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0028A -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 Google Patents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0028A
CN1440028A CN03103736A CN03103736A CN1440028A CN 1440028 A CN1440028 A CN 1440028A CN 03103736 A CN03103736 A CN 03103736A CN 03103736 A CN03103736 A CN 03103736A CN 1440028 A CN1440028 A CN 1440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ptical element
recording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03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9972C (zh
Inventor
戸塚英和
斉藤真一郎
坂本勝也
池中清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440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0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99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99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e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了能均衡良好地校正彗差,可相对于不同的光信息记录媒体进行适切的信息记录或再生的光学拾取装置用的物镜光学元件以及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在使用DVD时完全校正正弦条件后,在使用CD时的正弦条件对常值的偏移量增大的结果是轴外彗差的增大。此时在把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1/sinU-f的情形下,通过将有效直径内光线高度h1下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使用DVD、CD时分别进行设计,结果可在使用这两种光盘时抵消轴外彗差。

Description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 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所用波长不同且透明基片厚度相异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由一个物镜进行记录/再生的光学拾取装置中所用的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光学头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物别涉及到以不同波长振荡的光源部模件化的光源(2激光件,1封装模件)中所用的或是物镜焦距短成为偏差主因的灵敏光学系统中所用的,改进了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中使用时的图像高彗差特性的物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它的光学摄影像设备与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存在着多种光信息记录媒体,这类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格格按表1所示决定。在这以后(包含表中的透镜数据)则是用E(例如2.5×E-3)来表示10的乘方(例如2.5×10-3)的
                             表1
    光盘 透明基片(mm)   必要的数值孔径NA(光源波长λnm)
CD、CD-R(再生)CD-R(记录再生)DVD     1.201.201.60     0.45(λ=780nm)0.50(λ=780nm)0.60(λ=635nm)
这里,作为记录密度相异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相互之间要求互换性的有DVD和CD。这些光信息记录媒体也如表1所示,透明基片的厚度也各异。为了确保互换性,就需有某种装置来校正因基片厚度不同产生的球差。此外,DVD与CD用于要求的数值孔径不同,也需对此采取某种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了实现具有DVD/CD互换性的光学拾取装置,开发了设有衍射结构的物镜。作为这种物镜,例如有在物镜的一个表面上对距光轴特定高度h处高置内外不同的衍射结构,在内侧区域上相对于各透明基片厚度校正球差且在外侧区域只对DVD情形校正球差而对CD则不校正球差的喇叭形制品。通过这样地构成物镜,就能在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上适当地形成种种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时所要求的聚焦点。
在把这种衍射结构用于物镜时,相对于DVD/CD双方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时的球差校正故较易进行,但作为妨碍适切的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学特性恶化的主要原因,除球差外适存在彗差。当彗差大时,由于组装绕差选成物镜倾斜,在相对于光轴倾斜的光束入射时,则有可能妨碍于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适切的光点。通过采用上述衍射结构虽可减少使用DVD/CD两者时的球差,组对于彗差则有不能同时校正这两者的问题。
特别是作为达到DVD/CD互换性的光学拾取装置的光源,已知是把称作为2激光器1封装的两个半导体激光器安装到一个基片上的所谓单元式的。应用这种光源,当相对于DVD/CD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时,例如在把DVD用光源设置于物镜的光轴上时,CD用光源就必然要配置到偏离光轴的位置,因而在此情形下希望极力减小CD使用时的彗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均衡地良好校正彗差,相对于不同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可适切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学拾取装置用的物镜光学元件以及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
项1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存在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时的共用区,
设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无件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满足
0.5≤COMA2/COMA1≤1.0          (1)。
此外,对于彗差,设相对于波长λ的光源的光束的波阵而像差的三次彗差为ΔW3(λrms)、5次彗差为ΔW5(λrms)、7次彗差为W7(λrms),则彗差COMA(λrms)可由下式求得:
COMA={(ΔW3)2+(ΔW5+)2+ΔW7}2}1/2                 (1′)。
本发明人等努力研究的结果,重新评价了物镜的设计特别是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设计,发现了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此外,通过对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DVD)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CD)的共用区研究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状态,发现了比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更好的设计,还进一步发现,通过抑制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也称作是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时)发生的彗差的波阵面差量,能够有力地抑制2激光器1封装模件的配置偏差,而即使是对于轴外使用的任何光信息记录媒体也可抑制彗差的发生。这种技术即令是未使用2激光器1封装模件的光源的光学拾取装置,在试图小型化方面,对于缩短了焦距的物镜光学元件也是有效的。
这里所谓的正弦条件如图1所示,离光轴的高度h1的光线相对于透镜平行于光轴入射时,此光线从透镜出射时的出射角为U时,h1/sinU要满足为常值。这在与离开距光轴的高度处h1处的高度无关而为常值时,满足正弦条件可视之为有效直径内各光线的横向倍率为常值。上述正弦条件虽为轴上的计算值,但在进行轴外横向倍率误差(即轴外彗差)的校正上是有效的。
但是本发明对于此技术领域范围内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保护基片的厚度不同时,还存在有下述问题。当使用一方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厚度为t1)时对正弦条件作完全地校正,则在使用另一方的厚度t2(第二)的光信息记录时的正弦条件,由于偏离常值的量大,结果就会有增大轴外彗差的特性。在把上述情形下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1/sinU-f时,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将有效直径内的光线高度h1下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时各自分开进行设计,结果能在使用各个光信息记录时抵消轴外彗差。更具体地说,通过满足(1)式可求得上述效果。
另一方面,当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绝对通过大时,则会产生下述不当情形。虽然对光信息记录媒体确定了必要的数值孔径。但这也同光信息记录媒体表面上的光点直径有关。这里当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正时,由于物镜光学元件(后述实旋例为物镜,以下同此)出射后的光线倾角小,即使以相同的有效直径光束入射到同于校正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焦距的物镜光学元件中,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形成的光点直径也会遮断可变光阑。为要使这种光点直径合乎所需,需加大可变光阑直径,跟踪界限将变窄。因此,最好是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形或根据理想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和有效直径求得的光点直径。
这里所谓的“光学功能面”是指各光源的光束所通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透镜面。在本说明书中,设定为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由可变光阑孔径。
又,在“生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中“主要”一词的意义将说明于下。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通过专用区的光束,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于上述物镜调焦散焦时成像。在此,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通过专用区的光束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于上述物镜调焦合焦时,在离开点光源处成为闪光。这里之所以用“主要”一词在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若是考虑光学拾取装置中通常所设的信号探测传感器,则取决于传感器的孔口尺寸,有时上述闪光会入射到此传感器的孔口内。在此情形下,由于还包含有闪光。实际上成为对上述物镜的散焦控制,这从广义上说,即使使用了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在实际使用中有时也会受到通过前述专用区的光束的影响。第二个理由是,从波动光学上看,通过控制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闪光与点光源的相位差,有时会增强点光源的Airg衍射波的峰值强度。由于这种理由,本发明理应避开不必要的限定。而采用了“主要”这一词汇。
再有,所谓的“物镜光学元件”,即可以是在上述物镜的光学面上设有前述光学功能面的,也可以是在上述物镜之外另设具有前述光学功能面的光学元件。
项2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其特征在于,在距光轴的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设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度为U且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的情形下,于前述共用区中,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以及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量的符号都为负。
在项2所述的发明中,在共用区内,由于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DVD)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小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8(a)中Q1)符号、使用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CD)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小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8(b)中Q2)的符号都为负,故能在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抵消轴外彗差。
项3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设距光轴高度h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量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量大值为SC1max而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2max时,它们满足
0.003mm≤SC1max≤0.020mm               (2)
0.010mm≤SC2max≤0.040mm             (3)
SC1max与SC2max在下限值以上时,由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一般不可能小,因而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轴外彗差良好。另一方面,SC1max、SC2max若在上限以下,则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轴外彗差良好。
