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930U -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63930U CN220963930U CN202323036145.0U CN202323036145U CN220963930U CN 220963930 U CN220963930 U CN 220963930U CN 202323036145 U CN202323036145 U CN 202323036145U CN 220963930 U CN220963930 U CN 2209639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harness
- butt joint
- connector
- groove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06 Fillers/Extender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线束连接结构适用于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中的电路连接,线束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线束、接插件和定位组件;连接线束设置在第一对接件的内部,连接线束的末端设置线束接头;接插件设置在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一侧,线束接头能够穿过第二对接件上的安装孔和接插件装配,接插件装配线束接头后能够固定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定位组件用来连接固定至第一对接件的内部,同时能够将线束接头固定,以便将线束接头自安装孔顶出至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一侧,和接插件装配固定。本申请提供的线束连接结构提高了线束接头和接插件装配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程器设计中,接插件和线束接头一般为一一对应,如果线束接头和接插件布置在同侧箱体上,线束接头首先穿过接插件的安装孔,和接插件连接,然后将接插件安装在安装孔内,整个装配过程可以在该箱体部装过程中完成,可以轻松实现。
但如果接插件和线束接头分别布置在两个箱体上,接插件和线束接头的连接,以及接插件安装在箱体上的步骤,需要在两个箱体的合箱过程中完成,合箱之后,工人难以通过接插件的安装孔从箱体内将线束接头取出和接插件连接,存在装配困难。如果存在多个线束接头需要连接在一个接插件上,通过接插件安装孔将线束接头从合箱的箱体内取出的难度更大,使得线束接头和接插件装配更加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线束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线束接头和接插件装配困难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系统;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束连接结构,适用于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中的电路连接,包括:
连接线束,设于第一对接件的内部,连接线束的末端设置线束接头;
接插件,设于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侧,用于和穿过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的线束接头装配,且接插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
定位组件,用于连接第一对接件和固定线束接头,以在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中将线束接头自安装孔顶出至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侧。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也即二者合箱封闭第一对接件的内部时,定位组件能够将线束接头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顶出,避免线束接头被封闭在第一对接件的内部造成线束接头取出困难的问题,将线束接头从定位组件上取下和接插件装配连接后将接插件固定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即可,提高了接插件和线束接头装配的便利性和装配连接效率。
进一步,定位组件包括:
杆体,用于连接第一对接件;
定位件,连接于杆体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端,定位件设有容置和固定线束接头的定位槽。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杆体及定位件的设置方便定位组件通过杆体相对第一对接件插接固定,定位件设置定位槽的结构提高了线束接头固定和拆除的可靠性及便利性。
进一步,定位槽背离杆体的一端敞口设置,定位槽内设有面向定位槽的敞口端的接头限位面。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定位槽敞口端的设置使得线束接头能够部分伸出定位槽,也即定位槽的长度不必大于线束接头,提高线束接头相对定位槽装卡固定和取出的便利性,接头限位面的设置对线束接头进行抵接限位,保证线束接头固定的可靠性;上述设置同时实现了定位件的小型化,方便定位件穿出安装孔。
进一步,定位槽设有槽底和与槽底相对的槽口,槽口的两侧设置相向延伸的限位挡片。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槽口两侧的限位挡片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线束接头固定的可靠性,避免线束接头从定位槽的槽口脱落,使得线束接头只能通过定位槽的敞口端插入或取出。
进一步,杆体开设线束槽,线束槽与定位槽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杆体的线束槽的开设及线束槽与定位槽连通的设置能够对连接线束进行有效固定,避免连接线束缠绕影响定位件及线束接头穿出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
进一步,线束槽包括沿杆体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段和与轴向段呈角度延伸设置的延伸段。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轴向段和延伸段方便将连接线束固定于杆体,避免连接线束缠绕,提高连接线束固定的可靠性。
进一步,线束槽的深度小于等于连接线束的直径。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既能够对连接线束进行固定,同时又方便线束接头和接插件装配后将定位组件和连接线束分离,进而将定位组件从安装孔取出。
