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7748Y -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97748Y
CN2797748Y CN 200420091696 CN200420091696U CN2797748Y CN 2797748 Y CN2797748 Y CN 2797748Y CN 200420091696 CN200420091696 CN 200420091696 CN 200420091696 U CN200420091696 U CN 200420091696U CN 2797748 Y CN2797748 Y CN 279774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friction member
dish
torque ripple
absorption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9169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垣内聪
江端胜
竹内实
市川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9774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9774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该阻尼机构有一对固定在盘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以及用以将该对摩擦构件和第一旋转构件通过一对摩擦盘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的限制器部分。该对摩擦构件中至少一个的实际长度处于该对摩擦构件中至少一个的主直径的基本上1%到6%之间。

Description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它布置在驱动力源与变速器之间,能够吸收在驱动力源与变速器之间引起的扭矩波动。更加特别的,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能够降低极限扭矩值波动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已经被广为人知,它能够吸收在驱动力源(例如内燃机和电机)与变速器之间产生的扭矩波动。传统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设有一个阻尼机构和一个限制器部分,其中前者能够吸收由驱动力源传送到飞轮的扭矩的波动,后者能够在阻尼机构和飞轮之间的波动扭矩达到一个预定值,亦即极限扭矩值时,限制由飞轮传送至变速器输入轴的扭矩。飞轮连到驱动力源,例如内燃机的曲轴。
阻尼机构与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阻尼机构包括分别附在阻尼盘的外圆周部分的两个面上的摩擦构件。在限制器部分,阻尼机构的摩擦构件通过直接方式或者经由摩擦盘的间接方式与飞轮作摩擦连接。在限制器部分的摩擦构件在极限扭矩值上开始滑动,该极限扭矩值随着相应于限制器部分的操作次数的使用期限而变化。因此,当极限扭矩值大幅增加时,就有过大的扭矩被输入到变速器。另一方面,当极限扭矩值大幅降低时,传递给摩擦构件的扭矩就会低于正常值。在这种情况下,传递给变速器的扭矩不足,由此导致车辆的加速性能恶化。摩擦构件的摩擦粉末似乎是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因素之一。
考虑到前述问题,JP2003-1949095A2发明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它在限制器部分有摩擦构件,构件上都有贯穿的切口,用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摩擦构件的摩擦粉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因此,就能够有效的使极限扭矩值保持稳定。
然而,在上述扭矩波动吸收装置中,在限制器部分中的每个摩擦构件的摩擦表面能够更稳定的与飞轮作摩擦连接,从而更可靠的稳定住极限扭矩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所述装置能够减少极限扭矩值的波动,特别是能够减少基于使用期限变化的极限扭矩值。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该阻尼机构有一对固定在盘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和限制器部分,该限制器部分将该对摩擦构件和第一旋转构件通过一对摩擦盘、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该对摩擦构件中至少一个的实际长度处于该摩擦构件对中至少一个的主直径的基本上为1%到6%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该阻尼机构有一对在盘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固定的摩擦构件,和限制器部分,该限制器部分将该对摩擦构件和第一旋转构件通过一对摩擦盘、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该对摩擦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非摩擦部分,该部分占该对摩擦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比率基本在20%到80%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该阻尼机构有一对固定在盘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和限制器部分,该限制器部分将该对摩擦构件和第一旋转构件通过一对摩擦盘、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至少一个摩擦构件由多个近似块状的摩擦材料组成,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这样分配在盘上,即将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的摩擦表面分布在可以分配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的盘的整个表面区域的基本上为20%到80%之间。
因此,如本实用新型所述,每个摩擦构件的摩擦表面能够更稳定的与飞轮作摩擦连接,从而更可靠的稳定住极限扭矩值。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通过接下来的细节描述,前述和附加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特性将会变得更加清晰。附图如下:
图1是一个部分剖视图,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图2是一个沿图1中的A-A线所得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截面图;
