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74331U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74331U
CN220974331U CN202322553543.3U CN202322553543U CN220974331U CN 220974331 U CN220974331 U CN 220974331U CN 202322553543 U CN202322553543 U CN 202322553543U CN 220974331 U CN220974331 U CN 220974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olling
chassis body
bent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35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金安
牛超星
高文博
闫震
王天铸
党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Wuhunlong Electric Vehic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Wuhunlong Electric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Wuhunlong Electric Vehic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Wuhunlong Electric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35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74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74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74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包括: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和后连接架,底盘本体的上端前侧通过前连接架与防滚架主体的前侧下端连接,底盘本体的上端后侧通过后连接架与防滚架主体的后侧下端连接;底盘本体包括前纵梁、大梁和侧边梁,大梁的外侧均连接有侧边梁,大梁的前端通过侧边梁前纵梁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车架,设计结构合理,整体连接强度高,不易损坏,能够增加车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户外使用,整个车架设计简洁,空间布置合理,空间大,有利于驾驶员乘坐,且整车大多是采用可拆卸式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当户外使用后某一部件发生损坏后,有利于进行拆卸检修或更换,有利于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北美和欧洲应用较广,国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车架是多功能全地形车最关键重要部件之一,它是全地形车的骨架,并且承受驾驶乘员和发动机总成及车体的质量,同样其它主要部件布置与否关键,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车操纵性能,车架是全地形车的重要组成部件,是整个车辆的主体部件,对于经常面对复杂环境、恶劣地形的全地形车,兼顾高强度与低重量的车架,是保障驾驶平稳性和驾驶员、乘客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全地形车车架大多为了增加强度,大多会设计较多的支撑筋,进而导致车架的设计复杂,且车架内部空间狭小,不利于驾驶员活动,使用受限,且在发生损坏时也不利于拆卸检修,不便于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车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包括:
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和后连接架,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前侧通过所述前连接架与所述防滚架主体的前侧下端连接,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后侧通过所述后连接架与所述防滚架主体的后侧下端连接,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和后连接架能够构成本全地形车车架的主体框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使得本全地形车车架具有较大的驾驶空间,提高舒适性;
所述底盘本体包括前纵梁、大梁和侧边梁,两组所述前纵梁均位于两组所述大梁的内侧,所述大梁的外侧均连接有所述侧边梁,所述大梁的前端通过所述侧边梁所述前纵梁连接,前纵梁、大梁、和侧边梁共同构成底盘本体的主体支撑框架,所述前纵梁和大梁、前纵梁和侧边梁、大梁和侧边梁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提高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底盘本体还包括尾横梁、中纵梁一和中纵梁二,两组所述大梁的后端之间连接有所述尾横梁,提高两组大梁后端之间的连接强度,两组所述前纵梁的后端连接有所述中纵梁二,所述中纵梁二的端部分别对应的所述大梁连接,两组所述大梁之间还连接有所述中纵梁一,通过将中纵梁一和中纵梁二设置在两组大梁中部之间,提高了大梁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前纵梁的后端通过中纵梁二与大梁连接,增加了前纵梁与大梁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侧边梁的内侧连接有中纵梁,用于增加侧边梁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底盘本体还包括前横梁三、前横梁二和前横梁一,两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之间依次设置有所述前横梁三、所述前横梁二和所述前横梁一,增加了两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防滚架主体包括防滚架弯梁和防滚架立柱,两组所述防滚架弯梁呈对称设置,所述防滚架弯梁的下端通过连接弯头可拆卸连接有所述防滚架立柱;
