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62891U - 车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62891U
CN220262891U CN202321769571.2U CN202321769571U CN220262891U CN 220262891 U CN220262891 U CN 220262891U CN 202321769571 U CN202321769571 U CN 202321769571U CN 220262891 U CN220262891 U CN 220262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top cover
side wall
rear cross
middl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695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玉祥
王小青
陈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695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628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62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62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公开了一种车架总成,包括侧围总成、顶盖后横梁和顶盖中横梁,顶盖后横梁,设置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设置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设置于顶盖后横梁的前方,顶盖后横梁和顶盖中横梁形成双后横梁结构,将顶盖中横梁布置位置由C柱上调整至D柱上顶盖后横梁附近,形成双后横梁结构,大大增加了后横梁区域截面积,提升车身扭转性能、背门框刚度、模态,直接提升背门关闭品质。

Description

车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乘用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顶盖中横梁位于车身C柱上附近,与左/右后侧围通过横梁连接件连接。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
1、顶盖中横梁位于C柱上位置,与顶盖后横梁距离大于600mm,且与横梁连接件连接强度较弱,不利于提升车身扭转性能,及背门框模态。
2、顶盖中横梁位于C柱上位置,刚好位于三排成员头部位置,导致天窗玻璃必须在此处分段,顶盖横梁遮挡了三排成员头部空间及视野,不利于人机布置及乘坐体验。
3、顶盖中横梁位于C柱上位置,零部件数量较多,单车会多出三个零部件,不利于减重、降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提供一种车架总成,提升车身扭转性能、背门框刚度、模态,直接提升背门关闭品质。
本实用提供的一种车架总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架总成,包括:
后侧围总成;
顶盖后横梁,设置于后侧围总成;
顶盖中横梁,设置于后侧围总成;
所述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横向设置并呈前后分布于后侧围总成,所述顶盖中横梁设置于顶盖后横梁的前方,所述顶盖后横梁和顶盖中横梁形成双横梁结构。
可选的,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的D柱,所述顶盖中横梁固定设置于后侧围本体,所述顶盖后横梁固定设置于D柱。
可选的,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的C柱,所述顶盖中横梁设置于后侧围本体,所述顶盖后横梁设置于C柱。
可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下板,所述顶盖中横梁包括顶盖中横梁上板和顶盖中横梁下板,所述顶盖中横梁上板设置于顶盖后横梁上板,所述顶盖中横梁上板设置于顶盖中横梁下板。
可选的,所述顶盖中横梁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上板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后侧围本体上一体成型有第一预搭扣,所述第一预搭扣与顶盖中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顶盖中横梁搭接于第一预搭扣,所述第一预搭扣通过搭接处与顶盖中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后侧围本体上一体成型有第二预搭扣,所述第二预搭扣与顶盖后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预搭扣搭接于顶盖后横梁,所述第二预搭扣通过搭接处与顶盖后横梁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间隔设置于后侧围总成,所述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外接设备的支架。
综上所述,本实用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将顶盖中横梁布置位置由C柱上调整至D柱上顶盖后横梁附近,形成双后横梁结构,大大增加了后横梁区域截面积,提升车身扭转性能、背门框刚度、模态,直接提升背门关闭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实施例的部分结构侧视图(隐藏了顶盖后横梁上板);
图3是本实用实施例的车体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顶盖后横梁;11、顶盖后横梁上板;12、顶盖后横梁下板;2、顶盖中横梁;21、顶盖中横梁下板;3、后侧围本体;4、D柱;5、第一预搭扣;6、第二预搭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实施例公开一种车架总成。
参照图1、图2、图3、图4,一种车架总成,包括后侧围总成、顶盖后横梁1和顶盖中横梁2,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横向设置并呈前后分布于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顶盖后横梁1的前方,顶盖后横梁1和顶盖中横梁2形成双横梁结构。将顶盖中横梁2布置位置由C柱上调整至D柱4上顶盖后横梁1附近,形成双后横梁结构,大大增加了后横梁区域截面积,提升车身扭转性能、背门框刚度、模态,直接提升背门关闭品质;为总布置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间(X向),可布置下较大装配零部件,如投影仪、控制器、功放,提升了车身空间利用率。
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间隔设置于后侧围总成,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外接设备的支架。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3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尾部的D柱4,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D柱4。后侧围本体3分为左后侧围本体3和右后侧围本体3,顶盖中横梁2设置在左后侧围本体3和右后侧围本体3之间,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两个D柱4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后侧围总成有C柱没有D柱4时,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3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的C柱,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C柱。
顶盖中横梁2包括顶盖中横梁上板和顶盖中横梁下板21,顶盖中横梁上板设置于顶盖后横梁上板,顶盖中横梁上板设置于顶盖中横梁下板21。
