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61101U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61101U
CN217161101U CN202123058326.4U CN202123058326U CN217161101U CN 217161101 U CN217161101 U CN 217161101U CN 202123058326 U CN202123058326 U CN 202123058326U CN 217161101 U CN217161101 U CN 21716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shell
heating
cooling
in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583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兵
任琳琳
龙功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zh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zh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zh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zh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583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6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6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61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雾化组件包括:主壳体,包括外壳体及内壳体,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内壳体收容于容纳腔内,内壳体朝向外壳体的外表面覆盖有发热层,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界定形成加热气道;安装盖,安装于主壳体的一端并位于雾化腔的开口端的一侧,安装盖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加热气道;吸嘴,插设于安装盖远离主壳体的一端,吸嘴开设有连通雾化腔和外界环境的排气通道;内壳体开设有内壳体进气孔,内壳体进气孔连通加热气道和雾化腔。上述雾化组件将热传导加热与空气加热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雾化组件的加热功效。

Description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替代吸收方式,例如可将医疗药品等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气溶胶的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医疗等不同领域中,为用户递送可供吸入的气溶胶,替代常规的产品形态及吸收方式。
然而,烘烤型电子雾化器作为雾化装置中的一种,用于加热固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但现有的烘烤型电子雾化装置由于结构缺陷,难以对气溶胶产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进而影响了气溶胶的口感,降低了电子雾化器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子雾化装置难以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该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可以达到充分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主壳体,包括外壳体及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内壳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雾化腔,所述内壳体朝向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覆盖有发热层,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界定形成加热气道;
安装盖,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雾化腔的开口端的一侧,所述安装盖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所述加热气道;以及
吸嘴,插设于所述安装盖远离所述主壳体的一端,所述吸嘴开设有连通所述雾化腔和外界环境的排气通道;
其中,所述内壳体开设有内壳体进气孔,所述内壳体进气孔连通所述加热气道和所述雾化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连通所述加热气道的内表面覆盖有隔热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底壁及自所述内壳体底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壳体侧壁,所述内壳体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内壳体底壁以形成所述雾化腔;
所述内壳体进气孔开设于所述内壳体底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主壳体密封件,所述主壳体密封件设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并环绕于所述雾化腔的开口端外,所述主壳体密封件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盖进气孔和所述加热气道的密封件进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单向连通阀,所述单向连通阀收容于所述密封件进气孔中,所述单向连通阀仅允许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加热气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收容于所述安装盖内并位于所述雾化腔和所述排气通道之间,所述冷却单元形成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雾化腔的冷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开设有冷却进气孔和冷却出气孔,所述冷却进气孔连通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冷却出气孔连通所述冷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
所述冷却进气孔和所述冷却出气孔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吸嘴密封件,所述吸嘴密封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盖内并包覆于所述冷却单元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盖朝向所述主壳体的一端端面,所述第二吸附件安装于所述主壳体朝向所述安装盖的一端端面,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之间存在吸引力以使两者相互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电源组件及上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的所述发热层电性连接。
