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47731Y -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847731Y CN2847731Y CNU2005201331328U CN200520133132U CN2847731Y CN 2847731 Y CN2847731 Y CN 2847731Y CN U2005201331328 U CNU2005201331328 U CN U2005201331328U CN 200520133132 U CN200520133132 U CN 200520133132U CN 2847731 Y CN2847731 Y CN 2847731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e
- pressing plate
- main lid
- lid
- imaging rea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22—Media holders, covers, supports, backgrounds; Arrangements to facilitate placing of the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阅读器,包括主体,其带有支撑原文件的文件台;和文件盖,其可转动地支撑在该主体的一条边缘上,并且能够在覆盖文件台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文件台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该文件盖具有主盖体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文件压板。该压板通过具有通孔的接合部的接合,支撑在主盖体上,并且(在与压板表面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垂直间隙。当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按压部件将压板的中心部分按压在文件台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图像阅读器,和配置有图像阅读器的成像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涉及具有文件压板的图像阅读器,其中该文件压板用于按压放置在文件支撑面上的原始文件。
背景技术
例如,具有扫描仪功能的成像装置是在本领域中所公知的。一种这样的成像装置包括文件支撑面和光学扫描装置,其中文件支撑面由玻璃板或类似材料形成并设置在成像装置主体的顶面上,而光学扫描装置设置在文件支撑面的下方,用于从放置在文件支撑面之上的原始文件读取图像数据。对于这种配置,如果文件存在有弯折或卷曲而使部分文件升起而脱离文件支撑面,则将不能正常地读取原始文件。因此,成像装置还包括文件盖和文件压板,其中文件盖能够在文件支撑面之上打开和关闭以露出和覆盖文件支撑面,而文件压板设置在文件盖的与文件支撑面相对的表面上。当文件盖关闭时,文件压板将原始文件紧密地按压在文件支撑面上。
在公开号为2003-140278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成像装置中,文件压板由弹性海绵构成以确保将原始文件紧密地按压在文件支撑面上。这种由海绵材料构成的文件压板通过涂敷在文件压板的外围区域上的粘合剂或类似物粘在文件盖上。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近些年来存在着降低包括成像装置在内的电子商品的成本的需求。因此,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希望使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构件用于文件压板,因为合成树脂的成本低于海绵材料。
然而,通常合成树脂构件的柔韧性比海绵材料差。此外,由于涉及注塑成型过程的情况,所以难以形成具有非常平滑的表面的合成树脂构件。因此,很难生产出这样的合成树脂材料的文件压板,简单地通过将文件压板粘在文件盖上就能可靠地将原始文件紧密地按压在文件支撑面上,如同用海绵材料所实现的那样。此外,该文件盖本身也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并且可能会轻微翘曲。因此,即使能够形成表面非常平滑的文件压板,文件盖的翘曲也会使得不能够将原始文件紧密地按压在文件支撑面上。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图像阅读器和成像装置,其具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文件压板,能够将原始文件紧密地按压在文件支撑面上。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其它目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包括主体和文件盖的图像阅读器。该主体具有用于支撑原始文件的文件支撑面。该文件盖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的一个边缘上,并且能够在覆盖文件支撑面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文件支撑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文件盖包括主盖体、文件压板、支撑单元、以及多个按压部件。文件压板设置在主盖体的相对表面上,当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该相对表面与文件支撑面相对。文件压板具有按压面,在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其与文件支撑面相对。支撑单元将文件压板支撑在主盖体上。支撑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接合突起和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多个第一接合突起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任意一者上。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上,与多个第一接合突起相接合,且接合时至少在与按压面正交的方向上存在有间隙。
多个按压部件设置在主盖体的与文件压板相对的区域,和文件压板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上。当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多个按压部件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彼此相对的方向上,按压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提供包括有上述的图像阅读器和成像单元的成像装置,其中成像单元基于图像阅读器读取的图像数据在记录媒介上形成图像。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可更加容易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其中:
