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9474U - 副仪表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仪表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49474U CN220349474U CN202321785358.0U CN202321785358U CN220349474U CN 220349474 U CN220349474 U CN 220349474U CN 202321785358 U CN202321785358 U CN 202321785358U CN 220349474 U CN220349474 U CN 2203494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bracket
- instrument panel
- sub
- instrument board
-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3195 fasci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排副仪表板和后排副仪表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和后排副仪表板之间的连接支架,且所述前排副仪表板的后端与所述后排副仪表板的前端通过所述连接支架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通过连接支架的连接,能够保持前排副仪表板的造型不发生变化,可减少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而有利于整车品质的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仪表板。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副仪表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副仪表板是车辆内饰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装饰、提供电器件安装载体、满足人机舒适性等作用,一般包括肘枕、中控面板、储物盒、侧饰板、后部装饰板、扶手箱等部件。在车辆研发时,基础车型一般只存在前排副仪表板,不过因车型和客户需求,有时也会加装后排副仪表板,而现有技术中为满足后排副仪表板的布置需求,往往需要前排副仪表板重新造型,这会带来人力、物力成本上的增加,使得整车研发成本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副仪表板,以能够在设置后排副仪表板时避免前排副仪表板造型的更改,降低车型研发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副仪表板,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排副仪表板和后排副仪表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和所述后排副仪表板之间的连接支架,且所述前排副仪表板的后端与后排副仪表板的前端通过所述连接支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之间通过螺接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连接时限位所述连接支架;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柱与限位筋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后排副仪表板之间通过卡接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与位于车身中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具有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端部结构,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端部结构之间的中间结构,且所述中间结构的中部设有通孔。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端部结构中均形成有至少一个空腔;和/或,
所述中间结构中,位于所述通孔上方的上部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通孔下方的下部部分均呈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结构以及两个所述端部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采用塑料制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副仪表板,通过设置连接支架,使得前排副仪表板和后排副仪表板之间通过连接支架相连,由此能够在设置后排副仪表板时保持前排副仪表板的造型不发生变化,可减少车型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而有利于车型研发成本的降低。
此外,连接支架与前排副仪表板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具有连接可靠的优点。在连接支架上设置限位结构,能够在连接支架与前排副仪表板连接时对连接支架进行限位,可便于连接支架的连接操作,同时也能够保证连接支架连接的位置精度。限位结构采用限位柱与限位筋,结构简单,且能够满足相应的限位需求,而利于保证对连接支架的限位效果。
其次,后排副仪表板和连接支架卡接相连,可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同时也便于后排副仪表板的拆卸维修。连接支架与车身中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连接,能够借助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增加前、后排副仪表板连接位置的强度与刚度,有利于提升副仪表板位置的局部模态。连接支架由两个端部结构以及位于中间的中间结构构成,可使连接支架为规则造型,便于其设计及成型,在中间结构的中部设置通孔,可利于连接支架的减重,并能够降低连接支架的材料成本。
另外,端部结构中形成空腔,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端部结构的强度,中间结构中的上部部分与下部部分呈台阶状,同样能够利用台阶状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中间结构的强度。中间结构与各端部结构上设置加强筋,也可利用加强筋进一步增加连接支架的结构强度,提升其在前、后排副仪表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连接支架采用塑料制成,有着材料及制备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连接支架的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副仪表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与上述副仪表板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支架在前部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支架在后部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排副仪表板;2、后排副仪表板;3、连接支架;4、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
