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431U -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73431U CN220173431U CN202321945601.0U CN202321945601U CN220173431U CN 220173431 U CN220173431 U CN 220173431U CN 202321945601 U CN202321945601 U CN 202321945601U CN 220173431 U CN220173431 U CN 2201734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tube
- sections
- section
- coo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0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72525 Anas platyrhyncho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管,发热管的两端具有接口,接口适于连接电源,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相邻加热段相连接,可形成立体的结构分布,可对食材形成不同距离的热辐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任一投影面上,至少一个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余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形成内外不同的热辐射范围,由此发热管可朝第一方向的一侧形成不同距离和不同范围的多层次的热辐射,烹饪设备包括该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有效改善烹饪效果,可有助于提升食材上色的均匀性,或可集中热量对食材中部进行煎烤,达到表面焦斑上色的烹饪效果,有助于烹饪功能的拓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烤箱、烤炉等烹饪设备一般设有烹饪腔,通过加热装置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烹饪。目前的烹饪设备中,加热装置通常包括成排地设在烹饪腔一侧的多根柱状发热管,向烹饪腔加热时,多根发热管在同一平面向烹饪腔内辐射热量,但这种布局的发热管形成的热辐射层次单一,易导致食材上色不均匀,或者难以实现热量的集中以达到局部煎烤的效果,因而烹饪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装置,可形成立体的结构分布,用于烹饪设备中可提升烹饪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该加热装置的烹饪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具有接口,所述接口适于连接电源,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其中:相邻所述加热段相连接;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任一投影面上,至少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余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发热管上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可形成立体的结构分布,可对位于发热管第一方向一侧的食材形成不同距离的热辐射,并且,正投影在其余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的部分凸出于其余加热段的外侧边沿,形成内外不同的热辐射范围,可用于分别对应食材的边沿和中部进行加热,由此发热管可朝第一方向的一侧形成多层次的热辐射,应用于烹饪设备可有效改善烹饪效果,有助于烹饪功能的拓展。例如,可使上述加热段位于外侧的部分对应于食材边沿进行加热,且相对于其他加热段更靠近食材,从而提升食材周侧的上色速度以及延缓食材中部的上色速度,可有助于提升食材上色的均匀性;或使相对位于内侧的加热段对应于食材中部,且相对于其他加热段更靠近食材,由此可集中热量对食材中部进行煎烤,达到表面焦斑上色的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管还包括衔接段,所述衔接段连接于相邻所述加热段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衔接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段和所述衔接段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衔接段可拆卸地连接于相邻所述加热段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段沿所述第一方向螺旋环绕设置,在所述投影面上,至少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环绕在其余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段平行于所述投影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加热段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段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各所述加热段中,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或者,所述加热段包括多个弯管段,各所述加热段中,多个所述弯管段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管设置为金属管、卤素管、石英管或石墨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管包括至少两个不同功率的所述加热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管包括两个所述加热段,在所述投影面上,其中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另一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周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包括:腔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所述腔体的内部具有烹饪腔,所述烹饪腔内的顶部、底部或侧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沿所述发热管的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加热段与所述腔体中位于所述发热管一侧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食材置于烹饪腔内,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可对烹饪腔形成多层次的热辐射,提升食材烹饪效果。