图1是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多功能装置在文件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的透视图;
图3是多功能装置的侧向横剖视图;
图4是从与多功能装置上的文件支撑面相对的一侧观察的主盖体的平面图;
图5是从与主盖体相对的一侧观察的压板的透视图;
图6是压板连接到主盖体上之前的压板和主盖体的透视图;
图7是压板已连接到主盖体上之后的压板和盖部件的透视图;
图8是从压板侧观察的文件盖的平面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X-X获得的文件盖的横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中的线Y-Y获得的文件盖的横剖视图;
图11是图解说明多功能装置中主盖体和压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以及
图12是从与主盖体相对的一侧观察的、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变型的压板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图1到11,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优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进行说明。根据该优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是具有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等等的多功能装置1。
如图1中所示,多功能装置1包括成像单元2和扫描单元3。
成像单元2包括外壳20,其主要容纳有进纸单元21和成像单元22(均在图3中示出)。排纸盘2a(见图3)设置在成像单元2的顶部,而扫描单元3设置在排纸盘2a之上并且在二者之间形成间隙。
扫描单元3包括主体4和矩形文件盖5。主体4具有用于从原件M读取图像的读取单元70(见图3),和设置在主体4的顶面上的矩形的文件台4a(见图2)。文件盖5能够在文件台4a上打开和关闭以便露出或覆盖文件台4a。
控制面板6设置在主体4的前端(图1中的左下侧)。控制面板6包括各种操作按钮6a和液晶显示屏6b。取纸口7形成在控制面板6的底部和排纸盘2a之间,构成称为中部排纸系统的部分。手动进纸口8形成于成像单元2中,位于取纸口7的下方,形成水平延伸的狭缝状开口。纸盒9从成像单元2的前侧可拆卸地安装在手动进纸口8的下方,位于设置控制面板6的相同侧。在以下描述中,多功能装置1上设置有控制面板6和纸盒9的一侧(图1中的左下面)将称为“前”,而相反侧(图1中的右上方向)将称为“后”。此外,在图1中面向右下方的一侧将称为“右”,而在图1中面向左上方的一侧将称为“左”。
如图2中所示,在主体4的顶面上,文件盖5的后边缘通过铰链14固定到主体4的后边缘上。铰链14围绕转动轴14a转动。因此,文件盖5能够通过铰链14围绕转动轴14a转动。当文件盖5打开时,在主体4顶面上的文件台4a显露出来。
接着,将参考图3对成像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进纸单元21和成像单元22设置在外壳20的内部。进纸单元21起到将纸张W送入成像单元22中的作用。成像单元22在从进纸单元21接收到的纸W上形成指定图像。在成像单元22在纸W上形成图像之后,纸W排出并停留在设置在成像单元22顶部上的排纸盘2a上。
进纸单元21包括纸盒9、压纸板23、捡纸辊24、进纸辊25、分页垫26、压纸辊27、纸张除尘辊28、一对定位辊29、和弹簧31。压纸板23设置在纸盒9的内部。捡纸辊24设置在纸盒9的前端上方。进纸辊25设置在捡纸辊24的前侧。压纸辊27设置成面对进纸辊25。纸张除尘辊28设置在进纸辊25的前侧上方且面对该进纸辊25。定位辊29在相对于纸W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纸张除尘辊28的下游。
进纸单元21还包括弧形的导向构件30,其设置在进纸辊25的上方和前部,并跟随进纸辊25的外圆周。导向构件30接收从纸盒9的前端向前送出的纸W,并沿着弧形路径引导纸W,使得纸W改变方向朝向多功能装置1的后部。以此方式,将纸W向着设置在纸盒9上方的成像单元22传送。
纸盒9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20的下部并容纳着堆叠在纸盒9中的多张纸W。纸盒9可以从多功能装置1的前侧抽出,以便将更多纸W装入纸盒9中。当纸盒9从多功能装置1中抽出时,进纸单元21在进纸辊25和分页垫26之间的点处脱离。压纸辊27、分页垫26、和设置在分页垫26下面的弹簧31与纸盒9一起抽出来。
压纸板23的后端可枢转地支撑在纸盒9中,以便压纸板23的前端可以垂直移动。在压纸板23的下面设置有弹簧(未示出)用于向上推压压纸板23的前端。随着堆叠在压纸板23上的纸W的数量的增加,压纸板23围绕其后端向下枢转,抵抗弹簧的推压力。
捡纸辊24设置为与堆叠在纸盒9中的纸W的最顶部的纸张相接触。捡纸辊24的作用是捡拾纸W并将纸W输送到进纸辊25能够传送纸W的位置(位于进纸辊25和分页垫26之间)。
分页垫26设置成与进纸辊25面对。设置在分页垫26下方的弹簧31将分页垫26压向进纸辊25。分页垫26的作用是防止将多张重叠着的纸W提供到图3中的虚线L所指示的传送路径上去。因此,由捡纸辊24捡拾的纸W与进纸辊25和分页垫26产生接触。此时,分页垫26对纸W施加适当的摩擦力,使得当捡纸辊24将多张纸送至分页垫26时,分页垫26限制住除最顶部的纸张之外的所有纸W。结果,进纸辊25可以一次一张的供应纸W。
当进纸辊25沿着将纸W的传送方向改变大约180°的路径传送纸W时,纸张除尘辊28从纸W上除去纸张灰尘。随后,定位辊29传送纸W。
设置在纸张除尘辊28下游的一对定位辊29用于校正沿着送纸路径传送的纸张W中的未对准。这是通过位置传感器(未示出)和控制系统(未示出)来实现的,其中位置传感器设置在进纸辊25的附近用于检测纸W,控制系统用于根据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定时控制何时驱动和停止定位辊29。具体地,控制系统在进纸辊25传送纸W时驱动定位辊29,而在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纸W的前沿时停止定位辊29。在纸W接触到定位辊29并停滞下来之后,控制装置开始再次驱动定位辊29以便将纸W传送到成像单元22。
手动进纸口8形成在多功能装置1中,位于进纸辊25的上方和前部,使得可将纸W通过多功能装置1的前面直接传送给定位辊29。因此,可以将纸W提供到传送路径L上而无需装入纸盒9中。
接下来,将对成像单元22进行说明。成像单元22包括扫描单元40,处理单元41,和定影单元42。
