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8417U - 应急方舱 - Google Patents

应急方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8417U
CN220768417U CN202322426690.4U CN202322426690U CN220768417U CN 220768417 U CN220768417 U CN 220768417U CN 202322426690 U CN202322426690 U CN 202322426690U CN 220768417 U CN220768417 U CN 220768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emergency shelter
shelter
roller assembly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66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桓瑞
谢艺有
黄媛君
郑榆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Industr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Industr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Industr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Industr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66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8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8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8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应急方舱。本申请所述的应急方舱包括舱体、驱动箱、滚轮组件和升降组件。驱动箱与舱体连接,驱动箱内形成有容置腔,滚轮组件对位于容置腔并与升降组件相连接,升降组件可升降地连接于驱动箱,并用于驱使滚轮组件移入容置腔内或从容置腔移出。本申请所述的应急方舱,通过在驱动箱内形成容置腔,并通过驱动滚轮组件移入容置腔内,可以使驱动箱替代滚轮与地面接触,增加接触面积,防止应急方舱在地面滑移而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升降组件驱动滚轮组件移入或移入容置腔,可高效地在滚轮组件与地面接触以及驱动箱与地面接触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使得应急方舱可迅速响应需求。

Description

应急方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应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急方舱。
背景技术
应急方舱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现场。应急方舱的结构类似于集装箱,通常由金属板材焊接而成,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将不同的物资、设备以及装置等安放在应急方舱上,如灾后所需的救灾应急物资、照明光源以及发电机等。应急方舱质量较大,通常需要通过载车运送至指定的工作区域,再通过应急方舱底部的滚轮将应急方舱推送至指定位置。
载车运送应急方舱时,为保证行驶安全,通常会将滚轮卡死而使其无法转动,同时通过绳索将应急方舱固定在载车上,防止应急方舱移动而发生碰撞。然而,滚轮与载车地面的接触面积过小,摩擦力不足,滚轮存在抱死的可能,不能保证完全锁定应急方舱的位置,安全性较低。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绑绳以及解绳需要大量时间,增加了应急方舱投入正式工作所需的准备时间,延缓了抢险救灾进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应急方舱运输过程缺乏合理保护的问题,提供一种应急方舱。
一种应急方舱,所述应急方舱包括:
舱体;
驱动箱,与所述舱体连接,所述驱动箱内形成有容置腔;
滚轮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对位于所述容置腔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接,所述升降组件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并用于驱使所述滚轮组件移入所述容置腔内或从所述容置腔移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件、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和螺纹件,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链轮以驱动所述第一链轮转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链条啮合,所述链条与所述第二链轮啮合,所述第二链轮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且所述螺纹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滚轮组件,以在所述第二链轮旋转时驱动所述螺纹件沿所述螺纹孔的轴向移动,且所述滚轮组件随所述螺纹件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条呈方环状,所述第二链轮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链轮啮合于所述链条的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轮体和支架,所述轮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螺纹件以及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当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容置腔的周壁配合,以在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螺纹件发生相对旋转时限制所述螺纹件的轴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