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7100518A -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7100518A
CN87100518A CN87100518.2A CN87100518A CN87100518A CN 87100518 A CN87100518 A CN 87100518A CN 87100518 A CN87100518 A CN 87100518A CN 87100518 A CN87100518 A CN 87100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drum
housing parts
shelve
shel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871005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39B (zh
Inventor
小西章雄
菊谷敏
财津修
吉尾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021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218055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209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3646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2633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S6311735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87100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05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5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39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1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 G11B15/615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inside contain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11B15/665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11B15/665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 G11B15/6653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Landscapes

  • Automatic Tape Cassette Changer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中的磁带卷绕装置,在导带鼓周围转动并把从磁带盒引出的磁带卷绕上去,该装置在转动给定角度后,外壳部分或与外壳部分联动的进入构件进入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借以求得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诸如在磁带录象机和旋转磁头式数字磁带录音机中,把从磁带盒引出的磁带卷绕在装有传感器的导带鼓上并使磁带移动,对信号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录放装置。
近年来,虽然使用这种装置的磁带录象机(VTR)的普及率正在提高,但是,在考虑使用便携式VTR或摄录一体式VTR等在室外具有灵活性装置的情况下,其重量当然要考虑,但在装置本身的尺寸方面,尚有需要研究的课题。
但是,在这种装置中,根据从磁带盒把磁带引出并且卷绕在导带鼓上这一装置的原理,机构尺寸即其基本平面的尺寸已由导带鼓直径、在导带鼓周围转动的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范围、以及所用磁带盒的尺寸这三者决定了。例如,利用把β方式的VTR所采用的“U装带”实例作为模式表示出来的图16加以说明,如图16所示,把导带鼓101设置于磁带盒102对面的给定位置上。其后,利用插于磁带盒102上所设开口部分104内的引带导柱105,把繃在磁带盒102前面的磁带103′引出来。即,这个引带导柱105当被嵌入的装带环106沿箭头107所示方向转动时,伴随着这种转动把磁带103引出,形成磁带103的磁带路径。在此情况下,磁带盒102与导带鼓101之间当然要有距离,假定即使把这两个装置设计成靠近状态,由于作为磁带卷绕装置的引带导柱105和装带环106的转动范围通常必须要有给定的大小,外壳部分(图中未示出)包括全部这些机构,对于包括外壳部分在内整个装置的小型化也已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这样,假定即使把导带鼓与磁带盒的相对位置设计成设置于更加靠近的位置上,但是,磁带卷绕装置在导带鼓周围转动,把由卷绕磁带的引带导柱等构成的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范围看成是必要的,把它也加到尺寸上去(外壳部分为所含装置的整个尺寸),上述问题就已经出现了。