加热装置安装时,使食材放置位置位于发热管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可使对应于食材边沿的加热段更靠近食材放置位置,使得更多的热量被食材边沿吸收,而对应于食材中部的加热段更远离食材放置位置,可延缓食材中部上色速度,从而解决因烹饪腔内壁吸收热辐射导致的食材周侧热量低而中部热量高导致的问题,可提升食材上色均匀性;或者,可使对应于食材边沿的加热段更远离食材放置位置,而对应于食材中部的加热段更靠近食材放置位置,从而使中部热量聚集,可对食材中部进行局部煎烤达到表面焦斑上色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设备,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烹饪腔内,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加热装置能够独立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一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二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三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四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五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仰视图;
图13为图12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六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七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示出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8示出的加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热管100,第一加热段101,第二加热段102,接口103,直管段104,弯管段105,加热区106,衔接段107,间隙108;
腔体200,顶壁201,底壁202,侧壁203,烹饪腔204;
加热件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装置通常采用多根发热管设于同一平面的结构布局,加热装置向烹饪腔内加热时,布局于内侧的发热管存在热辐射的重叠,且在烹饪腔内靠近烹饪腔周壁的位置,热辐射容易被壁体吸收,从而使得烹饪腔内的热量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情况,影响食材受热的均匀性,易导致食材加热后熟度不均匀或表面上色不均匀,烹饪效果不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烹饪设备,加热装置具有立体的结构分布,用于烹饪设备中可提升烹饪效果。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发热管100,发热管100的两端具有接口103,接口103适于连接电源以使发热管100可通电加热。
其中,发热管100的两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相邻加热段相连接,由此,发热管100形成立体的结构分布,对位于发热管100第一方向一侧的食材,各加热段可形成不同距离的热辐射,产生高低不同的热量。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任一投影面上(以下简称投影面),至少一个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余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也即,当沿第一方向观察发热管100(可参考图2),至少一个加热段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其余加热段的外侧边沿,形成内外分布的发热段,可对食材的不同位置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发热管100沿第一方向的立体分布结构,在发热管100各加热段功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辐射距离的加热段对同一位置的食材加热产生的热量的高低不同,叠加加热段的内外分布结构,可对应于食材的不同位置进行加热,因此,与从同一平面进行加热的方案相比,发热管100的两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即可从不同距离和不同位置朝第一方向的一侧辐射热量,形成多层次的热量分布。
参考图1至图3,发热管100的两端之间可仅设置两个加热段,这两个加热段可分别称为第一加热段101、第二加热段102,第一加热段101、第二加热段102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且其中第一加热段101在投影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或者,发热管100可包括上述的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以及其他的加热段,其余加热段的结构和位置不限。对位于发热管100第一方向一侧的食材,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可形成不同距离的热辐射。在投影面上,第一加热段101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例如:
参考图1至图6,第一加热段101的正投影环绕于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二者不重叠,沿第一方向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观察发热管100,第一加热段101环绕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
或者,参考图7,第一加热段101的正投影的一部分在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其余部分与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全部重叠,沿第一方向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观察发热管100,第一加热段101的一部分凸出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边沿,其余部分与第二加热段102全部重叠;