项4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若前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max)|≤0.010mm                (4)则在上述第一光信息媒体中,此物镜光学元件能满足根据此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项5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当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取最大值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8(a)中Q1)的符号为负。
项6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ub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取最大值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而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Smin(参看图8(a)时,有
1.2×SC1Dmin≤SC1Smin    (5)
项7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以SC(h)=h/sinU-f(f为使用各种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从上述共用区变换到上述专用区的部分(图8(a)中ho)处,于负值为不继续的。
项8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8(a)中Q3)的符号为正。
项9中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这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通过上述专用区的最内周部的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而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时,有
1.2×SC1Dmin≤SC1out  (ho)                  (6)
项10中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绝对值为最大的情形存在于上述共用区中,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情形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满足
0.5≤COMA1≤COMA2≤1.0                 (7)
项11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所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不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此物镜光学元件特征在于,将距离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作横轴(y),在上述共用区域中,相对于示明距光轴的高度与前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关系的曲线求导数(dy/dx),然后在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将距离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光轴的高度设为hCDNA情形,
h<0.6hCDNA时(dy/dx)≤0                      (8)而且在距光轴的第一高度下绘出以该导数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在以上述第一高度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上述直线正侧的区域。
图2是将离光轴的高度取为横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CD)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纵轴(y)时,在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中例如求示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f2图。在此,曲线f2常为页,且随着离光轴愈远而负值愈增大。在第一高度x1处。当绘出以该导数值为斜率的直线d1时(意即在第一高度x1处绘出曲线f2切线),在与第一高度x1比离光轴更远一侧,曲线f2与直线(切线)d1在相比具有更存在于正侧的区域R1。此外,在x1与区域R1之间还有比直线d1更存在于负侧面的别的区域。根据这种特性,能在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抵消轴处彗差而取得与项1所述发明的相同效果。
此外,在第四高度x4处绘出以其导数值分斜率的直线(第四高度x4处对曲线f2所绘的切线)时,在与第一高度x1相比更接近光轴的一侧,曲线f2具有与直线(切线)d4相比更存在于正侧的区域R4。
项12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对于上述共用区中示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则当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二阶微商(d2y/dx2)后,设距离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的光线的光轴的高度为ho时,由于满足
0.5ho<h<0.8ho时,d2y/dx2>0               (8)故能求得与项11记述的发明有关的说明性的线。
项13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时,在上述专用区中对示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dy/dx。而于距光轴某个高度处绘出以此微商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则在从上述某个高度起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比上述直线更在正侧的区域。
图3是把离光轴的高度取为横轴(x),把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DVD)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纵轴(y)时,在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例示求表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f1的图。在此,于某个高度X2处绘出以其微高值为斜率的直线d2(即于某个高度x2处绘出的对曲线f1的切线)时,在由某个高度x2起远离光轴的一侧,曲线f1具有存在于比直线(切线)d2更在正侧的区域R2。此外,在x2与区域R2之间在直线d2的负侧存在有另外的区域。当具有上述特性时,可取得与项5记述发明相同的效果。
项14项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自距光轴高度h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当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焦距)时,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便随入射到上述光学元件的入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作单调的增加。
项15记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设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无穷远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焦距),则在上述共用区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均为负。
项16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设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无穷远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而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m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假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2max时,满足下述条件:
0.003mm≤SC1max≤0.020mn                (9)
0.010mm≤SC2max≤0.040mm                   (10)
项17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光线距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满足
|SC1(hmax)|≤0.01mm                     (11)
项18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成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所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不下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距光轴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焦息记录媒体的上述物镜的焦距),则当假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中有效直径最外周部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满足下述条件;
SC1(ho/2)≤SC1out(ho)               (12)
SC1(ho/2)≤0                           (13)
SC1(hmax)≥0                           (14)
(12)~(14)式的关系可从图2与后述实施例获得理解,通过这样地设定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能在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消除轴外彗差而获得项1中所述发明的相同效果,
项19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量符号为正。
项20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上具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在该光学功能面上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表面上有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而在与上述共用区和专用区相邻,与光轴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光轴设有朝向外侧的台阶部。
图9是将上述光信记录媒体侧的上述光学功能面上形成的台阶与衍射光环加以放大的物镜光学元件(例如物镜)的剖面图。如图9所示,设备与共用区和专用区相邻,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外侧的台台阶高T2。通过设置此台阶高T2,如关联到项1的发明中所说明的,能在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抵消轴外彗差,此外,当于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的至少一方(本例中为光源侧)设有衍射结构D时,如图10所示,前述台阶部(T1、T2)的阶差量(d1、d2)由母非球面的位置与设于母非球面上的衍射结构的阶差量决定。
项21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之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阶差量d2(参量图9)满足
0.000mm<d2≤0.004mm                       (15)
项22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成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成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面的上述光学功能面设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
上述物镜光学无件在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同时设备与上述共用区和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外侧的台阶部,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在此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根据项22记述的发明,如图9所示,由于在邻接共用区与专用区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外侧的台阶部T2,故如关联着项1记载的发明所述,能在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抵消轴外彗差。
项23记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上述共用区所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以及在上述专用区的所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符号相异、局部曲率R(h)的表示式则于以后描述。
项24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与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由正变负。
项25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源侧的光学功能面上设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此共用区外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与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内侧的台阶部(图9中的T1)。
项26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的台阶部(图9中T2)的阶差量d2合于
0.000mm<d2≤0.004mm                      (16)
项27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的台阶部(图9中T1)的阶差量d1合于
0.000mm<d1≤0.004mm                        (17)
项28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的共用区中形成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图9中的D)。
项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由各个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基本上是无穷倍率。
