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6101559A - 用于录制和显像盒式磁带中信号的具有旋转磁头的录制和(或)显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录制和显像盒式磁带中信号的具有旋转磁头的录制和(或)显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6101559A
CN86101559A CN198686101559A CN86101559A CN86101559A CN 86101559 A CN86101559 A CN 86101559A CN 198686101559 A CN198686101559 A CN 198686101559A CN 86101559 A CN86101559 A CN 86101559A CN 86101559 A CN86101559 A CN 86101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slideway
magnetic head
parts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198686101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山正男
长泽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86101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61015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4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 G11B23/08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 G11B23/087Magazines; Cassettes for webs or filaments for housing webs or filaments having two distinct ends using two different reels or co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1883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for record carriers insid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2Stopp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 G11B15/665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 G11B15/6653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 G11B15/6656Threading; Loading; Automatic self-loading by extracting loop of record carrier from container to pull the record carrier against drum using two-sided extraction, i.e. "M-typ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7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 G11B15/67563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erpendicular to its main side, i.e. top loading
    • G11B15/67565Guiding containers, e.g. loading, ejecting cassettes with movement of the cassette perpendicular to its main side, i.e. top loading of the cassette with holder

Landscapes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Abstract

盒式磁带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中有旋转式磁头和装带机构。装带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可移件沿预定的第一和第二滑道移动。旋转磁头架轴线与垂直线斜交使两滑道的第一端靠近旋转磁头而处于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并垂直于磁带中心线面的平面内,两滑道的第二端远离旋转磁头而靠近第一装置,因而尽量减小两滑道的长度差。最好将磁头轴线与垂直线斜交使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的平面与盒带的一对卷带盘心所联之参考线斜交。

Description

本发明一般是与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有关,诸如适用于脉冲编码调制(PCM)录、放的盒式磁带的录、放装置。本发明更特别地涉及包括一个旋转式磁头、一个装带机构等部件在内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结构,该结构形式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更加紧凑。
近些年来,对于具有旋转式磁头的录制与(或)重放设备所用的盒式磁带提出了各种建议。最近开发并建议用于带旋转式磁头的录、放装置的一种典型盒式磁带结构形式,已由1985年11月13日出版的欧州专利第一次公告NO.01    60    822、以及1985年10月2日出版的英国专利第一次公告NO.2,155,905所公开。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包括有一个装带系统。这一装带装置根据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选定的操作方式从磁带盒中抽出一定长度的磁带,并将其移送到与旋转式磁头相关的各种予定的位置上去。
在传统情况下,由于有许多相当复杂的机构,诸如装带机构、制动机构、驱动电动机、传动轮系等等,一般认为要想把这种旋转磁头式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制作得令人满意地紧凑是很困难的。
众所周知,装带机构包括有若干沿着予定的滑道移动的可动滑块。这些滑块上所装的结构件先是进入磁带背后,当滑块自带盒移开时即将磁带拉出。当滑块处于装带完毕的位置时,磁带应该至少环绕旋转式磁头走了半个圆周。因此,从旋转式磁头直径方向看,两个滑块装带完毕后必须至少处于磁头中心的相对侧边位置上。一般情况下,旋转式磁头是安装在一个机械的底盘上位于横向偏离了纵向中心线的位置上。从另一方面看,两个可移滑块所用予定滑道的前端一般都离纵向中心线较近。这意味着两个滑块所经过的滑道长度不是相等的。因之两个滑块要达到它们的相应位置就必须走过不同的距离。为了同时驱动两个完成不同行程的滑块,这需要一套相当复杂的传动装置。
此外,还必须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内旋转式磁头横向两侧为可动滑块留有足够的空间,这就限制了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横向的紧凑性。另一方面,旋转式磁头还必须离带盒足够地远,也就是要离可移滑块滑道前端足够远,才能使滑道的另端靠近旋转式磁头安装而不致干涉磁头之旋转。这一点又限制了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纵向的紧凑性。
再者,这种型式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需要有一个操作方式转换机构,它包括一个制动机构用以提供制止或限制磁带盘旋转的制动力,还需要一个磁带张力控制机构来控制磁带的张力。传统情况下,操作方式转换机构是一种控制机构的形式,是和装带机构分开的。这使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复杂化并妨碍了它的紧凑性。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令人满意地紧凑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更为特殊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简化结构形式。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和其它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具有一个安装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旋转式磁头,和一个装带机构用以从磁带盒中抽出一定长度的磁带并将其按照录、放机各种操作方式移送至不同位置上去。装带机构包括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可移动的部件,它们各自沿着予定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滑道移动。旋转式磁头要按这样的方式安装:旋转式磁头装配件之中轴线与铅垂线相交成斜角,使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接近旋转式磁头装置,且处于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的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磁带中心线平面,而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二端则远离旋转式磁头装置并在第一装置近旁,这样做可将第一、第二两个滑道的长度差别减至最小程度。
根据推荐的结构形式,旋转式磁头要按这样的方式安装:旋转式磁头装置之轴线与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使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的一个平面与盒式磁带两个磁带盘中心所联之参考线相交成斜角。
在这种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结构形式中,第一和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在纵向上是远离旋转式磁头中心的。其结果是旋转式磁头所需之横向空间减小了,这就缩小了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所需的横向宽度。此外,由于尽量减小了第一、第二滑道长度上的差别,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各种操作方式下第一、第二可移滑块行程方面的差别也能减小。这有助于简化装带机构的驱动机构。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装有和上述装带机构相联系的驱动机构,用以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去驱动第一和第二可移部件沿着第一和第二滑道滑动。驱动机构包括一个驱动电动机用以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各相应操作方式下驱动第一、第二可移部件来使其在不同方式位置间移动,驱动机构还包括一个动力系,用来使第二装置上的第一、第二部件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补偿第一、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换句话说,为了达到根据本发明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述及其它目的,还要装设操作方式转换机构,它包括一个与卷带盘底座相连的制动机构,并至少与第一、第二装带环二者中的一个共同起作用而对卷带盘底座施加各种大小的制动力,在第一制动方式下制止卷带盘底座的旋转,在第二制动方式下对卷带盘底座的转动施加阻力但允许卷带盘在被限制的转速下转动,第三制动方式下卷带盘可作自由旋转。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根据第二装置采取的相应位置,制动机构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种制动方式中变换其制动方式。
实际上,操作方式转换机构包括一个磁带张力调节器,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至少一种予选操作方式下、如在“重放”、“录制”等方式下时,用它来调节磁带上的张力。磁带张力调节器和连在前述装带机构的制动机构上的滑动器共同工作,按照予定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相应操作方式,滑动器将处于特定位置从而起到调节磁带张力的作用。
将操作方式转换机构与装带机构联系起来,使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结构大为简化,并对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进一步趋于紧凑有很大帮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一个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由下列各部分组成:第一装置承受并参与驱动盒式磁带,一个旋转式磁头用以在磁带上实现录制与(或)重放信号,第二装置用以从磁带盒中抽出一定长度的磁带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各种操作方式将此一定长度的磁带移送到各相应位置去;第二装置包括沿着予定的第一、第二滑道各自移动的第一、第二可移部件;第三装置上按如下方式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安装旋转式磁头,使磁头装置之中轴线与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使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接近旋转式磁头装置且处于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的一个平面内,并在第一装置近旁,这样做可将第一、第二两个滑道的长度差别减至最小程度;第四装置则按不同操作方式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第四装置开动第二装置,使第一、第二部件依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限定的范围沿着第一、第二滑道移动。
第三装置上的旋转式磁头应按这样的方式安装:旋转式磁头装置的中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使通过磁头顶部表面最高及最低点延伸的一个平面与盒式磁带中一对卷带盘盘心所联之参考线相交成斜角。第四装置使第一、第二部件沿着第一、第二滑道同时移动。为了这个目的,第四装置以不同的速度移动第二装置上的第一、第二部件以便补偿由于第一、第二滑道长度的差别而引起的第一、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还包括一个机械底盘,上面安装着旋转式磁头并确定了第一、第二部件所用的第一、第二滑道,滑道是这样布置的:第一滑道的第一端放在靠近机械底盘的一个纵向边缘,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放在旋转式磁头直径方向的两对侧,使第一装置至第一滑道的第一端之纵向距离小于第一装置至第二滑道第一端之距离。第一、第二部件各有两个与磁带盒中之磁带啮合的装带立柱,当第一、第二部件从第一、第二滑道的第一端移向第二端时,立柱将磁带抽出一定的长度。第二装置还包含有相应与第一、第二装置共同工作的第一、第二装带环,装带环可围绕通过旋转式磁头中心延伸的铅垂中心线迴转,第一、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而旋转,并因此使第一、第二部件在第一、第二滑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移动。
