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2153U -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2153U
CN219982153U CN202320221168.XU CN202320221168U CN219982153U CN 219982153 U CN219982153 U CN 219982153U CN 202320221168 U CN202320221168 U CN 202320221168U CN 219982153 U CN219982153 U CN 2199821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layer
infrared
groov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11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力
郭玉
梁峰
冼小毅
黄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11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21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21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21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器包括基体、支撑件及红外层。支撑件安装于基体内,并与基体间隔,支撑件用于装载雾化介质,并用于透过红外光。红外层设置于基体并与支撑件间隔,红外层用于朝支撑件发射红外光,以加热雾化介质而生成气溶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红外层设置于基体并与装载雾化介质的支撑件间隔,则红外层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支撑件,而会优先使红外层自身温度快速上升,由此红外层能很快被激发,而向支撑件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能够透过红外光,因此红外光能够加热雾化介质而生成气溶胶,由此,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个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能够利用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技术作用于雾化介质并产生气溶胶的小型设备。目前,市面上一种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加热器包括用于装载雾化介质的基体,基体的材质通常为透光的玻璃管,基体的外表面设有红外涂层。红外涂层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便被激发而辐射红外光,红外光穿过玻璃管照射到并加热雾化介质后形成气溶胶。然而,由于被加热的红外涂层与玻璃管直接接触,则红外涂层产生的热量会优先传递到玻璃管,导致红外涂层自身升温慢,从而需要很长时间或很大加热能量才能使红外涂层被激发而产生红外光,进而导致转化为气溶胶的能耗转化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包括基体、支撑件及红外层。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基体内,并与所述基体间隔,所述支撑件用于装载雾化介质,并用于透过红外光。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并与所述支撑件间隔,所述红外层用于朝所述支撑件发射红外光,以加热所述雾化介质而生成气溶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内周壁;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绝缘层和发热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周壁。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背离所述基体的外周壁的一侧,所述发热层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所述基体,所述基体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红外层以使所述红外层受热并产生红外线,所述绝缘层用于电绝缘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基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由铜、铝、铜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内周壁,所述基体由非导电而能导热的材料制成;所述加热器还包括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基体的外周壁,所述发热层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所述基体,所述基体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红外层以使所述红外层受热并产生红外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由陶瓷材料或导热塑料制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热层,所述电极用于向所述发热层通电。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由高透红外线的耐高温材料制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为石英管。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设有腔体,所述基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加热器还包括座体及盖体。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雾化介质穿过所述盖体并伸入所述腔体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周壁及自所述周壁的内侧向所述腔体的中心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支撑所述雾化介质,并使所述雾化介质与所述腔体的内侧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腔体对应,并用于供所述雾化介质穿过;所述座体封堵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通孔的侧壁与所述雾化介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腔体对应,并用于供所述雾化介质穿过;所述座体设有贯穿的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腔体连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座体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座体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基体的内部,所述座体的第一表面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环形的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座体的边缘,并环绕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环绕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通过连接槽与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连通,所述基体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座体的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件的周壁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凸起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用于收容所述雾化介质的第一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盖体的第二侧朝向所述基体的内部,所述盖体的第二侧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及环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盖体的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盖体的边缘,并环绕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环绕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凹槽通过连通槽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基体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盖体的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件的周壁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凸起的第二端伸入所述连通槽内。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加热器及壳体,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红外层设置于基体并与装载雾化介质的支撑件间隔,则红外层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支撑件,而会优先使红外层自身温度快速上升,由此红外层能很快被激发,而向支撑件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能够透过红外光,因此红外光能够加热雾化介质而生成气溶胶,由此,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个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得到提升。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一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基体、绝缘层和发热层的层叠关系示意图;
