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9087A -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9087A
CN114259087A CN202210050948.2A CN202210050948A CN114259087A CN 114259087 A CN114259087 A CN 114259087A CN 202210050948 A CN202210050948 A CN 202210050948A CN 114259087 A CN114259087 A CN 114259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erosol generating
cup
heat conducting
aero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509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杰
廖振龙
陈跃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oody Vap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5094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90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9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908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领域,涉及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该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导热杯、红外发热体和供电组件;导热杯和供电组件均设置在壳体内,红外发热体设置在导热杯的内腔,供电组件与红外发热体电连接;导热杯的内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红外发热体用于加热位于导热杯中的气溶胶发生基材;当气溶胶发生基材容纳在导热杯的内腔时,气溶胶发生基材与导热杯接触。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气溶胶发生基材的多维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增大气溶胶的生成量。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背景技术
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对气溶胶发生基材进行不燃烧加热,能够使气溶胶发生基材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或使用。
现有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一般都是通过电阻发热丝与气溶胶发生基材接触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发生基材的加热,但是这样的加热方式使气溶胶发生基材的温度上升缓慢,加热效率低导致生成气溶胶的效率低,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该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导热杯、红外发热体和供电组件;
所述导热杯和所述供电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红外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导热杯的内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所述红外发热体用于加热位于所述导热杯中的气溶胶发生基材;
当气溶胶发生基材容纳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时,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导热杯接触。
进一步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以将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分割为加热腔和发热体容纳腔,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与所述红外加热体分隔开,所述加热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所述发热体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红外发热体,所述分隔件由透红外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底端面设置有红外反射层,所述红外反射层位于所述发热体容纳腔中。
进一步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检测所述红外发热体的发热温度,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板和电池,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红外发热体的电极引脚穿过所述导热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发热体嵌入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底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气流通道,所述导热杯的侧壁设有透气孔,所述导热杯的内腔通过所述透气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通道环绕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顶盖、外壳和内支架,所述顶盖连接在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外壳的侧壁和顶部均为密封设置,所述内支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导热杯与所述内支架连接,所述内支架的内侧壁与所述导热杯的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顶盖设有进气口,所述气流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系统,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该气溶胶发生系统包括气溶胶发生基材和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至少一部分插接于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导热杯内,且与所述导热杯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将红外发热体设置在导热杯内,使红外发热体能够对气溶胶发生基材进行远红外线加热的同时,导热杯还能在吸收热量后对气溶胶发生基材进行加热,从而实现气溶胶发生基材的多维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增大气溶胶的生成量,导热杯的设置还能使气溶胶发生基材能够受热均匀,优化了气溶胶的口感,给用户带来更佳的吸食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体的流通方向;
图3是图1所示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中导热杯与红外发热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中导热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导热杯的俯视图;
图6是图4所示导热杯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01、气流通道;102、进气口;110、顶盖;120、外壳;130、内支架;200、导热杯;201、加热腔;202、发热体容纳腔;203、红外反射层;204、透气孔;300、红外发热体;400、供电组件;410、控制电路板;420、电池;500、分隔件;600、测温元件;700、气溶胶发生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参阅图1至图6,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00、导热杯200、红外发热体300和供电组件400。导热杯200和供电组件400均设置在壳体100内,红外发热体300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内腔,供电组件400与红外发热体300电连接。导热杯200的内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红外发热体300用于加热位于导热杯200中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当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容纳在导热杯200的内腔时,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至少一部分与导热杯200接触。
可以理解的,该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可插接于导热杯200的内腔中,红外发热体300与供电组件400电连接,以实现红外发热体300的通电。红外发热体300通电后向位于导热杯200内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发射远红外线,以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进行红外加热。
由于红外发热体300在发射红外线的同时自身也会发热,导热杯200可以吸收红外发热体300的热量,并通过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进行红外加热和接触加热结合的多维加热,提高加热效率。而且导热杯200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接触,能够吸收位于靠近红外发热体300区域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热量,并通过热传导的作用将热量传导到位于远离红外发热体300区域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从而实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均匀受热,提高气溶胶的形成速度,增大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雾化量,导热杯200还可以起到储温的作用,避免热量流失,提高加热效率。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将红外发热体300设置在导热杯200内,使红外发热体300能够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进行远红外线加热的同时,导热杯200还能在吸收热量后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进行加热,从而实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多维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增大气溶胶的生成量,导热杯200的设置还能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能够受热均匀,优化了气溶胶的口感,给用户带来更佳的吸食体验。
