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306549A -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306549A
TW200306549A TW092103161A TW92103161A TW200306549A TW 200306549 A TW200306549 A TW 200306549A TW 092103161 A TW092103161 A TW 092103161A TW 92103161 A TW92103161 A TW 92103161A TW 200306549 A TW200306549 A TW 2003065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light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3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dekazu Totsuka
Shinichiro Saito
Katsuya Sakamoto
Seino Ikenak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Corp filed Critical Konic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306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654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e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Description

200306549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上 由此,由一個物鏡執行在其操作波長不 不同之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記錄/再生; 及光學拾波裝置及光資訊記錄再生 關一種物鏡光學元件,其中,掁盪於不 份用作模組化之光源(2雷射1封裝模,彳 統,其中,物鏡之焦距短,且此對誤差 ,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改善 性,且係有關使用此之光學拾波裝置, 裝置。 【先前技術】 現今,有多種光資訊記錄媒體存在 錄媒體之規定顯示於[表1 ]。在此方面 中之透鏡資料),規定1 〇之指數(例如 表示(例如2 5 X E - 3 )。 之物鏡光學元件, 同且透明基體厚度 裝置,且特別係有 同波長上之光源部 且),或用於光學系 因素敏感,且其中 影高度彗形像差特 及光資訊記錄再生
,且此等光資訊記 在此之後(包含表 2 5xl(T3)由使用E -6 - (2) 200306549 表1 光碟 透明基體厚度(_) 所需之數値孔徑NA(光源波 長 ληπι) CD,CD-R(再生) 1 20 0 45( λ =780nm) CD-R(記錄,再生) 1 20 0 50( λ =780nm) DVD 0 60 0 60( λ =635nm) 其中,作爲不同記錄密度之光資訊記錄媒體需要可相 互交換之媒體,有DVD及CD。在此等光資訊記錄媒體中 ,如顯示於[表1 ],每一透明基體厚度不同。爲確保可交 換性,由不同之透明基體厚度所產生之球面像差需由任何 裝置改正。而且,在DVD及CD中,由於所需之數値孔 徑不同,對此亦需要任何反制措施。 爲達成光學拾波裝置具有DVD/CD之可交換性,發展 出物鏡,其上設置繞射結構。作爲此一物鏡,例如,在物 鏡之一側表面上,設置繞射結構,此在距光軸之特定高度 h之內或外側處不同,且在內側區中,對每一透明基體厚 度改正球面像差,及在外側區中,僅對DVD改正球面像 差,並有一繞射結構,在此,不對CD改正球面差,但形 成焰光。當依此方式形成物鏡時,在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上,可充分形成在資訊記錄或再生時分別所需要之收歛光 點。 在此方面,當使用此繞射結構於物鏡上時,當記錄或 -7- (3) (3)200306549 再生資訊於DVD/CD上時,可較容易執行球面像差之改正 。然而,成爲妨礙記錄及再生充足之資訊之光學特性惡化 因素,除球面像差外,亦有彗形像差。在彗形像差大之情 形,由於組合誤差所產生之物鏡之傾斜,當傾斜於光軸之 光通量入射時,可能妨礙形成充足之光點於光資訊記錄媒 體上。然而,當使用上述繞射結構時,在使用DVD/CD二 者時,可減小二者之球面像差,但對彗形像差,有二者不 能同時改正之問題。 明確言之,作爲獲得DVD/CD之可交換性之光學拾波 裝置之光源,熟知一種光源,其中,所謂"2雷射1封裝" 之2半導體電射組合於一個基體上,並構成一個單位。當 使用此一光源,並對DVD/CD執行資訊記錄或再生時,例 如,當D VD之光源安排於物鏡之光軸上,C D之光源安排 於脫離光軸之位置上而無誤時,且故此,在此情形,可說 當使用CD時,彗形像差宜儘可能減小。 【發明內容】 鑒於上述問題,獲致本發明,且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 一種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由此,可良好平衡改 進彗形像差,並可充足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於不同之光資 訊記錄媒體上,及光學拾波裝置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項1中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爲光學拾 波裝置之一物鏡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ΐ之第一光源, 其中,當光通量照射於透明基體厚度爲11之第一光資訊 -8 - (4) 200306549 記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 λ 1 < λ 2) 之第二光源,其中,當光通量照射透明基體厚度爲 t 2 (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資 訊;及一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 一及第二光源發射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 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錄表面上’及物鏡光學兀件 具有:一物鏡,由此收歛來自第一及第二光源之光通量; 及一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及物鏡光學元 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一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 /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與光軸分 開之側,此後同),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主要爲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 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 體上,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之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存在於共同區上,且在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當光通量以視角 Γ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 產生之彗形像差定義爲C0MA1( λ lsrms)時,且在使用第 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光通量以視角 Γ傾斜入射於物 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形像差定義爲 COMA2( λ 2Srms)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特性爲此滿足: ⑴ 0 5 ^ COMA2/COMA1 ^ 1 0 (5) (5)200306549 在此方面’至於彗形像差,當有關來自波長;I之光源 之光通量之波前像差之第三階彗形像差爲△ W3( λ i*m s), 第五階彗形像差爲△ W5( λ rms),及第七階彗形像差爲△ W7(Arms)時,由以下表示式獲得彗形像差c〇MA(Arms) COMA={(A W3)2 + (A W5)2 + (A W7)2}1/2 (Γ) 由硏究之結果,本發明者等發現,當再考慮物鏡設計 ,尤其是正弦條件不滿足量設計時,可解決此等問題。而 且,對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例如DVD)及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例如CD)之共同區,當考慮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 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狀態時,發現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獨 有區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更宜設計。而且,當抑制使用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此亦稱爲記錄或再生資訊 之時刻)所產生之彗形像差之波前像差量時,發現亦可對 2雷射1封裝模組之安排誤差強之任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抑 制彗形像差之產生,且確實使用於軸外側。此技術亦對不 使用2雷射1封裝模組光源之光學拾波裝置,且對焦距縮 短,以減小體積之物鏡光學元件有效。 在此,如顯示於圖1,在距光軸高度h 1之光線平行 於光軸入射於透鏡上之情形中’當自透鏡發射此一光線時 之發射角度爲U時,正弦條件意爲'hl/sinU'滿足常數値 。當此爲常數,而不管距光軸之高度時,滿足正弦條件, -10- (6) (6)200306549 且可視爲在有效直徑中之每一光線之橫向放大率恆定不變 。雖此正弦條件爲在軸線上之計算値,但此在執行軸外橫 向放大率誤差(即軸外彗形像差)改正上亦有效。 然而,在本發明中,當光資訊記錄媒體之保護性基體 之厚度(此在此技術範圍內)不同時,有以下問題。當一方 面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例如厚度爲11)時完善改正 正弦條件時,在正弦條件中,當另一方面使用厚度爲t2 之(第二)光光資訊記錄媒體時,與常數値脫節之量大,且 結果,有軸外側彗形像差變大之一特性。本發明者等發現 ,在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在此情形中定義爲 SC = hl/siiiljNf 之情形,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時,當由分別分佈設計在有效直徑中之光線之高度h 1 處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時,結果,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時,可平衡軸外側之彗形像差。更明確言之,當滿足 表示式(1)時,可獲得以上效果。 一方面,當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太大時,產生以下麻煩 。雖決定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所需數値孔徑,此亦與光 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之光點大小有關。在此,當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變爲正時,由於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在以後所 述實例中之物鏡)出來後之傾斜角度變小,故即使當相同 有效直徑光通量入射於具有相同焦距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經改正)上,形成於光資訊記錄表 面上之光點直徑不能縮小。當嘗試獲得所需之光點直徑時 ,停止直徑需大,及追蹤餘裕縮小。故此,宜由理想物鏡 -11 - (7) (7)200306549 光學元件之焦距及有效直徑所獲得之光點直徑形成於光光 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 在此,π光功能表面”意爲來自每一光源之光通量通過 之物鏡光學元件之透鏡表面。在本說明書中,此定義爲在 使闬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停止孔直徑所限制之光通 量通過之透鏡表面之範圍。 而且,說明在”主要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上”中之”主要"之意義。當使用第一光資訊 記錄媒體時,當物鏡焦點失焦時,通過獨有區之光通量造 像於光貪訊記錄媒體表面上。在此’當使用第__^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在物鏡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焦點失焦時, 通過獨有區之光通量變爲焰光,在與光點光分開之位置處 。在此,使用”主要π —字之理由來自以下2點之理由。首 先,作爲第一理由,當著眼於通常設置於光學拾波裝置上 之信號偵測用之感測器上時,視感測器之孔徑大小而定, 亦產生此焰光入射於感測器孔徑中之情形。在此情形,實 際執行物鏡之失焦控制,亦包含焰光,且在廣義上,即使 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亦有實際接受通過此獨有 區之光通量之影響之情形。而且,作爲第二理由,光波上 ,當控制光資訊記錄媒體上之焰光及光點光間之相位差時 ,有光點光之虛碟之尖峰強度亦可增加之情形。由於此等 理由,爲避免不必要限制本發明,使用”主要’’ 一字。 而且,”物鏡光學元件”亦可爲一元件,其中,光功能 表面設置於物鏡之光學表面上,且除物鏡外,設有光能表 -12- (8) (8)200306549 面之光學元件亦可分開設置。 項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光學系統爲光學拾波裝 置之一物鏡光學兀件,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 ,當光通量照射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光資訊記 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λ 1< λ 2)之 第二光源,由此,當光通量照射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 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資 訊;及一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 第一及第二光源發射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上,物光學系統之 特徵爲··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用以收歛來自第一及 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 用;及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包含光軸,並具有共同 區,此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表面及 第二資訊記錄表面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 且主要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資訊記錄表面上; 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決 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記錄媒體上;且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 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當發射後之光線及光 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 爲SC(h) = h/sinU-f(f爲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之情形,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在共同區中,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及當使用 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 -13- (9) (9)200306549 負號。 在項2所述之發明中,在共同區中’當使用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例如DVD)時,由於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圖8(a)中之Q1)之符號,及當使用第二光光資訊記錄媒體 (例如CD)時,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8(b)中之Q2)之 符號爲負,故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可平衡軸外 側彗形像差。 項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 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 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 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時,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 S C 2 m a X時,滿足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2) 0 OlOmm^ SC2max^ 0 040mm (3) 當SClmax及SC2max不小於下限値時,由於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大體減小,故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軸外側彗形像差變爲良好。另一 方面,當SClmax及SC2m ax不大於上限値時,當使用第 -14- (10) (10)200306549 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軸外側彗形像差變爲良好。 項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提供物鏡 光學元件,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距通過物鏡 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 爲hmax之情形,當最外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S C 1滿足 I SCl(hmax) I ^ 0 10mm (4) 時,滿足由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之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 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之光點直徑。 項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 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 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使 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之絕對値爲最大値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8(a)中之Q1) 之符號爲負。 項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 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 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使 -15- (11) (11)200306549 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之最小値爲SCI Dmin,及在獨有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 最小値爲SC2Smin(參考圖8(a))時, 1 2*SClDming SClSmin 〇 (5) 項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 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 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 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在共同區切 換至獨有區之部份處在負(-)方中斷(圖8(a)中之h〇)。 