箱内设置有限位件,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抵压于所述第二链轮背离所述滚轮组件的一侧,以在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螺纹件相对转动时阻止所述第二链轮沿所述螺纹孔进行轴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抵压于所述第二链轮,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链轮滚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应急方舱还包括把手组件,所述驱动箱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呈管状并形成安装槽,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插入部和手柄,所述插入部用于插入所述安装槽,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呈夹角设置并接触所述托架的顶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的远离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相背的面与所述斜面之间在远离所述手柄的方向上逐渐收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箱与所述舱体之间设置有置物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应急方舱还包括多个伸缩支撑机构,多个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对应地设置在所述舱体的两侧,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和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舱体,所述支撑座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管。
上述应急方舱,通过在驱动箱内形成容置腔,并通过驱动滚轮组件移入容置腔内,使得驱动箱替代滚轮与地面接触,增加了应急方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应急方舱在地面滑移而发生碰撞,有效保护了应急方舱;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升降组件驱动滚轮组件移入或移出容置腔,可高效地在滚轮组件与地面接触以及驱动箱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之间切换,大幅缩短了该方舱装车或卸车所需的时间,进而可以迅速响应救灾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应急方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应急方舱的驱动箱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应急方舱的限位件的剖面图。
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舱体;200、驱动箱;200a、容置腔;210、第一内板;2101、安装块;220、第二内板;230、侧板;240、限位件;241、固定臂;242、限位臂;243、滚动部;250、托架;300、滚轮组件;310、轮体;320、支架;400、升降组件;410、驱动件;420、第一链轮;430、链条;440、第二链轮;450、螺纹件;451、螺杆;460、安装板;500、把手组件;510、插入部;520、手柄;600、置物架;610、上板;620、下板;630、立柱;700、伸缩支撑机构;710、套管;720、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急方舱,包括舱体100、驱动箱200、滚轮组件300和升降组件400。驱动箱200与舱体100连接,驱动箱200内形成有容置腔200a;所述滚轮组件300对位于所述容置腔并与所述升降组件400相连接,所述升降组件400连接于所述驱动箱200,并用于驱使所述滚轮组件300移入所述容置腔内或从所述容置腔移出。
本申请所提供的应急方舱,通过设置升降组件400和滚轮组件300,使升降组件400可移入驱动箱200内所形成的容置腔200a内,不仅能保护滚轮组件300不受碰撞,还使驱动箱200替代滚轮组件300与地面接触,增大了应急方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以稳固地安放在地面上以避免碰撞,而且还无需额外使用绳索或其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简化了装车和卸车时的操作,并极大提升了应急方舱在装车以及卸车时的速率。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地面为广义上的地面,包括但不限于应急方舱行驶时所处的路面,以及应急方舱装车时所处的货车或卡车等的车厢底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升降组件400包括驱动件410、第一链轮420、链条430、第二链轮440和螺纹件450,驱动件410连接于第一链轮420以驱动第一链轮420转动,第一链轮420与链条430啮合,链条430与第二链轮440啮合,第二链轮440设置有螺纹孔,螺纹件450与螺纹孔螺纹连接且螺纹件450的一端连接于滚轮组件300,以在第二链轮440旋转时驱动螺纹件450沿螺纹孔的轴向移动,且滚轮组件300随螺纹件450移动。
示例性地,驱动箱200近似呈长方体,驱动件410设置在驱动箱200内,在此实施例中驱动件410为电机,该电机的机身固定在驱动箱200内的底面上,电机连接于蜗轮蜗杆减速机,该蜗轮蜗杆减速机的输出轴向上延伸。第一链轮420设置在输出轴的顶端,且第一链轮420与链条430啮合。电机启动时,电机驱动蜗轮蜗杆减速机的输出轴转动,第一链轮420随之转动,通过啮合使链条430在水平方向上传动。
在驱动箱200的底侧的边角区域形成有容置腔200a,可以看作驱动箱200的底板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内板210和第二内板220,由第一内板210和第二内板220与驱动箱200的侧板230围合而形成具有敞口的容置腔200a,其中,第一内板210与地面相对,第二内板220与驱动箱200的侧板230相对。第二链轮440设置在第一内板210背离滚轮组件300的一侧,并与链条430啮合。第二链轮440的中心形成有螺纹孔,螺纹件450穿设于螺纹孔以螺接于第二链轮440。螺纹件450穿过第一内板210,并有部分位于容置腔200a内,且螺纹件450位于容置腔200a内的端部与滚轮组件300连接,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螺纹件450为螺杆451。