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是提供小型化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第2个目的是想提供能够顺利地进行这种小型化工作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方法。即,具有在导带鼓周围转动,把从磁带盒引出的磁带卷绕在导带鼓上的磁带卷绕装置;磁带卷绕装置转动给定角度后,外壳部分或与外壳部分联动的进入构件进入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以此为特征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个实施例中基本动作的模式平面图;图2-图4为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磁带盒,图2是从磁带盒上面看的轴测图,图3是从下面看的轴测图,图4是侧剖面图;图5-图11与第1个实施例有关,图5是与图1一道为了表示基本动作的模式平面图,图6和图11是构成整个装置中主要部分的各部件拆开的轴测图,图7是该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8是构成其它主要部分的各部件拆开的轴测图,图9是该部分的侧视图,图10是该部分的平面图;图12为表示第2个实施例中基本动作的模式平面图;图13为表示第3个实施例的模式平面图;图14和图15为表示第4个实施例的模式平面图;图16为表示先有技术实例的平面图。
以下利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第1个实施例。
图2-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记录重放装置中使用的磁带盒。图2是俯视的轴测图,把装于磁带盒1内磁带4的两端嵌住然后卷绕在一对供带盘2和卷带盘3上(参看图3),进而,如图2中点划线所示,利用磁带盒1中的一对引带导柱8把磁带繃在前面。而且,当磁带盒1不工作时,由于转动,利用前盖5和上盖6分别从前面和上面把繃在前面的磁带4′复盖起来。图3为把图2所示磁带盒1翻转180°来看的轴测图,为了在磁带盒1的下面1′、从繃在前面的磁带4′内侧插入引带导柱等,设置把磁带4′从磁带盒1引出所需的开口部分7。而且,把磁带盒1用于本实施例装置上时,在装置上设有一个盖打开装置(图中未示出),该装置借助把磁带盒1安装进去的动作而碰接于前盖5的侧面5′上、使前盖5转动,如图4所示的侧剖面图那样,把前盖5打开。还有,上盖6在通过设置于前盖5部分上的支点5″实现轴支承的同时,其另一端在设置于构成磁带盒1开口部分7两侧的侧面部分7′上的凸轮导向槽7″中进行导向转动,结果上盖6对繃在前面的磁带4′没有碰着,按图4中点划线给定的轨迹而打开。而且,如图4所示,前盖5和上盖6打开时,几乎是在与磁带盒1的厚度相当的高度上全面打开,形成了使引带导柱(图中未示出)或下述导带鼓9(参看图1)向开口部分7进入的余地。
以下利用图5和图1来说明使用磁带盒1实施例的基本动作。图5为以把磁带盒1装入装置后的状态为模式表示出来的平面图。即,图4所示状态中,在前盖5和上盖6打开的同时,在利用磁带盒1前面的一对引带导柱8而繃着的磁带4′内侧的开口部分7上插入张力轮10、S2导柱12、T1导柱13、T2导柱14、T3导柱15、T4导柱16、T5导柱17、T7导柱19以及主导轴21。另一方面,隔着繃在前面的磁带4′、在开口部分7对面装有导带鼓9、装带导柱11、T6导柱18以及紧带轮20。
而且,对应于基板24(参看图6,24是装架磁带盒1的带盒装架部分)的第1外壳部分22,与对应于基板25(参看图6,25是装架导带鼓9的鼓装架部分)的第2外壳部分23,位于相互距离为图中A的位置上。此后,张力轮10、S1装带导柱11、S2导柱12、T6导柱18、T7导柱19以及紧带轮20分别沿箭头10′、11′、12′、18′、19′、20′的方向,开始向图5中点划线所示位置移动。与此同时,导带鼓9也沿箭头9′方向移动。而且,T1、T2、T3导柱13、14、15,与T5T6导柱16、17一道在导带鼓9的周围转动,并沿箭头13′的方向转动;T1、T2、T3是把磁带4引出的磁带卷绕装置的主要部分。这样,导带鼓9在到达图5中点划线所示位置之前,超过了繃在前面的磁带4繃着的位置,当然就会进入开口部分7中,但是,此间,第1与第2外壳部分22与23的相对位置一直保持为图上A所示的位置。而且,当到达图1中点划线所示导带鼓9的移动位置时,T1导柱13、T2、T3导柱14、15在由于导带鼓9移动后而形成的导带鼓9与第2外壳部分23之间的空间内、在导带鼓9的周围按给定的轨迹而转动。另一方面,T4和T5导柱16和17停在相对于导带鼓9的给定转动位置上。其结果是,利用各导柱10-19以及导带鼓9,形成了从供带盘2到卷带盘3的磁带4的磁带路径,如图1实践所示。
另一方面,作为磁带卷绕主要装置的T1、T2、T3导柱13、14、15,在导带鼓9的周围转动到给定角度之前,第2外壳部分23与第1外壳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至少保持为A所示的状态,但是,T1、T2、T3导柱13、14、15在结束转动以后,或者转动了给定的角度而第2外壳部分23转动和移动到对于上述转动没有妨碍的位置以后,与第1外壳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压缩成只有图中B表示的大小,即互相邻近了,借此,移动到进入T1、T2、T3导柱13、14、15在导带鼓9周围转动轨迹内的位置上。其结果是,整个装置的尺寸不受磁带卷绕装置转动轨迹大小的影响,以便实现小型化。
以下针对已经利用图5、图1作了说明的第1个实施例中的基本动作,就实现这种动作的具体构成例,利用图6-图11详细加以说明。