扫描单元40设置在外壳20的顶部,包括激光发光单元(未示出)、可旋转地设置的多角镜44、驱动多角镜44旋转的多角镜电机43、透镜45和46、以及反射镜47和48。激光发光单元基于规定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激光束沿着图3中由交替点划线指示的路径,按照给定的顺序,穿过或由多角镜44、透镜45、反射镜47、透镜46和反射镜48进行反射。激光束以高速扫描方式照射在感光鼓52的表面上,该感光鼓将在随后进行说明。
容纳部分2b形成于外壳20中的排纸盘2a的下方,用于容纳处理单元41。容纳部分2b在外壳20的前侧开口。在容纳部分2b中设置有盖2c,以便能够打开和关闭此开口。包括有感光鼓52的处理单元41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单元2的主体中并盛装在容纳部分2b中。当盖2c转动开启时,可以执行安装和移除处理单元41的操作。此外,在处理单元41和扫描单元40之间形成有缝隙。
处理单元41包括鼓盒50和显影剂盒51。鼓盒50包括感光鼓52、Scorotron充电器53和转印辊54。显影剂盒51包括显影辊55、厚度调节刀刃56、调色剂供应辊57和调色剂盒58。显影剂盒51可拆卸地安装在鼓盒50上。
调色剂盒58充满调色剂。在调色剂盒58的中央设置有转轴59。搅拌器60设置在转轴59上,并且能够按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图3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调色剂供应口61形成于调色剂盒58的后侧。旋转搅拌器60搅动调色剂盒58中的调色剂,并通过调色剂供应口61排出一些调色剂。
调色剂供应辊57设置在调色剂供应口61的后侧,并且能够按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显影辊55设置成与调色剂供应辊57面对,并且也能够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调色剂供应辊57和显影辊55相互之间压力接触,以便各自压紧到一定程度。
调色剂供应辊57由覆盖有辊子的金属辊轴构成,其中辊子由导电泡沫材料形成。显影辊55由覆盖有辊子的金属辊轴构成,其中辊子由无磁性的导电橡胶材料形成。更具体而言,显影辊55的辊子部分由导电的氨基甲酸乙脂橡胶或者含有精细碳粒子或类似材料的硅橡胶形成,该橡胶的表面涂敷有氨基甲酸乙脂橡胶或含氟的硅橡胶。在显影操作过程中,对显影辊55施加显影偏压。
厚度调节刀刃56设置在显影辊55的附近。厚度调节刀刃56由主刀刃构件和按压部件62构成,其中主刀刃构件由金属片弹簧构件形成,按压部件62设置在主刀刃构件的远端上。按压部件62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并且由绝缘硅橡胶形成。厚度调节刀刃56支撑在显影剂盒51上,以便主刀刃构件的弹力使按压部件62与显影辊55产生压力接触。
通过搅拌器60的旋转而经过调色剂供应口61排出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供应辊57的旋转提供到显影辊55上。此时,调色剂在调色剂供应辊57和显影辊55之间摩擦充正电。随着显影辊55的继续旋转,提供到显影辊55表面上的调色剂在厚度调节刀刃56的按压部件62和显影辊55之间经过,此时调色剂进一步摩擦充电并且变得平滑,以便显影辊55上携带有一薄层厚度均匀的调色剂。
感光鼓52设置在沿着显影辊55后侧的位置上,并且能够按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与显影辊55面对。感光鼓52包括接地的主鼓体和由充正电的聚碳酸脂或类似材料的感光层形成的表面层。主电机(未示出)产生原动力用于驱动感光鼓52旋转。
充电器53设置成与感光鼓52相对,但与其分开规定的距离,并且沿着感光鼓52的径向方向定位在水平面之上约30°角。充电器53是正充电的Scorotron充电器,具有由钨或类似材料构成的充电线,用于产生电晕放电。充电器53用于将感光鼓52的整个表面充电为均匀的正极性。
随着感光鼓52的旋转,充电器53将感光鼓52的表面进行充电为均匀的正极性。随后,扫描单元40以高速扫描方式照射激光束,以根据规定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52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随着显影辊55的旋转,携带在显影辊55表面上的充正电的调色剂与感光鼓52产生接触,并且提供给充正电的感光鼓52表面上的区域,这些区域暴露于激光束,因此具有较低的电势。这样,感光鼓52上的潜像依照反转显影处理显影成可视图像。
转印辊54可旋转地支撑在鼓盒50中,位于感光鼓52以下的位置处。转印辊54能够按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与感光鼓52面对。转印辊54由覆盖有辊子的金属辊轴构成,其中辊子由具有离子导电性的橡胶材料制成。在转印操作过程中,对转印辊54施加正向传递偏压。结果,当纸W从感光鼓52和转印辊54之间经过时,携带在感光鼓52表面上的可视图像转印到纸W上。
定影单元42沿着送纸方向(向后)设置在处理单元41的下游。定影单元42包括定影辊63、与定影辊63压力接触的压力辊64和恒温器65。
定影辊63由金属制成并容纳有用于产生热量的卤素灯。弹簧66设置在压力辊64的下方,用于将压力辊64可旋转地压向定影辊63的旋转轴。压力辊64在与定影辊63或纸W紧密接触时,跟随定影辊63的旋转。
恒温器65可以是,例如双金属恒温器,其作用是响应于定影辊63产生的热量,将加热定影辊63的加热器的电源开启和关闭。这样,恒温器65防止了将定影辊63加热到反常的高温。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单元42中,当纸W经过定影辊63和压力辊64之间时,在处理单元41中转印到纸张W上的调色剂通过定影辊63内产生的热量和压力辊64提供的压力定影。在定影处理之后,纸W沿着通向排纸盘2a的排纸路径传送,其中排纸盘2a位于成像单元2的顶面上。排纸路径由导向构件67和68形成,并且从定影单元42通向排纸盘2a,同时将送纸方向从向后的方向反转为向前的方向。一对排纸辊69设置在排纸路径的顶部,用于将从定影单元42接收到的纸W排出到排纸盘2a上。这种结构使得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如上所述,扫描单元3包括主体4和文件盖5,并且主体4设置在成像单元2的排纸盘2a之上。主体4具有底面4b,其面对排纸盘2a并用作排纸盘2a的盖。
优选实施例中的扫描单元3构造为平台式扫描仪。通过这种平台式结构,如图2中所示将文件盖5打开时会将露出读取单元70的文件台4a,从而可将书或其他原始文件放置在文件台4a上进行扫描。
如图3中所示,读取单元70包括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71,其设置在由玻璃板构成的文件台4a的下面。CIS 71是线型传感器,其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在CIS 71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光电二极管(未示出)。CIS 71具有光源(未示出),用于照射强光到原件M上。各个光电二极管接收到自原件M反射出的光,并且将对应于原件M中的每个像素的反射光的光强度(亮度)转换成电信号。读取单元70包括A/D转换器(未示出),用于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使形成于原件M上的图像能够作为图像数据进行读取。
