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95180U -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95180U
CN204995180U CN201520685864.1U CN201520685864U CN204995180U CN 204995180 U CN204995180 U CN 204995180U CN 201520685864 U CN201520685864 U CN 201520685864U CN 204995180 U CN204995180 U CN 204995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film
magnetic conductive
pot
arc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858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曹峰
王翔
王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858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95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95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95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包含非导磁锅,所述非导磁锅包括底壁、由底壁向上延伸的弧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部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弧形导磁膜,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可以用于电磁加热,加热效率高,而且,电磁加热烹饪锅在弧形部和底壁处的温度相差不会太大,从而两者之间的区域不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非导磁锅不容易炸裂。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且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背景技术
目前,电饭锅包括锅体、锅盖、发热盘和烹饪锅,锅盖设置在锅体上,烹饪锅和发热盘放置在锅体内,所述烹饪锅放置在发热盘上,所述发热盘对所述烹饪锅进行加热。
在在使用上述电饭锅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发热盘发热时,只有向上部分的热才有效传递给烹饪锅,而其他部分的很大部分热量散失在空气中或者向外传递,导致整体加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包含非导磁锅,所述非导磁锅包括底壁、由底壁向上延伸的弧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部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弧形导磁膜,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的体积与底部导磁膜的体积之比介于2-0.5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的表面积为15-40平方厘米,所述底部导磁膜的表面积为50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1.3-0.8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弧形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弧形导磁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为陶瓷锅、陶锅或瓷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为银浆导磁膜或者银浆合金导磁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环形导磁膜,或者,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呈螺旋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相邻环形导磁膜之间的间距为1-6mm。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与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相适应变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锅盖和上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所述锅体内设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对应所述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所述底壁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部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弧形导磁膜,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可以用于电磁加热,加热效率高,而且,电磁加热烹饪锅在弧形部和底壁处的温度相差不会太大,从而两者之间的区域不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非导磁锅不容易炸裂。
2、由于所述弧形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弧形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弧形导磁膜。从而所述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不容易被损坏和被氧化。
3、由于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环形导磁膜,或者,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呈螺旋形。从而兼顾成本及使非导磁锅弧形部或者底壁受热均匀;而且,由于相邻环形导磁膜之间的间距为1-6mm,从而使烹饪锅加热均匀,降低烹饪锅的成本,防止烹饪锅冷热不均出现炸锅的危险。
4、由于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与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相适应变化,从而弧形导磁膜和底部导磁膜相邻的一侧功率相近,从而非导磁锅不容易炸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饭锅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磁加热烹饪锅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磁加热烹饪锅圆形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磁加热烹饪锅的立体图(去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和弧形非导磁保护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电磁加热烹饪锅的立体图(去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和弧形非导磁保护膜);
附图标记:
100-锅体;200-电磁加热烹饪锅;210-非导磁锅;211-底壁;212-弧形部;213-侧壁;220-底部导磁膜;221-底部环形导磁膜;230-弧形导磁膜;231-弧部环形导磁膜;240-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50-弧形非导磁保护膜;300-电磁加热线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饭锅,请参照图1-图4,包括锅盖、锅体100、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和电磁加热线盘300,所述锅盖设置在锅体100上,所述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和电磁加热线盘300放置在锅体100内,所述电磁加热烹饪锅200放置在电磁加热线盘300上方,所述电磁加热线盘300包括盘架、电磁加热线圈和磁条,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绕置在盘架上,当电磁加热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后,所述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发热,从而对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包括非导磁锅2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210为陶瓷锅,所述非导磁锅210包括底壁211、由底壁211向上延伸的弧形部212、由弧形部212向上延伸的侧壁213,也即弧形部212连接所述底壁211和侧壁213,所述弧形部212呈弧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还可以只包括底壁和弧形部。
为了实现电磁加热,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底壁211外表面设有底部导磁膜220,所述弧形部212外表面设有弧形导磁膜23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还可以设于底壁内表面,所述弧形导磁膜位于所述弧形部内表面,或者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一个位于非导磁锅内表面另外一个位于外表面,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还可以为陶锅、瓷锅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220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的间距为7-13mm,较佳为8-12mm,例如为9mm、10mm、11mm等,所述弧形导磁膜230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的间距为7-13mm,较佳为8-12mm,例如为9mm、10mm、11mm等。当在此范围时,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具有较佳的发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为银浆导磁膜或者银浆合金导磁膜,当为银浆合金导磁膜时,所述银浆的比例大于4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银浆具有导磁的效果,从而本实施例的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可以进行电磁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电磁加热烹饪锅200通过电磁加热,从而相对现有的发热盘加热效率高。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210为陶瓷锅,用陶瓷锅煮出来的食物受热均匀,口感较好。
