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2367A -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22367A
TW200522367A TW093134012A TW93134012A TW200522367A TW 200522367 A TW200522367 A TW 200522367A TW 093134012 A TW093134012 A TW 093134012A TW 93134012 A TW93134012 A TW 93134012A TW 200522367 A TW200522367 A TW 2005223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film
layer
film
insulating film
semi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34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56496B (en
Inventor
Yohei Kanno
Gen Fujii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ublication of TW200522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2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6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64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5Amorphous silicon or poly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765Lateral single gate single channel transistors with inverted structure, i.e. the channel layer is formed after th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8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liquid, e.g. electrolytic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 H01L27/1274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using crystallisation of amorphous semiconductor or recrystallisation of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 H01L27/128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using crystallisation of amorphous semiconductor or recrystallisation of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using control of the annealing or irradiation parameters, e.g. using different scanning direction or intensity for differen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92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84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5Ohmic electrodes
    • H01L29/456Ohmic electrodes on silicon
    • H01L29/458Ohmic electrodes on silicon for thin film silicon, e.g. source or drai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49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 H01L29/4908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electrodes, e.g. gates of MOSFET for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e.g. gate of T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03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multichannel,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length or width, doping structure, or the overlap or alignment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the gate, the source or the drain, or the contacting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522367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使用微滴排出(以噴墨爲代表) 之半導體元件、及一種其製造方法。更明確地,本發明 係有關一種半導體元件,其被用於一發光裝置(以液晶 顯示裝置或電場發光顯示裝置爲代表)、及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於製造半導體元件時,已考量過使用一種微滴排出 裝置以形成一薄膜或佈線之圖案的可能性,其各被使用 於一半導體元件,以減少設備之成本並簡化製造程序。 於此狀況下,用以形成一半導體元件之各種佈線( 諸如閘極電極、掃瞄線、信號線、及像素電極)係依據 某程序而被形成,亦即,一藉由將導電材料溶解或分散 入一溶劑中所形成之複合物係從一微滴排出裝置之噴嘴 被排出於一基底或一膜上,以直接地吸引此等各種佈線 。(參見日本未審查之專利公開編號2003 - 1 26760 )。 爲了製造一半導體元件,諸如薄膜電晶體(TFT), 其被用於以主動矩陣液晶顯示(LCD )裝置或主動矩陣 電場發光顯示裝置爲代表之顯示裝置,必須建立一種結 構及一種程序,其係最適於微滴排出且不同於藉由重複 地執行膜形成程序、圖案化程序、及蝕刻程序所製造之 TFT。隨著TFT基底之尺寸增加(例如,大於ixl m或 200522367 (2) 其兩或三倍之基底),必須簡化一種由微滴排出所製造 之TFT的結構及程序。 特別當前述TFT被形成以具有一反交錯型式(底部 閘極型式)(以通道保護型或通道蝕刻型爲代表)時, 一半導體膜及一含有η型雜質之半導體膜被形成遍佈於 一基底上;及所形成之半導體膜係使用一抗蝕劑遮罩而 被蝕刻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區;接著,所形成之含有η 型雜質的半導體膜係使用一金屬遮罩等而被劃分爲一源 極區及一汲極區。因此,需藉由曝光、顯影、及微滴排 出以形成一抗蝕劑遮罩,於形成島狀半導體區時。其導 致程序數目及材料種類數目之增加。 【發明內容】 有鑑於前述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用以 製造一具有適當的條件以利由微滴排出所有效地形成之 半導體元件的方法。依據本發明,可以高生產量實現其 涵蓋各種尺寸之基底的高穩定性半導體元件之高生產率 的製造,以利實現減少的製程時間(t a c t t i m e )。 以下爲解決前述問題之本發明的型態。 本發明之一型態提供一種用以製造一半導體元件之 方法,包含下列步驟: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 複合物以形成一閘極電極層於一基底上;形成一閘極絕 緣膜於閘極電極層上;形成一半導體膜於閘極絕緣膜上 ;形成一含有單一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於 -5- 200522367 (3) 半導體膜上;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二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 形成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於其含有單一導電性型式之雜 質兀素的半導體膜上;形成一絕緣膜於一作用爲半導體 膜中之一通道區的部分上;及藉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 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而移除半導體膜以形成一島狀半 導體膜。 亦即,一閘極電極層係藉由微滴排出於一基底上而 被形成;閘極絕緣膜、半導體膜、含有一單一導電性型 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於下文中,稱爲單一導電性 半導體膜)係藉由一諸如CVD或濺射等薄膜形成方法而 被堆疊;以及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係藉由微滴排出 而被形成。接著,源極區及汲極區係藉由蝕刻等以移除 暴露之單一導電性半導體膜而被形成。及接著,一能夠 _由微滴排出等而形成之絕緣膜被形成於其上以供覆蓋 ’以防其作用爲半導體膜之一通道區的部分被移除。此 絕緣膜係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一島狀半導體膜係 胃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之蝕刻 胃以移除暴露之半導體膜而被形成。透過前述程序,明 顯可獲得一好像是通道保護型式之半導體元件。此外, 可獲得一所欲的液晶顯示裝置或發光裝置,藉由使用一 液晶元件、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等以提供一發光元件,其 係藉由連接一像素電極至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而被形成 〇 本發明之另一型態在於:在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 -6 - 200522367 (4) 料之複口物於基底上以glj ’預處理至少一設有一'閘極電 極層於一基底中之部分。作爲預處理,可包含:一含有 鈦、氧化鈦等之層的形成;一物質(其具有由砂(s i)與氧 (0)之鍵所形成的骨架、且其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 或至少一選自包括氟化物、烷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合 物之族群以當作取代基)所形成之膜的形成;電漿處理 ;等等。電漿處理最好是被處理於大氣壓力之下。 本發明之再另一型態在於: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被 形成;一第一絕緣膜係藉由CVD或濺射而被形成於源極 電極與汲極電極之上;一第二絕緣膜被形成於第一絕緣 膜上以及於其作用爲半導體膜中之一通道區的部分上; 及一作用爲通道保護膜之絕緣膜被形成以具有雙層結構 。第二絕緣膜不僅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且亦作用爲一遮 罩’以供藉由CVD等來移除一形成遍佈於一基底上之第 一保護膜。作爲第一絕緣膜,係使用一含有矽之絕緣膜 ’最好是,氮化矽膜。作爲第二絕緣膜,可使用任何絕 緣膜’只要其可藉由微滴排出而被選擇性地形成。最好 是’由一物質(其具有由矽(Si)與氧(0)之鍵所形成的骨 架、且其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或至少一選自包括 氟化物、烷基族 '及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之族群以當作取 代基)所形成之膜可被使用爲第二絕緣膜。絕緣膜並不 限定於雙層膜;膜可被形成以具有三或更多層結構。 一物質(其具有由矽與氧之鍵所形成的骨架、且其 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或至少一選自包括氟化物、 200522367 (5) 院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之族群以當作取代基)被 稱爲砂氧院基樹脂。砂氧院基樹脂係一種抗熱平坦化膜 或者一抗熱層間(HRIL )膜。