通过将原件M放置在文件台4a上,可在读取单元70中对原件M进行扫描。更具体而言,为了对支撑在文件台4a上的原件M进行扫描,CIS 71通过轴79在多功能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与图3中的图面正交的方向)沿着文件台4a移动,其中轴79在此左右方向上延伸。与读取单元70设置在文件盖5上的情况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在文件盖5上容易地设置随后描述的按压部件84。
如上所述,文件盖5通过铰链14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4的顶面的后边缘上,使得文件盖5可以在图1中所示的覆盖文件台4a的关闭位置和图2中所示的露出文件台4a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文件盖5包括主盖体80和压板90(见图2和5),其中压板90设置在文件盖5的表面上,该表面在文件盖5处于关闭位置时与文件台4a相对。
接下来,将参考图4至图11对主盖体80和压板90进行说明。图4中所示的虚线表示与压板90相对的相对区域E。
主盖体80由合成树脂材料模制而成。如图4中所示,主盖体80形成矩形板状,在多功能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1中所示,主盖体80的大小足以覆盖主体4的整个顶部表面,除去控制面板6的区域之外。如图2和图3中所示,主盖体80包括:相对表面80a,其在文件盖5关闭时与文件台4a相对;外壁81,其以相对于相对表面80a的直角从相对表面80a的外围边缘突出;以及多根加强肋82,其竖立在相对表面80a上,且直线地布置在左右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以形成网格结构,并且对角线地布置在网格结构的交叉点之间。圆筒形部件83(和按压部件84)竖立在加强肋82的每个交叉点上。
在图4中两个圆筒形部件83以附图标记84标注。这两个圆筒形部件比其他圆筒形部件83向着图4的观察者突出得多(见图6),并且用作按压压板90的按压部件84。这对按压部件84沿着中心线L1设置,其中中心线L1大致通过相对区域E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并且每个按压部件84设置成与中心线L2相隔等距离,其中中心线L2通过相对区域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
一对接合凹进部件85整体形成在相对表面80a上,其沿着与中心线L1平行的线并位于铰链14附近的位置。接合凹进部件85起到将压板90定位在主盖体80上的作用。
主盖体80的相对区域E的四个角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支撑压板90的部件。具体而言,如图4、图6和图7中所示,在位于相对区域E的右侧短边附近的加强肋82中形成有一对矩形通孔86。在位于相对区域E的两条长边的左端附近的其他加强肋82中也形成有一对矩形通孔87。
图5是从与主盖体80相对的一侧观察的压板90的透视图。压板90也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如图5中所示,压板90具有矩形板状,在多功能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相应于文件台4a的尺寸。压板90包括:与主盖体80相对的相对表面90a;外壁91,其以相对于相对表面90a的直角从相对表面90a的外围边缘竖起;以及与相对表面90a整体形成的接合凸起92,其从相对表面90a上突起并位于与主盖体80上的那对接合凹进部件85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与接合凹进部件85相配合。在每个接合凸起92的末端形成有锥形表面92a以便于接合凸起92插入到接合凹进部件85中。
接合部93整体设置在压板90的右侧短边上,位于与通孔86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能够从左侧插入到通孔86中。接合部94与压板90的每条长边整体形成,靠近其左侧边缘,位于与通孔87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插入到通孔87中。
通过这种构造,如图7中所示,通过将接合部93和94插入到各自的通孔86和87中,同时将接合凸起92接合到各自的接合凹进部件85中,可以将压板90与主盖体80相接合,其中压板90处于轻微的弓形弯曲状态。此时,接合部93与其中形成有通孔86的加强肋82之间的接触限制了压板9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类似的,接合部94与其中形成有通孔87的加强肋82之间的接触限制了压板9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图8是从压板90一侧观察的文件盖5的平面图。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X-X获得的文件盖5的横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8中的线Y-Y获得的文件盖5的横剖视图。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通孔86和87中形成的开口宽度d2、d4和d6具有比接合部93和94的宽度d1、d3和d5大的垂直尺寸(主盖体80与压板90相对的方向)。换言之,压板90与主盖体80相接合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隙。此外,接合部93和94接合到各自的通孔86和87中时在接合方向上具有间隙C。
图11是显示主盖体80和压板90的示意图,其中图11(A)显示了处于图2的打开位置的文件盖5,而图11(B)显示了处于图1的关闭位置的文件盖5。
压板90是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而制造的。在模制过程中,在压板90中产生翘曲,使得压板90的中心部分比外围部分95向内沉陷得更多。如图11(A)中所示,优选实施例的压板90中,与主盖体80相对的相对表面90a的中心部分比外围部分95朝向主盖体80向上升起得更多。因此,与文件台4a相对的相对表面90b的中心部分比外围部分95沉陷得更多。在图11(A)中所示的打开位置中,压板90与主盖体80相接合,但是由于其自身重力压板90与按压部件84分离。
当文件盖5处于图11(B)中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压板90的外围部分95接触到文件台4a上的原件M,同时按压部件84接触到压板90的中心部分并将其压向文件台4a。因此,压板90能够将原件M按压成沿着文件台4a的表面的平整状态。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压板90通过接合部93和94与通孔86和87之间的接合进行支撑,且其间存在垂直间隙(在与压板90的相对表面90b正交的方向上)。此外,当文件盖5处于关闭位置时,比外围部分95更向内的压板90的部分被按压部件84压向文件台4a。因此,压板90能够被给予充分的柔韧性,因此无需使用由更昂贵的海绵材料构成的压板。具体而言,即使是在主盖体80或压板90中产生翘曲时,通过形成在接合部件中的间隙,按压部件84也能够可靠地将压板90的中心部分按压在文件台4a上,因此确保了将原件M以对应于文件台4a表面的形状,紧密地压在文件台4a上。