所述防滚架主体还包括防滚架横梁一、防滚架横梁二和防滚架横梁三,两组所述防滚架弯梁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所述防滚架横梁一,两组所述防滚架立柱之间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设置有所述防滚架横梁二和所述防滚架横梁三,通过设置的防滚架横梁一、防滚架横梁二和防滚架横梁三能够增加防滚架主体整体强度,提高稳定性,且设置的防滚架主体可拆卸式设计,对于单一的部件损坏便于进行拆卸维修或更换。
优选的,所述前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前侧下立柱,所述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通过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与所述防滚架主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对防滚架主体进行安装或拆卸。
优选的,所述前连接架还包括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和仪表台下立柱,所述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的上端与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的下端与所述仪表台下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仪表台下立柱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增加了防滚架主体和防滚架前侧下立柱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底盘本体与所述仪表台下立柱之间设置有前加强管,进而构成三角形结构,增加了稳定性;
所述前连接架还包括前上纵梁、前斜梁和前斜立柱,所述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还安装有所述前斜立柱,所述前斜立柱的上端连接有所述前上纵梁,所述底盘本体、前斜立柱、前上纵梁和仪表台下立柱共同构成一个矩形框架,进而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整体强度,所述前上纵梁的上端通过所述前斜梁与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前斜立柱的一侧连接有前支撑弯梁,所述前支撑弯梁的一端与仪表台下立柱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后侧下立柱,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通过所述防滚架后侧下立柱与所述防滚架主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对防滚架主体进行安装或拆卸。
优选的,所述后连接架还包括后上弯梁、后直立柱和尾弯立柱,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安装有所述后直立柱,所述后直立柱的上端连接有所述后上弯梁,所述后上弯梁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防滚架后侧下立柱连接,位于所述后直立柱一侧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还安装有所述尾弯立柱,所述尾弯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后上弯梁连接,通过设置的底盘本体、防滚架后侧下立柱、后上弯梁、后直立柱和尾弯立柱共同构成矩形框架,增加了本全地形车车架的稳定性,也起到稳定支撑后备箱的作用,所述后直立柱与所述底盘本体之间、所述尾弯立柱与所述底盘本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增加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座椅外框架,起到支撑驾驶员的作用,所述座椅外框架的内部设有电池安装板,用于安装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车架,设计结构合理,整体连接强度高,不易损坏,能够增加车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户外使用,整个车架设计简洁,空间布置合理,空间大,有利于驾驶员乘坐,活动范围大,且整车大多是采用可拆卸式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当户外使用后某一部件发生损坏后,有利于进行拆卸检修或更换,操作简单,利于推广,有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盘本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中:1、前纵梁;2、侧边梁;3、中纵梁;4、大梁;5、后侧边梁;
6、尾横梁;7、中纵梁一;8、中纵梁二;9、前横梁一;10、前横梁二;11、前横梁三;12、防滚架主体;121、防滚架弯梁;122、防滚架立柱;124、防滚架横梁一;125、防滚架横梁二;126、防滚架横梁三;13、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4、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5、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6、仪表台下立柱;17、前上纵梁;18、前斜梁;19、前斜立柱;20、前支撑弯梁;21、后上弯梁;22、后直立柱;23、尾弯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6所示,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包括:
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12和后连接架,底盘本体的上端前侧通过前连接架与防滚架主体12的前侧下端连接,底盘本体的上端后侧通过后连接架与防滚架主体12的后侧下端连接,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12和后连接架能够构成本全地形车车架的主体框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使得本全地形车车架具有较大的驾驶空间,提高舒适性;
底盘本体包括前纵梁1、大梁4和侧边梁2,两组前纵梁1均位于两组大梁4的内侧,大梁4的外侧均连接有侧边梁2,大梁4的前端通过侧边梁2前纵梁1连接,前纵梁1、大梁4、和侧边梁2共同构成底盘本体的主体支撑框架,前纵梁1和大梁4、前纵梁1和侧边梁2、大梁4和侧边梁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提高连接稳定性。