项30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从上述光源到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光学系统的倍率m,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都满足-1/5≤m≤-1/10。当值m在下限值以上,相对于光源位置偏移的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在记录面上位置偏移量不会增大,能够减小误差主要原因,当值m在上限值以下,光程长不会增大,能使光学拾取装置紧致化。
项31所述光学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不同,因而例如在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能使无穷远光束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而在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能使有限发射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由此可以减少使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沿光轴方向位移时的工作距离差,从而可以使上述光学摄影设备紧致化的同时节省电功率。
项3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无穷远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中,而上述第二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有限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中。
项33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由于此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0mm≤f≤4.0mm,故能给光学拾取装置提供良好适配的光学元件。
项34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中,当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5mm≤f≤3.5mm,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厚度t1是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t2之半(2×t1=t2),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NA1以及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NA2满足
0.59≤NA1≤0.68且0.43≤NA2≤0.58时,例如能提供具有可使用DVD与CD等互换性的光学拾取装置中所适用的物镜光学元件。
项35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由于能把视场角1°中的各个彗差都抑制到0.05λrms以下,因而能提供像差特性良好的物镜光学元件。
项36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当它用于的光学拾取装置采用的光源是前述第一与第二光倍息记录媒体用光源单元化的光源(例如2激光器1封装模件)时,就可以消除或减小因其中位一光源偏离光轴所引起的彗差。
项37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成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存在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的共用区。
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于视场角1°时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于视场角1°时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时,若满足
0.5≤COMA2/COMA1≤1.0                      (1)则能取得权项1中所述发明的相同效果。
项38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中,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1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共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确定的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的焦距),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均为负,这样就可达到与项2所述发明相同作用的效果。
项39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SC1max与SC2max时,则它们满足
0.003mm≤SC1max≤0.020mm                 (2)
0.010mm≤SC2max≤0.040mm                 (3)
项40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max)|≤0.010mm                     (4)
项41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为最大值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负。
项42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而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Smin时,其特征在于:
1.2×SC1Dmin≤SC1Smin                    (5)
项43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量在从上述共用区转换到上述专用区的部分上于负侧为不连续的。
项44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则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量距)时,其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大值为最大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正。
项45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者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的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而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min时,其特征在于;
1.2×SC1Dmin≤SC1out(ho)                   (6)
项46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设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绝对值为最大的情形存在于上述共用区中,记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记使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形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其特征为:
0.5≤COMA1/COMA2≤1.0                  (7)
项47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所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取距光轴的高度为纵轴(x),取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横轴(y),当于上述共用区中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值(dy/dx),在使用上述第二光学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CDNA时有
h<0.6hCDNA时,dy/dx≤0                    (8)
于离光轴第一高度处绘出以此微商值为斜率的直线,则在从上述第一高度处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更在上述直线正值的区域,这样能达到与项11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
项48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时于上述共用区中示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则当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二阶微商(d2y/dx2)后,设距离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的光线的光轴的高度为ho时。
0.5ho<h<0.8ho时,d2y/dx2>0           (8’)
项49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时,在上述专用区中对示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dy/dx。而于距光轴某个高度处绘出此微高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则在从上述某个高度起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比上述直线更在正侧的区域。
项50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随着对上述光学元件的入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增大而单调增加。
项51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则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在上述共用区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都为负。
项52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者以U表示出射后后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大值为SC1max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各式:
0.003mm≤SC1max≤0.020mm               (9)
0.010mm≤SC2max≤0.040mm               (10)
项53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max)|≤0.010mm                     (11)
项54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轴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所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当距光轴高度h的无穷远处有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的最外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umx,由于满足
SC1(ho/2)≤sclout(ho)                   (12)
SC2(ho/2)≤0                            (13)
SC1(hmax)≥0                            (14)
故可达到项18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项55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量的符号为正。
项56中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上设有的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在此光学功能面上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表面设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能用于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与该共用区外侧面且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具有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还设有与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朝向外轴的台阶部。
项57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的阶差量d2满足
0.000mm<d2≤0.004mm                    (15)
项58中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成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光源侧的上述光学功能面上设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所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在此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由此而能达到项22中所述发明同样的作用与效果。
项59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邻接部以及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各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相异。
项60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以及在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由正变负。
项61所述的光学摄影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上设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在该共用区外侧设置的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还设有在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相邻处与光轴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内侧面的台阶部。
项62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上台阶部的阶差量d2满足
0.000mm<d2≤0.004mm                    (16)