本实施例中,导热杯200为顶部开口的圆柱形结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能够从导热杯200的顶部开口插入到导热杯200的内腔中。红外发热体300设置在导热杯200内腔中远离导热杯200顶部开口的一端,且正对导热杯200的顶部开口设置,以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插入到导热杯200中后,能够直接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底部(没有包装件的一端)竖直向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发射红外线,在红外线的竖直照射下,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能够有更大的受热面积,还能红外线能够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竖直方向平行,使红外线不会斜向发射出去,避免红外线透过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外侧的包装件时所造成的红外线损耗,使绝大部分红外线都作用于竖直上方的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提高红外线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本申请通过红外发热体300在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下方向上辐射后外线,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从底部开始受热,导热杯200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外侧接触,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侧面也同时受热,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的多方位加热。
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分隔件500,分隔件500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内腔,以将导热杯200的内腔分割为加热腔201和发热体容纳腔202,分隔件500用于将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与红外加热体分隔开,加热腔201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发热体容纳腔202用于容纳红外发热体300,分隔件500由透红外材质制成。
具体的,分隔件500用于支撑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并避免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直接与红外发热体300接触导致过热燃烧。分隔件500由透红外材质制成,使分隔件500能够透射红外发热体300发射出来的红外线,确保红外线能够照射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
一些实施方式中,分隔件500可以由石英、玻璃等具有一定硬度和可良好穿透红外线的材质制成。
本实施例中,导热杯200的内腔底端面设置有红外反射层203,红外反射层203位于发热体容纳腔202中。红外反射层203正对导热杯200的顶部开口设置,能够将红外发热体300向下辐射的红外线朝导热杯200的顶部开口方向反射,提高红外线的利用率,增加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加热效率。
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反射层203为金、银、镍、铝、金合金、银合金、镍合金、铝合金、金的氧化物、银的氧化物、镍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金属箔或金属膜层。
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反射层203还可以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内腔侧壁上,以避免从导热杯200底部向上辐射的红外线从导热杯200的侧壁透射出去,进一步保证红外发热体300的红外线得到充分利用。
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600,测温元件600设置在壳体100内,用于检测红外发热体300的发热温度,测温元件600与供电组件40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600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底面,测温元件600与导热杯200接触,且位于红外发热体300的下方,测温元件600通过检测导热杯200的温度以间接测量红外发热体300温度,测温元件600将所检测到的温度反馈到供电组件400,由供电组件根据反馈的温度控制红外发热体300的加热功率。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600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底面,避免测温元件600占用导热杯200的内腔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
一些实施方式中,测温元件600还可以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内腔,并与红外发热体300接触以实现对红外发热体300的温度测量。
一些实施方式中,测温元件600可以通过印刷方式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底部。测温元件600为铂、钨等金属浆料制成的温度反馈电阻。
本实施例中,供电组件400包括控制电路板410和电池420,控制电路板410与电池420电连接,红外发热体300的电极引脚穿过导热杯200与控制电路板410电连接。
具体的,控制电路板410位于导热杯200的下方,电池420位于控制电路板410的下方。测温元件600与控制电路板410电连接,以向控制电路板410反馈测量得到的温度,可控制电路板410根据反馈的温度控制红外发热体300的加热功率。
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杯200由陶瓷、金属、石英等具有导热性能的材质制成。
一些实施方式中,红外发热体300还可以嵌入在导热杯200的内腔底端面上,以节约装置的内部空间,同时还可以使导热杯200及时吸收红外发热体300上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内部设有气流通道101,导热杯200的侧壁设有透气孔204,导热杯200的内腔通过透气孔204与气流通道101连通,气流通道101与外界大气连通。
本实施例中,当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插接在导热杯200中时,导热杯200的内腔侧壁会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贴合,以将热量传导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通过在导热杯200的侧壁开设透气孔204,使用户吸食时,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施加吸力,空气受到吸力作用下,进入到气流通道101中,再进过透气孔204进入到导热杯200的内腔,从而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内部,混合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所生成的气溶胶后再向外排出,以供用户吸食。
本实施例中,透气孔204到分隔件500的距离小于透气孔204到导热杯200顶部的距离。透气孔靠近分隔件500设置,能够缩短空气从气流通道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路径,使气流更加通畅,还可以保证导热杯200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紧密贴合。
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101环绕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外侧,且位于壳体100与导热杯200的间隔区域中,气流通道101将壳体100与导热杯200分隔开,避免导热杯20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壳体100的外侧壁上,导致用户烫伤,还可以防止导热杯200的温度流失,提高导热杯200的保温效果,还能保证有足够大的气体流量,使装置内的气流更加顺畅。将气流通道101设置在导热杯200的外侧,使导热杯200能够对进入到气流通道的空气进行预热,空气吸收了导热杯200的热量后能够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进行气体加热,提升所生成的气溶胶的口感,还能够使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插入到导热杯200中时,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外侧全部与导热杯200的内腔侧壁贴合接触,实现充分加热。
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中的气体流通,分隔件500上还可以开设有通气孔(图中未示出),通气孔的出气端位于导热杯200的内腔,通气孔与进气口102连通,以对空气起导流作用,空气在受到吸力的作用下从进气口102进入到通气孔再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底部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中。
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空气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底部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中,分隔件500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一侧面上可以设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便空气经过间隙键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中。
