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3521U -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3521U
CN220883521U CN202322675642.9U CN202322675642U CN220883521U CN 220883521 U CN220883521 U CN 220883521U CN 202322675642 U CN202322675642 U CN 202322675642U CN 220883521 U CN220883521 U CN 220883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mould
die holder
fixedly connected
absorb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56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修建明
修兴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Guanghongy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Guanghong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Guanghongy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Guanghong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56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35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3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35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ss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包括模座和上模,所述模座上方设置有上模,所述模座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嵌有下模,所述下模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杆,所述强力弹簧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向下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位于模座内部。该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通过设置有强力弹簧杆、活塞筒、减震底座、升降槽、滑槽,该模具配备有二级减震结构,上模下压与下模闭合时,当下模在滑槽内移动到最底部则减震底座也来到升降槽最底部,开模时,也是减震底座先回升,下模再回升,通过二级减震结构可有效缓震,减少回弹复位的冲击力,解决了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五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塑胶五金模具是用于制造五金件的高精设备,由于模具在制造时受到强大的冲击力,会造成模座承压较大,若没有较好的减震结构,会导致设有坯料型槽的下模变形,维护费用极高。
根据申请号CN202020971341.4公开了一种模具用减震装置,包括底座、下模安装板与上模安装板,所述上模安装板紧固连接有上模板,所述下模安装板紧固连接有下模板,所述下模安装板的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轴承孔,每个所述轴承孔内均设有第二直线轴承,所述底座的四个边角处均设有导向杆,每根所述导向杆的末端对应穿出所述第二直线轴承,每根所述导向杆的末端均设有限位块,每根所述导向杆外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底座的表面上还设有多个减震筒,每个所述减震筒均包括密封筒、连杆与活塞,所述连杆与活塞一体成型,并且所述活塞设于密封筒内,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则与下模安装板紧固连接。
上述模具的减震结构只设置单级减震,即闭模压合挤压弹簧,开模时弹簧释放,此单级减震在回弹时,由于瞬间释放的冲击力较强,会造成复位不稳的情况,导致模具稳定性受损,减震效果有待提高。
因此,亟待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解决上述技术中提出的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单级减震,减震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包括模座和上模,所述模座上方设置有上模,所述模座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嵌有下模,所述下模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杆,所述强力弹簧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向下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位于模座内部,所述减震底座底端开设有空腔,所述模座底端中间位置设置有底柱,所述底柱嵌入空腔内部,所述模座底端两侧均开设有底槽。
优选的,所述底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和减震底座之间固定连接有可伸缩的活塞筒,所述底槽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均嵌有可水平移动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端部均铰接有两组第二铰接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铰接杆向上铰接至活塞筒,所述限位槽向下铰接至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活塞筒和固定块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压弹簧,所述缓压弹簧分列于活塞筒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杆和两组第二铰接杆共同构成“Y”字形结构,所述限位柱关于活塞筒的垂直中心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模座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减震底座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均嵌在升降槽内部升降。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内嵌有三组滚珠,所述滚珠与升降槽构成滚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模座外壁预留有用于润滑移动块和滑槽的注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不仅实现了过二级减震结构,减少回弹复位的冲击力,减震效果更好,实现了减小摩擦损耗,升降更顺畅,整个结构更便于维护,而且实现了辅助下模复位,减少驱动能耗;
(1)通过设置有强力弹簧杆、活塞筒、减震底座、升降槽、滑槽,该模具配备有二级减震结构,当上模下压与下模闭合时,上模持续下压,下模下降并挤压强力弹簧杆,减震底座受到来自上方的垂直压力,在升降槽中下降,并通过底部的活塞筒来缓压,当下模在滑槽内移动到最底部则减震底座也来到升降槽最底部,开模时,也是减震底座先回升,下模再回升,通过二级减震结构可有效缓震,减少回弹复位的冲击力,减震效果更好;
(2)通过设置有弹簧杆、移动块、滚珠、升降槽,四组强力弹簧杆均固定在下模底端,可快速拆装更换,而减震底座两侧的移动块嵌在升降槽中上下移动,其内部的三组滚珠与升降槽构成滚动连接,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损耗,使得升降更顺畅,整个结构更便于维护;
(3)通过设置有活塞筒、固定块、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限位槽、限位柱、缓压弹簧,当减震底座下压时,活塞筒也向固定块挤压,垂直力在Y字形的第二铰接杆和第一铰接杆铰接作用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通过两组限位柱分别嵌在限位槽中外移来抵消,并在缓压弹簧的挤压、回弹作用下释放挤压力,对减震底座有向上冲顶的作用,辅助下模复位,减少驱动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块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局部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柱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2、模座;3、滑槽;4、下模;5、强力弹簧杆;6、减震底座;7、底槽;8、底柱;9、空腔;10、升降槽;11、移动块;12、滚珠;13、连接柱;14、固定块;15、第二铰接杆;16、限位槽;17、限位柱;18、缓压弹簧;19、活塞筒;20、第一铰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请参阅图1-4,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包括模座2和上模1,模座2上方设置有上模1,模座2内部开设有滑槽3,滑槽3内嵌有下模4,下模4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杆5,强力弹簧杆5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3,连接柱13向下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6,减震底座6位于模座2内部,减震底座6底端开设有空腔9,模座2底端中间位置设置有底柱8,底柱8嵌入空腔9内部,模座2底端两侧均开设有底槽7;