項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 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定義(f爲當 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之最大正弦條 件不滿足量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圖 8(a)中之 Q3)爲正。 項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 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 -16- (12) (12)200306549 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 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 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部份之 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l〇Ut(h〇),及在共同區 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定義爲SCI Dmin時, 1 2*SClDmin^ SCl〇ut(h〇) (6) 項1 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絕對値之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存在於共同區中,且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光通量以視角1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 生之彗形像差爲COMAl( λ lrms),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時,當光通量以視角1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 件上時所產生之彗形像差爲COMA2( λ 2rms), 0 5^ COMA2/COMA1 ^ 1 0 (7) 項1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爲光學拾 波裝置之一物鏡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 由此,當光通量照射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 λ 1 <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當光通量照射於具有透明基體厚 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時,執行記錄或再生 -17- (13) (13)200306549 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 第一及第二光源發射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上,物鏡光學元件 之特徵爲:此具有一物鏡,由此收歛來自第一及第二光源 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物鏡 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 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之資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且主要用以 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物鏡光學元 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光點直 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當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 (X)上時,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 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時,及在共同區中,發現呈現距 光軸之該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之關係之曲線之微分 値(dy/dx),在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 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 高度爲hCDNA時, 當 h<0 6hCDNA 時,則(dy/dx)S〇 (8) 及在距光軸之第一高度處’當繪出該微分値爲斜度之 直線時,在距光軸較之第一高度更遠方,該曲線具有一區 域在較該直線更正方。 在圖2中,距光軸之局度置於水平線(x),及當使用 -18- (14) (14)200306549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例如CD)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 於垂直線(y)上,且此顯示一例,在共同區及獨有區中, 其中發現呈現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曲線f2。其中,曲線 f2恆爲負,及當曲線離開光軸時,負値增加。而且,在 第一高度xl處,當繪出微分値爲斜度之直線dl(此意爲 正弦線繪於曲線f 2上第一高度X 1處),曲線f 2具有一區 R 1存在於較該直線(正弦線)更正方,在距光軸較之第一 高度Xl更遠方。在此方面,在xl及區R1之間,亦有另 一區存在於較之直線d 1更負方。依據此特性,可獲得與 項1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在此,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時,可平衡光軸外側之彗形像差。 在此方面,在第四高度x4處,當繪出微分値爲斜度 之直線(繪於曲線f2上第四高度χ4處之正弦線)時,在較 之第一高度X1距光軸更近方,曲線f2具有一區R4存在 於較之該直線(正弦線)d4更正方。 項1 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獲得有 關項1 1所述之發明所述之曲線,因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 記錄媒體時,該曲線呈現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當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及發 現顯示距光軸之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之關係之曲線 之第二階微分値(d2y/dx2),當距通過共同區之最外周邊部 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〇時, (15) (15)200306549 當 0 5h〇<h<0 8h〇 時,則(d2y/dx2)>0。 (8、) 項1 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及 在獨有區中,發現顯示距光軸之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間之關係之曲線之微分値(dy/dx),當繪出微分値爲斜度之 直線於距光軸之某高度時,在距光軸較之該某高度更遠方 處,該曲線具有一區域在較之該直線更正方中。 圖3顯示一例,其中,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 上,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置於水平線(y)上,及在共同區及獨有區中,發現顯示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曲線Π,在此,在某高度χ2處,當繪 出微分値爲斜度之直線d 2時(此意爲正弦線繪於曲線f 1 之某高度x2處),曲線Π具有一區R2存在於較之該直線 (正弦線)d2更正方,在較之高度x2更遠方。在此方面, 在x2及區R2之間,亦有另一區存在於較之直線d2更負 方。由於有此一特性,可獲得與項5所述之發明相同之效 果。 項1 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之情形,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出來後之光線 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定義爲SC(h) = h/ 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20 - (16) (16)200306549 ,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光學元件上之距入射光線 之光軸之高度增加時,獨有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單調 增力口。 項1 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時,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 別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 中,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之正弦條件不滿 足量之符號,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正弦 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負。 項1 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之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 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 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 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 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 爲S C 2 m a X時,此滿足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9) 0 OlOmm^ SC2max^ 0 0 4 0mm (10) -21 (17) (17)200306549 項1 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 兀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x 時,最外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S C 1滿足 | SCI (hmax) | ^ 0 1 0mm (11) 項1 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爲光學拾 波裝置之一'物鏡光學兀件’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 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l之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λ 1 < λ 2) 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 t 2 (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 ;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 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上,物鏡光學元件之特 徵爲:此具有一物鏡,由此,收歛來自第一或第二光源之 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及物鏡 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 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二者之資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且用以 記錄及/或再生主要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 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 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及當使用 -22- (18) (18)200306549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 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 角度由 U 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當距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部份之光 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 〇,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S C 1。u t (h 〇), 及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部份之光線之 光軸之高度爲hmax時,此滿足 SCl(h〇/2)^ SCl〇ut(h〇) (12) SC 1 (h〇/2) ‘ 0 (13) SCl(hmax)^ 0 (14) 自該例明瞭表示式(12-(14)之關係,此以後述之,且 當依此方式設定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時,可獲得與項1所述 之發明相同之效果,在此,當使用每一光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可平衡軸外側之彗形像差。 項1 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光軸之高度h 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 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 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通過共同區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 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正。 -23- (19) (19)200306549 項2 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上具有繞射結構,使光軸 成爲轉動中心,及在光功能表面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表 面上,共同區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包含光軸,及獨有區 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設置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 區及獨有區,並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且面對光軸外側。 圖9爲物鏡光學元件(例如物鏡)之斷面圖,其中,誇 大顯示形成於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及 繞射環形區,如顯示於圖9,設置一階差部份T2,此鄰接 共同區及獨有區,且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且此面向光軸外 側。當設置此一階差部份時,如有關項1所述之發明所述 ,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可平行軸外側彗形像差 。在此方面,當繞射結構D設置於共同區及濁有區之至 少一方(在此例中,在光源方),如顯示於圖1 0,階差部份 (ΤΙ,T2)之階差量(dl,d2)由母非球面表面之位置,及設 置於母非球面表面上之繞射結構之階差量決定。 項2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階差部份之階差量d2(參考圖9)爲: 0 000mm<d2^ 0 004mm (15) 項2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爲光學拾 -24- (20) (20)200306549 波裝置之一物鏡光學元件,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 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λ 1 < λ 2) 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 t 2 (tl<t 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 ;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 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上,物鏡光學元件之特 徵爲: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用以收歛來自第一及第 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 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 有繞射結構,使光軸成爲轉動中心;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 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置一共同區,此包含 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 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 體上;及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且此幾乎 平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側;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 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上。 依據項22所述之發明,由於設置一階差部份T2,此 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且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 側,如有關項1所述之發明中所述,當使用每一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可平衡軸外側彗形像差。 -25- (21) (21)200306549 項2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共同區中之階差部份之鄰接部份及在獨有區中之階差 部份之鄰接部份中,局部曲率R(h)之符號不同。在此方 面,局部曲率R(h)之表示說明於後。 項2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共同區中之階差部份之鄰接部份及在獨有區中之階差 部份之鄰接部份中,局部曲率R(h)之符號自正反向至負 〇 項2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 設置一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 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 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 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一階差部份(圖9中 之T1),此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且此幾乎平行於光軸, 並面向光軸外側。 項2 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圖9中 之T1)之階差量d2爲: 0 000mm<d2<0 004mm (16) 項2 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光源方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圖9中之T1)之階差 -26- (22) (22)200306549 量d 1爲: 0 000mm<dl<0 0 0 4mm (17) 項2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源方之共同區中,形成繞射結構( 圖9中之D ),使光軸爲轉動中心。 