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71437U - 一种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71437U
CN217771437U CN202220177300.7U CN202220177300U CN217771437U CN 217771437 U CN217771437 U CN 217771437U CN 202220177300 U CN202220177300 U CN 202220177300U CN 217771437 U CN217771437 U CN 217771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tomizing
liquid inlet
oil guide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773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青
张海波
翟公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773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71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71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71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ure-Spray And Ultrasonic-Wave- Spray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与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安装于油杯的下端内并与油杯形成有储液腔,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贴设于导油体朝向雾化腔一侧的发热体;雾化组件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导油体的进液口;油杯至少在对应进液口的位置设为透明部。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可让用户透过该透明部不仅可以直观看到雾化器内雾化液的剩余情况,还可以看到暴露于进液口中导油体的工作情况,当发现雾化液用完或者导油体变色发黄时,便可以及时停止抽吸,避免吸入发热体在雾化液不足情况下干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的原理是利用内部的发热体,将导油体所吸收的雾化液加热雾化,再通过抽吸,将雾化气体从雾化器内部的出气口抽出。电子雾化器的雾化液装在油杯内,由下油通道流向导油体,而目前电子雾化器中的下油通道通常开设在支架内部,导油体水平固定在下油通道的底端,发热体位于导油体的下表面,但是这样的结构在雾化液还剩余少量而储存于下油通道内时,即使油杯是透明结构,用户也无法判断雾化液的剩余量,当用户在雾化液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抽吸时,容易吸入雾化器干烧所产生的较多有毒物质,影响用户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与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的发热体;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导油体的进液口;所述油杯至少在对应所述进液口的位置设为透明部。
可选地,所述油杯整体为透明结构。
可选地,所述导油体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导油体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口相接,所述导油体包括位于中部的蓬松区以及围绕所述蓬松区周缘的边缘区,所述蓬松区的饱和吸油量大于所述边缘区的饱和吸油量。
可选地,所述进液口对应于所述导油体的中心。
可选地,所述发热体为片状结构,其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包括两个导电部以及串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的发热部,且所述发热部位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蓬松区上。
可选地,所述进液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油体所处平面垂直。
可选地,所述导油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油体由黏胶纤维、富强纤维、莫代尔纤维、天丝、莱赛尔纤维、兰精纤维、旭化成纤维、铜氨纤维、备长炭、竹炭、棉纤维、木棉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莲纤维、茶纤维,芳纶1313、芳纶1414、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可选地,所述导油体包括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导油层,在各所述导油层中,与所述发热体接触的所述导油层的耐温性能和保湿性能最强,与所述进液口接触的所述导油层的导油速率和饱和吸油量最大。
可选地,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壁上还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共同形成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分别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进液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顶部组件,所述顶部组件包括支架以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支架的上端并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密封接触,所述进液槽设于所述密封件的侧壁,所述进液口开设于所述支架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顶部组件还包括一气道件,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一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收容空间,所述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一侧上,所述气道件安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发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所述雾化腔。
可选地,所述气道件朝向所述发热组件的一侧还凸出形成有两个抵持部,两个所述抵持部将所述发热体压紧贴合于所述导油体上。
可选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底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底端的底座以及由下至上穿设于所述底座中的两个电极,所述两个电极的上端伸入所述收容空间中,并使所述发热体被夹持于所述两个电极与所述导油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底部组件还包括叠置到所述底座顶端并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架之间的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为平板结构,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所述分隔件开设有过气孔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雾化器通过将进液口开设于雾化组件的侧壁上,并使油杯至少在对应进液口的位置为透明部,从而让用户透过该透明部不仅可以直观看到雾化器内雾化液的剩余情况,还可以看到暴露于进液口中导油体的工作情况,当发现雾化液用完或者导油体变色发黄时,便可以及时停止抽吸,避免吸入发热体在雾化液不足情况下干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沿过气孔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油体与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体焊接到两个电极上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组件安装到支架上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0、雾化器;200、雾化组件;101、透明部;
10、油杯;11、吸气口;12、导气管;13、储液腔;
20、顶部组件;
21、支架;211、收容空间;212、进液口;213、出气孔;
22、密封件;222、进液通道;
23、气道件;231、雾化腔;233、抵持部;
30、发热组件;31、导油体;32、发热体;321、导电部;322、发热部;
40、底部组件;
41、底座;412、进气孔;415、进气通道;
42、电极;43、分隔件;431、过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0,该雾化器100可搭配电池杆共同组成一个电子雾化设备,电池杆内设有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供电电源为雾化器100进行供电。