可以理解地,当链条430回转传动时,通过啮合使得第二链轮440转动,进而驱动螺杆451转动,由于第二链轮440受链条430的啮合限位作用,第二链轮440在竖直方向上不会向上移动,而螺杆451则会在螺纹连接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连接于螺杆451底端的滚轮组件300也会随着螺杆451上升,并进入容置腔200a内。本实施例中,该应急式装卸方舱共有4个滚轮组件300,当4个滚轮组件300全部向上移入容置腔200a后,驱动箱200的底部除容置腔200a外的区域将会代替滚轮组件300与地面接触,增加了应急式装卸方舱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应急式装卸方舱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防止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链条430呈方环状,第二链轮440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二链轮440啮合于链条430的内侧。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驱动箱200的4个底角分别设置有1个容置腔200a,每个容置腔200a的顶部边缘均对应一个第一内板210,近似呈长方形环状的链条430的4个角对应位于4个第一内板210的上方。第一内板210上设置有安装块2101,该安装块2101近似呈扁圆柱体状,第二链轮440可旋转地设置在安装块2101上。可以理解地,第二链轮440并不与第一内板210接触,因此与第二链轮440啮合的链条430也不与第一内板210接触,避免了链条430在回转传动的过程中与第一内板210产生摩擦,加速磨损。
第一链轮420啮合于链条430的内侧,以驱动链条430回转传动,链条430的4个内角分别与4个第二链轮440啮合。因此,当驱动件410通过第一链轮420驱动链条430回转传动时,4个第二链轮440同时转动,并分别驱动所对应的一个螺杆451转动上升,使得4个滚轮组件300均向上移动。通过设置呈方环状的链条430与4个第二链轮440同时啮合,使得4个滚轮组件300可以同步升降,使得驱动箱200与地面接触或与地面脱离接触时更平稳,有效保护了应急方舱所搭载的设备或物资。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组件400还包括安装板460,滚轮组件300包括轮体310和支架320,轮体310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20,安装板460与螺纹件450以及支架320固定连接,当安装板460位于容置腔200a内时,安装板460与容置腔200a的周壁配合,以在第二链轮440与螺纹件450发生相对旋转时限制螺纹件450的轴向转动。
示例性地,参考图2,4个滚轮组件300结构相同,以其中一个滚轮组件300为例:滚轮组件300包括支架320和轮体310,轮体310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320,使得轮体310在连接于支架320的同时可在地面上滚动。螺杆451通过安装板460与支架32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螺杆451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安装板460的顶面,支架320固定连接于安装板460的地面,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螺杆451穿过安装板460地与支架320固定连接,且螺杆451与安装板460之间不可相对转动。
安装板460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等于或略小于容置腔200a的长度和宽度。当安装板460位于容置腔200a内时,可以理解地,由于安装板460与容置腔200a的长度和宽度接近,安装板460难以在容置腔200a内转动,因此,当第二链轮440受链条430驱动而旋转时,螺杆451由于固定连接于安装板460而不能转动,而只能沿螺杆451的轴向作升降移动,也即安装板460对螺杆451起到导向作用。通过设置与容置腔200a的周壁配合的安装板460,可对螺杆451的转动进行限制,进一步确保螺杆451只能作升降运动而不能随第二链轮440转动,进而使得滚轮组件300随螺杆451的升降运动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箱200内设置有限位件240,至少部分限位件240抵压于第二链轮440背离滚轮组件300的一侧,以在第二链轮440与螺纹件450相对转动时阻止第二链轮440沿螺纹孔进行轴向移动。
示例性地,参考图3和图4,限位件24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臂241和限位臂242,固定臂241和限位臂24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通过粘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组合设置。固定臂24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内板220背离容置腔200a的一侧,固定臂241的上端高于第二内板220的顶部,并与第二链轮440对应。限位臂242一端连接于限位臂242,另一端则朝向第二链轮440所在的方向,并位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上,需要说明的是,限位臂242的远离限位臂242的端部既可以是接触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也可以是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存在间隙。当驱动件410驱动链条430回转传动,使第二链轮440和螺杆451相对转动时,由于限位臂242的一端位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上,可防止第二链轮440向上移动,因此有助于防止第二链轮440与链条430脱离啮合,使第二链轮440旋转运动更稳定,螺杆451得以更稳定地作升降运动,进而使滚轮组件300相对车体的升降运动也更为稳定,提升使用人的操作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240包括滚动部243,滚动部243抵压于第二链轮440,使限位件240与第二链轮440滚动连接。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3和图4,滚动部243靠近于限位臂242远离固定臂241的一端,并与第二链轮440对应。