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0573U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90573U CN218790573U CN202222469115.8U CN202222469115U CN218790573U CN 218790573 U CN218790573 U CN 218790573U CN 202222469115 U CN202222469115 U CN 202222469115U CN 218790573 U CN218790573 U CN 2187905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aerosol
- heating film
- electrode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96 spin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029 spin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2 B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ZNSFCLAULLKQX-UHFFFAOYSA-N Bor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B PZNSFCLAULLK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679 Mentha X verticilla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899 Mentha suaveole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636 Mentha x rotundifol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61176 Nicotiana taba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69722 Thea sin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90333 Vanilla fragra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499 Vanilla fragra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36 Vanilla tahitens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8 black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78 cordie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JSKIRARMQDRGJZ-UHFFFAOYSA-N dimagnesium dioxido-bis[(1-oxido-3-oxo-2,4,6,8,9-pentaoxa-1,3-disila-5,7-dialuminabicyclo[3.3.1]nonan-7-yl)oxy]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Mg++].[Mg++].[O-][Si]([O-])(O[Al]1O[Al]2O[Si](=O)O[Si]([O-])(O1)O2)O[Al]1O[Al]2O[Si](=O)O[Si]([O-])(O1)O2 JSKIRARMQDRGJ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erovskite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04 rare earth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314 transition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45 zir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zirconium(iv) 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Zr+4].[O-][Si]([O-])([O-])[O-] GFQYVLUOOAAO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加热膜和供电电极。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且加热膜被配置为,在所述收容结构长度方向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供电电极与加热膜电连接,以向加热膜供电。该加热组件有效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加热均匀性较好,避免了气溶胶生成制品局部高温,导致被烧焦的问题;同时,可以按预期设计温度场,便于设计其他非对称的高温区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气溶胶生成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现有的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一般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
然而,现有加热组件,加热效率较低,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较大,加热均匀性较差。另外,现有加热组件在加热时,高温区域位于发热体的中心区域,生成气溶胶的速度较慢,且无法按预期设计温度场,不便于设计其他非对称的高温区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加热组件,加热效率较低,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较大,加热均匀性较差;以及高温区域位于发热体的中心区域,无法按预期设计温度场,不便于设计其他非对称的高温区位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收容结构、加热膜及供电电极;其中,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且所述加热膜被配置为,在所述收容结构长度方向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供电电极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所述加热膜供电。
可选地,与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穿过所述中点的平面将所述收容结构的表面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近端开口的一侧;所述加热膜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与所述加热膜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加热膜包括:
第一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
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并与所述第一加热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均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均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一圈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材料和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不同。
可选地,与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穿过所述中点的平面将所述收容结构的表面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近端开口的一侧;
所述加热膜为一连续的膜层结构,且所述加热膜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其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可选地,所述加热膜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一圈设置,且所述加热膜的材料和厚度均一;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的宽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展开后呈矩形。
可选地,所述供电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包括第一供电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供电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包括第二供电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或第二端,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供电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接触以实现电连接;且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供电部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供电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供电部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供电部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供电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电连接;
第三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其中,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宽度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宽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可选地,所述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辐射层的一侧;或