一般非导磁锅210的厚度比较厚,平均厚度为2.5mm-7mm之间,一般为4.5-5.5mm之间,这里指的非导磁锅210的平均厚度是指底壁211、弧形部212和侧壁213的平均厚度,不包括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的位于侧壁213之上的口沿的厚度,从而非导磁锅210传热较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210为陶瓷锅,在加热时,非导磁锅210会出现受热不均匀,例如非导磁锅210底壁211温度达到300°C,而弧形部212处的温度为50°C时,由于传热较慢,此时两导磁膜之间的非导磁锅210位置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可能导致非导磁锅210在此处炸裂,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出现,在本实用新型中,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例如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为700W,底部导磁膜220的加热功率为800W等,从而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加热功率相差不大,从而非导磁锅210底壁211与弧形部212受热也相差不大,从而当电磁加热线圈对电磁加热烹饪锅200进行加热时,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在弧形部212和底壁211处的温度相差不会太大,从而两者之间的区域不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非导磁锅210不容易炸裂。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与底部导磁膜220的加热功率之比为1.3-0.8,例如为0.9、1.0、1.1、1.2等,由于两者的加热功率更为接近,从而非导磁锅210更加不容易炸裂,受热均匀。
一般说来,导磁膜的加热功率跟导磁膜的体积、导磁膜与电磁加热线圈的距离、导磁膜与电磁加热线圈的相对位置等参数都有一定的关系,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实现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与底部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本实施例举例通过调整弧形导磁膜230的体积与底部导磁膜220的体积来调整加热功率,通过调整其他参数或者通过综合调整其他参数来调整加热功率跟调整体积类似,在此就不再赘述。
当在工艺设计或者组装设计时调整导磁膜其他参数接近一致时,例如调整弧形导磁膜230正对电磁加热线圈,底部导磁膜220也正对电磁加热线圈,且弧形导磁膜230与电磁加热线圈的距离和底部导磁膜220与电磁加热线圈的距离较为相近时,此时,调整所述弧形导磁膜230的体积与底部导磁膜220的体积之比介于2-0.5之间,可以实现弧形导磁膜230的加热功率与底部导磁膜220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此时,非导磁锅210在弧形部212和底壁211受到的加热功率较为接近,从而当电磁加热线圈对电磁加热烹饪锅200进行加热时,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在弧形部212和底壁211处的温度相差不大,从而两者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非导磁锅210不容易炸裂。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230的体积与底部导磁膜220的体积之比为1.3-0.8,例如为0.9、1.0、1.1、1.2等,从而非导磁锅210更加不容易炸裂。
一般来说,体积又为表面积与厚度的乘积,从而,当底部导磁膜220表面积相对弧形导磁膜230的表面积比较大时,为了使两者的加热功率相近,底部导磁膜220的厚度可能就要设计为小于弧形导磁膜230的厚度。此种设计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230的表面积为15-40平方厘米,较佳的为25、30平方厘米,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表面积为50-150平方厘米,较佳的,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表面积为100平方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230的平均厚度大于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平均厚度,从而方便弧形导磁膜230的设置在弧形部上。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的厚度相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的表面积之比介于2-0.5之间,来使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和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220为一整片的圆环形,所述底部导磁膜220的中心通孔处用于电饭锅的测温,由于底部导磁膜220可以对底壁211的四周进行加热,从而非导磁锅210的底壁211受热均匀,所述弧形导磁膜230为整片,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圆环形,所述弧形导磁膜230从下向上延伸,与烹饪锅的弧形部212形状适配,由于弧形导磁膜230可以对弧形部212的四周进行加热,从而非导磁锅210的弧形部212受热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护底部导磁膜220,所述底部导磁膜220远离非导磁锅210的表面设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40,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40用于保护底部导磁膜220,所述底部导磁膜220位于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40和非导磁锅210之间;为了保护弧形导磁膜230,所述弧形导磁膜230远离非导磁锅210的表面设有弧形非导磁保护膜250,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250用于保护弧形导磁膜230,所述弧形导磁膜230位于弧形非导磁保护膜250和非导磁锅21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较好的保护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防止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被伤害到或者被氧化,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40遮盖所述底部导磁膜220,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250遮盖所述弧形导磁膜230,较佳的,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240的径向宽度大于底部导磁膜220的径向宽度,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250的径向宽度大于弧形导磁膜230的径向宽度,从而可以较好的保护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而且非导磁保护膜可以防止导磁膜被空气氧化,从而导磁膜导磁效果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保护膜位于所述导磁膜的外表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导磁膜位于非导磁锅的内表面时,所述保护膜位于所述非导磁保护膜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操作时防止底部导磁膜220和弧形导磁膜230重叠,从而造成电磁加热烹饪锅200出现加热方面的问题,所述底部导磁膜220与弧形导磁膜230的距离大于2mm。
第二实施例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档板座的剖视图,图5的结构与图4的结构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为弧形导磁膜和底部导磁膜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230为一整片,在水平面的投影为圆环形,但是,由于非导磁锅210的弧形部212不是平的,是弧形的,从而弧形部212在纵向上的各个点与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不等的,当弧形导磁膜230是贴到弧形部212时,由于贴到弧形部212的弧形导磁膜230一般是平面的,弧形导磁膜230容易起皱,从而导致良率较低;而且,由于成本方面的原因,一般弧形导磁膜230只存在弧形部212的部分区域,从而导致非导磁锅210的弧形部212不能完全加热,导致弧形部212受热不均。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所述弧形导磁膜230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由于弧形导磁膜230不是一整片,每个弧部环形导磁膜231的表面积可以得到减少,从而贴的时候,多数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不容易起皱,提升了弧形导磁膜230贴到非导磁锅210弧形部212的良率;而且,由于弧形导磁膜230是分多数圈设计,从而不会导致弧形部212的加热过于集中,从而可以使弧形部212受热均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数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为圆环形,多数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的中心轴相同,相邻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之间的间隙为1-6mm,较佳为2mm、3mm等,可以兼顾弧形部加热均匀且降低成本,防止烹饪锅冷热不均出现炸锅的危险。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磁膜呈螺旋形,由内向外螺旋延伸。当弧形导磁膜230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时,其弧形导磁膜230的体积为各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的体积之和,弧形导磁膜230的功率也为各圈弧部环形导磁膜231的功率之和。
