4-羥苯基)_ 苯基乙烷、2,2-雙-(4-羥苯基)-丙烷、2,2-雙-(3,5_二曱基Μι5 羥苯基)-丙烷、1,1-雙-(4-羥苯基)-環己烷及1,1-雙_(4_羥基 _ 苯基)-3,3,5-三曱基環己烷(雙酚TMC)以及其混合物。。 此等及其他適合的雙酚係揭示於例如美國專利 US-A-PS 2 999 835、3 148 172、2 991 273、3 271 367、4 982 014及2 999 846,於德國專利公開案第1 570 703、2 063 2〇 050、2 063 052、2 211 956 及 3 832 396 號、法國專利說明 書第1 561 518號及專題論文”H· Schell,聚碳酸酯的物理 與化學(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 Interscience Publishers,紐約,1964,第 28 頁以下;第 102 頁以下’’,以及於D.G· Legrand, J.T· Bendler,”聚合物科學 17 200840833 與技術手冊(Handbook of Polycarbon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rcel Dekker,紐約,2000,第 72 頁以下,、 於均聚碳酸酯之例子中,僅使用一種雙紛,並且於共 聚碳酸酯之例子中則使用複數種雙酚,其中所用的雙酚類 (如同所有添加於合成中之其他化學物質及辅助物質)明顯 地可能受到來自其本身合成、操作及儲存之不純物污染, 雖然使用儘可能純的原料當然是合宜的。 用於調整分子量所需之單官能鏈終止劑,例如酚類或 烷基酚類(尤其酚、對-第三丁基酚、異辛基酚、異丙苯基 齡、其氯碳酸酯或單羧酸之酸氯化物或此等鏈終止劑之混 合物),係與雙酚酸鹽或雙酚酸鹽類一起投入反應,或於合 成過程中之任一適合的時間加入,只要光氣或氯碳酸末端 基團仍存在於反應混合物中即可,或於酸氯化物及氯碳酸 醋作為鏠終止劑之例子中,只要可利用聚合物所形成之充 足的酚系末端基團即可。然而,鏈終止劑或終止劑較佳係 =光氣化作用後(於一位置)、或於光氣不再存在但尚未計 里加入觸媒之時刻添加,或其係於觸媒之前、與觸媒一起 或與觸媒並行計量加入。 依照相同方式’可能使用的分支劑或分支劑混合物可 添加於合成中,雖然通常係於鏈終止劑之前添加。通常使 用一私顯、四紛類或三叛酸或四缓酸之酸氯化物,或多元 醇或酸氯化物之混合物。 使用些具有二或超過三個紛系輕基基團之化合 物其為例如間苯三酚、4,6-二甲基-2,4,6-三-(4_羥苯基)· 18 200840833 庚稀·2、4,6-二甲基-2,4,6-二-(4-經苯基)_庚烧、1,3,5·三-(4-羥苯基)-苯、1,1,1-三-(4-羥苯基)-乙烷、三-(4-羥苯基)-苯 基曱烷、2,2-雙-[4,4-雙(4-羥苯基)-環己基]-丙烷、2,4-雙-(4-經苯基異丙基)-齡或四-(4-經苯基)_曱烧。 5 —些其他三官能化合物為2,4-二羥基苯曱酸、苯均三 酸、二聚氣氣及3,3-雙-(3 -曱基-4-輕苯基)-2-乳基-2,3-二氮 口引哚。 I 較佳的分支劑為3,3-雙-(3-曱基-4-羥苯基)-2-氧基 -2,3-二氫吲哚及1,1,1-三-(4-羥苯基)-乙烷。 1〇 用於界面合成之觸媒為三級胺,尤其是三乙基胺、三 丁基胺、三辛基胺、N-乙基六氫吡啶、N-曱基六氫吡啶、 N-異/正-丙基六氮ntb咬,四級敍鹽’例如四丁基i安/ ^ 丁基 苄基銨/氫氧化四乙基銨/氯化四乙基銨/溴化四乙基銨/硫 酸氫四乙基銨/四氟硼酸四乙基銨;以及對應於銨化合物之 15 鱗化合物。此等化合物於文獻中被描述為典型的界面觸 B 媒,係於市面上有售,並且為熟習本技藝之人士所熟知。 此等觸媒可個別地、以混合物方式或並列及接續地添加於 合成中,視情況亦可於光氣化作用之前,但於引入光氣之 後計量加入為較佳,直到鑌鹽化合物或鑌鹽化合物之混合 20 物用作觸媒為止(於此情形中,於計量加入光氣之前添加為 較佳)。可以整體方式(於惰性溶劑,較佳為聚碳酸酯合成 之溶劑中)或亦可成為水溶液進行觸媒之添加,並且於四級 銨之例子中成為其與酸(較佳為礦物酸,尤其氫氯酸)之銨 鹽。倘若使用若干觸媒或計量加入觸媒總量之部分量,則 19 200840833 =:用於::場所或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計量加入方 0.001至10莫it: J耳數:基準,觸媒之總含量為介於 0.05至5莫耳% 〇曰 為〇.01至8莫耳0/0,特佳為 句水厌酉夂酉曰及共聚碳酸酉旨二 25重量%,較佳A 2 ^w冷白週口 、、工田使用1至 量為基準)具芳\至^
10 15