动力系以不同的速度驱动第一、第二装带环,这速度上的差别补偿了由于第一、第二滑道长度不同而引起的第一、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还包含有一个与第一装置中一个卷带盘啮合的、与卷带盘底座相连的制动机构,带盘放在盒式磁带盒套中,该装置还包含一个至少与第一、第二装带环二者之一协同工作的装置,并按照第一、第二装带环相应的转角位置,操纵制动机构使之处于各种方式位置,以便向卷带盘底座施加相应的制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一个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包括以下各部分:一个旋转式磁头,它具有一个可以与顶部表面基本平的磁鼓一起旋转的磁头;第一装置容纳并参与驱动盒式磁带,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卷盘底座与一对放在磁带盒盒套中的卷带盘啮合;第二装置将缠绕在磁带盒中卷带盘上的磁带抽出一段长度,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不同操作方式将这一段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第二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可移部件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沿着相应的、予定的第一、第二滑道移动到不同方式的位置上去,该两滑道的第一端位于旋转式磁头近旁,而第二端则远离旋转式磁头并靠近第一装置;用于把旋转式磁头安装到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第三装置为:其顶部平面与一水平面相交成斜角,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铅垂中心线成斜角布置,并使顶面上最高点及最低点间所联参考线和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个铅垂面中,这样可将第一、第二滑道长度上的差别减至最小程度;第四装置用以开动第二装置,使第一、第二部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沿着第一、第二滑道移动。
第四装置还包含有相应与第一、第二部件协同工作的第一、第二装带环,装带环可围绕通过旋转式磁头中心延伸的铅垂中心线迴旋,第一、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而迴旋,并使第一、第二部件在第一、第二滑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作相应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案,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由下列各部分组成:一个旋转式磁头具有带一个转鼓的可旋转磁头,其顶部表面基本是平的;第一装置承受盒式磁带并在此处配合驱动工作,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卷带盘底座与一对放在磁带盒盒套中的一对卷带盘相啮合;第二装置将缠绕在磁带盒中卷带盘上的磁带抽出一段长度,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不同操作方式将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第二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可移部件,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沿着各自相应予定的第一、第二滑道移动到不同方式的位置上去,该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位于旋转式磁头近旁,而两个第二端则远离旋转式磁头并靠近第一装置;用于把旋转式磁头安装到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第三装置为:其顶部平面与水平面相交成斜角,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铅垂中心线成斜角布置,并使顶面上最高及最低点间所联参考线和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个铅垂面中;第四装置和卷带盘底座相连,并与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中至少一个装带环共同工作而对卷带盘底座施加不同大小的制动力,在第一制动方式下制止卷带盘底座的旋转,在第二制动方式下对卷带盘底的转动施加阻力但允许卷带盘在被限制的转速下转动,第三制动方式下卷带盘可作自由旋转,根据第二装置所处的、对应于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某一操作方式的位置,制动机构与第二装置共同工作,在第一、第二或第三种制动方式范围内变更制动方式;第五装置在各种操作方式下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第四装置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开动第二装置使第一、第二部件沿第一、第二滑道移动。
第五装置还包含有与第一、第二部件共同工作的第一、第二装带环,装带环可围绕通过旋转式磁头架中心延伸的铅垂中心线旋转,第一、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而旋转,使第一、第二部件在第一、第二滑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作相应的移动。第四装置包含具有第一、第二闸瓦的第一、第二制动臂,两臂可单独地压紧或松开卷带盘底座的外圆周面以实现第一、第二或第三种制动方式。第四装置还包含使第一和第二装带环中至少一个装带环与第一、第二制动臂配合的协同操作装置,用以根据第一或第二装带环的转角位置控制第一、第二制动臂的位置。协同操作装置包含一个实际上是沿着机械底盘一边延伸的滑动器,它随着第一或第二装带环的转角运动而移动,以便控制第一和第二制动臂的位置。
根据所推荐的实施例,协同操作装置还包含一个摆动杆,它一端与滑动器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第二制动臂相连。
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还包含有第六装置,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至少处于一种予选的操作方式状态时,用以调节磁带上的张力。第六装置在滑动器的共同作用下被推到一个位置,当滑动器处在与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予选的操作方式相对应的特定位置上时,第六装置调节磁带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案,一个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包含下列部分:一个具有带转鼓的旋转式磁头,其顶部表面基本是平的;第一装置承受盒式磁带,磁带盒在这里配合驱动工作;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卷带盘底座与一对放在磁带盒盒套中的一对卷带盘相啮合;第二装置将缠绕在磁带盒中卷带盘上的磁带抽出一段长度,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不同操作方式将这一段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第二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可移部件,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沿着相应予定的第一、第二滑道移动到不同方式的位置上去,该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位于旋转式磁头近旁,而两个第二端则远离旋转式磁头并靠近第一装置;用于把旋转式磁头固定到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第三装置,其顶部平面与水平面相交成斜角,使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铅垂中心线成斜角布置,并使顶面上最高点及最低点间所联参考线和第一、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个铅垂面之中;第四装置用来在各种操作方式下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第四装置还开动第二装置,使第一、第二部件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设备的操作方式沿着第一、第二滑动移动,第四装置包括一个装带电动机,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各种操作方式将第一、第二可移部件移动到各个相应方式的位置上去;一个动力系用不同的速度移动第二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以便补偿第一、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动力系包含第一和第二齿轮组,第一齿轮组用第一予定速度驱动第一装带环,第二齿轮组用第二予定速度驱动第二装带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第二装带环在其外部圆周上具有齿轮牙,而第一、第二齿轮组有第一、第二驱动齿轮各自相应地与第一、第二装带环的齿轮牙啮合。动力系还包括一个由装带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轴和一个由驱动轴传动的蜗杆,第一齿轮组有一个被蜗杆传动的蜗轮,它与第二齿轮组连接并驱动第二轮组。第一、第二齿轮组的第一和第二驱动齿轮有着相同的传动比,而第一、第二齿轮组的第一、第二传动齿轮之传动比则是针对第二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的不同移动速度而选定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变换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齿轮组的第一、第二驱动齿轮有着实质上相同的传动比,第一齿轮组有一个与第二齿轮组中的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传递齿轮,它的直径比第二驱动齿轮小,为了向第二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提供不同的移动速度,第一和第二传递齿轮的直径要经过选定。
在另一个变换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齿轮组的第一、第二驱动齿轮有着实际上相同的传动比,第一齿轮组有一个与第二齿轮组中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传动齿轮,它的直径大于第二驱动齿轮,为了向第二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提供不同的移动速度,第一、第二传递齿轮的直径须经选定。
通过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和本发明推荐的实施例的附图,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提出实施例只是为了阐明和便于理解,不应将本发明仅限于某些特定的实施例上。
附图中:
图1    为根据本发明磁带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推荐实施例的一个机械底盘总平面图,所示机械底盘处于停止使用状态;
图2    为与图1相似的平面图,所示机械底盘处于“重放”方式状态;
图3    表示机械底盘下面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构件平面图;
图4    表示置于图3所示构件下面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构件平面图;
图5    为图2所示机械底盘的侧面立视图,表示旋转磁鼓上已装上了磁带;
图6    为机械底盘的正面立视图,表示未装磁带;
图7    为磁带装带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8    为图1中沿Ⅷ-Ⅷ线的剖视图;
图9    为构成录制与(或)重放装置驱动机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0    为与图8相似的剖视图,表示图8的推荐实施例中修改了齿轮组装配;
图11与图12    为图10齿轮组的相应的底部及顶部的透视图;
图13    与图8相似的剖视图,表示对齿轮组装配件推荐实施例的另一修改;
图14    为图13的分解透视图;
图15    为与图8相似的剖视图,表示对齿轮组装配件推荐实施例的又一修改;
图16    为图15齿轮组的分解透视图;
图17    为图1至图9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所适用的盒式磁带透视图;
图18    为与图17相似、表示从磁带盒后面观看的透视图;
图19    与图18相似,表示封闭盖及滑动部件处于开启位置;
图20    为图17盒式磁带的底视图;
图21    为根据本发明的盒式磁带录放装置中一个磁带盒支持器的推荐实施例之侧面立视图;
图22    为图21带盒支持器的平面图;
图23    为图21带盒支持器的侧面立视图,表示盒式磁带在装带完毕时之状态;
图24    为图22带盒支持器沿ⅩⅩⅣ-ⅩⅩⅣ线的横向剖视图;
图25    为按图22中沿ⅩⅩⅤ-ⅩⅩⅤ线之剖视图;
图26    为按图22中沿ⅩⅩⅥ-ⅩⅩⅥ线的剖视图。
现在参看图1至图6,一个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推荐实施例1具有一个机械底盘2。
应该理解,在以下所给出的通篇公开内容中,“前面”一词是代表着图1中下半部分所表示的片断,“后面”一词代表图1中上半部所表示的片断,“左”和“右”则相应地代表图1中左侧和右侧。
在机械底盘2中,其前端附近有一个开口3,它容纳了卷带盘底座12和13。开口3是封闭形的,向左右延长并有半圆形的端部。卷带盘底座12和13定中心于开口3中相对两端处。最好象图3那样,有一个下部底盘4位于机械底盘2的下面并安装在支柱5上。支柱5同时又是间隔器,使下部底盘4与机械底盘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上。因此,支柱5的长度应与机械底盘2和下部底盘4之间的要求距离相符。
一个旋转式磁头架6安装在机械底盘2上靠近后端处。据图1、2,显然旋转式磁头6稍稍偏离机械底盘2的纵轴线。如图5所示,旋转式磁头架6包含一个下部固定鼓7和一个上部旋转鼓8。固定鼓7通过一个鼓座9而固定于机械底盘2上。上部旋转鼓可旋转地被支承于下部固定鼓7之上。旋转鼓8装有一个或多个磁头10随鼓而转动。
虽然图中未清晰表示,但下部固定鼓7上有一薄层切口作为导向段,当磁带走向旋转式磁头架6上部时用以引导磁带135。导向段加工在下部固定鼓外部圆周的正前方。下部固定鼓上的导向段引导磁带与旋转式磁头架6正确地接触。
上部旋转鼓8与驱动轴11为刚性连接。驱动轴11沿旋转式磁鼓装配件6的轴线延伸并向下穿过机械底盘2。在机械底盘的下面且在机械底盘与下部底盘4之间的空间里,驱动轴11与一旋转式磁头驱动机构相连以达驱动目的,该驱动机构是传统式的,故不再讨论。因此,为了简化图面及公开的内容,附图中省略了旋转式磁头之驱动机构。
从图5显然可见,旋转式磁头架中轴线与垂直于机械底盘平面的铅垂中心线相交成一予定的倾斜角α。倾角α此后将称之为“第一倾斜角”。还有,旋转式磁头架6的中轴线,与通过旋转式磁头架中心、并与两个卷带盘底座中心间的中心线相平行的铅垂面相交成一予定的倾斜角β(图1所示)。倾角β此后将称之为“第二倾斜角”。由于存在第一和第二倾斜角α和β,磁头10从位于平面A-A前面的最低点6L沿着向量β到达位于A-A平面后面的最高点6U。当这些磁头10随着上部旋转鼓8旋转时,它们就在最低点6L和最高点6U之间作垂直运动。这样就使磁头10沿磁带135跟踪的轨迹与带的纵向中心线相交成斜角。磁头在磁带135上的轨迹倾斜角应在由第一倾斜角α决定的已知范围内。
第一倾斜角α取值于先有技术的已知角度范围。另一方面,实践中的第二倾斜角β最好近似于10°。
卷带盘底座12及13两者之间的间距与盒式或卷盘式磁带两个卷带盘的中心距离相符合。卷带盘底座12及13可转动地与卷盘底座的支座14及14′相连结。卷带盘底座12与13基本呈圆柱形,并在它们的上部表面上相应地有卷带轴15及15′。卷带轴15及15′从轴向对准卷带盘底座12及13的垂直中轴,并设计成与盒式或卷盘式磁带相匹配。卷盘底座12、13和卷带轴15、15′的上部向上穿过开口3并突出于机械底盘2之上。卷盘底座12及13的下端放在机械底盘2与下部底盘4之间的空间中,并装有驱动齿轮12α及13α。驱动齿轮12α及13α,由一个已为人熟知的磁带驱动机构通过一个适合的动力系,按照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所选定的操作方式分别驱动卷盘底座12及13中的一个。