上述雾化组件,气溶胶生成基质收容于雾化腔中,内壳体的外表面覆盖的发热层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直接加热。与此同时,气流进入加热气道后,可被发热层加热升温,然后通过内壳体进气孔进入雾化腔中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辅助加热。由此可见,上述雾化组件将热传导加热与空气加热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雾化组件的加热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雾化组件;10、主壳体;12、外壳体;121、外壳体底壁;123、外壳体侧壁;125、容纳腔;14、内壳体;141、内壳体底壁;143、内壳体侧壁;1432、卡持边;145、雾化腔;147、内壳体进气孔;16、加热气道;18、主壳体密封件;181、密封件进气孔;183、密封件安装槽;30、安装盖;32、安装盖安装槽;34、安装盖进气孔;50、吸嘴;52、排气通道;70、冷却单元;72、第一冷却部;721、冷却出气孔;74、第二冷却部;741、冷却进气孔;76、冷却通道;90、吸嘴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 100及电源组件(图未示),电源组件与雾化组件100电性连接,雾化组件100 用于容纳固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例如烟丝,雾化组件100在电源组件的电能作用下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供人吸食。
如图1至图3所示,雾化组件100包括主壳体10、安装盖30以及吸嘴50。吸嘴50通过安装盖30安装于主壳体10的一端,主壳体10用于储存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使用者可通过吸嘴50吸食主壳体10中产生气溶胶。
如图2及图3所示,具体地,主壳体10包括外壳体12、内壳体14以及主壳体密封件18,外壳体12、内壳体14以及主壳体密封件18相互配接,以形成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腔145及围绕于雾化腔145外的加热气道16。
外壳体12呈中空的筒状结构,由不锈钢、陶瓷或玻璃等材料形成。外壳体 12包括外壳体底壁121及自外壳体底壁121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外壳体侧壁123,外壳体侧壁123沿周向围绕外壳体底壁121以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腔125。可以理解,外壳体12的形状以及形成外壳体12的材料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内壳体14呈中空的筒状结构,由金属、陶瓷或玻璃等材料形成。内壳体14 包括内壳体底壁141及自内壳体底壁141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壳体侧壁143,内壳体侧壁143沿周向围绕内壳体底壁141以形成一端开口的雾化腔 145,内壳体侧壁143远离内壳体底壁141的一端设有卡持边1432,卡持边1432 沿周向环绕内壳体侧壁143以与主壳体密封件18配接。而且,内壳体14的外径小于外壳体12的内径,内壳体14的轴向长度小于外壳体12的轴向长度。可以理解,内壳体14的形状以及形成内壳体14的材料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进一步地,内壳体侧壁143和内壳体底壁141中至少一者贯穿开设有内壳体进气孔147,因此内壳体14外部的气流可通过内壳体进气孔147流入雾化腔 145中。可以理解,内壳体进气孔147的数量、开设位置以及排布方式不限。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内壳体侧壁143和内壳体底壁141均开设有多个内壳体进气孔147。其中,多组内壳体进气孔147沿周向间隔排布于内壳体侧壁143,每组内壳体进气孔147包括多个内壳体进气孔147,同一组中的多个内壳体进气孔147沿内壳体14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开设于内壳体底壁141的内壳体进气孔147位于内壳体底壁141的中心区域并环绕内壳体底壁141的中心点。
主壳体密封件18由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形成,主壳体密封件18呈环状结构,主壳体密封件18的外径与外壳体12的内径相匹配,主壳体密封件 18的内径与内壳体14的外径相匹配,主壳体密封件18的内侧壁开设有环形的固定槽以收容内壳体14的卡持边1432。
如此,内壳体14收容于外壳体12的容纳腔125内,内壳体14形成一端开口的雾化腔145,主壳体密封件18设于外壳体12和内壳体14之间并围绕于雾化腔145的开口端外,内壳体14的卡持边1432卡持于主壳体密封件18的固定槽内。内壳体14的外表面与外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围绕于雾化腔145外的加热气道16,雾化腔145与加热气道16通过内壳体14上开设的内壳体进气孔147相互连通。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内壳体14的外表面与外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围1mm-2mm。
为了对雾化腔145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内壳体14的外表面覆盖有发热层(图未标),发热层与电源组件电性连接,可在电源组件的电能作用下发热。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内壳体底壁141与内壳体侧壁143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均覆盖有发热层,从而达到最大的发热面积。其中,发热层由涂布于内壳体14的外表面的发热材料形成。可以理解,发热材料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如此,当使用雾化组件100时,气溶胶生成基质收容于雾化腔145中,内壳体14的外表面覆盖的发热层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直接加热。与此同时,气流进入加热气道16后,可被发热层加热升温,然后通过内壳体进气孔147进入雾化腔145中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辅助加热。由此可见,上述雾化组件100将热传导加热与空气加热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雾化组件100的加热功效。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12连通加热气道16的内表面覆盖有隔热层(图未标),隔热层用于反射覆盖于内壳体14的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并避免热量向外界环境散发。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外壳体侧壁123和外壳体底壁121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均覆盖有隔热层,从而达到最大的反射面积。其中,隔热层由涂布于外壳体12的内表面的隔热材料形成。可以理解,隔热材料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如此,隔热层可反射内壳体14上覆盖的发热层散发的热量以对加热流道16 中的气流进行进一步加热,进一步提高了进入雾化腔145的气流的温度,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燃烧更加充分,同时可有效减少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发散至外界环境中,从而使发热层散发的热量获得充分利用。