还有,张力轮10、S2、T6、T7各自的导柱12、18、19,以及紧带轮20的移动方法是将它们装架在转动横杆(图中未示出)上,通过横杆的转动而移动的;另外,S1装带导柱11固定装架在鼓基板25(图8)上,这些利用周知的先有技术就能容易地实现,因此,以下只就与本发明有关的主要部分的实施例加以说明。
图6、图7表示主要是把磁带盒1装架起来的带盒装架部分的带盒基板24与主要是把导带鼓9装架起来的鼓装架部分的鼓基板25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对应于带盒装架部分的第1外壳部分22与对应于鼓装架部分的第2外壳部分23之间的相对运动,利用给定的定时螺纹来进行的实施例,图6为构成部件拆开的轴测图,图7为其平面图。在图6、图7中,在带盒基板24上除磁带盒1以外还装架了供带盘座26、卷带盘座27、主导轴21等,这些是把装于磁带盒内的磁带4加以驱动的构成部件,并且主要是为了与复盖这些部件而设置的第1外壳部分22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在鼓基板25上主要装架了由导带鼓9、下述T1-T5的导柱13-17、装带环59等构成的磁带卷绕装置,磁带卷绕装置与主要为了把这些部件复盖起来的第2外壳部分23之间可以相互作相对移动。在第1外壳部分22的两侧设有凹槽22′,在第2外壳部分23的两侧设有凸条23′(图中只示出一侧,另一侧未示出),利用这两者的配合构成外壳部分的导向装置,对第1与第2外壳部分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导向。另外,把利用轴套28、29固定支承的导轴30、31分别安装在带盒基板24上,把导轴30、31插入固定于鼓基板25上的导板32、33中并保持滑动自由,其结果是,对带盒基板24与鼓基板25在一定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进行导向。35是在带盒基板24与鼓基板25之间,与蜗轮34一体化的正齿轮;36是与正齿轮35啮合、开有第1凸轮槽37的第1凸轮轴齿轮;38是与第1凸轮轴齿轮啮合的开有第2凸轮槽39的第2凸轮轴齿轮;而且,41和43分别是在把配合销40、42与第1凸轮槽37、第2凸轮槽39配合起来的位置上嵌入的第1局部齿轮和第2局部齿轮,把35、36、38、41和43在带盒基板24的背面分别转动自由地用轴支承起来。进而把装带齿条44在第1凸轮轴齿轮36下部的位置固定于带盒基板24上,另外,在与鼓基板25的厚度方向不重复的位置上固定电动机47,在电动机47上设置与蜗轮34啮合的蜗杆48。另外,第1局部齿轮41与固定于鼓基板25上的导板32的齿条部分啮合,第2局部齿轮43的一端固定于第2外壳部分23的安装部分46上、在带盒基板24与鼓基板25之间的位置上与外壳齿条45啮合。因此,第2局部齿轮43与外壳齿条45之间,齿轮部分在齿宽方向和齿高方向上即使对于相对位置产生了偏差,仍能维持外壳齿条45在长度方向上的配合。固定于带盒基板24上的装带齿条44与在鼓基板25上用轴支承的小齿轮49啮合。小齿轮49的转动从50、51,经过齿轮52,通过与在导带鼓9周围转动的装带齿轮53相啮合而进行传送;50、51是两个同样用轴支持在鼓基板25上并且一体化的齿轮。如果利用图7主要针对以上构成例中的动作加以说明,则在把图5中已经表示出来的磁带盒1装架于带盒基板24上时,导带鼓9、带盒基板24、鼓基板25、第1外壳部分22、第2外壳部分23分别位于实线所示的相对位置。此后,通过把电源送到电动机47上,使蜗杆48转动,通过蜗轮34和正齿轮35,第1凸轮轴齿轮36沿反时钟方向转动。伴随着这种动作,通过在第1凸轮槽37中的配合销40进行配合的第1局部齿轮41,根据第1凸轮槽37的凸轮形状沿反时钟方向转动,与第1局部齿轮41相啮合的导板32的齿条部分发生移动,使与导板32一体化的鼓基板25在与带盒基板24之间沿导轴30、31执行一边导向一边相对靠近的动作。一方面,由于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之间相对靠近,引起固定于带盒基板24上的装带齿条44与在鼓基板25上用轴支承的小齿轮49之间的相对移动,其结果是,由于装带齿轮53(图6)转动起来,使磁带4在下述导带鼓9周围的卷绕动作、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的靠近动作能够同时执行。另一方面,即使第2凸轮轴齿轮38沿图7所示顺时钟方向转动,在此转动的最初阶段,第2凸轮槽39(39是在与第1凸轮轴齿轮36啮合的第2凸轮轴齿轮38上形成的第2凸轮槽)的转动半径并不变化而是保持恒定,当38的转动超过图1中点划线所示T1、T2、T3导柱13、14、15的转动位置时,至少转动到第2外壳部分23不妨碍转动的给定转动位置上,使通过配合销42与第2凸轮槽配合的第2局部齿轮43不能转动而停止下来。而且,包括T1、T2、T3导柱13、14、15在内的磁带卷绕装置转动到包括最终转动位置在内的给定转动位置以后,在与此刻对应的定时下,第2凸轮槽39使卷绕装置的转动半径减小,使第2局部齿轮43沿图中反时钟方向转动;使与43啮合的外壳齿条45移动;其结果是,由于带盒基板24与鼓基板25的靠近动作使第1外壳部分22与第2外壳部分23的靠近动作开始得较晚;最终,第1局部齿轮41、导板32、鼓基板25、第2局部齿轮38、外壳齿条45、第2外壳部分23、导带鼓9、小齿轮49、齿轮50、51、52分别移动到图7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还有,如果把第2外壳部分23开始进入磁带卷绕装置转动轨迹内的时刻设定于磁带转动装置转动到最终转动位置之后,对于这种情况、可按下述进行。即,第1凸轮槽37转动半径的形状设定成使第1局部齿轮41转动给定角度后应该停止。第1局部齿轮41在其停止转动以后,借助第2凸轮轴齿轮38的转动,能够实现使第1外壳部分22靠近和进入第2外壳部分23中去的动作。
