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28438A - Method of forming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obtained thereby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forming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obtained thereb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28438A
TW200828438A TW096131670A TW96131670A TW200828438A TW 200828438 A TW200828438 A TW 200828438A TW 096131670 A TW096131670 A TW 096131670A TW 96131670 A TW96131670 A TW 96131670A TW 200828438 A TW200828438 A TW 2008284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ubstrate
temperature
liquid composition
co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31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84558B (zh
Inventor
Miki Egami
Akira Nakashima
Michio Komatsu
Original Assignee
Catalysts & Chem I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talysts & Chem Ind Co filed Critical Catalysts & Chem Ind Co
Publication of TW200828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8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5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109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 H01L21/0220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the lay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cursor material for deposition
    • H01L21/02208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the lay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cursor material for deposition the precursor containing a compound comprising Si
    • H01L21/02214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the lay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cursor material for deposition the precursor containing a compound comprising Si the compound comprising silicon and oxygen
    • H01L21/0221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the lay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cursor material for deposition the precursor containing a compound comprising Si the compound comprising silicon and oxygen the compound being a molecul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ilicon-oxygen bond and the compound having hydrogen or an organic group attached to the silicon or oxygen, e.g. a siloxa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in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109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 H01L21/02112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ayer
    • H01L21/02123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ayer the material containing silicon
    • H01L21/0212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ayer the material containing silicon the material containing Si, O, and at least one of H, N, C, F, or other non-metal elements, e.g. SiOC, SiOC:H or SiON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225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 H01L21/0226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 H01L21/02282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formation by a deposition process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coating, sol-gel techniques, spray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4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6Inorganic layers composed of oxides or glassy oxides or oxide based g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109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 H01L21/02203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the layer being poro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82843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 Constant)小至3.0以下、且具有高度被膜強度 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以及依據該方 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先前技術】 近年來,隨著半導體裝置之高整合化,在具 線之〇 . 2 5微米規格以下之半導體裝置中,因其 間隔更爲狹窄之故,由靜電所誘導之金屬配線之 大,也就令人擔心反應速度之延遲及消耗電力之 題。因此,在半導體基板與鋁配線層及銅配線層 線層之間,或在金屬配線層之間,其所設置之層 之介電率就有必要儘可能地予以減小。 依上述目的所設置之層間絕緣膜,一般係使 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等氣相 旋轉塗佈法等塗佈法,而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 然而,使用CVD法之最新技術所獲得之二 被膜,雖可得到其電容率低至3 ·0以下者,惟其 佈法之情形相同,亦具有在電容率降低之同時’ 度亦降低之缺點。再者,在使用聚芳基樹脂、氟 醯)亞胺樹脂及氟樹脂等之CVD被膜或其等之 形成之被膜上,介電率會成爲2左右,惟與基板
Dielectric 之低介電 法所得之 有多層配 金屬配線 阻抗將增 增大等問 等金屬配 間絕緣膜 用以CVD 成長法及 氧化砂系 與傳統塗 被膜膜強 添加聚( 塗佈液而 :表面之密 -5- 200828438 接性會變差,且與微細加工用之光阻材 ’甚至還有抗藥品性及耐氧氣電漿性劣 再者,關於傳統上由使用二氧化矽 液所得到之被膜,該塗佈液係含有廣泛 及/或鹵化矽烷之部分水解物或其等之 雖可得到其電容率低至3.0以下者,惟 接性、被膜強度、耐藥品性、耐裂縫性 他不良等問題。 本發明者們,爲解決這些問題進行 如使用一種液狀組成物,其係包含(a 鹽(TAOS)及特定之烷氧基矽烷(AS 化銨(TAAOH )之存在下,加水分解所 可形成具有高被膜強度,且與被塗佈面 面之平坦性、耐吸濕性(厭水性)、耐 、耐氧電漿性、以及蝕刻加工性等均優 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並且申請專利。( 及專利文獻2 )進而,本發明者們發現 佈於基板上,於 80〜3 5 0 °C之溫度下力 3 5 0〜45(TC之溫度燒成時,可形成具有 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並且申請專 文獻3) 進而,本發明者們發現如使用:( 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將 烷基)烷烴(BTASA)及烷氧基矽烷( 料之密接性亦變差 化等問題。 系被膜形成用塗佈 使用之院氧基砂院 水解物,而該被膜 有與被塗佈面之密 、耐氧電漿性等其 努力硏究,發現了 )將四烷基原矽酸 ),在四烷基氫氧 得到之矽化合物, 之密接性、被膜表 藥品性、耐裂縫性 良之低介電率非晶 記載於專利文獻1 將此液狀組成物塗 f口熱處理後,並以 許多微孔之低介電 利。(記載於專利 〔a ) —種含有在四 雙(三烷氧基甲矽 AS )水解所得之矽 -6 - 200828438 化合物之液狀組成物;或者(a ) —種含有在四烷基氫氧 化銨(TAAOH )之存在下,將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 烴(BTASA )、烷氧基矽烷(AS )及四烷基原矽酸鹽( TAOS )水解所得之矽化合物之液狀組成物時,可形成具 有2 · 5以下之電容率、且其有與被塗佈面之密接性、被膜 表面之平坦性、耐吸溼性(厭水性)、耐藥品性、耐裂縫 性、耐氧電漿性、以及蝕刻加工性等均優良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並且申請專利。(記載於專利文獻 4) 且,該專利文獻4中揭示,將前述液狀組成物塗佈於 基板上,於 80〜3 5 0 °C的溫度下進行加熱處理後,於 3 5 0〜4 5 0 °C的溫度下進行燒成,形成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 化矽系被膜之方法。 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5中,雖然揭示了在單有機三 鹵矽烷化合物及二有機二鹵矽烷化合物之反應物之含鹵聚 矽烷上,使ROH化合物與之反應而得到聚矽烷,再將含 有該聚矽烷之塗佈液塗佈於基材上後,以50〜250 °C之溫度 進行乾燥,接著在水蒸氣或氧之存在下以3 00〜500 °C之溫 度燒成,可形成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然而,以此方法 所得到之二氧化矽系被膜,其雖具有3 .〇以下之電容率, 卻有無法滿足被膜強度或其他物理性狀之問題點。 進而,在專利文獻6中,係揭示將含有烷氧基矽烷類 之部分性水解縮合物與界面活性劑所成溶液而得到之多孔 質二氧化矽前驅物,在含有H20之環境下以260〜450 °C之 -7- 200828438 溫度加以燒成,再藉由除去該前驅物中所含之有機化合物 ’可製造多孔質二氧化矽之方法。然而,以此方法所得到 之多孔質二氧化矽薄膜,由於具有中孔之細孔,其雖具有 低電容率,惟另一方面,卻有薄膜強度(彈性模數)亦降 低之缺點。 專利文獻1 :特開2004- 1 497 1 4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6-117763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2004- 1 53 1 47號公報 專利文獻4 :特開2 0 0 5 - 3 7 1 0 1 7號申請說明書 專利文獻5 :特開平1 1 -256 1 06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開2005-11683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之揭示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者們,考慮如使用前述之專利文獻1、專利文 獻2、專利文獻4等記載之液狀組成物,是否爲可在基板 上安定地形成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又 該被膜係不會對於基板上配設之銅配線或鋁配線等造成破 壞,且具有3.0以下、尤其是2.5以下之電容率者;其結 果,發現了將塗佈有前述液狀組成物之基板,在有必要之 情形下以特定溫度條件進行乾燥處理,進而在過熱水蒸氣 之環境下加熱處理後,有必要時再於氮氣環境下進行燒成 處理者,從而完成本發明。亦即,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 -8- 200828438 一種可在基板上安定地形成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 膜之方法,以及由該方法所得到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矽系被膜;且該被膜係具有電容率小至3.0以下、較佳爲 2 · 5以下,進而表示被膜強度之楊氏彈性模數係3 . 〇 Gp a ( Gigapascal)以上、較佳爲5.0 Gpa以上者。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第1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 成方法(以下,亦稱爲第1之被膜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Dielectric Constant ) 3 ·0以下、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 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且其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 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0H)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 (2 )將該基板收納於裝置內,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 被膜以25〜3 4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 ), (3) 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 5〜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以及 (4) 將氮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3 5 0〜45 0°C 之溫度條件下進行燒成之步驟(燒成步驟)。 -9- 200828438 本發明之第2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 成方法(以下,亦稱爲第2之被膜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3.0以下、具有高 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且 其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 (2 )將該基板收納於裝置內,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 被膜以25〜3 4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 ),以及 (3)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5〜4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 本發明之第3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 成方法(以下,亦稱爲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3.0以下、具有高 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且 其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以及 (2)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 5〜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10- 200828438 步驟)。 前述塗佈步驟中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院基 氫氧化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四烷基原矽 酸鹽(taos)及下述一般式(n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 I)
XnSi ( OR)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11爲1〜3之整數)。 前述塗佈步驟中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 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式 (Π )所示之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及 下述一般式(I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 S )所成有機矽化 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 (I)