应注意到,磁带驱动机构以及通过驱动齿轮12α、13α有选择地分别驱动卷盘底座12、13的动力系,这些都已为人所熟知,无须多加讨论,因此,为了简化图面及公开内容,就将它们忽略了。然而必须理解,本发明将适用于具有任何型式的磁带驱动机构及动力系的任何一种录制与(或)重放装置。
在所提出的实施例中,卷盘底座12的卷盘轴15设计成与盒式磁带的供带卷盘相啮合,当处于向前馈带时,磁带135从供带盘展开。另一方面,卷盘底座13的卷盘轴15′被设计成与盒式磁带的受带卷盘相啮合,当处于向前馈带时,磁带135被绕到受带卷盘上去。所以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向前馈带操作方式,诸如“重放”方式、“快进(F/F)”方式、“录制”方式及类似方式时,由驱动机构通过动力系和驱动齿轮13α驱动卷带盘底座13。从另一方面说,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反向馈带操作方式,诸如“重绕”方式时,则由驱动机构通过动力系和驱动齿轮12α驱动卷带盘底座12。
如图1、图2所示,机械底盘2还有一对长形导槽16及17。导槽16、17相应地引导装带机构移动滑块23及24的运动方向。导槽16、17的两个后端位于旋转式磁头架的相对两侧。导槽16及17的距离在其后端为最大且越向前越靠近,形成滑块24及25的“V”形滑道。导槽16实质上通长为直的。而另一面,导槽17在前端稍稍折向导槽16。
导槽16、17的两个前端处在卷盘底座开口3的附近。导槽16的后端处在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稍前方。另一面,导槽17的后端则处在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的稍后方。实际上,导槽16及17的两个后端处于倾斜向量β的延伸线上,正如图1中所示。
从图1和图2中显而易见,导槽16比导槽17短。导槽16及17的两个前端布置成:导槽16前端至卷盘底座12的距离小于导槽17前端至卷盘底座13的距离。
装带柱的定位挡18和19相应地安装在导槽16及17的后端。装带柱定位挡18及19都有从其底部伸出的整体安装板21及21′。设计规定用紧固螺丝、或螺栓将安装板21、21′固定在机械底盘2上,从而使带柱定位挡18及19安装于机械底盘2上。装带柱定位挡18及19在上部表面上装有伸出的整体接触件20及20′。接触件20及20′实际上在长形导向槽16及17的中心线上,其端部有V形的切口22及22′,V形切口22及22′实际上与导槽16、17等宽。
可移滑块23及24具有可移动底座,装带柱25及25′从底座上垂直地伸出。如图1、2所示,装带柱25及25′设在可移滑块23及24的可移底座的后部边缘附近,并位于导槽16及17的纵向中心线上。可移滑块23及24具有阶梯形部分。倾斜柱26及26′从可移滑块23及24的阶梯部向上伸出。每一倾斜柱26或26′与铅垂线斜交成α角,而与卷带盘底座12、13中轴中心线之相关平行线斜交成β角。因此,倾斜柱26及26′有与旋转式磁头架6同样的倾斜角。
可移滑块23及24之可移底座前缘装有导轴27及27′。导轴27、27′从可移底座向下方伸出并与导槽16及17啮合。为了实现平滑移动,导轴27及27′的直径应该基本和导槽16及17的宽度相同。导轴27及27′就是这样可滑动地与导槽16及17相啮合。这样,可移滑块23及24可携带装带柱25及25′与倾斜柱26及26′沿导槽16及17运动。
导轴27及27′的下端连结于装带机构的可移滑块支撑体58及59。而可移滑块支撑体58及59又支撑在装带环29及30之上。装带环29及30和可移滑块支撑体58、59一起组成了可移滑块驱动机构部分,其总体参考号为28。可移滑块驱动机构28一般位于机械底盘2的下面。
圆环形的装带环29及30在机械底盘2的下面,由三个支持辊31支持。如图5所示,支持辊基本上呈圆柱形,但其上具有轴向分开布置的大直径部分。在每一处大直径部分的外圆周上加工有环形槽32和33。支持辊31可转动地被支承在转轴34上,轴34从机械底盘2下表面向下伸出,并围绕转鼓座9布置。支持辊31可在转轴34上转动。
上部装带环29可与支持辊31的槽32相配合。另外,下部装带环30则与支持辊31的环形槽33配合。因此上部及下部装带环29与30都被支承在机械底盘的下面,且二者之间留有空隙。同时,装带环和相应各槽啮合后,上、下装带环可在支持辊之间转动。
如图7所示,上部装带环29具有一段较宽的部分向里形成阶梯状而过渡到一个较窄的部分。较窄段占据了上部装带环半个以上圆周。较宽段的外圆周边上带有齿轮牙。在较宽段圆弧的中部附近有一弧形长孔36。弧形长孔36的中心线与较宽段的边缘为同心。长孔36之一侧有一个突销37从装带环29较宽段上表面上突出,并与偏压弹簧62′之一端连接。
另一方面,下部装带环30整个外圆周上均有齿轮牙。下部装带环30也有一个弧形长孔39。弧形长孔39之中心线与下部装带环30边缘同心。长孔39的一侧有一个突销40从下部装带环30的上表面向上突起。设计规定突销40与偏压弹簧62的一端相连。
下部装带环30还具有一个向下突出的销钉41。相对于弧形长孔39来说,下突销41位于与上凸销40相反的弧形长孔39那一侧并且从装带环3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向下的突销41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在不同的方式位置上与滑动器65(示于图4中)相联。
上部及下部装带环29及30通过一个动力系与作为装带电动机的电动机42相连。装带电动机42安装在机械底盘2后面的右角上。装带电动机42有一输出轴43,其上安装有驱动皮带轮44与输出轴一起转动。
一个齿轮底座45安装在机械底盘2下面后方的右角上。该齿轮底座45可旋转地支承着一套齿轮装配件作为将装带电动机42的转动力矩传递给装带环29及30的动力系。齿轮底座45的端部向上伸出两个支承一个蜗杆的支承板46。蜗杆支承板互相分开,位于相当于装带电动机42前、后两端的相对位置上。一个蜗杆47有与蜗杆支承板46相配合并可转动的一个齿轮轴48。齿轮轴48的后端向后穿过支承板46并装有一个被动皮带轮49与装带电动机42的主动皮带轮44相对置。被动皮带轮49用环状三角皮带50与主动皮带轮44相连。
一个蜗轮51与工作蜗杆47相啮合。蜗轮51与驱动齿轮52是一个整体,齿轮52与下部装带环30的齿轮牙38啮合以便转动下部装带环。蜗轮51和驱动轮52还与一个共轴的传递齿轮53为一整体。传递齿轮53位于驱动齿轮52之上,其直径与驱动齿轮52近似相同。传递齿轮53与驱动齿轮52之间有间隔。传递齿轮53与驱动齿轮52之间的轴段,其直径小于传递齿轮与驱动齿轮的齿底直径。
蜗轮51、驱动齿轮52和传递齿轮53连成一个整体而组成了第一齿轮组。第一齿轮组沿中心轴线有一通长的轴孔54。一个支承轴54α从齿轮底座45的下表面向下伸出。支承轴从第一齿轮组通长轴孔54中穿过。第一齿轮组用开口挡环固定在支承轴54α上,并可在其上自由转动。定位后,传递齿轮53位置高于上部装带环29。
传递齿轮53与一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56相啮合。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56与一个驱动齿轮55成一整体。驱动齿轮55与第一齿轮组的驱动齿轮52直径近似相同。驱动齿轮55与上部装带环29的齿轮牙35相啮合。较小直径传递齿轮56的外直径小于驱动齿轮55的齿底直径。设计规定驱动齿轮55应位于第一齿轮组的驱动齿轮52与传递齿轮53之间。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56与驱动齿轮55组成了整体的第二齿轮组。
第二齿轮组在中轴线上有一通长的轴孔57。一根支承轴57α自齿轮底座下面向下伸出并穿过通长轴孔57。用一个开口挡环夹在支承轴57α的下端,即从轴向将第二齿轮组固定在支承轴上了。这样,第二齿轮组可转动地被悬挂在齿轮底座45上。
将动力系作此安排后,当装带电动机42被启动时,通过装带电动机输出轴43、主动皮带轮44,与环状皮带50相连的被动皮带轮49,可驱动蜗杆47。由于蜗轮51与蜗杆之啮合,蜗杆47的转动引起第一齿轮组之转动。
第一齿轮组的转动由传递齿轮53和较小直径传递齿轮56传递出去。因为传动比的关系,第二齿轮组转得比第一齿轮组快。由于第二齿轮组速度高于第一齿轮组,而上部装带环29外圆周之齿轮牙又与第二齿轮组的驱动齿轮55相啮合,故上部装带环的驱动速度比下部装带环高。此时,因为第一和第二齿轮组转动方向相反,故上部装带环29与下部装带环30二者的转动方向亦相反。
实际上,装带电动机42在装带时是正转,卸带时则为反转。当正转驱动时,下部装带环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上部装带环则作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下将上、下部装带环的这种转动方式叫作“装带方向”。反之,当装带电动机反转驱动时,下部装带环30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上部装带环29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下将上、下部装带环的这种转动的形式称为“卸带方向”。
在上、下部装带环29、30和可移滑块23、24之间相应插入连杆58及59,以便将上部装带环与可移滑块24相连,并将下部装带环与可移滑块23相连。连杆58及59是一般的长形窄片,在它们的后端有横向的伸出部。
连杆58具有一个在后端向下突出的连接销60。连接销60比上、下部装带环29和30之间的距离稍长,因之,虽然连杆58在上部装带环29之上,但连接销的下端可达到下部装带环。实际上,连接销60的下端可以滑动地与下部装带环30上的长形孔39相配合。在此条件下,偏压弹簧62的一个端头固定在突销40上,一端连在连杆58横向伸出部的孔61上。连杆58的前端附近有一凸台63,自导槽16穿过的导轴27进入此突台中。
凸台63及63′容许导轴27及27′在其中相对转动。这使可移滑块23及24相对于连杆28及29为枢轴。另方面,连杆58及59以连接销60及60′为中枢轴,用偏压弹簧62、62′使连杆受偏压作用,并使连接销在常态下处于长孔36及39之后端。
在这种条件下,连杆58按照下部装带环30的旋转运动而与可移滑块23一起移动,直到连杆受偏压力的影响而无法继续跟随装带环转动为止。同样,连杆59按照上部装带环29的旋转运动而与可移滑块24一起移动,直到连杆受偏压力的影响而无法继续跟随装带环转动为止。
应注意,图1及图3所示为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未装磁带状态。这种状态,以下将称之为“卸带位置”,此时的上、下部装带环处于图中所示之位置。在卸带位置时,滑块23及24位于或靠近导槽16及17的前端。而且,卸带位置时的连杆58及59所处位置亦如图1、3所示。在此情况下,连接销60、60′相对地位于长孔36及39的后端。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前面提到的装带机构如何执行装带操作。
装带电动机42在图1中的卸带位置开始正转。这促使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相应按装带方向转动。
由于下部装带环30向装带方向转动,连杆58被带至左后方。这使滑块23沿导槽16向后移动。与此同时,连杆59由于上部装带环转向装带方向而移至右、后方。连杆向右、后方移动就使滑块24沿导槽17向后移动。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上部装带环29的转速比下部装带环转速高,则连杆59和滑块24的运动速度比连杆58和滑块23的速度高。
当上部、下部装带环29及30到达图3中假想线位置时,可移滑块23、24的装带柱25及25′即与定位挡18及19之V形切口接触。这样可以避免可移滑块23及24继续往后运动。在这个位置上,完成了装带操作,装带电动机42随之而停止运转。这一位置,以下将称之为“停止方式位置”,在图3中以假想线表示。
当处在另一种操作方式时,在这一“停止”方式位置上同时选择了诸如“录制”、“重放”等其它操作方式,则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要向着相应的装带方向进一步再转到图2所示出的位置,这位置就是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重放”方式位置。
由于装带柱25、25′抵触V形切口22、22′,因而连杆58及59的前端也被导槽16、17的后端牵连,致使在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的转动过程中,连杆58及59被牵制,不能随相应的上、下部装带环58、59的进一步运动而移动。这样就促使长孔36及39的后端离开了连接销60及60′。因此,突销37及40与连杆58及59的横向伸出部之间的距离加大了,于是,偏压弹簧62及62′的张力就增加了。偏压弹簧62、62′上增加的张力迫使可移滑块23及24紧压于定位止挡18及19上。结果是,装带柱25及25′夹紧在V形切口22及22′之中。因此,可移滑块23及24被稳固地保持在“停止”方式位置上。
为了卸下磁带,装带电动机42须从图2位置逆向驱动。当装带电动机逆转时,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被驱向卸带方向。上、下部装带环按卸带方向转动,使它们回到图3所示假想线位置,亦即前述的装带完毕位置。在上、下部装带环转动的过程中,连杆58及59依旧停留在图3所示的假想线位置上。所以,当上、下部装带环按卸带方向转动时,长孔36及39的后端移向连接销60及60′。在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到达装带完毕位置,突销37及40逐渐接近连杆58及59的横向伸出部时,连接销60及60′与长孔36及39的后端接触。于是,施于相应的可移滑块23及24上的张力逐渐减小。当上、下装带环到达装带完毕位置时,偏压弹簧62及62′上的张力恢复到初始值。
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沿卸带方向继续转动,连杆58及59移向前面。因此,可移滑块23及24沿导槽16及17向前方移动。这样,当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回到图1的初始位置时,可移滑块23及24也回到了初始位置。
必须注意,导槽16与17二者长度并不相同,这在前面已述及。尤其是,导槽17比导槽16长。这样就使可移滑块24的行程比滑块23的行程长。可移滑块23及24行程上的差异,如前所述,是由上、下部装带环29与30二者的不同转速来补偿的。尤其应该指出,因为上部装带环29的转速比下部装带环30的转速高,故可移滑块24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行程比可移滑块23长。因此,尽管行程因需要而有所差别,可移滑块23及24却可以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内、即同步地移动到各个操作位置上。
正如图1及图2所示,装带电动机42与一个安装在毗邻的旋转式编码器64相连。旋转式编码器64安装在机械底盘2上,设计目的是为了控制装带电动机的操作。旋转式编码器64和一个由下部装带环驱动的旋转传感器(未示出)相连,以便产生一个代表下部装带环角位移的旋转角指示信号。旋转编码器64接收旋转传感器发出的旋转角指示信号,并控制装带电动机的转数。
实际上,旋转式编码器64控制的装带电动机42使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转入四种操作位置,即卸带位置、装带完毕位置、重放操作位置、及快速向前(F/F)操作位置。在快速向前操作位置时,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相应地处在装带完毕位置与重放操作位置之间。
在可移滑块23及24自卸带位置移动到装带完毕位置的过程中,已被插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磁带盒中的磁带被拉出并装带于旋转式磁头6上。磁带拉出机构及其操作将在以后描述。
如图1至4所示,机械底盘2的下面装有一个滑动器65。滑动器65有一个长形的板条沿着机械底盘2左边缘伸展。在滑动器65后端有一向右突出的水平板66,并在中部稍靠前方处有一向右突出的、类似的挡销支持板67。挡销支持板67有一挡销68从板上部表面向上突起。挡销的作用旨在控制张力调节臂82的位置。
虽然没有清楚地表示出来,但滑动器65全长上有一些规则分布的长孔69,并在前端有切口70。
滑动器65的向右延伸的板66与下部装带环30的下表面对置。在这个位置上,滑动器由若干支承轴71与那些长孔69相配合而滑动。滑动器支承轴71实际上垂直于滑动器65。滑动器65上还有一个向下伸出的板(未示出)用以固定偏压弹簧72的一端。偏压弹簧72的另一端挂在机械底盘2上向下伸出的板之前方。这样的构造使滑动器65可以相对于滑动器支承轴71作纵向的滑移。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的滑动器65被偏压弹簧拉向前方。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滑动器支承轴71抵于长孔69的后端,使滑动器不能继续向前移动。以下将滑动器的这一位置称为“滑动器第一位置”。
在机械底盘2的左侧边缘有一个切口73。切口73对着挡销68。因此,挡销68的上部一段穿过机械底盘2而突了出来,如图5、6所示。