亦可製備作端之聚二有财氧燒’ 取刀A之根據本發明的共聚碳酸酯。 為已知的(美目專利收A 3 419 634),並且可經由使= 獻中已知的方法製備。含有聚二有機石夕氧烧之共聚碳酸㊉ 的製法係揭示於德國專利DE_〇S 3 334 782中。 曰 夕除雙酚A均聚碳酸酯外,較佳的聚碳酸酯亦為具有至 夕15莫耳%(相對於雙酚的莫耳數總和)之其他較佳 的雙酴(尤其是2,2-雙(3,5·二漠I經苯奸丙烧及以二; 基苯)之雙酚A的共聚碳酸酯。 再者’聚S旨碳酸醋及散段共聚I旨碳酸酯,尤其W〇 2000/26275中所述者,亦是適合的。用於製造芳族聚酯碳 酸酯之芳族二羧酸二化物較佳為異酞酸、對酞酸、4,4-一苯基醚二叛酸及2,6-萘二羧酸的二酸二氯化物。 比例為介於1:20至20:1之間之異酞酸與對酞酸的二 酸二氯化物混合物為特佳。 於聚酯碳酸酯製備中,碳酸鹵化物(較佳為光氣)額外 地同時用作二官能酸衍生物。除了已提到的單酚外,供製 備芳族聚酯碳酸酯用之可能的鏈終止劑亦為其氯曱酸酯 20 200840833 以及芳族單羧酸的酸氯化物(可視情況以C1-至C22-烧基 基團或以氣取代)以及脂族C2至C22-單叛酸氯化物。 鏈終止劑的含量於每一情形中為〇·1至1〇莫耳%(在 酚鏈終止劑之情形中,係指雙酚的莫耳數,並且在單叛酸 5 氯化物鏈終止劑之情形中,係指二羧酸二氣化物的莫耳 數)。 芳族聚酯碳酸酯亦可包含混合的芳族經基叛酸。 _ 芳族聚酯碳酸酯可為線型的或者為以已知方式分支 的(德國專利 DE-A 2 940 024 及 DE-A 3 007 934)。 可用的分支劑者為例如三官能或超過三官能的魏酸 氯化物(例如三聚酸三氯、氰尿酸三氯、3,3,,4,4,-二苯甲酮 -四羧酸四氯、1,4,5,8-萘四羧酸四氯或苯均四酸四氯(相對 於所用的二緩酸二氯,其含量為0.01至10莫耳%),或三 官能或更高官能的盼類(例如間苯三盼、4,6-二曱基-2,4,6-三-(4-經苯基)-庚-2-烯、4,4-二甲基-2,4,6-三-(4-經苯基)-• 庚烷、i,3,5-三_(4-經苯基)-苯、1,1,1-三_(4-經苯基)-乙烷、 三-(4-羥苯基)-苯基曱烷、2,2-雙-[4,4-雙(4-羥苯基)-環己 基]-丙烷、2,4-雙-(4-羥笨基-異丙基)_酚、四-(4_經苯基)_ 甲烷、2,6-雙-(2-經基-5-甲基-午基)-4_甲基酚、2_(4-羥苯 2〇 基)-2-(2,4-二羥苯基)-丙烷、四(4_[4_羥苯基異丙基]_苯氧 基)-曱烷、雙[4,4’-(二羥基三笨基>甲基]_苯(相對於所 用的雙酚,其含量為〇·〇1至1·〇莫耳%)。酚系分支劑最初 可與雙酚一起引入反應器中,並且酸氯化物分支劑可與酸 二氯化物一起引入。 21 200840833 於熱塑性芳族聚酯碳酸酯中,碳酸酯結構單元的分率 可任意地改變。 相對於酯基團與碳酸酯基團之總和為基準,碳酸酯基 團的含量為至多100莫耳%,尤其為至多80莫耳%,特佳 5 為至多50莫耳%。 芳族聚酯碳酸酯中的酯部分和碳酸酯部分可以嵌段 形式或以無規分布存在於縮聚物中。 I 芳族聚碳酸酯的相對溶液黏度(T|rel)係在1.18至1.4之 範圍内,較佳為1.22至1·3 (在25°C下,於100毫升二氯 ίο 甲烷溶液中之0.5克聚酯碳酸酯之溶液中測定)。 熱塑性芳族聚碳酸酯及聚酯碳酸酯可單獨地或以任 一所欲混合物使用。 於本發明範圍内之共聚碳酸酯尤其為具有平均分子 量Mw為約10,000至200,000,較佳為約20,000至 15 80,000(於校正後以凝膠色層分析測定)以及具有芳族碳酸 _ 酯結構單元為約75至97.5重量%(較佳為85至97重量%) 和聚二有機矽氧烷結構單元為約25至2.5重量%(較佳為 15至3重量%)之聚二有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 其中嵌段共聚物係由具有聚合度Pn為5至100(較佳為20 2〇 至80)之含有α,ω-雙羥基芳氧基末端基團之聚二有機矽氧 烷製得。 聚二有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聚合物亦可為聚二有 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與不含聚矽氧烷之習知熱 塑性聚碳酸酯之混合物,其中於混合物中之聚二有機矽氧 22 200840833 烧結構單元的總含量合計為約2·5至25重量%。 此等聚二有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之特徵在 於其於聚合物鏈中含有芳族碳酸酯結構單元(!)及含有芳 •氧基末端基團之聚二有機矽氧烷(2)。 5 此等聚二有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是已知 的,請參照美國專利 US-PS 3 189 662、US-PS 3 812 325 及 US-PS 3 832 419。 I 較佳的聚二有機矽氧烷-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係經由 使含有α,ω-雙羥基芳氧基末端基團之聚二有機矽氧烷與 ίο 其他雙酚類反應而製得,視情況例如根據雙界面法使用習 用用量之分支劑(就此方面,請參照H. SchneU,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carbonates(聚碳酸酯的物理與化學), Polymer Rev,第 IX 卷,第 27 頁以下,Interscience Publishers,紐約,1964),其中於每一例中之二官能酚系 15 反應物的比例係選擇使得可獲得根據本發明之芳族碳酸 _ 酯結構單元及聚二有機矽氧基單元的含量。 此等含有α,ω-雙羥基芳氧基末端基團之聚二有機石夕 氧烷是已知的,請參照美國專利第3,419,634號。 可加入不同的添加劑於所述的底材材料中。 20 添加劑之添加係適用於延長使用壽命或顏色(安定 劑),俾簡化處理程序(例如脫模劑、流動助劑、抗靜電劑) 或調整聚合物性質為特殊應力(衝擊改質劑,例如橡膠;防 焰劑、著色劑、玻璃纖維)。 此等添加劑可個別地或以任,所需混合物或若干不 23 200840833 同混合物形式加入聚合物熔體中,尤其於分離聚合物期間 或於熔化顆粒之後於所謂的調配步驟中直接地加入。就此 方面而論,添加劑或其混合物可以固體形式(即粉末或熔體) 加入聚合物中。另一種計量加入之方法為使用母體混合物 或添加劑之母體混合物的混合物或添加劑混合物。 適合的添加劑係揭示於例如”塑料用添加劑手冊 (Additives for Plastics Handbook) 5 John Murphy, Elsevier Oxford 1999”以及於”塑料添加劑手冊(Piastics Additives