301、端部结构;302、中间结构;3021、通孔;3022、上部部分;3023、下部部分;303、螺纹孔;304、限位结构;3041、限位柱;3042、限位筋;305、卡接孔;306、连接孔;307、第一空腔;308、第二空腔;309、第三空腔;3010、第四空腔;3011、第一加强筋;3012、第二加强筋;3013、第三加强筋;3014、第四加强筋;3015、第五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副仪表板,结合图1中所示的,整体结构上,该副仪表板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还包括设置在上述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之间的连接支架3,并且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与后排副仪表板2的前端也通过连接支架3连接在一起。
如上结构,通过设置连接支架3,并使得副仪表板中的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通过连接支架3相连,本实施例便可在车辆中设置有后排副仪表板2时,保持前排副仪表板1的造型不发生变化,以能够减少车型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而达到降低车型研发成本的效果。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具体来说,作为本实施例的副仪表板主要构成结构的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两者的结构均参见现有车型中的相关结构便可。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图1中所示出的,具体实施时,上述连接支架3也是分别与前排副仪表板1以及后排副仪表板2中的骨架结构相连的,而除了骨架结构,在前排副仪表板1与后排副仪表板2中还具有诸如蒙皮、装饰板或者面板等装饰部件或车载功能器件。当然,诚如以上提及的,具有骨架结构以及蒙皮、装饰板或者面板等部件的前排副仪表板1以及后排副仪表板2,其均参见现有的相关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2至图7中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具体可通过螺接结构相连。此时,使得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也具有连接可靠的优点。
在具体实施时,作为可行的示例性结构,仍如图6及图7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例如可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螺纹孔303,该螺纹孔303可成型在连接支架3上的柱体结构上,并且螺纹孔303可设置在连接支架3的左右两端的端部。而对应于上述螺纹孔303,在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则设置相应的连接过孔便可,连接时,使得连接过孔和与之对应的螺纹孔303对齐,再使得螺钉穿过连接过孔螺接到螺纹孔303内,便可实现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的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鉴于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一般会设置有用于安装相关饰件的安装孔,以在车辆中仅设置有前排副仪表板1时,对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进行装饰。因此,在进一步增设上述后排副仪表板2和连接支架3时,前文中所述的与螺纹孔303对应设置的连接过孔,其便可直接采用前排副仪表板1后端既有的用于安装相关饰件的安装孔。这样,可不必为了连接支架3的设置,而在前排副仪表板1中额外设置安装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与车辆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连接支架3和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具体实施时,在连接支架3的左右两端,靠近连接支架3的顶部与底部可分别设置螺纹孔303。如此,能够增加连接支架3和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的连接点,起到增加两者之间连接强度的作用。
此外,基于连接支架3和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在连接支架3上也设有限位结构304,并且该限位结构304即用于在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连接时限位连接支架3。这样,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限位结构304,以可在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连接时对连接支架3进行限位,能够便于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的连接操作,同时也能够保证连接支架3连接后的位置精度。
仍参见图6和图7所示,作为示例性结构形式,上述限位结构304例如可采用限位柱3041与限位筋3042,并且通过使限位结构304采用限位柱3041与限位筋3042,其也有着结构简单,能够满足相应的限位需求的优点,进而利于保证对连接支架3的限位效果。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优选的,可使得限位结构304同时具有限位柱3041和限位筋3042。不过,基于设计需求,也可仅采用上述限位柱3041与限位筋3042中的一种。另外,继续参见图6与图7所示,限位柱3041采用常规的截面呈十字形的柱体结构便可,且对应于该限位柱3041,在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设置相应的限位孔即可。
在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连接时,限位柱3041插设至与之对应的限位孔内,便能够实现对连接支架3的限位,并且该限位主要是沿整车左右方向(即整车Y向)与整车上下方向(即整车Z向)的限位。