於下文中,術語“抗熱平 坦化膜”、“抗熱層間膜”、“抗熱樹脂”、或“ H RI L,·係包 含矽氧烷基樹脂。 .作爲用以形成導電材料或絕緣膜之微滴排出,可根 據一待形成膜之性質以使用噴墨及平板印刷或絲網印刷 〇 一種依據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形成於一基 底上之含有鈦或氧化鈦的層;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 極層;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一形成於 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 型雜質區;一絕緣膜,其係插入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 且被形成於半導體膜之上;及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 之上的導電層。 絕緣膜最好是被形成以具有100 nm或更大之厚度以 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此外,絕緣膜可被形成以具有一 疊層的結構。例如,一底部層可被形成以一可藉由C V D 或濺射而形成之膜(諸如氮化矽膜),而一頂部層可被 形成以一可藉由微滴排出而形成之膜(例如,聚醯亞胺 、丙烯酸、或矽氧烷等抗熱樹脂)。另一方面,兩層可 被形成以其可藉由微滴排出而形成之膜。設有絕緣膜之 半導體膜最好是被形成以具有10 nm或更大之厚度。 傳統上’ 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係錯由在形成島狀半 -8- 200522367 (6) 導體膜之後蝕刻掉一單一導電性半導體膜而被形成。因 此,需提供一抗蝕劑遮罩在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之前。 反之,依據本發明,在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被形成之後 ,一作用爲通道保護膜之絕緣膜被形成以覆蓋一用以作 用爲通道區之部分,接著,一島狀半導體膜被形成。因 此,.無須形成一抗蝕劑遮罩,而所以其程序被簡化。如 以上所討論,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以形成一半導體元件之 新穎的機構,藉由結合一種使用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 極之一金屬遮罩以移除一單一導電性半導體膜來形成一 源極區及一汲極區之方法、與一種(專用於通道保護型 式)用以形成一通道保護膜來避免一通道被移除之方法 。依據本發明之前述架構,可藉由僅使用一源極電極及 一汲極電極之一金屬遮罩而不使用任何抗蝕劑遮罩以製 造一半導體元件。 在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於一基底上以 前,可執行一諸如氧化鈦(Ti Ox )等之形成的預處理至 少於其設有基底上之一閘極電極層的部分上。因此,可 增進介於基底與一導電膜(諸如藉由微滴排出所形成之 閘極電極層)之間的黏合。 藉由形成一設有絕緣膜之半導體膜以具有較其他半 導體膜更薄的厚度,則一 η型雜質區可被完全地劃分爲 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藉由形成其設有絕緣膜之半導體 膜以具有1 〇 nm或更大之厚度,則可獲得夠大的通道移 動率。 -9- 200522367 (7) 藉由形成絕緣膜以具有100 nm或更大之厚度,則可 增進其當作一通道保護膜之功能且可確定地避免通道區 受損。因此,可提供一具有高移動率之穩定的半導體元 件。此外,爲了達成上述優點,可有效地形成絕緣膜以 具有一包括一第一絕緣膜與一第二絕緣膜之雙層結構、 或者三或更多疊層結構。 【實施方式】 參考圖1A至1D以解釋一種半導體元件及一種用以 製造半導體元件之方法。 一種所謂的光觸媒物質,諸如鈦、或氧化鈦;或抗 熱樹脂,諸如聚醯亞胺、丙烯酸、或矽氧烷,被形成於 一基底100上,至少於一設有一閘極電極層之部分上。 於此,一氧化鈦膜1 3 2被形成。另一方面,可執行電漿 處理。此預處理得以增進介於基底1 00與一藉由排出一 含有導電材料的複合物所形成的導電膜之間的黏合。於 形成氧化鈦之狀況下,可增進透光性。氧化鈦可被直接 地形成’或者可藉由形成一鈦膜後烘烤導電膜而被形成 。除了鈦或氧化鈦之外,亦可形成一光觸媒物質,諸如 鈦酸緦(SrTi03 )、硒化鎘(CdSe )、鈦酸鉀(KTa03 ) 、硫化鎘(CdS )、氧化鍩(Zr02 )、氧化鈮(Nb205 ) 、氧化鋅(ZnO)、氧化鐵(Fe203)、或氧化鶴(W〇3 )等等。前述預處理被盡可能地執行以增進介於基底與 導電膜之間的黏合。 -10- 200522367 (8) 於執行基底1 00之表面的預處理之情況下,一 電極層102係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 預處理部分上而被形成。於此,閘極電極層指的是 單一層或多層導體(包含至少一 TFT之一閘極電極 )所形成之層。閘極電極層之形成係藉由排出複合 及乾.燥複合物於1 〇 0 °C ;接著以2 0 0至3 5 0 °C烘烤複 於氮化物或氧化物氣體下1 5至3 0分鐘。然而,並 定於前述條件。 作爲第一導電材料,可根據導電膜之功能而使 種材料。典型的範例爲銀(A g )、銅(C u )、金( 、鎳(Ni)、鉛(Pt)、鉻(Cr)、錫(Sn)、鈀 )、銥(Ir )、铑(Rh )、釕(Ru )、銶(Re )、 W)、鋁(A1 )、鉅(Ta)、銦(In)、碲(Te)、 Mo)、鎘(Cd)、鋅(Zn)、鐵(Fe)、鈦(Ti) Si)、錯(Ge) Ip ( Zr )、鎖(Ba)、硬錯、氧 締、氟化物摻雜的氧化鋅、碳、石墨、玻璃碳、鋰 、鈉、鎂、鉀、鈣、銃、錳、鉻、鎵、鈮、鈉鉀合 鎂銅混合物、鎂銀混合物、鎂鋁混合物、鎂銦混合 鋁氧化鋁混合物、鋰鋁混合物,等等;或粒子等, 鹵化銀、或可分散的毫微粒子;或使用爲導電膜之 銦錫(ITO )、使用爲導電膜之氧化鋅(Zn0 )、包 雜有鎵之氧化鋅的氧化鎵鋅(GZO )、包括混合以 20%氧化鋅之氧化銦的氧化銦錫(IZ〇)、有機銦、 錫、氮化鈦,等等。 閘極 物於 一由 部分 物; 合物 不限 用各 A u ) (Pd 鎢( 鉬( 矽( 化錫 、鈹 金、 物、 諸如 氧化 括摻 2至 有機 • 11 - 200522367 (9) 矽(Si)或氧化矽(si〇x)可含入於上述導電材料 中,特別在上述材料被用以形成一透明導電膜之情況下 。例如,可使用一種包括含氧化矽之IT 0 (於下文中稱 爲ITS0 )之導電材料。此外,一所欲的導電膜可藉由堆 疊以這些導電材料所形成之層而被形成。 .用於微滴排出機構之噴嘴的直徑被設定從 0. 1至 50μηι (最好是,〇·6至 26μπι ),而排出量被設定從 0.00001至50pl(最好是,從0.0001至ι〇ρΐ)。排出量 係隨著噴嘴之直徑增加而被增加。一目標物與一噴嘴之 排出開口最好是彼此盡可能地接近以利滴出於一所欲部 分。介於目標物與排出開口之間的距離最好是被設定近 似從〇. 1至2 m m。 考量特定電阻値,其排出自一排出開口之複合物最 好是藉由溶解或分散金、銀、或銅之材料於一溶劑中而 被形成。更理想地,可使用低電阻的銀或銅。於使用銅 之情況下,最好是一起提供一障蔽膜以當作一對抗雜質 之反制物。做爲溶劑,可使用:酯,諸如丁基醋酸鹽或 乙基醋酸鹽;酒精,諸如異丙基酒精或乙基酒精;有機 溶劑’諸如甲基乙基酮或丙酮;等等。作爲使用銅以當 作佈線之障蔽膜的情況下,一包含具有絕緣性質或導電 性質之氮的物質(諸如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氮 化鈦 '或氮化鉅)可被使用以藉由微滴排出而形成障蔽 膜。 一用於微滴排出之複合物最好是具有300 mPai或更 -12- 200522367 (10) 小之黏稠度以防乾燥且得以被平順地排出自一排出開口 。一複合物之黏稠度、表面張力等等可根據一溶劑或應 用而被控制。舉例而言,一藉由溶解或分散IT〇、;[TSO 、有機銦、及有機錫於一溶劑中所形成之複合物具有從5 至50 mPai之黏稠度;一藉由溶解或分散銀於一溶劑中 所形成之複合物具有從5至20 mPa.s之黏稠度;及一藉 由溶解或分散金於一溶劑中所形成之複合物具有從1 〇至 2 0 m P a · s之黏稠度。 一導電材料之粒子的直徑最好是盡可能小的,最好 是0 . 1 μπι或更小以防阻塞且得以製造一高淸晰度的圖案 ,雖然其仍取決於各噴嘴之直徑、所欲之圖案形式,等 等。藉由一種已知方法(諸如電解法、原子化法、或濕 式減少法)來形成一複合物以具有從約〇 . 5至I 〇 μ m之微 粒直徑。於其藉由氣體蒸發法而形成複合物之情況下, 由一分散劑所保護之毫微分子具有約7 nm之微小直徑。 此外’毫微粒子(其表面係由一膜膜形成劑所覆蓋)可 於室溫下被穩定而無聚集地分散於一溶劑中,其正顯示 如液體之特性。因此,最好是使用膜形成劑。 另一方面’一閘極電極層可被形成藉由排出一含有 粒子之複合物,其中一單一導電性型式之材料係由另一 導電材料所覆蓋。於此例中,最好是提供一緩衝層於兩 導電材料之間。藉由以Ag覆蓋Cu所形成之粒子可具有 一種結構’其中Ni或NiB之緩衝層被提供於Cu與Ag 之間。 -13- 200522367 (11) 藉由使用一混合與10至30%之氧的氣體於一程序中 之一劃分比下以烘烤一含有導電材料之複合物,則可減 少一用以形成閘極電極層之導電膜的電阻率,且可形成 導電膜爲一薄而平滑的膜。參考圖8A至8C以說明透過 一烘烤程序之導電材料中的改變狀態之槪要。圖8A顯示 一狀態’其中含有一導電材料(諸如Ag)之毫微膏502 係藉由一噴嘴501而被排出於一玻璃基底500上。毫微 膏係藉由分散或溶解一導電材料入一有機溶劑而被形成 。此外’ 一分散劑或熱固樹脂(稱之爲結合劑)亦含入 有機溶劑中。特別地,結合劑可避免毫微膏破裂且被不 均勻地烘烤。藉由乾燥及烘烤程序,有機溶劑被蒸發, 且一分散劑被分解以利移除,接著,毫微膏被同時地硬 化且由於結合劑而收縮。因此,毫微粒子係相互熔合以 硬化毫微膏。同時,毫微粒子被生長達從數十至數千 nm ’且毗鄰生長之毫微粒子被熔接且連結在一起以形成 金屬鏈。另一方面,大部分左邊的有機成分(接近80至 9〇%)被推出至金屬鏈之外。結果,形成一含有金屬鏈 503之導電膜及一由有機成分所形成以覆蓋表面之膜504 (圖8B )。於存在有氮及氧之下烘烤毫微膏5 02時,由 有機成分所形成之膜5 04可藉由氣體中之氧與其由有機 成分所形成之膜504中所含的碳或氫之反應而被移除。 於烘烤氣體中不含氧之情況下,由有機成分所形成之膜 5〇4可藉由氧電漿處理等而被移除(圖8C)。如以上所 討論’由有機成分所形成之膜5 0 4係依據上述程序而被 -14- 200522367 (12) 移除’亦即’毫微膏被烘烤或乾燥於氮及氧存在時,且 氧電漿處理被執行。因此,含有金屬鏈503之導電膜可 被形成爲一薄且平滑的膜,並減小其電阻率。 此外’一複合物中之溶劑係藉由於減小之壓力下排 出其含有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而揮發,而因此可減少後 續熱處理(乾燥或烘烤)之時間。 除了乾燥及烘烤程序之外,可執行用以平坦化及平 滑化表面之處理。作爲此處理,可使用:CMP (化學機 械拋光);或一種藉由在形成一具有平面化性質之絕緣 膜於導電膜上以後蝕刻而平坦化導電膜之方法。 作爲基底,可使用:一由絕緣體所形成之基底,諸 如玻璃基底、石英基底、或氧化鋁;一具有抗熱性之塑 膠基底,其能夠抵抗後續處理中之製程溫度;等等。於 此例中,可形成一用以防止雜質擴散自一基底之基礎絕 緣膜,諸如氧化矽(SiOx )、氮化矽(SiNx )、氮氧化 矽(SiOxNy) ( x>y )、氧氮化矽(SiNxOy) ( x>y ), 等等(x,y=l,2.·.)。另一方面,亦可使用一金屬,諸如 不銹鋼、或一設有絕緣膜之半導體基底,諸如氧化矽或 氮化矽。 一閘極絕緣膜1 03被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閘極絕 緣層係藉由一薄膜形成方法(諸如電漿CVD、濺射等) 以單一層或疊層方式而由一含有氮化矽、氧化矽、氧氮 化矽、或氮氧化矽之膜所形成。於此,一氧化矽膜、一 氮化矽膜、及一氧化矽膜係依序被形成於一基底上。然 -15- 200522367 (13) 而,並不限定於此結構、材料、及方法。 一半導體膜1 〇 4被形成於閘極絕緣膜i 〇 3上。半導 體膜係由非晶半導體、結晶半導體、或半非晶半導體所 形成。作爲這些半導體,可使用一含有矽、矽鍺(Si Ge )等爲其主要成分的半導體膜。半導體膜可由電漿CVD 所形成以最好是具有從10至100 nm之厚度。 於前述半非晶半導體中,簡短地解釋一種S A S (半 非晶矽)。SAS可藉由一矽化物氣體之生長排出分解而 獲得。典型的矽化物氣體可使用 SiH4。亦可使用其他的 矽化物氣體,諸如 Si2H6, SiH2Cl2, SiHCl3,SiCl4,SiF4 等 等。SAS可被輕易地形成,藉由以一種或多種選自包括 氫、氫與氨、氬、氪及氖之族群的稀有氣體元素來稀釋 矽化物氣體。稀釋比率最好是於1〇至1 000倍之範圍內 。當然,用以形成一膜之反應產物係藉由生長排出分解 而被形成於一減小的壓力下,於約從0.1至133Pa之範 圍內。從1至120 MHz (最好是,從13至60 MHz)之 高頻電流可被供應以形成生長排出。用以加熱一基底之 溫度最好是3 00 °C或更低,最好是,從100至200 °C。 一能帶寬可被控制爲從1 ·5至2.4 eV,或從0.9至 1.1 eV,藉由將一碳化物氣體(諸如CH4或C2H6)或一 鍺氣體(諸如GeH4或GeF4 )混合入矽化物氣體。 SAS展現弱的η型電導通’當有意地不摻雜雜質以 控制一價電子時。