項2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由物鏡光學元件單體放大影像形狀之放大率幾乎爲無限放 大率。 項3 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自光源至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統之放大率m分別爲 -1/5 $ -1/10 當値m不小於下限値時,在每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記錄 表面上之位置脫節量至光源之位置脫節量並不大,且誤差 因數可減小,及當値m不大於上限値時,光徑路長度不 太長,且光學拾波裝置可小巧。 項3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於由物鏡光學元件單 -27- (23) (23)200306549 體放大之影像形狀放大率與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由物鏡光學元件單體放大影像形狀之放大率不同,例如,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無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學 元件上,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有限發散光通量 可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由此,可減小物鏡光學元件在 光軸方向上脫節之工作距離差,且光學拾波裝置可小巧, 可可節省功率。 項3 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特徵爲 :自第一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成爲無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 學元件上,及自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成爲有限光通量入 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 項3 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提供適 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因爲物鏡光學元件之 焦距爲: 1 Omm^ 4 Omm 項3 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提供適 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因爲物鏡光學元件之 焦距爲: 1 5mm^f^3 5mm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之厚度tl爲第二光資訊 -28- (24) (24)200306549 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之厚度t2之一半(2xtl与t2),及當使 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所需之數値孔徑爲N A 1時 ,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所需之數値孔徑爲 NA2時,此滿足: 〇59gNAl$068 及 043SNA2S058 ( 1 8 ) 可提供適用於可交換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由 此,可使用例如DVD或CD。 項3 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提供一 物鏡光學元件,其中,由於在視角爲1。上之各別彗形像 差被抑制於〇 〇 5 λ r m s以下,故像差特性良好。 項3 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可解決或 軟化由於任一光源之光軸移動所引起之彗形像差問題,當 該光源用於使用該光源(例如,2雷射1封裝模組)之光學 拾波裝置時,其中,用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源及用 於第二光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源統一。 項3 7中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爲一光學拾波裝置,具 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透明基 體厚度爲11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 資訊;波長λ 2 ( λ 1 <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學元 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第一 -29- (25) (25)200306549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上, 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收歛來自第一光源或第二光源 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物鏡光 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一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 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 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並用 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 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決定 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當使用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時,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之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存在於共同區中,且當光通量以視角1 °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形像差爲 C0MA1( λ lsrms)時,及當使用第二光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當光通量以視角 Γ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所產生 之彗形像差爲COMA2( λ 2srms)時,由於此滿足: 0 5 g COMA2/COMA1 $ 1 〇 (1) 故可達成與項1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3 8中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爲一光學拾波裝置,具 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透明基 體厚度爲tl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 資訊;波長λ 2 (λ 1 <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30- (26) 200306549 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 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欽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 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收歛來自第一或第二 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物 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一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 /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 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 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 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當距光軸 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當出來 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 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 ,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 時,在共同區中,由於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 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正弦條件不 符號爲負,故可獲得與項2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3 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 錄媒體時,當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 鏡光學元 通過第一 表面上, 光源之光 鏡光學元 以記錄及 訊記錄媒 並用以記 ;及物鏡 所決定之 之高度h 後之光線 不滿足量 錄媒體時 記錄媒體 符號,及 滿足量之 〇 光軸之高 ,當出來 正弦條件 資訊記錄 光資訊記 値之最大 -31 - (27) (27)200306549 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共同區 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SC2max時,此 滿足 0 0 0 3 m r S C 1 max 0 0 2 0mm (2) 0 0 1 Omn ti ^ S C 2 m ax 0 0 4 0mm (3) 項4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 之最外周邊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x時,最外周邊光 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SC 1滿足 | S C 1 (hmax) | ^ 0 10mm (4) 項4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 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訊記錄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之絕對値爲最大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負 〇 項4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 -32- (28) (28)200306549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訊記錄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爲 SC lDmin,及在獨有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爲 SC2Smin 時, 1 2*SClDmin^ SClsmin (5) 項4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訊記錄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在共同區切換至獨有區之部 份處朝負(-)方中斷。 項4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 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中最大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正。 項4 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 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 -33- (29) (29)200306549 之角度由 U表不’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疋我1胃 SC(t〇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部份之光 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SCUut(h()),及在共同區中之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爲SC 1 Dmin時’ 1 2*SClDmin = SClout(h〇) (6) 項4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絕對値存在於 共同區中,且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光通量以視 角Γ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形像差爲 COMAl( λ lrms),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光 通量以視角1。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 形像差爲COMA2( λ 2rms) ’此滿足 0 5 S COMA2/COMA1 S 1 0 (7) 項4 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爲一光學拾波裝置’具有 :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 基體厚度tl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 資訊;波長λ 2 ( λ 1 <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 -34- (30) (30)200306549 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 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用以收歛來自第一光源或 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 ;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共同區,此包含光軸, 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 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 ’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 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距光軸 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及在共同區中 ’當發現有關呈現距光軸之該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 之關係之曲線之微分値(dy/dx)時,在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 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cDNA時, 當 h<0 6hCDNA 時,則(dy/dx) $ 0 (8) 及在距光軸之第一高度處,當繪出微分値爲斜度之直線時 ,由於在距光軸較之第一高度更遠方,該曲線具有一區域 在較該直線更正方,故可獲得與項1 1所述之發明相同之 效果。 項4 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第一 •35- (31) (31)200306549 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呈現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 曲線爲,當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 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 上,及發現顯示距光軸之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之關 係之曲線之第二階微分値(d2y/dx2)時,當距通過共同區之 最外阇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Q時, 當 0 5h〇<h<0 8h〇 時,則(d2y/dx2)>0. (8、) 項4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距光軸之高 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及發現顯示距光軸 之該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之關係之曲線之微分値 (d y / d X ),當繪出微分値爲一斜度之一直線於距光軸之某局 度處,在距光軸較之該某高度更遠處,該曲線具有一區域 在較該直線更正方。 項5 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 之角度由 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光學元件上之距入射光線之光軸 之高度增加時,獨有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單調增加。 項5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軸之高 -36- (32) 200306549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 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之正弦條件 ,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 量之符號爲負。 