以下利用图8、图9、图10,就装架于鼓基板25上的磁带卷绕装置的实施例详细加以说明。图8为装架于鼓基板25上、构成部件拆开的轴测图。图9为卷绕动作过程中的侧视图,图10为卷绕动作结束时的平面图。图8中,对着鼓基板25、以给定方向、给定倾斜量把鼓座54固定起来,鼓座54使导带鼓以给定倾斜角保持在鼓基板25上;鼓座54上面为54a,在54a上转动自由地支承着两个导辊55;在以中心销56为中心能够稍作移动的导辊板57上能够转动自由地固定保持着一个导辊58。这3个导辊55、58大致形成等腰三角形,把它们如图9所示那样以给定倾斜角设置于导带鼓9上;装带环59与装带齿轮53固定一体化,59a是59的v形槽部分,这3个导辊与59a配合,把装带环59和装带齿轮53转动自由地保持在导带鼓9的周围。
还有,如上所述,装带齿轮53通过齿轮52、51、50与小齿轮49啮合,通过与装带齿条44的相对移动而转动起来。
主板60使T1导柱14、T2导柱15、T3导柱16嵌入,装带环59使主板60以板支点销61为中心转动自由,利用主板弹簧68使主板60保持在沿顺时钟方向施力的状态下。进而,子板62使T4导柱16、T5导柱17嵌入,装带环59具有在主板60后方利用子板导轨59b对子板62进行滑动和转动自由导向的结构;把子板62利用子板弹簧63向主板60和装带环59方面施力。装带环59对鼓基板25是倾斜的,如图9所示;但是,子板导轨59b利用鼓的转动把子板62的倾斜方向设定为:对鼓基板25的角度不变,只能改变高度。子板锁档64在把磁带4向导带鼓9卷绕的装带过程中与子板62的前端62a碰接,伴随着子板导轨59b的转动使子板62在改变高度的同时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决定子板62的位置,把子板62固定在鼓基板25上。另外,由于主板锁档65与主板锁档板66一道来决定主板60的位置,这样使S1装带导柱11嵌入,与决定S2导柱12(参看图1)导向位置的S2导柱的导轨67一道固定于鼓基板25上。
以下对按照上述构成把磁带4向导带鼓9卷绕的动作加以说明。如上所述,利用鼓基板25和带盒基板24的相对移动,使装带齿轮53与装带环59一道转动。在转动的最初阶段,利用主板弹簧68使主板60沿反时钟方向转动而施力;另外,利用子板弹簧63使子板62在子板导轨59b上向着主板60移动而施力;如图8所示,在磁带盘1的开口部分7内开始了相互靠近的转动,把繃在前面的磁带4′从磁带盒1中引出来。而且,过不久子板62的前端62a就与子板锁档64碰接起来,阻止了与装带环59成为一体的转动动作。进而,由于装带环59在转动,子板导轨59b反抗子板弹簧63而转动,在发生图9中双点点划线所示高度变化的同时,向图10所示59b的位置转动。此间,在子板60上嵌入的T1、T2、T3导柱13、14、15向图1中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靠近的过程中,尚未开始第2外壳部分23与第1外壳部分22的靠近动作,无论如何也不会妨碍装带环59以及T1、T2、T3导柱13、14、15的转动。装带环59继续转动不久,主板60的凸起部分60a(参看图8)就与设置于主板锁档65一端的凸起部分65a的右侧面65b碰接起来。此后,装带环59继续转动时,主板60就以主板支点销61为中心反抗主板弹簧68而沿反时钟方向转动;过不久,主板60的凸起部分60a就从主板锁档65的凸起部分65a向顶面65c移动(参看图10)。借此,主板60在装带环59上转动,T1导柱13靠近导带鼓9,同时,利用主板锁档65和主板锁档板66来决定主板60的位置。另一方面,S2的移动利用周知的技术就能容易地实现,所以,未作图示,例如,把设置于与鼓基板25和带盒基板24靠近动作联动的环形臂(图中未示出)上的S2导柱12在S2导柱的导轨上进行导向的同时,向图10中所示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结束把磁带4向导带鼓9卷绕的动作。此后,装带环59或者与主板60一道转动给定的角度,转动到对于上述转动没有妨碍的位置后,如上所述,第2外壳部分23进入下述部件转动时的转动轨迹内,这些部件包括:作为磁带卷绕装置的装带环59、主板60以及T1、T2、T3导柱13、14、15等,如图1所示。另外,当解除磁带4向导带鼓9的卷绕时,当然按照上述动作的逆动作进行,在第1、第2外壳部分22、23的分离动作后,执行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的分离动作。还有,把繃在通过第2外壳部分23与导带鼓9之间的T3导柱15与T4导柱16之间的磁带路径中磁带4的长度方向设定成几乎平行于第2外壳部分23;同时,把装带环59在磁带4的卷绕动作快要结束时所在转动位置上的第2外壳部分所对应的半径设定成比主板60 T1、T2、T3导柱13、14、15的转动轨迹小得多;同时,使第2外壳部分23向导带鼓9的靠近距离(图1中,以B表示)较大,其结果是,对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作出了贡献。
以下利用图11就第1外壳部分22与第2外壳部分23的相对移动机构加以说明。图11中,如上所述,在对应于装架磁带盒1的带盒基板24而设置的第1外壳部分22上设置了凹槽22′,这个凹槽22′与对应于装架导带鼓9的鼓基板25所设置的第2外壳部分23的凸条23′相配合,通过这种配合构成外壳部分的导向装置,对于二者相对运动的方向进行导向。另外,利用支承轴69、70把正齿轮71、72安装在第1外壳部分的底面上,正齿轮71、72在与装架于带盒基板24上的磁带盒1的底面几乎平行的平面内转动并且互相啮合。另一方面,在第2外壳部分23中,在与利用外壳部分导向装置进行导向的外壳部分导向方向(图11中,箭头84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图11中,箭头85的方向)的延长线位置上,设置分别与正齿轮71、72相啮合的移动量传送齿条68a、68b,利用正齿轮71、72和移动量传送齿条68a、68b,形成在箭头85的延长线位置间来传送第1与第2外壳间沿箭头84方向上的移动量的移动传送装置。即,如上所述,与第2外壳部分一体化的外壳齿条45沿箭头84的方向移动时,正齿轮72与两个外壳部分22、23之间的相对移动量成比例地转动的同时,与正齿轮72啮合的正齿轮71也转动相同的量,利用与正齿轮71啮合的移动量传送齿条68a使得沿箭头84方向上第1、第2外壳部分间的相对移动量保持一致,不会引起由于两侧移动量不同而产生的移动负载加大,能够平稳地进行相对移动。