图6是另一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基体和发热层的层叠关系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些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
加热器100;雾化介质200、第一端201、第二端203、外侧205;壳体300;
基体10、内周壁11、外周壁12、第一端13、第二端14、第一开口131、第二开口141;
支撑件20、腔体21、第一端22、第二端23、周壁24、内侧241、外侧243、凸起25、第一端251、第二端253、第一间隙26;
红外层30、绝缘层40、发热层50、电极60、正电极61、负电极63;
盖体70、通孔71、侧壁711、第二间隙713、第一侧72、第二侧73、第一凹槽74、第二凹槽75、连通槽76、第一凸块77、第二凸块78;
座体80、气孔81、第一表面82、第二表面83、第一凹槽84、第二凹槽85、第三凹槽86、连接槽87、第一突起88、第二突起8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加热器100(图1所示)及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图10所示)。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包括基体10、支撑件20及红外层30。支撑件20安装于基体10内,并与基体10间隔,支撑件20用于装载雾化介质200,并用于透过红外光。红外层30设置于基体10并与支撑件20间隔,红外层30用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以加热雾化介质200而生成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00为能够经加热、激光照射、红外光照射、超声或机械振荡等作用而生成气溶胶的结构。例如:加热器100利用红外光照射加热雾化介质200而产生气溶胶。气溶胶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
雾化介质200为被加热后能够产生气溶胶的元件。雾化介质200的形态可为全固态或半固态。在雾化介质200为全固态的情况下,雾化介质200可采用辊压、稠浆等工艺方式制备形成。雾化介质200可以为类似卷烟的筒状结构,也可以为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块状结构。本申请中以雾化介质200为筒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雾化介质200中可添加吸光材料,吸光材料用于调控吸光率,进而实现对雾化介质200的出烟率进行调整。例如,吸光材料可覆盖雾化介质200的整个纵截面,使得红外光能够被大量吸收,雾化介质200更快速地被加热,进而实现快速出烟。具体地,吸光材料可选用烟草黑色素、食品黑色素、黑灰色高分子材料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红外层30设置于基体10并与装载有雾化介质200的支撑件20间隔,则红外层30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支撑件20,而会优先使红外层30自身温度快速上升,由此红外层30能很快被激发,而向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20能够透过红外光,因此红外光能够加热装载在支撑件20内的雾化介质200而生成气溶胶,由此,加热器100及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的整个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得到提升。
下面结合附图对加热器100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3及图4,基体10大致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用于装载其他元件于其内部。基体10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本申请仅以基体10为圆柱体结构,即基体1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体10可采用既能导电又具有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诸如铜、铝等金属或铜铝合金、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制成。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体10可采用非导电而能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基体10采用陶瓷、高导热塑料等材料制成。具体地,基体10包括相背的内周壁11及外周壁12。基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31和第二开口141,更具体地,基体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3和第二端14,基体10的第一端13开设有第一开口131,基体10的第二端14开设有第二开口141。
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4,支撑件20大致为中空的筒状结构,用于装载雾化介质200于其内部。支撑件20安装于基体10内。支撑件20可由高透红外线的耐高温材料制成,例如:支撑件20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亚克力、石英、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纳米纤维素纸等材料制成。本申请中以支撑件20为石英管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支撑件20开设有腔体21,支撑件2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支撑件20的第一端22与基体10的第一端13对应,支撑件20的第二端23与基体10的第二端14对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0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此时,支撑件20包括相背的内侧241及外侧243,支撑件20的内侧241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相对,支撑件20的外侧243与基体10的内周壁11间隔相对。在一个例子中,支撑件20的内侧241可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不接触,此时,能够避免雾化介质200被红外光照射而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支撑件20上,导致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降低。在另一个例子中,支撑件20的内侧241可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直接接触,以实现支撑件20的内侧241对雾化介质200的限位,保证雾化介质200能够更好地被支撑件20支撑。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0包括周壁24及自周壁24的内侧241向腔体21的中心延伸的凸起25。其中,支撑件20的周壁24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本申请仅以支撑件20的周壁24为圆柱体结构,即支撑件20的周壁2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支撑件20的周壁24包括相背的内侧241及外侧243,支撑件20的内侧241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相对,支撑件20的外侧243与基体10的内周壁11间隔相背。凸起25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接触,以用于支撑雾化介质200,并使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与周壁24的内侧24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26(图8所示)。一方面,凸起25能够对雾化介质200起到限位作用,保证雾化介质200能够更好地被支撑;另一方面,凸起25的设置使得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与支撑件20的周壁24的内侧241间隔,而并非直接接触,减小雾化介质200与支撑件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大幅度降低雾化介质200被红外光照射而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支撑件20上,从而保证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较高。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层30设置于基体10的内周壁11,加热器100还可包括绝缘层40和发热层50。绝缘层40设置于基体10的外周壁12。发热层50设置于绝缘层40的背离基体10的外周壁12的一侧,发热层50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基体10,基体10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红外层30以使红外层30受热并产生红外线,绝缘层40用于电绝缘发热层50和基体10。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10采用既能导电又具有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诸如铜、铝等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绝缘层40采用电绝缘材料制成,例如采用塑料、橡胶、树脂等材料制成。发热层50也采用既能导电又具有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绝缘层40的设置能够避免发热层50和基体10直接接触,防止短路。本实施方式中,基体10采用既能导电又具有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如此可以减小基体10对发热层50产生的热量的吸收量,并且可以加快发热层50对红外层30加热的速度。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加热器100还可包括电极60,具体地,加热器100包括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发热层50,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用于向发热层50通电。发热层50通电后便会发热,且发热层50产生的热量会经过绝缘层40传递至基体10,再由基体10传递至红外层30,红外层30受热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20为高透红外线的耐高温材料制成,红外光能够穿透支撑件20加热装载在支撑件20内的雾化介质200而生成气溶胶。