此係由於其氧被輕易地混入一半導體 膜,因爲生長排出係被執行以一較形成非晶半導體時更 -16- 200522367 (14) 爲高的電力。因此’有可能其一臨限値可被控制,藉由 同時或在膜形成之後將P型雜質摻雜入其設有一 TFT之 通道形成區的第一半導體膜中。作爲植入p型之雜質, 通常可使用硼。從1至1000 ppm之雜質氣體(諸如 B2H6或BF3 )可被混入一矽化物氣體。假設其硼被使用 爲植入P型之雜質,則硼可具有從1 X 1 014至6 X 1 016 atoms/cm3之濃度。藉由以前述SAS來形成一通道形成區 ,則可獲得從1至1 〇 cm2/V· sec之電子場效移動率。 一結晶半導體膜可依據下列程序而獲得,亦即,一 非晶半導體膜被處理於一含有催化劑(諸如鎳)之溶液 中;熱結晶化處理被執行於5 00至75 0°C以獲得一結晶矽 半導體膜;及雷射結晶化被執行以增進結晶性。 結晶半導體膜可被獲得藉由:使用二矽烷(Si2H6 ) 及鍺氟化物(GeF4 )之一材料氣體而藉由LPCVD (低壓 CVD )以直接地形成一多晶半導體膜。LPCVD被執行( 但不限定)於下列條件下:Si2H6/GeF4 = 20/0.9之氣體 流率、從400至5〇〇°C之膜形成溫度、及He或Ar之載 體氣體。 一 n型半導體膜1〇5被形成於一半導體膜〗〇4上。 可使用砷(Ar )及磷(Ρ )作爲η型雜質元素。於形成一 η型半導體膜時,可藉由使用電漿CVD之SiH4,112及 PH3 (磷化氫)的混合氣體之生長排出分解以形成n型( n+)矽膜。取代n型半導體膜1〇5,亦可形成一含有ρ型 雜質元素(諸如硼(Β))之半導體膜。 -17- 200522367 (15) 一源極電極108及一汲極電極109係藉由排 有第二導電材料之複合物於η型半導體膜1〇5上而 成。第二導電材料、導電粒子結構、排出條件、乾 件、烘烤條件,等等可被適當地選自那些如上述第 電材料中所解釋者。此外,第一及第二導電材料與 及第二粒子結構可以相同或不同(圖1 A )。 雖未顯示,用以增進η型半導體膜105與源極 間之黏合、及η型半導體膜1〇5與汲極電極1〇9 黏合的預處理可被執行在排出含有第二導電材料之 物於η型半導體膜105上以前。此預處理可被執行 於其用以形成閘極電極1 02之預處理的方式。 一源極區1 1 2 ·及一汲極區1 1 3係藉由使用源極 108及汲極電極109爲遮罩以電漿蝕刻η型半導體醇 而被形成,以一氯氣(諸如Cl2, BC13,SiCl4,或CCL 一氟化物氣體(諸如CF4, SF6,NF3,或CHF3);或 蝕刻氣體。可藉由使用大氣電漿以執行鈾刻。於此 ,最好是使用CF4及02之混合氣體爲一蝕刻氣體。 其η型半導體膜105及半導體膜104係由相同半導 形成,則需注意蝕刻率及蝕刻時間,因爲半導體膜 係於η型半導體膜1 〇 5被蝕刻時被一同地蝕刻。然 假設於一通道形成區上之一半導體膜被形成以具有 或更多之厚度,最好是:1 〇 nm或更多,更理想地 nm或更多。 一絕緣膜Π 5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於半導 一含 被形 燥條 一導 第一 電極 間之 複合 類似 電極 l 105 Ο ; 〇2之 例中 假設 體所 104 而, 5 nm :50 體膜 -18- 200522367 (16) 104之通道區上。因爲絕緣膜115係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 ’所以其形成係藉由排出抗熱樹脂(諸如矽氧烷)之一 複合物、或一具有蝕刻抗性及絕緣性質之物質(諸如丙 烯酸、苯環丁烯、聚醯胺、聚醯亞胺、苯並咪唑、或聚 乙嫌化合物酒精)。最好是使用5夕氧院及聚酿亞胺。爲 了預防通道區被過蝕刻,絕緣膜1 1 5被形成以具有1 0 0 nm或更多(最好是,200 nm或更多)之厚度(圖1B) 。因此,如圖1 B中所示,絕緣膜1 1 5可被形成爲如同一 堤堆於源極電極108及汲極電極1〇9之上。 接著,一島狀半導體膜1 1 8係藉由使用源極電極1 0 8 、汲極電極1 〇 9及絕緣膜1 1 5爲遮罩以電漿蝕刻半導體 膜104而被形成,以一氯氣(諸如ci2,BC13,SiCl4,或 CC14); 一氟化物氣體(諸如 CF4,SF6,NF3,或 CHF3) ;或〇2之蝕刻氣體。然而,並不限定於這些條件。可藉 由使用大氣電漿以執行蝕刻。於此例中,最好是使用cf4 及〇2之混合氣體爲一蝕刻氣體。此外,因爲作用爲一通 道保護膜之絕緣膜1 1 5被形成於島狀半導體膜1 1 8中之 通道區1 1 9上,所以通道區1 1 9不會由於前述蝕刻程序 而受損。因此,可製造具有穩定特性及高移動率之一通 道保護型TFT (通道擋止型)而無須任何抗鈾劑遮罩( 圖 1 C )。 提供包括含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之層的一液晶 元件或一發光元件(通常爲一利用電場發光之發光元件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三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利接觸與 •19- 200522367 (17) 源極電極1 0 8及汲極電極1 ο 9以形成一源極佈線1 2 3 一汲極佈線1 2 4、及藉由連接源極佈線1 2 3及汲極佈 124至一像素電極126。因此,可製造一主動矩陣液晶 示裝置或一薄型顯示裝置(諸如一電場發光裝置), 各可由一依據前述程序所製之半導體元件來控制。第 導電材料、導電粒子結構、排出條件、乾燥條件、烘 條件’等等可被適當地選自那些如上述第一導電材料 所解釋者。此外,第二及第三導電材料、與第二及第 粒子結構可以相同或不同。像素電極最好是藉由IT0 ITSO、ZnO、GZO、ΙΖΟ、有機銦、或有機錫等之微滴 出而被形成。 雖未顯示’其用以增進與底部層之黏合的預處理 被執行於形成源極佈線1 23、汲極佈線1 24、及像素電 1 2 6。預處理可被執行類似於其用以形成閘極電極層1 之預處理的方式。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在源極區112及汲極區1 被形成之後,其作用爲一通道區之部分被覆蓋以其作 爲一通道保護膜之絕緣膜1 1 5,以形成島狀半導體膜。 此,無須抗蝕劑遮罩,因而可簡化其製程。本發明提 一種用以形成一半導體元件之新穎機構,藉由結合一 方法,其係使用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之金屬遮罩 移除一單一導電性半導體膜而形成一源極區及一汲極 ;及一種專用於通道保護型式之方法,用以形成一通 保護膜而防止一通道區被移除。依據前述結構,可藉 及 線 顯 其 烤 中 排 可 極 02 13 用 因 供 種 以 區 道 由 -20- 200522367 (18) 僅使用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之金屬遮罩而不使用任 何抗飽劑遮罩以製造一半導體元件。於是,可簡化製程 ’且可錯由節省材料而顯著地減低成本。可以低成本、 高生產率實現一高穩定性半導體元件之高生產量製造, 以達成減少的製程時間(tact tirne ),特別於使用一大於 1 X 1 m或者其兩或三倍之基底的情況下。 於依據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中,因爲至少一設有閘 極電極層於基底中之部分被處理以諸如一氧化鈦膜等之 形成’所以可增進其介於一基底與一藉由微滴排出所形 成的導電膜(諸如一閘極電極層等)之間的黏合。 藉由形成設有絕緣膜之一半導體膜的一部分以具有 一較另一半導體膜更薄的厚度,則可確定地將η型雜質 區劃分爲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此外,藉由形成一設有 半導體膜的半導體膜之部分以具有5 nm或更大(最好是 1 0 nm或更大)之厚度,則可獲得夠大的通道移動率。 於依據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中,作用爲一通道保護 膜之絕緣0吴115被形成於通道區119之上,因此,通道 區1 1 9不會由於蝕刻半導體膜1 〇 4時之過蝕刻而受損。 因此,半導體元件具有穩定的特性及高的移動率。藉由 形成絕緣膜以具有1 〇 〇 n m或更大之厚度,則可確定地增 進其絕緣膜當作一通道保護膜之功能,以防通道區之損 壞。因此,可獲得一具有高移動率之高度穩定的半導體 元件。爲了獲得前述優點,可有效地形成絕緣膜以具有 一包括第一絕緣膜及第二絕緣膜之雙層結構,或一包括 -21 - (19) (19)200522367 三或更多層之多層結構。 執行本發明之最佳模式 [範例1] 於範例1中,解釋一基底被預處理在形成一閘極電 極層於其上以前之情況。 作爲第一方法,一氧化鈦膜1 3 2可被直接地形成於 一基底100上,如圖1A中所示。氧化鈦膜132可藉由旋 塗、微滴排出、噴塗、濺射、CVD等而被形成遍佈於基 底上。之後,一閘極電極層102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 成於氧化鈦膜132上。因此,介於基底100與閘極電極 層1 0 2之間的黏合可藉由插入氧化鈦膜1 3 2於其間而被 增進。在形成閘極電極層102之後,於閘極電極層102 之周邊上的氧化鈦膜132可被留下或藉由蝕刻而移除。 此外,鈾刻處理最好是被執行於大氣壓力下。此外,可 形成鈦膜以取代形成氧化鈦膜。於此,閘極電極層1 02 係藉由堆疊 Ag/Cu於氧化鈦膜上而被形成。另一方面, 僅有Cii可被堆疊於氧化鈦膜上。 作爲第二方法,一氧化鈦膜可藉由微滴排出而被選 擇性地形成。作爲微滴排出,可使用絲網印刷或平板印 刷’除了噴墨之外。另一方面,亦可使用溶凝膠。之後 ’一閘極電極層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選擇性地形成於一 氧化鈦層上或者於氧化鈦層之內表面上。此外,可形成 一鈦膜以取代形成氧化鈦膜。 -22- 200522367 (20) 作爲第三方法,一鈦膜係藉由旋塗、微滴排出、濺 射、CVD等而被形成遍佈於一基底上;及一含有供形成 閘極電極層之導電材料的複合物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選 擇性地形成於鈦膜上(圖8A )。接著,複合物被乾燥及 烘烤。同時,鈦膜5 05被氧化。因此,一氧化鈦膜506 被形成於複合物之週邊上。氧化鈦膜之透光性係較佳的 。例如’一氧化鈦膜被有效地利用於底部放射發光裝置 以從一基底發射光線,如圖6 C及7 B中所示。在藉由旋 塗、微滴排出、濺射、CVD等以形成鈦膜遍佈於一基底 上之後’氧化鈦膜可藉由熱處理而被形成,在選擇性地 排出含有一供形成閘極電極層之導電材料的複合物以前 〇 於前述第一至第三方法中,取代形成鈦膜及氧化鈦 膜’可使用一種所謂的光觸媒物質,諸如鈦酸緦( SrTi03 )、硒化鎘(CdSe )、鈦酸鉀(KTa03 )、硫化鎘 (CdS )、氧化鉻(Zr〇2 )、氧化鈮(Nb205 )、氧化鋅 (ZnO )、氧化鐵(Fe203 )、或氧化鎢(W 0 3 )等等。 另一方面,有關氧化物,可使用其被氧化前之物質(Zr, Nb,Zn5 Fe,W,等等)。 作爲第四方法’介於一基底與一電極層之間的黏合 可藉由形成抗熱樹脂,諸如聚醯亞胺、丙烯酸、矽氧烷 等於基底上而被增進。這'些材料可被形成遍佈於基底上 或者於一其中形成有閘極電極層之區上。於形成該等材 料遍佈於基底上之情況下,可藉由蝕刻或灰化以移除一 -23- 200522367 (21) 殘留於閘極電極層之周邊上的膜。 作爲第五方法,可藉由遍佈於其中形成有閘極電極 層之部分的電漿處理而增進其黏合。電漿處理最好是( 但非唯一)被執行於大氣壓力之下。 [範例2] 於範例2中,解釋其一作用爲通道保護膜之絕緣膜 藉由堆疊兩層而被形成之情況。 如圖1 B中所示之狀態,一源極區1 1 2及一汲極區 1 1 3係藉由蝕刻一 n型半導體膜1 〇5而被形成,其係使用 一源極電極108及一汲極電極109爲遮罩。接著,一氮 化矽膜133係藉由CVD、濺射等而被形成遍佈其表面上 (圖2Α)。一絕緣膜1 15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於其 作用爲一半導體膜之一通道區的區上以及於氮化矽膜1 3 3 之上。因爲絕緣膜11 5並非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且係作 用爲一用以移除氮化矽膜1 3 3之遮罩,所以絕緣膜1 1 5 係藉由排出抗熱樹脂(諸如矽氧烷)之一複合物、或一 具有蝕刻抗性及絕緣性質之物質(諸如丙烯酸、苯環丁 烯、聚醯胺、聚醯亞胺、苯並咪唑、或聚乙烯化合物酒 精)而被形成。最好是使用矽氧烷及聚醯亞胺。爲了預 防通道區被過蝕刻,氮化矽膜1 3 3及絕緣膜1 1 5最好是 被形成以具有100 nm或更多(更理想的,200 nm或更多 )之厚度(圖2B )。 氮化矽膜133係藉由使用絕緣膜115爲一遮罩而被 -24- 200522367 (22) 蝕刻掉以形成1 1 5、1 3 4,其各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絕 緣膜1 3 4係(無須贅述地)由一氮化矽膜所形成。氮化 矽膜係藉由電漿蝕刻而被蝕刻,以一氯氣(諸如Cl2, BC13,SiCl4,或CC14等等);一氟化物氣體(諸如CF4, SF65 NF3,或CHF3等等);或02之蝕刻氣體。然而,蝕 刻氣體並不限定於此。蝕刻處理可利用大氣壓力電漿。 雙層的通道保護膜可增進一作爲通道保護膜之功能 ,以防止通道區受損;並提供一具有高移動率之穩定的 半導體元件。另一方面,通道保護膜可藉由堆疊三或更 多層而被形成。其底部層並不限定於一氮化矽膜;而亦 可使用含另一種矽的絕緣膜。此通道保護膜可被形成, 藉由選擇性地堆疊一能夠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入一膜 中成爲絕緣膜Π 5之膜。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108、汲極電極109及絕緣膜1 15 、134爲遮罩爲遮罩而蝕刻一半導體膜104,以形成一島 狀半導體膜1 1 8。作用爲一通道保護膜之絕緣膜1 1 5被形 成於島狀半導體膜118中之一通道區119上。因此,可 避免由於前述蝕刻程序中之過蝕刻所致之損壞。因此, 可製造一具有穩定特性及高移動率之通道保護(通道擋 止)TFT而無任何抗蝕劑遮罩(圖2C)。 一源極佈線1 2 3及一汲極佈線1 24係藉由排出一含 有第三導電材料之複合物而被形成,以利接觸與源極電 極1 〇 8及汲極電極1 〇 9,以實施例中所解釋之方式。此外 ,源極佈線123或汲極佈線124被連接至一像素電極。 -25- 200522367 (23)
