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87335U -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87335U
CN217987335U CN202222241537.XU CN202222241537U CN217987335U CN 217987335 U CN217987335 U CN 217987335U CN 202222241537 U CN202222241537 U CN 202222241537U CN 217987335 U CN217987335 U CN 217987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
heating
tray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15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俊杰
黄家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15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87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87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873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发热盘组件包括:盘体,盘体包括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以及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设置于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上从而形成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至少两个发热单元与至少两个分区盘部相对应地设置,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由于分区发热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因此靠近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高,而远离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低,进而形成了温差。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组件对食物进行加热,可以在食物内形成对流,产生热动力,促使流体状的食物发生流动而形成翻滚,从而可以使食物受热较为均匀,烹饪一致性较好。

Description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烹饪器具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烹饪器具内设置有内锅和发热组件。发热组件通常设置在内锅的底部。发热组件可以将产生的热能通过内锅传递给食物,从而对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为了对食物均匀加热,发热组件通常为环形结构,以尽可能覆盖内锅的底部。在加热的过程中,食物从下往上均匀缓慢受热。热能在上下方向形成对流。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食物整体上仍然受热不均。发热组件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烹饪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发热盘组件包括:盘体,盘体包括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以及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设置于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上从而形成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至少两个发热单元与至少两个分区盘部相对应地设置,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分区发热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因此靠近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高,而远离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低,进而形成了温差。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组件对食物进行加热,可以在食物内形成对流,产生热动力,促使流体状的食物发生流动而形成翻滚,从而可以使食物受热较为均匀,烹饪一致性较好。
示例性地,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设置有隔热部。因此,隔热部可以将个分区发热部间隔成多个区域。发热单元产生的热能尽可能传递至内锅,而不会传递至相邻的分区发热部。这样,分区发热部发热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可以使对流的效果更强,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示例性地,盘体还包括中心区域,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自中心区域沿径向向外延伸分布。如此设置,多个分区盘部便于连接到中心区域。
示例性地,隔热部包括始于中心区域的边缘的连贯性缝隙。如此设置,连贯性缝隙便于加工,从而可以降低发热盘组件的制造成本。并且,连贯性缝隙的隔热效果较好。
示例性地,隔热部包括始于中心区域的边缘的断续性缝隙。如此设置,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可以使盘体的结构较为稳定。
示例性地,隔热部包括始于中心区域的边缘的厚度减薄的凹槽。如此设置,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可以使盘体的结构较为稳定。
示例性地,隔热部包括始于中心区域的边缘的由绝热材料形成的隔热带。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隔热效果。
示例性地,至少两个发热单元中的每个都包括发热段和连接至发热段的端部的电连接端,电连接端设置在中心区域上,发热段设于对应的分区盘部上。由此,可以将所有发热单元的电连接端集中到盘体的中心,以方便走线。并且,在考虑提高加热效率的情况下,分区盘部的厚度通常会略小些,而中心区域的厚度可以大些,将这些发热单元的电连接端都设置在中心区域上还有利于保证盘体的结构的稳定性。
示例性地,隔热部设于盘体上。由于盘体结构相对更加简洁,将隔热部设于盘体上可以有利于生产制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示例性地,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沿着径向向外的方向向上弯曲地延伸设置。由此,每个分区发热部发热的时候,都可以对内锅的锅底和锅侧壁进行加热,这样可以提高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内锅,煲体内设置有如上任一种发热盘组件,内锅位于盘体的上侧,盘体与内锅的底部彼此面对。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煲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煲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发热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示出的发热盘组件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示出的发热盘组件的A-A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发热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发热盘组件的立体图;