图3A是一个部分平面图,它简要的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在限制器部分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3B是一个部分截面图,放大了图3A中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4A是一个部分平面图,它简要的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在限制器部分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4B是一个部分截面图,放大了图4A中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5A是另外一个部分平面图,它简要的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在限制器部分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5B是另外一个部分截面图,放大了图5A中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6A是一个部分平面图,它简要的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在限制器部分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6B是一个部分截面图,放大了图6A中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7A是一个部分平面图,它简要的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在限制器部分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7B是一个部分截面图,放大了图7A中的盘和摩擦构件;
图8解释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耐久性试验结果;
图9示出了相对于每个实际长度的摩擦构件(相应于图2中的B/D(%))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
图10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耐久性试验结果;
图11示出了相对于每个凹槽面积的摩擦构件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以下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2、3A和3B所示,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支撑盘10、阻尼机构20和限制器部分30。支撑盘10是用来将诸如发动机之类的驱动力源来的驱动扭矩传递到阻尼机构20的第一旋转构件。阻尼机构20被调整为能够吸收与发动机曲轴连接的支撑盘10的驱动扭矩的波动。当阻尼机构20与支撑盘10之间的波动扭矩达到一个预定值,亦即极限扭矩值时,扭矩部分30限制由支撑盘10传向变速器输入轴的扭矩。
阻尼机构20包括毂21、侧盘22、推力构件23、阻尼器24,盘25、一对摩擦构件26和一个铆钉。毂21上整体的连有一个向外径向延伸法兰部分21a。毂21的中心孔的内表面上还有花键部分21b,来与变速器的输入轴相连。在法兰部分21a的径向外侧上至少有1个凹槽部分21c。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在法兰部分21a的径向外侧上有4个凹槽部分21c。在凹槽部分21c内放置有一对弹簧座24a,弹簧座24a的外边缘表面处在法兰部分21a外边缘表面的径向外侧之外。
侧盘22包括第一侧盘22A和第二侧盘22B。如图2所示,第一侧盘22A和第二侧盘22B沿着法兰部分21a的两个轴向表面分别的被定位成与毂21同轴。第一侧盘22A和第二侧盘22B相对于毂21转动。它们在其径向外部上都有一个通孔,以此来与盘25铆接在一起。第一侧盘22A和第二侧盘22B至少有1个窗形孔22c用于容纳阻尼器24。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分别有4个用于容纳阻尼器24的窗形孔22c。
推力构件23大致为环形,布置在毂21外表面与侧盘22内表面之间。这样侧盘22的内表面与毂21的外表面就有了接触。推力构件23包括布置在毂21外表面与第一侧盘22A内表面之间的第一推力构件23A、布置在毂21外表面与第二侧盘22B内表面之间的第二推力构件23B以及盘簧23c(也就是偏置装置)。因此,在毂21的法兰部分21a与侧盘22之间就产生了一个迟滞力矩。盘簧23c并不只限于盘簧。
阻尼器24包括一个螺旋弹簧,它处于毂21的凹槽部分21c与侧盘22的窗形孔22c内。凹槽部分21c分别基本正对着窗形孔22c。
盘25大致为环形,它沿着比侧盘22的外圆周面更加径向朝外的方向延伸。盘25内圆周面的周围由侧盘22保持住,并有一个将盘25与侧盘22连接起来的通孔。一对摩擦构件26大致为环形,安装在盘25的两个轴向表面上,如图2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这对摩擦构件26用粘合剂被粘合在盘25的两个表面上。一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如图2中的右侧所示)被第一摩擦表面盘31所保持,而另一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如图2中的左侧所示)被第二摩擦表面盘32所保持。为了提高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的接触性能,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在径向方向上的实际长度基本处于摩擦构件26主直径的1%到6%之间的闭区间内。摩擦构件的实际长度由图2中的字母标志B代表。因此,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相对于摩擦构件26的主直径的比值可以用B/D(%)来表不。优选的,该比值基本处于2%到6%之间的闭区间内。更优选的,该比值基本处于3%到6%之间的闭区间。
至少有一个摩擦构件26(依据第一实施例的二者)有至少一个凸出部分26d,用来提高摩擦构件26与盘25之间的紧固性能,如图3B所示。优选的,盘25有一个诸如凹入部分、孔等之类的凹进部分,来与凸出部分26d配合。摩擦构件26和盘25的结构可以应用于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后面将有描述)上。进一步的,摩擦构件26可以有一个凹槽(图中未示出)用于将因摩擦接合而产生的摩擦粉末发送出去。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可以通过利用离心力来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中。凹槽可以是一个在摩擦构件26的径向内侧和其径向外侧之间连接的切口。同样进一步的,优选的,摩擦构件26由一种有弹性力的材料制成,这样就使得每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与摩擦表面盘基本上做均匀的摩擦接合。
铆钉27将盘25与侧盘22连接在一起。
