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6819U -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 Google Patents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6819U
CN220336819U CN202323360623.3U CN202323360623U CN220336819U CN 220336819 U CN220336819 U CN 220336819U CN 202323360623 U CN202323360623 U CN 202323360623U CN 220336819 U CN220336819 U CN 220336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lescopic
main beam
cylinder
sliding
craw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3606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
杨阳
魏苍栋
岳海朋
段轶
宫言川
戴永亮
李伟亮
薛雷光
侯世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Coal Min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3606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6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6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6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包括底盘,底盘包括主梁、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以及分设于主梁前后两端的第一升降支撑部和第二升降支撑部,并在左履带梁与主梁之间设有左伸缩机构,右履带梁与主梁之间设有右伸缩机构;第一升降支撑部和第二升降支撑部能够沿Z向抬升主梁以使该主梁悬空,左伸缩机构和右伸缩机构则能够在主梁处于悬空状态时分别伸缩自身长度,以带动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在Y方向上靠近或远离主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能够调节底盘的宽度尺寸,以在作业时可将底盘尺寸调整至较宽尺寸来确保作业稳定性,同时在与其他设备错车时可将底盘尺寸调整至较窄尺寸,来满足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作业。

Description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背景技术
煤矿用液压锚杆钻车是替代人工手持单体锚杆机作业的锚护设备,能够实现顶锚杆(索)、帮锚杆(索)机械化支护作业,其主要用于在巷道迎头与悬臂式掘进机错车施工进行锚杆(索)支护,也可配置在悬臂式掘进机后部用于补强锚杆(索),同时,还可作为快速掘进系统的配套设备,或应用于成型巷道失效的锚杆(索)的修复施工作业中。
但是现有锚杆钻车的底板结构通常宽度尺寸较大,在巷道内与掘进机错车时非常不方便,然而采用拓宽巷道的方式会极大地增加工作量及成本,而采用掘进机与锚杆钻车开出巷道后再重新换位进入巷道的方式,则浪费大量作业,且不适用于巷道深处的工况,故现有的锚杆钻车无法满足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以可适用于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作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主梁、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以及分设于所述主梁前后两端的第一升降支撑部和第二升降支撑部,并在所述左履带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设有左伸缩机构,所述右履带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设有右伸缩机构;
所述第一升降支撑部和所述第二升降支撑部能够沿Z向抬升所述主梁以使该主梁悬空,所述左伸缩机构和所述右伸缩机构则能够在所述主梁处于悬空状态时分别伸缩自身长度,以带动所述左履带梁和所述右履带梁在Y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主梁。
进一步的,所述左伸缩机构包括一端设于所述左履带梁上的左伸缩梁,所述左伸缩梁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所述主梁上,并于所述左履带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设有左伸缩缸;所述右伸缩机构包括一端设于所述右履带梁上的右伸缩梁,所述右伸缩梁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所述主梁上,并于所述右履带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设有右伸缩缸。