接著,一液晶元件或一發光元件被形成以一含有有機化 合物及無機化合物之層(通常爲,一利用電場發光之發 光元件)。因此,可獲得一種薄型顯示(諸如一主動矩 陣液晶顯示裝置或一主動矩陣電場發光顯示裝置),其 各可由一依據前述程序所製之半導體元件來控制(圖2D
[範例3 ] 於範例3中,解釋一種藉由結合微滴排出與電鑛以 形成一導電膜之方法。 首先,一含有Ag之複合物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 。於此例中,假設一厚佈線被形成以數至數十 μιη之相 對窄的線寬度,則Ag需被一次又一次地排出。另一方面 ’可藉由將一設有Ag之基底沈浸於一含有Cii之電鍍溶 液中、或藉由直接地排出電鍍溶液於基底上以增加線寬 度。一藉由微滴排出所形成之複合物特別具有許多不規 則性,因此,電鍍可被輕易地執行。此外,Cu電鍍得以 減少其成本,因爲A g是昂貴的。藉由一依據此範例之方 法以形成一佈線之導電材料並不限定於前述種類。 在Cu電鍍之後,其具有不規則性之導電膜的表面係 藉由形成一緩衝層(諸如NiB等)而被平坦化。接著, 最好是形成一閘極絕緣膜。 [範例4 ] 26- 200522367 (24) 於範例4中,參考圖3 a至5 C以解釋一種 明以製造一主動矩陣L C D面板之方法。 作爲第一方法,一平坦化膜! 5〗係藉由微 被選擇性地形成於一依據本發明所製造之TFT 源極佈線及一汲極佈線1 5 2 (其各被連接至一源 一汲極電極)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於其中 平坦化目旲151之區上,如圖3 A中所示。此外, 像素TFT 65 4之一源極佈線及一汲極佈線可作 素電極,如圖3A中所示。當然,一像素電極可 形成以連接至源極佈線或汲極佈線。源極電極 極、源極佈線、及汲極佈線可藉由相同導電材 同導電材料而被形成。 此方法並未使用其一接觸孔被形成於一平 之槪念。然而’外觀上似乎形成一接觸孔。作 膜’最好是形成一有機樹脂(諸如丙烯酸、聚 聚醯胺);或者一具有S i - 〇鍵及s i - C Η x價之絕 係藉由以一矽氧烷基的材料當作一起始材料所形 之後’一液晶層154被插入於一 TFT基底 基底之間。這些基底係藉由密封劑]5 9而被接 。一圓柱狀隔片158被形成於Τρτ基底上。圓 1 5 8可被形成沿著一形成於像素基底上之接觸部 。圓柱狀隔片1 5 8最好是被形成以具有3至1 0 度,雖然其係取決於液晶材料。接觸部分具有 接觸孔之凹部。可藉由形成隔片沿著凹部以防 依據本發 滴排出而 上,而一 極電極及 並未形成 連接至一 用爲一像 被分別地 、汲極電 料、或不 坦化膜中 爲平坦化 醢亞胺及 緣膜(其 成)。 與一相對 合在一起 柱狀隔片 分的凹部 μη之高 ~相應於 液晶定向 -27- 200522367 (25) 之扭曲。 一定向膜153被形成於TFT基底之上。接著’執行 硏磨處理。及接著,一透明導電膜156及一定向膜157 被形成於一相對基底155上。之後,TFT基底及相對基 底係藉由密封劑而被黏合在一起以利注入液晶於其間。 結果,一液晶層1 5 4被形成。之後,一主動矩陣液晶顯 示裝置可完成。此外,液晶層1 54可藉由滴狀地傳送液 晶而被形成。特別地,其爲一種有效的方法,於藉由使 用大於1 m之大型主動矩陣基底以製造液晶顯示裝置的 情況下。 此外,定向膜1 5 3、1 5 7、及圓柱狀隔片1 5 8可藉由 微滴排出而被選擇性地形成。特別地,其爲一種有效的 方法,於藉由使用大於1 m之大型主動矩陣基底以製造 液晶顯示裝置的情況下。 以下解釋一終端部分652。如圖1等所示,一閘極絕 緣膜被留存於除了一 TFT元件以外之區上。因此,需要 一接觸孔以連接一佈線1 7 1 (其係於形成閘極電極層時被 同時地形成)至一FPC 62 8 (撓性印刷電路)。於此,其 中將形成一接觸孔之區的周邊被覆蓋以一藉由微滴排出 所形成的導體1 72,且一接觸孔係藉由使用導體爲遮罩而 被形成。一導體173 (其係與導體172相同或不同)係藉 由微滴排出而被排出以塡充接觸孔。因此,導體172及 1 73可被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之上。佈線1 7 1可藉由一依據 已知方法之各向異性導電膜62 7以黏合導體ι72、173、 -28- 200522367 (26) 及FPC 628至一終端電極626而被連接至FPC 628。終端 電極626最好是藉由一透明導電膜而被形成。 FPC部分中之接觸孔可被開口於製造一 TFT時。另 一方面,接觸孔亦可被開口 ’藉由與形成源極佈線及汲 極佈線同時地形成導體1 72或1 73。微滴排出之一優點在 於其一複合物可被選擇性地排出於所欲的點上。微滴排 出之一程序有利地作用爲複數習知的程序。 透過前述程序,完全地製造了 一使用依據本發明而 製之TFT的主動矩陣LCD面板。TFT可藉由實施例或範 例中所解釋之方法而被形成。然而,可提供兩或更多電 晶體至一像素。TFT之極性可爲η型或p型。TFT可被 形成以具有一包括η型T及p型TFT之CMOS結構。其 係類似於一驅動TFT65 3之情況。於形成一 CMOS結構之 情況下,用以連接各TFT之佈線可藉由一含有導電材料 之複合物的微滴排出於一開口部分中而被形成,在選擇 性地形成前述平坦化膜之後。 作爲第二方法,如圖3B中所示,一圓柱狀導體160 (亦稱爲柱狀物、插塞等等)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 於一依據本發明所製造之TFT的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 極上。作爲用以形成柱狀物之導電材料,可使用其用以 形成前述閘極電極層等之類似材料。一平坦化膜1 5 0係 藉由微滴排出等而被形成於圓柱狀導體1 60上。作爲平 坦化膜,最好是藉由選擇性地微滴排出以形成一有機樹 脂(諸如丙烯酸、聚醯亞胺及聚醯胺):或者一具有Si- -29- 200522367 (27) 〇鍵及Si-CHX價之絕緣膜(其係藉由以一矽氧烷基的材 料當作一起始材料所形成)。 於其一平坦化膜被形成於柱狀物上之情況下,平坦 化膜及柱狀物之表面被蝕刻以獲得一具有平坦化表面之 柱狀物,如圖3 C中所示。用以連接至一源極電極及一汲 極電極之一源極佈線及一汲極佈線1 5 2係藉由微滴排出 而被形成於平坦化膜之上。連接至像素TFT 654之源極 佈線及汲極佈線1 5 2可作用爲一像素電極,如圖3 c中所 示。無須贅述’像素電極可被分別地形成以連接至源極 佈線或汲極佈線。此外,源極電極、汲極電極、柱狀物 、源極佈線、及汲極佈線係藉由相同導電材料或不同導 電材料而被形成。· 之後,一用以形成液晶元件之程序係相同與第一方 法。FPC部分中之接觸孔可被開口於製造一 TFT時。另 一方面’接觸孔亦可被開口,藉由與形成柱狀物、源極 佈線及汲極佈線同時地形成導體172或173。 作爲第三方法,如圖4A中所示,一具有相對於平坦 化膜1 5 1之材料的液體流出性質之圓柱狀絕緣體(於下 文中,稱之爲柱狀物絕緣體1 6 1 )係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 成於其依據本發明所製造之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上; 且平坦化膜1 5 1被形成於柱狀物絕緣體1 6 1之周邊上。 作爲柱狀物絕緣體之材料,可使用水溶性有機樹脂,諸 如PVA (聚乙烯酒精),其被處理於CF4電漿中,以具 有液體流出性質。作爲平坦化膜,最好是藉由選擇性地 -30- 200522367 (28) 微滴排出以形成一有機樹脂(諸如丙烯酸、聚醯 聚醯胺);或者一具有Si-Ο鍵及5丨-(:1價之絕綠 係藉由以一矽氧烷基的材料當作一起始材料所形 在形成平坦化膜1 5 1於柱狀物絕緣體1 6丨之周邊 ,柱狀物絕緣體1 6 1可輕易地藉由水淸洗、蝕刻 而被移除。於藉由蝕刻以移除之情況下,最好是 各向異性蝕刻以防止一接觸孔成爲一反錐形的形 外,因爲柱狀物絕緣體(諸如PVA )具有一絕緣 所以即使有柱狀物絕緣體之一部分殘留於接觸孔 上仍不會有問題。 之後,經由一接觸孔而連接至一源極電極及 電極之一源極佈線及一汲極佈線1 5 2係藉由微滴 被形成於平坦化膜之上。連接至像素TFT 654之 線及汲極佈線1 5 2可作用爲一像素電極,如圖4 B 。無須贅述,像素電極可被分別地形成以連接至 線或汲極佈線。此外,源極電極、汲極電極、柱 源極佈線、及汲極佈線係藉由相同導電材料或不 材料而被形成。於其一接觸孔係由於前述柱狀物 之移除程序而被形成爲具有一反錐形形式的情況 含有導電材料之複合物可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堆疊 接觸孔,於形成源極佈線及汲極佈線時。 一用以形成液晶之程序係相同與第一方法。 分中之接觸孔的開口可被執行於製造一 TFT時。 面,接觸孔亦可被開口,藉由與形成源極佈線及 亞胺及 :膜(其 成)。 上以後 、等等 執行一 式。此 性質, 之側壁 一汲極 排出而 源極佈 中所示 源極佈 狀物、 同導電 絕緣體 下,一 以塡充 FPC 3 另一方 汲極佈 -31 - 200522367 (29) 線同時地形成導體172或173 ° 作爲第四方法,如圖5 A中所示’一具有相對於平坦 化膜151之材料的液體流出性質之液體流出材料162係 藉由微滴排出、旋塗、噴塗等而被形成於其依據本發明 所製造之TFT的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之上;一遮罩163 係藉由PV A、聚醯亞胺等而被形成至其中將形成一接觸 孔之區;液體流出材料162係藉由使用PVA等而被移除 ;且平坦化膜151被形成於液體流出材料162之周邊上 。作爲用以形成液體流出材料1 62之材料,可使用一氟 矽烷耦合劑,諸如FAS (氟烷矽烷)等等。遮罩163 (諸 如PVA、聚醯亞胺等)可藉由微滴排出而被選擇性地形 成。液體流出材料162可藉由02灰化或大氣壓力電漿而 被移除。此外,由PVA所形成之遮罩163可輕易地藉由 水淸洗而被移除;或者由聚醯亞胺所形成之遮罩1 63可 輕易地藉由一種淸除劑N3 00而被移除。 於其液體流出材料1 6 2之一部分被殘留於其中將形 成一接觸孔之區上的狀態下(圖5 B ),平坦化膜1 5 1係 藉由微滴排出、旋塗、等而被形成。因爲液體流出材料 1 6 2係部分地殘留於其中將形成有一接觸孔之區上,所以 平坦化膜未被形成於其上。此外,接觸孔不太可能被形 成以一反錐形形狀。作爲平坦化膜,最好是藉由選擇性 地微滴排出以形成一有機樹脂(諸如丙烯酸、聚醯亞胺 及聚醯胺);或者一具有Si-〇鍵及Si-CHX價之絕緣膜( 其係藉由以一矽氧烷基的材料當作一起始材料所形成) -32- 200522367 (30) 。在形成平坦化膜1 5 1以後,液體流出材料i 6 2係藉由 〇2灰化或大氣壓力電漿而被移除。 之後,經由一接觸孔而連接至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 電極之一源極佈線及一汲極佈線i 5 2係藉由微滴排出而 被形成於平坦化膜之上。連接至像素TFT 6 5 4之源極佈 線及汲極佈線1 5 2可作用爲一像素電極,如圖5 C中所示 。無須贅述,像素電極可被分別地形成以連接至源極佈 線或汲極佈線。此外,源極電極、汲極電極、源極佈線 、及汲極佈線係藉由相同導電材料或不同導電材料而被 形成。 一用以形成液晶之程序係相同與第一方法。FPC部 分中之接觸孔的開口可被執行於製造一 TFT時。另一方 面’接觸孔亦可被開口,藉由與形成源極佈線或汲極佈 線同時地形成導體1 7 2或1 7 3。 於前述第一至第四方法中,未顯示於圖3A至5C中 地,可藉由預處理以插入一氧化鈦膜於基底與閘極電極 層之間而增進其黏合。此預處理可被執行於形成源極佈 線、汲極佈線、柱狀物、像素電極、導體1 7 2、導體1 7 3 等等之情況下。作爲預處理,可使用上述實施例及範例 中所解釋的處理。 此外,一用以防止雜質分散於TFT之上的鈍化膜最 好是被形成於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上(未顯示)。鈍化 膜可藉由一種薄膜形成方法(諸如電漿c V D、或濺射) 而被形成以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氧氮化矽、氧 -33- 200522367 (31) 氮化鋁;或其他絕緣材料,諸如氧化鋁、 DLC )、或含氮之碳(CN )。此材料可相同 成通道保護膜之材料。另一方面,這些材料 此外,鈍化膜可藉由微滴排出而被形成以一 緣材料之粒子的複合物。 .一像素電極可被間接地形成於一基底上 坦化膜,且一定向膜可被形成於其上(未顯 例中,TFT最好是被覆蓋以一蓋絕緣膜或一釗 [範例5] 於範例5中,參考圖6 A至6 C以解釋一 明而製造之主動矩陣電場發光面板。 首先,如圖 6A中所示,一 TFT係依據 施例中所解釋之前述方法而被製造。接著, 步進覆蓋(亦稱爲邊緣蓋)之絕緣體1 40被 一島狀半導體膜之側上。一源極佈線1 2 3及 1 2 4被形成以個別地接觸與T F T之一源極電 汲極電極109。