限制器部分30包括第一摩擦表面盘31、第二摩擦表面盘32、盘簧33和铆钉34。限制器部分30可以被认为也包括摩擦构件26。如图2所示,第一摩擦表面盘31通过铆钉34固定在支撑盘10上。第一摩擦表面盘31和一个摩擦构件26(如图2右侧所示)在与支撑盘10相对的一侧做摩擦接触。第一摩擦表面盘31可以有一个孔或者凹槽(未示出)用于将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中。第二摩擦表面盘32与另一片摩擦构件26(如图2左侧所示)在支撑盘10的一侧做摩擦接触。盘簧33定位于支撑盘10和第二摩擦表面盘32之间,并且使得第二摩擦表面盘32向图2中的右方,也就是让摩擦表面盘32远离支撑盘10的方向偏移。因此,摩擦构件26可以被第一摩擦表面盘31和第二摩擦表面盘32保持,这样,支撑盘10和阻尼机构20就可以保持在摩擦接触的状态下。铆钉34将支撑盘10和第一摩擦表面盘31固定在一起。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一实施例,摩擦构件26被第一摩擦表面盘31和第二摩擦表面盘32保持。还有一种选择是摩擦构件处于支撑盘10的部分和第二摩擦支撑盘3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波动扭矩达到设定值(也就是极限扭矩值)时,摩擦构件相对于支撑盘10滑动。
接下来,以下来解释有着上述结构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工作过程。
当发动机起动后,支撑盘10在发动机的驱动力作用下旋转。当波动扭矩比设定扭矩值小时,旋转力矩通过限制器部分30被传送至阻尼机构20中的盘25和侧盘22,在这里阻尼机构20旋转。侧盘22的旋转扭矩通过阻尼器24、推力构件23和法兰部分21a传送到毂31,在这里毂21开始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阻尼器24依据波动扭矩的大小而被弹性压缩。如上所述,驱动力源的驱动力通过阻尼机构20就被传送至变速器输入轴。
在如上所述工作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中,当在支撑盘10和毂21之间的波动扭矩随着发动机驱动力矩的增加而达到极限扭矩值时,摩擦构件开始滑动。因此,就防止了超过极限扭矩值的扭矩在侧盘22和毂21之间传递。支撑盘10和毂21之间的扭矩到达设定扭矩值的时刻,基本上和扭矩达到保持扭矩的时刻对应,这里的保持扭矩指的是将摩擦构件26在摩擦构件26的旋转方向上保持在第一摩擦表面盘31和第二摩擦表面盘32之间的扭矩。
接下来,以下通过附图来解释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些效果。
在对图1中所示的扭矩波动吸收装黄1的耐久性试验的试验条件中,通过重复的起动和停止发动机来实现将扭矩波动按照预定次数的输入到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图8的y轴代表在此装置初次使用的初始极限扭矩值基本为0%的条件下,极限扭矩值的增长率。其x轴代表按预定次数将扭矩波动传送至此装置1的时间历程。将扭矩波动传送至此装置1的预定次数是基于车辆实际行驶100000公里的过程中检测到的扭矩波动次数而决定的。图8中的虚线示出了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其中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相应于图2中的B/D(%))被分别设置为摩擦构件26主直径的15%和30%。依据图8中这两条虚线所解释的结果,在试验开始后,每个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立刻就有一个即时的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基本为0%时的极限扭矩值,每个极限扭矩值变得稳定在增加50%左右。该试验结果显示,被传送到变速器的扭矩的上限值增加到了初始限定扭矩的1.5倍。因此,就有过大的扭矩波动被传送到变速器,这样变速器就会承受负荷。
另一方面,图8中的实线示出了当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相应于图2中的B/D(%))被分别设置为摩擦构件26主直径的1%和6%时,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依据图8中这两条实线所解释的结果,相对于基本为0%时的极限扭矩值,每个极限扭矩值变得稳定在增加30%左右。该试验结果显示,摩擦构件26极限扭矩值的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也就是增长率)能够被有效的抑制。
图9是用于解释考虑到每个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时,摩擦构件26极限扭矩值(对应图2中的B/D)的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图9示出了摩擦构件26的稳定增长率,这里摩擦构件26有各自的实际长度,实际长度由图的x轴显示。如图8所示,稳定增长率通过按预定次数输入扭矩波动而检测得到。图9表明,当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处于1%到6%的闭区间之内时,极限扭矩值相对于初始极限扭矩值的增长率处于30%以下。然而,一旦摩擦构件26的实际长度超过摩擦构件26主直径的10%时,极限扭矩值的增加就会超过初始扭矩值的50%。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为了提高摩擦构件26的接触性能,优选的,摩擦构件26的实际径向实际长度基本上处于摩擦构件26主直径的1%到6%之间。
接下来,以下参考附图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中,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相比,它在固定在盘25上的摩擦构件26的结构上有区别。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其他部件和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其他部件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以下将省去对它们的细节描述。
为了提高每个摩擦构件26的接触性能,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有一个非摩擦部分(也就是凹槽26a),它基本占据了此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20%到80%。优选的,摩擦构件26被设计成其非摩擦部分基本占据摩擦构件26的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30%到70%。更优的,非摩擦部分基本占据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40%到60%。非摩擦部分可以是诸如凹入部分、凹槽等非限制范例的凹进部分。此外,优选的,如凹槽26a的非摩擦部分在摩擦构件26的内圆周面侧与其外圆周面之间起连接作用,这样,通过利用离心力就能把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中。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这对摩擦构件26被粘合剂粘合在盘25的两个表面上。为了增强盘25与摩擦构件26之间的粘合力,盘25优选的可以有一个轴向通孔。为了通过此通孔将摩擦构件26整体连接起来,这对摩擦构件26有一个桥部分26e。这种结构可以用于第一、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优选的,摩擦构件26由一种有弹性力的材料制成,这样就使得每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与摩擦表面盘基本上做均匀的摩擦接合。
