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81544Y -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 Google Patents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481544Y
CN2481544Y CN 01226705 CN01226705U CN2481544Y CN 2481544 Y CN2481544 Y CN 2481544Y CN 01226705 CN01226705 CN 01226705 CN 01226705 U CN01226705 U CN 01226705U CN 2481544 Y CN2481544 Y CN 248154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motor
wheel
screw propeller
inner sleeve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122670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安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122670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48154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48154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48154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特征是:于车轮处,分别以一液压马达传动控制,又藉由一缓冲杆、一连结座及一轮轴套筒承受该车轮撞击凸起物的压缩及扭转应力,达到避震效果,使可适用各种崎岖路面;并利用一升降油压缸推动该内套筒一侧的缓冲杆呈一适当角度转动,可将车轮作适当的升降,以提升行进速度;于驾驶座处,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当按下其中一同步开关,使液压马达同步驱动车轮及螺旋桨运转,以防止上岸困难,达使用便利、安全。

Description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
本实用新型的原案(台湾专利案85218437号)在实际运用上,其优点及实际性各方面在原案中已有说明,故不再赘述,然原案水陆两用汽车的车轮,因避震效果不佳,无法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而造成救难作业的不便,甚至造成车体的翻覆及人员伤亡的危险情事,又该水陆两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该车轮无法作适当的升降,而影响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又该水陆两用汽车于水面登陆或下水时,该螺旋桨无法与车轮同时作动,往往造成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及下水困难,甚至卡止于岸边无法动弹。
原案缺点
1、避震效果不佳,无法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易造成车体翻覆及人员伤亡的危险情事。
2、车轮无法作适当的升降,而影响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
3、该螺旋桨无法与车轮同时作动,往往造成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及下水困难,甚至卡止于岸边无法动弹。
可见原案实有予以改进的必要,因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案创作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
有鉴于此对原案有再创作的必要,本创作人乃再次从事研发工作,在经过多次试作及改进,终有本实用新型的诞生,以使原实用新型更具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该车避震的效果好,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行进速度快,并可防止上岸困难,进达使用便利、安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1、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主要是由一控制部、一传动组及缓冲机构所组成,其中:
该控制部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一车轮运转开关、一指示器所组成;
该传动组是由一引擎、一油压泵及多个液压马达所组成:
该缓冲机构是由升降油压缸、内套筒、衔接筒、缓冲筒、缓冲杆、摆动板所组成;
其中,该升降油压缸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的夹臂是与内套筒上设的凸肋相互螺固,形成一连动作用,该内套筒是套设于一衔接筒内,该衔接筒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使可供该凸肋置入后,使可导正该内套筒的摆动角度,且该衔接筒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该缓冲筒的接合端是与衔接筒的接合端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该较小直径的筒状与一轮轴套筒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穿设于该缓冲筒内,该缓冲杆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该直线齿牙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一侧的连结座及内套筒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相互啮合,且藉由该直线齿牙的啮合方式为直线接触,使该缓冲杆可作适当角度的摆动及平移于内套筒及连结座之间。
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技术内容:
该轮轴套筒一侧延设有一摆动板,该摆动板上设有一圆孔,可供一液压马达置入后螺设,该液压马达一侧套设有一轮胎,使于该水陆两用汽车的控制室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及油压泵,并以该引擎及油压泵控制液压马达带动轮胎运转,且藉由控制该升降油压缸的油压杆轴伸缩,控制该轮胎的上升或下降。
