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4594U - 高效双色模具 - Google Patents

高效双色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4594U
CN220864594U CN202322645830.7U CN202322645830U CN220864594U CN 220864594 U CN220864594 U CN 220864594U CN 202322645830 U CN202322645830 U CN 202322645830U CN 220864594 U CN220864594 U CN 220864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mold
cavity
rear mold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458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宇霖
刘仲仁
赵建刚
张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458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4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4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4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双色模具,其包括前模组件、后模组件和平移驱动件;前模组件包括前模板和前模仁,前模仁可滑动地设置于前模板,前模仁的分型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前模型腔、第二前模型腔和第三前模型腔;后模组件包括后模板和安装于后模板的后模仁,后模仁的分型面上形成有第一后模型腔和第二后模型腔,第一后模型腔用于与第一前模型腔或第二前模型腔匹配,第二后模型腔用于与第二前模型腔或第三前模型腔匹配;平移驱动件安装于前模板,平移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前模仁连接。该高效双色模具取消了旋转后模的方式和结构,不需要移动后模,制品的顶出和前模仁的移动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旋转结构所需占用的空间,机台成本低。

Description

高效双色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双色注塑模具是指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产品一次出模的模具。制品的双色成型一般是制作两套相同的后模,和分别制作一套第一色的前模和第二色的前模。两套模具安装到双色注塑机上后,通过旋转动模侧模板180度,带动两套后模循环互换后模分别与第一色前模和第二色前模组合形成不同的型腔,先后成型出第一色和第二色。生产流程为:合模→同时注塑第1个制品的第二色和第2个制品的第一色→开模→顶出第一色和第二色都完成的第1个制品(第2个制品的第一色留模不顶出)→旋转动模板180度带动两套后模互换位置。(此时带有第2个制品的第一色后模对应第二色的前模,已经没有制品的第1个制品后模变为第3个制品的后模对应到第一色前模)→合模→循环到第1个产品的步骤。
对于成型小型的按钮产品,由于其产品体积小,单个产品的价值也低,而制作成品成为该类制品的主要成本,一般占到50%以上。而制作成本的2个主要组成部分为设备及人工成本分摊。人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单位时间产出合格制品的效率,能够有效大幅度降低该类制品的成本分摊。由于目前行业的双色模采用旋转后模的方式互换后模型腔,旋转半径所需空间相对大,使得生产该类制品机台吨位也相对大,机台设备成本分摊高。其次由于成型该类型按钮产品,其注塑及冷却的时间都比较短,一般在2~5S内就都已经完成,而影响整个成型周期的环节主要在开合模、顶出、旋转后模的时间上。该段时间占了整个制品的成型周期70%以上。因此目前方法生产效率相对低,成本较高。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高效双色模具,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双色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具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双色模具,包括:
前模组件,包括前模板和前模仁,所述前模仁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前模板,所述前模仁的分型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前模型腔、第二前模型腔和第三前模型腔;
后模组件,包括后模板和安装于所述后模板的后模仁,所述后模仁的分型面上形成有第一后模型腔和第二后模型腔,所述第一后模型腔用于与所述第一前模型腔或所述第二前模型腔匹配,所述第二后模型腔用于与所述第二前模型腔或所述第三前模型腔匹配;
平移驱动件,所述平移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前模板,所述平移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前模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后模组件还包括两组后模仁镶块,所述后模仁夹设于两组所述后模仁镶块之间,所述后模仁和所述后模仁镶块均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前模仁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模板形成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侧壁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前模仁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所述前模仁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模板形成有唧