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4810U -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4810U
CN217284810U CN202220235172.7U CN202220235172U CN217284810U CN 217284810 U CN217284810 U CN 217284810U CN 202220235172 U CN202220235172 U CN 202220235172U CN 217284810 U CN217284810 U CN 217284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gener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51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波
翟公高
潘世万
别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li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51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4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4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4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发热部沿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上依次划分有至少两个发热区域,所述发热部在各所述发热区域中的发热功率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发热区域的发热功率越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外部气流在雾化腔中的流动过程中随着吸热能力的逐渐降低,其对发热部的温度影响也逐渐降低,从而使发热部沿纵向分布的温度趋于均匀,避免了发热部在靠近出气孔位置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干烧糊芯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的原理是利用内部的发热体,将导油体所吸收的雾化液加热雾化,再通过抽吸,将气溶胶从雾化器内部的出气口抽出。
目前电子雾化器的进气方式都是从雾化器底部进气,从雾化器顶部的孔出雾化气。雾化器工作时,发热组件的发热层温度瞬间升高,让油液雾化。为了使雾化效率最大化,一般将发热组件水平设置,即导油体(可以是陶瓷体或导油棉)平放,发热体贴设于导油体底部的雾化面上,并垂直于底部的进气孔,从进气孔进入的外部气流是直接沿垂直方向吹在雾化面上,以迅速把雾化面上的雾化气吹走,提高雾化效率,令雾化量最大化。因此,如此雾化器的结构设置需要使发热体的发热温度尽可能的均匀分布,以避免在雾化面上形成局部高温而导致干烧或形成局部低温而导致雾化效果低的情况。
但是,对于某些雾化器因结构、尺寸的限制或为了更好的雾化效果,实用新型人将发热体竖直或倾斜设置,发现此时进入到雾化腔的外部气流是沿着发热体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的,若发热体还是采用均匀发热的结构,由于外部气流在雾化腔内向出气孔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其吸热能力是逐渐下降的,因此会导致发热体在靠近进气通道的底部温度比靠近出气孔的顶部温度低,且由于竖直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在顶部的导油速度会比底部的导油速度慢,从而容易在发热体的顶部位置形成局部高温而导致干烧糊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发热部沿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上依次划分有至少两个发热区域,所述发热部在各所述发热区域中的发热功率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发热区域的发热功率越小。
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纵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所述发热部优选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结构。
可选地,各所述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间距不同,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间距越大。
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间距越大。
可选地,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第一发热段横截面积越大。
可选地,所述发热部为片状结构或丝状结构;当所述发热部为片状结构时,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厚度和/或宽度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第一发热段厚度和/或宽度越大。
可选地,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两端逐渐缩小延伸。
可选地,所述发热部采用至少两种材质拼接而成,每一个所述发热区域采用一种材质,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发热区域所采用材质的电阻率越小。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所述第一材质层用于贴设于导油体上,且所述第一材质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材质层的导热系数。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平板片状结构,所述发热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通过印刷工艺或喷涂工艺形成有保护层。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还包括连接到所述发热部第一端上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支撑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的连接处,所述吸附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段上。
可选地,所述吸附结构为若干个圆孔或槽。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于所述发热部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
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发热体。
可选地,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油杯以及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上端与所述雾化组件顶端的出气孔连通,下端与所述雾化组件底部的进气通道连通;
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且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临近所述出气孔和所述进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外部气流在雾化腔中的流动过程中随着吸热能力的逐渐降低,其对发热部的温度影响也逐渐降低,从而使发热部沿纵向分布的温度趋于均匀,避免了发热部在靠近出气孔位置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干烧糊芯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发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发热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采用双层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采用三层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0、雾化器;200、雾化组件;
10、油杯;11、吸气口;12、导气管;13、储液腔;
20、顶部组件;
21、支架;212、进液口;213、出气孔;
22、密封件;222、进液通道;
23、气道件;231、雾化腔;233、抵持部;