Handbook),Hans Zweifel,Hanser,慕尼黑,2001”。 適合的抗氧化劑及安定劑為例如烷基化的單酚、烧基 硫甲基酚、氫醌及烷基化的氫醌、生育醇、羥基化的硫二 苯基醚、亞烷基雙酚、〇-、N-及S_苄基化合物、羥苄基化 的丙二酸鹽、芳族羥苄基化合物、三嗪化合物、醯基胺基 酚、β-(3,5^-第三丁基_4_羥苯基)丙酸之酯類、p_(5_第三 丁基-3-甲基苯基)丙酸之酯類、卜(3,5_二環己基羥苯基) 丙酉文之S曰類、3,5-二_第三丁基-4-經苯基醋酸之酯類、 β-(3,5-二-第三丁基_4_羥苯基)丙酸之醯胺、硫增效劑、二 級抗氧化劑、亞磷酸鹽及亞膦酸鹽、苯并呋喃酮及吲哚咁 酮0 有機亞磷酸鹽、膦酸鹽及磷烷是較佳的,通常為其中 有機基團係完全地或部分地由視情況經取代的芳族基團 所組成。 ,上述的填酸以及完全地或部分地酯化的磷酸鹽或亞 磷酸鹽為適合作為重金屬之絡合劑及用於中和微量鹼類。 24 200840833 適合的光安定劑(uv吸收 °坐、,經基二苯曱酮、經取代和未經取代的·,苯f)'并三 丙烯酸酯、空間位阻胺、草萨 、本曱酸的酯類、 三嗔,其中經取代的笨并三;是較^柄苯基)切-早獨使用或合併例如砜類或 作對抗受到情線破壞之安定劑。此聚丙二醇可用 別地或合併使用,並且可以上述 ^其他安定劑可個 此外,可添加加工助劑物質:合4二 鏈脂肪酸之衍生物。舉例來說,四硬^常為長 單硬脂酸醋是較佳的。其係單獨地或以〜 油 相對於紕成物之質量,較佳用量為⑽至^勿重方^使用, “適合的阻燃劑為磷酸酯,即磷酸三苯酯、間 她酯、含漠化合物(例如填化 =二 15 20 醋及聚碳_)以較料氟财射_1=及酸 有接枝的甲基丙埽酸醋或苯乙烯.丙烯腈之丙埽酸具 再者,可添加著色劑,例如有機染料或無機染料 吸收劑(個別地、以混合物形式或合併安定劑)、麵 (中空)玻璃珠及無機填料。 '本、 至 為了製造薄膜、板片及電欖披覆物,.通常係於 320°C之溫度下,藉由擠壓機混合及調配成分。 25 200840833 薄膜的一或兩侧上可為光滑的、一或兩侧上可為無光 澤的或經結構化。 根據本發明之聚碳酸酯薄膜可具有厚度為50微米至 1,000微米。視施用面積而定,其亦可為較厚的。聚碳酸 5 酯薄膜一可涉及具有至少兩模塑物之多層薄膜,例如已藉 由擠壓製得的薄膜。於此情況下,根據本發明的薄膜係^ 至少二層聚合物層體所形成。 _ 為了經由擠壓製造薄膜,將聚碳酸酯顆粒狀材料送入 擠壓機的填充通道,並且通過後者進入如螺桿與套筒組成 ίο 的塑化系統中。 材料的輸送和熔化係於塑化系統中進行。強迫使塑料 熔體通過狹缝模口。過濾裝置、熔體泵、靜態混合元件及 額外的結構部件可排列於塑化系統與狹缝模口之間。離開 唷嘴之熔體通過平滑輪壓機。最終成形步驟係於平滑輪壓 15 機的滚筒間隙中進行。最終藉由冷卻以及特別另外地於平 雜錢上和環境壓力巾肢形狀。辦的裝置及設備可 用於運送、施敷薄膜以及冷卻擠製膜。 於共擠壓之例子中,欲共擠壓的材料係依照相同方式 在-或更多額外的擠壓機中塑化。共擠壓炫體合併於喷嘴 20 下游之特殊共擠壓轉接器钱於主材料—起合併於特殊 共擠壓喷嘴中。共播壓層可施加於基底層的一側及兩側。 藉由熱成形或熱變形或表面處理(例如施敷耐刮塗料、排水 層及其他功能性層體),可進行薄膜之接續處理。 26 200840833 【實施方式】 本發明將更詳細地藉由 以此為限。 以下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但不 實施例 一般性說明
10 15 20 過5: = =的聚恤樣品(溶解於二氣甲统中)通 ^八!/。、_、之鐵氟龍濾&,進行螢光顆粒的顆粒含 ^二中乾_濾盤,並且以蓋子保護免受環境粉 純裘。於過濾之後,藉由AxiGplan 2螢光顯微鏡(自德國 Zeiss AG)探九(掃彳田)濾益表面。以激光波長為4⑼仙奈 米:Λ光時間為每一掃描為4 〇 *秒以& 2 5 X總放大倍率, 進行探九。偵測备光顆粒,並且使用影像處理軟體(Ks 3⑻ 3.0,自Zeiss AG)評估數據。僅計算具有特徵性顏色(請參 見以下)之顆粒,換§之忽略其他顆粒(例如粉塵)。調整用 於記錄螢光顆粒之顏色參數,使得其與薄膜上所發現的顆 粒的表面缺陷之參數相同。根據HSI (色彩、飽和度、強 度)顏色法,以Axiocam HRc數位彩色相機(自Zeiss AG) 結合Axioplan 2顯微鏡(自Zeiss AG)測定顆粒的顏色性質 (特徵性顏色)。顏色法係揭示於例如由Hans-Jtirgen Schlicht, Addison-Wesley, 1993 提出之 ’’Digitale