接下来,以下通过附图来解释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些效果。
在对图1中所示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耐久性试验的试验条件中,通过重复的起动和停止发动机来实现将扭矩波动按照预定次数的输入到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图10的y轴代表在此装置初次使用的初始极限扭矩值基本为0%的条件下,极限扭矩值的增长率。其x轴代表按预定次数将扭矩波动传送至此装置1的时间历程。将扭矩波动传送至此装置1的预定次数是基于车辆实际行驶100000公里的过程中检测到的扭矩波动次数而决定的。图10中的虚线示出了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其中凹槽26a被分别设置为摩擦构件26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15%和90%。依据图10中这两条虚线所解释的结果,在凹槽26a被设置在15%时,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有一个立刻的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增长率保持在增加60%左右。与此同时,在凹槽26a被设置在90%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有30%的增加(图10中的P点所示)。然后极限扭矩值的变化率开始向右下方掉落(图10中Q点所示)。这种显著的下降意味着摩擦构件26显著的磨损失效,因为在凹槽26a被设置成占摩擦构件26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90%时,摩擦构件26的摩擦区域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图10的实线示出了当凹槽26a被分别设置为摩擦构件26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20%和80%时,摩擦构件26的极限扭矩值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依据图10中这两条实线所解释的结果,相对于基本为0%时的极限扭矩值,每个极限扭矩值变得稳定在增加30%左右。该试验结果显示,摩擦构件26极限扭矩值的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也就是增长率)能够被有效的抑制。
图11是用于解释关于凹槽26a的每种比率的摩擦构件26极限扭矩值的基于使用期限的变化。图11示出了摩擦构件26的稳定增长率,这里摩擦构件26有各自的凹槽区域比率(数量),此比率由图的x轴显示。如图10所示,稳定增长率通过按预定次数输入扭矩波动而检测得到。图11表明,当凹槽26a的基本处于每个摩擦构件26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20%到80%之间时,极限扭矩值的变化率被有效的限制在30%左右。试验表明,因为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能够通过凹槽26a有效的发送,所以极限扭矩值可以被稳定住。因此,极限扭矩值能够被有效的稳定住。同样,图11中的P、Q对应于图10中的P、Q,特别是Q值示出了在凹槽26a被设置在90%时摩擦构件26极限扭矩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接下来,以下参考附图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中,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相比,它在固定在盘25上的摩擦构件26的结构上有区别。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其他部件和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其他部件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以下将省去对它们的细节描述。为了提高每个摩擦构件26的接触性能,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由多个块状摩擦材料组成。摩擦构件26这样分配于盘25上,将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分布在可分配摩擦构件26的盘25的整个表面区域的基本为20%到80%之间。优选的,多个块状材料的区域基本占据盘25的整个表面区域的30%到70%。更优的,多个块状材料的区域基本占据整个表面区域的40%到60%。在每个摩擦构件26的相邻块状材料之间有一个空白部分26c。在下文中,当盘25与侧盘22铆接时,摩擦构件26可分配于盘25上的区域,基本对应于除去与侧盘22接触的区域外的区域。
处于摩擦构件26可以位于的区域内却没有分配摩擦构件26的区域,能够优选的在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之间起连接作用,用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为了提高块状材料26的接触性能,优选的,非摩擦部分被限定在上述摩擦表面上。非摩擦部分基本上等同于图4中的凹槽26a。非摩擦部分可以是一个诸如凹槽、凹入部分等非限制范例的凹进部分。此外,优选的,诸如凹槽的非摩擦部分在摩擦构件26的内圆周侧与其外圆周侧之间起连接作用,这样,通过利用离心力就能把摩擦构件26的摩擦粉末发送入外部周围环境中。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这对摩擦构件26被粘合剂粘合在盘25的两个表面上。为了增强盘25与摩擦构件26之间的粘合力,至少有一个摩擦构件有至少一个凸出部分26d,它与图3中所示的26d的样式相同。优选的,盘25有一个诸如凹入部分、孔等之类的凹进部分,来与凸出部分26配合。更优的,这对摩擦构件26有一个桥部分(同图4中的桥部分26e类似),用来通过盘25上的通孔将摩擦构件26整体连接起来。同样,更优选的是,摩擦构件26由一种有弹性力的材料制成,这样就使得每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的接触性能基本相等。
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些效果基本与依据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相同。
接下来,以下参考附图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