进一步,定位组件与第一对接件可拆卸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在完成线束接头和接插件的装配后将定位组件从安装孔取出,再将接插件固定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实现定位组件的重复使用。
一种驱动系统,包括发电机、发动机、电动机、电源模块和上述任一项的线束连接结构,发电机和发动机传动连接,发电机和电源模块之间设置线束连接结构,和/或,电动机和电源模块之间设置线束连接结构。
一种汽车,应用上述驱动系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合箱对接前将定位组件一端固定于第一对接件,将连接线束的线束接头固定于定位组件远离第一对接件的一端即可,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合箱对接过程中即可实现定位组件将线束接头顶出安装孔至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侧;(2)显著提高了线束接头和接插件装配的便利性,定位组件能够将线束接头顶出安装孔,避免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合箱对接过程中将线束接头封闭在第一对接件的内部,线束接头取出困难的问题,装配工人将线束接头从定位组件上取下即能和接插件完成装配,装配完成后将接插件固定于安装孔即可,极大地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结构装配过程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连接结构装配完成后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定位组件的示意图。
其中:
10-第一对接件;11-固定孔;20-第二对接件;21-安装孔;30-定位组件;31-杆体;32-定位件;33-定位槽;34-接头限位面;35-限位挡片;40-线束接头;50-接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申请,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设于不同对接件时,对接件如箱体在合箱对接过程中导致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装配困难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结构,能够提高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装配的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结构,适用于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分设于两个对接件、并在两个对接件对接过程中完成装配的情形。参阅图1和图2,以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时线束连接结构的装配连接过程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包括单不限于附图所示的结构,对于其它具有腔体的箱体或非箱体结构同样适用。线束连接结构主要包括连接线束、接插件50和定位组件30三部分组成,连接线束的一端穿设或连接第一对接件10,另一端游离在第一对接件10的内部,连接线束游离在第一对接件10内部一端的末端设置线束接头40。接插件50设置在第二对接件20背离第一对接件10的一侧,接插件50能够通过第二对接件20上的安装孔21相对第二对接件20固定,且接插件50用来和线束接头40装配固定。安装孔21沿第二对接件20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对接件20,以便线束接头40能够穿过安装孔21与接插件50装配固定。
定位组件30的一端能够固定于第一对接件10,另一端用来将线束接头40固定,定位组件30整体呈现自第一对接件10的内部朝向第二对接件20的方向延伸。且定位组件30固定于第一对接件10后的位置与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的位置对应,从而在第二对接件20朝向第一对接件10运动并和第一对接件10对接固定时,固定在定位组件30远离第一对接件10一端的线束接头40能够至少部分伸出安装孔21,使线束接头40延伸至第二对接件20背离第一对接件10的一侧。如此以来,有效地避免了线束接头40在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过程中被封闭在第一对接件10的内部。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完成后,线束接头40部分伸出安装孔21,将线束接头40从定位组件30取下并与接插件50装配固定,最后将连接了线束接头40的接插件50固定于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对定位组件30相对第一对接件10的固定结构不作限制,可以是插接配合、装卡配合乃至螺纹连接等多种方式,对定位组件30固定线束接头40的方式也不作限制,可以是槽孔固定、夹持固定等多种固定方式中的任一种方便拆卸的形式。下文将以具体实施例对定位组件30的结构及定位组件30与第一对接件10、线束接头40的连接固定关系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3,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0可采用杆体31和定位件32组合的结构,杆体31的一端用来和第一对接件10连接固定,定位件32连接在杆体31背离第一对接件10的一端,且定位件32开设定位槽33,线束接头40能够通过定位槽33装卡固定于定位件32内。示例性地,第一对接件10对应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的位置可开设固定孔11,杆体31可采用插接的方式通过固定孔11固定在第一对接件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11可采用内螺纹孔,杆体31用来连接固定孔11的一端的外周设置与固定孔11配合的外螺纹连接段,定位组件30可通过杆体31的外螺纹连接段与固定孔11配合实现相对第一对接件10的安装固定。考虑到定位组件30安装及拆卸的便利性,固定孔11还可以采用方孔、三角形孔或者异形孔,杆体31连接固定孔11的一端的形状与固定孔11的形状适配,以便于定位组件30通过杆体31和固定孔11配合实现相对第一对接件10的插接固定。应注意的是,当固定孔11和定位组件30的杆体31采用插接配合时,固定孔11可设置为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保证定位组件30相对第一对接件10固定的可靠性。定位组件30的长度满足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到位后,固定于定位组件30远离第一对接件10一端的线束接头40能够至少部分伸出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即可。
