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84774U -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84774U
CN217284774U CN202220176840.3U CN202220176840U CN217284774U CN 217284774 U CN217284774 U CN 217284774U CN 202220176840 U CN202220176840 U CN 202220176840U CN 217284774 U CN217284774 U CN 217284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generating body
conductiv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768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波
翟公高
潘世万
别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768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84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84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84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所述发热体为平板片状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一端上的所述导电部还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通过所设置的第一支撑部设于雾化腔临近出气孔的一端上,可利用第一支撑部上的吸附结构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冷凝液,以起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电子雾化器上的发热丝功能单一,仅仅起到将雾化液加热产生气溶胶的作用,而雾化器在抽吸使用时,外部气流进入雾化腔与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会在雾化器内部形成冷凝液。而目前雾化器防冷凝的手段通常是在油杯的吸气口位置增加棉,如此导致结构复杂,组装麻烦且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平板片状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一端上的所述导电部还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支撑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连接处,所述支撑段沿横向延伸,所述吸附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段上。
可选地,所述吸附结构为若干个整列设置的圆孔或槽。
可选地,所述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部在横向上的宽度。
可选地,第一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第一端上的所述导电部沿横向的一侧延伸,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第二端上的所述导电部沿横向的另一侧延伸。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是由金属片通过蚀刻方式形成的一个整体。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2mm。
可选地,所述发热部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结构,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位于横向的两侧,并一一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可选地,所述导电部为长条矩形结构,其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发热段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
可选地,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横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中开设有镂空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发热体。
可选地,所述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上端与所述雾化组件顶端的出气孔连通,下端与所述雾化组件底部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且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临近所述出气孔和所述进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通过所设置的第一支撑部设于雾化腔临近出气孔的一端上,可利用第一支撑部上的吸附结构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冷凝液,以起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沿短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组件沿过气孔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部组件安装到支架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焊接到两个电极上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油体与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器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0、雾化器;200、雾化组件;
10、油杯;11、吸气口;12、导气管;13、储液腔;14、开口端;
20、顶部组件;
21、支架;211、收容空间;212、进液口;213、出气孔;
22、密封件;222、进液通道;
23、气道件;231、雾化腔;233、抵持部;
30、发热组件;31、导油体;32、发热体;321、导电部;322、发热部;3221、第一发热段;3222、第二发热段;323、第一支撑部;3231、连接段;3232、支撑段;3233、吸附结构;324、第二支撑部;
40、底部组件;
41、底座;412、进气孔;415、进气通道;
42、电极;43、分隔件;431、过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0,该雾化器100可搭配电池杆共同组成一个电子雾化设备,电池杆内设有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器100进行供电。
结合图2所示,雾化器100包括油杯10与雾化组件200,雾化组件200安装于油杯10的下端内并与油杯10形成有储液腔13,雾化组件200包括顶部组件20、发热组件30以及底部组件40(结合图6所示)。
结合图3、图5和图8所示,顶部组件20包括密封件22、支架21以及气道件23,密封件22套设在支架21的顶端,并与油杯10的内壁密封连接;支架21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一收容空间211(结合图7所示),发热组件30包括竖直安装于收容空间211一侧上的导油体31以及贴设于导油体31一侧的发热体32,导油体31平板状的吸油棉,其与收容空间211一侧贴合的平面为吸液面,与吸液面相对的另一侧并朝向收容空间211的平面为雾化面,发热体32设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
底部组件40包括沿水平方向扣合固定于支架21底端的底座41以及由下至上穿设于底座41中的两个电极42,两个电极42的上端伸入到收容空间211内,使发热体32沿水平方向被夹持于两个电极42与导油体31之间,发热体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电极42电连接;气道件23安装于收容空间211内,并与发热组件30之间形成有雾化腔231,雾化腔231的一端与底座41内的进气通道415连通,另一端通过出气孔213与导气管12连通。