依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一个加强构件26b。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加强构件26b可以与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形成为整体。加强构件26b拥有比摩擦构件26高的强度。依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其他部件拥有和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装置的其他部件一样的结构,因此以下将省去对它们的细节描述。在如图7B所示的摩擦构件26横向截面图的基础上,加强构件26b在摩擦表面的两个径向末端部分凸出的比在摩擦表面中央部分附近要少。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摩擦构件26中,优选的,加强构件26b在摩擦表面的两个径向末端部分凸出的比在摩擦表面中央部分附近要少。加强构件26b可以由耐热纤维制成,如玻璃纤维、碳纤维、金属纤维、石棉、alamido纤维等非限制范例。因此,可以有效的防止摩擦盘被加强构件26b的边缘损坏。相应摩擦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就能被限制的不变化,从而稳定住极限扭矩值。
接下来,以下参考附图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与依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装置相比,其不同为:摩擦表面盘31和32中至少一个的摩擦表面,和至少一个对应于至少一个摩擦表面盘31和32的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被粗糙处理,例如喷丸加工、磷化处理等。除了此粗糙的摩擦表面外,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与依据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装置1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摩擦表面盘和摩擦构件的至少一个的相应摩擦表面可以被粗糙处理,因此能够仅增加初始摩擦系数。因此,如果只有该有着基于使用期限增加特性的初始摩擦系数增加的话,摩擦系数变化率就会减小,由此就可以有效的稳定住极限扭矩值。

Claims (11)

1.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10);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20),该阻尼机构(20)有一对固定在盘(25)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26);和限制器部分30,用以将该对摩擦构件(26)和第一旋转构件(10)通过一对摩擦盘(31,32)、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摩擦构件(26)中至少一个的实际长度处于该对摩擦构件(26)中至少一个的主直径的基本为1%到6%之间。
2.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10);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20),该阻尼机构(20)有一对固定在盘(25)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26);和限制器部分30,用以将该对摩擦构件(26)和第一旋转构件(10)通过一对摩擦盘(31,32)、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摩擦构件(26)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非摩擦部分,该部分占该对摩擦构件(26)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个摩擦表面区域的比率基本在20%到80%之间。
3.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传递来自驱动力源的扭矩的第一旋转构件(10);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的阻尼机构(20),该阻尼机构(20)有一对固定在盘(25)两个表面上、近似环状的摩擦构件(26);和限制器部分30,用以将摩擦构件对(26)和第一旋转构件(10)通过一对摩擦盘(31,32)、以一种基本直接的方式或一种基本间接的方式做摩擦接合,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由多个近似块状的摩擦材料组成,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这样分配于盘(25)上,将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分布在可以分配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盘(25)的整个表面区域的基本为20%到80%之间。
4.依据权利要求3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可以分配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盘(25)区域中的没有分配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区域,从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内圆周侧穿透至该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外圆周侧。
5.依据权利要求3或4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近似为块状的该对摩擦构件的至少一个在该对摩擦构件的至少一个的摩擦表面上有非摩擦部分。
6.依据权利要求5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在近似为块状的该对摩擦构件的至少一个的摩擦表面上的非摩擦部分从该对摩擦构件(26)的至少一个的内圆周侧穿透至其外圆周侧。
7.依据权利要求1到4之一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该对摩擦构件(26)的至少一个被粘合在盘(25)上。
8.依据权利要求1到4之一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该对摩擦构件(26)的至少一个包括凸出部分(26d),并且盘(25)具有在其中与该凸出部分(26d)配合的凹进部分。
9.依据权利要求1到4之一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该盘(25)有孔,用来将固定在盘(25)第一表面的该对摩擦构件(26)的一个和固定在盘(25)第二表面的该对摩擦构件(26)的另一个整体连接起来。
10.依据权利要求1到4之一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该对摩擦构件(26)的至少一个包括比该对摩擦构件(26)的至少一个刚度大的加强构件(26b),并且基于摩擦构件(26)的横截面图,该加强构件(26b)在摩擦表面的两个径向末端部分凸出的比在摩擦表面中央部分附近要少。