对压板90的支撑使得,与主盖体80相对的压板90的中心部分比外围部分95向上升起得更多。因此,当文件盖5处于关闭位置时,主盖体80的按压部件84将升起的中心部分压向文件台4a,从而使外围部分95变形成为符合文件台4a的表面的形状,并且使整个压板90能够紧密地按压在原件M上。
如上所述,接合部93和94接合在通孔86和87中,且在接合的方向上存在间隙C。在文件盖5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此间隙C允许压板90变形以便校正压板90中的翘曲。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接合部93和94与通孔86和87的接合在压板90的四个角上分别进行。与在三个位置或更少位置处支撑压板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能够将压板90更稳定地支撑在主盖体80上。
此外,接合部93和94以及通孔86和87还起到固定压板90相对于主盖体80的位置的作用,从而消除了提供用于压板90的定位的分离部件的需要。可选的,可以提供分离的定位构件以确保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相关的可靠定位。
如上所述,按压部件84定位在大致通过相对区域E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L1上,并且与通过相对区域E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L2成等间距。因此,按压部件84能提供给矩形压板90均等的压力,使得将原件M可靠地紧密按压在文件台4a上。
如上所述,接合部93和94整体设置在压板90上,且按压部件84整体设置在主盖体80上。这种结构可减少所需部件的数量,并且通过,例如消除插入螺钉的需要,可以简化装配操作。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将接合凸起92配合到接合凹进部件85中,可以将压板90牢固地定位在主盖体80上,因此防止了压板90的轻微移动,并确保将原件M稳固地按压在文件台4a上。在不同位置上设置两组接合凹进部件85和接合凸起92可以确保更可靠的定位。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当文件盖5转动到关闭位置时,压板90首先从铰链14一侧接触文件台4a。因此,在铰链14附近执行定位时,通过接合凹进部件85和接合凸起92可实现平滑的定位。
由于接合凹进部件85整体形成在主盖体80上且接合凸起92整体形成在压板90上,所以可以减少所需部件的数量,并且可以简化装配操作。
尽管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确定。
图12是从与主盖体80相对的一侧观察的,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变型的压板90的透视图。本变型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接合凸起100设置在与主盖体80上的按压部件84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将接合凸起100配合到按压部件84中。通过这种结构,按压部件84同时起到按压和固定压板90的位置的作用,因此实现了比用分离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时更简单的结构,并且简化了装配操作。
可以通过,将靠近铰链14的接合部93的两条侧边缘(沿着压板90的短边的边缘)放置成与通孔86相接触,并且将靠近铰链14的接合部94的两条边缘(沿着压板90的长边)放置成与通孔87相接触,实现将压板90定位在主盖体80上,而不使用接合凹进部件85和接合凸起92。通过这种结构,只要在通孔86和87与远离铰链14的边上的相应的接合部93和94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文件盖5关闭时即可允许压板90变形。
扫描单元3还可设置有位于文件盖5顶部上的原件盘,和自动文件馈送器(ADF),其用于将装在原件盘中的原始文件传送到文件台4a上去。
此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通孔86和87形成在主盖体80上而接合部93和94设置在压板90上。然而,替代地,接合部可以设置在主盖体80上而通孔形成在压板90上。此外,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尽管接合凹进部件85形成于主盖体80上而接合部94形成于压板90上,但替代地,接合部可以设置在主盖体80上而接合凹进部件设置在压板90上。
主盖体5还可以构造为将按压部件84设置在压板90侧。此外,可将按压部件设置在任意位置处,只要该位置相对于中心线L1和L2对称。另外,可将压板90构成正方形。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接合部93和94与通孔86和87之间的接合是在压板90的四个角上分别实施的。然而,这种接合也可以在压板90的每条长边和短边上的四个位置处实施。此外,这种接合并不限制在角上,而可以在角附近的边缘部分实施。另外,在多功能装置1中使用的记录介质并不局限于纸材料构成的记录介质,而也可以是塑料材料构成的记录介质,例如透明薄片。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多功能装置1也可以构造成传真装置,或具有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及类似功能的多功能装置。
Claims (17)
1.一种图像阅读器,包括:
主体,其具有用于支撑原始文件的文件支撑面;和
文件盖,其边缘部分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主体上,并且能够在覆盖所述文件支撑面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文件支撑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其中
所述文件盖包括:
主盖体;
文件压板,其设置在所述主盖体的相对表面上,当所述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相对表面与所述文件支撑面相对,并且所述文件压板具有按压面,当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其与文件支撑面相对;
支撑单元,其将所述文件压板支撑在所述主盖体上,所述支撑单元包括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任意一者上的多个第一接合突起,和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上的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所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与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突起相接合,并且至少在与所述按压面正交的方向上存在间隙;以及
