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0443U -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 Google Patents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0443U
CN220330443U CN202323001003.0U CN202323001003U CN220330443U CN 220330443 U CN220330443 U CN 220330443U CN 202323001003 U CN202323001003 U CN 202323001003U CN 220330443 U CN220330443 U CN 220330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block
jacking
blocks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010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道海
朱成伟
胡松
方玉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Fudi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Fudi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Fudi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Fudi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010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0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0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0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基座、连接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托块与第一压紧部,第一压紧部内具有第一压块;第二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二基座、第二托块、第二压紧部与顶升部,第二托块、第二压紧部与顶升部分别连接于第二基座上,顶升部内具有顶柱,第二压紧部内具有第二压块;第三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侧压部与第二侧压部,第一侧压端上连接有定位柱,第二侧压部具有可向第一侧压端靠近或远离的第二侧压端,本实用新型可方便地将不同的零件平放或竖放地组装至后围外板,并且定位对零件定位限制的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后围外板的组装焊接效率与质量。

Description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尤其涉及一种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背景技术
后围外板在组装焊接时,现时一般是将后围外板的整个主体框板放置定位后,再由人工将支架等钣金件逐个定位于主体框板上,然后焊接点位,在此过程中,现时对于钣金件的定位通常直接将钣金件放置于主体框板上,然后压紧定位,此操作方式定位效果较差,只能针对需要平放焊接的工件。因此,亟需一种可将不同的钣金件定位于后围外板上的焊接夹具,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围外板焊接夹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包括:第一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基座、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托块与第一压紧部,所述第一压紧部内具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一托块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托块,所述第一定位单元的数量有多个;第二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二基座、第二托块、第二压紧部与顶升部,所述第二托块、所述第二压紧部与所述顶升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顶升部内具有顶柱,所述顶柱可向上移动至凸出于所述第二托块顶侧所在平面或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二托块顶侧所在平面的下方,所述第二压紧部内具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二压块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二托块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二托块;第三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侧压部与第二侧压部,所述第一侧压部具有可向所述第二侧压部靠近或远离的第一侧压端,所述第一侧压端上连接有定位柱,所述第二侧压部具有可向所述第一侧压端靠近或远离的第二侧压端。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对后围外板组装焊接时,先将后围外板的整个主体框架放置于多个第一定位单元的第一托块上,由多个第一托块对其进行支撑承托,然后第一压紧部内的第一压块向第一托块下移靠近,将后围外板的整个主体框架压紧定位,此时可将需要组装焊接的零件安装定位,对于平放组装至主体框架上的零件,第二定位单元内顶升部的顶柱向上活动,将需要平放组件的零件放置于主体框架顶侧对位的位置上,并使得顶柱向上穿出零件上开设的孔位,从而对该零件精准地限位,然后第二压块再向下靠近第二托块,将该零件压紧定位于主体框架上,从而完成对需要平放组装的零件进行定位,当焊接完成后,第二压块向上远离第二托块,顶柱亦向下移动退出零件上的孔位,方便取出焊接后的整个后围板;对于竖直地组装至主体框架上的零件,先将该零件靠近第一侧压部的第一侧压端,并使得第一侧压端上的定位柱穿过零件上开设的孔位,然后第一侧压端向第二侧压端移动,同样第二侧压部内的第二侧压端亦向第一侧压端移动,将零件夹紧定位,并将零件移送至适合主体框架安装的对应位置,从而完成对需要竖直地组装的零件进行定位,当焊接完成后,第一侧压端与第二侧压端相互远离,方便取出焊接后的整个后围板,如此可方便地将不同的零件平放或竖放地组装至后围外板,并且定位对零件定位限制的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后围外板的组装焊接效率与质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升部包括顶升驱动与顶升架,所述顶升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顶升架连接于所述顶升驱动上,所述顶升驱动可带动所述顶升架上下活动,所述顶柱连接于所述顶升架上。当需要对平放组装至后围外板主体框架上的零件进行定位时,顶升驱动通过顶升架带动顶柱向上活动,使得顶柱向上凸出于第二托块顶侧所在平面,此时可将零件上的孔位正对于顶柱,从而对零件放置定位,当焊接完成后,再由顶升驱动通过顶升架带动顶柱向下活动,使得顶柱与零件相互分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基座上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的一侧,所述顶升架上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相互正对的一侧顶角分别设置有倒圆角。