咀流道,所述前模仁形成有第一第一色主流道和第二第一色主流道,所述后模仁形成有流道连接桥,所述流道连接桥通过所述第一第一色主流道或者所述第二第一色主流道与所述唧咀流道连通,以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桥将第一色溶胶注入所述第一后模型腔或第二后模型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一色流道顶针,所述第一色流道顶针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一色流道顶针设置于所述流道连接桥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模组件和所述后模组件共同形成有第二色主流道,所述第二色主流道与所述第二前模型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二色流道顶针,所述第二色流道顶针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二色流道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二色主流道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两组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的顶出组件,两组所述顶出组件与所述第一后模型腔和所述第二后模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顶出驱动件和制品顶针,所述后模板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顶出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制品顶针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顶出板,所述制品顶针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后模板和所述后模仁用于与制品抵接,所述顶出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顶出板背离所述制品顶针的一侧,所述顶出驱动件与所述顶出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移驱动件包括油缸和连接部,所述前模板开设有连通槽,所述油缸安装于所述前模板外侧,所述油缸的输出轴伸入所述连通槽,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缸的输出轴和所述前模仁连接。
上述方案中,第一前模型腔、第二前模型腔和第三前模型腔分别对应前模仁的A1工位、B工位和A2工位,第一后模型腔和第二后模型腔分别对应后模仁的K1工位和K2工位,第一后模型腔(K1)和第一前模型腔(A1)可以组成第一色型腔,第一后模型腔(K1)和第二前模型腔(B)可以组成第二色型腔;第二后模型腔(K2)和第二前模型腔(B)可以组成第二色型腔,第二后模型腔(K2)和第三前模型腔(A2)可以组成第一色型腔;通过平移驱动件移动前模仁移动,可以实现两种匹配方式:
第一种,平移驱动件驱动前模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前模仁的B工位与后模仁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的A2工位与后模仁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的A1工位无对应无型腔。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注入K2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注入K1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之前成型的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
第二种,平移驱动件驱动前模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前模仁的B工位与后模仁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的A1工位与后模仁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的A2工位无对应无型腔。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注入K1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注入K2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之前成型的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
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2个相同型腔工位的后模仁,和2个相同第一色型腔工位+1个第二色型腔工位组成的前模仁,通过平移驱动件驱动前模仁作往复循环直线位移滑动,使得前模仁不同工位型腔与后模仁的两个工位型腔循环匹配闭合,分别形成第一色和第二色的封闭型腔,从而循环成型制品的第一色和第二色,再通过模具顶出系统的工作,在完成第二色成型后,将整个完成的制品顶离后模仁型腔,完成1个生产循环的制品成型生产。