本实施例的上述限位筋3042也采用成型在连接支架3上的常规的外凸筋体结构便可,并且仍如图6及图7所示,限位筋3042的截面可为横置的“U”型,同时,限位筋3042面向前排副仪表板1的一侧也可设置成斜面状。在连接支架3与前排副仪表板1连接时,该限位筋3042上呈斜面状的一侧与前排副仪表板1上的对应位置抵接,即能够起到对连接支架3进行限位的作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限位筋3042主要是沿整车前后方向(即整车X向)的限位。此时,经由限位柱3041和限位筋3042的配合,显然其便能够在整车X、Y、Z三个方向上实现对连接支架3的限位,以获得较好的限位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具体设计上,上述限位结构304可单独布置在连接支架3上,并且与螺纹孔303的布置类似的,可在连接支架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结构304。但是,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2至图5中所示的,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使得螺纹孔303与限位结构304相邻布置,并在各螺纹孔303处均设置由限位柱3041与限位筋3042组成的限位结构304。这样设置,可具有更好的限位效果,以便于连接支架3和前排副仪表板1的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连接支架3与后排副仪表板2之间具体可通过卡接结构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使得后排副仪表板2和连接支架3卡接相连,能够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同时也可便于后期对后排副仪表板2的拆卸维修。
在具体实施时,作为示例性结构形式,例如可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卡接孔305,并且对应于该卡接孔305,在后排副仪表板2的前端设置相应的卡接头便可。上述位于后排副仪表板2上的卡接头采用现有常规卡接结构即可,在后排副仪表板2与连接支架3连接时,推动后排副仪表板2向前移动,使得其上的卡接头卡置在与之对应的卡接孔305内即可。
为增加后排副仪表板2与连接支架3之间的连接强度,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一般可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多个卡接孔305,同时,后排副仪表板2上的卡接头也匹配于卡接孔305的数量设计便可。而具体实施时,上述卡接孔305例如可设置为两个,两个卡接孔305可布置在连接支架3的顶部,并靠近连接支架3的左右两端各设置一个卡接孔305。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参见图1中所示,连接支架3也与位于车身中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连接在一起。此时,使得连接支架3与车身中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连接,便能够借助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增加前、后排副仪表板连接位置的强度与刚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副仪表板位置的局部模态。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通常为固定设置在车身中的钣金支架,并且为实现连接支架3和该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例如可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连接孔306,在连接时,螺钉穿经连接孔306,并螺接在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上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为增加连接支架3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强度,上述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一般可设置为多个,并具体可设置为间隔布置的两个,与之对应的,也在连接支架3的底部设置两个连接孔306,以使得各连接孔306所在位置能够与相应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连接在一起即可。
本实施例中,基于以上对连接支架3和前、后排副仪表板,以及和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之间连接结构的介绍,对于连接支架3自身结构,仍由图2至图5中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其具有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端部结构301,以及位于两个端部结构301之间的中间结构302,并且在中间结构302的中部设置有通孔3021。
此时,使得连接支架3由两个端部结构301以及位于两个端部结构301之间的中间结构302构成,能够使连接支架3为规则造型,而可便于连接支架3的设计及成型。与此同时,通过在中间结构302的中部设置通孔3021,则能够利于连接支架3的减重,并能够降低连接支架3的材料成本。而在具体实施时,优选的,参考图2至图5所示,上述通孔3021例如可为矩形孔,并且通孔3021的长度方向沿整车左右方向布置,以能够适配连接支架3的整体结构造型,获得更好的减重效果。
在连接支架3由两端的端部结构301以及中间结构302构成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上述成型螺纹孔303的柱体结构、限位结构304,以及卡接孔305和连接孔306均布置在端部结构301上,并且在两个端部结构301上均设置有上述螺纹孔303、限位结构304、卡接孔305和连接孔306。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在两个端部结构301中均形成有空腔。该空腔例如可包括形成在各端部结构301中的第一空腔307、第二空腔308、第三空腔309与第四空腔3010,并且卡接孔305即位于第一空腔307中,连接孔306则位于第二空腔308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各端部结构301中形成空腔,便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端部结构301的强度。同时,值得说明的是,除了在各端部结构301中设置上述第一空腔307至第四空腔3010,当然基于端部结构301的具体结构造型,以及根据连接支架3的材质和强度设计需求等,也可使得端部结构301上的空腔设计为其它数量。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中间结构302中,位于通孔3021上方的上部部分3022,以及位于通孔3021下方的下部部分3023均呈台阶状。这样,通过使中间结构302中的上部部分3022与下部部分3023呈台阶状,同样能够利用台阶状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中间结构302的强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形式,在连接支架3的中间结构302以及两个端部结构301中还可设置加强筋。其中,中间结构302处例如可分别设置第一加强筋3011、第二加强筋3012、第三加强筋3013和第四加强筋3014,而各端部结构301处则例如可设置第五加强筋3015。
上述第一加强筋3011和第三加强筋3013位于中间结构302的上部部分3022,并分设在上部部分3022的前后两侧,第二加强筋3012和第四加强筋3014则位于中间结构302的下部部分3023,并同样分设在下部部分3023的前后两侧。而且,具体实施时,上述第一加强筋3011至第四加强筋3014根据中间结构302的结构造型进行设计,以能够较好地加强中间结构302的结构强度便可。
