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420U -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53420U
CN220053420U CN202320596133.4U CN202320596133U CN220053420U CN 220053420 U CN220053420 U CN 220053420U CN 202320596133 U CN202320596133 U CN 202320596133U CN 220053420 U CN220053420 U CN 220053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extension arm
knuckle
suspension assembl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961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美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961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534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53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53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包括前副车架和轮毂,前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和摆臂组件,转向节与轮毂相连,摆臂组件包括下摆臂,下摆臂的一侧与前副车架相连,下摆臂的另一侧与转向节相连,其中,在前后方向上,下摆臂与转向节的连接位置临近下摆臂的后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通过将下摆臂的大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前方,小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后方,可以有效减少下摆臂对车辆底盘的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的安装空间能够安装更多的电池包,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双叉臂前悬架的电动车的前下摆臂大多设置在车轮中心点的后方,这会占用电池包的安装空间,无法增加电池包的安装数量,从而无法有效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另外,具有双叉臂前悬架的电动车的弹簧减振器总成大多通过叉形臂与前下摆臂进行连接,在上下方向上,这会使车轮中心点到弹簧减振器总成上的安装点的距离较大,导致前机舱盖的高度偏高,不利于造型低趴的需求,风阻系数也较大,不利于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前悬架总成,其可以减少下摆臂对车辆底盘上的电池包的安装空间的占用和降低车辆的前机舱盖的高度,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和增加整车的续航里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其用于车辆,车辆包括前副车架和轮毂,前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和摆臂组件,转向节与轮毂相连,摆臂组件包括下摆臂,下摆臂的一侧与前副车架相连,下摆臂的另一侧与转向节相连,其中,在前后方向上,下摆臂与转向节的连接位置临近下摆臂的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通过将下摆臂的大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前方,小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后方,可以有效减少下摆臂对车辆底盘的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的安装空间能够安装更多的电池包,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悬架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摆臂的后端设置有朝向所述转向节延伸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节的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摆臂还具有朝向所述前副车架延伸的第二延伸臂和第三延伸臂,所述第二延伸臂和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端部均与所述前副车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后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二延伸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延伸臂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总成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延伸臂相连,所述减振装置的上端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臂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减振装置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夹,所述安装夹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安装孔,销轴适于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已将所述安装夹与所述第一延伸臂转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夹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的支撑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振装置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臂组件还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的一侧与所述转向节的上端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侧具有第四延伸臂和第五延伸臂,所述第四延伸臂和所述第五延伸臂均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相连,且所述第四延伸臂和所述第五延伸臂之间构造出容纳所述减振装置的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总成还包括转向器、稳定杆和拉杆,所述转向器安装在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转向器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节的一侧铰接;所述稳定杆安装在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拉杆的上端与所述减振装置铰接,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稳定杆的端部铰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前悬架总成,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前悬架总成;
1、转向节;
2、摆臂组件;21、下摆臂;22、上摆臂;211、第一延伸臂;212、第二延伸臂;213、第三延伸臂;221、第四延伸臂;222、第五延伸臂;
3、减振装置;31、安装夹;