本实用新型一次合模、开模即可成型一组双色制品,取消了旋转后模的方式和相应的结构,不需要移动后模,制品的顶出和前模仁的移动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相应地也减少了旋转结构所需占用的空间,机台吨位小,降低了机台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中后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中前模组件和平移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K1工位的双色制品成型后开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K1工位的双色制品被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中前模仁移动至第二位置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高效双色模具K2工位的双色制品被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10、双色制品;11、前模板;12、前模仁;3、平移驱动件;4、顶出机构;13、定位凸台;21、后模板;22、后模仁;23、后模仁镶块;24、定位凹槽;31、油缸;32、连接部;111、滑槽;112、唧咀流道;113、连通槽;114、前模流道镶件;121、第一前模型腔;122、第二前模型腔;123、第三前模型腔;124、导向件;125、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6、第二第一色主流道;211、容纳腔;212、后模流道镶件;221、第一后模型腔;222、第二后模型腔;223、流道连接桥;41、顶出组件;411、顶出板;412、顶出驱动件;413、制品顶针;51、第一色流道顶针;52、第二色主流道;53、第二色流道顶针。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数字键、开关键、调节键、指示键等为代表的小型按钮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数码,家具家电,仪表设备,汽车等领域。目前行业领域一般都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实现其字符指示功能作用。第1种方法是采用基础塑胶材料成型出需要产品的半成品,再在半成品的外观面上喷上需要的字符颜色的底漆,待烤干后再喷需要的该产品的颜色面漆,面漆一般采用UV漆,经过UV固化后,可以增强面漆的耐磨寿命。待面漆烤干后,进行激光镭雕工艺,将面漆按需要字符型内容镭雕气化掉,被雕刻掉的区域留下底漆颜色,形成需要字符在制品表面。或者直接在制品表面喷面漆,雕刻完成后的区域留下制品原始塑胶的颜色,塑胶材质的颜色为字符颜色。然而该工艺方法的缺点是在人体手指多次使用时,面漆容易磨损脱落,制品使用寿命有限。同时该工艺方法有喷漆和镭雕等后工段的制作成本,且制程长,制品品质成本高。第2种方法如图1所示的双色制品110采用双色模的成型工艺,该工艺先采用第一色塑胶料成型出制品的基础结构,再采用第二色塑胶料在第一色的基础上成型出所需要的字符区域结构,第二色的塑胶熔点温度低于第一色塑胶的熔点温度,以免在成型第二色结构时破坏第一色的结构,使第一色和第二色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最终结构形状的制品成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规避了在制品表面喷漆及镭雕工艺,制作成本减少。同时由于制品表面没有面漆,而是直接的塑胶,制品的耐磨损性能远远高于面漆镭雕工艺,制品使用寿命长。所以对于制品品质要求高的产品一般采用双色成型工艺。
请参照图2~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双色模具,包括前模组件、后模组件和平移驱动件3;前模组件包括前模板11和前模仁12,前模仁12可滑动地设置于前模板11,前模仁12的分型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前模型腔121、第二前模型腔122和第三前模型腔123;后模组件包括后模板21和安装于后模板21的后模仁22,后模仁22的分型面上形成有第一后模型腔221和第二后模型腔222,第一后模型腔221用于与第一前模型腔121或第二前模型腔122匹配,第二后模型腔222用于与第二前模型腔122或第三前模型腔123匹配;平移驱动件3安装于前模板11,平移驱动件3的输出端与前模仁12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前模型腔121、第二前模型腔122和第三前模型腔123分别对应前模仁12的A1工位、B工位和A2工位,第一后模型腔221和第二后模型腔222分别对应后模仁22的K1工位和K2工位,第一后模型腔221(K1)和第一前模型腔121(A1)可以组成第一色型腔,第一后模型腔221(K1)和第二前模型腔122(B)可以组成第二色型腔;第二后模型腔222(K2)和第二前模型腔122(B)可以组成第二色型腔,第二后模型腔222(K2)和第三前模型腔123(A2)可以组成第一色型腔;通过平移驱动件3移动前模仁12移动,可以实现两种匹配方式:
第一种,结合参照图2、图4和图5,平移驱动件3驱动前模板11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前模仁12的B工位与后模仁22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12的A2工位与后模仁22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12的A1工位无对应无型腔。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注入K2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注入K1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之前成型的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110;
第二种,结合参照图2、图4和图8,平移驱动件3驱动前模板11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前模仁12的B工位与后模仁22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12的A1工位与后模仁22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12的A2工位无对应无型腔。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注入K1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注入K2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之前成型的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110。