項5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 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 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 錄媒體時,當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 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 滿足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0 OlOmm^ SC2max^ 0 040mm 項5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 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 之最外周邊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x 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S C 1滿足 之情形,當出來 示,及正弦條件 用各別資訊記錄 同區中,當使用 不滿足量之符號 正弦條件不滿足 :在距光軸之高 之情形,當出來 示,及正弦條件 用各別資訊記錄 用第一光資訊記 量絕對値之最大 媒體時,共同區 S C 2 m ax 時,匕 (9) (1〇) :在使用第一光 元件之有效直徑 時,最外周邊光 -37- (33) (33)200306549 I SCl(hmax) | ^ 〇 l〇mm (11) 項5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爲一光學拾波裝置,具有 :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 基體厚度tl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 資訊;波長;I 2 ( λ 1 <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 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 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 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由此,收歛來自第一 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 用;及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共同區,此包含光 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 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 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 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及當使用第 一光資訊記錄媒體,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 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 度由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 ’當距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 -38- (34) (34)200306549 h〇,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SCUut(h〇),及距通過物鏡光學 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 時,由於此滿足 SCl(h〇/2)^ SClout(h〇) (12) SC 1 (h〇/2) ^ 0 (13) SCl(hmax)^ 〇 (14) 故可獲得與項1 8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5 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 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 角度由 U 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通過共同區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之 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正。 項5 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光功能表面上具有繞射結構,使光軸成爲轉動中心, 及在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表面上,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 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之 共同區包含光軸,及獨有區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且用以 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 設置一階差部份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並此幾乎平行於光 軸,且面對光軸外側。 -39- (35) (35)200306549 項5 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階差部份之階 差量d 2爲: 0 000mm<d2 ^ 0 〇 〇4mm (15) 項5 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爲一光學拾波裝置,具有 :波長;I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 基體厚度11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 資訊;波長λ 2( λ 1<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含物鏡光 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收歛通過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記錄表面 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用以收歛來自第一光源 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學 作用;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 上’設有繞射結構,使光軸成爲轉動中心;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置一共同區, 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 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 於共同區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上;及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 ’且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側;及由於物鏡光 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光 -40- (36) 200306549 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故獲得與項22所述發 明相同之效果。 項5 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共同區中與階差部份鄰接部份處及在獨有區中與階差 部份鄰接部份處,局部曲率R(h)之符號不同。 項6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共同區中與階差部份鄰接部份處及在獨有區中與階差 部份鄰接部份處,局部曲率R(h)之符號自正反向至負。 項6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光源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置一共同區,此包含光軸 ,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 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 ,且用於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上;及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且此幾乎平 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側。 項6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光資訊記錄媒 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之階差量d2爲: 0 000mm<d2<0 004mm (16) 項63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光源方之光功 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之階差量d 1爲: (17) 0 000mm<dl<0 004mm -41 - (37) (37)200306549 項6 4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中光源方之共同區中,形成繞射結構,其中,使光軸爲 轉動中心。 項6 5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分別使用第 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鏡光學 元件單體放大影像形狀之放大率幾乎爲無限放大率。 項6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分別使用第 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自光源至光 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之放大率m爲: -1/5 ^ -1/10 項67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鏡光學元件單體放大之影像形狀放 大率與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鏡光學元件放大 之影像形狀放大率不同。 項6 8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自第一光源出 來之光通量成無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及自第 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成有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 〇 項6 9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物鏡光學元件 之焦距f爲: -42 - (38) (38)200306549 項70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物鏡光學元 件之焦距爲 1 5mm $ 3 5mm時,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之透明基體之厚度11爲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 之厚度t2之一半(2xtl^t2),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所需之數値孔徑爲NA 1,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時,所需之數値孔徑爲ΝΑ2,此滿足: 059SNA1S068 及 043SNA2S058 (18) 項7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視角爲1 °上 之各別彗像差分別被抑制於不大於0 0 5 λ r m s。 項72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此爲使用一光 源之一光學拾波裝置,其中,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源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源統一。 項73中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爲一光資訊記錄 再生裝置,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 通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11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 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2(λ 1<λ2)之第二光源,由此 ,由照射光通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t2(tl<t2)之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 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 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 -43- (39) (39)200306549 記錄表面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收歛來自第一 光源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光 學作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一共同區,此包 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同 區之外側,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 直徑及焦距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存在於共同區中,且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光 通量以視角1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 形像差爲 C0MA1( λ lsrms)時,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時,當光通量以視角 Γ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 所產生之彗形像差爲COMA2( λ 2srms)時,由於此滿足: 0 5 ^ COMA2/COMA1 ^ 1 0 (1) 故可達成與項1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74中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媒體爲一光資訊記錄 再生媒體,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 通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11之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執 行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I 2( λ 1<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 ,由照射光通量於透明基體厚度爲t2(t 1 <t2)之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包 -44- (40) (40)200306549 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 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訊 記錄表面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收欽來自第一 光源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提供一 光學作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一共同區,此 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 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 同區之外側,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 訊記錄媒體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 效直徑及焦距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 及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 之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 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 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 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由於最小正弦 條件不滿量之符號,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 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負,故可獲得與項2所述發 明相同之效果。 項7 5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 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 -45- (41) (41)200306549 之最大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SC2 max 時9此滿足 0 003 mm ^ SC 1 max ^ 〇 〇20mm (2) 0 OlOmm^ SC2max^ 〇 040mm (3) 項76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 效直徑之最外周邊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x時,最外 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滿足 | SCl(hmax) | ^ 0 10mm (4) 項7 7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中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絕對値爲最大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 5虎爲負。 項7 8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46- (42) (42)200306549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 爲SCI Dmin,及在獨有區中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爲 SC 1 Smin 時, 1 2*SClDmin^ SClsmin (5) 項79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在共同區切換至獨有 區之部份處朝負(-)方中斷。 項8 0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上之 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正 〇 項8 1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在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 -47- (43) (43)200306549 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 之角度由 U 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部份之光 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SCUut(h〇),及在共同區中之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之最小値爲SCI Dmin時, 1 2*SClDmin^ SClout(ho) (6) 項82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絕對値 存在於共同區中,且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光 通量以視角1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所產生之彗 形像差爲 COMAl(;llr*mS),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 體時,當光通量以視角1 °傾斜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時 所產生之彗形像差爲COMA2( λ 2rms),此滿足 0 5 $ COMA2/COMA1 S 1 0 (7) 項8 3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爲一光資訊記錄再 生裝置,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 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 2( λ 1< λ 2)之第二光源,由此, 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 -48- (44) 200306549 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 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 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 訊記錄表面上,物鏡光學兀件具有:一物鏡 第一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 光學作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 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 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獨有區,此 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 體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 焦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 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二 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 中,當發現有關呈現距光軸之該高度及正弦 間之關係之曲線之微分値(dy/dx)時,在使用 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 周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CDNA時, 當 h<0 6hCDNA 時,則(dy/dx)$ 0 及在距光軸之第一高度處,當繪出該微分値 時,由於在距光軸較之第一高度更遠方,該 域在較該直線更正方,故可獲得與項1 1所 之效果。 