项63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上台阶部的阶差量d1满足
0.000mm<d1≤0.004mm                   (17)
项64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光源侧的共用区中形成了以光轴为转动中的的衍射结构。
项65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各物镜不光学元件单件的成缘倍率基本上是无穷倍率。
项66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从上过光源到各信息记录媒体的光学系统倍率分别为-115≤m≤-1/10。
项67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单件的成缘倍率不同。
项68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无穷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从上述第二光源出射的光束作为有限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
项69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0mm≤f≤4.0mm。
项70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5mm≤f≤3.5mm,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厚度t1是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厚度t2之半(2×t1≈t2)。设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分别为NA1与NA2时,则满足
0.59≤NA1≤f≤0.68和0.43≤NA2≤0.58         (18)
项71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能将视场角1°下的各彗差抑制到0.05λrms以下。
项72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特征在于,它所采用的光源是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所用光源与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所用光源两者单元化的光源。
项73中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成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存在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时的共用区,
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在视场角1°下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当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在视场角1°下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λ2rms),则满足
0.5≤COMA2/COMA1≤1.0                    (1)于是能达到项1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项74中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设距光轴高度h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上述共用区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与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同为负,于是可达到项2中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项75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此设备的特征在于,设距光轴离度h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2max时,它们满足
0.003mm≤SC1max≤0.020mm                  (2)
0.010mm≤SC2max≤0.040mm                  (3)
项7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必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amx)|≤0.010mm                      (4)
项77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此设备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量绝对值取最大值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负。
项78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此设备的件的特征在于,设距光轴高度h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而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Smin时,它们满足
1.2×SC1Dmin≤SC1Smin                 (5)
项79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此设备的特征在于。当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由上述共用区转换到上述专用区的部分,于负侧为不连续的。
项80所述光息记录再生设备,此设备的特征在于。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远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于上述共用区中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成为最大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正。
项8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者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的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而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时,其特征在于:
1.2SC1Dmin≤SCout(ho)                  (6)
项82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设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绝对值为最大的情形存在于上述共用区中,记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记使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时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其特征为:
0.5≤COMA1/COMA2≤1.0                     (7)
项83中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面主要所相对于第一共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取距光轴的高度为纵轴(x),取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横轴(y),当于上述共用区中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值(dy/dx),在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CDNA时有
h<0.6hCDNA时,dy/dx≤0                    (8)
于离光轴第一高度处绘出以此微商值为斜率加直线,则在从上述第一高度处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更在上述直线正值的区域,这样能达到与项11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效果。
项84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对于上述共用区中示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则当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中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二阶微高(d2y/dx2)后,设距离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的光线的光轴的高度为ho时。
0.5ho<h<0.8ho时,d2y/dx2>0             (8’)
项85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时,在上述专用区中对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dy/dx。而于距光轴某个高度处绘出此微商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则在从上述某个高度起远离光轴好一侧面,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比上述直线更在正侧面的区域。
项86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随着对上述光学元件的入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增大而单调增加。
项87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当距光轴的高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的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者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在上述共用区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都为负。
项88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当距光轴的尽度h的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们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者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记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大值为SC1max时,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各式:
0.003mm≤SC1max≤0.020mm                       (9)
0.010mm≤SC1max≤0.040mm                      (10)
项89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再效直径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max)|≤0.010mm                         (11)
项90中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成第二光源程序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当距光轴高度h的无穷远处有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SC1(h)=h/sinU-f(f为使用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的最外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由于满足
SC1(ho/2)≤SC1out(ho)                     (12)
SC2(ho/2)≤0                              (13)
SC1(hmax)≥0                              (14)故可达到项18所述发明相同的作用与效果。
项91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量的符号为正。
项92中所述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上设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在此光学功面上光信息记录媒体测的表面上设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能用于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且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具有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还设有与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朝向外轴的台阶部。
项93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的阶差量d2满足
0.000mm<d2≤0.004mm                       (15)
项94中记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成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光源侧的上述光学功能面上设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确定的在此第一光焦点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由此而能达到项22中所述发明同样的作用与效果。
项9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邻接部以及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相异。
项9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以及在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由正变负。
项97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的设备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在共用区外侧设置的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点信息记录媒体能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还设有在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相邻处与光轴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内侧的台阶部。
