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5893U - 一种汽车衬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5893U
CN220365893U CN202321511663.0U CN202321511663U CN220365893U CN 220365893 U CN220365893 U CN 220365893U CN 202321511663 U CN202321511663 U CN 202321511663U CN 220365893 U CN220365893 U CN 220365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hing
outer ring
inner tube
rubber layer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116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rwerk Autotec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orwerk Autote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rwerk Autotec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Vorwerk Autote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116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5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5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5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衬套,其包括第一衬套端部组件、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和衬套中部组件;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一端部内管、第一端部外圈、第一端部橡胶层和第一端部插片,第一端部外圈套设在第一端部内管外周,第一端部橡胶层设置于第一端部内管与第一端部外圈之间,第一端部插片内置于第一端部橡胶层中;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二内管、第二外圈、第二橡胶层和第二插片;衬套中部组件包括中部内管、中部外圈、中部橡胶层、中部插片和压紧工装,中部内管套设在第一端部内管和第二内管上,中部外圈套设在中部内管外周,中部橡胶层设置在中部内管和中部外圈之间,压紧工装套设在中部外圈外部。本实用新型易于加工成型,提高汽车的行车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衬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安全性的汽车衬套。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大多数C级或者C级以上的车型会采用铸铝梯形臂来抵抗汽车由于转向而产生的横向冲击载荷。转向节和梯形臂之间多数采用球头连接。
虽然采用球头连接其转向功能良好,自由度更高,但是转向时球头和橡胶垫之间会存在摩擦,时间久了,橡胶极易老化,使得球头和橡胶垫之间产生黏滑效应,此效应在冬季低温环境下会更加明显。在路况复杂的路段,车辆会产生颠簸,就大大增加了球头从球头座脱离的风险。而对于行驶工况苛刻的汽车则需要更大的球头,但是较大的球头加工难度非常大,无法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由此可见,需要一款便于加工且安全性能较高的汽车衬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行车安全性的汽车衬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衬套,用于连接汽车的转向节和梯形臂,所述汽车衬套包括第一衬套端部组件、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和衬套中部组件;
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一端部内管、第一端部外圈、第一端部橡胶层和第一端部插片,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套设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外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与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局部中并与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端部插片内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中;
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二内管、第二外圈、第二橡胶层和第二插片,所述第二外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内管外周,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第二外圈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的局部中并与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插片内置于所述第二橡胶层中;
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和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沿轴向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对接空间,所述衬套中部组件固设于所述对接空间中;
所述衬套中部组件包括中部内管、中部外圈、中部橡胶层、中部插片和压紧工装,所述中部内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第二内管上,所述中部外圈套设在所述中部内管外周,所述中部橡胶层设置在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之间并与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压紧工装套设在所述中部外圈外部并衔接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
所述第一空间包括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空间和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轴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空间,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径向空间中;所述第二空间包括沿所述第二内管的径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空间和沿所述第二内管的轴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空间,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径向空间中;所述对接空间包括所述第一径向空间、所述第二径向空间和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与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对接形成的对接缝隙。
所述第一端部插片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插片沿所述第二内管的径向设置。
所述第一端部插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的中部,所述第二插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橡胶层的中部。
所述中部插片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二内管的轴向设置。
所述中部插片设置于所述中部橡胶层的中部。
