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513U -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513U
CN220842513U CN202322304163.6U CN202322304163U CN220842513U CN 220842513 U CN220842513 U CN 220842513U CN 202322304163 U CN202322304163 U CN 202322304163U CN 220842513 U CN220842513 U CN 220842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late
cross beam
transport vehicle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041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龙
欧阳飞
杨世莹
何正华
蒋张楠
贾现广
陈峥
多功东
高千里
胡金程
杨贵忠
巴自东
薛兵库
杨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Copper Co ltd Southwest Copper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Copper Co ltd Southwest Copper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Copper Co ltd Southwest Copper Branch filed Critical Yunnan Copper Co ltd Southwest Copper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3223041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2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其中,所述板材运输车包括运输车本体,运输车本体的底端四角分别设有车轮,沿运输车本体前后方向,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长轴;至少一对第一传动件,各第一传动件分别设置在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并一一相对,且各第一传动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两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传动件、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当第一传动件受板材挤压时,第一传动件带动其两侧的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材运输车可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一传动件两侧的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绕长轴转动,从而将板材分隔并支撑,便于后续机械爪抓取单块板材取样。

Description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阳极铜是生产阴极铜产品的重要铜原料,属高价值物料。阳极铜检验工作的质量与精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命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影响到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阳极铜采样不仅关乎产品质量,而且还与工作效率、工人劳动强度、安全生产等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现有的阳极铜板从生产车间运输到采样区大多采用叉车运输,这样阳极铜板之间几乎没有间隙,这就增大了分隔各阳极铜板的难度,不利于后续机械爪抓取单片阳极铜板进行采样。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叉车运输阳极铜板不便于机械爪抓取单片阳极铜板进行采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运输车,包括:
运输车本体,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底端四角分别设有车轮,沿所述运输车本体前后方向,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长轴;
至少一对第一传动件,各所述第一传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并一一相对,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一齿轮及第一L形滑动件,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一侧的第一齿条啮合,且各第一齿轮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齿轮、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当第一L形滑动件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一齿轮、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
第二传动件,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排所述第二传动件,两排第二传动件分别位于同侧的第一传动件后方,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弹簧、第二齿轮及第二L形滑动件,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弹簧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一侧的第二齿条啮合,各第二齿轮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三挡条,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齿轮及第三挡条,当第二L形滑动件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二齿轮及第三挡条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一槽体,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槽体,且各所述第一槽体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传动件、一第一挡条及一第二挡条;
所述第一槽体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弹簧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一弹簧顶端抵接,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长轴上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挡条一端及第二挡条一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两侧;
所述第一槽体内设有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当所述第一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一挡条组成八字形,当所述第二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二挡条组成八字形;
所述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在转动前均保持水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二槽体,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槽体,且各所述第二槽体内分别设有一第二传动件及一第三挡条;
所述第二槽体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二容纳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弹簧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二弹簧顶端抵接,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所述长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三挡条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的一侧;