其中,结合图9所示,密封件22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液通道222,该进液通道222的上端与储液腔13连通,支架21相对收容空间211的另一侧设有进液口212,该进液口212与进液通道222的下端连通,并贯穿连通于收容空间211,导油体31的吸液面覆盖进液口212,从而使储液腔13内的雾化液可通过进液通道222和进液口212引导到导油体31中,由导油体31将所吸收的雾化液传导至雾化面上与发热体32接触,当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对所接触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从而在雾化腔231中产生可供吸食的气溶胶。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架21的侧壁上还可开设有与进液口212连通的进液槽,该进液槽上端延伸出支架21的顶面,并与密封件22以及油杯10内壁共同形成进液通道222。
结合图4所示,发热体32为导电金属蚀刻形成的金属片体,例如可由镍铬件、铁铬铝件、不锈钢件经过蚀刻或激光切割制成,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2mm,具体可以为0.08mm、0.1mm、0.15mm,优选发热体厚度采用0.15mm。
发热体包括两个导电部321以及串接于两个导电部321之间的发热部322,发热部322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发热体32的第一端临近出气孔213,第二端临近进气通道415;两个导电部321分别连接于发热部3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第一端上的导电部321还连接有第一支撑部323,第一支撑部323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3233。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抽吸时,从进气通道415进入到雾化腔231的气流,在与发热体32发热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过程中,是由发热体32的第二端吹向第一端的,从而可利用第一支撑部323上的吸附结构3233来吸附混合气体中的冷凝液。较佳地,吸附结构3233为若干个整列设置的圆孔或槽,从而在吸附冷凝液时还可存储部分冷凝液,起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3是设置在发热体32的第一端并位于发热部322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23也可设置于发热部322的区域内,只要靠近第一端位置即可,同样可实现防冷凝、防漏液的功能。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23呈L形结构,包括垂直连接的连接段3231和支撑段3232,连接段3231连接于导电部321与发热部322的连接处,支撑段3232沿横向延伸,其长度大于或等于发热部322在横向上的宽度,吸附结构3233设于支撑段3232上,从而使发吸附结构3233横向布设于雾化腔231中,最大化提高其冷凝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导电部321连接于发热部322的第一端,并沿横向的一侧延伸,另一个导电部321连接于发热部322的第二端,并沿横向的另一侧延伸。如此,底座41上的两个电极42上端分别将两个导电部321压紧在导油体31上,以使发热体32整体压紧贴合在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而电极42并不会对发热体32造成横向的作用力,避免了发热体32受到横向作用力变形而导致与导油体31分离的情况,保证了发热体32的雾化效果,导油体31采用吸油棉,使得雾化器100的雾化量大,抽吸体验感好,雾化液香味还原度高。
具体地,发热部322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结构,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3221,若干第一发热段3221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第一发热段3221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3222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发热部322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位于横向的两侧,并一一对应连接于两个导电部321,也就是说,导电部321与所连接的第一发热段3221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导电部321为长条矩形结构,可便于由电极42将其压紧贴设在导油体31上,其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221的宽度,使导电部321的阻值远远小于发热部322,从而在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导电部321几乎不产生热量,以使热量集中与发热部322区域,以保证最佳的雾化效果。
较佳地,第二发热段3222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可提高发热部32210发热时的沿纵向方向的热量均匀分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段3222也可采用与第一发热段3221垂直的直线段,即第二发热段3222沿纵向延伸。
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图6所示,两个导电部321分别焊接固定于两个电极42的同一侧上,组装时,可先将导油体31安装到收容空间211内,再将焊接有发热体32的底部组件40沿水平方向扣合安装固定于支架21上,从而将发热体32压设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然后再将气道件23封堵安装到收容空间211内,从而形成雾化组件200整体;最后将雾化组件200整体插入安装到油杯10的开口端14内完成整个雾化器100的组装。如此结构,使得各零部件都是采用竖向或横向水平堆叠方式装配,无需对发热体32进行弯折缠绕,解决了因为导油体31和发热体32柔软而导致机械手不易操作的问题,可实现自动化、批量化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为保证发热体32与导油体31之间的紧密贴合,在每一第二发热段3222上连接有一个第二支撑部324,第二支撑部324沿横向延伸,且其伸出长度不超过导电部321的一半,以便于导电部321与所垂直的电极42焊接时,避免第二支撑部324与电极42发生接触。第一支撑部323和第二支撑部324的宽度大于第一发热段3221的宽度,从而在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第一支撑部323和第二支撑部324仅仅产生少量热量,可使发热体32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集中到发热部322中,使雾化效果得到最大化。
结合图10所示,气道件23朝向发热组件30的一侧凸出形成有两个抵持部233,两个抵持部233分别压持于发热体32的两端导电部321上,同时还分别将横向两侧的第二支撑部324压紧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从而增加发热体32和导油体31之间的贴合度,使雾化效率更高,因此第一支撑部323和第二支撑部324还可以是倾斜延伸,以尽可能多的延伸到导油体31雾化面的空白区域,例如围绕着发热部322。另外,气道件23在组装到收容空间211中时,至少一个抵持部233可压紧在支撑段3232上,提高发热体32与导油体31的贴合度。
另外,气道件23通过抵持部233抵接作用在导油体31上来限制气道件23的位置,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较佳的,两个抵持部233分别位于两个电极42的内侧,从而利用气道件23与发热组件30共同围成雾化腔231,并使两个电极42位于雾化腔231之外,避免所产生的气溶胶在电极42上形成冷凝液。