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上靠近所述第二外圈一侧的端口、所述第二外圈上靠近所述第一内圈一侧的端口分别开设有卡槽,所述中部外圈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上的卡槽和所述第二外圈上的卡槽中。
所述中部内管与所述第一端部内管、所述第二内管均为刚性过盈配合。
所述压紧工装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部外圈的部分外表面、所述第二外圈的部分外表面相平齐。
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一端部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所述中部橡胶层、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易于加工成型,能够在不影响汽车性能和乘车舒适性的前提下,抵抗汽车所受到的冲击载荷,并避免由于相对摩擦导致的安全隐患,从而提高汽车的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衬套的剖视图。
以上附图中:A1、第一端部内管;A2、第一端部橡胶层;A3、第一端部插片;A4、第一端部外圈;B1、第二端部内管;B2、第二端部橡胶层;B3、第二端部插片;B4、第二端部外圈;C1、压紧工装;C2、中部外圈;C3、中部橡胶层;C4、中部插片;C5、中部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用于连接汽车的转向节和梯形臂的汽车衬套,整体大致呈圆柱状,其剖视结构如附图1所示。该汽车衬套包括第一衬套端部组件、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和衬套中部组件三部分。
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一端部内管A1、第一端部外圈A4、第一端部橡胶层A2和第一端部插片A3。第一端部外圈A4同轴套设在第一端部内管A1外周,第一端部内管A1与第一端部外圈A4之间形成第一空间。第一端部橡胶层A2设置于第一空间的局部中并与第一端部内管A1和第一端部外圈A4固连为一体,第一端部插片A3内置于第一端部橡胶层A2中。具体的,第一空间包括沿第一端部内管A1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空间和沿第一端部内管A1的轴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空间,第一端部内管A1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内端部板和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内轴向管两部分,第一端部外圈A4包括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一外端部板和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外轴向管部分,从而第一内端部板和第一外端部板之间形成第一径向空间,第一内轴向管和第一外轴向管之间形成第一轴向空间。环片状的第一端部橡胶层A2设置于第一径向空间中,且第一端部插片A3沿第一端部内管A1的径向设置于第一端部橡胶层A2的中部。
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二端部内管B1、第二端部外圈B4、第二端部橡胶层B2和第二端部插片B3。第二端部外圈B4套设在第二端部内管B1外周,第二端部内管B1与第二端部外圈B4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第二端部橡胶层B2设置于第二空间的局部中并与第二端部内管B1和第二端部外圈B4固连为一体,第二端部插片B3内置于第二端部橡胶层B2中。具体的,第二空间包括沿第二端部内管B1的径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空间和沿第二端部内管B1的轴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空间,第二端部内管B1具有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二内端部板和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二内轴向管两部分,第二端部外圈B4包括沿其径向设置的第二外端部板和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二外轴向管部分,从而第二内端部板和第二外端部板之间形成第二径向空间,第二内轴向管和第二外轴向管之间形成第二轴向空间。环片状的第二端部橡胶层B2设置于第二径向空间中,且第二端部插片B3沿第二端部内管B1的径向设置于第二端部橡胶层B2的中部。
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和第二衬套端部组件沿轴向同轴相对设置。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和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可以采样完全相同的结构并相对对称设置。
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和第二衬套端部组件之间形成对接空间,对接空间包括第一径向空间、第二径向空间和第一衬套端部组件与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对接形成的对接缝隙。衬套中部组件固设于对接空间中。衬套中部组件包括中部内管C5、中部外圈C2、中部橡胶层C3、中部插片C4和压紧工装C1。中部内管C5套设在第一端部内管A1和第二端部内管B1上,且中部内管C5与第一端部内管A1、第二端部内管B1均为刚性过盈配合。中部外圈C2套设在中部内管C5外周,中部橡胶层C3设置在中部内管C5和中部外圈C2之间并与中部内管C5和中部外圈C2固连为一体,压紧工装C1套设在中部外圈C2外部并衔接第一端部外圈A4和第二端部外圈B4。圆筒状的中部插片C4沿第一端部内管A1和第二端部内管B1的轴向设置于中部橡胶层C3的中部。第一端部外圈A4上靠近第二端部外圈B4一侧的端口的内表面、第二端部外圈B4上靠近第一内圈一侧的端口的内表面分别开设有卡槽,中部外圈C2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一端部外圈A4上的卡槽和第二端部外圈B4上的卡槽中并固定。筒状的压紧工装C1的外表面与第一端部外圈A4的部分外表面、第二端部外圈B4的部分外表面相平齐。
上述汽车衬套、转向节和梯形臂是车辆悬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螺栓和销钉连接在一起。在安装时,首先将汽车衬套放在梯形臂上,然后在转向节的轴承上放置一个轴向销钉,再将梯形臂和转向节通过该销钉相互连接,最后,使用螺栓将汽车衬套紧固在梯形臂上,以确保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些部件之间的紧密连接确保了车辆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方案中,第一端部内管A1、第一端部外圈A4、第二端部内管B1、第二端部外圈B4、中部内管C5和中部外圈C2均采用强度较高的铝合金材质,既保证压入压出力,又能够防止雨水的腐蚀。第一端部橡胶层A2、第二端部橡胶层B2、中部橡胶层C3均采用天然橡胶材质,弹性高,耐久性高。第一端部插片A3、第二端部插片B3和中部插片C4均采用强度较高的铝合金材质,能保证衬套拥有较高的轴向刚度。第一端部橡胶层A2、第一端部内管A1和第一端部外圈A4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第二端部橡胶层B2、第二端部内管B1和第二端部外圈B4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中部橡胶层C3、中部内管C5和中部外圈C2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
汽车在转弯过程中或者途径路况复杂的路段,会产生较大的横向载荷,此衬套能够牢牢地连接转向节和梯形臂,并且抵抗路面对于车轮的冲击载荷,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故上述方案在不影响汽车性能和乘车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转向节和梯形臂之间的连接方式,来抵抗汽车所受到的冲击载荷,既满足了扭转角度和偏摆角度,又提供了更高的轴向刚度,从而提高汽车的行车安全性。橡胶层与内管、外圈硫化一体,不存在相对摩擦,解决了冬季低温环境下橡胶的黏滑异响效应。内外管安全连接结构设计使得即使衬套受到较大的冲击载荷,橡胶开裂,衬套仍然不会脱出,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衬套,用于连接汽车的转向节和梯形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衬套包括第一衬套端部组件、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和衬套中部组件;