滚动部243设置在限位臂242靠近第一内板210的一侧,部分滚动部243凸出于限位臂242的底侧边缘,使滚动部243的底侧边缘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滚动部243为滚珠,当第二链轮440转动时,滚珠与第二链轮440的顶部形成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相比,滚动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显著减小,有效降低了第二链轮440的磨损速度,而且滚珠在长期使用后也可以只对滚珠进行更换,而不必更换限位臂242,降低了零部件的更换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滚动部243也可以是滚轴,且该滚轴的轴向与限位臂24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在第二链轮440转动时与第二链轮440形成滚动摩擦。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急方舱还包括把手组件500,驱动箱200设置有托架250,托架250呈管状并形成安装槽,把手组件500包括插入部510和手柄520,插入部510用于插入安装槽,手柄520与插入部510呈夹角设置并接触托架250的顶端。
示例性地,参考图2,在驱动箱200的其中一个侧板230的外侧设置有两个托架250,两个托架250形状相同,均呈方形管状,并设置在同一高度上。把手组件500包括手柄520以及两个插入部510,手柄520近似呈对称的“U”字形,两个插入部510呈形状、长度相同的方形柱体,并分别连接于手柄520的两个端部,且插入部510与手柄520的端部呈夹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夹角约为90度。
需要将把手组件500安装在托架250时,将两个插入部510对准两个托架250的安装槽后,从上至下地将两个插入部510插入安装槽内,直至托架250的顶端与手柄520接触。因此,两个托架250对手柄520的两端均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插入部510继续向下移动。把手组件500可用于手动牵引驱动箱200移动和转动,使得此应急方舱使用更便利,移动更灵活。插入部510与手柄520呈夹角设置使得把手组件500可牢固安装在托架250上,无需借助其他结构进行固定,安装简便,而且在需要时也可将把手组件500从托架250取出,减小占用的空间,并能增加此应急方舱在狭窄区域的通过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部510的远离手柄520的一端设置有斜面,斜面相背的面与斜面之间在远离手柄520的方向上逐渐收敛。
示例性地,参考图5,在插入部510的下端,插入部51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在远离托架250的方向上逐渐收敛,使插入部510的下端具有“V”角状的结构。可以理解地,将插入部510从上至下插入托架250的安装槽时,即使插入部510没有完全对准安装槽,插入部下端的“V”角状的结构也会起到辅助的导向作用,使插入部510向安装槽的正中间滑动,帮助定位。通过在插入部510的远离手柄520的一端设置斜面,可帮助定位,更便于将插入部510安装至托架250,提高了安装效率,也避免了因没有对准而无法准确安装把手组件500的情况发生。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入部510下端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也可以只有一个侧面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箱200和舱体100之间设置有置物架600。
示例性地,参考图1,置物架600设置在驱动箱200的顶部,该置物架600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板610和下板620,以及分别连接于上板610和下板620四个角的立柱630。上板610和下板620之间形成置物空间,将把手500从托架250取下后,可将把手500放入该置物空间内,提高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减小了整个应急方舱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急方舱还包括多个伸缩支撑机构700,多个伸缩支撑机构700对应地设置在舱体100的两侧,伸缩支撑机构500包括套管710和支撑座720,套管720连接于舱体100,支撑座720可移动地滑动连接于套管710。
示例性地,参考图1,舱体100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伸缩支撑机构700,该伸缩支撑机构700包括支撑座720以及套设于支撑座720的套管710,支撑座720和套管710可相对地进行升降移动。套管710连接于舱体100,支撑座720用于支撑在地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舱体100的两侧中的每侧均连接有两个套管710,使得舱体100的四个角均对应设置有一个伸缩支撑机构700,支撑更为稳定。通过设置伸缩支撑机构700,当套管710相对于支撑座720上升时,舱体100随之向上移动以改变舱体100的高度,可使此应急方舱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方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当驱动支撑座720相对套管710上升至一定高度时,轮体310将代替支撑座720与地面接触,此时支撑座720悬空,不起到支撑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方舱包括:
舱体;
驱动箱,与所述舱体连接,所述驱动箱内形成有容置腔;