Bildverarbeitung mit dem PC”(以 PC 進行數位影響處理)。 倘若測量螢光顆粒的顏色,則可發現彩度平均為約80。(從 最小35。至最大100。)、顏色飽和度平均為150數字(從最 27 200840833 小二至最大190)以及顏色強度平均為19〇數字(從最小13〇 至敢大225)。其他顆粒(例如粉塵)的顏色性質展現彩度平 均為约113。(從最小101。至最大16〇。)、顏色飽和度從最小 〇數字至最大225數字以及顏色強度平均為7〇數字(從最 5 小2〇至最大120)。藉由電腦控制的顯微鏡階段(Zeiss AG),自動地進行濾器表面之掃瞄。 如下#估擠製膜中的表面缺陷:於每一條欲探究的薄 • 膜起點處取出尺寸〇·8公尺χ0·6公分之樣品。將此樣品放 在光桌上。光強度為> 1,000 Lux。應小心確保樣品錶面未 10 受到粉塵、手指或其他污染物影響。此外,表面必須無刮 痕。使光桌傾斜45。角。光源至材料樣品的距離為約1〇〇 公分。觀察距離為50-70公分。以肉眼進行觀察。觀察時 間為300秒。注意且記錄所有明顯的缺陷。測定尺寸> 3 毫米之缺陷,並且將其轉換為每一平方公尺的數目。 15 _ 實施例__1(根攄本發明之會施你丨、 於以下試驗中,藉由連續界面聚合方法製造聚碳酸 酯。為了此目的,使用泵送循環反應器及二個滯留時間反 應器以及三個蒸發階段。將雙酚酸鹽溶液(雙酚Α)、氯苯 20 及二氣曱烧以及光氣計量加入泵送循環反應器中(此等物 貝係於此處反應)’同時亦將氫氧化納溶液計量加入泵送循 環反應器中。將氫氧化鈉溶液之第二用量計量加入第一滯 留反應器的上游中,並且計量加入鏈終止劑溶液(盼於二氯 甲苯中之溶液)。將觸媒加入第二滯留反應器的上游。ν_ 28 200840833 乙基六氫吡啶係用作觸媒。 迢反應态之後’聚碳酸酯係以氯苯與二氯曱烷之 1 二咖之16%溶液之形式存在。藉著於三蒸發階段 中^ ’以濃縮此溶液。為了移除二氯甲苯乙及達到溶液 5 可適富地在下游蒸發擠麗機中脫氣之濃度,這是必要的。 根據所谓的”閃蒸”法操作蒸發階段。 於藉由閃瘵法移除溶劑之過程中,可得到高濃縮的聚 .口物熔體。於已知的閃蒸法中,在稍為過壓下將聚合物溶 液加熱至溫度超過常壓下的沸點,並且接著使相對於常壓 〇 為過熱的此等溶液閃蒸至較低壓力(例如常壓)。 在此情況下’於第一蒸發階段使聚破酸酯加熱至 74 C (於0·4巴過壓下),接著閃蒸至常壓。於第二蒸發階 丰又中,將溶液加熱至129°C (於0.8巴過壓下),接著閃蒸至 常壓。於第三蒸發階段中,將溶液加熱至178l(於19巴 15 過壓下),接著閃蒸至常壓。 | 接著將溶液送入蒸發擠壓機中,並且於350°C和oj 巴下蒸發,接著使產物造粒。 將50克顆粒狀材料溶解於700毫升二氯甲燒 (LiChrosolv® ; Merck: 1.06044 K33506244 430)中,並且通 20 過鐵氟龍濾膜(Bola濾膜,5微米孔隙直徑;深度:1毫米, 自 Bohlender GmbH,D-97947 Griinsfeld)過滤。藉由自動 j貞 測,使用螢光顯微鏡(25x總放大倍率以及發光時間為每— 掃描為40毫秒),進行如以上所述進行保留於濾器上之顆 粒之評估。 29 200840833 螢光探究顯示1.02計數/克。顆粒> 120微米之螢光探 究顯示0.02計數/克。 如上所述之聚碳酸酯係用於擠壓具有寬度為1340毫 米之聚碳酸酯薄膜。此聚碳酸酯具有根據ISO 1133測定之 5 熔體體積流率(MVR)為6立方公分/10分鐘(300°C/1.2公 斤)。 設備係由以下元件組成 _ -具有105毫米直徑(D)及長度為41xD之螺桿的擠壓機。 螺桿包含脫氣區; 10 -偏斜頭 -1500毫米寬之狹缝模口; -具有平行滾筒架構之三滾筒平滑輪壓機,第三滾筒係相 對於水平面轉動±45° ; -滾筒桌台; 15 -用於施加保護膜於兩侧上之裝置; -捲取裝置; -繞線站。 熔體從喷嘴通過至平滑輪壓機,其滾筒具有如表1所 20 示之溫度。材料之最終成形及冷卻作用係於平滑輪壓機上 發生。接著藉由捲取裝置移除及傳送薄膜,將保護膜施於 兩側,接著將薄膜纏繞為捲條。 30 200840833
處理參數 溫度擠壓機Z1 255〇C 溫度擠壓機Z2 260〇C 溫度擠壓機Z3 265〇C 溫度擠壓機Z4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5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6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7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8 260〇C 溫度擠壓機Z9 270〇C 溫度偏斜頭 290〇C 溫度喷嘴Z1 300°C 溫度喷嘴Z2 290〇C 溫度喷嘴Z3 290〇C 溫度喷嘴Z4 290〇C 溫度喷嘴Z5 290〇C 溫度喷嘴Z6 290〇C 溫度喷嘴Z7 300°C 溫度喷嘴Z8 300°C 溫度喷嘴Z9 290〇C 溫度噴嘴Z10 290〇C 溫度喷嘴Z11 290〇C 溫度喷嘴Z12 290〇C 溫度喷嘴Z13 290〇C 31 200840833 溫度喷嘴Z14 300°C 擠壓機的轉動速率 67分鐘_1 溫度滾筒1 85〇C 溫度滾筒2 99〇C 溫度滾筒3 141°C 輪壓機速率 4.16公尺/分鐘 處理量 335.6公斤/小時 薄膜寬度/厚度 1430毫米 表1 藉由上述方法之薄膜之評定和評估顯示每平方公尺 有104個缺陷。 5 實施例2(比較例) 如實施例1製造聚碳酸酯。然而,於第一蒸發階段中 之壓力和溫度為63°C(於0.4巴過壓下),於第二蒸發階段