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安装盖30呈中空的回转体状结构,安装盖30 安装于主壳体10的一端并位于雾化腔145的开口端的一侧。安装盖30朝向主壳体10的一侧端面在一径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安装盖安装槽32,外壳体12密封件朝向安装盖30的一端端面开设有两个与安装盖安装槽32对应设置的密封件安装槽183。每个安装盖安装槽32内收容有一个第一吸附件(图未示),每个密封件安装槽183内收容有一个第二吸附件(图未示),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之间存在吸引力以使两者相互连接。如此,安装盖30与主壳体 10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的吸附作用相互连接。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盖30与主壳体10的连接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安装盖30在一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盖进气孔34,每个安装盖进气孔34沿安装盖30的轴向方向延伸以贯穿安装盖30的相对两端。外壳体12密封件开设有两个与安装盖进气孔34对应设置的密封件进气孔181,每个密封件分别连通一个安装盖进气孔34和加热气道16。如此,外界环境和主壳体10的加热气道16通过安装盖进气孔34和密封件进气孔181 相互连通,外界环境中的空气依次通过安装盖进气孔34和密封件进气孔181进入加热气道16中。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为了防止加热气道16中的气流倒流回外界环境中,外壳体12密封件的密封件进气孔181内设有单向连通阀(图未示),单向连通阀单向连通安装盖进气孔34和加热气道16,仅允许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单向流入加热气道16。
吸嘴50呈中空的柱状结构,吸嘴50插设于安装盖30远离主壳体10的一端,吸嘴50开设有连通雾化腔145与外界环境的排气通道52。如此,从雾化腔 145中流出的气溶胶通过吸嘴50供使用者吸食。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冷却单元70。冷却单元70收容于安装盖30内并位于雾化腔145和排气通道52之间,冷却单元70形成连通排气通道52和雾化腔145的冷却通道76,用于降低气溶胶的温度,避免进入到使用者口中的气溶胶的温度过高而影响使用体验。
具体地,冷却单元70包括第一冷却部72和第二冷却部74。第一冷却部72 包括冷却顶壁及自冷却顶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冷却侧壁,第二冷却部74呈片状结构,第二冷却部74上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冷却进气孔741。第二冷却部74安装于雾化腔145的开口端的一侧,第一冷却部72罩设于第二冷却部74上以形成冷却通道76,冷却顶壁贯穿开设有冷却出气孔721。可以理解,冷却进气孔741和冷却出气孔721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
如此,冷却单元70形成具有冷却进气孔741和冷却出气孔721的冷却通道 76,冷却进气孔741连通雾化腔145和冷却通道76,冷却出气孔721连通冷却通道76和排气通道52。雾化腔145中的气溶胶通过冷却进气孔741进入冷却通道76中,然后经过冷却通道76的冷却通过冷却出气孔721进入排气通道52中。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却进气孔741和冷却出气孔721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错位设置,从而延长气流的流动路径,并防止雾化腔145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冷却通道76漏出。具体地,冷却出气孔721开设于第一冷却部72 的冷却顶壁的中心位置以与吸嘴50的排气通道52连通,冷却进气孔741开设于第二冷却部74靠近边缘的区域以与冷却出气孔721错位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吸嘴密封件90,吸嘴密封件90呈由硅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吸嘴密封件90呈筒状结构,吸嘴密封件90收容于安装盖30内并包覆于冷却单元70外,以对吸嘴50起到密封作用。进一步地,吸嘴密封件90的一端端面开设有连通雾化腔145与冷却进气孔741的密封件连通孔,因此雾化腔145中气流穿过密封件连通孔和冷却进气孔741进入冷却通道76中。
上述雾化组件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内壳体14覆盖的发热层可对雾化腔145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直接加热。与此同时,使用者抽吸吸嘴50时,外界环境中的空气在负压作用下穿过安装盖进气孔34及设有单向连通阀的密封件进气孔181进入加热气道16中,内壳体14覆盖的发热层发出的热量和外壳体12的内表面覆盖的隔热层反射的热量同时对加热气道16中的气流进行加热。
升温后的热气流通过内壳体14上开设的内壳体进气孔147进入雾化腔145 内以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辅助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跟随气流依次经过吸嘴密封件90的密封件连通孔、冷却单元70的冷却进气孔741、冷却通道76以及冷却出气孔721流入吸嘴50的排气通道52,最后被使用者吸食。
上述雾化组件100及设有其的电子雾化器,通过在内壳体14上覆盖发热层的同时在外壳体12上覆盖隔热层,将热传导的加热方式与空气加热的加热方式结合在一起,气流可在加热气道16内充分加热后进入到雾化腔145中,进而对雾化腔145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充分加热,气溶胶燃烧更加充分,产生的气溶胶的口味更加纯净。而且,在解决了加热功效不足的同时缩小了电子雾化器的体积,整体设计简单,易于装配和生产,降低了雾化组件100及设有其的电子雾化器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壳体,包括外壳体及内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内壳体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雾化腔,所述内壳体朝向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覆盖有发热层,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界定形成加热气道;
安装盖,安装于所述主壳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雾化腔的开口端的一侧,所述安装盖开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所述加热气道;以及
吸嘴,插设于所述安装盖远离所述主壳体的一端,所述吸嘴开设有连通所述雾化腔和外界环境的排气通道;