参考图1-图6所示,底盘本体还包括尾横梁6、中纵梁一7和中纵梁二8,两组大梁4的后端之间连接有尾横梁6,提高两组大梁4后端之间的连接强度,两组前纵梁1的后端连接有中纵梁二8,中纵梁二8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大梁4连接,两组大梁4之间还连接有中纵梁一7,通过将中纵梁一7和中纵梁二8设置在两组大梁4中部之间,提高了大梁4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前纵梁1的后端通过中纵梁二8与大梁4连接,增加了前纵梁1与大梁4之间的连接强度,侧边梁2的内侧连接有中纵梁3,用于增加侧边梁2的强度。
参考图1-图6所示,底盘本体还包括前横梁三11、前横梁二10和前横梁一9,两组前纵梁1的前端之间依次设置有前横梁三11、前横梁二10和前横梁一9,增加了两组前纵梁1的前端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稳定性。
参考图1-图6所示,防滚架主体12包括防滚架弯梁121和防滚架立柱122,两组防滚架弯梁121呈对称设置,防滚架弯梁121的下端通过连接弯头可拆卸连接有防滚架立柱122;
防滚架主体12还包括防滚架横梁一124、防滚架横梁二125和防滚架横梁三126,两组防滚架弯梁121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防滚架横梁一124,两组防滚架立柱122之间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设置有防滚架横梁二125和防滚架横梁三126,通过设置的防滚架横梁一124、防滚架横梁二125和防滚架横梁三126能够增加防滚架主体12整体强度,提高稳定性,且设置的防滚架主体12可拆卸式设计,对于单一的部件损坏便于进行拆卸维修或更换。
参考图1-图6所示,前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通过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与防滚架主体1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对防滚架主体12进行安装或拆卸。
参考图1-图6所示,前连接架还包括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和仪表台下立柱16,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的上端与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的上端连接,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的下端与仪表台下立柱16的上端连接,仪表台下立柱16的下端安装在底盘本体的上端,增加了防滚架主体12和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的安装稳定性,底盘本体与仪表台下立柱16之间设置有前加强管,进而构成三角形结构,增加了稳定性;
前连接架还包括前上纵梁17、前斜梁18和前斜立柱19,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还安装有前斜立柱19,前斜立柱19的上端连接有前上纵梁17,底盘本体、前斜立柱19、前上纵梁17和仪表台下立柱16共同构成一个矩形框架,进而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整体强度,前上纵梁17的上端通过前斜梁18与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的上端连接,前斜立柱19的一侧连接有前支撑弯梁20,前支撑弯梁20的一端与仪表台下立柱16连接。
参考图1-图6所示,后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通过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与防滚架主体1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对防滚架主体12进行安装或拆卸。
参考图1-图6所示,后连接架还包括后上弯梁21、后直立柱22和尾弯立柱23,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安装有后直立柱22,后直立柱22的上端连接有后上弯梁21,后上弯梁21的一端与对应的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连接,位于后直立柱22一侧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还安装有尾弯立柱23,尾弯立柱23的上端与后上弯梁21连接,通过设置的底盘本体、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后上弯梁21、后直立柱22和尾弯立柱23共同构成矩形框架,增加了本全地形车车架的稳定性,也起到稳定支撑后备箱的作用,后直立柱22与底盘本体之间、尾弯立柱23与底盘本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增加连接强度。
参考图1-图6所示,底盘本体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座椅外框架,起到支撑驾驶员的作用,座椅外框架的内部设有电池安装板,用于安装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车架,设计结构合理,整体连接强度高,不易损坏,能够增加车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户外使用,整个车架设计简洁,空间布置合理,空间大,有利于驾驶员乘坐,活动范围大,且整车大多是采用可拆卸式安装方式进行连接,当户外使用后某一部件发生损坏后,有利于进行拆卸检修或更换,操作简单,利于推广,有利于使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本体、前连接架、防滚架主体(12)和后连接架,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前侧通过所述前连接架与所述防滚架主体(12)的前侧下端连接,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后侧通过所述后连接架与所述防滚架主体(12)的后侧下端连接;
所述底盘本体包括前纵梁(1)、大梁(4)和侧边梁(2),两组所述前纵梁(1)均位于两组所述大梁(4)的内侧,所述大梁(4)的外侧均连接有所述侧边梁(2),所述大梁(4)的前端通过所述侧边梁(2)所述前纵梁(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本体还包括尾横梁(6)、中纵梁一(7)和中纵梁二(8),两组所述大梁(4)的后端之间连接有所述尾横梁(6),两组所述前纵梁(1)的后端连接有所述中纵梁二(8),所述中纵梁二(8)的端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大梁(4)连接,两组所述大梁(4)之间还连接有所述中纵梁一(7),所述侧边梁(2)的内侧连接有中纵梁(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本体还包括前横梁三(11)、前横梁二(10)和前横梁一(9),两组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之间依次设置有所述前横梁三(11)、所述前横梁二(10)和所述前横梁一(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主体(12)包括防滚架弯梁(121)和防滚架立柱(122),两组所述防滚架弯梁(121)呈对称设置,所述防滚架弯梁(121)的下端通过连接弯头可拆卸连接有所述防滚架立柱(122);