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被連接至 126(通常爲一電洞注入電極(陽極))。於 線可被平順地形成以良好的覆蓋,因爲邊緣 佈線底下。因此,可避免斷裂(圖6B )。 此外,像素電極1 26可被形成以具有一 例如,採用ITSO之一疊層結構,其中TFT ίΐ 化矽濃度最好是被設定爲低濃度(1至6原子 鑽石狀碳( 於其用以形 可被堆疊。 含有其爲絕 而不提供平 示)。於此 !化膜。 種依據本發 :範例、及實 一用以增進 形成於至少 一汲極佈線 極108及一 一像素電極 此例中,佈 蓋被提供於 疊層結構。 ITSO之氧 % ),而發 -34- 200522367 (32) 光元件側ITSO之氧化矽濃度最好是被設定爲高濃度(7 至15原子%)。像素電極126之表面可藉由CMP或藉 由以一聚乙烯酒精多孔體之拋光而被平順化。在藉由 CMP之拋光後,像素電極126之表面可被照射以紫外線 或者處理於氧電漿中。 .在藉由蝕刻以形成像素電極1 2 6之後,銦、錫、氧 化銦、或氧化鍚被釋放自一包括像素電極1 2 6之導電層 的內部,藉由抗蝕劑剝離程序、水淸潔(水淸洗)程序 、紫外線照射程序,等等。因此,矽、氧化矽、氮化矽 等等被沈澱入一層內於導電層之表面上或其附近,以形 成一藉由沈澱材料爲主成分所形成之障蔽層。障蔽層可 藉由氣相沈積、濺射等等而被有意地形成以矽、氧化矽 、氮化矽、等等。障蔽層可增加電洞注入電極之工作函 數並增進電洞注入性質。 TFT、佈線、及像素電極之一頂部部分被覆蓋以一藉 由微滴排出而被選擇性地形成之堤堆。作爲堤堆i 4 1,最 好是使用一具有Si-Ο鍵及Si-CHX價之絕緣膜,其係由諸 如丙條酸、聚醯亞胺及聚醯胺等有機樹脂所形成;或者 一矽氧烷基的材料以當作一起始材料。 接著’一含有有機化合物之層(亦稱爲電場發光層 ’於下文中稱爲“有機化合物層丨4 2,,)被形成以接觸像 素電極126於堤堆141之一開口上。有機化合物層142 可由單一層或堆疊層所形成。例如,有機化合物層1 42 可具有下列架構:1)陽極\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 -35- 200522367 (33) 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陰極,2)陽極\電洞注入層\發 光層\電子傳輸層\陰極,3)陽極\電洞注入層\電洞 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陰極,4) 陽極\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洞阻擋層 \電子傳輸層\陰極,5)陽極\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 層\發光層\電洞阻擋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 陰極,等等。 一電子注入電極143(陰極)被形成以覆蓋有機化合 物層142。電子注入電極143可藉由一具有小工作函數之 已知材料(諸如Ca,Al,CaF,MgAg,AlLi,等等)而被形 成。一發光元件146係藉由疊置像素電極126、有機化合 物層142、及電子注入電極143於堤堆141之開口部分上 而被形成。一鈍化膜144被形成於電子注入電極143之 上(圖6 C )。 前述發光元件係由插入於一對電極之間而含有有機 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之疊層發光層(其各具有不同的載 子運輸性質)所組成。電洞被注入自電極而電子被注入 3 3〜電極。發光元件係利用其注入自電極之電洞及注 入自另一電極之電子被彼此重組以激發一發射中心,而 激發之分子係輻射能量爲光線於返回至接地狀態時。用 以形成一電極之材料的工作函數之大小(用以從一金屬 或〜半導體之表面提取一電子至表面外部所需的最小能 量)係發光層之電洞注入及電子注入性質的指標。用以 注入電洞之電極最好是具有大工作函數,而用以注入電 -36- 200522367 (34) 子之電極最好是具有小工作函數。 一波長板、一平坦化板、及一抗反射膜最好是被形 成於一相對基底145之上。作爲波長板,λ/4及λ/2被 依序地形成以設定一緩慢軸。 完成圖6 C中所示之狀態後,發光元件最好是藉由一 氣密保護膜或覆蓋材料而被封裝以不致暴露至空氣,此 氣密保護膜係幾乎不除氣的(薄片膜、紫外線可硬化樹 脂膜,等等)。 [範例6] 於範例5中,解釋了圖6 C中所示之一底部放射發光 裝置,其係依據本發明而被製造。於範例6中,係解釋 圖7Α中所示之一頂部放射發光裝置及圖7c中所示之一 雙放射發光裝置,其係各依據本發明而被製造。 首先解釋一雙放射發光裝置。作爲一用於電洞注入 電極之材料,可使用諸如 ITO、ITSO、ZnO、IZO、GZO 等之一透明導電膜,如同於範例5中。於使用IT S 〇爲像 素電極126之情況下,含有具不同濃度之氧化矽的ITS0 之複數層可被堆疊。最好是,一底部ITS0層(於一源極 佈線或一汲極佈線之側上)宜具有一低濃度的氧化矽; 而一頂部I T S 0層(於一發光層之側上)宜具有一高濃度 的氧化矽。因此’介於像素電極126與一 TFT之間的連 接可被保持於低電阻,且可增進對於一電場發光層之電 洞注入效率。當然,像素電極可藉由堆疊其他材料及 -37- 200522367 (35) ITSO (例如,一 IT0層及一 ITS0層被依序地堆疊)而 被形成。另一方面,可形成一包括另外其他材料之疊層 〇 作爲一電子注入電極143,一具有1至10 nm厚度之 薄鋁層、一含有微量Li等之鋁膜被使用以使其其產生於 發光層中之光線通過。因此,可獲得一雙放射發光裝置 ,其可從頂部及底部表面發出其產生於發光元件中之光 線(圖7 C )。 於圖7A至7C中,參考數字141代表一堤堆;M2 代表一有機化合物層;144代表一鈍化膜;145代表一相 對基底;及146代表一發光元件。 接下來,參考圖7A以解釋一頂部放射發光裝置。通 .常’可依據下列程序以獲得一種頂部放射發光裝置,其 中光線可被射出自其相對於一基底之側(頂部方向): 作用爲一陽極之像素電極126及一底部放射型之一電子 注入電極143 (如圖7B中所示)被交換,而含有有機化 合物之層被反向地堆疊以逆轉一 TFT之極性(η型TFT 被使用)。假設其一電極及含有有機化合物之層被反向 地堆疊如圖7A中所示,則可獲得一具有增進之放射效率 及低功率耗損的高穩定性發光裝置,藉由形成像素電極 1 2 6以具有一疊層結構,其係由含有不同的氧化矽濃度之 透光性氧化物導電層所組成。作爲電子注入電極1 4 3,可 使用具有高反射率之金屬電極。 -38 - 200522367 (36) [範例7] 作爲使用一種使用範例4中所解釋之液晶顯示面板 及範例、6中所解釋之電場發光面板的電子器具之範例, 可完成如圖9A至9C中所示之一 TV接收機、一可攜式 書本(電子書)、及一行動電話。 圖9A顯示一 TV接收機,其中一利用液晶或電場發 光元件之顯示模組2 0 0 2被建入一外殻2 0 0 1中;而一接 收器2 00 5接收一般TV廣播、及藉由經一數據機2004以 連接至一無線或一有線通訊網路而單向地(一傳送器至 接收器)及雙向地(於一傳送器與一接收器之間,或於 接收器之間)交換資訊。TV接收機可由其建入外殼中之 開關或一無線遙控器2006所操作。遙控器2006可設有 一顯示部分2007以供顯示資訊。 除了一主螢幕2003之外,一由一第二顯示模組(用 以顯示頻道及音量於其上)所製造之子螢幕2008可被提 供至TV接收機。主螢幕2003可由一具有良好視角之電 場發光顯示模組所製造。子螢幕可由一能夠以低功率耗 損顯示影像之液晶顯示模組所製造。爲了優先提供功率 耗損之減少’而主螢幕2 0 0 3可由一液晶顯示模組所製造 ’而子螢幕可由一電場發光顯示模組(其得以使子螢幕 閃爍)所製造。 圖9B顯示一可攜式書本(電子書),其包括一主體 3101、顯示部分3102及3103、一記憶媒體3104、操作 開關3 1 0 5、一天線3 1 0 6,等等。 •39- 200522367 (37) 圖9C顯示一行動電話。參考數字3001代表一顯示 面板,而3 0 02代表一操作面板。顯示面板3 00 1及操作 面板3 0 02係經由一連接部分3〇〇3而被彼此連接。介於 一設有一顯示部分3004於顯示面板3001上的面與一設 有操作鍵3006於操作面板3002上的面之間的角度0可 被隨意地改變於連接部分3 003。行動電話亦包含一聲音 輸出部分3 00 5、操作鍵3 006、一電源開關3 007、一聲音 輸入部分3008、及一天線3009。 [範例8] 一種依據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裝置最好是由一如圖 1 〇中所示之微滴排出系統所形成。首先,執行一電路設 計,諸如CAD、CAM、CAE等等,並由一電路設計工具 8 〇 〇決定一薄膜及一對準標記之一所欲的佈局。 一包含薄膜及對準標記之設計佈局的薄膜圖案之資 料8 0 1被輸入一電腦,以供控制一微滴排出裝置經由一 資訊網路,諸如一記憶媒體、一 LAN (局部區域網路) ,等等。根據一薄膜圖案之資料8 0 1,一具有最佳直徑之 排出開口的噴嘴(其係儲存一包含用以形成薄膜之材料 ;或者其被連接至一槽以供儲存複合物)被選自一微滴 排出機構8 03之數個噴嘴(用以從一細端開口噴出液體 或氣體);接著,微滴排出機構803之一掃瞄路徑(移 動路徑)被決定。於其一最佳噴嘴已被事先決定之情況 下,僅有噴嘴之一移動路徑可被決定。 -40 - 200522367 (38) 一對準標記8 1 7係藉由光微影技術或雷射光而被形 成於一待設有薄膜之基底8 04。設有一對準標記之基底被 置於微滴排出裝置中之一臺面816上,而對準標記之位 置係由一安裝於裝置中的成像機構8 0 5所檢測;接著, 其被輸入爲位置資訊8 07經由一影像處理裝置8 06而進 入一電腦8 02。電腦802核對其由CAD等所設計之薄膜 圖案的資料801與其由成像機構805所獲得的位置資訊 8 07,以執行基底8 04與微滴排出機構8 03之對準。 之後,由一控制器80 8所控制之微滴排出機構803 係依據所決定的掃瞄路徑以排出複合物8 1 8,而形成一所 欲的薄膜圖案8 09。排出量係藉由選擇排出開口之直徑而 被適當地控制。然而,排出量係由於數個條件而稍有改 變,諸如:排出開口之移動速度、排出開口與基底之間 的距離、複合物之排出速度、排出空間之氣壓、排出空 間之溫度或濕度,等等。因此,希望能控制這些條件。 最好是藉由實驗或評估以事先識別最佳條件,且這些結 果最好是隨著複合物之材料而有不同資料。 作爲一薄膜圖案資料,可包含:一用於液晶顯示裝 置、電場發光顯示裝置、等等之主動矩陣TFT的電路圖 等等。圖10之一圓圈中的電路圖顯示一用於此種主動矩 陣TFT基底之導電膜的槪圖。參考數字821代表一所謂 的閘極佈線、8 2 2代表一源極信號線(第二佈線)、8 2 3 代表一像素電極(或者一電洞注入電極或電子注入電極 )、820代表一基底、及824代表一對準標記。當然,一 -41 - 200522367 (39) 薄膜圖案809係相應於薄膜圖案資訊中之閘極佈線821。 此外,微滴排出機構8 0 3具有(但不僅限於)噴嘴 8 1 0、8 1 1、及8 1 2之集成組合。各噴嘴具有複數排出開 口 813、814、及815。前述薄膜圖案8 09係藉由選擇噴 嘴8 1 0中之一預定排出開口 8 1 3而被形成。 .微滴排出機構803最好是設有複數噴嘴,其具有不 同的排出開口、排出量、或噴嘴節距,以利能夠製造具 有各種線寬度之薄膜圖案並增進製程時間。介於排出開 口之間的距離最好是盡可能的窄。此外,最好是提供一 具有1 m或更多之長度的噴嘴至微滴排出機構8 0 3以執 行高生產率的排出於一具有1 X 1 m以上(或者其兩或三 倍)之尺寸的基底上。微滴排出機構8 03可爲可縮回的 ,以利隨意地控制介於排出開口之間的距離。爲了獲得 高解析度,亦即,描繪一平順的圖案,噴嘴或噴頭可被 傾斜。因此,得以繪圖於一大的區域(諸如一矩形區域 )上。 具有不同節距之噴頭的噴嘴可被平行地提供至一噴 頭。於此例中,排出開口直徑可爲相同或不同。於使用 上述複數噴嘴之微滴排出裝置的情況下,需要其提供一 等待位置,以利存放一未使用之噴嘴。等待位置可設有 一情況供應機構及一噴頭,以供用其與複合物溶劑之氣 體相同的大氣來取代等待位置中之大氣。因此,可避免 乾燥至某程度。此外,可提供一淸潔單元,其供應淸潔 空氣以減少工作站中之灰塵。 -42- 200522367 (40) 於其介於排出開口間之距離係由於噴嘴 而無法變窄的情況下,可設計一噴嘴之節距 置之一像素的整數倍。因此,如圖11A及1 一複合物可藉由偏移基底8 04而被排出於基 。作爲成像機構805,可使用一種使用一將光 變爲電子信號之半導體元件,諸如CCD (電 ),的相機。 前述方法係用以藉由微滴排出機構803 面816上之固定基底804,沿著已決定的路徑 圖案8〇9。另一方面,薄膜圖案8〇9可被形成 ,亦即:微滴排出機構803被固定;且臺面 於ΧΥ Θ方向沿著一由薄膜圖案之資料801所 。於其微滴排出機構803具有複數噴嘴之情 定一具有最佳直徑之排出開口的噴嘴,其儲 以形成薄膜之材料的複合物或者其被連接至 複合物之槽。 此外,可使用具有冗餘之複數噴嘴。例 8 1 2 (或8 1 1 )首先排出一複合物時,排出條 以致其噴嘴8 1 0係與噴嘴8 1 2 (或8 1 1 )之排 地排出一複合物。因此,複合物可被排出自背 ’即使其前噴嘴發生故障,諸如排出開口之 而得以至少避免佈線中斷等等問題。