歛光學系統, 源出來之光通 明基體而至資 用以收歛來自 對光通量提供 共同區,此包 光資訊記錄媒 設置於共同區 一資訊記錄媒 之有效直徑及 體上;及距光 光資訊記錄媒 ,及在共同區 條件不滿足量 第二光資訊記 效直徑之最外 (8) 爲斜度之直線 曲線具有一區 述之發明相同 -49- (45) (45)200306549 項84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呈現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之曲線爲,當距光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 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 (y)上,及發現顯示距光軸之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 之關係之曲線之第二階微分値(d2y/dx2),當距通過共同區 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〇時, 當 0 5h〇<h<0 8h〇 時,則(d2y/dx2)>0 (8、) 項8 5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距光 軸之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 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及發現顯示 距光軸之該高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間之關係之曲線之微 分値(dy/dx),當繪出微分値爲斜度之直線於距光軸之某高 度處,在距光軸較之該某高度更遠處,該曲線具有一區域 存在於較之該直線更正方。 項8 6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 所形成之角度由 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光學元件上之距入射光線之光軸 之高度增加時,獨有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單調增加。 -50- (46) (46)200306549 項8 7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在共同區中’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之符號,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小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之符號爲負。 項8 8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距光 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之情形’ 當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所形成之角度由U表示,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SC(h) = h/sinU-f(f爲當使用各別資 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當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 之最大値爲SCI max,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共同區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絕對値之最大値爲 SC2max 時’滿足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9) 0 OlOmmS SC2max$ 0.040mm (10) 項8 9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 效直徑之最外周邊之光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max時,最外 -51 - (47) (47)200306549 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滿足 I sc 1 (hmax) | ^ 0 1 0mm (11) 項90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爲一光資訊記錄再 生裝置’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 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λ2(λ 1<λ2)之第二光源,由此, 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 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 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 訊記錄表面上,及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由此,收 歛來自第一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 量提供光學作用;及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具有共同 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獨有區,此設置於 共同區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主要第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之資訊;及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 直徑及焦距所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 及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 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光軸間 所形成之角度由 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定義爲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 -52- (48) 200306549 光學元件之焦距),當距通過獨有區之最內周邊差 線之光軸之高度爲ho,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s C i 及距通過物鏡光學兀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部份; 光軸之高度爲hmax時,由於滿足 SCl(h〇/2)^ SClout(h〇) (12) SC 1 (h〇/2) ^ 0 (13) SCl(hmax)2 0 (14) 故可獲得與項1 8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9 1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情形,當距光軸之高度h之 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兀件出來時,出來後之光線及为 形成之角度由 U表示,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SC(h) = h/sinU-f(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_ 光學兀件之焦距),通過共同區之最外周邊部份之 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之符號爲正。 項92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 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面上具有繞射結構,使光軸域 中心,及在光功能表面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表面 同區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姨 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包含光軸,及獨有區霱 同區之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凳 訊記錄媒體上,及設置一階差部份鄰接共同區及菊 份之光 ut(h〇), .光線之 在使用 無限物 軸間所 定義爲 ,物鏡 光線之 在物鏡 爲轉動 上,共 體及第 置於共 一光資 有區, -53- (49) (49)200306549 並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且面對光軸外側。 項9 3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階差部 份之階差量d2爲: 0 000mm<d2 ^ 0 〇〇4mm (15) 項94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爲一光資訊記錄再 生裝置’具有:波長λ 1之第一光源,由此,由照射光通 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11之第一資訊記錄媒體上,執行 記錄或再生資訊;波長;12(λ 1<λ2)之第二光源,由此, 由照射光通量於具有透明基體厚度t2(tl<t2)之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執行記錄或再生資訊;及光收歛光學系統, 包含物鏡光學元件,由此,自第一及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 量收歛通過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而至資 訊記錄表面上,該物鏡光學元件具有:一物鏡,用以收歛 來自第一或第二光源之光通量;及光功能表面,對光通量 提供光學作用;在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 功能表面上,設有繞射結構,使光軸成爲轉動中心;在物 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置一 共同區,此包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 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及獨有區 ’此設置於共同區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 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上;及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區 及獨有區,且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側;及由 -54- (50) (50)200306549 於物鏡光學元件形成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所 決定之光點直徑於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中’故獲得與項 22所述發明相同之效果。 項9 5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 光學元件之共同區中與階差部份鄰接部份處及在獨有區中 與階差部份鄰接部份處’局部曲率R(h)之符號不同。 項96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光學元 件之共同區中與階差部份鄰接部份處及在獨有區中與階差 部份鄰接部份處,局部曲率R(h)之符號自正反向至負。 項9 7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 光學元件之光源方之光功能表面上,設置一共同區,此包 含光軸,並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於第一光光資訊記錄 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上,獨有區,此設置於共 同區外側,且用以記錄及/或再生資訊主要於第一光資訊 記錄媒體上;及一階差部份,此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且 此幾乎平行於光軸,並面向光軸外側。 項98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光資訊 記錄媒體方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之階差量32爲: 0 000mm<d2<0 004mm (16) 項99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光源方 之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之階差量d 1爲: -55- (51) (51)200306549 0 000mm<dl<0 0 0 4mm (17) 項1 00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物鏡 光學元件之光源方之共同區中’形成繞射結構,使光軸爲 轉動中心。 項101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分別 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 鏡光學元件單體放大影像形狀之放大率幾乎爲無限放大率 〇 項102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分別 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自光 源至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之放大率m爲: •1/5 S -1/10 項1 〇3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鏡光學元件單體放大之影像 形狀放大率與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由物鏡光學元 件放大影像形狀之放大率不同。 項104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自第一 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成無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 及自第二光源出來之光通量成有限光通量入射於物鏡光學 元件上。 項1 〇 5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物鏡光 -56- (52) (52)200306549 學元件之焦距f爲: 1 0mm ^ f ^ 4 0mm 項1 0 6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當物鏡 光學元件之焦距爲: 1 5mm$f$3 5mm 時,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之厚度tl爲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之厚度t2之一半(2xtl 4 t2),當使用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所需之數値孔徑爲ΝΑ 1,及當使 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所需之數値孔徑爲ΝΑ2,此滿 足: 059^ΝΑ1$068 及 043$ΝΑ2^058 (18) 項1 〇 7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在視角 爲1°上之各別彗像差被抑制於不大於0 05 λ rms。 項1 〇 8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之特徵爲:此具有 光源,其中,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源及弟—^光資訊S己 錄媒體之光源統一。 本說明書中所用之”繞射結構”意爲設有浮彫之一部份 ,並提供由繞射收歛或發散光通量之行動。作爲浮彫之形 -57- (53) (53)200306549 狀,例如,在物鏡之表面上,形成成同心圓環形區圍繞光 軸,且當其橫斷面在包含光軸之平面上觀之,熟知每一環 形區具有鋸齒形狀,且此包含此一形狀,且此一形狀特別 稱爲”繞射環形區”。 在本說明書中,物鏡意爲一透鏡,在狹意上’在光資 訊記錄媒體置於光學拾波裝置中之情形,在大部份光資訊 記錄媒體方之位置處,具有光收歛行動,此與之相對設置 ,且在廣義上,與透鏡一起,此意爲一透鏡群,此可由致 動器至少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在此,此一透鏡群意爲至少 一個以上透鏡(例如’ 2透鏡)。故此,在本說明書中’在 物鏡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影像方)之數値孔徑NA指示置 於物鏡之大部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上之透鏡表面之數値孔徑 。而且,在本說明書中,所需之數値孔徑NA意爲由各別 光資訊記錄媒體之標準調節之數値孔徑,或對各別光資訊 記錄媒體,相對於使用光源之波長,此意爲繞射限制性能 之物鏡之數値孔徑,由此可獲得記錄或再生資訊所需之光 點直徑)。 在本說明書中,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意爲各種CD系 列之光碟,例如 CD-R,CD-RW,CD-Video,或 CD-ROM ’及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意爲各種DVD系列之光碟,諸 如 DVD-ROM,DVD-RAM,DVD-R,或 DVD-Video。而且 ’在本說明書中,”透明基體厚度t”包括t = 0。 【實施方式】 -58 - (54) (54)200306549 參考附圖,更詳細說明本發明於下。圖4爲本實施例 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或光學拾波裝置(包含2雷射1封 裝t吴組式之光源)之輪廓結構圖。在圖4中’作爲桌一光 源之第一半導體雷射111及作爲第二光源之第二半導體雷 射1 1 2固定於同一基體表面(此垂直於光軸),並形成成一 單位。自第一半導體雷射111出來之光束(波長λ l=610nm -670nm)透射分光器120,並由停止件17停止,並由物鏡 16收歛通過第一光碟20之透明基體21而至資訊記錄表 面22上。 由資訊記錄表面22上之資訊數元調變及反射之光通 量再通過物鏡16及停止件17,並入射於分光器120上, 並在此反射,並由柱面透鏡1 80提供像散性,並入射通過 凹透鏡5 0而至光偵測器3 0上,並使用其信號,並獲得記 錄於第一光碟2 0上之資訊之讀出信號。 而且,偵測由於在光偵測器3 0上光點之形狀改變及 位置改變所引起之光量改變,並執行聚焦偵測或追蹤偵測 。依據此偵測,第二幅度致動器(未顯示)移動物鏡1 6,俾 來自第一半導體雷射111之光通量造像於第一光碟20之 記錄表面上,並移動物鏡1 6,俾來自半導體雷射1 1 1之 光通量造像於預定之軌道上。 自第二半導體雷射112出來之光束(波長λ 1 =740nm-8 7 Onm)透射分光器120,此爲光波複合裝置,並另通過停 止件17及物鏡16,收歛通過第二光碟20之透明基體21 而至資訊記錄表面22上。 -59- (55) (55) /=1 200306549 然後,在資訊記錄表面2 2上由資訊數元調變 之光通量再由物鏡16,停止件17,及分光器120 並由柱面透鏡1 8 〇提供像散性,並入射通過凹透鏡 至光偵測器3 0上,並使用其輸出信號,獲得記錄 光碟2 0上之貪訊之讀出fe號。 而且,偵測由於在光偵測器3 0上光點之形狀 位置改變所引起之光量改變,並執行聚焦偵測或追 ,並由第二幅度致動器(未顯示)移動物鏡1 6,用於 追蹤。 在此方面,在圖4中,顯示一光學拾波裝置, 發散之光通量入射於物鏡上,但在以下實例中, DVD或CD時,一平行光通量入射於物鏡上。故此 表面及第一表面間之表面間隔爲00。假設準直透鏡 每一半導體雷射1 1 1,1 1 2,及分光器1 20間之情形 以下說明上述實施例之一較宜實例。物鏡之二 由[表示式1]所示之非球面表面。在此,Z爲在光 中之軸線,h爲距光軸之高度,r爲近軸曲率半徑 圓錐係數,及A2i爲非球面表面係數。 [表不式1 ] (h2/r) 1 + ▽l 一 (1 十 λγ)(Λ / 厂)2 而且,用於本說明書中之局部曲率R(h)由[表示式 及反射 反射, :5 0而 於第二 改變及 蹤偵測 聚焦及 在此, 當使用 ,第〇 存在於 ;〇 表面爲 軸方向 ,k爲 2]定義 -60- (56)200306549 [表不式2 ]