所述防滚架主体(12)还包括防滚架横梁一(124)、防滚架横梁二(125)和防滚架横梁三(126),两组所述防滚架弯梁(121)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所述防滚架横梁一(124),两组所述防滚架立柱(122)之间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设置有所述防滚架横梁二(125)和所述防滚架横梁三(1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所述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通过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与所述防滚架主体(1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架还包括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和仪表台下立柱(16),所述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的上端与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的上端连接,所述仪表台U型支撑方管(15)的下端与所述仪表台下立柱(16)的上端连接,所述仪表台下立柱(16)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所述底盘本体与所述仪表台下立柱(16)之间设置有前加强管;
所述前连接架还包括前上纵梁(17)、前斜梁(18)和前斜立柱(19),所述底盘本体的前侧上端还安装有所述前斜立柱(19),所述前斜立柱(19)的上端连接有所述前上纵梁(17),所述前上纵梁(17)的上端通过所述前斜梁(18)与所述防滚架前侧下立柱(13)的上端连接,所述前斜立柱(19)的一侧连接有前支撑弯梁(20),所述前支撑弯梁(20)的一端与仪表台下立柱(1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架包括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通过所述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与所述防滚架主体(1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架还包括后上弯梁(21)、后直立柱(22)和尾弯立柱(23),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安装有所述后直立柱(22),所述后直立柱(22)的上端连接有所述后上弯梁(21),所述后上弯梁(21)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防滚架后侧下立柱(14)连接,位于所述后直立柱(22)一侧所述底盘本体的后侧上端还安装有所述尾弯立柱(23),所述尾弯立柱(23)的上端与所述后上弯梁(21)连接,所述后直立柱(22)与所述底盘本体之间、所述尾弯立柱(23)与所述底盘本体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本体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座椅外框架,所述座椅外框架的内部设有电池安装板。
CN202322553543.3U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Active CN220974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3543.3U CN220974331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3543.3U CN220974331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74331U true CN220974331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7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3543.3U Active CN220974331U (zh) 2023-09-19 2023-09-19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74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9021B1 (en) Wheel-beam axleless vehicle frame
CN210391305U (zh) 一种分段式可实现快速更换动力电池的电动物流车车架结构
CN210338042U (zh) 一种四轮转向电动汽车车架结构
CN220974331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CN216034655U (zh) 一种轻量化轻卡车架总成
CN212827752U (zh) 一种基于10米全承载式城市客车的后空气悬架底座总成的结构
CN203601381U (zh) 前副车架总成结构
CN210455070U (zh) 一种车架
CN203752815U (zh) 客车用后空气悬架系统
CN221642609U (zh) 越野摩托车车架
CN207141180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CN201646866U (zh) 一种连接汽车纵梁与前轮罩边梁的连接组件
CN221163139U (zh) 三轮摩托前车架组件
CN219600849U (zh) 一种半挂车用轻量化空气悬架系统
CN212500657U (zh) 副车架及汽车
CN216231546U (zh) 一种重卡车桥空气悬架横向推力杆的安装结构
CN216184304U (zh)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横梁
CN212980445U (zh) 一种分体式摩托车车架
CN219790286U (zh) 一种主副车架连接机构
CN214057801U (zh) 倒三轮车辆的管梁式底盘车架
CN219727868U (zh) 一种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储氢底盘结构
CN218616867U (zh) 一种通用标准化组合横梁
CN219447125U (zh) 全地形车车架总成
CN218967023U (zh) 前端框架轻量化结构
CN204452592U (zh) 概念电动车轻量化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