图9为图8中示出的发热盘组件的主视图;以及
图10为图9中示出的发热盘组件的B-B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煲体;100、100’、100”、发热盘组件;200、盘体;210、中心区域;220a、220b、220c、220d、分区盘部;221、第一侧边;222、第二侧边;240、第一连接部;250、第二连接部;300、300a、300b、300c、300d、发热单元;310、发热段;320、电连接端;410、连贯性缝隙;420、断续性缝隙;430、凹槽;500、内锅;510、锅底;520、锅侧壁;6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发热盘组件作为发热组件中的一种,可以应用至煲体等装置。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进行详细介绍。
结合参见图1-3,烹饪器具可以包括煲体10和盖体60。煲体10内可以设置有内锅500。内锅500可以采用金属等材料制成。内锅500可以用于盛放例如米、肉或者蔬菜等食物。盖体60可以通过枢转等任意合适的方式相对于煲体10可开合。当盖体60相对于煲体10打开时,可以将食物放置在内锅500中,或者将食物放从内锅500中取出。当盖体60盖合至煲体10时,盖体60和内锅500之间可以构成烹饪空间。烹饪器具可以对烹饪空间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因此,煲体10内还可以设置有发热盘组件100。
如图2-3所示,发热盘组件100包括盘体200和发热单元300。发热单元300接通电源,从而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发热单元300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发热单元。示例性地,发热单元300可以包括电热管发热单元、电热盘发热单元以及线圈发热单元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当采用电热管和/或电热盘发热时,发热单元300产生的热能可以通过盘体200传递至内锅500,从而加热内锅500内的食物。当采用线圈发热时,也就是目前常说的电磁加热(IH)技术,发热单元300可以直接使金属内锅发热。
内锅500位于盘体200的上侧。盘体200可以与内锅500的底部彼此面对。盘体200与内锅500相邻,两者之间没有其他部件。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内锅500的底部与盘体200靠近或接触。示例性地,内锅500可以贴靠盘体200的上表面。在依靠热传递对内锅500进行加热实施例中,内锅500与盘体200热能传递的效率较高,发热盘组件100更加节能环保。盘体200通常可以为一体的金属件。盘体200的整体外周形状可以有多种。盘体的整体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大概呈平面状、或者底部低于周部的大概呈弧状等。
盘体2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分区盘部。分区盘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在图示实施例中,参见图4-5,盘体200包括四个分区盘部220a、220b、220c、220d。分区盘部220a、220b、220c、220d可以沿盘体200的周向方向均匀排布。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分区盘部可以以其他方式分布,不同的分区盘部对应于内锅500上的不同位置。分区盘部220a、220b、220c、220d可以都连接至中心区域210。分区盘部220a、220b、220c、220d中任意相邻的两者之间可以彼此间隔开,或者彼此连接。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分区盘部220a、220b、220c、220d也可以仅通过相邻的两个彼此连接在一起而相互连接。在此情况下,可以不设置中心区域210。
发热单元300至少包括两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在图示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00也为四个,例如发热单元300a、300b、300c和300d。发热单元300设置于分区盘部上。发热单元300可以与分区盘部相对应地设置。每个发热单元300可以对应于一个分区盘部。每个发热单元300和对应的分区盘部可以形成分区发热部。因此,可以形成与分区盘部和发热单元300的数量均相等的分区发热部。参见图4-5,发热单元300a与分区盘部220a形成分区发热部A;发热单元300b与分区盘部220b形成分区发热部B;发热单元300c与分区盘部220c形成分区发热部C;发热单元300d与分区盘部220d形成分区发热部D。
在发热单元300通过热传递加热内锅500的实施例中,发热单元300可以与对应的分区盘部热耦合,以使发热单元300产生的热能可以高效地传递至分区盘部。在发热单元300通过IH技术加热内锅500的实施例中,分区盘部对对应的发热单元300起到安装和支撑作用。但无论采用何种发热方式,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和节省内部空间,发热单元300可以与分区盘部尽可能靠近或接触。示例性地,发热单元300a、300b、300c和300d中的每个可以设置于对应的分区盘部的下侧。示例性地,发热单元300a、300b、300c和300d中的每个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对应的分区盘部的内部。而且,发热单元300a、300b、300c和300d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设置在对应的分区盘部上。
作为具体实施方式,分区发热部A、B、C和D中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具体地,可独立发热的分区发热部的发热单元可以接通电源,从而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而此时其他分区发热部的发热单元未接通电源,从而不会产生热能。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分区发热部A、B、C和D中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因此靠近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高,而远离正在工作的分区发热部处的温度较低,进而形成了温差。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组件100对食物进行加热,可以在食物内形成对流,产生热动力,促使流体状的食物发生流动而形成翻滚,从而可以使食物受热较为均匀,烹饪一致性较好。
通过设置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分区发热部或者改变这些分区发热部的工作模式,可以在待烹饪的食物内形成不同的温度场,产生不同的对流效果。而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食物的不同或者其他因素选择独立发热的分区发热部的个数,和/或分区发热部独立发热的时间等参数。所述参数可以在生产或安装发热盘组件100时预先设定好的,或者由用户自行设定。
为了更好地控制发热盘组件100,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可以设置在烹饪器具内任意合适的位置,例如煲体10内。控制器可以采用计时器、比较器、寄存器、数字逻辑电路等电子元件搭建而成,或者采用单片机、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处理器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实现。
示例性地,分区发热部中的多个是可独立发热的。控制器可以具体用于控制可独立发热的多个分区发热部交替地发热或者间歇性发热,或者控制所有的分区发热部一起发热、或者采用其他形式进行发热。可选地,发热盘组件100以具有上述的各种发热模式,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控制发热盘组件100采用不同的发热模式进行工作。