项98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上台阶部的阶差量d2满足
0.000mm<d2<0.0004mm                       (16)
项99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上台阶部的阶差量d1满足
0.000mm<d1<0.0004mm                       (17)
项10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光源侧的共用区中形成了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
项10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各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基本上是无穷倍率。
项102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从上述光源到各光信息媒体的光学系统倍率分别为-115≤m≤-1/10。
项103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单件的成像倍率不同。
项104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无穷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从上述第二光源出射的光束作为有限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
项10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束元件的焦距f合于1.0mm≤f≤4.0mm。
项10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距f合于1.5mm≤f≤3.5mm,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厚度t1是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t2之半(2×t1=t2)。设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分别为NA1与NA2时,则满足
0.59≤NA1≤0.68和0.43≤NA2≤0.58             (18)
项107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能将视场角1°下的各彗差抑制到0.05λrms以下。
项108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的特征在于,它所采用的光源是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所用光源与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所用光源两者单元化的光源。
本说明书中所用的“衍射结构“是指在物镜表面通过设置凹凸图案而具有借助衍射对光束进行聚光或发散作用的部分。作为凹凸图案的形状例如可于物镜表面上形成以光轴为中心大致同心圆状的环带,若对包含光轴的平面观察其剖面,可知各个环带是锯齿形,而此凹凸图案即包含这种形状,而将这种形状特称之为“衍射环带”。
本说明书中的物镜,狭义的是指在将光信息记录媒体装载于光学拾取装置的状态下时,正是于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位置处具有与之相对适当配置的聚光作用的透镜;广义的则是指与该透镜一起通过致动器至少能沿其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组。所谓透镜组则指至少有一片以上(例如两片透镜)。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物镜在光信息记录媒体侧(像侧)的数值孔径NA乃是指物镜所应位于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透镜这面的数值孔径NA。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必要数值孔径NA表示的是在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规格下规定的数值孔径,或相对于各个光信息记录媒体,根据所用光源的波长,能获得用于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必要光点直径的衍射极限性能的物镜的数值孔径。
在本说明书中,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例如是CD-R、CD-RW、CD-Video、CD-ROM等各种CD系光盘;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则是指DVD-ROM、DVD-RAM、DVD-R、DVD-RW、DVD-Video等各种DVD系光盘。在本说明书中谈到透明基板的厚度t时也区含t=0。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正弦条件的图。
图2是说明使用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图。
图3是说明使用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图。
图4是本实施形式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或光学拾取装置(包含2激光器1封装模件型的光源)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相对于DVD(a)与CD(b)示明实施例1的物镜的球差图(以纵向球差量表示)。
图6是相对于DVD(a)与CD(d)示明实施例1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图。
图7是相对于DVD(a)与CD(d)示明实施例2物镜的球差图(以纵向球差量表示)。
图8是相对于DVD(a)与CD(d)示明实施例1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图。
图9是将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上形成的台阶及衍射环带以放大示明的物镜的剖面图。
图10例示光学功能面上台阶部(T1、T2)的阶差量(d1、d2)。
图11相对于DVD示明实施例3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
图12相对于CD示明实施例3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
图13相对于DVD示明实施例3的物镜的球差(以纵向球差量示明)。
图14相对于CD示明实施例3的物镜的球差(以纵向球差量示明)。
图15相对于DVD示明实施例4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
图16相对于CD示明实施例4的物镜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
图17相对于DVD示明实施例4的物镜的球差(以纵向球量示明)。
图18相对于CD示明实施例4的物镜的球差(以纵向球差量示明)。
具体实施形式
下面参考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发明。图4是本实施形式的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或光学拾取装置(包含2激光器1封装模件类型的光源)的概略结构图。图4中,作为第一光源的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11与作为第二光源的第二半导体激光器112,构成为安装在相对于光轴正交的同一基片表面的1单元。从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11(波长λ1=610-670nm)出射的光束透过光合波装置的光束分裂器,再由可变光阑17收缩,通过物镜16经第一光盘20的透明基片21会聚于信息记录面22上。
然后于信息记录面22上,为信息位调制的反射光束再通过物镜16、可变光阑17入射到光束分裂器120上。在此被反射,因柱面透镜180面产生像散,经凹透镜50入射到光源侧器30上,利用其输出信号而获得记录于第一光盘20上的信息读取信号。
此外,通过探测光探测器30光点的形状变化、位置变化造成的光量变化,进行对焦探测与跟踪探测。根据这种探测结果,二维致动器(未图示)为将来自第一半导体激光器111的光束于第一光盘20的记录面22上成像而移动物镜16,同时为使半导体激光器111的光束按预定跟踪成缘两移动物镜16。
第二半导体激光器112(波长λ1=740~870mm)出射的光束透过光合波装置的光束分裂器120,再经过可变光阑17、物镜16,通过第二光盘20的透明基片21而将光会聚于信息记录面22上。
然后,于信息记录面22上由信息位调制而反射的光束,再次由物镜16、可变光阑17、光束分裂器120所反射,因柱面透镜180而产生像散,经凹透镜50入射光探测器30之上。利用其输出信号,获得记录于第二光盘20上的信息的读取信号。
此外通过探侧光探测器30上光点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导致的光量变化,进行对焦探测与跟踪探测,由二维致动器(未图示)移动物镜16用以进行对焦与跟踪。
图4中示明的是以发射光束入射到物镜的光摄像设备,但在以下实施例中例示的是在使用DVD、CD时以平行光束入射的情形。因而第0面与第1面的面图隔为∞。在各半导体激光器111、112与光束分裂器120之间假设存在有准直透镜。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形式的最佳实施例。
物镜的两面是以下式(式1)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Z为光轴方向的轴。h为距光轴的高度,r为近轴曲率半经,κ为圆锥系数,A2i为非球面系数 Z = ( h 2 / r ) 1 + 1 - ( 1 + κ ) ( h / r ) 2 + Σ i = 1 9 A 2 i h 2 i 式1
本说明书中所用的局部曲率R(h)则由(式2)定义 R ( h ) = ( 1 + ( dz dh ) 2 ) 3 / 2 / ( dz 2 d 2 h ) 式2
此外,于物镜光源侧非球面的表面上整体地形成了衍射结构。此种衍射结构通过相对于闪烁波长λB的光程差函数φ,以mm为牵位由式3表示。此二次系数表示衍射部分的近轴功率。2次以外的系数,例如4次、6次系数等能控制球差,。这里所谓的能控制是指将具有折射部分的球差,于衍射部分由具有相反特性的球差作为整体来校正球差,或是操作衍射部分的球差将整体的球差作为所希望的外扩量。此时能够考虑温度毫化时的球差以及折射部分的球差的温度变化与衍射部分球差变化的整体。 Φ = Σ i = 1 ∞ Ci h 2 i ( mm ) 式3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于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物镜光源侧的面上形成了两个光学功能面。包含光轴的光学功能面形成了在分别使用DVD、CD时校正球差的内侧光学功能面(共用区)它的外侧的光学功能面则形成为在使用DVD时校正球差,且在最佳聚焦状态下使用CD时使通过此光学功能面的光束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成为闪光的专用区。表2中示明了本实施例物镜的透镜数据。表2f1=3.05mm f2=3.07mmNA1:0.60     NA2:0.47
第I面 ri  di(655mm) ni(655nm) di(785nm) ni(785nm)
  0
  1 0.0 1.0 0.0 1.0 光阑直径φ3.660mm
  2 1.87178 1.72000 1.52915 1.72000 1.52541
  2′ 1.92357 1.72000 1.52915 1.72000 1.52541
  3 -7.98941 1.69938 1.0 1.33477 1.0
  4 0.6 1.57752 1.2 1.57063
  5
非球面数据第2面(0<h<1.419mm:DVD/CD共用区)
非球面系数κ-1.0230×E-0A1+5.7970×E-3              P1 4.0A2-4.8819×E-4              P2 6.0A3+1.1480×E-3              P3 8.0A4-4.3700×E-4              P4 10.0A5+7.8504×E-5              p5 12.0A6-1.4534×E-5              P6 14.0
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720nm)
C4-2.0201×E-0
C6-8.9539×E-1
C8+3.8143×E-1
C10-8.1400×E-2
第2面(1.419mm<hDVD专用区域)
非球面系数κ-3.2868×E-1A1-3.7854×E-3              p1 4.0A2+1.1888×E-4              P2 6.0A3+2.2964×E-4              P3 8.0A4-1.3557×E-4              p4 10.0A5-8.0336×E-5              P5 12.0A6+1.8473×E-5              P6 14.0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655nm)C2-1.0061×E+1C4+6.3493×E-0C6-2.1340×E-0C8-8.3911×E-2C10+7.1252×E-2第3面非球面系数κ+8.4421×E+0A1+1.0492×E-2              p1 4.0A2+7.9177×E-3              P2 6.0A3-4.8995×E-3              P3 8.0A4+2.2015×E-4              p4 10.0A5+3.4801×E-4              P5 12.0A6-5.6907×E-5              P6 14.0
本实施例的物镜由于取前述的设计,对于DVD与CD,即使光阑直径相同,也能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获得必要的主光点直径。有关CD的轴外彗差,由于主光点光与专用区中形成的闪光距离的量级约为光点直径的10倍,故只对共用区的光束进行评价。
这样,对于透明基片在一定厚度时将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两者都作为零在原理上在可能的情形下,可以取DVD/CD各个的轴外彗差相抵消的设计。这也如图6所示,注意CD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设计时,在共用区内,本实施例一方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本身与已有的例子相比大体上要大,但通过控制其曲线设计本身,能使轴外彗差比已有例子中的小。DVD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并非以零为图标,但结果所得的DVD轴外彗差可以抑制到实用上无问题的水平。此外,图6中的h、h1、h2与hmax对应于权利要求范围的标号。在权利要求中定义的值在实施例中如以下所述。
SC1max               0.006mm
SC2max               0.024mm
SC1(hmax)            0.007mm
SC1(ho)              0.004mm
SC1(ho/2)            -0.006mm
SC1(ho)              -0.024mm
SC2(ho/2)            -0.012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于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与光信息记录媒体侧两方的表面上形成两个光学功能面。包含光轴的光学功能面形成使用各DVD、CD时校正球差的内侧光学功能面(共用区),其外侧的光学功能面则形成为在使用DVD时校正球差且在最佳聚焦状态下使用CD时通过此光学功能面的光束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成为闪光的专用区。此外,在共用区与专用区之间,设有图9所示的台阶部。表3中示明了本实施例的物镜的透镜数据。
                    表3f1=3.36mm f2=3.38mmNA1:0.60   NA2:0.47
第i面 ri di(655mm) ni(655nm) di(788nm) ni(788nm)