进一步的,所述主梁包括沿X向布置的基座,以及分设于基座两侧的沿Y向布置的第一滑动箱体和第二滑动箱体,所述第一滑动箱体具有向左敞口的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二滑动箱体具有向右敞口的第二滑动腔,所述左伸缩梁与所述右伸缩梁分别滑动于所述第一滑动腔和所述第二滑动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左伸缩梁的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设有向右延伸的左延伸梁,所述右伸缩梁的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设有向左延伸的右延伸梁;所述基座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滑动箱体和所述第二滑动箱体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滑动腔与所述第二滑动腔的第一滑动通孔和第二滑动通孔,且所述左延伸梁和右延伸梁分别滑动于所述第一滑动通孔和所述第二滑动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左伸缩梁和所述右伸缩梁沿Y向对应设置,且所述左延伸梁和所述右延伸梁在X向上错位布置;所述左伸缩梁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右延伸梁的左避让孔,所述右伸缩梁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左延伸梁的右避让孔。
进一步的,所述左伸缩梁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右伸缩梁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且所述左伸缩缸位于两个所述左伸缩梁之间,所述右伸缩缸位于两个所述右伸缩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支撑部包括铰接设于所述主梁前端的推铲,以及两端分别铰接设于所述推铲和所述主梁上的第一伸缩缸,所述第一伸缩缸能够驱使所述推铲翻转以将所述主梁的前端撑起;所述第二升降支撑部包括设于所述主梁后端的支撑座,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主梁之间的第二伸缩缸,所述第二伸缩缸能够驱使所述支撑座下降以将所述主梁的后端撑起。
进一步的,所述主梁的前端设有用于对巷道顶板进行临时支护作业的临时支护系统;所述临时支护系统包括X向伸缩部,设于所述X向伸缩部的伸缩端的Z向伸缩部,以及设于所述Z向伸缩部的伸缩端的支护架。
进一步的,所述X向伸缩部包括沿X向滑动设于所述主梁上的X向伸缩筒,以及设于所述X向伸缩筒与所述主梁之间的X向伸缩缸;和/或,所述Z向伸缩部包括与所述X向伸缩部的伸缩端相连的Z向伸缩外筒,沿Z向滑动设于所述Z向伸缩外筒中的Z向伸缩内筒,以及设于所述Z向伸缩外筒与所述Z向伸缩内筒之间的Z向伸缩缸,并于所述Z向伸缩内筒中设有能够沿Z向升降的升降筒,且所述支护架设于所述升降筒的升降端。
进一步的,所述支护架包括与所述Z向伸缩部的伸缩端铰接相连的支撑基架,铰接设于所述支撑基架上的左扩展支撑架和右拓展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基架与所述Z向伸缩部的伸缩端之间的两个弹性件,且两个弹性件分设于所述Z向伸缩部的左右两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可通过第一升降支撑部和第二升降支撑部将主梁抬起及悬空,并可通过左伸缩机构和右伸缩机构的长度变换带动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靠近或远离主梁,由此实现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在宽度方向上与主梁间距的调节,使得底盘整体宽度尺寸发生变化,进而能够在作业时将底盘尺寸调整至较宽尺寸,来确保作业稳定性,以及在与其他设备错车时将底盘尺寸调整至较窄尺寸,来满足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作业,从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此外,左伸缩机构主要采用左伸缩梁和左伸缩缸构成,右伸缩机构主要采用右伸缩梁和右伸缩缸构成,能够实现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的分别驱动及伸缩,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第一滑动箱体和第二滑动箱体的设置,能够与左伸缩梁、右伸缩梁配合,确保左履带梁、右履带梁与主梁之间间距调节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底盘的使用可靠性。左延伸梁和右延伸梁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的伸缩稳定性,以及底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左延伸梁和右延伸梁在X向上错位布置,以及左避让孔与右避让孔的配合设置,结构布置合理,利于将底盘宽度尺寸调节至最低,从而可增加宽度调节范围。通过将左伸缩缸位于两个左伸缩梁之间,并将右伸缩缸位于两个右伸缩梁之间,利于左履带梁和右履带梁在Y向上平行移动,使得伸缩稳定性更高。第一升降支撑部主要由推铲和第一伸缩缸构成,能够减少整机新部件的增设,利于整机减重及降本设计。X向伸缩部和Z向伸缩部的配合设置,利于增大支护架相对于底盘的位置调节范围,进而适用于更大的支护作业范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底盘和临时支护系统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底盘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去掉左右两侧的履带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伸缩机构和右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临时支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盘;20、钻臂机构;30、动力系统;40、操作台;50、电控系统;
1、主梁;11、基座;111、连接板;112、安装板;12、第一滑动箱体;120、第一滑动腔;121、第一侧板;122、第一顶板; 13、第二滑动箱体;130、第二滑动腔;131、第二侧板;132、第二顶板;