当顶升驱动带动顶升架向上活动后,第二限位块亦向上移动到位,此时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限位空隙,可将零件放入限位空隙内限位,在放入时,由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相互正对的一侧顶角分别设置有倒圆角,可使得零件放入时更加方便,如此可提高对零件放置定位的效果,提高产品焊接质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压紧部包括第二直线驱动与第二压臂,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压臂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的顶侧,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块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的另一端。第二直线驱动活动端带动第二压臂在第二基座上转动,使得第二压臂另一端的第二压块向下靠近第二托块,从而将零件进一步压紧定位于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架上,然后第二直线驱动的活动端反向活动,带动第二压臂在第二基座上转动,使得第二压臂另一端的第二压块向上远离第二托块,从而方便对组装焊接后的后围外板取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压块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压臂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压块之间的位置连接有插柱,所述插柱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基座上连接有两个分别正对两个所述第二压块的所述第二托块。第二压臂带动两个第二压块分别向两个第二托块转动下移,将零件上两个第二托块与两个第二压块分别相互正对的位置压紧于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架上,同时第二压臂上位于两个第二压块之间的插柱亦转动下移,使得插柱穿过零件上开设的孔位,进一步提高对零件放置的准确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压部包括第一滑移驱动与滑移座,所述滑移座连接于所述第一滑移驱动上,所述第一滑移驱动可带动所述滑移座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侧压部的方向活动,所述滑移座上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侧压块,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分别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侧压端,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正对所述第二侧压部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定位柱。滑移座上的多个第一侧压块分别作为多个第一侧压端,将需要竖直放置组装的零件靠近滑移座,使得多个第一侧压块上连接的定位柱分别相对插入零件上开设的多个孔位,当需要对零件定位时,第一滑移驱动带动整个滑移座向第二侧压部靠近,由第二侧压端将零件抵压定位于多个第二侧压块上,如此利用多个定位柱可方便地将零件放置并限位,提高将零件放置时位置的准确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压部包括固定座、第二滑移驱动与滑移块,所述第二滑移驱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滑移块连接于所述第二滑移驱动上,所述第二滑移驱动可带动所述滑移块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侧压端,所述滑移块上正对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二侧压块,多个所述第二侧压块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二侧压端。多个第二侧压块分别作为第二侧压部内的多个第二侧压端,当需要对零件夹紧定位时,固定座上的第二滑移驱动带动滑移块向第一侧压部靠近,并使得滑移块上的多个第二侧压块分别朝多个第一侧压块靠近,从而从零件不同的位置上施力,更稳定地将零件夹紧定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座上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连接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柱。在放置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时,可将连接块上的限位柱正对于主体框板上的孔位,并使得限位柱相对穿过主体框板上的孔位进行定位,提高对主体框体定位的精准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压紧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与第一压臂,所述第一压臂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侧,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的一端,所述第一压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的另一端。当需要利用第一压块压紧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时,第一直线驱动的活动端活动,带动第一压臂转动,使得第一压臂端部的第一压块向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下移靠近,将其压紧定位于第一托块上,当焊接完成后,第一直线驱动的活动端反向活动,带动第二压臂反向转动,使得第一压块向上转动远离焊接完成后的后围外板,从而可取出焊接后的后围外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压部与所述第二侧压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基座上连接有后夹块,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内的所述第一压臂上连接有前夹块,所述前夹块可向下移动靠近后夹块的前侧或向上远离所述后夹块。第一定位单元内的第一压臂带动第一压块将主体框板抵压定位后,第一压臂上连接的前夹块向下移动至后夹块的前侧,当第一侧压部与第二定位部将所需要组装焊接的零件夹紧定位后,第一侧压部内的后夹块移动靠近前夹块,如此前夹块与后夹块可对主体框板上的竖直设计部分进一步夹紧定位,提高了对主体框板的定位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定位单元使用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单元与第三定位单元使用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第一定位单元、110-第一基座、120-第一托块、131-第一压块、132-第一直线驱动、133-第一压臂、140-前夹块、200-第二定位单元、210-第二基座、211-第一限位块、220-第二托块、231-顶柱、232-顶升驱动、233-顶升架、234-第二限位块、241-第二压块、242-第二压臂、243-插柱、310-第一侧压部、311-定位柱、312-第一滑移驱动、313-滑移座、314-第一侧压块、320-第二侧压部、321-固定座、322-第二滑移驱动、323-滑移块、324-第二侧压块、325-后夹块、331-连接块、332-