XnSi ( OR) (式中’ X表不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院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η爲1〜3之整數) -11 - 200828438 OR7 OR2
I I OR6 - Si—R1 - Si - OR3 (II)
I I OR5 OR4 (式中,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R7可爲 相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氟取代烷 基、芳基或乙烯基)爲較佳。 前述塗佈步驟中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 氫氧化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式 (Π )所示之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 下述一般式(I)所示之院氧基矽院(AS)及四院基原矽 酸鹽(TAO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
XnSi ( OR) 4-n ( I)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鐘/取代院基、芳基或乙燃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院基、芳基或乙烯基;且η爲1〜3之整數) OR7 OR2
I I OR6—Si—R1 — Si—〇R3 (h)
I I OR5 OR4 -12- 200828438 (式中,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R7可爲 相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氟取代烷 基、芳基或乙烯基)。 前述塗佈步驟中之塗佈操作係以旋轉塗佈法進行者爲 較佳。 再者,在第1及第2之被膜形成方法中,前述乾燥步 驟中之乾燥操作係將氮氣或空氣導入該裝置內,並於 25〜340°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〇·5〜10分鐘者爲較佳。進而 欲申請者,前述乾燥操作之溫度條件係於100〜25 0 °C之範 圍內者爲較佳。 進而,在第1、第2或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中,前述 加熱處理步驟中之加熱處理操作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 置內,並於105〜4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1〜70分鐘者爲 較佳。進而欲申請者’前述加熱處理步驟之溫度條件係於 250〜350 °C之範圍內者爲較佳。 再者,在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中,前述加熱處理步驟 中之加熱處理操作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於 105〜13 0°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1〜20分鐘,再於130〜45 0°C 之溫度條件下進行1〜7 0分鐘者爲較佳。 進而,在第1之被膜形成方法中,前述燒成步驟中之 燒成操作係將氮氣導入該裝置內或將該裝置內保持在氮氣 環境下,並於3 5 0〜45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5〜90分鐘者 爲較佳。 前述加熱處理步驟或前述燒成步驟爲止之操作,係在 -13- 200828438 由該加熱處理步驟或該燒成步驟所得之被膜體積,相較於 該塗佈步驟中形成之被膜體積,可收縮5〜40%之條件下進 行者爲較佳。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其特徵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 4項中任一項之方法 所得之被膜,並具有3.0以下之電容率、及楊氏彈性模數 3.0 GPa以上之被膜強度者爲較佳。 此外,前述被膜係於半導體基板上形成之層間絕緣膜 爲較佳。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第1之被膜形成方法,亦即如使用:將塗佈 前述液狀組成物並形成被膜之基板,在特定溫度條件進行 乾燥處理,進而在過熱水蒸氣之環境下加熱處理後,再於 氮氣環境下進行燒成處理之新穎方法時,其雖因爲所使用 之前述液狀組成物而有不同,惟皆可在基板上安定且容易 地形成一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該被膜之特 徵係電容率小至3.0以下,較佳係2.5以下,且具有楊氏 彈性模數(Young’s Modulus )爲3.0 GPa以上,較佳係 5.0 GPa以上之高度被膜強度。進而,作爲液狀組成物, 如使用: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且由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特定之烷氧基矽 烷(A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時,可 在基板上安定且容易地形成一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 -14- 200828438 系被膜,該被膜之特徵係具有楊氏彈性模數(Young s Modulus)爲 8.0 GPa 以上。 考慮此應係:在前述乾燥步驟中,前述塗佈被膜中所 含之有機溶劑或水分會蒸發而使被膜收縮(膜厚度之減少 )及表面硬化開始發生,接著藉由在前述加熱處理步驟將 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加以分解•脫離,當被膜之收縮(膜 厚度之減低)進一步進行而在被膜內部形成微孔之同時’ 固態成分之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將發生聚合,形成_ 0 - S i - Ο - S i鍵結之網絡(三次元交聯結構),從而製得具 有高度被膜強度及低電容率之二氧化矽系被膜。此外’在 此等之步驟外,如進一步施加前述燒成步驟時,前述網絡 之構築就會更進一步地進行,從而製得更高被膜強度之二 氧化矽系被膜。具有此等特性之二氧化矽系被膜,其形成 之機制雖尙不明瞭,惟將前述乾燥步驟之操作在特定之溫 度條件下進行,並進一步地將前述加熱處理步驟之操作在 過熱水蒸氣之環境下進行時,即可達成其目的。再者,在 前述之加熱處理步驟中,由過熱水蒸氣所具有之輻射熱帶 來之作用效果,被認爲應相當大。 此外,即使使用:本發明之第2之被膜形成方法,亦 即將上述第1之被膜形成方法省去前述燒成步驟之方法·, 或者本發明之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亦即將上述第1之被 膜形成方法省去前述乾燥步驟及前述燒成步驟之方法時, 其相較於傳統習知之方法,亦即將塗佈有前述液狀組成物 而形成被膜之基板,在80〜3 5 0°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處 -15- 200828438 理,進而以3 5 0〜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燒成處理時,其 雖因爲所使用之前述液狀組成物而有不同,惟皆可在基板 上容易地形成一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該被 膜之特徵係電容率小至3 · 0以下,且具有楊氏彈性模數( Young’s Modulus )爲3 · 0 GP a以上之高度被膜強度。 進而,以本發明方法所得到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矽系被膜,除上述性狀外,其即使在與半導體基板等之被 膜形成面之密接性、被膜表面之平坦性、耐吸濕性(厭水 性)、耐鹼性等之耐藥品性或耐裂縫性上均優良,進而即 使在耐氧電漿性及蝕刻加工性等步驟適合性上亦具有優良 之特性。 藉此,可以良好產率製造出傳統半導體產業上所期望 、形成有前述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半導體基 板等。 【實施方式】 實施發明之最佳型態 以下茲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 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及藉由該方法所得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 氧化矽系被膜。 〔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 (a )液狀組成物之調製 在本發明方法所使用之前述液狀組成物,有上述之專 -16- 200828438 利文獻1、專利文獻2或專利文獻4所記載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用塗佈液等,進一步具體言之, 則如以下所示。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等專利文獻上所記載 之液狀組成物。
塗佈液A 在本發明方法所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 氫氧化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四烷基原矽 酸鹽(TAOS )及下述一般式(I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塗佈液A ) 此外,該液狀組成物,係下述之(1 )及(2 )所示者 〇 (1 ) 一種液狀組成物(塗佈液A-1 ),其特徵爲其 係含有··將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下述一般式(1 )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存在下,加水分解所得之矽化合物,
XnSi ( OR) 4-n ( I )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再者,η爲1〜3之整數)。 (2 ) —種液狀組成物(塗佈液A-2 ),其特徵爲其 -17- 200828438 係含有:將四烷基原矽酸鹽(TA〇S )在 =四丨兀基氫氧化銨 (TAAOH)一之存在下’纟解或部分水解後,再與下述—般 式⑴m示之院氧基耗(AS)或其水解物或部分水解 物混合,如進而有必要#,再將其等之―部或全部進行水 解所得之矽化合物,
XnSi(〇R) 4n (!)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丨〜8之院基 、截取代纟兀基、方基或乙燒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院基、芳基或乙燃基。再者,η爲1〜3之整數)。 前述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例如有四甲基原砂酸 鹽、四乙基原矽酸鹽、四丙基原矽酸鹽、四異丙基原砂酸 鹽、四丁基原矽酸鹽等。其中,又以四乙基原矽酸鹽( TEOS )、四甲基原矽酸鹽(TMOS )或其混合物爲理想。 再者,前述烷氧基矽烷(AS )例如有甲基三甲氧基矽 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異丙氧基矽烷、乙基三甲 氧基矽烷、乙基三乙氧基矽烷、乙基三異丙氧基矽烷、辛 基三甲氧基矽烷、辛基三乙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 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院、苯基三乙 氧基矽烷、三甲氧基矽烷、三乙氧基矽烷、三異丙氧基矽 烷、氟三甲氧基矽烷、氟三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 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二乙基二甲氧基矽焼、二乙 基二乙氧基矽烷、二甲氧基矽烷、二乙氧基砂院、二氟二 -18- 200828438 甲氧基矽烷、二氟二乙氧基矽烷、三氟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三氟甲基三乙氧基矽烷等。其中,係以甲基三甲氧基矽 烷(MTMS)、甲基三乙氧基矽烷(MTES )或其混合物爲 理想。 進而,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係以四甲基氫 氧化銨、四乙基氫氧化銨、四丙基氫氧化銨、四丁基氫氧 化銨、四正辛基氫氧化銨、正十六烷基三甲基氫氧化銨、 正十八烷基三甲基氫氧化銨等。其中,係以四丙基氫氧化 銨(TPAOH)、四丁基氫氧化銨(TBAOH)或其混合物爲 理想。 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必須由市售之四烷 基氫氧化銨(含雜質者)提供至陽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步驟 及陰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步驟中,將其中所含之鈉(Na )、 鉀(K )等鹼金屬元素之化合物以及溴(Br )、氯(Cl ) 等鹵族元素之化合物所成之雜質,實質地加以除去。亦即 ,係以其中所含之鈉(Na)或鉀(K)等鹼金屬元素之化 合物所成雜質之含量,各以元素基準計在50重量ppb以 下;且溴(Br )或氯(C1 )等鹵素元素之化合物所成雜質 之含量,各以元素基準計在1重量ppm以下者爲理想。 前述塗佈液A-1之液狀組成物中,前述四烷基原矽酸 鹽(TAOS )與前述烷氧基矽烷之莫爾比(TAOS/AS ), 以Si〇2換算基準計,係6/4〜2/8,較佳則爲5/5〜3/7之範 圍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與二氧化矽系 -19- 200828438 被膜形成成分(TAOS + AS )之莫爾比(taAOH/ ( TAOS + A S )),以S i Ο 2換算基準計,係1 /丨〇〜7 /丨〇,較佳則爲 1/10〜6/10之範圍者爲理想。 再者,前述塗佈液Α_2之液狀組成物中,四烷基氫氧 化銨(ΤΑΑΟΗ)亦與塗佈液Α-1之情形相同,各二氧化矽 系被膜形成成分,亦即相對於四院基原砂酸鹽(Τ Α Ο S ) 及烷氧基矽烷(AS )之莫爾比(TAAOH/TAOS及 TAAOH/AS ),各自以 Si02換算基準計,係添加 1/10〜7/10,較佳則係添加1/10〜6/10之範圍者爲理想。因 此,將這些混合後之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以及二氧 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TAOS+AS)之莫爾比(TAAOH/( TAOS + AS )),亦與塗佈液A-1之情形相同,以Si02換 算基準計,係1/10〜7/10,較佳則係1/10〜6/10之範圍者爲 理想。 進而,如這些成分混合時,亦與塗佈液A -1之情形相 同,前述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烷氧基矽烷(AS ) 之莫爾比(TAOS/AS ),以Si02換算基準計,係混合成 6/4〜2/8,較佳則係5/5〜3/7之範圍者爲理想。 前述液狀組成物(塗佈液A-1及塗佈液A-2)之調製 方法,可採用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方法。因 此,在此將前述塗佈液A-1之調製方法中之1個代表性例 子,說明如下。 (i )將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上述一般式(I )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與有機溶劑混合後’在1 0〜3 0 -20- 200828438 °〇溫度下以100〜200rpm速度,將這些成分充份地攪拌均 勻。 (ii )然後於攪拌中,以5〜20分鐘將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 )水溶液滴入該混合溶液中後,進而在10〜3(TC 溫度下以100〜200rpm速度,攪拌30〜90分鐘。 (iii)接著,在30〜80°C溫度下加熱後,將該溫度保 持1〜72小時,再以100〜200rpm速度攪拌,如此即可調製 出含有前述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前述烷氧基矽烷 (AS )之水解物之矽化合物之液狀組成物。 在此,前述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前述烷氧基 矽烷(AS )及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可各自 混合或添加而成爲上述之莫爾比後加以使用。 此外,前述有機溶劑,例如有醇類、酮類、醚類、酯 類、及烴類等,更具體言之,例如有甲醇、乙醇、丙醇、 丁醇等醇類、甲乙酮、甲基異丁酮等之酮類、甲基溶纖劑 、乙基溶纖劑、丙二醇單丙醚等乙二醇醚類、乙二醇、丙 二醇、己二醇等乙二醇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乳酸甲 酯、乳酸乙酯等之酯類、己烷、環己烷、辛烷等烴類及甲 苯、二甲苯、均三甲苯等之芳香族烴類。其中,又以使用 乙醇爲理想。 再者’該有機溶劑之使用量,並無特別之限制,惟相 對於前述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TAOS + AS )之重量 混合比(有機溶劑/ ( Τ Α Ο S + A S )),係1 /1〜3 /1,較佳 則爲1 /1〜2 · 5 /1之範圍者爲理想。 -21 - 200828438 在前述混合有機溶液中所滴入之四院基氫氧化銨( TAAOH)水溶液,係以在蒸餾水或超純水中,含有四烷基 氫氧化銨(TAAOH)之比例爲5〜40重量%,較佳爲10〜30 重量%者爲理想。然而,在此水溶液中所含之水,因係用 以使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烷氧基矽烷(AS )產生 加水分解反應者之故,因此必須含有該加水分解反應上所 必要之量。再者,用以促進此加水分解反應之觸媒,因四 烷基氫氧化銨(TAAOH)即具有該功能之故,並無必要由 外部另行添加其他觸媒(例如氨)。 前述加水分解之反應條件,係以30〜80 °C,較佳爲 35〜6 (TC之溫度,並以1〜72小時,較佳爲10〜48小時加以 攪拌者爲理想。 在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有之矽化合物( TAOS及AS之水解物),其數平均分子量以聚環氧乙烷 換算基準計,係於 5 00〜1 000000 範圍,較佳爲 1 000〜1 00000範圍者爲理想。此數平均分子量如在上述範 圍內時,即可調製出具有優良經時安定性及良好塗工性之 被膜形成用塗佈液(亦即,前述液狀組成物)。 本發明方法中,含有以上述方法所得到之前述二氧化 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液狀組成物,可直接作爲被膜形成用 塗佈液而使用,惟係以將該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有機溶劑 成分,使用旋轉蒸發器等進行溶劑取代,而使用選自丙二 醇單丙醚(PGP)、丙二醇單甲醚(PGME )、丙二醇單乙 醚乙酸酯(PGMEA)等之有機溶劑爲較佳。 -22- 200828438 如此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量,雖因其 使用用途而有異,惟如將該砍化合物以S i 0 2表示時,相 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調整爲2〜20重量%,較佳爲3〜15 重量%範圍者爲理想。 此外,前述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水量,並無特別之限 制,惟相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6 0重量%以下,較佳係 0.1〜50重量%之範圍含有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有機溶劑之含量,係構成前述液狀組成物 之殘餘成分(平衡成分),其含量並無特別之限制,惟相 對於前述液狀組成物係以含有20〜68重量%範圍者爲較佳 〇 藉此,可得到使用於形成比介電率低至3.0以下,且 具有高被膜強度的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液狀 組成物(塗佈液A )。