所述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辐射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且包括主体和分散于所述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所述基体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其中,所述加热膜和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所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基体为石英管。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所涉及的加热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上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和气溶胶生成制品。
可选地,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收容结构内且与所述收容结构的侧壁的内表面直接接触;或者,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所述收容结构内且与所述收容结构的侧壁的内表面间隔设置。
本申请的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该加热组件通过设置收容结构和加热膜,使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收容结构上,以通过该加热膜在通电时加热收容结构,从而使收容结构被加热而辐射红外线,以利用该红外线对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并雾化。其中,通过红外线加热的方式,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外的温度差,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同时,通过使加热膜被配置为,在所述收容结构长度方向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能够按照预期设计温度场,便于设计其它非对称的高温区域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收容结构内的结构简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9为图7所示加热组件的平面展开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加热组件的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0所示加热组件的平面展开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收容结构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收容结构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收容结构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收容结构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1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气溶胶生成装置1;气溶胶生成制品2;加热组件10;电源组件20;收容结构11;基体111;收容腔110;第一端a;第二端b;辐射层112;第一绝缘层113;第二绝缘层114;加热膜12;第一加热部121;第二加热部122;供电电极13;第一电极131;第一供电部1311;第一延伸部1312;第二电极132;第二供电部1321;第二延伸部1322;第三电极133;中线平面M;第一区域A;第二区域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装置1和收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用于加热并雾化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该气溶胶生成装置1具体可用于医疗、美容、保健、电子雾化等技术领域;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的描述。该气溶胶生成制品2可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烟草、香草叶、茶叶、薄荷叶等植物叶类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当然,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为液体基质或膏状基质,比如添加香气成分的油类、药液等。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该气溶胶生成装置1包括加热组件10和电源组件20。其中,加热组件10用于收容并在通电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产生气溶胶;加热组件1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10。电源组件20与加热组件10电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10供电。电源组件20具体可为锂离子电池。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加热组件10。该加热组件10包括收容结构11、加热膜12和供电电极13(参见下图9)。
同时参见图9,收容结构11包括基体111和辐射层112。基体111为中空管状,且基体111具有收容腔110和与收容腔110连通的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近端开口和远端开口沿基体111的长度方向C相对设置。收容腔110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气溶胶生成制品2具体通过近端开口沿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或从收容腔110内移出。其中,近端开口为加热组件10靠近吸嘴的一端。具体的,基体111可为中空管状结构,该中空管状结构围设形成收容腔110。具体的,基体111的外径沿其长度方向C均一;基体111具体可为中空圆柱形。
具体的,基体111可采用绝缘材料制备,比如,基体111可以是石英管、陶瓷管或云母管等等。优选地,基体111可为透明石英管,以便于红外线穿过。当然,基体111也可以采用非绝缘材料制备,例如采用不锈钢、铝等金属制备。
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利用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上述利用红外线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预热效率,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2内外的温度差,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2被烧焦的问题。同时,通过将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的内表面,辐射层112辐射的红外线无需穿过基体111可直接辐射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红外线的利用率较高。
其中,辐射层112具体可采用丝印、溅射、涂敷、印刷等方式形成于基体111侧壁的整个内表面。辐射层112具体可为红外层,红外层的材料包括钙钛矿体系、尖晶石体系、碳化物、硅化物、氮化物、氧化物以及稀土系材料等高红外发射率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图3和下图7,加热膜12呈面状覆盖与收容结构11上。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膜12呈面状设置于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并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热量,以加热辐射层112,使辐射层112被加热而辐射红外线。具体的,加热膜12使用通电释放焦耳热的电阻材料,如厚膜印刷电阻层、薄膜印刷电阻层或纳米电阻层等。其中,面状的加热膜12区别于线状,面状展开之后可呈一具有横截面积的矩形、圆形、方形或其它不规则的图形。
其中,如图3所示,在基体111为绝缘基体时,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加热膜12产生的热量经基体111热传导至辐射层112以加热辐射层112。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膜12直接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表面,即加热膜12与收容结构11的表面直接接触。在基体111为非绝缘基体时,优选地,基体111为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采用不锈钢制成,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还形成有耐高温的第一绝缘层113,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13背离基体111的一侧表面,以防止加热膜12与基体111之间短路;此时,加热膜12产生的热量依次经第一绝缘层113、基体111热传导至辐射层112以加热辐射层112。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膜12通过第一绝缘层113设置于收容结构11上,即加热膜12与收容结构11的表面间接接触。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13可以采用釉层。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加热组件10的热量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加热效率;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结构11内的结构简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与收容结构11的侧壁的内表面(如辐射层112表面)直接接触。如此,在利用红外线辐射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内部,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同时,可同时通过收容结构11(如辐射层112)将加热膜12的热量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以利用该热量进一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提高了热量利用率,加快的雾化效率及气溶胶的生成速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结构11内的结构简图;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收容于收容腔110内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与收容结构11的侧壁的内表面(如,辐射层112)间隔设置,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2刮伤或蹭坏辐射层112的问题发生。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主要通过红外线辐射加热。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膜12或/和辐射层112表面可以进一步涂覆保护层,保护层具体可以采用釉层。其中,辐射层112的厚度可以为10-100微米。优选地,辐射层112的厚度为20-40微米。在该实施方式中,辐射层112可采用厚膜印刷方式制作。辐射层112的材质可以包括黑硅、堇青石、过渡金属氧化物系列尖晶石、稀土氧化物、离子共掺杂钙钛矿、碳化硅、锆英石以及氮化硼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辐射层112的厚度还可以为1-10微米;优选地,辐射层112的厚度为1-5微米。在该实施方式中,辐射层112具体为薄膜镀膜。辐射层112材料可以为CrC、TiCN、类金刚石薄膜(DLC)。