 0
 1 0.0 1.0 0.0 1.0 光阑直径4.032mm
 2 2.08078 2.20000 1.52915 2.20000 1.52534
 2′ 2.00570 0.00091 1.52915 0.00091 1.52534
 3 -7.74668 1.75045 1.0 1.33797 1.0
 3′ -7.75528 0.00156 1.0 0.00156 1.0
 4 0.6 1.57752 1.2 1.57051
 5
*di表示从第2面到第c+1面的变化
*d2’、d3分别表示从第2面、第3面到第2面、第3面的变化非球面数据第2面(0<h<1.589mm:DVD/CD共有区域)
非球面系数κ-2.3679×E-0A1+2.4225×E-2              P1 4.0A2-3.2907×E-3              P2 6.0A3+5.8739×E-4              P3 8.0A4-3.2231×E-5              P4 10.0
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720nm)
C4-2.O201×E-0
C6-8.9539×E-1
C8+3.8143×E-1
C10-8.1400×E-2
第2面(1.589mm<h:DVD专用区域)
非球面系数κ-8.5949×E-1A1-5.4305×E-3              p1 4.0A2+4.4524×E-4              P2 6.0A3+1.1271×E-3              P3 8.0A4-2.4275×E-4              p4 10.0A5-4.0506×E-6              P5 12.0A6+3.2614×E-6              P6 14.0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655nm)C2-1.0061×E+1C4+6.3493×E-0C6-2.1340×E-0C8-8.3911×E-2C10+7.1252×E-2第3面(0<h1.163mm:DVD/CD共有区域)非球面系数κ+1.5681×E+1A1+2.0648×E-2              p1 4.0A2-9.4490×E-3              P2 6.0A3+9.7699×E-3              P3 8.0A4-3.6532×E3               p4 10.0A5-2.8584×E-4              P5 12.0A6+3.6042×E-4              P6 14.0第3面(1.163mm:DVD专用区域)非球面系数κ+9.7980×E+0A1+1.4045×E-2               p1 4.0A2-2.0311×E-3               P2 6.0A3+2.08822×E-3              P3 8.0A4-1.3361×E-3               p4 10.0A5+3.6669×E-4               P5 12.0A6-3.6902×E-5               P6 14.0
图7与8中相对实施例2分别示明了球差与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横轴的单位为mm。
本实施例中作了抑DVD轴外彗差加剧和改进CD轴外彗差的物镜的设计。本实施例中给出了满足这种必要条件的图8所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结果,平行光束以视场角1°入射时使用DVD时的彗差(COMA1)可为0.006λ1rms,而使用CD时的彗差(COMA2)可为0.008λ2rms,而在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值,在实施例中则如F。
SC1max                    0.012mm
SC2max                    0.015mm
SC1(hmax)                 -0.001mm
SC1(ho)                   0.012mm
SC1(ho/2)                 -0.001mm
SC2(ho)                   -0.01 4mm
SC2(ho/2)                  -0.006mm
SC1Dmin                  -0.002mm
SC1Smin                   -0.001mm
SC1out(h)                 -0.001mm
d1                        0.001mm
d2                        0.002mm
hCDNA                     1.589mm
本实施例中于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与光信息记录媒体侧两方的表面上形成两个光学功能面。包含光轴的光学功能面形成使用各DVD光源波长655mm、CD光源波长785nm时校正球差的内侧光学功能面(共用区),其外侧的光学功能面则形成为在使用DVD时校正球差且在最佳聚焦状态下使用CD时通过此光学功能面的光束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成为闪光的专用区。表4中示明了本实施例的物镜的透镜数据。
                           表4
实施例3透镜数据
f1=1.80mm f2=1.81mm
NA1:0.60     NA2:0.47
第i面 ri di(655mm) ni(655nm) di(780nm) ni(780nm)
 0 29.33910
 1 0.0 1.0 0.0 1.0 光阑孔径2.160mm
 2 1.12922 0.92000 1.54094 0.92000 1.53728
 2′ 1.25557 0.00860 1.54094 0.00860 1.53728
 3 -5.04774 0.90505 1.0 0.65069 1.0
 3′ -3.93413 0.00000 1.0 0.00000 1.0
 4 0.6 1.57752 1.2 1.57084
 5
di表示从第2面到第i+1面的变化
d2’、d3分别表示从第2面、第3面到第2面、第3面的变化非球面数据第2面(0≤h≤0.900mm:DVD/CD共有区域)
非球面系数K-1.4625×E-0A1+7.6022×E-2                    P1 4.0A2-2.1865×E-2                    P2 6.0A3+6.0304×E-2                    P3 8.0A4-9.9892×E-2                    P4 10.0A5+1.1041×E-1                    P5 12.0A6-4.7810×E-2                    P6 14.0
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720nm)
C4-7.9189×E-1
C6-1.4005×E+1
C8+6.8812×E-0
第2面(0.900mm<h:DVD专用区域)
非球面系数K-1.0150×E-0A1+1.0375×E-1                    p1 4.0A2-1.7430×E-2                    P2 6.0A3-1.2551×E-2                    P3 8.0A4+1.4297×E-3                    p4 10.0A5+9.8299×E-3                    P5 12.0A6-8.3141×E-3                    P6 14.0光程差出数(光程差出数的系数:基准波长655nm)C2+7.2457×E-1C4-2.6654×E-0C6-4.7087×E-0C8-1.0307×E-0C10-2.5585×E-0第3面(0≤h≤0.754mm:DVD/CD共有领域)非球面系数K-2.9759×E+1A1+7.3798×E-3                    p1 4.0A2+5.6739×E-2                    P2 6.0A3-3.8042×E-2                    P3 8.0A4-4.5903×E-2                    p4 10.0A5+1.0494×E-1                    P5 12.0A6-7.5467×E-2                    P6 14.0第3面(0.754mm<h:DVD专用区域)非球面系数K-9.6145×E+1A1+2.7265×E-2                    p1 4.0A2-4.0614×E-2                    P2 6.0A3+7.7366×E-2                    P3 8.0A4-9.7942×E-2                    p4 10.0A5+5.4540×E-2                    P5 12.0A6-1.2174×E-2                    P6 14.0
图11与12示明了实施例3的使用DVD与CD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13与14示明使用DVD与CD时的球差。横轴的单位为mm。
本实施例中,使用DVD时以无穷光束入射物镜,使用CD时以有限发射光束入射物镜。使用DVD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为无穷倍率,使用CD时的物镜成像倍率,m=-1/15.3。此外,按权利要求定义的值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所示。
SC1max                 0.005
SC2max                 0.053
SC1(hmax)              -0.001
SC1(ho)                0.001
SC1(ho/2)              -0.004
SC2(ho)                -0.053
SC2(ho/2)              -0.014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于作为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与光信息记录媒体侧两方的表面上形成两个光学功能面。包含光轴的光学功能面形成使用各DVD光源波长660nm、CD光源波长788nm时校正球差的内侧光学功能面(共用区),其外侧的光学功能面则形成为在使用DVD时校正球差且在最佳聚焦状态下使用CD时通过此光学功能面的光束于光信息记录媒体面上成为闪光的专用区。表5中示明了本实施例的物镜的透镜数据。
                         表5
实施例4  透镜数据
f1=2.16mm  f2=2.18mm
NA1:0.65    NA2:0.5
第i面 ri di(660mm) ni(660nm) di(788nm) ni(788nm)
 0 30.7825
 1 0.0 1.0 0.0 1.0 光阑孔径2.808mm
 2 1.33057 1.16000 1.53596 1.16000 1.53589
 2′ 1.33116 0.01372 1.53596 0.01372 1.53589
 3 -5.98882 1.12894 1.0 0.93002 1.0
 3′ -16.80174 -0.03217 1.0 -0.03217 1.0
 4 0.6 1.57718 1.2 1.57051
 5
di表示从第2面到第i+1面的变化
d2’、d3分别表示从第2面、第3面到第2面、第3面的变化非球面数据第2面(0≤h≤1.147mm:DVD/CD共有领域)
非球面系数K-1.2356×E-0A1+4.8835×E-2                    P1 4.0A2-1.7069×E-2                    P2 6.0A3-4.5749×E-3                    P3 8.0A4+1.1331×E-3                    P4 10.0A5+1.5861×E-2                    P5 12.0A6-6.8124×E-3                    P6 14.0
光程差函数(光程差函数的系数:基准波长690nm)
C2+4.3478×E-0
C4+8.5468×E-0
C6+7.4019×E-1
C8-1.8501×E+1
C10+1.0207×E+1
第2面(1.147mm<h:DVD专用区域)
非球面系数K-7.0031×E-0A1+1.7943×E-1                    p1 4.0A2-5.3203×E-2                    P2 6.0A3+4.5553×E-2                    P3 8.0A4-3.2013×E-2                    p4 10.0A5+8.0925×E-3                    P5 12.0A6-4.6611×E-4                    P6 14.0光程差出数(光程差出数£系数:基准波长660nm)C2-3.2205×E+1C4-3.3148×E+1C6+1.8655×E-0C8+1.1896×E+1C10-4.2826×E-0第3面(0≤h≤0.968mm:DVD/CD共有领域)非球面系数K-1.5000×E+2A1-5.0508×E-2                    p1 4.0A2+5.7588×E-3                    P2 6.0A3+1.0083×E-1                    P3 8.0A4-3.5644×E-2                    p4 10.0A5-5.5537×E-2                    P5 12.0A6+2.5224×E-2                    P6 14.0A7+3.8507×E-3                    P7 16.0A8-1.8149×E-3                    P8 18.0第3面(0.968mm<h:DVD专用区域)非球面系数K-6.1189×E+1A1+2.4455×E-2                    p1 4.0A2-4.0956×E-2                    P2 6.0A3+3.0991×E-2                    P3 8.0A4-2.0461×E-2                    p4 10.0A5+9.1913×E-3                    P5 12.0A6-1.7370×E-3                    P6 14.0A7+7.1453×E-5                    P7 16.0
图15与16中示明了实施例4中使用DVD与CD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图17与18示明实施例4中使用DVD与CD时的球差。横轴的单位为mm。
本实施例中使用DVD时以无穷光束入射物镜,使用CD时以有效发射光束入射物镜。使用DVD时的物镜成像倍率为无穷倍率,使用CD时的物镜的成像倍率为m=-1/13.2。此外,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值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所述。
SC1max                0.016
SC2max                0.080
SC1(hmax)             0.001
SC1(ho)               -0.003
SC1(ho/2)             -0.011
SC2(ho)                 -0.080
SC2(ho/2)               -0.026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式。物镜光源侧的这面虽已取衍结构,但也不限于此而也可不设衍射结构,例如也可如实施例所示设定DVD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此外虽然设定了2激光器1封装模件的光源,但也可应用于非模件化的离散式光学摄影设备。再有,这里是将物镜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面由同一非球面构成,但也不局限于此,也可将这种面设为两种光学功能面,对专用区与共用区分别作球差设计、正弦条件不满足量设计。
上面描述了物镜设计中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但相反的是,在制作实际物镜时会产生加工误差,例如物镜产生表面偏移时,相对于轴上光束也会产生彗差分量。此时,就DVD与CD的轴外彗差的平衡设计意义上而言,虽然最好是满足本发明必要条件的设计。此外,衍射设计次数对DVD、CD以及专用区与共用区对衍射次数作利用一次衍射光的设计,但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高次衍射次数或/和于DVD与CD上取利用不同衍射次数光的设计。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这样的光学拾取装置用物镜光学元件与光学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们能良好地均衡校正彗差,相对于不同的光信息记录媒体适切地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