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与图3,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包括:第一定位单元100,其包括第一基座110、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上的第一托块120与第一压紧部,所述第一压紧部内具有第一压块131,所述第一压块131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一托块120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托块120,所述第一定位单元100的数量有多个;第二定位单元200,其包括第二基座210、第二托块220、第二压紧部与顶升部,所述第二托块220、所述第二压紧部与所述顶升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顶升部内具有顶柱231,所述顶柱231可向上移动至凸出于所述第二托块220顶侧所在平面或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二托块220顶侧所在平面的下方,所述第二压紧部内具有第二压块241,所述第二压块241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二托块220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二托块220;第三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侧压部310与第二侧压部320,所述第一侧压部310具有可向所述第二侧压部320靠近或远离的第一侧压端,所述第一侧压端上连接有定位柱311,所述第二侧压部320具有可向所述第一侧压端靠近或远离的第二侧压端。
在此后围外板焊接夹具中,对后围外板组装焊接时,先将后围外板的整个主体框架放置于多个第一定位单元100的第一托块120上,由多个第一托块120对其进行支撑承托,然后第一压紧部内的第一压块131向第一托块120下移靠近,将后围外板的整个主体框架压紧定位,此时可将需要组装焊接的零件安装定位,对于平放组装至主体框架上的零件,第二定位单元200内顶升部的顶柱231向上活动,将需要平放组件的零件放置于主体框架顶侧对位的位置上,并使得顶柱231向上穿出零件上开设的孔位,从而对该零件精准地限位,然后第二压块241再向下靠近第二托块220,将该零件压紧定位于主体框架上,从而完成对需要平放组装的零件进行定位,当焊接完成后,第二压块241向上远离第二托块220,顶柱231亦向下移动退出零件上的孔位,方便取出焊接后的整个后围板;对于竖直地组装至主体框架上的零件,先将该零件靠近第一侧压部310的第一侧压端,并使得第一侧压端上的定位柱311穿过零件上开设的孔位,然后第一侧压端向第二侧压端移动,同样第二侧压部320内的第二侧压端亦向第一侧压端移动,将零件夹紧定位,并将零件移送至适合主体框架安装的对应位置,从而完成对需要竖直地组装的零件进行定位,当焊接完成后,第一侧压端与第二侧压端相互远离,方便取出焊接后的整个后围板,如此可方便地将不同的零件平放或竖放地组装至后围外板,并且定位对零件定位限制的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后围外板的组装焊接效率与质量。
顶升部主要利用上下活动的顶柱231将所需要组装焊接的零件进行定位,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升部包括顶升驱动232与顶升架233,所述顶升驱动232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顶升架233连接于所述顶升驱动232上,所述顶升驱动232可带动所述顶升架233上下活动,所述顶柱231连接于所述顶升架233上。当需要对平放组装至后围外板主体框架上的零件进行定位时,顶升驱动232通过顶升架233带动顶柱231向上活动,使得顶柱231向上凸出于第二托块220顶侧所在平面,此时可将零件上的孔位正对于顶柱231,从而对零件放置定位,当焊接完成后,再由顶升驱动232通过顶升架233带动顶柱231向下活动,使得顶柱231与零件相互分离。
为了可进一步提高对所需要平放焊接的零件的定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座210上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1,所述第一限位块21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231的一侧,所述顶升架233上连接有第二限位块234,所述第二限位块234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23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限位块211与所述第二限位块234相互正对的一侧顶角分别设置有倒圆角。当顶升驱动232带动顶升架233向上活动后,第二限位块234亦向上移动到位,此时第一限位块211与第二限位块234之间形成限位空隙,可将零件放入限位空隙内限位,在放入时,由于第一限位块211与第二限位块234相互正对的一侧顶角分别设置有倒圆角,可使得零件放入时更加方便,如此可提高对零件放置定位的效果,提高产品焊接质量。
第二压紧部主要用于将所需要平放焊接的零件在放置定位后,再进行压紧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紧部包括第二直线驱动与第二压臂242,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第二压臂242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的顶侧,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242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块241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242的另一端。第二直线驱动活动端带动第二压臂242在第二基座210上转动,使得第二压臂242另一端的第二压块241向下靠近第二托块220,从而将零件进一步压紧定位于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架上,然后第二直线驱动的活动端反向活动,带动第二压臂242在第二基座210上转动,使得第二压臂242另一端的第二压块241向上远离第二托块220,从而方便对组装焊接后的后围外板取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压块241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压臂242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压块241之间的位置连接有插柱243,所述插柱243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基座210上连接有两个分别正对两个所述第二压块241的所述第二托块220。第二压臂242带动两个第二压块241分别向两个第二托块220转动下移,将零件上两个第二托块220与两个第二压块241分别相互正对的位置压紧于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架上,同时第二压臂242上位于两个第二压块241之间的插柱243亦转动下移,使得插柱243穿过零件上开设的孔位,进一步提高对零件放置的准确性。