当下部装带环30向装带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滑动器65的板66与向下的突销41相接触。向下的突销41推动板66,于是也将滑动器65推向后方而移经各种操作位置。特别要提到,当下部装带环30从卸带位置转向装带完毕位置时,滑动器65由图4中的实践位置(滑动器第一位置)移到了图4的假想线位置,这一位置以后将称为“滑动器第二位置”。下部装带环30再向前转动就将滑动器带到了图4中假想线的位置,这一位置相当于下部装带环30的快速向前操作方式位置,以下将此位置称作“滑动器第三位置”。下部装带环30再继续转动到“重放”操作方式位置,则滑动器65再次向后移动。当下部装带环30处于重放操作位置时,滑动器65处于图2中所示位置。这一相当于下部装带环30的重放位置的滑动器65的位置,以下将称为“滑动器第四位置”。
当滑动器65在第一位置至第四位置之间移动时,它按相应的操作方式位置控制着张力调节器臂82和一个制动器臂126。关于张力调节臂和制动臂的机构及操作将在后文中描述。
在机械底盘2上有一对带盒定位销74及75使磁带盒和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相对定位。带盒定位销74从机械底盘2左侧边缘水平伸出的支承板向上突起。支承板76在垂直方向上与机械底盘相隔离并位于机械底盘2的中心附近。带盒定位销75于机械底盘2纵向中心线附近向上突起。带盒定位销75的纵向位置应和带盒定位销74相符。
带盒定位销74及75一起决定了磁带盒在机械底盘上的位置。
固定导向柱77、78、79、80在机械底盘2上决定了磁带的通道。第一个固定导向柱77位于带盒定位销74的支承板76后面附近。第二固定导向柱78位于第一固定导向柱77与装带柱定位挡18之间距离的一半附近。第三固定导向柱79位于装带柱定位挡19与带盒定位销75之间距离的一半附近。第四固定导向柱80位于带盒定位销75右后方不远处。固定导向柱77、78、79、80的布置示于图1及图2。
一个主导轴81装在固定导向柱79右前方附近。众所周知,主导轴81的下端在机械底盘2的下面与一个飞轮(未示出)固定连接。主导轴81的上面一段从机械底盘2的一个通孔中穿出来。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录制方式或重放操作方式时,主导轴81由一台主导轴电动机(未示出)以恒速驱动。
张力调节臂82用轴销83可转动地支承在机械底盘上。轴销83在左侧边缘附近自机械底盘2向上突起。轴销83连接于张力调节臂82的前端并可转动地支承着调节臂。张力调节臂82具有一个弯成钩状的弯曲端部。张力调节销84从张力调节臂82的前端探出。张力调节臂82有一向前延伸的伸出板85。伸出板85上有一穿透的孔用以挂住张力弹簧87之一端。张力弹簧87的另一端挂在自机械底盘2向上突起的销钉86上。销钉86位于销轴83的右前方。张力弹簧87对张力调节臂施加一恒定的、逆时针方向的偏置力。
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卸带操作方式时,张力调节臂82的位置如同图1所示。张力调节臂82的这一位置,以下将称为“卸带位置”。利用现有技术已知的控制装置(未示出)使张力调节臂82启动到这一卸带位置。在此卸带位置下,张力调节销84被夹在可移滑块23及24之间。
张力调节臂82的左侧边缘88对着滑动器65的张力调节器控制销68。张力调节臂82的左侧边缘88上加工有凸轮面88a及深切口88b。凸轮面88a与切口88b和张力调节销68合作控制张力调节臂82的转角位置,并由此而控制张力调节销84和由固定导向柱77及78所决定的磁带通道之间的关系。在图1的卸带位置情况下,凸轮面88a及切口88b都与张力调节臂控制销相脱离。在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旋转而进入前述的装带操作过程中,可移滑块23及24向后移动,张力调节臂82就可以自由运动了。由于张力弹簧87偏压力的作用,结果使张力调节臂82和张力调节销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一旋转运动,根据滑动器当时所处的操作方式的位置,而使凸轮面88a、或使切口88b与张力调节臂控制销68接触。
用一条张力调节带89缠绕在卷带盘底座12上。张力调节带89的一端连接在张力调节臂82上的、可摆动的连接件90上。张力调节带89的另一端与一个张力调节座91相连。
一个基本上成L形的夹送辊支承臂92,用一枢轴93将其可摆动地连接在机械底盘2上。枢轴93设在靠近机械底盘右侧边缘,并位于带盒定位销75的右前方。在夹送辊支臂92的自由端伸出一个辊轴94。辊轴94穿透夹送辊支臂92,并从夹送辊支臂的上、下两面向上和向下突出。一个夹送辊95可转动地装在从夹送辊支臂92向上伸出的辊轴94的顶段上。
辊轴94的下半段从夹送辊支臂92的下面向下延伸,并穿过开在机械底盘2上的长弧形导向孔96。长形导向孔96的曲线中心与枢轴93同心。
夹送辊支臂92的上表面还突出一个突销97。突销97位于L形夹送辊支臂靠枢轴一端的曲拐附近。突销97与一个扭力弹簧104的一端104a相连。
一个可移立柱的支承臂98装设在机械底盘2的下面。可移立柱的支臂98可以摆动地装在从机械底盘向下伸出的臂轴99上。臂轴99位于夹送辊支臂92的枢轴附近稍靠后的地方。可移立柱支臂98基本上是一个直长条,在其自由端突起一个可移动的立柱100。可移立柱100向上延伸而穿过机械底盘2上的一个弧向导向孔101。导向孔101的曲线中心就是可移立柱支臂轴99的圆心。
可移立柱100自机械底盘向上伸出并穿过弧形导向孔101。
可移立柱支臂98在中心附近还具有一个向上突起的销102。向上突起的销102穿过机械底盘2上的一个弧形孔103。弧形孔103与弧形导向孔101同心,但曲率半径较小。向上突销102穿过弧形孔103而与扭力弹簧104的另一端104b相连。
扭力弹簧104缠绕在盒定位销75下部较小直径段上。如图1及图2所示,扭力弹簧104的一端104a放在夹送辊支臂92上、突销97的左侧,另一端104b则放在可移立柱支臂98的上突销102的右侧。扭力弹簧104以它的两端104a及104b与突销97及102相对抗,对夹送辊支臂92和可移立柱支臂98二者施以持久的偏压力,使它们保持图1中所示的位置。
可移立柱定位挡105设在弧形孔101后部端头附近。可移立柱定位挡105前端部分有一基本上呈V形的切口106。可移立柱定位挡105固定在机械底盘2上,使V形切口106面对弧形孔103的长度方向。
这样安排之后,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卸带方式时,夹送辊支臂92和夹送辊95、以及可移立柱支臂98和可移立柱100都被定位成图1所示之状态。扭力弹簧104通过施加扭转弹力于突销97,并使夹送辊支臂作逆时针向摆动,迫使夹送辊支臂恒久地偏置于这一卸带位置。同样地,扭力弹簧104通过施加扭转弹力于向上的突销102并使可移立柱支臂作逆时针向摆动,迫使可移立柱支臂98恒久地偏置于卸带位置。从图1容易使人理解,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卸带操作方式下,夹送辊95的辊轴94和可移立柱100相应地都与弧形导孔96及101的前端相接触。
装带时,夹送辊支臂92及可移立柱支臂98均被启动到装带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夹送辊95的辊轴94紧靠在弧形导向孔96的后端,同时夹送辊95带着磁带135紧靠在主导轴81上,这样就在主导轴上夹住了磁带以保证磁带可被主导轴的旋转所驱动,这时可移立柱100籍助现有技术的启动设备也与可移立柱定位挡105的V形切口相合。实际上,这一启动设备包含有一个与上部装带环29相连的摆动臂抑制装置,靠上部装带环的转动而动作。
机械底盘2下面装有一对制动臂107及108。制动臂107及108的设计意图是:根据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在卷带盘底座12及13上施加相应合适的制动力。尤其是制动臂107应与连接在盒式磁带供带卷盘上的卷盘底座12配合一致。另一方面,制动臂108应与连接在盒式磁带收带卷盘上的卷盘底座13配合一致。
制动臂107用枢轴销109可摆动地固定在下部底盘4上。制动臂107的枢轴销109突出在下部底盘4上卷带盘底12的左前方。制动臂107的自由端有一个对着卷盘底座12的面。一个闸瓦110安装在制动臂107的这个面上。制动臂107还有一伸出板111。伸出板111从制动臂107对着卷盘底座12的面上伸出。在与卷盘底座12相背的边缘上,制动臂107有一个带长孔112的伸出部107a。长孔112的纵向中心线基本上平行于机械底盘2的纵向中心线。
通常用一个偏压弹簧114使制动臂107压向卷盘底座12,使闸瓦110与卷盘底座的外圆周接触。偏压弹簧114一端与制动臂的伸出部111相连,另一端与下部底盘4上伸出的销113连接。销113位于下部底盘4上枢轴销109的左后方。偏压弹簧114施加于制动臂107上的弹力迫使后者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只要闸瓦与卷盘底座12的外圆周保持接触,就能提供予定的制动力以限制或停止卷盘底座的旋转。
制动臂108大体上呈L形。用一个位于顶角处的枢轴销115将制动臂108固定在下部底盘4上。枢轴销115在卷盘底13的左前方。在制动臂108的自由端有一个对着卷盘底座13外圆周的面,其上安装有一个闸瓦116。就在这同一面上,制动器108具有一个伸出板117。伸出板117连着偏压弹簧119的一端。偏压弹簧119的另一端与突出在下部底盘4上的销118相连。销118位于卷盘底座13的右前方。因此,偏压弹簧119自然使制动臂108向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促使闸瓦116压在卷盘底座13的外圆周上。只要闸瓦与卷盘底座13的外圆周保持接触,就能限制或停止卷盘底座的自由转动。
制动臂108上与安装有闸瓦116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自由段108a,对着制动臂107伸出部107a的前端。
有一个制动锁定臂120对着斜臂108。制动锁定臂大体上呈L形。制动锁定臂120用下部底盘4上伸出的枢轴销121在臂的拐角处将其可转动地安装在下部底盘4上。枢轴销121位于制动臂108的枢轴销115附近稍偏向右前方处。制动锁定臂120具有一个基本呈横向的段和一个基本呈纵向的段,构成了L状的外形。纵向段以前端、也就是在拐角处与横向段相接。纵向段的后端加工成一个钩122,它钩住了偏压弹簧125的一端。偏压弹簧125的另一端挂在从下部底盘4垂直伸出的销124上。销124与偏压弹簧119所用的销118同在一纵向直线上,并在销118的前方。因此,偏压弹簧125恒久地使制动锁定臂120向顺时针方向偏转,如同图1至3中的样子。
制动锁定臂120还有一个启动销123自横向段前端垂直地伸出。通常情况下,启动销123籍偏压弹簧125提供的予定偏压力而与制动臂108的前缘接触。偏压弹簧125通过启动销123施加于制动臂108上的偏压力,再加上偏压弹簧119直接提供的偏压力,使制动臂108的闸瓦116稳定地紧压在卷盘底座13的外圆周上,正如图1所示。结果防止了卷盘底座13的转动。
制动锁定臂120横向段的自由端120a在制动臂107的下面伸展,并与长形孔112的中心相对。
制动臂107及108和制动锁定臂120的位置均由制动控制臂126所控制,控制臂从机械底盘2的左前角大致上从左至右地延伸。制动控制臂126安装在托架128的枢轴129上。托架128固定在机械底盘2的下表面上靠近制动臂107的枢轴109。
制动控制臂126的左端放在滑动器65前端上缘加工的切口70中。制动控制臂126的右端有一控制销127。控制销127从制动控制臂右端下表面向下伸出,并向下穿过制动臂107上的长形孔112。在制动臂107的下面,控制销127与制动锁定臂120接触。
在卸带操作方式下,制动臂107、108,制动锁定臂120以及制动控制臂126均按图1所示状态定位。在这个位置上,卷盘底座12及13上都施加有制动力,一面限制卷盘底座12的转动,一面又防止卷盘底座13一起转动。以下将制动臂107及108、和制动锁定臂120的这种相应位置称作“施加制动位置”。如前所述,当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从卸带操作方式改变到装带完毕状态时,由于下部装带环30的旋转,使滑动器65移回后方。滑动器65向后运动引起制动控制臂126在销129上作顺时针向摆动。结果使制动控制臂126的控制销127向前移动,从而引起制动锁定臂120在销121上反抗偏压弹簧125的偏压力而作逆时针向的摆动运动。因此,压在制动臂108前缘处的启动销123被松开。接着,控制销127与长形孔112的前缘进行接触。滑动器65再进一步向后挪动,迫使制动控制臂126的控制销127围绕销109作顺时针向转动。其结果是,制动臂107的闸瓦110与卷盘底座12的外圆周脱离了制动关系。
制动臂107伸出部107a的前端与制动臂108左端108a的后缘配合。因此,制动臂107的顺时针向转动驱使制动臂108的左端108a向前,引起制动臂108绕着枢轴115作逆时针向旋转。这样就解脱了制动臂108上的闸瓦对于卷盘底座13的制动配合。
由于滑动器65这种向后的运动造成的制动臂107及108、制动锁定臂120、以及制动控制臂126各部件的位置,以下将称之为“解除制动位置”。
应该理解,由施加制动位置转换到解除制动位置,制动臂107及108和制动锁定臂120各部件的定时启动,是籍已知的现有技术加以精密调整的。有关前述制动机构的定时及定时的调整问题将在后面描述。
在图1及图2中,由于公开的原因,画出了盒式磁带130的零件图。磁带盒130有一个传统的、像盒子一样的薄盒套131。盒套131有一个面向磁头架6的凹口132。盒套131的凹口132在面向磁头架6的一侧打开,并有一个向下的开口,当系统自卸带方式位置转入装带完毕位置时,可移滑块23及24的装带柱25及25′即从该开口进入,并抽出部分磁带135实现装带。
图中虽未清晰表示,事实上形成凹口132的侧壁缺口可由一个摆动盖封闭,向下的开口也由一个滑动盖封闭。当不用磁带时,摆动盖及滑动盖相应将缺口及开口复盖。当磁带盒130插入一个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支持器(图中未示出)中并被移至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某一设定位置时,摆动盖及滑动盖被启动而暴露出各自的缺口及开口。
图中的参考号133及133′所指即为磁带135从中抽出而装带的开口。在盒套131上相应于开口133及133′附近装有导向柱134及134′。
一对卷带盘(未示出)亦即供带盘及收带盘,可转动地布置在带盒131内。两个卷带盘相应与卷带盘底座12及13上突出的卷盘轴15及15′啮合。磁带135被缠绕在两个卷盘上。装带前磁带135在带盒131内运行的磁带通道,在图1中以粗假想线画出。特别画出了,供带盘上的磁带135从开口133来到盒套131之外,穿越导向柱134及134′之间的凹口132的前沿。然后,磁带135经过开口133′回到带盒内并缠绕到收带卷盘上。
将盒式磁带装到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中去时,带盒停留在机械底盘2上,如图1所示。定位销74及75相应地插入盒套的定位孔(未示出)中,于是磁带盒130被卡在予定的放置位置上。
下面将描述以上提到的、作为推荐实施例的盒式磁带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之操作过程。
将盒式磁带放到机械底盘2上、如图1的位置上,这时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仍处于卸带状态。从图1可意识到,当带盒在图1位置时,装带柱25及25′、倾斜柱26及26′、张力调节销84、夹送辊95、可移导向柱100均位于凹口132内,并对着磁带135的背面。特别要提到,两个导向柱134及134′之间的一段磁带135是停留在下面这些部件的后面:前述装带柱25及25′、倾斜柱26及26′、张力调节销84、夹送辊95及可移导向立柱100。
在这样的条件下,装带电动机42响应一个装带指令而启动,按正转方向运转。装带电动机42的力矩传经齿轮组51及56,驱动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使其相应地按装带方向旋转。因此,可移滑块23及24沿相应的导槽16及17从卸带操作位置被驱动到装带完毕位置。当可移滑块23及24作此运动过程中,装带立柱25及25′与磁带135的背面进行接触,并将磁带从带盒131内抽出。
另一方面,正当可移滑块23及24的装带柱25及25′移动而抽出磁带135的时候,制动臂107的闸瓦110与卷盘底座12的外圆周保持接触,因而产生了制动力,与由于抽动磁带而加在卷盘底座12上的力矩相抗衡。通过闸瓦110而施于卷盘底座12的制动力要这样地予以调节,即:允许抽带的力使卷盘底座12发生转动,但要防止卷盘底座12由于习惯性而转动。这样的制动,即不能完全防止卷盘底座转动的,而且也不允许卷盘底座自由转动的制动,以下将称之为“软制动”。
另一方面,在装带过程中,偏压弹簧119及125共同施加偏压力于制动臂108上,使闸瓦116稳固地紧靠在卷盘底座13的外圆周上。这就使卷盘底座13完全避免了转动。以下将这种完全避免转动的制动称为“锁定制动”。
在与磁带盒130的供带卷盘相对应的卷盘底座12上施加软制动,同时又向收带卷盘对应的卷盘底座13施以锁定制动,则磁带135只能从供带卷盘上被抽出。这时,用软制动阻碍卷盘底座12转动,被抽出而通过装带立柱25及25′的磁带将处于一定的张力之中。还有,卷盘底座12上的软制动还可防止反向旋转,以免松散的磁带猝然缠绕到卷盘以外去。
在装带过程中,张力调节臂82、制动锁定臂120、可移导向柱100、以及夹送辊95都移到它们各自的装带完毕位置上。
应特别提到,装带环29及30转到足够远的时候就使可移滑块23及24移到它们的装带完毕位置,启动销41与滑动器65的横板66进行接触,如图4所示。这样,滑动器65被推向后方,从滑动器第一位置转向滑动器第二位置。