前述方法僅使用噴嘴810之一預定排出 薄膜圖案809。另一方面,如圖12A至15C 803之規格 爲一顯、示裝 1 B中所示, 底804之上 之強與弱轉 荷耦合裝置 而掃瞄一臺 以形成薄膜 於下列程序 809被傳輸 決定的路徑 況下,需決 存一含有用 一用以儲存 如,當噴嘴 件可被控制 出動作同時 :後噴嘴8 1 0 阻塞,且因 開口以形成 中所示,可 -43- 200522367 (41) 使用複數噴嘴以排出複合物,根據待形成薄膜之線寬度 或厚度。 例如,圖12A至12D及圖13A至13C顯示其一像素 電極圖案244被形成於一基底240上。於此,使用一種 微滴排出機構241,其包括三個具有不同尺寸Ri、R2、 及R^RARpI^)之噴嘴251至253。首先,藉由使用 其具有最大直徑之排出開口的噴嘴25 1以排出一複合物 245(圖12B或13A)。接下來,使用具有小於噴嘴251 之直徑的排出開口之噴嘴25 2以選擇性地排出一複合物 246於其無法由具最大直徑之排出開口所描繪的部分上或 者其特別有不規則性之部分上(圖1 2C或1 3 B )。之後 ,圖案之表面於需要時被平順化,藉由選擇性地以其具 有最小直徑之排出開口的噴嘴2 5 3來排出一複合物247 ( 圖1 2D或13C)。此方法可被有效地使用以製造一相當 大的導體,諸如一像素電極。可藉由此方法以製造無不 規則性之平坦化圖案。 圖14顯示其一佈線圖案248被形成於基底240之上 的狀態。作爲微滴排出機構,使用前述的噴嘴2 5 1至2 5 3 。因爲排出自這些噴嘴之各微滴261至263的量不同, 所以可輕易地製造一具有不同線寬度之圖案,如圖14中 所示。 圖15A至15C顯示一種用以形成(例如)一導電膜 之方法,藉由依序地排出一複合物以塡充一開口部分2 1 3 。參考數字210代表一基底;211代表一半導體或一導體 -44- 200522367 (42) ;而212代表一絕緣體。絕緣體212設有一開口 213。複 合物被排出以一包含複數噴嘴251至253之微滴排出機 構,此等噴嘴251至25 3係配置於複數直線中且具有配 置於前述各直線上之單軸方向上的排出開口。開口之直 徑係從底部至頂部變大。首先’開口 2 1 3係藉由其具有 直徑R3之排出開口的噴嘴2 5 3而被塡充以一複合物直至 底部(圖15A )。接著,開口 213係藉由其具有直徑r2 之排出開口的噴嘴2 5 2而被塡充以一複合物直至中間( 圖15B)。且接著,開口 213係藉由其具有直徑Ri之排 出開口的噴嘴251而被塡充以一複合物直至頂部(圖 15C)。依據此方法,可藉由排出一複合物以塡充開口來 形成一平坦化的導電層。因此,具有高縱橫比之開口的 絕緣體2 1 2可被提供以一平坦化的佈線而不產生空白。 如上所述,一種用以形成一薄膜或一佈線之微滴排 出系統包含:一輸入機構,用以輸入供顯示一薄膜圖案 之資料;一設定機構,用以設定一供排出一含有供形成 薄膜之材料的複合物之噴嘴的移動路徑;一成像機構, 用以檢測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對準標記;及一控制機構 ,用以控制噴嘴之移動路徑。因此,需準確地控制一噴 嘴或一基底之移動路徑於微滴排出時。藉由安裝一用以 控制排出複合物之條件的程式至一電腦以控制微滴排出 系統,則可準確地控制各條件,諸如:一基底或一噴嘴 之移動速度、排出量、噴出距離、噴出速度、排出大氣 、排出溫度、排出濕度、一基底之加熱溫度、等等。 -45- 200522367 (43) 因此,具有理想寬度、厚度、及形式之一薄膜或一 佈線的短製程時間之高生產率製造可被精確地執行於一 理想部分上。此外,可增進一半導體元件(諸如一藉由 使用薄膜或佈線所製造之TFT) 、一發光裝置(諸如藉 由使用半導體元件所製造之液晶顯示或有機電場發光顯 示).、一 LSI等等之製造產量。特別地,依據本發明, 可形成一薄膜或一佈線於任何位置上,且可控制圖案之 一寬度、一厚度、及一形式。因此,可以低成本、高生 產率製造一具有lxl m以上(或者其兩或三倍)之尺寸 的大面積半導體元件基底。 產業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一源極區及一汲極區係藉由前述方法 而被形成,及作用爲一通道區之部分係由一作用爲通道 保護膜之絕緣膜所覆蓋,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因此 ,無須抗蝕劑遮罩,因而可簡化其製程。如上所述,本 發明提供一種用以形成一半導體元件之新穎機構,藉由 結合一種方法,其係使用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之金 屬遮罩以移除一單一導電性半導體膜;及一種專用於通 道保護型式之方法,用以形成一通道保護膜而防止一通 道區被移除。依據前述結構,可藉由僅使用一源極電極 及一汲極電極之金屬遮罩而不使用任何抗蝕劑遮罩以製 造一半導體元件。因此,半導體元件及用以製造半導體 元件之方法係可用以提供一最佳結構及一具有較佳條件 -46 - 200522367 (44) (以利由微滴排出所有效地形成)之製程。 【圖式簡單說明】 圖1 A至1 D係槪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 TFT的製程; .圖2A至2D係槪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一 TFT的製程; 圖3 A至3 C係槪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一液 晶顯示面板的製程; 圖4A至4B係槪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一液 晶顯示面板的製程; 圖5A至5C係槪圖,用以顯不一依據本發明之一液 晶顯示面板的製程; 圖6A至6C係槪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一電 場發光面板的製程; 圖7 A至7C係解釋圖,用以顯示一頂部放射發光裝 置、一底部放射發光裝置、及一雙放射發光裝置,依據 本發明; 圖8A至8C係解釋圖’用以顯不一供形成一'氧化欽 膜之方法; 圖9A至9C係解釋圖,用以顯示一依據本發明之電 子器具的範例; 圖1 0顯示一微滴排出系統之一架構; 圖1 1 A及1 1 B係解釋圖,用以顯示藉由使用一具有 -47- 200522367 (45) 依據實施例之像素節距的η倍之節距的噴嘴而分別地排 出偶數列及奇數列佈線所形成的佈線; 圖12Α至12D係解釋圖,用以顯示一藉由以複數具 不同排出開口直徑(依據實施例)之噴嘴而排出所形成 的像素電極; .圖13Α至13C係解釋圖,用以顯示一藉由以複數具 不同排出開口直徑(依據實施例)之噴嘴而排出所形成 的平坦化佈線; 圖14係一解釋圖,用以顯示一藉由以複數具不同排 出開口直徑(依據實施例)之噴嘴而排出所形成的具有 不同線寬度之佈線;及 圖15Α至15C係解釋圖,用以顯示一藉由以複數具 不同排出開口直徑(依據實施例)之噴嘴的排出而塡入 有導電材料之開口部分。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基底,102:聞極電極層,103:閘極絕緣膜, 104:半導體膜,105: Ν型半導體膜,108:源極電極, 1 〇 9 :汲極電極,1 1 2 :源極區,1 1 3 :汲極區,1 1 5 :絕 緣膜,118:島狀半導體膜,119:通道區,123:源極佈 線,1 2 6 :像素電極,1 3 2 :氧化鈦膜,1 3 4 :絕緣膜, 1 4 0 :絕緣體,1 4 1 :堤堆,1 4 2 :有機化合物層,1 4 3 : 電子注入電極,144:鈍化膜,145:相對基底,146:發 光元件,1 5 1 :平坦化膜,1 5 2 ··汲極佈線,1 5 3 :定向膜 -48- 200522367 (46) ,1 5 4 :液晶層,1 5 5 :相對基底,1 5 6 :透明導電膜, 1 5 7 :定向膜,1 5 8 :圓柱狀隔片,1 5 9 :密封劑,1 6 1 : 柱狀物絕緣體,162 :液體流出材料,163 :遮罩,171 : 佈線,1 7 2 :導體,1 7 3 :導體,5 0 0 :玻璃基底,5 0 1 : 噴嘴,5 02 :毫微膏,5 03 :含有金屬鏈之導體,5 04 :由 有機成分所形成之膜,626 :終端電極,627 :各向異性 導電膜,628: FPC,652:終端部分,654:像素 TFT, 8 00 :電路設計工具,801 :薄膜圖案之資料,802 :電腦 ,8 0 5 :成像機構,806 :影像處理裝置,807 :對準標記 之位置資訊,8 0 8 :控制器,8 1 6 : XY 0臺面,8 1 7 :對 準標記,819 :資料庫,200 1 :外殻,2002 :顯示模組, 2 003 ·•主螢幕,2004 :數據機,2005 :接收器,2006 : 無線遙控器,2007 :顯示部分,2008 :子螢幕,3001 : 顯示面板,3 002 :操作面板,3 003 :連接部分,3 004 : 顯示部分,3 0 0 5 :聲音輸出部分,3 006 :操作鍵,3 007 :電源開關,3 00 8 :聲音輸入部分,3 009 :天線,3101 :主體,3102 :顯示部分,3103 :顯示部分,3104 :記 憶媒體3 1 05 :操作開關,3 1 06 :天線。 -49-

Claims (1)

  1. 200522367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半導體元件,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絕緣膜,其係插入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 成於半導體膜之上;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 2. —種半導體元件,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具有1〇〇 nm或更多之厚度的絕緣膜,其係插入於 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成於半導體膜之上;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 3. —種半導體元件,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50- 200522367 (2)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絕緣膜’其係插入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 成於半導體膜之上;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 其中在其上形成有絕緣膜之半導體膜的一部分之厚 度係較另一半導體膜之厚度更薄,且在其上形成有絕緣 膜之半導體膜具有10 nm或更大之厚度。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半導體元 件’其中絕緣膜包含至少選自由聚醯亞胺、丙烯酸、及 一材料(其具有由矽與氧之鍵所形成的骨架,且其包含 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所組成的族群之一;或者係至少 選自由氟化物、烷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 族群之一以當.作取代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半導體元 件,其中該層包含氧化鈦。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的半導體元 件’其中半導體元件被結合入至少選自由TV接收機、電 子書、及行動電話所組成的族群之一。 7 · —種用以製造一半導體元件之方法,包含下列步 驟: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閘 極電極層於一基底上; 形成一閘極絕緣膜於閘極電極層上; 形成一半導體膜於閘極絕緣膜上; 51 - 200522367 (3) 形成一含有具一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 於半導體膜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二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源 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於其含有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 素的半導體膜上; .形成一絕緣膜於半導體膜之一部分上;及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而 移除半導體膜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 8 · —種用以製造一半導體元件之方法,包含下列步 驟: 形成一包含鈦之層於一基底之至少一部分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閛 極電極層於該層上; 形成一閘極絕緣層於閘極電極層上; 形成一半導體膜於閘極絕緣層上; 形成一含有具一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 於半導體膜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二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源 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於其含有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兀 素的半導體膜上;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爲遮罩而移除其含有 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以形成一源極區 及一汲極區; 形成一絕緣膜於半導體膜之一部分上;及 -52 - 200522367 (4)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而 移除半導體膜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用以製造一半導體 元件之方法,其中絕緣膜包含至少選自由聚醯亞胺、丙 烯酸、及一材料(其具有由矽與氧之鍵所形成的骨架, 且其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所組成的族群之一;或 者係至少選自由氟化物、烷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合物 所組成的族群之一以當作取代基。