11.依据权利要求1到4之一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该对摩擦盘(31,32)中的至少一个的摩擦表面和相应于该对摩擦盘(31,32)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摩擦构件(26)的摩擦表面被粗糙处理。
CN 200420091696 2003-09-29 2004-09-29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797748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7132/2003 2003-09-29
JP2003337132 2003-09-29
JP264368/2004 2004-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97748Y true CN2797748Y (zh) 2006-07-19

Family

ID=36868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91696 Expired - Lifetime CN2797748Y (zh) 2003-09-29 2004-09-29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12927B2 (zh)
CN (1) CN2797748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798A (zh) * 2021-03-03 2021-05-28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转矩限制装置、扭矩传递装置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77366U (zh) * 1975-12-09 1977-06-09
JPS5753880Y2 (zh) * 1978-07-14 1982-11-22
JPS61256031A (ja) * 1985-05-07 1986-11-13 Aisin Chem Co Ltd クラツチの被動板
JPS622842U (zh) * 1985-06-20 1987-01-09
JPS61293838A (ja) * 1985-06-21 1986-12-24 Aisin Chem Co Ltd クラツチ被動板の一体成形方法
JPS63280937A (ja) * 1987-05-12 1988-11-17 Aisin Chem Co Ltd 摩擦部材
JPH05231443A (ja) * 1992-02-20 1993-09-07 Toyota Motor Corp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
JPH05302630A (ja) * 1992-04-27 1993-11-16 Aisin Seiki Co Ltd クラッチデイスク
JP3529823B2 (ja) * 1994-02-25 2004-05-24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の一体成形方法
JPH0942318A (ja) * 1995-07-31 1997-02-10 Exedy Corp フリクションディスク
JPH09126257A (ja) * 1995-10-27 1997-05-13 Shinko Electric Co Ltd 摩擦式継手の摩擦板
JP2000266079A (ja) * 1999-03-12 2000-09-26 Exedy Corp 湿式摩擦部材及び摩擦ディスク
DE10015206A1 (de) * 1999-04-01 2000-10-05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Kupplungsscheibe
JP4426126B2 (ja) * 2001-03-02 2010-03-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またはディスク、およびブレーキ
JP4277501B2 (ja) * 2001-10-17 2009-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798A (zh) * 2021-03-03 2021-05-28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转矩限制装置、扭矩传递装置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33565A (ja) 2010-06-17
JP5012927B2 (ja) 201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29396Y (zh) 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
CN107654571A (zh) 一种限扭减震器
CN101210589B (zh) 驱动轮
US20070151918A1 (en) Vibration filter for a transmission with automatic,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gearchange, especially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502682B (zh) 具有阻尼弹簧的摩擦离合器盘
CN108443349A (zh) 一种变齿侧间隙的三级扭转减振结构的新型离合器从动盘
CN102822561A (zh) 扭振衰减装置
CN103210240B (zh) 曲轴带轮
JPS63251661A (ja) トルクコンバ−タ用のダンパ−装置
CN1955507A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CN106337897A (zh) 一种传动轴扭转吸振器
CN1299020C (zh) 离合器盘组件
WO2021109015A1 (zh) 车辆用减振器及车辆
CN1603654A (zh) 减振盘组件
CN2797748Y (zh)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
CN107588172A (zh) 用于车辆变矩器的减震器
CN206958163U (zh) 自补偿双质量飞轮
US5988343A (en) Clutch disc with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friction clutch
CN216589763U (zh) 一种传动系扭转减振系统
CN201121695Y (zh) 新型平衡轴缓冲齿轮
US20020046916A1 (en) Torsion damping mechanism with auxiliary mass
KR20140077664A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CN109058317A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
CN210661105U (zh) 离合器
RU2561155C2 (ru) Демпфер крутильных колебани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