雾化器100包括油杯10与雾化组件200,雾化组件200安装于油杯10的下端内并与油杯10形成有储液腔13;油杯10的下端开口,上端设有吸气口11以供用户抽吸。油杯10设置吸气口11的一端内壁在沿吸气口11的边缘处形成有伸入油杯10内部的导气管12,导气管12的内部与吸气口11连通。导气管12与油杯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液腔13以储存雾化液。本实施例中,导气管12与油杯1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
雾化组件200内部形成有雾化腔231,雾化组件200包括设置于雾化腔231一侧上的发热组件30,发热组件30包括竖直设置的导油体31以及贴设于导油体31朝向雾化腔231一侧的发热体32;雾化组件200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储液腔13内的雾化液提供给导油体31的进液口21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导油体31与雾化组件200的底面呈9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使导油体31呈倾斜设置,优选导油体31与雾化组件200的底面之间夹角范围为60~120°。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雾化组件200的底面是与雾化器10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
油杯10对应进液口212的位置为透明部101,该透明部101在油杯10上形成透视窗口,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透过该透明部101不仅可以直观看到雾化器100内雾化液的剩余情况,还可以看到暴露于进液口212中导油体31的工作情况,当发现雾化液用完或者导油体31变色发黄时,便可以及时停止抽吸,避免吸入发热体32在雾化液不足情况下干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油杯10可采用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即油杯10整体为透明结构,从而无需改变油杯10的结构,保证油杯10的整体强度和气密性。
具体地,导油体31优选采用平板状的吸油棉,进液口212和发热体32分别位于导油体厚度方向的两侧,进液口212对应于导油体31的中心,从而使导入的雾化液在导油体31上更加均匀的分布,并使雾化液更快的传导至发热体32的中部发热区域,使雾化效果更好。
应当理解的是,导油体31是被夹持组装的,因此导油体31形成有中部对应进液口212的蓬松区和围绕蓬松区周缘的边缘区,由于边缘处是处于压紧状态,所以蓬松区的饱和吸油量大于边缘区的饱和吸油量,利用被压缩状态的边缘区来防止雾化液从导油体31周边渗出。当导油体31吸收了雾化液后会发生膨胀,并会优先向进液口212方向填充,而仅仅向发热体32方向具有轻微膨胀,如此可有效避免了发热体32因导油体31膨胀而发生变形,保证了发热体32的使用寿命,并且使发热体32与导油体31更加贴合,避免了发热体31干烧的情况。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进液口212对应于导油体31的中心,且进液口212的中心轴线与导油体31所处平面垂直,从而使导入的雾化液在导油体31上更加均匀的分布,并使雾化液更快的传导至发热体32的中部发热区域;优选地,进液口212的横截面大小与发热体32的中部发热区域大致相同,使发热体32的雾化效果更好。
下面结合附图5至9来进一步对本实施例的雾化组件200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雾化组件200包括顶部组件20、发热组件30以及底部组件40。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器100并不仅局限于采用附图5至图9所示的雾化组件200结构。
其中,顶部组件20包括密封件22、支架21以及气道件23,密封件22套设在支架21的顶端,并与油杯10的内壁密封连接;支架21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一收容空间211(结合图5和图7所示),导油体31竖直安装于收容空间211一侧上,其与收容空间211一侧贴合的面为吸液面,与吸液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为雾化面,发热体32设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
底部组件40包括固定于支架21底端的底座41以及由下至上穿设于底座41中的两个电极42,两个电极42的上端伸入到收容空间211内,使发热体32沿水平方向被夹持于两个电极42与导油体31之间,发热体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电极42电连接;气道件23较佳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其封堵安装于收容空间211内,并与发热组件30之间形成有雾化腔231,雾化腔231的一端与底座41内的进气通道415连通,另一端与导气管12连通。气道件24的材料也可以是塑胶、五金或其它材料,具体采用何种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密封件22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液槽,从而通过密封件22与油杯内壁共同形成进液通道222,该进液通道222的上端与储液腔13连通,支架21相对收容空间211的另一侧设有进液口212,该进液口212与进液通道222的下端连通,并贯穿连通于收容空间211,导油体31的吸液面覆盖进液口212,从而使储液腔13内的雾化液可通过进液通道222和进液口212引导到导油体31中,由导油体31将所吸收的雾化液传导至雾化面上与发热体32接触,当发热体32通电发热时对所接触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从而在雾化腔231中产生可供吸食的气溶胶。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架21的侧壁上还可开设有与进液口212连通的缺口,该缺口上端贯穿延伸出支架21的顶面,此时密封件22上的进液槽为贯穿其内外壁的通槽,从而通过所述缺口与密封件22以及油杯10内壁共同形成进液通道222。
较佳地,为保证进液速度以避免导油体31倒油速度不足而使发热体32干烧糊芯,进液通道222的宽度在0.8~2mm之间,长度2~8mm之间,横截面积为1.6~15mm2之间。
发热体32为导电金属蚀刻形成的金属片体,例如可由镍铬件、铁铬铝件、不锈钢件经过蚀刻或激光切割制成,其包括两个导电部321以及串接于两个导电部321之间的发热部322,发热部322位于导油体31的蓬松区中。本实施例对发热部322的形状并不做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网格状、条纹状、S形、折线形、波浪形、锯齿形、螺旋形、圆形或矩形,只要能实现平面发热即可。
具体地,两个导电部321可分别焊接固定于两个电极42的同一侧上,如图5所示,在组装时,可先将导油体31安装到收容空间211内,再将焊接有发热体32的底部组件40沿水平方向扣合安装固定于支架21上,从而将发热体32压设于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如图7所示;然后再将气道件23封堵安装到收容空间211内,从而形成雾化组件200整体,如图8和图9所示;最后将雾化组件200整体插入安装到油杯10的开口端内完成整个雾化器100的组装。如此结构,使得各零部件都是采用竖向或横向水平堆叠方式装配,无需对发热体32进行弯折缠绕,解决了因为导油体31和发热体32柔软而导致机械手不易操作的问题,可实现自动化、批量化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底部组件40还包括叠置到底座41顶端并位于底座41与支架21之间的分隔件43,分隔件43与底座41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415,分隔件43开设有过气孔431分别与进气通道415和雾化腔231连通,底座41的底壁设有与进气通道415连通的进气孔412;当用户对着吸气口11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先进入分隔件43与底座41之间的进气通道415中,再通过过气孔431进入到雾化腔231中,并与发热体32加热雾化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后,可依次经出气孔213、导气管12以及吸气口11输出而由用户吸食。
具体地,分隔件43为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的平板结构,其密封套设在底座41的上端,并对雾化腔231的下端进行封闭;当底部组件40安装到支架21上时,分隔件43被上下夹持于支架21和底座41之间,且分隔件43的上下两端分别弹性抵持于支架21和底座41,以使支架21和底座41在上下方向分别受到分隔件43的抵持作用力而保持一定强度的固定连接,可便于后续气道件23的安装以及雾化组件200整体组装进油杯10中,无需采用其他紧固件来连接固定支架21和底座41,从而易于实现自动化装配。