本实施例采用设置2个相同型腔工位的后模仁22,和2个相同第一色型腔工位+1个第二色型腔工位组成的前模仁12,通过平移驱动件3驱动前模仁12作往复循环直线位移滑动,使得前模仁12不同工位型腔与后模仁22的两个工位型腔循环匹配闭合,分别形成第一色和第二色的封闭型腔,从而循环成型制品的第一色和第二色,再通过模具顶出系统的工作,在完成第二色成型后,将整个完成的制品顶离后模仁22型腔,完成1个生产循环的制品成型生产。本实施例一次合模、开模即可成型一组双色制品110,取消了旋转后模的方式和相应的结构,不需要移动后模,制品的顶出和前模仁12的移动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相应地也减少了旋转结构所需占用的空间,机台吨位小,降低了机台成本。
其中,B工位的第二前模型腔122分为第二色的前模型腔和第二色流道型腔。A1区域设置的第一前模型腔121分为第一色的后模型腔和第一色流道型腔,A2区域设置的第三前模型腔123同样分为第一色的后模型腔和第一色流道型腔,A1、A2两个工位区域的前模型腔均相同。
参照图5,在一实施例中,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顶出机构4,顶出机构4包括两组可伸缩地安装于后模组件的顶出组件41,两组顶出组件41与第一后模型腔221和第二后模型腔222一一对应设置。后模板21沿远离后模仁22方向具体包括B板、垫块和下码模板,垫块开设有容纳空间,与B板和下码模板组合后形成封闭的容纳腔211,以安装顶出机构4。在该容纳空间内分别设置两组顶出组件41,每组顶出组件41对应后模仁22的2个工位K1和K2。根据设定需要,K1工位的顶出组件41和K2工位的顶出组件41分别独立运作,在两组顶出组件41上还分别设有中托柱和中托司,起到顶出组件41平稳运行导向作用。两组顶出组件41的连接方式与工作原理相同。
具体地,顶出组件41包括顶出板411、顶出驱动件412和制品顶针413,后模板21形成有容纳腔211,顶出板411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纳腔211,制品顶针413的一端安装于顶出板411,制品顶针413的另一端穿过后模板21和后模仁22用于与制品抵接,顶出驱动件412设置于顶出板411背离制品顶针413的一侧,顶出驱动件412与顶出板411连接。在顶针底板下还设有支撑块,起到支撑顶出板411的作用。为了便于制品顶针413的安装和拆卸,顶出板411包括层叠设置的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制品顶针413安装于顶针面板。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是可拆分的结构,制品顶针413的底部尺寸相对较大,可以卡入顶针面板,之后再将顶针底板封住制品顶针413,从而实现制品顶针413的固定。另外,顶出组件41还包括连接螺丝,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通过连接螺丝可拆卸连接。连接螺丝的螺栓头可以沉入顶针底板,避免与容纳空间干涉,螺杆则穿过顶针底板与顶针面板螺纹连接,使用连接螺丝具有连接紧固,拆卸方便的优点。顶出驱动件412的一端贴合顶针底板的底面,通过螺丝与顶针底板连为一体,顶出驱动件412的另外一端活塞杆通过螺丝与下码模板连接。当外置高压装置控制输入驱动介质到顶出驱动件412的前进活塞腔或后退活塞腔内,从而驱动顶针面板和顶针底板前进或后退复位,顶针面板带动制品顶针413顶出或后退复位,从而实现顶出制品或复位后退循环下一个周期。其中,顶出驱动件412具体可以是液压缸。
参照图2、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后模组件还包括两组后模仁镶块23,后模仁22夹设于两组后模仁镶块23之间,后模仁22和后模仁镶块23均开设有定位凹槽24,前模仁12设置有与定位凹槽24配合的定位凸台13。两组后模仁镶块23分别对应前模仁12的A1工位和A2工位的空白对应位置,而通过设置定位凹槽24和定位凸台13配合的结构,可以在前模仁12移动后,较好的起到精确定位的作用。具体地,定位凸台13形成有斜面,定位凸台13与定位凹槽24通过斜面配合。
参照图2~图4,在一实施例中,前模板11形成有滑槽111,滑槽111的侧壁设置有导向件124,前模仁12可滑动地设置于滑槽111,前模仁12与导向件124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槽111和导向件124的结构,可以将前模仁12安装在前模板11上,顺着滑槽111的延伸方向移动,不与前模仁12脱离,并且移动时稳定性更好。其中,滑槽111的位置可以与后模板21的后模仁22的安装槽对应一致,滑槽111宽度与前模仁12的宽度对应,长度大于前模仁12的长度。
结合参照图5、图7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前模板11形成有唧咀流道112,前模仁12形成有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5和第二第一色主流道126,后模仁22形成有流道连接桥223,流道连接桥223通过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5或者第二第一色主流道126与唧咀流道112连通,以通过流道连接桥223将第一色溶胶注入第一后模型腔221或第二后模型腔222。由于前模仁12是能够移动的,为了在前模仁12移动后还能与外界的第一色注塑机有连通结构;前模仁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5和第二第一色主流道126,在前模仁12处于第一位置时,唧咀流道112通过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5与流道连接桥223连通;前模仁12处于第二位置时,唧咀流道112通过第二第一色主流道126与流道连接桥223连通;以使得在两处位置均可以完成第一色溶胶的注塑。
参照图5~图9,在一实施例中,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一色流道顶针51,第一色流道顶针51可伸缩地安装于后模组件,第一色流道顶针51设置于流道连接桥223的底部。后模仁22有K1和K2两个成型工位,在这两个成型工位区内设有相同的2组制品后模型芯和2组第一色流道。第一色流道与后模型芯的型腔相连通,同时两个工位的第一色流道通过流道连接桥223依靠潜水进胶方式连通。第一色流道和流道连接桥223仅设置在后模仁22内。在两个工位区的第一色流道和流道连接桥223区域内还设有顶针孔,第一色流道顶针51通过设置在该顶针孔内,在设定需求状态下顶出第一色流道和流道连接桥223的成型件。具体地,后模板21在第一色流道顶针51的位置还设有同轴孔,同轴孔的大直径部分内还设有弹簧,同轴孔的小直径部分内设有支撑柱。弹簧的内孔正套在第一色流道顶针51上,弹簧起到在第一色流道顶针51顶出第一色流道成型件后回位的作用。支撑柱的杯头端面与第一色流道顶针51的杯头端面贴合,起到支撑和顶动第一色流道顶针51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色流道顶针51的动力来源可以是顶出机构4提供,第一色流道顶针51通过支撑柱与两组顶出组件41的顶针面板同时抵接,即设置在两组顶针组件的顶针面板的交界处,无论是哪组顶出组件41顶出时,均可以带动第一色流道顶针51顶出,如图7和图9所示。