P 中之壓力和溫度為119°C (於0.8巴過壓下),並且於第三蒸 ίο 發階段中之壓力和溫度為176°C (於1.9巴過壓下)。此聚碳 酸酯溶液係如實施例1中所述,於350°C,於蒸發擠壓機 中蒸發,接著經造粒。 將50克顆粒狀材料溶解於700毫升二氯曱烷 (LiChrosolv⑧;Merck: 1.06044 K33506244 430)中,並且通 15 過鐵氟龍濾膜(Bola,5微米直徑;深度:1毫米)過濾。藉 由自動偵測,使用螢光顯微鏡,進行如以上所述進行保留 32 200840833 於濾器上之顆粒之評估。研究結果提供2.22計數/克。 如實施例1所述之理論,進行薄膜之製造。實際調整 係提供於表2中。使用如以上實施例2中所述之聚碳酸 酯。聚碳酸酯具有根據ISO 1133測定之熔體體積流率 5 (MVR)為6立方公分/10分鐘(300Χ:/1·2公斤)。 設備係由以下元件組成 -具有105毫米直徑(D)及長度為41xD之螺桿的擠壓機。 _ 螺桿包含脫氣區; -偏斜頭 ίο - 1500毫米寬之狹缝模口; -具有平行滚筒架構之三滾筒平滑輪壓機,第三滚筒係相 對於水平面轉動土45° ; -滾筒桌台, -用於施加保護膜於兩側上之裝置; 15 -捲取裝置; -繞線站。 i 熔體從喷嘴通過至平滑輪壓機,其滾筒具有如表2所 示之溫度。材料之最終成形及冷卻作用係於平滑輪壓機上 20 發生。接著藉由捲取裝置移除及傳送薄膜,將保護膜施於 兩侧,接著將薄膜纏繞為捲條。
處理蒼數 溫度擠壓機Z1 255〇C 33 200840833 溫度擠壓機Z2 260〇C 溫度擠壓機23 265〇C 溫度擠壓機Z4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5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6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7 250〇C 溫度擠壓機Z8 260〇C 溫度擠壓機Z9 270〇C 溫度偏斜頭 290〇C 溫度喷嘴Z1 300°C 溫度喷嘴Z2 290〇C 溫度喷嘴Z3 290〇C 溫度喷嘴Z4 290〇C 溫度喷嘴Z5 290〇C 溫度喷嘴Z6 290〇C 溫度噴嘴Z7 300°C 溫度噴嘴Z8 300°C 溫度喷嘴Z9 290〇C 溫度喷嘴Z10 290〇C 溫度喷嘴Z11 290°C 溫度喷嘴Z12 290〇C 溫度喷嘴Z13 290〇C 溫度喷嘴Z14 300°C 擠壓機的轉動速率 67分鐘 34 200840833 溫度滾筒1 85〇C 溫度滾筒2 99〇C 溫度滾筒3 141°C 輪壓機速率 4.2公尺/分鐘 處理量 333.1公斤/小時 薄膜寬度/厚度 1430毫米 _ 於對應的薄膜中之表面缺陷為每平方公尺有232個表 面缺陷。 〜 因此,可發現根據本發明之底材材料生成具有明顯較 5 少表面缺陷之擠製膜。
35

Claims (1)

  1. 200840833 15 20 、申請專利範園: κ 一種聚碳酸酯,其特徵在於在溶解聚碳酸酯於二氯曱燒ι :並且通過5微米孔隙尺寸之鐵氟龍濾器過濾之後,柃 激光波長為4〇〇-44〇奈米及25χ總放大倍率下,以發光時 毫秒所測得之尺寸介於15與250微米之間之透 月赏光.的顆粒數為G1_18計數/克。 圍第1項之聚碳酸酯’其特徵在於具有极 之顆粒的顆粒數不超過0 02計數/克。 =明專利辄圍第1項之聚碳酸§旨,其特 為 介於15蛊250料半+日日 令 :、 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為 叶數/克。 圍法藉由界面聚合方法製造如中請專利範 f之^酸㈣方法,其中該聚碳酸®旨係於多階 段的和②壓機中分離,其特徵在於個別閃蒸階 0又35二:差不超過9〇°C ’並且第一閃蒸階段的溫度於 声於㈣巴過壓下為Μ··,於第二蒸發階段中之溫 125M35〇c ^ ίΓΐ ί於w·1·95巴過壓下為m。-⑻。c。 雜11第4項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個別閃蒸階 段的溫度差不超過6〇ΐ。 =聚碳_旨,其可籍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 種如申清專利範圍第〗+係用於製造擠製膜。或項之聚石炭酸醋的用途,其 3· 4. 5· 36 6· 200840833 8. —種用於製造擠製膜之方法,其包含 a) 熔解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6項之聚碳酸酯; b) 輪壓該熔體為薄膜; c) 冷卻該熔體。 5 9. 一種擠製膜,其可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製 得。 10. —種擠製膜,其含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6項之聚碳 I. 酸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擠製膜,其特徵在於含有 ίο 至少一層,其中BPA-PC、以BPA和BPTMC為基底之 共聚碳酸酯、芳族聚酯碳酸酯或聚酯嵌段碳酸酯係用作 底材材料。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擠製膜,其特徵在於BPA-PC 與聚酯矽氧烷或聚矽氧烷之掺合物係用作底材材料。 