以下利用图12对根据本发明思想的第2个实施例加以说明。上述第1个实施例中,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相对靠近,与此同时,执行装带动作的导带鼓9进入磁带盒1的开口部分7中;但在图12的实施例中,导带鼓9是在对着利用一对引带导柱8繃在磁带盒1前面的磁带4内侧所设开口部分7的位置而设置的状态下,把磁带4卷绕起来的。为易于理解,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功能的那些部件给予与图1、图5中相同的符号。
另外,对于各导柱、紧带轮20的移动,磁带卷绕的方法等,采用与上述第1个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方法显然是可能的,所以为了避免无用的重复,只就特别不同之点加以说明。即,在第1个实施例中,由于鼓基板25与带盒基板24的相对移动使装带环59转动起来;但在第2个实施例中,因为容易理解,就不作图示了,例如,借助把装带齿轮53(图8)的驱动位置设置于第1凸轮轴齿轮附近、并借助把第1局部齿轮41与小齿轮49啮合起来,就能容易地实现;装带齿轮53是通过图7中由小齿轮49、齿轮50、51、52构成的齿轮列表驱动的。另外,S1、S2导柱69、12的移动,例如,利用将它们装架于与装带齿轮53的转动相联动的连杆(图中未示出)上,就能实现。
利用这样的构成,与第1个实施例相同地把磁带4引出,经过图12上点划线所示T1、T2、T3导柱13、14、15的转动位置,就能全部形成实线所示的磁带路径。此间,使装带环转动给定角度,转动到由于第2外壳部分23向第1外壳部分22的相对靠近,T1、T2、T3导柱13、14、15等对于上述转动没有妨碍的位置以后,利用与第1个实施例相同的原理使第2外壳部分只移动图中C所示的量,就能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上述第1、第2个实施例中,说明了使外壳部分进入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但是,不仅是外壳部分本身,最好把安装于外壳部分而联动的电路部件87作为进入构件也进入该轨迹内,以求整个装置的小型化,这是显然的。另外,繃在图1、图12中实线所示磁带4卷绕以后磁带路径中的T3导柱15与T4导柱16之间的磁带4,不一定与外壳部分平行;作为第3个实施例,设定成基本平行于与外壳部分联动的进入构件(例如,电路部件等)的包络线88,如图13中作为模式所示那样,使第2外壳部分70只移动图中D的距离,也就能够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思想了。
另外,已经说明了磁带卷绕装置转动轨迹的最大半径由比装带环半径还要大的导柱之类来决定的实例,但是,在作为转动装置一部分的装带环等的转动环最大转动半径比导柱之类的转动半径还要大的情况下,磁带卷绕动作完成后的半径实质上应该小,如果构成一种部分转动半径较小的转动环,就能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思想。
以下利用图14、图15的模式平面图,说明按照本发明的第4个个实施例。第4个实施例实现了第1、第2外壳部分间平稳的相对运动,图14、图15分别示出第1、第2外壳部分73、74分离和靠近的状态,为易于理解,把第1外壳部分73的上部和图6等图所示对应于第1、第2外壳部分中所包括的部件导带鼓9、鼓基板25、带盒基板24等去掉,以移动量传送装置为主体示出。即,有关图14、图15中未示出的其它构成部件等,因与图6等图所示实施例相同,故将说明略去。
图14、图15中,把第1外壳部分73的底面73a设置成几乎平行于第1外壳部分73中主要装架的磁带盒1的底面1′(参看图3),在底面73a上嵌入导轴75和分别设置于第二外壳部分74左右两侧的长导孔76,通过导轴75与长导孔76的配合,形成当第1外壳部分73与第2外壳部分74沿图中箭头86的方向靠近和分离时,对外壳部分进行导向的装置。在第1外壳部分73的底面73a上方、与底面73a几乎平行的平面内,设置利用轴80支承和转动的若干个转动体79a、79b,这两者之间通过轴79c79d转动自由地联结起来,通过联结时所用的联接杆81来传送其转动量。进而,在转动体79a、79b端部嵌入联结轴78a、78b,在与图中箭头86垂直方向的延长线位置上、第2外壳部分73上设置长孔77a、77b,联结轴78a、78b与长孔77a、77b相配合。此处应该注意,决定转动体79a和79b的位置、以及联接杆81与第1外壳部分74的配合位置等各部分尺寸时,必须使得当转动体79a、79b转动时,伴随着这种转动第1外壳部分74的长孔77a、77b在箭头86方向上的移动量,即第2外壳部分74两端在箭头86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
在上述构成中,从图14所示第1、第2外壳部分73、74为分离状态开始,例如图6所示对嵌在第2外壳部分74上的外壳齿条45向靠近方向驱动时,转动体79a、79b分别沿箭头83、82的方向同时转动,通过长孔77a、77b缩小了与第1外壳部分73的相对距离,变成图15所示第1、第2外壳部分73、74之间靠近的状态。还有,显然从图15开始的分离动作是上述动作的逆动作。

Claims (10)