因内锅500基本为对称几何体,因此,分区发热部排布的方式以对称设置为最佳,但亦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而按其他分布形式设置。分区发热部可以沿盘体200的周向方向上均匀地排布。作为变化形式,分区发热部可以沿盘体200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如此设置,沿水平方向,两个发热单元300可以在对称位置处将热能向对应的分区盘部传递,从而对内锅500在两个对称区域进行加热,因而使内锅500内的食物发生区域性运动。食物因发生运动而烹饪效果更均匀,烹饪效果更好。
盘体200可以限定出加热空间。示例性地,分区盘部220a、220b、220c和220d可以沿着盘体20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向上弯曲地延伸。由此形成碗状的加热空间。返回参见图2-3,内锅500的底部可以插入至该加热空间内。这种形状的盘体200与内锅500的形状较为适配。内锅500可以包括锅底510和锅侧壁520。锅侧壁520可以连接到锅底510的边缘。锅侧壁520的下部和锅底510可以安置在加热空间内。加热空间可以与内锅500的底部的形状适配。内锅500的底部安置在加热空间内时,锅底510和锅侧壁520的下部可以分别与中心区域210和分区盘部彼此面对。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盘体200也可以呈平面状。示例性地,多个分区盘部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在存在中心区域的情况下,多个分区盘部可以与中心区域210位于相同的平面内。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内锅500的锅底510设计成平的。
分区发热部A、B、C和D可以沿着径向向外的方向向上弯曲地延伸设置。由此形成碗状的加热空间。每个分区发热部发热的时候,都可以对内锅500的锅底510和锅侧壁520进行加热,这样可以提高加热效率。
示例性地,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可以设置有隔热部。示例性地,隔热部可以采用玻璃纤维、石棉、岩棉或者硅酸盐等隔热的材料制成。隔热部的热阻较高,从而可以在相邻的两组发热单元300之间隔断热能。因此,隔热部可以将个分区发热部间隔成多个区域。发热单元300产生的热能尽可能传递至内锅500,而不会传递至相邻的分区发热部。这样,分区发热部发热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可以使对流的效果更强,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示例性地,隔热部可以设于盘体200、发热单元300或者其他任意合适的部件上。其中,由于盘体200结构相对更加简洁,将隔热部设于盘体200上可以有利于生产制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如上文中提到的,盘体200还可以包括中心区域210。多个分区发热部A、B、C和D可以自该中心区域210径向向外延伸。示例性地,多个分区盘部220a、220b、220c和220d可以自该中心区域210径向向外延伸。每个发热单元用于使对应的分区盘部或者分区盘部对应的内锅发热,由此可以形成自该中心区域210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分区发热部。中心区域210的结构可以任意,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或者其他形状。示例性地,中心区域210可以呈环形。如此设置,多个分区盘部便于连接到中心区域210。而且,盘体200的结构简洁,制造成本低廉。中心区域210的中间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可以用于避让测量内锅500底部的温度的测温装置。可选地,也可以使每个发热单元都从中心区域210沿径向向外延伸分布,分区盘部的径向尺寸可以小于对应的发热单元的径向尺寸。在此情况下,分区发热部的加热区域主要由发热单元决定。
示例性地,每个发热单元可以包括电连接端和连接至电连接端的发热段。参见图4-5,以发热单元300a为例,其可以包括发热段310和电连接端320。发热段310的两端均可以连接至电连接端320。电连接端320可以用于电连接至电源。发热段310可以产生热能。电连接端320可以设置在中心区域210上。发热段310可以设于对应的分区盘部上。由此,可以将所有发热单元300的电连接端集中到盘体200的中心,以方便走线。并且,在考虑提高加热效率的情况下,分区盘部的厚度通常会略小些,而中心区域210的厚度可以大些,将这些发热单元的电连接端都设置在中心区域210上还有利于保证盘体200的结构的稳定性。
发热段310的形状可以任意,例如环形、螺旋形、L形或者V形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段310可以为螺旋形,如此,工作发热时分区盘部热能更均匀。
示例性地,隔热部可以包括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的缝隙和/或凹槽。可选地,缝隙和/或凹槽可以设置在盘体上。相较于例如隔热凸起等结构的隔热部,缝隙和/或凹槽不会增加发热盘组件100的尺寸和重量,从而不会导致发热盘组件100因尺寸和重量过大而影响在使用场景中的应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的发热盘组件100,隔热部可以包括连贯性缝隙410。连贯性缝隙410可以始于中心区域210的边缘。连贯性缝隙410可以完全分隔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如此设置,连贯性缝隙410便于加工,从而可以降低发热盘组件100的制造成本。并且,连贯性缝隙410的隔热效果较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的发热盘组件100’,隔热部可以包括断续性缝隙420。断续性缝隙420可以始于中心区域210的边缘。在每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断续性缝隙420的数量可以至少两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断续性缝隙420可以沿着远离中心区域210的方向间隔开设置。断续性缝隙420可以未完全分隔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换句话说,断续性缝隙420可以部分分隔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由此,在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可以形成第一连接部240。第一连接部240可以与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一体成型。第一连接部240可以间隔开设置。断续性缝隙420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40之间,和/或第一连接部240和中心区域210之间。如此设置,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可以使盘体200的结构较为稳定。
在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的发热盘组件100”,隔热部可以包括厚度减薄的凹槽430。凹槽430可以始于中心区域210的边缘。在图示实施例中,凹槽430设置在盘体200的外表面上。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凹槽可以设置在盘体的内表面上;或者可以在盘体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均设置起隔热作用的凹槽。可选地,凹槽也可以设置在发热单元上。由于在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通过凹槽430起到隔热作用,因此相邻的分区发热部之间未完全分开,而是通过第二连接部250连接。只是第二连接部250的厚度可以小于相邻的两个分区盘体的厚度。如此设置,相邻的两个分区发热部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从而可以使盘体200的结构较为稳定。
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上文提到的连贯性缝隙410、断续性缝隙420和凹槽430中设置绝热材料,由此可以形成隔热带,以进一步加强隔热效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形成隔热带,例如在相邻的分区发热部之间插入隔热片。