具体的,加热膜12被配置为,在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即,加热膜12产生的热量使收容结构11的收容腔110内的高温区域不位于收容腔110沿长度方向C的中心区域。这样能够按照预期设计收容结构11的温度场,便于设计其它非对称的高温区域位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9,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加热组件10的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图9为图7所示加热组件10的平面展开图;与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垂直且穿过中点的中线平面M将收容结构11沿其长度方向C划分为面积相等的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其中,第一区域A靠近基体111的近端开口,第二区域B位于第一区域A背离近端开口的一侧。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加热膜12在第一区域A内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与加热膜12在第二区域B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不同。这样可以在加热膜12通电之后,使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的加热功率和第二区域B的加热功率存在差异,进而在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形成温度不同的两个区域。同时,上述以中线平面M为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分割线,能够保证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便于设计其他非对称的高温区位置。
具体的,为了提高加热组件10靠近近端开口处的加热速度,以加快气溶胶的生成速度;可使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加热膜12面积大于位于第二区域B的加热膜12面积。如此,在加热膜12通电后,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的加热功率大于第二区域B的加热功率,从而在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使第一区域A的加热功率密度大于第二区域B的加热功率密度,相对应的,第一区域A的基体111内表面与加热膜12重叠的区域也大于第二区域B的辐射层112与加热膜12重叠的区域,以及第一区域A对应的辐射层112相较于第二区域B对应的辐射层112的温度较高,辐射更多红外线,以获得预期的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B的温度的设计效果,即,使收容结构11的高温区位于第一区域A;有效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制品2对应第一区域A的部分雾化效率,加快了气溶胶的生成速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加热膜1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第一加热部121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第二加热部122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区域B,并与第一加热部121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间隔设置。且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展开后均呈矩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当然,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图形,优选为矩形。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的材料、厚度及长度相同,沿C方向的宽度不同,以使第一加热部121的电阻与第二加热部122的电阻不同;其中,可以理解,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的长度分别指各自围绕基体111设置时所对应的圆周长。
具体的,如图7或图8所示,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均呈闭环状,且围绕基体111的周向方向一圈设置。可以理解,由于基体111的周向尺寸相同,因此,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沿基体111的周向方向的长度尺寸也相同。因此,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使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宽度不同,以得到不同功率密度的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
具体的,为了得到预期设计温度场,即使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B的高度;第一加热部121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宽度具体可大于第二加热部12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宽度。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0至图12,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第一视角下的立体图;图11为图10所示加热组件10的第二视角下的立体图;图12为图10所示加热组件10的平面展开图;加热膜12为一连续的膜层结构,即加热膜12一体成型。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膜12的部分位于第一区域A,其余部分位于第二区域B。如图12所示,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展开后可呈矩形,比如方形或长方形等等;当然,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图形。
其中,加热膜12的每一位置的材料和厚度相同,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横截面积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横截面积不同;即,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占比不同,以使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功率密度不同。
具体的,加热膜12也呈闭环状,围绕基体111的周向方向一圈设置。同上可以理解,该加热膜12沿基体111的周向尺寸相同;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沿基体111的长度方向C,加热膜12具体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宽度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宽度不同,以使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电阻不同。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沿基体111的长度方向C,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宽度;如此,在加热膜12的每一位置的材料、厚度以及长度均相同的情况下,可使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小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电阻,从而在加热膜12通电后,使第一区域A的加热功率大于第二区域B的加热功率;并在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使第一区域A的加热功率密度大于第二区域B的加热功率密度,进而有效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制品2对应第一区域A的部分雾化效率,加快气溶胶的生成速度。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控制对应区域的加热膜12的材料或厚度来控制对应区域的加热膜12的电阻,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保证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电阻不同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收容结构11也可以与收容腔110的长度垂直的其它一个平面或多个平行的平面作为分割线,以将收容结构11划分为多个区域。多个区域中至少两个区域所在的加热膜12的部分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宽度不同,以对应形成不同温度的区域;其中,多个不同温度的区域中的高温区与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
供电电极13与加热膜12电连接,以向加热膜12供电。供电电极13具体可采用银、金、铜以及含有金、银、和铜的合金等高导电率的金属材料。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返回参阅图7至图9,供电电极13包括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
第一电极131包括第一供电部1311和第一延伸部1312。第一供电部1311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并沿收容结构11周向方向延伸,且与加热膜12间隔设置。第一延伸部1312与第一供电部1311电连接,并自第一供电部1311沿着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延伸,并与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和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接触,以与加热膜12实现电连接。