或者,参考图8至图10,第一加热段101的正投影的一部分在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其余部分中,一部分与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重叠而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内侧,也即,沿第一方向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观察发热管100,第一加热段101的一部分凸出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边沿,其余部分中,一部分(例如图9中的A)与第二加热段102重叠,而另一部分(例如图9中的B)位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内侧。
基于上述发热管100的布局,对位于发热管100第一方向一侧的食材,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可从不同位置和不同距离朝第一方向的一侧进行热辐射,应用于烹饪设备中,可形成多层次的热量分布,有效改善烹饪效果。例如:安装时,可使上述第一加热段101对应于食材边沿进行加热,且相对于第二加热段102更靠近食材,从而使更多的热量被食材吸收,提升食材边沿的上色速度以及延缓食材中部的上色速度,可有助于提升食材整体上色的均匀性,有效解决因烹饪腔内壁吸收热辐射使食材周侧和中部温差大导致的上色不均匀的问题;或者,可使第二加热段102对应于食材中部,且相对于第一加热段101更靠近食材,由此,可集中热量从中部对食材进行煎烤,形成表面焦斑上色的烹饪效果。
因此,可根据不同烹饪设备主打的烹饪特点(例如以均匀上色为主,或以煎烤为主等)调整加热装置的安装方式,满足相应的烹饪需求,有效改善烹饪效果,并且,与常规结构相比,加热装置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可达到不同的烹饪效果,实现烹饪功能的拓展,提升了加热装置的通用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中,接口103设于发热管100的两端,发热管100可设置为金属管、卤素管、石英管或石墨烯管,发热管100可通过接口103连接电源实现通电加热。各加热段设于发热管100两端之间,相邻发热管100相互连接,发热管100整体形成立体式结构,可根据所需的安装方式整体翻转调整发热管100的朝向,使放置食材的位置位于发热管100第一方向的一侧,便于快捷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段沿第一方向螺旋环绕设置,至少一个加热段的外径大于其余加热段的外径,从而在投影面上,至少一个加热段的正投影环绕在其余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由此发热管100形成不同平面的内、外圈加热段分布结构,内圈的加热段可用于对应食材的中部加热,外圈的加热段可用于对应食材的周侧或边沿加热。
采用螺旋环绕的方式可方便加工,可通过调整沿第一方向环绕的间距形成具有不同热辐射距离的加热段,可通过环绕的直径的不同形成内、外圈分布的加热段。制造时,可采用整根发热管100沿第一方向螺旋弯曲成型至少两圈环形的加热段,形成一体成型结构,无需在相邻加热段之间另外设置连接结构,或者,可采用发热管100沿第一方向螺旋弯曲分别制成至少两个环形的加热段,相邻加热段的端部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各加热段可分别加工,从而可根据需要配置相同或不同结构特点(例如材质、管径等)的加热段,灵活性更好。
参考图1至图3和图7,发热管100可包括沿第一方向螺旋环绕设置的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第一加热段10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加热段102的一端,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接口103,两个接口103适于接通电源以为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供电,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可为一体式成型结构,由整根发热管100弯曲成型,或者,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可分别成型,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的端部相互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或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因此,通过一组接口103即可实现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的通电连接,发热管100整体性好且方便连接和安装。第一加热段101的外径大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径,在投影面上,第一加热段101的正投影环绕于第二加热段102的正投影的外侧,沿第一方向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观察发热管100,第一加热段101的外侧边沿环绕在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从而与第二加热段102分别形成不同的加热区106域。
其中,参考图2,当第一加热段101的内径D1(形状不是规则的圆形时可理解为最小内径)大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径D2(形状不是规则的圆形时可理解为最大外径),二者不重叠,可避免热辐射的重叠造成局部过热,适用于需要食材整体均匀受热上色的烹饪方式;或者,参考图7,当第一加热段101的内径D1小于第二加热部的外径D2,第一加热段101的一部分和第二加热段102重叠,第一加热段101被第二加热段102遮挡的边沿在图7中通过虚线示意,重叠部分可形成热辐射重叠区,加热时可集中热量,适用于需要局部聚集热量的烹饪方式。当然,无论第一加热段101与第二加热段102是否重叠,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安装方式达到相应的烹饪效果,例如,使第一加热段101更靠近食材,提升食材整体上色均匀性,或使第二加热段102更靠近食材,可聚集热量实现煎烤烹饪效果。
除上述螺旋环绕结构外,加热段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参考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段平行于投影面,沿第一方向,相邻的加热段之间具有间隙108,即加热段的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不同的加热段位于不同的平面,形成多层的结构布局,可对食材形成不同距离的热辐射。其中一层加热段设有适于连接电源的接口103,实现通电加热。发热管100还可包括衔接段107,相邻加热段之间可通过衔接段107连接。其中,相邻加热段在投影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或不完全重叠,因而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发热管100,至少一个加热段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其他加热段的外侧边沿,从而形成内、外的结构分布,可分别对食材的不同位置辐射热量。