滚轮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对位于所述容置腔并与所述升降组件相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并用于驱使所述滚轮组件移入所述容置腔内或从所述容置腔移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件、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和螺纹件,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链轮以驱动所述第一链轮转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链条啮合,所述链条与所述第二链轮啮合,所述第二链轮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且所述螺纹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滚轮组件,以在所述第二链轮旋转时驱动所述螺纹件沿所述螺纹孔的轴向移动,且所述滚轮组件随所述螺纹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呈方环状,所述第二链轮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链轮啮合于所述链条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轮体和支架,所述轮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螺纹件以及所述支架固定连接,当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容置腔的周壁配合,以在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螺纹件发生相对旋转时限制所述螺纹件的轴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内设置有限位件,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抵压于所述第二链轮背离所述滚轮组件的一侧,以在所述第二链轮与所述螺纹件相对转动时阻止所述第二链轮沿所述螺纹孔进行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抵压于所述第二链轮,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链轮滚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方舱还包括把手组件,所述驱动箱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呈管状并形成安装槽,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插入部和手柄,所述插入部用于插入所述安装槽,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呈夹角设置并接触所述托架的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远离所述手柄的一端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相背的面与所述斜面之间在远离所述手柄的方向上逐渐收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与所述舱体之间设置有置物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方舱还包括多个伸缩支撑机构,多个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对应地设置在所述舱体的两侧,所述伸缩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和套管,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舱体,所述支撑座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管。
CN202322426690.4U 2023-09-06 2023-09-06 应急方舱 Active CN220768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6690.4U CN220768417U (zh) 2023-09-06 2023-09-06 应急方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6690.4U CN220768417U (zh) 2023-09-06 2023-09-06 应急方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8417U true CN220768417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7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6690.4U Active CN220768417U (zh) 2023-09-06 2023-09-06 应急方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8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82744B (zh) 一种运输辅助设备
US20090014219A1 (en) Cart With Lift And Drive Assist
GB2610951A (en) Lifting device and plastering apparatus
CN220768417U (zh) 应急方舱
KR101913412B1 (ko) 이송대차
JP2016222160A (ja) キャスター切替え運搬台車
RU2096310C1 (ru) Подъем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9484862B (zh) 一种装卸设备
CN117166623A (zh) 应急方舱
US20070292250A1 (en) System For Loading, Handling, And Transporting Containers
CN212198377U (zh) 电堆转运装置
JP2012148654A (ja) トラックおよびトラック用の荷台スライド傾斜装置
CN210825277U (zh) 电动升降车
KR200457846Y1 (ko) 트럭장착형 컨테이너 적재 및 하역 시스템의 수평유지 후방리프트장치
JP7189833B2 (ja) 車両用荷室のスライド脱着構造
JP2020083503A (ja) 昇降機構及び貨物容器昇降基台
CN219603149U (zh) 一种建筑市政用自动升降机
CN216833746U (zh) 一种可防倾倒的安全型化学试剂助剂运输装置
KR20200118740A (ko) 캠핑용 컨테이너의 로딩 및 언로딩 장치부품
US8276881B2 (en) Lifting mechanism with self-locking function
CN113942801B (zh) 货物搬运装置
CN218616714U (zh) 设备运输单元和设备运输车辆
JP7424705B1 (ja) ウインチ装置
CN216376431U (zh) 一种出料装置及加工系统
JP2005132594A (ja) ロ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