Claims (38)

1.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存在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时的共用区,
设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视场角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满足
0.5≤COMA2/COMA1≤1.0                (1)。
2.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成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在距光轴的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设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度为U且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的情形下,于前述共用区中,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以及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的符号都为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设距光轴高度h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2max时,它们满足
0.003mm≤SC1max≤0.020mm               (2)
0.010mm≤SC2max≤0.040mm              (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若前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SC1满足
|SC1(hmax)|≤0.010mm               (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当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
|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取最大值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负。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过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设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而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Smin时,有
1.2×SC1Dmin≤SC1Smin               (5)
7.根据权利要求2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在从上述共用区变换到上述专用区的部分处,于负值侧为不连续的。
8.根据权利要求7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最大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距光轴高度h处有无穷远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个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设通过上述专用区的最内周部的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而上述共用区中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最小值为SC1Dmin时,有
1.2×SC1Dmin≤SC1out(ho)          (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绝对值为最大的情形存在于上述共用区中,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角1°斜入射一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情形所发生的彗差为COMA1(λ1rms)、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以视场1°斜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情形发生的彗差为COMA2(λ2rms),则满足
0.5≤COMA1≤COMA2≤1.0                (7)
11.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同时,将距离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作横轴(y),在上述共用区域中,相对于示明距光轴的高度与前术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关系的曲线求导数(dy/dx),然后在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在将距离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有效直径最外周部的光线光轴的高度设为hCDNA情形,
h<0.6hCDNA时(dy/dx)≤0            (8)而且在距光轴的第一高度下绘出以该导数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在以上述第一高度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上述直线正侧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对于上述共用区中示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曲线,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则当相对于表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二阶微商(d2y/dx2)后,设距离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的光线的光轴的高度为ho时,满足
0.5ho<h<0.8ho时,d2y/dx2>0          (8)
13.根据权利要求11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若将距光轴的高度取为纵轴(x),将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取为横轴(y)时,在上述专用区中对示明距光轴的高度与上述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关系的曲线求微商dy/dx,而于距光轴某个高度处绘出以此微商值为斜率的直线时,则在以上述某个高度起远离光轴的一侧,上述曲线具有存在于自上述直线的正侧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1记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自距光轴高度h的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当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时,上述专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便随入射到上述光学元件的入射光线距光轴的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作单调的增加。
15.根据权利要求11记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设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无穷远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在上述共用区中,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成为最小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均为负。
16.根据权利要求11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设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无穷远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以U表示出射后的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假设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1max而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共用区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SC2max时,满足下述条件
0.003mm≤SC1max≤0.020mm             (9)
0.010mm≤SC2max≤0.040mm             (10)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光线距的高度为hmax时,上述最外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满足
|SC1(hmax)|≤0.010mm                 (11)
18.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或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能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离开光轴的一侧,以下同此)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形成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当距光轴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且将正弦条件不满量定义SC(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当假设通过上述专用区最内周部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o、正弦条件不满足量为SC1out(ho)、通过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有效直径最外周部光线距光轴的高度为hmax时,满足下述条件;
SC1(ho/2)≤SC1out(ho)                (12)
SC1(ho/2)≤0                         (13)
SC1(hmax)≥0                         (14)。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当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而在距光轴的高度h有无穷远处的光线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出射时,若以U表示出射后该光线与光轴构成的角度U且将正弦条件不满足量定义为SC1(h)=h/sinU-f(f为使用各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则通过上述共用区最外周部光线的正弦条件不满足量的符号为正。
20.根据权利要求2、11与18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面上具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在该光学功能面上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表面上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而在与上述共用区和专用区相邻,与光轴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光轴设有朝向外侧的台阶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的阶差量d2满足
0.000mm<d2≤0.004mm                  (15)
22.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成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具有:会聚上述第一成第二光源的光束的物镜;能对上述光束起光学作用的光学功能面;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的上述光学功能面设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衍射结构,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具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方所用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该共用区外侧主要能相对于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同时设有与上述共用区和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外侧的台阶部,
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形成有由有效直径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所确定的在此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上的光点直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2记述的光学摄影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上述共用区所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以及在上述专用区的所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局部曲率R(h)的符号相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共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与上述专用区的上述台阶部的邻接部处,部曲率R(h)的符号由正变负。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上设有包含光轴且相对于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两者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共用区,设于此共用区外主要相对于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用于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专用区、与上述共用区与专用区邻接大致平行于光轴且相对于光轴朝向内侧的台阶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侧的光学功能面的台阶部的阶差量d2合于