对于各加热段平行于投影面的结构,相邻两层加热段之间可互不重叠或部分重叠,各层加热段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烹饪腔的具体结构特点(例如形状、尺寸、容积等),进行适配性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发热管100的各加热段可包括直管段104和弯管段105,各加热段中,直管段104和弯管段105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106;或者,加热段包括多个弯管段105,各加热段中,多个弯管段105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106。可以理解的是,加热段采用上述直管段104、弯管段105的结构,可根据烹饪腔的具体结构调整所围成加热区106的形状,图4至图6和图8至图19中以发热管100设有两层加热段的结构为例示意出了多种结构形式,发热管100包括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沿第一方向位于不同平面,且分别平行于投影面,因而发热管100形成两层结构,接口103设于第一加热段101或第二加热段102,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分别连接于衔接段107,由此,发热管100整体形成立体的结构。其中:
参考图4至图6,第二加热段102中,相互平行的两个直管段104以及连接于直管段104同一端之间的弯管段105围成一个一侧开口的加热区106,由此第二加热段102围成类似一侧开口的矩形结构,两个平行的直管段104相对于弯管段105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开口,两个直管段104在开口处分别通过衔接段107连接第一加热段101,第一加热段101中的两个直管段104的一端分别通过弯管段105连接衔接段107,另一端分别设有接口103,第一加热段101中的直管段104和弯管段105分别对应围绕在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加热段101位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部,二者互不重叠,形成双层的具有内圈和外圈的结构布局,可对食材形成距离不同、内外不同的热辐射;
参考图8至图10,其示出的发热管100与图4至图6示出的发热管100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接通电源的接口103设于第二加入段,以及,第二加热段102有部分与第一加热段101的直管段104交叉重叠,可以理解的是,从第二加热段102所在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虽有部分重叠(如图9中的A处),但第一加热段101有部分位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外侧,大体上也可以形成双层的具有内圈和外圈的结构布局,可对食材形成距离不同、内外不同的热辐射;
参考图11至图13,其示出的发热管100与图4至图6示出的发热管1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加热段102的多个直管段104和连接于直管段104之间的多个弯管段105围成多个加热区106,在各加热区106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加围成加热区106的数量可增加第二加热段102的加热范围,可适用尺寸较大的烹饪腔;在第二加热段102加热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围成加热区106的数量即增加了该加热范围内的直管段104和/或弯管段105的密集程度,可使热量更为集中,可适用于以煎烤为主的烹饪设备。
参考图14至图16,其示出的发热管100与图4至图6示出的发热管1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加热段102围成的加热区106的开口所在位置不同,本实施例的发热管100的第二加热段102中四个直管段104和弯管段105连接围成类似矩形的结构,开口处于两相交的直管段104之间,本实施例也可以形成双层的具有内圈和外圈的结构布局,可对食材形成距离不同、内外不同的热辐射;
参考图17至图19,其示出的发热管100与图4至图6示出的发热管10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加热段102围成的加热区106与第一加热段101围成的加热区106的面积之比更大,由此形成中部空间较大的发热管100,第二加热部对中部的热辐射减小,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都可用于对应食材的周侧边沿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当中,在满足发热管100上述立体结构布局的情况下,各加热段的具体形状可根据烹饪腔的结构、烹饪腔内其他结构的安装和布局以及具体的烹饪需求进行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管100中,不论采用螺旋环绕结构还是分层结构,相邻加热段之间都可通过衔接段107连接,衔接段107的不仅起到相邻加热段的连接作用,还便于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的调整,例如,衔接段107可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通过改变衔接段107的延伸长度可改变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或者,参考图6,衔接段107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通过改变衔接段107的延伸长度或衔接段107与第一方向的夹角α,可改变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图10、图13、图16、图19示出的发热管100同理);或者,衔接段107也可以采用弧形管结构,两端分别连接加热段,通过改变衔接段107的延伸长度或弧度大小可改变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因此,应用于烹饪设备时,可根据烹饪腔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主打的烹饪功能调整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以满足不同烹饪腔的需求,提升加热装置的通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加热段和衔接段107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衔接段107可拆卸地连接于相邻加热段之间。例如,可由整根发热管100弯曲成型各加热段和衔接段107,形成一体成型的结构,可简化装配;或者,相邻加热段和衔接段107为分体结构,可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或通过插接、卡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各加热段和衔接段107可分别加工成型,各加热段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结构特点,加热段的结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管径、材质等,因此,分体式的加热段和衔接段107提升了各加热段组合配置的灵活性,可根据烹饪腔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主打的烹饪功能调整加热段的组合配置,从而满足相应的烹饪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衔接段107和加热段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可以采用配件的方式配置多种结构的衔接段107和/或加热段,从而,在制造装配时或在用户使用时,可通过拆卸更换不同的衔接段107以改变相邻加热段的间隙108大小,或者通过拆卸更换不同的加热段以调整加热段的组合配置,以满足相应的烹饪需求,实现烹饪方式的变换,提升加热装置的通用性。