而且,繞射結構成一體形成於物鏡之光源方非球面表 面之表面上。此繞射結構由[表示式3 ]表示,由對發射波長 λΒ之光徑路差函數φ使單位爲mm。繞射部份之近軸放 大率由此第二係數表示。而且,由第二以外之係數,例如 第4,第6階係數,可控制球面像差。在此,”可控制"意 爲由提供反特性之球面像差於繞射部份處,對折射部份具 有之球面像差,整體改正該球面像差,或且,由操作繞射 部份之球面像差,使總球面像差至所需之閃耀量。在此情 形,亦可考慮溫度改變時之球面像差,作爲折射部份之球 面像差之整個溫度改變及繞射部份之球面像差改變。 [表不式 3 ] (mm) Φ = ^ dh2i (實例1) 在本實例中,形成2光功能表面於作爲物鏡光學元件 -61 - (57) (57)200306549 之物鏡之光源方表面上。在包含光軸之光功能表面上,形 成內面光功能表面(共同區),在此,當使用DVD及CD時 ,改正球面像差,及在其外側之光功能表面上,形成一獨 特區,在此,當使用DVD時,及當使用CD於最佳焦點 之情況時,當改正球面像差時,通過此一光功能表面之光 通量爲在光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之焰光。在表2中,顯示 本實例之物鏡之透鏡資料。 表2 f 1 = 3 0 5 mm, f2 = 3 0 7mm ΝΑΙ : 0 60 NA2 : 0 47 第i個表面 ri di(655nm) ni(655nm) di(785nm) ni(785nm) 0 00 00 1 00 00 10 00 10 停止直徑 Φ3 660mm 2 1 87178 1 72000 1 52915 1 72000 1 52541 2, 1 92357 1 72000 1 52915 1 72000 1 52541 3 -7 98941 1 69938 10 1 33477 10 4 00 06 1 57752 12 1.57063 5 00 非球面表面資料 第二表面(〇 < h < 1 4 1 9 m m : D V D / C D 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62- (58)200306549 κ-1 023 0 χ Ε-0 Α 1 + 5 79 70 χ Ε-3 Ρ1 4 0 Α2 -4 8 8 1 9 χ Ε-4 Ρ2 6 0 A3 + 1 1 4 8 0 χ Ε-3 Ρ3 8 0 Α4 -4 3 700 χ Ε-4 Ρ4 1 0 0 Α5 +7 8 5 04 χ Ε-5 Ρ5 12 0 Α8 - 1 4 5 3 4 χ Ε-5 Ρ6 14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7 2 0 n m) C4 -2 0201 xE-0 C 6 -8 9 5 3 9 χ E-l C 8 +3 8 1 4 3 x E-l CIO -8 1 400 χ E-2 第2'表面(1 419mm<h: DVD獨特區)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3 2 8 6 8 x E-l A1 -3 7854 χ E-3 PI 4 0 A2 + 1 1 8 8 8 χ Ε-4 P2 6 0 A3 +2 2964 χ Ε-4 P3 8 0 A4 - 1 3 5 5 7 χ Ε-4 P4 1 0 0 A5 -8 0336 χ Ε-5 P5 12 0 A6 + 1 8473 χ Ε-5 P6 14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6 5 5 n m) -63- (59) (59)200306549 C2 -1 0061 xE+1 C4 +6 3 493 x E-0 C 6 -2 1 3 40 x E-0 C 8 -8 3 9 1 1 x E-2 CIO +7 1 252 x E-2 第三表面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8 4421 χΕ + 0 A1 + 1 0492 χ E-2 PI 4 0 A2 +7 9 1 77 x E-3 P2 6 0 A3 -4 8995 x E-3 P3 8 0 A4 +2 20 1 5 x E-4 P4 1 0 0 Α5+34801χΕ·4 P5 12.0 A6 -5 6907 x E-5 P6 14 0 在此方面,在本例之物鏡中,由於執行上述設計’故 即使停止直徑在DVD及CD中相同,獲得在光資訊記錄 媒體表面上所需之主光點直徑。有關在CD軸外側之彗形 像差値,由於形成於獨有區中之主點光及焰光之距離幅度 約爲光點直徑之1 〇倍,故僅對共同區之光通量執行計算 〇 依此方式,在透明基體厚度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二者 在原則上不能爲零之情況,不能獲得DVD/CD之軸外側各 別彗形像差平衡之設計。如在圖6中,當著眼於CD正弦 條件不滿足量設計時,雖在通用區中,本實例之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通常大於普通實例,但其曲線設計本身受控制, -64- (60) (60)200306549 軸外側之彗形象差故此較之普通實例減小。在本實例中, 雖目的並非使DVD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完全爲零,但 D VD軸外側彗形像差結果亦受抑制於實際無問題之程度 。在此方面,在圖 6中,h,hl。h2,及hmax相當於申 請專利範圍中所用之符號。而且,在各項中所定義之値在 實例中如下。 S C 1 in a X 0 0 0 6mm S C 2 m a χ 0 024mm SCl(hmax) 0 007mm SCl(ho) 0 004mm SCl(h〇/2) -0 006mm SC2(h〇) -0 024mm SC2(h〇/2) -0 0 12mm (實例2) 在本實例中,2光功能表面形成於作爲物鏡光學元件 之物鏡之光源方及光資訊該錄媒體方二者之表面上。在包 含光軸之光功能表面上,形成內面光功能表面(共同區), 其中,當分別使用DVD及CD時,改止球面像差;及在 其外側之光功能表面上,形成獨有區,在此,當使用 DVD時,改正球面像差,及當使用CD於最佳焦點情況時 ’通過此光功能表面之光通量爲在光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 之焰光。而且,在共同區及獨有區之間,設置一階差部份 ’如顯示於圖9。在表3中,顯示本實例之物鏡之透鏡資 -65- (61)200306549 料0 表3 f 1 = 3 3 6mm, f2 = 3 3 8 mm ΝΑΙ : 0 60 NA2 : 0 47 第i個表面 π di(655nm) ni(655nm) di(788nm) ni(788nm) 0 00 00 1 00 00 10 00 10 停止直徑 Φ4 032mm 2 2 08078 2 20000 1 52915 2 20000 1 52534 2, 2 00570 0 00091 1 52915 0 00091 1 52534 3 -7 74668 1 75045 10 1 33797 10 3, -7 75528 0 00156 10 0 00156 10 4 00 06 1 57752 12 1 57051 5 00 *di顯示自第i表面至第(i+1)表面之位移。 *d2',d3'分別顯示自第二表面,第三表面至第2'表 面及第3'表面之位移。 非球面表面資料 第 2 表面(〇<h<l 589mm: DVD/CD 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2 3679 X E-0 A 1 +2 422 5 X E-2 P1 4 0 •66- (62) (62)200306549 A2 -3 2907 x E-3 P2 6 0 A3 +5 8739 x E-4 P3 8 0 A4 -3 22 3 1 x E-5 P4 1 0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7 2 0 n m ) C4 -2 0201 χΕ-0 C6 - 8 9 5 3 9 x E- 1 C 8 +3 8 1 4 3 x E-l CIO -8 1 400 x E-2 第2'表面(1 5 8 9mm<h: DVD獨有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8 5949 χ Ε -1 A1 -5 43 05 X E-3 Ρ 1 4 0 Α2 + 4 4 5 24 X Ε-4 Ρ2 6 0 A3 + 1 127 1 X E-3 Ρ3 8 0 Α4 -2 427 5 X Ε-4 Ρ4 10 0 Α5 -4 0 5 06 X Ε-6 Ρ5 12 0 Α6 + 3 26 14 X Ε-6 Ρ6 14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6 5 5 n m) C2 -1 0061 x E+l C4 +6 3 493 x E-0 C6-2 1340 x E-0 C 8 -8 3 9 1 1 x E-2 -67- (63) (63)200306549 CIO +7 1 2 52 X E-2 第 3 表面(〇<h<l 163mm : DVD/CD 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 K 4 -1 5 6 8 1 X E :+ 1 A1 +2 0648 X E-2 P 1 4 0 A2 -9 4490 X E-3 P2 6 0 A3 +9 7699 X E_3 P3 8 0 A4 -3 6 5 3 2 X E-3 P4 10 0 A5 -2 8584 X E-4 P5 12 0 A6 +3 6042 X E-4 P6 14 0 第 3, '表 面(1 163 <h :DVD 獨 有區) 非: E求面表面 K 4 -9 7980 X E + 0 A1 + 1 4045 X E-2 P 1 4 0 A2 -2 0311 X E-3 P2 6 0 A3 +2 0822 X E-3 P3 8 0 A4 -1 3 3 6 1 X E-3 P4 10 0 A5 + 3 6669 X E-4 P5 12 0 A6 -3.6902 X E-5 P6 14 0 在1 圖7及8 中 ,分別顯 示實例 2之球 面 像 差 圖及 .正 弦 條 件 不: 滿足量圖 〇 水平線之 單位爲 mm ° 在 本實例中 執行物鏡 設計,其中, 抑 制 DVD 軸 外 側 彗 形, 像差之惡 化 ,同時改 善CD | 曲外側 彗 形 像 差。 在 本 實 例 中 ,發現滿 足 此需求並 顯示於圖8之 正 弦 條 件不 滿 足 -68- (64) 200306549 、視角Γ入射 及當使用CD 方面,申請專 量。結果,當使用DVD時,當平行光通量Ιί 時,可使彗形像差(COMA1)爲0 006 λ lrms 時,彗形像差(COMA2)爲0 08 λ 2rms。在此 利範圍中定義之値在實例中如下。 scimax 0 0 12mm S C 2 m a x 0 0 15mm sci(hmax) -0 0 0 1 mm SCl(ho) 0 0 12mm SCl(h〇/2) -0 0 0 1 mm SC2(h〇) -0 0 14mm SC2(h〇/2) -0 006mm SC 1 D m i n -0 0 0 2mm SC 1 s m i n -0 00 1 mm sciout(h) -0 0 0 1 mm dl 0 00 1 mm d2 0 0 0 2mm h C D N A 1 5 8 9mm (實例3) 物鏡光學元件 表面上。在包 面(共同區), CD(光源波長 功能表面上, 在本實例中,2光功能表面形成於作爲 之物鏡之光源方及光資訊該錄媒體方二者之 含光軸之光功能表面上,形成內面光功能表 其中,當分別使用DVD(光源波長655nm)及 7 8 5 nm)時,改正球面像差;及在其外側之光 -69- (65) (65)200306549 形成獨有區,其中,當使用DVD時,改正球面像差,及 當使用CD於最佳焦點情況時,通過此光功能表面之光通 量爲在光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之焰光。在表4中,顯示本 實例之物鏡之透鏡資料。 表4 實例3透鏡資料 fi = l 80mm, f2=1.81mm ΝΑΙ : 0 60 ΝΑ2 : 0 47 第i個表面 ri di(655nm) ni(655nm) di(780nm) ni(780nm) 0 00 29 33910 1 00 00 1.0 00 10 停止直徑 Φ2 160mm 2 1 12922 0 92000 1 54094 0 92000 1 53728 2, 1 25557 0 00860 1 54094 0 00860 1 53728 3 -5 04774 0 90505 10 0.65069 10 3, -3 93413 0 00000 10 0 00000 10 4 00 06 1 57752 12 1 57084 5 00 *di顯示自第i表面至第(i+1)表面之位移。 *d2',d3'分別顯示自第2表面,第3表面至第2'表面及 第3 '表面之位移。 非球面表面資料 -70- (66) (66)200306549 第 2 表面(OShSO 900mm: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1 462 5 χ E-0 DVD/CD共同區) A 1 +7 6022 χ E-2 P 1 4 0 A2 -2 1865 χ E-2 P2 6 0 A3 +6 03 04 χ E-2 P3 8 0 A4 -9 9892 χ E-2 P4 10 0 A5 + 1 104 1 χ E- 1 P5 12 0 A6 -4 78 1 0 x E-2 P6 14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7 2 0 n m ) C4-79189xE-l C6 -1 4005 x E+l C8 +6 8812 xE-0 第2'表面(0 900mm<h: DVD獨有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1 0 15 0 χ Ε-0 A 1 + 1 0 3 7 5 χ E-l PI 4 0 A2 -1 7430 x E-2 P2 6 0 A3 - 1 2 5 5 1 x E-2 P3 8 0 A4 + 1 4297 χ E-3 P4 1 0 0 A5 +9 8 299 χ E-3 P5 12 0 A6 -8 3 1 4 1 χ E-3 P6 14 0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 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71 - (67) (67)200306549 6 5 5 n m) C2 +7 24 5 7 x E-l C4 -2 6654 x E-0 C6 -4 7087 x E-0 C 8 - 1 03 07 x E-0 CIO -2 5585 x E-0 第 3 表面(0$h$0 754mm: 0乂0/00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2 9 7 5 9 X E+1 A 1 +7 3 79 8 X E-3 PI 4 0 A2 + 5 6 7 3 9 X E-2 P2 6 0 A3 -3 8042 X E-2 P3 8 0 A4 -4 5903 x E-2 P4 1 0 0 A5 + 1 0494 x E-l P5 12 0 A6 -7 5467 x E-2 P6 1 4 0 第 3'表面(0 7 5 4mm<h: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9 6 1 4 5 χ E+1 DVD獨有區) A 1 +2 72 6 5 x E-2 P 1 4 0 A2 -4 0614 x E-2 P2 6 0 A3 +7 73 66 x E-2 P3 8 0 A4 -9 7942 x E-2 P4 10 0 72- (68) 200306549 A5 +5 4 5 40 x E-2 P5 12 0 A8 - 1 2174 x E-2 P6 14 0 在圖11及12中,顯示當使用DVD及CD於實例3 時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而且,在圖1 3及1 4中,顯示 當使用DVD及CD於實例3時之球面像差圖。水平線之 單位爲mm。 在本實例中,當使用DVD時,使無限光通量入射於 物鏡上,及當使用CD時,使發散之有限光通量入射於物 鏡上。當使用DVD時,物鏡之影像形狀放大率爲無限放 大率,及當使用CD時,物鏡之影像形狀放大爲m = -l/ 1 5 3。在此方面,申請專利範圍中定義之値在實例中如下 scimax 0 005 S C 2 m a X 0 0 5 3 SCl(hmax) -0 00 1 SCl(ho) 0 00 1 SCl(h〇/2) -0 004 SC2(h〇) -0 0 5 3 SC2(h〇/2) -0014
(實例4) 在本實例中,2光功能表面形成於作爲物鏡光學元件 之物鏡之光源方及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二者之表面上。在包 含光軸之光功能表面上,形成內面光功能表面(共同區), -73- (69) (69)200306549 其中,當分別使用DVD(光源波長660nm)及CD(光源波長 7 8 8 n m)時,改正球面像差;及在其外側之光功能表面上, 形成獨有區,其中,當使用DVD時,改正之球面像差, 及當使用CD於最佳焦點情況時,通過此光功能表面之光 通量爲在光資訊記錄媒體表面上之焰光。在表5中,顯示 本實例之物鏡之透鏡資料。 表5 實例4透鏡資料 f 1 = 2 16mm, f2 = 2 18mm ΝΑΙ : 0 6 5 NA2 : 0 5 第i個表面 ri di(660nm) ni(660nm) di(788nm) ni(788nm) 0 00 30 7823 1 00 00 10 00 1.0 停止直徑 Φ2 808mm 2 1 33057 1 16000 1 53596 1 16000 1 53589 2, 1 33116 0 01372 1 53596 0 01372 1 53589 —3 -5 96662 1 12894 10 0 93002 10 3, -16 80174 -0 03217 10 -0 03217 10 —4 00 06 1 57718 12 1 57051 —5 00 $di顯示自第i表面至第(i+i)表面之位移。 12',d3'分別顯示自第2表面,第3表面至第2'表面及 桌3 '表面之位移。 -74- (70) 200306549 非球面表面資料 第 2 表面(OShSl 147mm: DVD/CD 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1 23 5 6 X E-0 A 1 +4 8 8 3 5 X E-2 A2 - 1 . 7069 X E-2 A3 -4 5749 X E-3 A4 + 1 1 3 3 1 X E-3 A5 + 1 5 8 6 1 X E-2 A6 -6 8 1 24 X E-3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 6 9 0 n m) C2 +4 3 4 78 x E-0 C4 +8 5 4 6 8 x E-0 C6 +7 4019 xE-l C8 -1 8501 x E+l C10 +1 0207 x E+l PI 4.0 P2 6 0 P3 8 0 P4 1 0 0 P5 12 0 P6 14 0 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第2'表面(1 147mm<h: DVD獨有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7 0 3 3 1 X E-0 A1 +1 7943 X E-1 P1 4.0 A2 -5 3203 X E-2 P2 6 0 75- (71)200306549 P3 8 0 P4 1 0 0 P5 12 0 P6 14 0 A3 -4 5 5 5 3 x E 雄2 A4 -3 20 1 3 x E-2 A5 -8 0925 x E-3 A6 -4 66 1 1 x E-4 光徑路差函數(光徑路差函數之係數:基準波長 6 6 0 n m) C2 +3 22 0 5 x E+l C4 -3 3148 xE+l C 6 + 1 8 6 5 5 x E-0 C8 +1 1 8 96 x E+1 C 1 0 -4 2 826 x E-0 第 3 表面(0$h‘ 0 968mm: DVD/CD 共同區) 非球面表面係數 κ - 1 5 000 χ Ε + 2 A1 -5 0506 χ E-2 PI 4 0 A2 +5 7588 xE-3 P2 6 0 A3 +1 0083 χ E-1 P3 8.0 A4 -3 5 644 x E-2 P4 1 0 0 A5 -5 5537 x E-2 P5 12 0 A6 +2 5224 x E-2 P6 14 0 A7 +3 8 5 0 7 x E-3 P7 1 6 0 A8 - 1 8149 x E-3 P8 1 8 0 -76- (72) 200306549 第3'表面(0 968mm<h: DVD獨有區) 非球 面 丨表面 係數 κ - 6 1 1 89 x E ,+ 1 A1 4 •2 445 5 X E-2 PI 4 0 A2 - 4 095 6 X E-2 P2 6 0 A3 -f _ 3 099 1 X E-2 P3 8 0 A4 - 2 046 1 X E-2 P4 10 0 A5 4 9 19 13 X E-3 P5 12 0 A6 - 1 73 70 X E-3 P6 14 0 A 7 4 •7 1453 X E-5 P7 16 0 在圖 1 5及 1 < 6中, 顯示當使用 DVD及CD於實例4 時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而且,在圖1 7及1 8中,顯示 當使用DVD及CD於實例4時之球面像差圖。水平線之 單位爲mm。 在本實例中,當使用DVD時,使無限光通量入射於 物鏡上,及當使用CD時,使發散之有限光通量入射於物 鏡上。當使用DVD時,物鏡之影像形狀放大率爲無限放 大率,及當使用CD時,物鏡之影像形狀放大率爲⑺二― 1 / 1 3 2。在此方面,申請專利範圍中定義之値在實例中如 下。 S C 1 m a X 0016 S C 2 m a x 0080 SCl(hmax) 0001 -0.003 SCl(h〇) -77- (73) (73)200306549 SCl(h〇/2) -0 011 SC2(h〇) -〇 080 SC2(h〇/2) -0 026 在此方面,本發明不限於以上實施例。雖物鏡之光源 方之表面製成繞射結構,但並不限於此,且亦可不設置繞 射結構,且例如,如該實例,當設定DVD之正弦條件不 滿足量時亦可以。而且,光源製成2雷射1封裝模組光源 ,但在非模組之分離光學拾波裝置,其應用亦可。而且, 雖物鏡之光資訊記錄媒體方之光學表面由同一非球面表面 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在此表面上,設置2光功能表面 ,且對各別獨有區及共同區,可執行球面像差設計及正弦 條件不滿足量設計。 在物鏡之設計中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說明如上。與此 不同者,由於在實際物鏡生產時產生生產誤差,例如,當 產生物鏡之表面轉移時,亦對軸向光通量產生彗形像差成 份。亦在此情形,在軸外側彗形像差之平衡設計之意義上 ’無待言者,該設計宜滿足本發明之需求。而且,繞射設 計之原則在使一設計使用主繞射光線於DVD,CD,及獨 有區及共同區中一起,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繞射階之 更高階,或/及對DVD及CD,可執行設計,使用不同階 之繞射階光。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光學拾波裝置之物鏡光學元件, 由此’可良好平衡改正彗形像差,且可充分執行記錄或再 生資訊於不同之光資訊記錄媒體上,且可提供光學拾波裝 -78- (74) (74)200306549 置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用以說明正弦條件。 圖2用以說明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 件不滿足量。 圖3用以說明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 件不滿足量。 圖4爲本發明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或光學拾波裝置 (包含2雷射1封裝模組式光源)之輪廓結構圖。 圖5(a)及5(b)分別顯示DVD(a)及CD(b)之實例1之 物鏡之球面像差圖(由縱向球面像差量顯示)。 圖6(a)及6(b)分別顯示DVD(a)及CD(b)之實例1之 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 圖7(a)及7(b)分別顯示DVD(a)及CD(b)之實例2之 物鏡之球面像差圖(由縱向球面像差量顯示)。 圖8(a)及8(b)分別顯示DVD(a)及CD(b)之實例2之 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圖。 圖9爲物鏡之斷面圖,其中誇大顯示光資訊記錄媒體 方之光功能表面上所形成之階差及繞射環形區。 圖10顯示光功能表面上之階差部份(ΤΙ,T2)之階差 量(d 1,d 2 )之例。 圖1 1顯示D VD之實例3中之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 -79- (75) (75)200306549 圖1 2顯示CD之實例3中之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 圖13顯示DVD之實例3中之物鏡之球面像差(由縱 向球面像差量顯示)。 圖1 4顯示C D之實例3中之物鏡之球面像差(由縱向 球面像差量顯示)。 圖1 5顯示DVD之實例4中之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 圖1 6顯示c D之實例4中之物鏡之正弦條件不滿足 量。 圖17顯示DVD之實例4中之物鏡之球面像差(由縱 向球面像差量顯示)。 圖1 8顯示c D之實例4中之物鏡之球面像差(由縱向 球面像差量顯示)。 主要元件對照表 1 6 :物鏡 1 7 :停止件 2〇 :第一光碟 2 1 :透明基體 22 _·資訊記錄表面 3 〇 :光偵測器 5 〇 :凹透鏡 1 1 1 :第一半導體雷射 -80- (76) 200306549 112:第二半導體雷射 1 2 0 :分光器 1 8 0 :柱面透鏡 -81