0.000mm<d2<0.004mm                  (16)。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侧的光学功能面的台阶部的阶差量d1合于
0.000mm<d1<0.004mm                    (17)。
28.根据权利要求1,2,11,18与22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光源侧的共用区中形成有以光轴为转动中心的衍射结构。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由各个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基本上是无穷倍率。
30.根据权利要求28记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的特征在于,从上述光源到上述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光学系统的倍率m,在使用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都满足-1/5≤m≤-1/10。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光学设备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与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上述物镜光学元件单件的成像倍率不同。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无限(无穷远)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中,而上述第二光源出射的光束是作为有限光束入射到上述物镜光学元件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此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0mm≤f≤4.0mm。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当上述物镜光学元件的焦距f合于1.5mm≤f≤3.5mm,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厚度t1是上述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t2之半(2xt1≈t2),在使用上述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NA1以及使用上述第二光信息媒体时所要求的数值孔径NA2满足
0.59≤NA1≤0.68且0.43≤NA2≤0.58             (18)。
35.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能把视场角1°中的各个彗差都控制到0.05λrms以下。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的物镜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它所用于的光束摄像设备采用的光源是组合上述第一信息记录媒体用光源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用光源成单元化的光源。
37.一种光学拾取装置,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a<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而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是权利要求1~36中任一项记述的物镜光学元件。
38.一种光信息记录再生设备,它具有: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1的第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成再生的波长为λ1的第一光源;相对于透明基片厚度为t2(t1<t2)的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以光束照射而能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波长为λ2(λ1<λ2)的第二光源;包含有使上述第一与第二光源发射的光束通过上述第一与第二光信息记录媒体的透明基片而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光学元件的聚光光学系统,而上述物镜光学元件是权利要求1~36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光学元件。
CNB031037364A 2002-02-22 2003-02-18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9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5979/2002 2002-02-22
JP2002045979 2002-02-22
JP073988/2002 2002-03-18
JP2002073988 2002-03-18
JP2002236196A JP4259067B2 (ja) 2002-02-22 2002-08-14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対物光学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36196/2002 2002-08-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0028A true CN1440028A (zh) 2003-09-03
CN100489972C CN100489972C (zh) 2009-05-20

Family

ID=27738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373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9972C (zh) 2002-02-22 2003-02-18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856471B2 (zh)
EP (1) EP1341165B1 (zh)
JP (1) JP4259067B2 (zh)
KR (1) KR20030069842A (zh)
CN (1) CN100489972C (zh)
DE (1) DE60313382D1 (zh)
TW (1) TW20030654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95618C (zh) * 2004-10-12 2010-03-24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物镜及光拾取装置
CN1924631B (zh) * 2005-08-30 2010-09-29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物镜、光学头和光学系统
CN101128874B (zh) * 2005-02-25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中所使用的物方光学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29937A2 (en) * 2002-09-27 2004-04-0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TWI266898B (en) * 2002-10-31 2006-11-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4148509B2 (ja) * 2003-03-03 2008-09-10 Hoya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用対物レンズ
US7313074B2 (en) 2003-06-30 2007-12-25 Ricoh Company, Ltd.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5129198A (ja) * 2003-09-30 2005-05-19 Pentax Corp 対物レンズ
JP2010153038A (ja) * 2003-09-30 2010-07-08 Hoya Corp 対物レンズ
DE10354780A1 (de) * 2003-11-21 2005-06-30 Schott Ag Refraktiv-diffraktive Hybridlinse, insbesondere zur Strahlformung von Hochleistungsdiodenlasern
KR20060110273A (ko) * 2003-12-25 2006-10-24 코니카 미놀타 옵토 인코포레이티드 대물 렌즈, 광픽업 장치 및 광정보 기록 재생 장치
JPWO2005098839A1 (ja) * 2004-04-02 2008-02-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012218A (ja) * 2004-06-22 2006-01-1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集光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743118B2 (ja) 2004-07-21 2011-08-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34257B1 (ko) * 1995-08-30 1999-12-15 윤종용 대물렌즈 장치 및 안정된 포커스 서보 신호를 얻는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광픽업 장치 및 두께가 다른 디스크를 판별하는 방법 및 두께가 다른 디스크로부터 정보를 재생하고 기록하는 방법
JP4006032B2 (ja) * 1995-12-28 2007-1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光ヘッド
JP3529556B2 (ja) * 1996-07-18 2004-05-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におけるコマ収差補正方法及び装置
EP1103958A3 (en) * 1996-10-23 2004-10-06 Konic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WO2000000964A1 (en) * 1998-06-26 2000-01-06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JP2000231057A (ja) * 1999-02-10 2000-08-22 Konica Corp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911104B2 (ja) * 1999-11-30 2007-05-0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の光学系
US6594222B2 (en) * 1999-12-28 2003-07-15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JP3859416B2 (ja) * 2000-02-29 2006-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対物レンズ、これを用いた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287185C (zh) * 2000-10-06 2006-11-29 宾得株式会社 用于光学头的物镜、光学头以及光盘驱动器
US6597519B2 (en) * 2001-04-26 2003-07-22 Konica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95618C (zh) * 2004-10-12 2010-03-24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物镜及光拾取装置
CN101128874B (zh) * 2005-02-25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中所使用的物方光学系统
CN1924631B (zh) * 2005-08-30 2010-09-29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物镜、光学头和光学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30069842A (ko) 2003-08-27
JP2003344760A (ja) 2003-12-03
CN100489972C (zh) 2009-05-20
TW200306549A (en) 2003-11-16
EP1341165A2 (en) 2003-09-03
EP1341165A3 (en) 2004-06-09
EP1341165B1 (en) 2007-04-25
US6856471B2 (en) 2005-02-15
DE60313382D1 (de) 2007-06-06
US20030174417A1 (en) 2003-09-18
JP4259067B2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9659C (zh) 记录再生用光学系统、物镜和拾光装置
CN1214376C (zh) 光学拾像装置的物镜
CN1185636C (zh) 光学拾取装置、物镜和对光记录介质再现及/或记录的装置
CN1280791C (zh) 光学记录介质读出设备
CN1351337A (zh) 物镜、聚光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及记录/再现装置
CN1286407A (zh) 用于光学拾取的物镜和光学拾取装置
CN1296746C (zh) 物镜系统、光拾取器装置及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877716A (zh) 物镜和光学信息读取/写入装置
CN1896773A (zh) 光盘驱动器及其物镜
CN1922668A (zh) 生成补偿像差的光拾取器、方法及使用其的光信息处理装置
CN1440028A (zh) 物镜光学元件、光学拾取装置与光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N1284159C (zh) 光学头装置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252703C (zh) 光学读出装置和物镜
CN1906679A (zh) 物镜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685407A (zh) 光学元件、物镜光学元件及光学拾取器
CN1293550C (zh) 光拾波装置和光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CN1715985A (zh) 物镜和光学拾取装置
CN1598943A (zh) 光盘装置和球面像差校正控制装置
CN1716404A (zh) 聚光光学元件和光拾取装置
CN1571038A (zh) 光拾取装置用物镜、光拾取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603878A (zh) 光拾取光学系统、光拾取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783264A (zh) 环带相位校正透镜、光学系统及光头装置
CN1941121A (zh) 光盘驱动器及其物镜
CN1993749A (zh) 光拾取装置以及光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现装置
CN1788310A (zh) 物镜及光拾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