多个按压部件,其设置在主盖体与文件压板相对的区域和文件压板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上,当文件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多个按压部件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彼此相对的方向上,按压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文件压板由合成树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文件压板产生翘曲,使得与文件压板的外围边缘相比,所述按压面侧的中心部分朝向所述主盖体沉陷得更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至少在所述文件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突起与所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的接合,在与所述按压面平行的方向上存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突起在与所述按压面平行的方向上,从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中的至少一者上向外突出;
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上的所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上形成有通孔;以及
通过插入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的所述通孔中,多个第一接合突起与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相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文件压板呈矩形的形状;并且
所述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矩形形状的四个角的每一角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突起包括两个突起,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和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突出;
所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由两个接受部件构成,所述两个接受部件与所述两个第一接合突起相接合;
通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与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的接合,限制了所述文件压板在相对于主盖体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其中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用于与在第一方向上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相接合;并且
通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与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的接合,限制了所述文件压板在相对于主盖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其中第一接合接受部件用于与在第二方向上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相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接合突起整体形成在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中的一者上,而所述多个第一接合接受部件整体形成在另一者上;并且
所述多个按压部件整体设置在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中的一者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还包括定位单元,其限制所述文件压板在与按压面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盖体的移动;
其中,所述定位单元包括多个第二接合突起,其设置在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中的一者上,并且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突出;和
多个第二接合接受部件,其设置在主盖体和文件压板中的另一者上,用于配合在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突起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突起和所述多个第二接合接受部件设置成位于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上的不同位置处的两组,其中每组中的构件彼此相互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按压部件用作所述多个第二接合接受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接合突起整体设置在所述主盖体和所述文件压板中的一者上,而所述多个第二接合接受部件整体设置在另一者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文件压板形成为四边形的形状,在所述四边形中所有顶角均为直角,并且在所述四边形中一对第一侧边互相平行地延伸,且一对第二侧边互相平行地延伸;并且
所述多个按压部件沿着通过所述第一对侧边或所述第二对侧边之间的中心线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所述文件压板呈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一对互相平行地延伸的长边,和一对互相平行地延伸的短边;并且