Claims (1)

  1. (1) (1)200306549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物鏡光學元件,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中,其包含 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ΐ之光通量,而對具有 厚度tl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 生資訊;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Ι2(λ 1<λ2)之 光通量,而對具有厚度t2(tl<t2)之透明基體的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一光收歛系統,包含該 物鏡光學元件,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通過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量於一 資訊記錄平面上,該物鏡光學元件包含: 一物鏡,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光通量 ;及 一光功能表面,用以對光通量提供光學作用,且光功 能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含有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再生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一獨有區,主要用 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形成一光點於第一記錄媒體上, 光點之直徑係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來予決定 的, 其中,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其値爲最大値 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存在於共同區上, 其中,滿足以下公式: 0 COMA2/COMA1S 1 0 -82- (2) (2)200306549 其中,COMA 1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 光通量以視角1。傾斜行進至物鏡光學元件上時之彗形像 差(λ 1 rms),及 COM A2爲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光通量 以視角1 °傾斜行進至物鏡光學元件上時之彗形像差( λ 2rms) 〇 2 —種物鏡光學元件,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中’其包含 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而對具有 厚度tl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 生資訊;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2( λ 1< λ 2)之 光通量,而對具有厚度t2(tl<t2)之透明基體的第二光資訊 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一光會聚系統,包含物 鏡光學元件,用以收歛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通過第 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量於一資 訊記錄平面上,物鏡光學元件包含: 一物鏡,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光通量 ;及 一光功能表面,用以對光通量提供一光學作用,且該 光功能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含有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 再生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一獨有區,主 要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形成一光點於第一記錄媒體上, 光點之直徑係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來予以決 -83- (3) (3)200306549 定的, 其中,當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 物距光線,U爲由所發射之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 角度,及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係由一公式SC(h) = h/sinU-f 來予以定義(f爲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 時,在共同區上之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負號, 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上之最小正弦 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負號。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滿足以下公式: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0 OlOmm^ SC2max^ 0 040mm 其中,SCI max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共 同區上的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及SC2max爲當使用第 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共同區上的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當使用第一資訊記錄媒體時,及當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 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部份之最外周光線的高度爲距光軸 h max時,最外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滿足以下公 式: -84- (4) (4)200306549 I SCl(hmax)丨 ^ 0 0 10mm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 其中,當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距光軸之高度h的無限物距 光線,U爲由所發射之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 ,及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係由一公式SC(h) = h/ sinU-f來予 以定義(f爲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 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在共同區上最大絕對値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負號 〇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當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距光軸之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 ,U爲由所發射之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及 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係由一公式SC(h) = h/ sinU-f來予以定 義(f爲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 學元件之焦距)時,滿足以下公式: 1 2*SClDmin^ SCI 其中,SCI Dmin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 共同區上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的最小値,及sciSmin爲在 獨有區上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的最小値。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在共 -85- (5) (5)200306549 同區切換至獨有區之部份處朝負(-)方中斷。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上最大値之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正號。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 ,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滿足以下公式: 1 2*SClDmin^ SCl〇ut(h〇) 其中,SCUut(h〇)爲已通過獨有區之最內部份之光線 的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及SCI Dmln爲在共同區上之正弦條 件不滿足量的最小値。 1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最大絕對値之正弦條 件不滿足量存在於共同區上, 其中,滿足以下公式: 0 C0MA2/C0MA1^ 1 0 其中,COMA 1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 光通量以視角1 °傾斜行進至物鏡光學元件上時之彗形像 差(λ 1 rms),及 COMA2爲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光通量 以視角1 °傾斜行進至物鏡光學元件上時之彗形像差(λ -86- (6) (6)200306549 2 r m s ) ° 1 1 一種物鏡光學元件,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中,其包 含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而對具 有厚度t 1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 再生資訊;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2(λ1<λ2) 之光通量,而對具有厚度t2(tl<t2)之透明基體的第二光資 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一光會聚系統,包含 物鏡光學元件,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通過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量於一 資訊記錄平面上,該物鏡光學元件包含: 一物鏡,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光通量 :及 一光功能表面,用以對光通量提供一光學作用,及該 光功能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含有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 再生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之資訊,及一獨有區 ,主要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形成一光點於第一記錄媒體上, 光點之直徑係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來予以決 定的, 其中,在距光軸之一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當使用 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 (y)上,及獲得代表距光軸之該高度及在共同區上之正弦 條件不滿足量間之曲線上之一微分値(dy/dx)的情形,當通 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的高度 -87- (7) (7)200306549 爲距光軸h C D N A時’滿足以下公式·· (dy/dx) S 〇,當 h<0 6hCDNA,及 當在曲線上之第一高度時,繪出具有斜度相當於在第一高 度處之微分値的一直線’該曲線具有一區域在直線之正方 ,在距光軸較之該高度更遠方。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u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在距光軸之一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 ,及獲得代表距光軸之該高度及在共同區上之正弦條件不 滿足量間之曲線上之一第二階微分値(d2y/dx2)的情形,當 通過共同區之最外部份之光線之高度爲距光軸ho時,滿 足以下公式: (d2y/dx2)>0,當 0 5h〇<h<0 8h〇 時。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在距光軸之一高度置於垂直線(X)上,當使用第一光 資訊記錄媒體時,一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置於水平線(y)上 ,及獲得代表距光軸之該高度及在獨有區上之正弦條件不 滿足量間之關係之曲線上之一微分値(dy/dx)之情形,在該 曲線上之一高度,當繪出具有斜度相當於在第一高度處之 微分値之一直線時,該曲線具有一區域在直線之正方,在 -88- (8) (8)200306549 距光軸較之該第一高度更遠方。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在使用第一資訊記錄媒體時,當距光軸高度h之無限 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U爲由所發射之無限物距 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 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係由一公式SCl(h) = h/sinU-f來 予以定義(f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物鏡光學元 件之焦距)時,在獨有區上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單隨光學 元件上之入射光線距光軸的高度增加而增加。 1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當距光軸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 ,U爲由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及正弦條件 不滿足量係由一公式SC(h) = h/sinU-f來予以定義(f爲當使 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 時,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在共同區上之最小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一負號,及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 錄媒體’在共同區上之最小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的符號爲一 負號。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當距光$自高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 ’ U爲所發射之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及正 弦條件不滿足量係由〜公式SC(h) = h/sinU-f來予以定義(f 爲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物鏡光學元 件的焦距)時,滿足以下公式: -89- (9)200306549 0 003 mm^ SClmax^ 0 020mm 0 OlOmm^ SC2max^ 0 040mm 其中,SCI max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共 上的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及SC2max爲當使用第 資訊記錄媒體時之共同區上的最大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 中,當使用第一資訊記錄媒體時,及當通過物鏡光學 之有效直徑之最外周邊部份之最外周邊光線的高度爲 軸hmax時,最外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滿足 公式: | SCl(hmax) | SO 010mm。 