当滑动器从滑动器第一位置移到滑动器第二位置时,张力调节臂82,原先是由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一个止挡机构(未示出)锁在图1位置上的,这时由止挡机构释放开来。因此,由于偏压弹簧87的偏压力使张力调节臂82绕着枢轴销83作逆时针向摆动。这一逆时针向的旋转使张力调节臂82的凸轮面88a与滑动器65的张力调节臂控制销68发生接触。这就使张力调节臂82避免了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滑动器65从滑动器第一位置移到滑动器第二位置时,张力调节臂82的位置正处在如图4中所画的假想线位置。如图4所示,当滑动器65到达以假想线表示的滑动器第二位置时,凸轮面88a的后缘与张力调节臂控制销68啮合。当滑动器65移到滑动器第二位置时,张力调节臂82的位置在图4中以点划线表示。张力调节臂82处于假想线位置时,张力调节销84与磁带135的背面保持脱离状态。当装带环29及30到达它们的装带完毕位置、滑动器65因之也移到了滑动器第二位置时,张力调节臂82上的张力调节销84向磁带的通道靠近,并定位在离磁带背面很小的距离内,正如图4中点划线所示。
在上述的滑动器65由滑动器第一位置运动到滑动器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与滑动器切口70相啮合的、制动控制臂126的左端也被移向后方。这使制动控制臂126围绕枢轴129作顺时针方向的摆动。制动控制臂126的顺时针向运动使制动控制臂126右端的控制销127移向前方,引起制动锁定臂120围绕枢轴121作逆时针向摆动并与偏压弹簧125的偏压力相抗衡。因而压在制动臂108前缘上的启动销123就松开了。接下去,控制销127与长形孔112的前缘开始接触。滑动器65再进一步向后移动促使制动臂126压迫制动锁定臂120,而使销123脱离制动臂108的前缘。这就减小了通过闸瓦116而施加于卷盘底座13上的制动力。换句话说,现在偏压弹簧119通过制动臂108对卷盘底座13施加了软制动。
在这一位置上,控制销127是在长形孔112前、后缘之间。因此没有力量使制动臂107按顺时针方向摆动。所以制动臂107的闸瓦110仍然与卷盘底12的外圆周相啮合。这样偏压弹簧114通过制动臂107施加于卷盘底座12以软制动。
与此同时,利用现有技术已知的启动装置开动带有夹送辊95的夹送辊臂92,并开动带有导向柱100的导向柱支臂98,使它们作顺时针向摆动。实际上,夹送辊臂92及导向柱支臂98所用的启动装置安装在机械底盘2的下面,作用于夹送辊轴94、导向柱100二者穿过机械底盘向下延伸的下端。
夹送辊臂92摆动到一个位置,在此,夹送辊95是与主导轴81分离的,这样就没有把磁带135夹在主导轴上。另一方面,导向柱100被移到导向柱定位挡105处而与切口106相啮合。
当装带环29与30如上述旋转到相应的装带完毕位置时,装带电动机就停止工作了。作为装带操作的一部分,磁带135从磁带盒130抽出并穿过图2中所画粗假想线的同一通道。然而,在这一装带完毕位置上,张力调节销84离磁带背面还有一段很小的距离,因此尚未与导向销77及78连成一线,从而未施加任何张力于磁带上。还有,在装带完毕位置情况下,夹送辊95与主导轴81处于分离状态,所以没有夹住磁带135。
在装带完毕位置下,如接受到“快速向前”或“重绕”操作方式指令时,如前所述,装带电动机42被驱动成正转。这促使装带环29及30被驱向装带方向并超过装带完毕位置,直至到达处于装带完毕位置与重放位置之间的快速馈带位置为止。
结果造成下部装带环上的启动销41推动滑动器65上的板66移向后方。于是,滑动器65从滑动器第二位置移向滑动器第三位置,如图4中假想线所示。在这个滑动器第三位置上,滑动器65的张力调节销68与张力调节臂82的凸轮面88a保持接触。即使张力调节臂82按照装带环29、30所处装带完毕位置对应的位置稍作逆时针向摆动,张力调节销84仍与磁带135相距一个很小的距离或是轻微地与磁带接触,致使仍无张力作用于磁带上。
当滑动器65从滑动器第二位置移动到滑动器第三位置时,制动控制臂126的左端进一步往后移动,致使控制销127紧压制动臂107长形孔112的前缘。于是制动臂107围绕枢轴109按顺时针方向摆动。这样就使压于卷盘底座12外圆周上的闸瓦110松开,并允许卷盘底座12自由旋转。制动臂107的顺时针向摆动,使制动臂107伸出部107a的前接触面带动制动臂108的后缘向前移动。这促使制动臂108作逆时针向摆动,因而闸瓦116离开卷盘底座13的外圆周。因此,卷盘底座13也变得可自由旋转。换句话说,当滑动器65从滑动器第二位置移到第三位置,制动控制臂126的作用是解除了卷盘底12及13上的软制动。
在这种条件下,磁带驱动机构可使卷盘底座12及13二者之一相应按照快速向前操作方式或“重绕”操作方式进行向前或向后走带。
在装带完毕方式的位置、或在快速馈带方式的位置下,当给以“重放”或“录制”方式的操作指令时,装带电动机再次驱动,使装带环29及30转到重放方式位置。当装带环29及30到达重放方式位置,可移滑块23及24到达它们的后端位置。在这一位置上,装带立柱25及25′以予定的衰减力与定位挡18及19的V形切口22及22′啮合。如前述,在这一位置上,装带立柱25及25′与切口22及22′稳固地啮合以保持可移滑块23及24的重放方式位置。
当装带环29及30运动到它们的重放方式位置时,下部装带环上的启动销41将滑动器65的板66向后推,从而使滑动器65移到了滑动器第四位置,如图2所示。结果是,滑动器65上的张力调节臂控制销68进入张力调节臂82上的切口88b中。这使张力调节臂可继续作顺时针向的摆动运动,并使张力调节销84和导向销77及78排成一列。这样就在磁带135上施加了足够的张力,使其在围绕磁头架6的通道中保持稳定。
从图2可以看到,导向销77及78面对磁带135的正面,设计考虑要与磁带的正面接触。另一方面,设计决定张力调节销84要接触磁带135的背面。因此,张力调节销84与导向销77及78基本上排成一列,决定了磁带要走弯曲的通道。这条弯曲的通道保证在给定磁带张力条件下有足够的牵引力。磁带135上的张力可以用调整偏压弹簧87弹力的办法加以调节。与此同时,启动销68在切口88b内,但远离切口外圆的边缘。启动销68与切口88b的相关位置由磁带135上的张力和弹簧87的偏压力二者间的平衡状态而决定。其结果是,磁带135上的张力实际上将稳定地与偏压弹簧87的张力相一致。
当装带环29及30转到重放方式的位置时,夹送辊支臂92顺时针向摆动,带着磁带135与主导轴81接触。主导轴81与夹送辊95之间有着足够稳固的接触,使主导轴可将其转动力传递给磁带。
因为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夹送辊支臂的启动装置(未示出)包括一个有伸缩性的或有弹性的组件作为夹送辊支臂92的一个止挡,弹性地阻碍夹送辊支臂的摇摆运动,并提供足够的弹性力使夹送辊95以一给定的压力向主导轴。伸缩性或弹性组件的弹力还可用来将可移导向柱100压向可移导向柱定位挡105上的切口106。
滑动器向后移动到滑动器第四位置时,使制动控制臂126围绕枢轴129进一步摆动,并促使制动臂107及108相应作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摆动。因此,闸瓦110及116相应地离卷盘底座12及13更远。
上述各项操作将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置于“重放”方式的位置。在图2的重放方式位置中,磁带135要依次经过:开口133,导向销77,张力调节销84,导向销78,装带立柱25,倾斜柱26,磁头架6,倾斜柱26′,装带立柱25′,录制控制信号等所用磁头136,导向销79,主导轴81,导向立柱100,导向销80,以及开口133′。在这个位置中,磁带135要绕过磁头的前表面。磁带135的上述经由之路,以下将称为“磁带通道”。
在这个位置上,主导轴81按恒速被驱动,以便用一实质上恒定的速度驱动磁带135通过上述的磁带通道。与此同时,上部旋转磁鼓8进行旋转,使磁头10录取信息或重显予先录制的信息。这个时候,张力调节销84使磁带135上的背面张力保持实质性的恒定。
应认识到,张力调节带89上的张力变化要根据张力调节臂82的摆动运动、及由此产生的磁带135上的张力来决定。因此,张力调节带89上的张力是由张力调节臂82控制的。张力调节带89所提供的受控张力使卷盘底座12的转动阻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其结果是,盒式磁带130从供带卷盘上展开磁带的速率可以满意地、成功地予以调节,因此磁带的张力是可以控制的。
应理解,当处在快速馈带、重放或录制方式操作过程中接收到停止磁带运行的指令时,卷盘底座、或主导轴上的驱动力立即中断。与此同时,装带电动机42进行逆转使装带环29及30回到装带完毕位置。根据装带环29及30向着卸带方向的这一转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各个部件都回到了与装带环装带完毕位置相应的各个位置上。
当接到卸下磁带的指令时(命令“抛出带盒”的指令),装带电动机被驱向逆转。因此,装带环29及30被驱向卸带方向。这使得可移滑块23及24连同装带立柱25及25′沿着导槽16及17向前移动回到它们的相应的卸带位置。
与此同时,有一个张力调节臂返回装置(未示出)开始动作并将张力调节臂82围绕枢轴销83按顺时针向转回图1的位置。张力调节臂82于是用一个止挡装置(未示出)锁定在图1的位置上。
下部装带环30按卸带方向旋转,将启动销移离滑动器65上的板66。结果是,由于弹簧72的弹力使滑动器65回复滑动器第一位置。由于滑动器65向前移动,制动控制臂126围绕枢轴129作逆时针向摆动。当滑动器65到达图1的位置时,制动控制臂126也回到图1的位置定位。因此,制动臂107及108和制动锁定臂120靠各自相应的偏压弹簧114、119及125的偏压力回到图1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卷盘底座12上施加了软制动,而在卷盘底座13上施加了锁定制动。
应注意到,当装带环29及30被驱向卸带方向时,卷盘底座12应被驱向绕带方向以回收被抽出的磁带,这一操作用的是已知的现有技术。
进行卸带操作时,与夹送辊支臂92和可移立柱支臂98连接的支臂启动部件(未示出)从夹送辊支臂和可移立柱支臂上移开。因此,夹送辊支臂92和可移立柱支臂98籍扭力弹簧104之助均回复到图1的位置。
在上述的卸带操作之后,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磁带支持器(未示出)移动到抛出位置并将盒式磁带抛出。
图10至16表示将装带电动机42的驱动力传递给上、下部装带环29及30所用动力系的几种改进方案。
图10至12表示动力系第一种改进形式,动力系包含第一和第二齿轮组200a及200b。在动力系的第一种改进形式中只有第一齿轮组及第二齿轮组200a及200b部件是与推荐实施例不同的。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齿轮底座45安装在机械底盘2右后角的下面。蜗杆47有一轴48可转动地装在蜗杆支承板46上。齿轮轴的后端向后延伸并穿过支承板46,并在其上安装与装带电动机42的驱动皮带轮44相对置的被动皮带轮49。被动皮带轮49用一环形三角皮带50与驱动皮带轮44相连。
第一齿轮组200a有一个蜗轮251与蜗杆47啮合。第一齿轮组200a还有一驱动齿轮252与蜗轮251成为一整体。主动齿轮252与下部装带环30的齿轮牙38相啮合以便驱动下部装带环转动。
一个支承轴254a从齿轮底座45下表面向下伸出。支承轴254a从第一齿轮组200a中心的通长孔254中穿过。用一个开口挡环254b将第一齿轮组200a轴向地固定在支承轴254a上,并可在其上自由转动。
驱动齿轮252与第二齿轮组200b中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256相啮合。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256与一个驱动齿轮255成为一个整体。驱动齿轮255的直径与第一齿轮组200a的驱动齿轮252近似相等。驱动齿轮255与上部装带环29的齿轮齿35相啮合。较小直径的传递齿轮256的外直径比驱动齿轮255的内直径小。
第二齿轮组200b在中轴线上有一个通长的轴孔257。一根支承轴257a自齿轮底座下面向下伸出并穿过通长轴孔257。用一个开口挡环257b夹在支承轴257a的下端,从轴向将第二齿轮组固定在支承轴上。这样,第二齿轮组200b可转动地被悬挂在齿轮底座45上。
和推荐的实施例相似,第一齿轮组200a的驱动齿轮252和第二齿轮组200b的较小直径传递齿轮256的传动比是经过选择的,以便补偿可移滑块23及24不同行程之间的差别。
第一种改进的结构取消了推荐实施例中第一齿轮组内的传递齿轮。这样一来,齿轮组可以更紧凑、更容易安装于机械底盘2上。
图13及14表示了驱动上、下装带环29及30所用动力系的第二种改进形式。改进的动力系包含第一齿轮组300a和第二齿轮组300b。
在这一改进中,设计决定第二齿轮组300b以较低的速度驱动上部装带环29,第一齿轮组300a以较高的速度驱动下部装带环30。因此,在这一改进中,上部装带环29被设计或驱动可移滑块23,而下部装带环30则驱动可移滑块24。因此,推荐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说的驱动方向、如“装带方向”、“卸带方向”等概念都要颠倒过来。还有,与图7的实施例截然相反,下部装带环30上有一个弧形长孔36。弧形长孔36的中心线与装带环30外圆周边缘同心。长孔36之一侧有一个突销37与下部装带环30较宽段表面向上突出的偏压弹簧62之一端连接。
另一方面,上部装带环29上也有一个弧形长孔39。弧形长孔39的中心线与上部装带环29的边缘同心。在长孔39的一侧,有一个突销40自上部装带环29向上突起。突销40被设计成与一偏压弹簧62连接。
上部装带环29还有一个突销41。对于弧形长孔39,向下突出的突销41位于上部装带环29上、与突销40相反的方向上。向下的突销41按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在不同的方式位置上与滑动器65(示于图4中)相连。
和推荐的实施例中相似,第一齿轮组300a有一蜗轮351与蜗杆47相啮合。蜗轮351与驱动齿轮352是一个整体,齿轮352与下部装带环30的齿轮牙38啮合以便转动下部装带环30。蜗轮351和驱动轮352还与一个共轴的传递齿轮353为一个整体。传递齿轮353位于驱动齿轮352之上,直径比驱动齿轮352小。传递齿轮353与驱动齿轮352之间有间隔。传递齿轮353与驱动齿轮352之间的轴段,其直径小于传递齿轮与驱动齿轮的齿底直径。
第一齿轮组300a沿中轴线有一个通长的轴孔354。一个支承轴354a从齿轮底座45的下表面向下伸出。支承轴354a从第一齿轮组300a的通长轴孔354中穿过。第一齿轮组300a用开口挡环354b固定在支承轴354a上,并可在其上自由转动。定位之后,传递齿轮353的位置高于上部装带环29。
传递齿轮353与第二齿轮组300b的一个驱动齿轮355啮合,该驱动齿轮的直径与第一齿轮组300a的驱动齿轮352近似相等。驱动齿轮355与上部装带环29的齿轮牙35啮合。从图13可以看到,传递齿轮353比第二齿轮组300b的驱动齿轮355薄。这是因为设计时要将驱动齿轮355的下半部放入第一齿轮组300a的驱动齿轮352与传递齿轮353之间的一个槽内去。
第二齿轮组300b在其中轴线上有一个通长的轴孔357。一根支承轴357a自齿轮底座下表面向下伸出并穿过通长的轴孔357用一个开口挡环357b卡在支承轴357a的下端,轴向地将第二齿轮组固定在支承轴上。因此,第二齿轮组就被可转动地悬挂在齿轮底座45上。
在这一改进形式中,第二齿轮组的结构形式比推荐的实施例中的简单。这有助于促使动力系比实施例中的更为紧凑。
图15及16表示了动力系的第三种改进形式。如同在第二种改进形式那样,这第三种改进形式的动力系也是用比下部装带环慢的速度去驱动上部装带环。在这一改进形式中,用一个第一齿轮组400a驱动上部装带环29,一个第二齿轮组400b则驱动下部装带环。
如同推荐的实施例中一样,第一齿轮组400a具有一个与蜗杆47啮合的蜗轮451。与蜗轮451成为一个整体的驱动齿轮452与上部装带环29的齿轮牙35相啮合,以驱动上部装带环29使其旋转。蜗轮451与传递齿轮453和驱动齿轮452共轴并成为一个整体。驱动齿轮452位于传递齿轮453之上方。传递齿轮453与驱动齿轮452互相隔离。传递齿轮453与驱动齿轮452之间的轴段,其直径比传递齿轮和驱动齿轮的齿底直径小。
第一齿轮组400a有一个在其中轴线上轴向通长的孔454。一个支承轴454a自齿轮底座45的下表面向下伸出。支承轴454a穿过第一齿轮组400a的通长轴孔454。用一个开口挡环454b把第一齿轮组400a轴向地固定在支承轴454a上并使其在轴上可自由旋转。这样定位之后,传递齿轮453位置高于上部装带环29。
传递齿轮453与第二齿轮组400b的驱动齿轮455相啮合,该驱动齿轮的直径与第一齿轮组400a的驱动齿轮452近似相同。驱动齿轮455与下部装带环30的齿轮牙38相啮合。设计将驱动齿轮455的下半部放进第一齿轮组400a中一个位于驱动齿轮452与传递齿轮453之间的槽中。
第二齿轮组400b在其中轴线上有一个轴向通长的孔457。一根支承轴457a自齿轮底座下表面向下伸出并穿过通长的轴孔457。用一个开口挡环457b卡在支承轴457a的下端,以便将第二齿轮组轴向地固定在支承轴上。这样,第二齿轮组被悬挂在齿轮底座45上并可进行转动。
应理解到,尽管所示出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各种带旋转式磁头的设备上,下面仍将参照图17至20描述所推荐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实施例专门采用的、特殊的脉冲编码调制(PCM)音频盒式磁带。
磁带盒一般由一个盒套131组成,包括一个上半部530和一个下半部531,用几个带丝扣的螺栓以现有已知技术加工而成一个独立单元。上半部530的上表面建立一个透明的窗板534。盒套131容纳有一对卷盘毂533,它们可转动地与一对卷盘轴穿入孔547相配合。轴孔547按予定位置加工在下半部531上,在两个卷盘毂533之间建立了适当的空间。磁带135缠绕在两个卷盘毂533上。