4、转向器;5、稳定杆;6、拉杆;7、前副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100,其用于车辆,车辆包括前副车架7和轮毂,前悬架总成100包括转向节1和摆臂组件2,转向节1与轮毂相连,摆臂组件2包括下摆臂21,下摆臂21的一侧与前副车架7相连,下摆臂21的另一侧与转向节1相连,其中,在前后方向上(例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下摆臂21与转向节1的连接位置临近下摆臂21的后端。具体地,下摆臂21的大部分位于与转向节1的连接位置的前方,小部分位于连接位置的后方,同时,这也使下摆臂21的大部分位于与转向节1连接的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前方,这样设置下摆臂21可以有效减少下摆臂21对后侧车辆的底盘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能够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安装电池包,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优选地,例如图1所示,转向节1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并采用铸铝工艺制成,这样,可以有效减轻转向节1整体的质量,使其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转向节1整体还可以设计为“鹅颈”形结构,这样,可以优化转向节1整体的力的传导性能,使得转向节1能够更好的对外部冲击力进行分解和传递,从而保证自身结构不受损坏。
优选地,例如图1所示,下摆臂21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并采用锻造工艺制成,这样,可以有效减轻下摆臂21整体的质量,使其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下摆臂21整体还可以设计为“L”形,这样,可以使下摆臂21与转向节1和前副车架7的连接更加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100,通过将下摆臂21的大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前方,小部分设置在轮毂的中心轴线的后方,可以有效减少下摆臂21对车辆底盘的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底盘的安装空间能够安装更多的电池包,从而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下摆臂21的后端设置有朝向转向节1延伸的第一延伸臂211,第一延伸臂211的端部与转向节1的铰接。具体地,第一延伸臂211的端部与转向节1的内侧面之间进行球铰连接,这样,可以使下摆臂21与转向节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当车辆进行转向时,转向节1可以相对于下摆臂21发生转动,从而完成车辆的转向,另外,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下摆臂21与转向节1之间的球铰连接还可以对外部冲击进行有效缓冲和吸收,从而减少机舱内的振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下摆臂21还具有朝向前副车架7延伸的第二延伸臂212和第三延伸臂213,第二延伸臂212和第三延伸臂213的端部均与前副车架7相连。具体地,转向节1与前副车架7相对设置,下摆臂21设置在转向节1和前副车架7之间,下摆臂21的第二延伸臂212和第三延伸臂213均朝向前副车架7延伸设置,以便与前副车架7进行连接,第二延伸臂212和第三延伸臂213均与前副车架7的侧面进行衬套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下摆臂21与前副车架7的连接稳固性,还可以使下摆臂21与前副车架7之间的连接变为软连接,从而可以对减振装置3在运动时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冲,从而起到稳定减振装置3,提升车辆舒适性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二延伸臂212的端部与前副车架7的前端相连,第三延伸臂213的端部与前副车架7的后端相连,其中,第二延伸臂212的长度大于第三延伸臂213的长度。具体地,例如图1所示,第二延伸臂212的端部与前副车架7的侧面的前端进行连接,第三延伸臂213的端部与前副车架7的侧面的后端进行连接,因此,第二延伸臂212与第三延伸臂213与前副车架7的同一侧面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悬架总成100还可以包括减振装置3,减振装置3的下端与下摆臂21相连,减振装置3的上端与车辆的车身相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减振装置3直接安装在下摆臂21上,可以有效减少减振装置3对前机舱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前机舱盖的高度,使得车辆整体的造型能够满足低趴需求,同时,由于前机舱的高度较低,还可以有效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减少电量消耗,进一步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进一步地,第一延伸臂211上设置有通孔,减振装置3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夹31,安装夹31上设置有与通孔相对的安装孔,销轴适于穿过通孔和安装孔已将安装夹31与第一延伸臂211转动相连。具体地,减振装置3下端的安装夹31包住下摆臂21的第一延伸臂211,并使安装夹31上的安装孔与第一延伸臂211上的通孔相对,再使用销轴依次穿过安装孔和通孔并拧紧,从而将减振装置3直接安装在下摆臂21上,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保证减振装置3的安装稳固性。
更进一步地,安装夹31可以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连接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支撑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别位于第一延伸臂211的前后两侧,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支撑板与减振装置3固定连接,支撑板的设置可以对减振装置3起到有效的支撑,还可以对减振装置3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进行吸收和缓冲,提高整车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摆臂组件2还可以包括上摆臂22,上摆臂22的一侧与转向节1的上端铰接,上摆臂22的另一侧具有第四延伸臂221和第五延伸臂222,第四延伸臂221和第五延伸臂222均与车辆的车身相连,且第四延伸臂221和第五延伸臂222之间构造出容纳减振装置3的安装空间。具体地,上摆臂22靠近转向节1的一侧与转向节1的上端进行球铰连接,这样,当车辆进行转向时,转向节1可以相对于上摆臂22进行转动,从而不会对上摆臂22造成影响;上摆臂22靠近前副车架7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延伸臂221和第五延伸臂222,第四延伸臂221和第五延伸臂222均与车身进行衬套连接,这样,上摆臂22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变为软连接,可以有效吸收振动和冲击,减轻振动的传递,提高整车舒适性。
优选地,上摆臂22可以采用铁并结合钣金冲压工艺制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上摆臂22的制造成本,另外,上摆臂22可以设计为“U”形结构,这样,上摆臂22“U”形凹槽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于安装减振装置3。
进一步地,第四延伸臂221与第五延伸臂222之间具有安装空间,减振装置3穿设在安装空间中,下摆臂21的设置可以对前悬架总成100起到导向和支撑的作用,上摆臂22能够维持车辆行驶时方向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悬架总成100还可以包括转向器4、稳定杆5和拉杆6,转向器4安装在前副车架7上,转向器4的端部与转向节1的一侧铰接;稳定杆5安装在前副车架7上,拉杆6的上端与减振装置3铰接,拉杆6的下端与稳定杆5的端部铰接。具体地,转向器4的端部与转向节1的内侧面进行球铰连接,这样,可以保证车辆在进行转向时,转向节1可以相对转向器4发生转动;稳定杆5和拉杆6的设置均是为了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使车身能够尽量保证平衡。