2、左履带梁;3、右履带梁;
4、第一升降支撑部;41、推铲;42、第一伸缩缸;
5、第二升降支撑部;51、支撑座;52、第二伸缩缸;
6、左伸缩机构;61、左伸缩梁;611、左延伸梁;612、左避让孔;62、左伸缩缸;
7、右伸缩机构;71、右伸缩梁;711、右延伸梁;712、右避让孔;72、右伸缩缸;
8、临时支护系统;81、X向伸缩部;811、X向伸缩筒;812、X向伸缩缸;82、Z向伸缩部;821、Z向伸缩外筒;822、Z向伸缩内筒;823、Z向伸缩缸;824、升降筒;83、支护架;831、支撑基架;832、左扩展支撑架;8321、左伸缩架;833、右扩展支撑架;8331、右伸缩架;834、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锚杆钻车自身的上下方向(亦称高度方向、或整车Z向)、左右方向(亦称宽度方向、或整车Y向)和前后方向(亦称长度方向、或整车X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锚杆钻车轮廓为基准定义的“内”和“外”,以锚杆钻车轮廓的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则为“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能够通过调节底盘10的宽度尺寸来满足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作业,从而提升其适用范围。
整体结构上,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包括底盘10。其中,底盘10包括主梁1、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以及分设于主梁1前后两端的第一升降支撑部4和第二升降支撑部5,并在左履带梁2与主梁1之间设有左伸缩机构6,右履带梁3与主梁1之间设有右伸缩机构7;
第一升降支撑部4和第二升降支撑部5能够沿Z向抬升主梁1以使该主梁1悬空,左伸缩机构6和右伸缩机构7则能够在主梁1处于悬空状态时分别伸缩自身长度,以带动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在Y方向上靠近或远离主梁1。
基于上述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5所示,左伸缩机构6包括一端设于左履带梁2上的左伸缩梁61,左伸缩梁61的另一端滑动设于主梁1上,并于左履带梁2与主梁1之间设有左伸缩缸62。
同时,右伸缩机构7包括一端设于右履带梁3上的右伸缩梁71,右伸缩梁71的另一端滑动设于主梁1上,并于右履带梁3与主梁1之间设有右伸缩缸72。如此设置的主要在于,能够实现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的分别驱动及伸缩,且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使用时,基于左伸缩缸62的伸缩便可使得左伸缩梁61靠近或远离主梁1滑动,左伸缩梁61则带动左履带梁2动作,以调节左履带梁2在Y方向上与主梁1的间距。同理,基于右伸缩缸72的伸缩便可使得右伸缩梁71靠近或远离主梁1滑动,右伸缩梁71则带动右履带梁3动作,以调节右履带梁3在Y方向上与主梁1的间距,从而实现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的分别调节。
参见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主梁1包括沿X向布置的基座11,以及分设于基座11两侧的沿Y向布置的第一滑动箱体12和第二滑动箱体13,第一滑动箱体12具有向左敞口的第一滑动腔120,第二滑动箱体13具有向右敞口的第二滑动腔130,左伸缩梁61与右伸缩梁71分别滑动于第一滑动腔120和第二滑动腔130中。
此处,通过第一滑动箱体12和第二滑动箱体13的设置,能够与左伸缩梁61、右伸缩梁71配合,确保左履带梁2、右履带梁3与主梁1之间间距调节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底盘10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基于第一滑动腔120和第二滑动腔130的设置,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既可确保第一滑动箱体12和第二滑动箱体13的结构强度,也可实现二者的减重设计,同时,由于左伸缩梁61与右伸缩梁71分别滑动于第一滑动腔120和第二滑动腔130中,利于提升滑动稳定性。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的第一滑动箱体12包括设于基座11上的第一底板,设于第一底板上的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侧板121,以及盖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21上的第一顶板122,且第一滑动腔120由第一底板、第一顶板122和两个第一侧板121围构而成。
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二滑动箱体13包括设于基座11上的第二底板,设于第二底板上的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侧板131,以及盖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131上的第二顶板132,且第二滑动腔130由第二底板、第二顶板132和两个第二侧板131围构而成。
而且,基于左伸缩梁61与右伸缩梁71伸缩稳定性及结构整体稳定性的考虑,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左伸缩梁61与第一滑动腔120适配设置,右伸缩梁71与第二滑动腔130适配设置,也即左伸缩梁61的外周壁与第一滑动腔120的内周壁贴合,右伸缩梁71的外周壁与第二滑动腔130的内周壁贴合。
