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8437U -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8437U
CN220298437U CN202321695835.4U CN202321695835U CN220298437U CN 220298437 U CN220298437 U CN 220298437U CN 202321695835 U CN202321695835 U CN 202321695835U CN 220298437 U CN220298437 U CN 220298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ipeline
channel
vehicle body
body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958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盛州
华猛
文兵
吴钋冰
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958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8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8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8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包括车身地板、中通道加强梁和安装支架,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安装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围成中空腔体;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中,以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包括用于布置上层管线的第一安装通道以及用于布置下层管线的第二安装通道。本实用新型中,管线可分类分层地全部集成在不同的安装通道内,且该管线布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在有效地保护了管线在行车和碰撞工况下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底盘下方的管线布置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管线布置在地板下方,但这种方式占用了车身地板下空间,会降低整车离地间隙,影响整车车高,空间利用率低,对于底盘低的车辆(比如电动超跑)并不适用,且其无法避免高压线以及水管、制动管等被磕底而破裂,影响车辆安全性能;而另一种是将管线布置在车身纵梁两侧,但这种方式在侧碰实验中容易由于被碰撞到高压线等管线而发生高压短路起火,安全系数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辆管线布置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包括车身地板、中通道加强梁和安装支架,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安装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围成中空腔体;
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中,以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包括用于布置上层管线的第一安装通道以及用于布置下层管线的第二安装通道。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并用于将上层管线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顶部的第一卡接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之间的顶板,所述第一折弯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第一侧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所述第二折弯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第二侧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内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用于将下层管线固定在第二安装通道顶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顶板并用于固定第一中层管线的翻边,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翻边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的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用于将第一中层管线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底部。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均连接所述车身地板。
可选地,所述安装通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翻边与所述顶板之间且用于布置第二中层管线的第三安装通道。
可选地,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贴附在所述车身地板上的保护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梁通过所述保护板连接所述车身地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管线布置结构包括车身地板、中通道加强梁和安装支架,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安装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围成中空腔体;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中,以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包括用于布置上层管线的第一安装通道以及用于布置下层管线的第二安装通道。
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支架内置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中,将中空腔体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安装通道和第二安装通道,此时,车辆中的不同管线可分类分层地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安装通道内,且上述分层设置并不会牺牲车辆底盘的离地之的间隙,亦不会增加整车高度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中通道处的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管线的分层分类式布置在不同的安装通道内,能有效保护管线在行车和碰撞工况下不受损失。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性广,同样适用于底盘离地间隙小的超跑等车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布置结构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布置结构的保护板和安装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布置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中通道加强梁,110-中空腔体,1111-第一安装通道,1112-第二安装通道,120-第一安装孔,130-第一连接部,140-第二连接部,150-主体部,160-第一侧,170-第二侧,200-安装支架,210-第一折弯板,220-第二折弯板,230-顶板,240-第二安装孔,250-翻边,260-第三安装孔,300-车身地板,400-第一卡接件,500-第二卡接件,600-第三卡接件,700-保护板,800-上层管线,900-下层管线,1000-第一中层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管线布置结构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上”即图2中所示管线布置结构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所指的“下”即图2中所示管线布置结构的下方。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管线布置结构,包括车身地板300、中通道加强梁100和安装支架20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安装在所述车身地板300上,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围成中空腔体110;所述安装支架200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110中,以将所述中空腔体110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包括用于布置上层管线800的第一安装通道1111以及用于布置下层管线900的第二安装通道1112。进一步地,中空腔体110中可以间隔设置多个安装支架200,多个所述安装支架200沿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此时,所有安装支架200与中通道加强梁100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安装通道1111;所有安装支架200与车身地板300之间形成第二安装通道1112。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连接多个所述的安装支架200,可以提升中通道加强梁100的抗扭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00内置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中,将中空腔体110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安装通道1111和第二安装通道1112,此时,车辆中的不同管线(比如后文中提及的上层管线800、下层管线900以及第一中层管线1000,上述管线可以为高压线、冷却水管、制动管等)可分类分层地分别布置在不同安装通道内(比如第一安装通道1111及第二安装通道1112内),且上述分层设置并不会牺牲车辆底盘的离地之的间隙,亦不会增加整车高度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中通道处的空间,且中通道加强梁100和安装支架200的设置,对车身的刚度、强度也有提升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管线的分层分类式布置在第一安装通道1111及第二安装通道1112内,能有效保护管线在行车和碰撞工况下不受损失。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性广,同样适用于底盘离地间隙小的超跑等车型。