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4872U -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4872U
CN220314872U CN202322095672.2U CN202322095672U CN220314872U CN 220314872 U CN220314872 U CN 220314872U CN 202322095672 U CN202322095672 U CN 202322095672U CN 220314872 U CN220314872 U CN 2203148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mounting
plate
mounting hole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56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君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56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48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48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48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内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相对所述内板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支撑部,且所述支撑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内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Description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包括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其中,外后视镜通常安装于车门外部。外后视镜的安装螺栓可依次穿过外板支撑板和车门内板,从而实现与车门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用于与车门内板连接,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内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相对所述内板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支撑部,且所述支撑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内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包括外后视镜、车门内板和第一方面所述的安装结构,所述外后视镜通过外后视镜安装螺栓分别与所述安装结构和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外后视镜安装结构配置为包括第二加强板和第一加强板的多层安装结构,在第一加强板的支撑部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在第二加强板开设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以及在内板开设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能够增加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加强板的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加强板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加强板与内板以及与第一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10-第一加强板;11-支撑部;111-第一安装孔;112-支撑部位;113-安装部位;12-第一凸台;13-连接部;14-避让区域;20-第二加强板;21-第二安装孔;22-焊接部;30-第三加强板;31-第四安装孔;32-第二凸台;33-支撑腿;2-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安装结构用于与车门内板2(简称内板2)连接,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设置于内板2和第二加强板20之间,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连接,第二加强板20相对内板2固定;
其中,第一加强板10包括支撑部11,且支撑部11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加强板2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内板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第一加强板10可理解为上铰链加强板,第一加强板10可与车门内板2的上铰链安装点连接,以增加上铰链安装点的结构强度。第一加强板10还可以与内板2的除上铰链安装点以外的其他区域连接,以加强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可通过螺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也可通过先粘接后螺接的方式连接。其中,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能够有效提高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的装配效率。
第二加强板20可理解为外水切加强板,外水切加强板又可称为外腰线加强板或者外板支撑板,第二加强板20可与外水切连接,以加强外水切的结构强度。第二加强板20与内板2相对固定,可为第二加强板20直接与内板2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也可为第二加强板20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还可为第二加强板20分别与内板2连接以及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
目前,与本公开相关的技术中,第二加强板20与车门内板2通常相对固定,第二加强板20和车门内板2均开设相互连通的安装孔,外后视镜安装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加强板20和内板2的安装孔以实现与车门固定。外后视镜的稳定性影响外后视镜的寿命,同时也影响车辆噪音的大小。相关技术中,外后视镜的模态基本维持在35HZ左右,这导致外后视镜的稳定性较差。
基于相关技术中外后视镜的模态较低,导致外后视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0设置于内板2和第二加强板20之间,且第一加强板10包括支撑部11,支撑部11中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加强板2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内板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依次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外后视镜可自带安装螺栓,安装螺栓穿过上述通孔,并与总装螺母拧紧后,即可实现外后视镜与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以及内板2均连接。通过将外后视镜安装结构配置为包括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的多层安装结构,从而能够增加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提高与外后视镜安装结构连接的外后视镜的稳定性;通过将外后视镜分别与第二加强板20以及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从而使第二加强板20与第一加强板10均可向外后视镜提供支撑力,以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21,以及第三安装孔的形状并不要求完全一致,例如,内板2的第三安装孔的大小可大于支撑部11的第一安装孔111的大小,以便后视镜安装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111后,更容易穿过第三安装孔,从而提高外后视镜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21以及第三安装孔的数量可以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21以及第三安装孔的数量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外后视镜的安装螺栓能够分别穿过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以及内板2即可。