1、具有在导带鼓周围转动,把从磁带盒引出的磁带卷绕在所述导带鼓上的磁带卷绕装置;所述磁带卷绕装置转动给定角度后,外壳部分或与所述外壳部分联动的进入构件进入所述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以此为特征的记录重放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隔着利用磁带盒的一对引带导柱而繃在前面的磁带,导带鼓与所述磁带盒处于相向位置时,外壳部分或进入构件中的至少1个位于在所述导带鼓周围转动的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使所述导带鼓在与所述外壳部分或所述进入构件中的至少1个分离开来的同时,超过所述磁带繃着的位置后,进入设置于繃在所述磁带盒前面的所述磁带内侧的磁带盒开口部分内;与这种进入动作联动,使所述磁带卷绕装置转动起来,所述磁带卷绕装置转动给定角度后,使所述外壳部分或所述进入构件中的至少1个靠近所述导带鼓,再一次进入所述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
3、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利用磁带盒的一对引带导柱而繃在前面的磁带繃着的位置,把导带鼓和所述磁带盒放在两侧;使磁带卷绕装置在所述导带鼓周围转动给定角度后,外壳部分或所述进入构件中至少有1个进入所述磁带卷绕装置的转动轨迹内。
4、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利用磁带卷绕装置已经卷绕在导带鼓上的磁带到磁带盒的磁带路径上,使通过所述导带鼓、与外壳部分或进入构件中的至少1个之间的所述磁带的长度方向,基本平行于所述外壳部分或所述进入构件沿进入方向上的高度包络线,这样来构成所述磁带的卷绕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磁带卷绕装置具有在导带鼓周围转动的转动环和磁带引出构件;在所述磁带引出构件与所述转动环一道转动给定角度后的位置上,外壳部分或进入构件所对应部分的所述转动环半径,小于所述磁带引出构件的最大转动轨迹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装架磁带盒的带盒装架部分、装架导带鼓的鼓装架部分、对应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的第1外壳部分、对应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第2外壳部分;所述带盒装架部分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靠近动作落后,使所述第1外壳部分与所述第2外壳部分的靠近动作结束;所述带盒装架部分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分离动作先出现,以后才开始所述第1外壳部分与所述第2外壳部分的分离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装架磁带盒的带盒装架部分;装架导带鼓的鼓装架部分;对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靠近和分离进行导向的装架部分导向装置;对应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设置的第1外壳部分;对应于所述鼓装架部分设置的第2外壳部分;对于所述第1外壳部分和所述第2外壳部分,以与所述装架部分导向装置的导向方向几乎相同的方向,靠近或分离进行导向的外壳部分导向装置;在所述带盒装架部分或所述鼓装架部分与所述第1外壳部分或所述第2外壳部分之间,主要用来对于所述鼓装架部分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的靠近和分离方向进行配合的配合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  第(7)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带盒装架部分和鼓装架部分的靠近动作落后,使第1外壳部分与第2外壳部分的靠近动作结束,所述带盒装架部分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分离动作先出现,以后才开始所述第1外壳部分与所述第2外壳部分的分离动作,通过这样工作的配合装置来传送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送装置;把驱动力加到所述驱动力传送装置上的驱动源。
9、根据权利要求  第(1)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装架磁带盒的带盒装架部分;装架导带鼓的鼓装架部分;对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与所述鼓装架部分的靠近和分离进行导向的装架部分导向装置;对应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设置的第1外壳部分;对应于所述鼓装架部分设置的第2外壳部分;对于所述第1外壳部分和所述第2外壳部分,以与所述装架部分导向装置的导向方向几乎相同的方向,靠近或分离进行导向的外壳部分导向装置;在所述带盒装架部分或所述鼓装架部分与所述第1外壳部分或所述第2外壳部分之间,主要用来对于所述鼓装架部分与所述带盒装架部分的靠近和分离方向进行配合的配合装置;把在第1或第2外壳部分中的1个上用轴支承、在几乎与所述外壳部分导向装置的导向方向垂直的延长线一侧位置上的第1和第2外壳部分的相对移动量,传送到延长线另一侧位置上去的移动量传送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  第(9)项的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量传送装置是由在与所述磁带盒底面平行的平面内一边相互配合、一边转动的若干个转动体构成的。