需要竖直地放置定位的零件在组装时,先利用多个定位柱311将零件吊挂定位,然后再带动该零件移动后夹紧定位,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压部310包括第一滑移驱动312与滑移座313,所述滑移座313连接于所述第一滑移驱动312上,所述第一滑移驱动312可带动所述滑移座31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侧压部320的方向活动,所述滑移座313上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侧压块314,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分别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侧压端,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正对所述第二侧压部320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定位柱311。滑移座313上的多个第一侧压块314分别作为多个第一侧压端,将需要竖直放置组装的零件靠近滑移座313,使得多个第一侧压块314上连接的定位柱311分别相对插入零件上开设的多个孔位,当需要对零件定位时,第一滑移驱动312带动整个滑移座313向第二侧压部320靠近,由第二侧压端将零件抵压定位于多个第二侧压块324上,如此利用多个定位柱311可方便地将零件放置并限位,提高将零件放置时位置的准确性。
作为第二侧压部320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侧压部320包括固定座321、第二滑移驱动322与滑移块323,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连接于所述固定座321上,所述滑移块323连接于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上,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可带动所述滑移块323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侧压端,所述滑移块323上正对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二侧压块324,多个所述第二侧压块324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二侧压端。多个第二侧压块324分别作为第二侧压部320内的多个第二侧压端,当需要对零件夹紧定位时,固定座321上的第二滑移驱动322带动滑移块323向第一侧压部310靠近,并使得滑移块323上的多个第二侧压块324分别朝多个第一侧压块314靠近,从而从零件不同的位置上施力,更稳定地将零件夹紧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321上连接有连接块331,所述连接块331上连接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柱332。在放置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时,可将连接块331上的限位柱332正对于主体框板上的孔位,并使得限位柱332相对穿过主体框板上的孔位进行定位,提高对主体框体定位的精准度。
将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放置后,此时再利用第一压紧部进一步地将其压紧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紧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132与第一压臂133,所述第一压臂133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的顶侧,所述第一直线驱动132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上,所述第一直线驱动132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133的一端,所述第一压块131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133的另一端。当需要利用第一压块131压紧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时,第一直线驱动132的活动端活动,带动第一压臂133转动,使得第一压臂133端部的第一压块131向后围外板的主体框板下移靠近,将其压紧定位于第一托块120上,当焊接完成后,第一直线驱动132的活动端反向活动,带动第二压臂242反向转动,使得第一压块131向上转动远离焊接完成后的后围外板,从而可取出焊接后的后围外板。
除了对主体框板上下压紧定位以外,还可对其竖直或倾斜的部分进行夹紧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压部310与所述第二侧压部32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基座110上连接有后夹块325,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单元100内的所述第一压臂133上连接有前夹块140,所述前夹块140可向下移动靠近后夹块325的前侧或向上远离所述后夹块325。第一定位单元100内的第一压臂133带动第一压块131将主体框板抵压定位后,第一压臂133上连接的前夹块140向下移动至后夹块325的前侧,当第一侧压部310与第二定位部将所需要组装焊接的零件夹紧定位后,第一侧压部310内的后夹块325移动靠近前夹块140,如此前夹块140与后夹块325可对主体框板上的竖直设计部分进一步夹紧定位,提高了对主体框板的定位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顶升驱动232、第二直线驱动、第一滑移驱动312、第二滑移驱动322与第一直线驱动132均用于提供沿直线方向往复活动的驱动力,其结构形式有多种,如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等,例如,当使用气缸时,气缸的缸体即为固定端,缸体中可往复活动的活塞杆则为活动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定位单元(100),其包括第一基座(110)、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上的第一托块(120)与第一压紧部,所述第一压紧部内具有第一压块(131),所述第一压块(131)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一托块(120)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托块(120),所述第一定位单元(100)的数量有多个;
第二定位单元(200),其包括第二基座(210)、第二托块(220)、第二压紧部与顶升部,所述第二托块(220)、所述第二压紧部与所述顶升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顶升部内具有顶柱(231),所述顶柱(231)可向上移动至凸出于所述第二托块(220)顶侧所在平面或向下移动至所述第二托块(220)顶侧所在平面的下方,所述第二压紧部内具有第二压块(241),所述第二压块(241)可向下靠近所述第二托块(220)或向上远离所述第二托块(220);