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孔120;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20中并用于将上层管线800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顶部的第一卡接件400。可以理解地,所述上层管线800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400安装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顶部,也即,上层管线800安装在第一安装通道1111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件400为设置在所述上层管线800上的卡块,所述卡块卡接(或通过其他固定连接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20中,同时,所述上层管线800被卡块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件400为扎带,所述扎带环绕所述上层管线800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20,将所述上层管线800捆绑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件400为卡箍,所述上层管线800穿设在卡箍的套管内并通过卡箍的箍座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所述箍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20中。所述第一卡接件400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的卡块、扎带及卡箍,只要能实现将所述上层管线800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中均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上层管线800的数量可以为一条或多条,此时,第一卡接件400对应于上层管线800的数量布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一条所述的管线对应一个第一卡接件400,并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40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如此,所有上层管线800均互不干扰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避免了多条管线之间缠绕的现象。
如图2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200包括第一折弯板210、第二折弯板22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板210和第二折弯板220之间的顶板230,所述第一折弯板210远离所述顶板23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一侧160与所述车身地板300之间,所述第二折弯板220远离所述顶板23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二侧170与所述车身地板300之间。可以理解地,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由所述第一折弯板210、顶板230、第二折弯板220和中通道加强梁100的围成,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由所述第一折弯板210、顶板230、第二折弯板220和车身地板300的围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折弯板210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一侧160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二折弯板220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二侧170的底壁连接,所述车身地板30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折弯板210的底壁连接以及所述车身地板300的另一侧与第二折弯板220的底壁连接,如此,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车身地板300及安装支架200连接装配成整体,增强了整车刚度和强度。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备简单,结构强度高。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30、所述主体部15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之间为一体折弯成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折弯板21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一侧160的底壁及所述车身地板300之间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折弯板21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一侧160的底壁及所述车身地板300上的对应位置均设置螺孔,螺栓穿过上述螺孔将所述第一折弯板21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第一侧160及所述车身地板30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200、中通道加强梁100以及车身地板30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的螺栓连接,还可以是粘接、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亦可。
如图2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板23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40,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40中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内的第二卡接件500,所述第二卡接件500用于将下层管线900固定在第二安装通道1112。可以理解地,所述下层管线900通过所述第二卡接件500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件500为设置在所述下层管线900上的卡块,所述卡块卡接(或通过其他固定连接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40中,所述下层管线900被卡块卡接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件500为扎带,所述扎带环绕所述上层管线800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40,将所述下层管线900捆绑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件500为卡箍,所述下层管线900穿设在卡箍的套管内并通过卡箍的箍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所述箍座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40中。所述第二卡接件500包括但不局限于所述的卡块、扎带及卡箍,只要能实现将所述下层管线900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中均可。该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00将中空腔体110分隔成上下相对的两个独立的安置管线的腔体,因此,所述中空腔体110可以布置两层管线,车辆中的高压线、冷却水管、制动管等管线可分类分层地全部集成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的顶部及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的顶部,进而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中通道加强梁100的中空腔体110。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下层管线900的数量可以为一条或多条,此时,第二卡接件500对应于下层管线900的数量布置为一个或多个,每一条所述的管线对应一个所述的第二卡接件500,可以理解地,所述每一条管线对应一个所述的第二卡接件500,并通过所述第二卡接件500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如此,所有下层管线900均互不干扰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通道1112,避免了多条线路缠绕的现象。
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200还包括连接所述顶板230并用于固定第一中层管线1000的翻边250,所述翻边250远离所述顶板230的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内。可以理解地,所述翻边250所处平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安装顶板230所处平面的高度,所述翻边250延伸至第一安装通道1111内,以将第一中层管线1000固定在所述上层管线800和下层管线90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通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翻边250与所述顶板230之间且用于布置第二中层管线(图未示)的第三安装通道(图未示)。具体地,可以设置翻边250与顶板230之间通过一个以上的连接臂连接,连接臂具有一定高度,进而使得翻边250与顶板230之间具有高度差,且不同连接臂之间,或/和连接臂与中空腔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可以用于安装第二中层管线的第三安装通道。比如,翻边250与顶板230之间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臂,此时,两个连接臂以及之间翻边250与顶板230之间围成一个第三安装通道,第三安装通道中可以用于安装一层管线,也即第二中层管线,使得上述管线布置结构的管线有序分层安装效果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200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只要能将所述中空腔体110分隔设置成至少两层结构以便于安装多层管线即可。