其中两个所述按压部件沿着在所述一对长边之间延伸的中心线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短边之间的中心线的两侧,使得其中一个按压部件和临近同一个按压部件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与另一个按压部件和临近所述另一个按压部件的短边之间的距离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其中,其中一个所述按压部件和临近同一个按压部件的短边之间的距离,与其中一条所述长边和通过所述一对长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
所述另一个按压部件和临近所述另一个按压部件的另一条短边之间的距离,与其中一条所述长边和通过所述一对长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用于图像读取的光源。
1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阅读器;和
成像单元,其基于所述图像阅读器读取的图像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42735A JP4333569B2 (ja) | 2004-11-26 | 2004-11-26 |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342735 | 2004-11-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847731Y true CN2847731Y (zh) | 2006-12-13 |
Family
ID=3656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603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9642C (zh) | 2004-11-26 | 2005-11-24 |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
CNU2005201331328U Expired - Lifetime CN2847731Y (zh) | 2004-11-26 | 2005-11-25 |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2603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9642C (zh) | 2004-11-26 | 2005-11-24 |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72636B2 (zh) |
JP (1) | JP4333569B2 (zh) |
CN (2) | CN100459642C (zh) |
HK (1) | HK10923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51942B2 (en) * | 2003-04-07 | 2006-05-3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Optical scanner assembly and related methodology |
JP4120669B2 (ja) * | 2005-08-30 | 2008-07-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US7733540B2 (en) * | 2006-03-24 | 2010-06-0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ltifunction apparatus |
JP5369460B2 (ja) * | 2007-07-20 | 2013-12-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樹脂成形品、原稿カバーおよびこれらを備えたスキャナ装置、記録装置 |
JP2009139817A (ja) * | 2007-12-10 | 2009-06-25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107851B2 (en) * | 2007-12-10 | 2012-01-31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image reading unit |
JP5130166B2 (ja) * | 2008-09-10 | 2013-01-3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原稿押さえ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56924B2 (ja) * | 2010-08-30 | 2012-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5966878B2 (ja) * | 2012-11-20 | 2016-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7017986B2 (ja) * | 2018-06-06 | 2022-02-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0811Y2 (ja) * | 1990-06-28 | 1996-03-29 |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 画像入力装置の上蓋 |
JPH04151645A (ja) | 1990-10-16 | 1992-05-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原稿押え装置 |
JPH05127267A (ja) | 1991-02-20 | 1993-05-25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のプラテンカバー |
US5266781A (en) * | 1991-08-15 | 1993-11-30 | Datacard Corporation | Modular card processing system |
JPH089721A (ja) | 1994-06-28 | 1996-01-16 | Kubota Corp | 無人走行型移植機 |
JP2994561B2 (ja) | 1994-12-16 | 1999-12-27 |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 画像入力装置 |
JPH1020416A (ja) | 1996-07-09 | 1998-01-2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における原稿落下防止装置 |
CN2250861Y (zh) * | 1996-08-06 | 1997-04-02 | 赵大伟 | 验印胶片制片机 |
JP2001075194A (ja) | 1999-09-06 | 2001-03-23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US6405017B1 (en) * | 1999-06-09 | 2002-06-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riginal document holding apparatus and original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