第三定位单元,其包括第一侧压部(310)与第二侧压部(320),所述第一侧压部(310)具有可向所述第二侧压部(320)靠近或远离的第一侧压端,所述第一侧压端上连接有定位柱(311),所述第二侧压部(320)具有可向所述第一侧压端靠近或远离的第二侧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部包括顶升驱动(232)与顶升架(233),所述顶升驱动(232)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顶升架(233)连接于所述顶升驱动(232)上,所述顶升驱动(232)可带动所述顶升架(233)上下活动,所述顶柱(231)连接于所述顶升架(23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1),所述第一限位块(21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231)的一侧,所述顶升架(233)上连接有第二限位块(234),所述第二限位块(234)间隔地设置于所述顶柱(23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限位块(211)与所述第二限位块(234)相互正对的一侧顶角分别设置有倒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紧部包括第二直线驱动与第二压臂(242),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上,所述第二压臂(242)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210)的顶侧,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242)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块(241)连接于所述第二压臂(242)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块(241)沿水平方向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压臂(242)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压块(241)之间的位置连接有插柱(243),所述插柱(243)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基座(210)上连接有两个分别正对两个所述第二压块(241)的所述第二托块(2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压部(310)包括第一滑移驱动(312)与滑移座(313),所述滑移座(313)连接于所述第一滑移驱动(312)上,所述第一滑移驱动(312)可带动所述滑移座(313)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侧压部(320)的方向活动,所述滑移座(313)上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侧压块(314),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分别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侧压端,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正对所述第二侧压部(320)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定位柱(3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压部(320)包括固定座(321)、第二滑移驱动(322)与滑移块(323),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连接于所述固定座(321)上,所述滑移块(323)连接于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上,所述第二滑移驱动(322)可带动所述滑移块(323)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侧压端,所述滑移块(323)上正对多个所述第一侧压块(314)的位置分别连接有第二侧压块(324),多个所述第二侧压块(324)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二侧压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21)上连接有连接块(331),所述连接块(331)上连接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柱(33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132)与第一压臂(133),所述第一压臂(133)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的顶侧,所述第一直线驱动(132)的固定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110)上,所述第一直线驱动(132)的活动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133)的一端,所述第一压块(131)连接于所述第一压臂(133)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围外板焊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压部(310)与所述第二侧压部(32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基座(110)上连接有后夹块(325),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单元(100)内的所述第一压臂(133)上连接有前夹块(140),所述前夹块(140)可向下移动靠近后夹块(325)的前侧或向上远离所述后夹块(325)。
CN202323001003.0U 2023-11-07 2023-11-07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Active CN220330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01003.0U CN2203304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01003.0U CN2203304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0443U true CN220330443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6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01003.0U Active CN2203304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04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8899B (zh) 铝合金模板焊接定位工装台
CN204934987U (zh) 一种汽车顶盖天窗总成焊接夹具
CN206850633U (zh) 一种永磁电机磁瓦装配工装
CN220330443U (zh) 后围外板焊接夹具
CN212682703U (zh) 一种齿轮插齿夹具
CN110900072B (zh) 一种用于充气环保柜左右侧板的定位工装以及焊接设备
CN205074742U (zh) 一种o型圈安装装置
CN108971733B (zh) 一种汽车座椅支架总成双工位装夹焊接装置
CN216132830U (zh) 光伏组件静态荷载测试支架
CN215509624U (zh) 一种支架焊接工装
CN215393129U (zh) 一种装甲车侧板焊接工装
CN212824944U (zh) 一种翻转定位加工台
CN210649237U (zh) 一种用于焊接箱体式支架的夹具
CN212470587U (zh) 一种建筑板材定点打孔快速夹紧装置
CN220178555U (zh) 前围板焊接夹具
CN220389147U (zh) 一种发动机零件加工用夹具
CN217965519U (zh) 一种用于加工内撑管焊接组件的装置
CN220330444U (zh) 电池包板总成夹具
CN219521983U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对接辅助设备
CN216802246U (zh) 一种换电模块车身安装架前梁总成焊接夹具
CN220838965U (zh) 一种夹具
CN218855986U (zh) 汽车座椅多功能焊接夹具
CN220920616U (zh) 一种板材冲孔用夹具
CN212145486U (zh) 一种盖板液压夹具
CN216370825U (zh) 一种钢结构焊接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