上述实施例中,发热管100可从不同距离和不同位置朝第一方向的一侧辐射热量,形成多层次的热量分布,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管100包括至少两个不同功率的加热段,可具有不同的加热效率,因而升温速度的快慢不同,具体使用时可形成加热温度差。例如,具体实施时,不同功率的加热段可设置为具有不同功率的石墨烯管,石墨烯管包括具有内腔的外罩和内置于内腔中的石墨烯片,不同的加热段中,石墨烯片的切型粗细不同,因而电阻不同,对不同发热段实现不同发热功率的匹配。在具体使用时,不同的发热功率导致升温速度的快慢不同,由此,可形成加热温度差。通过调整不同加热段的功率,可实现温度差的调整。由此,发热管100除了可以调整前述的加热距离和加热位置,还可在不同加热段之间形成加热温度差,进一步丰富了发热管100的加热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加热装置安的装方式,或者调整不同加热段的功率,或者同时调整加热装置的安装方式和不同加热段的功率,以形成相应的加热方式来满足所需的烹饪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发热管100采用其他材质的方案中,不同加热段也可以分别配置为具有不同的功率,从而能够在同一发热管100中形成加热温度差。
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应用于烹饪设备时,根据需要可设于烹饪腔的任一侧,或在烹饪腔内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述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还可以与其他结构的加热件组合使用。
参考图20至图2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腔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腔体200的内部具有烹饪腔204,烹饪腔204内的顶部、底部或侧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加热装置,沿发热管100的第一方向,各加热段与腔体200中位于发热管100一侧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同。例如,烹饪设备中,沿竖直方向,腔体200在烹饪腔204的顶部和底壁202分别具有顶壁201和底壁202,沿水平方向,腔体200在烹饪腔204的侧部具有侧壁203,侧壁203连接于顶壁201和底壁202之间,烹饪腔204内的食材放置位置位于底壁202,或位于底壁202与顶壁201之间,其中:
加热装置设于烹饪腔204内的顶部位置,发热管100相对于食材放置位置位于靠近顶壁201的位置,加热管与该食材放置位置相对应,发热管100的第一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发热管100中,各加热段与顶壁201距离不同,存在高度差,形成沿纵向立体设置的发热管100结构,因而各加热段与食材放置位置的距离也不同;
或者,加热装置可设于烹饪腔204内的底部位置,发热管100相对于食材放置位置位于靠近底壁202的位置,加热管与该食材放置位置相对应,发热管100的第一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发热管100中,各加热段与底壁202的距离不同,存在高度差,形成沿纵向立体设置的发热管100结构,因而各加热段与食材放置位置的距离也不同;
或者,加热装置可设于烹饪腔204内的侧部位置,发热管100相对于食材放置位置位于靠近侧壁203的位置,加热管与该食材放置位置相对应,发热管100的第一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并垂直于发热管100所在侧的侧壁203,发热管100中,各加热段与发热管100所在侧的侧壁203的距离不同,存在高度差,形成沿水平方向立体设置的发热管100结构,因而各加热段与食材放置位置的距离也不同。
因此,不同发热段可从不同距离对食材进行加热,内外分布的加热段分布对应食材的不同位置进行加热,可对烹饪腔204形成多层次的热辐射,提升食材烹饪效果,并且有助于烹饪功能的拓展。加热装置安装时,可使对应于食材边沿的加热段更靠近食材放置位置,使得更多的热量被食材边沿吸收,而对应于食材中部的加热段更远离食材放置位置,可延缓食材中部上色速度,从而解决因烹饪腔204内壁吸收热辐射导致的食材周侧热量低而中部热量高导致的问题,可提升食材上色均匀性;或者,可使对应于食材边沿的加热段更远离食材放置位置,而对应于食材中部的加热段更靠近食材放置位置,从而使中部热量聚集,可对食材中部进行局部煎烤达到表面焦斑上色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烹饪腔204内可设置一个上述的加热装置,或者,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述加热装置,不同位置的加热装置的安装方式可相同或不同,不同位置的加热装置中,发热管100的具体形状结构可相同或不同,其组合可以根据所需的烹饪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1和图22,烹饪设备还可包括加热件300,为便于示意内部结构,图21和图22中的腔体200省去了顶壁201,加热件300设于烹饪腔204内,可选用电加热烹饪领域中常用的加热元件,适于通电发热。加热件300可位于加热装置的同侧或异侧,可根据烹饪腔204的结构特点进行设置。加热件300和加热装置能够独立工作,互不影响,使用时可分别操作加热件300和加热装置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烹饪模式场景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可根据主打的烹饪功能,调整加热装置的安装方式,参考图1和图21,以具有上述第一加热段101和第二加热段102的加热装置为例:对于以煎烤为主的烹饪设备,可使第二加热段102相对第一加热段101更靠近食材放置的位置,第一加热段101对应于食材的周侧边沿,第二加热段102对应于食材的中部,可聚集热量进行煎烤,例如可聚集热量用于对肉类煎烤形成表面焦斑上色,达到外焦里嫩的烹饪效果;或者,参考图1和图22对于以均匀上色为主的烹饪设备,可使第一加热段101相对第二加热段102更靠近食材放置的位置,第一加热段101对应于食材的周侧边沿,第二加热段102对应于食材的中部,形成较为均匀的加热效果,提升食材整体上色的均匀性,例如可对整鸡/鸭等食材整体加热,提升各部分加热的均匀性,达到整体熟度均匀和表面上色均匀的烹饪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具有接口,所述接口适于连接电源,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具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设于不同位置的加热段,其中:
