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12690U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内锅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12690U
CN211212690U CN201921528503.0U CN201921528503U CN211212690U CN 211212690 U CN211212690 U CN 211212690U CN 201921528503 U CN201921528503 U CN 201921528503U CN 211212690 U CN211212690 U CN 211212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ic heating
inner pot
heating film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85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金炬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285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12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12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12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其中,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上,电热膜包括沿内锅本体周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以及位于环形电热膜的内环内并与其分隔设置的底部电热膜,至少部分底部电热膜覆盖在内锅本体的底部中心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加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内锅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产品因其烹饪压力高、速度快,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目前市场上,主要分IH加热、电热盘加热和电热膜加热,其中通过IH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有导磁要求,通过电热盘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其内锅的配合面要求高。而通过在内锅外表面设置电热膜加热的电压力锅,对内锅材质没有特别要求,且热效率高。
电热膜加热技术,因其加热效率高,升温快,有很好应用前景。目前,市场上的内锅的外壁上覆盖有环形电热膜,内锅的底部一般不覆盖电热膜,上述结构能够保证电热膜发热较为均匀。但是由于内锅底部实际上应为主加热区,但却不覆盖电热膜,因此使得内锅底部加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加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热膜,设置于内锅本体上,电热膜包括沿内锅本体周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以及位于环形电热膜的内环内并与其分隔设置的底部电热膜,至少部分底部电热膜覆盖在内锅本体的底部中心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热膜包括间隔设置的环形电热膜以及位于环形电热膜内侧的底部电热膜,至少部分底部电热膜覆盖在内锅本体的底部中心处。上述结构既能保证环形电热膜均匀发热,又使得内锅本体底部覆盖有电热膜,从而改善内锅本体的底部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内锅还包括:电极,设置在电热膜上。上述结构使得通电后,环形电热膜以及底部电热膜能够发热,以加热内锅本体内的食物。
进一步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至少部分第一电极覆盖在环形电热膜和底部电热膜上,至少部分第二电极覆盖在环形电热膜和底部电热膜上。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和底部电热膜共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因此对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来说能够减少与电极配合的触点的数量,从而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内锅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底部电热膜的边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平行边和第二平行边,第一电极包括设置于第一平行边处并沿第一平行边延伸的第一电极段,第二电极包括设置于第二平行边处并沿第二平行边延伸的第二电极段。上述结构保证了第一电极段和第二电极段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能够保证加热功率稳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底部加热均匀可靠,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底部电热膜呈矩形。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保证底部电热膜的加热功率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电热膜的经济性,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包括沿环形电热膜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段和第四电极段,第三电极段和第四电极段位于内锅本体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发热均匀,从而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的位于环形电热膜与底部电热膜之间的区域形成无电热膜区域,其中,第一电极包括设置于底部电热膜上的第一电极段、设置于环形电热膜上的第三电极段以及设置于无电热膜区域内的第五电极段,第五电极段连接第一电极段与第三电极段,和/或,第二电极包括设置于底部电热膜上的第二电极段、设置于环形电热膜上的第四电极段以及设置于无电热膜区域内的第六电极段,第六电极段连接第二电极段与第四电极段。上述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环形电热膜和底部电热膜共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对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来说能够减少与电极配合的触点的数量,从而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内锅本体的底壁包括平底部以及位于平底部的周向外侧的弧形侧壁,底部电热膜覆盖在平底部上,环形电热膜覆盖在弧形侧壁上。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内锅能够平稳放置,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电极段和第二电极段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保证加热功率稳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底部加热均匀可靠,改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底部电热膜的边沿上的任一点与环形电热膜的内环上的任一点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2mm。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和底部电热膜通电时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均能够均匀加热,从而对烹饪效果无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由于上述内锅具有既能保证环形电热膜均匀发热,又能够改善内锅本体的底部的加热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内锅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4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锅本体;11、无电热膜区域;12、平底部;13、弧形侧壁;20、电热膜;21、环形电热膜;22、底部电热膜;221、第一平行边;222、第二平行边;30、电极;31、第一电极;311、第一电极段;312、第三电极段;313、第五电极段;32、第二电极;321、第二电极段;322、第四电极段;323、第六电极段;40、煲体;5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以及电热膜20。其中,电热膜20设置于内锅本体10上,电热膜20包括沿内锅本体10周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21以及位于环形电热膜21的内环内并与其分隔设置的底部电热膜22,至少部分底部电热膜22覆盖在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处。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电热膜20包括间隔设置的环形电热膜21以及位于环形电热膜21内侧的底部电热膜22,至少部分底部电热膜22覆盖在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处。上述结构既能保证环形电热膜21均匀发热,又使得内锅本体10底部覆盖有电热膜,从而改善内锅本体10的底部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处”可以指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点,也可以指内锅本体10底部中部的一个范围,其中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点位于该范围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还包括:电极30,设置在电热膜20上。上述结构使得通电后,环形电热膜21以及底部电热膜22能够发热,以加热内锅本体10内的食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还包括:电极30包括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至少部分第一电极31覆盖在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上,至少部分第二电极32覆盖在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上。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共用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因此对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来说能够减少与电极30配合的触点的数量,从而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极可以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其中,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设置在环形电热膜21上,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设置在底部电热膜22上。当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通电后,环形电热膜21发热,当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通电后,底部电热膜22发热。上述结构除了能够使得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同时发热以外,还能够根据不同需要使得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分别发热。