塗佈液B 本發明所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 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式(II ) 所示之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及下述一 般式(I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 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 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塗佈液B),
XnSi ( OR) 4-n ( I) -23- 200828438 (式中,χ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η爲1〜3之整數) OR7 OR2
I I OR6—Si—R1 — Si—OR3 (II)
I I OR5 OR4 (式中,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E 相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院基、氟 基、芳基或乙烯基)。 更具體而言,係含有將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 烷烴(BTASA )及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在四烷 化銨(TAAOH)之存在下以40〜80°C之溫度水解所 狀組成物。 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 有雙(三甲氧基甲矽烷基)甲烷、雙(三乙氧基甲 )甲烷、雙(三丙氧基甲矽烷基)甲烷、雙(三甲 矽烷基)乙烷、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乙烷、雙 氧基甲矽烷基)乙烷、雙(三甲氧基甲矽烷基)丙 (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丙烷、雙(三丙氧基甲矽烷 院等。其中,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
)又以使用雙(三甲氧基甲矽烷基)甲烷(BTMSM (二乙氧基甲矽烷基)甲烷(BTESM)、雙(三甲 砂院基)乙烷(BTMSE)、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 -24- 之烷基 或碳數 I7可爲 取代烷 烷基) 基氫氧 得之液 ,例如 矽烷基 氧基甲 (三丙 烷、雙 基)丙 BTAS A )、雙 氧基甲 )乙烷 200828438 (BTESE)或其混合物爲較佳。 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 ),可使用前述塗佈液A之調製上所例示者。其 中,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係與上述同樣地, 必須由市售之四烷基氫氧化銨(含雜質者)提供至陽離子 交換樹脂處理步驟及陰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步驟中,將其中 所含之鈉(Na )、鉀(K )等鹼金屬元素之化合物所成雜 質之含量,各以元素基準計在50重量ppb以下;且溴( Br)或氯(C1 )等鹵素元素之化合物所成雜質之含量,各 以元素基準計在1重量ppm以下者爲理想。 前述塗佈液B之液狀組成物中,雙(三烷氧基甲矽烷 基)烷烴(BTASA )與前述烷氧基矽烷之莫爾比( BTASA/AS ),以 Si02換算基準計,係 7/3〜3/7,較佳則 爲6/4〜4/6之範圍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相對於作爲 二氧化矽被膜形成成分之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 烴(BTASA)與前述烷氧基矽烷(AS)之合計量(BTASA + AS)莫爾比(TAAOH/ ( BTASA + AS )),以 Si02 換 算基準計,係1/10〜6/10,較佳則爲2/10〜4/10之範圍者爲 理想。 前述液狀組成物(塗佈液B)之調製方法,可採用專 利文獻4所記載之方法。因此,在此將前述塗佈液B之調 製方法中之1個代表性例子,說明如下。
(i )將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25- 200828438 )與前述烷氧基矽烷(AS ),與有機溶劑混合後,在 10〜3 0 °C溫度下以100〜2OOrpm速度,將這些成分充份地攪 拌均勻。 (Π)然後於攪拌中,以5〜20分鐘將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水溶液滴入該混合溶液中後,進而在10〜3(TC 溫度下以100〜200rpm速度,攪拌30〜90分鐘。 (iii )接著,在40〜8 0°C溫度下加熱後,將該溫度保 持1〜72小時,再以100〜20 Orpm速度攪拌,如此即可調製 出含有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與前 述烷氧基矽烷(AS )之水解物之矽化合物之液狀組成物。 在此,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 、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 ),可各自混合或添加而成爲上述之莫爾比後加以 使用。 此外,前述有機溶劑,可使用前述塗佈液A之調製用 中所例示之相同者。 再者,該有機溶劑之使用量,並無特別之限制,惟相 對於作爲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前述雙(三烷氧基甲 矽烷基)烷烴(BTASA)與前述烷氧基矽烷(AS)之合計 量(BTASA+ AS )之重量混合比(有機溶劑/ ( BTASA + AS)),係1/1〜3/1,較佳則爲1/1〜2.5/1之範圍者爲理想 〇 在前述混合有機溶液中所滴入之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水溶液,係以在蒸餾水或超純水中,含有四烷基 -26- 200828438 氫氧化銨(ΤΑ AOH )之比例爲5〜40重量%,較佳爲l〇〜3 0 重量%者爲理想。然而,在此水溶液中所含之水,因係用 以使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及烷氧基矽 烷(AS )產生加水分解反應者之故,因此必須含有該加水 分解反應上所必要之量。 再者,用以促進此加水分解反應之觸媒,因四烷基氫 氧化銨(TAAOH )即具有該功能之故,並無必要由外部另 行添加其他觸媒(例如氨)。 此外,前述加水分解之反應條件,係以40〜80°C,較 佳爲5〇〜80°C之溫度,並以1〜72小時,較佳爲10〜48小 時加以攪拌者爲理想。 在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有之矽化合物( BTASA及AS之水解物),其數平均分子量以聚環氧乙烷 換算基準計,係於3 000〜70000範圍,較佳爲5 000〜5 0000 範圍者爲理想。此數平均分子量如在上述範圍內時,即可 調製出具有優良經時安定性及良好塗工性之被膜形成用塗 佈液(亦即,前述液狀組成物)。 以上述方法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可直接以該狀態作 爲被膜形成用塗佈液而使用,惟與上述情形相同者,係以 將該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有機溶劑成分,使用旋轉蒸發器 等進行溶劑取代,而使用選自丙二醇單丙醚(PGP )、丙 二醇單甲醚(PGME)、丙二醇單乙醚乙酸酯(PGMEA) 等之有機溶劑爲較佳。 如此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量,雖因其 -27 - 200828438 使用用途而有異,惟如將該矽化合物以Si02表开 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調整爲1〜20重量%,較佳 重量%範圍者爲理想。 此外,前述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水量,並無转 制,惟相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6 0重量%以下, 0.1〜50重量%之範圍含有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有機溶劑之含量,係構成前述液形 之殘餘成分(平衡成分),其含量並無特別之限芾 對於前述液狀組成物係以含有20〜99重量%範圍考 。此外,此處所謂有機溶劑之含量,係指前述溶齊 驟中使用之有機溶劑(丙二醇單丙醚等)、及未箱 代而殘存之有機溶劑(乙醇等)之合計量。 藉此,即可製得一種用以形成電容率低至3.0 且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電容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男 液狀組成物(塗佈液B )。
塗佈液C 本發明所使用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Ϊ 銨(TAAOH )之存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5 所示之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 般式(I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及四烷基原形 TAO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牧 液C), 時,相 I 1 〜1 0 別之限 較佳係 組成物 ,惟相 爲較佳 取代步 溶劑取 以下、 被膜之 氫氧化 (II) 下述一 酸鹽( (塗佈 -28- 200828438
XnSi ( OR) 4-n ( I)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η爲1〜3之整數) OR7 OR2
I I 〇R6—Si—R1 — Si—OR3 (II)
I I OR5 OR4 (式中,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R7可爲 相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氟取代烷 基、芳基或乙烯基)。 更具體而言,該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將前述雙(三烷 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前述烷氧基矽烷(AS ) 及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在四烷基氫氧化銨( TAAOH)之存在下以40〜80°C之溫度水解所得之液狀組成 物。 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烷氧 基矽烷(AS)、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四烷基氫氧 化銨(T A Α Ο Η ),例如可使用與塗佈液Α或塗佈液Β之 調製用中所例示之相同者。其中,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 ΤΑΑΟΗ ),係與上述同樣地,必須由市售之四烷基氫氧化 銨(含雜質者)提供至陽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步驟及陰離子 交換樹脂處理步驟中,將其中所含之鈉(Na )、鉀(K ) -29- 200828438 等鹼金屬元素之化合物所成雜質之含量,各以元素基準計 在50重量ppb以下;且溴(Br)或氯(C1)等鹵素元素 之化合物所成雜質之含量,各以元素基準計在1重量ppm 以下者爲理想。 前述塗佈液C之液狀組成物中,雙(三烷氧基甲矽烷 基)烷烴(BTASA )與前述烷氧基矽烷(AS )之莫爾比( BTASA/AS ),與塗佈液B之情形相同者,以Si02換算基 準計,係7/3〜3/7,較佳則爲6/4〜4/6之範圍者爲理想。 再者,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 及前述烷氧基矽烷(AS)之合計量(BTASA+AS)與前 述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之莫爾比(BTASA + AS / TAOS )),以Si02換算基準計,係99/1〜5 0/5 0,較佳係 9 9/1〜70/30,特佳則爲90/10〜70/30之範圍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與塗佈液B 之情形相同者,相對於作爲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前 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前述烷氧基 矽烷(AS )與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之合計量( BTASA + AS + TAOS )之莫爾比(TAAOH/ ( BTASA + AS + TAOS )),以Si02換算基準計,係i/io〜6/10,較佳則 爲2/10〜4/10之車B圍者爲理想。 前述液狀組成物(塗佈液C)之調製方法,可採用專 利文獻4所記載之方法。因此,在此將前述塗佈液C之調 製方法中之1個代表性例子,說明如下。
(i )將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30- 200828438 )、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述四怎 TAOS ),與有機溶劑混合後,在 10' 100〜200rpm速度,將這些成分充份地攪拌 (ii )然後於攪拌中,以5〜20分鐘將 (T A Α Ο Η )水溶液滴入該混合溶液中後, 溫度下以100〜200rpm速度,攪拌30〜90另 (iii)接著,在40〜80°C溫度下加熱 ( 持1〜72小時,再以100〜200rpm速度攪拌 出含有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 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述四烷基原矽酉 ' 水解物之矽化合物之液狀組成物。 在此,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 、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前述四烷基H )及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可 而成爲上述之莫爾比後加以使用。
、 前述有機溶劑,可使用前述塗佈液B 示之相同者。其中,與前述雙(三烷氧基 (BTASA)、前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 鹽(TAOS )加以混合之各有機溶劑,其 )可爲相同或相異者,惟以儘可能同一者: 再者,該有機溶劑之使用量,並無特 塗佈液B之情形相同者,相對於作爲二氧 成分之前述雙(三烷氧基甲矽烷基)烷烴 述烷氧基矽烷(AS )及前述四烷基原矽酉 S基原矽酸鹽( dO °C溫度下以 均勻。 四院基氣氧化錢 進而在 10〜3(TC 鐘。 後,將該溫度保 ,如此即可調製 (BTASA )、前 含鹽(TAOS )之 烷烴(BTASA ) (矽酸鹽(TAOS 各自混合或添加 之調製用中所例 甲矽烷基)烷烴 述四烷基原矽酸 匯類(例如醇類 i較佳。 別之限制,惟與 化矽系被膜形成 (BTASA )、前 ^ 鹽(TAOS )之 -31 - 200828438 合計量(BTASA、AS及TAOS )之重量混合比(有機溶劑 / ( BTASA + AS + TAOS )),係 1/1 〜3/1,較佳則爲 1/1〜2.5/1之範圍者爲理想。 進而,在前述混合有機溶液中所滴入之四烷基氫氧化 銨(TAAOH )水溶液,係與塗佈液B之情形相同者,以 在蒸簡水或超純水中’含有四院基氣氧化錢(TAAOH)之 比例爲5〜40重量%,較佳爲10〜30重量%者爲理想。 前述加水分解之反應條件,係與塗佈液B之情形相同 者,前述水解之反應條件係以40〜80°C,較佳爲50〜80。(: 之溫度,並以1〜7 2小時,較佳爲1 0〜4 8小時加以攪拌者 爲理想。 在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有之矽化合物( BTASA及AS之水解物),其數平均分子量與塗佈液A之 情形相同者,以聚環氧乙烷換算基準計,係於3 000〜70000 範圍,較佳爲5 000〜50000範圍者爲理想。 以上述方法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可直接以該狀態作 爲被膜形成用塗佈液而使用,惟與上述情形相同者,係以 將該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有機溶劑成分,使用旋轉蒸發器 等進行溶劑取代,而使用選自丙二醇單丙醚(PGP )、丙 二醇單甲醚(PGME )、丙二醇單乙醚乙酸酯(PGMEA ) 等之有機溶劑爲較佳。 如此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量,雖因其 使用用途而有異,惟如將該矽化合物以S i02表示時,相 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調整爲1〜20重量%,較佳爲丨〜:[〇 -32- 200828438 重量%範圍者爲理想。 此外,前述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水量,並無特別之限 制,惟相對於該液狀組成物係60重量%以下,較佳係 0.1〜50重量%之範圍含有者爲理想。 進而,前述有機溶劑之含量,係構成前述液狀組成物 之殘餘成分(平衡成分),其含量並無特別之限制,惟相 對於前述液狀組成物係以含有20〜99重量%範圍者爲較佳 。