所述第二槽体内设有第三斜面,当所述第三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三挡条组成八字形;
所述第三挡条在转动前保持水平且与所述第一挡条、第二挡条处于同一水平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槽体设有一对且所述第二槽体设有多对,所述第一槽体设于所述长轴的前端,各个所述第二槽体均设置在同侧第一槽体的后方,且各相邻的所述第二槽体的相对侧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槽体与同侧最近的第二槽体的相对侧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挡条与相邻的第二挡条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挡条与相邻的第三挡条之间的间距及两相邻的第三挡条之间的间距均一致。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有两个,两所述驱动电机均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前端,所述运输车本体前端两侧的车轮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驱动电机。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
信号接收器及控制模块,所述信号接收器及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且两所述驱动电机及所述信号接收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运输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板材运输车、支撑架、传送装置、前挡板及后挡板;其中,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前横梁及后横梁,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驱动件,且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分别与第一支架的顶端及第二支架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前横梁沿第一支架顶端及第二支架顶端滑动,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驱动件,且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与第一支架的顶端及第二支架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后横梁沿第一支架顶端及第二支架顶端滑动,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前横梁相互平行;
所述前挡板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中部,所述后挡板可升降式设置在后横梁中部,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一升降件,所述第一升降件与所述前挡板连接以驱动前挡板升降,所述后横梁上设有第二升降件,所述第二升降件与所述后挡板连接以驱动后挡板升降;
所述板材运输车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并位于前挡板及后挡板下方,所述第一支架底部的前端设有红外线发射端,所述第二支架底部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红外线发射端相对的红外线接收端,且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红外线发射端与红外线接收端之间的连线位于第一挡条与第二挡条之间;
所述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升降件、第二升降件、红外线发射端及红外线接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的前端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内,所述传送装置的后端设置在板材运输车后端的后方,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传送装置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挡条的前端面平齐,且所述传送装置顶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及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所述传送装置用于传送板材。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沿运输车本体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支架顶端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顶侧设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二支架顶端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内顶侧设有第四齿条;
所述前横梁一侧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及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卡槽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电机,两所述第一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两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一传动齿轮,其中一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另一第一传动齿轮与第四齿条啮合;
所述后横梁一侧设于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及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卡槽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电机,两所述第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两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二传动齿轮,其中一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另一第二传动齿轮与第四齿条啮合。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上的第三电机及设置在第三电机转轴上的第三传动齿轮,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前挡板沿竖向贯穿所述第三卡槽,所述前挡板上设有竖向的第五齿条,所述第五齿条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升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四电机及设置在第四电机转轴上的第四传动齿轮,所述后横梁上设有第四卡槽,所述后挡板沿竖向贯穿所述第四卡槽,所述后挡板上设有竖向的第六齿条,所述第六齿条与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及环形传送带;所述前支架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内,所述后支架设置在板材运输车的后方,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前支架及后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材运输车可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一传动件两侧的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绕长轴转动,从而使两侧的第一挡条移动至板材的前侧,两侧的第二挡条移动至板材的后侧,从而将板材分隔并支撑,便于后续机械爪抓取单块板材取样。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材运输车在被机械爪抓取一块板材后,与该板材相对应的挡条将会恢复至水平状态,便于机械爪抓取其它板材。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系统通过前挡板及后挡板将板材包夹,可以满足大多数厂家对于板材竖直放置、运输的要求。