各端部结构301处的第五加强筋3015主要位于第三空腔309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为提升加强筋的加强效果,本实施例在具体设计上,各端部结构301处的第五加强筋3015也可与中间结构302处的第三加强筋3013以及第四加强筋3014连接起来,以经由不同位置的加强筋相连,形成加强筋网络,进而起到更好的加强作用,达到提升加强效果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中间结构302与各端部结构301上设置加强筋,能够利用加强筋进一步增加连接支架3的结构强度,由此可提升其在前、后排副仪表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而有助于提升副仪表板整体的模态。
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支架3例如可采用钣金件或是铝合金件,不过,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连接支架3可具体采用塑料制成。此时,其具体制备时通过注塑工艺成型即可,并且通过使连接支架3采用塑料制成,能够具有材料及制备成本低的特点,同时相较于钣金结构与铝合金结构,当然也能够利于连接支架3的轻量化。
本实施例的副仪表板通过设置连接支架3,并使得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之间通过连接支架3相连,由此其能够在设置后排副仪表板2时保持前排副仪表板1的造型不发生变化,可减少车型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有利于车型研发成本的降低,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中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副仪表板。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副仪表板,能够在设置后排副仪表板2时保持前排副仪表板1的造型不发生变化,可减少车型研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有利于车型研发成本的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的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还包括设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1)和后排副仪表板(2)之间的连接支架(3),且所述前排副仪表板(1)的后端与所述后排副仪表板(2)的前端通过所述连接支架(3)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上设有限位结构(304),所述限位结构(304)用于在所述连接支架(3)与所述前排副仪表板(1)连接时限位所述连接支架(3);
所述限位结构(304)包括限位柱(3041)与限位筋(3042)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与所述后排副仪表板(2)之间通过卡接结构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与位于车身中的副仪表板车身安装支架(4)连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具有在整车左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两个端部结构(301),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端部结构(301)之间的中间结构(302),且所述中间结构(302)的中部设有通孔(30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端部结构(301)中均形成有至少一个空腔;和/或,
所述中间结构(302)中,位于所述通孔(3021)上方的上部部分(3022),以及位于所述通孔(3021)下方的下部部分(3023)均呈台阶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结构(302)以及两个所述端部结构(301)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支架(3)采用塑料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85358.0U CN22034947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副仪表板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85358.0U CN22034947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副仪表板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49474U true CN220349474U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950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85358.0U Active CN220349474U (zh) | 2023-07-07 | 2023-07-07 | 副仪表板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49474U (zh) |
-
2023
- 2023-07-07 CN CN202321785358.0U patent/CN2203494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14660B (zh) | 一种摩托车车头结构 | |
CN220349474U (zh) | 副仪表板及车辆 | |
CN219904530U (zh) | 一种副仪表板骨架总成 | |
CN206031028U (zh) | 汽车塑料背门集成结构 | |
CN210882333U (zh) | 一种汽车b柱饰板的定位结构 | |
CN106274469B (zh) | 一种汽车电子旋钮换档式副仪表板 | |
CN209479426U (zh) | 一种带旋钮换挡的悬臂式汽车副仪表板的实现结构 | |
CN113997833A (zh) | 一种座椅安装支架组合结构 | |
CN107776375A (zh) | 汽车塑料背门集成结构 | |
CN113212115B (zh) | 一种出风口及出风口面板装配结构及安装方法 | |
CN219707199U (zh) | 电动车头罩及电动车 | |
CN217435645U (zh) | 一种包覆饰条及车辆 | |
CN220947575U (zh) | 一种新型汽车中控台碳纤维注塑支架 | |
CN221562977U (zh) | 一种副仪表板组件、副仪表板总成及汽车 | |
CN206086562U (zh) | 一种汽车音响支架 | |
CN208324898U (zh) |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骨架结构 | |
CN219382170U (zh) | 一种车门扶手总成及车辆 | |
CN215043141U (zh) | 一种新型模块化客车仪表台 | |
CN114132266B (zh) | 一种车载信息终端、装饰件和中控屏的集成结构及车辆 | |
CN221023913U (zh) | 一种内置加强支架的汽车前舱导流板 | |
CN211196123U (zh) | 前保险杠和车辆 | |
CN206938596U (zh) | 一种汽车踢脚板及其与氛围灯的装配结构 | |
CN219428048U (zh) | 车辆的d柱外饰板和车辆 | |
CN209666853U (zh) | 一种汽车副仪表台连接z向和y向做成一体的后部支架 | |
JP3046981B2 (ja) | 車両用電気配索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