一个摆动封闭盖535可转动或是可摆动地将枢轴装在盒套接近带盒前端的左、右侧壁上。当摆动封闭盖535从带盒前表面摆开去时,磁带135就被暴露出来,如图19所示。在下半部531的前缘形成一个基本呈矩形的凹口542。当一个磁带盒插入一个脉冲编码调制录制机(关于此设备将在后文中简要讨论)时,一个磁带引导系统或一个组成磁带夹持机构(未示出)部分的装置插入到凹口542中,并拉出一部分磁带135将其装到脉冲编码调制录制机的旋转式磁头上去。下半部531上装有一封闭部件536,当它向后或向前滑动时,就将凹口542盖上或暴露出来。
当盒式磁带未使用时,摆动封闭盖535面对盒套131前方的前部开口而将其遮盖住。与此同时,滑动盖536处于向前移动位置将下半部531的凹口542盖住,因此,磁带引导系统不能进入带盒而接近磁带,正如图18所示。封闭盖535可以从带盒前表面翻开而露出磁带,滑动盖536则可以向后移动而露出凹口542,这样一来,磁带引导系统就能进入凹口542以便从盒套中抽取一段磁带135装到磁鼓上进行录制或重放操作。此后,当录制或重放操作完成时,磁带又回到准备状态,摆动封闭盖和滑动封闭件都回到前述的关闭位置。在本文件的剩余部分里,摆动盖535及滑动盖536相应将带盒的前部开口及凹口542盖住的位置,都将被称为“关闭位置”、而摆动盖535及滑动盖536相应暴露出前部开口及凹口542的位置,都将被称之为“开启位置”。
下半部531的凹口542伸展为一予定的宽度,在两端的前部开口处各有导向器,磁带在两个导向器之间被拉出而暴露出背面。在录制或重显操作时,组成磁带输送系统那一部分的装置、即磁带引导系统突入凹口542中并轴出一段磁带135。磁带输送系统属于脉冲编码调制录制机的一部分。
摆动封闭盖535按前部开口主要尺寸全长延伸,并用枢轴(未示出)可转动地装设在盒套131上。这样,摆动封闭盖535可以有选择地摆动,对盒套131的前部开口关闭或暴露。封闭盖535靠一侧的下部边缘处有一个缺口549形成一个浅的、相对宽的槽。还有,在盖535下缘接近下半部531凹口542左、右两边的地方切出两个小槽状的切去部550。
滑动封闭件536是扁平的,具有U形构造,它安装在盒套131上可以平行于带盒531下半部的底面进行前、后滑动。在滑动封闭件536上加工有两个与卷盘轴插入孔547相对应的孔546,它们的位置要这样安排,即当滑动封闭件536向后滑到底而露出凹口542时,孔546正好与卷盘轴插入孔547重合。
滑动封闭件536包括一个平行于下半部531底面的平板537,还包括两个与下半部531左、右两侧壁外表面平行、位于平板537左、右两边的侧板538。将侧板538的上部边缘向里弯曲而形成凸缘(未明确表示)。当盒套131安装完毕之后,这两个凸缘在上半部及下半部530、531的两侧壁之间受到垂直方向的约束,但水平方向未受约束。
对着封闭盖535的切去部550的位置处,平板537前缘垂直向上伸出两个接触件541。接触件541可使录、放装置将滑盖536滑向后方并按下文将要描述的状态准备打开带盒130。
平板537的前缘上加工出一个钩545。钩545位于两个接触件541的正中央。一个扭力弹簧544,它的一条腿挂在钩545上,它的线圈544a则藏纳在下半部531的前部。扭力弹簧向滑动封闭件施加一个向前的偏压力。当滑动封闭件536处于开启位置时,扭力弹簧处于受力状态,并向滑动封闭件536施加反作用力使其趋向关闭位置。
滑动封闭件536上还加工有一个圆孔552和一个半圆形切口551。半圆形切口551在滑动封闭件536的前缘上开口。滑动封闭件536下表面上有一个浅槽548与圆孔552和切口551相连。滑动封闭件536在对着切口549的前端上的槽548有一个楔形的端孔。圆孔552及切口551被安排与一个闭锁突出部、或与一个和下半部531形成一整体的闭锁杆553的头部555相啮合。
正如图17及18所示,带盒531上加工有一对导槽540沿着每边的侧壁伸展,互相平行且平行于阶梯形支座。支座及导槽540二者的深度都小于封闭盖535的厚度。滑动盖536的上部边缘也放在导槽540中。还有,滑动盖536侧板538上的、向里凹进的压痕539放在导槽540中并可进行滑动。导槽540与边缘和压痕539之间的滑动配合引导着滑动盖536沿着下半部侧壁、相对于凹口542作滑移运动。
为了装卸上述图17至20中的盒式磁带,根据本发明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还提供了一个带盒支持器,下面即将提到。根据本发明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推荐实施例所提供带盒支持器的一个例子,将参照图21至图26予以描述如下。
带盒支持器501总体上包含一个下部支持器502及一个上部支持器503。下部支持器502由一块金属板做成,并具有一个底板504和一对从底板两侧垂直伸出的侧壁505。底板504在其前缘中心或中心附近有一切口506。切口506的外端比中心部分窄。底板504上也加工有接受脉冲编码调制音频重放系统卷盘轴(未示出)的两个圆孔506′。从底板的前缘、也就是从切口506的前缘上突出一对突出部507。突出部507有向上弯曲的前端,形成了向上伸出的卡爪508。在底板504靠近前缘、在横向上又偏离带盒支持器中心的地方,还有一个长形的向上突出部509。突出部509与带盒支持器的纵向中心线相平行。突出部509具有带斜坡的前、后端509a、509b。
应该注意,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突出部509与底板504成为一个整体并以冲压法加工成形。
上部支持器503用合成树脂制成,并有一个顶板510和一对从它的横向边缘向下延伸的侧壁511。侧壁511被固定在下部支持器502的侧壁505上,形成一个被打开的箱子形状的带盒接受器,以其前、后端同时被打开。
上部支持器503具有沿顶板510横边两侧纵向伸出的压下件512。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压下件512与上部支持器503形成一个整体,压下件的后端与顶板510的主体部分相连接。最好做成图22那样:顶板510上有两处环绕着压下件512的切口513。每个压下件512都有一个伸入盒带支持器501内部的突出部512a和一个从顶板510上表面向上突起的第二突出部512b。压下件512的突出部512b与装在顶板510上平面上的簧片514接触,簧片514中间宽,纵向的两端较窄。簧片514中心的通孔515与顶板510上平面向上伸出的突出部517连接。
顶板510上表面靠前缘部有一对纵向隔开的槽516。槽516用来卡住簧片514中部的前、后缘,如图22所示。槽516与突出部517合作而将簧片514固定于顶板510的上表面上。簧片514总是向下压迫下压件512。这样安排之后,当磁带盒130插入带盒支持器510的内部空间时,簧片514和下压件512就将带盒向下压向下部支持器502。
正如图21及23所示,下部支持器502向下伸出一个锁杆518。锁杆518前方垂直面上加工有一个缺口518a。当盒带支持器501下降而落到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时,锁杆518穿过底盘522上的孔,而缺口518a即与一个抛出及闭锁销519相啮合,关于该销以后还要论及。
带盒支持器501被支撑在脉冲编码调制音频重放系统的机械底盘522的摆动臂520及521上面。摆动臂520及521将带盒支持器501相对于机械底盘522作升起和下降运动。尽管附图中未予画出,机械底盘上却可以安装各种脉冲编码调制音频重放设备的机构,如一对卷带轴、一个装带机构、一个磁带驱动系统等等。
从机械底盘522向上伸出一对支承板523。籍助一个枢轴524将上部摆动臂520可摆动地支承在支承板523上,枢轴可相对于支承板523转动。每个上部摆动臂520在其与支承板523相连接的端部下缘都具有一个横向的伸出部525。摆动臂520的两个前端与盒带支持器501的侧壁511前端连接。摆动臂520的前端用枢轴支撑在带盒支持器501的侧壁511上。
下部摆动臂521比上部摆动臂520短。下部摆动臂521也用枢轴连接在支承板523上。下部摆动臂521,其枢轴中心低于上部摆动臂520的两个枢轴524之枢轴中心,并在枢轴524的稍前方。下部摆动臂521的前端用两个枢轴销526可摆动地连接在下部支持器502的侧壁511上。枢轴销526被配置于上部摆动臂520与侧壁511连接所用枢轴之下、后方。
张力弹簧527被张挂在伸出部525的下端与枢轴销526之间。从图21及23可以理解,当带盒支持器501从机械底盘上挪开时,伸出部525的下端与枢轴526之间的距离要减少,而当带盒支持器501接近机械底盘时,这个距离便要增大。因此,当带盒支持器501停留在机械底盘上时,张力弹簧527中之张力达最大值,这样,张力就会迫使上部摆动臂520将其前端摆向上方。因此,除非对带盒支持器建立一套锁定机构(关于此机构以后还要解释)将其锁定,否则带盒支持器501将保持在图21中所表示的这一上部位置,在这一位置上允许插入盒式磁带130。
在图21所示带盒支持器状态下,磁带盒130被插入带盒支持器501。通过磁带盒130所施加的力使摆动臂520及521按图21的情况作逆时针方向摆动,而使带盒支持器501降落到机械底盘522上。当带盒支持器501进行此项降落动作时,卷盘轴、磁带引导机构、磁带驱动机械等都伸进了带盒支持器的底板504,使盒式磁带投入了装带状态。带盒支持器501的最低位置就是放在机械底盘上,带盒支持器501的锁杆518上的缺口518a与一个锁定销519啮合而建立锁定配合,以便保持带盒支持器原位不动。
在所示出的结构中,当盒带不使用时,封闭盖535处于图17及18所示的关闭位置以盖住前部开口。与此同时,滑动封闭件536也处于关闭位置(见图17、18),如此而复盖了凹口542。在这样的情况下,闭锁杆553的闭锁头555与圆孔552相啮合,如图18所示。从图18明显可见,闭锁杆553的闭锁头555完全进入槽548中,因此不会从滑动封闭件536的下表面耸起。
当带盒要用于一台脉冲编码调制录制装置中时,首先要把带盒插入根据本发明的带盒支持器501的推荐实施例中去。以下将描述带盒支持器推荐实施例用于脉冲编码调制录制机中的操作过程。
把盒式磁带130插进带盒支持器时,下部支持器502上突出的突出部509,其后端的斜坡509b通过切口549而进入滑动活门件537上的槽548中。继续向前移动磁带盒130,使突出部509的后端509b与闭锁杆553的闭锁头555接触。结果使闭锁头555由于与突出部509的顶部表面接触而被迫抬起并保持这一状态。当闭锁头555保持抬起时,突出部507的两个卡爪508通过封闭盖535下部边缘上的切口550而与滑动活门件537前缘的两个接触件541相连。这就产生了一个力,抵消了将磁带盒130插入带盒支持器501的力,并将滑动活门件536压向后方。这个向后的反作用力将闭锁头555沿着圆孔552的楔形边缘552a进一步向上移动。这就解除了闭锁头555与圆孔552之间的啮合并允许滑动活门件536进一步向后移动。在滑动活门件向后稍作移动后,闭锁头555与滑动活门件的上表面发生接触,因而闭锁头保持在上部、即开锁位置上。因此,滑动活门件536可以抵消扭力弹簧544所施加的偏压力而自由地移向后方。
当磁带盒130完全插入带盒支持器501时就到达设定位置,滑动活门件536也处于其予定的最后部位置,这时,孔546与下半部531上的卷盘轴穿入孔547重合,而凹口542也已露出,以便接受磁带引导系统与(或)磁带夹持机构。在此位置下,闭锁杆553的闭锁头555对着滑动活门件536的前端切口551。这样,就建立了锁定啮合,使滑动活门件536停留在它最后部的位置上。
当滑动活门件536在关闭位置时,由于它的上缘与摆动盖535的摆动臂的下缘相抵触,以致阻碍了摆动盖的摆动运动。当滑动活门件536移到最后部的位置时,摆动盖535就摆脱了这种阻碍并得以自由地围绕枢轴摆动。
磁带盒130放入带盒支持器501之后,摆动臂520及521将带盒支持器从图21的位置摆动转移到图23的位置上。当带盒支持器向下方转移时,一个自机械底盘上突出的启动销(未示出)与摆动盖535的下缘接触并将盖推向上方。其结果是,摆动盖535摆向上方而到达开启位置,如图23及图19所示。
另一方面,如要将磁带盒从录、放机中抛出,按下录、放机上的抛出键,就可解除抛出及锁定销519与锁杆518的锁定缺口518a二者之间的锁定啮合关系。解除锁定啮合关系后,带盒支持器501就可籍施于摆动臂520上的弹性力而移向上方。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摆动盖535接触到一个适当的部件而回复到关闭位置。
带盒支持器处于上部位置时,磁带盒130可以被拉向后方。其结果为,闭锁杆553的闭锁头555与突出部509的斜坡前端509a相接触。结果使闭锁头555对抗闭锁杆553所施加的弹性力而被推向上方。与此同时,扭力弹簧544的弹力起作用而使滑动活门件536移向前面。施加于滑动活门件536的弹力使闭锁头555进一步移向上方从而与切口551脱离干系。因此,滑动活门件536变为可自由移动,由于扭力弹簧544的弹力,它便自动地向前运动回到它的关闭位置。
在最前端位置上,闭锁头555又通过滑动活门件536与圆孔552相对而啮合。这样,建立了阻止滑动活门件536移动的闭锁啮合。
可以理解,由于扭力弹簧544对滑动活门件536恒久地施加弹力,将活门件锁定在开启位置,成功地防止了滑动活门件的事故性关闭。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提供了对插入磁带盒和抛出带盒都很灵敏的锁定及释放机构,就可以把滑动活门件锁定在它的开启位置上。
为了便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已经用推荐实施例将本发明予以公开,同时也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则下,本发明还可以用各种方法加以实施。因此,应该认为,本发明已经包括了凡是不背离附后各项权利要求中所列发明原则的一切实施例和已示出实施例的一切改进形式。
CPME864037
勘误表
Figure 86101559_IMG1
勘误表
Figure 86101559_IMG2
勘误表
勘误表
勘误表
Figure 86101559_IMG5

Claims (36)

1、一个盒式磁带所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包括以下装置:
第一装置,用以容纳、并参予驱动该盒式磁带,
一个旋转式磁头,用以在该磁带上实现录制与/或重放信号,
第二装置,用以从该磁带盒内抽出一定长度之磁带,并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各种操作方式将该一定长度之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第二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可移部件可以相应地沿着予定的第一和第二滑道移动,
第三装置,用以安装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所述旋转式磁头装置,使该旋转式磁头架的中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端毗邻于该磁头装置而处于通过该磁头顶部表面最高点及最低点延伸的平面内并在该第一装置近旁,这样做可以尽量减少该第一及第二滑道之间的长度差别,
第四装置,用以在各种操作方式下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该第四装置启动该第二装置使该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按照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上述操作方式所决定的活动范围沿着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三装置安装该旋转式磁头装置时要使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的中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使通过该旋转式磁头的该顶部表面上的该最高点及该最低点延伸的该平面与盒式磁带中一对卷带盘盘心所联之参考线相交成斜角。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使该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同时沿着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该第二装置的该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以便补偿由于该第一及第二滑道长度的差别而引起的该第一及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进一步包含一个机械底盘用以安装该旋转式磁头装置于其上并确定了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所用的该第一及第二滑道,要使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放在该机械底盘的一个纵向边缘附近,要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放在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直径方向的两对侧,并使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一滑道的该第一端之间的纵向距离小于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二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各自均包含可与该磁带盒内所述磁带相啮合的若干装带立柱,当该第一及第二部件从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端被移向第二端时,该装带立柱将磁带抽出上述的一定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二装置再进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相应与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合作并可围绕通过该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的铅垂中心线旋转,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由于该装带环的旋转,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在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该第一及第二端之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动力系驱动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使它们具有不相同的速度以补偿因该第一及第二滑道长度间之不同而引起的该第一及第二部件行程之间的差别。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进一步包含一个与所述第一装置中的一个卷带盘底座相连的制动机构,该制动机构可与一个放在该盒式磁带盒套中的卷带盘相啮合,还包含一个至少要与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中的一个装带环合作的装置,用以根据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的各个转角位置操纵该制动机构达到不同方式的各个位置以便在该卷盘底上施加对应的制动力。