其中,第二支撑部324中可开设有镂空孔,以减少发热部322发热时所产生的热量向第二支撑部324方向传导,减少了第二支撑部324的热损耗,提高热量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底部组件40还可包括叠置到底座41顶端并位于底座41与支架21之间的分隔件43,分隔件43与底座41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415,分隔件43开设有过气孔431分别与进气通道415和雾化腔231连通,底座41的底壁设有与进气通道415连通的进气孔412;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先进入分隔件43与底座41之间的进气通道415中,再通过过气孔431进入到雾化腔231中,并与发热体32加热雾化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可依次经出气孔213、导气管12以及吸气口11输出而由用户吸食。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平板片状结构,包括发热部以及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两个导电部,所述发热部沿纵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所述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一端上的所述导电部还连接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形成有用于吸附冷凝液的吸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支撑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发热部连接处,所述支撑段沿横向延伸,所述吸附结构设于所述支撑段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结构为若干个整列设置的圆孔或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发热部在横向上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第一端上的所述导电部沿横向的一侧延伸,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第二端上的所述导电部沿横向的另一侧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是由金属片通过蚀刻方式形成的一个整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5-0.2m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呈S形或连续S形弯曲结构,包括若干第一发热段,所述若干第一发热段沿纵向间隔设置,并基本沿横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通过第二发热段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相互隔开,所述发热部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位于横向的两侧,并一一对应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为长条矩形结构,其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段为中部向外凸出的弧形状。
12.如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发热段连接有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部中发热段的宽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横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中开设有镂空孔。
15.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腔的上端与所述雾化组件顶端的出气孔连通,下端与所述雾化组件底部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所述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且所述发热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临近所述出气孔和所述进气通道。
CN202220176840.3U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Active CN217284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840.3U CN2172847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6840.3U CN2172847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84774U true CN217284774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76840.3U Active CN217284774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84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84775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74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76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3215335U (zh) 雾化芯及电子烟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81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7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77143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44666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6568334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6491699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116491698A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82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80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547261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56494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64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5937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771425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568378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771487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41905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6491693A (zh) 一种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Haibo

Inventor after: Zhai Gonggao

Inventor before: Zhang Haibo

Inventor before: Zhai Gonggao

Inventor before: Pan Shiwan

Inventor before: Bie Haita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