作为示例:第二加强板20可设置三个第二安装孔21;第一加强板10的支撑部11可设置两个第一安装孔111,且第一加强板10可设置避让区域14;内板2可设置三个第三安装孔。其中,两个第二安装孔21通过两个第一安装孔111与两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供外后视镜安装螺栓穿过,剩余一个第二安装孔21通过第一加强板10的避让区域14与剩余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供外后视镜安装螺栓穿过。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外后视镜安装结构配置为包括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的多层安装结构,从而能够增加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外后视镜分别与第二加强板20以及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以使第二加强板20与第一加强板10均能够向外后视镜提供支撑力,从而能够增加外后视镜的模态,以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包括支撑部位112和安装部位113,支撑部位112与安装部位113垂直以形成L型支撑部,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开设于安装部位113,安装部位113相对支撑部位112更靠近第二加强板。
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开设于安装部位113,从而外后视镜通过安装部位113与第一加强板连接。安装部位113与支撑部位112垂直以形成L型支撑部11,第一加强板10通过支撑部位112和安装部位113向外后视镜提供支撑力。其中,安装部位113相对支撑部位112更靠近第二加强板,支撑部位112可向外后视镜提供从第一加强板10向第二加强板20方向的支撑力(即Y向支撑力)。
通过上述设置,支撑部位112可向外后视镜提供Y向支撑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加强板10对外后视镜的Y向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0包括第一凸台12以及环绕第一凸台12设置的多个连接部13,第一凸台12的凸起方向与靠近第二加强板20的方向一致,第一加强板10通过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连接,支撑部11设置于第一凸台12。
第一加强板10包括第一凸台12,支撑部11设置于第一凸台12,外后视镜对第一加强板10的作用力通过支撑部11传导至第一凸台12。第一加强板10还包括环绕第一凸台12设置的多个连接部13,第一加强板10通过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连接,外后视镜对第一加强板10的作用力依次通过第一凸台12和多个连接部13传导至内板2。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可为螺接或者焊接,多个连接部13可与内板2贴合,以提高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其中,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焊接能够提高第一加强板10的装配效率。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2和多个连接部13,从而能够增加第一加强板10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连接,能够增加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
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板10可环绕第一凸台12设置五个连接部13,该五个连接部13可均与内板2贴合,并可分别与内板2焊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2和多个连接部13,且第一加强板10通过多个连接部13与内板2连接,从而能够使第一加强板10与内板2形成稳定的框型结构,增加第一加强板10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如图3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30,第三加强板30设置于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之间,且第三加强板30相对内板2固定,第三加强板3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依次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第三加强板30设置于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之间,且第三加强板30相对内板2固定。其中,第三加强板30可直接与内板2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第三加强板30也可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第三加强板30还可分别与内板2以及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以实现与内板2相对固定。
第三加强板3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1、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11和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依次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外后视镜的安装螺栓穿过通孔并与螺母拧紧以实现与车门固定。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20、第三加强板30以及内板2均对外后视镜提供支撑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21、第三安装孔以及第四安装孔31的数量可以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21、第三安装孔以及第四安装孔31的数量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外后视镜的安装螺栓能够分别穿过第二加强板20、第三加强板30、第一加强板10以及内板2即可。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加强板30,且第三加强板还与外后视镜连接,这样,第三加强板30也能够向外后视镜提供支撑力,从而能够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贴合,且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可为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焊接,这样,能够提高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的安装效率。
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设置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贴合,且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从而能够使多层安装结构中的第一加强板10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相较于各层无连接关系的多层安装结构,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安装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贴合,且支撑部11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可为支撑部11的安装部位113与第三加强板30贴合,且安装部位113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具体的,支撑部11包括支撑部位112和安装部位113,支撑部位112与安装部位113垂直以形成L型支撑部,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开设于安装部位113,安装部位113相对支撑部位112更靠近第二加强板。通过将安装部位113与第三加强板30贴合,且安装部位113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从而支撑部位112能够通过安装部位向第三加强板30提供Y向支撑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强板30包括第二凸台32以及环绕第二凸台32设置的多个支撑腿33,第二凸台32的凸起方向与靠近第二加强板20的方向一致,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内板2连接,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设置于第二凸台32。