第二电极132包括第二供电部1321和第二延伸部1322。第二供电部1321也位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并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第一供电部1311间隔设置。第二延伸部1322与第二供电部1321电连接,且自第二供电部1321沿着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延伸,并与加热膜12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和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接触,以与加热膜12电连接。其中,结合图7和图9,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第二延伸部1322与第一延伸部1312的至少部分重叠,以使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形成涡流,并产生热量。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延伸部1312和/或第二延伸部1322可自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在收容结构11上的位置示意图。第二供电部1321也可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第二延伸部1322自第二供电部1321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延伸至收容结构11靠近第一端a的位置,并与第一供电部1311间隔设置。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312自第一供电部1311延伸至收容结构11的靠近第二端b的位置,并与第二供电部1321间隔设置。
其中,结合图13,第一延伸部1312和第二延伸部1322的数量均为一,且沿收容结构11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在加热膜12包括第一加热部121和第二加热部122时,第一延伸部1312和第二延伸部1322具体将加热膜12分割为四个并联的主发热部,每一主发热部展开后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比如方形或长方形等连接的面。
结合图14,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在收容结构11上的位置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加热膜12为一连续的膜层结构时,第一延伸部1312和第二延伸部1322具体将加热膜12分割为两个并联的主发热部,每一主发热部展开后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比如方形或长方形等连接的面。可以理解,每一主发热部位于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宽度不同。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312和/或第二延伸部1322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第一延伸部1312与多个第二延伸部1322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交替设置;以在收容结构11上沿其周向方向形成多个不同温度的区域。相比于收容结构11沿其周向方向形成两个不同温度的区域的方案,沿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加热膜12对应每个区域的周向长度减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若对应区域的加热膜12的周向长度减小,则对应该区域的加热膜12的总电阻减小;如此,在加热膜12提供相同电压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该区域的加热膜12的加热功率,从而提高该区域的功率密度,以有效提高加热速度。
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312和/或第二延伸部1322的数量为偶数个,比如两个、四个或六个等等。
具体的,上述第一供电部1311和第二供电部1321可采用烧结的方式设置于基体111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或者采用涂敷、沉积等方式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13背离辐射层112的一侧表面。第一延伸部1312和第二延伸部1322延伸至加热膜12的表面,以与加热膜12接触并实现二者的电连接。具体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可采用涂敷或丝印的方式形成,二者具体可采用高导电率材料制备。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5,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在收容结构11上的位置示意图;供电电极13包括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2和第三电极133。
第一电极131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一端a,并围绕收容结构11的周向一圈设置,且与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第一端a电连接。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16,图16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在收容结构11上的位置示意图;第一电极131也可设置于基体111靠近第一端a的位置,即基体111的部分通过供电电极13和加热膜12暴露。
第二电极132设置于收容结构11的第二端b,并围绕收容结构11的周向一圈设置,且与加热膜12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第二端b电连接。第二电极132和第一电极131用于与电源组件20的正极(或负极)电连接。
第三电极133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设置于第一电极131和第二电极132之间,并围绕收容结构11的周向方向一圈设置,且与加热膜12电连接。具体的,第三电极133可对应收容结构11的中线平面M所在的位置设置。
第三电极133具体用于与电源组件20的负极(或正极)电连接。在第一电极131、第二电极132以及第三电极133通电后,加热膜12位于第一电极131和第三电极133之间的部分,以及加热膜12位于第二电极132与第三电极133之间的部分形成沿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涡流。
在具体实施例中,加热膜12位于第一电极131和第三电极133之间的宽度与加热膜12位于第二电极132与第三电极133之间的宽度不同,以按照预期设计形成两个不同温度的区域。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通过红外线辐射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相比于电阻加热或电磁加热的方案,由于红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不需要介质,加热效率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预热效率,且能够有效降低气溶胶生成制品2内外的温度差,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的烘烤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2被烧焦的问题。同时,通过使加热膜12被配置为,在收容结构11的长度方向C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能够按照预期设计温度场,便于设计其它非对称的高温区域位置。另外,通过以与收容腔110的长度方向C垂直且穿过中点的平面M为分割线将收容结构11划分为面积相同的两个区域,并使加热膜12的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与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电阻不同,以在收容结构11上形成两个温度不同的区域,并有目的地设计收容结构11上适合气溶胶生成制品2雾化的高温区位置,以提高气溶胶的生成速度。此外,通过进一步使加热膜12的位于第一区域A的部分的电阻小于位于第二区域B的部分的电阻,以使收容结构11的第一区域A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B的温度,进而有效提高了第一区域A的雾化效率,加快了气溶胶的生成速度。
在第二实施例中,参见图17,图1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提供第二种加热组件1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不同的是:辐射层112设置于基体111的侧壁的外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辐射层112为绝缘辐射层时,加热膜12具体设置于辐射层112背离基体111的一侧表面。加热膜12通电后产生的热量直接热传导至辐射层112,辐射层112被加热产生红外线,红外线穿透透明的基体111进入至收容腔110,以加热收容于收容腔110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也可直接于透明基体111接触,以将基体111的热量直接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进行加热;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2与基体111间隔设置。
在辐射层112为非绝缘材质时,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申请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为了避免加热膜12短路;辐射层112背离基体111的表面还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14,第二绝缘层114位于辐射层112和加热膜12之间。
在第三实施例中,参加图19,图1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的横向截面图;提供又一种加热组件10,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不同的是:收容结构11包括基体111。
基体111呈中空管状,且基体111包括主体和分散于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主体形成收容腔110和与收容腔110连通的近端开口,以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基体111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可以理解,该实施例是基体111本身受热辐射红外线,基体111表面没有增设红外层。基体111具体可为石英管。