此外,此處所謂有機溶劑之含量,係指前述溶劑取代步 驟中使用之有機溶劑(丙二醇單丙醚等)、及未經溶劑取 代而殘存之有機溶劑(乙醇等)之合計量。 藉此,即可製得一種用以形成電容率低至3.0以下、 且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電容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 液狀組成物(塗佈液C)。 (b )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 本發明之第1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 $方法,其特徵爲其係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且該 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 水解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進而, 再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即可於該基板上 形成電容率3 · 〇以下、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 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1 )將該基板收納於裝置內,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 被膜以25〜3 4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 -33- 200828438 (2)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 5〜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以及 (3 )將氮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3 5 0〜45 0 °C 之溫度條件下進行燒成之步驟(燒成步驟)。 茲就此等步驟之操作條件中,其他部分加以具體說明 如下。 塗佈步驟 一般而言,爲將被膜形成用塗佈液塗佈於基板上,可 採用旋轉塗佈法、浸泡式塗佈(d e e p c 〇 a t )法、滾輕塗佈 法、複印法等塗佈方法。在本發明中,亦可使用這些傳統 上習知之方法,而塗佈前述液狀組成物。其中,如在半導 體基板等上塗佈前述液狀組成物時,係以旋轉塗佈法爲佳 ,蓋其在塗佈膜厚度之均一性及低發塵性等點上均極其優 良。因此,在本發明中,係以採用藉由該旋轉塗佈法之塗 佈法者爲理想,惟在大口徑之半導體基板上等進行塗佈時 ,則採用複印法等亦可。 再者,本發明中所謂之「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 」,係不只將前述前述液狀組成物直接地塗佈於矽晶圓等 之基板上,尙包含塗佈於該基板上所形成之半導體加工用 保護膜及其他被膜上部之上者。 -34- 200828438 乾燥步驟 在此步驟中,係將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收納於裝 置內,將該基板上所成之被膜於特定之溫度條件下,亦即 25〜3 40 °C,較佳爲100〜25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而 完成乾燥處理。在此,該乾燥處理操作如於未達25 °C之溫 度下進行時,上述塗佈被膜中所含之有機溶劑或水分有許 多幾乎都不會蒸發,而直接殘留在被膜中,從而不只無法 達成該加熱處理之目的,也可能在所形成被膜之膜厚度中 產生斑點。另一方面,如將該乾燥處理以短時間且超過 3 40 °C之溫度進行時,雖然上述塗佈被膜中所含之有機溶 劑或水分蒸發且幾乎沒有殘留於被膜中,惟由於四烷基氫 氧化銨( TAAOH)開始分解並與前述成分一倂蒸發(脫離 )之故,被膜中較大口徑之細孔或空隙就會形成。進而, 在進行後續加熱處理時,所形成之被膜收縮率的差亦無法 加大之故,將造成其被膜強度降低之結果。再者,所形成 之被膜之電容率,亦有增高之傾向。基於此一觀點,前述 乾燥處理操作,係以100〜20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者爲最 佳。 此外,該乾燥處理操作,係將氮氣或空氣導入前述裝 置內,並於25〜340°C、較佳爲1〇〇〜2 5 0°C之溫度條件下, 進行0.5〜1 0分鐘、較佳爲2〜5分鐘者爲理想。在此,乾 燥時間如未達〇 . 5分鐘時,前述塗佈被膜之乾燥將不完全 ,又如超過1 〇分鐘時,被膜表面會進行硬化,從而即使 在後段之加熱處理步驟中,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可 -35- 200828438 分解仍無法脫離,故並不理想。 前述裝置’可使用半導體業界等一般使用之批次式或 連續式之加熱裝置(或加熱爐),惟係以將前述基板裝置 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再使用可乾燥•燒成之加熱裝置(或 加熱爐)爲理想。 此外,該乾燥處理操作,不僅在氮氣環境下,亦可在 空氣環境下進行。此係基於該處理操作係於3 4 0 °C以下, 亦即相對而言較低溫度之條件下短時間進行之故,即使在 含有較多量氧氣之空氣環境下進行加熱處理時,亦不會對 於半導體基板上所設置之金屬配線,由於金屬氧化等而造 成破壞。 再者,藉由在前述裝置內連續地將氮氣或空氣導入而 進行,就可將由被膜中蒸發之有機溶劑或水分簡單地排除 至系統外。 加熱處理步驟 在此步驟中,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前述乾燥處理操作 完成之裝置內,再將經乾燥處理之被膜於105〜450 °C、較 佳爲2 5 0〜3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在此,如 將該加熱處理操作以未達1 05 °C之溫度進行時,由於四烷 基氫氧化銨(TAAOH )不大能進行分解之故,其會殘留於 被膜中,導致電容率之增加,並可能對於半導體基板之性 能產生惡劣影響。另一方面,如將該加熱處理操作以超過 45 0 °C之溫度進行時,則可能會對於構成半導體基板之鋁 -36- 200828438 配線或銅配線等造成損傷。因此,在該加熱處理操作中, 較佳者係:除使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完全分解 •脫離起見,並能使前述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聚合 (前述網絡之形成)漸漸地進行,而適度地使被膜收縮者 爲較佳。基於此觀點,前述之加熱處理操作,並以在 2 5 0〜3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者爲最佳。 此外,該加熱處理操作,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前述裝 置內,並於 105〜450°C、較佳爲250〜3 5 0 °C之溫度條件下 ,進行1〜70分鐘、較佳爲10〜60分鐘者爲理想。在此, 加熱時間如未達1分鐘時,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分解•脫離將不完全,又如超過70分鐘時,由於前 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會分解並從被膜中脫離之故 ,在其以上進行時並非良策。 再者,至該加熱處理步驟爲止之操作(亦即前述乾燥 步驟及前述加熱處理步驟)所得到之被膜體積,相較於前 述塗佈步驟中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之體積,係收縮 5〜40%、較佳爲5〜2〇%者爲理想。在此,前述收縮率如未 達5%時,很難得到具有高度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 之被膜;又如超過40%時,所得到之被膜電容率有增高之 傾向。此外,在該第1之被膜形成方法中,由於以下述之 燒成步驟進一步進行燒成處理起見,由該燒成步驟所得到 之被膜(亦即,以前述乾燥步驟、前述加熱處理步驟及前 述燒成步驟所處理之被膜)之收縮率,只要在前述範圍內 即可。 -37- 200828438 前述之過熱水蒸氣,如使用市售之過熱水蒸氣發生裝 置,例如依高頻率誘導加熱之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 高周波工業(株)製,Super-Hi等),並以鍋爐(例如尤 堅(株)製US-MG12SP等)使之發生之飽和水蒸氣(溫 度:約1 〇 〇 °C )進一步加熱時,就可以容易地得到溫度 105 〜800 〇C 者。 如此所得到之過熱水蒸氣,由於具有許多輻射熱之故 ,就可藉由其作用效果而將被膜全體(包含內部),沒有 斑痕地均一地進行加熱。因此,即使依前述四烷基氫氧化 銨(TAAOH )之種類或含量而有異,皆可選擇此等之分解 溫度附近的溫度。亦即,其處理時間雖然略長,亦可在稍 微超過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分解溫度之溫度 下進行。據此,前述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分解溫 度,已知例如四甲基氫氧化銨或四乙基氫氧化銨等爲約 1 10〜140 °C、四丙基氫氧化銨或四丁基氫氧化銨等爲約 14 0〜2 0 0 °C。再者,前述過熱水蒸氣之輻射熱影響與否雖 不明,惟經確認在較此等分解溫度略低之加熱溫度(例如 1 0 5 °C )下,前述化合物有開始分解之現象。 此外,即使使用在專利文獻5或專利文獻6記載之發 明中所使用之水蒸氣,可某程度期待具有該水蒸氣之輻射 熱之效果,惟相較於使用前述過熱水蒸氣之情形,其有所 得到之電容率升高,或其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變低 之缺點。再者,如將經較低溫度進行過乾燥處理之被膜, 再使用此水蒸氣處理時,所得到之被膜之電容率會有增高 -38- 200828438 之傾向。另一方面,如將前述之乾燥處理以較高 時’由於可容易地形成具有較大口徑之細孔(例 )之多孔質被膜之故,雖然被膜之電容率會較低 被膜不大容易產生收縮,使得其被膜強度(楊氏 )有降低之傾向。進而,如此地使用水蒸氣進行 膜,還有耐氧電漿性劣化之缺點。因此,僅以前 理及該水蒸氣進行之加熱處理操作,將很難安定 期望之實用性被膜。 燒成步驟 此步驟中,係將作爲不活性氣體之氮氣導入 處理操作完成之裝置內,再將經加熱處理;^ 3 5 0〜45(TC、較佳爲3 8 0〜410°C之溫度條件下, 行燒成處理。在此,如將該燒成處理操作以未達 溫度進行時,前述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聚 網絡之形成)將很難進行,從而無法得到具有充 度之被膜,又該燒成處理之溫度如超過45 0 °C時 導體基板之鋁配線或銅配線等就會氧化或熔融, 配線層造成致命之損傷。基於此一觀點,前述燒 驟,係以於3 8 0〜41 (T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者爲最包 此外,該燒成處理操作,係以將氮氣導入前 ,或將該裝置內保持於氮氣環境下,同時於3 5 0 較佳爲3 8 0〜410°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5〜90分 爲1 0〜6 0分鐘者爲理想。在此,燒成處理時間如 溫度進行 如,中孔 ,但由於 彈性模數 處理之被 述乾燥處 地獲得所 前述加熱 L被膜於 加熱並進 3 5 0 °C 之 合(前述 足被膜強 ,構成半 而對於該 成處理步 r 〇 述裝置內 〜4 5(TC、 鐘、較佳 未達5分 -39- 200828438 鐘時,前述加熱處理之溫度條件雖有不同,惟前述二氧化 矽系被膜形成成分之聚合(前述網絡之形成)將無法充分 地進行,又如超過90分鐘時,前述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 成分之聚合會進行,且-Ο-Si-O-Si鍵結之網絡(三次元交 聯結構)會被構築之故,在其以上進行時並非良策。 前述氮氣,未必要使用氮氣含量100%者。舉例而言 ’可使用在本申請人之前申請案發明(國際申請公開WO 0 1 /48 806 )所記載之不活性氣體,亦即市售之氮氣氣體中 ,加入少量之空氣或氮氣,並於其中含有500〜10000容量 ppm左右之氧氣。 施加有前述燒成處理操作之基板,係以直接收納並放 置於前述裝置中,且於該裝置內之溫度降低至室溫或其附 近之溫度後,再取出裝置外者爲較佳。此時,亦可將室溫 或其附近之氮氣或空氣導入前述裝置內,再降低該溫度。 如此所得到之在前述基板上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 膜厚度,會因形成被膜之半導體基板及其目的而有異,惟 舉例而言,在半導體裝置中之矽基板(矽晶圓)上,通常 係100〜6 0Onm之範圍,另外多層配線之配線層間,則通常 爲100〜l〇〇〇nm之範圍者。 本發明之第2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 成方法,其特徵爲其係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且該 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 水解所得之有機砂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進而, 再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即可於該基板上 -40- 200828438 形成電容率3.0以下、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 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1 )將塗佈有前述液狀組成物之基板 ,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被膜以25〜340 °C之溫 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以及 (2)將過熱水蒸氣導入前述裝置內, 105〜4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 步驟)。 關於此等之各步驟係如上所述。在此, 之說明。 該第2之被膜形成方法,因其係提供一 膜形成方法省略前述燒成步驟者之故,所得 系被膜之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雖較差 統習知之方法,由於其在前述乾燥步驟及前 驟發生被膜收縮之故,仍可形成具有充分被 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然而,在該第 方法中,係以較高溫度、例如2 5 0 °C以上 2 5 0〜4 5 0 °C )進行加熱處理者爲較佳。 本發明之第3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成方法,其特徵爲其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 者: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且該液狀 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水解 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以及,將過 收納有該液狀組成物之塗佈被膜所形成基板 低介電率非晶 收納於裝置內 度條件下進行 並將該被膜以 驟(加熱處理 茲省略其具體 種將第1之被 到之二氧化矽 ,惟相較於傳 述加熱處理步 膜強度之低介 2之被膜形成 之溫度(亦即 矽系被膜之形 步驟加以處理 組成物係含有 所得之有機矽 熱水蒸氣導入 之裝置內,並 -41 - 200828438 將前述被膜以10 5〜45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 驟(加熱處理步驟);即可於該基板上形成電容率3 · 0以 下、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〇 關於此等之各步驟,除了前述加熱處理步驟中之加熱 處理溫度以外,係如上所述。在此,茲省略其具體之說明 〇 該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因其係提供一種將第1之被 膜形成方法省略前述乾燥步驟及前述燒成步驟者之故,所 得到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雖較 差,惟相較於傳統習知之方法,由於其在前述加熱處理步 驟發生被膜收縮之故,仍可形成具有充分被膜強度之低介 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然而,在該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中,如由最初以高溫 進行加熱處理者,則不僅前述液狀組成物之塗佈被膜中所 含之有機溶劑或水分會一次地產生蒸發,前述四烷基氫氧 化銨(TAAOH )會分解並脫離至被膜外,因此並不理想。 再者,此時,被排出至系統外之有機化合物成分(有機溶 劑及四烷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係具有相當臭味者。 因此’該第3之被膜形成方法中,係以將前述加熱處 理步驟之加熱處理操作,以過熱水蒸氣導入前述裝置內, 並於105〜130C之溫度條件下進彳了 1〜20分鐘,進而再於 13 0〜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1〜7 0分鐘者爲較佳。進而, 毋庸贅言’亦可將前述加熱處理溫度徐徐地升高。如採此 -42- 200828438 種方式,即使省略前述乾燥步驟,亦可製得與第2之被膜 形成方法所得到之被膜爲具有同等或相近性狀之被膜。然 而,即使由最初以較高溫度進行加熱處理,仍可得到與傳 統習知之方法(乾燥步驟及燒成步驟之2階段)所得到之 被膜爲具有同等或相近性狀之被膜。亦即,本發明中,不 僅上述之2階段或其以上階段之加熱處哩,亦可在一定溫 度條件下以1階段進行加熱處理。 〔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 本發明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雖因所使 用之前述液狀組成物而有異,惟由上述之被膜形成方法所 得到之被膜,其具有3 · 0以下、較佳爲2 · 5以下之電容率 ,且具有3.0 Gpa以上、較佳爲5.0 Gpa以上之楊氏彈性 模數(Young’s Modulus )所成之被膜強度。再者,利用 上述之被膜形成方法,可形成被膜中所含之細孔平均細孔 徑爲3nm以下,並含有2nm以下之微孔(Micropores )的 細孔容積率爲70%以上之二氧化矽系被膜。此等之物理特 性,係在提供前述低介電率及高被膜強度上,相當重要的 要素之一。因此,本發明中,可安定地提供一種與傳統半 導體製造業界之期待相符合之二氧化矽系被膜。 進而,如利用上述之被膜形成方法,可容易地形成具 有被膜表面之粗糙程度(Rms )爲lnm以下之平滑表面之 二氧化矽系被膜。(該表面之粗糙程度,係以原子力顯微 鏡AFM所測定値之均方根。)藉此,爲將在基板上所形 -43- 200828438 成之被膜表面加以平坦化起見,就可能無須施加繁雜之硏 磨處理等,從而可解決上述沸石被膜所具有之缺點。 此外,由本發明方法所得到之二氧化矽系被膜,因其 本身爲具有優良厭水性(耐吸溼性)之被膜之故,即使放 置於含有飽和水蒸氣之空氣環境中,亦不會導致如上述沸 石被膜般的電容率之惡化(亦即,電容率之增加)。