该水陆两用汽车后侧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液压马达,且藉由该水陆两用汽车的控制室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及油压泵,藉由该引擎及油压泵控制液压马达带动一侧的螺旋桨运转,以提供该水陆两用车行进于水上的动力,又该螺旋桨后方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方向舵,该方向舵是固设于一转轴的下方,该转轴分别向外延设有一曲柄,并以一连杆连接于该曲柄的一端,且该连杆一侧延设有一助板,该肋板是与一控向油压缸的夹臂相互连结固定,藉由控制该控向油压缸的油压杆轴升缩,带动该方向舵呈一相对角度的转动,使可控制该水陆内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的行进方向,又该转轴的一侧延设有一连动板,该连动板一端与一指示器连杆的一端相互连结,当该方向舵的转轴转动时,同时带动该指示器连杆向一侧伸缩,并传输一位移量至驾驶室的指示器,使可方便操作者控制及了解该水陆两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的转向角度。
该引擎一侧设有一风扇及一排烟管,藉由该风扇及排烟管的排热作用,以达到提供该引擎顺利散热的功能,且该水陆两用汽车的驾驶室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其中该车轮运转开关可控制车轮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该螺旋桨运转开关可控制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该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可控制车轮及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同步运转。
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车轮处,分别以一液压马达传动控制,又藉由一缓冲杆、一连结座及一轮轴套筒承受该车轮撞击凸起物的压缩及扭转应力,以达到避震的效果,使可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并利用一升降油压缸推动该内套筒一侧的缓冲杆呈一适当角度的转动,使可将该车轮作适当的升降,以提升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另该水陆两用汽车的驾驶座处,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当按下其中一同步开关,使可藉由该液压马达同步驱动车轮及螺旋桨运转,以防止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困难,进达使用便利、安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避震效果佳,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可避免车体翻覆及人员伤亡,更具安全性。
2、车轮可作适当的升降,而增进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更具进步性。
3、该螺旋桨与车轮可同时作动,下水及上岸可快速及顺杨,更具便利性。
4、具产业界上利用价值。
为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附图列举一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及方向舵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轮缓冲机构部分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轮缓冲机构部分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轮缓冲机构组合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轮下降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车轮上升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之三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升降示意之一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升降示意之二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运用示意图。
请参阅图1、3、4、5、6所示,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其主要是由一控制部63、一传动组64及缓冲机构65所组成,其中:
该控制部63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19、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18、一车轮运转开关17、一指示器22所组成;
该传动组65是由一引擎20、一油压泵14及多个液压马达4、7、9、11、13、16所组成;
该缓冲机构65是由升降油压缸36、内套筒68、衔接筒40、缓冲筒44、54、缓冲杆46、56、摆动板48、59所组成;
其中,该升降油压缸36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1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36的夹臂38是与内套筒68上设的凸肋39相互螺固,形成一连动作用。该内套筒68是套设于一衔接筒40内,该衔接筒40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69,供该凸肋39置入后,使可导正该内套筒68的摆动角度。且该衔接筒40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44、54、该缓冲筒44、54的接合端43、53是与衔接筒40的接合端41、67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44、54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使可供一轮轴套筒50、58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46、56穿设于该缓冲筒44、54内。该缓冲杆46、56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45、47、55、57,使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50、58一侧的连结座51、61及内套筒68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52、62、42相互啮合,形成一连动作用。且藉由该直线齿牙42、45、47、52、55、57、62的啮合方式为直线接触,使该缓冲杆46、56可作适当角度的摆动及平移于内套筒68及连结座51、61之间,以形成一缓冲的作用。