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流通道101还可以由导热杯200的内腔壁上的凹槽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外侧壁围合形成。当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插入到导热杯200的内腔后,用户对气溶胶发生基材700施加吸力,空气在吸力作用下沿气流通道101向下流动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底端,再从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底端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顶盖110、外壳120和内支架130,顶盖110连接在外壳120的顶部,外壳120的侧壁和顶部均为密封设置,内支架130安装在外壳120的内部,导热杯200与内支架130连接,内支架130的内侧壁与导热杯200的外侧壁围合形成气流通道101,顶盖110设有进气口102,气流通道101通过进气口102与外界大气连通。
气流通道101由内支架130的内侧壁与导热杯200的外侧壁围合形成,顶盖110位于气流通道101的上方。具体的,控制电路板410通过内支架130固定在外壳120的内部。内支架130用于固定导热杯200和控制电路板410。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口102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侧壁上,进气口102可以正对导热件的透气孔204设置,以缩短进气路径,使得抽吸相应更快。
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口102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在用户吸食时,空气在吸力作用下经过壳体100的底部进入到导热杯200中,再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700中。
基于上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系统,该气溶胶发生系统包括气溶胶发生基材700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气溶胶发生基材700至少一部分插接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导热杯200内,且与导热杯200接触。
本实施中,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侧面外周还设有包装件,包装件和气溶胶气溶胶发生基材组成气溶胶发生制品。包装件可以由纸质材料制成。
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发生制品还可以设有混合段、降温段和过滤段,其中,混合段、降温段和过滤段依次设置气溶胶发生基材的下游。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混合段和过滤段合并形成混合过滤段,且将混合过滤段设置在降温段的下游,降温段设置在气溶胶发生基材700的下游。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导热杯、红外发热体和供电组件;
所述导热杯和所述供电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红外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导热杯的内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所述红外发热体用于加热位于所述导热杯中的气溶胶发生基材;
当气溶胶发生基材容纳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时,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导热杯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以将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分割为加热腔和发热体容纳腔,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与所述红外加热体分隔开,所述加热腔用于容纳气溶胶发生基材,所述发热体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红外发热体,所述分隔件由透红外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底端面设置有红外反射层,所述红外反射层位于所述发热体容纳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检测所述红外发热体的发热温度,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包括控制电路板和电池,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红外发热体的电极引脚穿过所述导热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体嵌入在所述导热杯的内腔底端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气流通道,所述导热杯的侧壁设有透气孔,所述导热杯的内腔通过所述透气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环绕设置在所述导热杯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盖、外壳和内支架,所述顶盖连接在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外壳的侧壁和顶部均为密封设置,所述内支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导热杯与所述内支架连接,所述内支架的内侧壁与所述导热杯的外侧壁围合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顶盖设有进气口,所述气流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口与外界大气连通。
10.一种气溶胶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溶胶发生基材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至少一部分插接于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导热杯内,且与所述导热杯接触。
CN202210050948.2A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Withdrawn CN1142590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0948.2A CN114259087A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50948.2A CN114259087A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9087A true CN114259087A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3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50948.2A Withdrawn CN114259087A (zh) 2022-01-17 2022-01-17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908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532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雾化装置
WO2023198215A1 (zh) * 2022-04-16 2023-10-1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器、加热组件、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532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雾化装置
WO2023198215A1 (zh) * 2022-04-16 2023-10-1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器、加热组件、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59087A (zh) 一种红外加热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US20230389606A1 (en) Heater assembly and container
CN21670167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32831U (zh) 一种气雾生成装置
CN110231070A (zh) 电子烟
JP7410347B2 (ja) 香味吸引器
CN21987746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841935A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WO2023143066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87500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4854362U (zh) 一种发热体组件及其气溶胶基材加热装置
CN111838773A (zh) 加热模组及发烟装置
WO2023155566A1 (zh) 加热雾化装置
CN210929641U (zh) 加热件、加热结构、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6875047U (zh) 加热雾化装置
CN217446681U (zh)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16110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6961502U (zh)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854640A (zh) 一种烟用加热烟具
CN114451584A (zh) 一种双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09825211U (zh) 带温控的供电装置及电子烟
CN217221417U (zh) 一种高温气溶胶发生装置及气溶胶发生系统
CN221330279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679752U (zh) 一种烟支及烟具
CN113365514A (zh) 烟弹以及香味吸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