具体地,结合图9所示,气道件23朝向发热组件30的一侧还凸出形成有两个抵持部233,两个抵持部233分别将发热体32两端的导电部321压紧贴合在导油体31上,从而使发热体32更加贴紧在导油体31的雾化面上,并将导油体31两侧压紧到支架21上形成边缘区,以防止雾化液从导油体31周边渗出;同时还通过抵持部233抵接作用在导油体31上来限制气道件23的位置,便于实现自动化装配。较佳的,两个抵持部233分别位于两个电极42的内侧,从而利用气道件23与发热组件30共同围成雾化腔231,并使两个电极42位于雾化腔231之外,避免所产生的气溶胶在电极42上形成冷凝液。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与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油杯的下端内并与所述油杯形成有储液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内部形成有雾化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雾化腔一侧上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的导油体以及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朝向所述雾化腔一侧的发热体;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提供给所述导油体的进液口;所述油杯至少在对应所述进液口的位置设为透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杯整体为透明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体为平板状结构,所述导油体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进液口相接,所述导油体包括位于中部的蓬松区以及围绕所述蓬松区周缘的边缘区,所述蓬松区的饱和吸油量大于所述边缘区的饱和吸油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对应于所述导油体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片状结构,其贴设于所述导油体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包括两个导电部以及串接于两个所述导电部之间的发热部,且所述发热部位于所述发热体的所述蓬松区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油体所处平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导油体由黏胶纤维、富强纤维、莫代尔纤维、天丝、莱赛尔纤维、兰精纤维、旭化成纤维、铜氨纤维、备长炭、竹炭、棉纤维、木棉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莲纤维、茶纤维,芳纶1313、芳纶1414、聚酰亚胺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体包括在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导油层,在各所述导油层中,与所述发热体接触的所述导油层的耐温性能和保湿性能最强,与所述进液口接触的所述导油层的导油速率和饱和吸油量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侧壁上还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共同形成进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分别与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进液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顶部组件,所述顶部组件包括支架以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支架的上端并与所述油杯的内壁密封接触,所述进液槽设于所述密封件的侧壁,所述进液口开设于所述支架的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组件还包括一气道件,所述支架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侧凹陷形成有一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收容空间,所述发热组件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一侧上,所述气道件安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发热组件之间形成有所述雾化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件朝向所述发热组件的一侧还凸出形成有两个抵持部,两个所述抵持部将所述发热体压紧贴合于所述导油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底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底端的底座以及由下至上穿设于所述底座中的两个电极,所述两个电极的上端伸入所述收容空间中,并使所述发热体被夹持于所述两个电极与所述导油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组件还包括叠置到所述底座顶端并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架之间的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为平板结构,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所述分隔件开设有过气孔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
CN202220177300.7U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雾化器 Active CN217771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7300.7U CN217771437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77300.7U CN217771437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71437U true CN217771437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0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77300.7U Active CN217771437U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714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288A1 (zh) * 2022-01-14 2023-07-20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油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4288A1 (zh) * 2022-01-14 2023-07-20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油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75886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7267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77143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75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65683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7284776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781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863531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77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407794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82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0782920U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217284780U (zh) 一种雾化器
CN116491701A (zh) 一种雾化器
WO202114277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组件
CN217547261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8219165U (zh) 一种气道件
CN217564944U (zh) 一种雾化器
WO2023070975A1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WO2023178524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7284779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7284774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WO2023070978A1 (zh) 一种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