顶盖后横梁1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11和顶盖后横梁下板12,顶盖中横梁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上板11一体成型,使得顶盖中横梁2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下板12共用顶盖后横梁上板11。将顶盖中横梁2布置位置由C柱上调整至D柱4上顶盖后横梁1附近,顶盖中横梁2与顶盖后横梁1共用上板,即相当于取消了顶盖中横梁2上板,不需要额外设置顶盖中横梁2上板。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围本体3与顶盖中横梁2一体成型,顶盖中横梁2直接与后侧围本体3(左/右)搭接,取消了顶盖中横梁2的连接板(左/右),在提升连接强度的同时,共取消了三个零部件,共计减重约1.6kg,降本约25元/车。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围本体3与顶盖后横梁下板12一体成型。顶盖后横梁1作集成化设计,取消了顶盖后横梁1连接板,集成设计在后侧围本体3上,后侧围本体3的左右侧共计减少两个零部件,共计减重约1.8kg,降本约30元/车。
将顶盖中横梁2布置位置由C柱上调整至D柱4上顶盖后横梁1附近,释放了C柱上区域布置空间,全玻璃顶天窗可覆盖至D柱4的上区域,大大提升了三排乘员头部空间,视野宽度,及整个乘员舱光亮度,大大提升了乘员体验感及车辆品质。
后侧围本体3上一体成型有第一预搭扣5,第一预搭扣5与顶盖中横梁2固定连接。顶盖中横梁2搭接于第一预搭扣5,第一预搭扣5通过搭接处与顶盖中横梁2固定连接。
后侧围本体3上一体成型有第二预搭扣6,第二预搭扣6与顶盖后横梁1固定连接。第二预搭扣6搭接于顶盖后横梁1,第二预搭扣6通过搭接处与顶盖后横梁1固定连接。
以上均为本实用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侧围总成;
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后侧围总成;
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后侧围总成;
所述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横向设置并呈前后分布于后侧围总成,所述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顶盖后横梁(1)的前方,所述顶盖后横梁(1)和顶盖中横梁(2)形成双横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3)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的D柱(4),所述顶盖中横梁(2)固定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所述顶盖后横梁(1)固定设置于D柱(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总成包括后侧围本体(3)和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的C柱,所述顶盖中横梁(2)设置于后侧围本体(3),所述顶盖后横梁(1)设置于C柱。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1)包括顶盖后横梁上板(11)和顶盖后横梁下板(12),所述顶盖中横梁(2)包括顶盖中横梁(2)上板和顶盖中横梁下板(21),所述顶盖中横梁(2)上板设置于顶盖后横梁上板(11),所述顶盖中横梁(2)上板设置于顶盖中横梁下板(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中横梁(2)上板和顶盖后横梁上板(11)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本体(3)上一体成型有第一预搭扣,所述第一预搭扣与顶盖中横梁(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中横梁(2)搭接于第一预搭扣(5),所述第一预搭扣(5)通过搭接处与顶盖中横梁(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本体(3)上一体成型有第二预搭扣(6),所述第二预搭扣(6)与顶盖后横梁(1)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搭扣搭接于顶盖后横梁(1),所述第二预搭扣通过搭接处与顶盖后横梁(1)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间隔设置于后侧围总成,所述顶盖中横梁(2)和顶盖后横梁(1)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外接设备的支架。
CN202321769571.2U 2023-07-06 2023-07-06 车架总成 Active CN220262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9571.2U CN220262891U (zh) 2023-07-06 2023-07-06 车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69571.2U CN220262891U (zh) 2023-07-06 2023-07-06 车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62891U true CN220262891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315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69571.2U Active CN220262891U (zh) 2023-07-06 2023-07-06 车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62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53732U (zh) 车门以及装设有该车门的汽车
CN113147904B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CN112810697A (zh)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CN113682379A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骨架结构
CN102849121B (zh) 一种乘员舱形状保持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CN203005562U (zh) 汽车门槛支撑结构
CN214524078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113071565B (zh) 一种无框车门汽车的新型a柱结构
CN220262891U (zh) 车架总成
CN213534875U (zh) 一种重型特种车用四开门驾驶室
CN107139699B (zh) 前侧门铰链安装位结构
CN206086292U (zh) 一种前挡风组件及使用该前挡风组件的车辆
CN218505982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106080129A (zh) 前挡风组件及使用该前挡风组件的车辆
CN113459955B (zh) 一种提升车身侧面耐撞性的自动踏板安装结构
CN114834535A (zh) 一种车身支撑结构及车辆
CN201390169Y (zh) 一种前底板座椅安装结构
CN215322871U (zh) 一种汽车的b柱结构
CN215245121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274750B (zh) 一种内部空间可拓展的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06297633U (zh) 重卡白车身结构
CN22022091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20662235U (zh) 一种车门内板结构
CN219790111U (zh) 一种客车用司机包围结构
CN220555305U (zh) 一种汽车外骨骼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