CN87100518A 1986-02-03 1987-02-03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Expired CN1015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437/86 1986-02-03
JP61021437A JPS62180551A (ja) 1986-02-03 1986-02-03 記録再生装置
JP61209866A JPS6364663A (ja) 1986-09-05 1986-09-05 記録再生装置
JP209866/86 1986-09-05
JP61263395A JPS63117359A (ja) 1986-11-05 1986-11-05 記録再生装置
JP263395/86 1986-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0518A true CN87100518A (zh) 1987-08-26
CN1015139B CN1015139B (zh) 1991-12-18

Family

ID=27283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7100518A Expired CN1015139B (zh) 1986-02-03 1987-02-03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4803574A (zh)
EP (1) EP0232161B1 (zh)
KR (1) KR910000346B1 (zh)
CN (1) CN1015139B (zh)
DE (1) DE3779668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85789A (en) * 1987-10-02 1991-01-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ign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cassette
US5184259A (en) * 1988-07-05 1993-02-02 U.S. Philips Corporation Helical-scan magnetic tape apparatus having a tape-transport path with twisting path-sections for tape-path correction
JP2567925B2 (ja) * 1988-09-30 1996-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記録再生装置のテープ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CA1335119C (en) * 1988-11-29 1995-04-04 Yoshio Kusui Tape cassette loading system i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H03283157A (ja) * 1990-03-30 1991-12-13 Sony Corp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5710679A (en) * 1990-06-13 1998-0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DE69129731T2 (de) * 1990-11-20 1999-01-14 Canon Kk Aufnahme- und Wiedergabegerät
US5361180A (en) * 1991-03-14 1994-11-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implified cassette loading mechanism for a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906719B2 (ja) * 1991-04-10 1999-06-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
KR100188916B1 (ko) * 1992-04-14 1999-06-01 윤종용 자기기록 재생장치
US5444584A (en) * 1993-12-27 1995-08-22 Zenith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Video cassette tape protect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an enclosure having walls substantially bounding the tape path in a video cassette player/recorder
US6654199B1 (en) 1999-11-08 2003-1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educed number of guide pos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6606A (en) * 1966-10-17 1970-09-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3588378A (en) * 1968-08-20 1971-06-28 Cartridge Television Inc Tape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system of the skip field type,with separate recording head