其中,所述内壳体开设有内壳体进气孔,所述内壳体进气孔连通所述加热气道和所述雾化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连通所述加热气道的内表面覆盖有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底壁及自所述内壳体底壁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内壳体侧壁,所述内壳体侧壁沿周向环绕所述内壳体底壁以形成所述雾化腔;
所述内壳体进气孔开设于所述内壳体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主壳体密封件,所述主壳体密封件设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并环绕于所述雾化腔的开口端外,所述主壳体密封件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盖进气孔和所述加热气道的密封件进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单向连通阀,所述单向连通阀收容于所述密封件进气孔中,所述单向连通阀仅允许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单向流入所述加热气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收容于所述安装盖内并位于所述雾化腔和所述排气通道之间,所述冷却单元形成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雾化腔的冷却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开设有冷却进气孔和冷却出气孔,所述冷却进气孔连通所述雾化腔和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冷却出气孔连通所述冷却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
所述冷却进气孔和所述冷却出气孔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吸嘴密封件,所述吸嘴密封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盖内并包覆于所述冷却单元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盖朝向所述主壳体的一端端面,所述第二吸附件安装于所述主壳体朝向所述安装盖的一端端面,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之间存在吸引力以使两者相互连接。
10.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的所述发热层电性连接。
CN202123058326.4U 2021-12-07 2021-12-07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Active CN21716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8326.4U CN217161101U (zh) 2021-12-07 2021-12-07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8326.4U CN217161101U (zh) 2021-12-07 2021-12-07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61101U true CN217161101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27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58326.4U Active CN217161101U (zh) 2021-12-07 2021-12-07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61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218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沃德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以及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2218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沃德韦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以及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29638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3231649A1 (zh) 发热模块、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111109664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3545527A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
EP3906792B1 (en)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21716110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1687500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2716044A (zh) 主机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3179257A1 (zh) 横向导液的雾化器
WO2023045473A1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7162790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WO2022179395A1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237453A1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24809A1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629887U (zh) 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CN214854355U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5226957A (zh) 加热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4340112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214854366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气路结构
WO2020252646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WO2024031336A1 (zh) 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233280A1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51355U (zh) 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94657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255433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