且该轮轴套筒50、58一侧延设有一摆动板48、59。该摆动板48、59上设有一圆孔49、60可供一液压马达7、13置入后螺设。该液压马达7、13一侧套设有一轮胎6、21,使于该水陆两用汽车1的控制室66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20及油压泵14,藉由该引擎20及油压泵14控制液压马达4、7、13、16带动轮胎5、6、15、21运转(请配合参阅图6所示)。当该轮胎5、6、15、21行驶于崎岖路面时,该摆动板48、59会因地形的高低,形成一上下摆动作用(请配合参阅图9所示),同时带动该轮轴套筒50、58呈一相对角度的旋转,且藉由该连结座51、61的连结,将该轮轴套筒50、58因旋转而形成的扭转力传输至缓冲杆46、56,藉由该缓冲杆46、56的可绕度弹性力及缓冲的作用,将该扭转力完全吸收,使可达到避震的功效,以彻底解决现用水陆两用汽车,因避震效果不佳,无法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而造成救难作业的不便,甚至发生车体翻覆及人员伤亡的危险情事。同时,藉由控制该升降油压缸36的油压杆轴37伸出,因而带动该凸肋39摆动,继而带动该内套筒68、缓冲杆46、56、连结座51、61及轮轴套筒50、58呈一相对角度的转动,最后带动该摆动板48、59作相对角度的摆动,使可控制该轮胎6、21下降(请配合参阅图5A、7、8所示)。反之,则该升降油压缸36的油压杆轴37缩回,使可控制该轮胎6、21上升(请配合参阅图5B所示),以彻底解决现用水陆两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该车轮无法作适当的升降,而影响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
又该水陆两用汽车1后侧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液压马达9、11(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且藉由该水陆两用汽车1的控制室66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20及油压泵14,藉由该引擎20及油压泵14控制液压马达9、11带动一侧的螺旋桨8、12运转,以提供该水陆两用车1行进于水上的动力。又该螺旋桨8、12后方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方向舵25、33,该方向舵25、33是固设于一转轴23、34的下方,该转轴23、34分别向外延设有一曲柄24、32,并以一连杆29连接于该曲柄24、32的一端,形成一连动作用。且该连杆29一恻延设有一肋板27,该肋板27是与一控向油压缸30的夹臂26相互连结固定,形成一连动作用。藉由控制该控向油压缸30的油压杆轴28升缩,因而带动该连杆29移动,继而带动该曲柄24、32、转轴23、34及方向舵25、33呈一相对角度的转动,使可控制该水陆两用汽车1行驶于水上时的行进方向。又该转轴34的一侧延设有一连动板31,该连动板31一端是与一指示器连杆35的一端相互连结,当该方向舵25、33的转轴23、34转动时,同时带动该指示器连杆35向一侧伸缩,并传输一位移量至驾驶室66的指示器22,使可方便操作者控制及了解该水陆两用汽车1行驶于水上时的转向角度。
再者,该引擎20一侧设有一风扇3及一排烟管2,藉由该风扇3及排烟管2的排热作用,以达到提供该引擎20顺利散热的功能。且该水陆两用汽车1的驾驶室66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其中该车轮运转开关17可控制车轮5、6、15、21一侧的液压马达4、7、13、16运转,以达到该水陆两用汽车1行驶于陆地时,该螺旋桨8、12一侧的液压马达9、11停止运转的功效。又该螺旋桨运转开关19可控制螺旋桨8、12一侧的液压马达9、11运转,以达到该水陆两用汽车1行驶于水上时,该车轮5、6、15、21一侧的液压马达4、7、13、16停止运转的功效。另该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18可控制车轮5、6、15、21及螺旋桨8、12一侧的液压马达同步运转,以达到该水陆两用汽车于上岸或下水时,该车轮及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4、7、9、11、13、16同时运转的功效。使于上岸时,藉由该螺旋桨8、12的推力,同时配合该车轮5、6、15、21的爬升力,使可快速达到上岸的目的。使于下水时,藉由该车轮5、6、15、21的推进,同时配合该螺旋桨8、12的运转,使可达到下水快速及顺畅的目的。以彻底解决现用水陆两用汽车于水面登陆或下水时,该螺旋桨无法与车轮同时作动,而造成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及下水困难,甚至卡止于岸边无法动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突破先前技术结构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的功效,且也非熟悉该项技艺者易于思及,再者,本追加实用新型申请前未曾公开,其所具的进步性、实用性,显已符合新型专利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新型申请。

Claims (4)

1、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主要是由一控制部、一传动组及缓冲机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
该控制部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一车轮运转开关、一指示器所组成;
该传动组是由一引擎、一油压泵及多个液压马达所组成:
该缓冲机构是由升降油压缸、内套筒、衔接筒、缓冲筒、缓冲杆、摆动板所组成;
其中,该升降油压缸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的夹臂是与内套筒上设的凸肋相互螺固,该内套筒是套设于一衔接筒内,该衔接筒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该凸肋置入该T形导槽内,且该衔接筒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该缓冲筒的接合端是与衔接筒的接合端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该较小直径的筒状与一轮轴套筒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穿设于该缓冲筒内,该缓冲杆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该直线齿牙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一侧的连结座及内套筒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其特征在于:该轮轴套筒一侧延设有一摆动板,该摆动板上设有一圆孔,一液压马达置入该圆孔后螺设,该液压马达一侧套设有一轮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其特征在于:该水陆两用汽车后侧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液压马达,该液压马达接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及油压泵;又该螺旋桨后方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方向舵,该方向舵是固设于一转轴的下方,该转轴分别向外延设有一曲柄,并以一连杆连接于该曲柄的一端,且该连杆一侧延设有一助板,该肋板是与一控向油压缸的夹臂相互连结固定;又该转轴的一侧延设有一连动板,该连动板一端与一指示器连杆的一端相互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其特征在于:该引擎一侧设有一散热风扇及一排烟管;且该水陆两用汽车的驾驶室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其中包括:控制车轮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的车轮运转开关;控制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的螺旋桨运转开关;控制车轮及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同步运转的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