(4)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系统,不需要工人的搬运就能实现板材的分隔及运输,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运输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运输车本体与长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传动件、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传动件、第一挡条、第二挡条及第一槽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传动件与第三挡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传动件、第三挡条及第二槽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挡条转动至与第三斜面抵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运输车的原理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前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后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传送装置与板材运输车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系统接收板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系统对板材进行分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系统将板材分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运输系统的原理结构图。
图中:1、运输车本体;101、空槽;2、车轮;3、长轴;4、第一传动件;401、第一弹簧;402、第一齿轮;403、第一L形滑动件;4031、第一齿条;5、第一挡条;6、第二挡条;7、第二传动件;701、第二弹簧;702、第二齿轮;703、第二L形滑动件;7031、第二齿条;8、第三挡条;9、第一槽体;901、第一容纳槽;902、第一滑槽;903、第一斜面;904、第二斜面;10、第二槽体;1001、第二容纳槽;1002、第二滑槽;1003、第三斜面;11、驱动电机;12、信号接收器;13、控制模块;14、支撑架;141、第一支架;1411、第三滑槽;1412、第三齿条;142、第二支架;1421、第四滑槽;1422、第四齿条;143、前横梁;1431、第一卡槽;1432、第三卡槽;144、后横梁;1441、第二卡槽;1442、第四卡槽;15、传送装置;151、前支架;152、后支架;153、环形传送带;16、前挡板;161、第五齿条;17、后挡板;171、第六齿条;18、第一驱动件;181、第一电机;182、第一传动齿轮;19、第二驱动件;191、第二电机;192、第二传动齿轮;20、第一升降件;201、第三电机;202、第三传动齿轮;21、第二升降件;211、第四电机;212、第四传动齿轮;22、红外线发射端;23、红外线接收端;24、导轨;25、挡块;2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10所示。其中,所述板材运输车包括:运输车本体1,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底端四角分别设有车轮2,沿所述运输车本体1前后方向,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长轴3;至少一对第一传动件4,各所述第一传动件4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并一一相对,所述第一传动件4包括第一弹簧401、第一齿轮402及第一L形滑动件403,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403通过所述第一弹簧401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1上,所述第一齿轮402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403一侧的第一齿条4031啮合,且各第一齿轮402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两所述长轴3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齿轮402、第一挡条5和第二挡条6,当第一L形滑动件403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02、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运输车包括运输车本体1、车轮2、长轴3及第一传动件4;其中,所述车轮2设有四个,且四个车轮2分别设置在运输车本体1的底端四角,长轴3设有两根,两根长轴3分别沿运输车本体1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在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各个长轴3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传动件4,且两长轴3上的第一传动件4一一相对,各个第一传动件4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当有待搬运的板材下落至运输车本体1上且板材底侧的两端分别下压运输车本体1左右两侧的第一L形滑动件403顶侧时,第一L形滑动件403顶侧受挤压后驱动第一齿轮402、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绕长轴3转动,其中,两侧的第一挡条5相互靠拢且移动至板材的前侧,两侧的第二挡条6相互靠拢且移动至板材的后侧,当板材数量越多时,则需增加运输车本体1两侧的第一传动件4数量,即一块板材对应一对第一传动件4、一对第一挡条5及一对第二挡条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材运输车可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件4带动第一传动件4两侧的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绕长轴3转动,从而使两侧的第一挡条5移动至板材的前侧,两侧的第二挡条6移动至板材的后侧,从而将板材分隔并支撑,便于后续机械爪抓取单块板材取样。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第二传动件7,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排所述第二传动件7,两排第二传动件7分别位于同侧的第一传动件4后方,所述第二传动件7包括第二弹簧701、第二齿轮702及第二L形滑动件703,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703通过所述第二弹簧701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1上,所述第二齿轮702与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703一侧的第二齿条7031啮合,各第二齿轮702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4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三挡条8,两所述长轴3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齿轮702及第三挡条8,当第二L形滑动件703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二齿轮702及第三挡条8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具体地,所述第二传动件7的底端设置在运输车本体1上,其中部被长轴3贯穿,其顶部用于承托板材,当第二传动件7及第三挡条8与第一传动件4、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同时安装在运输车本体1两侧时,第一传动件4、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均只需安装一对,但必须安装在长轴3的最前端,用于夹持并分隔第一块板材,成排的第二传动件7中的第一个须安装在第一传动件4后方,其一侧的第三挡条8用于分隔并支撑第二块板材;通过使用第二传动件7及第三挡条8后可以减少挡条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
如图3-图5所示,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一槽体9,两所述长轴3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槽体9,且各所述第一槽体9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传动件4、一第一挡条5及一第二挡条6;