请参阅图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层30设置于基体10的内周壁11,基体10由非导电而能导热的材料制成。此时,加热器100还可包括发热层50,发热层50设置于基体10的外周壁12并与外周壁12接触,发热层50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基体10,基体10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红外层30。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10可采用陶瓷、高导热塑料等材料制成。因此,基体10并不导电,无需考虑基体10和发热层50直接接触导致短路的问题。同样地,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加热器100还可包括电极60,具体地,加热器100包括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相互间隔地设置于发热层50,正电极61和负电极63用于向发热层50通电。发热层50通电后便会发热,且发热层50产生的热量会经过基体10传递至红外层30,红外层30受热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20为高透红外线的耐高温材料制成,红外光能够穿透支撑件20加热装载在支撑件20内的雾化介质200而生成气溶胶。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绝缘层40,节省了成本。
请参阅图3及图4,进一步地,加热器100还包括盖体70及座体80。座体80安装于第一开口131,支撑件20的第一端22与座体80连接。盖体70安装于第二开口141,支撑件20的第二端23与盖体70连接,雾化介质200穿过盖体70并伸入腔体21内。
具体地,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盖体7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72和第二侧73,盖体70的第一侧72朝向基体10的外部,即朝向外界,盖体70的第二侧73朝向基体10的内部。盖体70的第二侧73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74、环形的第二凹槽75及贯穿第一侧72和第二侧73的通孔71。盖体70的第一凹槽74位于盖体70的边缘,并环绕盖体70的第二凹槽75。盖体70的第二凹槽75环绕通孔71。通孔71与腔体21对应,并用于供雾化介质200穿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盖体70的第二侧73设有第一凸块77和第二凸块78,第一凸块77可以是完整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一子凸块,且多个第一子凸块围成不连续的环形结构,第一凸块77至盖体70的第二侧73的边缘之间的空间为第一凹槽74。第二凸块78为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二子凸块,且多个第二子凸块围成不连续的环形结构,第二凸块78与第一凸块77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凹槽75,多个第二子凸块之间的间隔为连通槽76,连通槽76连通第二凹槽75和通孔71。请结合图7及图8,加热器100组装时,基体10的第二端14伸入盖体70的第一凹槽74内,支撑件20的周壁24的第二端23伸入盖体70的第二凹槽75,凸起25的第二端253伸入连通槽76内,通孔71用于收容穿设在腔体21内的雾化介质200。
再具体地,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座体80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82和第二表面83,座体80的第一表面82朝向基体10的内部,座体80的第二表面83朝向基体10的外部,即朝向外界。座体80的第一表面82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84、环形的第二凹槽85、及第三凹槽86。座体80的第一凹槽84位于座体80的边缘,并环绕座体80的第二凹槽85。座体80的第二凹槽85环绕座体80的第三凹槽86,座体80的第二凹槽85通过连接槽87与座体80的第三凹槽86连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座体80的第一表面82设有第一突起88和第二突起89,第一突起88可以是完整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包括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一子突起,且多个第一子突起围成不连续的环形结构,第一突起88至座体80的第一表面82的边缘之间的空间为第一凹槽84。第二突起89为相互间隔的多个第二子突起,且多个第二子突起围成不连续的环形结构,第二突起89与第一突起88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凹槽85,多个第二子突起之间的间隔为连接槽87。请结合图7及图8,加热器100组装时,基体10的第一端13伸入座体80的第一凹槽84内,支撑件20的周壁24的第一端22伸入座体80的第二凹槽85,凸起25的第一端251伸入连接槽87内,座体80的第三凹槽86用于收容穿设在腔体21年内的雾化介质200的第一端201。
请参阅图7及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体80可设有贯穿的气孔81,气孔81与腔体21连通。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图10所示)被抽吸时,外部的气体通过气孔81进入腔体21内,红外层30受热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红外光穿透支撑件20加热雾化介质200,以使雾化介质200分散为小颗粒或小液滴,小颗粒或小液滴与空气混合以形成气溶胶。请结合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例子中,通孔71的侧壁711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直接接触,以实现通孔71的侧壁711对雾化介质200的限位,保证雾化介质200能够更好地安装于基体10内。此时,支撑件20的内侧241可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不接触,当然,支撑件20的内侧241可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直接接触。在另一个例子中,通孔71的侧壁711与雾化介质200的外侧205也可不接触,即,通孔71的侧壁711与雾化介质20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713(图9所示),第二间隙713与第一间隙26连通。此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图10所示)被抽吸时,外部的气体除了通过气孔81进入腔体21内,还可以通过第一间隙26和第二间隙713进入腔体21内,红外层30受热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红外光穿透支撑件20加热雾化介质200,以使雾化介质200分散为小颗粒或小液滴,小颗粒或小液滴与较多的空气混合以形成较多的气溶胶,能够更好地满足抽吸者的口感。
请参阅图3及图9,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座体80封堵住第一开口131。由此,座体80并不开设供气体进入腔体21内的气孔81。此时,通孔71的侧壁711与雾化介质20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713,第二间隙713与第一间隙26连通。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图10所示)被抽吸时,外部的气体通过第一间隙26和第二间隙713进入腔体21内,红外层30受热后朝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红外光穿透支撑件20加热雾化介质200,以使雾化介质200分散为小颗粒或小液滴,小颗粒或小液滴与较多的空气混合以形成气溶胶。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红外层为导电材料制成,即电极可以与红外层导电连接,红外层通电后自身产生热量并产生红外线,此时,基体如果为导电材料,则红外层与基体间设置绝缘层,基体如果为非导电材料,则红外层直接设置于基体的内表面。
请参阅图10,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及壳体300,加热器100安装于壳体300内。
请结合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中,红外层30设置于基体10并与装载雾化介质200的支撑件20间隔,则红外层30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支撑件20,而会优先使红外层30自身温度快速上升,由此红外层30能很快被激发,而向支撑件20发射红外光,由于支撑件20能够透过红外光,因此红外光能够加热雾化介质200而生成气溶胶,由此,加热器100及气溶胶生成装置1000的整个气溶胶生成过程的能耗转化效率得到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同时,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导出其它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逻辑替换和改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于所述基体内,并与所述基体间隔,所述支撑件用于装载雾化介质,并用于透过红外光;