15 13. —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擠製膜的用途,其係 _ 用於製造掺合物、密封膜、車體部件、外鏡、行動電話 外殼、行動電話鍵盤或光學資料儲存媒介之覆蓋層。 ^ 14. 一種得到具有粒度為介於15與250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 顆粒的顆粒數為0.1-1.8計數/克之聚碳酸酯的方法,其 20 中 a) 製造線型聚碳酸酯; b) 探究步驟a)中製得的聚碳酸酯有關粒度為介於15與 250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 c) 重複步驟a)和b),同時改變製程參數、滯留時間、 37 200840833 壓力或溫度,直到在步驟b)中可得到粒度為介於15 與250微米之間之透明螢光顆粒的顆粒數為0.1-1.8 計數/克為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方法,其中在步驟c)中,具有 5 粒徑為> 120之顆粒的顆粒數不超過0.02計數/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顆粒數為0.1-1.5 計數/克。 _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方法,其中於步驟b)中,藉由 溶解材料於二氯甲烷中並且通過5微米孔隙尺寸之鐵氟 ίο 龍濾器過濾,於激光波長為400-440奈米及25χ總放大倍 率下,以發光時間為40毫秒進行顆粒數之探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碳酸酯,其中該聚碳酸酯是 未分支的。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方法,其中該聚碳酸酯是未分 15 支的。 38 200840833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無)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無 龜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TW096140663A 2006-10-31 2007-10-30 具低表面缺陷之擠製膜用之底材材料 TWI435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51306A DE102006051306A1 (de) 2006-10-31 2006-10-31 Substratmaterialien für Extrusionsfolien mit geringen Oberflächenstörung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0833A true TW200840833A (en) 2008-10-16
TWI435890B TWI435890B (zh) 2014-05-01

Family

ID=3916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0663A TWI435890B (zh) 2006-10-31 2007-10-30 具低表面缺陷之擠製膜用之底材材料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8084570B2 (zh)
EP (1) EP2081975B1 (zh)
JP (1) JP5190461B2 (zh)
KR (1) KR20090080055A (zh)
CN (1) CN101605836B (zh)
AT (1) ATE500288T1 (zh)
BR (1) BRPI0717990A2 (zh)
CA (1) CA2668176A1 (zh)
DE (2) DE102006051306A1 (zh)
RU (1) RU2448989C2 (zh)
TW (1) TWI435890B (zh)
WO (1) WO20080526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51309A1 (de) * 2006-10-31 2008-05-08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Substratmaterialien für transparente Spritzgusskörper
DE102006051305A1 (de) * 2006-10-31 2008-05-08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Verfahren zur Filtration von Substratmaterialien
JP5261193B2 (ja) * 2006-12-28 2013-08-14 Mgcフィルシート株式会社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
US8224623B2 (en) * 2010-04-09 2012-07-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to determine a quality acceptance criterion using force signatures