其中,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隔热部的结构不同。对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简洁,本文不再对这些相同或相似的部件进行详细描述。
示例性地,在上文描述的实施例中,各种隔热部均自中心区域210的边缘呈放射状分布。每个隔热部可以沿盘体200的径向方向延伸。如此设置,可以便于发热单元300沿盘体200的周向方向排布。当然,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隔热部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针对图7所示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地变形,在图7中每相邻的两个分区盘部之间设置有一组断续性缝隙420,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组断续性缝隙,且每组断续性缝隙沿着远离中心区域210的方向错开设置。类似地,针对图8-10所示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地变形,在每相邻的两个分区盘部之间设置多条凹槽。
示例性地,每个隔热部的宽度可以是均匀的。当然,也可以沿着径向向外的方向,隔热部的宽度逐渐增大。例如,在图8-10所示的实施例中,凹槽430在靠近盘体200的边缘的位置处具有较宽的厚度。示例性地,每个隔热部的宽度可以在1mm-30mm之间。宽度例如可以为1mm、15mm或者30mm等。进一步地,每个隔热部的宽度可以在2mm-10mm之间。示例性地,不同的分区盘部的温度有区别,对应不同温度位置处可以设置不同宽度的隔热部。宽度过小会隔热效果降低,从而影响加热效果。宽度过大会导致盘体200的尺寸过大,这有悖于发热盘组件100小型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宽度在该范围内较为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1)

1.一种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体,所述盘体包括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以及
至少两个发热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分区盘部上从而形成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所述至少两个发热单元与所述至少两个分区盘部相对应地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的至少一个是可独立发热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分区发热部之间设置有隔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还包括中心区域,所述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自所述中心区域沿径向向外延伸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始于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的连贯性缝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始于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的断续性缝隙。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始于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的厚度减薄的凹槽。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包括始于所述中心区域的边缘的由绝热材料形成的隔热带。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发热单元中的每个都包括发热段和连接至所述发热段的端部的电连接端,所述电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中心区域上,所述发热段设于对应的分区盘部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部设于所述盘体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分区发热部沿着径向向外的方向向上弯曲地延伸设置。
11.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盘组件,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盘体的上侧,所述盘体与所述内锅的底部彼此面对。
CN202222241537.XU 2022-08-23 2022-08-23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7987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1537.XU CN217987335U (zh) 2022-08-23 2022-08-23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1537.XU CN217987335U (zh) 2022-08-23 2022-08-23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87335U true CN217987335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25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1537.XU Active CN217987335U (zh) 2022-08-23 2022-08-23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873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0781B2 (en) Thick layer heating element and kitchen appliance comprising such a heating element
CN217987335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987334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1961814U (zh) 一种多功能烤箱
CN217987333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5391020U (zh) 红外煎烤机
EP3456224B1 (en) Cooking utensil
CN107361620B (zh) 烹饪器具
CN105982562B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0673012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697151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673045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429679U (zh) 一种双区独立发热的早餐机
CN214258967U (zh) 一种三区独立发热的早餐机
CN211324320U (zh) 烹饪器具
CN214048568U (zh) 烹饪器具
CN211212690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1155145U (zh) 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11155328U (zh) 一种轻食机
CN217524600U (zh) 一种多功能煎烤机
CN218009389U (zh) 烤盘组件和烤箱
CN217066115U (zh) 空气炸锅
CN220256321U (zh) 烹饪箱体和烹饪器具
CN217959751U (zh) 烤盘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