1 8 —種物鏡光學元件,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中, 含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ΐ之光通量,而 有厚度11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記 再生資訊;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2( λ 1 < 之光通量,而對具有厚度t2(tl<t2)之透明基體的第二 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一光會聚系統, 物鏡光學元件,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量 資訊記錄平面上,該物鏡光學元件包含: 同區 二光 〇 ,其 元件 距光 以下 其包 對具 錄或 λ 2) 光資 包含 通過 於〜 -90- (10) (10)200306549 一物鏡,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光通量 ;及 一光功能表面,用以對光通量提供一光學作用,及該 光功能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含有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 再生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之資訊,及一獨有區 ,主要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形成一光點於第一記錄媒體上, 光點之直徑係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來予以決 定的, 其中,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及當距光軸高 度h之無限物距光線自物鏡光學元件發射,U爲所發射之 無限物距光線及光軸所形成之角度,及正弦條件不滿足量 係由一公式SCl(h) = h/sinU-f來予以定義(f爲當使用第一 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時,滿足以下 公式: SCl(h〇/2)^ SClout(h〇) SC 1 (h〇/2) ^ 0 SCl(hmax)2 0 其中,通過獨有區之最內部份之最內周邊光線的高度 爲距光軸 h〇,及最內周邊光線之正弦條件不滿足量爲 SCI wdho),及通過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之最外部份 之光線的高度爲距光軸hmax。 -91 - (11) 200306549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 中,通過共同區之最外周邊部份之光線的正弦條件 量爲正號。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 1,及1 8項之任一 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功能表 一繞射結構,具有中心在光軸上,及光功能表面之 記錄媒體側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含有一光軸,並用 及/或再生第一及第二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之資訊, 區,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且主要用來記錄及/或 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一階形部份,鄰接共 獨有區,並被設置而幾乎平行於光軸,且面向光軸 2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 中,階形部份具有一階長度d2滿足以下公式: 0 0 0 0 m m < d 2 $ 0 0 0 4 m m 〇 22 —種物鏡光學元件,用於光學拾波裝置中 含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 有厚度11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 再生資訊;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2( λ 之光通量,而對具有厚度t2(t 1 <t2)之透明基體的第 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一光會聚系統 物鏡光學元件,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 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 件,其 不滿足 項所述 面包含 光資訊 來記錄 —獨有 再生第 同區及 外側。 件,其 ,其包 而對具 記錄或 1< λ 2) 二光資 ,包含 之通過 量於一 -92- (12) (12)200306549 資訊記錄平面上,該物鏡光學元件包含: 一物鏡,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光通量 ;及 一光功能表面,用以對光通量提供一光學作用;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源側光功能表面包含一繞射 結構,具有一中心在光軸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側光功能表面 包含一共同區,包含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 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二者之資訊,一獨有區,設置於共 同區之外側,且主要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 媒體之資訊,及一階形部份,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並被 設置而幾乎平行於光軸,且面向光軸之外側,及 其中,物鏡光學元件形成一光點於第一記錄媒體上, 而光點之直徑係由物鏡光學元件之有效直徑及焦距來予以 決定的。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在共同區及階形部份間之鄰接部份處之局部曲率 R(h)的符號,及在獨有區及階形部份間之鄰接部份處之局 部曲率R(h)的符號相互不同。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共同區及階形部份間之鄰接部份及獨有區及階形部份 間之鄰接部份之間,局部曲率R(h)的符號自正號反向至 負號。 2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93- (13) (13)200306549 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源側光功能表面包含一共同區,包 含一光軸,並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及第二資訊記錄媒 體二者之資訊,一獨有區,設置於共同區之外側,且主要 用來記錄及/或再生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資訊,及一階 形部份,鄰接共同區及獨有區,並被設置而幾乎平行於光 軸,且面向光軸之外側。 2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側光功能表面之階形 部份具有一階長度d2滿足以下公式: 0 000mm<d2$ 0 004mm。 2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2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物鏡光學元件之光資訊記錄媒體側光功能表面之階形 部份具有一階長度d 1滿足以下公式: 0 000mm<dl$ 0 004mm。 2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 1,1 8,及2 2項之任一 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中,具有中心在光軸上之繞射 結構形成於光源側光功能表面之共同區上。 2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 元件本身之放大率爲無限放大率。 -94- (14) 200306549 3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物鏡光 中,當分別使用第一及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 光資訊記錄媒體之光學系統的放大率m滿足以 -1/5S -1/10 〇 3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物鏡光| 中,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學5 放大率與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物鏡光| 之放大率不同。 3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1項所述之物鏡光| 中,自第一光源發射之光通量成爲無限光通量7 光學元件上,及自第二光源發射之光通量成爲窄 入射於物鏡光學元件上。 3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物鏡光· 中,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在 l〇mmgfS4 0mm 〇 3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3項所述之物鏡光· 中,物鏡光學元件之焦距在1 5mm^f$3 5mm ,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的厚度11 Μ 訊記錄媒體之透明基體之厚度t2的一半(2xtl # 足以下公式: 0 59$ΝΑ1‘〇 68 及 0 43SNA2S0 58 元件,其 自光源至 公式: :元件,其 件本身之 元件本身 元件,其 射於物鏡 限光通量 元件,其 之範圍中 元件,其 之範圍中 第二光資 t2),並滿 -95- (15) (15)200306549 其中,ΝΑΙ爲當使用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數値孔徑, 及ΝΑ2爲當使用第二光資訊記錄媒體時之數値孔徑。 3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在視角爲1°上之彗形像差爲〇〇5Arms或以下。 3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5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件,其 中,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被做成一單元。 3 7 —種光學拾波裝置,包含: 一第一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 1之光通量,而對 具有厚度11之透明基體的第一光資訊記錄媒體實施記錄 或再生資訊; 一第二光源,用以發射具有波長λ2(λ1<λ2)之光通 量,而對具有厚度t2(tl<t2)之透明基體的第二光資訊記錄 媒體實施記錄或再生資訊;及 一光會聚系統,用以會聚自第一及第二光源所發射之 通過第一及第二資訊記錄媒體之個別透明基體的光通量於 一資訊記錄平面上,其中,光收歛系統包含如申請專利範 圍第1,2,1 1,1 8,及22項之任一項所述之物鏡光學元 件。 3 8 —種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 第3 7項所述之光學拾波裝置。 -96-
TW092103161A 2002-02-22 2003-02-14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TW20030654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5979 2002-02-22
JP2002073988 2002-03-18
JP2002236196A JP4259067B2 (ja) 2002-02-22 2002-08-14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対物光学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6549A true TW200306549A (en) 2003-11-16

Family

ID=27738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3161A TW200306549A (en) 2002-02-22 2003-02-14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856471B2 (zh)
EP (1) EP1341165B1 (zh)
JP (1) JP4259067B2 (zh)
KR (1) KR20030069842A (zh)
CN (1) CN100489972C (zh)
DE (1) DE60313382D1 (zh)
TW (1) TW20030654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29937A2 (en) * 2002-09-27 2004-04-0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TWI266898B (en) * 2002-10-31 2006-11-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4148509B2 (ja) * 2003-03-03 2008-09-10 Hoya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用対物レンズ
US7313074B2 (en) 2003-06-30 2007-12-25 Ricoh Company, Ltd.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5129198A (ja) * 2003-09-30 2005-05-19 Pentax Corp 対物レンズ
JP2010153038A (ja) * 2003-09-30 2010-07-08 Hoya Corp 対物レンズ
DE10354780A1 (de) * 2003-11-21 2005-06-30 Schott Ag Refraktiv-diffraktive Hybridlinse, insbesondere zur Strahlformung von Hochleistungsdiodenlasern
KR20060110273A (ko) * 2003-12-25 2006-10-24 코니카 미놀타 옵토 인코포레이티드 대물 렌즈, 광픽업 장치 및 광정보 기록 재생 장치
JPWO2005098839A1 (ja) * 2004-04-02 2008-02-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012218A (ja) * 2004-06-22 2006-01-1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集光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743118B2 (ja) 2004-07-21 2011-08-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114081A (ja) * 2004-10-12 2006-04-2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WO2006090653A1 (ja) * 2005-02-25 2008-07-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それに用いる対物光学系
JP2007066373A (ja) * 2005-08-30 2007-03-15 Hitachi Maxell Ltd 対物レンズ、光ヘッド及び光学系並びに対物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34257B1 (ko) * 1995-08-30 1999-12-15 윤종용 대물렌즈 장치 및 안정된 포커스 서보 신호를 얻는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광픽업 장치 및 두께가 다른 디스크를 판별하는 방법 및 두께가 다른 디스크로부터 정보를 재생하고 기록하는 방법
JP4006032B2 (ja) * 1995-12-28 2007-1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光ヘッド
JP3529556B2 (ja) * 1996-07-18 2004-05-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におけるコマ収差補正方法及び装置
EP1103958A3 (en) * 1996-10-23 2004-10-06 Konic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WO2000000964A1 (en) * 1998-06-26 2000-01-06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JP2000231057A (ja) * 1999-02-10 2000-08-22 Konica Corp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911104B2 (ja) * 1999-11-30 2007-05-0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の光学系
US6594222B2 (en) * 1999-12-28 2003-07-15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JP3859416B2 (ja) * 2000-02-29 2006-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こ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287185C (zh) * 2000-10-06 2006-11-29 宾得株式会社 用于光学头的物镜、光学头以及光盘驱动器
US6597519B2 (en) * 2001-04-26 2003-07-22 Konica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0028A (zh) 2003-09-03
KR20030069842A (ko) 2003-08-27
JP2003344760A (ja) 2003-12-03
CN100489972C (zh) 2009-05-20
EP1341165A2 (en) 2003-09-03
EP1341165A3 (en) 2004-06-09
EP1341165B1 (en) 2007-04-25
US6856471B2 (en) 2005-02-15
DE60313382D1 (de) 2007-06-06
US20030174417A1 (en) 2003-09-18
JP4259067B2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13956B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TW200306549A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00363994C (zh) 光拾取装置和物镜
KR20050060096A (ko) 광픽업 장치용 광학 소자, 커플링 렌즈 및 광픽업 장치
JPWO2006121025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006210A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8125873B2 (e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20070165510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astigmatism
JP4098989B2 (ja) 光ヘッド用対物レンズ
JP2001042103A (ja)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130190A (ja) 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520932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111902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対物レンズ
JP4348617B2 (ja) 回折光学素子、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0055683A (ja)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320649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レンズ
JP5170587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対物光学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WO2004097818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9301696A (ja)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23668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
JP200228886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103216A (ja) 光ディスク用光学系および光ディスク用ヘッド装置
JP200235246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
JP4706481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733496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対物レン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