第三加强板30包括第二凸台32,且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31设置于第二凸台32,外后视镜对第三加强板30的作用力通过第二凸台32传导至第三加强板30的支撑腿33。通过设置第二凸台32,能够加强第三加强板30的结构强度,且能够提高对外后视镜的支撑效果。第三加强板30与第一加强板10的支撑部11连接,可为第二凸台32与支撑部11连接。
第三加强板30包括环绕第二凸台32设置的多个支撑腿33。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内板2连接,该至少一个支撑腿33可为与内板2焊接或者螺接,且该至少一个支撑腿33可与内板2贴合,以增加第三加强板30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也可为与第一加强板10焊接或者螺接,且该至少一个支撑腿33也可与第一加强板10贴合,以增加第三加强板30与第一加强板10的连接强度。
第三加强板30的多个支撑腿33起到对第三加强板30的支撑作用,通过第二凸台32以及多个支撑腿33,从而使第三加强板30与内板2形成稳定的框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且能够降低外后视镜高速时的振动,过颠簸路时的振动以及满足车门10万次耐久使用寿命。
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内板2连接,第三加强板30通过多个支撑腿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33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从而使外后视镜对第三加强板30的作用力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腿33直接传导至内板2;外后视镜对第三加强板30的作用力还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腿33传导至第一加强板10,再经第一加强板10传导至内板2,这样,能够分散内板2的受力点,提高安装结构与内板2的连接稳定性。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示例对第三加强板30的多个支撑腿33进行说明。
示例1,第三加强板30包括环绕第二凸台32设置的三个支撑腿33。该三个支撑腿33均匀排布,每个支撑腿33所受力大致相等。三个支撑腿33可分别为向车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向车顶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以及向车底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或者,三个支撑腿33可分别为向车尾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向车顶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以及向车底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还或者,三个支撑腿33可分别为向车头与车顶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向车底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以及向车尾与车顶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个支撑腿33的具体延伸方向只是示例性说明,三个支撑腿33的具体延伸方向不限于上述说明。设置第三加强板30包括环绕第二凸台32设置的三个支撑腿33能够提高对第三加强板30的支撑效果,以提高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且设置三个支撑腿33,支撑腿33的数量较少,从而能够提高第三加强板30的安装效率。
示例2,第三加强板30包括环绕第二凸台32设置的四个支撑腿33。该四个支撑腿33均匀排布,每个支撑腿33所受力大致相等。四个支撑腿33可分别向车头方向延伸、向车尾方向延伸、向车顶方向延伸以及向车底方向延伸;或者,四个支撑腿33可分别为向车头与车顶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向车头与车底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向车尾与车顶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以及向车尾与车底的中间方向延伸的支撑腿33。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个支撑腿33的具体延伸方向只是示例性说明,四个支撑腿33的具体延伸方向不限于上述说明。设置四个支撑腿33,能够提高对第三加强板30的支撑效果,从而能提高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三加强板30的多个支撑腿33起到对第三加强板30的支撑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凸台32以及多个支撑腿33,从而使第三加强板30与内板2形成稳定的框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安装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能够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外后视镜的模态通常可达到45HZ左右;外后视镜对第三加强板30的作用力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腿33直接传导至内板2,外后视镜对第三加强板30的作用力还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腿33传导至第一加强板10,再经第一加强板10传导至内板2,这样,能够分散内板2的受力点,提高安装结构与内板2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内板2连接的支撑腿33的数量小于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的支撑腿33的数量。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内板2连接的支撑腿33的数量小于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的支撑腿33的数量,从而能够增加多层安装结构中的第一加强板10与第三加强板30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安装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贴合,且与第二加强板20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贴合,且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连接,可为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焊接或者螺接。其中,若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为焊接,可在第二凸台32设置多个均匀排布的焊点,以实现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先将第三加强板30与内板2相对固定,再将第二加强板20与第二凸台32连接;或者,如图5所示,可先将第二加强板20与第二凸台32连接,形成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部组成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可供之为供货结构),再将固定结构安装于车门,这样,可提前批量完成第二加强板20和第三加强板30的连接,从而提高安装结构与车门内板2的连接效率。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凸台32与第二加强板20连接,从而能够增加多层安装结构中的第二加强板20与第三加强板30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安装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20与内板2连接。