10、一个录制与重放装置的装带机构,其特征包括一个旋转式磁头,它具有一个可以与顶部表面基本平的磁鼓一起旋转的磁头,该装带机构包括下列装置:
第一装置,用以容纳、并参予驱动该盒式磁带,该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可以与一对收藏于该盒式磁带盒套中的卷带盘相啮合的卷带盘底座,
第二装置,用以将缠绕在该磁带盒内卷盘上之磁带抽出一定长度并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各种操作方式将该一定长度之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第二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可移部件根据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沿着各自对应的、予定的第一及第二滑道相应地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两个滑道的两个第一端位于该旋转式磁头附近而两个第二端远离该旋转式磁头且接近于该第一装置,
第三装置,用以安装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该旋转式磁头,要使其顶部平面与一水平面相交成斜角且该旋转式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成斜角相交,并使该顶部平面上连结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参考线、和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铅垂面中,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长度上的差别减少至最小程度,
以及第四装置,用以驱动第二装置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按照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该操作方式沿着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带机构,其特征为所述第三装置安装该旋转式磁头装置时要使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的中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相交成斜角并使通过该旋转式磁头的该顶部表面上的最高点及最低点而延伸的该平面与盒式磁带中一对卷带盘盘心所联之参考线相交成斜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带机构,其特征为第四装置使所述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沿着该第一及第二滑道同时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装带机构,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以不相同的速度移动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以便补偿由于该第一及第二滑道长度的差别而引起该第一及第二部件行程上的差别。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带机构,其特征进一步包含一个机械底盘用以安装所述旋转式磁头装置于其上并确定了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所用的第一及第二滑道,要使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放在该机械底盘的一个纵向边缘附近,要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放在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直径方向的两对侧,并使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一滑道的该第一端之间的纵向距离小于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二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装带机构,其特征为所述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各自均包含可以和该磁带盒内之磁带相啮合的若干装带立柱,当该第一及第二部件从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端被移向第二端时,该装带立柱将磁带抽出上述的一定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装带机构,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与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合作并可围绕通过该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的铅垂线旋转,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由于该装带环的旋转,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在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及第二端之间移动。
17、一个盒式磁带所用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包含有以下各装置:
一个旋转式磁头,它具有一个可以与顶部表面基本平的磁鼓一起旋转的磁头,
第一装置,用以容纳、并参与驱动该盒式磁带,该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可以与一对收藏于该盒式磁带盒套中的卷带盘相啮合的卷带盘底座,
第二装置,用以将缠绕在该磁带盒内卷带盘上的磁带抽出一定长度并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各种操作方式将该一定长度之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第二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可移部件根据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沿着各自对应的、予定的第一及第二滑道相应地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位于该旋转式磁头附近而两个第二端远离该旋转式磁头且接近于该第一装置。
第三装置,用以安装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旋转式磁头,要使其顶部平面与一水平面相交成斜角且该旋转式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成斜角相交,并使该顶部平面上连结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参考线、和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铅垂面中,
第四装置,它与该二卷带盘底座相连并至少与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中的一个装带环合作,用以对该两个卷盘底座施加大小不同的制动力,使得在第一制动方式下制止一个上述卷盘底座的转动,在第二制动方式下对一个上述卷盘底座的转动施加阻力使其按被限制的速度进行转动,在第三制动方式下两个卷盘底座均可自由转动,根据对应于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操作方式的、该第二装置所处之位置,该制动机构与该第二装置合作以便在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制动方式之间变换制动方式,
第五装置,用以在各种操作方式下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该第四装置启动该第二装置,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沿着第一、第二滑道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进一步包括一个机械底盘用以安装该旋转式磁头装置于其上并确定了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所用的第一及第二滑道,要使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放在该机械底盘的一个纵向边缘附近,要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放在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直径方向的两对侧,并使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纵向距离小于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二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二装置的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各自均包含可与该磁带盒内之磁带相啮合的若干装带立柱,当该第一及第二部件从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端被移向第二端时,该装带立柱将磁带抽出上述的一定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五装置再进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相应与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合作并可围绕通过该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的铅垂中心线旋转,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由于该装带环的旋转,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在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及第二端之间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第四装置包含具有第一及第二闸瓦的第一及第二制动臂,它们可分别单独动作、压向或离开该卷带盘底座以实现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制动方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再进一步包含协同操作装置,它与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中至少一个装带环相连并根据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之一的转角位置与该第一及第二制动臂合作以便控制该第一及第二制动臂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协同操作装置包含一个实质是沿着该机械底盘的一边伸展的滑动器,它根据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中的一个环之转角运动而移动以便控制该第一及第二制动臂。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协同操作装置再进一步包含一个摆动杆,它的一端与该滑动器相连,它的另一端则与该第一及第二制动臂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2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进一步包含第六装置,当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处于至少一个予选操作方式时用以调节该磁带上之张力。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六装置可以和所述滑动器协同工作,当滑动器处于与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该予选操作方式相对应的、特定的滑动器位置时,第六装置被启动到一个可调节磁带张力的位置上。
27、一个盒式磁带所用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包含以下装置:
一个旋转式磁头,它具有一个可以与顶部基本平的磁鼓一起旋转的磁头,
第一装置,用以容纳、并参与驱动该盒式磁带,该第一装置包括一对可以与一对收藏于该盒式磁带盒套中的卷带盘相啮合的卷带盘底座,
第二装置,用以将缠绕在该磁带盒内该卷带盘上的磁带抽出一定长度并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各种操作方式将该一定长度之磁带移送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第二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可移部件根据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沿着各自对应的、予定的第一及第二滑道相应地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该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位于该旋转式磁头附近而两个第二端远离该旋转式磁头且接近于该第一装置,
第三装置,用以安装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上的该旋转式磁头,要使其顶部平面与一水平面相交成斜角且该旋转式磁头架的旋转轴线与一铅垂中心线成斜角相交,并使该顶部平面上连结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参考线、和该第一及第二滑动的两个第一端处于同一铅垂面中,