所述第一槽体9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一容纳槽901和第一滑槽902,所述第一弹簧401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901内,且所述第一弹簧401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一容纳槽901,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403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一弹簧401顶端抵接,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403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一齿条4031,所述第一齿轮402套设在所述长轴3上并与所述第一齿条4031啮合,所述第一挡条5一端及第二挡条6一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402两侧;当板材的底侧下压第一L形滑动件403的顶板时,第一L形滑动件403顺着第一滑槽902下滑,此时第一弹簧401逐渐压缩,且第一L形滑动件403的侧板通过第一齿条4031带动第一齿轮402转动,第一齿轮402带动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同时转动;若当第一传动件4直接安装在运输车本体1两侧上时,需将第一弹簧40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运输车本体1及第一L形滑动件403的顶板底侧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一齿条4031与第一齿轮402啮合,当板材下压第一L形滑动件时,第一L形滑动件也会驱动第一齿轮402及第一挡条5、第二挡条6转动;通过增加所述第一槽体9可以增强第一传动件4在运动时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槽体9内设有第一斜面903及第二斜面904,当所述第一挡条5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斜面903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一挡条5组成八字形,当所述第二挡条6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斜面904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二挡条6组成八字形,从而增强板材在运输时的稳定性;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槽体9为对称结构,即第一斜面903与第二斜面904规格一致,第一挡条5与第二挡条6的规格也一致。
所述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在转动前均保持水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当第一传动件4上的板材被取样后,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会通过第一弹簧401的带动下重新恢复至水平,从而机械爪便于对后续板材的取样。
如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二槽体10,两所述长轴3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槽体10,且各所述第二槽体10内分别设有一第二传动件7及一第三挡条8;
所述第二槽体10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二容纳槽1001和第二滑槽1002,所述第二弹簧701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001内,且所述第二弹簧701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二容纳槽1001,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703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二弹簧701顶端抵接,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703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二齿条7031,所述第二齿轮702套设在所述长轴3上并与所述第二齿条7031啮合,所述第三挡条8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402的一侧;当板材的底侧下压第二L形滑动件703的顶板时,第二L形滑动件703顺着第二滑槽1002下滑,此时第二弹簧701逐渐压缩,且第二L形滑动件703的侧板通过第二齿条7031带动第二齿轮702转动,第二齿轮702带动第三挡条8转动;若当第二传动件7直接安装在运输车本体1两侧上时,需将第二弹簧70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运输车本体1及第二L形滑动件703的顶板底侧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二齿条7031与第二齿轮702啮合,当板材下压第二L形滑动件703时,第二L形滑动件703也会驱动第二齿轮702及第三挡条8转动;通过增加所述第二槽体10可以增强第二传动件7在运动时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槽体10内设有第三斜面1003,当所述第三挡条8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斜面1003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三挡条8组成八字形,从而增强后续板材在运输时的稳定性。
所述第三挡条8在转动前保持水平且与所述第一挡条5、第二挡条6处于同一水平面,当第二传动件7上的板材被取样后,第三挡条8会通过第二弹簧701的带动下重新恢复至水平,从而机械爪便于对后续板材的取样。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槽体9设有一对且所述第二槽体10设有多对,所述第一槽体9设于所述长轴3的前端,各个所述第二槽体10均设置在同侧第一槽体9的后方,且各相邻的所述第二槽体10的相对侧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槽体9与同侧最近的第二槽体10的相对侧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挡条5与相邻的第二挡条6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挡条6与相邻的第三挡条8之间的间距及两相邻的第三挡条8之间的间距均一致。同时,所述第一槽体9也可以设置多对,本实施例中第一槽体9仅设置一对是为了通过第一传动件4、第一挡条5第二挡条6扶持第一块板材。
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设有两个,两所述驱动电机11均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1的前端,所述运输车本体1前端两侧的车轮2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驱动电机11,本实施例中的运输车本体1可通过驱动电机11带动车轮2运动。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材运输车中,还包括信号接收器12及控制模块13,所述信号接收器12及所述控制模块13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1上,且两所述驱动电机11及所述信号接收器12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信号接收器12用于接收外界信号从而反馈至控制模块13,控制模块13控制驱动电机11的运行,从而控制板材运输车的运行;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接收器12为接收蓝牙信号的信号接收装置,则可与遥控或手机等建立蓝牙连接从而控制板材运输车的运行。
同时,所述运输车本体1上还可设置开关(未图示),该开关与控制模块13连接,通过手动启动开关可直接启动板材运输车。
实施例二:
如图11-图21所示,一种运输系统,其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板材运输车、支撑架14、传送装置15、前挡板16及后挡板17;其中,
所述支撑架14包括第一支架141、第二支架142、前横梁143及后横梁144,所述第一支架141与第二支架142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143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驱动件18,且所述前横梁143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18分别与第一支架141的顶端及第二支架142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18用于驱动前横梁143沿第一支架141顶端及第二支架142顶端滑动,所述后横梁14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驱动件19,且所述后横梁144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19分别与第一支架141的顶端及第二支架142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19用于驱动后横梁144沿第一支架141顶端及第二支架142顶端滑动,且所述后横梁144与所述前横梁143相互平行;且第一支架141、第二支架142的前端及第一支架141、第二支架142的后端分别设有挡块25,以对前横梁143及后横梁144限位。