第二加强板20与内板2连接可与内板2通过焊接或者螺接等方式连接。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第二加强板20可通过焊接部22与内板2焊接。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板20也与内板2直接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强安装结构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进而能够提高安装结构的稳定性,以提高后视镜的稳定性;并且,第二加强板20可分别与内板2连接、与第三加强板30连接以及与第一加强板10连接,这样,既能够加强安装结构与内板2的连接强度,还能够提高安装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0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和/或,第二加强板20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
作为示例,第一加强板10的厚度可为1.5毫米。第二加强板20的厚度可为0.7毫米。
本公开实施例的任一种安装结构均能够增加外后视镜的模态,提高外后视镜的稳定性。相关技术中,外后视镜的加强板通常为1.6毫米以上的高强度钢板,本公开在增加外后视镜的模态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10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和/或,第二加强板20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从而利于车门的轻量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2和/或第三加强板30的厚度也可不超过1.5毫米,作为示例,内板2的厚度可为0.7毫米,第三加强板30的厚度可为1.5毫米。通过设置内板2和/或第三加强板30的厚度也不超过1.5毫米,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车门的轻量化设计。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包括外后视镜、车门内板和公开实施例的任一种的安装结构,所述外后视镜通过外后视镜安装螺栓分别与所述安装结构和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的任一种安装结构均可适用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自动驾驶车辆,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结构,用于与车门内板连接,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内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相对所述内板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加强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内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部位和安装部位,所述支撑部位与所述安装部位垂直以形成L型支撑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开设于所述安装部位,所述安装部位相对所述支撑部位更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凸台以及环绕所述第一凸台设置的多个连接部,所述第一凸台的凸起方向与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且所述第三加强板相对所述内板固定,所述第三加强板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依次连通以形成用于安装外后视镜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三加强板贴合,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三加强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第二凸台以及环绕所述第二凸台设置的多个支撑腿,所述第二凸台的凸起方向与靠近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三加强板通过所述多个支撑腿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通过所述多个支撑腿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与所述内板连接的支撑腿的数量小于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的支撑腿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贴合,且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厚度不超过1.5毫米。
10.一种自动驾驶车辆,包括外后视镜、车门内板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所述外后视镜通过外后视镜安装螺栓分别与所述安装结构和所述车门内板连接。
CN202322095672.2U 2023-08-04 2023-08-04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Active CN2203148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672.2U CN220314872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672.2U CN220314872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4872U true CN220314872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0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5672.2U Active CN220314872U (zh) 2023-08-04 2023-08-04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48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20180222535A1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JP2011235688A (ja) 車体前部の補強構造
US20030136601A1 (en)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and related method
CN220314872U (zh) 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CN201369347Y (zh) 一种新型的车身蓄电池安装固定支架
JP2000118435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及び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とセンタメンバとの連結構造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110316258A (zh) 前地板结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100423978C (zh) 车身前立柱附近连接结构
CN209666791U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尾门内板加强结构
CN112918575A (zh) 车辆的车体
CN112046610A (zh) 车辆的a柱以及车辆
CN219947860U (zh) 一种背门内板总成及汽车
CN217048455U (zh) 一种外板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19325874U (zh) 一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5097838U (zh) 机罩内板总成
CN210707633U (zh) 加强件
JP4284512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20682117U (zh) 天窗加强框架及车辆
CN218577882U (zh) 后地板加强组件及车辆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5043145U (zh) 翼子板安装总成及汽车
CN112172923B (zh) 前柱构造
JP201203064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