US3766328A (en) * 1971-12-15 1973-10-16 Rca Corp Slant track rotating head recorder-reproducer system for selective retention of special information
US4275424A (en) * 1978-09-25 1981-06-23 Arvin Industries, Inc. Scanning type magnetic recorder and cassette
JPS5769565A (en) * 1980-10-15 1982-04-2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Magnetic recorder and reproducer
JPS5778670A (en) * 1980-11-04 1982-05-17 Hitachi Ltd Tape loading method of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S59107446A (ja) * 1982-12-09 1984-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S59171070A (ja) * 1983-03-18 1984-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記録再生装置
US4757397A (en) * 1985-02-01 1988-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inature tape loading device
JPH0792958B2 (ja) * 1985-05-27 1995-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セツト式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232161B1 (en) 1992-06-10
DE3779668D1 (de) 1992-07-16
US4803574A (en) 1989-02-07
KR910000346B1 (ko) 1991-01-24
KR870008295A (ko) 1987-09-25
EP0232161A2 (en) 1987-08-12
CN1015139B (zh) 1991-12-18
DE3779668T2 (de) 1992-12-10
EP0232161A3 (en) 198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7100518A (zh)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209548672U (zh) 过山车式八口全自动麻将机的升牌承牌机构
CN1134776C (zh) 存储装置、存储容器以及存储系统
DE69729994T2 (de) Plattenteller-Verschiebevorrichtung für optischen Plattenspieler
DE3618595C2 (zh)
EP0412808B1 (en) Tape cartridge loading/unloading apparatus
CN1169137C (zh) 具有用以致动盒卡保持器装置及带拉出件的保持装置的驱动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KR900001536Y1 (ko) 오오토리버어스식 테이프 플레이어
CN2047829U (zh) 自动倒转式录音机走带控制装置
CN2740576Y (zh) 即时定位自动收线装置
CN1094232C (zh) 磁带录像机磁带加载装置
CN208805885U (zh) 小型冰激凌售卖机
CN1040482C (zh) 用于磁记录和重放装置的磁带收卷装置
US6654333B2 (en) Case body with front panel and acoustic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e
JPH0714267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CN1066563C (zh) 盒式磁带装入装置
DE19653680A1 (de) Scheibenvorrichtung
CN2763946Y (zh) 一种车载多媒体播放装置
EP0440793B1 (en) Cassette loading apparatus
JPH02226538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CN108654110A (zh) 一种新型拳击玩具机器人
CN215852804U (zh) 高速传输音频数据的装置
CN220742908U (zh) 一种吸顶屏锁舌装置
JP2765736B2 (ja) カセットテープレコーダのカセット装着・排出装置
CN2710104Y (zh) 一种磁头翻转式自动返带电控录音机机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C13 Decis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