当然,为提高辐射红外线的量,以提高加热速度,也可在基体111的表面进一步设置辐射红外层;具体可参加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结构,具有近端开口,用于通过所述近端开口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加热膜,呈面状覆盖于所述收容结构上,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收容结构;且所述加热膜被配置为,在所述收容结构长度方向的中点两侧的功率密度不同;
供电电极,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以向所述加热膜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穿过所述中点的平面将所述收容结构的表面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近端开口的一侧;
所述加热膜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与所述加热膜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单位面积的电阻密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膜包括:
第一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
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并与所述第一加热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均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均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一圈设置,且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材料和厚度相同,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穿过所述中点的平面将所述收容结构的表面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近端开口的一侧;
所述加热膜为一连续的膜层结构,且所述加热膜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其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一圈设置,且所述加热膜的材料和厚度均一;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的宽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展开后呈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包括第一供电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供电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包括第二供电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或第二端,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供电部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部分接触以实现电连接;且沿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至少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部位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供电部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二供电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供电部延伸至所述收容结构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供电部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一端,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结构的第二端,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电连接;
第三电极,沿所述收容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围绕所述收容结构的周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加热膜电连接;其中,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宽度与所述加热膜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宽度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用于收容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表面,用于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基体背离所述辐射层的一侧;或
所述辐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辐射层背离所述基体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结构包括:
基体,呈中空管状,且包括主体和分散于所述主体中的红外辐射材料;所述基体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在被加热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其中,所述加热膜和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侧壁的外表面所在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石英管。
17.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18.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溶胶生成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气溶胶生成制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收容结构内且与所述收容结构的侧壁的内表面直接接触;或者,
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收容于所述收容结构内且与所述收容结构的侧壁的内表面间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69115.8U CN21879057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69115.8U CN21879057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90573U true CN218790573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725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69115.8U Active CN21879057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905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5732A1 (zh) * | 2022-09-16 | 2024-03-21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2022
- 2022-09-16 CN CN202222469115.8U patent/CN2187905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5732A1 (zh) * | 2022-09-16 | 2024-03-21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701672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5606866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5606867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3U (zh)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114788585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3647691B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5486573A (zh)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114158786A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3093535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4055720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3647692A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EP4449910A1 (en) | Heater and cigarette utensil comprising same | |
CN217509906U (zh) | 气溶胶生成基质带、气溶胶生成基质盒及雾化装置 | |
CN216220207U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6931913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1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3068866A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7218203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4027386A1 (zh) | 加热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WO2024060721A1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装置 | |
WO2023208053A1 (zh) |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2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5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装置 | |
CN218921682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6701691U (zh) | 加热器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