所述前挡板16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143中部,所述后挡板17可升降式设置在后横梁144中部,所述前横梁143上设有第一升降件20,所述第一升降件20与所述前挡板16连接以驱动前挡板16升降,所述后横梁144上设有第二升降件21,所述第二升降件21与所述后挡板17连接以驱动后挡板17升降;
所述板材运输车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41与第二支架142之间,并位于前挡板16及后挡板17下方,所述第一支架141底部的前端设有红外线发射端22,所述第二支架142底部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红外线发射端22相对的红外线接收端23,且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红外线发射端22与红外线接收端23之间的连线位于第一挡条5与第二挡条6之间;所述红外线发射端22以及红外线接收端23用于联合感应板材是否落在了运输车本体1上且被分隔。本实施例中的信号接收器12用于接收红外线接收端23所传输的信号。
所述第一驱动件18、第二驱动件19、第一升降件20、第二升降件21、红外线发射端22及红外线接收端2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15的前端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101内,所述传送装置15与运输车本体1保持非接触状态,所述传送装置15的后端设置在板材运输车后端的后方,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传送装置15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挡条6的前端面平齐,且所述传送装置15顶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及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例如1-2cm,所述传送装置15用于传送板材。
本实施例中的运输系统运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叉车下料前,传送装置15保持静止,前挡板16及后挡板17位于初始位置(第一支架141及第二支架142后端),前挡板16处于落下状态,后挡板17处于升起状态,运输车本体1位于起点且第一挡条5、第二挡条6、第三挡条8均保持水平。
第二步,叉车下料且将板材下放至传送装置15上之后,控制模块13启动并控制第二升降件21将后挡板17下降,使后挡板17保持落下状态并与前挡板16对齐,启动传送装置15开始运行,传送装置15将板材往运输车本体1前端传送,此时第一驱动件18驱动前横梁143朝向运输车本体1前端移动,第二驱动件19驱动后横梁144朝向运输车本体1前端移动,且前横梁143与后横梁144移动速度与传送装置15传送板材速度一致。
第三步,第一块板材传送至传送装置15最前端时,第一块板材将会下落到第一传送件上,第一块板材的底侧下压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从而使得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转动,两侧的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形成八字型状态将第一块板材夹持,同时,控制模块13控制第一升降件20驱动前挡板16上升,直至前挡板16的底端高于各个板材的顶端后停止,红外线发射端22发出的红外线此时被第一块板材侧边阻挡,即红外线接收端23感应到第一块板材已经下落至运输车本体1上且被分隔和支撑,红外线接收端23将此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器12,信号接收器12传递至控制模块13,控制模块13控制驱动电机11驱动运输车本体1行进一段距离,此距离等于第一挡条5与第二挡条6之间的距离,运输车本体1在行进期间,控制模块13控制红外线发射器及红外线接收器停止工作,直至运输车本体1停下后再开始工作,控制模块13控制第一驱动件18驱动前横梁143移动至第一支架141前端并与挡块25抵接。
第四步,在运输车本体1行进一段距离后,后续的第二块板材也将落下,第二块板材的底侧将下压第二传动件7中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此时两侧的第三挡条8转动并呈八字形抵在第二块板材的后侧,红外线发射端22发出的红外线此时被第二块板材侧边阻挡,即红外线接收端23感应到第二块板材已经下落至运输车本体1上且被分隔和支撑,红外线接收端23将此信号传输至信号接收器12,信号接收器12传递至控制模块13,控制模块13控制驱动电机11驱动运输车本体1行进一段距离,此距离等于第一挡条5与第二挡条6之间的距离,运输车本体1在行进期间,控制模块13控制红外线发射器及红外线接收器停止工作,后续重复此流程直至所有板材运输至运输车本体1上后,控制模块13控制第二升降件21将后挡板17上升,然后控制驱动电机11使板材运输车行进至采样区等待采样。
第五步,完成采样后,运输车本体1、第一挡条5、第二挡条6、第三挡条8、前挡板16及后挡板17均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批板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系统通过前挡板16及后挡板17将板材包夹,可以满足大多数厂家对于板材竖直放置、运输的要求。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输系统,不需要工人的搬运就能实现板材的分隔及运输,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沿运输车本体1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支架141顶端设有第三滑槽1411,所述第三滑槽1411内顶侧设有第三齿条1412,所述第二支架142顶端设有第四滑槽1421,所述第四滑槽1421内顶侧设有第四齿条1422;所述前横梁143一侧设有第一卡槽1431,所述第一驱动件18包括第一电机181及第一传动齿轮182,所述第一卡槽1431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电机181,两所述第一电机181均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两所述第一电机181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一传动齿轮182,其中一第一传动齿轮182与第三齿条1412啮合,另一第一传动齿轮182与第四齿条1422啮合;当控制模块13控制第一电机181转动时,前横梁143可通过第一传动齿轮182与第三齿条1412及第四齿条1422的配合沿着第三滑槽1411及第四滑槽1421滑动。
所述后横梁144一侧设于第二卡槽1441,所述第二驱动件19包括第二电机191及第二传动齿轮192,所述第二卡槽1441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电机191,两所述第二电机191均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两所述第二电机191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二传动齿轮192,其中一第二传动齿轮192与第三齿条1412啮合,另一第二传动齿轮192与第四齿条1422啮合;当控制模块13控制第二电机191转动时,后横梁144可通过第二传动齿轮192与第三齿条1412及第四齿条1422的配合沿着第三滑槽1411及第四滑槽1421滑动。
作为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升降件20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横梁143上的第三电机201及设置在第三电机201转轴上的第三传动齿轮202,所述前横梁143上设有第三卡槽1432,所述前挡板16沿竖向贯穿所述第三卡槽1432,所述前挡板16上设有竖向的第五齿条161,所述第五齿条161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202啮合,所述第三电机201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当控制模块13控制第三电机201转动时,第三传动齿轮202通过第五齿条161带动前挡板16升降。
所述第二升降件21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144上的第四电机211及设置在第四电机211转轴上的第四传动齿轮212,所述后横梁144上设有第四卡槽1442,所述后挡板17沿竖向贯穿所述第四卡槽1442,所述后挡板17上设有竖向的第六齿条171,所述第六齿条171与所述第四传动齿轮212啮合,所述第四电机211与所述控制模块13连接;当控制模块13控制第四电机211转动时,第三传动齿轮202通过第六齿条171带动前挡板16升降;