KR101818727B1 (ko) * 2014-11-25 2018-01-15 사빅 글로벌 테크놀러지스 비.브이. 폴리카보네이트 제조 공정에서 필터 정열
JP6858855B2 (ja) * 2017-07-05 2021-04-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部材、容器、薬液収容体、薬液の精製装置、製造タンク
CN111448237B (zh) 2017-12-18 2022-12-23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基于氯代烃的有机溶剂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11452305B (zh) * 2020-05-29 2022-02-11 江苏华海诚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环氧模塑料大颗粒试验模具及其试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3652B2 (ja) * 1992-02-27 2000-10-30 日本ジーイー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H08109252A (ja) * 1994-10-12 1996-04-30 Teijin Chem Ltd 固形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単離方法
US6288204B1 (en) 1998-10-12 2001-09-11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Branched polycarbonate resi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0163807A (ja) * 1998-11-27 2000-06-16 Teijin Chem Ltd 光学用ディスク基板
RU2132339C1 (ru) * 1998-12-17 1999-06-27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Фирма "Экорпласт"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оликарбоната
JP2001009214A (ja) * 1999-06-30 2001-01-16 Teijin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用濾過装置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製造方法
DE19952851A1 (de) * 1999-11-03 2001-05-10 Bayer Ag Polycarbonat-Substrate
DE19952852A1 (de) * 1999-11-03 2001-05-10 Bayer Ag Hochreine Polymergranulat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DE19952850A1 (de) 1999-11-03 2001-05-10 Bayer Ag Polycarbonat-Substrate
EP1285940A4 (en) * 2000-05-25 2003-06-25 Teijin Chemicals Ltd THICK SUBSTRATE FOR OPTICAL USE AND SHAPE FOR IT
JP4886148B2 (ja) * 2000-05-25 2012-02-29 帝人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その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4283971B2 (ja) * 2000-05-25 2009-06-24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光学用ディスク基板およびそのための成形材料
JP2003231141A (ja) 2002-02-08 2003-08-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052444B2 (ja) * 2002-07-19 2008-02-27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基板
JP2005082647A (ja) * 2003-09-05 2005-03-31 Teijin Chem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DE102006051309A1 (de) * 2006-10-31 2008-05-08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Substratmaterialien für transparente Spritzgusskör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27468A1 (en) 2011-06-02