因此 ,前述沸石被膜所必須之矽烷處理(Silylation)等,就無 在此被膜表面進行之必要。再者,本發明方法之二氧化矽 系被膜,係不具有沸石被膜所具有MFI結晶構造等X線 繞射峰部之非結晶二氧化矽系被膜。 再者,本發明方法之二氧化矽系被膜,除上述性狀外 ,並具有與半導體基板等之被膜形成面之密接性、耐鹼性 等之耐藥品性、及耐裂縫性等優良特性,進而即使在耐氧 氣電漿性及飩刻加工性等步驟上,亦均極適合,而具有優 良之特性。 因此,本發明方法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係形成於半導 體基板上、多層配線構造之配線層間、設置元件表面及/ 或P N接合部之基板上、或該基板上所設置之多層配線層 間等上,而加以使用者。其中,又以在半導體基板等上所 形成之層間絕緣膜之用途,最爲理想。 實施例 以下,茲基於實施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之 範圍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此外,在以下之調製例丨〜3所 -44- 200828438 調製之液狀組成物,係表示在本發明方法所使 成物之一個例子。 調製例1 在含有四丙基氫氧化銨4 0重量%之水 TPAOH,獅王(股)製)中,添加陽離子交 3 00克(WK-40,三菱化學(股)),在室溫 lOOrpm速度攪拌1小時後,過濾該所添加之 樹脂粉末,並加以除去。其次,添加陰離子交 2 100克(SAT-10,三菱化學(股)),在室 以lOOrpm速度攪拌1小時後,過濾該所添加 換樹脂粉末,並加以除去。 於所得到之四丙基氫氧化銨(TPAOH)水 超純水,調整至1 〇重量%之濃度,再將該水溶 雜質,如由鈉(Na )、鉀(K ) 等鹼金屬元 以及溴(Br )及氯(C1)等鹵族元素之化合物 進行原子吸光法(AAS法,日立製作所(股) 原子吸光光度計Z-5710)及離子色層分析法( 2020i )加以測定。 進而,在進行上述離子交換處理前之前述 化銨水溶液(市售品)中,加入超純水,調整 濃度後,同樣地測定其中所含之雜質含量。 其結果,離子交換處理前之水溶液中所含 以元素基準計,係鈉50重量ppm、鉀2500重 用之液狀組 溶液lkg ( 換樹脂粉末 條件下,以 陽離子交換 換樹脂粉末 溫條件下, 之陰離子交 溶液中加入 液中所含之 素之化合物 之量,各自 製偏光捷門 DIONEX 製 四丙基氫氧 爲1 0重量% 雜質含量, 量 ppm、溴 -45 - 200828438 225 0重量ppm、及氯13重量ppm ;相對地,離子交換處 理後之水溶液中所含雜質含量,以元素基準計,係鈉1 0 重量ppm以下(檢測界線)、鉀1 〇重量ppm (檢測界線 )、溴1重量ppm以下、及氯1重量ppm以下。亦即, 可進行四丙基氫氧化銨水溶液(市售品)之高純度化(過 程),以達到本發明所要求之容許雜質水準。 接著,將四乙基原矽酸鹽89.3克(TEOS,多摩化學 工業(股)製)、甲基三甲氧基矽烷56.8克(MTMS,信 越化學工業(股)製)、以及99.5重量%濃度之乙醇 2 6 0.7克(ETOH,和光純藥(股)製)進行混合,再將該 混合溶液保持於20°C溫度下,以150rpm之速度攪拌30 分鐘。 在這些混合溶液上,以1 0分鐘將經高純度化之前述 四丙基氫氧化銨水溶液 5 9 3 · 2克(含有 1 0重量%之 TPAOH)滴入,進而以20°C之溫度及200rpm之速度攪拌 1小時。其後,加熱至5 0 °C之溫度,在該溫度條件下以 20 Orpm之速度攪拌20小時,以進行前述之二氧化矽系被 膜形成成分(TEOS及MTMS)之加水分解。 接著,將含有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的水解物(矽 化合物)之混合溶液中之乙醇(有機溶劑),以旋轉式蒸 發器(柴田科學(股)製R-114),與丙二醇單丙醚( PGP,日本乳化劑(股)製)進行溶劑取代之步驟,再將 四乙基原矽酸鹽(TEOS )及甲基三甲氧基矽烷(Mtms ) 之水解物所成之矽化合物及水分濃度加以調整,而製得含 -46- 200828438 有前述砂化合物(以s i0 2換算基準計)爲1 2 %、且水分 爲1重量%之液狀組成物A416.73 g (被膜形成用塗佈液 )° 對於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之數 平均分子量進行測定(液體色層分析法),以聚氧化乙烯 換算基準計,約爲15,〇〇〇。 調製例2 將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乙烷22.5 g ( BTESE、 GELEST製)、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52.5 g(MTMS、信越 化學工業(股)製)及99.5重量%濃度之乙醇147 g ( ETOH、和光純藥(股)製)加以混合,再將該混合溶液 保持於20 °C之溫度,另於150 rpm之速度下攪拌30分鐘 〇 在這些混合溶液上,以1 0分鐘將調製例1所調製之 前述高純度四丙基氫氧化銨水溶液4 1 7克(含有1 0重量% 之TPAOH)滴入,進而以20°C之溫度及200rpm之速度攪 拌1小時。其後,加熱至7 5 °C之溫度,在該溫度條件下以 20 Orpm之速度攪拌20小時,以進行前述之二氧化矽系被 膜形成成分(BTESM及MTMS )之加水分解。 接著,將含有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的水解物(矽 化合物)之混合溶液中之乙醇(有機溶劑),以旋轉式蒸 發器(柴田科學(股)製R-114),與丙二醇單丙醚( P GP,日本乳化劑(股)製)進行溶劑取代之步驟,再將 -47- 200828438 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乙烷(BTESM)及甲基三甲氧基 矽烷(MTMS )之水解物所成之矽化合物及水分濃度加以 調整,而製得含有前述矽化合物(以Si02換算基準計) 爲6重量%、且水分爲〇 . 5重量%之液狀組成物B 5 5 4 g。 對於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之數 平均分子量進行測定(液體色層分析法),以聚氧化乙烯 換算基準計,約爲2 1,0 〇 〇。 調製例3 將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乙烷14 g ( BTESE、 GELEST製)、甲基三甲氧基矽烷21g( MTMS、信越化 學工業(股)製)及9 9 · 5重量%濃度之乙醇9 8 g ( ET 〇 Η 、和光純藥(股)製)加以混合,再將該混合溶液保持於 201之溫度,另於150 rpm之速度下攪拌30分鐘。 在這些混合溶液上,以1 0分鐘將調製例1所調製之 前述高純度四丙基氫氧化錢水溶液2 7 8克(含有1 〇重量% 之TPAOH)滴入,進而以20°C之溫度及200rpm之速度攪 拌1小時。其後,加熱至75它之溫度,在該溫度條件下以 20 Orpm之速度攪拌20小時,以進行前述之二氧化矽系被 膜形成成分(BTESE、MEMS及TEOS )之加水分解。 接著’將含有二氧化矽系被膜形成成分的水解物(矽 化合物)之混合溶液中之乙醇(有機溶劑),以旋轉式蒸 發器(柴田科學(股)製R-114),與丙二醇單丙醚500 g ( P GP,日本乳化劑(股)製)進行溶劑取代之步驟,再 -48- 200828438 將雙(三乙氧基甲矽烷基)乙烷(BTESE )、甲基三甲氧 基矽烷(MTMS)及四乙基原矽酸鹽(TEOS)之水解物所 成之矽化合物及水分濃度加以調整,而製得含有前述矽化 合物(以Si02換算基準計)爲6重量%、且水分爲4重量 %之液狀組成物C 3 7 1 g。 對於如此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中所含之矽化合物之數 平均分子量進行測定(液體色層分析法),以聚氧化乙烯 換算基準計,約爲1 7,0 0 0。 實施例1及比較例1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1 A 、1B 及 1C。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表1所示之溫 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 之乾燥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GP )或水分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 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49- 200828438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所得之溫度爲250 °C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 約1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25 0 °C,再 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 熱處理。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GP )、甚 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 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進而,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氮氣(導入量:約1 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 面溫度於400 °C,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加熱處理 被膜)進行3 0分鐘之煅燒處理。其次,將這些基板冷卻 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至系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1 A、1 B及1 C,就此等基板上 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事項,進行測定。(i ) 電容率(水銀探針法,週波數 1MHz,Solid State Measurements公司製 SSM495 ) ; (ii)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TDS 法:Thermal Desorption Mass-Spectroscopy » 電子科學(股)製 EMD- 1 000 ):以 及(iii )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Young’s Modulus,奈 米硬度測試法,MTS Systems公司製奈米硬度測試儀XP ) 。進而,就此等之基板1 A、1 B及1 C,使用分光橢圓對稱 法(SOPRA公司製,分光橢圓對稱儀ESVG)測定前述塗 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厚度、以 及前述燒成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燒成被膜)膜 -50- 200828438 厚度,再求出經過前述乾燥步驟、前述加熱處理步驟及前 述燒成步驟所生之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表1。 再者,在此等測定結果中,將前述基板1 A上所形成 之被膜之電容率、被膜強度及被膜收縮率加以圖形化,其 結果各示於圖1、圖2及圖3中。 其結果,前述之乾燥處理溫度,已知必須就:2 5〜3 4 0 °C、較佳爲100〜250°C之範圍,加以選擇。此外,前述乾 燥處理’已知係以150°C前後之溫度進行者爲最佳。 再者,關於該實施例1所使用之上述測定方法及測定 、分析“置’其在以下所示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亦可使用 相同者。 -51 - 200828438 〔表1〕 實施例1 比較例1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rc ) 25 60 90 120 150 170 190 250 300 350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rc ) 25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燒成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1A 電容率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無 ν\ dnL m 無 無 鈾 >fm: 無 並 J\ w -frni m 楊氏彈性模數(GPa) 10 10 11 12 13 13 12 11 10 8 8 被膜收縮率(%) 39 31 24 20 17 10 7 4 2 1 0.3 基板1B 電容率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水分吸著量變化 ivrr m Μ. y \ \s Μ y\\\ 無 Μ j\\\ 無 無 ^πτ 热 紐 無 >frrr m 楊氏彈性模數(GPa) 5 5 5 6 6 6 6 6 6 4 4 被膜收縮率(%) 25 20 17 11 9 6 5 3 2 1 0.2 基板1C 電容率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水分吸著量變化 5E j\\\ 無 無 >frrr Μ 並 、、 fte M An: 热 無 >fnr Π1Γ J\\\ 楊氏彈性模數(GPa) 8 8 8 9 9 9 9 8 8 6 6 被膜收縮率(%) 28 23 18 12 10 7 5 3 2 1 0.5 實施例2及比較例2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2A 、2B 及 2C。 -52- 200828438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150°C,再將 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之乾燥處 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GP )或水分 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所得之表2所示溫度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 約1 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與表2所示 過熱水蒸氣溫度爲相同者,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 乾燥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 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 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 出系統外。 進而,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氮氣(導入量:約1 〇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 面溫度於400 °C,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加熱處理 被膜)進行3 0分鐘之煅燒處理。 其次,將這些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至 系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2A、2B及2C,與實施例丨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ϋ )氧氣電漿照射後, -53- 200828438 被膜 等之 定前 厚度 被膜 之被 105- ·、二 ,刖 佳。 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 i 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基板2A、2B及2C,與實施例1之情形爲相同者,測 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 、以及前述燒成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燒成 )膜厚度,再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表2。 再者,在此等測定結果中,將前述基板2 A上所形成 膜之電容率加以圖形化’其結果各示於圖4中。 其結果,前述之乾燥處理溫度’已知必須就: 45 0 °C、較佳爲2 5 0〜3 5 0 °C之範圍’加以選擇。此外 述加熱處理,已知係以3 00 °C前後之溫度進行者爲最 -54- 200828438 〔表2〕 實施例2 比較 例2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15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105 120 150 190 21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燒成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2A 電容率 2.6 2.6 2.6 2.5 2.5 2.5 2.4 2.5 2.5 2.6 2.7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y\\\ 無 並 j\\\ Μ j\\\ Μ /\\\ 無 無 無 Μ 楊氏彈性模數(GPa) 11 11 11 11 11 13 13 13 13 13 13 被膜收縮率(%) 10 11 12 14 16 17 16 17 17 17 19 基板2B 電容率 2 2 2 1.9 1.9 1.9 1.8 1.9 1.9 2 2.3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無 Μ 無 y» 無 \\ Μ J\s\ 無 無 姐 ✓ \ Ν\ 楊氏彈性模數(GPa) 5 5 5 5 5 6 6 6 6 6 7 被膜收縮率(%) 6 6 7 8 9 9 9 9 9 10 12 基板2C 電容率 2.4 2.4 2.4 2.3 2.3 2.3 2.2 2.3 2.3 2.4 2.6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j\\\ 無 Μ Μ >fnr 挑 無 撒 無 >frrr Μ 無 楊氏彈性模數(GPa) 8 8 8 δ 8 9 9 9 9 9 11 被膜收縮率(%) 7 7 8 9 10 10 10 10 10 11 13 實施例3及比較例3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3 A 、3B 及 3C。 -55- 200828438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〇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150 °C,再將 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之乾燥處 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GP )或水分 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 )所得之溫度250 °C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約 1 0 L/分),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 30分鐘之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 溶劑(P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 故,因此其會與前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進而,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 面溫度保持於表3所示之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 膜(加熱處理被膜)進行3 0分鐘之緞燒處理。 其次,將這些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至 系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3 A、3 B及3 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ii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3A、3B及3C,與實施例1之情形爲相同者,測 -56- 200828438 定前述燒成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燒成被膜)膜 厚度,並與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者,再求出其被膜收縮率 。其結果示於表3。 其結果,前述之加熱處理溫度,已知必須就: 3 5 0〜4 5 0 °C之範圍,加以選擇。此外,前述加熱處理,已 知係以400 °C前後之溫度進行者爲最佳。 〔表3〕 實施例3 比較例3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15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燒成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350 360 380 400 430 450 5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3A 電容率 2.5 2.5 2.5 2.5 2.5 2.6 2.8 水分吸著量變化 並 無 y\\\ 並 lllr /\\\ 並 j\\\ irrL ^\\\ 楊氏彈性模數(GPa) 12 12 12 13 13 13 13 被膜收縮率(%) 17 17 17 17 17 Π 19 基板3B 電容率 1.9 1.9 1.9 1.9 1.9 2 2.3 水分吸著量變化 魅 j\\\ 並 無 M yws 無 並 y\\\ 並 楊氏彈性模數(GPa) 5 5 5 6 6 6 7 被膜收縮率(%) 9 9 9 9 9 10 12 基板3C 電容率 2.3 2.3 2.3 2.3 2.3 2.4 2.6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j\\\ Μ nil· >frrr 拱 魅 y \\\ 並 j\ \\ 並 楊氏彈性模數(GPa) 8 8 8 9 9 9 11 被膜收縮率(%) 10 10 10 10 10 11 13 -57- 200828438 實施例4及比較例4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4A 、4B 及 4C。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表4所示之溫 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 之乾燥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GP )或水分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 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 )所得之溫度25 0 °C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約 1 0 L /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2 5 0 °C,再將 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熱 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GP )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 與前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其次,將這些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至 系統外。 -58- 200828438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4A、4B及4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T述 事項,進彳了測定。(i )電容率;(Π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4 A、4 B及4 C,與實施例1之情形爲相同者,測 定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 厚度、以及前述加熱處理步驟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 加熱處理被膜)膜厚度,再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 於表4。 其結果,前述之加熱處理溫度,已知必須就:2 5〜3 4 0 °C、較佳爲100〜2 5 0 °C之範圍,加以選擇。然而,相較於 貫施例1之結果’則述被0吴強度(楊氏彈性模數)係略差 者0 -59- 200828438 〔表4〕 實施例4 比較例4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 60 90 120 150 170 190 250 300 350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 25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4A 電容率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水分吸著量變化 >frrr 挑 Μ 4riL Μ Μ j\\\ Υ|ΊΠΤ 挑 無 無 並 並 無 紐 y\\\ 楊氏彈性模數(GPa) 9 9 10 11 12 12 11 10 9 7 7 被膜收縮率(%) 39 31 24 20 17 10 7 4 2 1 0.3 基板4B 電容率 2 2 2 2 2 2 2 2 2 2 2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 那 >ftrr 热 4πιΐ 無 布f \N Μ >fnrr INI ^BE 4mi 热 楊氏彈性模數(GPa) 4 4 4 5 5 5 5 5 5 3 3 被膜收縮率(%) 25 20 17 11 9 6 5 3 2 1 0.2 基板4C 電容率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無 無 無 Μ y\\\ 無 Μ y\\\ 並 Λ y \ \\ 無 楊氏彈性模數(GPa) 7 7 7 8 8 8 8 7 7 5 5 被膜收縮率(%) 28 23 18 12 10 7 5 3 2 1 0.5 實施例5及比較例5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5A 、5B 及 5C。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150 °C,再將 -60- 200828438 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之乾燥處 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GP )或水分 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所得之表5所示溫度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 約1 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表5所示 之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 分鐘之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 劑(P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 ,因此其會與前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其次,將這些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至 系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5 A、5 B及5 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i i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5 A、5 B及5 C,測定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 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厚度、以及前述加熱處理步驟 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加熱處理被膜)膜厚度,再與 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者,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 表5。 其結果,前述之加熱處理溫度,已知必須就: 105〜45 0 °C、較佳爲250〜3 5 0 °C之範圍,加以選擇。然而 -61 - 200828438 ,相較於實施例1之結果’則述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 )係略差者。此外,爲得到與前述燒成步驟處理之被膜爲 具有同等或相近之被膜強度者,已知必須以較高溫度,例 如25 0°C之溫度(亦即250〜450 °C )進行加熱處理。 〔表5〕 實施例5 比較 例5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15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fc ) 105 120 150 190 21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5A 電容率 2.7 2.7 2.7 2.6 2.6 2.6 2.5 2.6 2.6 2.7 2.8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 無 Μ y\\\ 無 無 姐 热 ίΙιγ jw\ 無 赃 y \ NN 楊氏彈性模數(GPa) 10 10 10 10 10 12 12 11 11 11 12 被膜收縮率(%) 10 11 12 14 16 17 16 16 16 17 18 基板5B 電容率 2.1 2.1 2.1 2 2 2 1.9 2 2 2.1 2.3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4rcr 無 迦 無 Μ JWS 热 無 >fnr IM IT J\S\ 並 y» nn 楊氏彈性模數(GPa) 4 4 4 4 4 5 5 5 4 4 5 被膜收縮率(%) 6 6 7 8 9 9 9 9 9 10 11 基板5C 電容率 2.5 2.5 2.5 2.4 2.4 2.4 2.3 2.4 2.4 2.5 2.6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yi、、 無 無 紐 ^frrr 热 並 yi \\ 無 並 y» \\ 楊氏彈性模數(GPa) 7 7 7 7 7 8 8 8 8 9 10 被膜收縮率(%) 7 7 8 9 10 10 10 10 10 11 12 實施例6及比較例6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 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62- 200828438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 O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6A 、6B 及 6C 。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 (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Super-Hi )所得之表6所示 溫度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保持該 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表6所示之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 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熱處理(以下, 將此處理稱爲「1段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 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 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 系統外。 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系 統外。 進而,將由前述塗佈步驟所得到之基板裝置於枚葉式 之加熱板(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由 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Super-Hi) 所 得之表 6 所 示溫度 ( 105 °C 及 120 °C ) 之過熱 水蒸氣 (導入量:約1 〇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 於表6所示之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 膜)進行3分鐘之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 水或有機溶劑(p 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 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63- 200828438 此時,將該等基板裝置於前述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 入由過熱水蒸氣發生裝置(日本高周波工業(股)製, Super-Hi )所得之溫度25 0 °C之過熱水蒸氣(導入量:約 1 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表6所示之溫 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分 鐘之加熱處理(以下,將此處理稱爲「2段加熱處理」) 。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 GP )、甚 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 述過熱水蒸氣一起排出系統外。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 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系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6A、6B及6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Π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6A、6B及6C,測定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 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厚度、以及前述加熱處理步驟 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加熱處理被膜)膜厚度’再與 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者,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 表6。 其結果,以過熱水蒸氣進行2段加熱處理之所得之被 膜,得知其與實施例4所得之被膜幾乎具有相同之性狀。 此外,以過熱水蒸氣進行1段加熱處理之被膜’亦得知其 與後述比較例7 (乾燥步驟及燒成步驟之2階段處理)所 得之被膜幾乎具有同等或其以上之性狀° -64- 200828438 〔表6〕 實施例6 乾燥處理 步驟A 溫度條件(°C il - 105 120 氣體環境 •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 10 處理時間(分) - 3 加熱處理 步驟B 溫度條件(。C ) 105 12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50 氣體環境 過熱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6A 電容率 2.7 2.7 2.7 2.6 2.6 2.5 2.5 2.5 2.6 2.5 2.5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y\\\ 無 無 Μ 無 無 並 並 ^rrr 热 無 楊氏彈性模數(GPa) 10 10 10 10 12 12 11 11 11 11 11 被膜收縮率(%) 35 37 39 39 39 42 42 42 43 20 20 基板6B 電容率 2.1 2.1 2.1 2 2 1.9 1.9 1.9 2 1.9 1.9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Μ 無 Μ j\\\ 並 Μ y\\、 -fmi 挑 無 無 Μ j\\\ 楊氏彈性模數(GPa) 4 4 4 4 5 5 5 4 4 4 4 被膜收縮率(%) 21 23 25 25 25 28 28 28 29 11 11 基板6C 電容率 2.5 2.5 2.5 2.4 2.4 2.3 2.3 2.3 2.4 2.3 2.3 水分吸著量變化 並 y\\\ Μ j\\\ 無 無 Μ y \ ν\ 無 並 j\\\ 並 夕、、、 ΊΙΙΙ: y\\\ 無 赫 楊氏彈性模數(GPa) 7 7 7 7 8 8 8 8 9 7 7 被膜收縮率(%) 24 26 28 28 28 31 31 31 32 12 12 比較例6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矽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7A 、7B 及 7C。