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还包括: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底部电热膜22的边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平行边221和第二平行边222,第一电极31包括设置于第一平行边221处并沿第一平行边221延伸的第一电极段311,第二电极32包括设置于第二平行边222处并沿第二平行边222延伸的第二电极段321。上述结构保证了第一电极段311和第二电极段321之间的距离相等,因此能够保证加热功率稳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底部加热均匀可靠,改善烹饪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部电热膜22呈矩形。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保证底部电热膜22的加热功率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电热膜的经济性,降低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分别包括沿环形电热膜2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段312和第四电极段322,第三电极段312和第四电极段322位于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21发热均匀,从而改善烹饪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的位于环形电热膜21与底部电热膜22之间的区域形成无电热膜区域11,其中,第一电极31包括设置于底部电热膜22上的第一电极段311、设置于环形电热膜21上的第三电极段312以及设置于无电热膜区域11内的第五电极段313,第五电极段313连接第一电极段311与第三电极段312,第二电极32包括设置于底部电热膜22上的第二电极段321、设置于环形电热膜21上的第四电极段322以及设置于无电热膜区域11内的第六电极段323,第六电极段323连接第二电极段321与第四电极段322。上述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共用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对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来说能够减少与电极30配合的触点的数量,从而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第五电极段313和第六电极段323中的一个。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的底壁包括平底部12以及位于平底部12的周向外侧的弧形侧壁13,底部电热膜22覆盖在平底部12上,环形电热膜21覆盖在弧形侧壁13上。上述结构一方面使得内锅能够平稳放置,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电极段311和第二电极段321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保证加热功率稳定。上述结构使得内锅底部加热均匀可靠,改善烹饪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部电热膜22的边沿上的任一点与环形电热膜21的内环上的任一点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2mm。上述结构使得环形电热膜21和底部电热膜22通电时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均能够均匀加热,从而对烹饪效果无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为金属内胆,内锅本体10外表面粗糙度处理后,先喷涂耐高温绝缘导热涂料(其中主要材料为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等一种或多种),然后丝印或喷涂耐高温半导体陶瓷材料(其中主要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银等),再喷涂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其中主要材料为云母粉、空心微珠等)。上述高温绝缘导热涂料即为电热膜。电极设在半导体陶瓷材料和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之间(主要材质为复合碳等)。
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由于上述内锅具有既能保证环形电热膜21均匀发热,又能够改善内锅本体10的底部的加热效果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电压力锅包括设置在内锅外侧的煲体40以及盖设在煲体40上的锅盖50。锅盖50上设置有盖牙,内锅上设置有与盖牙配合的锅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本体(10);
电热膜(20),设置于所述内锅本体(10)上,所述电热膜(20)包括沿所述内锅本体(10)周向布置的环形电热膜(21)以及位于所述环形电热膜(21)的内环内并与其分隔设置的底部电热膜(22),至少部分所述底部电热膜(22)覆盖在所述内锅本体(10)的底部中心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还包括:
电极(30),设置在所述电热膜(2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30)包括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电极(31)覆盖在所述环形电热膜(21)和所述底部电热膜(22)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电极(32)覆盖在所述环形电热膜(21)和所述底部电热膜(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还包括: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所述底部电热膜(22)的边沿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平行边(221)和第二平行边(222),所述第一电极(3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平行边(221)处并沿所述第一平行边(221)延伸的第一电极段(311),所述第二电极(3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平行边(222)处并沿所述第二平行边(222)延伸的第二电极段(3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电热膜(22)呈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31)和所述第二电极(32)分别包括沿所述环形电热膜(2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段(312)和第四电极段(322),所述第三电极段(312)和所述第四电极段(322)位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位于所述环形电热膜(21)与所述底部电热膜(22)之间的区域形成无电热膜区域(11),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31)包括设置于所述底部电热膜(22)上的第一电极段(311)、设置于所述环形电热膜(21)上的第三电极段(312)以及设置于所述无电热膜区域(11)内的第五电极段(313),所述第五电极段(313)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段(311)与所述第三电极段(312),和/或,
所述第二电极(32)包括设置于所述底部电热膜(22)上的第二电极段(321)、设置于所述环形电热膜(21)上的第四电极段(322)以及设置于所述无电热膜区域(11)内的第六电极段(323),所述第六电极段(323)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段(321)与所述第四电极段(3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的底壁包括平底部(12)以及位于所述平底部(12)的周向外侧的弧形侧壁(13),所述底部电热膜(22)覆盖在所述平底部(12)上,所述环形电热膜(21)覆盖在所述弧形侧壁(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电热膜(22)的边沿上的任一点与所述环形电热膜(21)的内环上的任一点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2mm。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
CN201921528503.0U 2019-09-12 2019-09-12 内锅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212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8503.0U CN21121269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内锅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8503.0U CN21121269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内锅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12690U true CN211212690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8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8503.0U Active CN21121269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内锅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12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12690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105433764B (zh) 一种多用炒锅
CN211212615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JP20121106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用調理容器
CN205548298U (zh) 烹饪器具
CN105982562B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0697151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673012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727506U (zh) 铁锅
CN208286899U (zh) 一种应用于蒸汽烤箱的腔体及蒸汽烤箱
CN111616579B (zh) 烹饪器具
CN216364709U (zh) 一种可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陶瓷餐具
CN20499518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N216675508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697145U (zh) 烹饪器具
CN211212598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87335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5162830U (zh) 烹饪器具
CN207638912U (zh)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CN105982560A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105992403B (zh) 混合液、远红外发射膜层及其制造方法、电加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10124595U (zh) 烹饪器具
CN210673045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87334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4427750U (zh) 内锅及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