再者,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继续参见图5所示,左伸缩梁61的朝向基座11的一端设有向右延伸的左延伸梁611,右伸缩梁71的朝向基座11的一端设有向左延伸的右延伸梁711。
与此同时,基座11具有位于第一滑动箱体12和第二滑动箱体13之间的连接板111,连接板111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滑动腔120与第二滑动腔130的第一滑动通孔和第二滑动通孔,且左延伸梁611和右延伸梁711分别滑动于第一滑动通孔和第二滑动通孔中。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左延伸梁611滑动于第一滑动通孔中,和右延伸梁711滑动于第二滑动通孔中,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的伸缩稳定性,以及底盘1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值得提及的是,本实施例的基座11上还设有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安装板112,左伸缩缸62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一安装板112和左履带梁2,右伸缩缸72的两侧则分别连接另一安装板112和右履带梁3。
具体实施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中,左伸缩梁61和右伸缩梁71沿Y向对应设置,且左延伸梁611和右延伸梁711在X向上错位布置。左伸缩梁61上设有用于避让右延伸梁711的左避让孔612,右伸缩梁71上设有用于避让左延伸梁611的右避让孔712。
此处,通过左延伸梁611和右延伸梁711在X向上错位布置,以及左避让孔612与右避让孔712的配合设置,结构布置合理,利于将底盘10宽度尺寸调节至最低,从而能够增加宽度调节范围。
也就是说,左延伸梁611沿第一滑动通孔滑入右避让孔712中,直至左伸缩梁61抵接连接板111时,左履带梁2与主梁1之间的间距调节至最小,同理,右延伸梁711沿第一滑动通孔滑入左避让孔612中,直至右伸缩梁71抵接连接板111时,右履带梁3与主梁1之间的间距调节至最小。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底盘10宽度尺寸调节稳定性的需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左伸缩梁61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右伸缩梁71也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且左伸缩缸62位于两个左伸缩梁61之间,右伸缩缸72位于两个右伸缩梁71之间。由此,利于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在Y向上平行移动,使得伸缩稳定性更高。
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参见图2所示,第一升降支撑部4包括铰接设于主梁1前端的推铲41,以及两端分别铰接设于推铲41和主梁1上的第一伸缩缸42,第一伸缩缸42能够驱使推铲41翻转以将主梁1的前端撑起。
同时,第二升降支撑部5包括设于主梁1后端的支撑座51,以及设于支撑座51与主梁1之间的第二伸缩缸52,第二伸缩缸52能够驱使支撑座51下降以将主梁1的后端撑起。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升降支撑部4主要由推铲41和第一伸缩缸42构成,以及第二升降支撑部5主要由支撑座51和第二伸缩缸52构成,能够减少整机新部件的增设,进而利于整机减重及降本设计。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示例性结构,参见图2及图6所示,主梁1的前端设有用于对巷道顶板进行临时支护作业的临时支护系统8。该临时支护系统8包括X向伸缩部81,设于X向伸缩部81的伸缩端的Z向伸缩部82,以及设于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的支护架83。
此处,通过X向伸缩部81和Z向伸缩部82的配合设置,利于增大支护架83相对于底盘10的位置调节范围,进而适用于更大的支护作业范围。
展开来讲,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X向伸缩部81包括沿X向滑动设于主梁1上的X向伸缩筒811,以及设于X向伸缩筒811与主梁1之间的X向伸缩缸812。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主梁1的基座11上设有沿X向布置的滑槽,X向伸缩筒811滑动于滑槽中,且X向伸缩缸812设于X向伸缩筒811与滑槽的槽底之间,如此,通过X向伸缩缸812的伸缩便可实现X向伸缩筒811相对于主梁1的伸缩设置。
同时,基于支护架83Z向(高度)调节范围的考虑,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Z向伸缩部82包括与X向伸缩部81的伸缩端相连的Z向伸缩外筒821,沿Z向滑动设于Z向伸缩外筒821中的Z向伸缩内筒822,以及设于Z向伸缩外筒821与Z向伸缩内筒822之间的Z向伸缩缸823,并于Z向伸缩内筒822中设有能够沿Z向升降的升降筒824,且支护架83设于升降筒824的升降端。
通过Z向伸缩缸823的设置,能够实现Z向伸缩内筒822在Z向上的伸缩设置(也即升降设置),同时配合升降筒824的升降功能,能够实现二级升降(或伸缩),增大Z向伸缩部82对支护架83的Z向尺寸调节范围。
其中,升降筒824的升降功能既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见的伸缩筒,也可采用筒体与伸缩缸配合的形式来实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并且,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支护架83包括与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铰接相连的支撑基架831,铰接设于支撑基架831上的左扩展支撑架832和右扩展支撑架833,以及设于支撑基架831与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之间的两个弹性件834,且两个弹性件834分设于Z向伸缩部82的左右两侧。