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前模组件和后模组件共同形成有第二色主流道52,第二色主流道52与第二前模型腔122连通。具体地,在前模板11的一侧凹槽内设有前模流道镶件114,其通过连接螺丝与前模板11连接,在后模板21的一侧设有后模流道镶件212,后模流道镶件212被安装于后模板21的凹槽内,通过连接螺丝连为一体。在后模流道镶件212上设有第二色流道凹槽,与前模流道镶件114组合形成封闭的第二色主流道52。
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二色流道顶针53,第二色流道顶针53可伸缩地安装于后模组件,第二色流道顶针53设置于第二色主流道52的底部。在后模流道镶件212和后模仁22内设置的第二色流道顶针53,起到顶出第二色主流道52的作用。其结构组成和顶出动作与第一色流道顶针51一样,也是由弹簧和支撑柱组成。前模流道镶件114一端还设有进胶口及触碰球面,第二色注塑机射咀的球面与该球面贴合,在合模工作时,将第二色熔胶射入该进胶口,流经第二色主流道52进入第二前模型腔122成型。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平移驱动件3包括油缸31和连接部32,前模板11开设有连通槽113,油缸31安装于前模板11外侧,油缸31的输出轴伸入连通槽113,连接部32的两端分别与油缸31的输出轴和前模仁12连接。根据设置需要,外置高压装置控制输入驱动介质到油缸31内,驱动介质具体可以为液压油,通过驱动油缸31的输出轴前进或后退,带动连接部32驱动前模仁12在滑槽111内做前进或后退滑动。连接部32的形状可以呈“T型”,尺寸大的一端设置在滑槽111内,前模仁12与连接部32连接的位置也可以相应地开设T型槽,以便于连接部32卡在这T型槽内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工作流程如下:
(1)平移驱动件3回退,驱动前模仁12回退到第一位置。此时前模仁12的B工位与后模仁22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12的A2工位与后模仁22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12的A1工位与后模仁镶块23的空白工位对应无型腔。如图5所示,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流经唧咀流道112、第一第一色主流道125、流道连接桥223、A2工位的第一色流道,最后注入后模仁22的K2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与此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前模流道镶件114的第二色主流道52、前模仁12上的第二色流道、最后注入后模仁22的K1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110。
(2)如图6所示,模具打开,第一色制品和第二色制品都留在后模组件。
(3)如图7所示,平移驱动件3前进,驱动前模仁12前进到第二位置。此时前模仁12的B工位与后模仁22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12的A1工位与后模仁22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12的A2工位与后模仁镶块23的空白工位对应无型腔。与此同时,K1工位的顶出驱动件412伸出,驱动K1工位的顶出组件41顶出,从而将双色制品110、K1工位的流道及流道连接桥成型物顶出模具,完成脱模。
(4)如图8所示,模具合模后,第一色熔胶流经唧咀流道112、前模仁12的第二第一色主流道126、流道连接桥223、A1工位的第一色流道,最后注入后模仁22的K1工位的第一色型腔成型出第一色制品。与此同时,第二色熔胶流经前模流道镶件114的第二色主流道52、前模仁12上的第二色流道、最后注入后模仁22的K2工位的第二色型腔成型出第二色制品与第一色制品结合成为一个双色制品110。
(5)如图9所示,模具打开,平移驱动件3回退,驱动前模仁12回退到第一位置。此时前模仁12的B工位与后模仁22的K1工位对应组成第二色型腔,前模仁12的A2工位与后模仁22的K2工位对应组成第一色型腔,前模仁12的A1工位与后模仁镶块23的空白工位对应无型腔。与此同时,K2工位的顶出驱动件412伸出,驱动K2工位的顶出组件41顶出,从而将双色制品110、K2工位的流道及流道连接桥的成型物顶出模具,完成脱模。
(6)顶出后回退重复第(1)步。
本实用新型中图2~图9所示为一个一次成型8个相同的双色制品110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模组件,包括前模板和前模仁,所述前模仁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前模板,所述前模仁的分型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前模型腔、第二前模型腔和第三前模型腔;
后模组件,包括后模板和安装于所述后模板的后模仁,所述后模仁的分型面上形成有第一后模型腔和第二后模型腔,所述第一后模型腔用于与所述第一前模型腔或所述第二前模型腔匹配,所述第二后模型腔用于与所述第二前模型腔或所述第三前模型腔匹配;