JP2001024843A (ja) | 1999-07-08 | 2001-01-26 | Canon Inc | 原稿押さえ装置及び原稿読取装置 |
JP3710330B2 (ja) | 1999-07-08 | 2005-10-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方法 |
JP2001092044A (ja) * | 1999-09-17 | 2001-04-06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の原稿押え部材 |
JP2002111964A (ja) | 2000-09-29 | 2002-04-12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079294B1 (en) | 1999-10-29 | 2006-07-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1267028A (ja) * | 2000-03-14 | 2001-09-28 | Molex Inc | ピングリッドアレイパッケージ用ソケット |
JP2002020937A (ja) | 2000-07-06 | 2002-01-23 | Teijin Ltd | スパナイズ複合仮撚加工糸 |
JP2002374395A (ja) | 2001-06-15 | 2002-12-26 | Nec Viewtechnology Ltd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JP2003140278A (ja) | 2001-11-07 | 2003-05-14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19717A (ja) | 2003-01-15 | 2004-08-05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4311127A (ja) * | 2003-04-03 | 2004-11-0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接点ば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イッチ装置 |
KR100753189B1 (ko) * | 2004-01-12 | 2007-08-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커버장치가 개선된 화상판독장치 |
-
2004
- 2004-11-26 JP JP2004342735A patent/JP43335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1-23 US US11/285,288 patent/US7672636B2/en active Active
- 2005-11-24 CN CNB2005101260312A patent/CN10045964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1-25 CN CNU2005201331328U patent/CN2847731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11-17 HK HK06112675.1A patent/HK1092308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0351A (zh) | 2006-05-31 |
US20060114523A1 (en) | 2006-06-01 |
HK1092308A1 (en) | 2007-02-02 |
US7672636B2 (en) | 2010-03-02 |
JP2006157279A (ja) | 2006-06-15 |
JP4333569B2 (ja) | 2009-09-16 |
CN100459642C (zh) | 2009-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47731Y (zh) | 成像装置的图像阅读器 | |
CN2842917Y (zh) | 限制图像读取单元过度枢转移动的成像设备 | |
CN2679725Y (zh) | 成像装置 | |
CN2872411Y (zh) | 铰链装置、自动文件进给器、扫描单元和成像装置 | |
US7295792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support member housing communications unit | |
CN2831189Y (zh) | 成像设备和设置在其中的扫描单元 | |
CN2881727Y (zh) |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 |
CN1967411A (zh) | 冷却装置及具有该冷却装置的成像设备 | |
CN2779451Y (zh) | 影像形成设备 | |
CN167726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单元 | |
CN1527094A (zh) | 光学部件保持装置和配备该装置的光学扫描装置 | |
US11388305B2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035568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image reader | |
CN101252632B (zh)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9149778A (ja)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2762188Y (zh) | 光学扫描装置及使用它的成像装置 | |
CN2847730Y (zh) | 成像装置 | |
CN1160936C (zh) | 图象读写兼用头及备有此读写头的图象处理装置 | |
JP7570828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0537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8012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複合機 | |
JP2007155905A (ja) | 画像読み取り手段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84910B2 (ja) |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0772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076000A (ja)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