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一端部内管、第一端部外圈、第一端部橡胶层和第一端部插片,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套设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外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与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之间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的局部中并与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端部插片内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中;
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包括第二内管、第二外圈、第二橡胶层和第二插片,所述第二外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内管外周,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第二外圈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的局部中并与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插片内置于所述第二橡胶层中;
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和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沿轴向相对设置且二者之间形成对接空间,所述衬套中部组件固设于所述对接空间中;
所述衬套中部组件包括中部内管、中部外圈、中部橡胶层、中部插片和压紧工装,所述中部内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第二内管上,所述中部外圈套设在所述中部内管外周,所述中部橡胶层设置在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之间并与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固连为一体,所述压紧工装套设在所述中部外圈外部并衔接所述第一端部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包括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径向空间和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轴向设置的第一轴向空间,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径向空间中;所述第二空间包括沿所述第二内管的径向设置的第二径向空间和沿所述第二内管的轴向设置的第二轴向空间,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径向空间中;所述对接空间包括所述第一径向空间、所述第二径向空间和所述第一衬套端部组件与所述第二衬套端部组件对接形成的对接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插片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二插片沿所述第二内管的径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插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的中部,所述第二插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橡胶层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插片沿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二内管的轴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插片设置于所述中部橡胶层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上靠近所述第二外圈一侧的端口、所述第二外圈上靠近所述第一端部外圈第一内圈一侧的端口分别开设有卡槽,所述中部外圈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第一端部外圈上的卡槽和所述第二外圈上的卡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内管与所述第一端部内管、所述第二内管均为刚性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工装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部外圈的部分外表面、所述第二外圈的部分外表面相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橡胶层、所述第一端部内管和所述第一端部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二内管和所述第二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所述中部橡胶层、所述中部内管和所述中部外圈通过硫化固连为一体。
CN202321511663.0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汽车衬套 Active CN220365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1663.0U CN22036589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汽车衬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1663.0U CN22036589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汽车衬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5893U true CN220365893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11663.0U Active CN220365893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汽车衬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5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5742B1 (ko) 자동차용 볼 조인트 어셈블리
CN101871498A (zh) 重载汽车平衡悬架和客车板簧悬架用轴套及其制作方法
KR20130059210A (ko) 자동차용 필로우 볼 부시 및 그 조립방법
CN220365893U (zh) 一种汽车衬套
CN201346971Y (zh) 控制臂衬套
CN104842731A (zh) 一体式胶芯及其制作方法
CN201021702Y (zh) 车辆悬架结构
CN208801830U (zh) 摆臂衬套、摆臂组件以及汽车
CN205989634U (zh) 前下摆臂总成
CN201736753U (zh) 复合球型衬套
CN208664875U (zh) 一种汽车扭转梁及安装结构
CN217705406U (zh) 一种汽车下摆臂和转向节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6186716U (zh) 摆臂衬套
CN202319781U (zh) 汽车万向推力杆总成
CN202528787U (zh) 一种分体式汽车独立悬架用摆臂总成
JPS6031930Y2 (ja) フォ−クリフトの後車軸懸架装置
CN211082654U (zh) 一种副车架组装式内管衬套
CN211764767U (zh) 汽车悬架衬套及汽车
CN219969772U (zh) 一种连接结构、悬架系统、汽车底盘和车辆
CN214355405U (zh) 一种带有转向球头及橡胶衬套的前下控制臂
CN220828471U (zh) 一种驾驶室用液阻衬套
CN216761893U (zh) 转向节
CN210211933U (zh) 一种摆臂衬套及摆臂衬套组件
CN218761086U (zh) 悬置结构及车辆
CN216833096U (zh) 一种摆臂总成和副车架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