具体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该模具配备有二级减震结构,当上模1下压与下模4闭合时,上模1持续下压,下模4下降并挤压强力弹簧杆5,减震底座6受到来自上方的垂直压力,在升降槽10中下降,并通过底部的活塞筒19来缓压,当下模4在滑槽3内移动到最底部则减震底座6也来到升降槽10最底部,开模时,也是减震底座6先回升,下模4再回升。
实施例2:模座2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升降槽10,减震底座6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1,移动块11均嵌在升降槽10内部升降,移动块11内嵌有三组滚珠12,滚珠12与升降槽10构成滚动连接,模座2外壁预留有用于润滑移动块11和滑槽3的注油孔;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四组强力弹簧杆5均固定在下模4底端,可快速拆装更换,而减震底座6两侧的移动块11嵌在升降槽10中上下移动,其内部的三组滚珠12与升降槽10构成滚动连接,将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损耗。
实施例3:底槽7内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4,固定块14和减震底座6之间固定连接有可伸缩的活塞筒19,底槽7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槽16,限位槽16内均嵌有可水平移动的限位柱17,限位柱17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一铰接杆20,第一铰接杆20的端部均铰接有两组第二铰接杆15,第二铰接杆15向上铰接至活塞筒19,限位槽16向下铰接至固定块14,活塞筒19和固定块14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压弹簧18,缓压弹簧18分列于活塞筒19两侧,第一铰接杆20和两组第二铰接杆15共同构成“Y”字形结构,限位柱17关于活塞筒19的垂直中心线对称分布;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当减震底座6下压时,活塞筒19也向固定块14挤压,垂直力在Y字形的第二铰接杆15和第一铰接杆20铰接作用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通过两组限位柱17分别嵌在限位槽16中外移来抵消,并在缓压弹簧18的挤压、回弹作用下释放挤压力,对减震底座6有向上冲顶的作用。
工作原理:当上模1下压与下模4闭合时,上模1持续下压,下模4下降并挤压强力弹簧杆5,减震底座6受到来自上方的垂直压力,在升降槽10中下降,并通过底部的活塞筒19来缓压,当下模4在滑槽3内移动到最底部则减震底座6也来到升降槽10最底部,当减震底座6下压时,活塞筒19也向固定块14挤压,垂直力在Y字形的第二铰接杆15和第一铰接杆20铰接作用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力,通过两组限位柱17分别嵌在限位槽16中外移来抵消,并在缓压弹簧18的挤压、回弹作用下释放挤压力,对减震底座6有向上冲顶的作用,开模时,也是减震底座6先回升,下模4再回升,通过二级减震结构可有效缓震,减少回弹复位的冲击力。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8)

1.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包括模座(2)和上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座(2)上方设置有上模(1),所述模座(2)内部开设有滑槽(3),所述滑槽(3)内嵌有下模(4),所述下模(4)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杆(5),所述强力弹簧杆(5)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3),所述连接柱(13)向下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6),所述减震底座(6)位于模座(2)内部,所述减震底座(6)底端开设有空腔(9),所述模座(2)底端中间位置设置有底柱(8),所述底柱(8)嵌入空腔(9)内部,所述模座(2)底端两侧均开设有底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槽(7)内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4),所述固定块(14)和减震底座(6)之间固定连接有可伸缩的活塞筒(19),所述底槽(7)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槽(16),所述限位槽(16)内均嵌有可水平移动的限位柱(17),所述限位柱(17)的一侧均铰接有第一铰接杆(20),所述第一铰接杆(20)的端部均铰接有两组第二铰接杆(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杆(15)向上铰接至活塞筒(19),所述限位槽(16)向下铰接至固定块(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19)和固定块(14)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压弹簧(18),所述缓压弹簧(18)分列于活塞筒(19)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杆(20)和两组第二铰接杆(15)共同构成“Y”字形结构,所述限位柱(17)关于活塞筒(19)的垂直中心线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座(2)内壁两侧分别开设有升降槽(10),所述减震底座(6)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块(11),所述移动块(11)均嵌在升降槽(10)内部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块(11)内嵌有三组滚珠(12),所述滚珠(12)与升降槽(10)构成滚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座(2)外壁预留有用于润滑移动块(11)和滑槽(3)的注油孔。
CN202322675642.9U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Active CN2208835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5642.9U CN220883521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5642.9U CN220883521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3521U true CN220883521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6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5642.9U Active CN220883521U (zh) 2023-10-07 2023-10-07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35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83521U (zh) 一种塑胶五金模具用减震结构
CN108213201A (zh) 一种汽车水箱横梁拉延模具
CN208195444U (zh) 一种金属零件冲压成型装置
CN209680938U (zh) 一种工程机械结构件制作模具
CN217315692U (zh) 一种建筑机械高压油缸用导套锻压装置
CN216095987U (zh) 一种高精度金属模具工装
CN213002182U (zh) 一种缓冲效果好的冲压模具
CN213378555U (zh) 一种新型的汽车天窗导轨一出二模具
CN214099393U (zh) 一种弹簧模具
CN111331912B (zh) 粉末预压、挤出一体成型模具及工艺
CN212266785U (zh) 粉末预压、挤出一体成型模具
CN108058347A (zh) 汽车外饰件模具单顶板二次顶出机构
CN2693710Y (zh) 一种垃圾压缩机
CN218487015U (zh) 一种缓冲成型模块
CN220869962U (zh) 一种塑胶缓冲块
CN214023031U (zh) 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冲压模具
CN219908959U (zh) 一种基坑咬合桩基的围护结构
CN217369953U (zh) 一种冲床的新型模具
CN216126441U (zh) 一种防过孔偏移的冷冲压成型模具
CN214605655U (zh) 一种注塑模胚模具用压力缓冲装置
CN213135023U (zh) 一种锻钢止回阀阀杆用成型模具
CN218799012U (zh) 一种压铸模架合模缓冲装置
CN213505790U (zh) 一种多功能液压油缸检修平台
CN219405203U (zh) 一种大型显示器框架模具的锁定结构
CN21743281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中控面板快速冲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