定位件32则可采用与杆体31一体成型的块状结构如定位块,定位槽33开设于定位块的表面。定位槽33包括槽底与槽底相对设置的槽口,槽底和槽口均大体沿着的杆体31的长度方向延伸。定位槽33还具有敞口端,敞口端位于定位块背离杆体31的一端,以便线束接头40固定于定位槽33后通过敞口端延伸至定位槽33外。定位槽33的两内侧相向凸设限位结构,从而定位槽33面向敞口端的侧面形成接头限位面34。线束接头40从敞口端插入定位槽33后,连接线束能够延伸至限位结构之间,线束接头40则被卡止于限位结构的接头限位面34处。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线束结构固定的可靠性,定位槽33的槽口两侧还设置限位挡片35,限位挡片35在定位槽33的槽口两侧相向延伸,且限位挡片35大体与限位块等长设置。线束接头40从定位槽33的敞口端插入定位槽33后,线束接头40背离定位槽33槽底的一侧被限位挡片35压覆在定位槽33内,从而保证了线束接头40有效地被固定在定位槽33内,避免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过程中,由于连接线束的变形产生的弹性带动线束接头40从定位槽33的槽口脱落。
上述定位组件30通过杆体31与第一对接件10上预留的固定孔11实现插接或螺纹旋接等可拆卸的装配方式使得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完成对接、并将线束接头40从定位组件30取下和接插件50装配固定后,可以将定位组件30从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中抽出,然后再将固定连接了线束接头40的接插件50固定于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如此,能够实现定位组件30的重复利用。此外,杆体31还可以采用伸缩杆,以便匹配不同深度的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使得应用了伸缩杆的定位组件30均能够将线束接头40顶出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组件30相对第一对接件10还可设置为非拆卸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只要不影响接插件50固定于安装孔21、以及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之间的其它零部件的装设即可。当定位组件30相对第一对接件10采用非拆卸式结构时,定位组件30的杆体31优选采用伸缩杆或者形变杆,以便将定位组件30按压至第一对接件10的内部,避免影响接插件50固定于安装孔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组件30的杆体31还开设线束槽,线束槽和定位槽33连通设置。其中,线束槽用来容置和限位连接线束,当线束接头40从定位槽33的敞口端插接固定至定位槽33后,可将与线束接头40相连的连接线束自定位槽33的槽口至线束槽方向压入线束槽,对连接线束进行一定的限位和固定。从而有效避免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相向移动对接过程中,连接线束缠绕定位组件30导致线束接头40无法伸出安装孔21,或者定位组件30无法从安装孔21取出等问题。
线束槽的深度通常设置为小于或者小于等于连接线束的直径,从而避免连接线束完全隐藏在定位组件30的杆体31内。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既避免了连接线束缠绕定位组件30,又避免了线束槽设置过深使得连接线束不易相对杆体31分离,进而影响定位组件30从安装孔21取出。由于杆体31的一端和第一对接件10连接,线束槽无法自杆体31连接定位件32的一端延伸至杆体31远离定位件32的一端,因此通常将线束槽设置为轴向段和延伸段的两段式结构。轴向段大体沿着杆体31的轴向延伸并与定位槽33连通,延伸段连接在轴向段远离定位槽33的一端,并和轴向段呈一定的角度设置。示例性地,延伸段可以垂直轴向段设置,以便于借助延伸段将连接线束引向杆体31的外侧。
上述实施例仅以定位件32设置一组定位槽33而言,适用于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一一对应装配的结构。对于多个线束接头40装配于同一接插件50,还可以设置多个定位件32或者在定位件32上设置多个定位槽33,以便在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过程中,定位组件能够将全部的线束接头40一次性顶出安装孔21。
本申请提供的线束连接结构通过定位组件30的设置,借助定位组件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对接件10,另一端固定连接线束的线束接头40,实现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过程中将线束接头40顶出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至第二对接件20背离第一对接件10的一侧,便于接插件50和线束接头40装配固定后固定于安装孔21。有效避免了第一对接件10和第二对接件20对接后使得线束接头40被密封在第一对接件10的内部,难以从第二对接件20的安装孔21将线束接头40取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线束接头40和接插件50装配的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系统,包括发电机、发动机、电动机、电源模块以及上述实施例公开的线束连接结构。发电机和发动机传动连接,发电机与电源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和电动机电连接。发电机和电源模块之间可采用上述线束连接结构实现电连接,电源模块和电动机之间也可采用上述线束连接结构实现电连接。正常足电模式下,发动机不运行,电源模块为电动机提供电能,电动机驱动主轴旋转驱动车辆行进。电源模块电量下降至设置电量时,发动机启动运行并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发电机为电源模块充电从而保证电源模块的电量不发生过快的衰减。当然,上述线束连接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增程式的驱动系统,还可以用于串并联结构的混动式的驱动系统中发电机与电源模块或者电源模块与电动机之间的电连接。驱动系统的其它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新能源车辆,本申请不在展开说明。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应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系统,汽车的其它部分参考现有新能源汽车,本申请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束连接结构,适用于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中的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线束,设于第一对接件的内部,所述连接线束的末端设置线束接头;