能够理解的是,通过翻转左扩展支撑架832和右扩展支撑架833,既可以增大作业状态下的支护范围,也利于减少收纳状态下的支护架83的空间占用,以可提升支护架83的实用性。
再者,在支护的区域不平整时,支撑基架831会绕与Z向伸缩部82的铰接点相对于水平发生偏转,此时,两个弹性件834的设置,能够确保支撑基架831在偏转角度的支撑稳定性,而且在支护作业完成后,也能帮助支撑基架831复位。
而且实际应用时,考虑到较大支护范围的作业需求,左扩展支撑架832和右扩展支撑架833上还可分别设置可抽拉的左伸缩架8321和右伸缩架8331,从而利于满足不同支护作业需求。
值得提及的是,本实施例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中未提及的相关结构部分,均可参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见的锚杆钻车,例如第一伸缩缸42、第二伸缩缸52、左伸缩缸62、右伸缩缸72、X向伸缩缸812和Z向伸缩缸823等均可采用常见的液压油缸。
同时,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上均设有用于行走的履带链,以及仍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还包括设于底盘10上的钻臂机构20、动力系统30、操作台40和电控系统50等,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可通过第一升降支撑部4和第二升降支撑部5将主梁1抬起及悬空,并可通过左伸缩机构6和右伸缩机构7的长度变换带动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靠近或远离主梁1,由此实现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在宽度方向上与主梁1间距的调节,使得底盘10整体宽度尺寸发生变化,进而能够在作业时将底盘10尺寸调整至较宽尺寸,来确保作业稳定性,以及在与其他设备错车时将底盘10尺寸调整至较窄尺寸,来满足狭窄空间作业和转场作业,从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包括底盘(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盘(10)包括主梁(1)、左履带梁(2)和右履带梁(3),以及分设于所述主梁(1)前后两端的第一升降支撑部(4)和第二升降支撑部(5),并在所述左履带梁(2)与所述主梁(1)之间设有左伸缩机构(6),所述右履带梁(3)与所述主梁(1)之间设有右伸缩机构(7);
所述第一升降支撑部(4)和所述第二升降支撑部(5)能够沿Z向抬升所述主梁(1)以使该主梁(1)悬空,所述左伸缩机构(6)和所述右伸缩机构(7)则能够在所述主梁(1)处于悬空状态时分别伸缩自身长度,以带动所述左履带梁(2)和所述右履带梁(3)在Y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主梁(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伸缩机构(6)包括一端设于所述左履带梁(2)上的左伸缩梁(61),所述左伸缩梁(61)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所述主梁(1)上,并于所述左履带梁(2)与所述主梁(1)之间设有左伸缩缸(62);
所述右伸缩机构(7)包括一端设于所述右履带梁(3)上的右伸缩梁(71),所述右伸缩梁(71)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所述主梁(1)上,并于所述右履带梁(3)与所述主梁(1)之间设有右伸缩缸(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梁(1)包括沿X向布置的基座(11),以及分设于基座(11)两侧的沿Y向布置的第一滑动箱体(12)和第二滑动箱体(13),所述第一滑动箱体(12)具有向左敞口的第一滑动腔(120),所述第二滑动箱体(13)具有向右敞口的第二滑动腔(130),所述左伸缩梁(61)与所述右伸缩梁(71)分别滑动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20)和所述第二滑动腔(13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伸缩梁(61)的朝向所述基座(11)的一端设有向右延伸的左延伸梁(611),所述右伸缩梁(71)的朝向所述基座(11)的一端设有向左延伸的右延伸梁(711);
所述基座(1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滑动箱体(12)和所述第二滑动箱体(13)之间的连接板(111),所述连接板(111)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滑动腔(120)与所述第二滑动腔(130)的第一滑动通孔和第二滑动通孔,且所述左延伸梁(611)和右延伸梁(711)分别滑动于所述第一滑动通孔和所述第二滑动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伸缩梁(61)和所述右伸缩梁(71)沿Y向对应设置,且所述左延伸梁(611)和所述右延伸梁(711)在X向上错位布置;