30、发热组件;31、导油体;32、发热体;321、导电部;322、发热部;3221、第一发热段;3222、第二发热段;323、第一支撑部;3231、连接段;3232、支撑段;3233、吸附结构;324、第二支撑部;325、第一材质层;326、第二材质层;327、发热层;328、第一保护层;329、第二保护层;
40、底部组件;
41、底座;412、进气孔;415、进气通道;
42、电极;43、分隔件;431、过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0,该雾化器100可搭配电池杆共同组成一个电子雾化设备,电池杆内设有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器100进行供电。
雾化器100包括油杯10与雾化组件200;油杯10的下端开口,上端设有吸气口11以供用户抽吸。油杯10设置吸气口11的上端内壁在沿吸气口11的周缘处形成有伸入油杯10内部的导气管12,导气管12的内部与吸气口11连通。导气管12与油杯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液腔13以储存雾化液。本实施例中,导气管12与油杯1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
结合图2所示,雾化组件200安装于油杯10的下端内并与油杯10形成有储液腔1313,雾化组件200包括顶部组件20、发热组件30以及底部组件40。顶部组件20与底部组件40之间形成有雾化腔231,发热组件30包括竖直设置于雾化腔231一侧的导油体31以及贴设于导油体31朝向雾化腔231一侧的发热体32。
顶部组件20顶端设有与雾化腔231上端连通的出气孔213,该出气孔213与导气管12对接连通;底部组件40设有与雾化腔231下端连通的进气通道415。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抽吸时,外部空气通过进气通道415从雾化腔231的底部进入,向上流动过程中与发热体32发热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然后从雾化腔231的上端经出气孔213输出。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发热体32包括发热部322以及与发热部322连接的两个导电部321,发热部322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发热部322沿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上依次划分有至少两个发热区域,发热部322在各发热区域中的发热功率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发热区域的发热功率越小。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322的第一端邻近出气孔213方向,发热部322的第二端邻近进气通道415方向,当用户抽吸时,外部气流进入雾化腔231后,先与发热部322的第二端接触并吸收大量热量,然后向发热部322的第一端方向流动并混合所产生的气溶胶后,最后从出气孔213进入到导气管12中;外部气流在雾化腔231中的流动过程中随着吸热能力的逐渐降低,其对发热部322的温度影响也逐渐降低,从而使发热部322沿纵向分布的温度趋于均匀,避免了发热部322在靠近出气孔213位置的温度过高而导致干烧糊芯的现象。
其中,发热部322两端发热功率的差值大小可根据用户正常抽吸一次时进入雾化腔231的气流大小和速度而确定,即只要在用户抽吸时外部气流对发热体32的影响刚好能使发热部322的两端温度相同或接近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顶部组件20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液槽和进液口212,该进液槽与油杯10的内壁共同形成分别与储液腔13和进液口212连通的进液通道222,导油体31的吸液面覆盖进液口212远离进液通道222的一端上,从而使进液通道222可将储液腔13内的雾化液可通过进液口212提供给导油体31;较佳地,进液口212可对应于导油体31的中心,因此导油体31的上端靠近出气孔213位置的导油速度小,下端靠近进气通道415位置的导油速度大;本实施例发热部322两端发热功率的差值大小还可设置为:发热部322在受到进入气流的影响后,发热部322在第二端的发热温度仍然大于第一端的发热温度,以匹配竖直放置导油体31的下端导油速度大于上端导油速度的特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发热体32为导电金属蚀刻形成的金属片体,例如可由镍铬件、铁铬铝件、不锈钢件经过蚀刻或激光切割制成,发热体32的厚度为0.05-0.2mm,具体可以为0.08mm、0.1mm、0.15mm,优选发热体32厚度采用0.15mm。所形成的发热部322包括但不限于网格状、条纹状、S形、折线形、波浪形、锯齿形、螺旋形、圆形或矩形等结构,只要能实现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形成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递减的热场分布即可;示例性地,当发热部322采用网格状结构时,发热部322在各发热区域中的网格密度不同,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区域中网格空隙越大,以使发热部322所产生的热量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少;当发热部322采用其他形状结构时,发热部322的厚度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增加,以使发热部322所产生的热量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少,即实现发热部322的发热功率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小。
发热部322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3221,若干第一发热段322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3222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发热部322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导电部321。优选第一方向是横向,第二方向是纵向,发热部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结构。两个导电部321分别与底部组件40中的两个电极42电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以发热部322划分两个发热区域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划分为靠近第一端的第一发热区域A和靠近第二端的第二发热区域B,第一发热区域A中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H1大于第二发热区域B中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之间的间距H2,当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第一发热区域A中两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H1较大,减少了第一发热区域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热量,降低了第一发热区域A的温度;而第二发热区域B中两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H2较小,增加了第二发热区域B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热量,增加了第二发热区域B所产生的热量,提高了第二发热区域B的温度。如此,在抽吸时受到进入气流温度的影响,使得发热部322两端的发热温度趋于均衡,提高了发热体32的雾化效果,避免了局部高温的产生。
应当理解的是,发热部322还可以划分为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发热区域,各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越大,从而实现发热部322的发热功率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呈阶梯式减低,进而在抽吸过程中受进入气流的影响而在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均衡发热,避免了因局部高温而产生干烧现象。
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发热部322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之间的间距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间距越大,即发热部322中第一发热段3221的间距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实现发热部322的发热功率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低。