所述传送装置15包括前支架151、后支架152及环形传送带153;所述前支架151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101内,所述后支架152设置在板材运输车的后方,所述环形传送带153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前支架151及后支架152上;该环形传送带153可通过外界电机及同步轮驱动,将同步轮安装在前支架151及后支架152上,然后将环形传送带153的内侧与同步轮接触,通过电机驱动同步轮从而带动环形传送带153运动即可,或者采用现有的工业用传送带。
同时,所述运输系统还包括导轨24,两导轨24平行设置,运输车本体1两侧的车轮2分别设置在两导轨24上,在运动时直接沿导轨24行进,且两条导轨24的前后两端均设有限位板26,以对板材运输车起到限位作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其中,所述板材运输车包括运输车本体1,运输车本体1的底端四角分别设有车轮2,沿运输车本体1前后方向,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长轴3;至少一对第一传动件4,各第一传动件4分别设置在运输车本体1的左右两侧并一一相对,且各第一传动件4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两长轴3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传动件4、第一挡条5和第二挡条6,当第一传动件4受板材挤压时,第一传动件4带动其两侧的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绕长轴3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材运输车可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传动件4带动第一传动件4两侧的第一挡条5及第二挡条6绕长轴3转动,从而使两侧的第一挡条5移动至板材的前侧,两侧的第二挡条6移动至板材的后侧,从而将板材分隔并支撑,便于后续机械爪抓取单块板材取样。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描述较为细致,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输车本体,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底端四角分别设有车轮,沿所述运输车本体前后方向,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长轴;
至少一对第一传动件,各所述第一传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并一一相对,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一齿轮及第一L形滑动件,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弹簧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一侧的第一齿条啮合,且各第一齿轮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齿轮、第一挡条和第二挡条,当第一L形滑动件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一齿轮、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传动件,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排所述第二传动件,两排第二传动件分别位于同侧的第一传动件后方,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第二弹簧、第二齿轮及第二L形滑动件,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二弹簧沿竖向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一侧的第二齿条啮合,各第二齿轮远离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一侧均连接有第三挡条,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齿轮及第三挡条,当第二L形滑动件顶侧受板材挤压时,带动所述第二齿轮及第三挡条绕长轴转动,以分隔并支撑板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一槽体,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一槽体,且各所述第一槽体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传动件、一第一挡条及一第二挡条;
所述第一槽体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弹簧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一弹簧顶端抵接,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长轴上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挡条一端及第二挡条一端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两侧;
所述第一槽体内设有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当所述第一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一挡条组成八字形,当所述第二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二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二挡条组成八字形;
所述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在转动前均保持水平且位于同一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对称的第二槽体,两所述长轴分别贯穿同侧的第二槽体,且各所述第二槽体内分别设有一第二传动件及一第三挡条;
所述第二槽体内形成有竖向的第二容纳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弹簧沿竖向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伸出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底侧与所述第二弹簧顶端抵接,所述第二L形滑动件的侧板设有竖向的所述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在所述长轴上并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三挡条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的一侧;
所述第二槽体内设有第三斜面,当所述第三挡条转动至与所述第三斜面抵接时,相对的两所述第三挡条组成八字形;
所述第三挡条在转动前保持水平且与所述第一挡条、第二挡条处于同一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设有一对且所述第二槽体设有多对,所述第一槽体设于所述长轴的前端,各个所述第二槽体均设置在同侧第一槽体的后方,且各相邻的所述第二槽体的相对侧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槽体与同侧最近的第二槽体的相对侧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挡条与相邻的第二挡条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挡条与相邻的第三挡条之间的间距及两相邻的第三挡条之间的间距均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有两个,两所述驱动电机均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的前端,所述运输车本体前端两侧的车轮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驱动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运输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接收器及控制模块,所述信号接收器及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运输车本体上,且两所述驱动电机及所述信号接收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8.一种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材运输车、支撑架、传送装置、前挡板及后挡板;其中,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前横梁及后横梁,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设置,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驱动件,且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分别与第一支架的顶端及第二支架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前横梁沿第一支架顶端及第二支架顶端滑动,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设有第二驱动件,且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与第一支架的顶端及第二支架的顶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后横梁沿第一支架顶端及第二支架顶端滑动,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前横梁相互平行;