如图2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翻边250上设有第三安装孔260,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孔260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内的第三卡接件600,所述第三卡接件600用于将第一中层管线1000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1111底部。可以理解地,所述翻边250位于第一安装通道1111内且,通过所述第三卡接件600可将至少一条管线安装在所述翻边250上,使得第一中层管线1000被安装在所述上层管线800与下层管线900之间,也即,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管线800、所述第一中层管线1000以及所述下层管线900(上层管线800、所述第一中层管线1000以及所述下层管线900均可以为高压线、冷却水管、制动管中的其中一种)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有管线可分为三层集成布置在所述中空腔体110内,三层管线通过所述安装支架200实现了错落有致的安装,紧凑式的多层式管线排布充分利用了中通道加强梁100的腔体空间,又避免了各类管线缠绕,保护了各类管线在行车和碰撞工况下不受损失,且不增加整车高度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支架200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备简单,结构强度高。也即,所述第一折弯板210、第二折弯板220以及顶板230为一体折弯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板210、第二折弯板220、所述翻边250与所述顶板230为一体折弯成型结构,所述安装支架200制备简单,结构强度高。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30、第二连接部14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之间的主体部150;所述第一连接部130远离所述主体部150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0远离所述主体部150的一端均连接所述车身地板300。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30、所述主体部150、所述第二连接部140及所述车身地板300围成中空腔体11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一侧与所述车身地板3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30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的另一侧与所述车身地板30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40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30远离所述主体部150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0远离所述主体部150的一端所述车身地板30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螺栓连接,还可以是卡扣连接等。
如图4至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贴附在所述车身地板300上的保护板700,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通过所述保护板700连接所述车身地板300。所述保护板700的设置能保护下层管线900不受剐蹭,且可以提升整车刚度。优先地,所述保护板70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0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0相适配的避让缺口,以避让所述安装支架200的第一折弯板210和第二折弯板220与车身地板300之间的安装点位,以便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所述安装支架200、所述保护板700以及所述车身地板300之间的连接装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管线布置结构的安装支架200内置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100中,将中空腔体110分隔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第一安装通道1111和第二安装通道1112,此时,车辆中的不同管线(比如上层管线800、下层管线900以及第一中层管线1000,上述管线可以为高压线、冷却水管、制动管等)可分类分层地分别布置在第一安装通道1111及第二安装通道1112中,且上述分层设置并不会牺牲车辆底盘的离地之的间隙,亦不会增加整车高度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中通道处的空间,且中通道加强梁100和安装支架200的设置,对车身的刚度、强度也有提升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管线的分层分类式布置在第一安装通道1111及第二安装通道1112内,能有效保护管线在行车和碰撞工况下不受损失。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性广,同样适用于底盘离地间隙小的超跑等车型。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地板、中通道加强梁和安装支架,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安装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围成中空腔体;
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且位于所述中空腔体中,以将所述中空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包括用于布置上层管线的第一安装通道以及用于布置下层管线的第二安装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并用于将上层管线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顶部的第一卡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之间的顶板,所述第一折弯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第一侧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所述第二折弯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通道加强梁的第二侧与所述车身地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通道内的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用于将下层管线固定在第二安装通道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顶板并用于固定第一中层管线的翻边,所述翻边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的第三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用于将第一中层管线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均连接所述车身地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翻边与所述顶板之间且用于布置第二中层管线的第三安装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布置结构还包括贴附在所述车身地板上的保护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梁通过所述保护板连接所述车身地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管线布置结构。
CN202321695835.4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20298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5835.4U CN22029843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95835.4U CN22029843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8437U true CN220298437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44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95835.4U Active CN22029843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8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20576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7234741B1 (en)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US7973250B2 (en) Cable conduit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cable relative to a wall opening
JP2008037135A (ja) 車体後部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7967373B2 (en) Vehicle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with a front-end module
US6386650B2 (en)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of ABS system
CN220298437U (zh) 一种管线布置结构及车辆
US11529870B2 (en) Mounting system for powertrain of vehicle
CN111614030B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端线缆交叉跨接结构
JP2009135240A (ja)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JP2020023258A (ja) 車両床下構造
JP5968687B2 (ja) 車体フレームの配管配線構造
CN201484180U (zh) 一种轻型客车钢瓶固定安装结构
CN219523827U (zh) 扎带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826837U (zh) 后悬置梁结构及车辆
KR970001507B1 (ko) 자동차의 브레이크계 제어 유닛 부착구조
CN111038588A (zh) 后副车架总成
CN220332613U (zh) 一种带有扎带双重固定的排水线束支架
CN219096825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340275B (zh) 车辆前部的梁结合构造
CN209617066U (zh) 一种安装支架及电动汽车
JP2000247257A (ja) バス車体床下の配線,配管取付構造
CN211494258U (zh) 用于车辆的仪表板管梁及车辆
CN219838520U (zh) 电线束安装支架及客车
KR20200104515A (ko) 배터리팩 케이스용 받침부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