RU2448989C2 (ru) 2012-04-27
US8084570B2 (en) 2011-12-27
BRPI0717990A2 (pt) 2013-12-03
DE102006051306A1 (de) 2008-05-08
ATE500288T1 (de) 2011-03-15
EP2081975A1 (en) 2009-07-29
KR20090080055A (ko) 2009-07-23
WO2008052663A8 (en) 2008-06-26
EP2081975B1 (en) 2011-03-02
TWI435890B (zh) 2014-05-01
DE602007012925D1 (de) 2011-04-14
JP2010508407A (ja) 2010-03-18
CN101605836A (zh) 2009-12-16
WO2008052663A1 (en) 2008-05-08
RU2009120400A (ru) 2010-12-10
CN101605836B (zh) 2012-11-14
CA2668176A1 (en) 2008-05-08
JP5190461B2 (ja)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40833A (en)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extrusion films with low surface defects
TWI492960B (zh) 烷基酚-封端的共聚碳酸酯,其製備方法,包含其之模製組成物,及由其製得之物件
CN102959012B (zh)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CN108884216B (zh) 聚(酯-碳酸酯)共聚物、由其形成的制品及制备方法
JP2006528566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上の共押出保護層としてのポリホルマール
EP3157980A1 (en) Substantially crosslinked polycarbonate articles
ES2369326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eparación de policarbonato según el procedimiento de interfase.
TWI224118B (en) High purity polymer pellets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9071787B (zh) 聚(酯-碳酸酯)共聚物、由其形成的制品、和制备方法
US7863403B2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s and diaryl carbonate
JP201051651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層を有する多層コンポジット材料
TW201307080A (zh) 薄膜積層體、薄膜卷層體及該薄膜卷層體之製造方法
EP2333014A2 (de)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en mit verbesserten mechanischen Eigenschaften
US9771451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carbonate according to the phase interface method
US7691477B2 (en) Polyformals as a coextrusion protective layer on polycarbonate
CN113227200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使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光学部件
JP3544294B2 (ja) 揮発性塩素の少ない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5205110A1 (en) Polyformals and copolyformals as a protective layer against hydrolysis on polycarbonate
DE10248951A1 (de)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 mit Hilfe eines Filtrationskonzep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