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用以製造一半導體 元件之方法,其中該部分包含一通道區。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用以製造一半導體元件 之方法,其中該層包含氧化鈦。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用以製造一半導體 元件之方法,其中半導體元件被結合入至少選自由TV接 收機、電子書、及行動電話所組成的族群之一。 1 3 .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絕緣膜,其係插入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 成於半導體膜之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及 -53- 200522367 (5) 一電連接至導電層之像素電極。 1 4 ·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具有100 nm或更多之厚度的絕緣膜,其係插入於 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成於半導體膜之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及 一電連接至導電層之像素電極。 1 5 ·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含: 一形成於一基底上之含有鈦的層; 一形成於該層上之閘極電極層; 一形成於閘極電極層上之閘極絕緣膜; 一形成於閘極絕緣膜上之半導體膜; 一對形成於半導體膜上之η型雜質區; 一絕緣膜,其係插入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間且被形 成於半導體膜之上; 一形成於該對η型雜質區之上的導電層;及 一電連接至導電層之像素電極; 其中在其上形成有絕緣膜之半導體膜的一部分之厚 度係較另一半導體膜之厚度更薄,且在其上形成有絕緣 膜之半導體膜具有10 nm或更大之厚度。 -54- 200522367 (6)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至1 5項中任一項的液晶顯 示裝置’其中絕緣膜包含至少選自由聚醯亞胺、丙烯酸 、及一材料(其具有由矽與氧之鍵所形成的骨架,且其 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所組成的族群之一;或者係 至少選自由氟化物、烷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合物所組 成的族群之一以當作取代基。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丨5項中任一項的液晶顯 示裝置,其中該層包含氧化鈦。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圔第1 3至1 5項中任一項的液晶顯 示裝置’其中液晶顯示裝置被結合入至少選自由TV接收 機、電子書、及行動電話所組成的族群之一。 19. 一種用以製造一液晶顯不裝置之方法,包含下列 步驟: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閘 極電極層於一基底上; 形成一閘極絕緣膜於閘極電極層上; 形成一半導體膜於閘極絕緣膜上; 形成一含有具一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 於半導體膜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源 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於其含有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 素的半導體膜上; 形成一絕緣膜於半導體膜之一部分上;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而 -55- 200522367 (7) 移除半導體膜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及 形成一電連接至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之一的像素電 極。 20·—種用以製造一液晶顯示裝置之方法,包含下列 步驟: .形成一包含鈦之層於一基底之至少一部分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一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閘 極電極層於該層上; 形成一閘極絕緣層於閘極電極層上; 形成一半導體膜於閘極絕緣層上; 形成一含有具一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 於半導體膜上; 藉由排出一含有第二導電材料之複合物以形成一源 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於其含有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 素的半導體膜上;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及汲極電極爲遮罩而移除其含有 具該導電性型式之雜質元素的半導體膜以形成一源極區 及一汲極區; 形成一絕緣膜於半導體膜之一部分上; 藉由使用源極電極、汲極電極、及絕緣膜爲遮罩而 移除半導體膜以形成一島狀半導體膜;及 形成一電連接至源極電極與汲極電極之一的像素電 極0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9或20項之用以製造一液晶 -56· 200522367 (8) 顯示裝置之方法’其中絕緣膜包含至少選自由聚醯亞胺 、丙烯酸、及一材料(其具有由矽與氧之鍵所形成的骨 架,且其包含至少氫以當作取代基)所組成的族群之一 ;或者係至少選自由氟化物、烷基族、及芳香族碳氫化 合物所組成的族群之一以當作取代基。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用以製造一液晶 顯示裝置之方法,其中該部分包含一通道區。 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0項之用以製造一液晶顯示 裝置之方法,其中該層包含氧化鈦。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用以製造一液晶 顯示裝置之方法,其中液晶顯示裝置被結合入至少選自 由TV接收機、電子書、及行動電話所組成的族群之一。 -57-
TW093134012A 2003-11-14 2004-11-08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 TWI35649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86021 2003-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2367A true TW200522367A (en) 2005-07-01
TWI356496B TWI356496B (en) 2012-01-11

Family

ID=34587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34012A TWI356496B (en) 2003-11-14 2004-11-08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053780B2 (zh)
JP (1) JP4667012B2 (zh)
KR (2) KR101135063B1 (zh)
CN (2) CN101853809B (zh)
TW (1) TWI356496B (zh)
WO (1) WO20050483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4845B2 (en) * 2003-10-28 2014-1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47965B2 (en) * 2003-11-14 2012-08-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5048223A1 (en) * 2003-11-14 2005-05-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5048354A1 (en) 2003-11-14 2005-05-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60064264A (ko) * 2004-12-08 2006-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438685B2 (ja) * 2005-05-23 2010-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とそ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330418A (ja) * 2005-05-27 2006-12-07 Seiko Epson Corp 画素電極とそ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745989B2 (en) 2005-06-30 2010-06-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655566B2 (en) * 2005-07-27 2010-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4670596B2 (ja) 2005-11-04 2011-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膜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デバイス、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07155B2 (ja) * 2005-11-17 2012-03-28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937013B2 (en) * 2006-10-17 2015-01-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KR100975204B1 (ko) * 2008-08-04 2010-08-1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를구비하는 평판 표시 장치
WO2011002046A1 (en) * 2009-06-30 2011-0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219095B1 (ko) 2009-09-24 2021-02-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1043163A1 (en) 2009-10-05 2011-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20102653A (ko) 2009-10-30 2012-09-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작방법