所述前挡板可升降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中部,所述后挡板可升降式设置在后横梁中部,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一升降件,所述第一升降件与所述前挡板连接以驱动前挡板升降,所述后横梁上设有第二升降件,所述第二升降件与所述后挡板连接以驱动后挡板升降;
所述板材运输车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并位于前挡板及后挡板下方,所述第一支架底部的前端设有红外线发射端,所述第二支架底部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红外线发射端相对的红外线接收端,且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红外线发射端与红外线接收端之间的连线位于第一挡条与第二挡条之间;
所述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升降件、第二升降件、红外线发射端及红外线接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的前端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内,所述传送装置的后端设置在板材运输车后端的后方,当板材运输车位于起点时,所述传送装置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挡条的前端面平齐,且所述传送装置顶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L形滑动件的顶板及第二L形滑动件的顶板,所述传送装置用于传送板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沿运输车本体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支架顶端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顶侧设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二支架顶端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内顶侧设有第四齿条;
所述前横梁一侧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及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卡槽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电机,两所述第一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两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一传动齿轮,其中一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另一第一传动齿轮与第四齿条啮合;
所述后横梁一侧设于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电机及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卡槽的两端内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电机,两所述第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两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二传动齿轮,其中一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另一第二传动齿轮与第四齿条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横梁上的第三电机及设置在第三电机转轴上的第三传动齿轮,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三卡槽,所述前挡板沿竖向贯穿所述第三卡槽,所述前挡板上设有竖向的第五齿条,所述第五齿条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升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四电机及设置在第四电机转轴上的第四传动齿轮,所述后横梁上设有第四卡槽,所述后挡板沿竖向贯穿所述第四卡槽,所述后挡板上设有竖向的第六齿条,所述第六齿条与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传送装置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及环形传送带;所述前支架设置在所述板材运输车左右两侧之间的空槽内,所述后支架设置在板材运输车的后方,所述环形传送带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前支架及后支架上。
CN202322304163.6U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Active CN220842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4163.6U CN220842513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4163.6U CN220842513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513U true CN220842513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39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04163.6U Active CN220842513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2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556984U (zh) 板式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20842513U (zh) 一种板材运输车及运输系统
CN213857159U (zh) 三工位同步钻孔设备
CN112278712A (zh) 一种层压机上料装载机
CN111453325A (zh) 一种引火件载具盘自动下线的传递装置及其传递方法
CN209796621U (zh) 一种配合机器人的三维视觉系统进行工件上料的顶升机构
CN215853534U (zh) 一种用于工件下线及载具返回的柔性组合装置
CN215478387U (zh) 一种在线码垛机
CN114273271A (zh) 一种运输托盘自动回收装置
CN213975673U (zh) 板材封边生产线的中转仓
CN210213977U (zh) 一种多功能料车及其对接定位装置
CN113120492A (zh) 一种可双侧堆垛货物的自动化立体仓库
CN112340170A (zh) 一种数控开料机的上料系统
CN217780104U (zh) 一种片状物料的上下料装置及太阳能激光加工设备
CN217397657U (zh) 一种纸皮物料传输装置
CN116729972B (zh) 升降输送机及倒序运输方法
CN219216668U (zh) 一种预分装放置装置
CN213736055U (zh) 一种数控开料机的上料系统
CN214978613U (zh) 一种激光切管机接料装置
CN219669260U (zh) 一种应用于电容器含浸生产线的上下料机构
CN220055478U (zh) 一种板材下料装置
CN218491373U (zh) 一种料框运送机器人
CN217707968U (zh) 一种自动上料码垛机
CN218641656U (zh) 一种板材料库的出料双工位结构
CN113878927B (zh) 制盒智能贴角机的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