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还可使发热部322中各第一发热段3221的横截面积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第一发热段3221横截面积越大,即发热部322中各第一发热段3221的横截面积是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实现发热部322的发热功率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低。本实施例发热部322中的若干第一发热段3221可采用等距间隔设置。
具体地,发热部322为片状结构或丝状结构;当发热部322为片状结构时,各第一发热段3221的厚度和/或宽度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第一发热段3221厚度和/或宽度越大,从而使得最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第一发热段3221阻值越小,从而实现发热部322的发热功率由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逐渐减低。当然,发热部322也可采用丝状结构,即各第一发热段3221的直径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第一发热段3221直径越大,从而使得最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第一发热段3221阻值越小。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发热部322可采用不同材质拼接而成,每一个发热区域采用一种材质,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发热区域所采用材质的电阻率越小。
也就是说,发热部322在第一发热区域A中所用材质的阻值小于第二发热区域B中所用材质的阻值,从而当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发热部322在第一发热区域A的发热功率低于第二发热区域B的发热温度,配合抽吸时进入气流温度的影响,使发热部322的发热温度较为均衡的作用在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为了便于发热体32的制造,本实施例中导电部321的材质与所连接发热区域中的材质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了减少发热体32发热时的热损耗,发热体32可双层结构,即发热体32包括第一材质层325和第二材质层326,第一材质层325用于贴设于导油体31上,且第一材质层325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材质层326的导热系数。如此,发热体32在发热时,与导油体31接触的第一材质层325导热系数较高,发热体32所产生的热量可快速的传导至所接触的雾化液,而由于朝向雾化腔231一侧的第二材质层326导热系数较低,所产生的热量较少的向雾化腔231中的空气传导,降低了热损耗的同时,还能避免雾化器100的外壳温度过高而烫手。
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热体32的相对两侧面分别通过印刷工艺或喷涂工艺形成有保护层,即发热体32为三层结构,包括中间的发热层327、与导油体31接触的第一保护层328、以及朝向雾化腔231一侧的第二保护层329,如此可延长发热体32的使用寿命;较佳地,第一保护层328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保护层329的导热系数,可降低发热体32的热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部322第一端上的导电部321还连接有第一支撑部323,第一支撑部323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3233。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抽吸时,从进气通道415进入到雾化腔231的进入气流,在与发热体32发热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过程中,是由发热部322的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流动,从而可利用第一支撑部323上的吸附结构3233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冷凝液。较佳地,吸附结构3233为若干个阵列设置或不规则设置的圆孔或槽,从而在吸附冷凝液时还可存储部分冷凝液,起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3是设置在发热体32的第一端并位于发热部322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3也可设置于发热部322的区域内,只要靠近第一端位置即可,同样可实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23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3231和支撑段3232,连接段3231连接于导电部321与发热部322的连接处,优选支撑段3232沿横向延伸,其长度大于或等于发热部322在横向上的宽度,吸附结构3233设于支撑段3232上,从而使发吸附结构3233横向布设于雾化腔231中,最大化提高其冷凝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导电部321连接于发热部322的第一端,并沿横向的一侧延伸,另一个导电部321连接于发热部322的第二端,并沿横向的另一侧延伸。如此,底部组件40的两个电极42上端分别将两个导电部321压紧在导油体31上,以使发热体32整体压紧贴合在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而电极42并不会对发热体32造成横向的作用力,避免了发热体32受到横向作用力变形而导致与导油体31分离的情况,保证了发热体32的雾化效果,导油体31采用发泡吸油棉,使得雾化器100的雾化量大,抽吸体验感好,雾化液香味还原度高。
较佳地,第二发热段3222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可提高发热部322发热时的沿纵向方向的热量均匀分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发热段3222也可采用与第一发热段3221垂直的直线段,即第二发热段3222沿纵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横向两端逐渐缩小延伸,即第一发热段3221中部位置的阻值小于其两端位置的阻值,通过如此结构,使第一发热段3221的中心位置发热功率微调降低,而第一发热段3221的两端位置发热功率微调升高,使发热部322沿横向分布的温度更加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体32于发热部322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324;较佳地,每一第二发热段3222连接有一个第二支撑部324,如此可便于其他部件将第二支撑部324压紧贴设到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从而使发热部322与导油体31更加贴合,避免了发热部322因变形而与导油体31分离产生干烧现象。
示例性,结合图8所示,顶部组件20包括密封件22、支架21以及气道件23,密封件22套设在支架21的顶端,并与油杯10的内壁密封连接;支架21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一收容空间,导油体31竖直安装于收容空间一侧上,发热体32贴设于导油体31朝向收容空间的一侧。底部组件40包括固定于支架21底端的底座41以及由下至上穿设于底座41中的两个电极42,两个电极42的上端伸入到收容空间内,使发热体32的两个导电部321分别两个电极42压紧贴设到导油体31上,并实现导电部321与电极42的电连接;气道件23安装于收容空间内,并与导油体31之间形成有雾化腔231。
气道件23朝向发热组件30的一侧凸出形成有两个抵持部233,两个抵持部233分别压持于发热体32的两端导电部321上,同时还分别将横向两侧的第二支撑部324压紧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另外,气道件23在组装到收容空间中时,至少一个抵持部233可压紧在支撑段3232上,提高发热体32与导油体31的贴合度,保证了发热体32的雾化效果。