平移驱动件,所述平移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前模板,所述平移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前模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组件还包括两组后模仁镶块,所述后模仁夹设于两组所述后模仁镶块之间,所述后模仁和所述后模仁镶块均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前模仁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板形成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侧壁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前模仁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所述前模仁与所述导向件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板形成有唧咀流道,所述前模仁形成有第一第一色主流道和第二第一色主流道,所述后模仁形成有流道连接桥,所述流道连接桥通过所述第一第一色主流道或者所述第二第一色主流道与所述唧咀流道连通,以通过所述流道连接桥将第一色溶胶注入所述第一后模型腔或第二后模型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一色流道顶针,所述第一色流道顶针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一色流道顶针设置于所述流道连接桥的底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组件和所述后模组件共同形成有第二色主流道,所述第二色主流道与所述第二前模型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第二色流道顶针,所述第二色流道顶针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二色流道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二色主流道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双色模具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两组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后模组件的顶出组件,两组所述顶出组件与所述第一后模型腔和所述第二后模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顶出驱动件和制品顶针,所述后模板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顶出板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制品顶针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顶出板,所述制品顶针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后模板和所述后模仁用于与制品抵接,所述顶出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顶出板背离所述制品顶针的一侧,所述顶出驱动件与所述顶出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效双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驱动件包括油缸和连接部,所述前模板开设有连通槽,所述油缸安装于所述前模板外侧,所述油缸的输出轴伸入所述连通槽,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油缸的输出轴和所述前模仁连接。
CN202322645830.7U 2023-09-27 2023-09-27 高效双色模具 Active CN220864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5830.7U CN220864594U (zh) 2023-09-27 2023-09-27 高效双色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45830.7U CN220864594U (zh) 2023-09-27 2023-09-27 高效双色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4594U true CN220864594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45830.7U Active CN220864594U (zh) 2023-09-27 2023-09-27 高效双色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4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0900A (zh) 一种模内快速成型的水桶注塑模具
CN220864594U (zh) 高效双色模具
CN105058694B (zh) 一种单型腔内实现双色注射的腔内切换机构
CN203357811U (zh) 液晶模组边框注塑件的注塑模具
CN215039836U (zh) 一种用于精密注塑件生产的成型模具
CN113510899A (zh) 一种水桶注塑模具
CN213891065U (zh) 汽车门板精密注塑模具滑块进胶机构
CN215039800U (zh) 一种水桶注塑模具
KR100420631B1 (ko) 필름을 인서트하여 성형하는 패널을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및 이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금형
CN110406032A (zh) 一种汽车双开扶手骨架注塑模具
CN216400433U (zh) 一种方便顶出的塑胶件模具
CN217414773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模具装置
CN219855775U (zh) 可快速换模的注塑模具
CN220548594U (zh) 一种超高精度三色注塑成型模具
CN215039799U (zh) 一种模内快速成型的水桶注塑模具
CN208343330U (zh) 双色装饰框模具
CN211279533U (zh) 具有稳定顶出机构的大面积罩壳成型加工模具
CN220261801U (zh) 一种双色汽车脚垫的注塑模具
CN220995340U (zh) 一种汽车门板注塑模具
CN216400409U (zh) 一种油箱盖注塑模具
CN219338422U (zh) 一种带有角度的滑块自动脱模模具结构
CN217098724U (zh) 一种用于双色注塑模具的斜顶脱模机构
CN214562587U (zh) 一种快速模结构
CN220261798U (zh) 一种高密度360°瀑布式分布多型腔注塑模具
CN219325497U (zh) 双色斜顶出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