优选地,稳定杆5可以采用铁并结合弯折工艺制成,且稳定杆5的中心设计为空心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稳定杆5整体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前悬架总成100,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悬架总成100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前悬架总成,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前副车架和轮毂,所述前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和摆臂组件,所述转向节与所述轮毂相连,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下摆臂,所述下摆臂的一侧与所述前副车架相连,所述下摆臂的另一侧与所述转向节相连,其中,在前后方向上,所述下摆臂与所述转向节的连接位置临近所述下摆臂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的后端设置有朝向所述转向节延伸的第一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节的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还具有朝向所述前副车架延伸的第二延伸臂和第三延伸臂,所述第二延伸臂和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端部均与所述前副车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三延伸臂的端部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后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二延伸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延伸臂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延伸臂相连,所述减振装置的上端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减振装置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夹,所述安装夹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安装孔,销轴适于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已将所述安装夹与所述第一延伸臂转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夹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的支撑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振装置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组件还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的一侧与所述转向节的上端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侧具有第四延伸臂和第五延伸臂,所述第四延伸臂和所述第五延伸臂均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相连,且所述第四延伸臂和所述第五延伸臂之间构造出容纳所述减振装置的安装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器、稳定杆和拉杆,所述转向器安装在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转向器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节的一侧铰接;所述稳定杆安装在所述前副车架上,所述拉杆的上端与所述减振装置铰接,所述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稳定杆的端部铰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前悬架总成。
CN202320596133.4U 2023-03-22 2023-03-22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0534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6133.4U CN220053420U (zh) 2023-03-22 2023-03-22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96133.4U CN220053420U (zh) 2023-03-22 2023-03-22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53420U true CN220053420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50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96133.4U Active CN220053420U (zh) 2023-03-22 2023-03-22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534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80319U (zh) 一种悬架系统
CN1108843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KR101315489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01254064Y (zh) 经济型乘用车两驱后悬架
CN220053420U (zh) 前悬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598675U (zh) 一种副车架、后轴总成及车辆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0000045U (zh) 一种汽车及其悬架系统
CN219256979U (zh) 后悬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6861171U (zh) 全地形车
CN21676137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空心控制臂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CN216101398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
CN215398051U (zh) 摆臂组件、悬架结构及车辆
CN214492430U (zh) 车辆后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8367289U (zh) 车辆悬架的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2889736U (zh) 一种双叉臂悬架、车轮悬架结构及汽车
CN212604329U (zh) 前下摆臂总成、麦弗逊式前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12604341U (zh) 一种汽车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N113602054B (zh) 全地形车
CN212737662U (zh) 后悬架总成以及皮卡车辆
CN217073968U (zh) 一种下摆臂安装结构、悬架及车辆
CN220332409U (zh) 车辆后独立悬架及车辆
CN210526277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动力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