接插件,设于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侧,用于和穿过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的所述线束接头装配,且所述接插件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二对接件的安装孔;
定位组件,用于连接第一对接件和固定所述线束接头,以在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对接过程中将所述线束接头自安装孔顶出至第二对接件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杆体,用于连接第一对接件;
定位件,连接于所述杆体背离第一对接件的一端,所述定位件设有容置和固定所述线束接头的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背离所述杆体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定位槽内设有面向所述定位槽的敞口端的接头限位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设有槽底和与所述槽底相对的槽口,所述槽口的两侧设置相向延伸的限位挡片。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开设线束槽,所述线束槽与所述定位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槽包括沿所述杆体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段和与所述轴向段呈角度延伸设置的延伸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连接线束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与第一对接件可拆卸连接。
9.一种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机、发动机、电动机、电源模块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线束连接结构,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发动机传动连接,所述发电机和所述电源模块之间设置所述线束连接结构,和/或,所述电动机和所述电源模块之间设置所述线束连接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应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36145.0U CN220963930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36145.0U CN220963930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63930U true CN220963930U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0978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36145.0U Active CN220963930U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63930U (zh) |
-
2023
- 2023-11-09 CN CN202323036145.0U patent/CN2209639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67319B2 (ja) |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 |
CN101859958B (zh) | 用于将电动马达联接到功率源的连接器组件 | |
EP2858848B1 (en) | Manufacturing service disconnect that is part of busbar | |
JP2001097052A (ja) | 車載用補機部品の取付構造 | |
US10348041B2 (en) |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electric vehicle | |
WO2007132934A1 (ja) | 電気機器と給電端子部との接続構造および車両 | |
KR20170012779A (ko) | 차량용 배터리 팩의 외부 커넥터 | |
JP2008148409A (ja) | 回転電機用の電力接続部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20963930U (zh) | 汽车、驱动系统及线束连接结构 | |
JP4784360B2 (ja) | 電気接続構造 | |
US20220190675A1 (en) | Electric apparatus | |
CN210174610U (zh) |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系统的壳体结构 | |
JP2006081308A (ja) | パワードライブユニット | |
US11469549B2 (en) | Decoupled alignment shroud for variable connector routing | |
CN213027665U (zh) | 三相线接线座 | |
CN219477100U (zh) | 一种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电连接结构 | |
JP2005229753A (ja) |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 |
KR102708163B1 (ko) | 모터 | |
CN218301053U (zh) | 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
CN218473586U (zh) | 控制器、电动总成和车辆 | |
CN211107656U (zh) | 转向管柱壳体、转向管柱系统及汽车 | |
KR20120136864A (ko) | 차량용 고전압 커넥터 | |
CN211202821U (zh) | 一种汽车的齿轮箱、驱动总成及汽车 | |
CN217641195U (zh) | 一种电路板集成式车用前仓保险盒 | |
CN216290483U (zh) | 连接组件和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