红外层,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并与所述支撑件间隔,所述红外层用于朝所述支撑件发射红外光,以加热所述雾化介质而生成气溶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内周壁;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周壁;及
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背离所述基体的外周壁的一侧,所述发热层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所述基体,所述基体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红外层以使所述红外层受热并产生红外线,所述绝缘层用于电绝缘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基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由铜、铝、铜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内周壁,所述基体由非导电而能导热的材料制成;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周壁,所述发热层用于通电发热以加热所述基体,所述基体还用于将热量传递至所述红外层以使所述红外层受热并产生红外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由陶瓷材料或导热塑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电极,所述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发热层,所述电极用于向所述发热层通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设有腔体,所述基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加热器还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座体连接;及
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雾化介质穿过所述盖体并伸入所述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周壁及自所述周壁的内侧向所述腔体的中心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用于支撑所述雾化介质,并使所述雾化介质与所述腔体的内侧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腔体对应,并用于供所述雾化介质穿过;其中:
所述座体封堵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通孔的侧壁与所述雾化介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或
所述座体设有贯穿的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腔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座体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基体的内部,所述座体的第一表面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环形的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座体的边缘,并环绕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环绕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通过连接槽与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连通,所述基体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座体的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件的周壁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座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凸起的第一端伸入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座体的第三凹槽用于收容所述雾化介质的第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盖体的第二侧朝向所述基体的内部,所述盖体的第二侧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及环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盖体的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盖体的边缘,并环绕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环绕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凹槽通过连通槽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基体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盖体的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件的周壁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盖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凸起的第二端伸入所述连通槽内。
12.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及
壳体,所述加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CN202320221168.XU 2023-01-31 2023-01-31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99821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1168.XU CN21998215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1168.XU CN21998215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2153U true CN219982153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1168.XU Active CN219982153U (zh) 2023-01-31 2023-01-31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21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82153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259087A (zh)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WO202301979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09909U (zh) 加热雾化装置
CN21706541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8790573U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TW200402164A (en) A method of facilitating a chemical reaction by applying radio frequency energy
CN217487675U (zh) 加热不燃烧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09913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加热非燃烧型烟具
WO2023109399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7065415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0958866U (zh) 气状物产生装置、基于液体加热的气状物产生装置及系统
CN22015759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937250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N218551352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712932U (zh) 加热装置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14277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RU235618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вч нагрева жидких ди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сред в емкостях
CN220044938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1104804U (zh) 空气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489360U (zh) 香薰机
CN11717938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CN21879061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937237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