第四装置,用以在各种操作方式下驱动录制与/或重放装置,该第四装置启动第二装置,并根据该录制与重放装置的操作方式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沿着第一及第二滑道移动,该第四装置包括一个装带电动机用以按照该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多种操作方式驱动该第一及第二可移部件移至各方式的位置上,还包括一个动力系用以按不相同的速度去移动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以便补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行程之间的差别。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进一步包含一个机械底盘用以安装该旋转式磁头装置于其上并确定了该第一及第二部件所用的第一及第二滑道,要使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放在该机械底盘的一个纵向边缘附近,要使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两个第一端放在该旋转式磁头装置直径方向的两对侧,并使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一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纵向距离小于该第一装置与该第二滑道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各自均包含可以和该磁带盒内之磁带相啮合的若干装带立柱,当该第一及第二部件从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端被移向第二端时,该装带立柱将磁带抽出上述的一定长度。
30、根据权利要求29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四装置再进一步包括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与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合作并可围绕通过该旋转式磁头架中心的铅垂线旋转,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由一个装带电动机通过一个动力系驱动,由于该装带环的旋转,使该第一及第二部件在该第一及第二滑道的第一及第二端之间移动。
31、根据权利要求30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动力系包括一个第一齿轮组和一个第二齿轮组,该第一齿轮组以第一予先规定的速度驱动第一装带环而该第二齿轮组以第二予先规定的速度驱动第二装带环。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及第二装带环的外圆周上都具有齿轮牙,而该第一及第二齿轮组有第一及第二驱动齿轮相应与该第一及第二装带环上的上述齿轮牙相啮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动力系进一步包括一个被该装带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轴,还包括一个由该驱动轴驱动之蜗杆,该蜗杆驱动第一齿轮组中之蜗轮从而与第二齿轮组相连并驱动该第二齿轮组。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及第二齿轮组之第一及第二驱动齿轮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传动比,该第一及第二齿轮组具有第一及第二传递齿轮,它们有经过选择的传动比以便对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提供不相同的移动速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及第二齿轮组之第一及第二驱动齿轮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传动比,该第一齿轮组具有一个与该第二齿轮组之第二驱动齿轮啮合的传递齿轮,它的直径比该第二驱动齿轮小,该第一及第二传递齿轮的直径须经过选择以便对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提供不相同的移动速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3的录制与/或重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及第二齿轮组的第一及第二驱动齿轮具有实质上相同的传动比,该第一齿轮组具有一个与该第二齿轮组的第二驱动齿轮啮合的传递齿轮,它的直径比该第二驱动齿轮大,该第一及第二传递齿轮的直径须经过选择以便对该第二装置的第一及第二部件提供不相同的移动速度。
CN198686101559A 1985-02-14 1986-02-13 用于录制和显像盒式磁带中信号的具有旋转磁头的录制和(或)显像装置 Pending CN861015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0027374A JPS61187156A (ja) 1985-02-14 1985-02-14 テ−プレコ−ダ
JP027374/85 1985-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6101559A true CN86101559A (zh) 1988-02-10

Family

ID=12219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198686101559A Pending CN86101559A (zh) 1985-02-14 1986-02-13 用于录制和显像盒式磁带中信号的具有旋转磁头的录制和(或)显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4908723A (zh)
EP (2) EP0375672A3 (zh)
JP (1) JPS61187156A (zh)
KR (1) KR940006134B1 (zh)
CN (1) CN86101559A (zh)
CA (1) CA131011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83060A (ja) 1985-06-07 1986-12-13 Sony Corp カセツトロ−デイング装置
GB2185616B (en) * 1985-12-19 1990-06-13 Gold Star Co A cassette type video tape recorder
DE3629324A1 (de) * 1986-08-28 1988-03-10 Thomson Brandt Gmbh Wickel- und bandantrieb
DE3634086A1 (de) * 1986-10-07 1988-04-21 Thomson Brandt Gmbh Wickel- und bandantrieb fuer eine magnetbandkassette
US4949203A (en) * 1987-03-11 1990-08-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Tape recorder having an improved cassette mounting device
JPH01320664A (ja) * 1988-06-23 1989-12-26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テープレコーダのスレッディング装置
US5113296A (en) * 1988-11-07 1992-05-12 Hitachi, Ltd. Mechanism for winding a tape from a tape cassette onto a rotatable cylinder of a VCR
KR920008484B1 (ko) * 1989-02-28 1992-09-30 주식회사 금성사 로딩링을 이용한 카메라 일체형 브이씨알의 미들폴 압착장치
US5251080A (en) * 1989-03-28 1993-10-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ape loading and biasing device fo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808309B2 (ja) * 1989-07-07 1998-10-08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H0369054A (ja) * 1989-08-09 1991-03-25 Toshiba Corp 駆動内容切換え装置
JP3033225B2 (ja) * 1991-03-13 2000-04-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テーププレーヤ
GB2263187B (en) * 1991-07-01 1995-10-04 Funai Electric Co Device for selecting tape-reel control mode
US5262909A (en) * 1991-11-12 1993-11-1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ape loading device for a magnetic tape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650662B2 (ja) * 1991-11-29 1997-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磁気テープ装置
JPH05217254A (ja) * 1992-01-31 1993-08-2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磁気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6016235A (en) * 1994-01-17 2000-01-18 Funai Electric Company Co., Ltd. Tape recorder and play-back device having upper and lower ring gears
US9355666B1 (en) * 2013-09-30 2016-05-31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measuring stroke difference between heads by detecting a difference between ramp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34410A (en) * 1976-05-04 1977-1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Rotary head tape magnetic record/reproduce device
JPS53145605A (en) * 1977-05-24 1978-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US4383282A (en) * 1979-08-30 1983-05-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pstan drive type magnetic recording tape drive apparatus
JPS57169957A (en) * 1981-04-13 1982-10-19 Hitachi Ltd Magnetic recorder and reproducer
JPS57212649A (en) * 1981-06-24 1982-12-27 Hitachi Ltd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S5823348A (ja) * 1981-08-05 1983-02-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ビデオテ−プレコ−ダのモ−ド設定機構
US4499512A (en) * 1981-11-06 1985-02-12 Hitachi, Ltd. Reel drive system of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S58121170A (ja) * 1982-01-13 1983-07-19 Hitachi Ltd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のテ−プ案内機構
JPS58200404A (ja) * 1982-05-19 1983-11-22 Sony Corp 記録ないし再生装置
JPS5963051A (ja) * 1982-10-01 1984-04-10 Hitachi Ltd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KR900003133B1 (ko) * 1983-02-28 1990-05-08 니뽕 빅터 가부시끼 가이샤 테이프 자동 장전형 기록 재생 장치
JPS59149251U (ja) * 1983-03-22 1984-10-05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テ−プ自動装填型記録再生装置
US4652948A (en) * 1983-04-08 1987-03-24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utomatic tape loading type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S59213057A (ja) * 1983-05-16 1984-12-01 Sony Corp テ−プロ−デイング装置
JPS60187982A (ja) * 1984-03-07 1985-09-25 Sony Corp テ−プカセット
JPH0644381B2 (ja) * 1984-04-10 1994-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テ−プカセツト
JPH071579B2 (ja) * 1984-05-30 1995-0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4908723A (en) 1990-03-13
JPS61187156A (ja) 1986-08-20
CA1310115C (en) 1992-11-10
EP0375672A3 (en) 1990-12-05
EP0375672A2 (en) 1990-06-27
EP0191647A1 (en) 1986-08-20
KR940006134B1 (ko) 1994-07-06
KR860006769A (ko) 1986-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6101559A (zh) 用于录制和显像盒式磁带中信号的具有旋转磁头的录制和(或)显像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394336A (zh)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CN1127072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254809C (zh) 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CN1691190A (zh) 车载播放器
CN1053283C (zh) 使用多透镜支座的光拾取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232260A (zh) 盘片更换装置
CN1097819C (zh) 磁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16913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74406C (zh) 盘装置
CN1232259A (zh) 一种磁性录放装置
CN1146896C (zh) 磁录/放设备
CN1054455C (zh) 盒式磁带装带机构
CN1112690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174410C (zh) 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280809C (zh) 磁带的记录和/或播放装置
CN1115683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237542C (zh)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95699C (zh) 盘变换设备
CN1469098A (zh) 卷尺
CN1115679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