WO2012117439A1 (ja) 2011-02-28 2012-09-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36764B (zh) * 2011-04-04 2015-08-1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248743A (ja) * 2011-05-30 2012-12-13 Japan Display West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KR101968664B1 (ko) * 2012-08-06 2019-08-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형성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090019A (ko) * 2013-01-08 2014-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9376332B2 (en) * 2013-03-15 2016-06-2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Multivalence photocatalytic semiconductor elements
KR102264987B1 (ko) * 2013-12-02 2021-06-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CN105304639B (zh) * 2015-09-22 2018-09-18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WO2018105520A1 (ja) * 2016-12-08 2018-06-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Tft基板、tft基板を備えた走査アンテナ、およびtft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11129037B (zh) * 2019-12-25 2022-09-0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Tft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10009039B1 (ko) * 1987-12-18 1991-10-28 가부시끼가이샤 세이꼬오샤 비정질 실리콘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방법
JPH0225A (ja) * 1989-04-28 1990-01-05 Canon Inc 駆動装置
US5243202A (en) * 1990-04-25 1993-09-07 Casio Computer Co., Ltd.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a liquid crystal matrix display device using thin-film transistors of this type
US5156986A (en) * 1990-10-05 1992-10-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sitive control of the source/drain-gate overlap in self-aligned TFTS via a top hat gate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JPH06275645A (ja) * 1993-03-24 1994-09-30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701738B2 (ja) 1994-05-17 1998-01-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el素子
JPH09102727A (ja) 1995-10-05 1997-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振動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963974B2 (ja) * 1995-12-20 2007-08-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電気光学装置
TW479151B (en) * 1996-10-16 2002-03-11 Seiko Epson Corp Substrate for liquid crystal device, th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projection-type display
US6013930A (en) * 1997-09-24 2000-01-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laminated source and drain region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403949B2 (ja) * 1998-09-03 2003-05-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EP1063693B1 (en) 1998-12-14 2016-06-29 LG Displa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wiring member on a thin-film transistor substate suitable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0206509A (ja) 1999-01-19 2000-07-28 Alps Electric Co Ltd Tft型液晶表示装置
US6441401B1 (en) * 1999-03-19 2002-08-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repairing the same
TW495809B (en) * 2000-02-28 2002-07-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Thin film forming device, thin film forming method, and self-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118485B2 (ja) * 2000-03-13 2008-07-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920140B2 (ja) 2001-05-18 2012-04-18 ゲットナー・ファンデーション・エルエルシー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58077A (ja) 2001-08-08 2003-02-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ミクロファブリケーション用基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像状薄膜形成方法
JP4192456B2 (ja) 2001-10-22 2008-1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薄膜形成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薄膜構造体の製造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925283B2 (ja) * 2002-04-16 2007-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3965562B2 (ja) * 2002-04-22 2007-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042099B2 (ja) 2002-04-22 2008-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4118706B2 (ja) * 2003-02-25 2008-07-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US7211454B2 (en) * 2003-07-25 2007-05-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moving the source of the vapor deposition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CN100568457C (zh) * 2003-10-02 2009-12-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JP4689159B2 (ja) * 2003-10-28 2011-05-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滴吐出システム
CN101452893B (zh) * 2003-11-14 2011-04-13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法
WO2005048223A1 (en) 2003-11-14 2005-05-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5048354A1 (en) * 2003-11-14 2005-05-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97830A1 (en) 2011-04-28
KR101135063B1 (ko) 2012-04-13
KR20120003977A (ko) 2012-01-11
CN1914737A (zh) 2007-02-14
JP4667012B2 (ja) 2011-04-06
US20070131976A1 (en) 2007-06-14
WO2005048354A1 (en) 2005-05-26
KR101152201B1 (ko) 2012-06-15
CN1914737B (zh) 2010-06-16
KR20070001891A (ko) 2007-01-04
CN101853809B (zh) 2013-01-02
CN101853809A (zh) 2010-10-06
JP2005167228A (ja) 2005-06-23
TWI356496B (en) 2012-01-11
US8518728B2 (en) 2013-08-27
US8053780B2 (en) 2011-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8728B2 (en) Semiconductor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072409B1 (ko)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57271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322847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on system and control program of ejection condition of compositions
KR101123749B1 (ko) 콘택홀의 형성방법, 반도체장치의 제조방법,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및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8228453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667051B2 (ja)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TWI356497B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392094B (zh) 發光顯示裝置,製造發光顯示裝置之方法及電視機
JP2005210083A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並びに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らの作製方法
JP452290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712352B2 (ja)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05150710A (ja) 半導体素子の作製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