所述左伸缩梁(6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右延伸梁(711)的左避让孔(612),所述右伸缩梁(7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左延伸梁(611)的右避让孔(7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伸缩梁(61)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右伸缩梁(71)为沿X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且所述左伸缩缸(62)位于两个所述左伸缩梁(61)之间,所述右伸缩缸(72)位于两个所述右伸缩梁(7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支撑部(4)包括铰接设于所述主梁(1)前端的推铲(41),以及两端分别铰接设于所述推铲(41)和所述主梁(1)上的第一伸缩缸(42),所述第一伸缩缸(42)能够驱使所述推铲(41)翻转以将所述主梁(1)的前端撑起;
所述第二升降支撑部(5)包括设于所述主梁(1)后端的支撑座(5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座(51)与所述主梁(1)之间的第二伸缩缸(52),所述第二伸缩缸(52)能够驱使所述支撑座(51)下降以将所述主梁(1)的后端撑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梁(1)的前端设有用于对巷道顶板进行临时支护作业的临时支护系统(8);
所述临时支护系统(8)包括X向伸缩部(81),设于所述X向伸缩部(81)的伸缩端的Z向伸缩部(82),以及设于所述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的支护架(8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X向伸缩部(81)包括沿X向滑动设于所述主梁(1)上的X向伸缩筒(811),以及设于所述X向伸缩筒(811)与所述主梁(1)之间的X向伸缩缸(812);和/或,
所述Z向伸缩部(82)包括与所述X向伸缩部(81)的伸缩端相连的Z向伸缩外筒(821),沿Z向滑动设于所述Z向伸缩外筒(821)中的Z向伸缩内筒(822),以及设于所述Z向伸缩外筒(821)与所述Z向伸缩内筒(822)之间的Z向伸缩缸(823),并于所述Z向伸缩内筒(822)中设有能够沿Z向升降的升降筒(824),且所述支护架(83)设于所述升降筒(824)的升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护架(83)包括与所述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铰接相连的支撑基架(831),铰接设于所述支撑基架(831)上的左扩展支撑架(832)和右扩展支撑架(833),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基架(831)与所述Z向伸缩部(82)的伸缩端之间的两个弹性件(834),且两个弹性件(834)分设于所述Z向伸缩部(82)的左右两侧。
CN202323360623.3U 2023-12-11 2023-12-11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Active CN220336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60623.3U CN220336819U (zh) 2023-12-11 2023-12-11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360623.3U CN220336819U (zh) 2023-12-11 2023-12-11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6819U true CN220336819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59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360623.3U Active CN220336819U (zh) 2023-12-11 2023-12-11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6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13650C2 (ru) Стро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
CN201416390Y (zh) 升降式煤矿坑道瓦斯钻机
CN111271100A (zh) 多臂锚杆钻车
CN111622683A (zh) 一种可安装多排锚杆机的平台
CN111608591A (zh) 一种带升降机构的钻锚平台
CN220336819U (zh) 底盘宽度可变的锚杆钻车
CN212716416U (zh) 一种四臂锚杆钻车
CN212774339U (zh) 支架结构及支护设备
CN217055228U (zh) 锚杆转载机
CN216341892U (zh) 一种矿用四臂锚杆锚索钻车
CN115853557A (zh) 一种锚杆钻车用多功能支撑装置
CN212642590U (zh) 锚杆钻车
CN220081478U (zh) 支撑组件及井下支护架
CN113605943A (zh) 一种超前支护平台
CN111927317A (zh) 锚杆钻车
CN209742789U (zh) 隧道取芯钻孔机
CN210948735U (zh) 一种临时支撑和锚杆钻车
CN112855201A (zh) 可满足巷道中间支护的掘锚一体机
CN109356620A (zh) 一种门架结构
CN211549749U (zh) 一种巷道掘进支架适应坡度起伏的结构
CN110617015A (zh) 铁路专用旋挖钻机底部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6617447U (zh) 掘锚机的钻机机构和掘锚机
CN218436617U (zh) 一种多自由度转台机构
CN215979427U (zh) 一种超前支护平台
CN217028958U (zh) 一种掘进机用低巷道全方位机载临时支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