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將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保持於如表7所示之 -65- 200828438 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 鐘之乾燥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 PGP)或水分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 出系統外。 接著,爲與實施例4進行比較起見,將這些基板直接 裝置於前述枚葉式之加熱板上,導入水蒸氣(導入量:約 10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25 0°C,再將 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熱 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劑(PGP )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因此其會 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系 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7A、7B及7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ii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7A、7B及7C,測定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 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厚度、以及前述加熱處理步驟 所得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加熱處理被膜)膜厚度,再與 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者,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 表7。 其結果,該比較例6所得到之被膜,相較於實施例4 所得到之被膜,得知係具有高電容率與低被膜強度。此外 -66 - 200828438 ,關於在較低溫度(例如2 0 0 °C以下)下經過乾燥處理之 被膜以水蒸氣進行加熱處理者,有電容率變得較高之傾向 。另一方面,關於在較高溫度(例如2 5 0 °C以上)下經過 乾燥處理之被膜以水蒸氣進行加熱處理者,有被膜強度( 楊氏彈性模數)變低之傾向。進而,在所得到之被膜上照 射氧電漿之前及之後,可見到其水分吸著量有改變。亦即 ,氧電漿照射後,被膜之水分吸著量有增加。因此,得知 僅以前述之乾燥處理及由該水蒸氣進行之加熱處理操作, 將很難安定地獲得所期望之實用性被膜。 〔表7〕 t 匕較例ό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 60 90 120 150 170 190 250 300 350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0 氣體環境 水蒸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7A 電容率 3.0 2.9 2.9 2.8 2.8 2.8 2.8 2.7 2.7 2.7 2.7 水分吸著量變化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楊氏彈性模數(GPa) 9 9 10 11 12 12 11 10 9 8 8 被膜收縮率(〇/〇) 39 31 24 20 17 10 7 4 2 1 0.3 基板7B 電容率 2.3 2.3 2.3 2.2 2.2 2.2 2.2 2.1 2.1 2.1 2.1 水分吸著量變化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楊氏彈性模數(GPa) 4 4 4 5 5 5 5 5 5 4 4 被膜收縮率(〇/〇) 25 20 17 11 9 6 5 3 2 1 0.2 基板7C 電容率 2.7 2.7 2.7 2.6 2.6 2.6 2.6 2.6 2.5 2.5 2.5 水分吸著量變化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楊氏彈性模數(GPa) 7 7 7 8 8 8 8 7 7 6 6 被膜收縮率(%) 28 23 18 12 10 7 5 3 2 1 0.5 -67- 200828438 比較例7 將前述調製例1〜3所得到之液狀組成物A、液狀組成 物B及液狀組成物C各5 ml,使用傳統習知之旋轉塗佈法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滴入於8英吋大小 之砂晶圓基板上,並以2000rpm速度進行20秒之塗佈處 理。重複此種操作,而得到施加塗佈處理之多張基板8 A 、8 B 及 8 C。 然後,將該等基板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板(東京艾列 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L/ 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1 5 0 °C,再將該基 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行3分鐘之乾燥處理。 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劑(P GP )或水等會脫 離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接著,將這些基板直接裝置於前述枚葉式之加熱板上 ,導入氮氣(導入量:約 1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 之表面溫度於400 °C,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加熱 處理被膜)進行3 0分鐘之燒成處理(以下,將該處理稱 爲「處理法-1」)。 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系 統外。 進而,爲與實施例1比較起見,將施加過前述塗佈步 驟所得到之基板8A、8B及8C,直接裝置於枚葉式之加熱 板(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 C T - 8 )上,導入氮氣(導 入量:約1 〇 L /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表8 -68- 200828438 所示之溫度,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進 行3分鐘之乾燥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有機溶 劑(PGP )或水等會蒸發之故,因此其會與前述氮氣一起 排出系統外。 接著,將此等基板直接裝置於前述枚葉式之加熱板( 東京艾列克特倫(股)製ACT-8 )上,導入氮氣或空氣( 導入量:約1 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之表面溫度於 25 0 °C,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乾燥被膜)進行30 分鐘之加熱處理。此時,因爲被膜中所包含之水或有機溶 劑(PGP )、甚至四丙基氫氧化銨之分解物等會脫離之故 ,因此其會與氮氣或空氣一起排出系統外。 進而,將此等基板直接裝置於前述枚葉式之加熱板上 ,導入氮氣(導入量:約10 L/分),同時保持該加熱板 之表面溫度於400 °C,再將該基板上所形成之被膜(加熱 處理被膜)進行3 0分鐘之加熱處理(以下,將該處理稱 爲「處理法-2」)。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 溫度後,取出系統外。 其次,在此等基板冷卻至室溫附近之溫度後,取出系 統外。 關於如此所得到之基板8A、8B及8C,與實施例1之 情形爲相同者,就基板上所形成之二氧化矽系被膜之下述 事項,進行測定。(i )電容率;(Π )氧氣電漿照射後, 被膜之水分吸附變化;以及(iii )被膜強度。進而,就此 等之基板8 A、8 B及8 C,測定前述塗佈步驟所得之基板上 -69- 200828438 形成之被膜(塗佈被膜)膜厚度、以及前述燒成步驟所得 之基板上形成之被膜(燒成被膜)膜厚度,再與實施例i 之情形相同者,求出其被膜收縮率。其結果示於表8。 再者,在此等之測定結果中,處理法-2中前述基板 8A上所形成被膜之收縮率,經過圖形化之結果,係各自 示於圖5中。 其結果,不論在傳統處理法1及傳統處理法2之任一 者中,此處所得到之基板上被膜,相較於實施例1所得到 之基板上之被膜,得知係具有低被膜強度(楊氏彈性模數 )者。再者,關於此等之被膜,得知其收縮率係相當低者 -70- 200828438 〔表8〕 t 匕較例7 乾燥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 150 250 350 400 25 150 250 350 400 15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 加熱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250 250 氣體環境 氮氣 空氣 • 供給量(L/分) 10 10 - 處理時間(分) 30 30 師 燒成處理 步驟 溫度條件(。C ) 400 氣體環境 氮氣 供給量(L/分) 10 處理時間(分) 30 基板8A 電容率 2.4 2.5 2.5 2.5 2.5 2.5 2.6 2.6 2.6 2.6 2.4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並 j\\\ 並 y\\\ 無 Μ ^\\\ 並 j\\\ 鈕 >frrr 挑 ^frjr 热 Μ /\w 楊氏彈性模數(GPa) 6 9 8 8 8 7 9 8 8 8 6 被膜收縮率(%) 29 7 2 1 0.4 31 9 3 1 0.5 5 基板8B 電容率 1.8 1.9 1.9 1.9 1.9 1.9 2.0 2.0 2.0 2.0 1.8 水分吸著量變化 Μ j\\\ 無 Μ 無 Μ j\\\ 無 無 無 ίκ 無 楊氏彈性模數(GPa) 2 4 4 4 4 3 4 4 4 4 3 被膜收縮率(%) 22 5 2 1 0.3 23 5 2 1 0.5 3 基板8C 電容率 2.2 2.3 2.3 2.3 2.3 2.3 2.4 2.4 2.4 2.4 2.2 水分吸著量變化 無 Μ Μ y\\\ 無 Μ y\\\ 無 ΤΤΤΓ y \ NN 無 無 to y»\\ Μ 楊氏彈性模數(GPa) 5 7 6 6 6 6 7 6 6 6 5 被膜收縮率(%) 24 7 2 1 0.3 25 6 2 1 0.3 5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係表示實施例1中,將基板1A上所形成被膜 之電容率之測定數値加以圖形化之結果。其中,橫軸係表 示「乾燥溫度」,縱軸則表示「電容率」。 圖2 :係表示實施例1中,將基板1A上所形成被膜 之楊氏彈性模數之測定數値加以圖形化之結果。其中,橫 軸係表示「乾燥溫度」,縱軸則表示「楊氏彈性模數( -71 - 200828438 GPa)」。 圖3 :係表示實施例丨中,將基板丨a上所形成被膜 之收縮率之測定數値加以圖形化之結果。其中,橫軸係表 示「乾燥溫度」,縱軸則表示「收縮率(% )」。 圖4 :係表示實施例2中,將基板2A上所形成被膜 之電容率之測定數値加以圖形化之結果。其中,橫軸係表 示「加熱溫度(過熱水蒸氣溫度)」,縱軸則表示「電容 率」。 圖5 :係表示比較例7中,將處理法-2之基板8A上 所形成被膜之收縮率之測定數値加以圖形化之結果。進而 ,爲容易比較起見,將圖3所示之被膜收縮率,亦即實施 例1中,將基板1 A上所形成被膜之收縮率之測定結果加 以圖形化者,一倂表示之。其中,橫軸係表示「乾燥溫度 」,縱軸則表示「收縮率(% )」。 -72-

Claims (1)

  1. 200828438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Dielectric Constant) 3.0以下、具有高度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 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且其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 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0H)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 (2 )將該基板收納於裝置內,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 被膜以25〜3 4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 ), (3) 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5〜45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以及 (4) 將氮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3 5 0〜450°C 之溫度條件下進行燒成之步驟(燒成步驟)。 2. 一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3.0以下、具有高度 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方法;且其 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 -73 - 200828438 (2 )將該基板收納於裝置內,並將該基板上形成之 被膜以25〜34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乾燥之步驟(乾燥步驟 ),以及 (3)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05〜4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 3 · —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 ,其特徵爲其係在基板上形成電容率3·0以下、具有高度 被膜強度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砂系被膜之方法;且其 係以至少含有以下之各步驟加以處理者, (1 )將液狀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之步驟,且該液狀 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ΤΑΑΟΗ )之存在下水解 所得之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塗佈步驟),以及 (2)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將該被膜以 1 0 5〜4 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加熱處理之步驟(加熱處理 步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塗佈步驟中使用 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存 在下水解所得、且由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及下述一 般式(I )所示之烷氧基矽烷(A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 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 XnSi ( OR) 4 - η