底部组件40还可包括叠置到底座41顶端并位于底座41与支架21之间的分隔件43,分隔件43与底座41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415,分隔件43开设有过气孔431分别与进气通道415和雾化腔231连通,底座41的底壁设有与进气通道415连通的进气孔412;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先通过进气孔412进入到进气通道415中,再通过过气孔431进入到雾化腔231中,并与发热体32加热雾化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可依次经出气孔213、导气管12以及吸气口11输出而由用户吸食。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发热部沿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上依次划分有至少两个发热区域,所述发热部在各所述发热区域中的发热功率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发热区域的发热功率越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间距不同,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发热区域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间距越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之间的间距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间距越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第一发热段横截面积越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为片状结构或丝状结构;当所述发热部为片状结构时,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厚度和/或宽度不同,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所述第一发热段厚度和/或宽度越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发热段的横截面积由中部向两端逐渐缩小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采用至少两种材质拼接而成,每一个所述发热区域采用一种材质,且越靠近第一端位置的发热区域所采用材质的电阻率越小。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双层结构,包括第一材质层和第二材质层,所述第一材质层用于贴设于导油体上,且所述第一材质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材质层的导热系数。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平板片状结构,所述发热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通过印刷工艺或喷涂工艺形成有保护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连接到所述发热部第一端上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支撑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的连接处所述吸附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段上。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结构为若干个圆孔或槽。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于所述发热部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
16.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油杯以及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上端与所述雾化组件顶端的出气孔连通,下端与所述雾化组件底部的进气通道连通;
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且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临近所述出气孔和所述进气通道。
CN202220235172.7U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Active CN217284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5172.7U CN217284810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5172.7U CN217284810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4810U true CN217284810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7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5172.7U Active CN217284810U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48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16711A (zh) * 2022-08-31 2022-11-11 深圳市上乘尔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网格密度的均衡发热丝网片结构及雾化芯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16711A (zh) * 2022-08-31 2022-11-11 深圳市上乘尔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网格密度的均衡发热丝网片结构及雾化芯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97989B1 (en) Mesh-shaped sheet-type porous heating and atomizing assembly and heating atomizer therewith
CN108308716B (zh) 电子烟及其发热组件
CN109222245A (zh) 雾化器发热元件和雾化器
CN209234991U (zh) 雾化器发热元件和雾化器
WO2019157651A1 (zh) 电子烟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6019118U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发热组件
CN11110967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CN21744666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8474113U (zh) 一种加热不燃烧烟具用的空气加热组件及烟具
CN217284776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771437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6548669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111480897A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5486569A (zh) 一种具有层状结构加热体的加热不燃烧烟具
WO202114277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CN216568378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74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7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21044277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6494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613082U (zh) 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及其雾化芯
CN221104804U (zh) 空气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7490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80U (zh) 一种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