同样,为了兼顾成本及使非导磁锅210底壁211受热均匀,防止烹饪锅冷热不均出现炸锅的危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220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所述多数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为圆环形,且各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的圆心相同,相邻各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之间的间隙为1-6mm,较佳为2mm、3mm等。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还可以呈螺旋形,由内向外螺旋延伸。当底部导磁膜220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时,其底部导磁膜220的体积为各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的体积之和,底部导磁膜220的功率也为各圈底部环形导磁膜221的功率之和。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还可以像第一实施例一样设置一整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导磁锅210的侧面没有像第一实施例那样设置凹凸形的凸起和凹槽,也即所述非导磁锅210的侧面为平面。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点为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磁膜在径向的厚度不一样,所述弧形导磁膜的径向厚度也不一样,以满足非导磁锅不同区域的加热要求,为了防止非导磁锅在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之间的区域出现较大的温度差,从而导致非导磁锅炸裂,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与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相适应变化。
具体而言,当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由厚到薄变化时,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也为由厚到薄变化;当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由薄到厚变化时,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也为由薄到厚变化;当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变化时,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也为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变化等。由于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相邻一侧的厚度整体比较一致,从而弧形导磁膜和底部导磁膜相邻的一侧功率相近,从而两导磁膜之间的区域温度差异不会太大,从而非导磁锅不会炸裂。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烹饪锅不限于用于电饭煲,在本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磁加热烹饪锅还可以用于电磁炉、电炖锅等厨房烹饪器具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包含非导磁锅,所述非导磁锅包括底壁、由底壁向上延伸的弧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部外表面或者内表面设有弧形导磁膜,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所述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2-0.5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的体积与底部导磁膜的体积之比介于2-0.5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的表面积为15-40平方厘米,所述底部导磁膜的表面积为50平方厘米-150平方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与底部导磁膜的加热功率之比介于1.3-0.8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弧形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导磁膜远离非导磁锅的表面设有底部非导磁保护膜,所述底部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底部导磁膜,所述弧形非导磁保护膜遮盖所述弧形导磁膜。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磁锅为陶瓷锅、陶锅或瓷锅。
7.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为银浆导磁膜或者银浆合金导磁膜。
8.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包括间隔开的多数圈环形导磁膜,或者,所述弧形导磁膜和/或底部导磁膜呈螺旋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相邻环形导磁膜之间的间距为1-6mm。
10.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磁膜从邻近底部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底部导磁膜的一侧与所述底部导磁膜从邻近弧形导磁膜的一侧到远离弧形导磁膜的一侧相适应变化。
11.一种电磁加热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锅盖和如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电磁加热烹饪锅,所述锅体内设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对应所述底部导磁膜和弧形导磁膜设置。
CN201520685864.1U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Active CN204995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85864.1U CN204995180U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85864.1U CN204995180U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95180U true CN204995180U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52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85864.1U Active CN204995180U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951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91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电饭煲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917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磁感应电饭煲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3101B2 (en) Pan and method for making
KR100352327B1 (ko) 조리기구
JP2006116295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用容器、および発熱層
CN20499518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A2760568C (en) Induction cookware for keeping food warm
JP5338108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03723877U (zh) 一种节能电热锅
CN105105616A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N204995181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JP20121106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用調理容器
US20200096201A1 (en) Ceramic burner cover for stovetops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5125886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N205162830U (zh) 烹饪器具
CN109875386B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KR102118502B1 (ko) 솥, 솥 어셈블리 및 주방 기구
JP2005334351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用鍋
CN104490250A (zh) 一种新型两用锅
JPH09171890A (ja) 誘導加熱調理用の調理容器
CN206586810U (zh) 电压力锅
CN201964482U (zh) 具有多个同心感应线圈的电磁灶
CN211212615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8922291U (zh) 可拆卸烹饪器具
CN204245901U (zh) 一种新型两用锅
KR20140131757A (ko) 조리용기 가열부가 별도로 구성된 전기그릴
CN216675439U (zh) 烹饪器具的发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