相邻所述加热段相连接;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任一投影面上,至少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余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还包括衔接段,所述衔接段连接于相邻所述加热段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段和所述衔接段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衔接段可拆卸地连接于相邻所述加热段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段沿所述第一方向螺旋环绕设置,在所述投影面上,至少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环绕在其余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段平行于所述投影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加热段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段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各所述加热段中,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管段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
或者,所述加热段包括多个弯管段,各所述加热段中,多个所述弯管段相连且围成至少一个加热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设置为金属管、卤素管、石英管或石墨烯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包括至少两个不同功率的所述加热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包括两个所述加热段,在所述投影面上,其中一个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另一所述加热段的正投影的外周侧。
11.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腔体,内部具有烹饪腔,所述烹饪腔内的顶部、底部或侧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所述加热装置,沿所述发热管的所述第一方向,各所述加热段与所述腔体中位于所述发热管一侧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烹饪腔内,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加热装置能够独立工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45601.0U CN220173431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45601.0U CN220173431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73431U true CN220173431U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9060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45601.0U Active CN220173431U (zh) | 2023-07-21 | 2023-07-21 |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73431U (zh) |
-
2023
- 2023-07-21 CN CN202321945601.0U patent/CN2201734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081549A1 (zh) | 一种多功能烹饪食物的器具 | |
CN105662171A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173431U (zh) | 加热装置及烹饪设备 | |
US9803875B2 (en) | Electric oven with a heating element reflector | |
JP7272963B2 (ja) | 蒸気発生器を備えた調理器 | |
CN205514194U (zh) | 烹饪设备 | |
CN109907663A (zh) | 电烤箱 | |
US11304269B2 (en) | Cooking utensil | |
CN212186206U (zh) | 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 | |
CN212186219U (zh) | 一种烘烤效果好的烤箱 | |
CN212727472U (zh) |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装置 | |
CN213551338U (zh) | 导风盖、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114727722A (zh) | 利用发热涂料的电烤盘 | |
CN217987335U (zh) |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06295274U (zh) | 烹饪电器 | |
CN219181716U (zh) | 一种多绕组矩形电磁加热线圈盘 | |
CN220937747U (zh) | 发热面板和烹饪器具 | |
CN209252536U (zh) | 一种煎烤机及其发热管和烤盘组件 | |
CN217118179U (zh) |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09032012U (zh) | 一种煎烤机及其发热管和烤盘组件 | |
JP2019212360A (ja) | 加熱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加熱調理器 | |
CN217987334U (zh) |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108236387B (zh) | 煎烤机 | |
CN209032011U (zh) | 一种煎烤机及其烤盘 | |
JP3224444U (ja) | 電熱鍋コン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