    -74- 200828438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i〜8之烷基 、氟取代院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爲1〜3之整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塗佈步驟中使用 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ΤΑΑΟΗ )之存 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式(Π )所示之雙(三烷氧 基甲矽烷基)烷烴(BT ASA )及下述一般式(I)所示之 院氧基矽烷(AS )所成有機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 物, XnSi ( OR) 4-n ( I )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11爲i〜3之整數) OR7 OR2 I I 〇R6—Si—R1 — Si- OR3 (II) I I OR5 OR4 (式中,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R7可爲 #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氟取代烷 基、芳基或乙烯基)。 -75- 200828438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塗佈步驟中使用 之液狀組成物,係含有在四烷基氫氧化銨(TAAOH )之存 在下水解所得、且由下述一般式(II)所示之雙(三烷氧 基甲矽烷基)烷烴(BTASA )、下述一般式(I)所示之 烷氧基矽烷(AS )及四烷基原矽酸鹽(TAOS )所成有機 矽化合物之水解物之液狀組成物, XnSi ( OR) 4-n ( I) (式中’X表示氫原子、氟原子、或碳數1〜8之烷基 、氟取代烷基、芳基或乙烯基;R表示氫原子、或碳數 1〜8之烷基、芳基或乙烯基;且^爲1〜3之整數) OR7 OR2 I I OR6 — Si—R1 — Si—OR3 (II) I I OR5 OR4 (式中’ R1爲伸甲基、伸乙基或伸丙基,R2〜R7可爲 相同或相異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丨〜8之烷基、氟取代烷 基、芳基或乙烯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曰曰曰胃H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塗佈步驟中之塗 佈操作係以旋轉塗佈法進行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2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 -76- 200828438 率非晶質一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乾燥步驟中 之乾燥操作係將氮氣或空氣導入該裝置內,並於25〜34〇。〇 之溫度條件下進行0.5〜10分鐘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砂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乾燥操作之溫度條件係於 100〜25(TC之範圍內者。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一氧化矽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加熱處理步驟中 之加熱處理操作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於 105〜45 0 °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丨〜”分鐘者。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〇項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 化砂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加熱處理步驟之溫度條件 係於2 5 0〜3 5 0 °C之範圍內者。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砂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加熱處理步驟中之加熱處理 ί架作係將過熱水蒸氣導入該裝置內,並於1 〇 5〜〗3 〇 〇c之溫 度條件下進行1〜2G分鐘,再於ι3〇〜45(rc之溫度條件下 進行1〜70分鐘者。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 石夕系被fl旲之形成方法,其中該燒成步驟中之燒成操作係將 氮氣導入該裝置內或將該裝置內保持在氮氣環境下,並於 350〜450C之溫度條件下進行5〜9〇分鐘者。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3項中任一項之低介電率非 晶質一氧化砂系被膜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加熱處理步驟或 -77- 200828438 該燒成步驟爲止之操作,係在由該加熱處理步驟或該燒成 步驟所得之被膜體積’相較於該塗佈步驟中形成之被膜體 積,可收縮5〜4 0%之條件下進行者。 1 5 . —種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化矽系被膜’其特徵係 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 4項中任一項之方法所得之被膜 ,並具有3.0以下之電容率、及楊氏彈性模數3 · 0 GP a以 上之被膜強度者。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低介電率非晶質二氧 化矽系被膜,其中該被膜係於半導體基板上形成之層間絕 緣膜。 -78-
TW096131670A 2006-08-28 2007-08-27 A method of forming a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morphous silica-based film, and a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morphous silica-based film obtained by the method TWI484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31202A JP5014709B2 (ja) 2006-08-28 2006-08-28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より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8438A true TW200828438A (en) 2008-07-01
TWI484558B TWI484558B (zh) 2015-05-11

Family

ID=39135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31670A TWI484558B (zh) 2006-08-28 2007-08-27 A method of forming a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morphous silica-based film, and a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morphous silica-based film obtained by the metho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27028B2 (zh)
EP (1) EP2073254B1 (zh)
JP (1) JP5014709B2 (zh)
KR (1) KR101457715B1 (zh)
TW (1) TWI484558B (zh)
WO (1) WO20080263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4501B2 (ja) * 1985-02-27 1994-09-21 大阪大学長 電子線による異種原子の固体内注入方法
JP5299605B2 (ja) * 2007-11-19 2013-09-25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低誘電率シリカ系被膜のダメージ修復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り修復された低誘電率シリカ系被膜
US8258251B2 (en) * 2007-11-30 2012-09-0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Highly porous ceramic oxide aerogels having improved flexibility
US8314201B2 (en) 2007-11-30 2012-11-2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Highly porous ceramic oxide aerogels having improved flexibility
JP5551885B2 (ja) * 2008-05-01 2014-07-16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低誘電率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方法及び該方法から得られる低誘電率シリカ系被膜
US9637864B2 (en) 2013-04-26 2017-05-02 Pacific Nano Products, Inc. Fibrous structured amorphous silica including 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 compositions of matter made therewith,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56574A (ja) * 1985-09-04 1987-03-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薄膜の形成方法
JP2752968B2 (ja) * 1987-05-07 1998-05-18 東京応化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法
JPH0764543B2 (ja) * 1987-07-24 1995-07-12 富士デヴィソン化学株式会社 球状シリカ及びその製法
US5167716A (en) * 1990-09-28 1992-12-01 Gas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tch processing a semiconductor wafer
JPH11256106A (ja) 1998-03-09 1999-09-21 Hitachi Chem Co Ltd シリカ系被膜形成用塗布液、シリカ系被膜の製造法、シリカ系被膜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02524849A (ja) * 1998-08-27 2002-08-06 アライドシグ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ナノ細孔シリカの機械的強度を最適化する方法
WO2001048806A1 (fr) 1999-12-28 2001-07-05 Catalysts & Chemicals Industries Co., Ltd. Procede de production d'un film a faible constante dielectrique et substrat semi-conducteur pourvu de ce film a faible constante dielectrique
US6406794B1 (en) * 2001-02-08 2002-06-18 Jsr Corporation Film-forming composition
JP4363824B2 (ja) * 2002-08-12 2009-11-11 旭化成株式会社 層間絶縁用薄膜
JP4225765B2 (ja) * 2002-10-31 2009-02-18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より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JP4471564B2 (ja) 2002-10-31 2010-06-02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形成用塗布液および該塗布液の調製方法
JP2005116830A (ja) 2003-10-08 2005-04-28 Mitsui Chemicals Inc 多孔質シリカの製造方法、多孔質シリカおよびその用途
KR100508696B1 (ko) * 2003-12-01 2005-08-17 학교법인 서강대학교 구리배선용 초저유전 절연막
JP2005330376A (ja) * 2004-05-20 2005-12-02 Jsr Corp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のフィルムまた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1615260A3 (en) * 2004-07-09 2009-09-16 JSR Corporation Organic silicon-oxide-based film,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756128B2 (ja) * 2004-10-20 2011-08-24 日揮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加工用保護膜形成用塗布液、その調製方法およびこれより得られる半導体加工用保護膜
JP2006117763A (ja) 2004-10-20 2006-05-11 Catalysts & Chem Ind Co Ltd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形成用塗布液、その調製方法およびこれより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US8686101B2 (en) * 2005-12-22 2014-04-01 Jgc Catalysts And Chemicals Ltd. Coating liquid for forming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morphous silica-based coating film and the coating film obtained from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14709B2 (ja) 2012-08-29
KR20090057280A (ko) 2009-06-04
US8227028B2 (en) 2012-07-24
WO2008026387A1 (fr) 2008-03-06
TWI484558B (zh) 2015-05-11
EP2073254A4 (en) 2010-04-21
KR101457715B1 (ko) 2014-11-12
US20100003181A1 (en) 2010-01-07
EP2073254A1 (en) 2009-06-24
EP2073254B1 (en) 2011-05-25
JP2008053657A (ja) 200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0263B (en) Method of forming amorphous silica-based coating film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us obtained silica-based coating film
JP4874614B2 (ja) 多孔質の低誘電率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作製及び使用するための方法
JP5160237B2 (ja)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形成用塗布液および該塗布液から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TWI389993B (zh) A coating liquid for forming a protective film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a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a protective film for a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TW494131B (en) Coating solution for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silica film forming and substrate with the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film
TWI261543B (en) Low dielectric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TW472322B (en) Very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plasma-enhanced CVD films
TWI306125B (en) Non-thermal process for forming porous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films
TWI280264B (en) Coating liquid for forming amorphous silica-based coating film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KR20010074860A (ko) 실란계 나노다공성 실리카 박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273090B (en) Method for modifying porous film, modified porous film and use of same
JP2006500769A (ja) 低k材料用の中間層接着促進剤
TW200828438A (en) Method of forming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amorphous silica coating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obtained thereby
KR20070069194A (ko) 저유전율 비정질 실리카계 피막 형성용 도포액, 그조제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얻어지는 저유전율 비정질 실리카계피막
JP4411067B2 (ja) シロキサン樹脂
TW201026880A (en) Method for depositing Si-containing film, insulator film,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4210579A (ja) 多孔質シリ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該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多孔質シリカ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からなる半導体装置
JP4681822B2 (ja)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より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JP2008053658A (ja) 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より得られる低誘電率非晶質シリカ系被膜
JP2022547588A (ja) モノアルコキシシラン及びジアルコキシシラン、並びにそれらから作られる高密度の有機シリカ膜
JP2004051899A (ja) 多孔質シリカフィルム形成用塗布液の製造方法、該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塗布液、並びに撥水性に優れる多孔質シリカフィルム
KR20220035506A (ko) 규소 화합물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막을 증착시키는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