CN 01226705 2001-06-08 2001-06-08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8154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226705 CN2481544Y (zh) 2001-06-08 2001-06-08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1226705 CN2481544Y (zh) 2001-06-08 2001-06-08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481544Y true CN2481544Y (zh) 2002-03-13

Family

ID=3364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122670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81544Y (zh) 2001-06-08 2001-06-08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481544Y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63702A1 (zh) * 2009-11-24 2011-06-03 Zhou Xingguo 水陆两用车
CN102350925A (zh) * 2011-07-12 2012-02-15 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水陆两栖履带式大流量应急移动泵站
CN102350926A (zh) * 2011-07-12 2012-02-15 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远程控制水陆两栖移动泵站
CN104553647A (zh) * 2014-12-18 2015-04-29 宁波高新区围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滩涂用水产品运输设备
CN104786765A (zh) * 2004-10-22 2015-07-22 吉布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两用车辆
CN113370728A (zh) * 2020-03-09 2021-09-10 湖南梅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式两栖排涝车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6765A (zh) * 2004-10-22 2015-07-22 吉布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两用车辆
WO2011063702A1 (zh) * 2009-11-24 2011-06-03 Zhou Xingguo 水陆两用车
CN102350925A (zh) * 2011-07-12 2012-02-15 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水陆两栖履带式大流量应急移动泵站
CN102350926A (zh) * 2011-07-12 2012-02-15 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远程控制水陆两栖移动泵站
CN104553647A (zh) * 2014-12-18 2015-04-29 宁波高新区围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水、陆、滩涂用水产品运输设备
CN113370728A (zh) * 2020-03-09 2021-09-10 湖南梅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式两栖排涝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50965A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作业车辆
CN1239379C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升降式叉车
CN108024895B (zh) 轮子与履带混合式移动机构
CN1126708C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叉车
CN2481544Y (zh)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
CN1114455C (zh) 车辆驱动机构
CN1305419A (zh) 轻型运输车辆
CN1239381C (zh) 具有横行系统的作业车辆
CN105967116A (zh) 前驱前转向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
CN210634622U (zh) 一种多连杆结构方向盘
CN202754080U (zh) 新型机动三轮车
CN215756236U (zh) 一种通信施工用通信箱高效输送装置
CN206297353U (zh) 一种车辆及其起步辅助驱动装置
JPS60191891A (ja) 乗り物駆動装置
CN112193316B (zh) 一种基于电机驱动的汽车四轮独立转向机构
CN203713448U (zh) 水陆两用自行车
CN114382329A (zh) 一种具有防摆动功能的机械立体车库
CN2451444Y (zh) 一种手把式液压方向操纵系统
KR20130029518A (ko) 궤도-육상 직각주행방식의 철도차량 견인차
US4050399A (en) Attachment for motorcycles
CN2681065Y (zh) 液压顶车机
CN1207347A (zh) 兼备跑车、越野车及船橇功能的汽车
CN219314515U (zh) 一种可自动行走的升降平台车
CN2780607Y (zh) 手提式万向动力头
CN1673024A (zh) 手提式万向动力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